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人员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高管人员制度激励股票期权
引言
在国家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大大提高。一方面,高层管理人员的合理流动可以促进社会和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高层管理人员的高流失率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直接与间接成本,极大地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士气,降低了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如何设计出一种能够吸引和利用高级人才,把人力资本开发到最大、人力资源配置到最优的激励制度,是中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1我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度激励的现状
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来说,制度激励问题相对于管理激励问题来说更具有根本决定性和现时意义。特别是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制度激励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管薪酬结构不合理基本薪酬所占比例偏大,浮动薪酬,尤其是与产权相关的股权激励部分,所占比例偏低。在中国上市公司中,高管人员未持有公司股份的公司超过60%。另一方面,高管持股收益只占高管们总薪酬的约20%,这说明中国的高管薪酬还主要集中在短期激励。
1.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由于许多企业大股东一股独大的原因,以至在上市公司里,大股东滥用控制权的现象非常严重,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企业的整个权力也因此而掌握在董事长及其以董事长为核心的极少数人手中。董事会也因此而成了董事长一人的董事会,公司的一切皆由董事长说了算,所谓的公司治理则完全成了一个空架子。一方面是大权在握,而另一方面则是私欲的膨胀由于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管流失就很平常,更有甚者,受贿、贪污、挪用公款,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在部分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和严重,破坏了立法时所设计的公司权力制衡体系,导致高管层共谋和内部人控制。
1.3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和处罚很不到位一些高管对企业管理不善,出了问题给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投资者反而成了这些巨额损失的买单者,而高管们却仍能毫发无损,高枕无忧,甚至还可以拍拍屁股,调到另一家企业做起了老总,有的高管竟裹挟巨款玩起了“蒸发”的把戏。就拿上市公司高管来说,相对于利益,高管面临的风险则显得不那么严重。一方面,证券交易所在职权范围内只能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谴责,同时,证监会对违规上市公司及其高管的处理权限和力度也有限。
2我国企业对高层管理人员制度激励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的工作绩效,是决定企业总体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核心因素之一,如何激励高管,充分发挥高管潜能,为企业和股东创造出最大经济价值,一直是董事会、老板十分关心的问题。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2.1加薪、奖金或福利制度加薪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经济激励措施。加薪激励把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肯定直接表现在重要的稳步增长的经济收入——工资当中,非常直观实在,量化了的金钱可以直接让高层管理人员感觉到自己已经实现了的价值。奖金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单独、额外的奖励,可变性较大,但其实质仍然是“多给点钱”,与基本薪酬一起,构成了高层管理人员的日常性收入。对高层管理者来说,健全的福利制度更能吸引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福利设施、补贴福利、教育培训福利、健康福利、假日福利等等。另外还有社会保险和额外津贴等等。
2.2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是高层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历程,包括高层管理人员职业生活的内容、职业生活的方式和职业发展的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绝大多数员工,特别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抱有一定的愿望,并为自己制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同时会积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创造条件。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目标能否实现,或者实现的程度有多大,不仅仅取决与高层管理人员自己,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高层管理人员为之工作的组织。企业要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计划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同特点,将高层管理人员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为高层管理人员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并据此作出企业的有关人力资源规划。
2.3自主创新的新平台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说,除了常规物质薪酬激励以外,也许更需要的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独立演台大戏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自己可以参与商业剧本策划和导演,亲自担纲主角,而不仅仅是企业中的一个高层管理者。由于高管职位在一个公司总是有限的,因而导致许多优秀的高层管理人员长期晋升无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给予他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让其参与决策并亲自督导执行,是企业是否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其发展欲望的关键因素。例如决策层给一定的资金让高管人员进行一些实质性的研究工作或者让高管人员在企业进行一些有益的改革措施,这都会激发高管人员想获得成功后获得成就感的愿望。同时企业决策层也应该考虑合理设定企业的短中长期目标。然后为高管人员设计一个综合的短中长期激励计划,为优秀高管人员留下充分的利益和发展空间,是解决高管人员激励持久性和有效性的必要工作。没有新的平台给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就会受到压抑,时间一久,心生压卷,最终造成优秀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
2.4绩效考核制度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重大决策以及日常经营决策起着关键作用,而绩效考核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会有效地激励高层人员自觉完成既定目标,自觉按照标杆来塑造自己,高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也会自觉发挥。高层管理人员的考核应使用360度考核法,由高层管理人员的上下级、同事、以及客户进行考评。高层管理人员的考核将每年年终进行一次,但同时每月都将对其工作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统计,作为考核成绩保留。在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360度绩效考核的同时,还将组织专门的考核小组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另外的考核,考核小组将由人力资源部牵头,会同其它部门精英,同时外聘专家。高层管理人员的最终考核得分将由上述两种考核得分汇总后得出。
2.5建立股权分享制度目前股权激励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有理论上的探讨,而且许多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国有控股企业等都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股东实际上是一个委托的关系,股东委托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资产。但事实上,在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契约并不完全,需要依赖高层管理人员的“道德自律”。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股东希望其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高层管理人员则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之间存在“道德风险”,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为了使高层管理人员关心股东利益,需要使高层管理人员和股东的利益追求尽可能趋于一致。对此,股权激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通过使高层管理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可以使高层管理人员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关心公司的长期价值。股权激励对防止高层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引导其长期行为具有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3小结
企业的激励制度是严格完整的体系。而由于制度的原因,使得作为组织成员个体的工作或劳动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或者个人不须承担其行为的部分或全部后果。特别是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影响很大。对高层管理者的制度激励,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与产权相关的“成本”问题。通过对高层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激励以及其他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本股权化成为企业制度变迁和制度激励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梁洪学.中国公司制企业经理人激励制度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孙宗虎,李晓颖.绩效考评与激励管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关键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法律;角色定位;制度完善
