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高中历史说课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说课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说课稿

第1篇: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高效复习课 学生说题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故高中历史的习题包括选拔性考试――高考题的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分明,像福建省高考第38题一般会有四到五个小问,问题难度呈梯度状,从点到面,层层深入,螺旋式提高,要求学生运用学科内知识及能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绝大部分学校的高中历史老师都会加强习题训练,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多次机械性的重复训练,而在讲评过程中,教师也始终掌握着主动权,这样就把教学变成一种学生死记硬背的过程,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陷入了一个“为了做题而做题”的循环误区,特别在二轮复习中,教学往往被固定在“老师印发试题―学生做题―老师报答案―学生对答案、修正错误”的低效率过程中。而且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某些类型的题目已经反复做过,老师也讲解过了,可是学生在碰到类似问题时,还是不能独立地解决,甚至完全不明白、答非所问。传统的教学方法再次出现了“事倍功半”的局面。针对此情况,近几年来笔者尝试在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特别是在习题教学中采用“学生说题”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说题”是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型双边教学模式,是学生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促进师生双边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说题的主体看,说题可以分为“教师说题”、“师生互动说题”和“学生说题”三种,下面就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生说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历史课开展学生“说题”活动的意义

(一)学生“说题”更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将学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实现对学习活动的体验、领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在做题时学生也进行一定的思维过程,但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内在的,且体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即只注重得出正确答案这个结果,而忽视题目本身所赋予的锻炼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知识体系等过程。老师在报答案的过程中只看到学生答案的对错,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了解学生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点,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说题”能够使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能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思考,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获得对学习的认知,使学生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学生“说题”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往往不关注班级中每个学生,得不到老师特殊“照顾”,“学困生”还是脱不了这顶帽子。而学生“说题”过程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探究学习空间,并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外化和具体化。老师、同学们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及时地捕捉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感知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师生共同取长补短,这是一个历史学习信息、文科思维交融与碰撞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十分有利的。

学生“说题”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容量,增加师生互动量,让学生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老师们也能清楚学生哪里不会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三)学生“说题”有利于学生掌握主干知识和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说题”过程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习、同学交流、发表观点、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生学会选择信息,通过现象把握问题的实质和一般规律,进而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或知识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说把大量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

二、学生说题的基本步骤

与教师说题一样,学生“说题”包含着一些基本步骤。在平时,我要求学生的“说题”按说“审”、说“联”、说“定”这三个步骤进行。下面以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2)问为例具体阐述。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说:“人们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墨西哥不断地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他们在加的斯(引者注:西班牙南部海港)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作为回报。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

――摘自[英]A・赖克温《中国和欧洲:18世纪的文化、艺术交往》

材料二: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西欧经济扩张呈现出那些特点?(6分)这一扩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6分)

(一)说“审”

1.审题目。如题目的关键词:题眼、限定语、提示语等;题目的类型;出题的意图;审分值。

此题的第一个问的题眼是“特点”,“材料二”是限定语,“与材料一相比”是提示语;第二问的题眼是“如何应对”,“19世纪末”、“先进”是限定语。每问6分,根据赋分列点,每问至少要概况三点答案以上。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概况能力,是属于理解运用的题型,是对考试说明中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和“近代中国中国人的抗争”相关知识的考查。

2.审材料。要说清材料中何时、何地、何人、属于哪类史实,并说出关键词语;分辨材料中正确和错误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说“联”

第一联,把材料的中心主旨和设问结合起来,找出材料的已知条件,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第二联,联系有关知识,准备回答问题。这是答好题的关键,要做到知识和材料的有机衔接,就必须用所提供的背景材料统领知识点,对知识点的取舍要以材料中心主旨为依据。

第三联,说清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还有可能出哪种题型。让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实践能力,是本教学环节的一个教学重点。

(三)说“定”

就是定答案,用原知识点和材料的中心主旨组织答案,做到条理清晰,说清自己如何得出答案,有理有据。

【学生答案】

特点:英、法和德是主要资本输出国;资本主要流向美洲;以西欧为中心。

应对:①经济:东部沿海出现民族工业,出现实业救国的热潮。②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动。③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宣传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和进化论。

三、组织学生“说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学生“说题”步骤的规范性

在说题教学的起始阶段,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敢说、不肯说而造成“冷场”的状况,更多的是学生想说但不知道怎么说。此时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确定“说题”的基本步骤,再对学生进行一阶段的培训和演习,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说题,最后懂得如何“说题”。

