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著名建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找不到工作因为“学历太高”
90年代初的美国芝加哥,一个名叫朱闯的中国人带着500美元和一个超级计算机硕士学位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弱势群体”,在这个以工业为主移民很少的城市里,朱闯的求职屡屡碰壁,原因永远只有一个:“学历太高”。“求职过程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在美国,学历高并不具有任何意义,我有两个硕士学位,主攻的是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在全世界著名的核心杂志发表过很多论文。但是美国人关注的是人和工作的互相适合,而不是学历。”朱闯再次走进了餐馆,这个在留学期间风光无比的中国人依然如留学前初来美国时一样,快乐地端着盘子,“我一点也没有慌张,因为我来美国就是为了长见识开眼界的,如今还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即使因此就回了中国,我也没有一点遗憾。”这份对生活的豁达和乐观再次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美国人并不是一个大老板,只是餐馆附近一个制造工业零件的工厂的“小老板”,他为朱闯提供了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为他的工厂设计一个自动化供货系统软件。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先进的自动化供货系统软件诞生在朱闯的手中,
6个月后,朱闯拿到了绿卡。“刚出国时我根本没有想过绿卡,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对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了珍惜,都拿出了全部的热情,那么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的。”朱闯说。无论是端盘子还是做软件,朱闯都对工作充满最大的热情,这一点让美国老板深深感动,并将朱闯介绍给了他的朋友,而正是这位朋友又为朱闯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
美国建筑机械行业协会的中国顾问
这位名叫杰姆的美国人是世界著名的美国建筑机械行业协会主席,该协会会员不少是世界500强公司,杰姆先生本人也在全球建筑行业享有崇高声誉,他的出现勾起了朱闯埋藏在内心深处多年的梦想。朱闯来自于建筑世家,父亲和哥哥全部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父亲更是于198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海音建筑设计事务所,1985年,承担了上海市最大的工程项目――上海国际自行车赛场,在当时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哥哥在德国也事业有成。从小,朱闯就梦想像父兄一样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并因此练就了很好的绘画功底。虽然最后朱闯并没有如愿以偿,但是杰姆先生的出现让他走进了建筑行业。“虽然不是建筑设计,但是不管怎么样,终于和建筑沾上了边。”朱闯笑着说。
1993年的美国拉斯维加斯,朱闯作为翻译跟随杰姆先生出席了4年一次的世界建筑机械博览会,在这次盛会上,朱闯接待了20多批来自中国的代表团,熟悉的乡音、亲切的面孔一下子勾起了朱闯的乡情,从这一刻起,朱闯有了来到美国后的第一个目标,那就是“真正地回到中国”,“其实我在中国从没有真正融入到中国社会中去,因为我一直都在大学校园里,但是那个时候我心里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必须要真正回归到中国的社会中去。”
朱闯在博览会上的专业表现最终使他被美国建筑机械行业协会聘请为中国问题专家级顾问,这也是该协会有史以来第一次聘请中国人担任专家级顾问。就在这一年,朱闯在美国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咨询公司,也第一次回国探亲。探亲的10天时间他只用了1天待在上海的亲人身边,其余的9天时间他跑遍了中国主要城市北京、广州、上海、成都、长沙、温州等地建筑行业相关部门以及建筑工地,看见老式的混凝土搅拌机在工地现场制造着噪音和污染,老式的泵送设备无法将混凝土输送到高层。
带来最先进的建筑设备
祖国在建筑设备方面的落后使朱闯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回到美国后,经过详细的计划和调研以及细致的工作,朱闯给中国输送了世界先进的专业化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从此中国开始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使用在专业搅拌站内由自动流水线生产的商品混凝土。
为了让中国拥有世界先进的建筑泵送设备,朱闯只身赶到德国,找到全球著名的德国普茨迈斯特集团,并用短短的7天时间写出一份和中国合作的可行性报告,因为这份报告,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的老板卡尔先生力排众议,让只有一面之交的朱闯代表该公司回中国建立独资公司,并邀请朱闯担任独资公司总经理,给与他200万人民币的年薪。其时,朱闯在美国的咨询业务蒸蒸日上,咨询费用达到每小时400美元,收入非常可观,他已经完全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然而,朱闯还是回到了中国,并且带来了日后在建设上海金茂大厦时起了重要作用的“世界第一泵”。而朱闯领导的这个公司先后为中国的小浪底、三峡、二滩等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朱闯并不满足,因为他领导的是独资公司,他代表的是外国公司,大部分时间依然是和外国人和外国社会在打交道,“我感觉我只有半只脚踏进了中国,并没有真正完全地融入进中国社会。我需要的不仅仅是回来,而是回归。刚出国的时候我仅仅是不想做一个传统意义的中国人,但我并不是想做外国人,我是想做一个融合东西方优秀素质的中国人。这才是我对自我的真正定义。”
建设中国独一无二的科技园区
2000年5月的上海,朱闯放弃了200万年薪走进了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做过咨询、销售和市场,学过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朱闯很快地在风险投资界站住了脚,并且运用他在美国学到的各种知识创建了一套项目动态评估方案体系,让所有的投资项目评估进入先进的科学系统,这在当时的中国风险投资界开了个先例。
2004年,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已经在风险投资界小有名气的朱闯却成了这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总经理,对于这样的变化,朱闯说:“我是个兴趣很广泛的人,我永远喜欢探索我不知道的事情,挑战本身就充满了无穷的乐趣。虽然我很喜欢风险投资行业,但是我不希望仅仅是从事投资管理和评估项目,我希望能够实实在在地操作项目,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才会有更深的领悟。也只有真正走进国营单位才是触摸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命脉,也才能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服务中国。”然而,科技园区对于朱闯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事情,偌大一块地方,几幢工业厂房,难道和大多数园区一样仅仅就是租房子做房东?越是陌生的领域越能激发朱闯强烈的探索欲望,经过向前辈的请教和深入的市场调研,朱闯决定要建设一个中国独一无二的科技园区,站在中国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2009年的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创建了包括华泾基地、浦原基地、龙华基地等涵盖研发中心、创业中心、产业园区等三大科技发展基地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获得国家科技部认可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并获得百万的资金支持。同时,朱闯本人也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20年全国先进个人”的崇高荣誉。
如今的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的是旨在让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更有成效的系列服务,包括政策、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等等,朱闯将其称之为“解决方案”。
