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理论范文

地理教学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教学理论

第1篇:地理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加涅学习理论 教学设计

罗伯特・加涅(Robert Mills Gagne 1916.08.21-2002.04.2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集中在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上,并因其教学理论而闻名。教学理论是指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从而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以下三点是其教学理论的基本要义:①设定教学目标;②分析学习阶层:③掌握教学历程。他的教学理论是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三者的交互关系而构建的。因此一般公认加涅的教学理论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运用加涅学习理论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以加涅学习理论的基本要义为指导,即在教学目标及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三者交互关系构建基础上,作者对高二地理《南亚概述》(以下简称《南亚》)一节进行了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1厘定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之前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条件所预定的目标,希望经过教学活动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及身心等各方面可能产生的改变。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5方面:发展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获得语文知识、学到运动技能、培养良好态度。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属于情感领域。加涅的三种教学目标分类与新课改理念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异曲同工之效。如表1: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设计的要求,结合加涅学习理论,笔者对《南亚》一节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南亚范围,能将南亚主要国家、临海、河流和主要城市正确填入填充图中。

②了解南亚是人类文明中心之一,印度教及佛教发源地。

③掌握南亚地形区概况,在图上填绘南亚主要地形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孟买气温与降水图及南亚季风图进行分析,简述南亚季风性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季风性气候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欣赏南亚自然及人文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与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1.2策划教学过程,调节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历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学习,都产生在教学历程之中。传统教学的缺点是教学后才检查学生成绩,此种做法只能评定学生成绩高低,对教学改进无大助益。针对此加涅根据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出了与内部过程相应的、对内部工程起促进作用的九个外部条件,即教学事件(InstmctionalEvents)。这九个教学事件依次呈现,构成了加涅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九个阶段的建议是:提示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注意使之理解所学教材的意义;城活原有的知识,确认学生已经学到相当程度;呈现刺激材料,提供联系机会使学生将所学得的知识输入长期记忆;以问答方式检查学生能否将记忆中的知识检索使用;设计新的问题情境考验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引发学习行为;根据教学目标综合检查;以回馈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并予以鼓励,借以对其学习产生强化作用,促进记忆与迁移。以本节南亚季风讲解为例,进行了计算机辅助为基础的教学过程设计。如表2:

1.3分析学习阶段,指导学法。加涅从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中推论出八个重要而有序的阶段,他称之为学习过程。这八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准备、操作和迁移。加涅认为,将学习过程与教学事件相联系对有效的教学设计来说,有深远的意义。“准备”包括注意、预期目标和提取原有知识。对应的教学事件是指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和提示回忆原有知识;“操作”包括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和强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和提供反馈;“学习迁移”包括提取知识和技能并把它运用到新的不同场合。对应的教学事件就应该是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在《南亚》一节中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

1.3.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播放印度电影《阿育王》音乐,同时投影本节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课堂。在学生明确本节讲述内容后,提示学生回忆前面讲述区域地理的方法即空间定位、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概况等,告知学生本节同样以此方法来研究南亚概况。

1.3.2在实际教学阶段,采用自主探究法,指导学生读孟买气温及降水量图,从而探究南亚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气候成因。学生结合已有的季风性气候知识储备,相互之间合作探究后,能在讲台上较为完整的讲解出南亚季风性气候成因,并能与东亚的温带季风进行对比。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相互合作,自我展示,加深理解,实际效果很好。

1.3.3南亚教学小结由学生来完成,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自己也编出了许多顺口溜,并且发现了南亚地理特征中的“三多”,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格外感兴趣,记忆深刻。

完成阶段性的学习后,引出作业和提供反馈,出一些层次不同的相关练习题以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需要,实时引进高考题,进行拔高。

1.3.4在学生完成南亚季风知识的学习后,投影南亚水旱灾害图片,引导学生探讨季风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解决措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即提取知识和技能并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新课改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为生活”。

2、运用加涅学习理论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启示。

2.1教学氛围要愉悦化,促进学生思考。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教师的地理教学设计,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地理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地理信息加工的主体、地理知识意义的主动学习者。只有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下,才能实现以上教学过程,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2.2教学手段信息化,创设地理情境。教师应依据地理学科的特征――区域性和综合性,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搜集一些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地理图片、地理模型等制成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地理学习创设尽可能多的真实情境。

