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历史教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历史教育囿于课堂的狭小圈子,相对封闭;师生关系是单向地、直线地发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未得到全面的贯彻。这些都制约着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束缚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青岛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历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这是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历史教育改革首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为目标,构建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历史“学习共同体”,使师生双方良性互动,教师努力充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学生研究性学习,对历史学科而言,有其特殊的难度。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及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学生学习历史,远不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可以依靠解题获得成功的自信.从而树立持之以恒钻研的兴趣。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只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手,才能真正使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我们几经论证,开始尝试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乡土历史选修课作为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我们除在课内专门开设乡土历史选修课外,还开辟社会教育领域,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学生到社会上搜集乡土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于是,档案这种一直不为中学历史教学所重视的特殊的历史资料便显得格外重要。在学习中,学生走进档案馆,翻阅那一卷卷泛黄的档案,掌握了基本的搜集历史资料和分析处理其中有效信息的方法,进而促进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档案是历史的特殊载体,它与学生课堂上接触的教材等历史载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未加雕凿”。加工前的历史载体显然要比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产生无穷的探究欲望。没有主体探究欲望的研究性学习是流于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是不会产生持续的、长久的学习效益的。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对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与乡土历史相关的课题,然后到档案馆中去探究未经加工的历史(档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提炼出符合历史本相的有效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得到深化与活化,而且可以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终生受益的历史研究方法与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来,青岛市一些学校以利用档案为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搞得有声有色,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取得一些经验。其中,青岛第十九中学结合学校地处胶济铁路附近,铁路职工子弟比较多的特点,在高一年级进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时,组织学生分期分段进行胶济铁路简史的研究性学习。如,对去青岛档案馆查阅、摘抄档案资料的学生,先经过简短培训,使他们对查阅档案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利用档案馆的目录卡片,根据卡片的内容提要和编号,查阅全宗、案卷。面对浩繁卷帙,学生们一开始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教师充分体现其主导作用。教师巧立一些专题,以指导学生资料的搜集,诸如:“通过德国总督府编制的文件,分析德国殖民者修筑胶济铁路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胶济铁路管理当局的年度报表,分析胶济铁路的修筑功大还是过大?”学生们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时间,走进档案馆。他们足足搞了一个学期,搜集了大量专题性资料。在学期末举行的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有特色的,是前往档案馆的同学精心设计了一张醒目的统计图表,将德国修筑胶济铁路的投资与铁路修成后掠夺的财富放置在一张表上,使人一目了然。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成果,对德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进了剖析。前往档案馆的同学结合搜集的第一手资料指出,德国殖民者投资修筑胶济铁路,是需要加倍“回报”的,那就是他们要长远地掠夺铁路沿线的财富,已经掠夺的44%多万马克不是其终极目标,因为这个数字是根据胶济铁路当局1898年至1914年的报表统计的,如果不是1914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夺占青岛这个意外事件的话,德国殖民者的掠夺会进一步发展。尽管同学们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还显得有些稚嫩,但却是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学习实践的产物,从中透射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这正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依托档案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让学生走进档案馆学习历史,可以改善历史教育结构,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营造学生爱学历史、会学历史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一、选好课题,合理切入
选择和确定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事关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一般来说,选题途径主要有:上级提供参考题目,指导教师命题,集体研讨选题,学生自主选题等。无论选题来自哪种途径,都要引导学生考虑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水平、时间、信息资料等主客观制约因素,选取素材来源广,指向明确,便于操作的内容。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本土历史文化入手选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积极性。例如,引导学生以本地历史名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平、业绩以及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能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也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二是注重结合时政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情感。例如,针对当前南海局势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对以上地区拥有无可辩驳的。引导学生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的变化”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三是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评价,进而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如提出“近代历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式的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的比较”、“我国古代史上著名政治家的评价”等课题,与教材结合紧密,适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二、自主研究,注重过程
