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三语文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学校教育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并不少,其中很多学生自杀的原因就是由于心理压力或心理问题解决不及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在一味追求学业成绩的教育制度下,大学生的心理以及道德状况往往被忽略了。②这是因为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不受重视,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隐患,进而在当前竞争型社会中不断显现出来。因此,高校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多渠道地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为学生建立生成性的心理档案,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能,跟踪学生心理状况,并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现代健康观念的宣传教育。
1.2学校教育也应重视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最主要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成长的教育环境,所以教师应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个体的心理及现实需求,帮助学生解决个体化需要,创设具有生命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生命成长的历程,以求达到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其生命的价值不仅是取得好的成绩和存在于物质世界当中,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方式来努力实现个人生命的价值。
1.3通过开设生存、挫折、逆境、死亡教育等课程强化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课程主要指关于如何在各种险情下进行自救或救人的知识,也就是教学生如何保存生命;挫折和逆境教育则需要创造一定的逆境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了解痛苦和苦难是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深刻体会到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的生活中才会有乐趣,从而更加享受生活,珍惜和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死亡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不以冲动的情绪面对死亡,而能运用理智的心态处理,以哲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死的问题,即以理性与超越的思维来认识与面对死亡的问题,进而审视自己的生命,以超越生死与有限性,创造出个体生存的智慧,才能积极地面对生命与死亡的课题。③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人的生命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总是在不断生成新的生命,并一直产生意义,而这些意义使生命成为一种独特的、不确定的过程,使人的发展永远富于创造性和超越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所以注重生命发展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并在自我不断地学习、发展与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高校应重视激发家庭教育的潜隐
家庭作为个人的首属群体,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深远而直接的影响。我国目前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是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应从以下两点发挥家庭环境对生活教育的重要作用:(1)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桥梁作用,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中国历来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古代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大学生身心的成长和发展,单靠高校的宏观教育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家庭教育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家庭氛围之中,对于孕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建立定期与家长沟通制度,支持家长充分利用电话、微信等便捷的网络方式,经常、主动地与学校和子女联系,利用寒暑假子女回家的机会,适时地进行生活上的教育,强化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深入开展。(2)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家庭教育的意识。学校应培养学生尊重、孝敬父母的优秀品德,并要求学生主动向家长介绍学校情况,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获取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既可以密切学生和家庭的关系,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又便于家长及时发现子女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地进行督促和引导。④与此同时,子女的言行也可以帮助父母根据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当前社会形势下子女的心理特点来调整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实现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终身、相互、持续的教育过程。通过以上两点表明,在家庭中家长的角色不仅仅是给予子女生命和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还承担着引导和教育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把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桥梁作用。这样才会促进家长们意识到为子女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宁静、愉快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才能为学生照亮未来追求幸福生活之路。
3高校应积极推进社会场域的教育实践活动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语感培养 语境创设 语篇运用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的知识技能教学应该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而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带着学生下“题海”,闯“考关”,特别是高三的复习课、讲练课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我们是否应当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与错误?是否设计了需要学生分析和解决的问题,并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机会、空间、时间考虑和表述?设计知识或技能的教学活动时,是否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放到了一个特定的,有理由、有意义的情境中?在直面高考的同时,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语境的创设和语篇的运用。
一、注重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英语语感包括听说活动中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及由听说内容所带来的情感体验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英语教学有它固有的特点,语感便是英语教学的支点。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外语学习的高效率。事实证明:要做好一份答卷,离不开好的语感。通过对近年高考试题中单项填空和完形填空失误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语感,即在单句学习、语篇习得中尚未形成较强的语感。如:
—I’ll be away on a business trip. Would you mind looking after my cat?
—Not at all. _________.
A. I have no time B. I’d rather not
C. I’d like it D. I’d be happy to
此题易误选C。学生没有搞清问话人是想知道对方是否愿意帮他照看猫。表示“愿意做”有多种表达:I’d like to/I’d love to/I’d be glad to /I’ll be glad to/I’d be happy to 等。如有很强的语感,这一题就很容易把握。此题应选D。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培养学生语感。
1.强化朗读背诵,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朗读要注意意群停顿、重读、升降调,同时注意句子结构上的变化和上下文的贯通,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平时经常选一些英语小诗、谚语、绕口令让学生朗读。教材中的对话、好的段落基本上都要求学生背出,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2.营造听说氛围,帮助学生增强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中国学生缺少自然的英语氛围。因此,要增强语感,必须创造英语环境,尤其是英语听说环境。
首先,教师上课时必须尽量用英语授课。从第一课开始,走进教室后尽量少讲母语,兼用手势、眼神、音调、动作等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专心听,专心学,长此以往,对营造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增强学生语感大有益处。
其次,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必须纯正地道,使学生受到标准英语的熏陶,提高对真实英语的敏感度,更好地形成语感。
二、强调语境创设,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1.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学习语言。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用英语充满课堂,让学生被英语包围。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让学生主动开口,积极参与,完全浸入英语的海洋中。要结合真实情景,利用真实情景进行交际。例如:可以谈论外面正下着的雨。
It’s raining outside.Do you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
I think so./I hope not./Probably not.