“这套解决方案的基础是服务,而方法是‘四化’,那就是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和规范化。”朱闯说,现在国内很多园区的管理者都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拥有房子的房东身份,这是非常错误的。园区提供给客户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更应该是一个发展空间,或者说叫舞台。“一个舞台,如果舞台的设计者管理者和演员们没有默契没有共鸣,怎么可能上演精彩的大戏?好的演员又怎么肯来?”朱闯说,在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首先要求的是专业化的集聚,在华泾的研发基地,所有的客户都是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行业的领先者和优秀者,如此才能形成一个浓郁的专业化氛围。二是国际化,这意味着无论从环境还是服务方面,都需要和国际接轨,大到整个管理团队的服务模式小到一个环境中的装饰,都要符合国际标准。再有就是市场化,要让这个园区成为高科技成果转化并走向市场的桥梁,要让这个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园区,更是一个能经受住市场考验,在楼宇经济中充满竞争力的“产品”。而规范化则是要求所有的管理和服务都必须遵守符合市场规律和长远发展的规则。
在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着美轮美奂的东西方融合的环境,走入其中,仿佛走进的是一个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创意园区,既有中国精美的宫灯,也有浓墨重彩的西方油画,仿佛丝毫也找不到“科技”的痕迹。
然而,上百家在科技行业内享有声誉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公司却集中在这里工作,其中包括不少世界500强公司。时常会看到朱闯和这些企业的老总们像老朋友一样在园区里相聚,老总们会为园区的发展提出各种建议,而朱闯则会给老总们很多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经营之道。这样的“错位”成为园区的一道风景,在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和朱闯直接接触,这是很多企业愿意走进园区的重要理由,因为在这里,他们找到的不是房东,而是一个可以同舟共济的好朋友好伙伴以及一整套协助他们发展壮大的服务和支持。
[关键词]学术期刊电子化;纯电子学术期刊;纯网络期刊
[中图分类号]g2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8-0207-07
冯珍珍(1963—)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编辑学。(上海200234)
学术期刊是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今之世,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方式是否走电子化、数字化发展之路,关系到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欧美国家的科技和人文杂志,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现了由传统纸质期刊向电子数字期刊迅速转型的大趋势。而”(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简称sparc)与美国化学协会(acs)合作,创办了在线的《有机快报》(organic letters,pubs.acs.org/or-glett),直接与荷兰elsevier science公司创办的权威传统学术期刊《四面体快报》竞争。由于美国化学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协会之一,很快吸引了3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1个国家科学学会的会员成为新编辑委员会的成员。该刊创办的最初100天中,有500多篇投稿,其中250篇论文张贴在了《有机快报》的网页上。2001年,《四面体快报》订阅费是9 036美元。而《有机快报》订阅费是2 438美元,后者以高质量、低价格、高效率吸引了广泛的读者。
sparc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力支持学术期刊电子化,努力鼓励一些科技学会在学术成果出版上推进电子化进程,尝试创新性的商业运作模式。由英国物理学协会和德国物理学协会联合创办的《物理学新学报》尝试将论文放在网络上免费阅读,为了筹措出版发行资金,采取论文作者付费的方式。《数学档案》(documenta mathe-matica,/yuyanlunwen/" target="_blank" title="">语言发行的这类科学学术期刊。
sparc鼓励大规模科学知识和成果的电子化,为科学团体提供电子出版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其中最著名的科学团体之一是bioone。这是一个非盈利性基于网络的论文集合,聚合着来自生物学、环境和生态科学等相近领域的几十个著名期刊的同行评审的论文。在这之前这些期刊只有印刷版本。提供电子版本有一定风险,可能导致个人会员订阅的流失,也有更大的危险,那些没有电子方式发行的学术成果可能会被忽视和边缘化。但是,许多协会没有资源或者技术来创办他们自己的网络版本,而bioone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sparc和十二大图书馆巨头协会为bioone提供了基金支持,它们达成共识,要尽可能多地为那些选择bioone出版的协会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2001年选择这种出版方式的期刊平均得到超过8 500美元的支持,这相当于订阅份一般的bioone期刊印刷版的所需的订阅费。[1]
sparc还以“开放存取”的oa电子期刊方式鼓励科技工作者个人实现阅读、交流和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的电子化。在开始时,大多数sparc合伙人,尤其是传统商所创办的新期刊继续维持传统的订阅模式。然而,一些期刊开始试验旨在开放性访问的替代模式。尤其是过去两年sparc越来越强调推进和支持那些旨在开放的计划。开放存取排除了两个访问障碍:价格障碍以及与版权的限制使用、许可条款或者数字权利管理等相联系的授权阅读障碍。读者可以自由免费获取开放性访问期刊上的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期刊的危机局面。sparc合伙人探索开创了3种开放存取模式:一是免费在线访问,年底发行印刷卷需要付费购买但所需费用低廉;二是发行两个电子版本——一个是免费网址,一个是付费电子版。付费版提供附加的特色服务,包括提供摘要和索引服务连接、存档以及全世界的镜像地址等;三是向已通过评审准备发表的论文作者收取费用,即作者付费模式,这种模式现在最流行。迄今为止,西方在开放性期刊上的作者55%没有付费,因为大部分作者获得了协会机构或者基金会的资助。也有人认为:作者付费是大势所趋,它可以为开放存取提供资金,支持并且使得科学界的总成本降低十倍。无疑,sparc开启了开放存取这种新出版模式的先声。
开放存取模式除了存取期刊外,还有学术机构的电子存储库。学术研究机构的电子档案的建立也是学术交流法杖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对于学术机构来说,建立电子档案库即是开创新的学术出版范式,同时也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可见度和知名度。
目前,西方最有影响力的oa电子期刊综合节点是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oa期刊目录)。剧统计,截止2006年2月,doaj已收录2 011种oaqik。目前还在以每月30~50种的速度增长;其中大多数是由传统期刊转变成oa期刊的,覆盖农业、食品科学、艺术和建筑、生物和生命科学、语言和文学等17个学科与专题领域。据报道,2003年isi所收录的5 907种科技期刊中,约有90%的期刊允许其作者将自己的论文作为开放式电子档案储存。[2]
二、西方学术期刊电子化的两种主要形式及其走向
电子期刊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出版物,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储存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储、表达、交流、传播知识和文化信息的新型媒体。电子期刊的产生大大改变了传统印刷期刊与传播方式,并以自己特有的超文本、超链接多媒体的特点广受读者欢迎。电子期刊具备的超越传统印刷期刊的功能包括:发行周期短、内容更新快、信息获取及时;体积小、容量大、便于携带、储存空间可无限开发;利用手段具有主动性和交互性;操作简单、使用便捷、检索功能强大。与传统期刊比较,电子期刊具有以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在全球的业务覆盖了85个国家,拥有300多种杂志。在目前idg的收入中,35%来自网络的在线电子期刊服务,而传统印刷期刊收入仅占32%。预计到2010年,该集团收入的50%来自于网络在线服务。
目前,西方学术期刊数字化包括两种主要的形式,即一是传统学术期刊在印刷出版纸质媒体的同时,将相同的内容同时或异时地通过计算机网络出版电子期刊,借助纸质杂志和电子杂志的双重优势扩大学术影响和交流;二是“纯电子学术期刊”(electronic-only journal)或称“纯网络期刊”(networked journal),它的选题、策划、组稿、投稿、审稿、编辑、出版、查阅、检索以及意见反馈等编辑、出版、发行的全过程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并以国际互联网为唯一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每期均有编号或日期标识的连续性科技学术出版物。
