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方针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
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
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民国艺术教育 影响
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世纪末,经历过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美国,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飞跃式进步。1850―1900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15倍;1880―1914年重工业产值增长了5倍左右,轻工业产值增长了3倍左右。美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悄然发生革命性变化,这势必影响美国教育的变革以期适应社会变革。实用主义教育对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民国时期艺术设计教育也沾染上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痕迹。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简述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
杜威指出,教育活动是由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交互协作的教学活动过程。在此活动过程中,活动的主体为儿童,而不以教师为中心。“儿童是积极的有机体,能够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和选择,但教师并不是对儿童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而是有责任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引导,当儿童遇到问题时,教师应给儿童以必要的指导,交给他们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1]。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启发者、辅助者的身份,引领学习主体――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生活习惯;学生是主导者,发挥主体能动性。
2.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侧重于学生在课堂上聆听教师的讲解、记忆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此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常常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容易抹杀学生的好奇心,遏制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做为基础,学为升华。在做中获得经验,由于经验具有不稳定性、可变化性,只有通过行动检验的经验才能成为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将经过检验的经验内化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杜威设计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第一,教师为学习者准备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情境,同时给予一些暗示,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第二,使学习者获得足够的学习资料,以便让学习者能够应付情境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第三,使学习者有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学习者将这些假设进行整理和排序,并使其井然有序;第五,学习者通过实际应用以检验相关假设。”[2]通过上述五个步骤,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在实践中检验经验,最终获得值得信赖的学识。
3.“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本质论
一切教育都是个人参与人类社会意识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已经无意识地开展起来。从古至今,人类祖先将许多生活经验与技巧通过正式教育或非正式教育方式传递给今人。教育成为连接人类社会生活的纽带,因此杜威通过引入生长的生物学观点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借此希望教育者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儿童,“认识到生活就是生长,这就使我们能避免所谓把儿童期理想化,这种事情实际上无非是懒散的放浪”[3],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的终身学习目标[4]。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要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活动既能够适合儿童学习的要求又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这样的学校有可能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这就是一个根本的事实,而且,以此为起点,继续不断地和有组织地出现各种教学活动”[5]。儿童通过各种直接生活实践活动学习,提高儿童学习的活力、动力与乐趣,发展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品操守。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的生产关系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国内的工商业获得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春天。新的生产结构和新的社会结构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借鉴日本、欧美的教育模式,变革教育的实践丰富起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紧追时代脉搏,融合传入国内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彰显出服务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趋向。
1.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育方针的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中国之后,经由、黄炎培、陶行知等人竭力推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掀起一股不可遏制的潮流。1917年以后职业教育思想甚嚣尘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转为潜流。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倡教育的七条标准:“第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第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第三,谋个性之发展;第四,注意国民经济力;第五,注意生活教育;第六,使教育易于普及;第七,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七条标准中明显地蕴含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烙印。
国家层面虽未出台具体的艺术设计教育方针,但是艺术教育实践者们都有或多或少地对于设计教育方针的阐述,从他们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窥探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民国时期的很多专家学者侧重于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分析艺术设计教育的作用。“美术史家与艺术教育家姜丹书也曾著文《美术与工商业》(1939)、《美术与衣的工业》(1941年)等文,认为我国以往之所以失败,其原因之一就是工商业与美术分离,而二者的结合,‘此他人之经济侵略所由来而所由胜之重要原因也!’他还将工商业看成国家经济之命脉,而将美术看成工商业之命脉,称赞‘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成立,主张加强艺术教育,发展‘工业美术’和‘商业美术’,‘所望工商界与美术界今后更能彻底合作,以共同挽救国家经济之命脉’”[6]。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国家独立、国富民强成为时代的强音,发展经济成为摆脱积贫积弱境况的法宝。中国教育界将其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方针政策。新的生活经验的改变、全新生活结构的出现,迫使人们在教育领域进行变革,将近代化、现代化的生产目的引入教育领域,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变革工艺美术教育方针。
