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再回首,走过的路很值得回味和反思,是成是败,我们都必须忘记这段过去开始新的奋斗,因此,我必须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首先,对大学四年中每一年的思想状态,想做的和做过的事情来个快照吧!大一,还没明确大学该怎么学习,需要学些什么,但是时间抓得很紧,努力去做了些事情。最开始我给自己四年定了一个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大一下学期后确定要做一个学习一般般,动手能力强的人。整个大一,一直都热情的奔跑着:确定自己一定要在各项大学活动中保持绝对的活跃,不断认识新的朋友,不断的组织和参加各项班级,系部活动;同时不断的加强和高中同学那里联系,和他们交流能够促进我奋发向上,能够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认识大学生活;拼命的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没钱也玩摄影,没时间也要坚持去鲁巷参加炭画培训班;我对寝室,对我的同学充满了信心,希望能够和他们建立一个很好的团队,大家一起为着不确定的目标不断的拼搏奋斗,不断的鼓励寝室活动。大二,对大学失望的开端,对周围人失望的开端,对个人奋斗+一群忠诚的朋友支持的大学生活的认可,带着很多愤懑,开始了新的奋斗。
这个过程,彻底放弃任何学生工作,一再推辞班委工作,彻底否认完全做学习,只期望学习过得去就行,有些迷失方向感,郁闷。特别的紧迫感使我一次次的在寝室通宵的看书、画画、写信,一次次肆无忌惮的出入工地拍照,将时间投入到摄影中来,大二上和大二下分别同时带着两份和三份家教,在管理学的启发下开始考虑重新构筑自己的大学生活,于是到大三彻底放弃所有家教,暂停摄影,全力去安排自己的学业和大学生活。除此之外,做了一年的社会调查,费了很大的经历但是没有做好。大三,几乎没有去玩的机会,时间安排得太紧张,我只能每天去跑跑步适当的调节一下生活。大三上先后准备数学建模,考程序员,卖照片,尝试技术学习,六级考试,庞大的课程体系要学,科研立项开始运转,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大三下开始全力做科研,写文章,发文章,直到最后做穿了,觉得没意思,很想暂时放弃。
这个学期我的时间精神有些支离破碎,高程没考,技术学习没赶上来,感情上遭受重创。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拿了个程序设计的奖项,科研立项也被评上了校二等奖,第一次完成了大学里最成功的合作:一起成功的编导、拍摄、制作了dv断片《老鼠爱上猫》。大四,在最兵荒马乱的时间里遇到了些挫折,也顽强的接受了挑战。保研的个人努力我比较满意,尤其是能够最终拿到北师大的免推接受函。保研最后的失败,包括奖学金的评选,让我看到了自己很多的缺陷,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心中窃喜,倍感欣慰,决定要背水一战,拼死一搏,出去读研。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年里,感情上也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大四下,遗憾的是没有抓住时间来好好的学习技术,浪费了不少时间。在公司的短暂经历对我的思想上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丰富了我的生活,将会对我个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古谚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不能控制别人,但是我可以把握自己。应该说四年来我很好的把握了自己,没有随风逐流,始终在大多数时间里做着自己想做、要做的事情。尤其是在寝室内,虽然没能够群体奋发,形成很好的团体,但是很好的避免了群体迷失,感谢周围还有一批批清醒的朋友,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能在最垃圾的时间里找到《管理学》,激发了对整个大学生活的重新思考。
其次,总结大学生活,简单的说,应该学会做人。关于大学里做人,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自我尊重
一般说来,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在我们做事的时候往往难以每次都真正上实施。自我尊重,还要自我包装,注意自己的外观形相,让别人尊重自己其实是一种更高的自我尊重。
2、坚持正直
的确,这个社会有很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尤其是当你真正步入社会做点事情的时候。有句话叫做:“你可以不诚实,但是不可以不保持正直”恰到好处的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原则。诚实固然是一种很好的品质,然而在面对一个经常不诚实的对象时就另当别论了,不然就会吃亏。在个人生活当中,诚实自然是莫高于此的。然而,我们处事或生活过程中,正直才是可以永远坚持的。
3、为别人着想
现在的社会需要合作,需要团队,忘记了队友的利益很多时候就等同于忽略了自己的利益。利他在竞争过程中往往转换为了利己,因为对方获利了,他必有成功的道理,这些恰恰给了自己一个弥补缺失的机会,为以后获取更多的收获奠定基础。在学习工作过程中不应忘记了给你的竞争对手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协助对方实现他们的目标。
在生活中,和谐的寝室环境,社交圈环境更多的需要你不断的付出,随时随地的为别人的利益着想,考虑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周围人有没有不好的影响。有句话说:”付出总有回报”,我觉得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没到或者是你更本就没有觉察到。
共2页,当前第1页1
4、适应环境
这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最需要的基本能力。现在社会,是一个飞速变化的社会,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适者生存在这里无需用语言来解释。让自己适应环境,让环境接纳自己是我们跳进这个社会圈首先必须学会的。然而,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抱怨高考失利,抱怨周围的同学,抱怨周围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整天在那里干些不愿意干的事情,甚至做一些消极的事情,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又一无所获。人活着应该要有一种精神: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改变现实。当我们走上社会,我们和一个初中毕业的打工者一样,都是出卖劳动力,很多方面我们甚至都赶不上他们,这就需要我们阁下自己的“尊贵”地位,从基层干起,从点点滴滴干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受教育的价值!
