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招生培训总结范文

招生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招生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招生培训总结

第1篇:招生培训总结范文

结合我镇实际,年我镇农函大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工作中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依照市农函大培训要求,积极开展农函大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努力,镇顺利地完成了农函大的招生、辅导培训工作任务,发明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学员的经济效益。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提高工作效率,

一、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完成任务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完成年农函大的招生任务。及时召开了函大招生工作会议,会后对各村进行农函大专业需求调查摸底及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镇共完成招收学员人数120人,比上级安排的招生计划100人多了20人,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招生任务。

根据农民的需求,

二、遵守“三实”原则。结合农业实际开设专业

镇始终遵守“三实”实际、实用、实效)教学培训原则,招生培训工作中。努力做到农函大开设的专业技术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地开发规划结合起来,真正办成了一个农民学得好、记得牢、用得上的培训工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今年开办的专业中,镇主要开设了咖啡技术(招收学员60人)冬季作物种植技术(招收学员60人)2个专业。

确保办学质量

三、加强教学管理。

第2篇:招生培训总结范文

特色教学有口皆碑

“我在仕林作文学了一学期,作文水平明显提高。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写作文,还学会了做人。在期末考试中,我的作文竟然得了满分。妈妈高兴地对我说:‘还是仕林作文好!’”

这是孩子发自内心的真实心声。从孩子害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到喜爱写作文、流畅写作文,从最初的作文错字不断、语句不通、中心思想涣散不突出、文章内容平淡无味甚至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到语言优美、结构精妙、立意新颖、视角独特的好作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掌握作文基本方法,走进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进而热爱生活,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捕捉写作的灵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心声。在黑龙江五常仕林作文培训学校培训过的学生,都切实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广大家长喜上眉梢、学校老师交口称赞:“仕林作文帮助我们提高了语文成绩。这样好的作文学校应该再多一些。”仕林作文培训学校每期的学生都在千人左右。一年四个学期,可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双丰收的。因仕林作文教学模式独特、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加上每班15人小班型教学的优势和在教孩子写作文的同时,注重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训,使学生做人、作文同时进步,因此,生源滚滚,很多学生报不上名,不得不等待下一学期报名。很多外省市的学生(包括新加坡的学生),风风火火前来报名学习。

就目前仕林作文发展态势来看,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因此,发展连锁加盟业务势在必行。

五常仕林作文培训学校抓住机遇,将打造全国作文连锁第一驰名品牌。

作文培训因需而生

加盟仕林创业首选

想了解仕林作文独特的教学特色,先得了解一下仕林作文创始人赵仕校长。赵仕酷爱文学,读遍古今中外名著,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经常在国家各大报刊发表,1992年公开发表诗集《温馨的风》,发行全国。1976年,赵仕在五常市一所中学做语文老师,一做就是16年。当老师时,很多学生英语都不错,可作为母语的汉语基础却很差,让赵仕很痛心,面对学生普遍不会写作文的现状,他开始专心研究作文教学。依托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不断地教学创新,学生作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受到校长和家长的好评。他的作文教学新法被教育部门作为典型,同行听课取经络绎不绝。1992年,能力突出的赵仕被调到五常市市委,在市政协提案办做主任。尽管离开了教学一线,但他一直在总结着16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当前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存在太多的缺陷,作文教学也是当前中小学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传统作文教学中根本没有体现出来。面对全国还没有一家权威的作文培训连锁机构,赵仕觉得应该为中国的作文教育做些贡献。2005年,赵仕办了退养手续后,创办了一家作文培训班。了解他的亲戚朋友把孩子送来,第一期一共14名学生。赵仕亲自给学生讲课。培训了一个假期,14名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飞速提高,让家长都感到很吃惊。培训班的名声一下就传开了,第二期培训班一下子来了60多名学生。2006年每期培训班都有四五百名学生,2007年每期学生有七八百名。一年下来,仕林作文培训2000多名学生。仕林作文培训学校的老师都是从高校中文系学生中层层选拔的,后又经过赵仕的精心培训,遵循学校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学校分为初、中、高三个学年,12个年级,48个教学班。赵仕根据每个学年学生的特点编写了教材,让学生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仕林作文以“开启智慧、形成技能、学会做人、写好作文”为核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美好心灵,并且让学生懂得品味生活,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流淌出了甜美的生活之歌”,让学生先学做人再学作文。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强化作文技能训练,如审题、立意、构思、写作、检查修改等环节强化训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仕林作文也别有心得,使学生的作文视野开阔、意蕴深远。仕林作文还设有中考、高考加强班。今年黑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是《角度》,而仕林高级学年的教材里也有一个题为《角度》的作文训练;今年黑龙江省中考作文题为《脚印》,而仕林中级学年教材中有一个作文训练题目为《足迹》。仕林学子妙笔生花,作品屡次获奖,发表在报刊上的不计其数。实验小学六年级魏玮的作文《哈佛梦》,在“学生之友杯”全国作文大赛上获小学组一等奖。仕林和市委宣传部举办的“仕林杯”作文大赛,更显示了仕林学子的风采。

