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文化史论文

第1篇: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Larry.A.Samoval指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3]跨文化交际应该理解为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活动,因此不能简单理解为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入。这种“双向性”也决定了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应该是本土文化知识和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同时教授。不然,则会导致本土文化在这种交际中缺失,从而使跨文化交际不平衡和不平等,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极为不利。中国文化的导入不同于英语文化导入,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是身临其境的,但是对文化的把握方面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由于地方差异,不同地区也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又因为中国文化导入的最终目标是跨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所以说中国文化导入的关键在于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输入和跨文化意识的中国文化输出。

(一)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输入在二语习得整个过程中,输入是语言习得产生的必备条件。在中国文化导入过程中,大量相关信息的输入,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中国文化输入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当然在增大输入量的同时也要考虑输入形式的多样化。1.对比法从跨文化交际方面来讲,对比法能使学生在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时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不同的文化差异,从而达到更好的跨文化沟通。比如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美国文化五大象征的同时,导入中国文化的标志性象征,不仅弥补了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缺失的不足,又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可通过讨论发言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以及美国文化的思考,从而实现“可理解输入”。2.归纳法从宏观上讲,归纳法可以指教师在导入中国文化时,把学生琐碎的、有差异的文化碎片归纳整理成系统、完整的文化体系,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地理解,帮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整合,这正是习得理论中的反思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微观上讲,归纳法可以用于具体的文化知识输入。比如在导入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时,必然要涉及到中国五花八门的菜名的英语翻译,这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点。教师可以使用归纳法把中国菜名的英语翻译归纳为按照烹制方法、原料、味型等翻译的不同类别,化繁为简,使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有条有理。3.视听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现在不少介绍中国文化的纪录片都是双语的,比如《美丽中国》《故宫》《再说长江》《颐和园》等。有些英语教程也附带视频材料,如《走进中国文化(英文版)》《中国历史(英文版)》等。这些视听材料的使用,增加了中国文化的输入渠道,准确呈现了输入内容,同时丰富的画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和语言的兴趣。但是使用视听法的同时,教师要同时做好选择视频、归纳文化知识点等一系列工作。

(二)跨文化意识的中国文化输出输出阶段在语言习得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通过输入阶段的导入教学,学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可理解输入,如何把输入有效地转换成输出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教师应充当组织者和帮助者,设计新型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参照Breen在1985年提出的“文化课堂”(CalssroomasCulture)[4]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参加教师设计的虚拟文化交际活动;课下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中国文化之旅、中国文化知识竞赛、中国文化PPT大赛等,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出。在学生输出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文化翻译本身就是翻译领域中的难点,涉及到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双重理解。如果仅仅把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名词用拼音或者表面意思的词表达,可能还是很难被不同文化的人所理解。所以,我们既要充分显示中国文化的信息,又要考虑对方的可理解程度,达到文化的交融。比如说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时,仅仅把节日翻译出来,不同文化的人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加上介绍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人们的饮食和活动的内容。讲到屈原时,就需要解释性翻译了,如:QuYuan,aChinesesancientpetrioticpoet(屈原,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同样,很多中国文化方面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以用解释性翻译来呈现才能实现跨文化的良好沟通。当然,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全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进一步提高,许多拼音音译词逐渐被不同文化的人理解、接受。最新的BBC新闻已经出现的“tu-hao”(土豪)的新词,所以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何自然认为,学生可以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创造性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独特的文化,构架不同文化桥梁,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结语

第2篇: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

【关键词】发展装饰画创作新语境

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装饰画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被更广泛地应用。

美学意识随着现代生活的演进,愈来愈深地渗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体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特别是当今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艺术的调节和平衡。装饰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由于它雅俗共赏,人们在心理容易接受,再加上装饰画可制等工艺特点,使其便于流通,经济实惠,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环境的装饰画创作有不同的特点。

一居住空间的装饰画

装饰画起着活化空间和渲染气氛的作用,结合环境和照明设计,成为室内装饰的亮点。133229.cOM在居室的玄关、走廊、房间出入口所对的墙面等处,挂上装饰画或摆上艺术品,再配上照明,就能创造出别致的气氛。家里有许多不同的空间,起居室、卧室、餐厅、厨房,都需要画的点缀。

1.客厅的装饰画

客厅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无疑是每个家庭的生活中心,并且是家庭聚会、宾客来访的主要场所。因此,客厅内的装饰画应该以装饰为主要目的,而且是客厅的重点装饰物,有时还可以作为客厅的一个视觉焦点或重要组成部分。客厅装饰画能从整体上反映主人的爱好、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体现主人的文化要求。

2.走廊的装饰画

走廊很适合布置成艺术走廊,可以同时挂几幅作品。画框的款式规格应一致,单幅控制在50cm×60cm左右,并等距平行悬挂,形成连贯的整体,既美观又利于欣赏,如每幅上方有射灯照明效果会更好。

3.餐厅的装饰画

餐厅是进餐的场所,追求安静、舒适、怡人的餐饮环境,是每个成员的理想目标。因此,在色彩与形象方面,家庭主人就要花费一番心思。而绿色和白色,经常成为餐厅的主调色,易于造成清爽、新鲜、平和、美观、令人心旷神怡的气氛。

4.卧室的装饰画

通过装饰画的色彩、造型、形象以及艺术处理等等,从而立体显现出舒畅、恬静、轻松、亲切的美的意境——与人接触的部分可以有柔软舒适的触感,即便在人不易接触、抚摸的地方,也要让人感到温馨而富有情调。