第一种学术期刊电子化即“纸质——电子数字”形式的期刊,主要通过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方式进行电子化传播发行。当前西方最具影响的科技期刊数据库有以下四个:
(一)blackwell synergy数据库。blackwell出版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学术协会出版商,与世界上550多个学术和专业学会合作,出版国际性期刊700余种(包括很多非英美地区出版的英文期刊),其中理科类期刊占54%左右。它所出版的学术期刊在科学技术、医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享有盛誉。学科范围包括:农业、动物学、经济学、金融学、数学、统计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保健学、人文学、法学、生命和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等。blackwell synergy数据库是blackwell出版公司的网络在线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calis集团成员可访问1997年以来的全文的电子期刊达到755种。
(二)sciencedirect onsite数据库。sciencedirect on-site数据库(简称sdos)是由世界上著名的学术出版公司——荷兰elsevier science公司推出的基于web的全文电子期刊服务系统。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与荷兰else-vier science公司合作分别在学校图书馆中设立镜像服务器,通过网络提供1995年以来elsevier science公司出版的1 800余种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共23种学科。
(三)springerlink电子期刊。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verlag)是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出版集团,link是施普林格出版社和它的合作公司推出的科学、技术和医学(stm)方面的在线信息资源。目前,springer link全文期刊可在线阅读超过1 100种。期刊的学科范围包括:行为科学、生命科学、商业与经济、化学和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和环境科学、工程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法律、数学、医学、物理和天文学。期刊最早可回溯到1997年。
(四)wiley interscience电子期刊。john wiley &sons inc.是有近两百年历史的国际知名的专业出版机构,在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以及工程技术等领域学术文献的出版方面颇具权威性。目前,wiley inter-science平台上共有373种电子期刊,具体学科涉及: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商业管理金融学、教育学、法律、心理学等。数据可访问年限为1997年至今。[4]
以上四个数据库都属于综合性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但侧重点有所同。如sciencedirect onsite数据库侧重于医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方面;wiley interscience侧重于生命科学与医学化学和工程学方面;springerlink侧重于医学、生命科学和数学方面;从收录期刊的数量上看sci-encedirect onsite提供的期刊数量最多,达1 800种,其次是springerlink,达1 100种,wiley interscience提供的期刊种数最少,只有373种。从期刊被sci收录的数量上看sciencedirect onsite数据库中约78%的期刊被sci所收录,有1 410余种,而springerlink数据库只有18%的期刊被sci所收录,约200种。
另一种是“纯电子学术期刊”或“纯网络期刊”。这种形式的纯电子学术期刊从是否要经过学术评审和质量把关来衡量,又可区分为“个人自由进入”型和“专家评审准入”型两大类。由于当前西方“个人自由进入”的电子学术期刊放弃了行业专家评审这一学术期刊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论文质量良莠并存,这类学术期刊一般如同“学术论坛”或“学术沙龙”,学术影响力有限。从近年的实践情况看,真正有生命力的是一些由专业科技学会或机构掌握,发表必须经过国际专家严格评价才能过关的电子期刊。
例如,英国物理学会出版部(iopp)采取严格的措施来建立“权威”电子学术期刊。iopp拥有一支800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组成的编委会,并吸引了两万多位优秀科学家作为审稿人,实行双审稿人制度,甚至三审制度,保证了评审的“权威”。由iopp和德国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纯网络的《新物理期刊》创刊于1998年,随着网站()知名度的急剧攀升,其月点击超过2万次,已有超过11.5万篇次的全文下载记录,充分显示出《新物理期刊》的强大影响力和权威性。200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医学奖和经济学奖的7位得主在iopp期刊上累计发表50多篇重要的研究论文。期刊的权威地位是需要长期坚持严格的办刊原则才能确立的,对于纯网络期刊更是如此。
又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2005年创办纯电子学术期刊《东亚法律评论》(east asia law review,),现在每年出版春季、秋季两期。该份学术杂志每年要组织学术能力强大的编委会。编委会中一般设主编(editor-in-chief)、管理编辑(managing ed-itor)、执行编辑(executive editor)、文章编辑(articles ed-itor)、研讨会编辑(symposium editor)、研究编辑(research editor)、讲演编辑(lectures editor)、技术编辑(technology editor)、助理编辑(associate editor)若干名,每篇文章的发表要经过严格的审稿程序,保证论文的高质量。目前,读者可以在《远东法律评论》电子期刊的网站主页上检索到2005-2010年春季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每年为1卷(volume),每年出两期(issues),刊物连续编号,便于检索。该刊以电子出版为主,也可根据作者的需要,印制少量的纸质文本。[5]
再如,2003年由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中欧和东欧国家建立了一个新的纯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欧科学期刊”(cesj)。它以英语发表这些国家最优秀的科研论文,并把这些论文汇集在网络上刊出,不提供印刷版。目前已出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五种杂志。[6]“中欧科学期刊”(cesj)高度重视树立纯网络期刊的“权威”性。发表的论文必须经过严格评审,只在网上以季刊发行,每种期刊一年大约发表50~70篇研究论文。由于它的纯电子化或网络化,读者只有通过/subscription订阅,才能读到中欧地区最新的研究论文。“中欧科学期刊”(cesj)纯电子期刊上刊登的论文,都要经过专家和编辑的认真审阅,英语为出版语言。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elias j.corey、zachary fisk、stephen smale等担任编委,还邀请日本、
三、西方学术期刊电子化趋势对我国期刊发展的启示
与西方学术期刊的电子化发展大趋势比较,与整理
[参考文献]
[1]焦绪华.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择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苏柱华,等.科技期刊数字化办刊发展现状及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08,(3).
[3]吴志荣.人类信息交流的变革和社会文明的变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09,(6).
[4]路雅祺.国外四种综合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比较研究[j].2007,(2).
[5]east asia law review,2005volume1-2010volume5,.
[6]中欧科学期刊开通试用通知.2002.115. 40.7/cesj.ntm(2005-03-14).
[7]红,等.我国纯网络学术期刊发展之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05,(107).
