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史类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进行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际上是具有一定目标的,应该把相应的规章制度运用到管理过程中,依据实验室工作的规律和性质进行实验室的管理,并且统一要求学生、教师以及技术人员的行为,建立一定的行为准则。现阶段,实验室管理规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规范。虽然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发展的比较缓慢,没有多少的管理经验,但是由于其具有科研和教学的重要任务,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因此,就需要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管理,不断协调各种工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也可以说是把行为、思想、意志等合理的融入到实验室工作中,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提高实验室的效率。现阶段,大部分院校没有一定的实验室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导致实验室与实际设计施工、规划使用以及维修之间出现脱节问题,不能合理的进行使用实验室设备。很多实验室由于施工不合理以及不能进行技术维修等从而降低使用年限,甚至出现刚成立的实验室,需要进行和换地方或者重修的问题,导致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实验室不能进行合理的使用。所以,就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行为以及使用人员的行为,保证在以后的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达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管理结构的完善,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保证实验室具有协调、有效的管理秩序和系统。
2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2.1课前培训不合理
实验室的主要参与人员就是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因此,他们对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也具有一定规定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实验室设备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醒的作用,在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相应的课前培训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专业老师进行分析和讲解,主要分析使用规则、上下课时间以及管理规范等,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制度不是很上心,仅仅当做一种形式。
2.2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
在进行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工作能力也不高,大部分实验室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既不是任课教师,也不是行政人员,在学校管理的边缘,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自身积极性不高,当做一种闲职来看,还会有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也不重视实验室管理人员,长此以往,使得很多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始离职,从而造成人员混乱和流失。
3实验室设备陈旧
由于目前大部门实验室设施比较老旧,在使用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进度和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校资金不足,更新速度比较缓慢;二是,实验室管理人员水平不高,使得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的修复设备,导致不能正确的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年限以及使用速度;三是,大部分院校不是十分重视实验室管理。
4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是十分完善,导致实验室管理不规范,现阶段,大部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本上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拥有不少的专业人才,但是在管理实验室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管理内容不够完善以及管理规定比较松散宽泛,没有明确处罚损坏设备人员的制度和处罚,从而会出现纵容损坏问题,此外,很多管理人员对于这项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工作不重要,因此,不能积极的进行工作。
5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5.1合理进行课前培训
在课前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实验室设备时候的素质,增加学生对于实验设备的重视,主要管理表现在学生使用设备时候的认真态度以及责任意识,可以通过进行一定的课前培训来培养学生的这种态度和意识,合理的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僵化模式,可以使用正确的视频等方式来介绍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以及使用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促进学生加强使用器材的责任与意识,还应该充分了解仪器使用记录,主要有使用人员、使用地点、使用时间等,来对学生使用设备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使用方式和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和意识,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使用设备过程中出现的磨损。
5.2建设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实现科学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建设实验室制度的力度,为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提供保障和依据,大致可以把实验室管理制度分为实验室设备情况、实验室学生使用设备规范、实验室人员管理规范以及实验室日程管理制度四大部分。应该不断从细节着手,充分考虑管理人员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一定的防范作用,还应该创新管理的张贴方式以及公布手段,也应该注意使用语言,最好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话语,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5.3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
建立相应的专业管理团队,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教学的质量,实际上实验室教师与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队伍就变得尤为重要。想要发展这种规划就需要首先解决实验室归属的问题,在管理之前,需要学校进行严格明确实验室的所属情况,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可以定期的把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积极鼓励相关人员进行职称评定和进修,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第三,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监督与考核制度,进行不定期考核,并且把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加薪和升值进行密切联系,激发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态度,从而提高管理的质量。
6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
建立一定的专业实验室,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现阶段,很多问题并不是技术和制度问题,而是内部设备老化问题,导致设备功能不齐全,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满足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掌握和了解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以及一定的市场需求,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及时更新实验室设备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学校可以与相关艺术设计企业进行联合,形成实验室,学校成为企业培训的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从而不断把优秀毕业生引入到企业,达到企业与学校共赢的目的。
7结语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管理活动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提出多方面、高层次的培养要求。然而,目前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存在着冲突。有关调查表明,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政治素质较好,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就高校而言,为了主动适应和调整人才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就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的适应面。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式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环节。下面结合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总体目标
