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血管疾病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病例,男性52例,女性4例。年龄50-107岁,平均年龄为73.8岁。冠心病23例,脑梗塞13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慢支、慢阻肺15例,其中上述疾病中伴失眠者20例,顽固性皮疹1例。
2.治疗方法
本组56例病人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从外周静脉经静脉留置套管针导入光针进行血管内照射1小时,同时给与低流量吸氧3-5ml/分,激光波长632.8μm,光纤端功率2.5mv,每天一次,连续治疗5-10天为一个疗程。
3.结果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3天内症状改善为显效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3-5天症状改善为有效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ILLLI,5-10天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4.讨论
4.1老年冠心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数由于心脑血管的痉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管,或因血球压积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而影响心脑血管供血、供氧而加重病理变化[1]。ILLLI利用光针将激光导入体静脉,对血管内流动的血液进行直接照射,激活红细胞,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使血粘度下降,从而改善心脑等脏器的缺血、缺氧。我们应用ILLLI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率为75%,冠心病有效率为81%,说明ILLLI是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4.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于支气管粘膜及粘膜下层以增生为主的慢性炎症,一旦遇有感染、过敏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易引起疾病的反复发作,因此此病多见于老年人。而ILLLI治疗通过光化学和光物理作用,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其中可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我们在临床上运用ILLLI对慢支及慢阻肺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从传统工作的角度来说,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的今天,除了要执行医嘱之外,护士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性格特点,把自己除了是护士还是晚辈的角色体现出来,与患者的和谐沟通有利于向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宣传,指导疾病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工作得到配合并顺利开展。首先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是顽皮型还是抑郁型,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而不是给患者冷冰冰的感觉;应给患者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某些媒体宣传的“魔鬼”恐惧感。其次,了解患者的衣、食、住、行习惯,针对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在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救患者就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在天气转冷或者日夜温差大的时候不注意保暖,容易引发严重心力衰竭,因而,对那些自以为身体还可以的、比较倔强的老年人就要注意劝说的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要其注意穿衣保暖。最后,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被发现存在害怕孤独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老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此时医护人员除了要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对患者家属进行善意提醒,使其配合患者的治疗。
2护理重点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医生强调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够的休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其中,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心血管内科护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2.1便秘的护理
便秘是指连续48h未排便,且有自觉症状。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严重的便秘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并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老人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便秘原因如下:①Brant[1]研究发现,在不运动的老年人中,左半结肠和直肠内可见到粪便积聚现象。另外,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大脑产生抑制,使胃、结肠反射减弱。②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机体虚弱,无力排便均可致便秘发生。③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喜食软烂之食,纤维素摄入减少产生便秘。④老年人味蕾数目减少,喜食肥甘、厚腻之物,加重便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过于依赖排便药物解决问题,以免增加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而应从生活习惯方面纠正,如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做到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2.2失眠的护理
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难入睡或是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失眠原因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由于夜间平卧后,皮下水肿液的吸收,膈肌上抬,使患者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了睡眠。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医护人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干预,包括保证病房的安静、睡前开小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
2.3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情绪易激动,甚至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2]。刘海英[3]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扰有:①忧虑心理;②绝望心理;③猜疑心理;④抵抗心理;⑤应激心理。相关研究显示,当这些不良心理出现的时候,末梢神经刺激组织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动员脂肪,从而增加了血中脂质。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耐心劝导和抚慰,主动与他们沟通,给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精神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在心血管内科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rantLJ.GastrointestinaldisorderoftheEiderly-cd1[M].NewYork:RavePress,1984:264.
[2]白耀钧.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6(2):20-21.
[3]刘海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7,7(4):72-73.
男女心脏
有四大区别
美国心脏外科专家马克·基里洛夫和心脏内科专家斯蒂芬·尼森通过研究总结出了男性和女性心脏的四大区别。首先是男性心脏比女性大,女性心血管比男性细,这一差别是由于男性和女性体内的激素不同造成的。男性体内的雄激素会导致血管扩张,而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则会使血管收缩。因此,两位专家指出女性血管更容易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堵塞,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而且在心脏搭桥手术中,血管修复难度也更大。
第二,女性血管中的粥样硬化斑块通常质地较软,更容易发生脱落或破裂,引发心梗或脑梗,而男性血管中的粥样硬化斑块往往质地较硬。
第三,女性的血管较男性而言,更容易发生痉挛,造成心脏缺血,而引发心脏疾病。
第四,因为雌激素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所以女性心脏比男性多一道天然防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更年期以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大幅下降,心脏得到的保护作用大大消减,而且随着雌激素的减少,脂肪代谢也会逐渐发生紊乱,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的凝聚力和吸附力也会增强,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心脏病的发生率也随之而大增。
因此,女性要及早做好心脏疾病的预防。
及早制定
心脏健康计划
针对女性血管细容易发生堵塞、更年期后血脂升高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特点,马克·基里洛夫和斯蒂芬·尼森这两位专家建议,女性尤其是步入更年期的女性,应该及早咨询心血管科医生,制定心脏健康计划,比如积极运动、低盐低脂饮食、定期进行体检、高危人群进行一级预防等。