【关键词】南水北调 生态旅游 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为改善我国北方地区水生态环境,缓解北方地区数亿人民用水困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位于华北平原西部,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跨伏牛山,穿黄河底,沿太行山东麓一路北上,全长1432公里,成为了一条由水库、高坝、渡槽、隧洞、倒虹吸、明渠等多种建筑物构成的新时代人工大运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流经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库区和沿线富集了荆楚、汉魏、商周、燕赵、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因此,借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1.工程自身的优越性
1.1工程大跨度优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人工建筑物。工程建成后,将引起全国的关注、世界的瞩目。据统计,中线工程库区和沿线有12处世界遗产,占全国世界遗产总数的28%;全国5A级景区16处,占全国的1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7处,占全国总数的20%。
1.2工程自身恢弘壮丽。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引水,跨伏牛山,穿黄河底,沿太行山东麓一路北上,全长1432公里,贯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为干旱的北方输送汩汩清泉。这条由水库、高坝、渡槽、隧洞、倒虹吸、明渠等多种建筑物构成的新时代人工大运河,将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出一幅气势雄伟、碧波畅流、绿树成荫、蔚为壮观的美丽画卷。
1.3工程沿线古迹丰富。从中线水源丹江口库区顺流北上,可问道武当、参禅少林、推演太极,饱览黄河奔涌、云台飞瀑、卢沟晓月,探究安阳殷墟甲骨奇文,体味古都邯郸燕赵遗风,在白洋淀里荡舟休憩,在狼牙山、西柏坡前驻足沉思。诸多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中线调水工程两侧,景色秀美独特,人文积淀丰厚,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2.发展生态旅游已具备客观条件
2.1大环境机遇难得。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旅游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国务院2011年9月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正式提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2012年12月,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旅游局、文化部联合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线沿线的旅游业必将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2.2便捷的交通条件。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沿线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客源潜力大,有良好的旅游服务设施,沿线交通条件优越。铁路方面,与中线平行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等,其中京广高铁即将通车,与中线调水工程相交的有陇海线、宁西线等;公路方面,有京港澳、大广等南北向高速公路与中线平行,连霍、宁洛、沪陕、青银等东西向高速公路与中线交叉,沿途还有数十条国道、省道与中线总干渠靠近或交叉,沿线县级以上城市平均1小时就可以上高速;民航方面,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南阳、襄阳等9座城市都有民用机场,湖北十堰机场已动工建设,将在2015年实现通航。
2.3庞大的消费群体。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分布有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安阳、焦作、郑州、平顶山、南阳、十堰等城市群。该区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民消费水平达到较高水平。按照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旅游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这种趋势将促进沿线旅游产业的跨越性发展,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推动力。初步估算,仅沿线这些城市就拥有近1亿旅游人次的市场需求,客源市场十分巨大。
3.借鉴成功经验发展生态旅游
国内外利用大型水利工程提供的优质资源和环境条件发展文化旅游业并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与借鉴。
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如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巴西和巴拉圭的伊泰普水电站、美国胡佛大坝和田纳西流域的水电群等,通过旅游开发均获得了巨大的旅游综合效益。如伊泰普大坝旅游年收益折合人民币达50多亿元,临坝城市伊瓜苏年接待游客达7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折合人民币达500多亿元。胡佛大坝自1935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超过3500万人次游客,成为美国人游艇、滑水、钓鱼、探险、露营度假圣地。我国的三峡大坝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5A级景区,据统计,仅2010年就接待游客145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3万人次),居全国103家工业旅游示范点之首。
这些成功的经验对建设中线旅游带具有借鉴意义。除中线周边现有的文化、旅游特色以外,南水北调还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特色,如“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世界跨度最大的U型渡槽”和“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穿黄工程”等世界和中国水利之最,力争打造出以南水北调工程为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大繁荣、旅游大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时机。党的十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号召。中线工程在输送一泓清水北上的同时,还将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旅游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的一条绿色之带、文化之带和民生之带。这条人水和谐的“美丽中线”不仅惠泽了库区与沿线民生,也将为建设“美丽中国”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时晓飞,徐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省供水区水资源保护对策探讨[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2年01期
[2]李益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基于合理经济开发的环境保护[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3]姜艳君;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旅游[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1年07期
[4]陈静,丁卫东,胡兰群,袁彩凤;郑钊;丹江口水库河南省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及规划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关键词】城市建设 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
一、合理协调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无疑是存在矛盾的。通过实施城市规划,可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城市建设需要的是建筑空间的拓展,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的则是现存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保留。两者是对立的两级,水火难以相容,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又必须找到和谐相容的方法。政府可以根据根据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及文物保护法规的规定,出台相应的城市规划,合理协调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实际运行中,既重城市建设,也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给两者以合理的运行空间。关键是出台的城市规划要有具体的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甚至要在总体城市规划中,建立保护专章或建立独立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否则的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就成为一句空话,城市规划的内容重点就落到了城市建设上。如青岛市近年来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建设速度发展很快,但城市中的关历史文化遗产也同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与青岛市具体而详细的城市规划有关。1994年青岛被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1年关近代建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市政府及时出台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青岛关近代建筑保护规划》等城市规划和关保护条例,这些规划,协调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使城市在快速发展建设的同时,关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二、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
让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社会前进的进程中处于静止的状态并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城市中历史文化遗产需要维护、修缮,只有这样它才能更长久的留存下去。历史上,西安城墙、太原晋祠都是进行了常态化的维护、修缮,才成为今天的样子。通过保护性的开发,让历史文化遗产发挥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获取维护、修缮资金,在发挥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会不断地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样也会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在今天,“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特色塑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愿意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以此作为打造城市特色的筹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已经成为提升综合形象、增加历史文化意蕴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对历史文化遗产实现保护性开发的途径就是把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有效地纳入城市规划中。如《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小西门、天心阁、潮宗街、开福寺规划为“历史风貌保护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保护区内以保护古建筑为主体,适度引入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与岳麓山形成呼应,整合开发成“山、水、洲、城”特色突出的古城风貌特别保护区。在青岛,因为有完善、合理的规划,关的旅游功能越来越突出,而在关一带进行建设则有着严格的限制,就连街具建设都纳入关的整体建设保护规划当中。
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城市规划说的通俗点就是帮助城市算未来的账,算的好这笔账就会多一些、早一些地变现,而算的不好,变现的数目就会少一些、变现的时间就会迟一些,甚至还会赔本倒贴。合理、可行的城市规划总是把历史文化遗产做为宝贵的资源,注重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并举。好的城市规划是通过历史文化遗产提炼城市的人文历史精神,推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创造宜居、宜投资的内环境,进而还能释放出城市的旅游价值、创造绿色无污染的经济收益。
