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学范文

市场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经济学

第1篇:市场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地位; 标准; 理论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公司频频遭受到美国和欧盟的反倾销调查,而与美欧反倾销联系最为紧密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最后阶段,美国提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当时中国出于权益之计,同意美国和其它成员国包括欧盟在中国加入WTO的15年内,即2016年以前,可以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并在随后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 议定书》的第15条即“非市场经济条款”中加以确定该内容。其实早在1980年的美国第一起对华薄荷醇反倾销案中,美国商务部就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看待。其后,许多国家纷纷仿效,将倾销视为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使得中国外贸企业难以适从。自2004年4月14日西方发达国家之一新西兰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来,截至2005年底,已经有近51个国家正式赋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①但是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还没有正式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国内学者对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相当关注,绝大多数学者将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归结为是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负面因素,认为是美欧有意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设置障碍并提出政府和国内企业的应对措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有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痕迹,目前国内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大多持批判态度,故对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也是一概排斥。用唯物辨证的眼光来看,二者并不是一无是处,尤其是“市场经济地位”标准中,也有值得中国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借鉴学习的地方,我们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二、美欧“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

美国与欧盟分别提出了市场经济地位的评判标准,尽管从内容上看各自侧重点不完全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

(一)美国标准

美国的判断标准主要是根据1930年《贸易法》进行修改后的1979年《贸易法》和1988年《综合贸易竞争法》,现在沿用的标准就是取自1988年《综合贸易竞争法》。美国商务部使用的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有6条:(1)货币的可兑换程度;(2)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程度;(3)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自由程度;(4)政府对生产方式的所有和控制程度;(5)政府对资源分配、企业的产出和价格决定的控制程度;(6)其他判断因素。

美国标准中,标准(4)、(5)并没有对控制程度进行量化,是个模糊的概念。政府对生产方式的所有和控制程度,是判断所有制的标准。而市场经济是个中性的概念,不具有所有制的性质,因此标准(4)不能作为市场经济的判断标准,而是所有制的判断标准。原因在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界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具有所有制的属性,戴维・W.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辞典》就写到:“市场经济通常也包含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的经济”;③而标准(1)、(2)、(3)没有直接界定政府:标准(1)要求一个国家的货币是能够自由地以国际汇率市场供求力量产生的汇率来兑换,反对政府参与汇率的形成;标准(3)则要求一国对于国际资本流动不设限制,可以自由进出一个国家。

(二)欧盟标准

在欧盟理事会1998年修改的《905/98号规则》中,允许中国企业在符合以下5条标准的前提下申请有条件的市场经济地位。这5条标准分别是: (1)市场经济决定价格、成本、投资;(2)企业生产成本与金融待遇不受前非市场经济体制扭曲,企业有向国外转移利润或资本的自由,有决定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自由,有开展商业活动的自由;(3)汇率变化由市场供求决定;(4)企业有符合国际财会标准的基础会计帐簿;(5)确保破产法及资产法适用于企业。

标准(1)的实质是企业的经营决策市场化,没有受到政府干预没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标准(2)要求企业澄清其资产和债务的清偿是企业自身行为,在企业出现债务问题时,不会有政府介入将债务转化为政府投资的现象,其实质也是政府干预的问题;标准(3)体现在2005年上半年欧盟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上,当时欧盟有关人员对中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颇有微词;标准(5)要求企业破产时,按照法律程序办理,在没有政府干预下的成立和倒闭。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美国和欧盟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是反政府干预经济的,或者是越少政府干预经济越好,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自动调节,即“软政府,硬市场”。④

三、对“市场经济地位”标准的理论分析

美欧“市场经济地位”标准是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理论背景的,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一)“市场经济地位”标准名不符实

“市场经济地位”标准是就企业而言的,但是该标准并非只有微观意义,“市场经济地位”标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美学术界和政界有关人士对于市场经济的见解。“市场经济地位”标准实质上就是“市场经济”标准,是美欧对“市场经济”的定位或定义,至少是欧美政界的定义。因为在经济理论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市场经济”的统一界定,“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的具体模式是各不相同的”。④那么,用美欧市场经济地位标准分别衡量美欧的市场经济,会得出什么结论呢?美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2是“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程度”,强调工会代表工人进行工资谈判的能力,强调劳工的权益,用经济学语言可以解释为“劳动力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的程度”。当前,在西方各国,工会的组织功能下降,地位日益低落,工资统一集体谈判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工资谈判制和个人工资谈判制。在这种工资谈判制下,工人的工资谈判能力难以得到合法保证。在这种制度下谈判,相同岗位工人得到的工资肯定也是各不相同,劳工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2000年《财富》500强排名第16位,连续四年获《财富》杂志“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并公然声称自己是完全自由市场的完美体现的美国安然公司2001年被查出暗地里做假帐,进行权钱交易。如果按照欧盟市场经济地位标准4,即“企业有符合国际财会标准的基础会计帐簿”,欧盟是应该取消美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但结果并非如此。这些充分说明,美欧的市场经济地位标准是双重标准,这样的标准是站不住脚的。

(二)“市场经济地位”标准的政治意义

2002年6月,与中国同属“转型市场经济国家”的俄罗斯,被欧盟和美国赋予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普京1999年上台以来,俄罗斯经济摆脱衰退,开始增长。普京在位短短3年,就把俄罗斯从美欧所不认可的市场经济建设成符合美欧“市场经济地位”标准的完全市场经济,这似乎有悖经济规律。毕竟俄罗斯从20世纪70年的计划经济走出来,进入市场经济只有11年(截至2002年),11年间要想在俄罗斯上上下下从法律制度,经济环境,政府官员及公民市场经济意识上作出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何况俄罗斯上下对于市场化改革,并不是赞声一片。但是2002年俄罗斯和欧美在政治上处于蜜月期:2002年欧盟东扩;5月俄欧莫斯科峰会签署的五项联合声明;11月俄欧在欧盟东扩、加里宁格勒和能源合作等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 美国反恐行动得到俄的支持;美军进军阿富汗,在俄罗斯的家门口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租用军用飞机场等等。正是俄欧、俄美在政治领域的各自有进有退,特别是俄罗斯在军事战略上的付出,使得美欧认为应该给予经济补偿,从而使俄罗斯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具有广泛的政治味道。这也充分说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决不仅仅只牵涉到纯粹的经济领域,而是被赋予了很强的政治意义。

(三)“市场经济地位”标准的理论渊源

近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以亚当・斯密、F.马歇尔为代表,主张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运行,管理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以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素材,否认“市场出清”的假定,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国家干预经济成为必要,这些理论被成作“凯恩斯革命”;而“滞涨”的出现又使一度淡出经济学界的F.A.哈耶克终生坚信的新古典自由主义浮现出来,此后货币主义、供给主义、公共选择学派的林立,使新古典自由主义理论走向颠峰。新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市场具有自然秩序,反对计划经济和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在实践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的巨变,华盛顿共识的出台都与新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相关。

美国标准中,标准(4)、(5)直截了当地反对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而标准(1)、(2)、(3)则以迂回的方式表明的这种态度。

欧盟标准的实质也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问题。美国和欧盟的市场经济地位标准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或者说他们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是反政府干预经济的,或者是越少政府干预经济越好,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自动调节,即“软政府,硬市场”。