2.3教学过程问题化,促进学生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抛出一个个大小、深度不同的问题,以问题引领教学,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问题的呈现,与教学事件相联系,依据加涅从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即准备、操作和迁移。层层深入叠加,刺激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第2篇:地理教学理论范文

一、《地理教学论》案例教学法实施实例

在地理师范生学习完《地理教学论》课程知识准备试教时,教师可组织一次案例教学,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带领学生到中学高一年级见习,至少听2节公开课(中学地理名教师和中学地理新教师的公开课),公开课教学内容相同,这样有利于将不同教师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的两种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

在听公开课前,可先给学生提出以下要求:进行教育见习前1周,认真熟悉听课内容,自己先行试讲。教育见习时,带好课本并做好听课记录,认真观摩,找出自己与2位教师的差距,不断总结提高。见习1周以内,每位学生都要进行评课,并把评课意见写成书面作业,以便督促学生思考案例。评课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学目的是否正确,任务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是否得当,知识点有无缺漏,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有无知识性错误;教法和手段是否恰当,教学互动情况如何,板书、板图、板画质量如何;教学组织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引言、结尾和语言过渡是否适当,学生注意力调控和课堂秩序如何;比较两位教师处理课堂教学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哪种处理方法比较好,两位教师的课哪些方面最值得学习、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你会怎样做,依据的地理教育理论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体性作用,通过见习独自分析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总结评价等案例教学法的程序后,师范生素养提升较快。他们在听公开课、分析案例时,所关注的焦点是实实在在的教师、中学生、学习内容以及地理课堂真实的师生互动。见习时,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亲身体验,用心思考,找出差距,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熟悉基础教育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学会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处理教材的重难点,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这样,他们在试讲、实习及以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就有了可供选择的方案,知道从何处着手去进行教学,学生的执教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在观看、分析和讨论案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整合了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科教学论及专业知识,迅速达到知识的内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地理教学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与局限

1.《地理教学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提高地理师范生综合能力。地理师范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推敲案例,排除干扰,把握核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师范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师范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增强运用地理教学论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采用讨论法让师范生共同合作探究,这给师范生创造了一个相互合作交流的氛围,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面对的教学情境常常是独一无二、变化莫测的,案例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极短的时间内、缺少完备信息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并提出正确的行动方案,提高创新能力。

改变地理师范生学习方式。案例教学要求师范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主动探究知识,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包括观看录像、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通过学习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与参加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讨论,学生会发现多种多样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主动构建教师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彻底改变学习方式。

培养地理师范生教学反思精神。因为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个别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思考、评价等, 教学本身就蕴涵着反思教学的方法论因素。这种自我反思精神对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成长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促使地理师范生整合内化知识。案例教学可以把根据不同教学目的选择设计的真实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展现在师范生面前,给他们提供像专家型教师一样去思维的实践机会,使其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际问题,逐渐体会到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期性,从而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教学,有效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的是同样的决策信息,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虽然最终也许没有确切的结论,但师范生有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及障碍能被师生充分地预见到,他们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将这些“经验”应用其中,得心应手地解决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和费用的,学生的种种尝试都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它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获。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并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促使地理师范生更快地适应工作情境的挑战。

2.《地理教学论》案例教学法的局限

案例教学法并非适合《地理教学论》课程所有内容。案例教学法必须适时、适度。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形成,而并不适合陈述性知识的传授,特别是不适合地理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案例教学因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知识。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并非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能力水平要求。对教师而言,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心选择或设计案例,且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加,教师要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而言,除了拥有较为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解分析能力外,还要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勇于提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敢于维护;案例教学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但学生大多数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成长起来的,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而一旦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热情,课堂就容易出现“冷场”,有时会有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结果。

案例教学法对教学硬件有较高要求。案例教学要求①相对较小的班级规模。班级人数一般以40~60个学生为宜,最佳规模是40个学生。②专门的教室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案例教学的教室座位安排较独特:学生坐成“U”形,教师坐在“U”口处,并可以在“U”的内部走动,以便提问任何一位学生。教室应配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和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