5、决心、雄心和恒心
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应该保持雄心,罗曼蒂克式的雄心!在现实的前面还要放好雄心的位置,无论现实多么残酷都不应该散尽着罗曼蒂克式的雄心,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努力满意,保持微笑。在雄心规划下的目标,计划可以作为激励的一个来源,引领困境前行!决心没有大小,可以是很小的,坚持每天打开水,每天拖地板,坚持每天都对自己笑笑都是无价的。执着是一个人最难得的品质,扬弃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经久必成!有了雄心,决心,我们所需要的就只是是默默无闻,持之以恒的按计划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了。
大学象一座宝矿山,想挖到宝藏的人总会不断的付出,从而不断的采摘、收获。我是个比较执着的人,一旦认定了的就一定要坚持实现。挫折也好,苦闷也好,都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没有谁能够逃脱,没有痛苦就没有新生,就没有更高层次的解脱,也就成不了一个完整的人,可以说正是挫折与苦闷造就了世间不朽的伟人。我不期望成为一个“伟人”,但是渴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与择业 指导工作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现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和百姓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就业难”、就业矛盾的突出使得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人才的高校不得不将就业工作纳入到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同等重要的大事中来,因此,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指导工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自己
大学生通过2年的专科学习或3年的本科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及其他综合性知识能力,但在思考将来自己想要从事何种职业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却很迷茫,原因是,他们并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自己,即所谓的“当局者迷”。因此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成为高校首先要做的工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指计划、目标。一个明确且正确的职业目标就宛如人生的指示灯,这个职业目标就是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追求的理想职业,在良好心态的推动下,人的工作状态是非常高亢而愉快的,在这样的状态下干工作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还能促使自己不断上进,通过良好的工作业绩,谋求更大的发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职业目标具有明确性、可实现性和个人喜好性,在指导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
1.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中长期规划,是进一步明确职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建立人际关系的一个较为系统、全面、集中的以培训、提高为主的职业发展规划。近年来,国家及一些科研机构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各种类别的测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比如测试经营和社交、艺术和研究、现实和常规能力等,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得分的结果将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所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2.“全面了解自己”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由自我总结和他人评价两部分组成。开展“自省意识”活动,即是自我总结,就是深入地了解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潜力,总结经验教训与收获。时常自省有助于提高思想意识。他人评价即是通过教师、同学、朋友、亲人等人对自己的评价,全方位地了解自己,所谓“旁观者清”。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言行举止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影响,会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也要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通过这些信息,学会正视自己,作出适当调整,使自己不断进步。
二、帮助学生用资源来包装自己
作为处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拥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将会为就业的成功助一臂之力。
1.求职前的准备工作。求职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现在的状况,如了解当下的就业形势,知道就业信息收集的渠道,能够正确地处理就业信息,清楚自己的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求职态度。
2.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学习和锻炼来增强自己的素质。学校的就业工作机构健全、考虑周全、保障齐全。学校不仅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各种讲座、培训,并提供就业招聘平台,还有专职人员的指导,心理社团和就业服务社团的协助。我们要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善于学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3.利用简历、自荐书来宣传自己。不要小看简历、自荐书的作用,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简历、自荐书是留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是就业的敲门砖。这是因为,简历、自荐书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把个人的基本情况、求职目标、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特长优势、求职意向清晰表达的说明材料,其制作水映了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如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及其他能力。制作时要注意外表要醒目,内容要真实,突出强项,形式要彰显个人风采。通过简历、自荐书的包装起到“外塑形象”的作用。但要注意简历内容是根本,创新只是一种形式,切不可本末倒置。简历的目标就是获得面试,能实现简历目标就是最好的简历。
三、帮助学生用行动来塑造自己
行动具体是指学生的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所谓的求职礼仪并非另有一套专门的礼仪,而是个人礼仪在求职过程中礼节礼貌方面的具体体现。礼仪体现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交际交往习惯、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体现在我们生活中最细微的举手投足之间,招聘者总是于最细微处观察和认定我们的礼仪层次,进而推断我们的修养。因此必须从平时做起,注意一言一行,长期的修养积淀能使我们在关键时刻所表现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自然流露。面试技巧是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应答时要注意的事项和运用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技巧。
1.要加强学生的求职礼仪培训。求职礼仪包括语言礼仪、听与说的艺术、电话礼仪、服饰礼仪和举止。语言礼仪体现求职者说话形式与内容的品位,要求说话者吐词清楚、语速适中、内容简洁准确、表达自然。听与说的艺术,在听的过程中展示礼仪,要善于听,认真倾听,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在说的过程中展示个人修养,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话礼仪和服饰礼仪在应聘过程中会起到加分的作用。通话过程中要注意礼貌用语,言辞要恰当,面试时的着装要干净整洁、大方得体。举止在面试时会起到关键作用。表情自信,行为优雅将有助于应届毕业生缩小与有工作经验者的差距。
2.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面试技巧。面试是用人单位通过面对面地与求职者以交谈形式进行考核的一种方式。它不仅能够考核应试者的学识,了解应试者的基本情况,而且可以面对面地观察应试者的口才、风度和应变能力等。面试过程的形式是有章可循的,内容是可归纳总结的。面试技巧的提高离不开积累、归纳和总结,做一个生活的有心者,与同学、朋友分享面试经验,有助于共同进步、成长。
四、帮助学生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
社会既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又是一个理想的天地,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浪潮中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要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即必须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懂法和不懂法的人生截然不同。作为即将成为一名新的工作人员的大学毕业生,只有将自己的个人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因此必须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成为一个懂法、知法的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应该具有前瞻性,要明确法律知识的指导对学生个人成长、学校规范办学的重要性。
1.要重视法律知识教育。学校要了解毕业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渴望。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处于政治思想活跃,富有创造精神和学习精神的时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更加成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他们渴望了解作为公民有哪些权利,以及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渴望清楚地认识到法律与自己切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有时法律不仅是保护自己的“盾”,还是反击违法侵权行为的“矛”。因此要对法律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和择业时的时事、政策及法律法规,使学校成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基地,发挥毕业生指导的中心作用。
2.要提高教育内容时效性和教育方式的科学性。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如《就业促进法》、《劳动法》及涉及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在毕业生的指导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并穿插直观、生动的教育互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从社会方面讲,关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学生个体方面讲,关系到自身将来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培养人才的高校角度来讲,就业率联系着生源,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毕业生就业与择业指导工作必须在全员关心、全员参与、共同努力下做到工作到位、工作有新思路、工作有成效,以此来促进学校的发展,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文勇,马树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李仁山.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 指导
