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国妇联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发挥妇联组织优势,积极推进新形势下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1、健全维权机构网络,力求工作实效。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畅通县、乡、村“三级”妇联网络,把密切联系妇女群众、为妇女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坚持领导接访制度,对妇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解决。通过法律咨询,为妇女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尽力做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积极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2、加强和法律服务工作。加大妇联工作力度,畅通投诉渠道,提高调处能力,2012年实现调处率90%以上。突出普法培训,以节日为契机开展“万家学法、专家说法、法在万家、送法下乡”等活动。县妇联今年计划开展“送法下乡”5次,举办维权培训班4期,受益妇女3000人次左右。努力做到普法并举,学法结合,引导妇女群众及家庭成员学法、守法、用法,形成人人懂法,家家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3、扩大维权志愿者队伍。通过宣传发动,动员和激发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充分发挥作用,加入维权志愿者队伍,深入千家万户帮助妇女群众解决各类法律难题。县妇联2名法律顾问常年为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并在全县各地开展法律培训、法律援助等工作。
二、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履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
1、抓家庭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配合教育等部门做好家长学校工作,传授家教科学知识。深入学校、家庭、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寓教于乐的活动,吸引青少年参加,教育青少年遵纪守法,减少犯罪。
2、积极参与社区矫正。配合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参与社区矫正活动,关爱女服刑人员子女,努力履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为创建和谐社区做贡献。
3、探索社区妇女儿童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全国妇联、综治委、司法部关于“亿万妇女学法律,家庭平安促和谐”的主题教育活动,以社区为重点,开展万名妇女学法律活动,建立社区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配合有关部门参与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禁毒、禁赌、反、预防犯罪、防治艾滋病等群防群治工作,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在参与综合治理中加大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力度。实施“春蕾计划”和“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做好儿童关爱工作。开展女职工健康体检,配合做好婚前医学检查工作。开展维权法律宣传活动,做好“零家庭暴力示范社区(村)”的创建工作。配合做好关爱女孩工作,积极参与治理性别比偏高现象。
三、以特色活动为栽体,把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千家万户
1、认真开展“三八”维权月活动。维权月期间,广泛开展法律咨询、爱心送温暖、反家庭暴力等活动。在重点乡镇开展法律培训、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等活动,在县城设置法律咨询台、悬挂过街横幅、开展以案释法等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2、切实抓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以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为契机,抓好全县“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培养和树立更多的创建活动先进典型,将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经验认真总结,加以宣传推广。注重抓好各乡镇“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点工作,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加以指导,提升示范水平。
3、认真开展“6.26”、“12.4”宣传日教育活动。以“6.26”禁毒日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不让进我家”禁毒宣传活动,创建“无毒社区”、“无毒村”。配合综治、司法等部门,认真组织开展“12.4”全国法治宣传日活动,开展妇女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和资源,组织女律师、女法官,深入社区、乡村,对妇女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妇女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4、努力做好法制宣传教育示范点工作。帮助“法制宣传教育示范点”和综治联系乡镇阙店乡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并督促实施。在该乡开展法律培训、维权调研等系列活动不少于4次,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并及时总结汇报活动开展情况。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示范点”的辐射作用,更好地为全乡妇女儿童提供各类法律服务。
――爱耳日是庄严的人权宣言:彰显了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和“聆听,健康,和谐”的时尚理念。
――爱耳日是生动的社会舞台:展示了政府的关怀,世间的挚爱,社会的文明进步。
2007年3月3日是第八次全国爱耳日。这次爱耳日的主题是“城乡联动,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珍爱听力,快乐成长”。
3月1日,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暨中国残联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召开了新闻会,由中国残联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听力医学专家、社区工作者和瑞士峰力集团技术服务人员组成的“爱耳日宣传服务小分队”举行了出发仪式,随即分赴山西等地,为基层群众“送知识、送服务、送温暖”,就此拉开了第八次全国爱耳日活动的序幕。
在这次仪式上,正式启动了由中国人民总医院、中国残联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和威海澳麦尔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为革命老区听力残疾人免费进行病因学基因检测及耳聋预防指导活动”;瑞士峰力集团为爱耳日活动捐赠了助听仪器并义务向全国各地提供青少年听力保健手册。
