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关键词】案例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讲授法一直是我国生物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教材知识被认为是权威,是天经地义,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目前部分教师对以讲代导,以灌代启的陈腐教法有所摒弃,启发式、讨论式已为他们所接受,但课堂的开放度仍不够,学生的思维与动手能力仍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潜意识中教师仍只是引导学生朝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式标准答案里钻,变相将教参、教师的观点推销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亲身实践、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
三、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案例的选编
案例教学的准备既包括教师的施教准备,又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我们在此主要探讨教师的施教准备,其具体操作环节是选编案例。案例应贴近社会,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写案例。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少数有代表性的案例,从而得出整体性结论的方法。
2.案例的运用
第一,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讨论不同的案例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教师应注意提出讨论的一般要求。例如,学生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在平等的气氛中展开争论或辩论等等。
第二,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对于社会现实问题,教师不应回避。
第三,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少数学生包场”或“教师与学生的针锋相对”是讨论之大忌。它不仅会影响讨论的深入开展,而且会影响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评指责。
3.总结生物案例
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使学生由感性的、零散的分析上升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得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以案例为示范,加以比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第一步,提供和呈现生物案例
美国的“生物圈2号”实验为了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试验,美国花费2亿美元建造了完全封闭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这是一个占地1.3×104m2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温室里有麦田、草地、鱼塘和微型“海洋”等;室内还放养着猪、牛、羊和其它家禽。从1993年1月,8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2年中只给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全靠自己在里面种植收获;肉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鸡、鸭、猪;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制。并尽可能地模拟地球气候。1年以后,科学家们只能靠吃种子勉强度日。最后,不得不提前撤出实验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2号”运行3年后,其中的一氧化碳量大幅度增加,足以使人体合成维生素的能力减弱,从而危害人体的健康。
第二步,分析和讨论生物案例
(1)“生物圈2号”模拟的是什么?“生物圈1号”呢?
(2)请讨论它与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
(3)设想科学家们是怎样维持“生物圈2号”的生态平衡?
(4)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5)请你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分析一下这项实验的意义
第三步,总结生物案例
学生就有多种答案:钢架结构的玻璃透光性不好;太阳光提供的能量不足;食物网的结构比较单一,容易被破坏;系统的各种成分的比例搭配可能不合理;内部气候的调节不好,粮食歉收,饲养动物死亡,无其他的食物来源;氧气与其他化学成分发生了反应(如Ca、Fe);等等。问题5学生的意见明显地分成了两派,激烈的争论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案例为示范,加以比较(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结语
在生物课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生物课重理论轻实践、枯燥乏味的状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骏.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生物案例教学法的探讨与应用.成才之路,2007,(09).
传统课堂教学耗费师生许多的精力、时间等,但教学却效果极不明显,总是事倍功半,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以致于厌学现象严重,为相当一部分学生提供了辍学、流失的温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何才能改变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是广大教育者始终探索研究的一个问题。新课程标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引学导生的学习,学导案”教学即“学案学导”。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指学导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
“学导案”教学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其核心在“学”,教师立足于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学导生主动、热情、高效地投入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去。
二、学导案的编写
那么,编排优质高效的学导案就非常重要了。如何才能生成优质学导案呢?