目前,社会发展中我国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高,法律明确了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中,必须树立法律意识,利用法律知识减少企业矛盾,以便能够保障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在企业管理中,中层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人员法律角色定位直接关系着企业健康发展,所以必须积极分析中层管理人员的法律角色定位,并不断完善其法律法规制度,从而使他们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一、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界定
中层管理人员主要是在集团企业中处于高层管理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中间层次的管理人员,各子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如在集团公司兼任属于集团公司的中层岗位,则可认定其为集团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但并非是子公司的中层人员;相反,在该子公司这一独立法人主体中,则应按该人所任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体职务来认定其管理角色。中层管理人员通常情况下包括技术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支持性管理人员等,他们在企业中的主要职责是协调监督中层管理人员的相关工作,执行高层管理人员制定的重大决策。通常情况下,由于企业和职位性质的不同,中层管理人员的待遇和地位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的中层管理人员主要取决于企业对管理职能岗位的划分,这里没有一致的划分标准,通过可以认为是企业分公司经理、产品事业部经理、项目经理等等。
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法律角色定位
(一)法律地位
法律地位主要指发展主体在社会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享受义务的资格,同时也用于指法律关系和法律主体中所处的位置。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用来表现权利和义务的相应程度,法律地位一般有社会道德、规范以及习俗等先行限定,并由法律最终确认的一种法规。法律地位根据取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自动取得的法律地位,主要指为法律法规生效区间内法律主体自动获得的该权利和医务关系,比如公民的劳动权利;另一种是自动取得地位,主要指法律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状态为法律承认而获得一种法律地位形式,比如注册公司法人等。从民商法视角来看,股东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以及董、高人员则是执行主体,属于接受董事会委托和授权对企业进行管理,而出于企业这一组织的自身特点以及运行实际需要,股东会在委托授权给董事会及董高时其实就已经暗含着其可以转委托,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正是接受了董高人员的转委托行事,其再对下属机构和人员部署工作、进行管理,其实质上就是再委托行为。
(二)中层管理人员权利、义务、责任分析
1.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权利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发展中主要根据法和企业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事物的处理,其权利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各个主体及企业之外第三方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中。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权利确定方式有三种:意定方式、法定方式和折衷方式,意定方式主要有企业或合同形式协商确定企权利范围,比如台湾《公司法》中规定的中层管理人员权利由契约形成;法国对中层管理人员权利确定一般应用折衷方式,这种方式的应用既有法律规定的内容,又有协商确定的内容。我国《公司法》第50条规定中层权利人员的权利范围,包括组织经营权、人事任免权、内部规定制定权等。在我国企业发展中中层管理人员的权利确定采用的意定方式,法律对中层管理人员权利结构上的安排体现企业意思的自治方面,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对内管理权的核心是根据经济学对控制权的划分,企业实际上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由于人的限制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契约不完备的存在,而企业在管理中其控制权分别掌握在巩固、经济和董事会的手中,每个层面掌握不同维度的管理权利,中层管理人员的内部权利的实施关键是企业剩余控制权。中层管理人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承担风险,获取剩余索取权。
2. 中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绩效考核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企业管理也向着现代管理模式推进,越来越规范化,越来越科学化。绩效考核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涵,并成为激发人力资源价值的重要手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笔者基于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从现状出发,寻求提高绩效考核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价值的有效路径。
一、绩效考核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价值
绩效考核是指企业基于发展目标、通过相应的指标约束员工行为、提高员工工作业绩的一种奖惩行为,这就决定了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多重作用。
1.提高目标达成度。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紧紧围绕企业工作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工作目标的达成。因此,企业在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实施绩效考核时,工作目标意识将得到有效的增加,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工作目标的达成度,使绩效考核和企业管理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强化企业员工的目标意识。
2.为员工树立学习榜样。绩效考核制度体现出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想,也体现出企业的价值导向,它打破传统平均主义做法,改变大锅饭做法。通过绩效考核,无形中传达出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即企业赞同什么,肯定什么。因此,绩效考核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将无形中为企业员工树立起榜样,在企业员工之间掀起“比学赶帮”的热潮,营造积极的氛围,从而激活企业员工工作热情。
3.提高员工自我约束力。制度对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它规定着企业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企业员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因此,绩效考核制度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约束力,企业员工根据奖惩机制,将进一步提高自身行为规范意识,从而根据企业绩效考核制度规范行为,以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在约束自我中为自己谋求最好的收益。
4.扩大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最佳的经济效应。绩效考核制度的应用,将基于企业发展目标和企业员工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薪酬制度,规范企业员工行为,从而将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浪费现象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最大程度上发挥人力资源价值,从而扩大企业经济效益,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使企业占据更好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二、绩效考核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现状
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经过一段时期的完善,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绩效考核制度滞后性。绩效考核制度要发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必须要着眼于制度本身建设。然而,一些企业绩效考核制度许多年来保持不变,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也没有根据新的企业管理思想、理念等,做出及时的调整,这就导致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滞后性,难以发挥绩效考核制度在激活人力资源价值中的积极作用,绩效考核效应低。
2.绩效考核流程不规范。绩效考核制度作用的实现,除了与绩效考核制度自身的完善性和科学性有关外,还与绩效考核制度执行情况有关。一些企业在实施绩效考核时,考核流程存在不规范现象,制度的强制约束力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一些管理人员在实施绩效考核时,个人主义和情感主义思想较为浓厚,绩效考核中形式主义、人情考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也制约了绩效考核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实现。
