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

第1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旅游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6.38.229

1 “工学结合”的含义

工学结合即教育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二是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这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目标,“校、企、师、生”紧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越来越多,人们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升,精神的需求进一步刺激和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加大了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过硬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基于就业率的提升,各大高职院校纷纷推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以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也积极响应教育部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号召,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专业核心课程、实行顶岗实习等教学改革,形成了本专业独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

3 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量大,而且要求旅游类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更强。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在人员方面还是在教学上,存在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未建立严格意义的双师队伍,优秀的兼职教师较少;未完全向实境化教学课程倾斜;未建立系统的校企共同考核与评价机制,仍以“一卷定优劣”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手段等问题。因此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知识面窄、技能能力差、综合素质较低、竞争力不足,不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4 工学结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4.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准确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素质、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能胜任旅游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4.2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

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通过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任务引入――引出任务;任务认知――知识点讲解,技能示范;任务分析――分析任务,组织实施;任务完成――学生讨论,分组展示。这样,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获得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过程更具备仿真性。这种教学设计把相关的知识点有机融合到每个项目任务中去,让学生通过完成各项任务来直观地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通过完成每个项目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地陪导游的实际技能,使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实现了教学与工作的一体化。

4.3 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队伍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目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校内专任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这就要求专任教师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具备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专业老师定期到旅游行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的现状与发展,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旅游行业的要求相适应。

4.4 拓展了校企合作,加深与企业的沟通

校外基地涉及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等,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专业建设出发,加强校企合作,将校外基地建设与校内基地建设统筹规划,进一步有针对性拓展了校外实训空间,为学生实习、实训、顶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环境。通过在校内的专项、综合训练,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能够切实体验课程的实训项目和学生的顶岗实习所需真实的导游环境,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导游服务的实施过程,岗位群的能力标准,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进行职业选择的需要。

重庆大足石刻风景区、科技馆、歌乐山烈士陵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国旅行社、万紫千红导游服务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可供本专业学生作为对专业了解的认识实习,工学结合的综合实训及毕业顶岗实习。这些基地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参与生产性实习的平台,而且为企业输送了满足企业要求的具有建筑职业岗位标准和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实现了学生、企业与学校的三方共嬴。

4.5 引导了学生的考核方式改革

为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旅游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对考核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如加大形成性考核占期末总评成绩的比重,降低卷面理论考核科目的比例;加强实践技能的考核,强调项目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考核;建立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力求实现全面、深入,理论与实践并举。为实现考试形式灵活多样,采取了开卷、闭卷、面试、现场模拟与操作、同学评价等多种考核方式。见下图。

4.6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工学结合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员资格证书过关率在10%左右,实施后,2011级、2012级导游证的过关率分别达到36%和47%,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校和企业联手,共育人才,缩短学生毕业上岗的适应期,实现人才与岗位无缝对接,旅游企业可迅速接收自己需要的人才;学生也将把校内学到的专业知识在企业得到了加深、细化。在这种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培养、综合能力与就业能力得到提升,成为适合企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梅花.李志强.优化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J].老区建设,2014(4).

[2]王瑞花.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探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

第2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具有美化环境、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作用,其投入少回报多,而且能够显著优化产业结构,各地政府比较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增加了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比较好的前景。然而,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旅游人才市场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供需矛盾,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践等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其就业。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旅游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教学在教学观念方面的滞后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很多院校开始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然而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关注的重点是旅游管理专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大多数的开设院校教学观念比较滞后,不能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专业性应用人才,然而很多开设院校仅仅是模仿或者照搬本科院校教学宗旨和目标,导致所有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次上培养同类型人才,没有针对旅游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分,例如:服务操作型旅游管理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以及科研理论人才。教学理念的落后使得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开设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也对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旅游管理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弊端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起步比较晚,旅游管理教育方面的专业老师比较缺乏,很多老师是跨专业来教学的,旅游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比较少,这就使得老师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仅仅是照本宣科、灌输知识,而且过多强调老师的权威性,这种“一言堂”上课形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被动听课的局面,学生的理解仅限于课本的知识,缺乏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扩展;我国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机制局限在闭卷考试为主,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旅游管理教学手段落后,教材不能跟上时代步伐,更新过慢,教材落后旅游的发展,导致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也不能用于实际,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二、我国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在新形势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的实用人才,然而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院校在旅游管理教学方面存在的教学观念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弊端,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过于求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与旅游业需求矛盾问题以及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等。随着旅游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1、旅游管理教学改革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合理定位教育目标