2.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做中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上。学生的实践是基础,学生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知识,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检验该知识是否具备合理性。艺术设计是一种带有技术性、操作性的课程,需要学生的艺术技艺实践,并且在技能性训练过程中因个体性的差异,如性格、气质、文化涵养等得出差异化的认识、彰显出个体性的特色。如果没有实践空谈理论,艺术设计教育界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员。林文铮在《本校艺术教育大纲》中指出:“学生选修系别是以素描的优劣为标准。最高等的进绘画系或其他各系,优等的进雕塑系或图案系,中等只得进图案系。”以素描技法的优劣选拔学生中,蕴含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杭州国立艺专教师陶元庆先生提出了“便化”的教学法。“学图案不比普通学绘画一样,学绘画,那是看到了什么便‘依样画葫芦’的,至于图案必须先把实际的事物采了来,经过一番的思想,然后把它便化――不是变化――成一幅美观的趣味的图案,注重的是色彩天河,调子的鲜明,画画上趣味的浓厚,尤其是便化时是不能失去原物的特征的”[7]。学习图案需要在对照客观物象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怀,对其进行夸张、变形、简化等艺术处理手法,最后创作出具备设计师自我审美理想的设计作品。
当学生从做中学的设计技法、设计思维之后,设计教育界的实践者们进一步引申出项目教学法。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的师生们,如刘既漂、雷圭元、李寄僧等人积极参与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展览展示陈列设计。李寄僧回忆参与西湖博览会的设计工作时说:“不但对大会有所贡献,而且自己在实践中取得不少经验,认识到工艺美术在建设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8]从当时学生李寄僧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做中学;将自己的产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教育经验,进一步升华为教学材料。
结语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二十世纪初期对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等观念,对设计教育的方针、教学方法等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以国富民强为口号的社会实际、积贫积弱的生活境况,确定艺术设计教育服务于经济的教育方针;技能性训练的学科特性使其更多地从实践中入手,经过“便化”的教学法,进入到服务社会的项目教学法。总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育还有多方面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姜文闵,译.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
[2]赵祥麟,王承绪,译.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98.
[3][4][5]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1977:157,157,42.
[6]陈池瑜.民国时期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的写作成就和特点.美术与设计,2011(05):62.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含义 基本内容 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又称为素养。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将知识内化和升华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应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武装,就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全面的知识,特别是“为人”“做人”的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要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应该更加注重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无益于素质的提高。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简而言之,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由以上内容可知,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教育,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是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非专业文化素质主要是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艺术审美等。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教育,进行各种社会科学及人文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身心素质包括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身心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良好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培养,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锻炼”的体育新理念,培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技术技能水平、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这些能力主要反映在:职业能力培训的情况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普通话语言水平、外国语语言水平、计算机技术水平、非专业艺术文化素质水平;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或策划能力与水平;教育类竞赛、比赛的参与及获奖情况等;科技类的挑战杯、创业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科技论文获奖及创业实绩等;文化类的摄影、书画比赛、艺术设计比赛或人文社科论文、调研报告获奖等等。能力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将课堂、校园与社会进行很好的对接,大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已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的这四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核心,是灵魂,是统帅,它指导着其他四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其他几种素质的提高提供智力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的提高又可以共同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对一个人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同时,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又对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四种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素质教育的特征
第一,全体性。《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机会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当然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的教育。
第二,全面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第三,主体性。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教育转变创新的观念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07-0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在农村,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已被人类社会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事实。新时代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路线,特别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那么在农村实行素质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改进教育方针,推动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已显得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一、农村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构建新的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
