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角星剪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拿来主义;任务型语言教学本土化
国家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这两个《课标》明确提出,应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即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earning,TBL),也称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任务型(语言)学习,以下同。]的建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式,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应用任务型教学实为实现两个《课标》的必然,是贯彻落实两个《课标》精神的关键。但任务型语言教学毕竟是舶来品,如果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或过于偏激,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生搬硬套或全盘否定,那么学生就成了最大的牺牲品和实验品,简直是对两个《课标》最大的摧残。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学者或英语教学研究人员应该如何对待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呢?
一、应该知道“拿”什么
看一下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进步性,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它体现了新的语言学习观和教学观。学习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积极的认知参与是学习过程最有效,最活跃的因素。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语言和想法都是不受控制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这对于教师的目的语水平,应变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无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由此看来,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使学习者达到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是为学习者提供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条件和环境。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或解释语言知识,或指望一步到位教会学习者什么。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正是这种全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导致了教学范式的转换,使课堂上的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其次,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传统课堂受到的最严厉批评是教学与生活脱节。任务型教学则缩短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这首先体现在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和任务与现实生活的相关性。完成课堂交际任务的目的是使学习者有能力去完成课堂外的类似交际任务。这种真实和相关使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建立了直接联系。其次,任务型教学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生生间的交互作用,意义协商,若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的话,即是将课堂看作了一个“小社会”,视教学为人际交往的过程。
再次,任务型教学的另一明显进步性体现在:它不仅意识到使学习者学会学习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还试图把这一目标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学习,财富蕴含其中》中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可以说,任务型语言教学正是以这四大目标为宗旨的。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做中学”、“用语言做事”,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其“其意义表达第一性、有交际问题要解决、完成交际任务是首要的考虑”等原则关注语言的运用,强调真实意义上的交际,把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置于语言学习首位。它代表了重视输出的语言学习文化。这种思想在我们建构具有本土化色彩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是应该借鉴的。若运用得当,它将使我国以输入为主的外语学习文化得到有效匡正,使外语教学呈现新面貌,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将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二、应该知道怎样“拿”
第一,要形成正确的拿来主义观。目前国内的教学专家及广大一线英语教师对任务型语言教学争论的焦点是它的实际性问题。由此形成了四派,即保守派、激进派、反对派和本土化派。对于如何拿的问题鲁迅先生在其“拿来主义”一文中指出:“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广大英语教学者应该继承和发扬“拿来主义”,从“拿来主义”的新视角去看待外语教学法。即我们不但要从国外拿,还要从国内拿;不但从城里拿,也从乡下拿;不仅要从现在中拿,还要从过去中拿;拿来的目的是为了送出去。广大英语工作者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态度和观点直接影响其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和能否实现的问题,是结症所在,必须重视!
1转换师生角色,增强主体意识
陶行知先生不止一次指出,应该让学生自己手握钥匙,主动去开启文化知识之门,学会独立思考,适当展现自我.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在班级课堂占据着霸主地位,传授知识以填鸭式、一言堂等形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主观能动性被压制.而且受陈旧思想的束缚,多数学生缺乏主见,并不觉得这种现象应该改变,以至于呈现出逆来顺受的态度,主体意识淡薄.所以,将陶行知先生的自主性学习教育思想融入中职物理教学,首先应当转换师生角色,体现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意识.换言之,教师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比如在《运动和力》一单元,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和他们聊聊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力,并询问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都能举出推力、压力、拉力、重力等案例,之后分析出当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会运动.很快,有学生提出疑问,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而且最终都会停止.一番思考讨论,有学生给出了部分答案,运动速度和力的大小以及摩擦力有关.教师加以引导,提问若是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对物体施加力,会出现什么情况.有学生说物体会无限制运动,不会停止,也有学生反驳现实中不存在这种情况,即便没有摩擦力,也可能会遇到其它力.教师并不要急于给答案,可以留个悬念,让学生学习完本单元后再下结论.通过这种引导方式,学生对运动和力有了大致了解,对本单元内容也初步接触,重要的是成功吸引了学生兴趣,每个人都带着疑问和热情开始学习.而且,不少学生都发现,自己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原来课堂也能如此,他们很享受这种主[HJ1.8mm]角的感觉.
2创新教学方法,建设合作平台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当前相继出现许多新方法,都很重视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的锻炼.陶行知先生强调学习必须勤奋,手脑并用,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根据自身习惯,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中职物理教学亦然,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过程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生活中的热现象、光现象很多,引导学生举出这些例子是第一步,关键在于第二步,即这些光热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有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实际教学中往往是交叉使用.
比如在《电磁感应》一单元,教师可先以简单的问题导入课程:磁场对电流有作用力吗?如果有,那么其方向、大小该如何判断?对学习过相关知识的学生来说,问题很好回答.接着,教师可再次发问:电流的形成原理?很多学生都能作出正确回答,即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根据这两个问题,教师提出本节任务:磁场对定向移动的电荷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了解整个过程,可鼓励他们分组讨论,得出结果后,通过实验证明结论.学生都很积极,得出结果并不困难,难度在于如何开展物理实验.在此选阴极射线管实验,用以求证磁场与运动电荷之间是否存在力的作用.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选取真空玻璃管,并在内部安装阴极和阳极,组成阴极射线管.同时内部安有荧光屏,便于观察内部发生的运动情况.实验之后,再开始洛伦兹力等知识的学习,效果明显会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并非局限于个人,积极与团队合作也属于自主性学习范畴,而且合作也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方法.