一、高校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1.矛盾心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因而产生种种矛盾的心态: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互相攀比、爱慕虚荣;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利益;对自我抱有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
2.焦虑心理: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各种选择和诱惑面前无所适从,或职业期望过高,不切合实际;或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或幻想无须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
3.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
4.自傲心理: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的则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5.自卑心理: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表现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有的大学生因为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了勇气,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6.挫折心理:在就业工作中,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害怕失败。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7.攀比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十全十美的工作。
8.从众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盲目滑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追求功利,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要去考虑,求安稳,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二、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要进行正确引导
1.大学教育观念要与大众化要求相适应。在教育史上,高等教育都是以精英教育为主,诸如: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大师等。而高等教育大众化走向,却打破了精英与平民的界限,将高等教育降格以求,这两者之间观念的矛盾和情感的交战,在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日益凸显。大学要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大众化要求。
2.社会公众对大学生择业期望值应适时调整。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不但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精英教育条件下所形成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要向社会大众正确宣传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就业岗位大众化观念。社会大众“望子成龙”的传统和心态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然而“龙”的内涵仅仅是“国家干部”、“白领阶层”,或只能去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工作,那么这种观念又会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容忽视的社会制约因素,社会公众对大学生择业期望值应适时调整。
3.大学毕业生生存的现实与传统学仕观念的破除。大学毕业即是国家干部,这是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一脉相承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直接摧毁了“学――仕”的正常途径,但残存在人们心中的“学――仕”观念一时还不能完全清除。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挣脱生存的困境和传统观念的桎梏,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心理健康。今后用人单位选人更加理性,毕业生择业更加成熟,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全职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毕业即失业不足为怪。
三、辅导大学生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
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制定培训、进修计划,从而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1.大学就业教育应注重大学生职业设计理论的灌输和实践的辅导
在大学择业就业教育中,应加强职业设计理论的灌输,结合职业设计理论,提高大学生发展规划的明确程度,使大学生普遍能够熟练地运用职业设计理论,慎重地规划工作和人生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对205位本科生的社会问卷调查,在回归假设和回归检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职业设计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发展规划的明确程度、职业设计理论运用程度和竞争适应程度对就业准备的互动影响以及三个因素各自对就业准备的贡献,为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准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2.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引入生涯管理思想
生涯管理是站在长远的角度,立足未来发展,将时间延续,帮助人力资源实现持续发展。将生涯管理中渗透的管理理念和哲学思想导入大学素质教育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素质教育的引导功能:(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客观地分析学生个性特点极其主观偏好,结合知识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帮助大学生找到暂时的“生涯锚”,即初次发展定位(大学求学阶段)。(2)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生涯发展实施方案。这是培养学生构架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未来发展领域深挖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具体的引导和切实的支持,甚至包括教学课程的选定和课余求知的规划。(3)帮助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不断纠偏。阶段性成果奖励、经验总结、阶段性目标调整和计划完善是生涯管理的关键。持续激励的引导过程,对于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阶段价值观,坚定的职业倾向,以及成熟地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四、培养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与动机、运筹与决策、意志和社交、意志品质等方面素质中的心理素质,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人力资源专家在谈到开发大学生自身人力资源时,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主动转换角色,适应社会需要;二是能客观评价自己,有良好的就业心态;三是正确认识社会,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一)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因素
1.来自社会的因素:就业的社会因素对择业具有约束的作用。就业主体受其主观意识、情感愿望、价值取向、伦理规范以及社会习俗沿袭和继承下来的就业观念的影响,对职业和择业会产生好与坏的评价。
2.来自家庭的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父母在社会上不同的地位、子女与父母之间依赖与被依赖的特点等,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有不同的影响,使得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就业心理素质不相同。
3.来自于本人的因素:(1)自我评价。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思维中形象成分仍在起作用,思维过程容易表面化、片面化,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2)个人能力因素。大学生毕业时,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面对和处理难以预料的困难和矛盾,这是个人特殊能力的体现。
(二)培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措施
1.实施大学全程指导:职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进校时做起,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指导讲座,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学业与就业的关系,了解将来所面对的就业竞争市场,使学生尽早树立良好就业心态、完美就业心理素质。
2.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应针对每个毕业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有的学生只需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指导,有的学生则需要偏重于心理咨询,有的学生则需要综合性的指导和咨询。将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需要重视和研究的工作。
3.把就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作为将来人生择业的延伸: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在大学生中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指导,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意义和价值,培养进取精神和能力。应把就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作为将来人生择业有序的延伸。
参考文献:
[1]陈增寿,赵小萍.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2]李大鹏,杨益.大学生就业全程化教育论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
[3]李红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4]石清云.改进和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5]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泰山出版社,2005.
[6]王玲.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7).