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基本框架
(1)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指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
具体的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设计)四方面。(1)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一般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常见的方式两种:一种是情景模拟,指设计某情景,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开展某项营销活动,比如:模拟公司组建、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市场调查等;另一种是案例分析讨论。教师事先准备相关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学生先个人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交流,教师总结。(2)现场实践教学是以实习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3)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4)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1.细化总体目标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在理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外关系基础上,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具体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对学生实现就业所必备的能力进行分解,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划分,据此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总目标细化为基于各环节、分阶段培养各种技能的子目标,并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2.制定严格的程序规范和标准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实践等多门学科,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程序规范和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有制度可依。例如组织有关专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一线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编写适用的实践教学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课表、实践考核成绩、实践课程软件等,数据资料要按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建档保存。转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不断完善和强化对各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确保该体系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落实到每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奖惩等手段实施改进,必要时进行调整,将不足之处和遗留问题置于下一个新的质量管理监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改进、优化各教学环节管理过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因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前期的检查结果未必明确,后期的奖惩环节又没有依据。该体系应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到“感觉器”的作用,即是确认初始目标是否实现或是否需要更新,从而驱动“控制器”作出相应调整,保持系统的稳定。
评估体系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过程式、成果式、取证式、综合式四种。过程式评估强调过程管理,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对整个过程实施定期和不定期实地检查,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完成有关日常教学情况的详细记录,以便相关部门进行抽查;成果式评估指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作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成果来检验其运用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确保成绩的真实性,还可以与一定形式的答辩相结合。取证式评估要强化实验教学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联系,学生通过实验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可折合为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综合式评估是指学生实践成绩应根据阶段性成绩和综合性考核成绩,结合实践纪律综合评定,并有相应记录。
四、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1.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经费,除了学费和政府、学校拨款外,还可以寻求企业赞助,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质服务,如为目标企业优先招聘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员工培训等;其次,有效地利用专项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捐赠,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体包括:定期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及时添置适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ERP系统、专业模块仿真等);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对相关教学人员进行短期模拟操作培训,以提升实验室的使用价值。第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对口单位和部门签订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具体项目,使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很多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深度不够,不能全面、系统、高质量的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因此,为保障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学历教育、培训、兼职等途径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并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促进更多教师积极进行心智模式的转变,开展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建立适应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设法从外面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总之,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使师资队伍尽快从整体上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转变。
五、结论
总之,为了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性,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努力方向,而主要途径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实效性,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华东:深入思考教学改革中的基本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07
论文关键词: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已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事实上,面向工科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目前还没有面向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培训计划,但管理类专业同样对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管理学为第12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根据教育部正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管理类专业将有40多个。管理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描述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管理分析方法,能在经济管理部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工作。