3增加生活实验课程,开展实践活动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自主性教育环境下,教学做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教学主要是师生彼此沟通交流的过程,较为容易,关键在于“做”,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紧紧掌握理论知识,往往还要用于实践,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而物理本身又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大部分理论知识都是经过科学实验验证的.与生活实践、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物理来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中职物理教学应认识到生活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重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摩擦力》课时,根据学校的水泥地操场引导学生思考: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摔倒的原因是什么?为了防止跌倒,可以采取哪些可行的措施?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想结合解决操场打滑的问题,再比如家庭卧室的空调安装时为什么大都安装在窗户附近?客厅的空调大都安装在靠阳台的门边?学生能联系空气对流及冷暖空气的密度等知识回答.天冷时搓手,手不会很冷?冬天,从外面进浴室时,眼镜为什么模糊不清?往保温瓶灌开水为什么不灌满却能更好地保温?这些生活事例的运用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身边就有物理,课堂知识的讲解就不再枯燥,而是生动有趣味了.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能灵活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1对职工的工作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从事公路养护工作的职工,因工作环境的独特性,大多都比较分散,不便于对职工进行统一管理。特别是地处比较偏远的地方,管理起来更加困难。通过对其进行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其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职工们仍然能自觉的规范自己工作行为,认真完成公路养护任务。
2.能对职工的思想观念起到导向作用。公路职工教育对职工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职工树立符合公路发展的价值观,以便能让他们不断适应现代化公路发展形式,促进其形成公路养护与公路建设共同发展的全新公路养护思路。
3.增加职工之间的凝聚力。职工教育凝聚作用是针对公路养护的职工来说的。加强对公路职工的教育,提高大众对公路养护工作的认识,吸收更多新鲜的血液,让更多人才参与到公路养护的工作中来。职工是公路养护和公路管理的主体,没有人员支持,公路养护工作就无法进行。要想增加职工的凝聚力,就必须先通过教育,然后才能在公路与养护事业取得发展。
4.不断激励职工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对公路职工开展教育不仅仅只是为了向广大职工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其另一个目的是对职工起到激励的作用。公路养护工作最关键的因素是职工。
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是开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想不断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树立劳动模范和对表现突出的职工进行表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成效是有限的,因为他激励的对象有限,不能保证对所有职工都能发挥功效,而且表彰的人数也是有相应的限制,所以更重要是给予职工更多的关心和体贴,比如多给予一些生活上的物质支持,多多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职工们有了一个安定的家,才能促使职工全心全意将心思放在自己本职工作上来,才能在工作上做出成绩。
怎样开展公路职工教育才能更好为交通建设服务
1.加强对职工职业道德的培养,具体的实施方面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1.1抓好工作中的典型,多多鼓励广大职工向先进个人或先进单位学习。1.2让职工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人生观,以“三个代表”为主要思想指导方针,大力提倡思想解放。
1.3要让大家学会以公路养护的大局为重,服从集体的决定,让每一个职工都能处处为集体着想,面面替集体考虑,促使公路养护工作顺利开展工作。当公路职工的职业道德得到有效加强,相应的职工就会自主规范自己工作行为,提升自己职业素质,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正是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目的所在。
2.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突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方面追求科学与创新,二是职工工作方面讲究求实并重视员工之间的合作。不断提升公路养护的技术水平,多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注重公路养护的知识更新,逐渐对原有落后的公路养护技术进行改进。不仅如此还要让更多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参与到工作中来,提升整体的技术实力,追求更高的公路养护标准,务必做到精细,严格的行业要求。在公路养护的工作职工应当中充分发挥爱岗敬业,不怕吃苦,勤劳,踏实的精神力争将公路养护工作做到最好。创新精神也是公路养护人员不可或缺的精神。现代化新型公路的建设,更是离不开创新精神。在公路养护技术手段方面需要创新,公路管理方面同样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源动力。公路职工之间的协作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要让其所有人都树立起团队的意识,密切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合作。使大家能有机的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共同的职业信仰和职业目标追求下遵守共同的行业规范,才能为公路养护事业做出贡献。
3.加强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业制度是行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条件。不管是从事哪一行业工作,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公路行业同样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公路养护工作特点是工作环境线很长,如果完全依靠职业道德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合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进一步保障工作开展。比如:建立岗位责任制,不同公路地段分由不同员工进行管理;公路管理机关,需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工作效率。虽然现行已经拥有了建公路管理制度,但是很多方面还存在漏洞和缺陷。现在的职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逐渐加强岗位能力和技术能力,以便更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公路养护中来。基于此,各级部门要不断地完善制度,以便能适应不断随行情变化的需要。
4.重视人才。组建高素质,高技术才能的公路养护队伍是开展职工教育的重要内容。拥有实力雄厚的人才资源,才能符合现代化交通建设的要求。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先认清楚公路职工所处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采取培训措施,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仅要保证其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而且还需具备一流动手能力。在使用人才的时候,尽量根据其优势和特长进行岗位安排,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其价值,更好为交通建设服务。
结语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执行;成效;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5-0037-06
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和难点。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多个中央部委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有一揽子政策,也有专项政策。在一揽子政策方面,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需要在教师资格标准、职称评聘方法、培养和培训、编制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加强和落实。在专项政策方面,内容主要涉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标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和管理待遇。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方面,2000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在教师职业标准方面,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方面较多,如,2000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通知》,2006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在职教师资队伍管理待遇方面,主要有绩效工资、兼职教师管理和教师专业标准等。在项目建设方面,“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分别制定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投入由“十一五”的5亿上升到“十二五”期间的26亿,增加了4.2倍。
