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员的职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震技术;基本原则;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894 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建筑防雷技术的基本原则
雷电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可能带来直击雷、感应雷或者是雷电波侵入的危害。一般而言,当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且通过电气设备而入地而形成的雷击过电流是我们常说的直击雷;而由雷闪电流所带来的磁场的剧烈变化以及雷闪电与导体所感应出的电压或者过电流而形成的雷击损害是我们所说的感应雷。从当前看,直击雷所产生的灾害影响相对降低,而感应雷和雷电波的入侵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危害,感应雷所造成的磁场剧烈变动以及脉动电压入侵能够对一些电气设备造成巨大的损害,从而使得系统无法正常运作。
鉴于雷电的上述危害,在智能建筑物中加设防雷装置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在建筑物防雷中,要为雷电对地泄放提供顺畅而合理的抗阻路径,避免随机选择而造成的一些雷击危害。对于雷电干扰的实现是由干扰源、干扰通道及其受阻设备组成的,而干扰源又有内部与外部干扰源的区别,内部的干扰源与相关设备的原理及其质量有关,而外部干扰源则主要是由其使用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这两者构成了内部防雷与外部防雷。而对于干扰通道而言,一般会有三种耦合路径,静电耦合、公共阻抗及其电磁耦合,这是三种耦合共同存在于内部防雷中,而外部防雷通道则是由分布有电容的电磁耦合来实现电流等的传输。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建筑物安全,在进行防雷设计时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首先,对于智能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应从防雷系统的要求出发。高层建筑物防雷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其防雷效果以保证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因此,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该建筑物的防雷要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测量或者评估,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更好的实现建筑物防雷效果。
其次,防雷技术的应用应该以雷电活动规律等作为基础。雷电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对于该种自然规律的研究以及对其破坏力等的分析能够为建筑物防雷设计提供有益参考。在防雷技术的应用中,综合考虑雷电危害形式及其该种防雷技术应用的外部条件、建筑物内容所使用的电气设备类型等,以此来保证防雷技术能够实现更好的效果。为了避免一些雷电灾害,在进行防雷设计和施工中,要讲上述情况综合考虑,不断改进防雷技术,以提高其对建筑物安全的保护作用。
再次,建筑物防雷技术应该坚持全面、经济等原则。在防雷技术的设计中,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全面思考各种可能的雷电危害及其可能影响技术应用的相关因素,对于防雷的设计方案进行科学选择并不断优化,实现对智能建筑物防雷效果的综合治理,并且保证其经济成本在合理范围内。所应用的技术,应该能够满足只能建筑物安全的需求,并且使技术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能够满足设备更新换代等对于防雷技术的要求。
最后,要注重技术的综合性。智能建筑中,微电子设备的使用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其对防雷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在防雷技术的选择上要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措施,在具体的工程中要从布线的合理性、对于直击雷的有效防护和屏蔽等角度出发来进行防雷设计,使得等电位的连接以及电涌保护装置等都有科学合理的结构,使其更好的发挥防雷的作用。并且还应综合考虑智能建筑所在地的雷电灾害登记,使电气设备处于雷电防护区中,实现防雷技术应用的效果。
二、智能建筑防雷技术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好的实现智能建筑防雷的效果,我们要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来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证防雷技术应用的效果:
1.电源系统的防雷
智能建筑中,对于电源系统的防雷是防雷技术措施中的一个重点。因为智能建筑中,一般是由信息网络来完成其建筑物内配电室的管理和控制,而电源高压的防雷工作对于整个建筑物供电安全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电源系统的防雷设计及其具体施工是,我们应该从建筑物控制机房的低压配电柜系统出发,在其中设置一级间隙防雷装置,以实现防雷的效果,而在控制系统计算机专用的配电回路上应用三级防雷保护,在电源输出一段则进行以及电压防雷保护,对于重点电气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安置必要的防雷箱,从而实现最末级电源的防雷保护。
2.过电压保护
过电压保护也是我们可以采取的防雷技术措施,从原理上讲,其主要有信号隔离、放电、开路以及短路等方式,而当前建筑物防雷中应用较多的是开路或者短路的方式。过电压保护的形式,通常是在建筑物电气设备所使用的电源上安装电涌保护器等装置来实现的,当前应用较多的是放电模块及其限流电阻模块等,能够有效实现过电压保护的效果。
3.终端设备的电源防雷保护
对终端设备的电源防雷保护是智能建筑物防雷技术应用中的另一重要措施,它对于智能建筑物控制系统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技术应用中,为了保证建筑物内电气设备的安全,综合考虑配电室与控制机房的距离,并且考虑雷电侵害的形式,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在具体应用时,应该考虑到雷电侵害所造成的电网电流的涌动形式及其对电气设备的冲击和破坏,同时对于智能建筑物中的控制网络电源输入端防雷装置的选择也要充分的考虑,实现终端设备的全面防护。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相似的原理加强对智能建筑物内部其他终端的电源防雷保护,以保证其运行的安全。
结语:智能建筑物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其设计、施工等都要充分考虑防雷要素的影响,保证防雷技术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在电气设备不断应用于智能建筑物中,并且其计算机系统管理水平的提升,使得其防雷成为一种必然的需求,而这也对于防雷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从电源保护、终端设备保护等角度出发,综合提升防雷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许帮芬.智能建筑防雷技术的基本原则与有效技术措施[J].城市建设,2012(27)
