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第1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

【关键词】WebGIS 地质灾害 预警 系统设计与开发

引言

灾害预警是减灾工程的先导性措施,监测系统为减灾工程提供了及时的关健数据和信息。基于WEBGIS的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是针对人类活动剧烈,地质条件复杂,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山区来研发创新型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性平台,可为各级部门提供最优化的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科学化整合气象、国土、水利、测绘等各类气象、地质基础信息数据,集采集系统、监测系统、预警系统、系统于一体,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查询与分析,制作精细化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效率,为及时规避风险、避免或减少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非工程措施,是实施指挥决策和抢险救灾的重要辅助手段。

一、系统技术分析

(一)WebGIS(ArcIms)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GIS与逐渐与Internet技术相结合就产生了基于Internet平台客户端采用WWW协议的地理信息系统,这就是WebGIS。利用因特网来进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换,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得网络中空间信息的大量数据。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rnet的用户都可以浏览到WebGIs站点上的地理数据,主要作用是进行空间数据、空间查询与检索、空间模型服务、Web资源的组织等。从结构上看,它主要有4个部分所组成:浏览器,信息,服务器,编辑器。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作用,用浏览器显示空间数据信息并支持客户端在线处理;用信息均衡网络负载,实现空间信息网络化;用服务器满足WebGIS客户端的查询请求和空间分析请求,管理空间数据库;用编辑器提供导入空间数据库中数据的功能,形成完整的GIS对象、GIS模型和GIS数据结构的编辑和显示环境。

(二)GPRS技术。

GPRS是基于地面基站和信号发射塔的无线通信,具有传输速率高、实时性强、成本低等特点。北半卫星通信是基于地面基站和通信卫星的空地结合无线通信网络,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区域广等特点。系统主站在一般情况下通过GPRS网络实现与服务器的数据传输,而在GPRS网络不能满足实时性的情况下利用北斗系统形成互补。

(三)预警集成技术应用。

通过对现有主流通信方式通信协议的分析、打包、封装,实现快速与主流通信设备的无缝对接,支持与传真群发、无线广播预警系统、短信平台等服务绑定。

二、研究重点

(1)研究监测参数的准确性这里包降雨量、地下水位、位移、倾角对灾害产生的影响力,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定不同的权重加以分析;。

(2)对测量数据利用GPRS持续的上传到数据库,并且在信息地图上能显示被测的位置以及显示信息;

(3)对所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危险阀值,找到不同情况时对灾害造成的影响力;

(4)实现系统的自动报警功能,并利用通信网络短信的形式发到接受方;

(5)地理信息表在数字化地图上展示以及报警时的自动闪现。

三、系统内容

使用基于GPRS、WebGIS和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型开发―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信息化和可视化快速有效地反应灾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移植性和扩展性。系统采取统一的数据库来存储数据,数据接收系统和数据展示系统同时用一个数据库来存放这样便提高了数据展示的效率。

此研究利用监测仪器,把所需数据精确测出,经过GPRS上传到WEBGIS系统,把所测数据经过计算显示在系统中,主要内容有:

(1)设备的选址,以及安装调试和信息的发送;

(2)监测信息的接受,计算并自动化显示在WEB上;

(3)WEB系统的模块化结构的实现,以及GIS应用于WEB内;

(4)对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5)达到危险范围系统实现自动报警。

另外一般选用的传感器有:降雨量、液位(地下水)、位移(表面、深部)、加速度、倾角、裂缝、孔隙水压力等传感器及报警设备,主要选取的监测参数有:

(1)降雨量:采用雨量计监测,对滑坡点的降水量数据进行采集;

(2)地下水位:采用水位计监测,对坡体地下水位采用孔内水位计对地下水进行监测;

(3)位移(表面、深部):采用伸缩式位移传感器监测,可在滑坡体表面或滑坡体内部进行监测;

(4)加速度:暂可由位移传感器进行位移变化监测;

(5)倾角:地表倾斜监测,采用固定式倾斜计安装于锚固护坡的混凝土上,对滑坡体倾斜进行监测;

(6)裂缝:暂可由位移传感器进行裂缝位移变化监测;

(7)孔隙水压力:应用孔隙水压传感器来测量地下空隙水压,对地下内部结构进行有效应力和稳定性分析;

(8)数据记录通信装置:利用无线网络(GSM或GPRS网络)传送数据,可收录和传输多路传感器信号,并可设定每通道采样间隔及每通道判断基准值等;

(9)报警设备:报警传感器主要应用于监测滑坡变形等,在检测塌方、落石等危险情况时通过旋转灯和警报装置,可及时进行塌方和岩石崩塌瞬间的警报。

由于监测数据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因些围绕数据的传送,接收,存储,展示来设计系统,监测数据是整个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如图1所示:

四、系统界面

该平台大体分为三层:数据收集层、数据存储层、展现层。

数据收集层是最基本的一层,运用的是服务器与客户端即C/S模式。在自动监测站中采用雨量计监测滑坡点的降水量数据进行采集,用伸缩式位移传感器监测,可在滑坡体内部进行监测,地表的倾斜监测,采用固定式倾斜计安装于锚固护坡的混凝土上,对滑坡体倾斜进行监测,所监测到的数据可通过GPRS直接上传给数据接收装置,通过数据接收装置直接连接数据库。还可以通过监测人员,把监测到的数据以短信的形式传给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管理员去管理数据。

数据存储层主要是服务器提供足够大的数据库,用来存储数据采集到的数据,也用来储存基本的信息比如人员的信息,数据的域值,所要的信息等。其中包括两大块即GIS数据库和综合数据库,在该平台内所用的是数字化地图,所包含的数据很大,必须存在服务器上。使用数据库把两大模式关联起来,为平台提供基础服务数据。

展现层是最直观的一层,使用B/S的模式使用互联网把各个地区统一起来,通过对数据库的操作可实现增、删、改、查、信息图形展示。在这一层使数字化地图与地理信息相结合在一块,更直观展现场景,同时实现自动报警的功能。如图2所示:

五、结论

基于WebGIS的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以WEBGIS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自动报警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决策技术支持服务系统,这样为防治灾害提供了快速的信息,从而把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各类信息的分析与管理合理实现,进行收集、处理、保存各种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提高各种数据的直观性、可比性和兼容性,使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统一性、精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得到满足。该系统可用计算机对大量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人们可以方便查询和统计各种信息,并且可以通过表、图等方式显示和输出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地图显示功能还能将山洪地质灾害直观、精确地显示出来,上级部门可以根据提供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周金星.山洪及泥石流灾害空间预报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2).

[2]余志山,梁润娥,王延江,等.基于WebGIS的兰州市区滑坡灾害气象多元化模型预警系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20(4).

[3]黄露.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4]胡大江,.基于WebGIS/GPRS/GPS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25(1).

[5]王威,王水林,汤华,等.基于三维GIS的滑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应用[J].岩土力学,2009,30(11).

第2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传感器

1研究背景与意义

到目前为止,地质灾害突已经在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地方发生了,其中我国就是灾害发生做多数的国家。一般而言,我们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处理中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就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监测和预测。由于监测技术人员在灾害活动地区中是缺乏人身安全保障这就会导致监测预警的效率大大降低,不能够实现对灾害地区的实时监控、自动监控、数据传输以及及时预报。例如,遇到夜晚或者连续大雨时发生灾害,这些情况就更不方便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实时的了解灾害现场的监测结果,这样就不能迅速的拟定灾害来临的处理和解决方案。随着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各种各样的理论的成熟,在灾害监测方面许许多多的技术都已经得到了应用。地质灾害其实就是指的是岩土体的移动事件,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就是在大自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破坏了地质灾害监测因素的条件,致使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将会对人民群众以及一些公共设施造成大规模的破坏。一般而言,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孕育、发生、发展、衰亡以及稳定的过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最终后果就是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出现靠近山体的滑坡,大多数土壤松弛的地方出现泥石流、土壤水分过大的地方水土流失等等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2地质灾害监测的需求分析

2.1硬件需求

现实中地质灾害监测的硬件系统设计是我们整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基石,因为我们设计硬件系统的效率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设计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性能,易用性,可扩展性。按照监测内容,至少应该含有雨量计、渗压计、形变计、含水率等,其次为了应用预测预报警模型,硬件还必须包括短信猫和预警机,当采集的数据大于设定的预值时短信猫会给预警机发送短信以达到报警功能。

2.2软件需求

此次设计和开发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软件按照开发需求需要对地质灾害监测点灾害现场RTU设备中各种传感器所采集到的采集数据进行接收、按照一定的协议进行解析、做出一定需求的报表进行统计、将数据上报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决断的一个监测系统,此监测软件所具备的功能是对灾害点的动态实时监测、接收采集数据的数据管理、对监测点的测站管理、整个监测点的系统设置、灾害发生时的视频拍摄、对安保人员的短信报警、对采集到的历史数据提取等等多项功能。采用C/S架构的设计,设计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用户或者客户只需要安装本系统的客户端就可以访问该系统,这样不仅能确保该系统的安全性也能给客户或者监察员提供一个简单明了、直观的操作平台。