中国残联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主任刘金峰在会上介绍,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004万人,每年因各种原因,新生聋儿近3万人,听力损伤与耳聋已成为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听力健康对于青少年发育与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生活在广大农村的青少年,听力健康受到更多的不利影响,宣传与普及保护青少年听力健康知识,加强青少年听力损伤与耳聋的防治、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团中央等国家12个部委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第八次全国爱耳日活动的通知》,对此次爱耳日进行了全面部署,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实施,在城乡主要社区和医院,以及学校、网吧等青少年活动场所,开展“青少年听力健康宣传咨询日”活动,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宣传听力保健知识,并组织各级“爱耳日宣传服务小分队”,深入边远基层社区开展服务,为青少年和听力语言残疾人办实事。
此次爱耳日,对于推动扶残助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提高全民的爱耳护耳意识,促进防聋治聋工作的深入开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爱耳日回顾
在1998年举行的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会议上,16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建议确立全国爱耳日宣传活动》(第2330号)的提案,引起了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并共同确定从2000年起,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从2002年起,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也成为爱耳日的发起部委(部门)。
――各级政府组织实施
国家十二部委(部门)已将爱耳日活动列为每年的工作计划,共同确立当年爱耳日主题,联合制定《关于开展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以及活动方案。由于爱耳日纳入了政府正令体系,在组织力度、活动经费保障等方面提供了保障,从而保证了活动实施的广度与深度。据统计,截至2006年的第七次全国爱耳日,省部级领导出席爱耳日活动达600余人次;地、市、县级领导参加爱耳日活动达3000人次;爱耳日活动覆盖的县已由最初的308个发展到2116个,将近全国市县总数的90%。
――每年确立不同的活动主题
每次爱耳日主题的确立,都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充分的专家论证,8次爱耳日的主题分别是:“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减少耳聋发生,实施早期干预”,“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听力缺陷”,“防聋走进社区”,“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健康听力,幸福生活”,“预防听力损伤和耳病,人人享有健康听力”,“城乡联动,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珍爱听力,快乐成长”,主题既与当年中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又有内在的专业逻辑相互衔接,从而构成有机的宣传整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爱耳日活动的中心内容已经由各地的中心地区、繁华场所,向城乡基层社区辐射;功能由单纯的宣传,融入和加强了指导与服务;时间也从爱耳日当天不断扩展,组织了宣传周活动,或者把爱耳日主题作为全年的防聋宣传要点;更多地采用新的科技手段,例如,通过互联网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知识,向基层社区发放专家讲座光盘,利用广播、电视开展远程咨询、义诊,以及在报刊上开设专栏、专版,社会效益不断扩展。
据不完全统计,在历次爱耳日活动中,共有44万人次接受了义务测听,524万人次接受了听力健康咨询,更多的人通过爱耳日了解了听力保健知识,增强了爱耳意识。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爱耳日活动得到了医院、康复机构、机关、学校、企业、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社会有关方面的广泛参与与支持,社会公众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强。
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参加爱耳日宣传报道的新闻媒体已达1.4万余家(次),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西门子听力集团、瑞士峰力听力集团中国总部、丹麦奥迪康听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等一批富于公益精神的助听设备企业,以捐赠助听器、参加咨询服务、协助制作宣传品等各种方式,对爱耳日活动予以了积极支持。例如,在第四次爱耳日举行活动中,有17个国内外厂商捐赠助听器近千台和人工耳蜗6套。
――爱心资助听力残疾人群
据不完全统计,爱耳日活动中,约有近8万人次听力残疾人得到了技术、设备和资金等方面的资助,仅2006年第七次爱耳日期间,全国各地共向听力残疾人捐赠助听器8000余台,总价值2200余万元。
关键词:家长学校建设;办学模式;调研;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于人从这里走向生活。”可见,家庭是人最初接触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环境,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与基点,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就整个家庭教育工作来说,家长学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家长普遍接受系统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方法学习,提升科学教子水平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我市家长学校建设与办学状况,总结已有的办学模式和工作经验,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对策,进一步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长学校工作格局,夯实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今年9月至10月,市妇联联合市教育局等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赴各县(市、区)进行深入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6份,回收率为96.6%。参加座谈会的有各地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以及部分中小学、幼儿园领导等同志。调研组还查阅了市、县(市、区)有关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台帐资料和专家论文。现将调研情况反映如下:
一、我市家长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家长学校建设稳步发展、办学质量逐步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家长综合素质和家教素养的提升。20XX年,全市共建有家长学校XXXX所,当年培训家长XX万人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均达到了100%,城市社区和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的比例分别为98.52%和99.88%。