[2]高素萍.智能建筑的几种有效防雷接地技术措施[J].低压电器,2005(3)
[3]刘胜荣,史美芳,姜圣天.防雷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2008(3)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图书馆 采访工作
办好一所学校的基本条件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资料丰富的图书馆。可见图书馆是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中职中专教育越来越重视,计划到2010年我国中职中专年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大幅度扩大招生,给中职中专学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和压力。要建设好图书馆,首先要搞好馆藏建设。藏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图书馆其他工作的成败,而中职学校对学生独特的培养模式和定位决定了中职学校图书馆藏书建设与普通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相比,应有所不同。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中职学校图书馆必须为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服务,为此藏书布局应当围绕学校发展、学生就业和素质教育做文章,并以此确定自己的具体任务和发展规划,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是由原商业学校、旅游学校和交通学校三校合并的中职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240390册,原商业学校的藏书以财会、计算机方面的书为主,旅游学校以旅游管理、空乘方面为主,而交通学校则以交通运输、汽车维修方面的书为主,各馆都有一定的馆藏特色。各馆之间馆藏文献亦有相当多的重复,主要是中文文学图书重复较多。合并后,现有的馆藏结构,各自形成的馆藏体系都需要重新整合。按合并后学校发展的要求,不仅要打破原有的、各自形成的馆藏体系,优化整合馆藏资源,形成新的馆藏结构和体系,而且要保留各馆原有的馆藏特色,同时这也是我校图书馆今后馆藏建设的努力方向。财会、空乘和汽车维修专业为我校的重点专业,因此,我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专业设置为导向,重点配置财会、旅游和汽车维修专业图书;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主体配置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当配置自然科学类图书,从而形成专业导向为重点、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为主体、兼顾全面发展的藏书体系。
藏书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了图书的采购、编目、上架、借阅、信息收集与回馈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一程序化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要求。我现就中职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谈谈看法。
1.做好图书采访工作
充分了解读者需求,确保文献的采集质量。第一,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熟悉学校办学特点和专业设置。我校在保证财会、旅游和汽车维修这三大重点专业的正常教学外,尤其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全国性的技能大赛,并多次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我们在图书采购中既注重专业性,又兼顾和比赛有关的图书。比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注册会计师、烹饪及汽车维修方面的参考书,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创品牌专业,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进行图书荐购活动,老师可通过校园网短信的方式提交所需文献信息,图书馆定期将荐购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有选择地订购。第二,组织各专业部主任和专业老师进行现采,因为只有他们才最了解学生和教学一线老师最需要什么样的图书资料。由于三校合并,出现了一些以前学校没有的专业,比如U类的交通运输方面的馆藏几乎就是零,对这方面的专业书没有采购经验,看着书目不知如何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和汽车部的专业老师多沟通,注意向专业教师请教,了解该专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要求,比如了解到他们急需汽车维修、汽车电路、汽车传感器等方面的专业书,做到心中有数,并经常邀请各部主任和专业老师到书店直接参与图书的采购,有助于弥补采购人员知识缺陷,提高馆藏文献的质量,使图书馆和用户之间形成互动局面。
2.遵循原则,规范采访
学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原则是以学校的性质、任务、读者需求和原有馆藏基础为依据的。随着新专业的设置,新学科的不断涌现,以及新教学目标的确立,师生的阅读要求、读书兴趣等都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图书馆的采访工作要快速、高效进行。必须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即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品种与复本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以不断满足读者的需求。
(1)重点与一般的关系。重点藏书是指图书馆为重点任务和重点服务对象而系统收藏的文献。一般藏书是指图书馆为一般读者提供的学习用书、文化用书等。它们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每一所中职学校都有本校特别强的专业群,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往往是通过这些骨干专业形成的,比如我校的财会、旅游和汽车维修就是重点专业,因此我校的图书馆藏书体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符合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就学院精品课程和重点专业来说,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更应该形成较为完整的藏书体系。我们在采访中坚持根据读者结构层次变化及教学、科研对文献的实际需要做出规划,考虑本馆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的比例关系,注意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载体文献采集的比例,考虑一般读者和特殊读者的需求,保证重点专业和新增专业,兼顾一般专业的需求,合理安排全年购书经费。中职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中职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学工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实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在制定馆藏规划时也考虑这一特性,构建具有实训特色的馆藏。因此,近年来,我们购买了汽车维修及烹饪等方面的书籍,使专业学习更具有实用性。