How heavily it’s raining!
If it rains tomorrow,...
If it were to rain tomorrow,...
Should it rain tomorrow,...
如果连续几天下雨,抓住这情景听一首诗。
Rain,rain,go away.
Please come another day.
Little John wants play.
Rain,rain,go to Spain.
And never,never,never.
Show your face again.
And rain on green grass.
And rain on the tree.
Rain on the house top.
But not on me.
诗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语感。
2.合理利用好课外时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使用语言。
课外应是课堂的延伸,应是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更大、更广的课堂。老师要帮助学生利用好课外时间,让他们将语言学习回归日常生活这一最大的语境中,创造更多学英语和用英语的机会,真正发挥英语的交际功能。例如鼓励学生用英语开班会,用英语写日记,用英语写假条。组织实际的购物、待客、问路、面试等活动,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课后多听英美人士朗读的音频材料,多看英文电影和电视节目,多参加英语角活动等。
三、运用语篇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高中英语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以话题为中心,以对话、阅读、语法学习、听力和写作等内容所构成的整体教学单位;另外,通过语法和词汇在语篇中的多次循环,可以反复打好语言基本功。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要着眼整体,突出语篇教学,否则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理解词句,不能理解全文。
语篇教学就是在英语教学中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处理,不能只停留在对孤立的词、句的分析上,而应从语篇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语言运用的环境理解和掌握语篇,语篇教学不仅注重语言形式,更注重语言功能。一滴水放到大海里就不易干涸,词句如同水滴,而篇章如同大海。篇章提示了词及句子所适用的和可以言之成理的语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引导学生抓住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然后讲解和分析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达到“见林又见木”的阅读教学目的。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底下埋头笔记”的课堂教学模式,摒弃只注重字、词、句的分析和语法讲解而忽视整体语篇教学的教学方法,立足语篇教学,积极地创设语言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将英语教学的目标从提高学生成绩转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来,达到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融入“三生教育”,需要通过教育的力量,让高中生感受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存观,可以对生活有正确的认知行为和过程。通过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实践行为,最终帮助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知、尊重并珍爱生命,能够积极主动的发展生命,保证生命的质量,这才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自然,可以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了解到个体的生老病死过程,进而认识到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存在的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可以将个人的生命作为着眼点,并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需要教育学生对于生命有尊重的态度,无论是残疾人还是正常人,都需要在人格上有所发展,才能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保护生存的环境,强化自身的生存意识,了解生存的能力,并提升自身的适应和发展能力,只有正确的生存观念,才能更好的实施生存教育。要能够和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能够有自己的判断方式,对于出现的危机,要能够进行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出现的生存困境。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生存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自然,爱护自然。生活教育是指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可以更好的接受生活,能够在自我认知和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对于未知的实践性。无论是任何一方,都需要充分发挥生活教育的本质,让学生健康的生活“。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他们密不可分,是统一的整体,能够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2.1创新“三生教育”的组织形式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三生教育”不仅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认可教师能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入,将所有的知识能够系统整合传授给学生。将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整合协调,形成教育的推力,共同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三生教”。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创新“三生教育”的组织形式,要能够亲自管理并负责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对“三生教育”有更加立体的理解。例如可以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维持生命并保证有长久不衰的动力,在未来能够充分发展自己,并促进自身的长远进步。
2.2创新“三生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在实施“三生教育”的具体方法上,需要采取正确的现代教育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积极性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人文和科学精的融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不断创新生物学科的理论教学方法。改变生物教学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倡更加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保证有积极的教学模式,推崇自主教学模式,能够积极的进行研究,将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经典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学相融合,充分展现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推进三生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育。