通过良好的城市规划完全可以实现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统一。在这方面斯德哥尔摩是做得非常成功的城市,它既是一座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城市,也是历史文化非常浓厚的城市。它的基本做法是:一些新开工建设尽量走上郊区,打造卫星城,历史文化遗产一般不动。斯德哥尔摩也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但原则是保留传统建筑外墙、拆除内部设施重建,既发挥了实用价值,又保留下了历史风貌。如今,斯德哥尔摩既有发达的现代工业体系,又因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的价值。在这里,我们也确实需要重新评估政府的职责,政府应“着重从综合决策与实际运行两个方面构建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问题很多,城市规划虽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有了良好的城市规划就给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合理、有序、正确地进行的依据。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实际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完善的立法保障、严格有效的执法为基础。通过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有效配合,城市规划可以发挥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城市规划专业 美术教学 三条原则
城市规划专业是以工为主、文理工结合,正在兴起的专业,为社会培养注册职业规划师和管理、研究人才。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中国的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人才已成为了21世纪的热门人才,城市规划专业已成为了21世纪的热门专业。在教学中,应依托学科发展,学科发展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坚持走以项目带学科的发展路子,专业教学的特点是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规划设计实践的锻炼。该专业主要使学生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环境规划、风景园林游憩系统规划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区域规划及城镇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有区域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分析、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筹划设计及组织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因此,城市规划专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美术方面的知识尤为重要,而美术知识又是学生最缺乏和最容易忽视的知识。加强美术教学是城市规划类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城市规划类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应该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注重美术基本技能训练的原则
在西方美学史上,设计一直被认为是艺术序列的开始而备受重视。设计艺术以其所独有的特征和其他艺术相区别,它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学科。设计师作为设计艺术的创造者,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因此在规划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美术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从事城市规划类专业的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以下特征:(一)学生常常会对美术学习产生一定的困惑,不知从何下手,不知美术学习与日后的设计有何具体联系,而原有的美术教育只是单一地从素描、色彩等方面进行教学。(二)招收的学生多为理工科,缺乏美术基础,教师不自觉地将教学降低为“中学美术补习课”,导致“削足适履”的现象。(三)受美术课程学时的限制,素描、色彩、渲染类课程的总学时过少,对于美术基本功弱的理工科学生来说缺少足够的课堂训练。(四)缺少对设计艺术的本质认识,将其笼统地视为“修养课”,势必将规划设计类美术教学混同于普通的美术教育,没有在事实上将其定位于“专业基础课”,以致美术教学与专业脱节。(五)没有认识到美学和艺术理论教育在城市规划类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与之相关的课程开得太少。
城市规划类专业美术教学的首要目的是: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即艺术处理和表达手段的训练。然而,经常有学生反映头脑中有许多好的想法,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城市规划设计需借助于绘画修养来准确表现设计意图,需通过手中的画笔传达设计思想。所以解决这一矛盾,应强调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训练,重点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艺术表现能力。一方面是表现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审美评判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基本的功能训练融入以创造性设计为主线的启蒙教育,让基本功能训练服务于创造性,在每次的重复性训练中发现新的规律后再创造出新的结果。例如,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美术的功能就发挥出来了。我们可以大量引入树林、花卉、草坪、动物和水等,这些自然物体本身就是美术中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就是利用大量的绿化点缀广场的环境。引入动物设计广场文化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欧洲的一些广场上的鸽群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德国的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成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1)以水的单独造型方式。(2)以水与其他环境或个体配合的方式。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就如同漂在水面上。又如,波特兰市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的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建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这些城市广场的环境的设计,表面上似乎跟美学无关,其实无不跟美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城市规划类专业美术教学的另一目的就是培养开发创新能力和感性素质。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城市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他们惯用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逻辑思维占主导,缺乏感性认识思维,因此同时要培养他们的感性认识及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更适应专业特点,这是课程教学的目的,也是因为设计艺术是典型的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态。例如,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该注重公共艺术品本身的应用。在一般情况下,公共艺术品往往会被人忽略。公共艺术品包括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和旗帜等艺术作品),具有纪念性、主题性、标志性、游乐性、观赏性等功能。公共艺术品在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雕塑艺术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表达设计意图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法。文化广场的魅力离不开雕塑的设计,它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环境。不同的时代赋予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纪念性的,例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等等,这时的雕像都是具象的。在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诠释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理解它。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营造了放松自己、休闲的氛围。这些都是美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应该时常让学生感受这一点,以增强学生的美术能力,培养美术惯性思维。
二、注重城市文化熏陶美学教育的原则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离不开文化,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美术(或艺术)、文化和城市规划三者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因此,在城市规划类的美术教学中,要加强城市文化熏陶的教育,特别是把注重地方文化特色寓于美术教育中去。例如,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应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和周围环境共同构筑了该城市的文化活动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差异和特殊的要求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理解其中固有的精神,设计出在该城市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广场。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宗教、历史、传统、神话、童话、文脉、源与流、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闻名、怀古、原始艺术、人类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意图。城市文化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又包括其社会特色。城市广场应突出地方特色,也就是突出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这样,城市规划设计出来的美学产品才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强调文化的熏陶。
三、注重美学材质教育的原则
一座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除了为人们提供便利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外,还应该体现其美学价值,而城市的漂亮都是由一个个材质体现出来的。因此,在美学教学中,应该注重美学材质的教学。例如,在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材质的选择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文化广场在针对主题设计的同时,会考虑到某一特定小品对于不同材质的要求。大量使用的材料有木材、不锈钢、石材、玻璃钢、铸钢等。不同材质的使用对于营造文化广场的氛围是值得重视的。它的特性不仅能够使广场的主题更加鲜明,还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在广场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士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非常明亮。巴黎卢浮宫是法国的骄傲,是法兰西人民的国宝。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使用不锈钢构架支撑起近千块玻璃板。这些玻璃板用世界著名的法国枫丹白露纯白石英砂为原料,并经过特殊的处理。玻璃金字塔在日光和其他照明的影响下,显出了神秘高贵的气质,犹如一个巨大的“光井”,为广场营造了特殊的气氛。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周围的环境选取小品的材料,使其在主题的反映上达到和谐统一。铺装材料主要有天然饰面石材,如天然大理石、天然花岗石,人造饰面石材如水磨石、人造大理石、人造花岗岩等。另外还有装饰性很强的乱石贴、鹅卵石、艺术陶砖等。铺装材料应该具有耐磨、防滑、防尘、排水、易于管理的性能。利用好这些材料装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文化广场的主题得到更好的诠释,同时还会使城市的面貌得到更好的表现。这些材质的运用貌似轻巧,却煞费苦心,都是由设计者从美学的角度加以诠释的。
综上所述,处于当今各领域互相渗透,产生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学科的时代,我们需重视城市规划设计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的问题,遵循美术教育中的原则,保证为学生未来的规划设计能力、艺术素质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使规划设计本身所必须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性与高度的艺术性在学生脑海里得到自然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2]李浴.西方美术史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1980.
[3]刘天民,陈静.建筑美术教学改革刍议[J].建筑学报,1999,(11):54-56.
[4]王健民.对建筑美术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299-301.