3.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低。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管理、企业绩效考核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着企业管理效率和企业绩效制度价值的实现。企业部门管理人员素质较为低下,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经验主义思想,不能根据时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管理思想,管理人员专业化素养亟待提高。
4.绩效考核方法不科学。绩效考核的方法也至关重要,只有采用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考核效果。然而,一些企业绩效考核方法存在单一化现象,过于教条化,相对死板,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样也制约了绩效考核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没有较好地达到激活企业员工工作热情、激发员工潜能的应有价值。
5.绩效考核结果作用小。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和实施的目的在于体现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实际工作能力,如果失去了这些评判作用,绩效考核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然而,在一些企业中绩效考核结果的实际作用效果并不显著,一些企业并没有按照绩效考核制度的规定对企业员工进行划分,对员工的实际触动较少,在经济收益层面拉开的差距也比较小。
三、绩效考核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对策
当前绩效考核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绩效考核制度实际效应的发挥,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发挥绩效考核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有作用。
1.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新时期,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以及企业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首先,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内容。时代在发展,企业人力资源情况也更加复杂化,现代管理思想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因此绩效考核制度要做出及时的调整,使绩效考核制度的内容既要体现出制度刚性的一面,又要体现人文关怀。例如,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岗位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其次,完善绩效考核标准。企业绩效考核标准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调整,使绩效考核标准更加科学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绩效考核标准要与行业标准对接,从而确保绩效考核标准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2.规范绩效考核流程。绩效考核流程直接体现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这就需要基于现状进一步规范绩效考核流程,从而做到规范考核。首先,强化绩效考核规范意识。企业在实施绩效考核时,要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制度实施。企业要加强对绩效考核人员教育,避免绩效考核过程中一些人员感情用事现象的出现。此外,要严格落实绩效考核责任,对违反绩效考核制度的人员追究相关的责任,确保绩效考核规范性。其次,建立公开的考核体系。为了进一步规范绩效考核操作流程,企业要基于绩效考核的需要,建立起公开的考核体系,努力使绩效考核做到阳光、透明。绩效考核制度要公开,让员工公平竞争;绩效考核流程要公开,让员工获得知晓权,绩效考核结果要公开,让员工能够了解实际存在的不足等。
3.优化管理人员素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与绩效考核实施有关,这就需要企业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强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首先,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企业正步入现代化发展,这就需要建立起与企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相一致的管理体系。因此,企业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传统学习培训平台,并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等,构建立体化的管理人员培训机制,从而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性和科学性。其次,优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绩效管理进入新的时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优化管理队伍建设,在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同时,优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管理学知识,还要精通心理学知识,具备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从而胜任企业新时期绩效考核的需要。
4.完善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的方法影响着考核的科学性和效能,这就需要企业改变单一化的绩效考核方法,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方法,根据绩效考核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科学的考核方法。首先,拓展考核主体。目前,企业绩效考核主要以管理人员考核为主,单一化的考核主体必然容易导致绩效考核的不合理。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优化考核方法,建立起多主体的绩效考核方法。企业除了管理人员实施绩效考核外,还要综合考虑员工的自我评价,强化员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引入客户评价和同事评价,通过客户评价,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通过同事评价,促进员工之间的互相监督、互相教育,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其次,丰富考核方法。目前,企业绩效考核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主要形成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方法、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方法和平衡记分卡绩效考核方法等。这些绩效考核方法各自具有自身的优势,又存在自身的不足之处。企业管理人员要进一步丰富绩效考核方法,根据绩效考核的实际与岗位、员工个人实际等,灵活地选择绩效考核方法。
5.合理调整考核权重。新时期,企业要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并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合理调整绩效考核结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权重。对于弱化绩效考核结果的企业,要进一步加大绩效考核结果的作用力,将绩效考核结果和企业员工的经济效益、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员工意识到绩效考核产生的作用力,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自我约束力,释放企业员工潜能。
四、结语
总之,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路径,绩效考核制度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现代企业,要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认识,并针对企业绩效考核应用实际,深入反思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绩效考核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效率,为企业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叶迎.绩效考核方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论,2011(05):34-34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根据《劳动法》、《公司法》、《企业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企业发展,文秘资源网员工富裕的原则,正确处理企业、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条建立、完善和维护适应我矿发展要求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第四条运用法律法规、内部管理制度等手段,调整好劳动关系,保护劳动主体双方的合法权益,使劳动关系稳定和谐、健康。
第五条通过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我矿发展。
第六条人力资源部对各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环节实行监督、指导与协调。
第二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七条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需要和定员标准,制订出本单位的人力资源规划,包括长、中、短期规划。
第八条运用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向主管副矿长提出全矿长、中、短期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待批准后,报矿长最终审定。
第三章员工的招聘与录用
第九条根据矿长审定的员工数量和工作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择优录用选拔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到新的岗位工作。
第十条对被录用员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合同期限从一年到五年,第一期合同期满,按照一定的条件续签第二期合同。
第四章干部管理规定