关键词 高质量就业 理工科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84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of evaluating the level of running a college, and employ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directly affect high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o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and enterprise recruitment graduates investigation content related to the investigation, 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for example, analyz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employment, reflecting the form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nd enh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model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f high quality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工科毕业生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限制下,跨专业就业、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在保证就业率的基础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探索高质量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开拓有效的工作载体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是高校当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
1 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1.1 核心竞争力定义及理论概述
1990年,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C. K. 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Hamel)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①根据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对就业竞争力的理解是:个体获得并且有效保持工作的综合评价能力,即在求职市场内通过把握充分就业机会来实现个体的潜能自信。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如何具有战胜竞争对手、发现适合发挥才能和找到自身价值的合适工作岗位的能力。②
1.2 就业竞争力构成及现实意义
就业竞争力是个体通过智力、学历、专业背景、情商、综合素质,加之对行业认知、市场定位、工作经验程度、掌控市场机遇的能力力、就业的思路、求职的实战能力和面试表现情况等因素形成的合力。就业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的象征,也是大学生求职和发展的全面展示,能侧面反映出所在高校的大学生培养和教育质量。③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就业过程中能使大学毕业生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将个人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融合,不断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④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概念,是大学生个体内在系统与外在环境互动作用的体现,是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的结果。⑤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大学生获取、发现、把握就业市场、获得职位的内在能力和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在求职和发展的突出表现面。
2 影响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以东北大学2016届本科(理工科)毕业生、2016届(理工科)硕士毕业生500人,来校企业100家为调查对象,针对毕业生主要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渠道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展开调研,针对来校企业开展关于“企业用人质量标准”方面内容进行调研。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频数分析、比例分析等手段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学历和性别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男生占数据比例的72%,女生占数据比例的28;硕士学历占占数据比例的24%,本科生占数据比例的76%。
2.1 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从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在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以东北大学理工科为例,冶金、材料、机械、自动化等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就业情况良好,201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6%以上;而新建专业就业则相对困难,201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2%以上。学科地位、学科与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社会对学科人才的需求量是影响各学科相应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2 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2.2.1 就业渠道
图2为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分析得知,理工科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学校招聘会、学校官网的就业信息、学校导师推荐、其他招聘网站等,比例分别为。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等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各单位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平台和机会,信息渠道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保障。
2.2.2 就业指导服务
理工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非理性就业、求职就业技巧缺乏等诸多问题,调研了解理工科毕业生需要在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服务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因此,就业指导服务能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2.2.3 来校招聘企业和岗位质量
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发展不稳定,国内钢铁行业加速下行,钢材价格已跌回十年前的水平,导致来校招聘企业数量略有下降,冶金、矿业、材料、环境等专业企业需求量减少,供需不匹配,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2.3 毕业生综合素质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对100家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频数分析,用人单位看中的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解决专业问题的素质、综合素质、沟通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执行力、创造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如图3所示。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自接影响到求职的成败。此外,性别因素一直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尤其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就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男性更适合于从事。
2.4 就业心态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工科毕业生存在初次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定位不明、趋向较为集中、盲目考研、就业环境接受能力差、就业后稳定性不足等就业心态不理性问题。
毕业生初次就业首选就业城市分布如图4所示,64%的学生初次就业首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的学生初次就业选择地市级城市,仅有2%学生选择地市级以下城市就业。反映出工科毕业生就业心态有所偏颇,而就业心态是否理性将决定就业情况及就业后稳定情况。
3 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就业指导系统”在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定位
(1)就业指导模式创新。随着招聘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期望值不断提升,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分析,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以市场为导向、从本科入学前抓起,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对一年级开展目标教育,主要侧重于如何了解、适应所学专业;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知道主要把握如何打好基础知识、建立合理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在塑造自我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校、院可通过举办模拟竞聘会、简历设计大赛、挂职锻炼等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平台。对四年级学生则侧重加强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就业、如何拓宽学生知识面等工作。
(2)就业指导方法和途径创新。在就业指导政策方面,高校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和机制,创新设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加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指导力度。在就业市场拓展方面,学校结合学科、学院、校友资源,要进一步扩宽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保证来校企业和岗位数量及质量。在就业信息方面,要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就业信息畅通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引导学生在校园招聘会基础上拓宽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在就业心态引导方面,由于理工科毕业存在就业环境差、就业地偏远等问题,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应加强学生就业心态指导,引导学生理性就业,鼓励毕业生不怕艰苦,敢于到基层去、到一线企业实现自身价值。
3.2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完善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关键元素的整合,增强大学生核心竟增力
学校、学院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加大调研力度,专业课的开设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需要,利用教学改革等方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同时,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应不断尝试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强化通识教育教学的同时,通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逐渐实现“通识教育+实践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学习能力”的研究型教学为出发点,兼顾拓宽大学生国际视野培养的多维教学模式等,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二课堂方面应培养、锻炼大学生的面对社会工作的执行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形成相对优化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应通过辅修第二学位、参加知识讲座、阅读课外书籍和论文等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
3.3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拓展多元化就业模式
创业基础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以便于他们从事创业活动和实践的教育。创业基础教育可以创造性地带动就业活着创造出新就业岗位和机会。2016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随着学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教育和实践的加大投入,创业基础教育的思维逐渐形成,而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和社会对个体的需求,培养创业能力和思维,将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4 结语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等应急对策之外,也应改善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高校应针对各学科、各年级、各阶段学生特点,构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在教育工作中认真总结、不断完善。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注释
① 肖力玮,梁斐,陈溪.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② 余冠军,肖友平.略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8).