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在研究中有新发现、新成果,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研究性学习追求的不是研究结果而是过程本身。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和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性和过程性,可在教学实践中做以下尝试:一是制定计划,分组实施。采取自愿合作的方式将选择相同课题的同学分成一组,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课题研究的计划、组织、实施、总结以及沟通等工作。分好组后,要求各小组根据选题的内容、资料来源、同学具备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商讨制定本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课题、目标、方法、分工、成果形式等,让学生学有目标、研有任务。二是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档案等资源,查找相关信息资料,鼓励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等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认真筛选整理。学生在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时,容易出现拷贝现成研究论文的现象,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防止助长抄袭习惯。三是自主学习,开展研究。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全程参与,每位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要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及时做好记录,积累每一个环节的资料。小组内学生应及时沟通交流,加强合作,共享成果。在遇到困难时,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对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还应及时调整。四是撰写论文、巩固成果。论文或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撰写论文或报告是对研究性学习综合、升华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格式、结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论文或报告形成后,教师要认真评点论文,尽量给予其积极评价,并将优秀论文装订成册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引导,确保实效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目前,我校非常重视研究性学习,要求是每个班级的每位成员都要参加。目前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还是处于探索阶段,通过这两年的探索,初步认定研究模式基本模式为:在课堂中提出疑问、主动探讨,主动学习、课外研究,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三个方面。
首先,要在课堂中提出疑问,主动探讨。在上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讲解,如果学生提出疑问,觉得有必要去探讨,再经老师同学讨论,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在落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师生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的知识细节,可以是整章整节的宏观框架,还可以是单元或阶段特征,旨在培养学生驾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老师从中选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重点课题或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课外研究。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学生即可开始自主性学习,由于高中学生的学历、阅历的限制,最好是分小组进行活动,同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文字、图表、音像等,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研究更多地应在课外进行,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资料查阅、影像观看、咨询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研究信息,最后集中处理,得出结论。 在这个阶段,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包办代替,应该扮演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要研究过程中做好督促和检查,真正的起到指导老师的作用。
再次,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研究与学习,把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多媒体展示、报告会、辩论会、演讲赛、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师还要及时、认真地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励再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自主学习
新课改以来,随着历史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学生渴望有更多的方法和更好的角度来学习历史,教师也希望有更多的手段和更好的模式来传授知识。围绕如何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这一问题,我设计完成了一堂研究性学习的历史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通过启发学生寻找夏文化存在的依据,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一、合理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创设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探究氛围
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地确定研究课题。这种想法固然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学生对所要研究的课题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更何况在一节课相对有限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全方位地呈现所有的研究课题。因此,如何合理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便成了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寻找争议问题作为可能研究的课题。
在上《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这堂课之前,学生根据我的建议从课文材料中积极寻找与夏文化有关的争议问题。如:
①二里头遗址中的建筑究竟是不是宫殿?
②夏朝有没有文字?
③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能否作为国家存在的依据?
④刑法、监狱和军队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国家的形成?
⑤《礼记·礼运》中描写的“小康”社会到底是不是夏朝?
⑥禅让制走向世袭制是否反映了国家权力的出现?