从形成时间上来分析,美国市场经济地位标准是根据1979年《贸易法》和1988年《综合贸易竞争法》制定的,这段时期正是美国国内属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辅佐里根政府的时期,他们的经济思想必然对这两部法律的制定产生影响。巧的是,里根上台的年份是1980年,而这一年又恰好是美国对华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美国市场经济地位标准中始终渗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这点也可以从美国市场经济地位标准与代表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国际化的“华盛顿共识”的政策工具的高度一致性中得到印证,美欧市场经济地位标准与“华盛顿共识”所颂扬的十个政策工具吻合度非常高。这充分说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跟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

“市场经济地位”强调“软政府,硬市场”。这样的市场经济也称为自由市场经济,市场发育相当成熟,市场机制完善,价格信号准确合理,竞争机制建立,供求完全由经济主体自我决定,市场本身的力量就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全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自动调节作用。政府只起“守夜人”的角色,正如里根政府所主张的管得最好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少的政府。

虽然美欧标准的政治性很强,但仔细分析这些标准可以发现,他们是从政府、企业、市场、劳资关系和汇率等方面对市场经济进行规范的,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为我国建设现代市场可借鉴之处。

注释

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相关新闻统计而成。

② 魏杰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法更准确(参见 魏杰.市场经济前沿问题:现代经济运行方式.30-35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但一般认为两种提法涵义相同,可以互相代替,现在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法。

③参见 戴维・W.皮尔斯主编.现代经济学辞典[M].375页,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

④参见 卫兴华主编.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组合论[M]. 288、314、318-321、322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北京共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第2篇:市场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 实践教学 市场经济观念

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基本经济理论知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和应用条件,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掌握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

一、《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经济问题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与理解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1、加强《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应该是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只有在课程标准中强化实践教学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2、加强《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

近些年来各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尽管有了一定的改进,但由于课时和经费等原因,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是制约该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增加感性认识,拓宽视野,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经济思维、深化学生对经济社会的认识。

3、加强《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对接的必然要求

为适应高职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实效,实现校企对接的要求,通过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改为实施“课堂理论学习+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规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经济实践,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开展实践课有很多困难。经济学实践方案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其内容和特点。一方面锻炼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寻找经济规律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利用经济理论分析和理解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1、案例式情景教学法

将情景涉及到案例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把抽象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思考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的情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处理方案,不仅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激起其将经济理论运用于经济实践的尝试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案例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故事,例如对“第三个面包的效用”、“谷贱伤农”、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等的讨论等。这些问题有很强的现实基础,学生在生活中会有相应体验,锻炼学生分析经济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对待经济现象的能力。

2、问题式角色模拟法

角色模拟就是给出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表演者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观众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双方都通过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自主分析并做出决策,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的能力。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6人),每个小组给相应的资金,每个小组按照资金情况分别选择商品,小组中的成员职责分开,最后在校园里成立市场,让学生分别模拟商贩和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过程,体会买卖对“消费者剩余”的获取过程。

3、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就是给出一定的目标,由学生到市场、学院食堂中搜集相关信息资料交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对学生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如数据资料收集、案例收集、利用网络收集、实地考察收集等。资料收集后应分析材料,并得出相应结论。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的提高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性更强,是实践教学中的高级形式。例如在均衡价格一章课后布置调查项目:对学校食堂中某个菜档口菜品的需求状况、影响需求的因素进行调查等。

三、《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

1、制度的保障

建立健全实施《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保障机制,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实践教学制度涉及人员、设备、安全等诸多因素,建设完备科学的实践教学制度是提高实践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2、经费的保障

要按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有关要求,确保《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建设经费落实到位。所需经费应单独列入学院课改专项经费的年度预算,要按照专业实训课的标准,按学时、生数划拨实践教学经费,核定教师工作量和发放课时津贴,以保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工作的必要开支和正常进行。

3、师资力量的保障

配备与培训《经济学基础》实践课教师,把《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同学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聘请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做指导教师,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4、实践场所的保障

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场所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结合课程社会实践需要,校内建立实训室,校外建设一批《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实践教学是《经济学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中心环节之一。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就是要以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为中心,培养学生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经济学基础》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经济学基础》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市场经济学范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课程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在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单一的知识传授确实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大大减弱,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储备、创新性、前沿性也必将大大的弱化。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知识等方面的提高,是一个相互弱化的过程。市场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本门课程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性和知识性的传授,而要传变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培养过程。

随着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受到热捧,本文由收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影响却日渐式微,在高校普遍受到学生的冷落,教学效果不良好。根据这种情况,国内也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教学改革的问题,同时也借鉴西方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比如借鉴了加大拿政治学中有益的成分,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效果。在加拿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给学生安排阅读材料,教师的讲授与教材相关,但有一定的差异性,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然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就不同的观点撰写文章。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读写议”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读写议”教学模式的构成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目标设定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与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该根据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而确定。

(一)教学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多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时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强调课外阅读的教学法,即“读写议”教学法,通过此教学法,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也更为苛刻,这就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在强调传统讲授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主要阐述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内涵、产生和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这门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通过课外阅读、写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方法

1.“读写议”教学法

“读写议”教学法是基于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所实施的一种系统全面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这种方式是要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广泛采用启发、辩论、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并且还要求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写作和讨论,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根据以上的要求,“读写议”教学模式的操作如下:

(1)读书。开学初,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需要,开列出50部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及经济学方面的著作,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部著作通读。在阅读著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观点学生有不赞同的地方,要求学生标明,并写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养成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在期中前,要求学生阅读完整部著作,写出读书报告,针对著作的理论体系、观点,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2)写作。期中考试后,教师根据开列出的著作书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50个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题目,撰写论文。论文不要求大而全,只要求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个微观领域的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写作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3)讨论。讨论项目可以分三种形式进行。一是辩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找个一个或多个辩论题目,让学生进行辩论;二是集体讨论,教师根据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与变化,寻找出一些经济热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三是发言—提问。教师请几个学生就某个经济问题上讲台进行阐述,其他学生根据讲台上的学生阐述的问题进行提问和质疑,然后由台上的学生进行回答或进一步的阐述。讨论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核方式

考核只是手段,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才是目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到“读写议”的教学模式中去,深切体会此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变化。考核方式突破“一考定终生”的教学模式,最终成绩将由期末成绩和“读写议”成绩构成。期末成绩占60%,其中纪律等方面的占20%,卷面成绩占40%;“读写议”成绩占40%,其中读书占15%,写作占15%,讨论占10%。卷面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对市场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读写议”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读写议”教学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读写议”教学效果是否良好,主要看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对学生在“读写议”过程中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此,教师做了问卷调查表,分别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三个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三个班共184人,收回有效问卷182份。问卷涉及3个大项(读书、写作和讨论),共11个小项。每个小项有5个选项,分别为:a.作用很大;b.作用较大;c.作用一般;d.不起作用;e.很难说。问卷调查统计情况见表1。

(一)“读写议”调查统计与分析

从表1问卷调查表中可以看出,91%的同学认为“读写议”教学模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相关的能力。

在读书部分,44%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37%学生认为作用较大,11%学生认为作用一般,不起作用或很难说的占到8%,可以看出起作用的占到92%;在写作部分,40%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33%学生认为作用较大,20%学生认为作用一般,不起作用或很难说的占到7%,可以看出起作用的占到93%;在讨论部分,38%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33%学生认为作用较大,17%学生认为作用一般,不起作用或很难说的占到12%,可以看出起作用的占到88%。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读写议”教学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充分证明了这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是可行和成功的。