[5]张海兰,杜筱玉,徐玉红,任康丽.城市规划快图构思与表达.合肥: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6]曹文明.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2005,(03).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1.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2.杭州城市建筑的历史文脉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总称,包括村庄聚落、集镇聚落与城市聚落。杭州城市聚落发展的实质是杭州市区建成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山麓孤丘原始聚落萌芽阶段(公元前222年以前)杭州城市聚落萌芽于杭州市区地域范围之内的山麓孤丘,主要分布在海拔10米和25米两层等高线上。现代的考古发现如良渚文化的首次发现地“老和山遗址”,就在这一地带。
2.2沿“陵水道”发展阶段(公元前222年——公元610年)公元前222年秦置钱塘、馀杭、馀暨三县后,钱塘县就成为今天杭州城市聚落的发端。这些聚落中心,均位于当时水运交通线“陵水道”的沿线。陵道即陆道,陵水道是挖土修筑陆道而形成的人工渠道。“陵水道”在今杭州境内的行经路线,是从临平镇宝石山麓利用浅湾向西沿武林山(即今西湖群山)山麓一线绕行至南边吴山岬角后,再折南而至凤凰山麓的古柳浦,然后再西行从狭中渡浙江抵西陵通会稽。
2.3沿“江南河”发展阶段(公元610年——1919年)公元610年,隋在秦汉“陵水道”的基础上疏凿“江南河”,江南河南终端即为运河杭州段,分为杭城北段与杭城段。江南河杭城段的河堤将天然形成的西湖人为地圈固起来,至唐代增筑湖堤,加高水位,使西湖之水成为运河的水源,同时又成为运河东岸沿河堤发展起来的杭州聚落的淡水源。
2.4城区建筑风格却有三次较大的变化。第一次是隋唐五代时期,杭州建城规模扩大,开始出现城墙,城市布局随之以坊巷格局体现;单体建筑的风格,由于中原移民南迁带来了北方建筑的痕迹,即土木建筑逐渐趋于主流地位,大型的宗教建筑也随着城市建筑的大量兴建而出现。第二次是南宋时期,由于皇室迁都杭州,使南宋时期的杭州建筑也随之有了北方皇室的华丽气派,可从留存至今的南宋京城图、皇城图和大量南宋绘画看出当时的情景。这一时期的杭州建筑特色,包括西湖园林建筑,开始出现了依山傍水顺势、精雕细琢的皇家园林,画家、文人设计而造的私家园林,对杭州西湖的建设及其对外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次是元明清时期,由于杭州是东南重镇,也是历史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城市之一。
3.杭州新人文精神与城市规划建设
3.1城市功能布局
杭州城市未来将形成组团式的分区空间结构和组合式多中心格局,使城市的中心区、三个副中心、六个组团和其他各区块功能更加合理、明确,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城市中心将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多功能尤其是生产功能、农业功能,通过全市整体调整,向其他功能区疏解、归并,以增强现代服务功能,充分体现主城的繁荣繁华;通过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引导,使城市各大功能区,主体功能突出,配套功能完备,特征明显,品位较高。在未来城市总体功能布局上,体现大气和谐;在分区功能布局上,体现精致和谐。
3.2城市中心空间上的三大和谐。
杭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城市中心空间上必须重视三大和谐。
3.2.1西湖与城市的和谐。杭州之所以被誉为“人间天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西湖与城市组合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精致和谐,景观融合,既各展风采有相得益彰。因此,通过合理的保护和整合,使西湖与城市在人文内涵和空间尺度上保持和谐互惠。
3.2.2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杭州是山水城市,今后要进一步发挥水(河、湖、江、溪等)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周边的山林延伸到城市社区之中,建设一批体现杭州山水特色的人文园林。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杭州城市只有实现生态化,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之中,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既有现代化的设施,又有与大自然的融合,创建人们适宜的居住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旅游购物、生活居住、求知创业”的天堂,才能真正体现杭州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特征。
3.2.3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和谐。要大力保护和显示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脉,保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延续性,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在建筑上追求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新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积极创造既适合现代化功能又体现杭州文脉特色的建筑风格,增强和展示杭州城市建筑的艺术个性和人文特色,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和谐对话的载体。3.3创新发展的布局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自然因素让位给智力因素,创新能力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杭州要保护和发展其为浙江省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长江三角洲副中心城市的战略作用,必须着力增强创新功能,真正成为“求知创业”的天堂。增强创新功能,首先要培育和增强创新源,其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指创造吸引人才、资本等先进要素的机制和环境。
4.城市建筑
打好“品位牌”,彰显艺术特征。城市应当成为开放式建筑工艺品博物馆,绝大多数城市建筑物都应当按照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标准来打造。市政府、车站、学校、艺术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要按照建筑工艺品的标准来设计和建设;临街建筑物应当讲究优美的造型、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色调。整个城市和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有明确的要求,反对出现建筑造型的克隆和雷同,赋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艺术生命,努力建造中西合壁、富于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
4.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4.2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4.3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在今后的各项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
近年来,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5.现代生态规划的内涵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想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成熟,生态学的3个基本原则基本上可以作为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5.1整体性原则。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生态规划,都十分强调宏观的整体效益,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中某一方面效益的增加,而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并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全局性。
5.2循环再生原则。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和在生过程应用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使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获得最佳利用,从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健康几居住环境,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降至最底。
5.3区域分异原则。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均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指定不同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规划方针,对不同的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6.生态城市设计
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实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拥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的特点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点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的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
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是使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
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设置中央绿地。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的文化体育设施。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7.结论
总之,城市规划是科学严谨的,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为人们的生活打造什么样的生活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做什么样的努力。关注城市规划,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做的,也是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SimvanderRynandCown,Stuart,1996.EcologicalDesign,IslandPressWashington.D.C。
2.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2000,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Lyle,J.T.,1994.RegenerativeDesig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JohnWiley&Sons,Inc。
4.Thayer,R.L.,Jr.1993.GrayWorld,GreenHeart:Technology,Nature,andtheSustainableLandscape.JohnWiley&Sons,Inc。
5.俞孔坚,吉庆萍,2000,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中国园林,1:27-33.;2:32-35