(2)品种与复本的关系。一个图书馆图书复本量要根据该馆读者量和阅读状况来衡量。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总是有限的,我们要合理使用经费,尽可能地多品种采购,以丰富馆藏资料,一般图书的复本量是2-3册,工具书1册,而对各专业部参加技能大赛所需的书籍,如计算机类的参考书按专业老师的要求,往往要配到5-10本。
(3)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与质量是相对立的统一,没有数量就谈不上质量,但数量多,并不等于质量高。我们应根据本校的情况和特点,从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和有重点地补充书籍,使藏书工作科学有序。所以在选择图书时,坚持“为用而藏,以用定藏”原则,“为用而藏,以用定藏”体现了质与量的统一。
(4)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图书馆的丰富藏书经过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通过几次突击的大宗采购就能完成。图书馆的藏书中有关的文艺类图书较受读者欢迎,借阅率很高,而有的必备的工具书,使用率却不高,我们在采购图书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片面追求借阅率,不考虑长远,可适当多买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生命力的经典作品。
3.拓宽渠道,多元采访
要保证中职学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准确、及时、连续、系统,拓宽渠道和多元采访是关键。传统的中职学校图书馆的采购大多是通过《科技新书目》《社科新书目》《全国地方版新书目》三大征订书目进行。但是,传统的采访方式越来越暴露出缺点,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出版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第二,出版物内容判断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我们现在更多是采用现场采购的方式,这种方式好处多,一是准确率高,获得图书速度快;二是采集面广,重复购书和漏购书率低;三是可节省经费;四是可保证图书质量,(从内容到形式都一目了然)。因此,现场采书可作为传统订购方式的有益补充。
4.结语
目前,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正积极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示范性中职学校,这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书建设中职学校是图书馆的生命线,只有充分借鉴和利用高校馆、科研馆和公共馆等的藏书建设先进经验,立足于以学科专业藏书建设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哲学社会科学藏书为重点,兼顾自然科学图书,同时加大数据库引进和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职业学校图书馆才能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1.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
2.即使确认销售收入,正确计算增值税、消项税额。
3.划清费用的开支范围及营业内外收入。
4.认真计算财务成果及各种税金。
5.按财务制度规定正确核算利润分配。
6.按期缴纳各种税款。
7.债权、债务及时登记、及时查清、按月做好财务状况分析。
8.对会计帐目及凭证要按期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9.对商场的财务档案要立册,严格执行查阅制度及保管制度。
关键词:城市; 绿化树种; 选择配置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近些年,各地都加大了园林绿化力度,争创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各地园林部门把创“国家园林城市 ”、“省级园林城市”等作为重要任务。城市绿化它关系一个城市的形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如何选择好城市绿化树种其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效果的好坏问题。
1.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功能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化搞好了,不仅美化景观,而且还有改善气候、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防风、减低风速、防止火灾的蔓延、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路面等作用,起着其他城市设施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树种选择
在城市绿化中, 应采用正确方法来选择和配置树种, 我认为把握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很重要, 同时还要以生态学特性为基础。因为, 城市人工环境的形成在气候因素方面同非城市地区有差异, 城市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对植物的适生性也会产生影响。人工植物群落中不同层次的配置也对园林植物的适生性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耐荫、抗寒、抗污适应性。所以要把握树种的生态适应性, 适地适树, 因地制宜。由于植物种类繁多, 分布地区、 生态特性各异,因此, 要详细了解地形、地势、土壤、水分和光照等条件, 然后选择生态学特性与之相适应的树种。要乔、灌、草相结合, 常绿与落叶相结合。要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功能类型的绿地, 确定乔木、灌木、草坪的配置比例。在树种选择与植物群落配置中要注意植物带来的降温增湿、放氧吸收二氧化碳、防风、减噪、杀菌、滞尘、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防灾等生态效益。乔木、灌木与适量的空旷草坪结合, 针叶与阔叶结合, 季相景观与空间结构相协调, 充分利用立体空间, 大大增加绿地的数量,是城市绿地的最佳结构。城市绿化需突出乔木, 但如果为了采光、 通风, 遮荫的比例也不宜过大, 绿地内灌木需占一定比例, 地面力争全部为草坪或地被植物所覆盖。在以降温增湿为主要目的的区域, 游憩型绿地应多选用树体高大、 冠茂荫浓的树种。
3.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3. 1树种结构较为单调