3地质灾害监测的总体设计及功能设计

3.1系统总体设计

此次开发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时的架构是三层架构,用过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处理层和数据连接层,将其进行分离,每个层次都相应的处理自己的事情,各司其职。系统的三层架构可以使开发的项目的结构非常的清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够迅速的改动业务逻辑层以及添加或者删除以及编辑一些监测点的新的设备类型等。即实现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3.2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此次开发和设计的监测系统在设计模式上采用C/S模式,对于这种设计模式他有如下的特点:C/S这种开发模式就是我们的都熟知的客户端服务端架构,C/S模式中可以让我们开发者能够尽自己最大化的优势来利用灾害现场所开发出RTU硬件,将其所采集与发送数据和协议分别发送给服务端和客户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开销,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大大减小系统自身所承受的压力,在我们国内当前应用的大部分设计软件都是这样的C/S架构。C/S架构可以将PC端的处理能力最大化,用户可以在客户端进行操作,然后将其操作的指令提交给服务端,服务端再进行处理。在C/S架构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客户端的响应的速度非常快。

3.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能准确的表达用户需求,并将其转换成有效的数据模型,并进行存储和管理。本次地质灾害监测是一个需要进行实时操作的系统,因此这也就伴随着需要大量数据的接收以及对其处理后的存储。在设计和建立此次项目的数据库时应该考虑进行一定的缓存或者写一些存储结构,这样就有利用于数据的查询等等的操作,使其更加快速的完成请求。此次开发的灾害系统中的主要逻辑结构表有:Equipments表(存放设备信息表)、StationConfig表(监测点配置表)、Data_Rain表(雨量数据表)、Data_Crack(形变数据表)、Data_HanS-huiLv(含水率数据表)、Data_GroundWater(地下水位数据表)等等这些都是存储了采集到的相应影响地质灾害监测的因素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的数据表进行存储,这样既方便数据的管理同时也方便数据的查询等操作。

4系统的数据处理

4.1数据的全局显示

此次开发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将灾害点采集到的数据按照特定的协议进行解析并且分析这些数据的规律以及将解析到的数据显示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客户端中。在地质灾害监测的主界面中能清楚的看到各个监测点采集到的数据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不同监测点的数据都会对应的显示出来,而且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操作者可以在左侧导航栏选择要查看的监测点,此时会显示该监测点下所有站的信息,如果需要对监测点进行图像抓拍,此时双击监测点的站好会对该监测点现场抓拍一张灾害图片,并且能够传输回来供安检人员以及有关部门进行查看。

4.2数据分析

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中可以对采集到的雨量数据、形变数据、土壤含水率数据、地下水位数据做出统计分析。可以对所选择的监测点的不同的站进行日月年分析,分析包括曲线分析和实时的数据,比如日分析的实时数据就包括0到24点的数据,月分析就包含该数据类型天天采集量的累计数据之和,年分析包含该类型数据月月的累计数据和,当用户在操作界面上点击右上角的导出功能按钮,此时可以将分析数据的表格导出供有关部门查看。

参考文献

[1]赵佳,孙佳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建立[J].北京地质,2002,14(3):36-39.

[2]曹修定.滑坡的远程实时监测控制与数据传输[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1).

第3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

汛期以来,特别7月26日晚10时至27日凌晨6时我县遭受了强降雨所引发的自然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汛期期间还有可能发生这种极端强降雨天气,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业要认清近期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特别要抓好“六个务必”即务必落实全面排查隐患,务必落实除险排险措施,务必落实灾害预警,务必落实应急预案准备,务必落实防灾联动工作,务必落实防灾工作责任。将各项工作做细做实,严防死守,认真落实各项防灾措施,确保不发生因灾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确保不因灾害发生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一)务必落实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立即开展辖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各乡(镇)要对已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防灾预案的要求进一步落实防灾责任、监测责任,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户;新发现的灾害点,要尽快编制防灾预案,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落实防灾责任人和各项防灾、避灾措施,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县国土资源局要及时对全县地质灾害点进行排查,及时掌握全县102个地质灾害的情况,发现险情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同时要加强重点地质灾害的督查,确保全县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扎实有效。县安监局要及时排查矿山排土场与尾矿库的安全隐患。县水务电力农机局要及时排查水利设施和鱼塘的防汛抗灾情况,及时排查水利工程建设弃土场的安全隐患,防止弃土在雨季发生地质灾害。县交通局要及时排查全县道路的地质灾害隐患,及时排查公路工程建设弃土场的安全隐患,防止弃土在雨水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县建设规划局要及时排查全县已建与在建工程的地灾隐患,及时排查施工单位的临时建筑物与工棚的安全隐患。县经济商务局要及时对全县工矿企业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特别是工矿企业的道路及道路弃土边坡的地质灾害隐患。白马工矿区管委会要及时对各集中区内的企业及道路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各工矿企业必须对工矿设施、道路进行排查,特别是排土场、尾矿库、各工程与道路建设弃土场进行全面检查,落实专人负责,确保不发生人为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