二公共环境装饰画

公共环境范围极广,凡是能为大众提供各种服务的场所都是,而且功能也是五花八门,并且每一个公共场所,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所形成的个性,就汇总成公共环境的总体风貌,如:会议室、候车厅、宾馆、商场等等。

1.会议室的装饰画

会议室不管是国家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都是用于参政议政的场所。不同的会议室环境,也不管它的大、中、小,都能体现出一个单位的实力、文化品位、层次等精神理念,体现出集体智慧和集体的力量。

2.候车厅的装饰画

车站,人流量大,每天都有数不尽的旅客。在这种场合下,使用什么风格的装饰画,让人们在旅行过程中得到美感,体会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文明是有要求的。从画的形式到内容常以本地风土人情和城市风貌为题材,让旅客感受到地区的文化性,同时表现高速发展的科技文明和未来远景,也是候车厅装饰画的极好选材。

3.商场的装饰画

作为公共环境的商场,怎样使用好装饰画,也是商战中的一种特殊武器。一般是根据商场的总体布局以及局部要求来布置,如强烈的、柔和的色彩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吸引顾客在舒适的购物环境中产生购买的欲望。

4.纪念馆的装饰画

纪念场馆一般指博物馆,主题广场、公园、陈列室等场所,因为有其特定的主题,所以装饰画的使用便必须具备解说或者昭示的目的。其构成方式和作品风格往往是泼辣大胆,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以达到游人认知、感动的目的。

5.校园里的装饰画适合校园的装饰画一般按学校的层次划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应根据相应年龄,用装饰画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幼儿园里的装饰画,就应该表现孩子对未来世界充满天真、幻想、神奇;而在小学,装饰画应该表现孩子们眼中世界的纯真、稚气、好奇、幻想等;在中学校园里,装饰画应该是理想、浪漫、青春、活泼的;大学校园里的装饰画应该是成熟、理念、锐利的。

三娱乐场所装饰画

娱乐场所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场所,紧张的生活使人们希望能去娱乐场所放松自己。而娱乐场所的不同,对装饰画的要求也会不同,传统的餐饮、茶座也融有浓郁的现代文化气息,而更多的娱乐形式使各种年龄阶段、文化层次高低不同的人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娱乐场所。

1.餐饮中的装饰画

现代餐饮不是传统餐饮的吃饭那么简单,中餐、西餐,或其他的餐饮形式都有自己商业环境的特殊要求,如:中餐的热闹、明亮、大场面喜庆等;西餐的情调、温馨、幽雅等。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点缀。

2.运动场中的装饰画

顾名思义,也应该较多地表现出运动的主题、运动的形象、生命的形象。不论是场内运动还是场外运动,都是要让人们在竞争中追求自我、追求人类永不言败的精神,或是在竞争中有几分轻松愉快的心情。

3.休闲场所的装饰画

第3篇: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

关键词:饮食文化;翻译;菜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中国的饮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对于更好地为外商和外国旅客提供服务和介绍中国文化也显得日益重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已经成为菜单翻译的首选语言,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多数外国友人点餐和了解中国文化。然而,国内诸多饭店在面对外国游客时,或者拿不出英文菜单,或者是给客人提供了一份翻译得五花八门的菜单。为此,本文就菜名翻译进行探讨。

一、翻译理论、原则和方法

尤金·奈达(Eugene-Nida)认为:“翻译就是两种文化互相交流。对于一个成功的译者来说,了解双方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有效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1]。”这就是说,简单的字面意思的传递而不考虑文化背景,达不到真正交流的目的。中国的菜肴名称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可以说大部分菜名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菜肴名称除了体现汉民族对其色、香、味、形等的追求外,还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汉民族对吉祥、祝福等的心里感受。没有对中国和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入了解就无法准确地把中国菜肴名称转译成英文。

关于菜谱的翻译,沈关忠、祝宝钧等餐饮专家认为,应该让翻译家和餐饮业专家合作,不要仅满足于字面上的翻译,要让翻译家了解菜肴背后的故事、搞清菜肴名称内在的含义,比如把“东坡肉”译成“坡首创的红烧肉”、把“乾隆鱼头”译成“乾隆皇帝吃过的鱼头菜”、把“宋嫂鱼羹”翻译成“南宋时的嫂子南料北烹的鱼汤”…不要嫌麻烦,而要讲实效。同时,再把这些菜肴名称的来历用外文附在菜谱上[2]。

中式传统菜肴按命名分可分为:写实型菜名、写意型菜名两种。写实型菜名翻译要紧扣烹调的原料,使人一目了然,清楚地知道这则菜式的原料。从语境适应论的角度看,写实型翻译方法适应了汉语文化语境,保留了汉语文化特色。写意型菜名的翻译要尽量译出菜名中所包含的文化特色和体现民俗风情。总之,好的菜名翻译是为了提供准确的信息并传播中国文化。

二、写实型菜名翻译

写实型菜名通常是以原料、原料加烹调方法和原料加味道命名菜肴,这种情况采用直译方法,直译是让读者获取基本相等效果的最有效手段。在翻译中国菜肴时,结合中式菜肴的特点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以下三类菜名可采用写实型翻译方法。

第一种是以主料开头的菜名。这类菜名往往是主料的并列,本身就显示了菜的内容,直译能够完全保留原名的特色,而且也简单明了,译文不会产生交际障碍。翻译时,主料之间的并列可以加连词and或以主料为中心词,加上用介词with或in与佐料构成的短语即可。如:豆瓣牛肉Beef in Chili Bean Sauce; 海米白菜Chinese Cabbage and Dried Shrimps;青椒牛肉Beef with Green Peppers;冬菇猪蹄Pig's Trotters with Mushrooms.