仕林作文被哈尔滨教育局评为甲级学校、先进单位,教育局领导非常支持仕林开展全国连锁业务,让仕林作文培训分校火遍全国,和有识之士携手挖掘作文培训这一巨大金矿。

加盟提醒:仕林作文培训总校已经拥有了成功的运作模式,包括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的培训机制、灵活多样的招生方式,加盟仕林作文就等于选择了一种成功方式。总部对加盟商进行全面的系统培训,包括学校外部装修、门面设计、学校内部设置、员工聘用程序、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教学教法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招生培训、市场开拓等等,确保加盟一家成功一家。总部不定期地对招生、教学、师资培训等进行指导和评估,让加盟商不断发展壮大。凭加盟合同,总部颁发《办学资格证》,使用仕林作文授权书、授权连锁学校铜牌。现如今申请办学许可,相关部门审核异常严格,仅凭这一点,加盟仕林就物超所值。

地址:黑龙江省五常市建设大街244号五常仕林作文培训学校

电话:0451-53538186 55080889

第3篇:招生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校企结合―工学交替” 旅游英语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申办2010世博会成功,我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内旅游业以其独特的行业优势得到快速发展。但与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一个客观事实就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尤其是既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英语人才可谓“凤毛麟角”,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后劲,在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广东的旅游创汇、旅游业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多年来稳居全国首位,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2005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880亿元,占全国的24.5%,居全国首位。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旅游发展目标:到2010年要把广东省建设成为辐射全国、影响亚太地区、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出入境的客流中心和集散地;全省旅游业的总体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领先全国,国际竞争力位居前列,继续发挥在全国旅游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为解决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旅游英语专业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个专业方向。旅游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原本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由于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及就业观念的滞后,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就业情况不甚理想。我院近3年学生实习就业的情况调查发现,只有60%左右的学生从事了旅游行业的工作,不到20%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可以发挥其在旅游和英语两个方面的专业特长。所以及时发现旅游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十分迫切。

我院利用外语优势,进行合作办学,拓展职教空间。目前我院旅游英语专业已经开展的“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如下:

一、探索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功能

我院旅游英语专业已建成一批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分别有19家旅游、酒店等校外实习基地和8个校内实训基地;在建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及1个校园宾馆。这样就为教学提供了全真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落到实处,成功地使教学与就业真正结合。我院引进了社会资源,加大了校内实训室的资金投入,紧跟行业发展前沿,保证了实训设备和场地的前沿性;建成了环境真实、设备先进的集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体,满足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我教研室每年定期组织各实训室的指导教师到对口企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制定、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加强校企合作,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高专业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提高的基地;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最终建成国际、国内相结合的校外实习网络。

二、发挥旅游英语专业的培训功能

面对旅游行业的国际化趋势,旅游英语专业计划与国际顶级品牌旅行社、酒店携手合作,寻求合作伙伴,开发培训项目,把获得“企业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纳入学生实习考核标准体系。具体规划如下:

1.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规范双方责任与义务,保证学生的工作时间、报酬、休假。

2.制定详实的实习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实纲和实习工作计划,实纲一般包括:实习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实习的程序和时间安排;实习的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包括精神文明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勤俭节约和保密保安及安全生产等教育;检查和考核办法。

3.实行“二双”管理。“双指导”:学校派遣专业教师作为实习带队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精神文明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及生活等各方面的指导,同时聘请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参加企业每周两次实习生管理例会,负责学生岗位培训及技能应用指导。“双评估”: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期间表现进行考评,学生实习完成后给定实习评估成绩,校方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的实结报告进行总结,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4.建立网络师生沟通平台。学生实习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并定期写出实结或心得,教师定期检查并解答学生问题。