第3篇:地理教学理论范文

目前,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单一化的形式,学生的学习意识完全在老师的牵制之下完成,在主动被动关系中,属于被动关系;二是课堂相对于活跃,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先思考再回答,这在主动被动关系中,从属于半被动关系。我们探究过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素的关系理论,也有人将哲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论述。在此笔者也将多年实际教学的经验总结一二。

2 学生主体参与概念和原理

2.1学生主体参与概念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特别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规律,是一般学生无法理解的,也是老师授课中困惑的一件事情。纯粹借用老师的“演讲”教学,是无法达到学习的目标和新大纲对学生的标准要求的。事实证明,通过学生主体参与,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实在的问题。如:地理实验辅助教学的运用,学生主体参与其中,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单调、乏味的局面,能为学生展现立体、动态化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等综合能力有着显著的提高。仅由此可见,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向知识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教师只是知识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能真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的地位,是获得正确学习方法和领悟数学思想的捷径。

2.2学生主体参与的原理

2.2.1主体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理总起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力因素的控制,一类是非智力因素的控制。而在学习中,学生心理也存在同样的两种相关联的内容,属于智力因素的一类即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其流程是感觉―思维―创造;属于非智力因素的一类即是志向活动,其流程是兴趣―情感―意识。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当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情感不切、意志不强时,教师的课再生动,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同时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2.2.2主体参与符合启发式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是教法是基本内核。中学地理学科主要阐述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人类和环境之间的能动关系的论述,范围大,知识力度广,对初中学生来说显然承受能力不足,加之传统教学灌输法,必然会导致失败。假如能借用老师的启发引导加上学生的主体参与,那么就能在知识构建的框架之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流程自主学习,必将事半功倍。

3 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途径方法和作用

3.1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途径方法

3.1.1激感,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愉悦空间:愉悦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初中学生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自我奇异向往思维,当其大脑处于活跃期,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就会调动起来,从而更好的接受知识、更能加深对知识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学习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3.1.2课堂精讲,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充足时间: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要有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必须让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活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就要做精讲,讲到关键点,讲出质量。

3.1.3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途径:“质疑”是学生主体参与的体现,也是达成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对于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对于学生要大胆质疑;教师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质疑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在地理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纵、横向的内在联系中发现的问题与矛盾,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着极大的帮助。

3.1.4地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运用:地理实验的目的,是针对某一地理现象和规律进行的,旨在加强学生对现象的直观感和动态感,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地理规律。老师在设计地理实验时,要充分考虑主体参与的要求,老师简单讲解实验设计思路和过程,其余的时间要给予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期间让学生们相互之间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就是把课堂还原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在试验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3.2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

3.2.1有助于地理素养的培养:地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设计、运作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地理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与结果的能力;能加强相互关联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

3.2.2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提高地理教学质量。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一直忽略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和推广,一直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不仅地理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也使得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操作经验。学生主体参与大大改善了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在主体参与中,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了他们实际操作动脑动手的经验。

3.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主体参与需要灵活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如:做地理实验、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组织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学生不仅要懂得各种仪器的操作流程,还要面对复杂的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还要认识了解多种地理物种和概念等;通过深度的学生主体参与,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观、分析问题的哲学观以及其他等综合性的能力的拓展,对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第4篇:地理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兴趣

目前,我国的教育处于改革阶段,其改革不仅包括观念的改变,同时也包括教育手段的改变。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好处,从而积极主动学习地理知识。

1.利用各种媒介使学生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创新性思维,还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对象比较抽象,而且接触的内容各式各样。仅仅依靠课本来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类似地球仪、多媒体教学中PPT展示各地景观等教学用具会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初中地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在网络上下载各地的自然景观、各民族的节日风俗等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和能力,能够使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地理学习中,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成绩。

