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看拼音,写词语。(20分)
fēng
sú
lǒng
zhào
jiāo
guàn
zhú
jiàn
gǎi
zhèng
(
)
(
)
(
)
(
)
(
)
Jià
shǐ
tàn
suǒ
ào
mì
bù
zhòu
chéng
dù
(
)
(
)
(
)
(
)
(
)
二、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7分)
1.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mó
mú)糊了,我好想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2.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lōng
lóng)隆的响声,好像闷(
mēn
mèn)雷滚动。
3.
第二粒豌豆宣称(chēng
chēn)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它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与它的身份相称(chēng
chèn).
4.
那些人很蛮横(héng
hèng),把小店的东西仍得横(hèng
hēng)七竖八。
二、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蚕豆
形成
柔和
寂静
齐头并进
B.
据说
忧如
招侍
飞舞
人山人海
C.
陶洗
飞奔
河床
斜阳
山蹦地裂
D.
镇空
余波
风俗
跳跃
若引若现
三、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填序号。(5分)
益:①增加。②更加。③好处(跟“害”相对)④有益的(跟“害”相对)
1.
啄木鸟是益鸟,我们一定不能伤害它。(
)
2.
坚持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延年益寿。(
)
3.
通过观看这部科普电影,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
4.
爸爸做事追求精益求精,被评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
四、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小刚的家乡是北京人。
B.
济南的夏天是个旅游的好地方。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C.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标识。
五、
积累园地
1.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两个词语写一段话。(8分)
人声(
)(
)
(
)天(
)地
(
)云(
)雾
风(
)浪(
)
半(
)半(
)
(
)风(
)雨
2.
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6分)
例: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雨越下越大,犹如
。
例: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当
的时候,小鸟
。
3.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钱塘江地形特殊。(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合并一句话)
4.
补充填空。
(1)好问则裕,
。
(2)人非生而知之者,
?
(3)《暮江吟》一诗中,运用比喻修辞的是哪一句?
(4)
《雪梅》的三四句是: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绿手指(15分)
去法国一个小镇上,有位老奶奶,长着“绿手指”。你可千万别奇怪,“绿手指”是当地人对好园丁的称赞。
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棕色。白色的,不可思议。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呢?她把自己的想法对儿女们讲了,遭到了一(致
至)反对。大家说:“你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专家都做不到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做到呢?
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她(撤
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金盏花开了,全是橘黄的,老奶奶挑选了一朵颜色最淡的花,任其自然枯萎,把种子(精心
精致)地收集起来,第二年把它们种下去,然后,再挑选颜色最浅的花的种子栽种……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的栽种着金盏花。
20年过去了。有一天早晨,她来到花园,看到一朵金盏花,开得特别灿烂。它不是近乎白色,而是雪白一样的白。
秋天,她把100粒种子寄到了那家园艺所。她不知道那则启事是否还有效,也不知道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
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因为要(检查
验证)那些种子。终于,园艺所所长打电话告诉老奶奶,他们看到了她的种子开出的花,是雪白的。因为年代久远,资金不能兑现,问她有没有别的要求。老奶奶对着电话说:“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
黑色的金盏花至今没有开放,因为老奶奶去世了。
但愿你我也能长出新的“绿手指”!
1.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词。2分
2.“绿手指”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3.按要求画句子。
4分
(1)用“
”划出文中描写老奶奶精心培育纯白的金盏花的句子。
(2)用“
”划出用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4.联系上下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老奶奶的儿女们反对她培育纯白的金盏花是因为___
_____________,老奶奶决定一个人干是因为
。
5.老奶奶终于培育出了白色的金盏花,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一句格言是:
。3分
(二)
秋天的香山公园(35分)
秋天的香山公园,以它独特的美迎接着众多的游人。
走进公园大门,放眼望去,峰峦重叠,挺拔壮观。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枝叶浓密,人走进去,便淹没在其中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漫山遍野的红叶。近看红叶的形状不一,有长圆扁圆、扇形,还有三角形的。远看,山坡上树树交错,叶叶相连,层层叠叠相互辉映,映红了半边天空。在大片大片的鲜红中央杂着深黄色、褐
色……就像千万只彩蝶上下飞舞,真是姿态万千,绚丽多彩。一阵爽人的秋风吹过,传来柔和的“沙沙”声,枝摇叶摆,像是在向游人频频招手。
人们不由赞叹:“多美呀!香山的红叶。”
香山公园里潺潺的流水也很动人。小路旁,石缝里,溪水愉快地流淌着。阳光洒在水面上,闪着耀眼的光芒。有时,溪水聚在几块碎石中间,静静地躺着,小鱼儿在你追我赶地嬉戏。
再看,路旁的花坛里,花儿展开笑脸,争芳斗艳。一串连成片,鸡冠顶起了花冠。那品种繁多的,伸开了卷曲的花瓣;没有开放的花瓣紧缩着,像一个个彩球。不管是什么花,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美丽的香山公园,使游人流连忘返。
1.