近年来,由于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一般都设置有管理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要求很高,而很多高校又缺少实践环节或者实践环节不足,即使进行了实践教学的高校,其效果也并不理想。这样一来,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后虽然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但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本科生教育呈现了“象牙塔”现象,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随着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管理类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等。实验教学在理论教学注重实用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实践主要训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科研活动主要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主要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创造精神。
目前,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只限于基础实验和模拟实验,学生只需要根据《实验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便可顺利完成实验任务。由于缺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任务的挑战性不强。毕业实习作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而这个时候,正值学生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公务员考试,因而毕业实习工作常常流于形式。至于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活动也由于缺少实践活动经费和社会实践基地而较少开展。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只限于毕业论文(设计),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通常理论性强,偏离实际。虽然各高校都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但真正能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
2.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学经费。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除了前期一次性购买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外,日后软件升级和日常实验室管理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了节约经费,一些实验室长期闲置,只是被用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大多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只是停留在协议层面或仅仅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估。由于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与实习单位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机制,不少高校出于降低教学成本的考虑,不愿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投入过多的实践教学经费,这样一来,实习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缺少足够的动力。甚至一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减少或者取消学生实习环节,用理论课程代替实习课。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于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专业实验室缺乏,实践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时间不能得到保障。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实践教学经费和实践教学设施得不到保证,将直接影响教师指导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高校办学经费紧张是造成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
3.专业教师缺少实践教学的经验
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教师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的教师和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他们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管理类专业学位教育(MBA、MPA、EMBA)大都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要求有从政或从商经验。然而,我国高校中面向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很少具有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工作的经历,缺少实际管理经验与个人体会。因此,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更注重于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甚至不能胜任实践教学。例如,“电子商务”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具备良好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电子商务”课程实验一般包括网上交易模拟实验、电子支付与网上银行实验、物流管理实验、电子商务安全与认证实验等,如果教师仅满足于模拟实验,实践教学的效果肯定会打折扣,因为不少大学生已在淘宝网开店,他们对于整个交易流程十分熟悉,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模拟实验。
4.实践教学评估缺少标准
实践教学评估是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活动,实践教学评估旨在及时发现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实践教学条件评估、实践教学过程评估、实践教学效果评估等。目前,课堂理论教学效果的评价相对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评估由于涉及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指标、指标权重等因素,教学效果评估比较困难。就评估主体而言,学生、教师、高校、实习单位、教育主管部门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评估的参与者。就评估对象而言,既包括软件设施也包括硬件设施。例如,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实习基地的条件等都是实践教学的评估对象。而建立面向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需要确定评估指标、评估指标的权重,而且需要结合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这样一来,建立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意义重大,但实践教学效果评估标准却很难建立起来。
三、管理类专业优化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1.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学生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培养的是工科专业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事实上,管理类一些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同样可以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来实现共赢。例如,某校与管理软件供应商开展合作,联合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大学生,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在大三学生中进行动员,根据学生的志愿选择一部分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并与其签定相关协议。该部分学生最后一年的时间均在企业学习,由校方和企业方各派一名指导老师联合培养,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样是在企业里完成。学生毕业后由校方颁发文凭,该管理软件提供商通过其客户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也就是说,管理软件提供商的客户既是软件的购买者,同时也是大学生的用人单位。这种联合培养模式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管理软件提供商可以更好地满足其客户的要求,客户由于可以省去培训费用也能从中受益。
2.有效实施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