说到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是指已经出现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为防止出现心血管疾病而采取的预防措施。针对女性心血管的生理特点,中医专家建议那些已经出现上述高危因素的女性人群可运用通络疗法来进行一级预防。
通络疗法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三大优势,一可以清除血管中升高的脂质等“垃圾”防止血管堵塞,二可以保护血管内皮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三可以稳定消融血管内的易损斑块,防止其破裂形成血栓。通络疗法的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就同时具有这三方面的优势,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的防治。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急诊;心血管疾病
伴随超声技术的进步,床旁超声心动图以其特有的优点:快速、无创、简便、及时、安全等,越来越得到临床的应用[1-2]。为补充常规超声心动图,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已慢慢发展成为紧急诊断心血管突发事件的主要协助手段。以前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由于设备、环境的限制,主要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进行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才能做进一步的检查。现在随着超声设备及技术的提升,出现了便携式超声的,为临床提供了很大协助作用[3-4]。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开展的105例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诊疗效果,以探讨其临床应用范围、价值,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2013年105例经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急症患者,均由于临床怀疑或为排除心血管等疾病进行检查。其中男54例,女41例;年龄范围19-80。所属科室病例有:52例心内科,7例呼吸内科,10例急诊科,12例ICU,14例其他科室。44例因出现突发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做急诊超声检查申请以明确或者排除其他诊断;51例患者怀疑心血管疾病但诊断不清楚,申请检查床旁超声心动图。
1.2仪器及方法采用便携式彩色超声诊断仪(GE Logiq.book型),1.7-3.4MHz的探头频率[1-4]。根据患者病情所需检查的,观察内容有这几个方面:心室壁厚度及运动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各心房心室腔大小,瓣膜及血流动力学状态、大动脉位置关系及内径以及弓降部情况。检查前需要仔细了解自己的病史,了解医生想要的内容,检查结束后患者要及时将掌握的信息反馈给诊疗的临床医生[3-4]。
2结果
95例患者超声检查有91例为阳性,86.2%阳性率,其中82例有心血管异常,有43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肥厚性心脏病,10例肺源性心脏病,9例胸腔积液,6例心包积液,5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夹层动脉瘤,3例急性左心衰竭,3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肺栓塞,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肥厚性心肌病,未见异常4例。68例心血管疾病与临床诊断相符,74.3%符合率,剩余27例均修正或者改变了临床诊断、决策。本论文病例中,临床诊断急性左心衰竭病例中(11例),心包积液2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胸腔积液3例;有2例临床诊断心肌梗死的病例修改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4例肺栓塞,2例超声诊断,剩余2例临床诊断为心血管的病例均得到了修改或者补充。
3讨论
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有很多重要的特点:一、它是一种无创安全的诊断方法,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同位素或其它染料,病人和医生不受放射性物质辐射,方法简便、可多次重复、可在床旁进行[1-3];二、超声成像通过心内的解剖标志定位,即使心腔扩大、先天性畸形或心脏移位引起心脏位置改变,仍可识别成像平面,有利于反复随访;三、通过多平面、多方位超声成像可对每个心腔检查,完整评价整个心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四、能区别心壁的内外膜和心腔,通过评价室壁的收缩期增厚率和内膜移动幅度,可估计心肌收缩力;最后,应用连续波多普勒可测定心室和心房之间、心室和心室之间、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压差,推算心内压力[2-4]。
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心动图对心功能的评价内容已由过去单纯评价左室功能拓展到右室、心房等其他腔室的功能,由收缩功能拓展到舒张功能,由整体功能拓展到局部功能,由静息状态的功能评价发展到对负荷状态下的心肌灌注、心功能储备、冠脉储备、心肌存活性等功能进行评价。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测量心腔整体及各个节段的实时容积变化,还可以对心肌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位移、变形、以及运动的时相和顺序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充分地了解心肌的运动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性[1-4]。
本研究主要检查的疾病包括:冠心病突发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心包积液或者心包填塞、主动脉夹层、各种休克以及呼吸困难的诊断等,与其他资料报道相似,这类疾病是常被申请做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除此之外,还有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的心力衰竭,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若症状加重,这时患者不宜搬动,然而也需要明确心功能状况或者出现加重的原因等,床旁超声检查此时显得特别重要。其中,最常见的临床突发事件是冠心病,床旁超声可以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提供明确、可靠的客观参考。超声心动图可以早期患者发现室壁运动是否异常,判断梗死心肌的范围、大小,并估测心功能,判断有无并发症(如肌、腱索断裂,室间隔穿孔),判断有无形成室壁瘤、血栓,为临床鉴别、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大面积心肌梗死、瓣膜疾病晚期导致的心功能不全起协助作用。
总之,床旁超声对心血管危重症急诊、除外心血管性病因等方面提供了主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其准确、快捷、及时的特点,对指导临床治疗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子瑜,张育才,谢利剑,沈捷,肖婷婷,张永为,张儒舫,许云峰.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儿童重症监护室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2:852-854.
[2]闫丽芳,王立侠,张红丽,王晓霞.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114例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01:51-52.
【摘 要】 目的 探讨人体测量指数心血管代谢危险简易评估量表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国际国内医学权威机构制定的有关心血管代谢危险的定义和指南以及有关研究成果,运用由体重指数、腰身指数、腰臀指数、踝肱指数及腹围、血压、脉压、心率、血糖、血脂10项简易人体参数制成的心血管代谢危险评估量表,对疗养体检人群进行心血管代谢危险分层评估。结果 该评估量表与常规方法评估心血管代谢危险的结果十分相近。结论 人体测量指数心血管代谢危险简易评估量表简单、实用,有进一步推广使用和深入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 人体测量;指数;心血管代谢危险;简易;评估量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imple human body measurement index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 evaluation scale. Methods The population recuperating in the sanitarium undergoing the health examination received the layered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 regarding to the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 defined by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medical authorities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relevant research as the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 evaluation scale devised from the human body parameters including BMI, waist-height ratio, waist-buttocks ratio, ankle-brachial ratio, abdominal girth,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blood sugar, and lipid. Results The results for evaluation of the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were similar to those obtained by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Conclusion The simple human body measurement index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 evaluation scale is simple and practical and worth further promoting and investigating.
