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文观止作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业:吊顶型材从业时间:3年
取得成绩:荣获所在建材市场“优秀店员”称号
顾客诊断
顾客追求的并不是单纯的价格,而是性价比。顾客不关注产品,却直接问价格,一般有以下原因:
已经了解过产品了,甚至对产品的需求已经很明确,就是价格落实不了;
没有意识到产品的区别,觉得都差不多,只比较价格;
对价格比较敏感,购物又比较急,于是直奔主题。
场景一
一位先生进店直接问道:“老板,这种扣板怎么卖?”
王刚:“先生你好,你真有眼光,这是××型号的扣板,是比较高端的货了,它主要是(介绍产品的特点和优点)……”
“你直接说价格吧!”客户不耐烦地催着。
王刚报了个适中的价格,顾客不快地说:“这么贵呀?隔壁的店才卖……”
王刚 :“一分钱一分货。喏,我们也有便宜的,你看这镜面、硬度、抗氧化性……隔壁的肯定不是一样的货,你可能没看清楚。我们在这行做了这么久,什么货什么进价都是有数的。”
做法点评
王刚面对顾客直接对价格的提问,顶住压力没有报价。因为他知道:价格只有在客人喜欢上货品之后才有意义。处理价格问题有个秘诀叫“价格闪躲”,顾客在销售前期提及价格的时候,导购首先要把客人引导到货品的价值上以及体验的流程中去,慢慢地让客人喜欢上产品后,再进行价格谈判。一开始就主动报出底价是导购的“兵家大忌”。
当顾客提出比隔壁价格高时,王刚引导顾客去作对比体验,强调了“一分钱一分货”,说明贵有贵的道理。他在树立专业形象方面表现得很自然。
场景二
顾客:“我觉得质量上都差不多,我不在乎!”
王刚:“其实我以前也是这么看的,后来干了这一行才知道,材料和工艺设计的不同,带来的作用是大不一样的……我有个朋友,以前装修做吊顶,认为质量都差不多,所以买了便宜的,结果很快出现了吊顶变形,灯都放不稳,也容易生锈,不到三年又要重新做。装修是件麻烦的事,所以开始还是选质量好点的,一次性搞好。”
做法点评
顾客说“都差不多,不在乎”之类的话,往往是对质量或服务等方面有优势的品牌说的。其真实的含义是:他在意的是价格,或者他的预算没有那么高。不过,也有可能是客人选购的标准和产品定位有点不吻合。王刚面对这种情况使用了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讲故事。故事可以引导顾客进入身临其境的体验,王刚是为了顾客提高采购的标准,掏更多的钱来适应产品定位,所以,一定要让顾客切身感觉到这个钱掏得很值才行。
场景三
王刚:“我们是专做集成吊顶的,对客户可以提供设计、安装、保修一条龙服务,而且我们这材料也齐全,灯、浴霸、排气扇都有多种选择,可以一站式购物,吊顶也不光是扣板的事嘛。”
顾客:“但是你们的扣板就比别人贵得多。”
王刚:“在同等质量下,你也不能只评价单个材料的价格,要看每平方米或整个吊顶做下来的价格,我们现在正好在做活动,会赠送部分轻钢龙骨。”
做法点评
做过装修的人都知道,给工程队清包(材料全部自己买,工程队只负责施工)是件非常复杂的事。王刚用一条龙服务、一站式采购提升了产品的价值,另外,王刚还提醒顾客对产品价格的评判标准,让顾客渐渐感觉到产品其实是很有差别的。在这里,王刚没有纠缠价格本身,而是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包括设计、售后、一站式购物等。
场景四
顾客问道:“如果用这种扣板,你们做下来,一平米要多少钱呢?”顾客这样问显然表现出了兴趣,说明王刚的沟通是奏效的。并且从这句话中,王刚还看出了顾客一开始就问价钱,可能是因为预算不多。在报出这种扣板集成吊顶价格后,顾客果然表现得较犹豫。这个过程也让王刚了解了顾客的基本情况,如厨卫的面积、顾客需求等。
基于这样的情况,王刚针对性地提了新的解决方案:“其实,通过我刚才对你需求的了解,我给你推荐性价比最合算的一个方案,是这样……”
做法点评
通过整个过程,我们看到王刚把一个走来直接问价格的顾客引导到了正常的销售流程中,即了解需求、提供方案,大大推进了销售的进程。导购要有意识地主动引导顾客朝购买的方向前进,时刻把握他的心路历程,才能有针对性地应对。
对价格敏感的顾客,在后面的推介过程中,王刚还有许多策略可用。如:对于顾客很了解的产品给个透明价,利润可以通过其他产品来适当补贴;或者把洽谈过程分成多个阶段,先在一些次要的或小一点的问题上与顾客达成共识,并逐步促成交易;或者先把顾客敏感的价格问题放一边,谈安装、质保等问题,等把这些问题全部谈完后,价格也就不再敏感了。
心理学有个门槛效应:人一旦接受了一个无关紧要的要求,接下来往往会接受大的,甚至不合心愿的要求。同样,若拒绝了别人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往往也会拒绝第二个。因此,先在不太敏感的小问题上取得共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小贴士:不要纠缠价格,引导顾客关注价值
产品究竟是什么?比如一件衣服,你不能认为只包括面料、色彩、做工、款式,如果你理解的产品只是这个层级,那么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同质化的。对产品的完整理解,应有许多可以增值的东西。还是以一件衣服为例,它可能还包括了某著名设计师的设计、某很有个性的品牌、某家公司的售后、某位专业导购的服务等等。这些东西是难以用钱直接衡量的,就像古董一样,这就是价值。
但是,企业提供这些增值服务,如请著名设计师,请代言人做广告打品牌,提供退换货服务等等也都要花成本,导购要在销售的过程中尽力使之变现。如果导购只停留在价格战上,那么谁都会做生意,导购也就失去意义了。所以,导购要记住:不要在价格上过多纠缠,应该引导顾客关注价值。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卖灯具的故事:他们坚持不降价,因为他们能提供独特的价值。