1、教师自身素质决定着学导案的质量
学导案是教师的艺术作品,它不仅是几个目标、问题的文字文本形式,而且充分体现了学导案设计者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的认知,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所教知识的科学逻辑体系的理解。如果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水平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可能生成优质学导案,那时学导案就只能成为学生的枷锁,徒有形式而流于失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精心备课是创作优质学导案的保证
首先,学导案从组成部分看包括自学指导和课堂活动两块。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习活动的导航,那么学导案必须做到高度的条理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就应运用不同的学导方式、以让学生事半功倍。
比如,学生学习“红外线,紫外线”“电流电压单位”、“物理学史”等事实识记类知识时,就应以封闭型问题为主,引学导生“查、看、忆、记”。如果基于一些概念建立、规律发现的目标达成,那么问题的设置就应能将学生带入情境、发现问题、引导探究。
例如在教学“比热容”的概念时,可设置这样的一组问题。
问题一:钢勺和木勺同时放在一碗热汤中,用手摸一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问题二:你认为物质吸热,温度升高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三:研究不同物质吸热后的温度升高情况需控制哪些变量、选择哪些器材?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探究,比热容概念的建立便水到渠成了。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问题设置就应以开放性为主。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导案中问题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笔套、纸、尺等)发出声音,然后设置这样一组问题。
问题一: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问题二:同一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问题三:你现在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显然,这样的问题组合教给了学生观察比较的方法。值得指出的是:“授人以渔”既包括学习方法的传授,又包括对方法的发现与研究。
三、课堂交流评价,推进课堂高效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了“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其要点有二:
其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普遍具有内在潜能,也具有自动发展自身潜能的能力。
其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关心,假如他没有感觉到别人的关注以及一种真实基础的对学习行为的评价,他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创新能力的。
学导案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课前课堂自主学习,已充分体现了要点一。至于要点二,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喜悦。同时,要通过生生交流评价、师生交流评价、自我评价等环节不断地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
例如,在教学“欧姆定律应用之测电阻”时,不要限制学生的器材选择,让学生放手设计,然后通过多媒体展台展示各自的设计成果。
关键字:初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 ;作用;设计;指导;总结
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以导学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指导,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
一、初中物理学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中学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初级阶段,中学生受到思维发展和年龄的限制,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中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紧密,这给教学目标的设计提供了优势。例如在学习《杠杆》时,可以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杠杆,通过实践发现杠杆的平衡原理,在对杠杆原理有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也容易开展了。
(二)学案设计要有针对性
学案设计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进行重点、难点的设计,重点、难点要突出,学生在观看学案时能够发现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应该渗透到学案的每个角落中去。比如在学习《电功率》时,欧姆定律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案中应该加强对欧姆定律的提及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电流、电阻、电功等方面的知识。重点难点的突出不仅能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还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和难点的训练,提高自身能力,教师要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三)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置问题
学案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增加层次性,因材施教,使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学习到知识。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学案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使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增强了自信心。
(四)为学案教学的拓展延伸留出空间
学案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还会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练习,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这就需要学案的最后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用来反馈总结和拓展延伸。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之后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思维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如果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规律的总结,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无疑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教师要发挥课堂指导作用
教师在学案导学教学中是主导地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应遵循先学后教、问题教学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指导。先学后教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充分的预习,并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复习,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教师在授新课之前的一两天要给学生发放学案,让学生对学案进行自学,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思考,把不明白的问题标注下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教学是学案导学的一个重点,教师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渗透到学案中去,让学生带着问进行预习,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比热容》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同一时间内,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的温度是一不一样的呢?”然后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学案设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讨论中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学习轨道上去。
三、重视学案教学的总结与反馈