然而,这些促进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是否实现预期目标?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中央财政投入是否充足,使用效果如何?为了解这些问题,笔者在近期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中职校长培训班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81%。146位中职校长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从年龄结构来看,45~50岁的校长占47%,其次是40~45岁,占29%,再次是50岁以上,占14%,最后是30~40岁的年轻校长,占10%。从校长工作经历来看,3/4的校长以前都在中职学校工作,属于“老职教”,其余1/4主要来自当地的普通高中、政府和其他部门,分别约占9%、8%和6%,仅2%的校长来自企业。担任校长的经验分布不均,“生手”、“熟手”和“能手”平分秋色,具体说来,有一年以下工作经验的占7%,1~5年的占37%,6~10年的占32%,10年以上的占24%。146位校长所在的学校,位于东部地区的占41%,中部地区占34%,西部地区占25%。学校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占34%;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占54%;经济贫困地区的占12%。77%的中职学校位于城区,在农村和乡镇建校的较少,分别是13%和10%。学校规模在2000~5000人最多,占54%,其次是5000人以上的学校,占24%;再次是1000~2000人的学校,占20%,1000人以下的学校很少,仅3所,占2%。以上调查对象和学校情况的数据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规律,抽样具有典型性。在发放问卷的基础上,笔者还进行了深度访谈和座谈,深度访谈6人,分别代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座谈两次,40余人,人员和所在学校分布均衡。
一、政策执行成效
(一)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得进展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政策执行的归宿,对政策执行效果的研究必须考量政策目标是否实现。“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适应以就业为导向,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职教教师队伍”是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目标。经过多年发展,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上升、队伍结构比较合理。“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保证。“双师型”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在30%以下的占24%,30%~50%的占30%,50%~70%的占26%,高于70%的占20%。根据邢晖2007年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28个省、市、自治区150个县(市)中职师资情况的调查显示,30%以下的地方“双师型”教师约占65%;30%~50%的地区“双师型”教师占14%,50%~70%的地区“双师型”教师约占13%,70%以上的地区“双师型”教师约占8%[1]。可见,“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合理,从专业课与文化课教师比例分布来看,52%的学校专业课教师多于文化课教师,33%的学校专业课教师少于文化课教师,15%的学校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数量相当。从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来看,72%的学校专业理论课教师多于实习指导教师,13%的学校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数量相当,12%的学校专业理论课教师少于实习指导教师,3%的校长不太清楚。从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比例来看,88%的学校管理人员少于教学人员,7%的学校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相当,5%的学校管理人员多于教学人员。根据《兼职教师管理办法》(2012年)的规定,兼职教师占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应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中明确,一般不超过30%。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兼职教师占比较为合理,60%的学校兼职教师比例在10%~20%之间,11%学校兼职教师比例在20%~30%之间,9%的学校兼职教师比例在30%以上,12%的学校兼职教师低于10%,8%的学校校长不清楚兼职教师比例。
(二)政策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带动地方政策出台和经费的投入,增强政府履行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任务的责任感,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兼职教师聘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建设和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在这一政策带动下,安徽省以皖江城市带为重点,深入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领雁工程”,加快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建设和打造领军团队。新疆全面实施国家和自治区“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制定、启动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建设计划。长沙市制定了《长沙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2012~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经费达到13.1亿元,支持了29800位骨干教师培训,18000位教师进入企业实践,1000名教师出国进修和100个职教师资培养专业点建设和培养资源开发。国家在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上的投入也带动了地方投入。2009~2011年,广西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经费3000多万元,组织培训中职专业教师1.5万人次、校级领导1500人次,并派出500多名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2011年,辽宁省本级财政安排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青海省自2010年起全面实施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60万元的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各学校也从学校公用经费中提取不少于5%的比例,用于教师培训工作。湖北省建立了中职“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制度,鼓励中职学校在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全省每年设50个岗位,聘请2年,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
(三)专项政策执行取得成效
1.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效果被校长和教师认可
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2年必须有2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2011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被纳入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岗位。调查显示,教师去企业实践效果受到绝大部分校长的认可,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近一半学校将其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校长们对教师去企业实践效果认可率达到91%,其中,15%的校长认为这项政策执行效果很好,38%的校长认为效果好,38%的认为效果一般,3%的人认为效果不好,6%的人没有表示自己的态度。教师对去企业实践也抱有积极态度,其中,认为教师很渴望去企业实践的校长占15%,认为教师支持这项制度的校长占42%,认为教师对去企业实践无所谓的校长占36%,教师拒绝的占4%,其他3%的校长保留自己的看法。在制度建设方面,44%的学校将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去企业实践作为制度确定下来,在这些学校中东部地区的学校最多,占56%,中部地区占19%,西部地区占25%;50%学校的教师很少去企业实践,去企业参观是这类学校组织教师去企业实践的主要方式,占70%;6%的学校没有教师去企业实践。有些学校还让文化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占53%。
2.兼职教师聘任管理走向规范
2012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兼职教师的聘请条件、聘请程序、组织管理和经费来源作出详细规定。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对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一是聘任的兼职教师基本符合管理办法对人员条件的要求。《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定,“聘请的兼职教师一般应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专业教学急需的也可聘请退休人员”。调查显示,49%的兼职教师是企业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20%是企业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7%是高校教师,17%是非企业人员,7%的校长对此不了解,没有回答。二是中职学校对兼职教师实行合同管理。《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定,除通过对口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选派兼职教师以外,职业学校应与兼职教师签订工作协议。在被调查的学校中,70%的中职学校对兼职教师实行合同管理,其他30%学校采用口头协议或其他方式进行管理。
3.骨干教师培训政策被绝大部分校长认可,在教师培训中所占比例最大
教育部积极推动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2007和2011年分别实施了中职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设了一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从实施效果看,89%的校长认可骨干教师培训效果,其中,34%的校长认为教师外出培训很有效,55%的校长认为培训效果一般,2%的校长认为效果不好,9%的校长对此持保留态度。从教师专业培训组织方来看,上级组织的培训最多,66%的中职学校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培训,23%的学校组织了校本培训,11%的学校采用了其他培训方式。从培训受益范围来看,75%的学校有少部分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11%的学校有一半教师参加上级培训,其中56%的学校位于东部地区,25%位于西部地区,19%位于中部地区,这说明东部地区在骨干教师培训覆盖面上力度最大;7%的学校中大部分教师参加了上级培训;7%的校长没有回答。