程木华是一家灯具企业的销售人员。顾客仔细问他,安装这套灯具能否不破坏建筑物。“我们对所有的销售商都要问这点。”顾客告诉老程,“由于这是极好的古代建筑物,当安装电线、灯具时,我们希望不要在建筑里打洞,不要在墙上掏管线,以免造成破坏。”
在最后的选择阶段,这位顾客与老程以及老程的竞争者进行了谈判,竞争者同样为能否得到这桩有吸引力的生意而担心。经过考虑,竞争者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价格让步,一下使得老程的方案要高出将近20%的价格。
老程知道,即使把经理给他的10%的销价权派上用场,他的价格也不比竞争者的价格有优势。于是老程打出了王牌。“安装灯具不应该对该建筑有任何损坏,这是至关重要的。”他提醒顾客,“我们已经找到这样做的办法。整个安装工作将在一个古建筑专家的监督下进行。遗憾的是,由于这将是一个花费很多的工程,我不能给你提供任何价格让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学习这些文言作品,我们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些空间,营造一点涵泳氛围,培养语感和审美力。让学生切实调动起文言阅读兴趣,才符合新课改精神。
吟诵显其神韵,“韵味”的品析靠语感,这种“韵味”浸润于古文笔墨中。“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泽,虽贱不及议而志切效忠。”这是韩愈在《禘袷议》中使用“涵泳”,言之“涵泳”变成了包容吸收浸润、沉浸之意。“涵”的包含、包容之义,在“乱之初生,僭始既涵”(《诗·小雅·巧言》)中有所说明,但此义逐渐衍变成其它更丰富的内容。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在大量阅读中逐步提升,这就是涵泳。不断浸润于古人思想中,师生定会生成出文言阅读教学中最美的课堂。
文言文的学习要渗透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无限向往于《赤壁赋》美好意境中,沉浸在写景散文哲理美的境界里,涵泳成为一种神圣的想象之旅。《赤壁赋》的能力培养目标是通过诵读培养学生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涵泳文本,进而培养语言感受力。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竞赛﹑交流、讨论等多种吟诵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如客人说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势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段时,一定要读出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英雄当时的气势,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以这样尝试去读,如“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应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
文本还可以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读出赋中充沛的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或读出传神的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延至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或读出浪漫的情怀,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其悲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或读出留存文字间的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欢快、凄清、悲怆、雄辩、喜悦”等语气,在错落有致、平仄迭起的交替中,在高低错落、充沛饱满的语调里,体察到了古人的深沉情怀,文本永恒的张力与隽永的意蕴。
“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①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通过课内吟诵交流,我与学生互相唤醒,互相激励,自由对话。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②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作品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学习《赤壁赋》,若没有默读、细读、吟诵,没有涵泳,对文本意境美、哲理美的品悟也就没有成功。“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第二求其通体纯熟。”③只有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理解文意,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跌宕起伏,也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记忆,帮助背诵文本。