(二)务必落实临时避让措施与排险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乡(镇)要在监测与排查的基础上,对存在严重隐患的地质灾害体的住户必须立即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及时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有危险的地质灾害进行排险,消除隐患。要多方筹集资金,有计划地对地质灾害实施工程治理。

(三)务必加强灾害预警预报

各乡(镇)要落实分管领导,落实专人监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充分发挥预警预测的作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预案点要认真开展监测工作,监测工作要细致、准确,认真做好监测记录,监测数据要为险情的分析判断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监测人员要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负责的人员承担监测工作,主汛期要加大监测次数,在强降雨时要及时查看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一旦有险情要立即预警,组织群众撤离避险。县气象局要及时将气象信息通达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利于成员单位与各乡(镇)及时安排监测工作与防范工作。

(四)务必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落实应急预案

县国土资源局要切实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发生险情,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工作,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为政府下一步的应急抢险工作提供依据。避免因人员不到位、调查不及时而耽误抢险救灾时机的事件发生。各乡(镇)发生地质灾害后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抢险救灾。

(五)务必落实防灾联动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联动和协同应对地质灾害的工作机制,强化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社上下联动的防灾体系,认真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六)务必落实防灾工作责任

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始终抓工作落实、责任落实。要加强重大地质灾害点的排查、调查、预警、预报工作责任。要强化监测预警体系、防灾体系,组织群众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监测和预防,广泛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抓好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于地质灾害防范措施不落实、反应不及时、处理不得力的要严格问责追究。

第4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进展分析

1 前言

自进入新世纪,我国逐渐加强了全国的地质灾害的预警工作的力度,并且在风险预警的理论与实践上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也已经建立起了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系统。这个系统的预报工作在预防地质灾害上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这种重视的程度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加强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水平还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 主要进展

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了加强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文件后,就与气象部门进行了合作,对地质灾害进行预警,以期能够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带来的损失和伤亡。这种合作使得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增添了一份保障。随后,两个部门又就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工作相关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讨论,并签署了一系列的相关协议。两个部门的合作力度和合作效率也在逐步上升。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所有的省市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也都做出了相应的行动,来回应国家的政策。两个部门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联系,资源共享,积极的为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预警,降低了因地质灾害发生所造成的资源损失。随着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使得国土资源与气象机构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的提高做出了保障。

从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的相关文件签订以后,各地区的两个部门也都加快了合作的相关事宜。目前全国范围内,超过40%的地区关于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资料进行了完全的共享,大约35%的地区的相关资料达到了深度共享的状态,有15%的地区则是处于重度共享阶段,剩下的一些地区的资料共享程度一般。在这些区域中,地级市的资料共享在重度共享阶段中的比重占有率比较大,县级地区资料的完全共享比例则最低。

目前的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工作进展的进程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省市级地区和重点地区对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水平并不落后,实行了业务值班、轮班监测、预测的管理制度。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和责任,分工合作,逐级指导,建立了严密的工作制度,为地质灾害的相关工作提供服务。目前,国家为了确保关于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工作的正常进行,我国的财政部门对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期望可以避免相关工作因资金短缺而延误,从而提高风险预警的效率和水平。并且,在理论研究上也给与了很大的支持。目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工作的研究人员在知识水平比以往更上一层楼,研究人员的学历、资历和经验都是有目共睹的。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部门针对相关问题集合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建立了一个技术研究团队,在地质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的背景下,展开了对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的理论研究,为相关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在种种支持下,我国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善的预警情报系统,并且还在不断地完善系统的不足之处,持续的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的水平,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帮助。各地区也是在两部门的合作指导下,建立了相关的预警系统,通过不断地进行信息的分享,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最后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加以预防,达到抗灾的目的。

人们的应急行动和及时转移在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的指导下,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减少了因地质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所以,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信息的即时性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预警信息的及时共享,使得人们避开了许多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了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

3 任然存在的问题

地质灾害的防治的水平虽然在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下有了显著地提高,但是相关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相关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预警水平也有待提高。下面就当前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任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首先地质灾害的解决任务还是十分重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地区的地形十分复杂,天气也是变化多端,这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时常发生。并且由于现在的社会城市化发展比较迅速,很多建筑施工对地质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变大了。

其次是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系统还不够先进,很多地质灾害的预测不准确,还需要对预警系统进行再深层次的的提高和完善。很多地区的风险预警机制比较粗略,对地质灾害的监控不够细微,信息共享也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两个管理部门的合作水平与应急措施也不够完美,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在实践中的经验尚且不足,工作进展速度不够快。所以,还需要对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和补充。

最后,现在我国的科技水平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风险预警系统的监测水平,识别灾害隐患等技术不够先进,对相关的因素分析的水平不高,风险预警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要大力的引进先进技术,攻克风险预警技术的难题,引导更多的人才加入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的工作,为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作出一定的贡献。