6.俞孔坚,200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新建筑,5:17-20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运用外语进行专业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早在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高校应积极开展以英语等外语进行的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使5%~10%的课程能进行双语教学。十多年后的今天,国内一流大学已率先实现了这一目标,并使众多专业课程成功双语化。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弱,学生基础差等原因,在独立学院全面实施双语教学还面临着不少困难,而一些已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多为概论或力学等公共课或基础课,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设置还非常有限。因此,如何结合实际,在独立学院对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设置双语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直接面对第一手外文专业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能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的基础能力要求较高,专注于对专业词汇、句法和相关文献的理解、翻译和应用等环节,如果照搬将很难适用于独立学院的相关教学。本文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的相关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为例,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穿插于一般教学之中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方法。该方法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可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操作性强,经实践检验,是切实可行的。
1本校土建专业学生英语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和本一、本二批次学生相比,英语能力也相对偏弱。以我校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79名本科生为例,图1给出了该年级学生大学英语成绩分布图。由图1可知,该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大都处于很一般的水平,75%以上的学生四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在60~79之间,超过80者比例很小,且没有人在90分以上。同时,还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及格人数。从图1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年来学生的大学英语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虽然这里只是抽取了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成绩进行分析,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我校土建类学生的英语能力并不突出。
2本校土建类专业英语开设情况
本节介绍我校土建类(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英语的开设情况。根据《苏州理工学院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表》,在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两个专业设有专业英语教学环节,作者分别担任过这两门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老师。工程管理的专业英语作为大三必修专业课开设,共计1.5学分,分两个学期进行。其中秋季学期开设《专业英语1》,计0.5学分;次年春季学期开设《专业英语2》,计1个学分。土木工程在大四上学期作为专业任选课开设《土木工程英语》,计1学分,但常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导致课程无法开设。作者在教授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的专业英语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词汇量不足、发音不准确以及写作能力较弱等问题。此外,畏难情绪严重,认为专业英语是一门非常难的课,这些因素对顺利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3一种新型的双语教学方式
为了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作者联系自身在英国UniversityofBirmingham担任助教时的工作经历,提出一种针对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新方法。该方法脱离了传统双语教学的樊篱,将专业英语知识的讲授穿插于普通的课堂教学之中,以学生的参与为着力点教授专业知识,克服其畏难心理,寓教于乐,最终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提升。主要方案有以下几点:1)通过学习国外专业机构如NationalGeographicChannel(国家地理频道)等录制的土建类工程视频,对世界著名的地标性工程项目(如鸟巢、英国海底隧道、迪拜帆船酒店等)的设计、施工及后期维护进行介绍,用英语展现专业词汇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2)通过学习国内一线的土建类期刊(如《土木工程学报》《建筑工程学报》以及《工程力学》等)上相关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对应学习最新的科技知识,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语句表达。3)组织以4人~6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分别布置不同的专业课习题,要求用英语完成,以促进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网络等方式获知相关专业词汇和语句用法的表达方式。同时,沿用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要求每个小组将解题过程制作成英文幻灯片,向全班同学用英文作汇报展示。4)通过学习国外著名土建类期刊上的综述类论文,了解专业知识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并尝试对某些段落和章节进行翻译。通过以上四种方案,学生不仅可以开拓视野,了解世界上主要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同时,还可以掌握相关专业词汇和句法的英语表达。由于组织了英文展示,学生能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想法用英文表述,能更进一步地运用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在展示的过程中,克服了畏难情绪,建立了自信。可见,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一种考虑了独立学院土建类学生实际情况的好方法。
4综合实验改革实例与结果分析
上述方法在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课《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以及2013级工程管理专业课《工程结构》中分别进行了实践。在《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中,分别给学生放映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Concrete(混凝土)》《Steel(钢材)》和《Masonry(砌体)》等专门介绍混凝土、钢材以及砌体材料特性的英文教学视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穿插学习了胡佛水电站、杨浦大桥等中外建设实例,并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了讲解和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调查问卷(发放问卷79份,收回有效问卷78份)显示,通过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穿插引人入胜的启发式双语教学,学生表示对该专业课程的兴趣提高了(见图2),并且在该门课程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60~69占28%,70~79占45%,80~89占27%)。绝大多数学生(96.2%)表示认可这种双语教学方式,觉得无论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都受益匪浅。在2013级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工程结构》的试点中,主要采用学习文献及分小组完成英文作业并作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学。学习了国内土木界权威刊物《土木工程学报》上的一些综述性文章,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项海帆教授2005年发表在第38卷第1期上的论文《悬索桥跨径的空气动力极限》。通过对应学习摘要,掌握相关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并选取了相关段落进行翻译。此外,还采用英文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了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以及砌体结构墙体高厚比验算的相关习题,掌握了使用英语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选取了8个小组,使用英语向全班同学做了讲演汇报。通过这样的双语教育和学习,同学们一致认为对所学专业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并且觉得自己在参与中真正掌握了有关的专业知识。
5结语
关键词:仿生学;桥梁设计;创新设计;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桥梁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1779年建成英国建成的IronBridge为开端,近现代桥梁工程发展至今己两百三十年。自工业革命以来,欧美现代桥梁工程的发展已历经数次变革,包括跨度的增加、新型结构的产生、新材料的运用等。如何利用最少的资源建造出最安全、合理、优美的桥梁一直工程师的首要任务。面对挑战,仅仅参考前人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自然界就成为了人们去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经过亿万年演化所形成的生态协调体系正是当今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宝贵教材。仿生学正是探寻这一全新领域的重要学科,这个交叉学科将自然界作为人类取之不尽的知识泉源和技术方案选择的宝库。
2. 仿生理念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
仿生学主要是观察、研究和模拟自然界生物各种各样的特殊本领,包括生物体本身结构、原理、行为、各种器官功能、体力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能量的供给、记忆与传递等。从而为科学技术中利用这些原理,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架构的技术科学。而当代仿生技术在桥梁建筑中的应用不再是单纯的模仿生物的生长状态,而是吸收生物的生长肌理,组织结构的特点,结合桥梁的自身特性,创造出新颖的桥梁形体,更好的解决桥梁的功能性和实效性,在功能、形式、结构等方面模仿自然界中某种生物的特性,使得桥梁更加适应环境、更加生态、可持续性更强,具有生命力。桥梁的起源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了仿生学的理念。众所周知,梁桥、拱桥和吊桥三类体系都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在现代桥梁结构中,桥梁由整体和细部构造组成。基于仿生学宏观和微观的分类,仿生理念在桥梁设计中也分为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并可体现在整体和局部设计两方面。
2.1宏观仿生与桥梁设计
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种群数目繁多、形态各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不但结构形式愈加趋于合理,适应周围环境,而且在外形意象表达上也趋于美观。
2.1.1形态仿生与概念设计
在新式桥型的探索上设计者面对两个方面的挑战:个人经验的不足;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因此,对自然界精髓有选择性地吸收,能够协助工程师们创造出更加合理且新颖的桥梁。自然界四处可见这样一个理念:以最少的材料和最合理的形式,取得最大程度的效果。这也正是现代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理念。
在桥梁造型仿生的实践里,西班牙著名设计师卡拉特拉瓦可谓是个先行者。他的很多设计灵感来源于对自然界的素描或是对人体骨骼以及动植物形态的研究。他对桥梁设计进行了自然主义的思考并借鉴了自己的前辈―――西班牙建筑师高迪。位于西班牙梅里达的卢西塔尼亚(Lusitania)桥是一座主跨189 m的拱桥,其桥面设计源于对牛头部合理构成的研究,如下图所示[1]。