情感传递精神,文字声音让阅读主体潜游在个性化的空间里。“涵泳”即“深潜入水中游泳”,是一种行为的直观描述。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有深潜入水中游泳的这种姿态。要让阅读者自身融入,没有个性化的反复默读、细读,那韵味就显不出,语感就出不来。如果缺少个人的默读、细读体验,教师讲得太多、太杂,就有可能破坏“涵泳”的感觉。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周振甫先生《〈文心雕龙〉选译》译作:
从前韩非的《内外储说》开始传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方才作成,秦始皇汉武帝看到了,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后来知道是同时人了,那末韩非被囚禁,司马相如遭到轻视,难道不是明显地看到对同时人的看轻吗?”①
这样的翻译容易导致关系对应不当,造成混乱,进而影响对文义的理解。其实,这里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手法,并提也叫“合叙”“合说”“双提分承”。郭锡良等先生编著《古代汉语》说:“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②并提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不乏其例,如教材节选的郦道元《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对此,已经有文章论及。可语文教材并没有谈及并提修辞,《教参》和不少语文教师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视而不见,依然因袭成说、以讹传讹,这给中学古诗文教学带来了不少理解上的麻烦。因此,有必要将并提修辞纳入中学古诗文教学内容。
一、并提的主要作用
1.理解和掌握并提修辞,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文义
(1)韩愈《师说》:“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笔者授课时,先引导学生得出: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关系,然后以“此”字发问,学生得出了与“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③一样的看法。笔者再就“皆”字发问,学生才明白“此”字包含“‘从师而问’和‘耻学于师’的两种态度。”④如果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都是出于“从师而问”和“耻学于师”的原因,于逻辑不合,以并提修辞来解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实际是“是故圣益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出于此(“从师而问”)乎?”与“是故愚益愚,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出于此(“耻学于师”)乎?”的并提。“其……乎?”是固定形式,“其”表示揣测,相当于“恐怕”“大概”。
(2)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笔者所及的文章都只分析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因此有作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句读之不知”可联系上文“其子”,“教之”乃“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句读之不知”指“其子”,“惑之不解”可联系上文“其身”,因其“耻师”再联系“师”与“惑”的关系,则“惑之不解”指“其身” 。“师焉”者正是“其子”之属,“不焉”者正是“其身”之属。《古文观止》评曰:“童子句读之不知,则为之择师。其身惑之不解,则不择师。是学其小,而遗忘其大者,可谓不明也。”⑤“其子”虽“师焉”,然所“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故为“小学”,“其身”“不焉”,故为“大遗”。“其”,他们,指代“其子”和“其身”。笔者课堂上与学生探讨的结论是:“句读之不知(其子),惑之不解(其身),或师焉(其子),或不焉(其身),小学(其子)而大遗(其身),吾未见其(其子、其身)明也。”“而”在这里连接并列关系,而非课本注释的转折关系。实际是“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吾未见其(其子)明也”与“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吾未见其(其身)明也”的并提。
2.并提修辞可以体现韵文文体特征,表现声韵和谐
(3)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实际是前面的“天”“地”与后面的“地”“天”的并提。
(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与“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并提。
二、并提的主要形式
并提可分为一般形式的顺承和特殊形式的错承两大类。
1.顺承并提
如果用甲、乙、丙、丁来标示,其形式是:甲,乙,丙,丁甲,丙;乙,丁。甲与丙是一类,乙与丁是一类,如:
(5)《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教参》参考翻译是按文句顺序翻译的,不妥。《教参》欣赏资料对文句作了恰当的分析,但只明其然,没有明其所以然。