【Key words】 Human body measurement;Index;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Simple;Scale
为了创造一种方便、实用、准确性较好的心血管代谢危险评估方法,我们自2006年起,根据国际国内医学权威机构制定的有关心血管代谢危险的定义和指南以及有关研究成果,自制出人体测量指数心血管代谢危险简易评估量表,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报告如下。
1 人体指数测量和计算方法
1.1 体重指数 测身高、体重时只穿单衣单裤,长度单位为m,重量单位为kg,体重指数为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
1.2 腰身指数 测腰围时受试者取站位,双脚分开25~30 cm,使体重均匀分配,在平稳呼吸时,在髂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测量,长度单位为cm。腰身指数为腰围除以身高。
1.3 腰臀指数 测腰围的同时测臀围,臀围在臀部(骨盆)最突出部测量周径,长度单位为cm。腰臀指数为腰围除以臀围。
1.4 踝肱指数 受试者仰卧休息10 min后测踝肱血压,使用电子血压计(欧姆龙HEM-630)将血压计束带分别束于受试者右上肢肘横纹上2 cm及右下肢踝关节上2 cm处,同步测试,每个受检者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 min,取平均值。血压单位为kPa。踝肱指数为踝动脉收缩压除以肱动脉收缩压。
2 人体测量指数心血管代谢危险简易评估量表(表1)
该量表由体重指数(BMI)、腰身指数(WHtR)、腰臀指数(WHpR)、踝肱指数(ABI)及腹围(WC)、血压(SBP、DBP)、脉压(PP)、心率(HR)、血糖(FPG)、血脂(TC)10项简易人体参数组成。采用分类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得到的半定量分层方法,将总体危险分为“很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5个层次。分类计分,每项10分,共计100分。
3 临床应用
我院自2006年以来,采用简易人体测量技术和人体测量指数心血管代谢危险简易评估量表对来院疗养体检的2 190例次军地人员进行了心血管代谢危险评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有实验室数据对照的1 100例,采用人体测量指数心血管代谢危险简易评估量表评估和采用按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提出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筛选两种方法对比,结果十分相近,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4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心血管代谢危险是人类健康的最大的潜在性危险,以往由于评估心血管疾病和代谢危险的代价昂贵,很难在大众人群中普及。我们研究运用简单的人体测量和人体测量数据制作的心血管代谢危险简易评估量表来评估人的心血管代谢危险正是适应这种状况而产生,旨在为基层卫生单位预测预防心血管疾病和代谢危险提供实用方便的工具和技术。
人体测量指数心血管代谢危险简易评估量表参考和借鉴了国际国内医学权威机构制定的有关心血管代谢危险的定义和指南以及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延续了我院前期所开展的一些研究项目。其中最主要的依据是由国际糖尿病联盟颁布的,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NCEP ATP Ⅲ)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代谢综合征(MS)定义的基础上,综合来自世界六大洲各学科专家的意见,制订的MS全球统一定义,即以中心性肥胖为核心,合并血压、血糖、血脂异常[1]。
我们抓住中心性肥胖这个核心以及血压、血糖、血脂异常这个要点深入探讨,发现:①BMI、WHpR、WHtR、 WC对中心型肥胖有递增性评估和联合型强化作用。BMI又称Quetele,早在19世纪30年代由比利时数学家Adolphe Quetele首先提出,被运用于肥胖的评估已百年余,WHpR的应用亦已数十年,而WC的价值是近几年才发现的[2],WHtR新近才开始研究,认为其对于糖尿病和高血压,预测作用可取代WC和或WHpR[3],我院自2005年至今,对数千例疗养员和体检人群进行了WHtR测量计算,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4]。②血压、血糖、血脂的测量完全可以通过血压计、微量血糖血脂仪等简易方法完成。③ABI为今年国际国内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具有很高的筛查心脑血管疾病的评估价值,“病变在下肢,风险在心脑”,研究表明,ABI≤0.9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敏感性95%,特异性50%,而外周血管病本身为死亡率的强力危险因素[5]。我院2003年开始研究,2006年获得军队医疗成果奖的踝臂血压的临床应用这一课题表明,不仅ABI≤0.9有临床意义,ABI≥1.3也有动脉硬化的预测价值。因此,组合创新一种由BMI、WHtR、WHpR、ABI、WC、SBP和DBP、PP、HR、FPG、TC 10项简易人体参数和指数组成的心血管代谢危险简易评估量表,完全有科学性和应用可能。两年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印证了上述设想。
采用简易人体测量技术和人体测量指数心血管代谢危险简易评估量表对大众群体进行心血管代谢危险评估筛查,既简单又实用,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魏毅东.代谢综合征临床管理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6):681-685
2 邵加庆,于镔,赵明,等.简单人体测量指数与肥胖相关性的再认识[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10):918-9213 邱斌,崔世维.人体测量指标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J].交通医学,2006,20(4):412-413
4 郑军,肖 ,杨洁,等.军队在职干部腰身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8):506-507
关键词:体力活动;心肺耐力;死亡风险;有氧中心纵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001-07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为生存所必需付出的体力消耗越来越少,与之相伴随的是世界范围内由于人群体力活动严重不足所带来的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如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导致疾病负担加重和与之相关的健康及寿命损失。体力活动不足成为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美国著名运动流行病学专家Steven Blair指出:体力活动不足将成为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对各类人群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较高体力活动水平与许多疾病或健康风险的降低有关。
1 体力活动与疾病风险关联研究的概况
体力活动与疾病风险间关联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Morris JN等开始的一项有关冠心病的研究(CoronaryHeart Disease,CHD)。1953年,Morris JN等在著名医学杂志Lancet上发表文章,通过对伦敦31000名双层巴士司机与售票员的研究发现,与需要穿梭于车内的售票员相比,工作过程中体力活动严重不足的机动车驾驶员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显著增高;售票员即使发生冠心病,发病年龄较晚,病情也较轻。因而Morris JN等提出假设:从事较活跃体力劳动工作的人群较静坐少动工作方式人群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低,即使发生,发病年龄比后者延迟,严重程度也较后者轻。该项研究成为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史上的里程碑。此后,体力活动或体质状况与心血管疾病间关系的研究论文逐年增加。尤其是1990年以后,体力活动或体质状况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论文迅猛增加(图1),成为公共健康和运动科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在该研究方向也出现了大量的长期队列研究,如Framingham心脏病研究、Tecumseh社区健康研究、芬兰Lumberjacks研究、美国铁路工人研究、哈佛校友研究等。其中美国Cooper研究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一项著名的追踪研究,即有氧中心纵向研究。ACLS研究以有氧运动能力研究为基础,探讨心肺耐力与人群健康或疾病风险间的关系,引起运动科学与公共健康领域的广泛关注。近年来ACLS研究团队发表了大量极具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其核心结论是心肺耐力作为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一个客观生理指标,与各人群全死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关。
2 ACLS研究的特点