(二)成绩考核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核,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课程的成绩最终由“读写议”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构成。考核必须有个标准,我们的标准是:“读写议”的分值占40%,其中读书情况占15%,写作占15%,讨论占10%,学生分值的高低,根据学生读书所做笔记、批注和论文写作的质量以及课堂讨论的积极性等方面确定分数高低;期末考试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主要考查学生的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堂提问等方面,卷面成绩占40%,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数据显示:2007级的最终成绩考核为70.79,2008级成绩考核为81.07,2009级成绩考核为75.77,2010级成绩考核为78.97。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来,2007级的成绩最低,2008级的成绩最高,2009级和2010级居中。“读写议”教学模式从2008级才开始,通过成绩可以看出,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4篇:市场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经济学;企业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企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因为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都是在不断地扩充市场。企业通过对当下市场现状的分析,对国家政策的研究,进而制定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营销策略,因此市场营销的模式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新兴企业,在优质市场营销模式下经营,外加一些成熟的营销技巧,这样的企业就会迅速壮大。反之,如果一个老牌企业,不注重自身的市场营销,只是盲目的蛮干、瞎干,固首传统的营销模式,那么这个企业就要走下坡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很难生存下去。由于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体制建立之初,企业就开始关注营销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服务现代化经济,我们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对传统市场影响做出适当的变革。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发现,在市场交易中消费者关注的是经济实用性,商家关注的是利润最大化,而政府则关注市场经济的全局发展、长远发展、健康发展。以上三者的关系在市场营销的模式中必须得到全面考虑,因为只有这样,企业在能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中站稳脚跟。由此可见,将经济学知识引入市场营销技巧,并结合市场现状制定相应的营销模式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市场营销技巧

(一)严格控制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各个行业的经营者犹如雨后春笋,市场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经营者,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企业想要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首要考虑的就是自己商品的质量,商品的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经过调查得知,顾客在选择一种商品时,大部分顾客宁可支付高额的资金,也要选择质量可靠的商品,对于价格低廉的商品则不关注。从经济学分析这种状况,也就是顾客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实用性,质量可靠的商品相比质量一般的更具有经济实用性。另外,优质的商品质量会打造一个企业的品牌,优质的服务则会成就一个企业品牌。目前,我国的经济消费水平快速增长,在消费市场扩大的过程中,消费者在关注商品质量的同时,也会关注企业的服务态度、服务理念,也就是消费者在企业眼中的地位。因为消费者就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所以企业应该端正服务态度,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这样就会使自己更有发展。另外,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前期服务或者后期服务都会作为一种消费的附加值,会让消费者更加有兴趣。例如海底捞火锅店,该品牌自创建伊始保持了“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并以贴心,周到,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纷至沓来的顾客和社会的广泛赞誉。目前,大众点评海底捞连续多年保持了全国十佳火锅店的良好评价,海底捞就是结合其独特的服务理念和优质的商品质量来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并且也证明了优质服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运用好“口碑宣传”技巧

一般意义上,企业的商品宣传主要有两种渠道,其一,广告宣传,其二,顾客口口相传。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消费者对商品的宣传效果远胜于广告的作用,所以企业应该对消费者的宣传予以高度的重视。通过对中华老字号企业的观察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消费者评价很高,甚至做到了有口相传的程度,例如,乐仁堂、老干妈、狗不理包子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者都有一种分享心理,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时就会主动宣传,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其效果可能远胜于广告效应。通过提升企业口碑,不仅可以做到良好的企业宣传工作,还可以降低广告费用,节省企业的成本,直接提高了经营利润。口口相传的营销效果要高于广告宣传,消费者之间的宣传更加具有说服力,因为这是消费者之间推荐的结果。但是,“口碑”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对企业自身的要求更高,企业必须真正的做到了优秀,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如果企业做的不好,那所谓口碑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三)运用“薄利多销”营销技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价格战”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企业营销模式。前文说过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关注的是交易的经济实用性,在同等商品质量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单个商品的价格来实现在价格竞争中的优势。在“薄利多销”的营销模式下,企业虽然单个商品的利润被降低,但是消费者在购买中节省了消费支出,持续购买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宣传的力度就会加大,进而企业实现“多销”,这样下来,企业不仅总利润不会低于竞争者,而且还会在消费者宣传过程中收益。所谓的“薄利多销”并不是指在交易过程中所有的商品都较低出售价格,在当下的经营模式下,“薄利多销”又被赋予了新的使用方法。目前,商店在经营过程中总会退出优惠商品,或者固定每月的几天为优惠日,这样就会通过某一部分“薄利”商品来吸引一大部分顾客到店里消费,于此同时,也会对其它商品带动消费。另外,还有在商品购买时的赠送模式,某些消费者购买较多的商品会和其他商品绑定在一起,通过较低的价格将其他商品推销出去。以上都是“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现在商家给这一概念赋予更多的意义,运用方式也更加灵活多变,获得的经营回报也是非常可观的。

(四)扩展经营渠道

在企业商品交易过程中,通常是通过商家依次、逐层进行买卖,这样就出现了最终商品的使用者是经过好多个批发商才买到商品,中间商越多,商品的差价越大。在新形势下,随着交通的越来越发达,针对大型用户企业可以采用直销模式,这样就可以省去很多的中间商,也会降低商品的市场价格。直销的模式在当下已经逐渐开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这种经营思路很新颖、很有创造力,很符合当下的经济模式。直销模式的推出也就扩展了企业的经营渠道,不止依靠传统的单一批发式的销售模式。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针对大型客户可以直接进行上门服务,这样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还可以为企业维护了一批固定客户,同时企业的商品利润并没有收到影响。但是,针对零散的消费者,企业还是要采取传统的批发模式,因为对零散客户进行直销的成本太高。经营模式的灵活运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国外的很多知名品牌都采用了直销和传统销售模式的结合使用,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

三、总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营销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也变得更为重要。通过从经济学角度对市场营销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口碑宣传、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扩展经营渠道这四种市场营销技巧提高自身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力。本文对市场营销方式的分析研究会对企业的营销模式技巧的运用和经营思路的启发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韩宝军 单位: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参考文献:

[1]雷蕾.从经济角度谈市场营销技巧[J].百花园地,2013.