③ 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145―02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群体明显的变化导致了就业意识、思维方式的转变
据统计,1997年~199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均在100万人以内,到了2013年,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99万人。在实行高校扩招十余年内毕业生人数翻了7倍,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不仅大学生的数量在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希望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崇尚自我,个人价值高于一切,这样的心态与观念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的素质迥然各异,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一大障碍。
现代社会讲究公平竞争,追求的是知识和能力,所谓适者生存,没有实力的注定会被淘汰,而在大学期间,不仅是对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升华。对此,重点大学的教育质量明显要高于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学生的档次高低也是决定是否能就业的一个方面。
(二)就业模式利弊共存
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实现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自由地选择职业。这是一种进步,同时也存在着压力。一些大型企业尤其外资企业,毕业生趋之若鹜;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招聘时却门可罗雀。沿海较发达的城市相比于西部偏远的乡村小镇对毕业生有着更大的诱惑力。这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必然导致很多毕业生求职失败。
相对于就业形势良好的软件开发、冶金材料等行业,师范类、农学和医学的就业形势尤显严峻,据统计,这些专业仅有10%的学生需求。而师范类、农学及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由于这些区域的环境、待遇方面影响等,导致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愿“屈就”。
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即流通、服务行业正在逐步兴起,但相关配套措施尚不完善。虽然有些学校的一部分专业设置摆脱了农业、工业的限制,超前地安排了与第三行业相关的专业,但短时期内岗位的缺乏和毕业生的大批涌现仍是出现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供求关系的不平衡造成人才相对过剩
首先,从就业的需求方面来说,国家经济环境的影响造成了社会的人才供求不平衡。社会为大学生所提供的岗位数量并不可观,因此,众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与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有了较为明显的反差,造成人才相对过剩。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尚处于发展阶段,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的课程设置过多地重视了学术性研究,而对于一些面向市场的应用性人才及社会所需的技术操作方面的培养却不能做出明确的定位,使大学生缺乏毕业之后就能很好适应企业所需的技术与能力,不能各尽其责,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佳。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发现工作岗位很难与自己的专业充分对接,不能达到共赢,从而出现人才市场的结构性过剩。
(四)大学生期望值高于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
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占着国家企业很大比例的中小型企业在经营中步履维艰,没有好的经济效益就无法提升员工待遇和增加就业岗位。很多毕业生由于本身期望值过高而因工资、福利待遇的问题宁愿待业也不愿“屈就”,也造成了就业难问题的加大。
另外,大学生有盲目倾向于某一专业的热潮,从而出现某一行业过热或过冷的现象,热门专业人才的扎堆严重排挤了大批的求职者,而相对冷的专业需求却不能达到满足,这必然不会达到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毕业生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1.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强弱是大学毕业生能否把自己推销出去的关键所在。在保证自己知识文化水平能运用到实际动手操作当中的同时,更要注重自己道德文化修养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此外,大学生普遍缺乏人际交往与实际沟通能力,没有表达自我独立见解的优势,甚至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作为大学生,面临如此强烈的就业竞争环境,要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造就一个多元化的自己。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注重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同时可利用寒暑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并完善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
2.树立科学就业观
第一,正确定位就业。大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给自己做好准确的定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可以发挥自己潜力的工作。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第二,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当代大学生应该更新陈旧的就业思想观念,以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心态适应现实环境,在新就业形势下尝试多元化就业。国家对志愿投身西部的大学生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为之到西部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大学生可以在那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抓住每一次就业机会,在就业中总结经验,避免眼高手低。
3.要主动自主创业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不妨为自己开辟另一片天地――自主创业,即给自己当老板。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了大学毕业生的组织管理和开拓创新能力,这时,是否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决定着能否把自己推向社会、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目前有很多高校出台了不少政策来扶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大力支持。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毕业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新手段。
(二)政府、用人单位、学校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1.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其次,政府应拓宽就业渠道,发掘新的就业岗位,提供经济扶持,鼓励到非国有单位就业。政府应加强中小型企业的建设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鼓励学生个体经营,进行灵活就业,鼓励高校学生投身基层、西部建设等。
2.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应加强与高校的联系,随时反馈招聘信息,传达招聘需求,还可以与高校建立对口专业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应积极地提供实习岗位或者进入高校进行实习讲座,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及时有机地结合。
3.学校方面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改革授课方法,增加实践活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做好学科宣传工作,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大学生。要主动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郑纯,李浩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途径初探[J].职业,2007(06).
