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典诗词范文

古典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典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典诗词

第1篇:古典诗词范文

关键词: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润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因此,诗词鉴赏成了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那么,诗词教学如何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达到育人的效果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些感悟,希望对古典诗词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一.反复吟诵,感悟诗情,化育灵魂

吟诵,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活态,它能深化对诗词的理解。吟诵历来是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和大前提。吟诵,重在诵。古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吟诵。吟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到欣赏美、热爱美,最后创造美。吟诵是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读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通过吟诵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得对美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使其产生对诗意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诗词的情感是借用韵律节奏的外在形式,通过一定的方式意象组合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更好地将作者的情思以整体的方式诉诸人的感觉、直觉,使鉴赏者得到最深切的体验。如李煜的《相见欢》用了一种低回、沉重的韵律和节奏,几乎是一韵一顿,勾画出了作者凄婉欲绝的感情。如果在吟诵中诵出了这种低回沉重的韵律和节奏,就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诵,可以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起到润养身心,化育灵魂的作用。

二.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追寻诗词的意境之美

艾青说:“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为作者在创作诗词时,不仅有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所以,我们要鉴赏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典诗词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只有把握景与情的联系.才能入境。鉴赏诗词,捕捉意境,则是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将是无法实现的。如,鉴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鉴赏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词;没有想象,诗词就不能飞翔。如实地描绘得再好,也只能得其“形”,而不能传其“神”。因此,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必须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开拓想象,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在施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诗的意境、情感就自然得到了把握,审美情趣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依托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词的意境,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特定的氛围中,实现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如鉴赏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可以用慢镜头的形式,把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画面展示出来,学生不但因之胸怀阔朗,而且容易体会当年作者那种燃烧着的激情,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2篇:古典诗词范文

一、当诗词表现同情、哀惋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怜悯”

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人用“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相比照,反映了唐代连年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深闺女子的怜悯和同情。又如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既写出了卖炭翁的悲惨处境,又寄予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再如陆游《城南王氏庄寻梅》:“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诗人用“可怜”把自己的命运与梅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此外,“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和“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中的“可怜”,也译为“怜悯”。

二、当诗词表现热爱、欣喜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爱”

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诗中,诗人用“可怜”表现出自己对秋夜美好境界的热爱,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又如《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这里,作者用“可怜”一词来形容“秦罗敷”的美丽动人,惹人喜爱。如果这里的“秦罗敷”没有几分姿色,阿母断不会为儿子求之。

三、当诗词表现嘲讽、叹惋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惜”

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怜”一词,既讽刺了汉文帝的徒有求贤之名而无真正用贤之实的虚伪,又嘲弄了统治阶级浪费人才不顾苍生的现象。又如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表达了作者对项羽这一介武夫毁坏人类文明的叹惋之情。陈子龙《渡易水》中的“易水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用“可怜”增加了诗歌惋惜遗憾的感情力度,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叹息之情。这样的句子还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等。

四、当诗词表现赞同、羡慕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羡”

第3篇:古典诗词范文

一、融诗歌于画乐之中,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

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自古诗画不分家。把诗歌中表现的意境通过图画呈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古典诗词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相互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通过恰当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诵,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激起学生对古典诗词内容博大、音韵和谐的审美感受。

二、古典诗词的诵读教学,有效而又实用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既有表面意思,又有内在意义或隐或现。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诵时应该充分调动想象力,读出言外之意,诵出弦外之音。诗词中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诗中或轻松、或欢快、或沉滞、或急促、或昂扬等节奏的变化,就反映出人情绪的起伏波动,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所以,古典诗词的音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息息相

关的。

三、对接高考平台,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

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就是高考。无论我们的诗词怎样创新,总绕不过高考这道坎。所以,研究高考诗词的考试方式及方向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各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如果掌握了诗歌、词、曲的平仄、押韵、对仗,并对诗的严肃庄重、词的清丽妩媚、曲的诙谐幽默都有所了解,我们才能从诗歌的遣词造句中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诗歌的内容,而在这基础上,才能对其艺术形式、意境风格有正确的分析、体会,在高考中才能脱颖而出。

第4篇:古典诗词范文

古典诗词的教学,不但是中文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对传承中国文化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从目前的大学教育来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笔者试就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浅薄之见,以求抛砖引玉,为古典诗词教学质量的提高略效绵力。