首先,从因果关系来看,课文是由一个原因引起一个结果,所得结果又是得出下一个结果的原因:“争为帝”(因)“怒”(果M因)“触不周之山”(果M因),“触不周之山”作为“因”又引出两个“果”来:①“天柱折”(果M因)“天倾西北”(果M因)“日月星辰移焉”(果);②“地维绝”(果M因)“地不满东南”(果M因)“水潦尘埃归焉”(果)。其次,从修辞角度来看,课文运用的是并提修辞。“天柱折”说的是一事,其结果为:“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维绝”说的又是一事,其结果为:“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实际是“天柱折(甲),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丙)”与“地维绝(乙),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丁)”的顺承。
(6)又《阿房宫赋》“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实际是“一人之心(甲),秦爱纷奢(丙)”与“千万人之心也(乙),人亦念其家(丁)”的顺承。
2.错承并提
它与一般形式的顺承在形式上稍有差别,如果用甲、乙、丙、丁来标示,其形式为:甲,乙,丙,丁甲,丁;乙,丙。甲与丁是一类,乙与丙是一类,如:
(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是一般形式的顺承,而“阴晴圆缺”实际是“阴(甲)缺(丁)”与“晴(乙)圆(丙)”的错承。
(8)《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实际是 “君当作磐石”(甲)“磐石无转移”(丁)与“妾当作蒲苇”(乙)“蒲苇韧如丝”(丙)的错承。《孔雀东南飞》下文尚有:“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则是一种正常的言说顺序。
三、并提与互文的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教师、学生把并提与互文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对并提和互文作一点区分。
为了论述的方便,举两首课外作品来谈并提的情况:①顺承并提,如唐代王维《西施咏》:“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其中第三句至第六句是并提修辞:“朝为越溪女”与“贱日岂殊众”形成照应关系,“暮作吴宫妃”与“贵来方悟稀”形成照应关系。②错承并提,如宋代刘一止《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其中前四句是并提修辞:“怜琴为弦直”与“那能记宫商”形成照应关系,“爱棋因局方”与“未用较得失”形成照应关系。
顺承并提是处于奇数位置的项为一类,处于偶数位置的项为一类。错承并提是后两项换位。
再来看互文的情况。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说:“凡言‘互文’者,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⑥如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二物”指“烟”与“月”、“寒水”与“沙”;“各举一边而省文”指举“烟”而省“月”,举“寒水”而省“沙”,举“月”而省“烟”,举“沙”而省“寒水”。如果以甲代“烟”,以乙代“月”,以丙代“寒水”,以丁代“沙”,其表现为:甲丙乙丁①甲丙丁,乙丙丁;或②甲乙丙,甲乙丁;或③甲乙丙丁三种形式。须将两部分的内容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即以《泊秦淮》为例:“烟(甲)笼寒水(丙)月(乙)笼沙(丁)。”按①形式t:烟笼寒水和沙,月笼寒水和沙。按②形式则:烟和月笼寒水,烟和月笼沙。按③形式则:烟和月笼寒水和沙。三种形式虽有差异,但表达的意义、内容却是一样的。
互文是处于奇数位置的项分别和处于偶数位置的项发生联系,其关键在 “省文”,前后相互提示、相互补充。因此,并提和互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辞方法。
四、并提成因新探
按照正常的言说逻辑,前后叙述顺序应该保持一致,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殊形式的错承呢?张博先生《古汉语“分承”的特殊形态》将并提特殊形式的错承称为“逆反分承”,说:“逆反分承都是因并提的两个前项与后项依声调排列而形成的。”⑦这是就平上去入四声来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圆缺”,“圆”是平声,“缺”是入声;《孔雀东南飞》的“天地”,“天”是平声,“地”是去声。
就韵文而言,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要符合韵文的押韵要求。例(3)的“天”与“悬、权、辨、渊、短、延、软、船、涟”诸字皆叶(xié)韵。例(4)的“了”与“少”叶仄声韵,“风”与“中”换韵,叶平声韵。例(7)“合”与“缺”是夹叶仄韵,这和词上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去”与“宇”的情况一样。例(8)“苇”上古微部,“移”上古歌部,微、歌合韵(也叫“古合韵”,指邻韵字相叶的现象)。《孔雀东南飞》是“吏”与“地”叶韵,“君”与“身”叶韵。“吏”上古之部,“地”上古歌部,之、歌合韵;“君”上古文部,“身”上古真部,文、真合韵。王维《西施咏》“微、妃、稀、衣、非、归、希”诸字平声微韵相叶。刘一止《小斋即事》“方、商、妨、亡”诸字平声阳韵相叶。因此,郭编《古代汉语》所说的并提成因还可进一步完善:就散文而言,主要是为行文紧凑简练;就韵文而言,主要是为符合韵文押韵的要求。