[2]石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宏,朱森林.实用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国际商务出版社,2002.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 毕业教育 社会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63-02
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对这个未知的社会充满困惑和焦虑,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和面对的学习生活也会存在不解。根据分析调研,了解毕业生毕业离校之际可能面临的共性问题,总结出毕业生离校前的五个专题开展主题教育,上好毕业前的五节课,有利于毕业生提前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利融入社会中。
一、认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
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每年高校毕业生将要与至少700万高校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同时竞争,部分学生在茫茫人海中难以找准自我定位。所以,在就业、创业指导课上,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自己。每个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教育学生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上有哪些优势,哪里存在不足。就业时,可以选择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的领域和部门,扬长避短。如:热衷理论研究的学生适合继续考研深造,实践能力强且善于与人交际的学生适合进入企业发展,踏实稳重且综合能力强的学生适合考公务员,向往自由喜爱冒险且富于理想的学生可以自主创业。首先要从整体上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优劣势,认识自己。其次,对学生个体还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度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就业去向,争取提高就业求职的成功机率。另外,对于毕业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要开设单独“课程”,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缺乏自信,且经济实力不足,为这类学生争取就业补助和优惠政策;对于性格内向或近年来遭受过家庭、心理、情感等方面挫折与失败的学生,要格外关注,帮助舒缓他们的情绪,调整心态,帮助他们顺利迎接进入社会前对自我的挑战;专业能力差的学生,对就业顾虑多,畏首畏尾,对于这一类学生,要树立他们的信心,帮助分析自身优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领域,也可以引导他们提高创业素质,利用当前好的政策引导,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毕业生上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引导学生挖掘出不同于他人的真实的自己,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准毕业后的定位和方向,并尽早为之努力,是毕业主题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安全守法――法治安全教育课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对毕业生进行法制专题教育尤为重要。应该使毕业生懂得既不能自己违法犯法,也要树立防范和安全法制意识,避免被不法分子欺骗和利用,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大学毕业生。即将毕业的学生,往往会把自己视为校园“资深派”,认为通过四年的生活,自己已经完全熟悉了这个校园,如今将要离开,已经无所畏惧,而部分管理者顾及学生即将毕业,对教学管理产生松懈态度,日渐减弱的管理以及较轻的学习负担易使学生精力分散,引发事端,导致一些学生无视校规校纪,冲动处理日常问题,如聚餐情绪波动、酒后滋事,毕业前尝试传说中“最后的疯狂”,损坏个人和公共物品等。这些冲动行为的后果只有学生自己“埋单”,毕业前的学业警示和处分,会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抹上不光彩的一笔,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所以,必须提前进行毕业安全法制教育,将这些不良情绪的发泄扼杀在萌芽中,教育学生热爱学校,文明离校。
另外,刚刚走入社会的毕业生,思想还略显稚嫩和单纯,急于就业心态的作祟,还容易被社会不法分子所利用,上当受骗,遭受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损失,如遭遇求职陷阱、网上兼职骗局、误入传销组织等。由于学生缺乏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加之“有病乱投医”的盲目就业心理,容易被并不算高明的欺骗手段所蒙蔽,既威胁到了人身安全,又损失了钱财,最重要的是可能错过最宝贵的就业时间。因此,在毕业生走入社会之前为学生上一堂法治安全教育课,不仅有助于维护校园的稳定,还可以帮助学生安全离校,顺利融入社会。
三、调适心绪――心理健康辅导课
毕业之际,除了会有离别的不舍情绪外,也会有一些我们必须正视的学生心理矛盾: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经济困难、学业受挫等,这些都是毕业前值得关注的信号。由于学生无法正确处理自身矛盾导致的不良情绪,有的学生会选择非理性的方式予以自我补偿,以此获得和解脱,如毁坏公物,逃避现实的自残甚至轻生等行为。这些都是毕业前的心理危机,如不及时发现和控制,将会影响学校正常秩序以及造成学生个人就业前途的双重损失。因此随时追踪毕业生信息,保持通讯的畅通,建立沟通平台是尤为重要的预防手段,如长时间不在公众平台回复的学生要特别引起重视;关注学生动向,对就业困难、升学压力、感情挫折的学生要经常关心和疏导,发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随时密切注意这些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实现大问题化小、小问题化了的目标,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新就业信息,为学生就业寻找新出路。对于因就业导致的情绪极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采取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帮助学生舒缓情绪,放松心情。例如,号召学生观看大学生就业题材的电影、讲述大学生生活的影视剧、书籍、动漫等,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解就业压力,放松心情,再去乐观面对就业,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辅导课,用心理暗示、关怀教育、情绪宣泄等方式也可以辅助学生正视压力和挫折,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因就业而陷入的心理误区,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质量,塑造良好性格和品质,对提升学生素质和提高就业率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四、公共事务学习――毕业手续办理公开课
毕业前的手续办理纷繁复杂且环环相扣,以往,每个学生毕业前亲自办理离校前的各种手续,如毕业派遣、就业协议、户口w移、组织关系调转、档案存放等。如今,虽然学校与学生联系手段多样,但由于学生就业城市遍布全国各地,个别学生不能亲自来办理各种手续,委托学校,或是交代其他同学代办,便成了一部分学生的“无奈之举”。但这种形式易导致学生本人根本不了解许多重要手续的办理过程,甚至每一个表格的用途。日后一旦需要调用毕业资料,由于对资料和手续的生疏,容易导致学生束手无策,甚至困难重重。所以,毕业手续应当要求学生尽量亲力亲为。辅导员老师可以把每一项手续的用途及办理方法梳理成体系,安排一次集中辅导,解决学生的疑问,并形成文字资料上传到学生群共享便于随时查阅。这样,既提高了毕业手续的办理效率,也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提前充实了公共事务处理常识。待他们离开学校后,或是走上公共事业管理岗位,或是继续备战公务员考试,在处理相关知识时,离校前的毕业手续办理辅导内容还历历在目,处理相关问题会更加得心应手。可见,把学生送出校园不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竭尽全力发挥高校职能部门和教育管理者的引导作用,更好地辅导学生,为他们前进的道路指的更远一些,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助力前行。
五、带着爱和感激离校?――感恩教育实践课
毕业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意味着学生生涯的结束,也是人生阶段的一个大的跨步。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即将走进社会,走向未知的生活,此时的心态是对青春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交织在一起,同时又多少有一些疑虑和担忧,因此毕业季总会充斥着与生俱来的伤感。毕业生的感恩教育不需要刻意教条化执行,应该是孕育在无形中的,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接受爱的教育,带着感恩和爱,充满正能量地继续前行。如组织学生再徜徉一次校园,看看如今已成参天大树的大一劳动周时种下的小树苗;再去图书馆学习一次,回忆四年来各种考试前自己日日夜夜埋头苦读的身影,激励自己今后也要不断努力;再吃一次食堂,以后这就是家的味道,提醒学生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再住一住寝室,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有趣,告诉学生工作压力大,要按时休息;找到入学时新生见面会的那个教室,完成一次穿越,与四年前那个青涩稚嫩的自己对话;一齐穿上学士服、小礼服或者民国学生装,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念,在校园中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师生合影,和新生军训照片对比,看看自己是否变得成熟沉稳;参加毕业典礼,聆听校领导讲话,带着梦想和祝愿启程,成功了也不忘回家。每一个点滴的回忆,组成的便是高校毕业生情感教育最有力量的部分,让每一个毕业的学生不仅带着满腹学问走向社会,更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这不仅标志着学生们大学美好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高校对学生的毕业教育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毕业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应该保持一种常态化和连续性,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高校学生毕业期间,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应该提前做好统筹计划,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循序渐进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懂得拥有自尊自爱、阳光健康的美好品行才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为学生营造文明有序的毕业环境,达到全体学生顺利离校的良好效果。上好毕业生离校前的五节课,是毕业生教育这个复杂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使毕业生怀着眷恋和感恩,安全文明地离开学校,自信阳光地踏入社会,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左伟清.当代大学毕业生的生命困顿与教育关注[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68-75.
