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

第1篇: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关键词: 新形势 农村初中生 流失原因 对策

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大的作用,教育也是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虽然我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但是还是有很多农村的初中生未毕业就投入到了打工的行列,造成了大量农村初中生的流失。这些直接阻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也阻碍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后劲。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遏制初中生的流失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农村初中生流失的原因,提出了遏制农村初中生流失的策略。

一、新形势下农村初中生流失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教育效益的分析。这样的理念引导着家长和学生陷入一种误区,认为教育收益大于教育成本,上学“不划算”。虽然我国现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是据调查,学生的资料费、文具费、生活费等在物价不断上涨而农民收入仍然不高的今天,很多家长和学生仍然只能“望学兴叹”。

2.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地扩招加之经济危机的冲击,使现如今的大学生不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而陷入了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境地。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对高等教育之后的出路问题产生了怀疑。打开各地的人才招聘网,很多的岗位竞聘都注明需要几年的工作经验,在社会更加注重社会经验的背景下低学历的青年因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往往比高学历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拿的工资还高。这就像一个“诱饵”,使很多家长和青少年迷恋上了暂时的富足而选择让孩子早打工、早挣钱、早成家。

3.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缺乏、教育理念落后的农村地区。在这样一个指挥棒的指引下,一部分家长变得功利化,他们只是一味地关注学生的分数,关注学生能不能顺利升学,而忽视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的千古真理,所以很多的学生尤其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差生”在初中阶段就离开了学校。同时,应试教育使学校和老师也变得功利化,很多农村初中体、音、美等所谓的“副课”过早地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不堪重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这也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4.国家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较小,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就像是帮助家长约束孩子的“大幼儿园”,学生在里面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这使得很多家长和学生不愿意花钱去职业学校。另外,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就是收容那些升学无望的差生。这样一种偏见使很多家长要么选择让子女放弃上学,要么花钱供养子女上名牌大学。因此对于那些升“名牌大学”无望的初中生只能选择流失到社会上。

(二)政府因素

1.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使青少年的受教育权进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但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阶段我国执行得并不好。同时,很多农村家长法律意识淡薄,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工具,认为不让孩子上学是自己的家务事,与社会无关,而政府在执法方面又存在缺陷,所以导致很多初中生没有毕业就流落社会。

2.户籍管理、初中毕业证的管理存在漏洞,为一些初中生提供了便利。很多初中生辍学出去打工或者参军,需要身份证和初中毕业证,但是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力度不够,掏一定的手续费就可以拿到身份证和毕业证,甚至有些为了打工还篡改年龄。

(三)学校因素

1.学校周边的环境恶化。近二十年来,我国网络化发展迅猛,这也影响到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初级中学的外面,大量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在热火朝天地经营,虽然门口挂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但是走进网吧内部会发现大部分都是涉世未深的初中生。再去看他们从网络中汲取的知识时我们会更加担忧,很多初中生都是在打游戏、看充满暴力的录像等。久而久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那么急于挣脱学校的束缚也是在所难免的。

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限制。很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到城市里去读初中,而条件不好的学生只能选择在农村,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一些隐性流失。同时,农村地区的教师有一部分因为好学生的流失而失去教学动力,得过且过,而不注重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样学校、教师合力将所谓的升学无望的学生推向了社会,造成了显性流失。

(四)家长和学生的因素

1.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村中的一大部分青壮年都加入到了城市的打工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很多家长长期与孩子分离而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学生因为缺乏父母关爱而出现很多问题,其中厌学、逃学、辍学是众多问题中比较突出的几个。同时,打工经历让很多父母滋生了“读书无用论”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很多父母支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严重受挫,甚至会强迫孩子离开校园而加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行列。

2.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同时,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很少涉及孩子的个性培养、意志力锻炼等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加之初中生意志力薄弱,很多初中生在迷迷糊糊中就走向了社会。

二、新形势下遏制农村初中生流失的策略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造成农村初中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只有净化社会、学校环境,更新家长理念,才能有效遏制农村初中生流失,为初中生受教育权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一)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1.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为保障初中生的受教育权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国家应该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现有法律缺乏刚性和可操作性的现状,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定期地开展执法检查,对于没有按规定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要强制其送子女上学并给予相应的处分;对于那些雇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私营企业要给予严厉的打击。