5.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

三、构建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纵深改革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为必修课,设在第6学期。校外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按照《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应至少完成一套完整的岗位技能训练项目,按学校企业双方管理,以取得校企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作为考核标准。校企双方依托“人才培养质量全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完成共同管理和考核工作。实习中学生具有“双身份”,教学过程存在“双地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质量为考核的内容之一,由双导师评定成绩。

2.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相对间接、远期的,但又是非常巨大的。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成本,招聘到了“合意”的人才,同时也塑造了文化品牌,树立了形象。通过企业学生学到了真正的适用的技能,得到了一定的奖金支持或节省设备、场地,改善了实训环境,并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了校企“双赢”。可见,找准动力之源,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能真正驱动成功的校企合作。

(2)建立校企合作的调控机制。即建立协调、调整产学结合开展的机制。如招生计划调整、校企互相往来。在建设中还应探索校外兼职队伍的管理机制。

(3)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即建立监控、保证产学结合开展的机制。如企业资金保障、学校招生培训保障。

(4)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即建立检验与评估产学结合开展情况的机制。

四、建设促进旅游+英语的复合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旅游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复合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为了使英语教师掌握一定的旅游实践知识,学院每年选派1―2名英语教师参加各种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并鼓励他们考取导游证。同时,在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时,采取1+1的方式,即每组实习指导教师都由一个旅游专业教师加一个英语专业教师组成,每月定期到实习单位蹲点、考察,写出书面考察报告。安排旅游专业教师定期参加英语口语培训,不断提高其英语水平,在教学中要求他们进行双语教学。旅游专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为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能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我院旅游英语专业“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已形成了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了毕业生上岗适应期。这种产学合作形势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近两年该专业的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达到了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协调发展,顺利完成了由学习者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张健.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出路研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第4篇:招生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050-03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共有的特征,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的总原则。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定位是地方性、行业性很强的“职业型”。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文化相连,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融,突出技能性、操作性、职业性,建设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以生产为中心的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培养人为中心的文化。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人才,其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文化相沟通,这样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学校员工认同并遵守的校风、学风、传统、集体舆论、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科学民主导向、制度、非明文规定的行为方式以及学校形象的总和。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得以传承的精神实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企业员工认同并遵守的、带有企业特征的宗旨、精神、价值观、制度、使命、经营理念、员工行为方式以及企业形象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核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灵魂。企业是生产经营的实体,职业院校是培养人的实体,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可以使学生提前感受和理解企业运行模式与工作氛围,更符合一个职业人的标准和企业的要求,就业后可以有效克服从学生到社会人的普遍性过渡障碍,缩短工作适应期,提高职业忠诚度,借以增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感,提高其合作意愿,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1.校、企文化对接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仅就知识和技能而言。许多毕业生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但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改变这种不适应,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在知识和技能上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而且要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上“零距离”对接,要让学生逐渐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并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

2.校、企文化对接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无法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能形成,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要通过蕴含一定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

3.校、企语文化对接有利于高职教育服务于企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直接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这一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有很强的服务功能,广大教职员工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渗透企业文化,不但有利于高职院校学习优秀企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而且由于校、企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与企业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有利于校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形式

1.物质文化层面的对接。所谓物质文化层面的对接,是指学校在环境、场所、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层面模拟企业文化意境,在物质文化层面实现对接,使职业院校学生有身临企业之境的感觉。

(1)职业院校文化环境与企业文化环境的对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媒体宣传要体现职教体色。比如,学校的标志、灯箱、雕塑、绿化、景点、橱窗、路标等布置,要让人一看就具有职教和本校特色,而不能与普通院校差不多。要办好自己的校报校刊,建好自己的校园网站,办好自己的校园广播与电视节目,充分利用自己的网络、电子屏,以及对外开放的渠道,如礼仪服务、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广告制作、专题片宣传等,充分展现本校的专业特点、办学优势,充分宣传本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技能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与形象。

(2)职业院校管理文化环境与企业管理文化环境的对接。营造模拟企业氛围,将企业文化融入管理全过程。模拟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缩短学生适应期。通过模拟企业的管理方式,使学生从入校第一天开始就切身感受实习上岗的要求:全校推行模拟企业“5S”现场管理,要求在办公区、宿舍、教室、实训室按“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的要求实施管理,每日进行检查登记;为统一形象,树立企业团队意识,要求学生着校服或工作服上课或实训,全校统一佩戴胸卡;为培养学生严肃的时间观念,养成职业习惯,提高纪律性,对考勤体系进行科学管理和及时统计,要求学生上下课打卡考勤,做到对上课考勤实时监控。通过对管理环境的企业化改造,达到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的目的。