第二种是以烹饪方法开头的菜名。中餐菜不仅用料丰富多彩,其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体现在花样繁多的烹饪方法上,如炒、蒸、卤、炖、炸、悼、煨、熏、拌、涮等(见表1)。对于以烹饪方法开头的菜名,翻译不妨也采用直译的方法,既简洁明了,又能保留中餐菜肴丰富性的特色。

表1

如:炖牛肉Stewed Beef;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炒腊肉Stir-fried Smoked Pork;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s;红烧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炸大虾Fried Pawns;椒盐炸排条 Deep-fried spare Ribs with Spicy Salt.

第三种是以口感开头的菜名。用料的丰富性和烹饪方法的多样性,造就了中餐菜肴口感独特的复杂性,各地菜系分别有其独特的风味,很多菜肴的名字就体现了口感上的酸甜苦辣咸脆酥麻爽滑。与中餐菜不一样的是西餐菜的口感往往比较单一。英文菜单的受众是外国人,为了让受众对口感不一的中餐有个直接的了解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菜肴,直接采用以口感开头的英文来翻译这一类菜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见表2)。

表2

如:香酥鹌鹑Crispy Quail;酸甜鸡Sweet and Sour Chicken;咸牛肉Salted Beef;酸辣黄瓜Hot and Sour Cucumber;五香豆腐干Spiced Duck Gizzard;麻辣牛肉丝Spicy Shredded Beef.

三、写意型菜名翻译

中国传统菜肴和食品丰富多彩,其名称带有很突出的中国文化韵味。有些菜肴带有浪漫的色彩,如“霸王别姬”体现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四喜丸子”和历史典故有关,“佛跳墙”来自中国古诗句。这类菜名本身并不显示菜的内容或烹饪方法或口味,抽象的菜名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写实型翻译不可能或会造成不可理解的译文时,应采用如下几种写意型翻译方法:

第4篇: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认同;接近性;刻板印象;文化偏见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20世纪末期明显加快。电视传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同样面临着全球化问题。电视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风向标,对整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日益成为一种影响政治的社会公器。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1984年美国新闻总署开办世界电视网,首次把电视节目推向全球以来,美国的三大广播网、英国BBC、德国官方的卫星电视台,以及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实施了发展卫星电视的全球战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发射和租用卫星,进行节目跨国乃至跨州覆盖。

而以我国为例,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顺利加入,电视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外国的电视节目或受到外国电视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的下,国内的许多研究者们纷纷高呼"狼来了",呼吁建构电视文化。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有些人对外国的电视节目持完全排斥的观点,认为在这些节目面前,受众没有任何抵抗力。文章就单从文化认同这个方面出发,来批判这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

首先要明了的是文化认同的概念。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senseofbelonging)及内心的承诺(commitment),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

文化认同往往以某种象征而与不同的民族、历史、传统和观念联系起来,成为集体动员的符号和标志。如国旗的布料与颜色与其他的布料和颜色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可是一旦获得文化象征的地位,它就具有了某种魔力,代表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具有特殊的功能。有了文化认同的保护,即使在外来文化猛烈袭击的今天,本土文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崩溃。

一般而言,在电视全球化过程中,文化认同的稳定性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本土节目吸引力

新闻价值具有"五性"原则,其中包括接近性。接近性又分为地理性接近和心理性接近。文化产品也是一样。本土文化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它们拥有文化相近性,熟悉的语言及文化背景使本土传媒产品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产生共鸣。一般而言,在文化层次相当的情况下,观众对本土的电视节目总是有所偏爱的,只有当他们发现外国的电视节目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比本土电视节目要优越时,观众才可能放弃本土的电视节目而选择外来的。不少研究表明,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要都是本土生产的。在亚洲7个国家中,名列前20名的电视节目绝大多数都是本土制作的。

在我国,本土节目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民生新闻和方言节目两个节目形式中。这两种节目都是近几年兴起的节目形式。这两种节目的收视率都创下了新高。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与受众的生活接近,有着共同的生活基础,同处于一个文化环境中,自然就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

民生新闻中有很大部分是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而且这些琐事经常与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江汉风》就是这样的一档民生新闻。虽然它只是荆州电视台这样一个市级电视台的一个子栏目,却是江汉平原家喻户晓的一个电视新闻品牌。自从2004年改革以来,它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江汉风》在荆州地区所能收看到的所有节目中收视率排名位居第一,在荆州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不知道《焦点访谈》的大有人在,没看过《江汉风》的则寥寥无几。为什么在荆州,一个地区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压倒了众多名牌新闻栏目呢?编排合理形式多样功不可没,但最主要的还是内容的贴近性。地方电视台的受众范围可以说就是这个地域内的观众,这样它的收视群体是相对狭小的,在这个地域内的观众对这个地域的文化有着一种潜在的文化认同的心理。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观众当然更愿意看那些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视节目。