二、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一)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依旧存在
调查显示,中职校长在对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问题的选项排序时,结构不合理排在第一位,约占60%,其次是数量不足,约占51%,再次是质量不高,约占46%。校长们认为,教师结构不合理与教师来源有关。调查显示,中职专业课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高校,约88%;其次来自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约28%;再次从普通高中转过来,约20%,从企业来的很少,仅6%。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学术性人才,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对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数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师生比较高,随着中职扩招,教师数也逐年递增,但还是不能满足学生增长的需求。根据教育网站公布的数据,与2005年相比,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增幅达到40%,教师增幅仅为16%,2012年,中职学校专任教师880962人,在校生21136871人[2],师生比约为1∶24,与普通高中1∶12.5的比例相差甚远。
(二)政策执行重心下移
政策执行的关键是政策执行主体,承担着组织管理、经费投入和监督检查等责任。以“教师去企业实践”政策为例,2006年与2013年同一政策文本相比,政策执行主体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上升到“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经费投入从“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到“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说明政策执行主体层级上升,执行重心上移。但调研发现,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落实重心比较低。在管理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统筹管理中,74%的学校自主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施,6%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3%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15%的学校没有统筹,2%的学校由职教集团统筹。在教师去企业实践的规章制度方面,学校自己制定的占50%,省级教育厅组织制定实施细则的占19%,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占10%,没有制定的占17%,其他4%学校没有填写该项。在经费方面,学校是教师培训、兼职教师聘用和教师去企业实践投入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外出培训经费,64.4%由学校承担,11.6%由地方财政承担,15.1%由教师、学校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仅1所学校教师外出培训经费由教师自己承担,占0.7%;7.5%的校长没有填写该项。聘任兼职教师经费方面,82.9%的学校自己从事业收入中安排一部分经费,7.5%的学校由地方财政承担,1.4%的学校由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1所学校以其他方式承担,占0.7%;有11人没有填写,占7.5%。在教师去企业实践经费投入方面,51.4%的学校自筹,37.7%的学校没有经费,3.4%的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4.1%的学校以政府拨款为主,5位校长没有填写,占3.4%。
(三)专项政策执行中的偏差
政策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背离政策目标,弱化、变形和扭曲政策内容的政策执行现象。“教师去企业实践、兼职教师聘用和骨干教师培训”这三个专项政策在执行中,因内容不同存在不同问题和偏差。
1.教师去企业实践政策表面化
职业学校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有助于教师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先进工艺,提高操作能力。但这项政策执行中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企业积极性不高,占53%,其次是教师积极性不高,占40%。企业积极性不高可以从企业对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态度上看出,56%的企业对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态度是不冷不热,6%的企业表示拒绝,32%的企业表示支持,2%的企业表示很欢迎,4%不清楚。教师去企业实践形式中,主要形式是参观,占38%,接受企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操作其次,分别为28%和29%,参与企业研发的比例最少,仅5%。一些校长反映有些教师和校长没有认识到企业实践的重要意义,教师找企业开证明盖章应付学校检查,学校领导对此也持保留态度,使得政策执行流于形式,出现政策执行表面化现象。
2.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聘任兼职教师有利于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但是,兼职教师待遇低和来源不固定是两大突出问题。2012年颁布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经费来源的规定是多渠道筹资。由于政策规定了经费来源的三种渠道,一些地方政府可以“避重就轻”,选择由学校自己承担的方式,调查中82.9%的学校从学校事业费中开支兼职教师经费,这是政策缺损。职业学校一直以来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从事业费中列支兼职教师经费,加重学校负担,出现兼职教师待遇低,难以吸引热门专业技术人员问题。调查显示,与同等课时量的在编教师相比,兼职教师工资低于在编教师的占42%,与在编教师相当的占24%,高于在编教师的占16%,18%的学校很难估算清楚。从来源来看,兼职教师来源不固定的占65%,来自固定企业的占15%,来自兼职教师信息库的占13%,7%的人不清楚兼职教师来源。
3.骨干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
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器”,但在教师培训方面,培训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是最突出的问题,占45%,其次是无人可派,占37%。培训针对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培训基地大都建在大学,培训内容学科化、理论化,不能满足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学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有些培训院校因担心参训教师对培训评价过低,一味讨好学员,对培训不严格把关,甚至存在“卖证”现象。无人可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人数增加,教师编制少,一些学校为开齐课程难以派出教师;二是国家培训骨干教师专业门类太少,以工科和计算机为主,文科和其他很多专业教师得不到培训。这是骨干教师培训政策的偏离,没有按照政策要求,对需要培训的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三、政策执行建议
(一)政策措施需要不断完善
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按照政策目标落实政策规定和要求的过程,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因此,政策执行需要不断改进,形成动态调整的过程。访谈中,校长们认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应从增加投入、完善制度和开放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政府应在骨干教师培训、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和教师去企业实践方面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动手能力。二是需要加强骨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范围,将教师去企业实践的规定制度化、规范化,并作为教师晋升和评奖评优的条件,注重各类培训的实效性。如,建立分类培训体系,偏重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参加高校培训基地培训,偏重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将教师数量的4%列入培训编制,明确规定中职学校教师享受五年一次带薪进修权利,实习指导教师每隔3~5年参加一次培训。三是开放建制,扩大兼职教师比例,下放一定编制权、设立政府津贴和兼职教师信息资源库等,减轻职业学校在兼职教师聘用方面的压力,促进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政策执行要多方借力
师资队伍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应注重外部性,统筹不同行政职能部门,统筹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一是要统筹教育与其他职能部门力量。师资队伍改革与人事、编办、组织等联系紧密,政策执行需要关注地方人才发展战略,可以与地方人才引入战略联系起来,通过政府或人社部门的项目引入人才。如,苏州高职院校根据苏州市政府对引进人才进行资助的政策,成功引进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一批人才。二是统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院校,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不同难点,不同发展阶段,政府和院校在建设“双师型”教师方面也应有不同的侧重,政府应发挥好统筹、规划、投入和监督职能,将人事管理、评聘权利交给职业学校。中央和地方在制定政策时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中央一级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如,在“双师型”教师标准上做一个基准性的标准,地方参照执行。2013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实行)》,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双师”素质评定缺乏标准的问题,提出教师既要具备普通教师的职业素质,又要具备相应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够实施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三是统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与普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培养来看,可以与师范教育改革联系起来,参照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免费师范生培养,制定出免费职业师范生政策;从准入制度来看,可以与基础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准入制度、定期注册制度改革相联系,制定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师准入制度,将技能、企业经验作为教师准入的必要条件;从职称评定来看,要与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联系起来,建立中职高级职称评审通道。