第5篇:市场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市场观

新制度经济学市场观,是指新制度经济学家对诸如市场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其有效的运行需要什么样产权制度前提、有什么经济社会代价等有关市场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和观点。新制度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的观点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分歧。他们的思想揭示并弥补了主流经济学市场观许多重要的局限性或不足,有助于人们对市场获得更为完整、深入、科学的认识。

一、市场是一种制度

“市场并不像它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是一目了然的”。①西方不同流派的经济学者对“市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看法并不一致。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是买卖双方自由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地方,是价格存在并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地方。如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的货物交易场所,而是指地区的全部,在这个地区中,买主和卖主彼此之间的往来是如此自由,以至相同的商品的价格有迅速相等的趋势”。②斯蒂格勒也认为,“市场是一个区域,在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是趋于一致”。③普瑞尔指出,市场是“(1)买者和卖者碰面议定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过程,(2)价格存在的地方,(3)价格受到供求力影响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地区”、“区域”或“地方”,既包括有形确定的空间,也包括无形不确定的空间。④在逻辑上,价格的存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是买卖双方在自由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时必然伴生的现象。所以,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买卖双方对商品或劳务进行自由交易的行为是“市场”的根本。只要存在着关于某种物品的自由交易,就意味着关于该物品的市场的存在。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看法与主流经济学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认为,主流经济学所说的自由交易只是在一个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时才会普遍存在和有效地进行的现象。科斯指出,“大多数经济学家似乎没有意识到经济体系与法律体系之间的这种关系”,“实际上存在着私人法律,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则和规定,交易就不可能迅速达成”。⑤布伦南和布坎南认为市场意味着一系列运作规则,“个人行为恰好是在这些规则之下在市场中产生的”。⑥所以,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自由交易行为并不是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是使此种行为能够有效进行的具有特定的“法则和规定”的“法律体系”。正是从这种角度出发,他们把“市场”看作是一种“社会安排”或一种“制度”。如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可以“把一个社会体系视为依靠技术、法规或习惯对稀缺资源使用导致的冲突的解决方案”,市场只是人类所曾采取的许多“解决方案”或“安排”中的一种⑦。张五常说,“市场本身是一种制度”,“像任何其他制度一样,市场被创造出来在其他约束条件下降低成本”。⑧富鲁博顿和瑞切特说,“市场最好理解成便于多方进行反复交易(与个体之间的零星交易相对应)的社会安排,‘市场’这个组织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则(一种制度)和人构成,人们创造了这些规则并将它运用到特定的商品交易中去”。⑨这些制度“决定了每个潜在交易者的产权分配并对这些产权如何使用或转让作出了规定”,其目标是使“绝大多数潜在交易方有机会参与竞争”,⑩并“有效地组织交易”。[11]

总之,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市场是一种制度,是价格机制的存在和作用或人们所看到的买卖双方自由地确定交换物品的价格和数量的过程或行为,只是在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社会安排”或“法则和规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普遍性存在的现象,不是“市场”本身,而是“市场”所力图促进的东西。

二、市场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方式

由于主流经济学把市场归结为人们自由自愿的交换行为,所以,对他们来说,自由交换行为的发生,即意味着市场的产生。在主流经济学看来,导致交换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作为人类的“本然的性能的”“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12]二是分工[13];三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14]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观念中,无论是斯密说的交换倾向,还是门格尔所说的人类经济行为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还是“分工”,都不是由人们可识辨的外在于个人的人为的有形强制行为的结果,而是自然或基于个人理性而自发生成的。把交易行为的发生或市场的产生归因于这些自发性或自然生成的有关人性或经济的事实表明,在主流经济学里,市场被看作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

而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市场制度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资源稀缺性所必然导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它是作为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这种利益冲突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产生存在的。阿尔钦指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阻碍了每个个人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下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社会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通称为竞争。因为,按照定义,既然没有办法消除竞争,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在于: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形式。”[15]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人类为解决这种“利益冲突”而“作的安排包揽了人类经验的全部范围,包括战争、罢工、选举、宗教权威、法律仲裁、交换和投机。每一个社会都采用过这些方法。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它们所强调的解决与资源稀缺相联系的问题而采用的特定方法上”。[16]这里的“交换”是作为一种社会的“安排”,因此显然不是主要指行为,而是指人们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取得各自所需的但为他人拥有的财物的制度,即其所说的市场制度。

由于在历史上或在现实中,人类还常用许多非市场手段如战争、行政安排或法律仲裁等来解决经济利益冲突问题,所以他们强调,人们选择市场作为解决因资源稀缺问题所导致的利益冲突的一种社会制度或手段,并不是如主流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看来,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主要依靠市场来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17]自由交换要成为一种现实的普遍的行为,“需要法庭或政府的权力来加以补充”,[18]需要得到“以国家暴力或惩罚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19]因此,“没有政府的协助是不行的”。[20]

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用于解决其所面临的公共经济问题即由于稀缺资源使用而发生的利益冲突的“安排”、“方式”或“方案”,并强调它需要公共权力的“补充”表明,在新制度经济学派看来,市场不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公共选择或集体选择的结果,因此是基于集体理性人为建构的,具有强制的性质。这一点在新制度主义所提出的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中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

三、市场是确保稀缺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实用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对于主流经济学家来说,要对为什么市场会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就需要对他们赖于解释的市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对于人类是否具有“要求相互交换这个倾向”,斯密本人和后来的经济学家都没有予以解释或证明,也是难以证明的[21]。分工的程度与市场范围是相互依赖的[22],所以人们根本就不可能独立于市场对其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人类经济行为遵循“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只是经济人假设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西方经济学家至今都没能对该假设的普遍存在性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所以,总的来说,在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里,还没有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

由于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选择的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制度安排的一种,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就从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比较的角度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提出了经济学的解释。他们认为,之所以是市场而不是“战争”等其他手段成了人类社会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的“主要依靠”,主要是因为总的来说,市场制度的运行成本较低,能确保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率。

德姆塞茨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产权制度其实就是一组界定行为的原则,它规定了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而具体规定“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与其各自的“效率”“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他说,“依靠暴力进行竞争一般不受称道,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容许使用暴力,就看不清这种竞争的前提,即无法估计其净收益了”。而在市场上“通过‘自愿’谈判进行的竞争”之所以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就是因为它“提供了权衡收益和成本的更合理的技术手段,同样还提供了排除造成净损失的手段”,[23]即“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手段,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这就使得它“要比通过暴力的‘非自愿’方式的竞争,更能为社会增加实际财富”。[24]德姆塞茨还认为,如果不经过市场协调就使用民主政治体制的集体决策或法庭裁定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就无法得到通过自由市场交易所揭示的为确保经济的高效运行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不管它们采用哪一种效率标准,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痒’,还很容易错判”,导致比市场更低的效率。总之,在他看来,“恰恰是由于要掌握这些关于效率的先决性条件过于困难,才使得通过自由市场交易以形成最佳定位的所有权及资源使用方式成为一种很实用的方法”。[25]

张五常指出,市场上的竞争“汇集了所有潜在所有者的知识——即可供选择的合约安排知识和资源使用的知识”,而“合约当事人之间的竞争”又“降低了执行合约的成本”,这样就“降低了寻找和追求最有价值的选择来签定合约把一种资源用于生产的成本”。[26]他还认为,市场价格是“唯一已知的几乎不导致或完全不导致租金消散的标准”,[27]所以在他看来,“一般来说,管理决策是不可能优于通过价格机制作出的决策。当价格信息引导从事的每一种活动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必然减少”。[28]因此张五常认为,正是由于实施自由市场制度社会的交易成本一般低于取消自由市场制度的社会的交易成本,具有更高的经济生产力,才使得市场能广泛地拓展到原来排斥市场的国家。[29]

很明显,德姆塞茨和张五常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直接从市场更能促进经济效率或生产力的角度来解释,而后者则是从市场更能节省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但对于新制度经济学来说,所有的经济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定的成本”,[30]“经济制度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31]。这表明,他们二者的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场能比其他制度或手段更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为根据来解释市场的普遍存在性。这种解释也进一步地表明了,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市场的集体理性和集体选择的基础。