20xx应届毕业生个人鉴定范文一
悄然溜走的岁月,转瞬即逝的年华。曾有的美好,今朝的梦。怀想是因为离别的钟声已经敲响。大学,我以拼搏的汗水洗净了知识的尘埃,却忘记到了作别的长亭,离去的码头。暮然回首,得失之间。惆怅与欢悦羁绊着前行的心。惟有追忆,方觉拥有的永恒!
收获是对奋斗的馈赠,四年的点点汇集,四个春夏秋冬的孜孜以求,日以夜继的孤身书海,心领神会的倾听慧语,兢兢业业的投身事业,我学会了珍惜,懂得了追求。失去,是因时间的无情与付出的匮乏而酸楚,。独思的天性,丢失了对智慧的交流,对精华的吸收。
时光已逝,良晨难在,获取超于失去,何乐而不为,大学毕业生简短的自我鉴定。憧憬,是因为新的梦想在开启斗士的豪情!
20xx应届毕业生个人鉴定范文二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喜欢思考,虚心与人交流,以取长补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社会责任感强,踏实肯干,主动争取锻炼机会.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学好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基础上,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不断地增加新知识,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不仅如此,本人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培养了本人一定的组织与社交能力.本人热爱篮球、羽毛球、跑步、下棋、唱歌.所谓人无完人,目前本人发现自己有时候地确很难控制自己地情绪,很多时候处理事情有点感情用事, 不够理性.经过仔细分析,本人发现这是由于自制能力不够造成地,本人决定在以后地学习,生活中克服这个毛病.做一名优秀地大学生.
20xx最新大学生自我鉴定200字三
在校期间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担任浙江省优秀社团负责人,担任学校社团联合会社团管理中心主任。曾多次带领团队完成社会实践,包括调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曾多次起草策划校际活动,影响效果良好,得到多数媒体报道。成绩优秀,学科基础扎实,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热衷奋斗事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
20xx年大学生自我鉴定200字四
珍贵的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关键词】健康人格教育;人格缺陷;就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接近800万,加上历年富余、囤积的未就业的毕业生,保守估计将至千万。省教育厅负责就业数据统计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南省2012年应届毕业生数量约33万,为历年来最高。可见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各种因素很多,主观上,人格的缺陷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对策。
一、大学生人格的内涵
我国心理学界通过对各种人格概念的研究和总结认为: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在生活实践中能够体现个人精神面貌的各种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独特结合。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倾向性、品德等等。而健康的人格是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它指的是自我意识的健全,情绪控制的适度以及人际交往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因此要重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提高其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认为,从实际情况和理论研究成果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问题的关键是大学生自身的人格有较显著的缺陷。
二、大学生就业困境中表现出明显的人格缺陷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现在大学生中间经常会有非常极端现象的出现,如退学、盗窃甚至自杀等,还有一些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者,最终却一事无成,究其主要原因,这些往往是由于人格发展缺陷以及适应不良造成的。
1.诚信的缺失
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随着就业问题的到来日益凸显。修改考试成绩,伪造荣誉证书,编造社会活动经验,一个班出现100名的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的现象屡见不鲜。
2.自我认知的溃乏
许多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于想找什么样的工作,自身有哪些优势,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等等与就业有关的信息一无所知。而这种自我认知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浮躁心态。
3.懒惰浮躁,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学生对于一些轻而易举就能干好的小事,不愿干、不屑干,即使单位要求,也很不情愿,认为浪费了自己的青春。由于善小而不为,不能踏实做事,因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4.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
不少学生在求职时遇到挫折就精神萎靡,或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或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或知难而退,或幻想不经过努力而达到目标(比如不少大学女生认为找个好工作,不如找个好丈夫),严重的甚至精神崩溃。
5.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在竞争中学会合作,这既是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检验,也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要标准。但是在竞争过程中,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于强调个人主义,一味表现自己,而忽略了团队协作精神或者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的精神。
三、加强健康人格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在中国高校的教育工作中,通常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1.正确认识自我
所谓正确地认识自我,就是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既要充分考虑个人的能力,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从而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高校应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一个参与社会平等竞争劳动者的心态,实事求是地面对求职择业这一现实,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既不会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也不会被一时的失败而吓倒,始终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引导学生角色预演,平复挫折心理
跨出大学校门,社会角色就发生了改变,社会期待也就变了。当学生时所接触的社会层面,大体上不外亲属、师生、同学三种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下的社会期待,都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就业之后的人际关系就不同了。所以作为毕业生个体,在校期间就必须有一个这样的心理准备。只要有竞争,就有成功和失败。在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是对待挫折的方式并不一样。只有正确对待挫折,冷静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症结,调整心理状态,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3.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高校不仅要将责任感的培养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更要放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从点滴抓起,从小事做起,要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
目前我国多管齐下,采取 “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国家提供经费给大学生鼓励自主创业,应征入伍等相应措施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策划与指导工作,引导他们合理地确定择业的期望目标,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择业,减少挫折与失败。
总之,面对现实社会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和就业预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合理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高校也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斌.《大前程》[M].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2011.