(一)近年来的主要做法、经验与成效
1、组织架构日趋完整、工作机制运行良好。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我市健全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形成了党政领导,妇联、教育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全市家长学校指导服务的工作网络已基本形成。去年,市教育局还更名建立了“嘉兴市禾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同时,各地相应成立家庭教育、家长学校组织机构,纷纷出台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社区家长学校管理办法等文件,促进了家长学校组织网络的快速形成和工作机制的良性运转。市级各成员部门进一步明确在家长学校建设与管理中的分工,积极发挥优势、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特别是妇联、教育两家紧密合作,通过联合发文、联合调研、联合督查、联合培训等形式,切实推进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
2、考核评估逐步规范,示范效应初步显现。为保证家长学校的健康发展,打造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品牌,我市积极培育和评创各级示范家长学校。今年6月,我市制定下发了《嘉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评估办法》和新一轮示范家长学校评选通知,通过学校申报、组织推荐、考核验收、专家评估等环节,推动形成各地争创、命名表彰、逐级评创、上下衔接的机制。“十二五”以来,全市已创建示范家长学校省级17所、市级10所,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亦形成有效的评创机制。秀洲区规范开展区级示范评创,命名数量以评审结果确定,不安排具体指标,并且每两年进行一次复查,不合格的取消称号。
3、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质量保证有力。目前,我市的家长学校师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专职教师。主要是中小学、幼儿园的班主任或者分管德育的 校长(园长)。为进一步提升师资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品牌化的师资队伍,今年上半年,市教育局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专门开办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班,对学校从事专兼职家庭教育辅导的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第二种是各类讲师团。现有各级各类讲师团队伍XX多支,成员X万多人。其中由市、县两级妇联建立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和家长需求每年推出授课菜单,常年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传播科学家教理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是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的主力军。第三种是志愿者和社工队伍。各级关工委组建的“五老”(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队伍,通过搞调研、作讲座、指导年青教师等,积极为家庭教育事业发挥余热。同时,市妇联的“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的“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的社会工作者,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对象着手关注家庭教育,参与家长学校建设。
4、宣传氛围日益浓厚,活动品牌深入人心。为普及现代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市妇联依托各级家长学校主阵地,通过组织百场家教讲座、优秀家教案例征集评选、知名专家走进南湖大讲坛、嘉兴在线名家访谈、送家教知识下乡、家庭教育团辅巡讲等形式,深入开展贯穿全年的“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此项活动已连续多年被列为嘉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据统计,近两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家庭教育讲座766场,受益家长11万多人次。同时,每年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月期间,各地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主题,组织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双合格”活动,通过评选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好家长、好儿女”等活动,举办“农村家庭教育节”、“社区家庭读书节”、家庭亲子运动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知识知晓率。
5、理论研究初显成果,实践运用灵活创新。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可以为家长学校建设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此,市家庭教育学会每年开展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评选,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办学规律。“十二五”期间,我市有21项课题被列为省级家庭教育课题。学会成立三年多来,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共征集到论文629 篇,已出刊优秀论文集3册。学会专家团还连续三年参与市妇联系列亲子穿越活动的策划,先后为“童心向党、红色穿越”、“传承文化、城市穿越”、“嘉兴记忆、亲子穿越”三场主题活动进行家庭教育板块的内容设计和现场辅导。
6、家长意识明显提高,教子方法有所改进。随着我市家长学校的发展与家长学校质量的提高,家长的科学家教意识与素养不断得到提升。本次调研对家长的问卷反映,家长愿意参加家长学校的的比率占77、9%;有54%的家长希望在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改变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希望学习内容重点为心理健康教育、亲子沟通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分别占22.55%、23.48%、25.07%。这些都说明了家长科学家教的学习意识在提高,家教的理念在更新,家校协作教育主动性也在增强。从这些数据也为家长学校的办学新方向和办学新模式提供参考。
(二)目前具备的几类家长学校建设与办学模式
1、从网络布局上看,有一体多翼模式。“一体”就是从纵向脉络来看,以家长学校总校为主体统筹一个区域的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制定计划、设计内容,分工落实,避免交叉与重叠。如嘉兴市社区家长学校总校作为全市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机构,对各地分校以及周边学校起到示范引领和指导辐射作用。“多翼”就是从横向内容来看,有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企业家长学校、农村家长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家长学校,而这多翼中又以学校和社区两翼最为重要。