2.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学生户籍档案管理制度。针对农村学校毕业证发放的漏洞,可以采取高校学位证书的发放方式,对于没有参加毕业会考的学生或者毕业会考没有通过的学生是不予发放毕业证的。同时,完善会考制度,改善现在会考监考不严格、学生不重视的现状,真正保证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后才能拿到毕业证。

3.净化学校周边的环境。对于初级中学学校周边的电子游戏厅、网吧,以及租售不健康书籍的书店,工商行政部门要及时予以取缔。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在农村学校建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使涉世未深的初中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出校园就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

4.政府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转化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因此政府要引导全社会树立“上大学并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希望”,这样一种理念,鼓励农村的孩子学习一门技术,这样在遏制农村初中生流失的同时,也缓解了我国“高级技工荒”的窘境。同时,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农”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所以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的今天,农村的孩子没有必要非要到城市才能挣大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把新生代的农民工转化为知识型农民。另外,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增加初中生继续上学的动力。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说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学生感觉到学校的温暖。传统的学生观在应试教育的指引下,形成了“分数唯一”、“把所有学生当做一个整体,抹杀学生个性”的局面。因此我们要继续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我们要树立一种新型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指导;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让学生成为学校里的主动探求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程序机器,让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老师的指引下都逐渐提升。

2.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真正地把学生当自己的朋友,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能够保持高度的兴趣,而不是因为厌学而逃学继而辍学。

(三)从家长的角度来说

家长要抛弃“小农意识”,树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基础教育。知识改变命运,只有通过教育,一代代的孩子才能逐渐摆脱贫困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初中阶段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适时地引导,经常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不是让孩子无所约束地自由发展,最终走向迷途。

总之,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的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而农村初中生的流失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只有国家、社会、学校、家长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地遏制农村初中生的流失,才能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崴主编.教育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美]丹尼尔・科顿姆著.仇蓓玲,卫鑫译.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江苏人民出版社.

[3]佘双好主编.毕业发展与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8.

[4]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农村教育的出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张洁.对农村综合初中办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西部Y省某地区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07,(4).

[6]张静.基于湖北省某镇农村义务教育“控流保学”问题的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3).

第2篇: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关系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对于初中教学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都是教育体系下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条件,并且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能正确的认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也是眼下我们需要真正去了解、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当下的初中生面临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各个程度上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压力下初中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情绪发展很容易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通过一些心理上的疏导来处理这类情绪,而传统的单单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德育教育如今已经明显的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化,忽视了平时对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而需要对初中生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帮助。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从整体内涵上就体现了一定的差别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依托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来帮助初中生更好的认清自我、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心理健康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初中生处理各项人际交往关系,使初中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当前的学习与人际交往,以便初中生面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和规划过程。本质上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而德育则是一种要求初中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形成一种良好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得初中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关注初中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忽视了初中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产生许多弊端。

二者的具体区别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是二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哲学等理论为依托,而德育则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心。再者二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原则也有差别,德育本身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主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最后,二者的教育后果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失败可能使得初中生产生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重者可能使初中生产生轻生或自杀的念头。德育工作开展失败有可能导致初中生在日后走向歧途。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虽然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相同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初中生为中心,其本质上也是为了初中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思想道德政治规范上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初中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初衷都是不尽相同的。

2、教育途径相同

二者都是通过教育者开展相关课程来进行相关的渗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从具体的教育方式上看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从本质上讲二者互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

3、教学内容有交叉性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内容的开展也是具有关联性的,比如对于某些心理问题的处理上,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初中生一步步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反之在德育教学工作开展中,中初中生面对一些思想问题也是需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解决。初中生的个人思想上出现问题,也许归根结底在于其心理上的困扰;中初中生的心理上出现一些消极清雪,也许是与其个人思想的偏离有关。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二者一起考虑的。

4、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由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辅导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初中生,促使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二者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妥善的处理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次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4)

[2]詹伟鸿.浅谈德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嘉应学院学报.2004(04)

[3]甘昭良.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结合[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第3篇: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学习倦怠 班主任 管理工作

一、当前初中生学习倦怠情况分析

(一)初中生学习倦怠的现状

对于学习倦怠的定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衰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当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

从现在所有的研究调查来看,我国的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学习倦怠的情况,情绪低落和对学习的兴趣低下表现的最为突出。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有小部分的学生处于轻度学习倦怠,大部分学生则处于重度学习倦怠的状态。由此可见,学习倦怠在学生中是一种普遍的情绪、态度和行为。