许多城市在植物配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树种不够多样化, 极易互相传染病虫害,同时也缺乏层次感和色彩搭配,无法充分展现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
3. 2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忽视乡土树种的适应性
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3. 3忽视了绿化植物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之间的矛盾
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种植巨尾桉等高大速生树种,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大风或台风季节, 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4.配置原则
在坚持乔灌草复层结构的绿地基础上, 同时要搞好以下几个结合:
4.1群落多样性与特色基调树种相结合。
多样性的树种决定着城市景观的丰富度和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 可以增加群落的稳定性, 有效防止病虫害蔓延。生态城市应是不同形态、叶色、花色、花期的植物争奇斗妍的场面; 应该是在城市中不同地段, 利用不同自然条件, 配置成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类型。例如, 小型水体可以配置成水生植物群落类型; 防护林可以配置成高密度乔灌草复层结构的立体景观群落; 游憩型绿地应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 以冠茂荫浓的高大乔木为主体, 充分发挥其遮荫、 降温增湿、 滞尘减噪的功能, 再配以各种开花灌木分隔空间, 形成大小尺度不同的休闲空间; 观赏型绿地应充分考虑视觉上的需要, 创造豁然开朗的局面, 植物配置应简洁明快, 乔灌木修剪整齐, 形成松散型的乔灌草复层结构, 以草坪为背景, 可能情况下以密林为衬托, 以花坛、 花带为造型主体; 在建筑密集的空间, 垂直绿化与屋顶花园是最佳风格的群落类型, 各种砖石墙为美观的植物墙体所替代, 可最大程度上提高绿视率与生态城市活力。
4.2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
在树种选择时既要考虑其近期景观, 也要考虑中长期群落景观。近期景观的形成要强调以下三点: 要充分利用苗圃的大苗, 尤其慢生树种的大苗, 加快代表群落外貌的上层空间的建设, 使绿地早日成型。要发挥灌木草花、地被植物、草坪成型快、见效快的特点, 在前三年以草坪、地被植物、草花为主景, 三年后以灌木为主要观赏点, 五年后才真正形成以高大乔木为主体的乔灌草复层结构景观群落。要种植适量的速生乔木,并且一定年限后要及时择伐, 以免抑制真正代表绿地长远效益的珍贵绿化树种的生长。
4.3合理选用种植密度
要充分认识植物的生长速度、植株大小, 按成年树木树冠的大小来确定种植距离。如落叶乔木因生长较快, 挺拔高大, 常引起下层小乔木和灌木出现偏冠、畸形、树干扭曲等现象; 在常绿乔木与灌木的搭配中, 因灌木冠型发育较快, 侵占常绿乔木发展空间, 尤其圆柏, 常会出现烧膛现象等。必须通过人工抚育来实现密度的合理化。
4.4速生乡土树种与珍贵绿化树种相结合
速生、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常常作为许多城市绿化的骨干树种, 同时引进一些寿命长、材质坚硬、病虫害较少的珍贵绿化树种。
4.5绿化、美化、香化与季相景观相结合。
要充分考虑植物群落花色、叶色等外部形态的季节性变化。从而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使全年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4.6选择配置城市绿化树种最重要的是要适地适树
也就是说, 要选择适合于本地气候及土壤等条件的树种, 同时还要考虑其功能, 要从多方面来考虑, 不能人云亦云。要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科学论证, 从而选出最佳方案。
5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5.1以乡土树种为主
由于生态因素的地域差别,不同的城市以及城市的不同地区, 适于用作园林绿化的植物是不同的。乡土树种对当地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强,苗源多,价廉,易成活,有地方特点,应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从保护自然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角度看,选用乡土树种进行绿化,是保护和维持地区自然景观特色的重要途径。
5. 2抗性强的植物优先选择
抗性强的植物,是指对酸、碱、旱、涝、沙性及坚硬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 对病虫害、 烟尘和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的植物。
5. 3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速生树种如杨、柳、槐等虽生长快,可很快成荫,但往往 30 年后就衰老,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否则要影响城市绿化的效果。慢长树如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 要 30 ~40 年才能见效, 但寿命可达百年以上。为早日发挥绿化效果,应该以速生树种为主, 搭配一部分慢长树种, 尽快进行普遍绿化。同时要近远期结合, 有计划、分期分批地使慢长树种替换衰老的速生树种。
1植物的选择
植物选择是整个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选择有助于风格和特色的形成。在配置植物时,应满足功能上的要求。除了植物的基本功能(如吸收CO2、释放O2、吸尘、降低噪音、杀菌等)外,植物在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功能。如行道树主要的功能是遮荫,所以应栽植遮荫效果好的阔叶树木,从而体现设计功能;防护林植物的主要功能是防护。所以防风林要选择抗风性强的植物,如杨树;防污染的林带要选择抗污染强的植物,如夹竹桃等。植物选择还应根据园林景观风格和特色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安排。植物的层次结构应采用乔、灌、草相结合,以乔木为主。乔木的栽植密度不宜过大,株距一般为5-7m,为林下的灌木、花草留出生长空间,同时要注意植物喜阴阳的特性,在光照不足的地方,尽量选用耐阴的树种。植物的配置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同时还要体现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明显的季节性,避免单调和雷同,要达到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叶满目,冬季苍翠迷人,四季景观各异,使游人与业主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气象万千。
2大树移栽管护
2.1栽植穴的准备根据移植大树规格确定栽植穴的宽度与深度。一般宽度是移植大树胸径的5—10倍,深度达1-1.50m以上。挖坑时将熟土和生土分放,把石块及建筑垃圾捡出,等候栽植。
2.2截冠在北方除了松科植物在大树移植时不能截冠外,大多数园林大树在移植前必须截冠。首先,对所移植的大树进行重剪,根据绿化需要进行截冠,截冠时在顶部选择好骨架枝,留3-4个主枝进行“三定”,即定枝、定位、定向。每个主枝从主干分枝部始留30—40cm进行重截,其余枝条全部从基部疏除,以平衡根冠比,提高移植成活率。