查字典。
“爽”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
,再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再查(
)
画。字典中的解释有:(1)明朗,清亮;(2)率直,痛快;(3)舒服;(4)违背。“爽人的秋风”中“爽”应取第(
)
种解释。
2.
用“——”分别画出概括第3、4、5自然段意思的中心句。
3.
读第3自然段,作者是从
、
、
三
方面描写红叶的。
4.
第5自然段,写了
、
、
三种花,是从
、
、
三方面介绍的。
5这篇短文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用“
”划出首尾照应的句子。
7.小练笔
【关键词】诗教 课堂 新古诗
中国是“诗国”,中国的语文教育素有重视诗教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既教“读诗”,又教“写诗”。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对传统诗教本位认识的逐步深入,诗教进课堂的呼声不断,声浪渐起。
然而,“诗教”是什么呢?《礼记·经解》中有言:“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其意思是说,诗教具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善写诗的人不仅品德不会坏到哪里去,也不会愚笨到哪里去。
在我看来,诗教就是用诗来育人,用诗来进行教育,真正完整意义上的“诗教”就应该是既教“读诗”,又教“写诗”的“读写结合”才对。
那么,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没有“诗教”呢?回答是:有!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有相当数量的古诗和新诗。教材中有,教师就得教,学生就得学。这也是“诗教”。但事实上,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课堂却不是完整意义上“既教读又教写”的诗教,而是“只教读不教写”的“半拉子工程”的诗教。因为,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际都是只在教“读诗”,不教“写诗”。其原因何在?有研究表明:是因为古诗虽短小精悍、易于记诵流传,但形式拘谨且深奥难懂难写,只易于“读”而不易于“写”。又因为新诗虽形式自由,易读且易写,却“与中国诗学之根关系疏远﹐又不易记诵,不易流传”(杨小亮,《国学经典·诗》)。那么,在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没有既可“教读”又可“教写”的“诗教进课堂”的新途径可以探寻和开辟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
一、何谓“新古诗”?
“新古诗”,也称新古体诗,就是以新诗写古诗,也就是现代化之中国古诗。《新古诗·百科名片》中指出:“新古诗使得古诗不必拘平仄,诗之二、四句末仍保有韵,但韵有自然之音乐感即可,不必拘于古韵,新古诗同时用新诗的现代感来写,保留中国古诗优点,但不必套用古人陈语陈词,难字僻字。”“新古诗原则上可以每首四行,每行均两个字,或三、四、五、六、七、八字的古诗形式,也是新古诗的基本形式。但是做惯了以后,就可以更上层楼地加以变化,如成一个六行,或两个四行联诗,三个四行联诗,并无不可。进而把其中一行变成多个字之变体亦无不可,再进而形成新古词、新古曲均可,变化之妙,存乎一心。”例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两个字的“新古诗”:“碧荷,红花。屋小,我家。”此诗只有八个字,共分四行,第二、四行末一字“花”、“家”有自然之韵,其语句现代化、口语化。又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五个字的“新古诗”:“人生如海潮,起落有定时。若不勤撒网,潮去悔已迟。”此诗之形式原则如古诗,唯不拘平仄,第二、四行末字“时”、“迟”有韵律感,其所使用文字与观念,均现代化、口语化、大众化、通俗化。
这样的“新古诗”学说,是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新古诗”创始人范光陵先生首创的。国际名人陈香梅女士说:“‘新古诗’是中华文学的一大突破﹐使诗词大众化﹑普遍化。我鼓掌支持,(它)让人人爱读诗﹐人人可以写诗。”熊西平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其实,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传统蒙学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古代的普及读物,它们都是用诗写成的,都是韵文,都是‘新古诗’。”
二、小学生能不能学写“新古诗”?