(二)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当前,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面临着重大的升学压力――初中学不好进不了好高中,进不了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周末为孩子报了各种培训补习班,生怕自家孩子少学了什么就进不了重点名校。同事、朋友、邻居不断攀比,见其他孩子学了什么课程自家孩子没学,也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合适学习这些课程就盲目跟风报名。更有甚者不断给孩子灌输“要是进不了好的学校,你以后的人生就是个悲剧”的观念,使孩子的心理压力甚大。

当前,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把家庭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就会被训斥,被指责辜负了父母的付出与心血。但是实质上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关心的少之又少,只给孩子制定一个很高的期待目标,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能力做到,一味地追求分数。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对于孩子的心理、生理都从未有过了解和关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厌学的心理,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除了家庭以外,班主任老师的管理也与学生学习倦怠有很大的关系。有些班主任老师为了升学率和自己的教学业绩,在学习和生活上只会注重甚至偏爱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一般的学生没有予以重视及鼓励,对那些掉队的学生则直接打上“后进生”的标签甚至冷眼相待,这无形中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此一来,那些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即使想努力追赶,也会因为班主任的态度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学习倦怠的情况自然就会更加严重。

于学生自己,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他们没有努力学习的动力。这种学生往往找不准人生的方向,他们设定的学习目标往往与自己的能力不相符,在达不到目标时就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学习倦怠。这类学生如果意志不坚定,往往会忍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开始贪图玩乐,进而彻底丧失学习兴趣,最终放弃学业。

(三)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后果

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学习吸收知识的大好时期,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不少孩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这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在学习上得不到家长与老师的肯定,孩子就会逐渐对自己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越自卑越怀疑,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滑。有的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开始沉迷于网络,制造各种借口逃课,乃至放弃学业,更严重的甚至会在外界的诱惑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白白浪费了自己的青春,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

二、初中生学习倦怠与班主任管理的关系

如果把一个班级比喻成一个大家庭的话,班主任则毫无疑问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有些班主任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甚至要比孩子的父母都要长,因此班主任对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首先,班主任一般都任教班级的主要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科目的成绩往往也是学生家长特别注重的,但是现在很多学校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死板无趣,再加上班主任为了追求成绩,对学生过于严格,使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门课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此外,不少老师的教学方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产生学习倦怠。如果这时班主任没能找出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的话,学生就很有可能对其产生排斥情绪。而初中生正值生长发育时期,很容易把这种排斥转化为叛逆,通过故意与老师作对,逃课等一些行为放弃学习。

其次,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对学生采取的态度也会决定着初中生学习倦怠的程度,有些班主任根据成绩将学生分层,在学习与生活中只注意关心成绩优异的学生,后进生得不到关心和正面向上的鼓励,得到的只有家长的训斥和老师更加的无视。他们寻找不到自己在班集体的存在价值,学习倦怠感日益严重,厌学情绪油然而生。而这类学生往往会通过一些另类的行为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行为在班级中往往会演变成为“不正之风”的来源,这种不良习气一旦蔓延,一些自律性不高的同学也会卷入其中,最终影响班级的教学质量。

最后,班主任对待学生和工作的态度,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倦怠产生影响。一个热爱工作、心态积极向上的班主任对待学生总会有着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这样的班主任也会在班级和学生当中传播正能量,使学生对其有着充分的信任并乐意与其交流亲近,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会在这种影响下树立起健康向上的心态,在面对学习倦怠时也会摆正心态,从容面对。如果换成一位性格相反的老师,对自己的工作各种不满意、挑剔,没有工作激情甚至讨厌这份工作。这样的老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也会带上一副“有色眼镜”,在工作中带有情绪,他会挑剔学生,斥责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这样的老师给学生带去的只有负能量,他会使那些原本就不自信,有轻微的学习倦怠的学生更加厌恶学习、厌恶老师、厌恶学校。所以班主任作为学生身边的榜样,其自身对学生的学习倦怠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三、总结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切以分数为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被家长、学校和社会无视,很多学生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一直被动的接受来自家庭、学校、老师安排的一切,这种教育模式本身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但是,初中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消化知识的大好时期。所以消除初中生的学习倦怠是家长、学校和班主任必须要做好的事,只有让学生有了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他们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有所成,最终才会在社会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伟.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有效策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第4篇: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66-01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心理等从未成熟走向成熟,从未定型走向定性的急聚变化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要经历一个所谓的“青春期危机阶段”。就当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措施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厌学心理严重。大多数中学生被绊在厌学的牢笼之中。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转给老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学习像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一天又一天的枯燥训练磨蚀着他们的灵性,于是对家长和老师有了抵触情绪。