2.3消毒处理锯口使用波尔多液、丙环唑等杀菌剂进行涂抹,可用塑料袋,在枝顶部锯口包扎3-5cm。还可使用树宝等伤口处理剂对所有锯口进行涂抹,树宝不仅可以起到防水作用,还可以促进锯口愈合,处理后明显减少锯口水分的蒸发。
2.4挖树挖掘大树时要尽量保护好根系。土球直径不小于冠径的1/3,依树形而定,圆柱形可小,圆锥形宜大,土球要用草绳包扎,做到根部土球不松不散。
2.5包干用草绳、苔藓等材料严密包裹树干和比较粗壮的分枝。经包干处理后,第一可避免强光直射和干风吹袭,减少树干、树枝的水分蒸发;第二可贮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树干经常保持湿润;第三可调节枝干温度,减少高温和低温对枝干的伤害,效果较好;第四可减少大树在运输时对树于所造成的损伤。
2.6运输大树挖掘后,根据大树直径大小选择运输方式,如果不能人工装运的,应采用机械装运。在起吊、运输过程中要尽量保护枝叶和土球,争取当天起运、当天栽植。
2.7栽植前处理栽树前要对劈裂、折伤的根系进行修剪,直径2cm以上的锯口要整齐,以利愈合,然后用多菌灵对土壤或根部进行消毒,比较难生根的名贵树种可用双吉尔(ABT)生根粉溶液喷洒或浸根,以促进根系尽早愈合,生根快。
2.8栽植在已挖好的栽植穴上先施塘泥、农家肥等基肥,然后回填20cm的表土,将处理好的大树抬到栽植穴的中央。返表土回填树坑内,坑土离地面一半时,用脚踏实后再填,填土时使根系与土壤密结,但注意不要把土球弄松,以免伤到根系。
关键词:交通要道;建筑学
Abstract: modern engineering of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usually exist the busy traffic arteries, the surrounding has built buildings or pipeline, and so on various structures, how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its surrounding structures us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traffic arteries;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现代工程中的深基坑工程,其周围往往存在着繁忙的交通要道、已建建筑或者管线等等各种构筑物,如何保护其周边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基坑支护是临时结构、投资大且容易造成浪费,但是不作支护结构又容易造成工程事故,引起财产及人员伤亡。因此,如何安全、合理地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并根据基坑工程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成了基坑工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下简单举例介绍当前基坑工程中常见的支护结构选型原则。
以某学院综合性教学楼为例,该工程左边相邻市政大道路主干道,北面有已建大楼,东面及南面相邻的是校内主道路。
工程分为A、B、C三区,总占地面积为2237 m2,总建筑面积为31771 m2,其中B区为主楼23层,A和C两区为9层。三区首层均为架空层4.2m,B区2~14层为教室,层高3.6m,15~21层为办公室,层高3.3m,22~23层为会议室,层高4.5m.A和C区均为教室,2~9层层高3.6m.工程设一层地下室,地下室层高为5.3m.地下室面积为3207 m2.工程总工期为730天(两年)
(1)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首先,本工程基坑底为5~6m之间,从适宜高度来看,放坡开挖,水泥土,板桩式,土钉墙与喷锚支护,逆作拱墙都比较合适,而相对而言排桩式与地下连续墙比较不合适。
再次,由基坑地质环境及周围环境进行选择。
1.放坡开挖,要求硬质、可塑性粘土和良好的砂性土,并要求基坑周围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进行放坡。而此工程位于市政大道旁边,北面又有已建建筑物,其它各面都为校园道路,空间较为狭小,不宜进行放坡开挖。
2.水泥土挡墙适宜于软土地基,如淤泥,淤泥质土等。同时具有挡土和隔水帷幕作用,无需支撑和拉锚,施工简单,无排污,噪声和振动小等优点。因此对环境而言符合本工程要求。
3.排桩支护适用于开挖深度在6~10m,不能放坡或由于场地限制不能采用搅拌桩支护,但排桩支护并无法起到止水帷幕的作用,而本工程地下水位线较高,需另作止水帷幕。
4.地下连续墙是用机械施工方法成槽浇灌钢筋混凝土形成的地下墙体 。其整体性、刚度和防水抗渗性能好,可以运用于本工程。
5.土钉墙是一种边坡稳定式的支护,其作用与被动的具备挡土作用的上述围护墙不同,它是起主动嵌固作用,增加边坡的稳定性,使基坑开挖后坡面保持稳定。土钉墙主要用于土质较好地区,,稳定可靠、施工简便且工期短、效果较好、经济性好、在土质较好地区应积极推广。适用于本工程。
6.逆作拱墙采用逆作法施工,没有嵌固深度,适宜于开挖深度较浅的基坑,一般不宜大于12m。这种支护形式不阻水防渗,对有地下水的工程仍须降水或作防水帷幕。亦可运用于本工程。
因此,就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这一条件进行选择,水泥土挡墙、土钉墙及地下连续墙比较适合本工程使用;排桩支护及逆作拱墙可以使用但需另作止水帷幕;而放坡开挖本工程无法满足其施工的要求。
再次,就施工难度及工程经济性来对几个方案进行比较。
1.地下连续墙造价昂贵,工期长
2.水泥土挡墙墙厚则造价较贵,工期较长。
3.拱作拱墙能提前施工工期、节约投资。
4.土钉墙施工简便,工期短,经济性好
5.排桩施工简便,工期短,经济性中等
各指标列表于下:
因此,从上述几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采用土钉墙进行基坑支护是最实用,最经济也有安全保障的基坑支护形式。
土钉墙支护的特点:
1)形成土钉墙复合体,提高边坡整体稳定性;
2)施工设备简单、无需单独占用场地,施工噪音和振动小;
3)随基坑开挖逐次分段作业,少占单独作业时间,施工效率高;
4)土钉墙的变形较大,应注意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5)土钉墙适宜与地下水位以上或经降水措施后的杂填土、 普通粘土或非松散性的砂土。否则,需要采取超前支护等措施;
6) 基坑开挖深度不宜大于12m,所以本工程宜选择土钉墙进行基坑支护。
而对于具体的施工方案而言,靠近市政大道及已有建筑物的两侧基坑支护采用预应力喷锚支护。土钉墙施工划分三个施工段,分别为基坑的南、西北、东三面;预应力锚杆支护施工划分为西、北面两个施工段
锚杆、喷锚施工执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90)、《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2)土钉墙支护施工工艺
挖土土钉孔定位成孔安装土钉灌浆绑扎钢筋网焊接锁定筋和加强筋喷射混凝土下层挖土。
施工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确定好轴线定位点,基坑开挖边线,水准基点,变形控制观测点等,并保管好相应资料。施工原材料准备:标号不低于32.5R普通硅酸盐水泥;采用干净中粗砂,含水量少于6%;采用干净的爪米石,粒径为5~10mm;使用速凝剂,做与水泥的相容性试验及水泥凝结效果试验。施工前35天做好配比送检工作。
施工机械准备:锚管采用XY—1型地质钻机引孔;注浆泵、砼喷射机、空气压缩机等设备能力应满足施工进度和及时支护的要求。
施工时,每挖深1.5m左右,修整坡面并喷射混凝土后,钻孔插入钢筋。成孔可采用钻孔机施工,如果土质较好时,也可人工采用洛阳铲挖孔。孔径一般为70~120mm,水平夹角宜为5~20度。为保证钢筋处于钻孔的中心部位,在土钉放入孔内前,应设置定位架,定位架沿钉长的间距为2~3m.