4 工作的下一步

若能及时的预测出地质灾害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很多的灾害影响。提高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系统的水平是我们将要面对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提高风险预警水平,我们首先要加强国土资源和气象部门的合作。加强两个部门间的合作不仅是要加强信息共享的程度,还要丰富地质灾害的应急措施,使两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密切度。增加检测区域的的监测频率和监测范围与监测密度,提高因素分析的准确性。

其次,要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气象体系,毕竟落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地质灾害地区的气象观测准确性,规范气象信息的一些标准,如气象信息的和共享等。利用相关设备,将地质灾害区域的气象信息及时的进行分享,做好气象监测工作。利用现有的物质和技术资源,提高地质灾害地区的气象观测设施水平,扩大观测气象信息的覆盖面积,做到全面、及时、准确的风险预警工作。

最后,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的水平。我们要对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更进一步的研究,提高相关技术水平,提高偏远地区的风险预警设备的普及度。毕竟,想要将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水平提高,只有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技术的水平,我们才能实现。

5 总结

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工作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还是不足以满足成功的避开地质灾害的要求,所以,进一步的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水平,更深层次的开展风险预警工作是我们下一步要做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关凤峻. 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工作进展与思考[J]. 中国应急管理,2014,01:7-9.

[2]陈伟. 西南山区城镇建设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控制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第5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以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加大陕南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和应急处置力度,搞好宣传培训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全面提高我县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综合治理、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3、坚持属地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

4、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

5、坚持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协调推进的原则。

(三)工作任务

1、全面实施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计划地开展。

2、完善和规范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严格落实县、镇两级防治点的监测责任,避免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

3、加强巡回排查,及时发现并成功预报地质灾害隐患,密切关注重大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4、结合减灾安居和移民搬迁工程,加大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力度。

5、完成全县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和创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工作任务,为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县地质灾害现状和地质灾害预测分析

(一)2011年地质灾害概况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中小型堆积层滑坡、小型岩质崩塌、小型泥石流、少量膨胀土滑坡和岩质滑坡。至2011年底,我县共发生地质灾害险情39起,因预警并撤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年末列入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群测群防监测点249处,涉及全县11个镇1182户、4630人、5679间房屋,目前尚有近5处隐患点未得到专业机构确认。

(二)2012年地质灾害预测

据市、县气象部门预测:2012年汛期降水量为700—850毫米,比正常降水略偏少。7月中旬末与下旬中期、8月中旬初与下旬后期为降水集中时段,有3—4次暴雨天气,是2012年汛期地质灾害高发期。2012年降水特点是:多短时雷雨和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易造成地质灾害。降雨期间与降雨后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时段。

三、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对象

2012年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对象是威胁30人以上的40处地质灾害防治点(详见附件)。其中:威胁30—49人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26处、241户、988人、1016间房;威胁50—99人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9处、142户、572人、644间房;威胁100人以上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213户、1006人、1597间房。全县危害程度最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池河镇良田村砖厂滑坡点,不仅威胁12户、54人的生命和85间房屋、砖厂等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危及阳安铁路和316国道的安全通行,是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的重中之重。

(二)重要时段

冬、春季冰雪融化时节为滑坡、崩塌高发时段;汛期突发强降雨、长期连阴雨期间及晴后3—7天内为地质灾害高发时段。

(三)重点防范区段

1、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区内为薄层状软弱变质岩附存坡残积土或膨胀土,是汛期滑坡灾害的重点防范区段。

2、矿区地质条件复杂,为崩塌、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点防范区段。

3、新修筑的山区公路、山区建房,由于劈山开路,依山削坡建房,改变了原始地形和地质结构,仍有部分边坡开挖尚未挡护加固,汛期易发生边坡崩塌、滑坡、泥石流而造成人员伤亡。在汛期,对边坡角大于30度的变质岩强风化地段和新建房屋后檐坎高于房高的建筑,需加强巡视,监测和预防。

四、防治措施

(一)做好监测预警。要结合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工作,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以及相关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的相互监测以及监测责任人的监测作用,做到随时监测、随时上报。县气象局、县国土资源局要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加强联合监测预报预警,及时临灾预警信息。当本地有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时,各镇应及时做好应急防范工作。

(二)做好地质灾害评估。各类建设项目在办理用地手续之前都必须按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防止形成地质灾害隐患。各镇以及县交通、水利、扶贫、旅游、住建等部门要主动做好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地质灾害执法监管力度,防止人为引发地质灾害。

(三)做好应急避险。要加强对各隐患点的监测,遇到持续强降雨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危害时,各镇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及时撤离避险,并妥善安置生产生活,直到评估危害解除后返回。

(四)做好搬迁避灾。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加快地质灾害隐患地区的群众搬迁,搬迁补助指标要优先向这部分人倾斜,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