为了满足实践教学对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要求,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开展产学研践习。“走出去”就是鼓励管理类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通过参与科研课题或挂职锻炼的方式,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这些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产学研践习对于加强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学研践习可以分为半脱产和全脱产两种形式。半脱产一般半年到一年,践习期间仍需要担任教学工作;全脱产半年左右,一般不再担任教学工作。同时,教师的产学研践习经历和成果等纳入聘期考核、职务晋升等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之中。“请进来”就是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政府官员做兼职教师,每个学期邀请他们为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学生授课。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加强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例如,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做到“真题真作”,实现毕业论文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与实习单位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实施参与式案例教学
参与式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一般案例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参与式案例教学将教学对象——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参与式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从案例的准备、案例教学的组织到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广泛参与,学生始终是案例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案例讨论中所起的作用更像乐队中的指挥。
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用管理理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参与式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有关管理技能。参与式案例教学解决了案例的来源问题,由于案例来自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他们对案例相当熟悉,从无话可说变成了有话要说。自愿组织团队的本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事实上,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是参与式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此外,将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与其平时成绩挂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竞争,往往团队之间的竞争可以达到为荣誉而战的效果,参与式案例教学根本不需要动员便可顺利完成。
4.设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设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针对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实习,尤其是那些对实践要求比较高的课程,例如“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每个学期理论教学完成之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参观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等。既可以安排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现场介绍,也可以安排学生在现场与生产第一线的员工座谈。考虑到学生外出实践活动的安全性,每个班至少需要配备两名指导教师。如果已经有比较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完全可以在基地里完成。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基地,或者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可以探索集中实践教学的新途径。鉴于高校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存在的困难,可以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任务外包给社会上的一些管理咨询机构,由其负责联系所要参观的单位,设计参观的路线等,双方以协议的形式就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由校方支付给管理咨询机构实践活动经费。
5.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类专业同样需要积极开展实验教学,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管理类专业需要加强实验教学改革,通过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加大实验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通过引进、培训、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
长期以来,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的讲解,最多就是加入一些案例,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果能结合实验教学,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结合,形象地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利用软硬件进行仿真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论证,这样起到的教学效果远比课堂上枯燥的理论讲解要好得多。
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强化应用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鉴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应逐步降低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重,使实验内容更具挑战性。同时为了克服管理类专业由于实验室建设资金不足而对实验教学带来的影响,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可以采取建设综合实验室,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等措施,实现优质实验资源共享,为师生开展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提供支持。
(注:为了简洁起见,以下将“教育专业教师”简称“教师”,即下文中的“教师”专指“教育专业的教师”或“教育学科课程的从教人员”。)
一、扩充词汇量,为口语表达提供充足“原料”做积累
口头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授知识的最基本工具。一个教师若不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将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加以外化的能力,即使他对教材内容读懂了,融会贯通了,也难以将复杂、深奥的道理用一种浅白通俗的语言形式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来,往往会有唆唆、词不达意等不良表现,致使听者倒胃口,自己也会陷入心余力绌的窘境中而难以自拔,其结果是既贻误学生,也会毁害自己。
人们顺利实现语言外化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其头脑中必须有足够的词汇储备,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越大、越丰富,那么其驾御语言的能力就越强,表达思想感情就越精到,同时也能够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话语。因此,教师扩充自己词汇量的工作,不仅是夯实其语文基础、提高其文化素养的具体举措,也是为其娴熟的口语表达提供充足“原料”所做的必要积累。
二、积累成语、歇后语、格言等熟语,为丰富语汇,增强表达效果做储蓄
成语是最常见的熟语,具有言简意赅的优点。在我们日常的言谈与写作中,恰当地引用成语常常可以用最少的语言或笔墨表达需要千言万语才能说清楚的事态、思想或情感,这种表达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在讲课时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也会使讲授更富有表现力、说服力和生动。为此,教师对俯拾即是的成语也要做好采撷、领会和运用的工作。
歇后语也是熟语的一种形式。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智慧的结晶。歇后语一般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中间用破折号分开。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意义上的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通常情况下,只说出前半部分,“歇”去后半部分,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称之为“歇后语”。如只说“真是哑巴吃黄连”以示“有苦说不出”,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数”。歇后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以机智、诙谐、夸张、幽默、惟妙惟肖的语言,让人们在捧腹中认识和理解事物和现实,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歇后语,可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增添教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格言是一种简练而涵义深刻且富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语。格言大多言简意,却又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或拨云破雾,指点迷津,或发人深醒,启人睿智,或励人志节,催人奋进。格言的文辞精练犀利、一针见血,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引用对说明论点则能收画龙点睛、一语破的之效。教师讲课时适当道来,不仅能洗练利落地传达某一思想或道理,也会因其字字珠玑、富于文采而使讲授润色生辉,生动活泼,能长久地萦绕在人们的脑际,留下逼真传神的印象。为此,教师对格言警句也要借鉴唐朝诗人李贺的做法“每有所得句归囊”。