  四、界定明晰而稳定的个人产权是使市场有效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市场运行是买卖双方的自由交易过程,也是物品价格的形成和决定的过程。价格形成和决定的理论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运行的理论。从该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经济学家把任何经济物品或劳务的价格描绘成了只是由那些与其产权制度安排无关的诸如偏好、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资源结构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函数,因此,完全忽略了产权安排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另外,在该理论里,“交易成本被假定为不存在”。[32]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界定不会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不会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这表明,主流经济学蕴涵着产权与市场运行效率是不相关的市场观。

对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来说,交易成本大于零是最基本的假设之一,科斯第二定理是该经济理论的最为核心的命题。它认为,在该假设条件下,产权界定会通过影响市场交易成本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所以,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效率的关系是该学派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经济人假设,他们认为,“一切私人所有者都有强烈的动力以最有价值的方式使用其产权”,[33]而个人产权即个人对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权、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等的任何弱化,如产权界定不明晰、受限制或无法获得有效的保护,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34]和市场价格信息质量的下降,[35]从而使得以市场出清价格的交换不能实现,影响资源配置效率。[36]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37]。要确保市场的有效运行,“产权界定必须首先高度稳定”,[38]“要求不存在对合约条件的法律管制,而且要求不存在对合约选择的限制”,以确保每一个人即“可以自己将物品或资源用于他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用途,也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合约安排达到这种用途”。[39]由于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要靠国家,对它的侵犯或弱化也主要是来自国家。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对尊重私有产权给以可信的承诺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40]严格限制政府剥夺财富的能力的可靠政治基础是繁荣的市场所必备的。[41]

五、市场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

为给市场经济提供意识形态上的支持,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除了宣扬社会利益会因为个人的自由的自私自利行为得到有效促进的“无形之手”原理之外,他们还不断地提出各种不同的学说或定理来证明,在市场经济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普遍和谐。如萨伊定律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利害是休戚与共的;[42]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则更是把市场经济描绘成一个能让每一个人“凭自愿对它作出贡献,而获得的则超过他的贡献,并且总是增加着他的满足”的“高尚”、“平等”、“自由”、“公平”和“同个人独立完全协调”的“美丽组织”;[43]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自由市场经济描述成为没有剥削的正义的世界。[44]在目前,许多主流经济学家都把介绍阿罗和德布鲁等所证明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作为微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来宣扬任何一个人的福利都不可能因竞争性市场的存在而变得更差的观点。[45]

新制度经济学家明确反对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这种和谐论。在他们看来,市场并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这不仅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利益冲突是市场产生和存在的根源,而且还在于他们认为:

1. 市场并不能消除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可消除的利益冲突,任何交换都必然包含着冲突或竞争的方面。阿尔钦说,由于资源“稀缺”这一“约束的存在”,“每个人”都不可能“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46]而且,由于“同一资源不能同时用来满足竞争性的需求”,[47]“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在每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都“必然地”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市场”是“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在市场制度下,“交换行为是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手段,买者就能够为了从卖者那里获得商品而同别的买者展开竞争”。[48]因此,市场交换固然可能因为它是每个买者和卖者借以达到更理想境况的手段而具有协作行为的性质,但它具有竞争行为的性质也是显然的。所以,阿尔钦认为,经济学家不应该只把交换当作协作行为来考察,忽视它的“竞争方面”。[49]

2. 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德姆塞茨指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说‘自由市场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也能使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就不正确了”。因为“市场在权衡比较得益和受损时,是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自由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他举例说,“当新产品进入市场时,自由市场在运作中承载的那些有害效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不管一种新产品能给其消费者带来多大的益处,人们购买了这种产品,则被它取代的、原有产品的生产者就受到损害。”所以,他强调指出,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或认为 “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的观念”,是出于“对市场功能和运营”的“完全错误”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必须摒弃”[50]。

3. 不能防止有害的效果,是市场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德姆塞茨认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常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哪种制度真能防止有害后果,就像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那样,那么也会因其无法容忍的非实用性(即没有效率),而很快就让位于其他制度安排。”自由市场“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正是该制度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51]阿尔钦认为,“一切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哪个完美无缺的标准是有效的”。“市场”的这种“不完美”或“缺陷”是人们要获得它的“更大优点”所必须承受的“代价”。[52]

从其反对市场和谐论的最后一个理由中可以看出,新制度经济学反对市场和谐论,揭示市场的不和谐性,特别是揭示它不能制止有害效果的特点,其目的不是为了反对自由市场制度,而是为了反对那些一看到市场有缺陷就认为应该用政府来取代市场的干预主义。从这一角度讲,它的目的其实和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和谐论一样,都是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的。

六、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制度主义市场观与主流经济学的市场观有深刻的差异。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新制度主义市场观是一种新的市场观。在笔者看来,无论从推进人们对市场的认识来说,还是从现在还没有建立起能够确保经济持续有效运行的稳定均衡制度的社会来说,这种新市场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综合起来,它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它强调市场存在的制度基础,有助于人们认识到,自由交易并不像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所暗示的那样是仅仅依赖个人理性就可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的行为,它需要某种特定经济制度的支持,好的市场(sound market)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完全自发的秩序,它包含并体现着某种人为的秩序,它需要建构理性主义的努力。其二,它指出市场作为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方式这一性质,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一个社会选择市场,首先并不是由于市场拥有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那些美好的性质,而是因为该社会存在着需靠它来解决的由于资源稀缺所导致的无法消除的使用冲突。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以自由交易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所需要——但为他人所拥有的物品的市场行为,首先并不是如正统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是一种个人自发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强制的行为。其三,它较为深刻地阐明了市场在确保经济的普遍效率方面所具有的为其他任何社会制度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势之所在,弥补了主流经济学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更为充分地认识到在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选择市场经济制度的经济合理性和必然性。其四,它对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效率所具有的影响的揭示,有助于政府认识到明晰而稳定的个人产权制度对确保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性,意识到滥用国家权力——这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唯一能够合法地对个人产权进行侵犯的权力——对经济的可能的危害性。其五,它较为客观地揭示了那些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中消除的社会冲突以及由这些冲突所导致的为有效率的市场所不能加以制止的有害后果的普遍存在性,有助于人们较为充分地意识到,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市场和谐论是不现实的,市场效率不是免费的午餐,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式来应对市场经济的不和谐甚至危机,才可能实现市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谐。

注释:

①【美】e•曼斯菲尔德:《微观经济学:理论与运用》,郑琳华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26页。

②【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10月版,第18页。

③【美】j•斯蒂格勒:《价格理论》,施仁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83页。

④【美】f•l•普瑞尔:《东西方经济体制比较:研究指南》,钱伟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171-172页。

⑤r. h. coas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2, no. 4 (sep., 1992), pp. 713-719,p718。

⑥brennan,g.,and j.m.buchanan,1985,the reasons of rules.cambrie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3。

⑦[16][17][33][36][47]a. a. alchian, h. demsetz,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3, no.1,(mar.1973), pp16-27、p16、pp19-22、p22。

⑧[27]张五常:《经济解释》,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第527、436页。

⑨⑩[11][18][20]【美】e•g•富鲁博顿、【德】r•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范式》,罗长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64、350、365、343页。

[12][2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版,第13、16-20页。

[1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版,第20页;【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2月版,第18页;【英】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版,第81页。

[14][21]【奥】c•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刘絜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0、97页。

[15][19][46][48][49][52]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68-80、68、69、68-69、79页。