因为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听课,刚开始训练“说题”时难度较大,所以要循序渐进,所说的题目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学生会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对说题的兴趣。老师要先示范说几次,然后引导学生说题,训练一段时间后,再经常让学生说题,并适时鼓励,让学生有机会从被教的立场转变成自己探索的立场,再转变为教人的立场。

(二)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师首先从各角度向学生强调说题的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激发学生对说题的兴趣,这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热烈并且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指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努力为“说题”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三)注意说题参与者的广泛性

不同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并不完全一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说题”中教师不能忽视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而经常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对所给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参与说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说题教学中要遵循全面参与的原则,对学习基础属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区别指导,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及其他合作学习的活动。教师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几个小问题,然后鼓励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活动或者进行小组合作,让思维分析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思路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进行说题,从而防止将课堂教学变成少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保证参与者的广泛性。

(四)注意选题与编拟的准确性

学生群体间有优中差的差别,个体能力又有强弱项之分,因而“说题”须坚持依纲据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的选题与编拟题目的准确性就尤为重要,所选的题目既要反映考纲要求,就是题目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就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例题,既保证人人参与又各有侧重,避免顾此失彼,让学生探讨、逐步解疑,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说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学生“说题”是实现高效的高中历史复习课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是以学生兴趣为起点,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再研究,而不是被老师设定好的框架所束缚,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和探索,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和策略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关键词】非重点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课程设置

一、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目标定位

(一)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薛天祥在《研究生教育学》一书中指出:研究生教育就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层次性、专业性、探究性和创新性的本质特征[1]。叶绍梁定义为:研究生教育具有学习过程的“研究性”(或探索性)、与人类实践结合的“直接性”、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性”等特征。

罗尧成认为研究生教育具有学术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三个本质特征[3]。三个本质特征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三个目的:1.学术性。在目标追求上,培养学术性人才,即培养掌握系统专业学问的人才。2.探究性。是以探索和研究为特征的一种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生教育不是纯粹地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指导研究生如何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3.创新性。研究生教育就是要使研究生在系统掌握专门学问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追踪学科前沿,创造新理论、新知识、发现新规律、新现象,达到学术与人类实践结合的目的。

(二)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

如上述,研究生教育要回归本质,应当以“研究、探究”为主要任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也应当回归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三个本质特征。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实施及论文撰写。这三个阶段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围绕着“研究、探究”展开的。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其基本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课程学习是根据设置的课程进行必修和选修,因此,课程设置既是课程学习的菜单,也是课程学习的“技术路线图”。

梁启超先生认为,学术既要学习专门系统的知识,又要掌握探究学问、发展学问的方法,运用于实践。首先,研究生课程学习面临着增进知识,拓宽以前较窄的知识面,加深原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还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做出创新性成果才是最终目标。因此,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引导研究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传授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引导研究生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也就是说,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有意识地与“研究、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非重点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特点

(一)专业基础良莠不齐

首先,一般的非重点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第一志愿的生源较少,结果是面试和录取的研究生以调剂生为主,而且相当比例是报考专业相近调剂生。其次,由于硕士研究生扩招,跨专业考硕学生增加,特别是经济与管理类属于社会科学专业,“应试”的成分较多,跨专业学生比重相对较大。

调剂和跨专业最终的结果是录取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专业基础良莠不齐。跨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不系统,对学科的研究方法不熟悉,在进入新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该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而本专业或专业背景相近的考生较为系统的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对学科研究方法前沿理论都有一定的基础,在进入硕士阶段后,可以立即进入高深层级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学科交叉利于创新

跨专业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如果能够将原专业与新学科的知识理论、研究方法等结合,容易取得很好的创新效果,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不同学科、专业中的运用,能通过方法创新提升研究质量。因此,对跨专业的研究生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计划,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不仅可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还能更好培养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

三、非重点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实行的是学分制,学分要求一般在36分左右,设置的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共基础课程约占总学分数的1/3,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2,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约占总学分的1/6。

(一)课程设置过于统一,授课难度较大

很多高校设置公共基础课全校几乎统一的。专业课所占比重超过1/2,剩下学生可选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小,这样的课程设置僵化,过于强调统一。首先,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与专业课程学习“两张皮”现象十分明显,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不能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其次,专业课方面,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学习基础和进度不一,要采取较为统一授课进度,在授课的深度和难度上很难平衡。另外,同等学力和跨专业的研究生补修专业基础课,一般是与本科生一起上课,这样的效果并不好。本科生课程周期较长,与研究生其他课程同步进行,有时候出现专业主干课已经结束而基础课还没上完的情况,这样补修并没有真正起到学习的基础支撑的作用,并且本科的授课方式,已不能体现研究性、探究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