2.将环境道德融入到教育中

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中国各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例如水土流失、围湖造田、野生动植物的不断灭绝、水资源污染严重等生态问题以及地震、海啸等威胁。在地理的学习中,这些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意识到了我们在现实中不仅仅要面对天灾,还要面对人为破坏环境后大自然给我们的惩罚,这样会使学生自发的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同时在教学中,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记住人类是如何危害大自然的以及我们的补救方法并且产生保护自然的想法,提高了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水平。同时在课堂上,也会激发老师讲课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转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只能在下面听着,不管老师讲的是枯燥还是有激情,不可避免的会有学生走神不听课,这样某些内容老师会重复几遍以达到让所有的同时都学会的目的,这样会导致地理教学的效率低下。而如今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标改革的发展,其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所以,如今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要求老师准确掌握新课标理论并会运用到课堂中,具体来说是指老师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使其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展开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表达的成就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样会使学生将身心放在课堂上,不会搞小动作或走神,大大提高了地理课堂学习的效率。

4.培养地理老师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了国家和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进入教育建设中。因此国家大力支持师范类的学校,同时进行大规模的人才输入输出。在初中地理教育工作方面,由于各高校的大力招收,积极培养地理教育工作者,使得地理老师缺失的现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在培养地理教育工作者时,要求在学校评定职称,分发奖金时,将其与其他科目老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不偏颇,不能进行不公平对待,经常让老师参加培训,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及时了解地理科学发展现况和取得的新成果。在自己进行学习时,要用学无止境的态度进行学习,努力钻研课本,将课堂内容融会贯通,给学生展现出新时代老师的新风貌,为地理教育的振兴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5.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人们常说:寓教于乐。简而言之,就是将教育寄予在乐趣里。而初中时期的学生向往着美好的大自然,所以,在地理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还能使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大量的资料,同时在亲身体验中熟记地理小知识。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学生之间要进行分工合作,最后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加快了工作效率。

6.结束语

地理作为中考必考科目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育工作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同时地理知识的学习也大大提升了初中学生的素质水平,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不仅依靠教师的改变,同时也需要学生的大力支持和主动配合,只有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赵欣卓.初中地理教育评价方法的探究――以教师评价为例地理教育评价[J].速读(下旬),2014,(7):184-185.

第5篇:地理教学理论范文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地理CAI课件进入课堂已经比较普遍,目前市面上虽有不少现成的教学软件出售,但它常常与中学课堂教学脱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上课时使用起来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会做课件的人不会教地理,会教地理的人不会做课件;二是目前的商品教学软件多是面向学生个别化学习的家教软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根据本校的优势:学校对电化教学高度重视,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并通过培训使部分地理教师初步掌握了设计和制作CAI课件的方法,从1995年开始研制面向课堂教学的地理CAI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面向课堂教学的地理CAI课件设计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我们有以下的体会:

一、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

1 . 学习理论

(1)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不考虑认识事物的内在过程;

(2)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反复,使自身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

(3) 我们倾向于把二者统一起来的以加涅为代表的累积学习模型,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决低级、低水平的学习内容,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解决高级、高水平的学习内容。

2. 教学理论

我们同意布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设”中的论述:教学理论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教师的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学习理论给出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型,而教学理论则给出怎样才能使这一过程成为最佳过程的模型。因此,面向课堂教学的CAI课件的设计特别要注意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贯彻。

(1) 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程序教学。其基本思路是把学习起点到学习终点(目标)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连续的小步子,最终达到学习目标。我们的课件结构已从初期的直线型学习程序提高到全部采用分支型学习程序(克劳德学习程序)

(2) 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发现法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大力提倡而我们的课件设计又尽量遵循的教学理论。它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掌握概念、原理、法则、定律,学会使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件设计的实践

    下面,以我们制作的一些课件为例,说明我们是如何贯彻这些理论的:

1. 采用多按钮、多重菜单选择、超文本、超媒体结构实现分支型程序教学,可使具有不同教学凤格的教师或面对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时选择不同的程序进行教学。

    例如:《台湾省》、《中国降水》等课件一进入主画面就分教学、小结、练习三部分;教学部分又分成多个小专题讲解,教学时教师可按已编好的顺序上课,只需按回车键或空格键即能进入下一专题;同时也可按画面设置的按钮(当鼠标滑过时有文字提示于下端)或从下拉菜单中选择进入相应的专题讲课。课件中一般用箭头表示鼠标,当变成手持教鞭状时即是该处可单击出图片、文字或演示动画,双击收起图片(文字)或停止播放动画;当板书中的鼠标变成向下手指时即是该处单击继续出下一部分的板书,相当于覆盖投影片一样;有小喇叭显示处,表明单击此处可播放录音,双击停止播放;在任何一个画面都可以直接退出或跳转到另一个画面。这样,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水平或现场反馈信息,选择控制媒材显示的顺序、时间和次数,实现分支型的程序教学。