[23][24][25][38][50][51]【美】h•德姆塞茨:《产权制度中的道德与效率》,载于【美】h•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段毅才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26-351、346、337、338、336-337页。

[26]张五常:《佃农理论》,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版,第83页。

[28]steven n. s. cheung,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6, no. 1 (apr., 1983), pp. 1-21,p5。

[29]张五常:《共有产权》,载于张五常:《经济解释》,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第430页。

[30]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oct.,1960, pp1-44。

[31]科斯:《科斯的评论》,载于张五常:《经济解释》,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第469页。

[32][3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70、pp56-58。

[34]h.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7, may, 1967, pp347-359.p354-35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64。

[35]h. demsetz,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7, oct.,1964. pp11-26,p19-20。

[37]r. h. coase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 (oct., 1959), pp. 1-40,p27。

[40]d. c. north,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jun.,1994, pp.359-368.:p366,p361;d. c. north:《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62-178页。

[41]b. r. weingast constitutions as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secure market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转引自【美】e•g•富鲁博顿、【德】r•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范式》,罗长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44页。

[42]【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10月版,第141-149页。

[43]【法】巴师夏:《经济和谐》,载于季陶达:《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1963年9月版,第205-220页。

[44]【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2月版,第1-16页。

[45]【美】安德鲁•马斯-科莱尔等:《微观经济学》(下),刘文欣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737页。

参考文献:

第6篇:市场经济学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经济学专业教育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要求相一致,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就业结构和趋势发生明显变化。现行的经济类专业服务面广,尤其对就业面广阔的服务业存在很多新的专业交叉点,经济类专业有较广阔的天地,而经济学类专业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增加学生的适销性。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社会需求将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办出特色,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分工与合作,共同为社会培养更多适用的人才,是政府有关部门及高等院校共同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扬州大学为例,针对就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探讨经济学专业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一、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主体与特点

1.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主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在不断升温。经济学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主体广泛,大多数毕业生进入政府机构、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从事政策分析、教学研究、经济管理、营销等工作。笔者就扬州大学2009~2011年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所知可见,目前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连续三年排在首位的均是金融机构,这与目前银行业的快速扩张对人才的需求有关;其次为大中型企业。前两者相加达到68%以上。由于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大,所以进入政府机关的学生数较少,三年合计仅占总量的3.7%,出国和考研升学的比例基本稳定,2010年开始有个别同学开始自主创业。

表1 扬州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去向调查

出国 毕业生人数 金融

机构 各类

企业 政府

机构 高校

读研 出国 自主

创业 其他

2009 53 25 16 2 2 2 0 6

2010 54 22 14 1 4 4 1 8

2011 57 20 19 3 3 2 1 8

资料来源: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调查发现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三年平均初次就业率在50%以下,许多学生难以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尽管一本文由收集整理年后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0%,但就业的稳定性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就业相对稳定,学生跳槽人数较少,但企业尤其是在小企业就业的学生由于其稳定性差,选择重新就业的比率较大,其中2009级毕业生中约30%的学生重新选择了单位。

2.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

根据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计划,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经济学人才的需求首先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师;其次,相对与其他专业而言,经济学专业的理论要求高,知识面要求宽,但实践性能力弱,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有面“广”而实用技能不“专”的特点。目前一些重点院校的经济学专业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主要培养方向为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大多学生选择升学读研或出国深造,提升理论深度。而对地方高校而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市场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应与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

地方高校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突出能力训练,强化质量第一意识。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角度,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应该考虑国家当前经济、行业、产业的特点,也要考虑下一步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学科设置。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二、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学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扬州大学作为苏中乃至苏北地区省属高校,其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学专业课程应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对市场特需的专业人才要重点培养,让学生看到就业前景。在人才培养中,如何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都满意,学校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经济学课程设置需要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经济人才,提升经济学专业学习的价值,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1.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全方位推行教学改革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科学设计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结构,建立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活动结合的“探究、实践”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按照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及内容,增加实践能力的训练,着眼于培养学生“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创新”的综合素质。

引进新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吸引外界力量。如聘请国外专家学者参与学院的教学和师资培训工作,开拓广大师生的视野,促进专业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同时经常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开办讲座,让学生了解校园的学习与社会的适应性之间的差异,提醒学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学校邀请来自地方政府部门、地方企业家和行业的知名人士构成的专家团队组成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根据市场与地方建设的需求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出谋划策。这不仅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密切结合社会需求,培养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设计研发型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2.营造良好的个性发展氛围

学校还积极营造良好的个性发展氛围,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扩大选修学分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修空间,服务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由“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

(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教育部明确规定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按照学校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大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目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达到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24%以上。

学校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化,逐步形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设置实验课,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的做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

(2)夯实平台,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学院建立了财经综合实验室,在硬件、软件上不断投入,现实验室占地982平米,有联想计算机400多台、服务器6个、多媒体教室8间,各类教学实习软件齐全,建立了erp系统、世华财讯系统(卫星实时接收各类全球及国内经济、金融、股票、外汇、期货、贸易等信息)及金融交易模拟系统、会计仿真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人才测评系统、国际贸易实作模拟系统、电子商务模拟系统、计量经济学分析系统、统计学应用软件包工作平台等。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现已成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自主实验、毕业论文写作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4.建立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加强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校和扬州发改委、扬州市委农工办、扬州市邗江区、广陵区等单位企业合作共建了42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集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学院定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调研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带队,给予指导。实习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实习报告。这些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了解理论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基本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基地共建,学院加强了与政府研究机构的联系,经常选派学生参加相关课题组调研和报告写作。近几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扬州百家企业访谈、扬州“十大”经济人物评选、扬州经济论坛报告等活动,开展了纺织集群、新农村建设等系列专题调研。

5.实施科研资助,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空间

设立专项资金,面向全院学生开展科研资助,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研究课题,使本科生较早地接受了研究训练,促进了师生交流和教学相长,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因材施教具有较好的效果,找到了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此外,学院组织开展各种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学院主办的“股票交易模拟大赛”、“商务谈判模拟大赛”是全校性的特色技能比赛活动,已举办六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影响。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6.强化学生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加强综合技能训练

实行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学术活动为辅的互补教学模式,加强课内知识在课外的实践与应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定期开展各类学生学术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构建创新能力训练的实战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沙龙、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学术沙龙完全模仿学术会议的模式开展,并选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评,让学生在实践学术活动中训练理论创新思维和能力。通过选派优秀教师组成项目指导团队,以兴趣和特长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组成项目研究小组,构建了团队集体指导和指导教师分别指导相结合的“总—分—总”的指导、训练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7篇:市场经济学范文

摘要:文章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学关于交换理论的研究、关于产品实现理论的研究和关于商品经济条件下竞争理论的研究,指出了马克思市场营销思想要比现代西方市场营销学者的论述更深刻、更全面。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市场营销交换竞争

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1999年,马克思被英国BBC评为“千年伟人”。作为一代伟人,马克思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经济学是的基础,对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是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体。马克思经济学有别于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更加明确地是指马克思本人在其有生之年确立的经济学基本范畴、方法和结构的总和。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不仅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为我们留下珍贵遗产,而且还形成了马克思市场营销思想,这对市场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马克思关于交换的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对交换做了较多的阐述。马克思指出:“分工和交换是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作为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明显外化的表现。”这表明马克思对分工有足够的认识,因为分工的不同产生了交换。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交换是可能产品向现实产品转化的基本途径。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产品是作为价值,作为交换价值,作为等价物来生产的,不再是为了它同生产者直接个人关系而生产的。”这个观点是马克思对交换的重视,因为交换是经济社会中最普遍的现象,这种物与物或通过货币为媒介的物与物的交换,都是劳动交换。而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还指出:“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商品生产商和经销商,都是为他人需要而生产和经销商品的,都要通过交换实现价值增值和经营目的,以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实现。