根据这些争议问题,我和学生一起筛选、讨论和整理,确定了三个研究课题,即“传说中的夏文化”“文献中的夏文化”和“考古中的夏文化”。通过这三个课题来寻找夏朝存在的线索,尝试解决夏朝存在的争议问题,从而初步印证夏朝的存在。为此,我将该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周内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报告。
在寻找和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感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探究氛围。
二、多角度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突出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需要教师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这提醒我们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进程时,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手段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从多角度构建知识体系。在《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这节课中,三组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考证夏文化的存在。其中,乙组学生提出的“传说中的夏文化”即从传说中探索夏文化的历史渊源成为了这节课的一个重要亮点。它突破了从文献和考古的角度去研究夏文化的传统做法,大胆地从上古传说中寻找夏文化的线索,从而为研究夏朝的存在提供更多的依据。
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的要点如下:
传说:“大禹治水”。相传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人”,与黄河中下游人民同甘共苦。禹变堵塞为疏导,疏通九条河道,治水取得了成功。禹被舜封为夏伯。
根据该传说,学生认为“大禹治水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进而提出了“这种兴建对人类社会形态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联系了两河流域对古代苏美尔人国家和尼罗河对古代埃及的影响,认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才能组织和调动起来,因此,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预示着一个国家政权的存在。”
根据上述传说,乙组学生的研究结论是“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乙组学生通过传说来研究和寻找夏文化存在的依据,这显然不是本课的重点,而且相关的传说资料也不是很多,但是学生们并没有放弃,坚持利用两个耳熟能详的古老传说,从一个新颖的视角深入挖掘相关历史信息,寻找相关历史线索,进而得出相关历史结论,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主动研究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特点。当然,学生的研究报告肯定有一些不足,教师可适当地点评并指出,由于这些不足的存在,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在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究问题时,让学生自主研究,尝试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研究性学习的持续发展能力
二期课改纲要明确提出:“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学生对在以后几十年学习、工作、生活和发展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的总体解决能力,正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本追求,是我们要给学生奠基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学生具备不断探究、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为重要的目标。
然而,在一些研究课中,学生虽能很好地展现研究成果,但最后往往由教师对成果进行判断优劣是非,这样的判断总不免令人遗憾。我们知道,材料的多样性决定了结论的多元性,这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所在。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为总结课题需要而对学生的研究结论进行高度评价,淡化处理和教学主题趋同性较低的研究结论,这样做虽能鲜明地突出教学中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间接地降低了一部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持续研究的能力。实际上,教师在研究课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的研究结论作总结性的判断,而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研究结论,让学生自己在不同的研究结论的碰撞中进行比较和思考。同时,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设疑、制造悬念,让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研究结论,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主体地位
在以往历史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早已被大多数学生所厌倦,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过程中被扼杀,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在枯燥的课堂上得不到满足,他们更愿意通过课外的其它媒体途径,如历史小说、电视、电影等来获得有关历史的信息,历史课面临失去教育主渠道地位的危险,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让历史教学焕发生机,真正发挥育人成才的功能,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改良教学内容。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打破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统天下,将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转折点,因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故而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好处。
1. 教师以问题性引导探究,构建高效课堂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以问题为线索和手段,注重知识的因果联系和结论得出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辩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可以实际运用的具体方法有:1)问题诱导。教师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构成一个知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解答系列问题,自然经历了一个由分析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的简单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观念。2)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定论和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也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可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历史的欲望。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又缺乏定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形成一种既分享合作,又质疑争论的课堂研究气氛。4)研究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向学生提供诸如参考书目,相关网站名称等信息,让学生根据兴趣,就教学内容自己发现和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历史研究的能力。例如学习《动荡的中东》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引入四次中东战争。理解了历史的因素。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进而构建起高效课堂。
2. 重视历史拓展性,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性研究 历史拓展性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对历史学科或历史学以致用某一领域有强烈兴趣的一部分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动力,主题性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我采用以下程序引导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
(1)确定一个开放性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可以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情况来确定,也可以由学生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讨论决定,后者更具学生的自创性。主题必须是开放性的,有选择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空间。如:诗歌与历史,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世界宗教史话,我的历史观等。