喷锚支护施工时,锚杆材料可采用钢绞线或螺纹钢筋,沿全长分为自由长度和锚固度,自由长度不宜小于5m,并应超过土体的潜在破裂面1.5m,锚固长度应不小于4m.在自由段,应包裹塑料薄膜或套塑料管,管口密封,保证注浆材料不对自由段产生约束。与土钉类似,锚杆应设置对中定位架。
喷锚施工,基坑分层开挖后,进行锚杆的成孔及灌浆,然后挂钢筋网,由于锚杆需施加预应力,所以锚杆与混凝土面层的连接要求较高,须在锚杆头位置处设置水平加强筋以形成水平暗梁,必要时,也可再加设竖向加强筋,加强筋应与钢筋网焊接牢固。喷射混凝土面层后,需进行养护,待锚固浆体和锚杆承压面的混凝土层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5%后,方可进行张拉。
一层施工完后,才能进行下一层的施工。
在施工面上,设置排水明沟和集水井(部分可以利用电梯井和建筑用集水井)采用潜水泵将雨水抽至场地四周的排水明沟内,经沉淀池沉淀,排至市政管道中,距基坑边500MM处采用排水明沟集水,防止雨水浸泡或破坏边坡。
结语:对现在越来越多的深、大基坑而言,新的支护方案、技术不断更新,需要我们更细致更全面的对比各种方案的技术和经济性,才能选择出最合适的工程施工方案,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及实现真正的增值目的。
1、 张原主编.《土木工程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年;
3、 《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90);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技术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怎样才能将教育技术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怎样才能将教育技术运用到各个相关领域,教育技术怎样才能为社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经济学中的价值效益原则为指导,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价值的实现。
一、教育技术的价值
在哲学上,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即客体的有用性。同时,价值还来自于人们的主观愿望,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在一定社会实践中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教育技术价值包含很多方面,如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
1.教育价值
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起源于美国,作为一个“舶来品”,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逐渐被各界人士所认可,同时在多年的发展中也带有了浓厚的本土色彩。尽管如此,对于教育技术应如何定义,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顾明远先生对教育技术作出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教育技术的教育价值就在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挥学习者的自身优势,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随处可见。教学活动的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学环境。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得以上这三个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同时,例如QQ, MSN等一些应用软件的广泛使用,教师同学生的沟通不再有空间地域上的限制,能做到随时随地的交流。作为学习者,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他们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不再拘泥于书本,源源不断的新知识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挥。教学环境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技术旨在优化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优化教学环境。网络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教育资源的存储、共享和有效利用的问题,有了网络,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课堂,提高了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技术提供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个新型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享受多样的教学模式(如e-learning),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2.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是指对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修养、能力培养等的关注。教育价值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不限地域的协作和交流,促进了教师同教师之间、教师同学生之间、学生同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合作,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实现了教学过程三要素的和谐发展;其次,根据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观,教学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作用。教育技术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支持个别化教学,易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培养创新能力及独立个性等。
3.经济价值
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以计算机的发展为依托的,因此,教育技术作为一个高技术含量的研究、应用领域,必然蕴藏着很高的潜在经济价值。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持,更需要软件设施的配合。最近,美国《Technology&Learning》杂志在咨询了教师、专家及技术人员以后,评选出目前教育领域最有投资价值的的十项技术,分别是:教师培训、高速互联网访问、信息安全、教师的无线麦克风、视频点播服务、无线网络、数字投影仪、数据管理工具、移动存储、在线订阅。除此以外,远程教育、广播教育、开放课程等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实现了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交流,加快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拓展了商业发展的利润空间,带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二、教育技术的价值实现
经济学中的价值效益原则,就是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这要求工作中讲求实效,以最小的投人取得最大的产出,做到工作高效率、整体高效能和完成目标的高效化。本文是在价值效益原则的指导下,思考如何实现教育技术的教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教育技术源自美国,有百年发展历史,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而在我国,教育技术是一个“舶来品”,正在摸索中不断发展。短期内想实现跨越式发展,赶上国外的步伐,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抓住重点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
第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遵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发展创新,培养个性。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教育技术要将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要为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尊重个性,尊重发明创新,尊重人的劳动。
第二,正确定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这就让很多学者,甚至很多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定位都很模糊,对教育技术定位的不明确,即是对教育技术的价值认识不清楚。只有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让教育技术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经济。“教育技术应该涉及两个方面的间题,一个是辅助传统教育,另一个是发展非传统教育,例如企业培训、网络教育等,进而实现社会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在加大对教育技术硬件投人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加强对教育经费、教育资源的管理,尤其是对教师的管理与培训。”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储存和共享,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以及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各相关部门要做到不盲目、不跟风,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确立教育技术的项目。谈到教师的管理与培训,针对有很多教师对教育技术定位和功能还不明确的现象,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师观,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使用水平。
第四,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整体的作用大于部分的作用,要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中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教育技术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这就希望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横向和纵向上都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做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相互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加强教育技术有效性的研究。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前我们将眼光更多地放在教学本身,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反馈,因为媒体应用效果的好坏不是由媒体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后‘学生的反应所决定的。所以,要求我们加强对教学效果的研究。另.方面,教育技术的投人回报即教育技术的效益问题,也是我们应该着力研究的,因而需要我们的决策者有经济意识或者有懂经济学的人参与决策过程。”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
用知识管理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初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但它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被提出则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事情。二十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受到企业的关注,如美国微软公司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典型公司。然而由于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个权变的思考。没有绝对的标准和最好的模板。以致许多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推行大都成效不佳,有的甚至变成了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的领导没有对知识管理形成明晰的战略意图,下属也未能理解知识管理的本质,从而导致将知识共享活动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和重点。然而这种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战略本身并不能成为独立的知识管理战略,它只有在为知识创造或知识运用的知识管理战略服务时才具有价值,所以我们对知识管理仍然必须有一个全面正确清醒的认识。真正理解其精髓,真正理解其要旨,真正懂得在图书馆管理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笔者认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该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
1 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在企业创新中作用的日益显现,知识管理便被提上日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知识被用于知识本身。这就是管理革命。”邱均平、段宇锋也指出:“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虽然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2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知识管理的原则,不少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认真贯彻知识积累、互相信任、互相交流、知识共享和互相学习的原则。
2.1知识积累原则