关键词:制度建设;双师型;发展
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的理念作支撑,更是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发展与利用,教师作为学校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学校的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永不过时的论调,缘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大批技能型人才的作用也日益突显,并且已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也有待提高,这就需要继续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文将从制度方面来分析如何建设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制度建设在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意义
制度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需要共同遵守的某种规定或行为准则,会对某一范围内群体的行动产生约束,因此,制度具有约束性、指导性、规范性、激励性等特点。为了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需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1.制度建设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制度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制度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就告诉了人们该做什么 以及怎样去做,为某一项工作提供了明确的程序或步骤,指明了行动的方向,这也体现了制度的指导性。目前,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常规工作,我们在建设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事实上,应该是制度先行,制度制定以后我们便可以依据制度的内容分步骤进行工作。当然,一般而言,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再建设的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是我们在制定制度时没有考虑到的,是无章可循的,往往要经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才能准确把握我们将会面临哪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修订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内容,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所以说,从这一角度来看,制度建设也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制度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本身的规范性以及约束性就起到了这种“规矩”的作用。高职“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建设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迄今为止已经有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最早将“双师型”教师表述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的文件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文件中第一次在政策上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1]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经过较长时期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逐渐提高,双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但是随着市场上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给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保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一项长久的教育工程实施下去,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去保证它的运行。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
在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被过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其中有职教理论家,也有职业院校一线的教师,但是他们的研究要么重在“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内涵等理论上,要么重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途径上,很少有人从制度层面去系统地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如果我们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制度层面上去考虑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那么我们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1.转变观念,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上看,国家不少和教育相关的政策里都提到过“双师型教师”,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明确的文件对“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以规定的,但职业教育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政策产物”。[3]从学校的层面上看,基于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重视,职业学校将“双师型”教师作为衡量学校发展的一个标准,从而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尽管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效果和重视程度却有着较大的区别,部分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是为了应付评估而走形式。
笔者通过对湖南几所高职院校的走访调查发现,各学校对于建设师资队伍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鼓励教师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开展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活动等。与此同时,各学校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比如《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教师授课资格认定办法》、《教师专业实践管理办法》、《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办法》等,但是在这众多的制度中,很少有专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不少教学管理人员认为,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他们都属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涵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以没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要重视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制度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由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普通教师,必须分开建设、区别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要考虑到外界因素,比如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等,制度的内容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2.加大力度,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为了更好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加大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的建设制度体系,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2008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中对“双师型”教师重新做了界定,这是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界定的最新文件,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导向,但是教育部的这一标准是针对所有高职院校提出来的要求,并不是很具体,各高职院校应以此为依据细化各项标准,分学科、分专业、分类型、分级别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条件。