为了将“学写‘新古诗’”引入小学古诗教学,2011年下半年,我在镇江市的一所小学抽了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上了一节复式调研课。
经启发引导,每个同学当堂都能写出以“我”和以“笔”为题材的“新古诗”。如,以“介绍自我”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我的名字叫×静,唱起歌来很开心。数学语文样样通,不怕苦累我都行。”“我姓×来名为晟,说起上课不发愣。要是有谁提起我,什么作业都不剩。”“本人姓×名×霆,语文学习我很行。迎难而上不怕苦,苦练本领学得勤。”又如,以“笔”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喝进墨水吐出字,龙飞凤舞真神奇。我的一支宝贝笔,头发长来身子细。”“我是一支水彩笔,绘起画来美如意。身着美丽五彩衣,小小神笔真神奇。”“我的名字叫粉笔,不见黑板心着急。粉身碎骨也不怕,乐为育人献心血。”等等。
通过对以上这些从未学过写诗的小学生的访谈,和对这节没有作任何写诗准备的真实的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我以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不仅非常喜爱“新古诗”,而且也愿意并完全有能力仿写、创作“新古诗”。
三、能否进行学写“新古诗”的教学?
为了探索其他老师能否在古诗教学中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我曾做过多次调查和实践,和许多学校的语文老师共同研究,不断地在多个学校进行这样诗教进课堂学写“新古诗”的探索。结果不仅是“能”,而且并不难。其实,这就是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增加指导学生学写“新古诗”的这一教学环节。
如,2009年,我设计了《古诗两首》(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案,请淮安市洪泽县×××小学的一位青年教师来上课。课堂上,全班的每一个同学也都能仿创出他们各自的“新古诗”。如《学垂钓》:“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风轻拂柳条荡。小娃坐于池边草,悄然抛线钓鱼忙。”又如《捕蝶》:“风和日丽花飘香,桃红柳绿蚕品桑。持网儿童丛中窜,翩翩彩蝶入笼网。”再如《池边所见》:“莲叶荷花绿映红,青鳜相戏于水中。小儿伸手摘圆盘,倒扣头顶当笠篷。”还如《看纸鸢》:“日落西山鸟林归,儿童散学迟迟回。忙问稚子这么晚?只言东方纸鸢飞。”等等。
这一课例还得到了小语会会长、人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崔峦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在肯定“这是一个成功的古诗教学的课例”的同时还指出:“教学有特色,有创新”,“安排了仿、创诗歌的教学环节,应当说,这并不是本学段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但从教学效果看,这个班的学生完全有仿写乃至创编诗歌的能力。这也提醒我们,教学既要‘依标扣本’,又要‘因材施教’”。后来,本课的教例和点评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发表后还受到许多教师的认同和肯定。
2012年,我指导镇江市的两位青年教师在《古诗两首·元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增加了“学写‘新古诗’”的教学环节。
课上,每一位小学生在“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己的新古诗”的教学环节中也都能在几分钟内仿写、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新古诗”。如,四年级学生现场写的“新古诗”:“新年团圆真热闹,全家幸福乐陶陶。新衣新裤满身套,爷爷奶奶给红包。”“春节都要吃饺子,孩子身上穿新衣。鞭炮声声响入耳,人们脸上笑嘻嘻。”“新年新年新年到,家家户户放鞭炮。小孩喜得红钱包,全国人民乐陶陶。”又如,六年级学生现场写的“新古诗”:“身着一件绿衣裳,生命旺盛众人赏。野火熊熊烧不尽,明年春风吹又长。”(《草》)“小小蜡烛真伟大,烈火焚烧不惧怕。牺牲自己为他人,难怪红烛精神佳。”(《烛》)“月亮弯弯像小船,天上人间来畅游。夜晚亮光当头照,人人见了皆喜欢。”(《月》)
一、引进“微课”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六课《梅花魂》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分析文章中梅花高洁坚韧的品性,从而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切眷恋。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着重介绍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即“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认真体会文章中所介绍的梅花精神,感悟外祖父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了解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每一个段落的基本大意,就变得特别轻松了。“微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所学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宏观的想象,便于学生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倡导“四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
现阶段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实行从“师本教育”向“学本教育”观念的改变,要求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形成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而且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西门豹》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基本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并为老百姓除害的,分析具体的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学、对学、群学、展学”四学的模式进行学习,即课前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去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呢?你们的办法和西门豹相比,哪个更好呢?”使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对学和群学的讨论,之后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的观点和看法,给大家进行展示。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引入“分层教学”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普遍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各有差异,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分层教学法”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平等发展。
【关键词】 多元智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一、 多元智能理论特点
上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超越并解构了传统智力观,突破了以往对智力的单维认识,使人们对智力的理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特点为:突出多元性、关注文化性、强调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注重开发性。笔者将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对课程设计原则进行相应的论述和探讨。
二、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
(一) 综合性原则
“综合与实践”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或熟练技能,而是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出或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从《标准》所阐述的各学段“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阶段目标中可以看出,综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学习空间上要求结合课内和课外;二、学习内容上要在数学内容中穿插自然、美术、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内容;三、活动方式上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竞争,需要运用各类知识,各种方法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我们去春游》的案例设计。一方面数学的内容主要有数学的整数乘法、时间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其中也穿插了语文的调查知识,地理的看地图技能等,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学生首先要了解景点之间路线图及乘车时间、车型选择、租车等信息,再通过讨论,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与手段,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综合性。所以教师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以及具体活动阶段的设计上要注重综合性原则。
