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行社实训总结范文

旅行社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行社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行社实训总结

第1篇:旅行社实训总结范文

现今,各高职院校根据国家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提出校企合作的人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旅游管理旅行社行业与酒店行业对人才需求量的差别,使其无法使用酒店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单个旅行社企业或部门对人才需求量较少,不可单独成班,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有所差别,造就了以旅行社就业岗位中最缺的计调与外联岗位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的产生。

因旅行社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不是与1-2家企业,而是多家企业,各企业的需求不同,要求技能不同,这种人才培养特殊模式不是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满足的。怎么通过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呢?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运作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一)国家新形势下,旅行社服务网点的扩张急需计调、外联岗位综合型服务人才

2014年8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31号),明确要求:“各地要破除对旅行社跨省设分社、设门市的政策限制,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而根据2015年10月9日的《国家旅游局关于放宽旅行社设立服务网点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旅发[2015]211号),“允许设立社在所在地的省(市、区)行政区划内及其分社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的行政区划内设立服务网点,不受数量限制。”这条规定的出台也就预示着各旅行社的服务网点将会迅速扩张,抢占市场先机,而旅行社更加缺乏旅游专业的优秀人才。

据笔者对四川省内国旅、中青旅、康辉、光大等旅行社的岗位调研显示,旅行社服务网点需要集计调、采购、外联营销于一体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针对旅游消费者采取“一对一”的营销客户管理模式。员工从接待旅游者咨询、签定旅游合同、采购相关旅游产品、售后服务均为同一位员工完成(不包含带团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的忠诚度,减少销售成本,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而国家对旅游网点政策的开发,会促使各大旅行社考虑扩大网点,抢占市场,就更急需集计调、外联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人才。

(二)旅行社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下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一对一”的营销客户管理模式需要员工掌握计调、外联营销方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传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旅行社的工作流程来设置课程,每门课程的内容虽有少量交叉内容,但均独立形成一套课程操作体系。学生从进入公司到独立上岗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目的在于缩短企业培训时间,减轻企业“二次培训”的费用。针对旅行社专业学生订单式培养的特殊性,一个班级可能多个企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由图1-1可以看出,传统模式下计调与外联业务课程的教学安排远远不能满足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下企业的需求。传统教学是学院与某1-2家旅行社企业合作,共同完成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会偏向于这家企业的业务性质,参与教学的企业骨干的业务专向水平进行教学内容和实训的分配,可能会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偏颇。为了适应旅行社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下各签约企业对学生技能要求的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了必然。

二、计调、外联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按签约单位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课程设计

订单式培养需满足签约单位的岗位人才要求,以各签约单位为核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各签约单位的岗位人才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各企业需要增加相关企业文化的介绍,并定期加强同学们的企业归属感;因各企业单位的业务范围,对国内接待计调、国内组团计调、出境组团计调、入境接待计调进行有选择地重点化教学;将学生校外实训固定地点改为签约企业工作地点;外联销售的实训结合校内与校外进行真实演练,签约学生就校内或附近单位进行旅游产品销售。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协助理论教学

在理论课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纯依赖教师讲授的方法,采用教师启发、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等方式促进互动式教学。将重要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问题提问的形式引出,循序渐进地引导、鼓励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或协作学习。

(三)教学以企业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双师型”团队

转变校内专任教师的职能,以专任教师为辅,配合企业教师进行授课。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由多所签约单位共同协商,尽量避免签约单位企业教师工作与教学时间上的冲突,满足对人才需求的课程内容要求。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校内专任教师唱“主角”的地位,让专任教师做企业教师的助手,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一面培养校内专任教师的技能,一面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形成真正的校企联合办学,共同培养企业人才,最大限度地资源整合。

(四)实训方式采用真实工作场景

课程实训场地包括校内实训场地与校外实训场地。校内实训的实训内容与实训效果考核均由签约单位的企业教师负责,企业教师由于工作安排无法到校监督,校内实训的监督工作则由校内专任教师负责,保证校内实训的顺利完成。校外实训是安排签约学生到其签约企业单位实训,跟随企业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训的教学。因此,整个课程的实训均为真实工作场景实训,紧密与上岗岗位结合,充分构建校企联合的计调、外联岗位实践教学平台。

