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国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公司近期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欧洲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目前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在2020年前,市场一直将保持活力。2009年欧洲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消耗量各为710万吨和700万吨,而2020年有望达到2270万吨和1800万吨,分别增长220%和157%。价格仍将是客户选用生物燃料时要考虑的关键问题,生物燃料生产商们正在将副产品逐步应用至商业领域以降低成本。
市场逐步成熟
欧洲生物燃料市场由生物乙醇市场和生物柴油市场组成,从作物种植、收购到生物燃料生产、存储、运输和油料混合、销售等环节都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弗若斯特沙利文认为,虽然拉美地区有大量的生物乙醇出口到欧洲市场。但得益于汽油销量的增长,欧洲生物乙醇市场将呈线性增长态势。预计2014年底之前,小麦将是生物乙醇的主要原料。而随着第二代生物乙醇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稻草、木屑等非粮作物被用于制造生物乙醇。
欧洲目前出现了新型的生物化工精炼模式,就是在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中利用副产品甘油生产相关的化工产品。另外,欧洲生物乙醇公司也正积极探索通过副产品生产乳酸和丁二酸等产品的方法,以期实现更多价值,提高欧洲产生物乙醇的竞争力。
原料不断创新
研究报告指出。按原料用量排名,欧洲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油菜籽、大豆、棕榈油和葵花籽等油料作物,其他原料如餐饮用油、动植物板油也都已经开始应用,从麻风树籽中提取的生物柴油已被用于新西兰航空和大陆航空的航班上。由于欧盟各国并不是主要的作物生产国,生产生物柴油所需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
欧洲生物乙醇原料正处于由第一代向第二代过渡的过程中。现阶段生物乙醇的主要原料仍是谷物、糖类作物和木质纤维素。据统计,2008年欧盟用于制造生物乙醇的谷物主要是390万吨小麦、680万吨甘蔗和9万吨甜蜜素。2008年欧盟各国用于生物燃料的木质纤维素分别占全球及欧洲油料作物消耗的6%~125%。其中,芬兰、瑞典、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在木质纤维素利用方面居领先地位。
前景值得期待
推动欧洲生物燃料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欧盟推动生物燃料应用的努力和哥本哈根联合国环境大会的要求。欧盟最新指令要求,至2020年生物燃料要占全欧洲的运输能源的10%。同时,作为哥本哈根大会的签字方,欧洲各成员国政府也有义务实现大会提出的新目标。既2020年实现减排10%。
生物燃料市场的发展也面临阻力。对生物柴油市场来说。持续走低的矿物柴油价格和高企的生物柴油原料价格压缩了生物柴油厂商的生存空间。虽然欧盟已开始对美国进口的生物柴油征收反倾销税来保护本地的生物柴油产业,但这一措施的效果也打了折扣,因为美国生物柴油仍能通过加拿大等国进入欧洲。另一方面,来自阿根廷等地区的廉价生物柴油出口有望在2010年大幅提高。
生物乙醇产能的快速增长也将进一步降低生产商的利润。2009年欧洲生物乙醇产能为560万吨,开工率仅为50%。预计2010至2011年,由于大型生物乙醇项目相继上马,产能会有大幅提升。至2012年,大部分欧洲地区新增产能都将是第二代生物乙醇的试点项目。至2014年。欧洲生物乙醇产能有望达到2100万吨。
弗若斯特沙利文指出,未来一段时期。实现规模化生产、控制原料供应商、与客户签订长期供应合同、保障可持续和低价的原料供应等将成为欧洲生物燃料供应商制胜的法宝。
(来源:中国化工报)
农业部关于天津静海县陈官屯镇西钓台村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等31个大中型秸秆沼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复
为解决规模养殖业对农村环境和重点水域造成的污染,改善养殖场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年)》,农业部关于天津静海县陈官屯镇西钓台村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等31个大中型秸秆沼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复。
一、项目主要建设大中型沼气原料预处理、沼气生产、沼气净化与储存、沼气利用、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等设施。配套建设供配电、控制、给排水、道路、绿化、围墙、业务用房等设施。政府投资重点支持建设厌氧发酵、沼气输送以及沼渣沼液利用系统。
二、项目建设要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所产沼气主要用于解决周边居民生活用能,沼渣、沼液主要用于还田。应督促项目单位与农户签订供气协议或合同,开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严禁沼气、沼渣沼液直排排空或排放。应积极创新秸秆收领教储机制,通过行政、市场内部约束等多种形式,实现秸秆原料长效有效供给和总体稳定,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行。
三、要按照《沼气工程技术规范》(NY/T220.1~5-2006)、《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NY/T222-2006)等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要求开展初步设计,并报厅(委、局)审批。
四、政府投资规模达到《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规定的公开招标条件的(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仪器、设备、材料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必须公开招投标。
关键词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98-02
ExplorationonConstructionofRuralCultureConnotation
AN Yong-ru
(School of Management,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The measures of enhancing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connotation were elaborated,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related issues.