2.1大型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又称随访研究、队列研究或纵向研究,是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的一种设计模型。其特点是在研究之初获得研究对象某些研究因素的情况,根据以往有无暴露经历,将研究人群分为暴露人群和非暴露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随访观察和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前瞻性研究由于暴露因素的情况在研究开始前就已经存在,是观察性研究中最接近实验研究的一种,因此是因果关系推断较为可靠的一种方法。ACLS是一项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研究队列样本量大,跟踪时间长。截至2005年,已有80000余名成年男女进入ACLS研究队列,以有氧运动心肺耐力研究为基础,追踪观察各人群疾病和健康结局,统计全死因死亡率和死因别死亡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分析各种健康危险因素的归因危险度。
2.2多种队列跟踪与多种健康结局观察根据基线调查的资料,ACLS包括多种研究队列,如糖尿病人群、高血压人群、绝经期女性、静坐少动人群、不同肥胖程度人群、不同膳食模式人群等。同时观察多种健康结局,如糖尿病发病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全死因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等。利用生存分析的方法研究各队列中不同心肺耐力水平人群的疾病或死亡风险。
3 ACLS主要研究成果
3.1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疾病风险
3.1.1体力活动与疾病风险大规模队列研究的证据表明:体力活动不足是很多疾病的健康风险重要原因,如心血管疾病、冠心病、Ⅱ型糖尿病、精神疾病、生活质量降低、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心律失常、炎性因子增高、心肌梗死、痴呆、中风、癌症、疲劳、骨质疏松、骨折、跌倒、甚至死亡。增加体力活动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可以治疗疾病。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的结果表明:体力活动充足的人群冠心病危险性只有静坐少动人群的一半,规律体力活动还与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结肠癌等疾病风险减低和促进精神健康相关联。与肥胖相比,与体力活动不足相关的心肺耐力差是全死因死亡率更好的预测因子。
3.1.2体力活动与心肺耐力心肺耐力综合反映人摄取、转运和利用氧的能力。它牵涉到心脏泵血功能、肺部摄氧及交换气体能力、血液循环系统携带氧气至全身各部位的效率,以及肌肉等组织利用这些氧气的功能。心肺耐力的好坏是身体主要机能健康的保证。在人的一生中,心肺耐力的变化有其独特的规律。一般来说,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ACLS以3429名女性和1689名男性(20~96岁)为研究对象,经过历时32a的追踪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肺耐力呈非线性下降,在45岁以后这种下降速度加快。除了年龄,心肺耐力还受到其他多个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BMI与心肺耐力呈负相关,体力活动水平高者比静坐少动生活方式人群心肺耐力好,吸烟者比不抽烟者其心肺耐力明显要差,因此,在人的一生中,要保持较低的BMI、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吸烟,这样有助于提高心肺耐力,促进健康。
3.1.3体力活动水平客观评定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体力活动的评价客观陛太差,误差比较大,大大影响了研究之间的可比性。而心肺耐力作为一个客观的可重复测量的指标,综合反映个体体力活动习惯、生活方式、疾病及遗传的共同效应,已经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由于增加体力活动可有效提高心肺耐力,进而降低死亡风险。采用体力活动能量消
耗水平的金标准(双标水法)与心肺耐力(CRF)进行关联研究发现,二者高度相关(R2=0.7~0.8)。因此ACLS研究中将心肺耐力(CRF)作为体力活动水平的客观指标。
ACLS研究采用改良的Balke方案,被试先在跑台上以88m/min的速度走1min,没有坡度增加,1min后,以每分钟1%的速度递增坡度,直到第25min。25min后,对于少数能继续坚持的个体,坡度维持在25%,以5.4m/min递增速度,当被试力竭或由于医学原因终止运动,测试结束。该实验中,运动时间与VO2max高度相关(R=0.92)。因此用最大代谢当量来作为反映心肺耐力的指标。以最大代谢当量为CRF的判定依据。按照性别年龄分组,用百分位数法制定等级评价标准,将人群按照心肺耐力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表1,表2)。
3.1.4静坐少动行为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ACLS研究观察了静坐少动行为(驾车、看电视)对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他们对1982年进入队列的7744名没有心血管疾病的男性(年龄20~89岁),记录其看电视时间、驾车时间等静坐少动行为信息,跟踪研究至2003年12月31日。在21年的跟踪研究中有377人死亡,校正年龄后,驾车和看电视两种静坐少动行为时间总和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
3.1.5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糖尿病发病率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的急剧增多已经使它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疾病,研究发现年龄、体脂百分数、血压、甘油三酯水平和父母糖尿病史都与Ⅱ型糖尿病直接相关。而同时,研究发现心肺耐力也与Ⅱ型糖尿病相关。ACLS在1999年发表的一项为期6a的追踪研究报道(8633名男性)中,除了年龄、吸烟、喝酒、父母糖尿病史因素以外,低水平心肺耐力者比高水平心肺耐力者空腹血糖受损发生率高1.9倍,糖尿病风险高3.7倍。这种结果并不只发生在男性中。另一项发表在2008年的研究中,以6249名(20~79岁)无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的女性为研究对象,追踪17a后,共发生了143例Ⅱ型糖尿病,并发现低水平心肺耐力和高BMI都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生独立相关(图2a、2b)。这充分表明,心肺耐力是空腹血糖受损和Ⅱ型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在联合作用分析中,与正常体重中等CRF组相比,超重或肥胖且CRF低者存在更高的糖尿病患病风险。由此可见:低CRF和高BMI是Ⅱ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CRF对超重和肥胖个体有保护效应,但不能消除BMI超过正常范围所增加的糖尿病风险。这些结果揭示了促进体力活动、改善心肺耐力及保持合理体重在糖尿病预防中的保护作用。
3.2心肺耐力与全死园死亡率心肺耐力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疾病发生的预测指标,甚至与死亡率直接相关。大样本量长时间跟踪研究发现,老年人(≥60岁)的心肺耐力越低,死亡率越高。排除了吸烟、一般健康状况和BMI、腰围或体脂百分比后,心肺耐力是老年人死亡率的显著预测指标(p
ACLS研究表明,如果每个人都有中等水平的心肺耐力,全死因死亡率将降低17%,而去除肥胖这一危险因素,死亡率仅降低2%~3%(图3)。根据ACLS研究成果:校正年龄等因素后,心肺耐力差在男女性全死因死亡率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居于首位,其归因百分比分别为16%和17%,超过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目前血清胆固醇、血压、体重等危险因素已广泛受到关注,但心肺耐力与的健康状况的关联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医生会不厌其烦地给病人化验胆固醇、测量血压或评估其肥胖状况,但很少利用运动测试评价其心肺耐力。
ACLS对平均年龄为42.9岁的一个女性队列进行113145人年的跟踪研究,探讨了女性BMI、心肺耐力与全死因死亡率的关系。根据BMI分为正常、超重、肥胖组,根据心肺耐力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校正年龄、吸烟史、基线健康状况后,计算各组全死因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肥胖组死亡率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0.92(CI,0.61~1.37),和1.58(95% CI,0.95~2.63),全死因死亡率没有显著增高。而与低CRF组相比,中、高水平CRF组全死因死亡率相对危险度显著降低(RR分别为0.48、0.57)(p=0.002,图4)。因此,较低的CRF是女性全死因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由于心肺耐力与BMI呈负相关,BMI作为全死因死亡率危险因素可能存在CRF的混杂效应。
为了进一步验证心肺耐力与死亡率之间的因果关系,ACLS还对部分人群心肺耐力的变化与死亡率关系进行了追踪观察,研究队列中9777名男性在第一次心肺耐力测试后平均间隔4.9a,进行了第二次心肺耐力测试,平均追踪5.1a后收集其死亡率资料。结果显示:两次测试心肺耐力均较差的一组死亡率最高,第一次测试较差、第二次测试心肺耐力改善的一组死亡率较低。两次测试心肺耐力均较好的一组死亡率最低(表3)。其中,第二次测试心肺耐力改善者死亡率较两次测试均较差的一组死亡率降低44%(95%CI:25%~59%)。运动实验中最大运动时间每增加1min,死亡风险降低7.9%。
3.3心肺耐力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ACLS研究将低CRF作为体力活动不足的客观指标,对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男性心血管疾病及全死因死亡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对1970-1993年进入ACLS研究队列的25714名成年男性(43.8±10.1)岁,进行了258781人年的跟踪观察,共有1025人死亡,其中439名死于心血管疾病。超重或肥胖个体基线有心血管疾病(CVD)或其危险因素者较正常体重且无CVD危险因素者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全死因死亡率都高。以正常体重且没有CVD危险因素男性作为参考人群,基线水平检出CVD是肥胖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强预测因子(校正年龄和检测年后,相对危险度RR为14.0,95%