就笔者所及,朱自清《荷塘月色》里就两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可是我们的教学资料和语文教师都会大讲特讲,而并提修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并非个别情况,这应引起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人员的重视。学习和运用并提修辞能够帮助我们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在韵文里,并提的运用还可以体现韵文的文体特征,表现声韵的和谐。因此,并提有纳入中学古诗文教学内容的必要。
参考文献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97-298页。又见《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3年,435-436页。
②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883页。
③张种:《唐代散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0页。
④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99页。
⑤洪本键、方笑一等:《题解汇评古文观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46页。《古文观止》评语:“是学其小,而遗忘其大者,可谓不明也。”没有把相应的句子分开解读,不妥。
⑥贾公彦:《仪礼注疏》,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53页。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注]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选自《古文观止》)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死刑)B.此岂近于人情哉(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希望)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残害)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于兹六年矣②覆杯水于坳堂之上B.①若屡为之②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C.①约其自归以就死②木欣欣以向荣D.①乃罪大恶极②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C.夫意其必来而纵之
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的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逐梦想,让我变得更有活力。
虽说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但我却一点儿也不觉得苦和累。相反,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变得更有活力。我知道,梦想的实现,需要长久的坚持和努力,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否则梦想就成了空想。有同学们的鼓励,有老师们的帮助,我学得既轻松又快乐。有时妈妈会问:“高三了,我怎么看你还那么轻松呀?”我总回答:“因为我在追逐我的梦想呀!”看着充满活力的我,妈妈欣慰地笑了。
追逐梦想,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追逐梦想,最需要的就是自信,因为在追逐梦想的途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唯有自信才能战胜它们。文言文阅读就是我在追逐梦想的途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但是我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坚信自己一定能攻克难关。于是,我找来了文白对译的《古文观止》《史记》等书,细心揣摩,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就这样,我逐渐掌握了文言文阅读的技巧。今天语文试卷上的文言文阅读我就做得得心应手。我知道,是心中的梦想,让我变得这么自信。
追逐梦想,让我感到幸福。
正如农民在秋天收获果实,会感到幸福一样,一想到梦想很快就能实现,我就感到无比幸福。梦想,带给我太多的感动;梦想,让我慢慢长大;梦想,让我变得成熟;梦想,让我对未来充满憧憬。纵使梦想没有实现,我也不会后悔,因为我还可以再努力。英国天文学家普罗克特说:“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是的,只要为梦想奋斗过,努力过,无论梦想是否实现,都是幸福的。
行文至此,我想起一句名言:“努力向上吧,星星就躲藏在你的灵魂深处;做一个悠远的梦吧,每个梦想都会超越你的目标。”
追逐梦想,让生命更精彩!