2.3创新“三生教育”的考核评价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的考核模式往往是年终进行期末考试,但是这样就打击了学生日常的学习积极性,只是在学期末进行突击训练,就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如果能够融入三生教育,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确定“三生教育”的具体目标,并能够创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高中生物教学融入“三生教育”,既要对结果有所关注,还要注重过程,能够进行总结性评价,还需要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考核的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综合测评方法,例如写心得体会;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以及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注重情感以及态度层面,可以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高中生物最终的成绩可以采用“等级+评语”的模式进行,让高中生物教育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热爱。
3结语
为什么说这一段复习要“精”呢?原因是:高三的学生们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知识体系已经大致具备,各种题型也差不多都做过见过,也能够对试卷的结构有一个整体把握。但是,学生在真正面临试题的时候,明明感觉到“会”,却往往得不到全分甚至不得分。这说明,他们以上的学习训练比较粗略,做题方法也较粗糙。那么,这里的“精”字就在于,梳理并真正掌握已有的知识,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力求理解精确,答题精当,提高得分率。
一、 复习要点如下:
(一)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
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这些都是属于识记的东西,前两轮复习积累的东西比较多,容易出现记不准、记不牢的情况,这就需要“学而时习之”。紧张的复习时间,不可能拿出太多来重新识记,但是可以在平时多留心,训练讲解的时候,老师尽力拓展得广一些,把以往记忆里的东西强化一下,以便需要的时候能随时调出来。
病句辨析修改及标点符号应用,这两块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老师基本上都给总结出了规律性、条理性的东西。现在可以重新梳理一遍。比如病句的几个常见类型,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如问号应用时的几个注意事项:选择问句,倒装问句,非疑问句等,做到心中有数,遇到具体题目时迅速归类,能很快得出正确的答案。
语言表达部分,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用、选用、变换句式等,属于应用的范畴,也可以说属于广义的写作范畴。像扩展语句、仿写句子,就不仅仅要注意理论上的知识,更要实际训练。很多同学手头的语文资料,模拟试卷也不少,但我发现他们往往只做试卷的第一部分(选择题),对于第二部分,只是浏览一下,不实际去做、去写。事实表明,只有做的题目多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做题感觉。光看不动手,会造成眼高手低的情况:看起来不难,但是由于表达不好,组织语言的能力不强,出现得不到全分的现象。如果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是可以弥补的。
(二)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近年高考有很多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考察结合起来的试题。试题类型也趋于灵活多样,不再是单纯的填充或默写题了。这就考察同学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一些重点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要熟记,还要特别注意书写正确。以往考试过后,好多同学说,这句我会背呀,为什么没得分?须知,默写的时候,错一个字,本题就不给分。目前复习的“精”字体现在这一章里,就在于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规范。
(三)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的前几题都是选择题。实词的意义,文段内容的理解,对于久经考验的高三学生来说,不算太难;而文言虚词的比较选择失分较多,原因就在于学生不能把以往学过的文言知识与现在的考题联系起来。这最后的复习阶段就要帮助同学们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算一句从没学过、见过的文言语句,也可以从记忆里找出与之相似的虚词用法,回到问题上来,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诗歌鉴赏也要落到细处。比如对诗词的整体鉴赏,我给学生归纳了一个“模式”,要求他们把这个“模式”记在心里,在考试的时候,随机应变,试题出哪一部分,就截取哪一部分应答。这个“模式”就是:本作品是一首(内容)(诗,词,曲),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整体感知(风格)。事实证明,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记忆深刻,这个“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另外,这一时期,还要强化同学们对一些鉴赏术语的记忆和应用。比如评价诗歌风格常用的词语,鉴赏诗歌语言常用的词语等,虽说有点机械,但效果挺好的。
(四) 现代文阅读
科技类文章,我曾这样对学生说,我们不求全懂,但一定要能选择,整合我们需要的信息。因为许多高科技的东西,在很短的时间内浏览几遍是不可能完全吃透的,但只要能针对文后的题目选择、整合就可以了。这一段复习就尤其要训练,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第一轮复习是按章节进行的,二三轮就都是综合训练了。我特意总结了做这类题目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谓技巧择精。比如,大阅读经常有这样的题目:某一自然段或某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让同学们见到这类题就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上的作用,是点题,是升华,是表达感情……一是结构上的作用,是铺垫,是过渡还是照应等。还比如,试题问某句在文中的含义,这样的题目,学生往往答不全面,或者回答混乱。我提醒他们,一是分析字面意思,一是理解深层含义,两者缺一不可。再比如,有些文章引用了很多诗句、神话传说或者名人名言,如果要分析它的作用,也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对文章形式上的作用,如增加了文章的典雅色彩或营造了浪漫主义的氛围等。在考试前教给学生这些技巧,让他们见到题目不慌张,不盲目,可提高得分率。
(五) 写作
以前的写作训练都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那么在最后的阶段,不妨教给学生一些得分技巧。比如,如何打动阅卷老师?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向阅卷老师展现你的亮点?第一个问题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要写有时代感的社会热点问题,眼界开阔,老师才会关注;其次要选择具体的以小见大的材料,空洞无物,泛泛而谈的文章是吸引不了人的;还有一点,应该展现真实美好的情感,展现少年阳光明朗的一面,灰头灰脑忧郁伤感的文字甚至是感情虚假涕泪纵横的文章不能真正打动人心。第二个问题,这一阶段我主要训练学生们的发展等级这一块。在循规蹈矩、求稳的基础上为文章尽可能地增加一些亮点:比如为文章选一个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题目,增加表达的文才,还比如,对一些有余力的同学,不妨训练他们写一些有深度的东西。有了这些亮点,才有可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优异的成绩。