农村的环境状况,文化教育不容乐观,尽管较先前有历史性的进步,目前已达到较重视教育带给人们生活转机,但时刻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无力完成较好教育能力,再加上扎根封建思想的限制,因此,教育观念总处于偏见,特别是小三门的开发和发展,影响学生动机的生成,在思想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阻碍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教育也受其影响,领导教师都注重文化课的教育教学,小三门只作为课程表中的一个点缀和装饰,并没有列入学校教学的量化考核,随意应变,支差应事,不了了之。这就给教育教学本身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产生学生不重视的思想源泉。因此,要推动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种社会风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深入,由此引发对教育的综合性,全面性的认识和提高,品赏到适用技术在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科技甜头,必须改变对美术的认识方式的粗浅、思维的混乱,从新的视角认识美术的重要性,努力的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来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利用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我们的生存空间,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境界,树立正确的全面教育的社会氛围,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教育要有创新的观念,奏响时代的主旋律。
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融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为一体;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主体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尊重学生,成为主人;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全面发展个人集体的整体性,要更新教育内容,强化普及意识教育,全面提高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的更新,因材施教、快乐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培养人的创新为目的。在知识的开发利用上让其发挥更大潜力,长期持久认真的开展切合实际的创新教育,是推动时展的动力,然而创新的开发必须有全面的知识,就其综合性全面性的概括和利用。因此,学生阶段的全面教育方针是得从小鼓励独特的创新想法,诱发潜在的创造之妙,点燃思维之花,培养创造的兴趣和自信,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学习前人获得宝贵经验,丰富的文化课知识,通过寻求探索,质疑发现,重新总结,变为自己的知识。学生阶段是学生思维方式培育的重要阶段,由于这时期较少受到来自社会、历史、传统经济等诸多因素的侵扰,可以说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很重要的培育期。思维水平仍处于原始混乱状态,有时自相矛盾,不知所云。培养人的直接感知经验,并将抽象的符号体系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和主观性的事物,并为学生注入激情,将创新教育融进教育理念,不仅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更是控制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教学中,教师有责任根据情况知识艺术性的淡化、简单化,不仅为学生易学,爱学,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平民化,在平等的理念中,树立学习模仿赶超圣哲的精神,注意消除农村、农民思想意识中,对知识创造的悲剧性崇拜,创设宽容、民主、自由的客观环境,改变过去目的知识性,进行知识再创造。
三、农村教育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挥地方潜在优势。
农村地理条件偏僻,经济贫困,思想落后,制约着美术教育顺利开展,因此,重视就地取材,运用不同的教学材料,培养创新思想的精神和适应能力,主动参与,乐观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发现和欣赏大自然景物的造型。尤其山区,各有特色的自然美景相当多,只要我们会发现,感悟农村风格就会有收获。让他们尝试新的绘画材料,可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除让学生学会运用常规的几种工具以外,可以常试创造性的运用不同工具和材料,再创造美,引导多角度形式观察事物的特征,掌握做画和造型技能,大胆想象合理添画,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营造教育的时间空间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在的学习环境中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去探索思考,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要高度重视农民教育问题.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02)
[2]农村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调查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2002 [3]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散议. 淮阴师专学报.1995(02)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努力加强政治思想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热爱幼教事业,
爱护幼儿,履行工作岗位责任制
二、生活管理方面。
1、认真培养幼儿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和卫生习惯。
2、做好班级的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
3、管理好本班的公用设施和幼儿物品。
三、卫生保健方面。
1、做好安全工作。
2、做好春季的疾病预防工作,确保幼儿健康发展和生命安全。
3、做好对疾病的教育和预防工作。
四、保育教育方面。
1、配合教师组织好各种教育活动。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制力和创造力,以及各种兴趣和能力。
3、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4、认真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
毕业论文 [摘 要] 本论文对我国目前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剖析,结合教育方针的取向对今后音乐教育如何实施提出自己的观点。据此,论文着重强调贯穿“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使音乐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音乐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积级主动地在教学互动中,吸取音乐精华,提升思想品位,陶冶道德情操,达到“以绕梁之韵律,求情感之升华”的目的。用健康的音乐奏响时代的旋律。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 培养兴趣 因材施教 体验生活
Abstract: Thesis this music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is it analyze to go on at present to our country, combine orientation of policy for education to how about get own view out of music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Whence the thesis puts emphasis on running through the music education idea that " people first " emphatically, according to students music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fully respect students individual character to give play to, excit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train their innovation and practise ability , make music really enter into students life, let them observe and learn from real life , experience life in the music. While accumulating grade interdynamically in teaching voluntarily, draw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music, promote the thought grade, mould morals sentiment, reach the purpose " in order to wind the metre in verse of the roof beam and ask the distillation of the emotion". Play the themes of the times with the music of the health.