关键词:活教活学;因形求意;情境诵读;整体感知;厚积薄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24
文言文以其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民族的思想智慧,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心灵和精神。然而,目前从整个社会来看,文言文已经远远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那么继承这一传统文化的重任,主要是靠学校教育来完成。文言文教学也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观当下的文言课堂,教师教得费时费力,学生学得苦不堪言,课堂效率低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可以说是谈文言而色变。推究学生厌学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厌烦字词句的琐碎和难记,把它看成是另外一门外语;二是学生对文言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积淀着的文化精华,无法从自我的人生体验乃至学习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从而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鉴于此,笔者试从课堂上和课堂外两方面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文言阅读。
一、课堂上,我们应注重文言字、词、句的活教活学
汉字是表意文字,最原始的汉字是按照字义绘形的,形体和意义之间往往具有直观而直接的关系。因形求意,不仅能让学生准确解读字词,更能促使学生对字词的活学活用。如《论语》“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中的“监”字,按现在监字的常用意无法解释,课文只是简单解释为通假“鉴”,若考查监字的上古构形,就会明白监字其实是会意字,监字其实为一人睁目俯视器皿之形,是上古未有铜镜之前人们以水取影照面的生动写照,所以监的本义即是照镜子,也可理解为镜子,而鉴字只是后起之意。这样,解读后学生对于这个字的解释记忆非常深刻,同时也感觉到汉字的美丽与奥妙,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汉字的一词多义现象常常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枯燥单一的字词落实的教学方法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能换一副面孔出现则不然。如讲到“且”在“年且九十”中的意思时,不妨设计一道关于愚公年龄的数学选择题:A. 89,C. =89,D. 90>x>89。学生就能很快明白“且”是“将要”的意思,而且记忆深刻。
文言殊句式的把握和理解常常是正确理解句意的前提,诵读体悟亦是理解句意的重要方法,如学习《五人墓碑记》中“谁为哀者?”一般有两种理解:其一为宾语前置,意为“为谁而哀”;其二为省略句,意为“谁为之哀”。笔者按照这两种解释试着分别让不同的学生朗读,并读出语气。经过反复诵读后,学生一致认为“谁为之哀”的解释更确切,因为它强烈的语气更能显现出缇骑的骄横跋扈,更能激起民众的愤恨,符合当时的情境。
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不二法门。当然,文言文教学并不仅仅是字词句教学。钱钟书融合训诂学与阐释学,将文言作品的“词”与“志”视为相互贯通的统一体。他说:“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而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意,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只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钱钟书认为文言文的阅读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过程。笔者亦认为在文言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整体阅读,把握文意,使学生不再拘泥于字词句的落实,从整体语意中感知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在教《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时,笔者并不急着讲字词的难点,而是先将有关战国时局的地图用PPT展示,同时遮住了秦、晋、郑三国的名称,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标出三国位置。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标出了三国位置,这表明学生已经了解了文意,这不仅有利于理解烛之武对秦伯的一番说词,很多字词的解释亦迎刃而解。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鄙”“远”“东”“封”的活用也就一目了然。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的“活”教,学生的“活”学,共生成文言教学“活”的源头。
二、课堂外,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厚积薄发
文言文教学不仅是“词”和“文”的教学,更是“志”的教学。高中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能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能从中汲取民族的智慧。仔细分析这两方面的要求,不难发现要求一实则是为要求二奠定基础,后者才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标。而我们学生在古文的诵读中往往无法深刻感知作者的人生体验、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因而失去阅读兴趣。这固然与学生简单的阅历有关,更重要的是缺乏学习上的积累。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厚积薄发。《中国历代寓言小品》因其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且“文有寄托之意”,不妨把它作为高一阶段的课外阅读,以充实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积累,而它自然质朴而又幽默的艺术风格,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庄子的《不材生死》《不如相亡于江湖》《腾猿处世》《庄周释异鹊》《望洋兴叹》,细读这类寓言无不对学生客观认识世界,正确处理人事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对书本的阅读积累来弥补自身阅历的不足。在高一阅读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在高二阶段我们可将《古文观止》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这本曾给现当代著名作家以极大影响的名著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其用语凝练,结构精巧非寻常文章可及,而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性、审美性和变换多端的表现技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文W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容易体会教材经典篇章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如《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亲情的无比眷恋之情,《赤壁赋》中苏轼的旷达情怀,《逍遥游》中庄子无所待的自由境界。课堂内与外相结合,促使学生不断地对文言文的阅读,不断地与作者对话,并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荷尔德林说:“诗性的衰颓实质是人性的萎缩。”让古文阅读成为高中生无尽的题海中散发着诗意的扁舟。
【关键词】模糊性;兴趣;语感;创新
解读文本,必须要了解文本。首先,文本是语言的组合,它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对语言的理解是文本解读的根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特点不仅有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实践性,而且还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造成文本解读模糊性的根源。其次,模糊概念的发明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查德教授指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因此他主张正视事物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而不必去无谓地追求不可能的清晰。由此可见文本解读的模糊性是合理存在的。再次,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心灵中不确定的模糊的隐约的部分,情感的模糊性必然带来写作思维的模糊性。既然写作思维具有模糊性,那么,作品也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由此看来对文本的解读必定具有模糊性。读者会根据自己的阅历、知识储备、认知方式去理解、把握,自然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色彩斑斓的审美情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丰富多彩也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因此,我们说文本解读的模糊性是合理存在的。