学案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水平,需要在教学总结和反馈中得出答案,教师可以通过导学导练和当堂反馈来了解学案教学的效果。导学导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中,学生能够把“学”和“练”充分结合起来,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学案中设置的问题,让其他学生进行修改和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思考,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可以以辩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要做好问题的总结和评价,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导学导练能够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虽然学案的设计是尽量面向全体学生的,但是难免有个别的学生没有完成学习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不把问题拖到下一节课,以免越拖越多。
总结:初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动手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合理进行学案导学教学,学案要与学生的课下作业相协调,还要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针对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设计学案,使学案导学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加强学案导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者:漕河镇中心中学 赵大伟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一般是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概括归纳出来的。物理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若能正确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常隐藏着危险性,如,发生触电、爆炸、灼伤、割伤等事故,如何来防止这些事故的发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何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下面列举初中物理几个实验中的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关于对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验的安全考虑。选择实验装置时首先应该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安全因素。如,当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把试管的口无意间对准到某个同学的脸部,当加热到一定时间后就可能发生意外,塞子飞出去同时伴随着一些沸水也飞了出去,由于试管口对准了学生的脸部所以热水就可能把学生的脸烫了。根据安全要求,我们在做此实验时,必须使试管的口对准到没有学生的方向,这样塞子飞出去时塞子和热水就不会喷到学生的身上而造成伤害。(当然试管的口也不能准教师)为了安全后来将此实验改为用电子火花发生器的点火爆炸实验:本实验的安全之处在于其使用塑料盒及塑料盖而不允许使用玻璃瓶,防止玻璃瓶爆炸伤害学生或教师引起安全事故。
2.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实验的安全考虑。(1)人身安全,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操作规范,防止安全事故的关键是教师预先插好学生电源的插座,严禁学生随意拔下,教师及时控制好操作台的总开关。(2)设备安全(电表安全)首先选择好学生电源中电压的挡位,然后再考虑电表的量程,电表的量程一定要大于该用电器对应的额定值,从安全使用的角度来说,尽可能选用大量程。
3.酒精灯使用的安全考虑。酒精灯使用在热学实验中广泛存在,酒精灯使用前首先让学生学会正确安全地使用酒精灯:不能在点燃时添加酒精,不能用点燃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不能用嘴去吹灭酒精灯。关于为什么不能用嘴去吹灭酒精灯比较难理解,甚至有同学试验过,我们的确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所以经常有同学提出这个问题。这里可能形成的现象称为“火雨”,是由于酒精灯内的酒精蒸汽过多,在气流的带动下,酒精蒸汽向上流动,同时在酒精灯外的空气带着火星流入,形成急速燃烧,造成了这个现象。“火雨”现象在酒精灯内的酒精较少的时候比较容易形成,所以学生不要去吹灭酒精灯,而应该使用灯帽。
二、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物理知识与安全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章节知识与安全有关,下面列举初中物理中的几个与安全问题有关的知识点。
1.安全用电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电学的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日常用电安全教育,学生通过电学的学习,认识到电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不按要求操作同样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在讲解安全用电常识时,讲述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30mA时,会使人感到剧痛甚至神经麻痹,呼吸困难,有生命危险,电流超过100mA时,只要很短时间就可以使人呼吸窒息,心跳停止而死亡这一知识时,教育学生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用电器的绝缘部分等。
2.在惯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不系安全带已经成为酒后驾车、超速行驶、之后的交通事故“第三杀手”。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突然刹车,由于惯性,人会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如果不系安全带是很危险的事情。安全带的使用就是防止由于惯性,对人造成不必要的伤亡,防止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或在发生事故时减轻受伤程度。
3.流体的压强规律是: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当人站在铁路旁时,火车高速驶过,火车两侧的气体流速会比稍远处大得多,压强就小得多,也就是人靠近火车的一侧空气压强比外侧小,气体会由压强大的地方移动到压强小的地方,由于速度差很多,压强也差得多,气体移动就比较快,人在气体移动中就感觉被“吸向”火车。所以火车站和地铁站的站台上要画白(黄)色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之外等车才能保证安全。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获得更深刻认知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案例教学法成为初中生物教师新的选择,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基于此,本文在此对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旨在完善案例教学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设置相应的案例,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完成案例,并将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在案例教学法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中生物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需要在初中生物案例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例如,在《传染病》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案例是某某年市区人民传染病的数量,要求学生分析传染病传染的途径和规避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留给学生20~30分钟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个人的见解提出个人的观点,才能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对传染病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辩证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
二、进行有效的总结与评价
此外,案例教学需要得到教师有效的总结与评价,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与收获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教学中,教师准备的案例是植物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长情况,要求学生分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在学生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观察与适当引导。当学生分享自己交流的结果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与评价。其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提出利用家里的植物进行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交流的结果。因此,教师需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在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起步较晚,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完善案例教学法,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在物理教学中,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好每一本作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主体。那么如何提高基础较差的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质量?