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各个开设院校要根据旅游管理教育的层次侧重点,根据院校的自身优势开设具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专科层次的院校要注重培养基层旅游管理人才和高级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对于本科层次而言就要培养中高层的旅游管理人才,注重培养的综合型;研究生层次要注重培养面向科研、教学和企业决策层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紧随市场需求的变化,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目标相适应。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合理定位教育目标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2、旅游管理教学改革要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旅游管理教育具有的前瞻性与适应性、职业性与实践性以及体现的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因此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要有针对性的采用灵活多样的而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可以采用具有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旅游管理案例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管理类课程的教学,通过分析讨论典型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由学生组成小组对于学习的内容或者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创造力,经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形成对知识资源的整合,进而能够有学生自己的知识空间;可以通过构造旅游情景来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知识的建构,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张胜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 朱宇钒.改进我国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8月.

[3] 白凯,吴成基.基于迁移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第3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就要求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机构需加强对人才整体的培养,将其发展成综合性应用人才,使其更符合未来职场的发展方向。中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型人才的专业培养机构,其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直接关系着人才的未来发展。其中,案例教学法是现代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时常采用的教学模式,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旅游管理学中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十分有利。对此,本文根据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

案例教学;中职旅游;管理教学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最大的差异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对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也要求我国中职教育需加强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场道路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为了提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可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进相应的真实案例实施教学,使理论知识不再抽象化,降低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加强学生的理解力,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根据中职旅游管理教学环节设计案例教学模式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其不仅具备课程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相应的实践环节,这就要求中职院校需转变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方式,在其中引进真实案例展开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案例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理论知识内容。教师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引进相应的案例实施教学。为了使案例教学得到有效应用,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来对案例进行讨论,以哈佛有名的案例教学三阶段作为案例教学整体模式。具体的应用方式如下:

1.第一阶段教师需根据中职旅游管理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案例内容。

2.第二阶段当教师在应用案例实施教学时,需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与分析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3.第三阶段教师需采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疑惑作出相关的解答。最后,案例教学法的引进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的,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讨论加深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作出相关点评。

二、根据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方向合理选择案例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理论知识点变得更形象化,利用案例教学法与专业课程的相对应,提高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选择案例教学时,需要以真实案例作为铺垫,让学生从真实案例中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式。例如,教师在实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可选择社会目前的旅游实事案例,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加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另外,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时,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培养目标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利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在开展案例教学法时,需着重选择真实性强与客观性强的案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中职旅游管理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旅游管理中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

三、小结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但是在选择案例实施教学时,教师需尽量选择真实性强与应用性强的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改变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有助于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为学生未来的职场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雯雯.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2014(3).

[2]苏晓娴.以“情”激趣,触“境”生情——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2).

第4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

专业认同度是个体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国旅游专业教育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本行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反映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具有较低的认同感。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对于专业教学模式、专业内容设置、专业理论发展、专业就业等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评价指标

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状况特征及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教学、实习、就业的感知均会影响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如图1所示,本文从“专业认同”、“学习认同”、“教学认同”、“实习认同”、“就业认同”这几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分析,并基于上述方面构建专业认同度评价指标。

二、专业认同度评价方法及过程

(一)进行问卷调查

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评价指标一一对应设计调查问卷的调查项目,并为每个调查项目由积极到消极设置5个选项。然后请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试回答,了解其对所调查项目是否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调查问卷进行

修正。

在苏州市分别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各年级各100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按照大体均匀分布的原则从常熟理工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院系中选择。由于在进行调查时,大部分一、二年级学生尚未接触到实习,也尚未参加专业考证,所以未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实习认同状况及其学习认同中的专业资格证考取状况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56份,其中一年级91份、二年级92份,三年级89份,四年级84份。

