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高学历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学历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学历人才培养

第1篇: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学力;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柳心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1-0081-03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同属国家高等院校,但就“学历”而言, 前者无法与主要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后者一争高低,人们所熟知的高考一本、二本和三本的划分实际上已从一个角度清晰地划定了这三类学校的界限。那么,高职院校对于本科院校而言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职业院校既然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特殊性。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对高学力“技能型创新人才”需求的增长,使高职院校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竞争性,因为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正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任,正是凭借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形成与本科院校“错位”竞争的独特优势,通过在“高学力”职业教育上下足功夫来实现培养目标,立足培养社会所急需的“技能型创新人才”,才闯出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所不同的人才培养之路,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赢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高学力”教育与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目标要素

下面对“高学力”教育与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各自目标要素进行一下扼要的梳理。

(一)“高学力”教育的目标要素

学力问题是现代教学论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高学力”则更是高职院校所要特别关注和追求的。“学力”[1]通常被理解为是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别是系统的各科教学过程中逐渐达到的知识水平,以及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新学力观”[2]更认为“学力”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且还包括知识的应用和工作实践。而比起“高学历”教育,“高学力”教育以集“多元技能”[3]为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它所包含的目标要素和特色,更多的表现在适应性、表现性、技能性、职业性、创造性[4]等方面。那么,以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为专业背景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高学力” 教育的目标要素又包含了哪些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素质增强“问题解决力”。社会就像一部和谐运转的大机器,各行各业承担的职责就是这大机器上的各部件。社会就是依靠各种职业承担不同的职责,来完成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而模范地遵守职业道德则是人们忠实地履行职业责任的重要保证。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在职业生活中刻苦地钻研业务,提高技能,讲究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注重信誉,忠实地履行岗位职责。[5]为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亲自去体验社会,为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打下基础。

一般地说,对以技能为主的岗位而言,尤其是服务性岗位,对于创造力的强调可以少些,但对于实行力的强调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问题解决力。所谓实行力是指准确地确定目标,并能确实付诸实施的能力,或者说是以达成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知识和潜能,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而问题解决力简言之则是指应对与解决问题的经验与能力。

2.敬业精神助推“能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未必十分强调(当然也并不拒绝)智力水平、思维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但却不可忽视其成就动机、工作热情和执著力量。特别是对未来将从事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面对将从事的纷繁复杂工作、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非定时制”的作息制度和负荷不同的劳动强度等,没有较强的职业奉献精神和志向是难以想象的。敬业精神所积极影响下的“能动力”包括:价值观和成就动机、职业兴趣、个人修养和人文素养、责任感、实际知识涵养、业务适应性等要素。

3.服务优质彰显“表现力”。常听说:动机要正确,表现要得体。对于现代服务类专业而言,毕业生中将有大量人员从事“对人”服务的工作或与人关系密切的沟通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热情周到的服务、真诚感人的言语、细致入微的关心来感染、打动对方。所以,服务类专业学生为了适应,并干好这种服务性或沟通性的工作,在“表现力”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与现代服务类专业有关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心理健康。如自信、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等。以空乘服务为例,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空服人员须和机组人员一起应对各种突况。这就要求空服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发生。另外,交通行业的工作,无论陆路服务,还是海、空服务,还会不时面临一些来自时间、技术、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压力,以及来自服务对象的质疑、批评等压力,这就需要学生养成一定的应付力和耐压力(或说克制力;容忍力——不同意见与暧昧观点的容纳态度;调控力)。

其次是灵活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由于交通服务要求安全、快速、舒适等,加上许多服务工作本身内容多、忙、杂,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出色的处置能力。这种处置能力也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时间把控力、调解能力等。

第三是个人形象与感染力。服务工作也好,沟通工作也罢,都需要对方理解、配合、支持,这首先必须让对方信赖自己,有感动对方的一言一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染力的大小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应教会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服务关怀;指导他们如何保持专业的形象及职场的礼仪;传授给他们让合作单位(企业)或客户满意的技巧。另外,也要求出色的信息传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意向沟通能力。

4.章法观念引导“守纪力”。交通运输行业是一个安全性要求很高的领域,为了保证安全就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或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法律、法规;同时各相关行业也会制定相应的,而且又是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从业人员严格遵守、执行。

正因为安全一直是交通运输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安全维护、安全保障、安全处理队伍又是安全交通的重要保证。因此, 交通服务类高职院校应该非常注重学生“章法观念”的熏陶,培养学生“章法观念”引导下的守纪能力(包括规则执行力、社会之约和确定之律的信守力)。

(二)“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和目标要素

“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特征主要是体现在职业性上,包括职业的专职性、延续性、技能性、职责与义务性,它们和目标要素是紧密相关的。