2介绍科学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物理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成功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3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有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销蚀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要单位是什么?长度测量的工具是什么?2米等于多少分米等,他们回答后说这些也是今后检测的内容,你们能回答出很不错,这些问题在中考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时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如有一次学生在室外出黑板报,上课时才匆匆收场,他是一个学习较差但粉笔字写得很好的学生,我看了一会说黑板字写得不错,比我写的还好,好好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行行出状元嘛,后来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慷慨地赞美学生,让学生开心,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做到。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8L、10L、15L的含意,若要兑农药千分之几应怎样计算放药量。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在什么时候揭膜的目的。
一.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1.农村初中指地处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薄弱,优质生源和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的初级中学。
2.教学案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疑点,读书思考题,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设计,剃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
3.导学各个学习环节中以任务、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研讨,有效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其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学生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
4.教学案导学式教学 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 教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应遵守的四大原则
第一:导则有备的原则 所谓有备,就是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在每节课之前,备课是每个教师都要从事的环节。我们讲的备课,指的就是如何进行“导”的训练准备,这种准备,包含了四个内容: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备大纲,就是要将教学大纲的要求吃透,大纲是经验的提升,是经过专家反复研究而形成比较科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只有吃透了其中精神才能寻纲去扣本。备教材,就是将所要教的课本研究透彻。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没有这个本,体现学科性和实施素质教育都是空话,备教材,就是抓住课本不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从课本上生发引申,使小课本做出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大文章。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许有人认为,学生天天见,还要备吗?回答是肯定的。人是活动的人,人的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今天上了这一课,明天上另一课,学生的认识、思维,学生对前一课掌握的程度都会有变化,不同的学生更有不同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实事求是的“导”,就需要透彻了解学生。备自己,就是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估计。如果说备学生是知彼,那么备自己就是知己。正如兵法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自己就是认真思考自己教前一课时,导得如何?那些方面是成功的,那些是缺陷;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缺陷,教新课时,自己的知识层面,自己的阅历和见识以及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需要达到什么境地。
第二:导则有据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导学”过程中要根据现实条件展开,做到见机行事,注重自然生成,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初中学生知识阅历有限。因此,一定要注意导的对象的客观条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不搞跨越式。要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分明的脉络中,丝丝入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第三:导则有情的原则 这里面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面是指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充满爱心,以爱心灌溉每棵幼苗,这样师生间距离近了,情感交流渠道就更容易畅通了,教师的话学生爱听、愿听。接受信息的路线畅通,这是导的成功前提。另一层面指的是教师对所教的内容要融进感情。教师在课堂上导学时,还要融进自己的情感,最终将学生导入离不开物理的崇高境界。
第四:导则有方的原则 有些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常有的一个毛病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讲课堂教学要“导学”,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导”,以至教师该讲述的内容不讲或者少讲了。如物理解题技巧和实验疑难的点拨就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指导。古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细究其中含义,寓含了指导读书与自己学习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才算得法,可以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没有统一的格式可循。历来讲教无定法,导也没有一定的程式,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关键的要做好启发诱导。教师要循循善诱,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指导学生自行探索和自己发现的过程,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首先是激发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创设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巨大动力,是人才成长的起点。不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我常用的方法是:注意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重视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是利用已被启动的积极情绪,培养创造性思维。我在课堂“导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乐学、好学、会学。再次,“导学”设计巧妙,能推波助浪,全面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教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堂操作分析
1、物理现象、问题体验与呈现。让学生感知物理现象,发现物理问题,让学生获得内隐的、意会的、经验的、不可言传的物理现象与问题的相关知识产生质疑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动机。
2、物理相关知识的建构与联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网上查询、资料查阅、同学师生讨论、访问专家、教师精讲、自构概念图等多种通道,形成有关物理现象或问题的整体结构,达到学习、掌握概念与规律的良好认知结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挥。