另外,方言电视节目也正在各地升温:四川话、陕西话、广东话、湖南话等各地方言纷纷登上荧屏,其收视率不断攀升。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用浓郁、地道的四川话演绎百姓故事和凡人生活,当地观众称其"比连续剧还要好看"。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其原汁原味的杭州话,不仅使节目成为"票房冠军",还赢得了"全国百佳电视栏目"荣誉。

方言节目为什么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呢?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不同地方的方言就是这个地方文化的一种表征。这种文化往往是被区域范围内的普通民众普遍接受的文化,该区域的民众也对承担这类文化的方言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传播范围大、传播效果好的电视媒体将方言的这个作用发扬光大,为当地受众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引发文化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传播的效果。

二、受众能动性

受众在观看电视时,并不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为电视所左右,仅仅只是"沙发上的土豆(potatoonsofa)"。相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受众还常常对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和个人化的解读。

如美国学者凯茨与利比斯对于《豪门恩怨》的解读研究就体现了这一点。他们把观众依据阶级背景、教育程度与种族分成50个组群,每个组群三对夫妇,这样做的理论假设是:看电视的过程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而不只是个人行为。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穿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时候,文本的意义、内容与效果都必然产生极大的变化。不同种族的人在观看同一剧作的时候都把自己所属之种族的价值观带了进去,比如有一个摩洛哥的犹太人看后的评论是:"虽然他们有钱,但是我的生活方式比他们高明"。

由此可以看出,观众是主动而积极的,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般被动、消极、无能且愚昧,他们建构意义的行为实际上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与文本进行的"协商"。这一协商的过程相当细腻复杂,观众的反省批判能力、他们的文化价值对于外来文化的操纵与"洗脑"功能的抵抗能力,比某些学者想象中的要强很多。正如汤林森指出的:"认为文本能够穿越各个文化疆界而仍然分毫无差的说法,并不可信。"

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霍尔的《编码/解码》一文中也涉及到了这个方面的内容。霍尔认为,电视内容可视为由符号构成的文本,任何文本都不止一个单一的意义,多数文本都能被不同的观众以不同的方式解读。霍尔一再强调"编码与译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人们的社会处境同他们从电视节目中得出的意义之间存有必然的相关性,对此,霍尔举出三种假想的解读立场,即"支配-霸权立场"、"协商代码或协商立场"和"对抗代码或对抗立场"。与此对应的三种解读方式为"支配式解读"、"协商式解读"和"对抗式解读"。受众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

事实也是这样。即使同是中国的观众,由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各自的身份和处境不一样,也会采用多样的方式来解读电视节目。如果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传播中,这种现象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在"9.11"事件中世界各地人民看到的电视画面大致是一样的,但是彼此对世贸大楼倒塌造成巨大伤亡的反映则不同。有人同情,有人庆幸,尤其是比较一些与美国敌对和友好的国家人们的反映后,更是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巨大差异。

三、刻板印象与文化偏见

刻板印象(Stereotype)即社会刻板印象,也称"固定的成见",由美国政论家和舆论学家李普曼在《舆论学》中首先提出,后来又有人将此提法泛化为"浇铸铅版论"、"刻板印象论"等,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与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也具有历史继承性。因此,在同一社会文化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由于历史的沉淀,每个民族都可能对其他民族或整个世界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甚至独有的看法,这些看法可能会随着民族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一个民族的刻板印象往往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心理等各种因素复杂地交织着。因此,即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电视为代表的强势媒体对受众狂轰乱炸,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本民族的刻板印象。

文化偏见与刻板印象类似,也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不同的是,文化偏见更多地体现在族群之间,同时也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电视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偏见通过传者更加明显地体现在受众面前。如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节目中,要么有意无意地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存在,要么只是报道其阴暗的一面,而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认为的那样,"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做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与其他文明相比较,西方可能更是如此。"

四、民族国家限制外来传播

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民族国家的自主性稍有转弱的倾向,但它对于人们的文化认同仍然是最具决定性的。

在文化帝国主义的压力下,民族国家为了使国家不至于被外界同化,除在军事上加大资金投入外,也会注重对传媒的控制。尤其是电视这个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好的媒体。尽管电视全球化已经逐渐成为现实,但很多国家尤其是亚洲仍然维持着"防外"的传统,害怕它们的社会和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污染。

为了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民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规定外来节目的最高比例,或者缩短外来节目的播出时间,有选择地引进外来节目,等等。

在民族国家权力控制之下,传播媒介通过对自身主体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有意识的甄别遴选,强化或淘汰某种特定的文化构成,使特定的文化体系表现出合乎其目的性的总体景观,从而发挥出赋予文化身份、制造文化认同的涵化功能,加强了社会成员的全体归属感,实现了其社会整合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电视全球化的影响下,一个国家的本土文化虽然可能会随着文化移转和文化杂交而演变,但它的文化基因仍然是相当稳定的。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边界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源自种族、历史、血缘、宗教的文化认同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杨宜音.《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和创新为例》,张存武,汤熙勇主编.《海外华族研究论集》,第三卷《文化、教育、与认同》,台北华侨协会总会出版,第407-420页.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3]陈韬文.《电视全球化与文化认同:亚洲背景下的理论思考》,《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郭震之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4][美]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健三译,台北时报文化企业公司,1993年,第95页.