(2)学生选择研究去向和组织形式。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个人或2-4人的小组为组织形式,在研究主题下,按自己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在主题“巴勒斯坦等以色列问题”以下,学生提出了:“古代犹太民族的历史”、“欧洲排犹思想的由来与发展”、“犹太复国主义的由来及影响”、“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作用”、“巴以问题最新进展与预测”等问题。
(3)搜集和处理信息,并形成研究报告。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图书文献、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和各种途径(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广泛收集资料,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4)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完成主题研究。 在课堂上,学生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形成对研究主题比较全面的认识。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对于苏联的解体,可以由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会解体吗?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 鼓励学生自选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与思辨能力 指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历史的或与历史相关的课题,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研究,并完成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它的基本过程是:
教师:选题指导――审定研究方案――提供方法指导――指导论文写作――论文评定
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题――上报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小论文――论文交流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原则教学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04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一轮课改的一大亮点。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看问题的角度片面。由于知识面狭窄以及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学生们看待历史问题有时比较片面,如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比较偏激,持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
2.不能从本质上揭示问题。有的学生往往只看到某些历史现象,而不能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去揭示其本质。如清军遭八国联军打败,不少学生仅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清军将士太无能,而没有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治国观念落后的本质。
3.假设历史。历史不能重复,也不能假设,可有的学生以假设或虚构的视角来看待某些历史事件。如有一学生说郑和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当年他奉命下西洋,发现了“新大陆”,并建立了“日不落”的中华殖民帝国,今天矗立在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就是郑和塑像……这种违背史实的观点显然是不可取的。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坚持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课题设计必须体现实用性,利于学生释疑解惑、增长知识、促进学习、指导生活等。所提出的课题要防止简单化,更不可以在一些无意义的问题上纠缠不休。
2.可行性原则。课题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及学生所具有的研究条件,切口要小,具有一定的深度,还要便于学生查阅资料。
3.多样性原则。课题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是对课本知识的挖掘或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的拓展,也可以是历史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是纯理论的探讨,也可以是具体历史的调查与挖掘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
4.探究性原则。课题的研究应围绕某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影响、评价等方面去展开,如“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等课题,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5.开放性原则。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申报。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
1.确定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主要途径:(1)从历史教材的导语、课文、插图、阅读材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题。(2)从重大时事、社会热点、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三农问题等都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
2.制订计划。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具体内容、方式、参考资料、学习步骤(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个人学习阶段,由学生根据小组的分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搜集和整理资料。第二阶段为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小组成员各自发挥特长,针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探究,获得自己的见解。第三阶段为全班活动阶段,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活动成果(如资料汇编、历史人物评析、历史小报编辑等)、人员组成(主持人、主要成员、指导老师、各自的分工情况等)。
3.实施研究。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及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进行具体研究,并收集、整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实施研究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一是收集史料的方法,包括收集渠道、资料的形式等;二是分析整理史料的方法,如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社会调查法等。
4.总结交流。由学生自己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举办历史小论文答辩会、历史辩论赛、演讲报告会、成果展览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等等。
四、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评价方法
1.制定评价标准。在实施研习计划前要确定评价标准,并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通过正确的评价引导,激励学生继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
2.重视过程性评价。要十分重视整个学习过程的检查与管理,教师尤其要在课题的研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检查和指导。
笔者拟就高中历史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能力自主地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选题,再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无论学习的准备阶段、研究阶段还是总结阶段,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始终是研习过程的核心,但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就应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学堂”,减少对学习的控制和直接干预,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置学生于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针对历史教材的特点,注重讲授时知识的连贯性、扩散性,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把一些同类或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增强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精神。如世界史讲到公元1689年改革时,联系同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讲到沙俄1861年改革时,联系中国清朝的“辛酉”和总理衙门的建立以及美国内战的爆发等三件大事;讲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时,联系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同一时期的改革中国失败了而日本却成功了等等。