(五)学生考试考核体系的设计

三、总结

第2篇:旅行社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旅行社;网络;管理;研究

引言

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受学生掌握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 还要使其拥有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操作的技能,所以, 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实习实训的管理至关重要。实训是完成专业理论教学任务之后, 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进行应用、巩固、提高的过程, 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续, 是利用社会力量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由于这一动态教学头绪多, 矛盾错综复杂, 无明确的规范, 给实习实训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尤其是旅行社工作具有流动性,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行社实习期间不会固定在某个场所,所以相关的实习指导、信息沟通以及情况反馈更加困难。近几年来, 笔者不断积累、总结、研究实习实训管理的策略,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抓实习实训管理工作的点、线、面、体, 充分发挥实习实训育人的功能。

1 研究背景

1.1 旅行社行业特点,增加实训管理难度

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训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在用人需求方面,淡旺季差异很大。大量学生分散于不同旅行社的不同岗位,而这些旅行社地理位置相当分散,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训管理及业务指导既耗时又费力,难度较大。

旅行社的不定期、不定数的用人需求,给教学管理也出了一个难题。因此,怎样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训实践的机会,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与行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又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质量,就成了学生实训教学管理方面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实训工作重视硬件建设,忽略软件管理

各高职院校都深刻认识到优良的实训教学资源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而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装备了一批设施优良、技术先进的实训教学基地。但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的现象,特别是由于实训教学所需物质条件多,制约因素多,教学过程复杂等特点使得实训教学质量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1.3 实训反馈渠道单一,无法实施有效指导

有些学生在实习中怕苦、怕累、不愿意做“伺候人”的工作,这些思想、情绪上的问题往往出现在上岗实习之后,直接体现在实习工作中。有时候学生和实习旅行社之间还会因此或由于误解产生一些矛盾,有的学生因为闹情绪,或是与旅行社闹矛盾而擅自离岗。虽然学生所在的实习旅行社的部门管理者对此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校企之间缺乏通畅的沟通渠道和及时有效的交流,很多问题没能及时反馈给学校并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甚至有些学生还“钻” 这个管理的“空子”,打着学校的名义向旅行社请假或辞职,而学校其实并不知情,有的学生忙着利用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的时间找工作,不安心实习,使实习成了“放羊”,这些都使实习过程大打折扣,不仅给学校实习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还损害了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2 设计目标

高职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网络实训管理平台为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管理和实训管理,使老师、学生和企业导师共享网上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本专业建设和发展。

开发出一个实用的网络实训管理平台,可以将日常管理网络化,实训进展动态化,提高实训管理水平和效率。由于实训教学质量过程管理是一种规范化、多样性的动态管理,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管理有利于实训教学共同体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价,有利于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对实训管理工作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教师通过管理平台开展实训管理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实训开放项目和时间,观看实训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演示视频,下载学习资料以及提交实训报告、网络答疑等,企业指导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反馈,这是对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实训工作的有益拓展与大胆创意。

3 设计要求

高职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网络实训管理平台要求能对实训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并做到一体化设计。各应用模块之间统一帐号与密码,实现单点登陆,无缝链接,因此在平台的设计中以软件构件(组件)的思路建设,以面向服务(SoA)的技术开发思路,方便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适应应用系统随时间变化时功能的更改导致应用模块的可用性。在软件设计开展中,要求有以下五个方面:代码的安全性,系统要进行周密的安全部署和具有攻击防护能力;操作的简便性,最大程度做可视化和人性化;扩展的便捷性,有灵活的网站结构,使设计网站结构更加方便快捷;网站流量计数实时性,支持常规的流量统计和访问计数管理;操作日志详尽性,为了便于统计、分析,也为了防范恶意攻击。