Key wordscountryside;culture connotation;construction measures
广大的中国农村,生活着全国人口60%的农民。加强当前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4],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先进技术和举措与落后的农村文化素质矛盾的主要办法,是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从而为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5-6]。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地深化改革,为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增加收入而实施不少农业扶贫政策和改革方案,但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低,使得农村的很多工作存在推动速度慢,工作成绩不佳,发展不连续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是农村发展进步的保证。农村农民文化内涵建设的成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的成败。为此,搞好新时期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与薄弱的农村文化的矛盾,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绊脚石,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1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业转业培训
要发展三农,核心是如何解决好农民的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解决此矛盾,必须得解决农民的从业培训问题,解决沉重的人口负担,转为非农产业和城镇的人力资源并非就舍去了三农的发展,相反能更进一步促进三农的发展,通过从业、转业培训到就业,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以此自然地链接城市与农村市场,通过培训实践就业对加强农村文化内涵建设、发展三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改变
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文化基础薄弱,跟不上当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首先应该把如何提高农民农村文化内涵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当然在这个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运行成本和工作阻力较大,但是可以搞试点逐一推开来进行,或者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管理工作和通过政策引导优势行业反哺农业的发展。
3保护和挖掘农村历史风俗文化,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长廊作保障
历史上以农村为主体的中国社会,曾是众多民间文化与工艺的舞台中心。民间的手工制作、戏曲、传统习俗等,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文化,有的需要继承和发扬,有的需要发掘和保护,更需要的是充实其符合时代进步的内涵。尊重和发展好农村历史风俗文化,对有技巧地抓好农村文化内涵建设,发展三农有着非常大的意义[7]。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长廊,要让农民自己充分认识其宝贵性,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特殊文化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间的传统的手工制作、戏曲、传统习俗可谓无价之宝,政府要进行引导和开发,并使其体现出具体的价值,让农民感到实惠。同时,进一步加工和包装,用来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代表性作品来抓,带动地区区域化特色经济的发展。
4支持和引导村民和村干部参加学历职业教育
要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抽取部分年轻农民、村干部、农村妇女参加学历教育,切实做好文化扶贫。2006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与安顺市西秀区区委联合办学,成功举办了西秀区各村村干部“农业技术与农村行政管理”专业中职学历班,学员人数达342人,已于2008年完成第1期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班。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了村干部的素质;2007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又与关岭县举办了2007级学历教育班。通过这些学历教育,提高了村干和村民的素质,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5建设乡村数字信息系统,切实做好“三百工程”
建成农村数字信息系统,实行村村通宽带,培育新型的信息化农民,使他们能利用现代互联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市场信息、农业区域定位等方面的知识,组建自己的市场信息系统。成就自主农业发展,降低行政成本。同时,整合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开展“三百工程”是新时期“惠民、富民”实践中提出的具有一种典型意见的农村科技创新模式,它既具有科技服务的统一指挥职能,又具有科技服务的分散指导特点,其核心是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科学技术的指导需要有诚信的企业、专家和科研院校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为农村生产力服务。文化扶贫要结合产业扶贫并驱进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6建设科技示范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采用先进的设施、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可使农民、学生、游客等领略到现代农业全新发展模式。同时,生产的瓜果蔬菜、畜产品堪称绿色食品,倍受游客青睐。使园区成为科研、教学、实习、培训、推广、旅游的基地,是对农村文化内涵建设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为切实抓好“三农”工作,2007年,顶云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全乡大力推进土地“打包经营”模式,探索土地增效空间。在这个模式探索的过程中,政府发现规模经营土地不仅是整合土地问题,关键是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养殖技术水平跟不上,于是引进安顺市安科种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顶云乡石板村建成了1个4 hm2的生态示范种植基地,取得很好的成效,带动全乡搞了多次农民科技种植示范培训,带动全乡农户种植蔬菜逾200 hm2,切实为顶云乡建设完成颇有成效的科技文化示范。目前,已有一批教授、专家进园开展科研、教学、生产活动,并引进了一批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旅游参观者络绎不绝。这种模式对于抓好农村文化内涵建设在培训效果上直观而迅速,有效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8-10]。
7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新时代的农村文化,需要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赋予其新时代的主题。要引导广大农民,学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社会基本知识;要引导他们有一种放眼国家发展,关心外部世界的思维;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要引导他们培养法治观念、民主思想、公德意识和科学文化技术,使他们正确理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并为这个目标自我服务。中国农村最需要的是一种以开放思维、进取精神去做好新时期农村文化内涵建设。
8参考文献
[1] 赵学清.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N].人民日报,2008-01-15.
[2] 朱启臻.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15.
[3] 朱启臻,鲁可荣.乡村旅游与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21.
[4] 聂华林,张贡生,李泉.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5.
[5] 蔡.民生经济学:“三农”与就业问题的解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
[6] 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就业创业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5.
[7] 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4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4:1-7.