(二)进行统计分析

将各调查项目的5个选项由积极到消极分别对应于5分、4分、3分、2分、1分,然后对被调查者所填写的问卷进行计分统计。针对每份调查问卷,计算出各调查项目的平均分值,得到各个调查对象的专业认同度分值;然后对各年级所有调查对象的专业认同度分值取平均,得到旅游管理专业各年级学生专业认同度评价值。对各年级的专业认同度评价值再取平均,得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总体评价值。

若只考虑专业认同、学习认同、教学认同、实习认同、就业认同各自所对应的调查项,则按照上述方法可分别计算出各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学习认同、教学认同、实习认同、就业认同的评价值,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专业认同、学习认同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值。

三、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一)评价结果

1.专业认同度分年级对比性评价结果

旅游管理专业一、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评价值分别为3.42、2.99、2.78、3.09。根据上文所设定的评价规则,评价值5、4、3、2、1分别表示对该专业非常认同、比较认同、认同度一般、较不认同、非常不认同。评价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一、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均接近“一般”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认同度评价值为3.07,评价值不高,反映出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亟待

提升。

2.专业认同度分类别对比性评价结果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分类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在文章所设定的5个评价类型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同度最低,其他各项认同度由低到高依次分别为专业认同度、实习认同度、学习认同度、教学认同度。各年级学生的教学认同度均较高;一年级学生的就业认同度尚较高,但二、三、四年级学生的就业认同度均变为最低。

3.各调查项的对比性评价值

各调查项平均评价值结果如表2所示。评价值接近于“比较不认同”的调查项有5项,按评价值由低到高排列依次分别为“专业现状与专业预期的差距、在本专业继续深造的意愿、毕业后在本专业就业的倾向、实习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专业优越感”。 评价值接近于“比较认同”的调查项只有3项,按评价值由高到低排列依次分别为“专业教师教学态度、专业教师平均知识水平、专业教师教学技能”。其他调查项的评价值均接近于一般水平。

(二)评价结果分析

1.就业等多项因素削弱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旅游管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不倾向于在本专业就业。根据在实际教学中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酒店服务、导游服务等专业领域的就业方向均不感兴趣,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相关工作的薪酬待遇及社会地位不持乐观态度所致,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同度较低。

较低的就业认同度反过来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大部分学生较无专业优越感、认为所学专业的竞争优势不强。通过询问学生为什么要选学旅游管理专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校前对旅游管理专业并不了解,导致其入校后认为“专业现状与专业预期的差距”很大。通过实习相当一部分同学通过实习环节,发现所从事的工作单调、辛苦、待遇低,许多顾客对行业服务人员不能给予应有的尊重,部分实习单位的工作环境复杂,这进一步降低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2.仅靠教学环节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专业认同

调查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认同度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在不断提升;各学校也十分重视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常派教师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各校的教学管理环节也日趋规范和严格。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专业教学也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同。

但教学只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度的一个方面,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认同度更多受就业、专业优越感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仅靠学校单方面难以有效改变。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具有年级变化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总体水平不高,但各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从在差异。在四个年级中,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最高,但随着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的逐渐深入,其专业认同度逐年下降;到三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达到最低水平。进入大四之后,许多学生不得不开始面对进入社会后的生活,在较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学生的思想更加趋于成熟,对自身所学的专业也会重新认识和判断,随着在实习中实践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会对专业知识形成新的认识,其专业学习态度也会趋于增强。在此背景下,与大二、大三阶段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提升,但仍无法达到大一时期的专业认同度水平。

4.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感知削弱了其专业学习的积

极性

由于专业认同度较低、在本专业的就业意愿不强烈,旅游管理专业许多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削弱。在同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开始投入大量时间自学会计、外语等课程,其考取非旅游专业从业资格证的积极性超过了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考研的专业方向时选择了非旅游专业。许多学生对专业知识价值的判断值不高,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建议

(一)改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

首先,增强社会公众对旅游服务从业者的尊重

当前,相当一部分顾客对饭店服务员、导游等旅游服务从业者未给予应有的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就业意愿。应通过社会舆论宣传等途径向社会传递旅游服务从业者的社会价值,让社会公众尊重旅游服务从业者,让旅游服务从业者获得一种职业荣誉感。相关管理部门应通过立法、颁布条例等途径对顾客的行为进行要求和约束,以确保旅游服务从业者受到尊重。