2. 采用多种方法实施发现式教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CAI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又如,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眼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亲临其境,乐而忘返。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它教具教学,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台湾省》、《广东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把位置、地形、气候、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则制作成类似复合投影片,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等图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在“世界人口迁移”则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这样,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在讲解的时候一一显示,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淅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化静为动,形象直观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CAI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视频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象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快;相反,在向斜轴部产生局部挤压力,抵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强,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此外,在很多自制CAI课件里,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地形雨形的成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国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江淮中,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

(4)化远为近,生动逼真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无论教者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在自制CAI课件中适当插入AVI或MPG格式的视频影像,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底地形等;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领略各种大自然的奇观: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

例如:在《太阳系》课件里,以热字连接的方式插入了“太阳活动”、“九大行星的自转运动”、“月球漫步”、“太空实验室”、“登陆火星”、“木彗相撞”等视频片段,在上课过程中,不时把学生带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对揭示宇宙的奥秘,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都起到宏观、生动的效应。

CAI课件中的视频影象与一般的录象大不相同,它不但可以避免了倒带的麻烦,而且能够随时击活、随时插入,并且能同时打开多个视频窗口。

例如:在《人类与环境》课件中,在讲自然原因引起环境问题时可同时打开插入“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多个视频片段,在讲人为原因引起环境问题时可同时打开插入“大气污染”、“油污染”、“破坏自然资源”、“森林火灾”、“酸雨” 等多个视频片段。这样,把多个视频片段连接在CAI课件里,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时间,选择播放一个或多个多个视频片段,既可把遥远的地理事物一下子拉到眼前,生动、逼真,又可大大节省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6篇:地理教学理论范文

随着元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以元认知策略与具体认知策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常见的元认知策略包括目标设置、计划、自我监控、复习等。具体认知策略包括复述、分类、作小结、列提纲、画示意图等。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元认知策略在自我监控、计划制订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对于认知策略主要是把它们渗透在具体教学内容中教给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实施元认知级的提问,学生地理学习的元认知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一、指导学生课前反思旧知,准备新知

课前指导学生自我提问:我上一节课内容复习好了吗?下节课内容预习了吗?新授课内涉及的一些已学知识都掌握了吗?新授课内的重点与难点确定了吗?让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学生制订学习时间计划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学习新课时,及时反思知识获得过程

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元认知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认知加工,如问学生“为什么这样”、“你怎样考虑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想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向自己解释理由,促使学生注意自我监控和调节,引导其他同学共同注意这个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如提出问题、角色模拟、提供资料、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

1 设疑激趣,启发反思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自g―半,在课堂教学中,导人部分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如,在导人极地地区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有人一口气能绕地球跑几圈,你相信吗?请看报道。

1995年5月,我国北极科考队登上北极点,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极点上。队员们在极点上每跑一步,脚下不知道踩着多少根经线。在此地,真正没有了时差,仿佛双脚下同时踩着东西两个半球,他们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们。提问为什么说他们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们?巧妙设疑,使学生投入到极地位置的思考中。

再如,讲西亚这个地区时,我们提问为什么要了解西亚呢?它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为什么战争频繁?它到底有多重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了解西亚的原因。

通过设疑,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中。

2 角色模拟,体验反思

课堂中,经常采用角色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体验过程中获取知识。

如:讲印度一课时,提问假如你是印度的农业部长,你准备怎样加速农业发展?假如你是印度的人口问题专家,你会给政府提出什么建议?通过角色模拟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印度的农业和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3 用假设的方式和判断真假的方式,启发学生逆向反思。

如讲地球运动的时候,提问假设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有人说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在很久以前是一片大海,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上的原始森林。这种说法是真的吗?逆向反思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给出图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反思信息获得过程。

例,读亚洲地形图,回答问题一

从图中可看出,亚洲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一带,判断依据是_____;

从图中可看出,亚洲地势特点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

由现象推出结果,再由结果寻找原因,及时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便于加深理解和掌握。