(五)搞好工程治理。县国土资源局要积极争取中、省、市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对我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对暂未排除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应在各镇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实施必要的水田旱作、退耕还林、简易排阻水工程和削坡减载、压脚等工程处理措施。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夯实责任。各镇政府要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主体责任,积极承担本辖区内地质灾害点的防治责任。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组建成立地质灾害领导机构及抢险队伍;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工程建设项目业主要坚持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严格按要求进行建设施工和采矿等行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防治,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

第6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地质环境

众所周知,地球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地球上各板块间也存在着相对运动,加之人类为满足生产活动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大自然的改造力度,随之也引发了出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应加强地质灾害的控制与预防,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保证防治效果[1]。

1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概述

①地质灾害:受自然界变异和生物活动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现象频频发生,地质灾害是其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质结构及相应板块的运动,或由于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进而导致资源,生命和经济损失的一种灾害。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无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质灾害强度及受灾规模都相对较大,面对灾害时,人们只能尽最大力量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给我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②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结果,通过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等在能量和物质基础上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交替和流动,最终形成相对平衡的地质环境体系。地质环境有两大特点,一是开放性特点,地球表面各个圈层都与地质环境相关,二是周期性特点,从渐变到缓慢,再到突变和灾变,地质环境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呈现一定周期性的变化[2]。一旦当地质环境处于突变阶段,就很有可能引发出地质灾害。③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两者关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一方面,地质灾害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构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时,可从地质环境中分析地质运动的规律,以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1)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勘查周边地质界线,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②预测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③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及破坏程度,制定出相应的等级预案,并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做好相关预警应急措施[3]。(2)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手段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反映地质灾害的防治成效,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监测区域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监测预警体系在第一时间利用防灾减灾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为救援、避险争取宝贵时间。地质灾害具体监测预警流程,如下图1所示。(3)建立健全搬迁治理工程体制:当接收到监测预警体系发出的报警时,根据调查监测结果,分析该区域的灾情,若发现灾害的波及范围较大,危险等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时,应采取搬迁避让加强工程治理,确保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另外,在治理灾害工程中,应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达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4)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由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三大特点,因此,为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应利用现有的经济科技条件,建立并整合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其核心内容包括完善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建立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配全应急设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可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第一时间进行准确的应急反应,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威胁,达到最少的财物和人员损伤。(5)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是防治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加强科学研究技术的能力,对地质灾害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及成因等进行研究,开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模拟和仿真系统,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3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

(1)构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确保地质的安全性,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风险和地质环境安全的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该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工程地质环境的实际质量评价;②地质环境中的工程容量评价;③工程地质环境的功能区分评价;④治理的风险调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范。在对区域地质环境应用的实际评价中,应充分考虑该区域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环境调查,从而有效分析该区域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使得该地质环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灾害的发生,(2)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地质环境安全包括地质结构、地质成分、外部形态和工程性质等。加强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有利于规避工程风险,保障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①相关部门应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将人类生产行为与自然改造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相关人员在评价环境前需搜集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信息和数据,综合数据提炼出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并完善,提高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效率;③注重地质环境安全中技术层次,包括建设工程区域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场址地质安全评价以及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新形势下,开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密切结合具体的地质环境,从地质环境的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探求出最适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并落实,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佳茜,王鹏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2]刘传正,刘艳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2012,42(5):1469-1476.

第7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

从2005年到2012年底,湖南省成功预报避让地质灾害317起,避免人员伤亡22727人,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防治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湖南省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大,降雨时空变化大,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高中易发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7%。同时,发灾时段集中、突发性强,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截止2012年底,全省已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12229处,直接威胁人口数量达91.5万,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从2005年到2012年底,全省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12199起,因灾伤亡485人,直接经济损失29.6亿元。同期,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成功预报避让地质灾害317起,避免人员伤亡22727人,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土资源部的关心支持下,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防治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2011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下发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相继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切实抓住机遇,本文由收集整理进一步加强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省政府迅速下发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2012年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湘政发〔2011〕51号文件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以及《湖南省“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三个重要文件,初步确立了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框架体系,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分工,提出了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1358”工作目标。

二是狠抓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8.46亿元,实施了一批地质灾害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应急补助项目,为近50万人解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威胁,配套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应比较强烈的地质环境问题。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了30个重点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查项目,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将为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还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等偏远落后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避险解困。

三是进一步强化应急体系建设。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了定期联席会商机制,做到密切配合,信息共享。组建了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正在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覆盖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的预警预报信息共享平台,年内将实现省市两级及重点县市区的互联互通,形成了以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和属地化地勘队伍为技术支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网络。

四是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湖南省1.8万余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承担着全省1.2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防范任务,近五年成功预报了突发地质灾害182起,避让人员伤亡10413人,避免财产损失3.34亿元。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湖南省提前完成了94个县市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今年,湖南省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浏阳市等14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县创建活动。