[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
一、农业科技档案归档范围及要求
1.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归档范围是科技档案齐全完整的重要保证,是整个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凡是在科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文件材料均属于归档范围。包括: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科研课题经费申请及批件、计划任务书、协议书、合同书、试验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原始记录,田间调查、综合分析报告。计算文件,检验文件,设计文件、图样,工艺流程,专利申请,重要的国内外来往文件,课题阶段总结、中期评估报告、年度进展及执行情况报告。科技成果申请表、鉴定证书、科技成果奖励与审批文件,获奖凭证(奖励证书及奖状、奖杯、奖牌,专利文件及证书)。科技转让合同、协议书,新品种销售转让协议及批复,成果推广应用中形成的技术文件及工作总结,国内外同行评价及用户反馈意见及技术成果宣传报告等文件材料。
2.农业科研文件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档案的质量,对归档的科研文件材料的要求,一是,课题主持人要分阶段进行科研文件材料的收集、积累,以便在研究工作结束后,确保科技档案材料能够及时整理、立卷归档,并对所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负责。二是,要求原件归档,且文件制作材料必须易于长期保存。书写工具应选择蓝黑水或碳素墨水,不能用圆珠笔、铅笔来记录归档材料。三是,确定合理的归档时间,对研究周期长的课题按阶段归档,采取每年一次将当年形成材料归档的办法,研究周期短的课题在任务结束时及时归档。
二、提高科技档案的质量,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助力
1.及时收集档案材料,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全面。档案资源建设是实现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农业科研院所要加强档案资源建设,走出传统收集的圈子,跟踪、挂靠研究课题,积极主动地向科研人员收集课题准备阶段形成的文件材料,研究试验阶段形成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试验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形成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决算材料等,成果和奖励申报阶段形成的材料(有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推广应用阶段的方案、总结、扩大生产的设计材料、工艺文件、转让合同、用户反馈意见等。
2.农业科技档案部门要科学规范管理,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编撰简介、简报、文摘汇编、手册等二次农业档案科技文献。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的优势,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统一相关数据格式,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编研成果包括公开出版物和内部参考,这是开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挖掘农业科技档案资源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农作物新品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新成果推广等方面入手,编研各种载体的农业推广技术资料。利用室藏档案资源编研水稻、果树、花卉、畜禽、食用菌等新品种简介以及推广技术材料,汇集多项科研成果与新品种介绍。根据科研成果制作光盘、宣传版面、多媒体、照片、录像带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科普宣传材料,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科普宣传作用。
土壤修复有良方
据2014年5月25日《焦点访谈》关于“被化肥喂瘦的耕地”的报道称,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不达标率为87%,近二三十年来不当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酸化达到自然酸化300万年的水平,板结现象十分严重。
土壤污染严峻,治理刻不容缓。近日,国务院出台的“土十条”提出,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为达到上述目标,“土十条”提出了摸底、防、治的路线图。
《经济》记者从华夏大地环境资源研究院了解到,该研究院研发的专利产品――“生物遗骸微粉土壤调理剂”别名为“纳米腐植质”或“乌金散”,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土壤造成的有机质下降、板结、酸化、重金属活化等污染有极强的修复功能。
所谓“纳米腐植质”是以生物腐化物(泥炭、腐泥、草炭、褐煤等)混合物为主原料,有机质含量大于70%,在将混合物旋切、风干、风选,低温干燥到特定的含水量后,通过特定的研磨技术在常温常压下机械研磨到超微细颗粒,不添加任何生物制剂、药物、重金属等有害有毒物质。这种“土壤调理剂”符合国家NY525-2012有机肥料标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逄焕成告诉记者,“纳米腐植质”本身腐植酸的含量较高,可以降低盐碱地中的土壤PH值。修复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或者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从“土十条”来看,国家开始重视土壤修复问题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013年3月至6月期间,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进行了“纳米腐植质”的应用实验,结论是有显著的促生效果,生物产量明显提高。2014年获得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年产1万吨纳米腐植质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应用机械化学技术将含有腐植酸的矿原中的腐植酸、腐植质、腐植基质、类腐植酸、碳等加工成为对各种土壤有特殊调理作用和对水有净化作用的“纳米腐植基质”的新型产品,该土壤改良技术的研发成功,有望满足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要求。
对于“纳米腐植质”的应用和效果,《经济》记者于2016年6月初到辽宁、浙江、广东、广西、新疆等地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采访。
在浙江慈溪杭州湾南岸,正大(慈溪)现代农业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达聪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干涸、缺乏生机的盐碱地,现在变成了生机盎然的“丰收地”。未来正大现代农业将在这里打造出长三角最大的现代农业开发区。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一华丽转身的背后,资金是前提,而环保技术是支撑。在几个标有“乌金散”的实验大棚内,葡萄长势喜人。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通过引入丰瑜科技的“纳米腐植质”,使葡萄的品质和产量有了大幅的提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柑橘栽培研究所副主任吴文告诉记者,柑橘黄龙病在世界上已有100多年了,目前尚未研究出合适的治疗方法。此次实验中,“乌金散”使用区域和没有用“乌金散”区域,看上去是有变化的,能不能彻底治疗还需要丰收时或来年才可下结论。
辽宁崇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王崇表示,“纳米腐植质”产品自2015年8月开始,公司陆续在沈阳、大连、阜新、盘锦、营口、朝阳、丹东、铁岭等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基本涵盖了辽宁省大部分县市,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测试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环境的使用效果。
“纳米腐植质”的实践效果