正因为文本解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就使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客观上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文本解读模糊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进行语文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文本解读的模糊性离不开学生的个人情感。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教学。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自己真切的体验与学生交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从而使学生接近文本,产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动地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的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从而激发对文本解读的兴趣。如《背影》一课,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难以理解课文中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为学生讲述自己和父亲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引导文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导入新课。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三个人的情态,惟妙惟肖。创设情境能大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对文本的解读中来。
二、重整体感知、感悟
文本解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文本的理解主要靠体验,靠感知,靠感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宏观,操作微观,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该讲的要大胆地讲;讲不清、道不明的,则朗读、涵泳、品味。例如,《绿》的景物描写十分优美,可以通过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深入体会朱自清语言意蕴丰富的魅力。又如,在进行《语文读本》中《“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教学时,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你心目中,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目的是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学会用简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三、重背诵记忆,读出情趣
文本解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也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多些语言积累,重背诵记忆。“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背诵、记忆是语言积累最有效的方法。有时甚至强调死记硬背,青少年时代是记忆力很旺盛的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硬硬地背,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只有多积累,才有丰富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先生因“背”功深厚而创造文坛神话。文学大师巴金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使他具备了深厚的文学功底,成就了一番伟业。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大张旗鼓地加强背诵训练,背古文、背古诗、背名句、背现代文名家名篇,这是语言积累的关键。从而增强文本解读的语言功底。
四、重各抒己见,培养个性
文本解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才会有个性的彰显,模糊才会有创造,模糊才是语文的特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带有自身鲜明的烙印。语文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允许有思维的碰撞,允许有创新的观点。因此,语文课要有开放性、思辨性、灵动性,课堂就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让学生带着思考、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的精神去阅读、去评价,允许学生放飞思想,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表达,鼓励学生开展思维的交锋,创设“百花争艳,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学生的个性也只有在这样的思考、表达、辩论中才能生成。只有有了个性,才会有创造性。
【摘要】语感,就是一种在长期的语言的感知、运用所形成的对语言的敏锐的领悟能力。在语感的培养过程中,要尊重语感的直觉性、整体性和经验性特征。在语感培养中,既要重视语感的形成,更要注重语感的提高,在具体操作方法上,要建立语言环境,提供实践机会,提升综合素质,注意情感教育,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培养语感培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以上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审题、释题感知语感
课题是课文内容或中心的高度概括,许多课文可以从课题中悟出其整体内容。通过审题、释题教学,可以使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悟出课文内容,并受到一定的语感训练。如《骄傲的孔雀》一文,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教育学生要虚心,不要骄傲、题中“骄傲”是中心词,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让学生说一说“骄傲”是什么意识,并用实际例子说说在自己周围哪些人爱骄傲,其结果怎样。然后用启发性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篇课文为什么以《骄傲的孔雀》为题目?孔雀到底美不美?真正的美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那么骄傲?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这样的教学可以把释题、审题的教学与感知语感的训练结合起来。
二、在情境中领会主旨,感悟语言内涵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对题材的提炼形成的思想结晶。它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学生不易准确把握。由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有意识创设的典型场景,因而在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而且使他们易于产生顿悟,领会语言内涵,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将相合》一课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之间一个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在教“完璧归赵”的故事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列出小标题,接着让学生理清这个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想象、讨论并表演蔺相如见秦王一段。在学生表演后,我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表演向扮演蔺相如的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你说玉上有点小毛病是真的吗?你为什么这样说?②你拿着璧为什么要靠柱子站?如果秦王派人来抢,你怎么办?③你为什么要提出举行典礼的要求?由于学生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所以,扮演的学生较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最后我再让学生说说“完璧归赵”的意思。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由此可见,教师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有助于学生领悟语言内涵,提高感悟能力。