第十一条加强矿中层领导班子建设,建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的用人机制。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优化我矿干部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第十二条充分体现组织原则;公开选拔、平等竞争原则;注重实绩、择优原则。严格按照精干高效,科学合理地配备干部职数。
第十三条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
(一)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考核,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对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素质和做出的成绩进行评价,并把它作为使用、选拔、监督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包括思想觉悟、政策水平、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群众观念、事业心、文化理论知识、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等完成工作任务情况等。
(三)为了保证考核结果准确,考核要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坚持严格、全面、公开的原则。
第五章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
的职称评聘制度
第十四条职称的评聘必须坚持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的政策性和原则性。矿属各单位要根据上级下达的设岗编制和实际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各级专业技术职务,逐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建立平等合理的竞争机制,不得因人设岗,搞平衡照顾,更不得乱开政策口子,突破评聘标准另搞一套,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调动和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第六章领导干部的回避制度
第十五条领导干部在执行公务时,凡涉及到自身职务提升、工作调动、奖惩、工资晋升、住房等问题时,必须主动申明并实行回避,不得参与具体业务工作,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指示、暗示他人干预或施加影响。
第十六条领导干部在执行公务时,凡涉及到直系亲属和近亲属的职务提升、工作调动、职称评聘、奖惩、工资晋升、招工、聘干、毕业生分配、干安置、培训、住房、入党等问题时,必须主动申明并实行回避,不得参与具体业务工作,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指示、暗示他人干预或施加影响。
第七章员工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员工档案要实行专业保管,专职负责。
第十八条档案必须做到人档相符,卷内资料完整,分类明确。
第十九条档案的保管要遵循安全保密、便于查找使用的原则。
第二十条档案要登记造册,编码入柜,以便查找。
第二十一条严格执行员工档案查阅、借用制度。
第八章员工的培训
第二十二条工人的培训
(一)被录用的员工无论是一般工种还是特殊工种,上岗前都要经过人力资源部、生产技术安全部等部门组织的安全知识与业务技能操作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由公司有关部门分别发放《安全工作资格证》和《岗位培训合格证》,持证上岗。
(二)根据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在职员工分别进行在岗培训和短期培训及业余培训,确保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不断适应我矿发展的需要。
第二十五条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培训
(一)重点抓好现职领导干部资格培训。按照部下达的计划,及时做好参培人员的选送工作。在职六种领导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学制三个月。
(二)按照上级关于抓紧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的要求,做好优秀中青年干部任职资格培训。优秀中青年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学制四个半月。
(三)人力资源部要把领导干部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工作计划,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矿有关部门分别组织实施。优秀中青年干部可采取领导提名,组织人事部门考察的办法,确定参加培训人选。并据此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和使用要相结合,认真做好对培训人员的考核工作,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九章员工的调整与流动
以定岗、包岗为基础,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调配人员,满足生产需要。
第二十三条严格控制外部人员调入,要求调入人员年龄男45岁以下、女40岁以下,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并缴纳安置基金。
第二十四条员工在矿内部流动时,首先由本人写出申请,调出调入双方的队、分线领导签署意见,并经矿务会研究批准后方可办理调动手续。
第二十五条为了保证矿井安全生产,从事采掘工作的、重要技术工作的、缺员岗位的人员,原则上不准调动。
第十章员工的解雇与辞职
第二十六条员工的解雇。员工违约、违纪,依据《劳动法》、《职工奖惩条例》等劳动法规的规定,对符合解雇条件的,按照一定的程序予以解雇。因经营状况不佳,需要实行经济性裁员时,按照《劳动法》、《公司法》、《工会法》的规定经公司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七条员工的辞职。员工自愿辞职,首先由员工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同意,经公司人力资源部批准,可办理辞职手续,并享受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未经批准,自行辞职的,不得享受经济补偿待遇。
第十一章薪酬管理
第二十八条年度工资总量基数按照当年我矿经营成果及预测工资增长幅度,报公司人力资源部确定。实行总量控制,绝不超提。
第二十九条按照岗位测评、劳动成果大小、工作环境差异分别实行吨煤费用工资、销售额费用结算、经营承包等不同形式进行分配工资。详见《天安一矿效益工资分配办法》。
第三十条员工的基本工资制度
(一)经营者年薪制度
矿长、副矿长、三总师等实行年薪制。年薪由基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组成。基薪标准根据我矿资产净值、税利水平、生产经营规模和我矿员工平均收入水平确定;风险收入以基薪为基础,根据我矿生产经营成果、责任大小、风险程度等因素确定,最高为基薪的1.5倍。
(二)一般员工的岗位技能工资制
在岗位劳动评价的基础上,对一般员工实行以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为基本劳动要素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并根据每年企业经济效益和当地生活费用价格上涨的指数变化,作适当调整。详见《天安公司岗位技能工资制度试行办法》。
第三十一条其它工资问题的处理规定
(一)被录用新员工工资处理
经过有关录用程序,对于新录用的员工根据每个岗位的技术含量及对生产经营的重要程度等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原则上应有一年的见习期,见习期满后执行定级工资标准;对于一般人员或技工学校毕业生原则上执行不少于半年的熟练期。熟练期满后,执行定级工资。
对于新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不再执行熟练期工资标准。根据其军龄的长短和岗位不同,自录用之日起,执行定级工资标准。
新录用员工的定级手续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办理。
对我矿特聘的技术拔尖人才或其他人员,其工资待遇分别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二)员工岗位变动的工资处理
矿属各单位因员工的正常流动引起岗位(职位)变动的,其工资标准执行新岗位的岗位工资标准。其技能工资标准的处理为:
(1)井上下员工岗位变动,由地面调到井下从事辅助工作的,技能工资增加一级,调到井下从事采掘工作的,技能工资增加两级;由井下辅助调到采掘岗位的,技能工资增加一级。
井下员工非因工负伤或其它原因调到地面工作的,采掘员工实际工作满10年(工龄部折算)保留原技能工资不变,满5年不满10年的,技能工资降低一级,不满5年的,技能工资降低两级。井下辅助员工在井下实际工作满15年的,调到地面工作以后,技能工资不变;不满15年的,技能工资降低一级。
从事采掘的员工调到井下辅助的,从事采掘工作实际年限满5年的,技能工资不变;不满5年的,技能工资降低一级。
从事地面工作员工调到井下工作,从事井下辅助工作的员工调到采掘工作,只能享受一次高定技能工资待遇。
(2)从事地面工作的员工变动岗位的,其技能标准不作变动。
(3)员工因工负伤(包括职业病)需要岗位变动的,按照劳部发[20**]66号文件规定处理。
(4)对所有变动岗位的员工,都给予一定的学习熟练期,学习熟练期满经考核后方可上岗。否则,安排到员工再就业中心或劳务市场重新培训学习,其工资待遇按相应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津(补)贴的管理
津(补)贴,仍按照现行的平天安人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三条有关假期及加班加点工资支付
员工在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的工资支付,其日工资标准均以岗位工资加技能工资作为计算基数;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员工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工资支付标准,按照《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员工工资增长机制
为维护员工的长远利益,充分发挥工资对促进生产和提高效益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矿将根据经济效益情况和公司的统一安排,每隔一定时期对员工档案内技能工资适当调整。
第十二章员工的社会保障
第三十五条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认真贯彻职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三十六条矿所属各单位及员工个人,要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各项社会保险费。
第三十七条对符合离(退)休条件的人员,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合格后上报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审批。凡经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认符合退休者,自确认之次月起退出生产工作岗位,享受退(离)休待遇。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如有未尽事宜,参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的相关文件执行。