CI为9.4-20.8);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较低的心肺耐力是各BMI群体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50%的肥胖男性心肺耐力为低水平,其CVD死亡的人群归因危险度为39%,全死因死亡归因危险度为44%。中高水平的心肺耐力者即使肥胖(BMI≥30),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低于BMI正常但心肺耐力低者(图5)。因此,与糖尿病等其他CVD危险因素相比,低心肺耐力是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全死因死亡的强独立危险因子。
ACLS同时发现男性人群CRF与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呈负相关。ACLS对20728名男性和5909名女性CRF与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所有个体进入队列之初都没有心血管疾病,进行最大运动能力测试和一系列身体检查,在之后的10a中出现了1512例男性和159例女性心血管事件。将年龄、测试年龄等因素标准化后,男性每1000例心血管事件中CRF低、中、高者分别占107.9,75.2,50.3人(P
3.4心肺耐力与癌症死亡风险关于体力活动与癌症死亡风险间的相关研究已有一些报道。ACLS分析了心肺耐力对肺癌、女性乳腺癌等的影响。经过历时28a(平均跟踪17年)的研究,发现心肺耐力与男性肺癌死亡率成反比(p=0.005)。另一项大样本量(14811名女性)的16a纵向追踪研究发现,排除其他一些因素,女性心肺耐力的差、中、好伴随着其发生乳腺癌的死亡率依次下降,提示心肺耐力的增强能降低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p=0.008)。而且,这项研究指出,成年女性只要使心肺耐力达到一个较高(8METs)的水平就可以降低乳腺癌死亡风险。由此可以看出,日常的体力活动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成年女性来说,更应该要重视日常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
3.4.1心肺耐力与癌症总体死亡风险ACLS通过对1970-2001年间进入研究队列的38410名健康男性进行研究,分析了男性CRF、体脂肪与癌症死亡率间的关系。基线调查和身体检查包括BMI、腰围、身体脂肪分布、CRF(极量运动试验)等,利用Cox回归分析癌症死亡危险度。结果显示:在(17.2±7.9)a的跟踪研究中,因癌症死亡的人数为1037人,分别以BMI、腰围、体脂率、CRF为分组指标,根据百分位数法将人群分为5组(每组20%),不同BMI组癌症死亡危险度分别为1.0,1.23,1.15,1.39和1.72;不同腰围组危险度分别为1.0,1.05,1.03,1.31和1.64;不同体脂率组危险度分别为1.0,1.24,1.17,1.23和1.50;不同CRF组危险度分别为1.0,0.70,0.67,0.70和0.49(趋势检验p(0.01)。而在去除CRF的影响后,BMI、腰围等的危险度减弱。进一步将CRF最好的20%作为高心肺耐力,最差的20%作为心肺耐力差,高心肺耐力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心肺耐力差者,这一关联独立于BMI、腰围、体脂率。因此,高CRF与男性较低的癌症死亡率相关,且这一效应独立于身体脂肪分布的相关变量。
3.4.2心肺耐力与肺癌死亡风险ACLS采用前瞻性研究评价了CRF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研究队列包括3800名年龄在20~84周岁的男性,无任何癌症病史,根据最大有氧运动能力测试,将其分为CRF低、中、高组(各等级比例分别为20%、40%、40%)。结果发现:在平均17a的跟踪研究中,共有242例死于肺癌。控制年龄、测试年限、BMI、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和癌症家族史等因素的影响后,低、中、高CRF组肺癌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0.48(95%可信区间:0.35~0.67),0.43(95%可信区间:0.28~0.65)。心肺耐力与肺癌死亡率间呈负相关(图7)。进一步研究发现,吸烟人群中CRF和肺癌死亡率存在负相关,而不吸烟人群中没有发现这一关联。对吸烟和CRF的联合作用分析显示:吸烟且CRF差者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且高CRF者的12倍。这一结论提示吸烟人群如果不能戒烟,通过增加体力活动提高心肺耐力可能有利于降低肺癌死亡风险。
3.4.3心肺耐力与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体力活动在女性乳腺癌发病中可能起保护作用,但迄今为止很少有关于心肺耐力(CRF)与乳腺癌死亡率相关关系的前瞻性研究。A-CLS研究中探讨了CRF与乳腺癌的死亡危险的关系。研究队列包括1970-2001年间进入ACLS的14811名年龄在20~83周岁的女性,之前无乳腺癌病史,死亡信息收集截至2003年12月31日。利用极量运动试险将CRF分为低心肺耐力组(最低的20%),中等(中间40%),和高心肺耐力组(最高40%)。在平均16a的后续追踪观察中,共有68例乳腺癌死亡病例。校正年龄后,低、中、高CRF组中每10000人年乳腺癌死亡率分别是4.4、3.2和1.8(P=0.0008)。进一步对BMI、吸烟、饮酒、慢性疾病、运动中心电图异常,乳腺癌家族史、使用口服避孕药、使用雌性激素等因素进行控制后,以低CRF组为参考人群,CRF中、高组乳腺癌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67(95%CI:0.35~1.26),和0.45(95%CI:0.22~0.95)(P=0.04),提示提高CRF与降低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有关(图8)。
3.5心肺耐力与糖尿病人群死亡风险ACLS对男性糖尿病患者心肺耐力与死亡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对1970~1995年期间进入ACLS的2196名男性糖尿病患者(49.3±9.5岁)追踪观察至1996年12月31日,所有个体至少跟踪1a。结果显示:在32161人年的跟踪观察中,275人死亡,全死因死亡率与心肺耐力呈负相关。按照CRF水平以四分位数法将人群分组,以上25%的人群(Q4)为参照,Q1、Q2、Q3组全死因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4.5(95%CI:2.6~7.6),2.8(95%CI:1.6 4.7),和1.6(95%CI:0.93 2.76)(P
与死亡率之间的关联趋势。不同BMI组心肺耐力低者死亡风险显著增高,与正常体重高心肺耐力的男性相比,正常体重组相对危险度为2.7(95%CI:1.3~5.7),超重组为2.7(95%CI:1.4-5.1),1度肥胖组为2.8(95%CI:1.4~5.1)。因此,男性糖尿病人群心肺耐力与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一效应独立于BMI(图9)。
3.6心肺耐力与高血压人群死亡风险ACLS研究了心肺耐力对高血压人群死亡风险的影响。试图探讨是否可通过提高高血压患者心肺耐力(CRF)来降低其死亡风险。他们对1974-2003进入ACLS研究队列的13155名男性高血压患者(年龄47.7±9.9岁)进行基线健康检查和运动能力测试。并按心肺耐力将人群分为CRF低(最低的20%),中等(中间40%),和高(最高40%)组。结果显示:在平均12a的后续跟踪研究中,有883例(其中335例心血管疾病)死亡。以低CRF组作为标准组,中等和高CRF组全死因死亡危险度分别是0.58(95%CI:0.48~0.69)和0.43(95%CI:0.35~0.54)。而具有高CRF的肥胖男性与正常体重者全死因死亡率(危险度1.59,95%CI:0.95~2.67)和CVD死亡率(危险度1.23,95%CI:0.44~3.41)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高CRF且腹型肥胖者全死因死亡率与高CRF但无腹型肥胖者(相对危险度1.20,95%CI:0.80~1.78)和心血管的死亡危险(相对危险度0.62,95%CI:0.25~1.53)均无显著差异;高CRF/体脂率过高男性与高CRF/体脂率正常男性相比,全死因死亡率和CVD死亡危险度同样没有明显区别(全死因死亡危险度1.19,95%CI:0.90~1.56),CVD死亡危险度0.86,95%CI:0.52~1.43)。因此,心肺耐力在肥胖与高血压男性死亡联系中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混杂因素,通常被认为是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肥胖与高血压死亡率之间的关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心肺耐力的影响。
3.7心肺耐力和肥胖与老年人死亡风险体力活动水平和心肺耐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肥胖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ACLS分析了肥胖与心肺耐力对老年人死亡率的独立作用和联合作用。1979~2001年间进入ACLS的2603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64.4±4.8岁),完成了基础健康检查和最大运动能力测试,跟踪观察其死亡率。结果显示:在平均12a的31236人年的后续跟踪研究中,有450例死亡。心肺耐力是老年人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年龄、性别和测试年限后,BMI为18.5~24.9,25.0~29.9,30.0~34.9及BMI≥35.0组每1000人年死亡率分别为13.9,13.3,18.3和31.8(P=0.01);腰围正常与超标者(女性≥88cm,男性≥102cm)每1000人年死亡率分别为13.3和18.2(P=0.004);体脂率正常与超标者(女性≥30%,男性≥25%)每1000人年死亡率分别为13.7和14.6(P=0.51);由低到高五个等级的心肺耐力组死亡率分别为32.6,16.6,12.8,12.3和8.1(P=0.001)。腰围与死亡率间的关联在校正吸烟、基础健康状况、BMI等因素后仍存在,但在校正心肺耐力后,腰围与死亡率的关联不再有显著性。在校正其他因素后,心肺耐力与老年人死亡率间的关联仍然具有显著意义。