其次,应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

为了推进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可会同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性意见及可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政策,鼓励星级饭店将符合条件的、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受教育背景的人员安排至领导岗位,以提高饭店的人力资源素质。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应进一步聚焦专业培养方向,致力于培养管理型人才,并同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教育。

再次,应改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结构

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出路,将会展师、旅游策划师、导游、旅游行业市场营销推广员,乃至游艇司机、动力滑翔伞司机等更多与旅游休闲相关的岗位作为学生的就业方向,并专门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技能,从而打破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出路单一,就业质量不高的局面。

(二)对各类专业进行横向对比

任何一门专业都有其优劣势,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同其他专业进行对比,以让学生认识到旅游专业的优势,并让学生明确认识到,通过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能够获得的其他专业同学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如社交礼仪知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能、菜肴营养学知识等,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优越感。通过横向对比,可让部分同学意识到虽比上不足,但仍然比下有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专业困惑。可聘请专业领域的资深教授、学者对学生进行专业说明,并畅谈其自身对旅游专业的认识及心得体会,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深度。

(三)增进学生对社会就业环境的了解

在大学阶段,相当一部分同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致其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现状同其期望之间差距很大,从而动摇了其专业信心。针对这种状况,可邀请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已毕业同学,向在校生介绍大学毕业后的生活,让学生及早了解社会现实,让一部分学生放弃幻想、面对生活,提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积极性,并正确面对自己的专业。可请学校就业处人员向学生以报告的形式通报各类专业的就业状况,让在校生及早了解社会就业现实,让旅游管理专业部分学生克服“高不成、低不就”的专业学习及就业心态。

(四)把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关键时机

大二及大三时间段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关键时期,但上文分析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在大二、大三时期持续下降,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其专业学习十分不利。因此在大二、大三阶段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育、提高其专业认同度非常重要。学校也应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特征,妥当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节奏,以免让实习生活在部分学生内心过早的留下阴影。目前大部分学校只在大一新生刚进校时进行专业教育,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培育应贯穿于大一至大三期间,以免让专业认同度降低耽误了学生的学业。

(五)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

第5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最大的特点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然而,由于旅游管理学科为我国的一门新兴学科,教学还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虽然开放性实践教学已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的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还属于知识积累型,实践操作能力仍然需要提高。因此,科学的认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显得迫在眉睫。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教学特点

开放式实践教学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最为特色的一项环节,其主要采用将教学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的形式,模拟社会工作场景,学生为实践操作主体,教师在旁指导的形式,旨在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实接触工作场景,从而掌握专业实操技能,做到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学习与实操并行的新型特色教学形式。该种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真实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力求真实性,让学生切身处地地体验市场环境,企业服务中所需的设备、器材、内容、技巧都将其一一真实呈现,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楼阁咖啡屋,便是由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创立,面向校内师生营业的同时,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真实地让学生管理、感受门店经营的一切事项,是实体企业门店经营整个服务过程的真实再现。

2.校企紧密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离不开旅游企业(如旅游景区、酒店、餐饮等企业)的支撑,只有校企紧密合作,才能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提供理论知识的基础授课,旅游企业提供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场所,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成为市场 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大大增强毕业后就业的自身竞争力,成为行业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现今所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欠合理性

实践教学在我国的教育界一直被看作为辅助式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被列为重要的地位,缺乏固定地、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以致衍生出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被动、实践模式混乱等诸多问题。如此缺乏条理的教学设置,致使学校所授知识不能与社会所需很好的融合、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质量不明显、学生缺乏清晰的目标。表1为广州市某几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种类表:

从上述表可看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此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实践操作课程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少,欠缺重视度,且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容易出现课程反复的情况,虽可令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亦出现了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

2.师资配置欠合理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造就了对教师的要求除了重视基本的理论授课

技能外,亦相当重视教师的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其既有相关的系统理论基础知识也要有相关时长的旅游行业工作经验与阅历。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科研理论水平偏高,行业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若教师自身缺乏相关旅游行业工作经验,则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热情,所培养出的学生与现今企业的要求有所差异,难以对学生施予应用型教育。