1.1 上市高科技企业高管激励现状分析 对于上市的高科技公司来说,薪酬激励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激励方法,与公司业绩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但是我国上市高科技公司目前支付给其公司高管的薪酬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支付水平低。而另一方面,对我国上市高科技企业来说,不同高管之间的薪酬差距也对高管人员的绩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若能适宜地扩大薪酬差距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励高管人员并节省监督成本,同时对公司绩效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除了薪酬激励之外,高管持股已经作为另一种重要的激励途径应用与众多已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中。从已有的经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激励方式对于公司的绩效能够起到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有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我国众多已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中,高管持股的比例与数量相对于国外同等类型的公司来说,其程度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对于这部分高科技公司来说,他们高管人员的选拔和调配方式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为不同,由于整个高科技行业的发展速度快、人员流动频繁,这些高管的身份无法保持相对长期的稳定,因此很多高级管理人员都难以持有自身公司的股权。
1.2 非上市高科技企业高管激励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的非上市高科技企业大多都为民营企业。而对于大多数的非上市高科技公司来说,其通常实行单一的所有权结构,没有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企业资产所有权明确分离,企业的发展受到个人或家族的严重制约。于此同时,整个高科技行业都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拥有高收益就意味同时面临着高风险,企业都希望能够雇用到拥有高层次研发创新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的异质性人才。未上市的高科技企业有其自身优势,如民营企业的股权形式较为多样化,对于整个企业的管理方式也较为灵活,因此通常对整个行业环境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拥有广阔的发展土壤。而另一方面他们的劣势也体现出来,如缺乏相对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拥有的雄厚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由于发展时间短而没有形成规范、成熟的公司管理模式,这些都直接导致人才流失成为了民营高科技企业最严重的问题。
1.3 高科技企业高管激励与企业研发投入 创新能力是高科技企业的核心,而企业的研发投入又是其创新能力的直接反映。按照国际上目前的标准,企业若想要保持竞争力优势,其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占其收入的比例需达到5%。相比之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较为不足,暂处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之下,且在研究开发的经费支出上呈现出比例失调的状况,花费在基础阶段研究和开发阶段研究的费用比例较低。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把对高管的激励与对研发投入的促进结合起来,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是另一个需要思考的命题。在高管激励对其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中,高管持股有利于促进企业对研究和开发活动的投入,对于高管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其研发投入强度也较大。
2 对我国高科技企业高管人员激励制度提出的建议
2.1 对上市高科技企业高管激励的建议 为解决上市高科技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应当完善其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建立合理的薪资体系与相应的约束机制,以避免过度的支付所导致的企业亏损,提高高管的薪酬透明度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上市高科技企业也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制定合理的高管团队薪酬差距,以此作为薪酬激励环节的一部分。另外还可以通过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将高管人员的薪资奖金与其业绩相挂钩,以此来制约高管团队权利、责任与利益,达到三者的统一。另一方面,对于上市高科技公司来说,要尽量降低上市高科技企业中高管的流动性,以减少高管流动所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更多地通过长期股权激励不断促进高管人员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人事管理 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04-02
中医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特色是中医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魂,疗效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中医院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人事管理是优化中医院干部选任、完整储备人才信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基础。中医人才培养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客观分析中医人才培养的现状,找出正确的规律和方法,才能真正寻求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使中医院焕发出蓬勃发展[1]。我院人事管理以往进展迟缓,信息化管理滞后,服务内容和形式趋于老化。目前正构建信息化人事管理服务平台,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现将我院人事管理的现状及与以往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如下,旨在为提高人事管理质量开辟新天地。
1 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与日益竞争的社会格格不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机构的服务差,效率低已成为老百姓谈论最多的话题。归根结底,是这些机构还在沿用老化的人事管理方式方法,并没有结合当今实际情况,努力改革人事管理工作制度,在发掘和稳定人才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组织的运行效率,因而才能为社会群众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保持医院稳定健康的发展。
我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计划的经济在建国早期算还是起到了了不起的作用,但相比现在的市场自由交易,医疗机构就存在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计划经济时代时,国家对医院资源的配置是按计划进行的,什么东西都是按照平均分配主义的,生活在这时代的人对什么东西都还是在等、靠、要的懒惰思想,现在也还是这样。如员工缺乏竞争力,工作效率低下,把单位作为自己的归属,形成了对单位的依赖,这种意识越强烈,越给单位增加负担.同时更抑制了人才的流动,不利于形成竞争的局面,往往与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相违背的,这是阻碍人事制度改革的原因之一。医院人才结构情况也不怎么合理,如医师过多,职称结构不合理,5年一晋升,使初、中、高级职称比例失调,而各级医师的职责比较明确,高年资医师过多,难以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尤其是行政管理人员和医技人员中.低学历、低职称、老职工较多等等,因而,有很多原因阻碍着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工资分配制度也不合理,还在沿用过去计划经济状态,这样是严重影响激励机制和自主分配权,与绩效考核脱钩,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医院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发展和分配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不同人员心理和思想上的复杂性。
2 怎样高效的进行医院人事管理改革进程
2.1 发展中医事业需建立良好统一的思想意识
医院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个体在性格、气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一些差异,其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在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召开各个层面的会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认真采纳职工建议,虚心倾听群众呼声,突出中医特色。树立一个救死扶伤的管理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以服务建设经济强旗为大局和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出发,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为核心。
2.2 改革人事管理人员迫在眉睫
目前医院管理人员大多是由技术人员担任,可是他们对管理知识比较缺乏,对一个医院的管理就不会很健全和完善管理。特别是如何开展科室核算、成本核算、人事管理等,其实应该逐步建立符合其医院工作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政府依法监督,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由择业,科学分类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新体制,从原来的以人员管理为主的人事管理转向以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为主,建立起适应单位特点、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确保职工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一方面使他们享受应有的权利,一方面促使他们立足本职工作,尽展所长,发挥才干,促进医院事业的发展。中层干部在全面总结工作的基础上竞聘上岗。通过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使广大干部职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在全院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基本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人才结构合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