第二,建立严格的“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多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他们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企业工作经历,这部分教师在未进行系统的培训之前是难以达到“双师”标准的。为了解决高职“双师”队伍先天不足的问题,学校就应把好“双师”教师进口关,在招聘教师时,要明确“双师”要求,不能仅凭某些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就认定为“双师”,必须要有企业工作经验以及相关专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对于应聘者的企业工作经验必须要有有效的证明。
第三,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一般而言,企业技术骨干不太愿意放弃企业的工作岗位而成为一名全职的高职教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双师型”的来源,高职院校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就要依靠后天的培养,建立校企合作、双联互动的培养制度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来看,它的培养就离不开企业,企业在培养高职教师时,应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培训结束后,要进行严格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第四,建立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目前,高职教师职称评定还是依据普通教育的标准,没有专门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更谈不上“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按照现行的职称标准,多是以论文、课题、著作为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讲授够用的理论知识,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在理论研究方面远远不及普通高校的教师,这就会给高职教师们造成一定的学术压力,如果他们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写论文、出著作上,势必会影响到其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根据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职称评审制度。
第五,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制度。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专门的“双师型”教师考核标准,这就很难凸显出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和要求。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不能局限于教学、科研上,要制定专门的技能考核标准,并且其专业技能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以此激励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另外,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要真正实现3600考核,要引入企业技术骨干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李梦卿,张碧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2).
[2]黄荣英等.制度层面探析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3]胡旭晖.湖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06).
[4]李利.当前我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05).
[5]裴新明.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策略之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作者简介:崔德明(1970―),男,教授,硕士研究生,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
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l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操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双师型”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在于是否同时掌握专业技能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职业学校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应用型劳动者,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既能动口,也能动手;既要善讲,更要会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职业学校强劲发展的关键。
一、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一)“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备某一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初级应用型劳动者。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政治思想、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是培养目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方向。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可促进教师的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引导教师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苦练操作技能,逐步掌握某一专业的操作技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果。
二、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成立了由优秀校长和知名校长组成的职教专家领军团队,引导、推动、支撑了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各级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投入,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培训,还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学校通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推动实习训练,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每学期校内也进行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促进教师技能训练。
国家财政、省财政对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学校实训条件有所改善,给教师技能操作提供了一定条件。同时,国家逐步重视技能型人才,将技能型人才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技能型人才的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
职业教育在一些行业、专业有着长期形成的“双师型”教师优势,如:医疗卫生、幼教、体育、美术类等。从学校类别上来讲,技工类学校做的比较成熟。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德师风建设较为薄弱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传统观念转向现代;我国教育高速发展的近30年,随着学生快速增长,师资需求大幅增加,师德师风建设却跟不上发展脚步。要使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思想,尚需一段时间;有的教师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看重现实利益,忽略了奉献精神,斤斤计较,对待工作缺乏责任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我国的专业教育不同程度缺乏实践性教育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学生在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受到了削弱,专业实际操作明显不足。
3.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尚未完全建立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转变不够,仍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没有有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性教学。
4.“双师型”教师技能操作评估体系滞后教师培养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不足,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考核评价办法、评价体系尚未构建,不利于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指导、培训、考核;现在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渠道不够宽敞;不少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较差,教师培训时问过短。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现阶段对于是否需要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各方人士在认识观念和必然性上普遍认识一致,但认识的深度和紧迫感有所不同。原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教育部门要配合人事部门,制定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开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职业院校的绿色通道,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有序流动,建设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聘任、评估、奖惩办法和编制管理办法。认真落实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使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二)上级单位组织,引导实施