3.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缺乏

笔者对广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访谈人数为326名,表2为其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满意度调查: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配置还是较为缺乏,如上表所述,49%学生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还可以,部分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较好,少数同学认为不好,从调查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同时管理工作亦有待完善。

三、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对策

1.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是教授理论课程的补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通过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令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技能,对专业知识的水平不仅停留在理解的层次更应上升到应用的层次。

2.合理配置师资

随着旅游业与教育业的高速发展,对师资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除了要求师资具有相应的科研、教学能力外,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高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师资配置的期间,可引入教学能力高的企业教师教授实践性的学科,亦可定期派旅游管理专业前往旅游企业进行学习,务求令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皆达到我国现今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标准,同时校方需明确在校教师以及企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3.大力引入实践教学实验设施

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开展必定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验设施,只有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达到标准水平,校方才能顺利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实验设施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及校外企业实践教学设施,校方应明确不同场地实践教学的设施,及其公正客观、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建立一套标准的校外校内相对应的实验设施,以期大力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6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旅游管理教学应该根据旅游产业特色与需求,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以“产、学、研”三方面互动培养人才。旅游管理教学方法与模式,主要通过启发式的比较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等教学手段,并运用课堂、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系统,直观、真实地开展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

    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适应现代旅游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需要,进一步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与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步,中国旅游教育发展也极为迅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旅游高等教育从最初的8所发展到693所。同时,旅游教育也日趋规范化,从最初以专科和职业培训为主,逐步发展为现在的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标志旅游专业高等教育正式纳入教育部管理与指导范围,开始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专业目录中的位置。

    旅游教育在急剧扩展和发展的同时难免出现新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原因一,旅游教育培养定位不准。旅游产业界与学界普遍认为,高等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事实上由于师资、设施、课程设计、教材等方面的问题,一般只是培养了多而不实理论知识,在管理实务与操作技能方面,却不如专科生或中专生的“中间产品”。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与中专生较为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其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不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缺乏明显的优势,原因是在人才市场,相关学科的毕业生能够从事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工作,如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比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好地从事市场营销、策划、计调等岗位的工作;同样,中文、外贸、外语、传播等专业毕业生,则在公关、文秘等岗位显现其优势;信息技术毕业生则在电子商务、网络设计、更新、维护等技术方面更胜一筹。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与相关学科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其三,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需求的矛盾。事实上,我国旅游产业供不应求只是相对的,目前旅游产业界就业人员素质偏低,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不需要高素质人才,而是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没有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技能偏低,而低技能人才被高技能人才所替代是时代的趋势。从1999年、2000年参加全国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考试的人员统计分析,研究生以上学历仅为0.7%,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的学历普遍偏低,中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者占51.8%,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7.2%。而未来旅游业必将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空间旅游、休闲文化旅游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增多。

    以上情况可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但应有的优势没有显现出来,却被诸多相关专业毕业生所替代,而旅游专业本科生却缺乏替代其他专业的能力。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选择范围日渐狭窄,尤其是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流失情况更为严重。如何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化培养日益显的重要。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完善,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他专业的替代性将越来越小,如何实现这样的跨越成为未来旅游业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旅游教育应表现以下特征:1.厚基础,宽口径,体现旅游产业综合性特征。2.前瞻性与适应性,体现我国旅游教育与国家发达国家旅游业接轨,并与中国旅游相适应。3.职业性与实践性,体现旅游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旅游教育的特征,才能实现旅游专业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从而避免“中间产品”的出现。

    二

    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应强化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多学科交叉为支撑的学科依托发展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科领域更具特色。随着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日趋复杂以及自身的发展要求,需要不断地吸取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且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促使自身的进一步完善,这在旅游管理专业教材更新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而且随着高等院校培养适应市场的旅游人才,这种多学科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模式将日益凸现出来。

    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专业性很强的不可替代性的高素养高技能人才。旅游专业既综合而又有特色,不仅相关学科都要通,而且相关学科相关领域还要精,而这正是其他专业学生所不能替代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替代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不能替代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才是旅游教育的成功。