三、品析语言,架建语感学习桥梁
语感,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语感分析,即品析语言。一般说来,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的语感训练应着眼于以下几类词句的品析:能够表达文眼(诗眼)的语句;能表达声音、色彩、气味的词语;能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的词语(多为虚词);表现力较强的动词、形容词;作品中重复出现的重点词语;白话文中使用的文言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叙事性作品中的议论和抒情性语句。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词句方面的训练,从课文范例中寻找精彩的字、词、句、段,引导小学生比较归纳,品味揣摩,激感,联系想象,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感的艺术魅力。
四、反复吟诵,培养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古往今来,文学史上一些文学大家无一不是通过诵读培养了语感,打实了语言功底而成为大家的。试想,三国的曹植、南朝的袁虎平时不广泛诵读诗书,不懂得语感的培养,那么,他们又怎能七步成诗、倚马可待呢?鲁迅如果从小不在私塾里打下扎实的古文基础,巴金从小若不烂熟《古文观止》,那么,《阿Q正传》、《家》、《春》、《秋》等划时代的扛鼎之作又由何而来?可见,反复诵读对语感的养成多么重要。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反反复复地对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纯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感知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一、什么是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关键是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能在生活中贯通运用。培养能力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存创造能力;发展素质,要重视差异、注重个性,切实解决“智育”与“德、智、体、美”各育全面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科学知识与技能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第一,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性质上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个性舒展,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生活经验来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重在激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方法。
第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对象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多种人才的教育。人的素质包含多方面内容且有优劣之别。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将重心落在全体学生身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实施途径上看是全方位多途径的教育。高中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较初中生有较大差别,初步形成了世界观。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超越课堂超越学校,多途径的实施,将素质教育的因素渗透到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中。
第四,高中语文素质教从过程看是重方法讲效率的启发式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创造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提高单位课时教学效果。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启发性,不能满堂灌,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
二、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二是日常课外阅读。建议在寒暑假,语文老师都要给学生留课外阅读作业,建议中外名著2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
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每期《中学生阅读》都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的,大体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啃,在老师帮助下完成。
选读名句的好处,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三、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化被动为主动
要想真正实行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再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要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学生的心灵,要求他们踊跃发言,如教师可试着作主题为“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的演讲,论述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学生不敢发言的病根,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待学生敢于发言并有发言的激情后,为使学生的热情持续下去,教师可制订课堂发言竞争机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派一位学生负责,负责学生登记本组成员举手次数,每周总结一次,进行评比,评比获胜的组张贴在班级的光荣榜上。在发言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错误,教师万不可批评,以免打消其积极性。
四、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自学法等,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等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方法运用的关键在一个“活”字,必须适应教材、学生的变化和教师自身条件,采用不同的教法,使学生不断具有新鲜感,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独立思考,博采众长,从教学实际出发,创造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学法和教法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教法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
五、说话训练
训练学生日常口语的交际能力,学会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七种口语样式,掌握必要的谈话技巧。可分为两个阶段:高一上期,培养口语单向表达能力,训练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口语单向表达和双向交际的技巧;高一下期和高二,培养口语双向交际的能力,训练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