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业学校考核指标,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上年度“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制定年度“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督促学校进一步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各单位在完成培养目标时,重在考核教师的实际专业技能操作水平,避免出现拿到双证的人不少,实际具有“双师型”教师水平的人不多。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教书育人理念
在工作岗位上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特别是在班主任岗位加以锻炼培养。我校在职称评定上对班主任工作有硬性要求,任职五年中当班主任不少于三年,十年中不少于五年。并且每年都要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强化班主任的责任心、爱心、奉献精神。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提升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与此同时,要求从教师到班主任再到全校的每一名教职工都应以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自觉性、主动性。每年在教师、工勤、管理岗位中评选出师德标兵,通过师德事迹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起到“标兵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
在坚持能力本位观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对实训实习课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强操作、分析、实验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定期考核“双师型”教师工作业绩,将考核工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
(五)构建“双师型”教师技能操作类别及标准
由于职业学校类别众多、专业差异大,应分门别类进行制定,如理工科学校主要培养工匠型和工艺型人才,对教师技能操作基本要求应是:工匠型的对本专业技能熟练操作,相近专业能够操作;工艺型的掌握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关键岗位操作。按技能操作水平层次应划分为:训练操作、生产实际操作、科研制作。
(六)着力强化教师技能培训
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从我校的培训经验上看,教师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通常需要一年左右。培养一名较为成熟的“双师型”教师周期在3~5年时间,这期间要进行长期的反复性训练。我校实行“派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一方面安排教师集中外派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社会实践,协助企业解决一些生产问题,使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从社会上招聘一些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到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当中,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使学生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行为规范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利于学生适应企业的要求,有利于学校现有教师的“双师型”转化。
(七)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学校通过教学、生产、竞赛等途径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操作训练。我校对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以技能竞赛为先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能”。每学期都要开展校内技能大赛,努力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并和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还采取项目开发与课程相结合,技能操作与岗位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从而把握技能操作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能动性
关键词:环境教育; 生物教学; 智力; 能力
一、根据教材丰富的内容开展分类分组的活动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参加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学生,对生物学都有一定的兴趣和专长,但兴趣和专长能否成为终身志向,就有待于课外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和形成。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亲自接触绚丽多彩的生物界,不断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有趣的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学的巨大成就,必然能激励他们学好生物学,并把生物学与祖国的医学、农业、林业、畜牧业联系起来,逐步树立起为祖国“四化”献身的志向和理想。
首先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子课题组成课题组。共组成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活垃圾调查等调查小组。各小组制作了调查表,利用双休日对小区,菜市场,公园,马路等环境进行考察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并书写调查报告。并将调查报告进行交流学习。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中学素质评价交了很好的作业,同时老师将优秀的调查报告推荐参加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中学生论文比赛,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比如,结合校园绿化开展花木栽培等课外活动,美化校园,陶冶情操。成立花木栽培小组,开展花木栽培、管理、繁殖等活动,同时渗透作物、蔬菜、林木栽培技术。介绍校园常见的花木的分类和识别方法,给校园内的花木挂上名称牌;介绍常见花木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及嫁接、压条、扦插、分株等繁殖技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掌握一些花木的栽培和繁殖技术;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简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结合劳动技术课教学开展生物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培养劳动观点、习惯、技能;利用爱鸟周、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计划生育宣传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举办知识讲座和黑板报、壁报、图片展览以及知识竞赛,扩大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素质。
其开展活动的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生物学课外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型,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生物学能力。
(二)促进课堂教学,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生物学课外活动,可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配合课外活动,使课内外相结合。
(三)提高兴趣,发挥专长,培养生物学人才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活动内容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适当扩大、加深。如讲叶的结构,就配合做叶脉书签。
2.以实践活动为主与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活动以实践为主。但课外活动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活动讲授理论。
3.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生物学课外活动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内容,生物生长发育有季节性的特点,活动内容应抓住有利时机安排。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进行个别指导,组织他们进行阅读、观察、研究,指导他们撰写小论文,参加生物学智力竞赛等活动。举办成果展览会可展出课外活动小组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或制作的标本等成果。既能使小组成员得到提高,又能使其它学生受到教育。召开活动汇报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汇报,也可起到总结交流的作用。宣读小论文活动结束时,可组织学生写出小论文,并在一定会议上宣读。
因为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从以现实为中心的课题出发,自己收集信息,分析、讨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从而获得了信息时代需要的能力又体验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探究课题研究实践表明,利用课堂教育学习这一载体来实施环境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规范学生的环境行为是非常有效的。
二、启发培养学生观察体验能力
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可避免地会给人类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生物教学中应善于启发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发生的反常生物现象及造成生物环境的恶化,并分析归纳成因。例如:2002年初春,华北地区连续发生的几次规模大、影响范围广、风沙弥漫的沙尘暴天气,造成空气污染,妨碍交通,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探其原因,毁坏开荒――植被破坏――土层――冷空气频繁活动――沙尘暴;毁林开荒――植被破坏――CO2增多――大气变暖――气候失调――干旱。由此可见,许多地理规律和原理,是环境知识的基础;许多环境问题,是特定生物过程演化的结果;许多生物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学生目及所至的生物环境无不或多或少地带有环境问题,因而成为环境教育的素材。