在上述地区总计部署约200余个示范点,具体布点方法是选择大棚密集区,每村设一个示范户(200个大棚以上),在同一棚内作半棚对比施用。选择在当地有影响力,种植经验丰富,人品好,示范作用强的种植户;种植作物涵盖黄瓜、西红柿、尖椒、花卉、果树等辽宁地区主要果菜类、叶菜类、果蔬类、根茎类作物。
实践证明“纳米腐植质”在当前肥料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提升作物口感和品质,以及提高作物的产量上。
在辽宁省铁岭市关公台村西红柿示范点,苗期施用“纳米腐植质”侧,植株茂盛,根系发达,果期座果率明显高于对比侧,且果实光亮,大小均匀。该农户表示这一茬西红柿的产量较对比侧约增加了20%。由于卖相好、口感好,几个菜贩子抢着收购施用“纳米腐植质”侧的西红柿。
辽宁省营口市东柳村油桃示范户5月初第一批油桃上市,色泽光亮,果实匀称。据该农户介绍,今年种植的油桃口感好,果贩子直接包圆儿了,售价也有所提高。因为营口市油桃种植面积较大,该市农委主任亲自带队到示范点召开现场会准备在全市推广“纳米腐植质”产品。
对一些疑难杂症,“纳米腐植质”也有神奇的功效。2015年12月中旬,在辽宁省法库县高山家子村非洲菊示范点,某农户从养牛场购买牛粪施肥,养牛场使用火碱清理牛圈,这批牛粪含碱度极高,施用牛粪后,植株变黄,有些已经枯萎。施用“纳米腐植质”3次后,全部植株起死回生,而且较以前更为茂盛。
关键词 农村牧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转型升级方案;内蒙古包头;昆区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02-02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要加快昆区“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发展,就必须结合昆区农村牧区发展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全面推动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1 昆区农村牧区发展现状
1.1 农业经济背景
昆区属于新兴工业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2014年《中国城市外资吸引力研究报告》对全国县市区、地市、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吸引力进行了评价,昆区入选“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西部地区前10强。昆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包头市各旗县区首位、自治区前列。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 000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的比重为29.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3.35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市的比重为18.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2.53亿元,同比增长10.0%,占全市的比重为33.13%。
昆区工业有钢铁、稀土、不锈钢制造等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金属深加工园区先后被评为内蒙古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稀土钢深加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钢铁化工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生产业和以包百、神华商圈为代表的生活业良性互动,包百、神华商圈已成为包头市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三次产业比例为0.3∶41.2∶58.5。
1.2 农业发展现状
1.2.1 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小。昆区是包头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包头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位于包头市西部地区,人均GDP约163 961元,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略有下降,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农业增加值下滑明显。
1.2.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比重大。昆区现有耕地面积2 933 hm2,农牧户1.2万余户,农牧业人口3.77万人。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物流业为主。种植业以大田作物玉米、小麦和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主要包括奶牛、羊、猪等。2014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 453.33 hm2,其中粮食作物小麦播种面积233.33 hm2,玉米1 133.33 hm2,马铃薯及其他作物86.67 hm2。牲畜存栏达44 180头(只),同比下降16.8%,其中,大牲畜存栏2 280头,同比下降62.5%,羊存栏31 800只,增长47%,猪存栏10 100头,与2013年同期持平。
1.2.3 重点项目较少,龙头企业带动力尚待提高。昆区农业重点项目4个,主要为休闲农业项目、科技带动项目以及物流项目。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6个,市级7个。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接不足,带动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1.3 文化和农业资源状况
1.3.1 水资源。全区拥有水资源2.76亿m3,其中,地上水0.48亿m3,地下水2.28亿m3。全区工业和居民用水采用黄河水和地下水,农业用水以地下水为主,水利条件优越。
1.3.2 科教资源。作为包头市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中心,昆区科研教育资源丰富。有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冶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以及浙大包头分院等众多科研院所,中国农业大学与包头市形成了“市校合作”战略,对包头农业进行长期科技支持服务,并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1-2]。
1.3.3 文化资源。包头市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往的前沿和旅蒙晋商互市之地。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建国以来,包头市发展为集重工业城市、边疆城市、少数民族城市、西部城市、内陆城市和移民城市于一身的地区。先后获得过2002联合国人居奖、2000年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华环境奖等殊荣,逐步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谐创新”的城市文化[3-4]。
2 昆区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包头市和昆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昆区农业发展的高端化、科技化和尖端性需求与城镇化挤压农业发展空间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集中体现在农业的功能定位不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滞后、农业发展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昆区作为包头市中心城区,包头市农业高精强发展战略对其角色定位应是高端、尖端和前端农业。在科技支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大背景下,昆区农业依靠科技支撑激发农业创新活力,是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对昆区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发展既有促进和反哺作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有较大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一是城市化挤压农业生产和资源空间。工业和城市发展占用耕地,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实现困难。二是工业化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昆区内包钢、稀土工业等工业化生产带来资源损耗和环境的外部效应,制度和技术的变化滞后于资源禀赋的变化,直接限制和危害现代农业生产;瓦片经济影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人工的投入,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三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农业对高等级要素的竞争。工业化吸引了大型企业集团和与之匹配的高素质人才、规模性资金等高等级要素,造成农业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力要素洼地。