三、积累名人的成长故事,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榜样
走近名人,了解名人,是激励人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在人类浩浩荡荡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无数灿若群星的著名人物。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不仅改变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深深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潮流的发展,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有许多充满智慧和胆识的逸闻趣事,也有饱含着血泪而坚持奋斗的悲壮故事。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本生动的、有趣的、神奇的教科书,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名人是最好的榜样。借助人们普遍存在的对名人的崇拜心理,发挥代代相传的名人效应,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进名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领略到更多名人的人生风采和成功智慧,引导他们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和教益,就好像给学生设立了一个个人生路标和灯塔,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正确方向。
四、积累寓言故事,为搭建师生间互动的平台准备素材
寓言故事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寓言的主题表现往往带有警示性和劝诫性。其特点是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深含寓意。它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欣赏中,掌握丰富的知识,领悟人生的哲理。很多寓言故事中所蕴涵的人生智慧与做人之道都与教育思想相关联,只要我们头脑中对其有足够的储备,充分联想,恰当借喻,许多难以一下子说清楚的抽象道理,短短的寓言故事就能帮助我们解释得清晰透彻、鞭辟入里。
例如,“北风和太阳”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天,北风和太阳为谁的能量大而相互争论不休,理论了大半天,谁也不服谁,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最后他们决定以谁能使得路过它们身旁的一位老人脱下外套,谁就胜利了。然后,北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去,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他越是用力吹,老人越是把外套紧紧裹在身上。北风吹累了。太阳便从身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便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了下来。太阳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实践教学
当前很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实践教学任务,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小学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也如此。
1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误区
文学类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文学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乏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1教师只求创新,忽略重点
最常见的误区是上课看似形式新颖,任务较多,听起来似乎改变了以往由教师一味传授的固有套路,但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重点关系不大,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知识并没有牢固掌握。许多老师不管课上讲的什么内容,内容是否适合设计实践活动,通过实训的形式模拟、展示,片面地追求外显的形式,实践活动缺乏内涵和深度,看似气氛热烈,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却知之甚少。
1.2低估学生能力,课堂效率低
目前,文学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大多以情景剧表演、根据文学影视剧视频讨论或做影评形式居多。大学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成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学生真正需要的是高质量的课堂,现有的实训形式比较单一,在所有文学类课程中都照搬的话,只能受到少部分学生的喜欢,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求知需求,进而导致学生的兴趣慢慢变淡。
1.3受条件所限,效果不明显
很多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要一定的硬件设备支持,比如表演的道具、多媒体、扩音器等,但限于有些学校或场所的条件,即使开展了实践环节,也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太大作用。同时,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但实际上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完成了任务草草结束,没有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优缺点做认真分析、评价。
2设计高效实践教学环节的对策
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从而反哺小学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课堂的组织者——教师
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每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传统教学模式对比来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不仅是寓教于乐,更蕴含了丰富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环节的意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给人文学科在大学的意义做出了这样一个比喻:人文学科之于大学,就好比北京大学里的未名湖,华中师范大学中的丽娃河,是一所大学“灵气”之所在。那文学类课程之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而言,是否也可以比作北京大学里的未名湖,华中师范大学中的丽娃河?教师应充分预设实践环节的每一个细节,既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文学类课程之“灵气”,又使其不失文学知识的积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推陈出新,从而能够在讲授不同内容时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契合点。
2.2学生学习的天地——课堂
小学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因其所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类课程的老师应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让文学类课程的“灵气”闪闪发光。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自己、交往沟通等能力,使课堂达到“教”与“学”的平衡。学生通过高效的实践环节来接触和体验新知识,比单纯的接受老师的讲授更容易全神贯注,减少了与同学、老师的陌生度,实现了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为课堂教学增添了剂。当然,太多的实践环节占用时间过长,有时一些流于形式的实践环节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正常完成。教师应当协调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关系。
2.3教育教学的指挥棒——管理者
实践环节的开展大多需要相应的教学工具和硬件设备,这些物质支持可以为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学校的管理者也可以为文学类课程的老师多提供一些交流平台,比如可以组织校内或校外研讨会,让老师们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借鉴,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开阔教师们的视野,拓展教学思路,提升教育理念,使实践性教学和学科理论有效融合,不仅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实践性教学具有较强的教育潜能,但就目前而言,做到文学性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真正协调统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探索。随着不断地实践,文学性课程的课堂一定会更加轻松,学生们会更快乐地学习,更自由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徐红艳.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实践性教学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17).
关键词 文科专业;分散式顶岗实习;高职院校;实习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79-03