2.3 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是生存的根本之道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配置、更好地体现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医院管理深受其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其中包括主体价值取向、思想觉悟、规章制度等。利用现代管理的手段,进行内部挖潜和结构调整。使各级人员的知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缓解医院现有条件下人力资源的不足和中医临床医疗需求不断上升的矛盾。同时确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创建医院人才培训新模式,实行按需培养、择优培养与动态评估管理、岗位聘任相结合的改革,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的质量,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2.4 与时俱进,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要素和标准
优化医院的人才机制考核要素是考核结果客观公正的保证,各类人员通过考核竞争上岗,达到人尽其才。考核的关键并非是要定出多少比例的等次,而是要能客观地反映职工队伍的状况,通过考核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明确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要做好考核结果的使用,要与多方面挂钩,如工资、奖金、晋升等。这是考核工作的延伸,也是考核制度与其它管理制度的结合点,让考核变得实在,增强考核的客观性、实效性。如建立各种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工作人员工作程序等,加强各类人员工作的计划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要提高医疗护理工作质量,重要的不仅光是在数量上达到要求,更要在质量上有质的变化,各项工作要到位,要挖掘职工自身的潜力。同时调整人才战略,把培养、吸引、利用好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在重视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手段,以了解人员的素质结构、能力特征、职业适应性,为量才用人、视人授权为依据,通过规范招聘与录用过程,控制招聘成本,打破常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适合医院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改善医院人才断层状况,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3 结语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竞争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日趋显现。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管理者只有做好医院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应对医疗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取得最佳的效益[2]。因此,人事管理工作在中医院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它为中医院改革中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各类人才信息和用人依据,为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医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和医院职工享受各类福利待遇提供依据,是医院人才开发的中药资源[3]。医院又是职工职业生涯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人事部门必须为职工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让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与满足,必须为每一位职工提供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就是说,要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医院人才发展环境。
总之,实行人事改革为医院的人事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减少了管理人员的经营成本,解决了原来人事管理体制下的人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内部缺乏激励竞争机制的现状,形成新的人才流动和用人机制。
参考文献
[1]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5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27.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在各行各业中,要想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要在对人才加以重视,现代的行业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人才,所以在薪酬管理改革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进行满足,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医疗机构能实行大规模的改革和整合,保证对医院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应用和整个,这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一种体现,我国目前的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很多制度这些制度中存在这一些问题,这对医院的总体发展造成了影响,导致了在人力资源中出现了极大的浪费,所以对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革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医院工作中,工作人员大多处在传统的思维面上,没有太强烈的竞争意识,主要是过去医院的医护人员认为医院是国有单位,是铁饭碗,不存在着竞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私立医院的不断崛起,这就给公立医院带来了威胁,所以医院要想在市场下取得一席之地,不被竞争洪流裹挟到淘汰边缘,就必须要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采取激励政策,这就导致了医院的薪酬水平难以提高,另外医院工作人员在收入中存在的差距不太明显,难以激发他们提高积极性,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因为在薪酬水平上体现不出优越性,相继跳槽,这就给医院的长久发展带来了影响,另外,我国的部分医院在对薪酬结构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医务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工资水平不挂钩,工作积极性遭到了挫伤,另外过去的薪酬管理在流程上不够明确,这就导致了员工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很多优秀的人才因此而相继离职。
第二,考核机制和绩效之间存在着不相符合的情况,我国的很多医院在考核机制上都采取了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考核标准,却忘记了自己目前竞争的情形,目前国立医院的发展步伐和私立医院相比相差太多,这就说明采取机关单位的考核标准难以满足现代医院的现状。没有按照医院员工的职务和岗位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这对医院管理的规范性和标准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考核机制和绩效中存在着严重不符合的情况,这就导致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很多制度难以落实到实处,对医院对员工的评价也极大降低,另外,医院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之间存在着缺乏互动的情况,导致了员工在心理上对整个企业产生了抱怨心理,在上班的过程中带着情绪,将情绪发泄在患者身上,医院的整体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下降,在社会形象上大大折扣。
第三,培训机制和人员流动机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医院因为人员都是部件进行固定的,对于人员流动和换岗之间存在着制度的不明确,导致了医院的医护人员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很多员工再医院长时间工作中却学习不到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有效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因此产生了厌倦,在事业心上极大受挫,一些医生虽然医术高明、经验丰富但是因为机制存在着不合理难以晋升职位,在工作积极性上产生了挫败感,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极大降低,另外一些医院在培训机制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导致了医务人员难以对相关的技术进行掌握,能力受到了限制,发展被极大束缚,医院的长远发展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薪酬管理改革视角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
第一,注重以人为本的方针,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地位,在现代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一定要以薪酬管理为主要方向,要保证医院以人为本,要对医务人员的意愿进行尊重,要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地位极大提高,这样员工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积极的配合,把医院的效益当做是自己的效益,这样才能确保医院的相关制度能够极大的落实,把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子啊一起,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的改革目标能真正的融入到医务人员心里,保证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不断的增长,另外要积极的学习其他优秀医院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并借鉴国外的相关管理模式,从而促进我国医院员工的积极性能充分增加,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医院建设中。