1.职业性。“职业”意指某种特定的专业技能或管理能力,是人们参与的某项专门的、职责性事业和持续性活动的资格。这种反映“职业身份”或“职业资格”的要素就是职业性。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1)职业的专职性。所谓“专职性”意指将自己的精力与热情,以及专业技能或管理能力投放到所参与的事业和活动中的一种倾向。职业的“专职性”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专岗型的职务,受到职业岗位针对性的、制度性的、甚至是经济性的约束。由此推理,这里所说的“专职性”不会是流动性的,形式上的,起码不可能是兼职或替多人打工的[6]。

(2)职业的延续性。要成为职业性的角色,那他所从事的事业或职责性活动就应该呈现出一种“连续性”很强的特征。职业的延续性会成为一种专注的回报、辛勤的铺垫、成功的基础,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坚持、固守。

(3)职业的技能性。从职业的内在属性方面看,要求职业人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性与技术性)来胜任自己的事业和岗位。换言之:个体要想成为一个职业人,特别是高级职业人,或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活动变成一种神圣的职业,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能力的支撑是不可能的。不同的工作对知识和技能的依赖程度大相径庭,有些工作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规划职业未来发展的能力,包括通过创造性地工作来获取社会的高度认可,体现自己的职业价值,或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4)职业的职责与义务性。作为职业人,不仅会因其所具备的才能和所贡献的技能而获得相应的职务位置和“薪酬”回报。为了这个位置和回报你必须在此之前向“给予方”的信任与期待做出谨守职责、履行义务的合作承诺,并要保证在未来兑现任职时的合作承诺;更重要的是,从社会角度看,他还要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正因职业人是在人们和社会对他的特别信任与期待中工作,那他就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身上的重任,尽心尽职地、脚踏实地的履行职责,并且依凭前述的热情和技能,通过自我更新、职业创新获得更多的职业成果,赢得雇主或社会的更大信赖和认可。

2.“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目标要素。关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目标要素对于职业而言有着很强的指向性,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价值和职业能力。表现在凭借能体现自己价值和能力的“高学力”,特别是前述的“问题解决能力”等去面对挑战,勇于创新。哪怕他所从事的是一般性职业,但他仍可凭借职业的敏感力、职业的探究力来进行创新式地工作。

(2)职业操守和职业责任。表现在凭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热情、职业操守,以及对所从事职业的高度责任心,强烈的职业竞争意识,自觉地将自己的未来,甚至是事业成功和自己的功名与所从事的职业融为一体。为了职场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为了自我职业的美好前程,他也会依靠一股不畏失败,持续探索,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坚持探索,执着创新。

(3)循规蹈矩和兢兢业业。第三方面的表现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职业的、活动的规则等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创新。创新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需要技术、能力的支撑和经验的积累铺垫外,还需要准确的判断力、问题处置能力等多元“学力”的“聚合反应”效应。

职业性创新因为有其上述的一些特点与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创新的速度和创新的成功率,而且,还能积极影响着创新机制、创新的各项管理,以及创新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完善。

二、“高学力”与职业性创新

从理论上考虑: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或理论创新等方面,高职技术院校的学生是较难与“高学历”人才相匹敌的,但在职业创新或实用技术创新方面,“高学力”人才还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

那么,高职技术院校的学生是否能通过提升自己“学力”的“宽度”和“强度”来带动职业创新或实用技术创新呢?答案是有可能的。其主要理由有:

(一)创新的动手与实践要件

据统计:大量的发明创造是发明创造者在产品生产、技术操作等的动手活动中取得的。他们边实践,边发现;边思考,边改进;不畏失败,不停探索,直至成功。据调查,不少发明创造项目是在生产或操作中意外受到启发而问世的。

如:宝钢职工共申请专利4178件,授权专利2841件,平均每天产生专利4件。宝钢授权专利的70%均来自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就是宝钢职工在平时的勤于动手中,在技术创新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产生的。正如宝钢人所说:员工们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只有在职场里而不是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技能;担任师傅的也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某一领域有非常熟练和高超技能的技师或高级技师。

宝钢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动手机会多、实践能力强的人容易发明创造,而“高学力”人才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在“实践力”与“问题解决力”方面的优势[7]。

(二)创新的进取与坚持要件

“高学力”人才形成的过程与“高学历”不同,如前所述:除了相对静态的一面以外,也有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动态的一面。学历还有一个固定层级,到达某一层级,特别是最高层级将以此为“终止点”,而学力的发展过程将永无止境。

创新活动恰恰就有一个知识、能力、物质手段不断更新的过程;而“高学力”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就是不凭借学历证书(当然,证书也很重要),而是具备不断探索的意志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正是因为“高学力”人才的这种进取精神,才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创新的成功铺垫了一定的基础。

综上所述,如果高职院校能够长期坚持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并输送更多更好的“高学力”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技能型创新发明家中就会有其毕业生的身影。