再如天气骤冷骤热的现象,在四川自贡近年的秋深季节,在短短的6天气温高低相差14℃,升至21℃,据最新的气象资料分析,预计本周中期,除有一到两天的不好天气外,其余时间的天气都比较好,气温不会有大变化。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得知:大气环流在10月中旬的调整、冷空气活动的加强,是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潮和暴风雪袭击的直接原因。10月下旬以来,大气环流再次调整,致使冷空气活动再次加强,也引发了我国的强降温和异常雨雪天气。此外,厄尔尼诺事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秋末至冬季的气候往往产生明显影响。造成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增多,进入11月份后雨水异常偏多,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当北方有强冷空气南侵时,易形成低温雨雪冰冻天气[1]。学生通过本地气候进行观测、记录、分析,形成环境气候的小论文,在课堂教学中交流学习。
三、环境科技教育激发热爱科学、热爱生物的理想
环境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污染调查方面均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和能力。在生物中除大气、噪声、水污染外,还存在光污染,加之前者我们都把它们称之为环境污染。我们开展一次光污染的调查活动,就收到学生关于“夜晚的华灯造成的光污染已使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对银河系视而不见;光滑的粉墙和洁白的书簿纸张的光反射形成的噪光污染,正严重损害着人们的眼睛,特别是近视比率迅速攀升。为此,我们在课堂总结出“关注视觉污染,改善视觉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光污染是现代社会产生的过量的或不适当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现象。一般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物而更益形成探究学习法。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能自己亲手做实验。满足学生这种迫切需要的心理,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要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发现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地从旁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错漏之处,及时纠正。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做实验,也不能随便批评学生,以免影响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将所观察到的结果陈述出来,然后教师给予评分。这样,既增强学生兴趣,又提高其操作能力。第二课堂为兴趣小组学生课外继续学习、研究生物知识提供了场所,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课外兴趣活动不只是一种进行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也是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对于对生物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组织成立生物兴趣小组,以他们为骨干力量,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如生物故事会,生物讲座,生物竞赛,生物课外实验,生物野外实习,开展研究性课题等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和发展学生兴趣,而且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和学这一对矛盾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更要注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只有两个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让我们记住斯宾塞对教育的忠告:留住孩子的兴趣[2]。
[参考文献]
[1]厄尔尼诺事件 百度百科
听完,大家大吃一惊,顿时傻了眼.突然,云朵飘阿飘,来到了地上.下了云朵,我们吓得目瞪口呆:地上到处是死尸,血流成河,房屋倒塌.突然,一阵凉嗖嗖的风习过,响起了一声尖叫,我们闻声而去,只见一只像蝙蝠一样的兽人在吸一个人的血,十分恐怖,吓得西瓜尿尿都快尿了出来.
我正要拔出天龙金剑,兽人说话了:"你们终于来了,我终极蝙蝠已久候多时,大王派我来杀了你们.''我们糊涂了"你大王是谁?''"连这都不知道,当然是灭龙将军了.少说废话,拿命来.''终极蝙蝠说完,以迅雷不急掩耳之速冲来,比光速还快,0.00000.......(有无数个0)1秒还没到,他已经站在我们面前,拿起蝙蝠神管朝我们打来,幸亏我灵敏,及时用天龙金剑挡住,才没造成伤害.四人一见,怒从心生,拔出其剑,五剑好像会思考一样,马上摆出五行阵法,来了个急速转圈,把终极蝙蝠晕得找不着天地,这时,五剑冲了过去,合为一剑,正好插入心脏而死.
突然,天空顿时云墨翻滚.........
欲知后事如何
请看下集
关键词 双师型 教师队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但在90年代后才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积极吸纳利用校外人才资源,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既具备理论素养,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来担当,因此学校应该积极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中高级技术职称、有实践工作经历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担任教师。此外,提高教师素质,积极调整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在西方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都体现了专兼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的特点。德国高等职业学校的整个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了60%,某些学校兼职教师的比例甚至超过了80%。近年来日本的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其兼职教师的比例接近60%。
我国高职院校中兼职教师比例较低,我国政府和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激励政策,吸引企业中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升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同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对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和考核进行规定。
2多渠道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在职业教育发展程度较高的德国,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教师由不同渠道培养。专业理论课和基础课教师由各种大学和专门学校培养,实习指导教师由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培养。
我国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给予不同的培训。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理论教学基础好,但专业技术水平不够、动手能力不强,因此对这些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培训,提高其动手能力。校企合作办学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能使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此外,对于一些专业技术水平高但教学理论水平不高的教师,应该加强对其专业理论素养和教育理论素养的培训。
3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
为更好的建立起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要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包括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奖励机制。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标准存在重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实践的问题,教师的学术科研成果直接与其利益挂钩。因此,在职称评聘制度的限定下,高职教师只能将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科研等硬指标上,从而使其无暇顾及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适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职称评审制度。
科学的评价制度是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考核和评价两个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是以考核为基础的,因此首先要做好考核工作。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包括教学工作考核、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应采取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加强诊断性评价。
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可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双师型教师奖励、激励的办法,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投入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促使双师型教师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余.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识读与培养模式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 王春丽.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110-115.
[3] 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4] 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