(二) 现实性原则
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实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设计之前,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习内容的设计能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问题,使学习活动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问题中去,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三)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而提出的。小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兴趣,感兴趣的就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而如果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是学习过程中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最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更容易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学生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不二主角,因此对于案例的设计者而言,设计的教案要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天真率直,能够让他们有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设计上的趣味性应尽情呈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形式上的活泼,这应从活动的组织方面多级考虑,不能仅仅在教室中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来学习,可根据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四年级下册《美妙的“杯琴”》可以设计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五年级上册的“了解我们周围的家庭”可设计为一次校外的调查活动;二、场所的生动,小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体育课,而常态下的数学课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对于“综合与实践”来说它本身有很多内容就应该放置于课堂外,甚至校外进行,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天地里,自然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参与欲望,如一年级上册的“丰收的果园”果园是最佳活动地、三年级上册的“农村新貌”走进新农村是最佳选择等。三、激励的促进,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问题,小学生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品行,所以在活动中应给孩子们精神或物质上激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进竞赛机制,让他们在小组的合作和竞争中不断进步。
(四)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主要是根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性质而定的,首先它的内容来源是开放的,学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所以设计者在选题时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主动与他人交往,获得最新信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了数学教育的空间,充分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其次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形式也是开放的,活动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不仅可以在室内进行,而且可以在室外、校外进行,广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社会、家庭作为活动的空间。这就是设计者该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最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结果也是开放的,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不是设定好每个环节怎样进行,而应该给予学生活动的建议,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在整个活动中始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关(下转第116页)
(上接第119页) 注学生所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肯定得到的结果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三、 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依据。但是由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内容开放并综合,教师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很好的驾驭它。所以教师在学习新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才能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加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道钱.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9.
一、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思考
在新课改下,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所谓的翻转课堂,具体地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S版)《大海的歌》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通过阅读诗歌,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意境和作者的描法,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们展示出一系列的问题,即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本课中的大海主要有哪些特征呢?课文中每首诗给你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教师指导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中的诗歌,试图寻找合适的答案。同学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要抒发这样的感情,其中的省略号代表的含义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们的思维走向,指导学生们分析具体的写作背景,从而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翻转课堂促进了学生们的自主思考,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二、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很轻松地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点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有了新的学习动力,不再是没有头绪地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S版)《绿叶的梦》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通过阅读文章,有效抓住文章中的重点部分,体会关键句的具体含义,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们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既作者童年生活中的重要故事,绿叶的重要含义及其它带给我的生活知识和生活感悟。通过小视频的讲解模式使学生们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大致地了解。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分析课文每一自然段的具体含义,理清作者的写作线索和写作思路,从而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微课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们的理解,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们的有效学习。
三、设置具体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参与度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还比较低,学习差异比较大,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在课堂环节中,尽量去设置更可观、更具体的课堂情境。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