(三)创新的探求与熟悉要件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学力”学生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中,熟悉该行业,又具有该行业所要求的特定技能的“专门人才”。相比较其他领域的人才来说,由于“专门人才”的职业敏感性、专业熟悉度、加之问题解决能力、踏踏实地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耐力等“高学力”要素的助推,就更容易完成创新发明。也由此可见,职业性(专业性)“高学力”人才的创新发明往往周期短、应用转化快、关联发明易。这也正是为什么说“高学力”人才容易成为“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缘由[8]。

当然,“高学力”和“高学历”人才的创新角度是不同的,“高学力”人才的创新发明,多集中在操作、局部技术、工具或结构等“初、中级”层面;而“高学历”人才的创新则体现在学术层面。

这就给“高学力”人才提出了新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即需要其边工作,边加深理论技术知识的学习,边用边学、边学边用,以弥补创新“后劲”的不足。“高学力”人才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进取,才会有不断创新。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虽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了较多的“学力”要素,但未必就一定能成为技能型创新人才;尽可能多的“学力”要素的积聚效应才能支撑起“高学力”人才,才最容易产生创新发明冲动,也最容易取得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田中耕治.日本的学力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7(07).

[2]袁运开等.再论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1).

[3]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4]戴汝潜: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第五章——课程改革的学力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5]王秀红.职业道德教案《职业素质的构成》教学设计[EB/OL]..

[6]教育联展网: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原理课堂讲义(4)-2.[EB-OL].http://.

第2篇: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育管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12-02

本文属于作者“提升大学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无法承受未来的冲击。全国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上,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这对于我们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来说,必须认清形势,紧跟时代的脉搏,将创新型高级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任务。

一、创新型人才介绍

所谓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和素质:第一,要一直充满对新知识探索和学习的渴望,要善于获取新知识,要具备宽阔的知识面;第二,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保持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强烈的创造激情;第四,要有创造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质;第五,必须要具备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勇于攀登的创新精神。

二、创新性教育概述

创新是贯穿教育的指导思想,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求。创造出一个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人才的宽松育人环境是进行创新教育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创新教育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创新教育是超越式的教育。创新教育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双重流程,是在人文本质上超越了前辈的一代“新人类”。创新教育是以这种文明高度的伟大超越作为自己最高价值探索的超越式新型教育。从价值取向这个层面分析,创新教育已经摒弃了传统教育单向的、机械的“适应论”走向了“超越论”。

2.创新教育是主体性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是把个体的发展、潜能、地位、利益置于核心地位。创新教育突显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创新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创新教育注重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培养。首先,它注重培养受教育者从事未来创造工作必备的精神品质。如独树一帜、吸纳百川而又博采众长的宽广胸怀;不随大流、坚定探求独立的人格;富于变通、不拘陈见的灵活态度;破除陈规、标新立异的批判精神等。其次,它注重德、智、体等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中的渗透,培养其宽广渊博的文化素质、崇高坚定的人生理念、敏捷灵巧的生活技能、纯洁优秀的道德品质、坚忍不拔的奋斗志向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理想。

4.创新教育是更高层的素质教育。创造是人类本质的最高体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是更高层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是创造素质。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既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更高层的实践模式,也是人类更高层的教育。

三、高等院校创新性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具有创新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行的高校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个别教师没有经过实际锻炼,科研能力弱,缺乏自主的创新意识得情况;其次,在课程安排上,专业课程及必修课程占主导地位,忽视选修课程和基础课程;再次,在教学上,忽视实践活动,只重视知识传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仍主要依赖于分数,科学评价体系严重缺失,难以促进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最后,创新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性,而传统教育概念中的教学设施是以培养学生总体认知水平为目标的,和个别化、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大差距,因而需要有较大的财力投入用来改善教育设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目前情况是创新教育的投入依然严重不足。

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相应的对策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是确定培养目标。在我们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明确目标确定的前提下,高校教学管理要注意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系统化、知识化、创新化。一切教学创新得以施行的关键是教学管理的创新,同时教学管理的创新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转变观念,在办学思想上重视教育创新。高校要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对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坚定创造方向,树立创造意识,掌握创造性发明和发现的方法和技巧提供帮助,为各类社会上的学院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服务,以达到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的目标。

其次,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投入。创新性人才培养强调只有适合学生需要与兴趣的课程才是最恰当的课程,因而弹性教学管理必须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弹性,以实现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以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条件。

第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随着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建立符合创新教育原则的科学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按进步幅度和提高幅度进行质量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综合评价体系,融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为一体,抛弃原有的应试教育里的废旧质量标准和人才标准,实现创新教育的要求。

第四,实行创新型教师的素质激励,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法。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学生。教师要想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自身有创造才华和能力。

最后,优化课程结构,积极开设通识课程,打通学科壁垒,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备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在美国,《耶鲁1828报告》中很早就提出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被定义为主修和副修课程教育之外用于提高学生的智能、情感、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

通识教育包含社会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外国语及多元文化教育等。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以通才教育作为基础,因此,大学教育也应该朝通识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在我国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在招收“大理科”和“大文科”类的学生,为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型人才在努力。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在培养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管理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上努力,为科教兴国和教育创新奋斗,发挥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方增泉.美国教师教育改革新趋势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周丽华.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8).