二、当好学生的参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说就是把研究作为学习的方式,把学习作为研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研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不再是记忆、理解而是研究的方法,它非常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充分准备,当好学生的参谋。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如学科知识、选题讲座、创设情境等,目的是给学生一种引导,给学生一个帮助。
其次,要注意选题。教师可以拟定出相应的研习课题供学生参考,但这些课题应确保有探究的价值,一般以评价性或争论性的问题为主。如对成功与否等历史事件的评价,对拿破仑、哥伦布等历史人物功过的评价等。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题,但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能力,坚持宜小不宜大的原则。
第三,要帮助学生有目的地选择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历史资料的运用。要突破某一个问题,必须借助于相关的历史资料,必须查阅和占有历史资料。而学生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做起来很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尽可能多地阅读和研究中外史著,尽量积累有关历史资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待学生选择资料后,教师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里及表地提取有用的信息。
三、点拨疏导和启发,充分运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国历来比较讲求“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其权威性不容动摇;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进步。
今天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完全可以不闻不问了;相反,在研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掌握学生的研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及早把他们的研究引导到正轨上来。当学生有了疑难,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要加强指导,把学生的思维引进峰回路转的知识道口,促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驱动其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你这样做的充分理由是什么?”“可不可以再换个角度思考呢?”、“针对这个问题你都查过哪些资料呢?”“找个同学讨论一下怎么样?”……但教师要绝对避免责怪、模棱两可、否定或角色换位等问题的出现,应尽量少表明或不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免使学生受到影响。如若角色错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现成的答案,那整个学习就将前功尽弃。
四、及时引导总结,善始善终
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探究性,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见解,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可能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疏忽和偏差等。这样教师在研习过程结束后,就应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以提升研习的质量。
第一,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出学生中的不同观点和见解,但无需统一,同时指出在研习过程中学生还存在的问题。
第二,教师要在概括的同时亮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不需要学生改变意见,以求和老师一致。
一、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共振
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的、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在信息化时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已不可能是绝对的权威,不可能是所有知识的占有者,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课堂和学校限制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和信息,而且有些知识和信息往往是教师所未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发展自身的自学能力,掌握历史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不然就会落后于学生。同时又要以完全平等的姿态向学生学习,经常交流、探索,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互相学习、互为师长、共同提高,达到师生和谐共振的理想境界。
2、有利于课堂互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课堂互动式教学在教学的程序上主张“先学后教”或“先练后讲”。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从而把学生自学活动置于一种突出的位置,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设问和提问、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参与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调动学生多思、多想、多议的积极性,并在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上下功夫。给学生以充足的自主学习、思考讨论、自练自改时间‘使学生学的主动,学得愉快,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形成学生的主体人格。
3、有利于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合作学习可以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合作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互相事作基础上的,一异质小组(优、中、后进三种类型的学生并存)为单位的教学形式,是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是一种教学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促进者,赞叹鼓励者的身份出现,基本不站在讲台前,而是坐到学生中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在讨论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学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鉴赏美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第18课诗歌、小说与戏剧》的教学过程重在对具体问题的探究,给学生充分的活动与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话剧表演:《欧也妮·葛郎台》通过表演的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情节的逼真再现,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巴尔扎克对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批判,并且联系现实社会对学生进行正确金钱观的教育,达到教育的升华。总之,分层合作学习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4、合作学习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历史教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为目标,构建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历史“学习共同体”,使师生双方良性互动,老师努力充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学生研究性学习由于历史过去性的特点,只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才能真正使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我们几经论证,开始尝试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乡土历史选修课作为开展历史研究性的突破口。我们除在课内专门开设乡土历史选修课外,还开辟社会教育领域,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学生到社会上搜集乡土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让学生走进档案馆,翻阅那一卷卷泛黄的档案,掌握了基本的搜集历史资料和分析处理其中有效信息的方法,档案是历中的特殊载体,加工前的历史载体显然要比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产生无穷的探究欲望。进而促进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对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与乡土历史相关的课题,然后到档案馆中去探究未经加工的历史(档案)。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提炼出符合历史本相的有效信息。这些活动需要研究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并与调查访谈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得到深化与活化,而且可以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终生受益的历史研究方法与历史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走课堂,走出校门,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学会与人共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二、合作学习的评价