关键词:医院 人事管理制度 管理 创新
随着现在的经济发展,社会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医院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以求在市场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在医院内部确立好市场竞争的相关管理理念、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设置适合的组织形式。要想适应市场对于医院的需要,就要从根本上将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起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医疗卫生事业相比较其他的事业队伍更加需要丰富的人才资源,可是在目前的医院传统人事管理的相关制度之下,对于医院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并不是一个有利的因素,也就是说,传统的医院人事管理制度已经难以适应现在社会对于医院的要求,对于医院的发展只能够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医院应该在人事管理上加强相关的工作同时也要对人事管理工作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不断的发掘和发展有关的人才,最大限度的保证医院的快速稳定发展。
1.传统的医院人事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这对于医院的管理方式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最直观的就是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也是按照计划的安排来对相关的资源进行配置,实行的是平均分配的方式,这样的分配方式对于现在的快节奏工作是完全不适合的,只会让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等待相关的资源分配上。当然,这样的管理制度也让医院的工作效率不是很高,职工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力,这就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容易让职工对医院产生依赖感,依赖感越强,职工在医院中进行的相关工作可能会更加的效率低下,而且依赖感过于强烈也会造成一些人才流动方面的不便,不利于人才的交流和科学的发展,也就难以造成竞争的环境,阻碍了医院的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对于医院长远的发展十分不利。
医院中的人才结构也并不是十分合理,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社会对于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医院中高级或者中级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专业的技术力量不足,尤其是医院里面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和医院的一些专门技术工作人员的严重缺乏,一些低学历、低技能、低职称和老职工的相对较多等等方面,都是阻碍医院向高科技、高技能、高效率等方面转变的阻碍因素,不利于进行必要的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
而且现在医院中的工资分配的制度也是沿用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所规定的制度,缺乏了现代管理制度中所必须的激励制度和一定的自主分配权等等,让医院中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与其工作绩效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得医院的管理制度难以有效的进行改革。在医院的发展和一些分配问题上面的不平衡制度,使得医院工作人员的心理也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些不平衡的感觉,这种情况的出现十分不利于医院的发展,对于医院的稳定也是一个隐患。我国医院在进行医院相关制度的改革的时候,外部环境的一些因素和国家的卫生制度方面的改革并没有给医院的改革带来有效的助力等等方面,造成了现在医院进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动力不足;而一些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对于医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干扰,也让医院进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平添了不小的阻力。
2.医院人事管理制度的关键之处
首先,要想进行医院人事有效管理和一定程度的创新,管理阶级的有效领导是将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有效改革的最重要的一个保证。在现在的大多数的医院中,医院的院长基本上都是由一些医疗的技术人员兼职担任,他们对于管理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对于有效的完善医院的人事管理制度并不是很清楚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特别是在进行一些科室方面的核算工作、经济方面的成本核算和一些人事管理方面并不是很清楚相关的知识,这对于医院的有效管理和领导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医院的管理阶级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学习和进行一定的培训,让院长从完全的医疗技术方面的人员向专业的业务管理人才转变,从而有效的加强医院人事方面的管理,对于提高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相关的医疗效益都是十分有利的。
其次,将医院中的所有工作人员的思想进行有效的统一是进行相关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基础之所在,是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最有效的助力。在平常的医院管理的过程中,经常性的会出现一些需要工作人员迅速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对于医院中的规章制度和办事的程序过分的进行强调是不适合医院这一特殊的行业的。当医院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以往的例子可以借鉴,没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这种时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随机应变,通过自己以往的一些经验来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做出对大家都有利的决策,保证医院的服务对象、服务人员和医院本身的一些利益。在对医院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医院工作人员的支持对于有效的改革是十分有利的一个因素。
最后,以人为本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感受到医院对其的关怀和期望,从而使得工作人员自身能够更好的发挥医务人员以人为本的崇高思想,医院的工作人员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工作的热情,积极的工作。现代的企业管理都是偏向于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注重对于人们的思想上面的管理,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激发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医院的人事管理也应该继承前辈的救死扶伤的崇高情怀,将医院对于工作人员的关怀也传递给医院的服务对象,这样才能够激发医院工作人员内在的工作动力,让医院的管理阶级在医院所有工作人员的信任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
3.医院人事制度的一些具体创新策略探讨
首先,对于医院中的所有工作人员在制定了相关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之后都实行聘用制。医院可以根据各个层级、各种人员的一些具体情况来决定不同的聘用时间,逐渐的形成一种契约化的管理,这样可以让医院的工作人员在危机意识的感觉下,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出工作激情,再加上领导们的正确引导,就能够让医院在良性的竞争中逐渐走向发展的道路。
其次,医院应该建立起一定的工作程序,这样才能实现对医院中的人才结构的优化设置。在医院中建立规范的、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合理的进行相关岗位的设置,调整有关的规章制度,使得卫生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能够向临床等能够发挥其工作能力的岗位流动。与此同时再调整医院的人才方面的战略,打破以往的常规性,进行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有计划的将医院发展过程中紧缺的人才进行引进,改善目前医院出现的人才断层的情况,实现医院的人才结构方面的优化设置,为医院长远的发展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人才。
最后,对于医院中已有的人才资源要进行有效的利用。医院的管理都深深的受到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的影响,而现在的医院应该要树立起人力资源才是排名第一的资源的观念,要将人力资源看做是医院固有的一项资本。我们在对医院人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于医院内部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让每一位医院的工作人员的知识潜能都得到最大化的开发,然后才能够让医院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应该帮助医院的工作人员建立起活到老学到老的这样一种思维,建立起有效的医院人才培训程序,按照医院的需要和职工的潜能进行有关的培训,从而有效的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的丰富度,为医院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无限的提供者生力军。
关键词:地市电视媒体 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激励 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23-02