二、马克思关于产品实现的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产品必须满足市场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这表明,只有消费才能使产品最后完成,才能使潜在产品或可能产品变成现实产品,这个过程是一个由商品变货币的过程。马克思的论述指出了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必须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研,根据消费者需求来设计产品,组织产品生产,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为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指明了方向,使人类社会做到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还指出:“要生产商品,它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所阐述的使用价值,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是否有用,商品质量好坏,而是产品的整体概念———消费者购买产品所追求的利益(核心产品)、产品的物质形态(形式产品)、消费者得到的销售服务与保障(附加产品)、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时期望得到的与产品密切相关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期望产品)以及消费者购买产品包括所有附加产品在内的可发展成为未来最终产品的潜在状态的产品(潜在产品)。也就是说,生产者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还要生产满足市场需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实际就是市场营销观念的问题。即生产者要从满足市场需要出发,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安排产品的生产,合理配置企业的资源。只有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有可能使生产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价值,进而实现其价值。

三、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条件下竞争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马克思的论述表明,竞争是商品经济规律的要求,不是人们的主观想象。因此,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要有适当的竞争。马克思还指出:“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在这里,马克思着重强调了市场经济是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的,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迟早会被淘汰。在市场经济中,没有竞争也就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调控经济运行过程只有在竞争前提下才是有效的,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竞争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基本制度原则。竞争本质上体现的是竞争者相互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某种产品今天满足一种社会需要,明天就可能全部地或部分地被一种类似的产品排挤掉。”这表明,一种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是相对于竞争者的同类产品而言的。今天你生产的产品能比竞争者的产品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明天可能竞争者生产出了更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样,你生产的产品就被排挤掉了;再有,企业本身的资源也在发生变化,今天的资源生产的产品,明天可能就被新材料、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所淘汰。值得指出的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消费者消费倾向的变化,从而引起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由此,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要使产品符合日益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就必须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的需要,不断进行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综上所述,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论述,对准确理解市场营销理论,唤起企业、政府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与重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市场营销”这个术语,但他对市场营销理论的认识,对其重要性的阐述,要比现代西方市场营销学者的论述更深刻、更全面。因此可以说,马克思是创立市场营销理论的先驱者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

2.杨春峰.《资本论》选编[M].人民出版社,1997

3.丁桂兰.中国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第8篇:市场经济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常德市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常德地区1988年撤消,建立常德市后,县域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在发展中存在着经济回升基础不牢固,城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工业经济增长仍然乏力,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因此,加大对常德市县域经济的研究,将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力。

一、常德市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共有县级行政单位9个,其中县域单位为6县1市,包括安乡县、汉寿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石门县和津市市。常德市总面积为18190平方千米,县域国土面积1544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4.9%。2009年末,常德市总人口达到616.69万人,其中县域总人口为492.79万人,占总人口的79.9%。2009年常德市完成地区CDP为1239.2亿元,其中县域CDP总值为 646.79亿元,占常德市CDP总值的52.19%,只有桃源县、澧县、石门县三个县的CDP超过100亿元,其中桃源县以CDP总值为118.4亿元,位于湖南省2009年GDP总量第15名的县市;湖南省2009年人均GDP为20226元,常德市人均GDP为达到22496元经济学论文,而常德市县域人均GDP只有15571元,分别为湖南省平均水平的76.98%,常德市平均水平的69.21%,且只有津市市的人均GDP超过2万元。2009年常德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0.0亿元,其中县域财政总收入为27.7089亿元,占常德市财政总收入的39.58%,财政总收入超过7亿元的县(市)有津市市l个,2009年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10元,常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909元,而常德市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810.57元,均低于湖南省和常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并且只有汉寿县、澧县和临澧县过5000元;略超过湖南省和常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4.31元,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9元,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5996.42元,均高于湖南省和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并且有澧县和临澧过20000元。桃源县和安乡县的农业总产值超过了工业总产值。

目前,常德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实力不强,经济规模小,竞争力较弱,突出表现为大多数县域为农业经济,其发展水平仍然是低水平,低层次的。

二、影响常德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1、县域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

由于常德市位于湘西北地区,属于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缺少对外开放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同时,常德市又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县域工业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加上各县(市)财力不足,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造成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明显落后,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工业化程度仍然较低

常德市农民在县域居民中占有较大份额,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而工业企业少而不大,特别是龙头企业和拳头企业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3、人才匮乏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是人才匮乏。目前,常德市县乡创业人才、实用乡土人才严重短缺,劳动力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缺乏发家致富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区域内懂市场、懂经济、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管理人短缺才,造成农民增收缓慢。

三、促进常德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更新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目前,常德市县域经济已从原来低层次、“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逐步过渡,经济发展已进入市场配置资源、需求引导生产、质量决定效益的新的发展阶段,但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主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常德的各区县市应牢牢把握紧紧抓住中部崛起,以及湖南“3+5”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承接“长株潭”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经济学论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资源型工业为支撑,以集群化发展为手段,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效益,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常德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2、立足县域农业自身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应以农业繁荣为前提。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县域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目前,常德市形成了以桃源县、澧县等为主的粮食产区;以澧县、安乡县等为主的棉花产区;以各县城郊及石门高寒山区为主的优质蔬菜产区;以石门县、桃源县等山丘区为主的柑桔产区;以桃源县、石门县、临澧县等省定烟叶生产区为主的优质烤烟产区;以山丘区自然草场和滨湖滩涂草场为主的草畜区。因此,各个区县要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 ,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方向,打造生态品牌,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经。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产品加工,常德市的各个区县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连接点,作为农业产业调整的重点,作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发挥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带动区域发展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以快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扩大开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加快区域脱贫致富。常德市的西北部属于武陵山系的低山区,挺拔俊秀;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逶迤绵延;东部为洞庭湖平原。沅水、澧水两大河流横贯境内,支流众多,具有水乡的特色,这些特征造就了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常德市的各个区县应发挥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强化各级政府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完善旅游服务系统,进行旅游开发的招商引资,将常德建设成为以山水田园风光为主体的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城市,从而促进常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县域工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常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矿藏开采与加工的相互依存关系。发达的农业、丰富的矿藏资源,为常德的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常德市各个区县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观念,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重点建设好县域内的主要工业与工业园区(见表1),合理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

表1. 常德市县域主要工业与工业园区统计表

 

县域名称

主要工业

主要工业园区

安乡县

造纸、棉纺、油脂化工、橡胶、建材、机械、

安乡县工业园区

汉寿县

纺织、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

汉寿经济开发区

澧县

水泥、煤炭、氧化锌、芒硝、农产品深加工、轻工业机械制造

澧县工业园

临澧县

水泥、烟花、食品、陶瓷、机械、纺织、食品

太平工业园、安福工业园

桃源县

铝业、农产品加工、纺织、建材、电力能源、机械制造

创元铝业工业园、漳江、热市、陬市工业小区

石门县

电力、食品、建材、化工、机电、硅砂(石膏)