[3]刘欣,胡振京.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人民教育,2008,(11).

[4]柯文进.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6,(11).

第3篇: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高校;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250-02

计算机应用迅猛发展,网络应用不断扩大,如远程教育和虚拟大学的出现等,使得基于Web的在线教学系统成为现实。基于Web的教学系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建立大型、高效、共享的题库和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降低教学成本,减少人为干扰,减轻教师负担,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么高校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

1 搭构网络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畅通的教与学的沟通平台,这样可以方便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在教与学之间实现一个方便、快捷、畅通的沟通平台。我院采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本教学网站选择了Windows平台下的网页开发软件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网页制作三剑客开发软件,为了实现动态网页后台管理目标,还采用了技术开发,运行该网站的服务器需要装上 Framework 2.0以上版本,并且需要IIS网络信息服务的技术。该教学网站采用从数据层到应用层,最后到用户接口层进行设计。该教学网站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分级别管理系统的前台、后台程序。

2)用户个人注册信息管理及的信息。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教程、教学课件。

4)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模块设计,包括综合测试、上网IE、演示文稿、电子表格、文字处理、基本操作、理论选择。

5)数据管理,包括删除数据,删除管理员等。

2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教学

本教学网站是采用技术和 Framework 2技术开发的动态网站。有后台管理和前台管理模块,网站在设计上采用从数据层到应用层,最后到用户接口层进行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网》基本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和NCRE一级MS考试的内容,实现了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规范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主要内容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教程、教学课件;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模块设计,包括综合测试、上网IE、演示文稿、电子表格、文字处理、基本操作、理论选择。该网站突出了稳定、实用、操作简便、后台管理更新教学内容等特点。

该教学网站的设计突出实用、简便的特点,完全符合当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实现网络多媒体教学,更有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和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 发挥网络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教学网站的服务器选择Windows Server 2000/2003操作系统,它具有稳定、可靠,提供了大量的内置服务有,其操作界面更是直观简便,打开教学网站的操作系统和IE浏览器为现成的本机系统,方便学生用户随时随地浏览网站。因此网络响应速度快,服务器对整个平台提供后台数据库支持,管理员完成可以在任何一台工作机对网站教学内容更新、管理等操作。

我院部分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服务器接入安装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网》,实验班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实验室内进行网站教学,师生完全在网站内进行教学,上表是一些班级经过两年的教学检验结果。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网站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班级一级MS-Office过级率高于普通班约10%,实验班英语0802、日语0902一级通过率高达100%《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的使用效果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向,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国内外相同专业人才培养同质性成功经验为借鉴,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为社会培养更多在技术与管理领域的应用型、实用性高级人才,使学生成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校实现了“教考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网》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师教学的方便,学生学习过级考试的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论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154-155.

第4篇: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创新;人才培养

教学管理就是首先设定人才的培养目标,然后按照目标的要求对教学的各个部分和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全面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学管理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观念还相对落后

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教学管理只是管理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事务。在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作为教学管理者,习惯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手段。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也无法得到发挥,个性不能得到发展。

2.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完成。但从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普遍缺少精干的教育管理人员。许多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学管理教育,不懂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更不要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了。

3.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陈旧

虽然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在高校早已得到普及,但由于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还不完善的原因,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很难落到实处。即使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大部分管理人员更多地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管理,而对教学目标的管理重视不够,不仅浪费了教学管理资源,也难以科学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国外高校的管理方式

1.完善的管理体系

美国高校的管理工作在高校所有的事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校的管理工作有着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健全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都是围绕着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制订的,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在遵循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完成。

2.独特的校园文化和独特的教学方式

美国高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也注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校园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可以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自我。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由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非常有益,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很有帮助。

3.国外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服务

在美国,高校管理人员会非常认真地进入到服务角色中。对于高校的国际交流生,美国高校的管理者们对学生的入学教育相当热心,并且会免费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服务。对于师生遇到的问题,管理人员会给予耐心的回答,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

三、加强我国高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尽管国外的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国情不同,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我们要有选择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1.树立教育管理理念,处处以人为本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体。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广大师生是自己的服务对象,时时刻刻都要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在给广大师生提供完善服务的基础上完成对他们的管理。既要将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加以重视,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彰显他们的个性,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

2.建立具有专业管理水平的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组织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管理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展开,决定着高校的教学质量能不能得到保证,决定着能不能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3.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不但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还可以提升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在改革过程中,首先,必须将教育和管理相结合,从教学秩序入手,促使课堂教学过程进一步规范;其次,要结合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最后,还要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平台,完善学分制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和约束作用,引导教师和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律意识。

4.借鉴先进经验,创新管理方法

借鉴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是提升自我的捷径。教育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在借鉴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总之,建立和健全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使高校的教学管理朝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快速前进。