目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很多大学中,古代诗词教学的目的出现功利化倾向,导致以简单记诵为目的,忽略了诗词的真精神。有的老师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只是为了写作时引经据典,或者在交谈时展现学识。甚至有的老师让学生背诵诗词,只是为了应付硕士入学考试,从而提高考研率。背诵作品是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在无法真正理解作品,不能被作品打动的情况下,只是死记硬背,哪怕能够背诵再多的作品,恐怕也无法由背诵者而转变成爱好者,更遑论从作品中去吸收精神的力量。量的积累并不一定会导致质的变化,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并不限于简单的记诵,包含着涵咏玩味的意思。笔者遇到很多学生,他们能够背诵大量古典诗词,但他们并不能深刻理解这些作品,对古典文学也毫无兴趣。单纯的背诵作品,对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意义并不大。

正因为教学目的的功利化倾向,很多老师在选择作品上出现偏差。在大学课堂上,老师选讲的古典诗词,大多是各种选本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作品。然而,广为传播的作品并不一定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各种诗词选本的质量良莠不齐,单纯依靠选本去选择作品,只会陷于重复或是偏见之中。作为一名担任古典诗词教学任务的老师,缺乏对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博观通识,不能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鉴赏能力,是很难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挑选出真正好作品的。

还有一部分大学老师在教学中常将作品孤立起来,断章取义,从而造成对作品的误读。很多老师除了对自己研究的作家比较熟悉,对大多数的作家都不曾认真去读他们的年谱、全集和历代的注本。他们常常以课时有限为由,忽略对作家生平资料和思想心态的讲解。所以,他们无法真正做到知人论世,对一些作品的解释存在偏差,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在诗词教学中屡见不鲜。

目前,大学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对诗词格律的忽视。很多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并不了解诗词格律,甚至分不清古诗和律诗的区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材编写的缺失,大多古代作品选没有涉及作品的声律特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东润先生选编的六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从“解题”到“注释”均未涉及作品声律特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从目前大学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作品选来看,标明作品体裁和声律特点的教材笔者尚未看到。各种文学史中在分析作品时,也鲜有提到声律特点的。

二是教学的忽视。声律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缺失的一块,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很少有老师讲授与诗词格律有关的知识。在一般的大学中,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很多古代文学的大学老师不懂声律,而古代汉语、音韵学等课程的开设也无法与古典诗词的教学很好地衔接,导致学生无法将音韵学的知识应用到古代诗词的阅读中来。

三是诗歌刊物和媒体的误导。大量诗歌刊物将只有简单押韵、不讲格律的作品标注为“律诗”。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介绍一些诗歌作品时,以字幕在显眼的位置标明为“律诗”,事实上那些诗歌是不符合律诗的格律的。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误导人们对“律诗”的认识,不利于古典诗词的传承。

正因为对声律知识的忽视,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往往将古典诗词当作纯文本来阅读。而中国古典诗词是文字和声音的结合体,单从文本的角度进行解读无法真正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针对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关于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大学古典诗词的教学,既不是要培养诗词创作者,也不是要培养诗词的研究者。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要传承诗词中承载的人文精神,挖掘诗词中让人兴发感动的力量。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诗歌不只是那长长短短的文字,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当你有了读诗心情,当你学会用诗性的目光注视生活,你会发现,即使最平凡琐屑的细节,也处处洋溢着惊心动魄的诗意之美。比如吃饭,原来不只是果腹充饥,还可以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可以是“晴窗雪沫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比如恋爱,原来不只是耳鬓厮磨,还可以是“朱灯灭,朱颜寻”,可以是“梅如雪,雪如人”。给学生讲诗歌,最重要的不是让他们记住某几个作家,读懂某几部作品,而是要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情,让他们在某一刻能用诗性的目光注视生活。我们教出的学生,不必成为诗人,但至少可以保留诗心。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这也正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贵的宝藏。”[1]如何去延续这条感发的生命之长流,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

选择第一流的作品来进行讲授,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要做好这一点,一方面是老师要努力培养自己艺术的审美眼光,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待于教材编选的不断改进。真正的好作品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如思想性和艺术性、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等都是应该考量的标准。但是,最好的诗词是从诗人心灵中流淌而出的文字,很多时候又无法用这些既定的标准去考量。比如杜诗,早期的作品选倾向于“三吏”“三别”这样带有人民性的作品,而现在的作品选开始更多地选取杜甫到夔州之后作品,如《秋兴八首》《登高》等,这些作品无疑代表了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但除了这两类作品之外,像《赠卫八处士》《又呈吴郎》这些作品没有太多技巧,却能直指人心,题材没有那么高大上,却在平凡琐细中更能见出真实和深刻,不失为杜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正因为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是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也可能会经历的事情,它们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多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所以,我们有理由去期待一套更柔软也更温暖的文学史和作品选。