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图书馆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如果没有积累,知识就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消失。随着人员的离去而流失。正是知识的一点一滴的汇聚,才形成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尤其明显。例如,明基集团利用企业的信息化优势,对企业内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统一处理和管理,通过传播、共享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积累企业的智力资源。在图书馆中,基于载体的显性知识通常不容易流失,但存储在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却是容易流失或藏而不露的。尽管不可能把所有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进行保存积累下来,但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把馆员头脑中的某些隐性知识尽量保存下来或者通过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员,这样就有利于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提高整个图书馆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2.2互相信任原则
互相信任是组织内人员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前提。也只有互相信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并实现互动促生。成为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管理的活动中,为了培养信任。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沟通开放、员工积极参与决策、主动分享关键信息和分享个人思想和情感的组织文化环境。来加强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信任。对管理者本身来说,必须建立员工对自己的信任,这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对组织目标和使命的理解、通过实践的管理行为来证明自己值得信任以及积极团结员工等等措施来实现。另外,管理者要想办法预防和消除知识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信任。在一个不信任的环境下,员工之间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分享和创造活动的。知识管理不能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不信任是中断知识管理计划的按钮。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使馆员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有一个可以推动他们不断进取并互相信任的文化氛围。
2.3互相交流原则
交流可以加强信任、引发合作,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共享。通过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这是旧知识得以发展、新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交流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实现畅通无阻。在图书馆中,交流包括馆员之间的交流、馆员与读者的交流等。馆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信任与合作,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和工作。馆员与读者的交流同样也可以增进信任,让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感到满意。
2.4知识共享原则
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从而在技术上给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支撑平台。员工能及时分享和运用知识,继而创造新的知识,最终使组织取得绩效,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建立鼓励合作和知识分享的氛围。其次,要建立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最为重要的是沟通,只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才有可能进行分享。这些沟通和交流的手段包括:建立无等级的沟通方式,构建内部网络,提供员工休息室,开展非正式的野游活动,开展经验交流会等。
2.5互相学习原则
知识管理中学习是核心,个人与组织是一个双学习系统,个体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思想,并将知识用于行为的改善,组织和团体通过学习形成人才梯队,激发群体智慧,人员交流渠道畅通,个体、团体和组织相互间与个体间、团体间和组织间开展多向的交互学习模式,它们相互促进、工作与学习良好互动,最终创造学习型组织来保证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3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高校图书馆要想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图书馆必须充分激活与“人”和“技术”有关的各个要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达到知识管理成功运作的目的。
3.1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包括建立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和建立知识管理制度。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包括指定知识管理负责人、建立知识小组和建立知识中心三项内容。知识管理制度则是一种保障,它可以
确保知识在组织的知识网络上得以持续传播。如明确个人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共享的激励措施等。
3.2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
国内外的知识管理实践都充分表明,没有组织高层领导的重视与参与,知识管理就不能被真正地开展与推行。知识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组织领导不能真正重视知识管理,注定了知识管理只是一个口号,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更不用说为组织带来效益。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动员全馆甚至全校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以保证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3.3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
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组织文化的引导。文化如同空气,无形无色却无处不在。它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最根本、影响层面最广,但却最难培养的因素。凡是世界上著名的成功企业,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必须要建立愿意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塑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文化,如职业道德、组织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应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来进行知识管理。
3.4引进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传递和利用的有效手段,不仅在硬件方面为图书馆提供了更高速度的信息处理设备、更大容量和更高密度的存贮设备。而且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更广领域、更快捷的通讯环境。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现代图书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每位馆员都应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尤其要掌握以网络为依托的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元数据技术、检索技术和共享技术等。但是,技术的先进必须立足于实际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因为知识管理的成败更多的是依赖人文管理。信息技术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或者通过组织的学习,才能真正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做贡献。因此,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找到最适合本组织的技术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3.5建立一支强大的知识型团队组织
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团队组织。知识型团队是一种以知识的创建、传播与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图书馆知识型团队组织由资源建设团队、信息服务团队、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高层管理团队四部分组成。这里,团队是由多个部门的具有互补能力和知识的人参加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充分自治的工作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块。这种知识型团队组织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消除了由于层层传递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和延误,缩短了信息与知识传递的路径和时间,提高了时效性;二是由于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信息与知识是开放的、共享的和集成的,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得到加强。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这种结构便于用户参与知识开发,通过采纳用户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完善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四是可以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改变了领导与员工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改善了领导关系;六是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
3.6建立适合图书馆的知识库
知识库是用来存贮组织内的最佳实践知识、建立专家名录等资料的。图书馆的知识库按使用种类分,主要有文献知识库、自建知识库、检索专家知识库、智能知识库、概念知识库、特色知识库等多种形式。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一个知识平台可以支持多个知识库,每个知识库具有适合于特定类型知识内容的知识结构。将这些知识库以逻辑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混合或虚拟的知识库。每个知识库的内容为诠释其它知识库的内容提供背景知识。知识库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冗余,自动完成自身数据一致性检索,必须建立高效的入库机制、高效的知识服务界面、设计合理服务方案,才能实现知识的高效服务。
3.7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激励机制
要想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建立一种类似于市场经济的合约机制。一个员工愿意把他的知识与人分享,他一定要有回报,这种利益驱动并不是负面的。如果组织只让员工贡献而没有回报,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市场经济很重要的就是在利益驱动下实现这种平等的交换。因此,如何激励对知识共享贡献大的人或部门,不同的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出相应的一套办法。笔者认为,设计激励制度时,可以把外在、内在,甚至是负面的激励因素结合起来。即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被同事肯定等方面,同时对知识管理不力的人将不给予晋升职务。
3.8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评估系统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
用知识管理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初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但它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被提出则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事情。二十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受到企业的关注,如美国微软公司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典型公司。然而由于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个权变的思考。没有绝对的标准和最好的模板。以致许多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推行大都成效不佳,有的甚至变成了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的领导没有对知识管理形成明晰的战略意图,下属也未能理解知识管理的本质,从而导致将知识共享活动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和重点。然而这种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战略本身并不能成为独立的知识管理战略,它只有在为知识创造或知识运用的知识管理战略服务时才具有价值,所以我们对知识管理仍然必须有一个全面正确清醒的认识。真正理解其精髓,真正理解其要旨,真正懂得在图书馆管理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笔者认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该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