Key words: People first Respect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Train the interest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Observe and learn from real life
关键词:教师 德智体 发展
中国教育应当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在1957年,同志就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型知识分子的方向和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提出了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在回顾总结我们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以教育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着眼于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放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而做出的科学、严谨、全面的表述。它为我国的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这一教育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出应有的贡献。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没有任何异议。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反问: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师自身是否做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呢?又如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呢?因此,教师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自身首先就要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师。如何才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师呢?我们的教师不妨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三个方面,培养提高自己的德、智、体。
一、教师“德”的发展
教师的德,即师德,是最重要的。中国现代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师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怀着一颗真诚的爱心。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首先要“胸中有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坚持“学生第一”;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待、真心热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师德修养,关键在于教师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道德行为的自律。要使学生有一种真实明确的人生观,“自己就不可不先有一种真实明确的人生观”;要帮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自己就得继续不断地养成这些良好习惯”。只有具备良好师德、高尚品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正确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学生。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己就应当首先是一个有正确政治观念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能把德的因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生活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如此,学生才能主动自觉地、创造性地学习;才能主动融入到社会活动中去锻炼自己,实践自己,培养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勤奋、遵纪守法、讲信用、诚实的人;才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竟争人才。作为教师,不但肩负着“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传道”者的角色。因此,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做学生的楷模与表率。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首先应表现在对党的教育事业赤胆忠诚,对工作极端热忱,以校为家,爱生如子,甘为人梯,默默耕耘。其次,应讲奉献,不求索取,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再次,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作为一名教师应端正自己的思想,纯化自己的师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事事给学生以楷模作用,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至境。
二、教师“智”的发展
给学生以智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智能水平,还在于开阔视野、陶冶品德、增强信念、热爱生活、提高其理想境界。因而,教育理论家们一致把它视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加以强调。智育既然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就必须不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科普知识,以丰富多彩的知识吸引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积极进取,不断自我完善;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传播与探索的双重职业修养。其一,襟怀坦诚,追求真理。要服从真理的标准,不受任何外界压力与物质利益的干扰,准确和正确地传播与探索知识。其二,志存高远,修身养性。按照“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认识,我们的教师所承担的知识传播与探索职责,有一种鲜明的知识“道德向度”,就是要努力成为社会生活中“道德最好的人”。其三,为师自重,客观大度。在课堂讲授中,不要向学生灌输自己的好恶。尽管完全排除自己的好恶是一项难度极大的事情,但基于教师职业的要求,要以最大的可能性保证传授知识的客观性。其四,博学谦逊,诚信为本。在学术交流、传播、探索时,要坚持知性诚实原则,保持对同行的充分信任,以一种开放、积极的心态看待别人和自己的事业,充分相信别人的诚实和才能。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师只有具备了知识传播与探索的双重职业修养,才能在教学中把丰富的知识、创新的思维、严谨的科学态度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三、教师“体”的发展
同志精辟的论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揭示、阐明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相互重要关系。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繁杂而艰巨的教育教学任务,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教师如果没有强健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很难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带领学生战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取得满意教学效果的。试想一下,每天面对学生上课的是一位无精打采、面容憔悴、坐在后排的学生都无法听清讲课声音的教师,或者是一位体态臃肿、气喘吁吁、着装邋遢的教师,可以想象,这样精神面貌不佳的教师能提起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吗?回答肯定是否。相反,如果每天面对学生的是一位精神饱满、声音宏亮、普通话说得标准的教师,或者是一位气质稳重、优雅、相貌端正、着装整洁、给人一种轻松自如的教师,其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师才能提起学生对生活的憧憬和对学习的勒奋。因此,为了做一个身体健康、受学生欢迎爱戴的教师,我们的教师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健康状况和锻炼水平,利用可利用的时间,注重学习,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运用于自身锻炼,增强体质,以促进德的发展、智的发展。