第5篇: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

近年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与生态危机的深入反省密切相关,中国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深入讨论这一问题,应当从中国哲学所蕴涵的“文化生态模式”的角度加强总体性的思考。这里所谓“文化生态”,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文化生态模式”则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

由于人是以类的方式存在于宇宙之中的社会动物,一个文化系统的文化生态必然涉及到人与终极实在、人与自然宇宙、个人与他人以及人之身心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方面构成了特定文化系统的基本存在形态,亦即文化生态模式的基本“世界图式”。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

在这一图式中,天地万物通过被生命化而统合为紧密相连的一体。中国哲学看待天地宇宙以及万物的基本范式就是“生命典范”的,即自觉地把天地宇宙以及万物均看作是类人的存在、有生命的存在。这在作为中国哲学之思想源头的《周易》哲学中即已奠定了基本精神方向。正是借助于生命典范,《周易》建构起了一个涵容天地人“三材”、足以“曲成万物”、“范围天地”而又以“道”一以贯之的机体网络系统。沿着《周易》哲学所开辟的基本精神方向,以儒家和道家为主体的中国哲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以生命典范贯通天地万物的世界图式,从而形成了“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论”。在这一世界图式中,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既各自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它们之中莫不包含了某种内在的生命力量亦即“道”或“天道”。“道”或“天道”构成了万物的存在根源,同时也是贯通万物的内在本性。以生命体存在的万物统领于“道”或“天道”,共同构成了充满生机的大化流行。

在这一图式中,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既内在于自然,又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它强调,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人是内在于而非外在于天地万物的。《周易》哲学从两方面突显了天地万物对人的内在性。其一,天地万物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前提。《序卦》明确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显然是把天地万物的存在看作是人、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其二,天地宇宙亦是人的价值之源,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具的德性是“法天效地”的结果。这从《系辞》“生生之谓易”与“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论断中即可清楚地见出:“生”不仅是天地之基本的存在形态,而且更是天地之最高德性,正是天地宇宙所昭示的“大德”为人类提供了价值的源头。由此,《周易》开启了后儒以“生”释“仁”,将人之本质属性与天地之德相联系,以为之确立形上根据的基本精神方向。与此同时,人作为大宇长宙中唯一具有灵明者,又不是完全类同于其他万物的存在,而是具有一种特殊使命,即只有通过人的存在而不仅更为充分地实现天地之道,而且使之发扬光大。《中庸》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言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人虽有着与其他万物不同的特殊使命,但归根结底依然是为了实现天地万物自身本有的内在价值。

立足于“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的世界图式,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表现出了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等颇为独异的理论特质。

追求和谐是中国哲学中包括《周易》哲学、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即以儒家而言,对普遍和谐的追求自孔子起就已奠定了基本精神方向。原始儒家的这一理论意向经后儒的不断发明推广而成为儒家基本的价值取向之一。《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明确地表示,建立在“中”这一天下之大本基础上的“和”是天下之达道,人能够达致天下之达道,则可以使天地万物达到各安其所、物各付物的理想境界。在儒家哲学中“和谐”与“生生”又是紧密相连的。扩而大之,亦可以说,“生生”与“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想。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共处、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万物的基本存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相对稳定均势的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待的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哲学“尚中”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为人处世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而不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超级秘书网

第6篇: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室内设计;精神生活

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吃饱穿暖到锦衣玉食,从草庐三间到安得广厦,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满足了物质需求自然要追求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领域开始表现出它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深入讨论,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值得我们下大力气进行研究。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两个层次。即思想意识层面和装饰美化层面。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室内设计思想意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传承。而中国的建筑风格体系:木构架建筑体系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迁,从中衍生出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也伴随着我们走过了王朝更迭、时代变迁。在世界室内设计发展史中,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像中国文化一样独具特色,以其自身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特质而傲立东方。

中国传统思想(或者说是哲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正是指引我们设计思路的“道”。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主流,它们对于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1.1 儒家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直是中国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一种对中国人影响极为深刻的思想,至今我们还被成为孔孟传人,以孔孟文化为主导的理念,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说,它所表现的是以“情”为美、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念,这为中国室内设计师对空间功能布局及艺术表现方面的传承和发扬起着深远的影响。比如现代室内设计中简约的风格,其中透着儒家思想的内容,即删繁去奢,绘事后素。删繁是指去除过于复杂的装饰,去奢其实也很重要。就像如今很多设计师一提到以人为本,就以为是“给脖子套张饼”,其实人在家居生活中的不便与方便是相辅相成的,过于奢侈地追求“一低头就能吃到脖子上的饼”,恐怕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人的本质是一种动物,要让人体处在一种运动的状态下才会健康。自己多动手自然能做到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绘事后素”是孔子的原话,是他对美的一种看法。在孔子的意识中,绘事是指那种装扮出来的美丽效果,而素则是自然的、原始气质的美,孔子认为“素”要美于“绘事”。这体现了一种中国士大夫阶层“大美无言,大象无形”的文化追求。

当然,笔者认为儒家思想的一些细节对室内有着更具体的影响。最典型的当属内圣外王(此处的“王”为通假字,为兴旺之含义),这个概念不仅可以知道为人处世,对室内设计影响也不可估量。中国人讲究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齐治平的核心就是修身,把自身的修养提高到一定的境界,自然可以使得外部的事物归于平顺,这是一种自身正道的延伸,自身修养德行拓展到外部就是家和、国强、天下太平,这就是内圣外王。而在室内设计中,内圣外王表现在设计师的修养上面,其实也就是对设计师的一种要求。要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积淀,模仿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那样只能做出貌合神离的作品。自身修养达不到要求就不能驾驭好那些外在依附于设计思想的设计元素,这样的设计就会显得浮躁而没有灵魂。