石门县工业园区

津市市

第9篇:市场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不对称信息信号显示和谐营销战略“金华毒火腿”事件

2003年1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在浙江金华,专门有人收死猪、公猪、母猪来做火腿;特别是为了驱赶苍蝇,防止火腿生蛆,金华火腿在泡制过程中,竟大面积地使用敌敌畏(新华网,2003)。此次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本是火腿销售旺季的11、12月,金华火腿的销售境况却不容乐观。

勿庸置疑,金华火腿业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塑并完善“金华火腿”这块金字招牌的责任,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产业(企业)责任(德鲁克,2003)。

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肩负起这种责任,有必要首先清醒地认识这次“金华火腿”遭受重创的原因。

不对称信息与信号显示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市场主体包括:厂商、消费者、政府、进出口等四个部门,其中,厂商和消费者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分工和专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作为消费者,他们需要购买的商品种类很多,对每一种商品只可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他们把知识、时间和精力分散在无数的消费品市场上。而且,他们不可能仅仅通过市场交易就了解那些自己并不从事,也没有特殊兴趣的产品的所有信息。因而,消费者至多是一个广而不精的“通才”。而作为厂商(包括生产者和经销商),相对而言,对于商品的各方面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可称得上“专家”。可见,与市场交易的有关信息并不是随机地分布在当事人之间,而是在大多数的场合中偏向某一方,即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是一种常态。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与知识就是资源与权力;在诸如“火腿”之类的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地位。

而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厂商通过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乃至品牌优势等策略向消费者进行信号显示,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购买力。其中,品牌是一种信号显示方式;而“金华火腿”无疑是最好的“金字品牌”:始于唐代,距今已有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的传统民族产品。特别是2002年9月,“金华火腿”被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3年9月1日,《国家强制性标准金华火腿》正式实施。因此,这次被曝光的“金华火腿”根本不是“金华火腿”,而是伪劣的“反季节腿”。而冒充权威机构的认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发送信号的方式。无疑,这种伪劣产品所传递的信号,将会对真正的品牌产生双重冲击: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到伪劣产品后,如果不知道这是冒牌货,会对这种牌号的产品质量产生怀疑,致使优质产品的牌号成为一种“负信号”,他们在今后的购买中,会尽量避开这种牌号;另一方面,即使消费者知道正宗的厂家是无辜的,但在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的市场上,消费者只愿支付这种产品的期望价值,即平均价值。而“金华毒火腿”事件,使消费者对于正宗的“金华火腿”的期望价值几乎降为零。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金华毒火腿”事件源于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伪劣产品的信号显示,恶化了市场环境,扰乱了市场秩序,进一步强化了信息不对称。

和谐营销战略

营销的实质:降低“信息不对称”

如果说在完全竞争、信息充分的理想状态下,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并实现着企业利润最大化、顾客效用最大化;那么在现实世界中,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是不充分和稀缺的。因而,需要市场主体能动地沟通信息,尽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达到供求双方(或利益相关群体)的对接、契合和满意,从而变潜在需求为现实需求。这一过程,恰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或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即营销(吴健安,2001)。营销以信息沟通为手段,实现了供求双方的价值转换,优化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和谐营销战略

和谐,意味着相互依赖,提供他人所需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目标。席酉民教授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和谐理论与战略》中,强调了“和谐”的概念;在此,我们将其强调并应用于营销管理中。如果说营销是供求双方的沟通,那么,和谐营销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和谐态)的过程。称之为战略,则体现其全局性、长期性和统领性的特征。

和谐态模型系统和谐态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及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这两方面的具体表现是系统构成、组织管理、内部环境、系统成员精神状态等方面内部和其间关系匹配程度以及系统内外部的适应程度。若用标量函数h来度量,其值越大,系统各种关系的匹配程度和内外部的适应程度越高:其数字表达式为:

H=h(h1({pi},c),h2(e),h3(u),h4(a))

其中,pi表示第i个要素(或第i个子系统)的功能;c表示要素或子系统合理匹配增加的功能;e表示对系统活动正确进行组织管理增加的功能;u表示系统文化、内部政策和环境激发而增加的功能;a表示系统内外部相互适应而增加的功能。

和谐营销战略的目标与框架战略的基本特征是它和政策、资源的因果关系并具有具体情境和时间敏感性的特点。(王道文,2003)因而,不同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战略取向和路径选择。但是,“和谐意在形成企业自身系统‘和’的环境,‘谐’的关系,它强调系统不仅要达到复杂系统活动的一种相互合作、协同的作用和效果,更应注重子系统和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以使系统形成一个和谐整体,形成总体稳定、协调、能动发展的动态机制”。所以,相对而言,和谐营销战略在关注顾客满意的同时,更关注质量与可持续性的发展。具体包括:

再反观“金华毒火腿”事件,具体表现为构成要素h1的不和谐(或负效应),也即,不对称信息的存在,诱发了某些不法厂商的机会主义倾向。正如金华肉类联合加工厂董事长徐杏生指出的,对“金华火腿”,不只是保护问题,而是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只有发展,金华火腿才有生命力。

和谐营销战略制度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营销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的盈利和知名度,但是构建并实施和谐营销战略必然带来产业(企业)成本的上升,那么产业(企业)应当如何有序地实施这一战略,并在成本——收益之间权衡呢?为此,我们结合席酉民教授的和谐主题模型,构建了和谐营销战略经济分析模型(如图1)。

在图中,横轴X表示信息的对称程度,纵轴R、C分别表示和谐营销战略构建的收益与成本,可以看得出,随着信息分布对称的演化,产业(企业)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划分为成本≥收益,收益≥成本,成本≥收益三个区间;事实上,产业(企业)总是在力图追求收益≥成本这个区间,而平行于曲线R的曲线C的切线与曲线C的交点,即切点A,则是产业(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点。为了实现组织经营的收益≥成本,甚至利润最大化,我们引入了战略性和则嵌入与谐则投入。其中,和则是指人主动性嵌入组织的规则与制度,谐则是指物要素客观性合理投入。如图所示,和则1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2提供了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3提供了组织对社会、自然的基本角色和意义,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反馈”。而谐则1是指物要素间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性/一致性;谐则2是指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谐则3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同时,在一个给定的时空中,和则与谐则规则化递进。

需要指出的是,和谐营销战略并不必然保证利润最大化,而只是和则与谐则在组织、时空中不断互动与创新,从而使产业(企业)不断走向完善,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经营。而这也正是“金华火腿”产业(企业)应矢志以求的。

本文以“金华毒火腿”事件为例,解释了事件发生的缘由及本质,并介绍了席酉民教授的系统和谐态模型及其框架,进而构建了和谐营销战略经济分析模型,旨在倡导一种产业(企业)与市场,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等共同演进的和谐营销发展观。并且强调,市场主体只有从战略的高度审识和反思自身的营销行为,并且不断地改善,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资料:

1.Drucker,P.F.,《SelectedEssaysofPeterDrucker》,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PP.193-212

2.Drucker,P.F.,《彼德·杜拉克读本》,徐兵编著,时事出版社,2003年

3.陈凌(1998),“信息的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经济研究》,No.7:27-33

4.黄亚钧,姜纬,《微观经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5.芮明杰,《市场营销管理——定位·联盟·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6.(美)王道文著,龙炼等译,《战略构建》,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