进一步分析形势,认真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近年来,受极端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除自然因素外,一些企业和单位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防治意识薄弱、防治措施不落实,对人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一定要进一步细化措施,

明确责任,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扎实搞好调查评价。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调查评价要先行。只有在查明灾害成因、危害程度,掌握灾害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采取各种灾害防治措施才具有科学依据和针对性。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完成100个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开展500处以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勘查,推进重要矿区1∶1万矿山地质环境普查,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市州中心城市及重要城镇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

切实强化监测预警。成功避让地质灾害的实践经验告诉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监测严密、信息准确、预警及时,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只有坚持预防为主,切实强化监测预警,及时掌握汛情灾情,才能做到科学应对。要严格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值班值守和灾情速报等各项制度,将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强化信息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紧急预警信息能力建设,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灾害威胁群众,避免人员伤亡事件。

注重应急体系建设。各地要及时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逐点制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逐人逐户发放防灾责任卡和明白卡,做到防治方案编制到乡、应急预案制定到点、防灾责任落实到人。中型以上的隐患点在汛前或汛期要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要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确保省市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之间,以及和气象、防汛抗旱、应急管理等部门应急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提供技术支撑。各地要认真做好应急准备的各项工作,确保一旦出现突况,能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第8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

0.引言

中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它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对地质灾害变形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等一系列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

1.常用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1.1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地面沉降主要诱发原因是地下水过量超采。地面沉降具有区域性,不行逆转性,危害是长期的、永久的。我国已经有50 多座大中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约占全国城市的30%,此中80%分布在沿海,较严重的是上海、天津、苏州、宁波,内陆盆地型如内蒙呼和浩特、山西大同,冲积洪积平原如河南郑州、安徽阜阳。对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方式主需要有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土体应力应变研究系统、大地测量法、GPS 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图片解译、标记物的绝对测量等,确定沉降速率,经过监测,采取防治对策,减少灾害的继续发生。

1.2地裂缝监测技术

地裂缝的主要监测技术方式有:大地测量法、GPS全球定位系统法、简易人工观测、应力计等技术方式,用于监测裂缝变化状况和地质条件允许的变化。依照监测数据,研究地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推断预报,采取处理对策,避免地裂缝开裂速率增大和开裂面积扩大。

1.3地面塌陷监测技术

地面塌陷依照成因不一样分两大类,即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包括矿区塌陷,黄土湿陷及人防工程塌陷等)。岩溶塌陷主要在广西桂林、贵州六盘水等岩溶地区,产生塌陷的主要理由是过量汲取岩溶水。主要监测技术方式以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监测为主,以人工定期测量和水位自动记录测量为主要方式,并观测开采井的水的混浊度。非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老矿区和黄土地区,老矿区因为疏干开采长期地表负荷增大等理由使得突然塌陷,在老矿区和废弃矿区上进行建设前,进行勘察,确定采空区范围,应用经纬仪等进行地表变形监测;在黄土地区因为黄土的湿陷性在灌区易形成塌陷,主要靠监测黄土的含水量和饱水性来控制其塌陷。

1.4海水入侵监测技术

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沿海城市地区,形成的主要理由是地下淡水过量开采,其次是沉积环境和人类工程建设及风暴潮等。主要监测方式为人工定期测量和取样化验水样,或自动水位水质记录仪自动监测,人工定期采集数据。主要以监测地下水水位和矿化度为主。依照水质中氯离子含量的变化,判别咸淡水的过渡带及海水入侵的特征。氯离子浓度变化快阐明海水入侵强烈,氯离子浓度变化慢阐明海水入侵相对缓慢。

1.5土地沙漠化监测技术

土地沙漠化在西北干旱地区经常面临,监测方式主要采纳应用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和地面GPS 监测和遥感卫星图片监测等。因为不好的自然条件允许、干旱少雨和人类不是很合理的开发应用土地、乱砍等使得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更加严重。水系的变迁和灌溉水源的减少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理由,因此,地下水水位监测尤为主要。

2.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研发智能平台

开展滑坡泥石流预警的模型研究和监测预警管理的平台开发。在深入研究滑坡泥石流机理的基础上,研究预测、预警模型;改造现有监测预警管理平台,以适应传感网信息采集体系和政府管理需求;开发支持多路无线宽带多媒体的应急处置平台,并接入目前国家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通信体系。开展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技术验证与示范应用。在四川雅安区域滑坡泥石流、绵竹汉旺-清平滑坡泥石流、都江堰龙池镇泥石流三个不同地质环境特征的滑坡泥石流示范基地,开展基于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长期监测、灾前预警;验证地质灾害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可靠性;编制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规范。研究适应滑坡、泥石流专业需求的网络体系、协议和网络管理方法。对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进行总体需求分析;研究监测传感网和应急通信网的体系结构;设计专业传感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的汇聚融合和应用层优化传输协议;开发智能网络管理平台。