二、 学法指导
(一) 梳理知识体系,找出薄弱环节,逐个击破
复习的“精”字事实上还体现在补缺补差方面。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引导、提示他们找出自己的“软肋”,强化之,提高之。
(二) 回归课本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高考语文科目的考查,特别是文言文的考查,范围不超过学过的内容,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可以指导学生在考前把六册课本特别是文言文再通览一遍,为知识迁移做好最后的准备。
(三) 强化实践,提高应试技巧
高三一年题海遨游,学生们普遍感到疲惫了,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阶段更不能放松,要善始善终,每一道题都要完整地做,积累做题技巧。事实证明,用心地做好一道题,找出规律性的答题技巧,比走马观花地看几十道题都有效果。
(四) 关注命题动态,以不变应万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7年,中国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第一次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共有55处世界遗产,位列世界第一。其中,以37项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位居世界第五,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法国;以14项自然遗产位居世界第一;以4项双重遗产与澳大利亚并列世界第一。在遗产总数超过40项、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中国是拥有自然、文化与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世界遗产预备清单里,中国有58项待提名世界遗产。除这些物质类世界遗产外,中国还有44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3项世界记忆遗产。这些物质类和非物质类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体系。
从宏观来看,凡是人类思维“扫描”过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留下文化的印记,这些印记包括精神文化(含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有形可见的文化,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类认知的自然物。世界遗产就是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器物文化,更蕴含着该国家或民族的悠久历史所积淀的制度与精神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世界遗产是一种物化性质的符号,是特定共同体人群赖以表达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交流的媒介。即便世界遗产本质上有文化和自然的区别,但不可否认,大多数自然遗产仍寄托着人们某种共通的精神、情感或审美体验,并由此使其价值得到认知,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化遗产作为可以在国内外传播,并得到感知和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理念等重要文化资源。如北京天坛反映的宇宙观;西递、宏村及福建土楼等古村落反映的聚族而居的传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表现;曲阜三孔见证儒家思想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传承儒家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
纯粹的自然遗产展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和壮丽河川。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梵净山等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九寨沟、武陵源等是举世罕见的天然名胜奇观;南方地区喀斯特和丹霞地貌见证了中国地质发育与演化的历程,以此形成多样的罕见地貌。至于混合遗产,如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的黄山,以“秀山、奇峰、幽谷、险壑”享誉中外的武夷山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中国特殊和丰富的地质环境及生物资源,并且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信念等,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思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技艺、信仰、习俗等可传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成果。甘肃的花儿等表演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经由长久社会实践所形成的信仰和节庆文化——妈祖习俗、端午节和二十四节气等,蕴含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些信仰民俗甚至传播到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并传承至今;活字印刷术、宣纸传统制作等传统技艺,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等兼具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中国现有的13项世界记忆遗产中,无论是记载历史上某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或是记录一些珍贵技艺的档案,如“南京大屠X档案”“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和“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样式雷”建筑图档等,还是记录着古人智慧和文明结晶的文献古籍,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记忆,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中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记忆遗产,都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是国家软实力的载体。
(摘编自蔡礼彬、王晨琳《世界遗产事业的中国担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截至目前,中国共有55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一,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
B.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有形可见的文化,含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
C.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观念、理念的文化资源,可在国内外传播,是得到感知和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
D.