1.2 道家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儒家思想同等重要的。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说,道家文化中是以表现本性的自然为理念,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的特点。整体感觉质朴古雅、品味高雅、虚静谦和,它对中国建筑室内设计在形式上的影响是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展现室内环境的意境美。还有就是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也对我们使用传统元素很有启示的,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当中要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空间的和谐,甚至可以推广到设计中考虑的材料的自然环保,低能耗低污染,这样就是国际上比较推崇的绿色理念。

道家认为宇宙是阴阳的结合,是虚实的结合,宇宙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从空间概念上讲就是层次,国画中不仅重视“实”的笔画,还注意笔画之间的空白部分,并把它当作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清朝大书法家邓石如曾提出:“字画疏可以走马,密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中国传统室内布局正是把内部空间与装修陈设综合考虑,把空间当成白纸,装修陈设当成笔画,运用“计白当黑”的思想,通过内部空间的灵活组合来完成对空间布局、立面造型以及家具陈设的艺术处理。

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空间“虚”与“实”的结合。同时,传统建筑木构架的结构形式赋予了内部空间最大的自由,单个建筑的群体组合变化,造就了动静结合、含蓄变化的空间形式。

2.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

上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思想方面的影响,相对比较宏观,下文要对传统元素对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加以阐述,相对与上文的思想意识显得比较微观。

2.1 汉字元素对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作为一种语言和象形符号,对其审美意象的解读和形体的再设计,对研究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汉字文化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来讨论对现代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众所周知,汉字的图案化、对联装饰、文字暗喻、汉字书法和篆刻等在历史发展中已经具备装饰审美的基本性能。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来思考新的应用。最简单就是直接在室内挂上某名家的书法作品,当然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明显是一种较为业余的元素处理方式。笔者认为可以把传统篆刻的文字类型融入到电视背景墙,因为篆刻的字比较有艺术的美感,放到电视墙上也会显得比较古朴,当然不一定是直接篆刻文字,也可以用类似于篆书的变形纹样,比方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可以将汉字植入屏风当中去,室内设计一旦涉及到中国传统风格,屏风便是个使用频繁的元素,而屏风多以镂空为主要工艺,造成一种看得见却看不清的视觉效果,以用来营造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而镂空多以雕花为主,我们不妨大胆革新,不以雕具体的花草虫鱼为内容,而换成雕抽象的文字变形图案。这样我觉得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涵,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

2.2 水墨元素对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

水墨的魅力在于黑白空间的特殊视觉韵味,水墨语言的构图风格和审美意趣,墨点、墨线以及墨块营造的抽象视觉符号美,媒介材料的持质及其视觉意象美。具体的使用方案就是茶几的印花玻璃上加入水墨画的元素,可以让水墨艺术更多的释放它在材料、表现载体、表现空间等诸方而的优越性的时候,就可发现水墨文化在悄然地转移人们的视线,从传统山水文化的理解到构成现实主义的水墨写意,再到具有水墨人文氛围的营造,此时人们才清晰的感受到“水墨文化”的另一种艺术魅力,这样可以使得整个空间清新淡雅、超凡脱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窥一斑可见全豹。从两个切入点入手,结合笔者工作实践简单的讨论了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权且当是抛砖引玉,给大家在室内设计方面提供一个思路。

参考文献:

[1] 曹瑞林. 环境艺术设计[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统治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传统法律丈化的优秀部分应该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施以其必要的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我党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十七大报告对我国文化建设取得成就进行了概括的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思想道德建没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建国六十年,我国社会生产力取得了较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建设有巾圉特色的社会主义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在思想道德文化上,我国不断探索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新发展,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文化发展上,逐步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并将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又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战略目标,从巾央到地方都积极贯彻党的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体制上,党和同家政府一直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政府的主导下,部分事业单位进行了企业化运作的改革,广播电视集团、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等纷纷建立,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我国颁布了诸多的政策,降低文化市场的准入门槛,大力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到文化产业中来,活跃了文化市场,此外伴随着文化的资本运作的发展,全国各地文化企业的直接或间接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拓宽了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的当代文化建设,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文化的模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整个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有序。“即国家从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把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服务、消费等活动纳入国家所确立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文化发展目标,以提高文化事业建设的整体效应,保障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发展。”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所谓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利用其所掌握的权力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丁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一般说来,中周古代有四大类法,即礼、乐、政、刑。现代人习惯将政、刑作为中国古代的正宗的法,而诸如礼、乐却被视为法外之物。然而从发展事实看,礼乐是中国封建社会君王平天下最重要的法。礼乐的体系的崩溃,才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秩序混乱。而所谓的政刑其实仅仅为维护礼乐制度而设,对违反礼乐制度的一种震慑手段而已。“礼乐”和“政刑”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着整个社会秩序有条不紊的运行。即《礼记》中所记载的,“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与法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自从它们诞生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的积淀,它们存在于普通民众的心理、习惯、行为中,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惯性机制,传统法律文化自始至终影响着整个社会长期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其特有的规范、凝聚、评判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制约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个社会法律文化的形成,是不断修正其民族习性和法律传统的过程;也是不断消化,吸纳别国和其他民族的法律文化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古代贤人提出了适合他们时代的法律文化,而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延续后,虽然时代相距遥远,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华部分可以为当代法文化引进一种新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传统法律文化影响了数千年来的中国法律实践,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蕴涵了诸多对现代社会的有益内容,其中许多不乏对当代社会的法律文化建设有积极的作用,如“富而好礼”、“秩序和谐”、“义利诚信”、“贤人政治”等。而诸多的传统法律文化思想都是当今社会发展有益的借鉴,如“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思诚者,人之道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法立而无犯,刑设而不用”。