2、从资源整合上看,有辖区共建模式。各地从实际出发,注重挖掘辖区资源、培育区域特色,探索灵活多样的共建办学模式。为推动社区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今年市妇联以南湖区为试点,开展“书香飘万家、亲子共成长”社区读书活动,将亲子阅读作为社区家长学校建设的突破口,立足社区现有的场地、设施等,积极整合辖区内各种资源,组织开展周末社区亲子读书会、亲子沙龙、专家讲座等,推动社区家长学校授课的规范化和经常化。又如平湖市曹桥街道行知小学、行知中学通过建立本区域家庭教育联动机制,立足陶行知教育实践基地资源,与区域内镇街道、村(社区)联合开展活动,把陶行知的家庭教育理念传播到基层,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3、从举办形式上看,有现代多元模式。根据不同家长群体的不同需求,我市已形成更为多元和现代化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如:嘉善县针对新居民人口较多,新二代教育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开设企业家长学校,推出“家教30分钟微课堂”,利用午休时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同时,各地还在社区开办“爷爷奶奶家长学校”开展隔代教育;针对新婚夫妇开设婚育学校;利用社区宣传栏建立橱窗家长学校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时间管理的需要,各地又在发展上述传统实体家长学校的基础上,向虚拟空间延伸,借助广播、电视、网络、QQ、论坛、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探索更为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
4、从微观教学上看,有立体互动模式。为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授课效率,我们探索将传统常规的单向教育方式与更加立体多样、双向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如家长团体辅导就是针对实际问题,就不同年龄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对家长进行案例式、连续性的科学教子辅导的有效方式。去年,市妇联与市家庭教育专家顾问团合作,首次尝试将团队辅导课引入家长学校教学,开展了“爱的阳光”走近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专题辅导活动。通过小组建设、心理游戏、角色扮演、现场评析、互动分享等环节,为新居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中有关情绪管理、心理疏导、沟通引导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反响热烈。同时,我们还借助省内优质家庭教育资源,与省家庭教育杂志社合作开办多期“父母茶座”,引导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5、从学校层面上看,有家校合作模式。各级教育部门重视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指导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立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互动方式,进一步提升教育实效。如各家长学校通过QQ群、远程教育、家长会、报告会、家长论坛、家长开放日、家长热线、家访等形式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加强家校沟通。如桐乡国艺幼儿园反哺式家校合作、嘉兴一中的家长论坛等为家长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嘉兴市实验小学创新建立了家长互助成长小组,通过整合家长资源,激发家长社会活动的潜能,开展学习交流等活动,帮助家长在互助中成长,形成了家校合作互动的良好模式,受到家长的欢迎。
二、家长学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和办学模式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村)各类家长学校普遍建立,并且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办学质量还不平衡,与国家的要求,同全国家教工作先进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有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全市家长学校组织管理不够规范
全市各级都成立家长学校总校、分校,并设立领导小组。组织网络是架构起来了,但目前管理还不够规范、发展不平衡,影响家长学校内涵的提升。部分办学单位还没有真正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计划和岗位考核的内容,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会议、研讨、学习制度,还存在着无经费、无教材、无教师等“三无”现象。不少学校往往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内容也大多局限在通报学生学习成绩,告知家长注意事项等方面。而调研显示,有88.27%的家长希望每年至少有一次及以上参加家长学校学习。从全市层面来说,今年6月份刚刚下发《嘉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评估办法》,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推进过程。
(二)家长学校师资力量还较薄弱
目前,学校家长学校的老师一般由班主任或者德育校长担任。这些老师大多是学科教学的带头人,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或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缺乏与家长交流、传递科学家教理念的经验,未必能担当起家长学校的教学任务。至于社区举办的家长学校,要面对不同学龄段孩子的家长,办学教学的困难更大,对师资的要求也就更高。受到学校、社区家长欢迎的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一方面数量偏少,另一方面他们在本单位往往承担着较重的教学、管理、科研任务,很难有宽裕的时间投入家长学校的教学。
(三)家长学习家教理念和方法缺乏足够耐心
目前,大多数家长都愿意学习科学家教理念与方法,但因为工作忙等原因,主动学习的热情还不高。调查显示,家长自己找书等资料学习的只占16.1%。家长普遍都把自己提高家教水平的希望寄托于家长学校学习,同时又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反映在调查中主要是对每次的学习时间不愿意长,近50%的家长只愿意每次学习两小时左右,每学期有一至两次参加家长学校。希望课程实用,见效快。
(四)家长学校宣传教育阵地缺乏常态化
全市各级有关部门和家长学校,在理念上都重视了家长学校建设,并体会到利用好各类宣传网络强化家教宣传与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因素,使得这些宣传与教育还只是“点点星星”,未连接成片。如媒体宣传大多停留在对家教事件的信息报道上,缺少专题栏目和窗口。短信通讯平台互动大多是学习的提醒和成绩的通报,对家长的家教指导极少。互联网平台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网站,只是以开设专栏的形式进行,质量与流量都达不到家长的期望。