2.自卑心理偏执。初中生自卑心理形成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1)内向的性格。内向的人,多愁善感,敏感多疑,适应环境困难,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事事退缩,处处回避。

(2)缺乏成功的经验。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其期望值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反之,一个人几经努力都失败了,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盯住眼前的得失,难以自拔,形成自卑心理。

(3)自我评价的偏颇。自卑者在客观上确实有自己的不足,这本是正常现象,但他们在认识、评价自己时,常常夸大自己的不足,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不能冷静地分析所受的挫折,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结果自怨自艾,失去了信心。

3.逆反心理强烈。所谓逆反心理,是来自学生方面的一种抵触情绪,是对家长、老师的一种对抗心理。其实质是突出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表现出对他人的不遵从。这种表现又各不相同,有时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有时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有时也会把逆反的态度迁移到其它方面。就是要和家长、老师对着干。

4.人际关系紧张。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说话”。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还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5.早恋现象普遍。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初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班上略占1/8,“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1.冲出厌学心理。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会唤起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自身无穷的潜能。任课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各种激励手段,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摘李子时,若李子太高,够不到,就会让人望而却步;若李子伸手可得,又勾不起人们的兴趣;而“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拥有”,最能调动人们摘李子的积极性。学习也是如此,所学内容太难和太简单,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安排学习内容时,要注意难易适度,不要急功急利,想一口吃成大胖子,而要以经过一定努力后可以掌握为宜。

2.克服自卑心理。克服自卑心理关键让学生要悦纳自己的一切:从读本书的那一时刻起,请无条件地、全盘地接受你自己,不管是你的长相还是学识,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设计自己的前途:在悦纳自己的前提下,设计你自己的人生之路,包括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日常规划。调适自己的情绪、保健自己的身体。

3.调适逆反心理。首先要广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动的认识到逆反心理会使自己在认识中走向弯路。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于是要尽力克制自己。要主动与成人接触,向他们请教,多一分沟通也就多一份理解。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力,多参加社会活动,发现自我价值,让那些无意义的逆反心理慢慢消失。如果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是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

第5篇: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0-0009-04

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俞国良[2]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其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面临着难以就业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生涯探索、规划和决策上面存在种种困惑,却没有及早接受正规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所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该如何将有限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我国庞大的中学教育体系,存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变得尤为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示范、催化、矫正和疏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3]。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现实情境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探索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生涯的概念

我国的生涯概念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曾对人的一生进行过生涯规划:人只要本着“仁、义、理、智、信”的行为准则行事,以“克己复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采取《易经》的辨证思维方法,则可按如下步骤度过人生:“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则有望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4]。

西方学者对于“生涯”则作出了不同的定义。Shartle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Webster强调的生涯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5]。Super认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6]。

综上所述,对生涯概念的定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长期到终身、由静态到动态,由关注个体行为和职业发展向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在不断演变,而这一演变历程正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历程。

(二)生涯发展的演变

在生涯发展理论被提出之前,职业指导已经为人们所熟知[7],但随着生涯理论的不断演变,“职业辅导”逐渐被“生涯发展”所取代。生涯发展强调个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各种角色的协调和整合,是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转变被Super记录在自己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中,从此生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最重要的则是生涯发展教育被纳进了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8]。生涯发展取代职业辅导,意味着从只关注人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该理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展现的功能将会愈来愈明显,这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

对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生涯发展的理论则出现在50年代,此时的理论涉及兴趣、态度与个性发展等因素,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60年代生涯发展理论进入其成型的重要阶段,在60年代大批理论涌现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检验,继续推动着生涯理论的向前发展,至80年代生涯理论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9]。

二、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10]。

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中学生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11]。生涯的规划同样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的生涯规划[12]。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学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初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涯规划内容选择不宜过于专业,应该适合于大多数初中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组织与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建立层次递进的活动体系,以适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13]。

初中一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青春期。教育应侧重给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指导,使之了解生涯规划的一般知识,初步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并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并认识自身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理想积淀力量。

初中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和选择。一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会继续升学,因此应侧重对其进行就业与升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与技巧。