3、通过对自己的知识建构、对物理新情景的再认识,使学生重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学生的操作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导好“发现”的成分与接受成分的关系,既要注意到“发现”教学在时间上不经济,又要考虑接受学习中教师直接灌输,故学生思索“愤徘”时间的合理把握一定要合理。
4、自我反思与综合评价。学生的自我表现监控、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能力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是通过教师与学生自我意识的综合评价中得到反馈,并在肯定的评价中激发高一层次的求知欲与创新欲。
(二)实例
课题: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苏科版九上第13章第3节)
知识目标:1.通过与水流的类比了解电流的概念。2.知道电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3.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方法,能正确读数,掌握保护电流表的常识。4.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电流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积极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让科学家热爱物理的实例感染学生,同时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方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游戏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识和主动探索,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的“顶尖级”素质和核心目标。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而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学会能动的创造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点在于: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个体自己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对学习活动的理解为:学习活动不应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同时把社会性的互动作用看作促进学习的源泉。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因此,自主学习在物理学习中也是必要的,只有自主活动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物理探究的兴趣和需求,才能有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教学案”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对培养农村学生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能产生积极影响。教学案在设计中重视学生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把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经验,教学中注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让他们相互学习而得到启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学习。
二、教学案编写遵循的原则
1.导学性原则
导案教学是教学案方法进行中的一部分,教师应在初次编写教案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班级内实际教学水平及该课实际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等进行编制,并将初步编写好的教学导案打印出来后,人手一份地在课程前一天发给学生。而学生则通过对导案案进行阅读后对该课程进行预习,并在预习后将自己无法独自学会的、自己认为较为困难的知识点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内容和问题进行整合,并通过研讨后进行再一次编写教案,充分提高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无论是对新知识的预习还是对新问题的提出,都具有预习生成的作用,同时通过其导学性原则,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课程中自己无法轻松掌握的内容,便于教师对这些难点进行标记。
2.启发性原则
首先,由于教师在进行教案编写时,需要针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以及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对教学案内容进行科学合理设计。而在教师对知识和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时,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同时也会促使不断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对促进教学质量及效率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其次,由于受到初中生年龄阶段特征的影响,他们在学习知识时,如果遇到知识难点没有及时掌握或学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就无法对与该难点相关的知识主动学习。而在使用教学案时,学生能够根据教案中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主动思考,当找到难点后主动提出,并愿意去思考如何将其解决,进而得到启发。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它是学习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是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究的内在驱动力。而在教学案中正是因具有这种驱动力,使该方法具有启发性,同时也能进一步促使师生共同在学习中进步。
三、“教学案”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1.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1)教师在进行教学案教学时,应提高自身意识,将学生放在课程教学中的主置,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教育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意识到物理课程的意义与作用,真正地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降低教师压力的同时,使自身学习能力及技巧得到提高。(2)与城市的教育条件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设备都较为简陋,甚至有些设备及实验物品因使用时间过长,但由于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而无法更换,许多设备已无法满足现代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学校设备及资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如在进行简单的重力实验时,教师可以用书本、粉笔等身边常见的物品,或在学习摩擦力请学生观察自行车的轮胎结构及其与地面接触时的情况等,真正做得到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切物品达到提高物理教学水平的目的。
2.教学中能较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物理知识多数具有抽象性,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充分学习抽象化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案教学时,应及时考虑到物理知识自身独有的特性,结合科学方式对其进行充分讲解。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而农村初中院校也因国家政策支持与经济发展获得了利用先进教学技术支持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将多媒体设备等辅助科技资源加入到教学案教学中,不仅能够以科学、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知识变得具象化,同时多媒体设备的科技性及多样性也能进一步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积极性,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降低教师教学压力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