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做到活到老,学习、锻炼到老,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那么学生每天看到的是一位品德高尚,能公平、公正对待所有学生的教师,是一位反应敏捷、思维清晰、充满活力的教师,是一位有坚强意志力,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人的教师。此时此刻的学生自然而然也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充满希望地学习着,生活着的。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课和其他学科相比,没有现存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模式,美哦亚传统的经验,没有专业的师资,这种全新课程,作为实施该课程的老师,意味着更多的困难,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它基于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为了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本着,目标明确,整体规划,大胆尝试,完善提高的原则,使每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
一、树立教学新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是关系到综合实践课程成败的关键,因为教育方针是确立教育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必须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教育方针。可以使我们对教育方针有新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宏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近几年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宣传少了,以至产生了错误观念,注重应试能力,放松了素质教育,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我校总结好的生源转移,升学压力加重,生成空间缩小的具体问题,着重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面对新的机遇,明确课程改革的发表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积极投入教改,加强对综合实践课的领导,制定目标,以改革为契机,行知实验学校为动力,谋求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开创新的育人环境。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二、制定合理明确的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课程师一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 ,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观念,课程的性质等。为此,我校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请专家作讲座,组织全校教师专题讨论,赴江苏洋思中学等地考察学习等。从而正确认识设置综合实践为必修课的重要意义,把握课程内涵,更新观念,明确课程目标,在实施该课程目标中,根据我校特点,明确以下目标:
1、引导学生从社会中,自然中,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去调查研究。例如,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收入问题等在调查探究中,让学生增长见识,获得亲身参与实践调查的积极体验和相关经验,从而增强为改变家乡面貌而认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让学生体验自我与社会,与自然,与家庭生活的关系,感悟自我与社会、自然、家庭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加强多方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发表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4、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加重负担,对综合课程时间优化,又要位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健全个性。
三、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开放性,科学性,实践性,它强调学科间的整合,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有现实意义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把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当代科学技术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多元化教育内容融为一体,有计划的实施。本学年,进行反,崇尚科学的教育,和本校课程学习“四会”,在班团活动中安排学校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别开展青春期教育讲座,社会的公益活动,全校为加强国防建设知识学习,组织全体师生参观嘉兴军用机场,通过讲解、观看、调查,增强了学生地国防意识。
其次,挖掘学生中资源,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实践中自己提出大量感兴趣的课题,探究实践为之课程化。组织学生春游,去苏州乐园活动,各年级分别组织,调查、访问、考察、采访当地人,从调查染整长环保,羊毛衫厂的编织工序操作,农民种粮积极性现状,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系列活动,收到了比预期好的效果。提出了好的建设性建议,和技术更新等措施,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生成性很强,实践操作性范围广而宽。在实践和开展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选择和确定。学校的计划作为一个“框架”,但应留出足够的生成“空间”,有教师和学生或小组个人去发挥主动完成调查专访等,寻求人们关注的热点,真正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因为农村是广阔天地,可就地取材,挖掘深层次问题,这是我们学校的先天条件。
其三,挖掘好教师资源。首先应挖掘校园,社区的教师资源,应让有一技之长地教师,师傅,有特长的家长等组成实践课程的智慧队伍。其次是教师的集体智慧。组织各年级的教学骨干,安排好具体的可实施操作方案,结合本校特点订出活动次数,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使教师相互配合,切磋提高。这样,既分工又合作,既集思广益,又体现综合的要求,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活动中去,加快乐综合活动师资的培养和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条件。四、体现课程特征,提高课程活力
综合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特征,让综合活动真正充满活力。
(1)教学关系体现人本性
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势,与学生互相沟通,把学到的知识通过活动传授于学生。和学生一起开展探究时间,树立为全体学生服务的观念,杜绝以成人的眼光对待问题的探究,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以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学习的促进者。这样才能使学生活动有声有色,受到学生的尊严,真正体现学生施展才华的关键。”