第5篇: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 实践教学 方法改革

《护理学基础》是高职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为学生提供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也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桥梁课程。实验操作在其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其临床实习效果及今后在护理专业上的发展。笔者笔者根据《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好、接受能力较强、但《护理学基础》教学时数偏少、实践机会少),对《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进行探讨和优化,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护士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采取多种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介绍如下:

1 完善护理实训中心建设 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高素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应用能力,仿真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验教学时数近1:1,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对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职教学对实验室建设要求的提高,原有的实验条件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近几年扩建并完善了重症监护室、护理技能实验室、多媒体护理教室、心理咨询室、妇婴护理室,拥有先进的护理教训模型和仪器,有多功能护理床、自动呼吸机、电脑洗头机、微电脑多功能心肺复苏模拟人及各级高级护理模型等设备。基本能满足为学生提供一个掌握护理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良好实训所。

2 优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 做到“精讲”

突出护理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故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做到“精讲”,才有更多机会“多练”。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对重点、难点、图示、等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达到80%,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3.1 “角色置换”学习法

为使学生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充分体验病人的痛苦,在实验课教学中,体格检查、各种注射,输液等只要能真人演示,决不用假人模拟,让学生轮流当“病人”与“护士”,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进行操作程序设计、用物准备。课堂反复实验,直到学会为止。如练习皮内注射法时,有的学生能在自己身上反复注射7~8次,使教师都很受感动。

3.2 “角色扮演法”

对部分能进行相互实际操作的内容,如“病人出入院护理”由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充当护士角色的学生除了要给“患者”操作外,还要随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有何需求,并解答“患者”的问题。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培养“小先生”

为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勤动脑、多动手,故在教学中。挑选干净利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课外重点培养,由于小教师是学生自己,学生的精神压力小。操作比较放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操作技能原则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学生可根据不同的病人,从不同角度灵活使用不同的操作方法。

3.4 应用多媒体技术

使实践教学更显生动、直观,有效地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开拓了学生视野,强化了教学效果,同时也解决了不同的时间、地点、学习内容对学生学习的限制,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4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 做到“多练”

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式教学,除正课时间外,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练习,教师不辞劳苦,常年轮流义务辅导,以保证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和机会,以技能训练必要的次数累积,从而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程度。为了达到操作规范化、熟练化,科学化的要求,对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强化训练,强化操作与行为规范训练同步进行。并与学生科,教务科联系,举行形式多样的各种技能竞赛活动。以推动学生实验练习的积极性。本专业学生进入医院后都能很快进入护士角色,适应临床工作,操作技能明显好于其他兄弟学校,深受实习医院欢迎。

5 注重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管理。

第6篇: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原则;高质量人才

物理教学原则是指物理教学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是物理教师处理教学活动的依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一是物理学科的严谨性,任何一个定律、公式都经过严谨的科学证明;二是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三是物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根据物理的这种学科特点,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目标及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提出以下几个中学物理教学原则,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一、科学性原则

物理学是严谨的科学,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科学性原则应该成为指导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无论是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描述与表达,还是实验或练习题的内容、数据等,都必须正确无误。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对中学物理中的某些概念定义必须一步到位,立即给出在中学阶段最严密的科学定义和解释。在不违背科学性和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前提下,教学应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宜过分追求严密性。例如温度的概念,在初中定义为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就浅显易懂,在高中则定义为组成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更具有严谨性,从初中到高中实现了逐步渗透,提高认识。其次,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物理教学中,无论是观察、实验的进行,还是分析、推论、抽象、概括方法和数学的运用,都应该按照物理学研究中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进行。

二、激发学习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内在动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物理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有趣、实用。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他们经过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探索科学真理的热情。

三、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原则

良好的物理教学情境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应该尽可能创设好物理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物理情境中学习,教师在物理情境中教。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使学生迅速进入到物理学习情境中去。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小实验进行,比如讲流体流速与压强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做用力吹开两张靠的很近的纸的实验。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物理学习情境中去,例如讲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可以讲牛顿的苹果落地的故事。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先播放一些视频资料,来进行情境创设。例如学习向心力的来源时,就可以播放汽车转弯时弯道道路情况,以及汽车行驶情况来进行物理情境的创设。

四、启发思考、教给方法的原则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启发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运用物理学方法进行物理学习。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从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归纳,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用到各种物理方法。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比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为重要。例如研究电场中电荷的电势能、动能变化与电场力做功之间的关系时,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虽然很容易,但是以后学生遇到类似问题还是不知道怎么处理。我们可以教会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类比重物的重力势能、动能变化与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电场中电荷的电势能、动能变化与电场力做功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方面很直观(学生对重力场比较熟悉),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这就是教给学生方法的重要性。