近年来,在借鉴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我国高职教育开展了以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与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其中一条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展顶岗实习教学。
一、文科类专业顶岗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针对性不强
这是目前高职文科类专业顶岗实习面临的普遍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与所学专业不对口。顶岗实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性不强的一个弊端是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实习的质量和稳定性。而在通过强制手段所安排的实习中,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甚至是与实习单位发生冲突的情况。此外,由于学生对实习缺乏高度的认同感,往往会以各种理由中途离开实习单位。这不仅影响到顶岗实习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而且影响到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对校企合作极为不利。
(二)实习单位难以落实
文科类专业的对口实习很难落实。文科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职业岗位为经济贸易类、管理类、文秘类等相关业务岗位。这些岗位所在企业一般一次只能容纳几名学生进行实习,难以接受大批量学生的实习。
(三)实习与教学的循环反馈效果不理想
顶岗实习是丰富工学交替内涵的关键。工学交替的实质是要求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交替进行,从而构成一个闭环系统,直至学生毕业。工学交替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其加深对毕业后所从事工作岗位的认知,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目前顶岗实习的模式主要有校内学习两年、校外实习一年的“2+1”模式和校内学习两年半、校外实习半年的“2.5+0.5”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简单的时间叠加,难以满足工学交替内涵的要求。
二、分散式顶岗实习的具体安排
(一)实习单位的联系和落实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摸索出一条多层次多渠道的文科类专业实习安排机制。一是设立就业专干,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和就业工作的安排落实。就业专干有更充足的精力、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来完成顶岗实习教学安排工作。二是依托网络技术手段将分散的毕业生资源集中起来,为在校生的顶岗实习搭建平台,形成实习就业一条龙的传帮带服务模式。各班级建立QQ群,而且不同城市建立相应的QQ群,这样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毕业生的积极性,让毕业生帮助寻找顶岗实习单位。三是与有关商会协会沟通联系,协商文科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问题,如学校商务英语专业与温州阀门协会协商,由协会动员下属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接纳学生顶岗实习。这种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顶岗实习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二)实习时间的安排
针对“2+1”模式和“2.5+0.5”模式存在的弊端,学校探索出小学期制、分阶段顶岗实习模式。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学校文科类专业对学期制进行改革,一年分四个小学期,而顶岗实习则分三个阶段进行:认知顶岗实习阶段、学期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阶段。认知顶岗实习安排在二年级的暑假进行,学生在学完专业基础知识后通过认知顶岗实习来培养通用职业素养,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并通过实习增强对社会和职业的认知,从而为毕业后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实习可不要求专业对口。暑假结束后学生回到学校进行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学习,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学完专业知识后安排一个小学期计9周的学期顶岗实习,要求专业岗位对口,学生通过对口的实习找出自己专业学习中的不足和需努力的方向,返校后学习主观能动性更强,目的性更加明确。在完成阶段顶岗实习后学生需要回到学校再进行一个小学期计9周的专业知识学习,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式的系统学习,进一步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第三阶段的顶岗实习为三年级的最后两个小学期计半年时间。在这一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为顺利找到就业单位打下基础。
(三)顶岗实习的形式
学校文科类专业顶岗实习采取统一安排和学生自主安排相结合的形式。学生自主安排顶岗实习是指在实习之前,学生可通过自有的社会关系渠道寻找顶岗实习单位,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可以在顶岗实习教学期间进入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对于无法落实顶岗实习单位的学生,学校帮助学生统一落实实习单位。将分散式顶岗实习和集中式顶岗实习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解决文科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难以集中安排、实习内容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这种顶岗实习安排方式也有助于减少学生对实习的抵触情绪,激发其实习的主动性,增强实习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对自主顶岗实习学生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实习中的“放羊”现象以及伤害事故。
三、实施分散式顶岗实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分散式顶岗实习分阶段进行,学生在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交替学习,这就要求学校按照实习的需要重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实习所需,同时让学生在实习返校后能对原有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化,为下一阶段的顶岗实习做好充分准备。对课程体系的重构可以邀请学生代表、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参与,以增强其实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制订科学、严谨、灵活的实习考核方案
分散式顶岗实习中,一般带队教师不会驻点跟踪管理学生,对实习教学难以实时监控,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且学生一般缺乏自律性,难以自觉完成实习的教学要求,因此学校需要针对上述情况制订出科学、严谨的实习考核方案。
(三)与实习单位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顶岗实习是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既要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又要满足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这就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加强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顶岗实习创造有利条件,实习单位不能经常变换,否则会给后续的实习造成障碍。
(四)建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机制
相对于集中顶岗实习,分散式顶岗实习对学生的监管难度更大。实习带队教师一般不是与实习生同在一个单位,不能实时对学生的实习实施监控,再加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一般出现伤害事故的概率要比集中顶岗实习高。因此,学校要在顶岗实习实施前制订完善的顶岗实习伤害事故预警机制和实习伤害争端解决机制,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决杜绝实习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洪焕坪.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困境及破解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73-175.
[2]奚小网.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37-39.
[3]赵文龙.“分散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7-69.
Construction on Distributed Post Practice Mechanism of Liberal Arts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HOU De-wen
(Hunan Railwa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Hunan 412001, China)
根据新疆招生网的《新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获悉,2016年新疆高考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如下:
(一)考试语种
考试分汉语言(民考汉)、维语言、哈语言、柯语言、蒙语言五个语种。
以上各考试语种、科类全部采用网上评卷的模式进行制卷和考试。
(二)考试科目
(1)高考统考科目