(二)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身体的主要器官与性发育都趋于成熟,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探索与解决矛盾的过程[14]。高中生需要面对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中的重大选择,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抓住实施的关键时期。生涯规划的实施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传授,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15]。

高一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已有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继续对社会环境进行认知与探索。可以通过组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会、聆听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为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准备。

高二年级: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分科方向,让学生对自身文理各科的学习情况有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科学习后,也可以对分科结果作出调整,这时就需要得到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顺利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探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高三年级: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举办专业选择、就业程序的讲座;对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与指导;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升学、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升学和就业期望,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关,但两者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2]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2]”。

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具体设计的生涯规划方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6个“W”问题[16](见下页表3),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涯规划方案。

三、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及启示

生涯规划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估的出发点不是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授受程度,而是通过学生是否有更明确的自我认识、是否增强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标准进行评估。此外,评估的参与者也不能忽视生涯规划的主体――学生。

(一)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的跟踪档案,记录并有效地监督个体在设计生涯规划及其确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给予其相关的生涯规划辅导,及时纠正偏差,以帮助中学生提高综合素质[15]。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能对每位学生提供切实帮助,为生涯规划辅导和心理咨询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这也是评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各种心理测验辅助评估

开展各种心理测验,如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职业能力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和职业性格测验等等,这些测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测验前要先充分学习该测验的使用手册,了解测验用途及使用规则。此外,解释测验分数的时候也要得当,测验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是主观给学生“下诊断”和“贴标签”,所以不仅要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还要帮助学生针对测验结果,寻找改进与提高现有状况的方法。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生涯规划

在中学阶段,各学校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素质拓展训练、成功校友经验分享、模拟招聘、兼职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中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中学生了解各类大学及专业的具体情况,提高将来考入大学及专业选择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春峰.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动[J].教育与职业,2012(17):88-9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63-67.

[3]江光荣,柳BB,黎少游,等.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27-32.

[4]任卓.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5]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5-129.

[6]孔春梅.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3):5-9.

[7]吴武典.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9-21.

[8]胡春森.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35(4):41-45.

[10]褚庆文,施永斌,孙秋芳,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56-658.

[11]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12]王亚歌.初中阶段生涯发展教育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3]杨蓁.普通高中职业指导实施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4]何晓丽.青少年生涯教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5]Nevill D D.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3):288-292.

第6篇: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说谎、厌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1.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现在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期中、期末等考试,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考前综合症,像失眠、拉肚子等屡见不鲜。

2.人际关系问题。初中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青春期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在与异往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是不与异往,把自己封闭在异性之外,二是过早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影响学习和生活。

4.挫折适应问题。初中生的挫折感有很多方面,包括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等,此外还有兴趣和愿望方面以及自我尊重方面。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初中生们的反应方式基本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会转化为较为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对“心理断乳期”的心理疏导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疏导方法有: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细致入微,用关爱来满足生理需要。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工程师。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象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那么,如何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教师应该注意关心、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由陌生人变成知心朋友。平时对学生听其言,观其行的思想动态,熟悉他们的心理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用平等、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要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与行为上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满足他们合理需求,真诚地相信他们,用理解获得理解,用信任赢得信任。切忌武断专横,甚至以教育者自居,任意讽刺、挖苦、处罚学生。

3.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熏陶起着很大作用的父母,究竟应如何正确引导“心理断乳期”的孩子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孩子这一想法,把家里的一些事情和孩子一起商量处理,听取、征求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尽可能地让他自己去解决。当然,家长也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告诫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应鼓励和安慰,成功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家长自己有缺点和错误,应勇于承认,尽量改正,使孩子从中得到启迪。

第7篇: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1初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1.1教育观念尚待完善,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不足

各个初中校园在专注于知识文化教学的同时,应当优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状态,依据学生的具体心理及身心发展需求,进行及时的帮助与辅导。以便于避免很多初中生由于心理状态不佳或者心理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及影响。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需要学生掌握完备的物理知识,并且在初中阶段对物理学科进行有效的了解和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水平,为学生打下良好知识基础,为其今后的物理学习与探析提供完备的知识及学习储备。因此,在整个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教学的重点与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能力及学习成绩上。因此重知识,轻心理教育的情况和问题,可谓普遍存在。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护理知识能力素养,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用于了知识讲解和例题分析上,很少会通过物理知识为学生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吸引力较健康指导。在此种教育环境与认知背景下,大部分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到物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与其他价值意义。