五、接触实际、联系生活的原则

物理教学接触实际、联系生活,才能保证所学的知识与它的基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不致脱节,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物理教学中,接触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既有日常生活中灯泡发光的简单物理现象,也有生产技术中的发电、输电等复杂物理问题,还包括与物理有关的其他学科问题、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能源、环境等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从这些实际问题、自然现象中引出物理问题,把教学与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感知量。这对学生提高对物理学的认识,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第7篇: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培养;研究

一、前言

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都表明人们需求越来越高,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强,加大应用心理学专业和高等院校心理学是社会人群的期望。从现在来看,高等专校心理学教育和社会期望是有一定距离,主要原因有,心理学在我国没有形成发展潮流,与中国文化具备差异性,在期间提出心理学论遭到批判,扼杀了培养专业心理学人士;还因为,学校在培养心理学人员期间,心理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存在差异,课程出现一致性问题,表现出心理学专业内容安排不合理性,而且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体现不出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与社会没有明显关联,研究培养人才模式合理安排课程,培养出专业心理人才。保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各高校要具备自身教学特色,个性发展专业知识把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要保证知识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研究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士培养时,可以根据国外案例进行研究,借鉴国外教学方法设置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当前国情发展的心理课程体系。

二、增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须性

2.1大学犯罪案件上升

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学生对事情认知能力越来越强,犯罪案件不断上升。2010年 12月11日,犯罪人小阳在楚雄市紫溪中学401宿舍持刀对宿舍睡觉同学小宇进行刺杀。5-8中南大学杀人案件,2011年5月8日,中南大学南校区华生公寓15栋、16栋宿舍下发生一起命案,一男子持刀将在校一女子杀害随后自杀。郭力维校内杀人事件,2009年11月14日凌晨,吉林某学校发生血案,该校信息技术学院大四生郭力维将其室友赵妍杀害在宿舍当中,次日被省内媒体放在头版头条。随后,知名网站连续转载,网民称郭力维为吉林马加爵。以上案件杀人凶手与被害人都是学校的在校生,根据统计,大学生犯罪案件在近年持续上升,案件的发生引起社会对学校教育产生质疑。

2.2大学生犯罪原因

犯罪的发生加大教育工作者的压力,致使学校对犯罪案件的发生进行了分析。①法律意识的淡薄。②沾染社会不良的影响。③心理素质薄弱。④精神人格的心理缺陷。在我国高等专校越来越多,教师资源缺乏,经济体制的发展造成贫富差距,教育上也存在贫富差距,学生得到教育差距也就拉大,学生泡酒吧、网吧等形成这一社会不良风气是事实。其中最主要是学生心理素质不强,如果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犯罪行为就会相对减少,大学期间就是要加大应用心理学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减少犯罪心理。进过调查表明,有94.3%的同学意识到自己是有心理缺陷,但在自尊心驱使下不能勇敢面对心理缺失,造成更加严重心理缺陷,本科专校要重视心理缺陷带来的危害性,所以要重视心理学教育[1]。

三、如何进行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培养

3.1 积极互动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当中,学生是主体老师主导学生进行学习,两者之间要相互沟通、了解进行互动,在教育学生上老师不应把自己教师身份抬高,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的教育基础是同等对待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具备主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往往不能得到社会保障。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平台,在交流当中从被动转变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去探索研究,带领学生去发现、探索、以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时间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比如从老师与学生参与研究探索、启发教学模式、师生合作进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手能力。

3.2联系实际,应用于实际

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是必要的,理解之后要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所以教学的结果往往不是一张张成绩单,而是如何运用到实际当中,心理学教育是要学生对知识掌握和了解,更加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和知识的运用。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是相关联,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应用心理上,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心理学知识和人们息息相关,心理是探讨人类内心深处想法的一门学科,在同学心中具有神秘感,抓住学生对心理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到生活中应用到生活中来。应用心理学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意科学和应用性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完善心理学教学的体现。不断完善教学改革,要重视心理学的细微知识,掌握进行运用,除帮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带领学生组织相关活动,进行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

3.3如何带动学生积极味性

中国传统式教学是说教模式,只在意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脑袋中,学生是否可以运用心理知识只要完成讲课任务,从而产生学生逃课、旷课现象等,造成学校培养心理专业人才流失。二十一世纪是多媒体时代,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可以运用录像、影片、以及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带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心理教育课上要表现学生积极性与趣味性,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素质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提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知识;如果学生对心理学不感兴趣,觉得学习心理学成为负担,教师要让学生把知识当成一种享受,享受知识乐趣,不应把学习当成死学习模式[3]。所有的传统式教学都是从一本书开始,教师讲课不应该局限在一本书上;这种方法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生存下去,信息时展下的学生想法奇特,旧的教育模式不能应用在现代化发展上,老师要从教育目标出发大量研究先进教学方案,搜集资料给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讲,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更加明显,由于社会犯罪率不断增加,为适应社会发展减低学生犯罪率,加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师生交流与对社会了解认知心理学对人们的重要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发展,保障社会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出良好教育结构中心,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在讨论中研究方案,要积累自身教学经验,运用丰富的经验知识完善培养心理学专业人士,这样才能完善人才监看发展,社会才可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7):256-270.