4 ACLS研究的启示
4.1心肺耐力作为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成为体质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心肺耐力作为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一个客观生理指标,与各人群全死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关,是体质健康各组成部分的核心要素。体力活动水平与心肺耐力呈正相关,通过提高体力活动水平可改善心肺耐力,从而降低疾病和死亡风险。在人群健康指导与体力活动干预中,心肺耐力的训练和提高应当作为重点关注目标,同时研究体质其他要素的改善与心肺耐力间的协同效应。
4.2体力活动流行病学研究成为大众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体力活动流行病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流行病学分支,属于行为流行病学的范畴,关注公共健康和疾病预防与控制,为体力活动与人群健康或疾病风险提供关联证据,通过健康促进策略,提高人群体力活动水平,从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体力活动流行病学已经成为公共健康与运动科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应当科学认识开展体力活动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积极意义,并不断探索开展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与干预的新方法,运动科学专业能够在人群体质与健康促进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在解决公众健康问题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目前“运动是医药”(EIM)的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EIM建议将体力活动水平作为人的基本生命体征,纳入医生问诊的内容体系中,并提倡临床医生和健康管理人员积极参与人群预防性卫生服务,促进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七届。自创立伊始,她就以开放式的理念,与心血管领域知名国际学术团体合作,让中国了解世界,为我国广大心血管专业与相关领域医务人员提供同国外知名专家交流的机会,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向世界展示我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的成就。
今年的大会继续深化和扩大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ACC、HRS、ESH、APSC、JCS、中德心血管专家联盟等联合组织论坛。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还有众多新增论坛和特色论坛,例如心肾交流论坛、糖尿病与心血管论坛,肺血管疾病论坛、心血管影像论坛、重症与监护论坛、心脑对话论坛和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论坛。
辉瑞(中国)向中国红十字总会捐赠30万元人民币
前不久,辉瑞(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向“中国红十字会爱心工程”设立的“胡大一爱心志愿服务队”基金捐赠30万元人民币现金,用于救助贫困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国红十字总会彭佩云会长代表红十字总会在仪式上接受了辉瑞中国的捐赠。
辉瑞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艾德先生在致辞中表示,辉瑞公司立志做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此前,辉瑞(中国)的数十位员工自愿参加了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率领的“胡大一爱心志愿服务队”在贵州省湄潭县举行的先天性心脏病慈善义诊活动。胡大一教授对辉瑞中国等企业积极支持并投身此类健康公益活动的做法予以了高度评价。他希望发达地区的医院、医务工作者和有条件的社会力量都能积极行动起来,到患者需要的地方去。
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启动新闻会在京举行
前不久在京召开新闻会的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是由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与美国德克萨斯心脏中心联合举办的心血管方面的国际盛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每年有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位专家出席,共同研讨心血管疾病各领域在基础、转化医学和临床及群体医学方面的最新进展。
本届会议内容涵盖心血管病各专业最新研究动向、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最新诊疗规范以及循证医学结果,国内众多心血管医师将欢聚一堂,展开了广泛交流和学习。
本次论坛的一个亮点是设立了 “中国大陆地区心血管界―-有影响的科学论文奖”,主要是为了广泛有效地传播和鼓励中国专家自主创新,使中国心血管事业飞速发展,提升其对心血管领域的影响。
我国推出新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在最新一期《中华骨科杂志》上发表了2007年版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这项指南将帮助我国的医疗工作者提高对骨关节炎的诊治水平。这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前不久在北京召开新闻会时向全国的骨科医师和广大群众公布的。
骨科学分会的发言人介绍说,此次指南是由骨科学分会40位常委、委员及有关学科专家共同确定的。全国专家小组中包括骨科的王澍寰教授等三位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邱贵兴教授,三位副主任委员以及40位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委员及各学科专家,基本上可以代表当代骨科的最高水平。
在制定此版指南中,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分别邀请了风湿病学、麻醉学、消化病学三个相关学科的权威人物作为顾问。参与讨论的专家之多,覆盖面之广是中华医学会制定各项临床指南中十分少见的。自2007年3月至8月,在指南的起草、讨论、定稿过程中,共召开了启动会、北区讨论会、南区讨论会、西区讨论会、东区讨论会及定稿会6次专家会;参与专家共计275人次,覆盖了27个省(市、自治区)。体现了指南内容是代表全国骨科专家的共同意见。此次讨论形式多样,除召开讨论会外,还采用网上讨论形式,探索新的学术研讨模式。为此主办单位专门设立了骨科网(省略),利用互联网,征求广大医师的意见。
据介绍,新出版的这份指南有4个特点:参考了先进国家的有关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考虑了中国人的生理特性和发病特点:结合了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从医药经济学上考虑了指南的实用性及可行性;指南所提及的治疗方法不仅强调有效性,更注重了安全性。
中央主动脉血压测量成为高血压管理新指标
在第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期间举办的相关新闻会上,公布了关于“中央主动脉血压测量成为高血压管理新指标”的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血管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但是各国的研究表明,对于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治疗,是有效遏制终点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中心动脉压、反射波增强指数(AI)与心脑血管病终点事件密切关联。采用降低中央主动脉血压的疗法可以使降压治疗更有效,从而使医生得以更好地诊断、治疗和预防高血压、心肌梗塞、心脏肥大、动脉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病。据悉,2007年6月15~19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17届欧洲高血压会议上,代表们决定将中央主动脉血压加入为进行高血压管理而需测量的血压指标中,从而对高血压治疗指南进行4年来的第一次修订。欧姆龙一科林公司的测量中心动脉压系统,对于评价降压药的疗效、优化抗高血压治疗方案及临床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及筛查有很大的帮助。
诺华制药戒烟新产品在华上市
丁一妹,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从事周围血管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表各类论文十余篇,参编《最新心血管病用药》、《老年周围动脉硬化性疾病》,主译专著《创伤学》。参与科技部重大疾病药物临床评价综合技术平台规范化建设与创新评价体系研究之心血管疾病新药临床研究规范化与创新评价体系研究课题,参与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心脏辅助装置支持下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综合救治技术课题。获总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一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两项。
踝肱指数(ABI),是指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双侧肱动脉的高值)的比值。