1.2部分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策略

不当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初中家长对于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观念和意识也较为淡薄,这对于初中生的综合发展与全面成长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除去要自学校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应当关注的是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优化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干涉本身较少,与之进行沟通交流的时间与机会也有限,因此并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更有部分家长,当其发现自己孩子步入初中阶段处于叛逆期时,便对之以严厉打骂和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无疑会加剧学生内心的抗拒感,增添家庭矛盾,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初中生的共性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很大一部分人痛苦的正是完全没想法,很空洞,看别人都有特长而自己却没有,不仅如此,自己也即使有了目标也不知道怎么走。另外,很多初中生认为自己之前的人生一直都有参考答案,因为其整个学习和生活都是按照家长的引导和布置而完成的,没有自己的自主思想,因此初中后叛逆心理严重,出现了“报复性”逃课、逃学、沉迷游戏等情况,这显然也不利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3部分初中生本身存在差异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部分初中生由于个性鲜明,争强好胜,性格突出,且爱博人眼球,会选取一些不正当的方式来排解情绪、宣泄愤怒。这不仅会伤害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威胁到周边同学营造不良的心理健康教学环境氛围。同时,很多初中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他们表示,自己定好的目标不能及时去着手实施,或者制定目标却坚持不下来,对于很多知识感觉记不住,对很多事情保持三分钟热度,但又因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或者生活问题不得不处理,进而产生焦虑、拖拉的情绪,甚至有人呈现逃避型人格。最后,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很多年轻初中生却沉迷于打游戏、看花边新闻,不珍惜时间,放任自己一直空洞下去。

2基于初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策略分析

首先,基于上述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与教育手段,在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增添心理健康教育,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教学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自然观念生态和谐理念以及各个物理学家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程度。如此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能够为初中生全面素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进步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其次,初中物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例如,面对工作和孩子教育的平衡性选择,很多家长会感到无力和困惑,假如陪伴孩子便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工作,但是忙于工作又会导致自己对子女疏于管教,担心这种情况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这时候,教师可以协助家长对当前状况和可选方案分别做一个细致的评估,去调查每个选择“可以获得什么,又要付出什么,需要准备什么,但又欠缺什么”,协调工作、教育在各个阶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的矛盾,以及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协调整理,有所取舍,才可以统筹兼顾,同时做好工作和家庭教育。另外,针对学生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现象,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告知大家,应当努力尝试,迈出第一步,合理为自己做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突出性问题,自学校、课堂教育、学生家长、学生本身等多个层面入手,来谋求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调节手段。例如,可以告知学生如下理念和策略:改变是一项投资,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累加的目标,掌握这单元的物理习题,再掌握下一单元的习题,逐渐建立信心。

3立足教材,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教材是课堂教育的基础与基石,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认真研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趣味性的教育内容,以潜移默化和互动性强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物理知识及心理教育引导教学的多种方式,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用多元化的形式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整体兴趣和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特点,改变过往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做好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并且掌握有效的课题教学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综合能力。例如,教材中蕴含着颇多的德育及心理引导故事和元素,相关物理学家的品质和精神也能够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启迪。比如,在为学生讲述“万有引力”的知识时,教材中便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趣味故事讲解,教师可以自相关内容入手,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影视作品还原当时的场景,请学生在动态的欣赏过程中体会牛顿善于思考、积极进行物理生活化学习探究的精神,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激发学生的效仿热情,提升学生物理思考学习的积极性。

4平等教学,温厚待人,鼓励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给予每个学生发言表达机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师应当首先做出表率,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一视同仁,关注关爱每个学生,对学困生和学优生给予同等的帮助和尊重。给予物理学困生更多的发言与表现机会,关注其学习心理健康情况,对峙进行良性引导,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表达交流热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知识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与生活中便接触到了此类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问及学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此类情况时,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举手想要发言。这时,我注意到班上一名物理学困生也鼓足勇气举起了手,此情此景令我非常欣慰,于是将其叫起回答相关问题。这名学生大胆发言,阐述了自己在生活中将筷子放在盛满水的碗里,观察到筷子形状变化的现象,认为其现象能够体现出光的折射。我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言语上的肯定和掌声的鼓励,当众赞美其,善于观察,并在生活中挖掘物理现象的优良品质。鼓励大家向之学习,同时引导其以后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物理现象、总结物理知识,积极发言,踊跃与大家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在我的引导下,这名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逐渐增强课堂发言与表现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其物理成绩也有所进步。这名学生也由最初的不善言辞和沉默寡言,逐渐变成了后续性格开朗、主动与学生老师交流请教的良好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得知,初中物理教师的鼓励和认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不吝夸奖,循循善诱,侧面引导,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探究兴趣,构建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物理知识文化进步与心理健康同步发展。