[关键词]批注阅读;快乐课堂;兴趣;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39-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由于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等不同,他们的阅读状况就千差万别。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自主学习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本人尝试采用批注式阅读让学生主动学习,找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更加喜欢阅读,从而提高了他们阅读能力,提升了他们语文素养。
一、学习批注,让学生兴趣盎然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知,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批注式阅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启动思维,积极探究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我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让他们用符号进行批注。如,用长口框“”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用椭圆圈“”,画出文中的四字词,用波浪线“”来标注课文优美的句子,采用三角符号“”来标注文章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用“____”画出自己无法理解的句子,用“”“/”来划分文章段落和层次。这些符号非常直观,学生一见就喜欢上,觉得语文课很有意思,因而兴趣大增。我抓住契机,顺势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同时他们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了阅读能力。
一段时间过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大涨,学会了主动获取知识,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二、利用批注,让学生有疑而议
学习要先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不思考就发现不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英国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在阅读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各自观点、看法,他们的认识才能得到提高。
在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的《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批注质疑:“‘女学部委员’是什么意思?‘她在医学上一再创造出奇迹’又是什么意思?”对“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会那么简单,你要认识它,就要亲自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这句话,一个学生在旁边这样进行批注:“我觉得作者说得不对。照他这么说,老一辈的经验就没必要写在书上给后人看,只要到实际中调查了解就行了。”我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正是对这一问题有了兴趣,学生才不断地思考探究,并各抒己见,最后提高了认识。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学生都会大胆地发表各自的看法,对文章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三、巧用批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顾问顾黄初先生曾经说过:“对语文教学要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重点要贴近生活。”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深化他们的生活体验。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经验一旦被激活,他们就能思作者所思、感作者所感,完全融入文章中,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发现文章的独特之美。这时,学生的联想就如开闸的泄洪口,思绪万千,不吐不快、不写不悦。阅读教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发散思维,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时,一个学生联想到自己家乡的小河,对课文的第二段做了如下的批注:“我老家清化的河水可与漓江水比美!它甚至更清、更绿!”又如,对《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一句,有一个学生在旁边写下这样的批注:“汶川大地震后,过了黄金救援时间,也出现了生命奇迹:如77个小时――救出废墟中的北川县职高学生杨彬彬,139个小时――救出北川县医院废墟中的幸存者唐雄。”学生根据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把个人的生活经验融入文本中,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才能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智用批注,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要经历三个过程,分别为新知识的学习、旧知识的改造、新旧知识的融合。”读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感悟结果进行判断和评议,它应当是多维的、开放的。想要凸显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作为教师就要尊重他们的阅读理解,让他们更好地去进行体验和思考。比如,在学习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课《金奖章》一文时,学生在“您大概弄错了!我既不像黄莺和百灵鸟那样会唱歌,又不像喜鹊那样会说好话,我怎么可能得到奖章呢?”一句的旁边写下精彩的赏析式评价:“默默无闻的人是最值得赞扬的人!不把自己的成绩挂在嘴边的人是最令人敬佩的人!”也有学生对文本作出否定的评价。如,在学习课文《酿》时,对文中 “她读得不那么流畅了,还念错了几个字。下课铃一响,她拿起教案就走,显得很不开心”这句话,一个学生写下这样的批注:“这样的老师怎么会是东东最敬佩的老师呀?一点肚量都没有!我才不会敬佩这样的老师呢。”他的评价给了其他同伴以启示,同时也引起学生对文章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在《彩票》一文的第九自然段中写了如下批注:“在五百一十八万大奖面前毫无贪念的人除林海燕外,很难再找到第二个这样的人了!换作我,也可能不会像她这样做,她真是太伟大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越深刻,越有助于他们阅读兴趣的提高,产生更加持久的阅读动力,从而成为阅读的主人。
长期尊重学生的阅读评价,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评价观,使他们的理解感悟更具有个性化,也更具有开放性与多维性。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形成自己的阅读方式,学会主动学习,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 参 考 文 献 ]
[1] 沙士涛.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2).
[2] 岳乐.论批注式阅读对提升阅读水平的作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5).
摘 要: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到十分钟左右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优势。
关键词: 语文微课程 语文教学 教学优势
语文微课程的雏形可追溯至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教授LeRoy A. McGrew 于1993 年提出的“60 秒有机化学课程”及1995 年英国Napier University的T.P.Kee教授提议的“One Minute Lecture”。2008年,美国San Juan College 的高级语文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正式提出“Micro-lecture”。在国内,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提出:“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语文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形成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语文教学应用环境。笔者比较认同这一概念。
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引起了国内教育学界的普遍关注,此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及相关网站等分别e办了微课大赛,征集了大量微课作品,甘肃省2016年“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更是将微课作为一个培训主题。可以说,这些宣传及实践活动,使得微课这一语文教学形式为更多教师所熟知并受到大家的欢迎,这与语文微课程的特点或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学者胡铁生对此进行了分析,基本得到了大多数相关研究者的认同,下面将结合其观点就语文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进行阐释。