(五)家庭教育经费、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目前,全市的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成立的嘉兴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妇联,并由妇联牵头开展相关工作,但是每年工作经费只有4万元,位列全省倒数第二。各地家长学校目前也尚未有专项经费,抑制了家长学校的发展。此外,妇联、教育等部门都没有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家庭教育工作,市妇联妇儿权益部仅有两名工作人员,却要承担妇女维权、儿少工作和妇儿工委等三大块工作任务;市教育局家庭教育工作归口基教处,该处虽有5人,但要承担大量的基础教育工作已很难腾出精力专门抓家庭教育,致使对家长学校建设难于形成有效的管理。
三、加快推进我市家长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家长学校,作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开展家长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阵地,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针对目前我市家长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示范引领,推动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
针对目前家长学校建设过程中,办学管理不够规范,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需加强示范引领,推动家长学校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家长学校由所在地的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牵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中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妇联和关工委共同做好社区(村)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因此,各地应当从本地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分工,责任到位,使各类家长学校的领导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严格按照《嘉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评估办法》的要求,积极开展示范家长学校的创建工作,特别是在办学经费的保障、师资队伍的培训、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材的制订等方面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努力实现突破。第三,要加强家长学校的督查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家长学校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借助全国、省、市示范家长学校创评的契机,开展家长学校督查,督促办学单位切实做好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整合资源,形成家长学校建设的合力
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个办学主体的“独角戏”,只有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合唱”中,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格局,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各办学主体要共同联手、密切合作,建立协同配合、共同育人的家长学校模式,达到相互促进、整体发展的效果。要统筹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要求除了主要依靠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构家长学校外,还应依靠社区(村)、社会机构、行业组织和行业研究会办学,扩大家长教育的范围,并建设各个系统相互沟通、协调、支持和互补的局面。例如,由教育部门牵头,统筹行政部门与各种社会力量,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行业协会、家庭教育中心等,从宏观上整体规划和协调本地区的家长学校建设和发展事宜。同时,各种办学模式也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例如,中小学、幼儿园主办的家长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和吸收借鉴大众媒体、新媒体主导的办学模式的优点,将传统的家长学校授课与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相结合,使家长学校真正成为家庭教育发展的便利平台。
(三)提升质量,促进家长学校的内涵发展
家长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益,这就需要把握好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家长学校专职教师的培训,建议将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提高家长学校专职教师科学家教的理念和教授家教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宽渠道,发 展壮大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志愿者队伍,同时聘请优秀家长为兼职教师,重视发挥他们在指导和推进家长学校建设中的作用。其次,要完善教学内容。教育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家长的具体特点,制订家长学校的教材。教材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做到既讲理论、讲规律,又讲方法、讲操作,真正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第三,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家长学校除了要教授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以外,还需要遵循实践性和实用性原则,通过教学的体验、分享、互动等环节,就教育技能与方法多做介绍、说明和指导,不仅让家长多听、多看,更应注重让他们多做。
(四)强化保障,确保家长学校良性运作
2011年由全国妇联、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省、市、县财政中设立家庭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各地家庭教育工作获得必需的财力支持”,要“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采用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这种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各界以及家长资助与支持为辅的多元投资共建机制在理论上解决了家长学校经费紧张、办学困难的局面,但还有待在实践中落实。首先,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扶持家长学校建设,尤其是保证具有组织、协调功能的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县(市、区)一级家长学校总校的正常运作。其次,结合家长需求强烈的现实,允许家长学校有限制地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可以探索按照市场运作模式,让家长学校以法人身份参与到成人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通过“政府拨一点款、家长交一点费、学校出一点力”,这样“三个一点”来解决经费问题,从而确保家长学校的良性发展。