三、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在当代文化建设的指引下,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理念,也需要一种维护和谐的法律制度。建设和谐的法律制度,必须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将传统法律文化中进行现代转换。

总体来说,应当从两方面人手,即一为观念方面,二为制度方面。在观念方面,主要是增强学法、用法意识,只有在真正懂法的基础上用法律在更深的领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制度方面,主要从立法、司法和监督等方面完善法律体系。

第8篇: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的形成和培养,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因此,反思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很有必要。企业文化虽然有精神因素,但绝不等同于企业精神。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更多停留于精神层面,注重文化的表象,忽略了企业文化的管理内涵。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要用适合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中国企业的整体水平还处于很低级的阶段,企业文化理论对中国企业最大的贡献就是指明了文化与管理结合的融合方向。

十多年前我曾做过一些企业文化方面的研究。1992年撰写的企业文化论文获得了四川省的二等奖。多少经历了企业文化从冷到热,又从热到冷的过程。在经济自由化、贸易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反思企业文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企业文化何尝又不是如此。现在女大十八变,回头来审视一下,当时对她的打扮得体吗?

许多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或涂脂或抹粉地打扮过“企业文化”这个“小姑娘”。各种各样的定义就多达180多种。魏杰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Edgar.H.Schein)则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我本人则更倾向于一种简单化的表述。即企业文化是长期凝结在企业内部,共同自觉遵守的观念和行为的总和(一些英文原文如此描述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 refers to a company’s values,beliefs,business principles, traditions, ways of operating, and internal work environment.)。

20世纪80年代,从威廉·大内、特雷斯·迪尔到艾兰·肯尼迪,他们都观察到了日本企业异于西方企业的崛起。如丰田公司“三位一体”的理念支撑着TOYOTA成为了世界性的汽车公司。令人惊奇的是,这并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许多学者已经意识认这种差异背后的东西,是一场足以颠覆传统理论的管理革命!人们的视线已经从“经济人”、“机器人”的转向了“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文化的理念开始与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融合,已经使管理重点从内部管理转向战略管理,从单一管理走向综合管理。

明白了企业文化的基础概念,还不见得懂得它对构建企业百年基业的重要意义。沙因将组织文化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人工制品(Artifacts)。人工制品是那些外显的文化产品,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如制服),但却不易被理解。

2.信仰与价值(Espoused Values)。藏于人工制品之下的便是组织的“信仰与价值”,它们是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哲学。

3.基本隐性假设与价值(Basic Assumptions and Values)。组织文化的核心或精华是早已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的不被意识到的假设、价值、信仰、规范等,由于它们大部分出于一种无意识的层次,所以很难被观察到。然而,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才得以理解每一个具体组织事件为什么会以特定的形式发生。这些基本隐性假设存在于人们的自然属性、人际关系与活动、现实与事实之中。

今天,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文化的形成和培养,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它是一个优秀企业区别其它企业的无法模仿和复制的主要标识,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逻辑思维和实证主义的优势,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和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迅速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一大批欧美企业迅速调整思路,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西方企业文化。

或许角色的转换,差异的弱化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企业,你开始发现聚焦变得模糊了。一些世界一流企业兼备了东西方文化混合特征,已经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如韩国的三星,其文化理念中既强调企业及员工的社会责任,又非常重视开放思维和创造力。三星2007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超过它的老师——日本索尼公司。我无意比较两家公司企业文化的优劣,但三星公司企业文化中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西方和东方、文化和管理的融合,我相信是经济全球化、文化综合化的必然趋势。

历史的回顾,不仅仅是知识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产生的背景、动机和趋势,重新构建新经济时代下的中国企业文化。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国外很多好东西拿到中国就走样了,不灵了。企业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现实,又一次印证了他的先见之明。

一直有人认为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例证是铁人精神和鞍钢宪法。但我想说,这些东西固然不错,但准确的定义应该归并于企业精神范畴,与当今之企业文化理念是不能等同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现代企业基本没有出现过企业文化。

90年代初,企业文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各地掀起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大多数企业都跟风提炼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最后基本都演变成了一种企业的文化运动。当时我代表企业参加了四川泸州的一次企业文化研讨会,一些豪言壮语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压力变动力”(一家当地制造液压产品的企业精神)。而今,绝大多数企业基本荡然无存。“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种空洞无物的高谈阔论实在是苍白得很。

贴标语、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曾经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做法。既是起点,又是终点。至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基本退烧。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病急乱投医。这种肤浅其实也是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通病。

我们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表象,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符号是本,观念才是源。而观念则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观点、原则和方式,它深深扎根于员工心中,并体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个高喊创新,实际上却有错必纠的文化氛围怎么可能实现新产品研发?一个等级森严、行政命令一统天下的企业怎么可能实现资源要素的正常流动?