ABI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休息10分钟后,通过测量双上肢动脉和双侧胫后动脉和(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计算出ABI。使用多普勒辅助听诊,可以听诊测量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血压。在自然人群中,单纯使用听诊器测量踝部血压的成功率仅为80%左右。借助多普勒听诊,成功率可接近100%。
ABI检测的适用人群主要包括:
(1)下肢动脉疾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年龄
(2)间歇性跛行患者应测量ABI,若静息ABI正常,应测量运动后ABI。
(3)已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不管疾病严重程度如何,都应测量双侧ABI。
(4)已接受下肢动脉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应定期测量静息ABI,必要时测量运动后的ABI。
(5)结合平板运动试验,在运动前后测量ABI值,以鉴别跛行和非动脉跛行(假性跛行)。
ABI的临床解释
ABI是踝部动脉压除以两上臂血压的高值得出的,之所以要使用两上臂血压的高值是因为锁骨下或头臂干的硬化闭塞能使同侧的血压降低,从而造成ABI假性升高。有时,踝部血压和上臂血压读数相当,因为下肢踝部动脉的直径和上臂血管的直径大致相等。矛盾的是,很多正常人平卧位时,由于踝部动脉有更高的阻力,其血压读数要比上臂压高出10%~20%。
正常人的ABI值是1.1~1.2。几乎所有没有血流动力学显著异常的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的患者ABI均在1.1或以上,而ABI13)时,可能提示下肢动脉僵硬度明显增加,此时可测定趾收缩压和趾臂指数(TBI),通常TBI
提示:需要注意重要的两点:(1)静息状态的ABI正常并不能除外临床上有间歇性跛行患者的外周动脉梗阻性疾病(PAOD),因为动脉血供在锻炼的环境下不一定能满足代谢的要求;
(2)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用踝部动脉压检测PAOD敏感性较低,因为血管壁压缩差,血压读数假性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测量趾动脉压能避开动脉钙化的问题,趾动脉压与肱动脉压比值可用于筛查踝部血管压缩不良或ABI超过13的患者。
总的来说,ABI值在主髂动脉闭塞病比股胭动脉或胭动脉以下闭塞性疾病中降低的更为显著,患者闭塞多于狭窄,多节段血流动力学显著的闭塞性疾病多于单节段闭塞的情况。ABI≤0.5通常提示多水平的PAOD。ABI大体上与临床上或功能上的障碍相关,有间歇性跛行患者的ABI通常在0.5~0.9,平均ABI值是0.6,有静息痛或坏疽的ABI通常小于0.5。ABI值在一段时间内变动大于15%时则意味着下肢血供有相应的改善或恶化,故ABI可用于监测改善动脉供血治疗的疗效。
不同ABI计算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踝肱比(ABI)计算方法会显著影响PAD的患病率。至少有3种计算ABI的方法:
(1)用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平均收缩压除以双上肢的平均收缩压,左右两侧分别计算;
(2)取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的收缩压高值除以双侧肱动脉收缩压的高值,左右两侧分别计算;
(3)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的收缩压低值除以双侧肱动脉收缩压的高值,左右两侧分别计算。以任一侧腿的ABI值小于0.9诊断PAD,以上三种方法诊断P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各不相同。
Niazi等发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金标准对比,采用第三种方法比采用第二种方法诊断PAD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利用三次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对无症状的美国成年人进行为期6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第一种方法诊断PAD确诊的病例要比采用后两种方法诊断的PAD人数要少。这意味着6年问有近2200000人会因为ABI的计算方法不同而重新分为是否有PAD。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冠心病;Gensini积分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a)-0036-03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人体内的一种含硫氨基酸。1976年,Wilcken等[1]首次提出Hcy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的研究显示,Hcy水平在人群中有日益升高的趋势。高Hcy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已被纳入2010年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同时美国2011年版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也将高Hcy血症列为一个危险因素[2]。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患者Hcy的检测,探讨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的Hcy水平及其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9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排除手术禁忌后行冠脉造影检查,将16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8例,女62例;平均年龄(50.12±5.22)岁。将32例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9.62±5.13)岁。排除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低下,服用药物、血液系统疾病影响Hcy水平者。两组的性别、病史、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Hcy测定 192例入选者均于住院后当天晚上22时以后禁食,次日早上空腹状态抽取右肘正中静脉血4 ml,采血后将标本与抗凝剂进行颠倒混匀,30 min内将血样标本送至实验室检验,3000 r/min分离血浆。将标本编号并保存于温度为-20℃的低温冰箱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患者的血清Hcy水平。
1.2.2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采用标准Judkins法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多投照以清晰显示左主干开口、体部、分叉病变程度,电脑图像记录仪同步记录CAG图像,评估冠脉病变程度。
1.2.3 冠状动脉病变积分 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制订的Gensini评分系统[3]对冠心病患者每支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计算,冠状动脉狭窄程度≤25%为1分,26%~50%计2分,51%~75%计4分,76%~90%计8分,91%~99%计16分,100%计32分。不同节段冠状动脉得分乘以相应系数为该节段积分,具体如下:左主干病变得分×5;左前降支近段得分×2.5,左前降支中段得分×1.5,左前降支远段得分×1;第一对角支得分×1;第二对角支得分×0.5;左回旋支近段得分×2.5,左回旋支远段和后降支得分均×1,后侧支得分×0.5;右冠近、中、远段和后降支均×1。160例冠心病患者中,单支病变75例,双支病变60例,三支病变25例。Gensini评分为0~10分组38例,均为单支病变;11~23分组62例,其中单支病变17例,双支病变44例,三支病变1例;24~34分组42例,其中单支病变20例,双支病变16例,三支病变6例;>34分组18例,均为三支病变。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Hcy水平的比较
冠心病组的Hcy水平为(20.14±2.29) 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63±3.22)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11,P
2.2 冠心病组不同Gensini积分组Hcy水平的比较
Hcy水平随Gensini积分的增大而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冠心病组不同冠脉病变支数患者Hcy水平的比较
双支病变组的Hcy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病,可根据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分为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目前的相关研究显示,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超过200多种,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危险性因子将陆续被发现。研究显示,Hcy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其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Hcy又称2-氨基-4-巯基丁酸,是甲硫氨酸去甲基后生成的一种含硫氨基酸,为蛋氨酸的中间产物,浓度>15 μmol/L称为高Hcy血症。Hcy是一种致血管损伤性氨基酸,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炎性细胞,同时通过过氧化应敫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是通过Hcy代谢产物形成Hcy硫内酯,改变蛋白结构,主要蛋白结构改变是蛋白N-高半胱氨酸复合物。蛋白N-高半胱氨酸复合物在引起血管病变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有研究显示[4-5],Hcy升高可使内皮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而改变血液的血小板功能状态,并能影响脂代谢,使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血清Hcy含量升高可导致血管硬化。