5基于小组合作和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为其带来良好体验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知识文化教育进度下,为学生穿插讲解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理念,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另外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内部形成良好的交际圈和心理健康交流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相较于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大多数初中学生喜爱进行团体性、小组性分析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另外,“实践-理论-实践”的行事模式,课前做题-课上听讲-再做题,亲身经历的体验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物理知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和游戏化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体会和理解。例如,在学习“重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鼓励大家在跳绳的过程中体会身体腾空后所产生的重力感,引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互相鼓励,记录跳绳的次数、每个人对重力的感受。在合作跳绳的物理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勇敢坚强的学习与心理品质。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和参与的积极度,适当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另外,重力加速度的问题也是后期物理学习过程中需要慎重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调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速度下身体重力的感觉,以及对地面踩踏时回馈的力量感。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学习体验,还能引发学生的物理深思,为其以后的物理探究埋下良好根基。

6案例引导,立足实际,树立榜样,答疑解惑,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策略性引导,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可以依据例题分析和知识讲解,挖掘机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以案例性、视频性的展示方式,给予学生心灵和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正确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速度的知识时,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了汽车与高速路上行驶,始终保持速度不变,求解到达目的地最后花费时间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学习和解答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汽车在高速路上真实行驶的视频,为学生营造真实感和生活化气息,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同时在学生掌握了物理速度解答及例题分析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穿插播放一些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变速或加速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视频。以此来警示和教导学生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今后的驾车行驶时,尽量保持匀速平稳前进,对自身生命及他人生命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和敬畏感。另外,教师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为同专业的学弟学妹们进行演讲,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我校一名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面对学弟学妹们的心理困惑,表示:“遇到问题,先找到解决办法,告别纷扰,去寻找生活的物理宝藏,留意健康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带给自己生活的一种舒适感。也可以先定制一个小目标,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告别负能量,每天追求一点进步。最后,可以时常去记录一场生活的变化及进步,诸如又做对了一道物理题、成功背诵了一个物理规律,这些点滴积累都能够让你变得更有自信,心理健康程度逐渐提升!”

7结束语

第8篇: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此隆重集会,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也许我们还沉浸在春节那轻松的节奏与惯性中,但新学期已健步向我们走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承载新的梦想。

各位同学,希望大家时刻牢记学校的校训:做人第一,知行合一,完整做人,追求卓越。对我们每一个学生来说,要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所有的成功都源于做人的成功。做人比做事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成才比成绩重要。大家要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善心的人,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有责任心的人,做一个健康的人,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让你周围的人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2015年8月,国家教育部通过了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新守则涵盖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内容增加了笃行、担当、低碳等与时俱进的养成教育新元素。学校将以学习新版的《中小学生守则》为抓手,进一步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就是培B习惯。希望同学们严格按照《守则》要求自己。在学校里,做一个遵守规范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遵守规范的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遵守规范的好公民。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哪些素养是我们学校最关注的,是同学们最需要的?其实“核心素养”就是将来你无论成为社会精英还是社会普通一员都要必备的生存能力,是让大家受用一生的能力。是大家在校园里以及走向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校规构建和谐校园,用制度铺设安全轨道,用思想引领精神成长,用活动丰富教育内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实验中学的舞台属于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同学都应该走到舞台的中央,尽情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因为,你是自己的主角,超越自我,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六年级、七年级的同学们,大家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生活,要总结一学期的得与失,进一步熟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习惯养成,时刻牢记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学会学习,为初中生活砌好第一级台阶。

八年级的同学们,你们的初中生活已经过半,本学期将迎来地理和生物考试,这是一次小中考,希望大家做好规划,学会选择,懂得坚守,厚积薄发,以坚强的毅力和科学的方法优化、丰富自己。

九年级的同学们,今天的你们已经身处求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你们身上,汇集了学校和教师的目光,倾注了家长的希望。希望你们分秒必争,科学备考,全力以赴,为初中生活上交一份让自己满意的答卷。