第8篇: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 人才培养立交桥

自学考试教育作为一种不受年龄、性别、学历、学习场所、学习时间、学习专业限制,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社会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的教育形式,是最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型社会目标的一种教育制度。自学考试要真正在终身教育中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与其他高等教育互通的立交桥,即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立交桥,使自学考试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立交桥,即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不同教育形式、不同教育层次和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沟通、衔接及资源整合的途径和模式。探索基于人才培养立交桥建设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有利于转变传统教育体系中单一化的成才途径与模式,打破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封闭局面,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受教育者对自学考试教育形式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真正成为充满活力、自主开放、与时俱进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一、构建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立交桥存在的主要问题

构建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立交桥,重点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是不同教育形式的互认沟通,即打破不同教育形式的门户之见,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学分互认、课程互换等。二是不同教育层次的相互对接,即各类中、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本科层次的衔接。三是不同教育类型相互沟通,即与职业教育、证书教育等的沟通与衔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和困难:

(一)沟通与合作尚需深化、制度化。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体系相对封闭,且相互间的沟通衔接缺乏制度的依据和得力措施的保障,造成自学考试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之间相互间融合与交叉严重不足,沟通衔接渠道不畅的局面。

(二)沟通与合作的认证体系不够完善。

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与合作现正处在起步阶段,主要的沟通形式在于学历教育的免考规定;对于自学考试与各种教育形式、教育类型的沟通、专业和课程的认证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体系,造成自学考试教育自身信誉受到严重挑战。

(三)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衔接与沟通,学历及课程学分互认互换有困难。

由于各种教育形式存在招生形式、入学资格及人才培养方向上的较大差异,造成不同教育形式、教育类型的高等教育之间的学历及课程学分互认互换有困难,不同层次之间的高等教育之间的互认学分也有很大难度。

二、对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思考

为解决上述现实存在的问题,实现以自学考试为中心与枢纽,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立交桥,就必须打破自学考试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探索更加灵活的学分制,拓展学习服务模式,改革考试评价机制。

(一)课程结构和体系改革。

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从传统的学科型专业和课程体系向以核心课程为主体内容的应用型、职业型、技能性专业和课程体系转变。课程体系的调整在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加大实践性环节课程的比例;加大选考课的比例,探索建立选考课程库。对选考课程,考生不仅可在本专业考试计划推荐的选修课程中按学分要求选修,而且可在省内所开考的自学考试的同层次专业中选修,使不同专业的课程得到更广泛的沟通,课程管理也需要更加灵活、开放,从专业管理模式转变为课程管理模式,建立自学考试的课程超市,为自学考试课程体系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课程衔接创造有利条件。

(二)教材建设改革。

传统的自考教材以纸质教材为主,内容更新慢,难以满足现代自考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首先,教材内容要更具适宜性。教学内容要求能充分反映当前社会实际发展状况,内容新颖、材料丰富且有针对性。其次,教材选用实用“多轨制”,变单一的教材统编模式为统编、选用已有教材和自编教材多轨并行,提高效率。即部分公共课程由全国统编,与部门、行业合作证书课程的教材可采用与部门、行业合作编写的方式或自主编写教材,有部分专业课程也可选用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再次,从单一的纸介质教材向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加快网络课件、多媒体光盘等多种形式的教材建设。最后,加强自考特色教材的建设,体现自学考试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

(三)建设学习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助学管理。

建设学习服务体系改革要强化自学考试教育功能,重视学习过程。一是与北京华夏大地等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公司合作,建立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网络助学平台,为考生提供网络学习服务;二是与电大、网络大学、助学机构等各类教育资源广泛合作,支持、扶持这些教育资源建立示范性学习服务中心,为自学考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服务;四是结合网络助学和示范性学习服务中心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五是社会助学的管理改革要探索建立社会助学组织的注册公告、招生广告审核、检查评估和社会监督四项制度。

(四)向学分银行制度转型。

为推进不同形式、层次、类型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自学考试可引入“学分银行”(School Credit)的概念。所谓“学分银行”是模拟和借鉴银行的部分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将学习者个人不同来源的、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如课程学习、技能培训、证书考试等,按照科学规范的标准和程序认证为学分,且可以长期存储在个人的学习账户中,在达到一定条件和要求时,可以兑换成国家认可的学历文凭和证书。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是实现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基础和突破口,可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首先,建立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其次,建立职业教育学历教育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互认制度;最后,建立终身学习卡制度或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全面记录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参加学习课程信息、学分记录及个人教育诚信记录等。总之,要充分发挥学分银行的存储功能,随着学分银行实践的不断完善,再进行终身教育体系内的学分认定和互换,乃至于兑换为学历。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具有明显终身教育特征的自学考试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改革创新自学考试制度,通过对自身的改革,积极开展与不同教育形式、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教育类型的沟通衔接工作,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立交桥。

参考文献:

[1]郭亚民.发挥自学考试制度优势推进终身教育立交桥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1(6).