3 “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转型发展方案
从昆区农业发展的背景条件来看,昆区农业适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环境对其的发展定位和需求是转型发展,发挥其对城市的服务功能,而昆区目前农业处于弱势地位,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消极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的促进和反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其农业提升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因自势造势消除弱化消极影响;二是外因借势用势强化利用促进因素。
遵循《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顺应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趋势和战略要求,对现有涉农两镇和昆北办事处3个片区进行整合和提升,昆河镇片区和昆北办事处片区采取农业退出机制,逐步退出,保留卜尔汉图镇片区,在总体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布设重点项目。
3.1 昆河镇片区发展方案
3.1.1 现状。昆河镇随着城镇化发展,农业耕地所剩无几,农民离开土地后,主要靠租房给外来人口增加收入,属于城乡结合部的“瓦片经济”形式。现实的“瓦片经济”支撑功能助推了低素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维持了低档次的人口和居住结构;给排水、供电、供热、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性文体和医疗卫生设施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区域村民、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环境质量急需改善,制约昆河镇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瓦片经济”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现有传统农业模式低档次维持。
3.1.2 发展方案。根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此片区为城市建设区,以包头市城市建设为契机,整合利用旧村改造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政策,弱化和消除瓦片经济相关产业,调整资源配置、完善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增强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农业退出机制:近期在农业用地内发展低成本矮棚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中远期农业逐渐退出。引导农民进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从以土地为载体的实物保障体系向基金式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自由转移。建立多样化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模式,通过适当的福利政策安排及补偿,使得农户退出承包地后所获得的补偿效用略大于或不小于承包地保有的效用。
3.2 昆北办事处片区发展方案
现状是处于城镇化进程过渡区域,可支配的土地资源较少,目前此片区农业用地尚不足66.67 hm2,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现有农业用地维持在低水平苗木种植状态,生产效益较低;农业地块周边为城市建设主干道,但现状道路基础较差,有拓展修整的需求。发展方案为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绿化用地。
3.3 卜尔汉图镇片区发展方案
3.3.1 现状。辖有16个行政村,其中乌兰计二、三村、哈德门村及打拉亥村部分耕地为昆区农业的主要载体,基本农田和一般农地集中,目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包括玉米、杂粮和蔬菜等;土地整理项目已经覆盖,田间节水灌溉管道铺设,但目前灌溉方式仍为传统漫灌。水泥路和乡间道路纵横地块,但部分路面需要修整;已有部分农业项目,卜尔汉图嘎查的现代农业基地占地面积20 hm2,主要从事农产品、农业观光旅游、食品、餐饮、物流配送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哈德门村华兴天源花卉产业占地面积5.2 hm2,以蝴蝶兰成熟苗出口为主导产业,目前已投入2 200万元,建成智能联栋温室2栋逾6 000 m2,日光温室12栋共7 000 m2;地块内村庄集中与分散并存,有旧村改造的需求。
3.3.2 存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为一家一户,耕作方式粗放,种植品种传统,生产效益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市场竞争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周边环境受工业影响较大,工业化和城市化既挤压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也挤压了农业的生态环境空间。
3.3.3 发展方案。“四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一是重点突破,建设项目化。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农业资源,确定建设的重要节点和重点项目,建设一批起点高、带动强、效益优、层次高的精品农庄和农场,先期突破,带动片区整体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二是培植龙头,产业集群化。引进高科技、潜力型龙头企业,对接重点建设项目,带动高端龙头企业落地,强化农业的龙头带动,形成高端农业产业集群。三是产业融合,功能多元化。按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促进科教、文化、旅游和农业融合,形成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形成多元功能耦合,重点功能突出。四是创新发展,手段科技化。推动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发展科技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农业。
针对区域环境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选择高科技设施农业展示示范项目、航天育种示范基地项目、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核碳与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休闲养颐农庄项目、农业科普博览园项目、农业众筹示范基地项目、自有知识产权花卉母本基地项目、农业生态修复试验基地项目、设施园艺与生物组培基地建设十大重点项目,作为引领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龙头项目。通过政府、集体与社会投资三方结合,广泛对接政策与工程项目的支持;以村民作为收益主体,充分保障其参与权与长期权力,自主管理,和谐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4 参考文献
[1] 金莲,王永平,刘希磊.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12(7):28-32.