当前,如何利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采提高媒体的经营绩效已成为媒体经营管理人员普遍关注的热点。尤其对传统的电视媒体,其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一个发展瓶颈。由于新旧体制的转型、媒介市场身份的模糊以及原有相关政策的制约,中国地市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在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要摆脱体制困境、迎接网络媒体挑战,实现新的发展飞跃,必须在人员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我国地市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地市广电资源的有效整合、数字电视的逐渐推广,地市电视传媒产业迎来了新的一个发展机遇期。但由于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尤其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地市电视传媒业最薄弱的环节。由此导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和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我国地市电视媒体的正式职工队伍一方面存在近亲繁殖、学历层次偏低、职称比例失衡、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另一方面由于电视台作为事业单位,用人需要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的审批,电视台人事管理部门没有引进人才的权力。随着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原先核定的人事编制已远远不能满足电视节目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需要,而且高素质人才引进渠道单一,由于没有合理的保障机制以致优秀的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播音员、主持人等特色人才引进难,当前的现状是:电视台急需的名主持太少,普通主持人太多;电视台缺乏一种让播音员、主持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发展环境,导致从各种大赛中或基层电视台千方百计“挖”过来的主持人一调到台里马上黯然失色。
2、薪酬评价体系尚不科学。地市电视台人事管理存在着一种“通病”:人浮于事,工作职责不清,对员工没有进行淘汰流动的机制;没有建立科学的员工考核、晋升、培训等机制。由于我国电视媒体多元化用工机制的现状,导致了在编人员职位工资在总收入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而与绩效联系的收入所占比重则相对过小,收入刚性强、弹性弱。对于非在编人员来说,虽然工资收入能够部分与绩效挂钩,但身份的限制,缺少与职位对应的职位工资和保障权益,收入不稳定,激发不出他们的工作热情。由于身份差异,造成工薪上存在着各种待遇的不同:非在编人员在付出同等、甚至更多劳动的情况下,并不能获得与在编人员同等的待遇,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相反,在编人员由于取得了正式身份,与身份挂钩的既得利益可以旱涝保收,容易滋长消极情绪,人事部门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激励。
3、人力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因岗设人还是因人设岗,我国地市电视台在认识上呈现出模糊的状态。无论人事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核心问题是人和事相匹配的问题。过去地市电视台的进人主要由毕业分配、部队退伍、机关调动等几种渠道,人员配备不是按照市场规律,人和事不相匹配问题非常严重,造成当前电视台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地市电视台的发展与广告经营挂钩紧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很大程度牵制了地市电视台的发展,更无法延伸到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
二、地市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用人机制不够完善。当下,各地市电视台没有建立健全人才聘用制度,大多数地市现有实行的聘用制只是解决了电视台一时用人之急;但是,诸如聘用人员的经济收入如何能真正做到与正式职工同工同酬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聘用人员尤其是主创岗位的聘用人员如何能与正式职工一样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如人事任免,职位评聘等。此外,由于新旧体制并存,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制度在多数地市电视台仍难以推行,人、财、物支配权及配套机制不能及时到位。
2、机构改革相对滞后。相对政府机构改革而言,目前大多地市电视传媒机构改革比较滞后,不少电视媒体既有政府机关性质又是事业单位,同时还按照企业规则运作。这种混淆不清的多重身份使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同时遵从多种游戏规则;职业准入、退出机制不合理、不完善。在一些地市电视媒体单位中,一些已经过时岗位上的“老人”,因为是事业编制而无法裁减成为冗员,而新兴专业岗位上的人员以聘用的合同工居多,要载要减都由此下手。在这种只论“出身”、不问实力的制度下,冗员没有危机感,人员超编也加大了电视媒体的经费压力;另一方面,真正的实干者没有安全感,一些重要新兴岗住上还常缺工作能手。
3、激励机制尚未健全。员工流动率高。员工工作不积极,这是国有单位最大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组织激励水平越高,员工积极性越高,组织生产力也就越高,这是常识。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士的一项研究表明,员工在充分激励时,可发挥能力的80%至90%,而在仅保住饭碗不被开除的低水平激励状态,员工仅发挥其能力的20%至30%。因此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又一关键,也是电视媒体走出困境的当务之急。
三、加强地市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创新
地市电视媒体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让人才真正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走制度创新之路。以用人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为核心内容,推行岗位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全方位开拓激发人才活力的新途径,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效能。
1、改革用人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长期以来,我国地市电视台作为事业单位,进人、用人须经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的审批,既难以解决电视台的用人之急,又不利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实践表明,用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聘用制,对聘用人员实行岗位管理,实现人力资源从单位人――社会人――岗位人的转变。全面推行聘用制度,以聘用合同确立电视媒体与员工的人事关系,以员工与岗位的双向需求关系为基础,以履行岗位职责业绩考核结果为依据,所有员工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实行因岗设人,因岗定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众所周知,人才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
励。电视媒体应当探索建立以岗位、任务、业绩为薪酬评定标准,薪随岗变,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分配方法。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建立相应岗位工资及管理办法。收入分配要向优秀人才、重要岗位和艰苦岗位倾斜,对播音员、主持人等特殊人才要采用特殊岗位年薪制聘用的方式。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地市电视媒体发展的推动器,我们可以建立和完善以缋效评估为依据的薪酬分配机制。可尝试以岗位为基础的年薪制度与基于绩效的激励式薪酬制度相结合,对领导班子实行年薪制;对一线业务人员采用佣金制,收入与业绩直接挂钩;对二线人员采用岗位工资,以岗定薪,同岗同酬。逐步建立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激励机制。要根据员工的不同层次需求,灵活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形式,使得外激励与内激励互相促进,激发员工的工作效率。
3、建立完善的电视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从我国传媒市场环境的发展来看,电视媒体要得到生存和充分的发展。在与国际传媒集团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规模涉足以信息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型传媒领域和市场潜力巨大的公众娱乐领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来筹措资本、加速扩张。这也就对经营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电视媒体的发展需要既懂电视新闻业务知识,又有经营管理理念及技能,熟悉中国国情和电视媒体实践的媒体职业经理人。电视媒体应当首先从观念上对传媒职业经理人产生认同,并要从体制上保证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壮大。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作为最高层次的人才资源,传媒职业经理人将决定着电视媒体的经营状况与发展方向。
4、切实推行制片人制度。电视节目特别在电视台内部栏目推行制片人制已成为各地市电视台栏目管理的基本模式。制片人制确立了栏目作为单独的制作单位,使节目生产决策环节大大减少,对市场反应更加快捷,同时制片人还被赋予很大的人事权和财权。在栏目内。制片人享有人员的录用、进出、岗位分配、待遇设定等权利。这有利于制片人合理配置栏目内部资源,调动有限的人力、财力来做好节目。在栏目内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这种动态化的管理,使每个工作人员形成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
参考文献:
1.黄鸣刚.电视媒体人事管理改革的困惑与思考[J].电视研究,2005(2)
2.徐春英.媒介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声屏世界,2007(12)
3.汤阳,梁娟娟.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对策[J].广电视听,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