汉语言(民考汉)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史类/理工类)、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其中,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六个语种,由考生任选一种。自治区仍不组织外语口试。
维语言、哈语言、柯语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史类/理工类)、汉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其中,数学(文史类/理工类)、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翻译汉语言试题;语文科目由我区命题;汉语科目采用教育部“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即“民族汉考”(简称MHK)试题结构模式。考生如被录取,按学校规定的语言授课。
蒙语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史类/理工类)、汉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其中,数学(文史类/理工类)、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翻译汉语言试题;语文科目采用试题;汉语科目采用MHK试题结构模式。
双语班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史类/理工类)、汉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英语。其中,数学(文史类/理工类)、理科综合科目用汉语言试卷并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题;文科综合科目用授课语种试卷并用授课语种文字答题;语文科目用授课语种试卷并用授课语种文字答题,由我区命题;蒙语言双语班语文科目采用试题;汉语科目采用MHK试题结构模式;英语科目由我区命题(分值150分,不含听力),成绩不计入高考统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参考(双语班考生是指语文用本民族语言授课,其他课程部分或全部用汉语授课的考生)。
2016年外语/汉语考试中听力考试为必考内容。我区外语考试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含有听力试卷(其中笔试部分120分,听力部分30分),汉语考试采用MHK试题结构模式含有听力试卷(其中笔试部分120分,听力部分30分)。外语/汉语听力考试总分为30分,自治区统一组织评卷,其成绩不计入考生高考外语/汉语科目成绩总分。按考生听力考试实际得分计入听力单项成绩,在录取时提供给高校,是否做参考由高校决定。非听力部分试卷的120分调整为150分,调整换算办法:按考生非听力部分的卷面成绩乘以 1.25,换算为外语/汉语科目成绩。
(2)专报体育、艺术类专业考试科目
由体育、艺术类专业考试和高考统考两部分组成。
①专业考试
报考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自治区统一组织的体育类专业考试;报考美术类、音乐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自治区统一组织的美术类、音乐类专业统考;报考其他艺术类专业的考生按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参加校考。
②高考统考科目
汉语言(民考汉)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史类/理工类)、外语。其中,外语科目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六个语种,由考生任选一种。
维语言、哈语言、柯语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史类/理工类)、汉语。其中,数学(文史类/理工类)科目翻译汉语言试题;语文科目由我区命题;汉语科目采用MHK试题结构模式。考生如被录取,按学校规定的语言授课。
蒙语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史类/理工类)、汉语。其中,数学(文史类/理工类)翻译汉语言试题;语文科目采用试题;汉语科目采用MHK试题结构模式。
双语班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史类/理工类)、汉语。其中,数学(文史类/理工类)科目用汉语言试卷并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题;语文科目用授课语种试卷并用授课语种文字答题,由我区命题;蒙语言双语班语文科目采用试题;汉语科目用MHK试题结构模式。
(3)兼报体育、艺术类专业考试科目
汉语言(民考汉)、维语言、哈语言、蒙语言、柯语言五个语种及双语班考生兼报体育、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其考试科目与“未报体育、艺术类专业考生”相同,但在参加该考生填报的体育或艺术类专业录取时,按“体育、艺术类专业考生”的考试科目计算其高考统考成绩。
[关键词]环境 实训基地 开发 共享
对于高职院校,其教育的根本特征是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而实训基地便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依托。因此,建设高效、优质的实训基地也就成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的基本保障。
一、环境类高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多集中在污染物测定分析方法、污染治理方法和和系统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针对上述特点,目前大多数院校已建立了专门的实训室或车间,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训内容多集中在化学、化工、电气、生物等方面。尽管各院校实训基地的设备条件都在不断完善,而且尽可能地增进彼此的交流合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训基地利用率不够高,模拟企业环境不够逼真
有些实训车间或实训室建设时投入资金较多,如一些污染治理(包括污水、废气等)模拟系统等,但建成后使用率却相对较低。究其原因,还是跟基地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有关。由于对真实企业设施和设备使用情况掌握不够全面,所以有时学校引进的模拟处理系统或设备往往在某一个方面是仿真的,但却缺乏整体配套的运行环境,与现实存在较大距离,因此无法在教学中充分运用,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1]。
(二)实训基地对企业的开放性发挥不够
一方面,很多实训基地在建设时尽管考虑到了校企合作,但实际操作中还主要是为教学服务,对于企业实际生产而言,尚不能形成完成的操作流程或操作环境还不能符合生产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大多只关注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将校企合作仅仅作为解决其用工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因此就使得实训基地在与企业的共享性方面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浅层次的合作,不能充分发挥其对企业的开放性科研及培训作用。
(三)实训基地在区域内的共享性不够深入
各个高职院校在的实训基地在建设和运行上大多是“各自为政”、“小而全”的独立建设和独立使用的,在同一区域内的相关专业院校之间在此建设方面缺乏协调性和共享性,导致在同一区域内同类专业实训基地有重复建设现象。而各院校生源数量有限,致使某些实训车间或实训室的大量的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2]。
(四)缺乏科学、规范化的管理
学生要在实训中掌握的不仅包括专业技术技能,同时也包括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适应和管理模式学校。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很多实训基地在硬件设施上投入较多,但后期运行中的科学规范地管理却严重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训基地的效能发挥和实训教学的有序开展。
二、实训基地的发展对策探讨
(一)大力推行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标准化
广义的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具体到环保类专业的高职实训基地,其标准化可以落实到对基地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以保证其质量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如ISO9000、ISO14000和5S等。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管理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政策上强化企业人才培养责任意识,并通过利益驱动,强化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企业在自身经营活动中往往有其压力,这使得企业的决策制定和行为走向均以生产性盈利作为唯一标准,普遍缺失了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更不愿从企业盈利中拿出较多的资金来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人才培养。因此,为有效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应在政策上给予其一定鼓励和刺激,以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比如,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发展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或依法享有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等。总之,只有形成这种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真正深入发展,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真正朝着产学研结合方向迈进[3]。
(三)学校自身需提高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