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的特点
“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的特点有助于集中解决问题,迅速突破知识点、重难点和疑点。语文微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其关注点虽“微”但不“小”。微课有别于传统课,其语文教学内容主题化,语文教学目标更明确,更符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需要,学生可以方便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适时适地进行学习,迅速突破相关知识难点。
二、“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的特点
“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内化知识。一项对中学生认知心理学的调查统计研究表明,人的观念的建立40%来自于视觉经验,25%来自于听觉经验,视听结合起来获得知识的比例可达65%。语文微课程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通过系列软件加工处理后的微视频将与主题相关的文本、图形、图片、动画、录像、录屏、字幕、声音(包括讲解、音乐、音效)等多种信息方式高度集成,信息丰富而有效,形象且有感染力。这是因为“视觉媒体比听觉媒体,视听媒体比单通道媒体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感知与思维意识,表现更大的信息量”。当然一个完整的语文微课程,除了最核心的微视频外,还包括其他微语文教学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让学生可以在这样真实愉悦的情境中,轻松地内化知识。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课时,可在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九寨沟的山、水及珍稀动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播放九寨沟简介微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一面欣赏九寨沟著名的景点,一面聆听讲解员的解说,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课外知识。在教授成语的过程中,利用微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成语“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时,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老的神话故事所知甚少,教师播放这两个神话故事由来及寓意的微视频,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神话故事中,自觉地体会到精卫和愚公身上的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让他们在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获取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让课堂不再枯燥乏味。
三、“短小精悍,应用面广”的特点
“短小精悍,应用面广”的特点既符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特点,又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多途径地学习。语文微课程的这种“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微视频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不宜超过10分钟。一是因为这符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特点,即利用最短的时间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因为时间过长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效果不好;二就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的大多数内容看,10分钟以内足够教师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二是微视频的资源容量小,一般采用流媒体格式,如flv、asf、rm、swf、mov、wmv等格式,这种格式支持网络的在线播放,可以边下载边播放,加之配套的其他资源如微教案、微反思等总计几十兆,在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和无线网络日益普及校园的今天,语文微课程的“微”使学生既能轻易下载保存又能随时在线播放,非常适合随时随地的有选择性的个性化学习。
四、“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的特点
“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的特点使得语文微课程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活动化和实践性的需要,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中心的一个多要素结构体,并不是简单的资料或信息堆砌,而尤为重要的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语文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其组合要素可以适时地进行修改、扩展和生成,从而促使语文微课程不断更新、生长和动态化。
五、“交互性强,使用便捷”的特点
“交互性强,使用便捷”的特点使得学生自我选择性更强,有利于循序渐进和个别化教育。传统课堂由于受限于时空,教师很难真正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课堂反应和接受情况进行语文教学安排,这必然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语文微课程可以摆脱这种时空的限制,其在线功能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我选择性,使学生在课堂之外有选择性地学习,课内教师亦可以根据平台上学生的反馈情况有选择性地授疑解惑,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据斯金纳程序语文教学法的原则,尤其是其中的小步子原则和自定步调原则等,可以看到“语文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每个学生都可以自主构建自己的学习系统,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从而逐步实现个别化的教育。
胡德海先生曾说:“目前,一场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革命和学习革命,正席卷全球。”“明天的教育将是多种教育媒体相互并存,相互作用,共同担负教育信息传递和促使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局面。”教师应该积极地投入这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中,面对“互联网+”的挑战,应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包括掌握这一拥有巨大使用价值的语文微课程的制作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维.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5(34).
[2]肖金武.微课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研究[J].中国培训,2016(06).
[3]钱丽华.中职语文微课教学实践探讨[J].职教通讯,2016(21).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78-03
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但是语文课堂上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不注重学生的需求以及反馈,只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依样画葫芦”等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改变教学设计的撰写,增加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设计中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是统一的。
1. 基本理念:“以生为本”
【案例1】《识字4》教学设计(片段)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夏景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
师:谁记住了小动物的名字?
(学生踊跃发言)
师:孩子们表现真棒,小动物的名字没有拼音宝宝的帮忙,你们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师生共同做游戏:师点动物图片,生读并举起相应卡片)
师:接下来,我们和这些动物交朋友吧!(学生回答愿意)
师:它们在干什么?小朋友来看一看。
(教师出示课件)
师:请你准确读出它们的名字,并说出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1:(读蜻蜓):蜻蜓在空中展翅飞翔。
……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读得真准。它们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你们长大后也应该像这些小动物一样尽职尽责呀!