    2.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而这种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而阻碍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将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的直接经验置于高度优先的地位,整合社会的、情感的、理智的和道德的多维度的教育,真正地尊重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在实践中获得的智慧。我们把意义和真理看作是建构性的,是在学习社区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交谈、思考、写作和批判而逐步地建设起来的。

    融会贯通授课内容。教学授课“面面俱到”势必“面面不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将专题讲座深入到课程教学中,每节是一个汇集具体知识点的小主题。每章则是融会贯通相关知识点的讲座。而一门课就是由若干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若干讲座所组成,从而妥善把握深讲、略讲、学生自学的关系。通过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点,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在案例教学中强化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强化过程,早在20世纪初就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引入教学中,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可。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辅助于案例分析(case study)的这种与实际社会相联系的教学方式,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广泛使用饭店管理领域的有关案例,深入浅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比如在饭店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以饭店业真实发生的具体事件为教学资料,经过师生的互动与讨论,共同探讨企业行为与决策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课堂上随时与学生交流,捕捉学生发言中精彩的“闪光点”,并适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和升华。这种亲验型、参与型的案例教学方式,有助于构建学院与外部案例环境的网络组织状态。

    三

    建构主义主张支架式教学,即“预热”、“探索”、“独立探索”。在这样的过程中,由教师的引导,进入学生自主的探索,教与学的地位发生显着变化,旅游教育的综合性特征,更要求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即建构主义所广泛重视的合作学习。

    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机构,“T”字型的“|”主要是指纵向知识,指旅游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而“T”字型的“一”主要是指与旅游专业理论和应用技术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外语等。尽管这些学科不是旅游专业本身,但它们的许多理论、应用技巧与旅游专业的联系极为紧密,对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做好旅游工作起着启迪和指导作用。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能够有效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并及时了解学生状况,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在学生的参与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参考阅读书目,拓展教材内容。教材仅仅作为授课重要的依据与参考,不是全部,而授课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要有较大突破,尤其是作为新兴学科的旅游,相对于较为厚重的传统学科而言更是如此。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兼顾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一定比例的课程内容采用国际同领域前沿英文原文教材及参考资料,促进旅游饭店管理的教学与国际接轨。同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和预习,做到温故知新。配合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补充相当比例的教材内容。教师开出50~100本有学术影响的涉及相关研究领的中外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分为三个层次:教材的必要补充;拓展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专着;拓展学术范围、学术价值重要的相关学科的学术着作。大量的阅读对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第7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建议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院的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议

1、明确定位实践教学的方针。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主要环节。在拟定实践教学的方针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育。旅游打点专业的实践教学必然要按照当前社会发展,培育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环绕市场培育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要符合当前的旅游经济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育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系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本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增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本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系统。基本课程模块由公共基本课和专业基本课组成,其教学方针是为专业进修打下深挚的理论基本,首要培育学生把握基本常识和专业基本常识,提高进修能力和专业进修的乐趣,即培育学生的根基素质、根基能力和根基手艺。专业课程由旅游饭馆打点、旅行社打点和旅游资本开发与打点三个标的目的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方针是培育学生把握旅游专业的常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工作所需要的现实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方针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3、增强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把握旅游管理专业动手能力的场所,能够供给学生一个与现实岗位相接近的练习情形,经由过程实施模拟性极强的练习,让学生慢慢熟悉未来的就业岗位,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旅游人才。同时,高校也要成立校外实习基地。在成立校外实习基地时,要开展多方试探,在互惠互利的基本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配合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成立起不变的实践教学基地。

4、增强师资队伍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常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凸起,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单要具备理论常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为任课教师缺乏现实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使命的前提下,鼓舞激励教师从事旅游实践,这样既能丰硕教师的实践常识,又能使教师体味到旅游业成长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此外,还要为教师多供给一些外出交流和进修的机会,定期选派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8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的同时,仍有一些与实践教学相关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转贴于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实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自己联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的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与实际岗位相接近的训练环境,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同时,高校也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由于目前的任课教师缺少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老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另外,还要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学习,从而更多地掌握旅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国内外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曾国军.重点大学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J].旅游学刊,2008,(2).

[2]张淑贤,刘海洋.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裴凤琴,李茂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探讨[J].河南农业,2008,(20).

第9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着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实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自己联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

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