[2] 刘冰,王锦峰.枣庄市市中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3):366.
据不完全统计,五届泛珠洽谈会粤琼两省共达成合作项目136个,项目金额276.6亿元。2005年至2009年,粤琼累计合作投资总额超过500亿元,涉及热带农业、海洋渔业、新型工业等领域。2010年,粤琼合作在旅游、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呈上升趋势,金额超过200亿元。
在签署《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仪式上,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建议,两省政府将合作内容进一步细化、逐项分解,并列入两省的“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目前,在广东的琼籍人士超过60万,为广东服务的琼籍农民工超过18万。
2010年12月29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和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海口市签署了《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省将在跨界基础设施、蓝色经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产业及科技创新、市场建设、社会事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更具发展活力、更具开放度的新兴经济区域。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力争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根据《框架协议》,两省将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构建发达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特别是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方面,琼粤两省将强化两部两省一委联席会议机制,共同推动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及配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共建南海蓝色经济区域。合力发展蓝色经济是《框架协议》的突出亮点之一。根据《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海洋渔业、海洋资源开发、海上安全生产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加快广东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和海南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建设。
加快两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建立有效整合双方资源的产业集群。《框架协议》提出,促进两省产业转移和承接,支持两省企业落户对方的工业园,并享受对方的产业转移优惠政策。利用广东制造业优势和海南丰富资源优势的互补性,促进两省中小企业合作与交流,建立起能够有效整合双方资源的产业集群。根据《框架协议》,今后还将促进两省与港、澳、台地区深度合作,建设在全国乃至亚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更具发展活力、更具开放度的新兴经济区域。
制订区域旅游合作规划,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特色旅游观光带。《框架协议》要求,广东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海南支持广东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两省要结合优势旅游资源,共同开发“一程多站”、优势互补的旅游线路。实施跨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支持海南建成广东游客的国内休闲基地。
[相关链接]
两部两省共商跨海通道建设
关键词 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76-01
农业科研项目主要是指研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对农业科技进步有重要突破,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1]。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和支持也逐渐增多,项目的管理工作也开始变得精细化、信息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是指课题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是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本文仅针对农业科研项目立项之后、结项之前,即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讨论。
1 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现状
1.1 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控制,无法保证研究质量
管理方面存在“重立项,轻执行”的模式,即只重视项目申报和立项,合同签订后,项目执行与管理脱节,对于项目如何执行没有任何措施,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项目的实际成效达不到预期目标。
1.1.1 沟通不畅,加大过程管理难度。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上级主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组等各个方面。由于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往往导致主管部门、管理部门和课题组相互之间沟通不及时,从而出现“信息不对称”[2]的现象,主管和管理部门不能准确地掌握研究动态,无法了解具体执行过程,评估和预防出现的风险,加重了过程管理的难度。
1.1.2 项目预算缺乏监管,影响过程管理。在项目预算执行方面,很多单位和部门未能充分开展财务监管,难以保证经费的使用效率。由于项目负责人不重视以及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在预算执行监督中往往出现“支出随意、滥用经费、中饱私囊、用票据滥竽充数”甚至“监管真空”等现象[3]。
1.1.3 影响因素多,重大科研项目过程管理难。重大科研项目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尤为关键。由于是多个单位联合攻关、共同协作,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影响因素较多,难以预测每个子项目的结果。因此,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出现技术路线存在差异、人员流动、信息资源不平衡等,都会影响项目的执行[4-6]。
1.2 管理模式和方法有待改进和创新
随着国家对项目管理的重视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项目管理多是采用网络信息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方便快捷,在节省资源的情况下,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过程管理多是采取固定时间段内填报执行进展或者中期研究报告等方式开展。笔者认为目前的模式还无法达到有效监管的预期水平。其一是科研项目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不能准确定量,因此此种单一模式无法全面、深入了解项目的实际和真实的进展情况,使得项目中期检查成为“表面文章”而流于形式,最终导致项目完成时,只能凭借项目产出来评估项目完成情况。其二是不同的科研项目研究节点不同。基础研究项目重在探索和创新,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突破或进展。应用项目则是对基础研究的扩展,有特定的目标和目的。在同一时间节点内,开展项目过程评估,必然会影响项目的完成质量。此外,目前项目的评估方式和体系过于单一,无法开展项目全过程评估,使项目始终在可控范围内进行[7]。
因此,综上如何利用便捷的信息化管理,选取适合的节点,提高项目的过程管理水平,及时鉴别和评估项目执行中的风险,才能更好地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
2 加强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建议
2.1 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管理
全方位的过程管理除了监督项目执行进度外,还应包括控制执行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项目支撑和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管理。笔者建议在管理过程中应结合项目的特点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动”是指管理部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行项目常规管理,对项目进行动态监测,确保项目支撑条件,协调各方的关系;开展实地考察,收集和分析项目执行实际信息,监控项目执行进度;掌握项目进度动态,及时对项目执行中的风险做出评估和预防。“静”是指选取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阶段性或里程碑式的检查汇报,由课题组主动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总结项目执行,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下一阶段的项目情况,必要时可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或评审机构开展经费检查或执行情况评估。“动静”结合共同保证项目的执行质量。
2.2 项目过程管理中利用信息化手段
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项目管理者和项目组之间各种信息的共享,让项目组及时反映项目最新进展和存在问题,管理者及时处理反馈的问题,减少中间环节信息滞纳时间和信息失真,提高信息传递和处理效率[8]。笔者认为目前可以从两方面来改善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一是设计业务流程,完善管理系统,彻底实行信息化管理,实行“无纸化”办公,让科研人员逐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二是“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工作,做好信息化管理的辅助工作,找到信息化手段与管理之间的最佳配合方式,发挥信息化的最大效益。如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等项目管理制度,及时预防项目执行过程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监管和评估项目执行情况,保障项目顺利执行。加强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与上级科研主管部门三者之间的联络与沟通,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提高项目的执行质量。
3 参考文献
[1] 刘红霞,郑健,侯佳贤,等.浅析农业科研项目动态过程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4,34(12):244-255.