【评析】这个教学片段具有两大特色:一是教师的语言富有童性和童趣,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情感,使课堂充满了人文魅力。二是通过课件的展示,各种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小动物在做什么,从而让孩子们知道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重要性,适时渗透了德育。工具性、人文性融合恰当,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得到了和谐统一的发展。
2. 结合点:人文性与语言学习相结合
如五年级上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中,以“父亲的教导”这样一个带有明显人文意义的导入学习。随后引领学生去归纳内容,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进人物内心,去填补空白点,自读自悟。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学生的情感得以迸发,智慧得以启迪;表达“含义”也就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倾吐,找准了结合点。
二、教学设计中要“备学情”
教学是双边活动。所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才能设计出学生所“需要”的活动。因而,我们的备课应更多地考虑学生,备课要备学情,要备到学生的心里去。
1. 要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很好地了解当前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水平。假如学生对先前的知识似懂非懂,那么,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加入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让孩子们在新授课中也能巩固旧知识。
2. 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年龄不同、个体认知、知识掌握等。只有认知准确,认知深刻,认可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适应差异,才能教到点子上,才能叩响学生的心灵之弦。
【案例2】本校老师执教的选学课文《丰碑》片段
语文课中,老师们常常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的精髓。X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下面这个句子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看,@是课文中的句子,谁来读读?(指2名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读句子)孩子们,刚才这两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感觉吗?
生:……(学生直摇头)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教师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读)能告诉大家,你在朗读时注意到了什么?
生1:我在朗读时抓住了关键词,比如“晶莹的丰碑”。
师:老师再请一位同学展示一下。
生2:(有感情地朗读此句)我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的画面。
师:是啊,刚才两位同学一是抓住关键词,二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才读出了军需处长的伟大、无私。那么,我们请先前那两位同学注意这两点再来读读吧。
生3:……
生4:……
师:他们这次读得怎么样?(其他学生评价有进步)
师小结:所以说,只要你“敢”读,认真地读,有方法地读,一定会读好的。
X老师的成功教学在于他对学情的准确判断。他知道学生的朗读能力存在差异,并把这种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有意挖掘,于是我们看到X老师对朗读指导的设计既是非常简洁的,又是“有意”安排的。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来源于学生,才成就了课堂上的生生互动,精彩生成。
三、教学设计要有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的语言、素质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的,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是语文素质培养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针对不同教材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呢?
1. 深挖文本中的语言因素,引领学生感知语言
“读”是一些写景类的记叙文、诗歌等教材的最有效的实践方式,但不能一定读到底,没有目的地进行朗读体会或一味强调朗读技巧,而要重视个人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精彩地方,有效地引领学生的“语言点”。如:言外之意蕴含丰富处;遣词造句准确精妙处;省略留白可展开想象处等。
2. 活化教材的“实践性”因素,丰富教学形式
文本虽为静止的语言文字,但包含着诸多的“实践性”因素――有的教材适合诵读;有的教材适合表演;有的教材适合语言转化;有的教材适合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案例3】本校另外一位教师设计的四年级略读课文《文成公主进藏》片段
师:同学们,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解决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第6~13段,4人为一小组完成这张表格。(出示PPT)
文成公主进藏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样克服的?
(1)交流困难。(指名一组组长上去交流,适时板书)
师:哪一组愿意派代表上来交流一下(指名)。
(指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式: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____________ ,她用____________ 。)
(2)老师听见刚才这位同学用简洁的词语或短语概括了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方法。如果要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讲成一个小故事,你会怎么讲?
(3)老师给每块内容加了开头,供同学们参考,请选择一个内容自言自语地练一练吧!(出示PPT)
(4)谁愿意来展示一下?(指名)学生读四个故事体会“神奇”时,积极评价引出:民间传说。
(5)听了这几个进藏路上的片段,你觉得文成公主这一路上走得容易吗?
生:不容易。
(6)师:谁能说说不容易的理由?
(出示13段第1句)
(生读13段第1句)
师:同学们,哪些字、哪个词跳入了你的眼帘?(一条条大河…….)
师:真的不容易呀,让我们读出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易吧!