5 提出问题、反思原因。

例如,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的形成条件是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南极大陆被巨厚的冰层所覆盖,气候酷寒、干燥、烈风。根据材料提出问题并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的成因。

通过培养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研究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 让学生画示意图、列表,巩固反思所学知识。

如讲天气一节时,让学生画天气符号;讲大洲和大洋时,让学生一笔画世界;讲完气温、降水后,让学生根据气候资料画气温曲线和降水的柱状图。讲完长江、黄河后,让学生列表比较两条河流的情况;讲北方和南方地区时,让学生列表比较两地区的主食、房屋、交通工具、运动项目等内容。通过画示意图、列表等方式,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理解和掌握。

三、指导学生新课结束时,自我评价,反思提高。

课堂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情感的反思。让学生自我回答这些问题:这节内容共讲了哪些问题?我掌握了哪些?学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今天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哪些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还想知道什么有关知识?

第7篇:地理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实践应用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设置丰富多彩,除了教会学生各种地形特色与当地生活人民风俗习惯外,还会教学生一些地域划分方式,天气变化由来,丰富学生自然科学知识。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对书中知识点做归纳整理,并要求学生记好板书,并背诵。不能体现出地理课程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而课堂活动教学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感受地理魅力。

一、初中地理课堂活动的教学优势

(一)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地理课程相比较语文、数学类课程课时较少,属于辅助类课程。所以其课下作业量较少,学生如果没有相应学习兴趣,很难在课下主动学习,因此,地理课在教授过程中应充分应用上课时间,为学生教授地理知识。学生通过参加课堂活动,能充分集中注意力,调动视觉、听觉感官,跟随活动进程掌握知识。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也会为学生挑出重难点知识内容,进行针对教学。通过引入课堂活动,提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重难点,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

另外,学生在活动参与途中,也会锻炼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课下知识整理能力。这些学习能力的强化使用,都能帮助提高学习质量。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为游戏教学的衍化体,通过设置分丰富多彩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从课堂讨论方面,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会积极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互动,摆脱“哑巴教学”模式,在辩论与思考中加深知识掌握程度,并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后也会主动进行拓展学习。

从知识丰富方面来看,一些教师会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绘图知识后,自己绘制地图,并添加介绍内容。学生在添加介绍内容过程中,会主动去找自己感兴趣内容。如一些学生对地质形态感兴趣,就会找相应山脉、河流分布来进行知识扩充;而对生活文明感兴趣的学生,则会找一些风俗习惯作为补充。不论是哪种,都是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地理学习,加深地理兴趣研究。

二、初中课堂活动教学应用状况和不足

(一)应用状况

课堂活动教学自推广开来,受到广大地理教师好评,并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据江西某市地理教学课堂活动应用统计显示:75%教师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71%教师认为对学生知识掌握有帮助,47%教师认为对学生成绩影响大。在应用过程中:84%教师自己依据教材设计课堂活动,67%教师选择课上完成活;37%课堂活动为读图绘图,40%为课堂讨论,21%为阅读思考。

通过这个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来,教师虽然喜欢运用这种教学手法,但并不认为这种教学手法对学生成绩影响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够丰富全面。

(二)应用存在不足

1.活动内容单一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W讨论,读图绘图来丰富课堂活动,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培养,如阅读思考,可以通过阅读地理文献扩充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但教师在课堂中涉及较少。还有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并没有体现在课堂活动中,者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地理课程。

2.课堂活动设计单一

除了上述内容不够全面以外,教师应该将课上与课下联系起来,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下时先为课上做准备,或是进行课后总结,这样才能完整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强化学习,提高成绩。而且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仍以主导为主,按照自己思考角度为学生设计课堂活动,不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针对初中课堂活动教学应用不足提出建议

(一)丰富课堂活动内容

教师应从多方面丰富课堂内容,在原有讨论、视图基础上拓展能力培养范围。如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听、多看、多想一些地理信息。应用到课堂活动中,如《自然灾害》课程中,让学生收集最近新闻中一些地区受到自然灾害情况。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灾害类型不同,有些灾害为什么具有地域性;同种灾害不同地区所受影响不同。引导学生从我国地质结构,地态分布与气象构造,风带特征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习地理课程内容。在此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地理信息收集习惯,与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在以后遇到地理阅读材料时,多对其有很大帮助。