有不少人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脱离了企业管理本身。在一段时间,中国很多事情都与文化挂上了勾,出现了一种泛文化现象。什么酒文化、舞文化、苹果文化、狗文化、三寸金莲文化等等,不一而足。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过多地将企业文化停留在精神层面,而脱离了实体组织。今天我们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不能脱离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而存在,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契合组织的基本使命——盈利性。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否则,只能称之为精神的异化。它的泛滥和空洞曾经主宰了中国企业相当长一段时间。

前面我曾经提到了文化的融合。但融合绝不等于简单相加,一定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文化的批判性创新,这是我的基本观点。尽管儒家文化的积极性因素很多,如重视感情、强调稳重,但缺乏创新,依赖关系的文化特征却将我们的社会资本发展的空间变小。很多津津乐道于“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的企业,在跨地区、跨国时被压缩、被击败就在所难免。这样的例子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看到。

所以要区分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不能简单而为之。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要用适合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股东、为社会创造价值。

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被公认为世界奇迹。萧灼基教授预计还将保持8%~10%的增长率。但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经济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水平。而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与西方社会工业化后期相联系的,它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因此,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战略分析和设计,提炼出独特的足以支撑企业所有行动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是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动力。

而我们的管理还停留于比较粗放,比较原始的阶段。管理科学和经济原理的许多知识,例如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等许多内容需要恶补。而蓝海战略、战略地图、六西格玛、长尾理论等又已经在西方风起云涌。我们甚至还没有完全从“经济人”阶段发育成熟,怎么可能在企业的核心层面寻求文化的因素呢?因此,不能脱离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方式看企业文化。

第9篇: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

 

前言

 

目前我国的合资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支柱力量,合资企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四种基本模式:中外双方共同管理、外方承包型、中方承包型以及第三方承包型。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方式是中外双方共同管理和外方承包型两种,由于合资企业产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也必须按照国际管理进行管理,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存在着国产化的管理趋势,因此不利于合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为了提升合资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

 

一、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中国产化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总经理责任制落实困难

 

在合资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存在中方董事不能真正代表中方利益的现象,同时中方委派的总经理也没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事项真正的负起责任,主要原因就是中方产权的虚设问题。西方企业中通常实行股份制公司,董事会应对股东大会负责,而董事就需要对股东大会或者部分人负责,若董事失职则会受到严厉处罚,因此在西方国家企业中并不存在产权虚设的问题,因此在合资企业当中也没有外方产权虚设问题。在合资企业中,中方产权虚设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中方的董事对于本国资产的保护力度不够,同时中方董事对于总经理的管理活动监督与指导作用未能发挥。

 

(二)缺乏经营与管理的自主权

 

合资企业在经营中必须拥有自主权,主要原因是当合资企业真正具有自主权时,才能真正的发展自己的业务。我国的法律当中也明确规定了合资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个股方面都拥有自主权。然而有些中方主管在经营中过分的强调了党的领导,而未能将合资企业与国内普通企业进行区别,因此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有些企业甚至将董事会的决议也直接搬到了党委会上,因此合资企业在经营中严重缺乏自主管理与经营权。

 

(三)缺乏完善的奖惩制度

 

目前合资企业员工普遍还存在着“无过便是功”的工作心态,这种状况若不能及时改善,很可能使合资企业的竞争优势完全丧失。其中主要原因是合资企业管理中的国产化问题,严重的影响着合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合资企业的低水平管理带来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由于技术水平低而带来的影响。

 

二、应对中外合资企业管理国产化问题的优化策略研究

 

(一)建立健全董事会领导之下的总经理责任制

 

首先应该完善中方合资者的委派董事制度,转变传统企业管理中企业董事由中方合资管理部门制定的现状,避免主管部门对企业的日常活动干预;第二要提升董事的管理能力,加强董事的培训工作,在委派新董事时应严格筛选具有丰富经营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落实董事责任制,明确董事责任范围,特别是对中方资产负责,第二还应实施董事定期汇报的责任制度,将企业的资产损益情况进行有效汇报;实施专职董事,将义务董事逐渐转变为专职董事;最后就是要实施总经理聘任制,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

 

(二)构建合资企业管理机制,落实企业自主经营管理权

 

首先要建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实现对合资企业全过程的管理,避免出现现行管理中的各管一段或者无人负责的状况,规避管理风险,同时精简合资企业的相关管理机构;第二要赋予合资企业充分的自主管理和经营权,根据国际管理进行管理,明确好合资企业的特殊性,在管理上应该区别于普通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对合资企业实施的管理中应该依照相关政策和法规中的相关规定执行管理措施;第三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税务机关、物价部门以及海关和银行等相关部门应该做好本职工作,为合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行服务,为合资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优惠正确的切实落实。

 

(三)优化工资制度和考评制度

 

应在合资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考评机制,针对不同部门人员实施科学考评,针对表现优异者可给予奖励,以提升员工积极性,尤其是对那些在技术上进行革新、为企业提出优化建议的员工应该予以奖励,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第二就是要改革合资企业的工资制度。工资的标注首先应该根据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确定,实施动态化的工资标准。降低或者适当取消基本工资在总工资中所占有的比重,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完善技术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

 

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促进合资企业实现用人的自主权利,打破劳动力管理当中的“部门所有”或者“单位所有”的用人格局,确保合资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用人需求相应选择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生产人才等。同时注重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增强合资企业市场竞争力。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合资企业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然而在企业管理中国产化管理问题十分突出,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在合资企业管理中必须与世界市场接轨,转变传统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