【关键词】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解题能力;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政策和理论研究的推进,实验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的这一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据报道传统的授受式教学重视的是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并且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主要采用记忆、理解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局限的,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鲜新奇的,与化学相关的科学问题依然盲从,没有依靠自己所学知识去客观的分析问题。有学者对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获得者小时候智力聪颖,科学兴趣浓厚,动手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烈,在许多未知领域对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时刻都要激励我们的学生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虽然在研究性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知识跨学科,作为教师也有不懂或不知道的问题,但我们不能退缩和逃避。韩愈说的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相长。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这几年中,最直观的表现是在高考化学实验题中学生的解题能力都有所提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其心理上、知识上都能健康的成长。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堂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从现在走向未来。
一、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正确选择,使学生的能力能够更好的发挥
1.化学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
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适当的增加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焰色反应之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之下,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鉴别NH4Cl溶液、(NH4)2SO4溶液、KCl溶液、K2SO4溶液四瓶无色溶液。通过交流设计思路,实施实验并得出最佳方案。这样的探索实施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2.高考实验题中开展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
尽管我们一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是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不能避开“高考”这一指挥棒。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发现高考实验题的形式多样,信息丰富,主要有数据图表、文字表达、装置图、关系曲线等,很多与社会问题相关联的实验题每年都会涉及。其中装置图及流程图是常考的知识点,实验题大都设计探究过程,答案的开放性也越强,要答好这类题除了思路清晰外,还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而在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中,我发现学生的这些能力都有所提高。很多我们研究的高考实验题,其提问方式都是我们日常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这一点还增强了学生的解题信心。比如高一学生提出要研究化学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这一内容正是高考的热点,学生翻阅了苏教版必修2《化学电源》这一节内容,并开展实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实验方案,改进实验,并自制简易电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明白了为什么乱丢电池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开发燃料电池的优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的意义等。在期末考试中,参与这次研究的学生在这一块的知识的理解上比别的同学清晰。这是预期没有想到的。通过与课程相关的实验探究,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学生不再是“纸上谈兵”。
3.从日常生活中开展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
曾经有科学家说:“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社会生活的问题层出不穷,平日里学生总是关注自己的学习,因此在订立课题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这一要求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生活的热情。如探求肥皂制造的过程,一方面学生了解了传统肥皂的制造工艺,另一方面也学习制造了各类奇趣肥皂的改进过程。使同学们对肥皂制造的过程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还写出了质量颇高的化学小论文。
还有高中生都处于青春期,爱美是这一时期孩子的天性。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的彩色隐形眼镜,但由于商家利益熏心,市场的不规范,导致彩色隐形眼镜生产存在品质和卫生等问题。其造成的后果也是日益趋现。学生为此展开了细心的调查,整理资料,开展主题活动。虽然这里涉及的知识,对高中生来说能力有限,但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团结合作精神。运用现有的技能去了解一个他们未知的物体,增强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了严谨的做事态度和组织能力。使我们的教学真正的走向社会生活,“化学,无处不在。”从每一次的探究中学生都能实实在在的体会到这一点。
4.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中开展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
日本核泄漏污染海水引起的碘盐慌,使学生开始关注加碘盐,于是展开了真假碘盐的科学研究方案。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生活》《实验化学》中都设计用外加碘化钾的方法来检测加碘食盐中碘的存在和含量的实验,查阅资料最终采纳了杨教授的实验展开探究。
外加碘离子检验食盐中是否含碘的方法灵敏度很高。但学生心中还是有疑虑。是否是食盐中的NaCl参与反应,也有可能是本身的KI参与反应使得溶液产生碘单质。为了使实验更具说服力,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设计以下对照实验。
经过《实验化学》的学习,学生发现苏教版的铝热反应实验装置比较笨拙,不适合学生实验,学生经过反复推敲对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对这样的微型实验学生兴趣浓厚,操作简单,现象十分清晰。
通过化学实验的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更完善的实验方案。再通过搭建实验装置,通过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使学生有意识的突破以往思考这些问题的思维习惯,敢于发现新思路,把思维不断地引向深处,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
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化学实验的能力。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学生在探究实验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和谐。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使学生能够对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由于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多数涉及高考实验题,对解题能力的培养也是卓有成效的。人的智慧和创新潜能,好比一座汽油库,星星之火,可以使它雷声隆隆,光照天地;但若少了一粒火星,它会成为一潭死水,永归沉寂。化学教师就像是一粒粒星星之火,让我们的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也能雷声隆隆,光照天地!
参考文献:
[1]吕必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J].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2010(11):47-48.
[2]林肃波.化学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J].化学教育,2003(2):8-9.
[3]杨飞,马雪琦,马宏伟.“对这种鉴别真假碘盐的方法科学吗”的实验探索和理性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