1 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在企业创新中作用的日益显现,知识管理便被提上日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知识被用于知识本身。这就是管理革命。”邱均平、段宇锋也指出:“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虽然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2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知识管理的原则,不少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认真贯彻知识积累、互相信任、互相交流、知识共享和互相学习的原则。
2.1知识积累原则
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图书馆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如果没有积累,知识就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消失。随着人员的离去而流失。正是知识的一点一滴的汇聚,才形成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尤其明显。例如,明基集团利用企业的信息化优势,对企业内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统一处理和管理,通过传播、共享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积累企业的智力资源。在图书馆中,基于载体的显性知识通常不容易流失,但存储在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却是容易流失或藏而不露的。尽管不可能把所有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进行保存积累下来,但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把馆员头脑中的某些隐性知识尽量保存下来或者通过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员,这样就有利于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提高整个图书馆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2.2互相信任原则
互相信任是组织内人员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前提。也只有互相信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并实现互动促生。成为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管理的活动中,为了培养信任。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沟通开放、员工积极参与决策、主动分享关键信息和分享个人思想和情感的组织文化环境。来加强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信任。对管理者本身来说,必须建立员工对自己的信任,这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对组织目标和使命的理解、通过实践的管理行为来证明自己值得信任以及积极团结员工等等措施来实现。另外,管理者要想办法预防和消除知识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信任。在一个不信任的环境下,员工之间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分享和创造活动的。知识管理不能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不信任是中断知识管理计划的按钮。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使馆员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有一个可以推动他们不断进取并互相信任的文化氛围。
2.3互相交流原则
交流可以加强信任、引发合作,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共享。通过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这是旧知识得以发展、新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交流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实现畅通无阻。在图书馆中,交流包括馆员之间的交流、馆员与读者的交流等。馆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信任与合作,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和工作。馆员与读者的交流同样也可以增进信任,让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感到满意。
2.4知识共享原则
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从而在技术上给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支撑平台。员工能及时分享和运用知识,继而创造新的知识,最终使组织取得绩效,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建立鼓励合作和知识分享的氛围。其次,要建立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最为重要的是沟通,只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才有可能进行分享。这些沟通和交流的手段包括:建立无等级的沟通方式,构建内部网络,提供员工休息室,开展非正式的野游活动,开展经验交流会等。
2.5互相学习原则
知识管理中学习是核心,个人与组织是一个双学习系统,个体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思想,并将知识用于行为的改善,组织和团体通过学习形成人才梯队,激发群体智慧,人员交流渠道畅通,个体、团体和组织相互间与个体间、团体间和组织间开展多向的交互学习模式,它们相互促进、工作与学习良好互动,最终创造学习型组织来保证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3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高校图书馆要想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图书馆必须充分激活与“人”和“技术”有关的各个要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达到知识管理成功运作的目的。
3.1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包括建立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和建立知识管理制度。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包括指定知识管理负责人、建立知识小组和建立知识中心三项内容。知识管理制度则是一种保障,它可以
确保知识在组织的知识网络上得以持续传播。如明确个人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共享的激励措施等。
3.2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
国内外的知识管理实践都充分表明,没有组织高层领导的重视与参与,知识管理就不能被真正地开展与推行。知识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组织领导不能真正重视知识管理,注定了知识管理只是一个口号,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更不用说为组织带来效益。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动员全馆甚至全校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以保证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3.3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
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组织文化的引导。文化如同空气,无形无色却无处不在。它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最根本、影响层面最广,但却最难培养的因素。凡是世界上着名的成功企业,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必须要建立愿意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塑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文化,如职业道德、组织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应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来进行知识管理。
3.4引进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传递和利用的有效手段,不仅在硬件方面为图书馆提供了更高速度的信息处理设备、更大容量和更高密度的存贮设备。而且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更广领域、更快捷的通讯环境。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现代图书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每位馆员都应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尤其要掌握以网络为依托的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元数据技术、检索技术和共享技术等。但是,技术的先进必须立足于实际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因为知识管理的成败更多的是依赖人文管理。信息技术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或者通过组织的学习,才能真正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做贡献。因此,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找到最适合本组织的技术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3.5建立一支强大的知识型团队组织
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团队组织。知识型团队是一种以知识的创建、传播与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图书馆知识型团队组织由资源建设团队、信息服务团队、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高层管理团队四部分组成。这里,团队是由多个部门的具有互补能力和知识的人参加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充分自治的工作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块。这种知识型团队组织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消除了由于层层传递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和延误,缩短了信息与知识传递的路径和时间,提高了时效性;二是由于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信息与知识是开放的、共享的和集成的,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得到加强。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这种结构便于用户参与知识开发,通过采纳用户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完善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四是可以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改变了领导与员工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改善了领导关系;六是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
3.6建立适合图书馆的知识库
知识库是用来存贮组织内的最佳实践知识、建立专家名录等资料的。图书馆的知识库按使用种类分,主要有文献知识库、自建知识库、检索专家知识库、智能知识库、概念知识库、特色知识库等多种形式。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一个知识平台可以支持多个知识库,每个知识库具有适合于特定类型知识内容的知识结构。将这些知识库以逻辑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混合或虚拟的知识库。每个知识库的内容为诠释其它知识库的内容提供背景知识。知识库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冗余,自动完成自身数据一致性检索,必须建立高效的入库机制、高效的知识服务界面、设计合理服务方案,才能实现知识的高效服务。
3.7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激励机制
要想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建立一种类似于市场经济的合约机制。一个员工愿意把他的知识与人分享,他一定要有回报,这种利益驱动并不是负面的。如果组织只让员工贡献而没有回报,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市场经济很重要的就是在利益驱动下实现这种平等的交换。因此,如何激励对知识共享贡献大的人或部门,不同的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出相应的一套办法。笔者认为,设计激励制度时,可以把外在、内在,甚至是负面的激励因素结合起来。即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被同事肯定等方面,同时对知识管理不力的人将不给予晋升职务。
3.8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评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