[2]唐烈琼.《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与人格教育》,《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6期。
[3]宋荣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56-57.
[4] 王之汉,修振怀.思想道德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可雇佣性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04-02
由于高校扩招和经济衰退等因素,2012年有680万大学生毕业,是2000年毕业生人数的6倍。《经济学人》杂志曾报道,中国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与宗旨。培养与增强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已经成为高校甚至社会必须重视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可雇佣性理论
可雇佣性这一说法首先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正式作为一种概念出现于1955年,但国际上许多学者和权威机构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可雇佣性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最突出的国家是英国、加拿大和美国。
从翻阅各种文献材料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可雇佣性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因此,可雇佣性的论述因视角的不同造成了各自定义的差异。英国的可雇佣性研究专家Lee Harvey认为,可雇佣性就是一个人的潜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得到和维持工作的一种能力,特别是懂得如何学习。Lee Harvey理解的可雇用性不仅仅是为得到一份工作、获得一种结果,而是一种伴随终身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由此得出,Lee Harvey将学习能力看作是可雇佣性的一项重要能力发展指标。Hillage和Pollard则认为可雇佣性是指获得工作、维持工作和获取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并指出可雇佣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拥有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资本;运用和调度这些资本的方法;对雇主表现拥有资本的方法等。由此看出,Hillage和Pollard把可雇佣性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包含毕业学生本人,还涉及高等教育机构、雇佣者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Little又从受雇者本人特点的角度出发,认为可雇佣性是指促进个人获得一系列的成功的选择职业和更有把握获得就业的本领和能力。Little认为,可雇佣性建设与如公民道德建设和学校教育宗旨等方面的传统的学术价值观能够保持一致,但也许会引起对社会高等教育的其他价值观的挑战。
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它包含从准备获得就业岗位,到确立具体岗位目标,到有效获取就业岗位这一完整过程,涉及个人的知识、技能、就业态度,雇主认可等。同时大学生为了获得某一个岗位,必须具备这一岗位的相关技能。因此,大学生的这种可雇佣性技能是可雇佣性中的关键因素。从大学生本身角度上来说,可雇佣性是个人素质的综合表现;从个人品质的角度看,包括职业目的、职业价值观、个人的责任感、尊严、自我约束等;从知识储备的角度看,包含个人所累积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社会交往知识等,以及对知识和技能的相互运作和支持。从个人技能转换角度看,包括交流技能、替换技能、综合技能、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等。
二、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的途径和方法
目前,大学生的可雇佣性低的原因总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发展结构略为滞后,表现在各高校设置规划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学校原有的就业指导体制相对落后,就业指导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同小异,不具备竞争力;二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三是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或摸索阶段,就业指导内容尚显单一,专业性体现不够。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探寻一些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具体应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从学生自身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切勿眼高手低。用人单位希望招来的是有“用”人才,而不是半成品。因此,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外,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分配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地参加学校举办的社团活动,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获得有利的社会信息,以便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为成功铺平道路。
(2)大学生应该对自己进行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有些高校规定,在刚入学时,各系部都要对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由辅导员讲授。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大学生个体与组织相结合,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以及个体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根据自身职业倾向,确定的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当代大学生从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开始,就应该结合自身的性格、爱好、特长等因素,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同时利用多种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这个目标。与此同时在实施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
(3)学习求职方法,掌握求职技巧。掌握相关的技巧,在就业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个人简历的投放和面试是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各高校对个人简历的制作和面试技巧等相关方面可以进行必要的训练。大学生可在自己的班集体里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求职的模拟,在模拟训练中,提高自己的现场应变能力。
2.从学校自身
(1)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构建新型教育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者应以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为宗旨,有目标性地拓展开发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可雇佣性技能培训与指导。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可多设置一些开放课程供学生选择,增加专业技能和创业课程。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授课方式上,教师要摆脱以前的传统的授课方法——仅仅教学生纯理论的东西,应多教一些思维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此外,高校应构建新型教育模式,明确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以便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为关键的是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可雇佣性开发的机会,深层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高等教育机构还必须了解大学生成长具有多样性、差异性、无限可能性等特点,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能力、潜力、爱好、意愿,设置多层面的、多维的、具有选择性的教学课程与方案,优化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与途径,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培养机制。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培养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应在学校单独开设一个就业指导部门,可设为“就业指导中心”。同时为了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社会人才的供需情况,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可以每年派送就业指导部门的教师参加就业指导等相关专题的培训,或到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实训。高校教育者应摒弃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创建“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新型就业指导模式。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应建构出具有科学性、条理性、可操作性的辅助体系:对大一新生要针对所选专业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现在的专业与将来的职业的关系,了解国家、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大二、大三学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理想,确定就业发展方向,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对毕业班的学生要进行就业心理、就业理念、政策法规、就业信息、择业方法与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3)加强与企业的联合,提高学生的可雇用技能。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国外许多高校采取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的方法:企业或雇主向大学生提供了实习、短期工作和企业参观等机会,让大学毕业生尽早进入就业准备的状态。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企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或者长时间的实习实践岗位,大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的社会实践来验证自己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恰当地实践到工作中,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社会工作经验。此外,企业可与学校签订就业契约,实施“订单式教育”,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并解决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总之,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能否在毕业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由大学生是否具备可雇佣性来决定的。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小兵,邹鑫.基于可雇佣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7).
[2]卫静芬.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实证研究[J].教育学,2009,(1).
[3]宋国学.可雇佣性开发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学,2009,(3).
[4]代锦.就业指导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