2.2更新监测设备

研制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组的传感网及宽带多媒体关键设备:包括基于自主低功耗芯片的专业传感网设备、网关设备,基于AVS视频编解码芯片的视频传感监测设备,基于TD-LTE模块(芯片)的宽带通信设备,用于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通信保障的远距离微波通信设备。

2.3采用新型监测方法

进行滑坡泥石流监测的新型网络传感器的研制和监测方法研究。研制矩阵式滑坡泥石流监测的网络传感器;对现有雨量计、含水率仪、地下水压力计、深部和表层位移计、GPS、光栅仪等传感器进行智能化改造,并接入传感网;研究传感信息前端聚合方法和轻量级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发基于矩阵式滑坡泥石流传感器的新型监测方法。

2.4进行批量化试生产

完成滑坡泥石流传感器工艺流程研究和批量化试生产。研究滑坡泥石流监测新型网络化传感器组件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建设网络化传感器组件的中试线和测试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资料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实现高分辨率、高采样技术的应用;地球物理技术将向二维、三维采集系统发展;通过加大测试频次,实现时间序列的地质灾害监测,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低造价的地质灾害监测智能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将逐渐改变传统的点线式空间布设模式;由于可以采用网式布设模式,且每个单元均可以采集多种信息,最终可以实现近似连续的三维地质灾害信息采集。灾害信息将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公众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地质灾害信息,学习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知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通过所信息,了解灾情的发展,及时做出决策。

第9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强降雨。在舟曲泥石流之前,有147起地质灾害导致人员死亡,至少造成了464人死亡或失踪,死伤人数超出去年的2倍。

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在其官方网站上解释过,这147起导致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大部分都不是发生在已经发现的隐患点。其原因有三:已发现的隐患点大都采取了措施;目前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精度、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次生的地质灾害难以预料。

但舟曲是个例外。早在2003年,舟曲县就已经被确定为泥石流隐患点,而且,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被认为是危险性最大的两个点。

检定出舟曲为危险区域的这项工作是从1999年开始的。国土资源部用了10年时间,在全国部署开展1640个山地丘陵区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至2009年,调查工作全部完成,各地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4万多处。

在此基础上,各地每年对这些隐患点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然而,这并不等于问题已经解决。

从技术上说,已有遥感、GPS、深部位移计、裂缝计、自动雨量计等多种专业监测手段可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但限于资金条件,只有三峡库区等少部分隐患点采用了上述专业监测手段。现在运行的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多处于艰难境地,站点运行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

绝大部分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目前仍以人工定期监测、汛期巡查监测的群测群防为主――舟曲就属于这一类情况。监测点偏少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这实属无奈。没有更多先进仪器辅助,群测群防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观察工作,对于具有隐蔽性的、比较复杂的地质灾害隐患难以排查出。

比较复杂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必须依赖专业人员。但各级政府专业人员的配备明显不足。国土部一份材料表明,全国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现有机构还存在着人员少,技术人员更少的问题。“绝大多数县一个专职人员也没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周平根说。

在香港,其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处有700多人从事地质灾害管理。而整个内地,专职管理人员还不到该处人员的一半。人员数量不够,归根结底是因为资金投入不足。24万多处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需要大量资金。

1991年至1998年,原国家计委(现为国家发改委)每年投入专款5000万元用于20个重点城市的滑坡泥石流整治,这项工作未覆盖受灾害威胁的农村边远地区。

5000万元的中央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延续至2007年。2008年,中央每年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专项治理资金激增至8亿元。尽管如此,各级政府的投入与各地治理需求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

以群测群防体系中的监测员为例,各级政府投入不足,群测群防体系中的监测员多为兼职,监测人员多由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和村民小组长担任,一年的兼职收入为300元-500元。

群测群防员的收入目前仅由地方承担,这些地质灾害高危区域多数分布在山区,多是贫困地区,县乡两级财政短期内难有财力大幅提高其待遇。

舟曲的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失效,但在当前义务劳动式的工作状况下,出事后对这些监测员进行问责根本不现实。

就地质灾害预警的难点来说,局部地区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依然是一个问题,因为地质灾害预警的模型是根据气象预报做出来的――地质监测院网站首页有地质灾害预报的系统,系统预报8月7日到8日可能出现地质灾害的区域并没有包括甘肃。

周平根建议,在那些活跃的泥石流沟,应该建立自动的雨量站,只要上游雨量超过一定数字就报警,这样,像舟曲这类泥石流发生之前,至少有半个小时到40分钟的时间来避灾。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曾经有这个规划,还做了11个示范区,但这一系统还未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