[2] 钟卫.过程管理方法在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4):62-63.
[3] 李发福.从项目预算的全过程看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弊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59-62.
[4] 朱彩青,瞿雯婕,陈克樱.高校二级学院重大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J].云南科技管理,2015(3):21-22.
[5] 杨熙.大型科研项目模块化过程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7):84.
[6] 严智宇.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实践研究[J].今日科技,2014(7):53-54.
所谓的“三农”也就是指农民、农业和农村。银行业作为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引导资金流向的重要产业部门和职能部门,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农业在一国产业中又有其特殊的地位,是一国人民生活的基础,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得到有力的支持和发展。在近期出现的世界性粮食危机更证实了农业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了金融业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时,要利用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法使资金流向农业而不是追随着利润高的产业,忽视农业。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缺失分析
2.1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缺失
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看,机构形式单一,数量不足,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错位。由于国家的金融机构定位安排,使得正规金融形式单一且机构的覆盖率较低,业务服务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品种匾乏,主要集中在粮棉油的购销储活动范围,支农力度不足;中国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业务定位转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势单力薄,难以支撑整个“三农”的金融需求;邮政储蓄又不断从农村吸储资金但又不能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正规金融的缺位,使得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非正规金融如民间借贷挤入农村金融市场,尽管有其非合法性,但在有的地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是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
2.2制度供给缺失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弱化
从金融制度供给角度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确实存在金融供给的总量不足、有效需求的地区性差异大等特点,但仍属于制度供给缺失所致。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存在着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所说的金融抑制,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陷入“双抑制”怪圈。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及体制的变革都是沿袭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存在严重的制度缺欠和制度供给不足的表现,这与我国“以农养工,以农养城”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导向是分不开的。从表象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即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低,贷款难以及民间金融“挤出效应”等。三是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保险、证券、信托、、结算等业务极少。
3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功能界定
3.1农户的金融需求
是指以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农民的金融需求。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现阶段表现为:道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生产性资金需求与生活性资金需求并存,“舒尔茨一波普金命题”在我国成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贷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较高。由于非生产性支出往往占更大比重,故非农业生产性需求凸显出来,生活性借款比重加大。非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和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结合在一起,中国农村的生产性借贷需求呈上升趋势。而经济发达地区,农户的资金需求是收入等级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越高,经营性资金需求加大,综合的金融需求、与城市趋同化的金融需求凸现。
3.2农业金融需求
农业金融需求,是指现代农业在生产、经营、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中,其生产和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和各种农业组织)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从广义上说,现代农业的价值链不断延长,正逐步呈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根据。农业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和流通领域不断延伸,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各环节不断整合,新农业正在衍生出多元化的商业金融关联市场。农业金融需求可以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划分的生产性农业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按照需求主体划分,分为农户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按照农业组织形式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初级产品——种植、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多种经济形式联合体的金融需求。
3.3农村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需求泛指农村地区及县域经济区域性的各种个体和组织的金融需求,他们包括一般农民和种养专业户、乡镇企业务工人员、农村经济组织、乡镇工业及建筑企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需求的社会管理机构等。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呈现这样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使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创造的GDP也占全国的50%。民营经济、特色经济、板块经济、劳务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发展形式出现,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集群化特点,农业和非农业分离的格局开始打破,城乡交融的格局开始形成,这一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呈现了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同时,在相关领域又形成一个与“三农”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庞大产业市场,商业性金融资源潜力非常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与产品创新要求也很高。