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6周岁及以下的未入小学的儿童。[1]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在5861万17周岁及以下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中,0~5周岁留守幼儿的规模达到1585.2万,占27.05%。[2] 另外,全国妇联2008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的数量已经达到全国农村同龄幼儿数量的30.46% [3],这意味着每10个农村幼儿中就有3个是留守幼儿。留守幼儿群体规模呈逐年增长之势。虽然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规模庞大且与日俱增,但迄今为止,农村留守幼儿问题却还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应有的关注。由于学龄前期(0~6岁)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感知、思维、语言等都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幼儿所受到的教育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在家庭教育缺失的背景下,幼儿园作为留守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家园互动中促进留守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幼儿园在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上承担责任的必要性
1.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是保证教育公平的起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保证每个儿童享有均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是教育公平的最根本要求,而教育公平的起点是学前教育的公平,只有起点公平,才能保证整个教育体系的公平,否则,教育公平无从谈起。[4] 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问题。2010年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 》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这些都表明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农村留守幼儿作为留守儿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较低的身心发展水平,比农村非留守幼儿更需要幼儿园教育的补偿,更需要有公平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不仅是保证学前教育公平,也是保证整个教育公平的起点。
2.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是保障儿童权利的重要体现
学前期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而且是个体认知发展最为迅速和重要的时期,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5] 农村留守幼儿主要以祖父母隔代监护为主,由于隔代抚养存在缺陷,家庭教育中父母缺失,这些现实因素使得留守幼儿的处境比留守儿童更为艰难,他们得不到良好的成长环境和适宜的早期教育,“留守”给他们的发展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他们是更容易受到伤害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急需得到关注。《 儿童权利公约 》认为儿童享有一个人的全部权利,但其最基本的权利可以概括为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四种权利,其中发展权指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6] 可见,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其发展权的实现,而且也是保障儿童权利的重要体现。
3.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是补偿家庭教育缺失的有利措施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在幼儿的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些父母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长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重视不够,认为只要挣钱让孩子吃饱、吃好就行了,在家庭教育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方面,亲子之间的交往由于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低等因素受到阻碍,父母实际上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另一方面,留守幼儿基本上以祖父母隔代监护为主,有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对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方法,对幼儿倾向于溺爱和放纵。同时,由于祖父母精力和体力有限,家庭教育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幼儿园是留守幼儿的第二个家,当留守幼儿得不到一个完整的家时,他们渴望在幼儿园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爱护。因此,关注留守幼儿的教育,是补偿其家庭教育缺失的有力措施,可以弥补留守幼儿缺失的爱。
二、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中幼儿园承担责任的现状分析
1.教育设施匮乏,教学管理滞后
农村留守幼儿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基本的物质条件,需要拥有能保障幼儿生命安全的房舍、设备,能满足幼儿需要的基本物质材料。但调查显示,我国中西部22个省份有一半乡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多数农村幼儿处于“无园可进”的境地。[7] 无奈大量的留守幼儿只能上民办幼儿园,这些民办幼儿园班额小,设备简陋,缺乏足够的卫生和健康设施,玩具配备严重不足,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只能做到保证幼儿的安全,很少能够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由于留守幼儿的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又缺乏认识,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对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缺乏重视,几乎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教学管理滞后。
2.师资队伍较弱,小学化倾向严重