冠心病的病变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心脏供血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足,进而心肌出现缺血甚至坏死。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组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Hcy与冠心病有显著相关性[6],病情越严重,Hcy水平越高。近年来的研究显示,Hcy较正常每增加3 μmol/L,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10%。有研究[7]回顾性分析了1966~1999年的相关论文,对所有论文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Hcy水平每降低25%,卒中风险降低19%,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降低11%。有研究[8]对14916例受试者进行Hcy水平的测定,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对比,高Hcy血症组的心肌梗死危险性足足提高了3倍。
Gensini评分是国际通用的冠状动脉病变评分系统,能有效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弥散程度及内皮的损伤程度[9]。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Hcy水平随着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升高。有研究[10]显示,Hcy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严重程度及并发症呈正相关,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此外,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多支血管病变者的血清Hcy水平较单支病变者高,提示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越严重,血清Hcy水平就越高。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11-12],即使是较正常浓度稍高的患者,其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也明显上升,提示对心血管事件而言,Hcy是一个危险因子。
研究显示[13],高Hcy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但Hcy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其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点:①促使氧自由基生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快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使泡沫细胞的形成增加,继而激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活性,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14];②使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降低,一氧化氮合成减少后可引起血管痉挛,导致缺血、缺氧,加速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15];③Hcy自发形成的巯基内酯化合物可以和反式视黄酸共同引起血小板凝集,促进血凝形成,从而引起临床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16];④选择性抑制血栓调节素的表达,能够干扰内皮蛋白C调节,降低抗血栓形成因子Ⅵ和Ⅶ的活性,使血凝亢进,进而促进血栓形成[17]。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可将Hcy水平作为预测冠心病风险的一个实用指标,其作为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因素之一,可能是预测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有望将其作为冠心病患者预后评估及危险分层的指标之一,其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临床上可服用降低Hcy药物如叶酸等降低其水平,以达到减少血管损伤、降低心血管发病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Wilcken DE,Wilcken B.The pathogene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possible role for methionine metabolism[J].Clin Invest,1976,57(4):1079-1082.
[2] Goldstein LB,Bushnell CD,Adams R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1,42(2):517-584.
[3] Gensini GG.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Cardiol,1983,51(6):606.
[4] Koubaa N,Nakbi A,Hammammi S,et al.Association of the C677T MTHFR polymorphism with homocysteine,ox-LDL levels,and thiolactonase activities in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syndrome[J].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10,16(5):515-521.
[5] Koneeky N,Malinow MR,Tunick PA,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plasma homocystefine and aortic atherosclerosis[J].Am Heart J,1997,133(5):534-540.
[6] 任军梅,王瑞英,黄淑田.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脉压、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4,2(7):504-506.
[7] Collaboration HS.Homocysteine and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a mata-analysis[J].JAMA,2002,288(16):2015-2022.
[8] 陈琦玲,王鸿懿,孙宁玲.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及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 12(3):233-235.
[9] 王宇彬,马娟,孟春,等.血浆B型钠利尿肽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0,50(49):74-75.
[10] 黎素军,许春平,曾波.急性冠脉综合征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脑钠肽的意义[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 17(4):331-333.
[11] Aver S,Koch HG,Grotemeyer KH,et al.Features,symtoms,and neurophysiological findings in stroke associated with hyperhomocysteinemia[J].Arch Nerol,1997,54(10):1276-1282.
[12] Willnek WA,Ludwing M,Lennarz M,et al.High-normal serum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early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artery wall lesions in healthy subjects[J].J Hypertens,2000,18(4):425-430.
[13]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4] Tsai JC,Perrella MA,Yoshizumi M,et al.Promotion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growth by homocysteine:a link to atherosclerosi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4,91(14):6369-6373.
[15] EI Kossi MM,Zakhay MM.Oxidative stress in the context of acute cerebrovascular stroke[J].Stroke,2000,31(8):1889-1892.
[16] McCully KS,Carvalho AC.Homocysteine thiolactone,N-homocysteine thiolactonyl retinamide,and platelet aggregation[J].Res Commun Chem Pathol Pharmacol,1987,56(3):34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