4以实现金融功能为目标加快金融创新
4.1必须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
在现有农村金融的制度框架下,应引入竞争机制,在市场定位中解决好商业化运营的高盈利模式和“支农”的低盈利模式的社会功能矛盾问题。况且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及在亚洲获得成功的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农村金融市场不是没有潜在市场前景。同时,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以及中外农村新型村镇银行、贷款机构及社区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为金融创新提供保证。
4.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投融资体制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投融资商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不同阶段、不同人口群体、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导致的金融需求也不一致。所以应该建立起“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农户就可以通过政策扶植维持简单再生产,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实现初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真正具备经营能力的农户可以实现高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
互联网带来全新洗礼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县域经济表现非凡,互联网为其带来全新洗礼,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电子商务。县域电商的增速比例比城市高出将近14个百分点。在论坛上,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陈亮披露了即将于下月公布的《新农人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和内容,描绘了电商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和消费趋势的前景。
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显示,天猫“双十一”全天成交金额为571亿元,比去年增加57.7%。“来自农村一端的网上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其中有接近10%的消费来自于农村。消费额为50亿元左右。”陈亮说,“我们说的农村是县城以下的地区,主要是指乡镇和村。”一下农民和市民“双十一”购买的东西对比,显示,农村的消费正在进入快速的升级阶段,他们从小到衣服这样的小商品,大到大家电都开始通过互联网购买,所以接下来类似于家电这种高价值的商品会在农村迎来比较高的增长。
“新农人”被陈亮定义为:以互联网为工具,以农业生产流通服务为职业,兼备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敏锐的市场感知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新农人对于建立农产品的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有巨大的帮助。在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提供了比较低的门槛。因为品牌不是依靠广告,而是依靠消费者的口碑。”
跟新农人贴近的是农产品电商。从阿里平台数据来看,农产品零售额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2010年,整个淘宝平台的农产品零售额约37亿,2011年就上涨超过110亿,2012年是198亿,2013年超过400亿。每年增速超过100%。生鲜产品是农产品中增幅最快的细分品类,去年一年的增幅大概是195%。一共有三个品类,它们的增幅均超过100%,分别是生鲜产品、粮油米面和茶饮类的产品。从大品类来看,零食、特产、坚果占到了1/3的比例。从单品来看,大枣和茶叶是单品里面最大的,生鲜里面的水果是增幅比较快的。比如说莲藕、橙子和龙眼是单品里面增幅最快的三类产品。
用“文创”思维做农业品牌
产品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最大的战略。如今,消费者对于品牌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我国大多数农产品还处于无品牌阶段。品牌代表信赖,从小麦、水稻到瓜果、蔬菜,从猪肉、羊肉到海鲜产品,能够让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值得信赖的品牌缺失,成为当下农产品发展的一大商机。
“做农产品最重要的是清楚受众,产品要卖给谁都不明白,营销就一定偏离了方向。”北京志起未来营销集团董事长李志起说。2014年的市场特别冷,不管是从农产品的角度,还是从食品营销和饮料营销的角度。很多企业推广的力度,做促销的力度都在大幅度下滑。农产品企业今年很多是转型不成功,过去靠礼品、团购、政府采购,但是到了今年这些路子被堵死了。
在这种背景下的“逆市大师”就很值得借鉴。“第一要素就是用做爆品的战略来做产品。无论互联网思维怎么发达,无论互联网的电商怎么普及,但是有一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就是产品。”李志起表示,调整产品结构,应该成为企业的选择,而且调整什么样的产品,保留什么样的产品。他的建议是一定要选出能成为迎合大众消费心理的产品,那就是战略新品。
另一方面,如今的农产品和食品饮料行业里面,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用做“文创”的思维做品牌。“因为很多企业产品的同质化特别严重,产品的价格战打得特别厉害。但是今天的消费者不会再因为价格低而喜欢你,而是喜欢人性化、有湿度和温度的品牌。”简单来说,今天做品牌跟十年前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今天的品牌如果不能够做出有人情味的品牌,就是不受欢迎的。
同样,光华博思特品牌机构董事长韩志辉认为,品牌农产品的严重空缺与消费者对于品牌农产品的渴求,造就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品牌农产品市场,蕴含了未来30年的最大商机。“现在很多农产品都是靠区域性品牌打出知名度的,如阳澄湖大闸蟹、阿克苏苹果等等,而这些区域品牌是公共资源,如果区域内的农户有一家滥用公共资源,就会让这一品牌成为区域‘差品’。”韩志辉表示,最好的方法是将区域品牌资源向企业主体品牌资源转化。区域农产品之所以会成为名品,就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产品品质、历史人文等特点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形象。企业只要将这种美好形象与企业品牌联系起来,就可以抢占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就会赢得市场。
打通“线上+线下”双重通道
无论做哪个行业,到最后帮助你做生意的,无非要打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这三个层次和三个环节。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化时代,所有的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服务方式,实际上就围绕着信息流通方式的改变来展开和进行的。本届“中国新农业(食品)产业年会暨全国县域农业经济高峰论坛”上,河南沈丘县、山东蒙阴县、天津静海县、吉林图们市政府的代表与线下农业渠道天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电商领域企业1号店签订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