(2)活动时间应灵活使用。
综合活动在时间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往往有时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加上农村学校居住环境不一样,可在课表上安排步骤、组织协调好,做到时间上不拘一格,充分利用校园、社区资源,利用休假日等,充分挖掘时间,体现课程活动管理的灵活性、开放性。让学生有自主的活动空间。创设多样化问题情境,开放其思维时间空间,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相互争议、以理服人。培养遇事好问,勇于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养成对问题、新知识,好奇心与求知欲,萌发创新意识、真正在活动中学到一些新知识、新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上进精神。
(3)活动方式提倡多样性
综合能力是复杂多变的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给学生一定自由度,参与活动的条件,并让他们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活动中强调有利于调动探究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心理的投入。例如实践操作,专题调查研究、亲身体验、专访人物等。注重自主探索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社会问题、科学现象作分析研究,自己发现问题加以总结,得出相应的措施及改进意见。所以应多形式灵活机动,培养独立活动能力,也有体现几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互动交往把创新的机会交给每位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智慧,解决一些社会的实际问题,写出小论文等,在广阔地天地中寻求人生的价值。
五、探求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要提高综合实践的效果,使之不断提高参与活动的质量,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方法。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各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做到目标多元,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潜能,每次活动自我总结。如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碰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决策和建议等。有记录、有体会,收集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不断积累,相互间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应从学生发展角度,不断修改调整其评价策略,及时正确地给学生肯定和鼓励,获取学生的主观认同,另外应注重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不局限成果与水平,强调过程中情感、态度、兴趣、欲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方面的进步。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开放性实践活动可请厂长、农艺师、家长、领导参与评价,真正体现多种形式共存的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合理、公正、公开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一、实施高中政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人类新的实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这对现代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结合这些新形势的变化,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政治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2.高考改革对政治课带来的影响。高中阶段是学生升学的关键时期,学生能否考入大学,高中阶段的学习非常关键。近年来,国家推行了3+X高考制度改革,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明显削弱。理科学生又不考政治,会考是否合格也不影响参加高考,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重视程度带来了消极影响。政治课教师面对这一变化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也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3.政治教学与历史、地理教学如何结合的问题。政治教学内容与历史、地理教学内容交叉的相当多,在教学中如何使这三者教学上各有侧重,不重复又互相结合,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同样是政治课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政治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高中政治新课改的理念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高中政治新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新课改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高中政治新课改的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中政治新课改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教与学的评价和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来讲,新课改的精神是要求解放和发散人的思维,鼓励创新,因此,从本质上讲,新课改的精神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必将有利于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改革。 转贴于
三、高中政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方式与方法死板僵化。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从时间上只以一节课来考虑教学内容,从空间上把课堂局限在狭小的教室之中;从教学过程上,一般分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小结、练习等固定环节。虽然这种封闭式固定化的教学结构对于知识的传授有其实用价值,但它明显地存在着弊端:一是它容易把思想政治变成说教;二是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它容易割断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
2.考核方式存在一定问题。思想政治课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检测,评价的标准就是问题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往往把学生引向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制约了他们思想和能力的提高。
3.实施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突破性的发现、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自觉探索学习知识,深入主动地挖掘知识的内在价值,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讲解、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而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养成学生良好的探索与求知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