古典诗词的教学,是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在有限的课时中,不是要尽可能介绍更多的作家作品,而是要将某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讲深讲透,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古典诗词的方法,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要理解作品,必须先了解作家。对作家生平经历、思想心态的讲授,是古代诗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钱穆先生曾经提到学习杜诗的方法:“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后来讲杜诗的,一定要讲每一首诗的真实用意在哪里,有时不免有些过分。而且有些是曲解。我们固要深究其作诗背景,但若尽用力在考据上,而陷于曲解,则反而弄得索然无味了。但我们若说只要就诗求诗,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为什么写这首诗,这样也不行。你还是要知道他究是在哪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至于这诗之内容,及其真实涵义,你反可不必太深求,如此才能得到它诗的真趣味。他在天宝以前的诗,显然和天宝以后的不同。他在梓州到甘肃一路的诗,显和他在成都草堂的诗有不同。和他出三峡到湖南去一路上的诗又不同。我们该拿他全部的诗,配合上他全部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2]这样的学诗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老师在讲解某首作品时,必须预先通读这个作家所有的生平资料和作品。同时,在课堂上,也应该注重作者背景资料的介绍,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使诗歌的讲解充满生活的质感,让那些千年之前留下的文字变得生动和鲜活。

第5篇:古典诗词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词;创新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古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传承下去。古典诗词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古典诗词用词精准,韵律优美,文短义长,但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有些诗词难以理解,再加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包办太多,致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真正地领悟到古诗词的精髓,感悟其中表达的情感。

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该用哪些创新的教法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学中的做法。

一、分层诵读,加强梳理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诗词的反复诵读。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增强感悟,理解诗意

诗意的理解一直是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有些教师怕学生不理解诗意,在教学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我认为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多: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2.抓住诗眼巧引导

第6篇:古典诗词范文

在中考语文中,古典诗词鉴赏题分值稳定地保持在5分。怎样使答案准确贴切,是每位考生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紧抓关键词,准确审题。下面举例说明。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街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前人评说这首诗的第二句中“敌”字用得“险而稳”。假如不用“敌”字,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字?试结合全诗说说,“敌”字与你所用的字比较起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险而稳”、“结合全诗”、“表达效果”,也就是说答案必须符合这三个关键词的要求。

参考答案:还可以用“对”字。“对”字偏重于客观的描述,而“敌”字则偏重于主观感受,情景交融,主观色彩浓,似乎是“险”,其实正突出了游子孤独寂寞、不堪相思之苦的悲凄情状,所以说又很“稳”。

学生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往往不注意审题,导致失分。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答案1:还可以用“对”字。信和梦都已经很遥远了,剩下的只有空床对着寒冷的秋天。街下的青苔和红树,在雨中月下显得非常“愁”,全文冷色调,正写出了作者的愁。

此答案的失分在于没有认真审题,把诗句的翻译当作了题目的答案。但事实上本题根本没让你翻译,只是分析“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而已。

答案2:还可以用“配”字。“敌”字用得恰如其分,只有空床敌素秋,思念妻子,青苔和红树等物像借景抒情,表达思念,而“月亮”字更引发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此答案同样犯了不认真审题的毛病。题目要求分析“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你却在分析青苔、红树和月亮,根本就没有分析到“敌”字上去,也没有分析到你所要用的字。

答案3:还可以用“配”字。“配”字表达了一种很平稳的心情,“敌”字表达了作者内心一种激烈的矛盾,在深秋时节思念远方的妻子,却只能用书信来传达,既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又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

此答案注意到了“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却没有分析出本句体现的周围凄冷的环境,没有分析出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也没有分析出为什么“敌”字用得“险而稳”。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文三四两句描写很有特色,试简要分析。(4分)

注意题目要求分析的是三四两句的描写特色,答题时必须紧紧把握三四两句和描写特色,参考答案如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下面是学生在实际答题中几个有问题的答案:

答案1:西湖的六月风光与平时不同,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荷花映着太阳,显出不同寻常的红。

此答案的错误在于它将句子的翻译当作了题目的分析,完全没有领会答题的要点,所以很难得分。

答案2:本诗由感受到景色,借景抒情,三四两句描写非常有特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的喜爱之情。