2.1.2结构仿生与创新设计
自然界奇妙的造型需要人类去观察和发现。从植物枝叶到动物骨骼,都是自然选择的优化产物。比较解剖学的研究使人类逐步认识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结构。以人体骨骼为例,人体的全部重量是由脊柱、髋骨、股骨、胫骨和足骨这一条中轴支撑起来的。足骨通过足弓合理地将人体重量分散到地面上。同样,支持人承重和运动的骨骼,其截面上密实的骨质分布在四周,而柔软的骨髓充满内腔。从工程上来说,正是材料尽可能远离中性轴的有效截面形状。
2.1.3意象仿生与桥梁美学
人类常常惊叹于生命体与自然界的和谐之美。生物领域的形态、比例、质感、色彩也是桥梁美学设计的源泉。仿生设计是一种自然美学理念的回归,赋予桥梁形态以生命的象征是当今人类对精神追求所达到的共识。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对建筑独一性所显示出的巨大热情,同样可以被用于蓬勃发展的现代桥梁设计领域。造型选择的景观融合或夜景照明渲染中,都可以借鉴自然美学意象。如山峦的起伏、水流的婉转。一座桥梁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它力学的合理性和材料的利用率,还应该具备着文化性、社会性甚至情感性。工程师不仅仅是一个计算者,也应该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艺术家。相反,过分追求造型奇异并不一定能得到美观的效果,反而却可能导致浮夸和浪费。追求造型美观也并不等同于浪费。
2.2微观仿生与桥梁设计优化
如果自然界中繁多结构可以给概念设计以启迪,那动植物其内部功能和机理也是结构设计优化的源泉。对于桥梁设计而言,在各种荷载的作用下安全性和耐久性是结构的首要因素。
2.2.1仿生材料与新功能桥梁
自然界是天然的材料库。沿用至今在桥梁设计领域产生了革命式转变的钢筋混凝土正是出自园丁对植物根部的观察,桥梁结构的发展与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对于现代桥梁的可持续性而言,设计者应当认识到如何使建筑材料发挥它们最大的特质。当今仿生材料科学的发展,为桥梁工程领域开创了新的天地。这类材料不仅意味着对混凝土和钢材等大型材料的改良,还可以在一些设计中逐渐取代传统材料。比如:贝壳的抗拉强度远高于水泥,而成分却很简单(95%的石灰石+5%蛋白质)[2]。这种自然界的启迪正引导着科学家们寻找化学组成简单、工艺简化并节省能量,又减少环境污染的新型建材。
2.2.2功能机理仿生与设计优化
对动植物的功能机理研究是仿生学的核心,尤其是生物力学、行为以及能量转化等。在此方面,人类仿生的历史由来已久。飞机的机翼是模仿鸟类翅膀的剖面,之后对蜻蜓翅膀上翅痣的研究和模仿,又解决了机翼的颤振问题。
2.2.3神经系统仿生与类生命桥梁
生物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人和动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就是调节。多数桥梁在承受外部作用时,通常只能被动抵抗,并不能主动调控。于是,在一些桥梁设计中便增大尺寸和重量。这样不但增加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并不一定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比起这样的浪费,一些理念和发明,如实时监控和阻尼器都是桥梁具备神经系统的第一步。这些花费的资源在长远规划上可能远远小于传统的设计。
2.3生态观与桥梁设计
虽然不需要让桥梁像生态建筑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但无论在城市中还是郊外,它的生态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生态观应该深入到每个桥梁设计者的意识中去,一个成功的规划应该对未来的场地规划和环境保护起到良性的作用,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应当尽可能使用地方材料,可回收可再生材料,甚至使用生产环节中剩余的材料;优先利用和改造已有桥梁而尽量减少拆建;规划中要考虑到全寿命期内的节能措施,比如在桥梁排水、通风和照明方面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可以降低大量的能耗。
3. 总结
大自然是位出色的老师,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供人类学习。几乎找不到一门科学不受到大自然的启示。现在,从无意识的沿用到有意识运用仿生理念,取大自然之精华而舍其糟粕,将会推动桥梁设计迈入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高专;情景教学法;英语学习能力
情景教学法是今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诸多其他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基础。随着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实用型的英语人才是当前高职高专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和考验。为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情景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其目的旨在促进高职高专教师有效利用情景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一、理论介绍
1.情景教学法介绍。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是在美国语言学家克拉什(Krashen)提出的观点“输入假说”论(Input Hypothesis Theory)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情景教学法实质上是语言学习者借助提供的情景(Situation)进行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英语学习的情景之中,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并且能学习到最正统的英语语言,而不受母语的干扰。
2.现阶段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状况。
英语学科是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其目的在于培养出社会化和技能化的英语人才,适应中国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本科类院校的英语专业相比,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则更多的着重职业化的需求,更注重实用性。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高职高专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有的甚至在初中高中阶段的英语语法都没怎么学会。另外,由于高职高专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院校硬件设施不足,学生们很难在很好的英语环境中学习地道的英语,这也给他们学习好英语带来极大的难处。因此,情景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适当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弥补这一缺憾。
二、情景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四个环节,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利用情景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和培养。
1.应用情景教学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口语能力。口语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同时也是最难学习的一个环节。很多学者对情景教学法在高职高专的口语课程中的应用进行过研究。比如说,班伟(2008)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情景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中的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行动研究法分析了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学习状况,并详细介绍了情景教学法在口译课程中的具体四个步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能力。
同样,笔者也认为情景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语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比如说教师在授课完之后,在课堂上的剩余时间可以创造情景让学生们练习口语。比如教师可以让两个同学进行第一次商务见面的对话:
同学A:Welcome to our company and my name is Xiao Wang.I’m the director of the sales department in our company.This is my business card.
同学B:Hello,I’m Howard.Merchandise manager for IBM.Here is my card.
同学A:How was your flight?
同学B:Not bad.But I’m a little tired.It was a 12-hour flight.I’m glad to have a chance to visit your company.
同学A:That’s good to hear.Well,shall we get down to business?Let me take you to our showroom.
同学B:Ok,thanks a lot.
在这段对话中,通过两个同学真实情景的锻炼,使他们熟悉了商务常识和第一次见面在商务场合中应该怎么说,并培养了他们张口“说”的兴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创造逼真的对话环境并纠正一些错误。
2.应用情景教学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听力能力。听力,对于很多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学习的一个环节。因此,很多学生惧怕学习这个环节。平时的课堂中,教师也只是让学生听一些比较枯燥的新闻稿等,无法调动学生的英语听力兴趣。而情景教学法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听力。
在听力课开始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创造“听力”情景教学环境,比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下听力大概内容,并设置问题考察学生的听力能力。教师可以在一段听力结束之后,让学生们“conclude the content of this passage”或者是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了解听力内容,激起他们接着往下听的兴趣。
3.应用情景教学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英语学习中最难的一个方面。就像写作文一样,学生们感到非常为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把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去。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情景或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场面或情景。如果是写建筑方面的英语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下自己家住的房子以及周围的建筑物,而不是去写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学生们对没感受过的物体没有太大兴趣。这样做,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鼓励他们,学习更多纯正的英语写法。
4.应用情景教学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也开设有专门的学生英语阅读课程。在学生的阅读中,不能让学生无目的地阅读,必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师也应该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把情景教学法应用到高职高专学生阅读中去。比如说笔者在给学生讲授Unit 6 American Holidays这一课时,会让学生自己先阅读一下全文,但是在阅读之前会提问一些问题:美国的主要节日都有哪些?阅读完之后,比较一下美国节日和中国节日的一些不同,比如说圣诞节和春节的差异?带着这样启发性的问题,学生们在阅读本课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情景出现在脑海中,同时,他们也会对课本中所呈现的美国节日这个话题进行仔细的阅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辛淼淼.情景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