各位老师,一所好学校的关键是有一批好教师。一所学校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大家要时刻记得,校园里,教育永远大于教学,学生成才首先成人。心怀良知与使命,让我们的教育行动有思想、有灵魂、有力量。用爱心、激情和智慧做好我们的工作,最大可能地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培养习惯、启发理想。从思想上引领学生,从习惯上规范学生。一个教师要师风可学,学风可师。让我们的教育给学生的未来设计一个原点,让学生能围绕这个原点画出人生美丽的轨迹。做一个让学生尊重的教师,让自己心安的教师,让学校骄傲的教师,让历史铭记的教师。大家要用行动成为一个单位不可或缺的人,成为身边同事和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我们要用切实的行动共同构筑校园文化与精神,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浸润着教育的味道,学生是宝贝,教师是财富,家长是朋友。让每一个学生都时刻享受着成长的快乐,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都感受到职场的幸福。让每一个生命得以自由舒展。

第9篇: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公平;教育机会;享受幸福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20-02

作者简介 丁林青(1972―),男,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不断提高学生爱国热情和公平意识。它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在众学科中处于引领地位。因而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这一特点,面向全体学生,让公平的阳光普照,促进每一个学生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一、教师要打开窗子,让公平的阳光照进来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性地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类。教师把尖子生当做宠儿,总是给予鼓励和表扬,使部分同学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对中等生想方设法拉一拉;对学困生带有偏见和歧视甚至恶语相加,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部分学困生缺乏自信心,生理和心理受到极大伤害。教师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同学,违背了教育公平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

为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调查、走访、座谈会等方式与学生交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善于发现每一个同学的优点、兴趣、爱好、理想,同时也要能客观地找出每一个同学的不足之处。通过调查,我们会发现,学困生身上其实有很多的闪光点,尖子生身上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自私、冷漠、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等。每个同学都是平等的,他们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教师要打开窗子,让公平的阳光照进来,让每一个学生公平地享受教学资源,平等地参与学习。

二、教师要让公平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学生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

当前,初中生中不公平现象还比较普遍。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困生容易产生自卑感,有天生不如人的感觉,甚至有弃学的念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对新环境,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落差,难以融入新的集体。家庭困难的学生、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的学生以及残疾学生经常受到别人的歧视,而部分富裕家庭的学生则有炫富的现象。

思想品德教师要坚持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依据,把教材中的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尊重、宽容等知识点讲解到位。教师应联系国内外以及身边的热点事件,客观地向学生介绍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民主和平等意识,使他们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平等待人,关爱和尊重他人,从而促进学生间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中要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公平地享受受教育机会

思想品德教师要发挥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工夫,均衡教学,着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教案设计要注意多样化和层次化。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教科书,要超出教材的知识点,要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与本班学生各种类型的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不同知识模块,开展专题活动,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健康成长,达到公平教育的要求。

例如,针对部分同学沉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教师可整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诱惑、自我保护、法律、网络等相关知识点,开展“我与网络”的活动课教学;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离异家庭的学生以及残疾学生,可以整合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强、挫折、责任、艰苦奋斗、理想等知识点,开展专题活动。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足够的参与机会,机会均等,公平参与;同时,又要有目的地引导相关的同学,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三)课后要运用相关的知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初中生中还有很多困难和弱势的学生。他们的背后往往有特殊的原因,造成他们心理的缺陷,从而产生不公平的感觉。思想品德教师要做有心人,运用相关的知识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如笔者所带班级的小王同学,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曾是一名很优秀的学生,但有一段时间,学习成绩下降,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消沉,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他的父亲因一次车祸导致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交警判罚责任全在对方,但对方却是老赖,赔偿款一拖再拖,毫无赔偿的诚意,家庭的生计毫无着落,全家人一筹莫展。笔者给小王同学讲解有关诉讼的知识,动员其家人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通过诉讼维权,并通过媒体帮助他们找到免费维权律师。最后,小王父亲赢得了官司,拿到了赔偿款,医疗费和家庭的生计有了保障。小王感受到了公平的阳光,重新回到以前的学习状态,并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将其阐释为:“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而言,就是教师要树立公平教育的理念,打造公平教育的环境,实施公平教育的方法,让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幸福。唯有阳光普照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是要成为公平教育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孙玉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谈 J .学苑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