(3)职业院校教学场所文化环境与企业工作现场文化环境的对接。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校像工厂,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工人,班级像车间”。职业院校应该在校园创设企业氛围,模拟企业情景,使学生身在校园,如处工厂。

(4)职业院校的班级文化环境与企业班组文化环境的对接。通过在班级建立像企业一样的组织框架,使学生进入班级就像进入工厂的环境一样,用厂规厂纪来要求自己。班级工厂模拟企业设立了厂办、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工会、车间、安全部、技术部等七大部门,并制定了主要管理岗位职责,由相应的班干部担任(表1)。各部门分工明确、精诚合作,为班级工厂的建设各尽其责。各车间主任每天利用晨会时间向厂长汇报、总结本车间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等相关信息,班级学生的奖惩采用个人银行信贷的模式进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责任意识,使学生开始习惯用企业的管理制度来要求和约束自己。

(5)职业院校的技能教育与就业岗位需求的对接。无论是“订单培养”还是“零距离对接”或“校企一体”,其核心内容都是学校为不同的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因此,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管理、师资培训、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达到“教育与岗位”对接,从而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真正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

2.精神文化层面的对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生的理想、就业态度、协作精神上。校、企文化精神层面上的对接是看不见却能感受到的,是对接的最高层次。

(1)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院校教学的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同志讲:“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我们把这句话用在教学工作中,可以认为职业院校教学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素质高、品德好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要求,既要选派品德好的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中提升和培养教师的品德,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引路人。学生的品德养成应使用企业职业道德的标准予以规范,可以参照、学习、借鉴企业的职业道德标准,制定学生的职业道德标准,为学生到企业上岗做好品德准备。

(2)以文化熏陶提升职业素质。由于不同的职业(或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职业素质无法仅仅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形成,它需要工作环境的实践和企业文化的熏陶。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企业文化,初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一定企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认识、践行和自觉遵照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以致在毕业后能较快认同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自然地融入现代企业文化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3)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要建立与企业尽量相同的真实生产情境,实训教学应尽量到企业现场,通过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创收减耗,提高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再建设的良性循环。受训者通过顶岗实习,加工产品,加强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加强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强化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实训基地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使实训消耗转化为实训收入,实现生产经营效益。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渗透的途径

1.“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订单培养”,是指职业院校按照企业需求,根据自身办学资源,与企业共同制订招生培训就业计划。企业组织招生和培训,校企合办企业“冠名班”。

校企合作有诸多环节。首先,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同于普通学校,其专业是对应职业岗位而言的。“职业教育只有学会了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有出路”。也就是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瞄准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和工种,设置的专业应符合企业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注意开发建设贴近区域产业、民族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其次,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无论是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还是职业学校的评估,都要有一套具有职教特色的评价标准。现在,不少地方对学校的评价还是教育部门单方面说了算,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参与评价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面,企业同样要参与其中。“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有关人员共同组成。职业院校侧重于校内的教学管理,企业侧重于学生在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期间的管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以企业评价为主,企业将评价及时反馈给职业院校,以便职业院校不断调整教学手段,保证人才培养按照社会需求的方向进行。

2.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强化师资队伍的职业素养,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安排文化基础课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素养。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对学生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教育,吸纳行业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授课或指导生产实训,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下厂实习,并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设备更新改造,以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与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元素的融入。

3.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环境。校园内的各种设施(学习、娱乐、后勤服务等设施)、实训基地建设都应该渗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比如,加强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尝试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为一体,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职业素质和创造能力。再如,校园内的楼、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都可以以人名、企业名命名;校园内还可以设置企业宣传栏,集中宣传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同时及时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行业动态,让学生视线所及无不带有“职业”特色。

4.开展实践式的职业指导,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生的就业指导,而应该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职业熏陶和职业训练。首先,要“走出去”。以实践式职业指导为重点,组织学生到企业锻炼;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职业培训等,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达到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其次,要“请进来”。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专家、人力资源主管、知名校友等为学生开展讲座,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给予职业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