(生读)
3. 发现文章的表述特色,提升学生言语能力
中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如何有序、具体地写一段话缺乏经验,那么教材中“先总后分”的段落结构方式,就能为他们提供很好的范例。高年级学生非常需要习得具体描绘的方法,如选择典型事物从正面描写;与其他事物相比较,侧面烘托;情境渲染,细节描写;打个比方,运用谚语等,在课文中都能找到很好的范例。针对这些教材,设计“读写”相结合,提升学生言语能力的环节就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细节
1. 把握关键细节
所谓“关键细节”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细节,如困惑之处、易e之处、文章的知识新授点、能力训练点、情感体验点等。
2. 改造“惯常”细节
在习惯性的课堂中添一些变化,改“平常”为“创新”,变“乏味”为“趣味”,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达到应有的教育意义。
五、设计更有意义的练习
1. 赋练习设计趣味性
练习的设计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一看到就跃跃欲试。一个“请”字,一句“请你试一试”“练习自助餐,争星大舞台”,拉近了学生与练习之间的距离。
2. 赋练习设计以发展层次性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多角度,体现自主性。做到既让发展迟缓的学生能积极消化,又让发展领先的学生能放胆吃饱。
总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学设计观念的禁锢,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2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语言和思维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他们内心深处的喜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每一堂课都充斥着这些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灌输,而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的进行探索和改革,让学生变他律为自律,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要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可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化教学环节,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1.1 备好一堂课,给予一瓢水取自弱水三千
备课在教学活动中属于课前准备,但却关乎整节课的收效。许多教师在备课时,遵照教学大纲强调知识点,这固然很好,但如若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操作中死板僵硬,学生不喜欢,再精美的教案也是一次失败的教学。因此,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一是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什么是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二是备学生的身心特点。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三是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语文教学更走近学生。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搭石》为例,文本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写,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表达了作者刘章对生活的南方乡村特有的景色美、人情美的赞叹。由于地域的差异,咋一看题目,生活在北方的学生对搭石并没有概念。山里人淳朴谦让,互敬互助,于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对于今天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来说,学习课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教师必须实地考虑学生所知和所需,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运用录像和幻灯片来生动、形象的展示作者生活过的故乡是何等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为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搭石打好基础。因此,备课时要搜集适合文本所需的图片,备好一堂课需要做大量工作,给予学生一瓢水,教师自当有弱水三千。
1.2 精选问题提问,营造教学互动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要么自问自答成为课堂的主角,要么抛出许多问题,大问题中包含着诸多小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疲惫,教师口干,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看似主动回答问题,实为被动学习。
教学中,笔者认为一节课通常设置几个大的问题(有时也可以是一个)较好,抓住有价值的问题逐层深入,不仅显现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高度集中。一堂好课是少些预设,多些生成;少些独语,多些对话;少些束缚,多些引导;少些单干,多些合作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注重师生交往中的“对话”,它是教师和学生凭借自己的信息背景和知识经验,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进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当然,这种“对话”绝不是言语上的简单应答,而是在一种相互倾听、接纳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意义建构和精神互通,这也符合新课标中课堂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平台的要求。课堂提问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就要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于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学生不清楚最后答案,潜能才会被激发,思考力才能得到锻炼。有时,没有预设的答案,或者答案不唯一,学生言之有理就当给予鼓励,小手常举,小口常开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1.3 回归文本,衔接得当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重指明了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重在揭示“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初次登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往往平均使用笔墨,难以突出重点和难点,一堂课什么都讲了,学生什么都没学到。这就要求教师要读懂文本,把握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上课主次分明,讲话详略得当,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学方法应由教师“替代”讲授分析向学生“尝试”学习探究转换,以焕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
此外,课堂上还要留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把45分钟内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回顾,做到当堂巩固、课堂总结。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在课堂内掌握的知识。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题目,进行课堂内题量少、时间短的小型检测,当堂反馈结果。
在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衔接上,经验浅的教师通常处理的不够好,生拉硬拽司空见惯,过渡不自然,跳脱感强。上好一节语文课,衔接自然、得当,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教学的活水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所以,教师也要向学生一样观察生活,搜集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在处理知识板块衔接时,做到自然、得当。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被教师牵着走,就会丧失主动性,课堂便慢慢失去了生机。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2.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和问题相伴相生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学生想要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问题推着思维不断深入,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作为结束。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诱发学生思考,达到启迪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目的。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都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多角度思考进而得以解决。教师要培养学生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多方位的思考,给抛出的问题多种解答方案,求同而存异,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抑或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分析提供一些参考答案,使学生在求异的基础上更加缜密的认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教师要有育人之才,在课堂上指挥若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教师扩充知识也是拓宽学生视野的途径之一,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能手,还应是生活小百科,应对学生方方面面的疑问。做到这一点,惟有自身博学。这里仍以《搭石》一课为例,词句解析时,笔者会分析“伏”字,原文是说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伏”只是普通不过的动词,怎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伏’小篆作‘’形,犬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人类最崇敬的象征,左边人形弯的那么恭敬,弯得心甘情愿,足以体现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尊敬谦恭的态度,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字。读了找个句子,我们感受到了年轻人尊老敬老的态度,感受到了作者家乡淳朴的民风。如果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么敬老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淳朴的民风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作为一名教师,人格威信固然重要,情感威信不可或缺,但学识威信才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