第7篇:古典诗词范文

一.立足文本,拓展古代汉语知识

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古典诗词,必须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古代汉语知识。因为,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用古代汉语书写的文学作品,学生此前虽然学习过一些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中的古代汉语文化现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毕竟功底薄弱,储备有限;因此,这首古典诗词中出现的诸多古代汉语文化现象必定成为学生理解、鉴赏其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等的拦路虎。所以,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拓展这首古典诗词中似曾相识却并不相识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如,请学生说说“收”和“妻子”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再引导学生根据文意推测“收”在文题中是“收复”之意,“妻子”在这首古典诗词中是“妻子儿女”之意。进而让学生明白:在古典诗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单音节词居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单音节词均已慢慢演变为双音节词了,上述“收”与“妻子”等即是。

再如,请学生说说“闻”、“涕”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再引导学生根据文意推测“闻”和“涕”在文本中分别是“听说”和“眼泪”的意思。使学生明白:在古典诗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字词随着时间的迁移,其词义与用法都发生了变化。

二.以点带面,拓展古典诗词阅读视野

此种拓展阅读法是将大量与作者杜甫或者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本信息相关的古典诗词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这种拓展阅读法,一定要找准拓展阅读的基点,否则将无法进行有效拓展阅读。如,我们可以以此诗作者杜甫为基点,引导学生说说此前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歌,诗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能否流畅地背诵出来。也可以把学生没有学过的杜甫其他诗歌,如《望岳》等展示在白板上给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还可以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本为基点,运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春雨》,引导学生对二者的诵读节奏、韵脚、情感基调、主要内容等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明白:前者是七言律诗,有4个诵读节奏;后者是五言绝句,只有3个诵读节奏。前者的韵脚为:“裳”、“狂”、“乡”、“阳”,押“ang”韵;后者的韵脚为:“生”、“声”,押“eng”韵。二者都是咏怀诗,前者书写作者在喜闻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被平息之后的喜悦心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乡情怀;后者写作者对春夜之雨的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二者的感情基调均是欢快愉悦的,应该用升扬的音调诵读这两首诗。

三.纵横勾连,拓展积累背诵经典名句

第8篇:古典诗词范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掘和探究古诗词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接受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本文将从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三个方面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鉴赏

古典诗词作为古典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精华,其语言凝练精妙,韵律优美动人,哲理深邃隽永,意境深远含蓄,富有抒情性、跳跃性、节奏性和思想性,散发着迷人的馨香。过去教师往往停留在陈旧的教学方式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字词含义,掌握一些考试要点,一味地从应试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虽然收到一些短期的效果,但是失去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潜移默化的滋润作用,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忽视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掘和探究古诗词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接受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吟诵中,才能深刻感受诗的韵味、领悟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首先体现在炼字遣词造句上。古人作诗讲究炼字造句,字字珠玑。在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根据诗词特点,比较辨析、揣摩推敲,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和凝练性,感受语言美,进而把握诗的意蕴。比如,学清照的《声声慢》,一字一泪,满纸呜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等叠词和“将息”、“怎生”、“次第”、“了得”双声词的巧妙运用,渲染了浓浓的愁情,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其次,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体现在音画合一上。例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柳永《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均极富画面美,使古诗词教学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细腻而丰厚的情思,能诱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与深入的思索。古诗词中美的意境往往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启迪,进而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典诗歌创作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往往将能表达自己情思的意象组合成优美隽永的意境。例如,柳永《雨霖铃》一文,词人借助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暮霭等一系列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悲苦凄切冷清的意境,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古诗词的情景美,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遇其事,如闻见声,进而感受形象内蕴,把握诗意,体悟诗情,领略诗歌魅力。

三、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

古典诗词作为古典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精华,往往渗透着诗人浓厚的深思和寄意,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意蕴深远,情思隽永。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作者借古抒怀,雄浑苍凉,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豪迈奋发的意气、旷达的胸襟以及进取的精神。又如,李白《蜀道难》一诗,诗人袭用乐府古题,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以及神话传说,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对国事的忧思关切之情。再如,欧阳修《秋声赋》,以悲切凄凉的“有声之秋”起笔,以“无声之秋”贯穿全文,应和着悲欣交集的人生,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借此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自我反省。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诗词的内涵,把握深刻意蕴,进而领悟古诗词的思想美和哲理美。

总之,古典诗词之美,美在多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鼓励学生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启发学生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仇华东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张继辉.论古典诗词教学中意义的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第9篇:古典诗词范文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73-01

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常感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主要是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意象造成的。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掌握鉴赏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善解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二、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三、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