我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幼教机构条件一般都比较差,按照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城市幼儿园的师幼比为1∶15,而农村和县、镇幼儿园的师幼比则为1∶36,相差1.4倍。[8] 同时,由于民办园和乡镇园是独立办园的教育机构,经费自理,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合格的师资补充机制缺失,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大量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在从事学前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及专业技能方面都与幼教工作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违反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的“小学化”倾向严重,没有起到保教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更缺乏对留守幼儿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的理念。同时,由于待遇偏低使幼儿园教师缺乏上进心、责任心以及再进修、再学习的动力,职业意识淡薄,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频繁,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留守现象堪忧,幼儿发展不足
有研究者对城市在园幼儿和农村留守幼儿的“前学习能力”进行了比较,发现留守幼儿在安全、自我保护、卫生等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在语言领域,普遍缺失倾听能力且表达能力不足;在社会领域,交往能力、合作及分享意识比较薄弱,多数留守幼儿不懂礼节且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在科学领域,留守幼儿和城市幼儿在探究兴趣、感知觉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在艺术领域,留守幼儿对艺术活动缺乏兴趣。[9] 也有研究者分别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一些具体研究。在言语能力方面,留守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较弱,普通话听说能力较差。[10] 在数学方面,存在显著问题,图形认知存在困难。[11] 在同伴交往方面,缺乏安全感,交往范围狭窄,容易对富裕家庭的非留守幼儿产生排斥心理,有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12] 另外,与城镇幼儿与非留守幼儿相比,留守幼儿的认知发展与社会化均表现得最差。[13] 在安全认知方面,对防拐骗、防走失、防范电、防范水、交通安全的认知水平都较低。[14] 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更需要幼儿园提供给留守幼儿优质的学前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背景下,农村幼儿园作为留守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发挥农村幼儿园的主导作用,对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并探寻解决路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
农村幼儿园是留守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各级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投入,完备幼儿园的各项设施,使幼儿园有条件为留守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幼儿园要加强对留守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成立留守幼儿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制订工作计划。首先,要加强对幼儿园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对在职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其次,要加大对留守幼儿的重视程度,根据留守幼儿的需要选择教学和游戏材料,为留守幼儿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定期举行教学讨论会,就各班留守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交流,共同解决留守幼儿教育中令人困惑的问题,并制定适宜的方案,力求通过这些措施,为留守幼儿提供一个优质的早期教育环境。
2.举办各类培训活动,提升监护人的教育观念
农村留守幼儿的监护人多为祖父母,他们对幼儿教育的了解甚少。为此,一方面,幼儿园应开展各类培训、交流活动,定期组织监护人观看有关教育视频,鼓励他们交流教育经验,提高其幼教认知水平和教育行为能力。另一方面,祖父母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就是一笔财富,幼儿园应积极调动和激发老人的教育热情,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困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聘请专业人士举办幼教知识讲座,特别是针对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建议,通过这些措施提升留守幼儿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改善其教育行为。
3.开展家园互动活动,满足幼儿亲子依恋
留守幼儿虽然远离父母,但父母的教育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幼儿园应帮助搭建留守幼儿与父母间的沟通桥梁,加强留守幼儿与父母的亲子互动、亲子交流频率和亲子关系强度。一方面,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父母回家的时间进行家访,帮助父母了解幼儿的近况,鼓励父母尽可能地留在家中照顾幼儿,以补偿幼儿缺失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活动开展。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开设亲情电话,让幼儿和远方的爸爸妈妈说悄悄话,把自己在园和在家的表现,如学会了自己穿衣服、获得了老师的表扬等报告给爸爸妈妈,抚慰幼儿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拉近幼儿和父母的距离,满足其亲子依恋之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蔡迎旗,王清华,杨慧玲.黄冈革命老区“留守幼儿”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6).
[2]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3]http://.cn/zhibo/2008-02/27/content_10180165.htm.
[4]王春英.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举措[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5]刘璐,蔡迎旗.农村“留守幼儿”问题解决中政府应承担的责任[J].学前教育研究,2007(6).
[6]http:///ziliao/2005-09/21/content_3522096_1.htm.
[7][8]冯晓霞,张凤.农村幼儿保育教育问题亟待解决[J].人民教育,2011(12).
[9]史爱华.留守幼儿缺失了什么——对516名6岁城乡幼儿“前学习能力”的测试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12(4).
[10]刘璐.农村留守幼儿言语能力发展问题研究——以湖北黄冈地区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9.
[11]邢莉莉,蔡迎旗.留守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现状及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9(7).
[12]王红蕾,姚丽霞.留守幼儿同伴交往问题调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