(三)丰富活动设计方式

教师应扩大活动应用范围,不仅是用来讲授重难点。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到课堂导学、课后回顾与错题演练中。站在学生角度上思考问题,将活动范围延伸到课堂上下。如在回顾类课上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依据上课内容,创办地理报纸,并依据小组分配板块。用两节课时间,第一节课拟定主题列好提纲与扩充内容,第二节课进行课堂讲演。整个过程由学生为主导,参与讨论设计,并在课下完成内容补充,体现了教育延展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容,还锻炼其思考分析能力。

另外,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补充,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地理知识魅力,做好示范作用;并在课堂活动实施中,为学生做准确、多元化指导,帮助其加深学习兴趣。

四、总结

通过课堂活动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并锻炼学习能力,保证课堂质量。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使教学方法趋于单一化。教师应不断拓展应用方法,结合学生情况,添加地理知识。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丹.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理论和实施[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祝萍.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邓羡瑜.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第8篇:地理教学理论范文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还在于教师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教师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其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快乐学习,激发兴趣,提高成绩。如教学《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并选出每一小组的负责人,分别布置给每一小组进行学校周边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考察的任务,在出发前先给学生大致讲述自然景观(自然带、典型植物等)的概况及在考察中要了解的内容,并要求其返校后每一小组上交考察报告。此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并能激发不同学生的个人主观意识与创新意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又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采取自学课。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通读理解,并完成阅读笔记。待抽样检查后,找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指导。最后在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笔记进行更正与完善后进一步阅读探讨。对于区域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某一国家地理时,以“我所了解的XX国”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该国资料搜集整理,在课上上台演讲,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此方法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际需要引发兴趣

地理学习中,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途径。如地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利用任务型教学方法,给学生布置任务,即:学生课后要结合教材中的“某园林景区导游图”绘制学校的校园平面图。在自己学习的校园中绘制平面图,这个实际问题会使得学生提高对学校地理的探求热情,出色完成任务。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制作地理模型了解地图知识,引导学生收集与地图指示相关的图片、卡片、邮票等,了解地形地图知识。

三、提高教学语言艺术,在语言中激发地理兴趣

第9篇:地理教学理论范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对某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学习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好地理的良好开端。

怎样才能形成兴趣呢?一个稳定的兴趣,总是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下培养起来的。对于学生来说,他的兴趣则是来自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端正他们学习地理的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有的学生之所以讨厌学习地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感到地理课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造成的。教师只是在上面讲和念,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然后让学生去背、记,这种方法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把地理课堂搞活,使学生感到地理课新鲜有趣。因此,应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课的方法新颖,如练习、实验、参观、制作教具、观察天气、考察环境、进行气象观测、地质地貌考查、举办小论文活动、创建地理活动室等。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我在教学《地球》一章时,让学生购买小地球仪、亲自制作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实验昼夜交替的现象等简单的实践活动;讲到《南极洲》一章时,让学生收集南极洲的报道、资料、图片。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使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掌握地理知识,增长才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目的。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兴趣是指对学习内容本身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动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现行的初中新教材,比老教材有所更新,比如课本的封面、封底、扉页,都增加了比过去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彩图;在课文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的素描图、示意图、模型图、剖面图、统计图、组合图以及漫画等。这些图画与课文结合紧密,起到了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解文、以图代文,形象直观地反映和说明地理现象的作用,有浓厚的趣味性,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我想,这也许是课程理念、结构、内容等方面的整合和优化,才形成了创新特色。这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好好把握相应的图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另外,提问也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既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但是课堂提问一定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

对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缺点,达到发扬优点,纠正缺点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使学生能在学习生活中找“问题”,到实验中找“问题”,到想象中找“问题”;还可以通过比较找“问题”,到书本中找“问题”,到老师的教学中找“问题”,到作业中找“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的提问是一种艺术,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好坏,往往是一堂课的成败关键。所以,老师应掌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不时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常常能营造一种积极的、热烈的、竞争的课堂气氛。一个个闪烁着奥秘光芒的问号会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火花,创造出灵感,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