多年来,传统教育体制受封闭办学的思路影响较深,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应有意识主动提高对企业及周边社会的服务能力。目前,教学改革力度还跟不上企业的实际发展速度,所以学校应多与相关企业单位沟通,多进行调研,创造与企业生产接轨的实训条件,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实训培养目标,并利用知识优势、设备资源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综上所述,随着环保产业的日益发展及其对环保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环保类高职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不断加强实训内涵建设,完善基地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在环境监测分析、污染治理等方面既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又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4]。
本论文参与: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VE4009。
[参考文献]
[1]《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姜大源,职业技术教育,2002;
[2]《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吴兴伟,辽宁教育研究,2005(8);
[3]李黎明.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关键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知识;教学技能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作为培养合格教师的高师院校却依然冷寂,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目前高师院校小教本科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多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疏离了实际教育实践,结果培养出的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小学教育岗位的人才素质需求出入较大。特别是高师院校学生在实习后往往更能体会到所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式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社会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在发展,而小教专业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内容,这些矛盾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尽管近年来国内各师范院校对实践教学逐渐重视,但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及其教学功用仍然难以体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实习形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专业技能衔接不连贯等,这些因素无不影响小教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出路。因此,我们急需构建一套基于就业导向的小教本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使毕业生不但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意义
(一)提高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面对社会急需高水平师资的这种需求,作为高等师范专业来说,我们应该大力改变职前教师教育现状。相对于中师水平、大专水平的小教学生,我们的小教学生应体现出自己的本科优势从而具备核心竞争力:不仅应该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养成等技术层面略胜一筹,更应该在教育信念教育理想等软件层面显示出我们的优势。只有这样,我校的小教专业才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
(二)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文科课程的重置,有利于师生焕发人文情感。教师厚积薄发,构建文科专业特色;学生学有所长,追求个性发展。
(三)小学教育的专业特点和文科内容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小学教育要重视训练。一定要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讲解,转换教学思路,赋予人文性内容以情感的内涵。
二、目标
小教本科专业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能熟练运用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培养优秀的职前教师。[1]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布鲁姆)我们首先要知道,小教文科究竟要培养什么人。
小教文科培养的是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而不是一批文人;小教文科本科的学习不是小学语文教师单纯的学历进修,而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提高;小教文科本科培养的不仅是既有一定文科专业水准又有一定小学教育知识的老师,而且还应该是懂得将二者有机沟通并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师。换言之,这样的老师,必须具备两种眼光:一是用本科的文科专业水准去把握和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二是用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来强化、提本科段的文化学习。
介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改革目标是:以专业课程发展为核心,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好文科特色;即培养具有丰厚人文素养、从事小学文科教育教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具备从事小学文科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三、构想
(一)整合课程结构,突出师范性
以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由此确定专业课程的结构配比,建立起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发展到专业研究课程的有机的、呈梯度分布的课程体系。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求;同时,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一专业定位。
(二)颠覆教学方法,突出示范性
侧重理论的课程,如《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和《汉语通论》等,采取“教-学-做”的“三合一“的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基于研究的学习,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重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多组织讨论课。
侧重实践的课程内容的,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口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和《阅读与写作》等,采用”观摩-评议-体验”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其中“观摩”指三方面内容: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教师本人的现身讲解、当地名师或新教师等上课说课、或者多媒体的视频材料等,以示范性影响、改变大家。
(三)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其特色性
首先,加设特色课程:如《民间手工制作》等,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其次,对学科内部加设特色内容,比如《唐诗宋词选读》就可以以唐宋诗词作品为依托,研究诗词鉴赏的方法,品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还可以分成以下语文特色小组(分组设置组长。联合素质学生会,定期搞活动)(以下小组名称暂定):语言训练小组(演讲、朗诵等语言类)、设计训练小组(书法类、主题班会设计、班徽设计)、制作小组(板报制作、网页设计、手工制作等)和歌舞小组(填词作曲、影视配音等)、综合组(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
(四)优化培养途径,突出实践性
教育实践的内涵包括: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究。把终结性实习转变为过程性实践,使教育实践贯穿整个学程。学生入学后,将学生分到实验学校对口班级。主要任务是见习课堂教学、班队工作,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表现,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实施情况,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走进小学课堂,走进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活,还要参加当地的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亲自体验并现场研究小语教学。从日常教学,到集中的实习上课,都要着力突出实践性。
只有这样,我们的小教专业才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在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同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改革研究,从小学语文方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施配套改革,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和坚定的教育信念,使他们有一种教育者的胸怀,这是他们现实就业和终身发展的可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