[2]王海东.从自学考试制度到学分银行制度[J].中国考试,2013(3).

第9篇: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一、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方向模糊不清

近些年,高师院校的连年扩招以及中小学校教师容量的相对有限,给高师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同时,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综合性以及层次丰富、结构完善的学科体系的发展,使原有相对单一的师范人才培养日显不足。由于非师范专业和社会经济结合更紧密,能给学校或学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增强学校办学的实力, 地方高师院校纷纷设置非师范专业,在办学方向和招生规模上倾向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忽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非师范专业多为新专业,学科建设赶不上其传统的师范类专业,师资缺乏,大部分非师范专业教师是由师范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大多缺乏应用型、实战型技能及相应工作经验,不但影响非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师范专业的师资力量,使得师范专业的择业竞争优势进一步被弱化。

2.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脱节

当前,地方高师地理教育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存在诸多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脱节的现象。如多数地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重视地理理论科学的研究,忽略实践教学的培养,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中学地理教师必备的知识结构不相吻合,多数高师教师从未研究过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更未执教过中学地理课程等。另外,多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技能课程设置比例较少,忽视中学教师应有师范素质的锤炼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更新,不了解中学地理教学规律,讲授课程缺乏相互协调配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使得多数地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受现行教学计划及全国高校课程结构的影响,在课程结构中,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对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征的学习与培养均分散于各门课程中,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没有较完善的计划。在课时安排上,一般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总课时基本控制在2 800课时左右,其中 “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实践教学和全校统一要求的通识教育课时,各院系不能调整,各类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时数仅占总教学时数的60%。专业课教学时数少,课程内容压缩,不但影响各类实验课和选修课的开设,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能力和专业思想的培养也受到限制。同时,由于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对地理科学专业重视不够,在招生计划和招生规模方面每年仅招一个标准班或隔年招生,专业选修课程开设过多,难以保证所有专业选修课程的选修学生人数达到院系开设标准,造成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类似必修课,最终由院系确定,使专业选修课名存实亡,从而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地理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历来地理学的教学计划中都要安排一定时间在实验室进行专业实验,在野外进行专业实习。但是,由于师资不足,实习与实验经费短缺,实习基地少、课程多、任务重,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或被迫缩短时间,只开展基础地理野外实习,或被迫取消;由于实验仪器设备陈旧、缺乏,教学时数偏少,实验课被迫缩短,多以基础地理验证性实验为主。毕业论文是地方高师院校本科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从事科研的能力。由于许多地方高师院校资源库建立不完善,必备的实验与科研条件缺乏、院系对专业发展不重视等原因,使学生对地理学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极为陌生,给学生撰写地理科研论文带来限制,在论文观点、研究方法、分析手段上缺乏创新性,往往生搬硬套,任务性明显,使研究成果难以取得创新性的突破。

二、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

的探索

1.明确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向中学输送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其培养的师资质量将直接影响地方中学教育的水平。因此,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爱国敬业,掌握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教学、教研与科研能力的合格中学地理教师应为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对宽(专业)口径、厚(专业)基础、适应性强以及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交叉型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变化,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应拘泥于为中学培养合格中学地理教师的培养目标,还应根据学生、社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要,肩负起培养层次目标和职业目标合格的工作者的重任。这样的人才培养,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灵活性,又可以为其继续硕士研究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密切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

作为输送中学合格地理教师的母机,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密切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变化,在理论上,掌握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研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大师范类专业课程的比例,尤其是师范类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使师范类专业课程在专业总课程结构中的比例达到25%以上,师范类专业技能课程在师范类专业总课程结构中的比例至少达到50%,突出师范性、教育性、实践性;在师范类专业技能课程的培训中,要体现传统地理教学与现代地

转贴于

理教学相结合的理念,突出传统地理教学和现代地理教学的优势,如三板教学技能、专业教具制作和使用(含电教等)技能、教法与教材分析技能、教案编写技能、说课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地理课外活动技能、现代地理教学技术技能。此外,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三字一话、教师口语、教师礼仪、班主任工作及心理健康的培训,使学生能够自如地驾驭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工作。

3.科学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需要学生具有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以参加实际工作为目标,因此,从“厚基础、重实用、突特色”的视角出发,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既重视传统地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加强现代应用技能的培养,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通用性需要。在课程设置及实施中,院系应合力做好如下几点:①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并重为理念,加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与教师教学类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联系,调整、重组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征;②保证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及其技能课程的课时比例,强化师范性、教育性;③加强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现代计算机绘图技术(cad、3dmax、photoshop)等专业应用技术课程的设置,培养专业技能;④克服选修课开设困难,使选修课设置名副其实。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组合,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及社会挑选做好准备。

4.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