黄山、武夷山等混合遗产,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信念,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思想,也是自然遗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强调了中国世界遗产丰富多样,并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文章从中国世界遗产的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中国在世界遗产中的“中国担当”,论述充分。
C.文章在阐释世界遗产的过程中,既举了大量的实例,又进行了分析、评价,显得有理有据。
D.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既有条理,又能做到层层深入,体现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世界遗产,无论是现有的,还是待提名的,数量上都居世界前列。
B.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属于物质文化中的一种。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种遗产中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
D.记忆遗产中记载的重大事件或珍贵技艺档案,值得全人类珍视和保护。
【答案】
1.D【解析】A项,“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错误。从文章第一段“在遗产总数超过40项、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中国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可见,选项把范围扩大了。B项,“含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错误,文章第二段“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类认知的自然物”可见,选项中“自然物”前的限定词语被去掉了。C项,“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观念、理念的文化资源”错误,原文第四段“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理念”的应该是文化遗产,而不是文化资源。
2.D【解析】D项,文章并没有层层深入。
3.C【解析】C项,“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在原文无根据。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13日电近日,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鼓浪屿先后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继续保持世界遗产总数领先的地位。蚂蜂窝旅行网近期《2017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显示: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当天,旅游热度暴涨了248%;次日鼓浪屿申遗成功,鼓浪屿的旅游热度则增长了16%。“申遗成功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前往当地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妈蜂窝旅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表示,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其实并不直接挂钩,如土司遗址等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并不受到大众旅游市场的广泛欢迎。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分布情况
分类
数量
举例
世界文化遗产
36
明清故宫、拉萨布达拉宫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4
泰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世界自然遗产
12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湖北神农架
(摘编自《2017年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热度暴涨》)
材料二: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地一国的遗产,更属于全人类。所以,保护世界遗产要有大格局,不能求一时一地的商业利益,求的是子孙后代还能从这份宝贵遗产中受益,求的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不要在我们手中消失。以鼓浪屿为例,它展示了以闽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在建筑、技术、因林景观方面能看出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西风东渐、华侨反哺,闽南白话字和早期的汉语拼音在这里传播;中国的现代医学、音乐教育在这里生根;弘一法师、林语堂、马约翰、林巧稚等在这里留下足迹……人类文明交流史,在这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浓墨重彩地演绎。美丽,但是脆弱;珍贵,却又易逝。这正是我们要保护历史文化记忆的原因,也是世界遗产设置的初心所在。
(摘自《人民日报·保护世界遗产应有历史担当》)
材料三: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为此,近年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呼吁高度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在自然遗产管理方面,美国将遗产资源的公益排在其使命的首位。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价值一般比较重大,对游客有较多限制;农业部下属的国家森林体系,常分布在国家公园周边,保护价值相对较低,更多地承担旅游功能,大为减轻了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我国的现状是,即使国家级遗产的管理也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而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门既管理又经营、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从而导致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
(摘编自金磊《从遗产日的文化与自然双主题说起》)
材料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浪潮,迅猛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情况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意义的国际活动。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第十七届大会提出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和公众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合作拯救行动。1985年12月22日,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上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许多经过大量经验、教训和理论锤炼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还尚需了解和理解。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业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交叉现象。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只有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白英《中国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努力》)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遗成功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B. 鼓浪屿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它美丽珍贵却脆弱易逝,因此,要好好保护。
C. 美国高度重视自然遗产资源的公益,如把国家公园体系和国家森林体系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D. 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较晚,还需了解和理解国际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原则和方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很突出,各国应更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
B. 当今中国的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因为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
C. 只有解决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上存在的交叉现象,才能管理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
D. 四则材料都围绕世界遗产进行概括陈述,让读者对申遗意义、怎样管理保护遗产有了基本的了解。
6. 在管理规划和管理体系方面,如何更好地管理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就国内而言,大部分高校都与知网有包年的合作。也奠定了知网在专本硕博等学术论文的检测地位。13个字以上的相似或者抄袭就会标为红色。
Paperpass也是很多学生普遍采用的一种,费用上比知网低也是其优势之一,连续4个字相同,或者一句话2个关键词相同就容易被定义为抄袭。
相对知网来说,万方的数据库费用更便宜,检测的要求也比较松。少数本科、大专常用的一种系统。该系统的论文规律是10个字连续相同就会被定义为抄袭。
如果你有需要,可以登录5izpyu.shop.paperpass.com,轻松解决论文,免费下载检测报告。那么面对大面积的红色片区,有什么高招可以降低重复率的呢?认为大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关键词语
有时候,论文中的词语和参考文献的完全相同,这种情况下,不过不修改,一定会被检测系统标红。因此,当碰到专有名词的情况,可以讲中英文都补充上去,并解释一下专有名词。
(2)语序
同样的意思,可以有多中表达方式,常用的比如颠倒语句顺序,遵循的原则就是:正话变反说,主动句变被动句,复杂变简单,简单变复杂。
(3)丰富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