4 用户体系

为便于管理,系统采用实名制,一般为系统管理员、实训管理员、注册教师、学生、企业管理员和来宾这几类用户。

系统管理员:是网站最高级别的用户,负责网站的整体设置与管理。

教师:由学校管理员注册的本校教师。

学生:由学校管理员注册的在校学生。

企业管理员:由学校管理员注册的实训单位的负责人或实训导师(每家企业一般指定一位网络企业管理员)。

来宾:级别最低的用户,一般包括未登录前或系统外的临时浏览者。

5 设计功能

本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软件实训基地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其途径是通过为软件实训基地提供一个控制管理平台,对学员在实训过程中的信息进行记录与检阅,及时了解每名学生在实训各阶段的状况,最终对每名学生的总体实训水平给出客观真实的评价。本系统提供学生平台和教师管理平台两个独立的平台,具体要求如下:教师对实训课程设置与培训课程设置,实现专业实训课程动态化和标准化管理功能;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训的进度进行日志记录、巡视检查、综合评分等过程性评价管理;教师开展网络实训评定考核,包括信息记录、实训评审跟踪信息记录、实训定级;教师查询实训学生实训信息,可以给实训学生统发站内消息、文件、通知通告等;学生查看相关实训信息,包括项目度量跟踪记录,项目跟踪评审记录;学生查看在自己相关的所有实训信息(课程计划、实施要求、实训进度、实训评定等);学生根据课程信息介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训课程,也可以退课;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相关实训要求、实训进度、管理细则、企业文化等;企业管理员在线录入实训安排、实训表现、综合评价、意见反馈等。

6 需求分析

6.1 界面设计要求

6.1.1 界面设计

本系统界面设计要求简洁实用,美观大方,页面大小为800X600dpi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X768。管理平台首页以突出信息为主,用户登录后,后台以实训管理和信息为主。

6.1.2 功能描述

页面内容:主题突出,站点定义,术语和行文格式统一、规范、明确,栏目、菜单设置和布局合理,传递的信息准确,及时。内容丰富,文字准确,语句通顺;专用术语规范,行文格式统一规范。

导航结构:页面具有明确的导航指示,且便于理解,方便用户使用。

技术环境:页面大小适中,能有各种不同的浏览器浏览,无错误链接和空连接;使用CSS处理,控制字体大小和版面布局。

艺术风格:界面、版面形象清新悦目、布局合理,字号大小适宜、字体选择合理,前后一致,大方美观;动静搭配切当、动与静效果好;色彩和谐自然,与主题内容相协调。

6.2 栏目功能设置

6.2.1 基础平台:设置平台基本设置、栏目基础设置、实训学期设置、实训考核设置、实训班级设置、实训课程设置、实训校历设置等子模块。

6.2.2 消息收发:设置发消息、收件箱、草稿箱、回收站、空间管理、个人设置等子模块。

6.2.3 在线课堂:设置题型管理、试题管理、试卷管理、成绩管理、统计报表等子模块。

6.2.4 成绩管理:设置任课安排、成绩管理、联系单、班级信息、实训公告、一周安排等子模块。

6.2.5 实训评价:设置学生自评、教师反馈、企业反馈等子模块。

6.2.6 通知通告:设置公告栏、校内通知、企业通知等子模块。

6.2.7 实训评定:设置日常管理、成绩管理、班级成绩报表、学生成绩单、成绩打印等子模块。

6.2.8 交流互动:设置实训讨论区、我要咨询、企业导师专栏、实训问题等子模块。

6.3 系统环境要求

本系统的网络运行如下:先从浏览器(如IE)在HTTP协议的基础下,向服务器发送消息,然后通过JDBC传入数据库,插入数据库,或者是从数据库查询数据。无论是客户端的学生还是管理端的教师和系统管理者都可以通过网络登陆到本系统中。学生通过网络选择课程,教室通过网络课程那信息、进行实训管理、实训跟踪。

结束语

对于高职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如何更好地开展实训管理还在进一步探索,希望这样一个网络平台的出现能较好地解决目前实训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难题,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管理也期待有更多的新建设,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郑贞宝.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过程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54-56

[2]张建洲, 张玉柱.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科学 , 2009,(03)

[3]程君.《用过程方法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张宁珍,覃学强.规范职业实习管理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7(8):120-121.

[5]王可忠.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大众科技 , 2005,(01)

[6]王平祥.以创新精神推进教学管理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5(2):82-83.

第3篇:旅行社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涉外导游 人才成长规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的新型、独立复合型产业。世界旅游组织2007年预测,中国作为目前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在未来的10年中,入境旅游收入将保持8%的增长速度,2010年将有可能超越西班牙,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国。为了有效促进国际旅游业发展,国家旅游局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入境旅游将成为中国旅游在“十一五”期间乃至以后相当长的时期着力发展建设的领域。

入境旅游的不断发展,将带动国际旅行社对涉外导游人才的需求。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近几年国际旅行社从业人员的人数看,呈逐步上升态势,由2002年的89128人上升到2007年的98727人,国际旅游收入也从2002年的203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419亿美元。入境游客数量的递增,对我国涉外导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优秀涉外导游人才的孵化器,高职高专旅游院校承担着培养优秀涉外导游人才的重要责任。从涉外导游人才的成长规律分析入手,了解影响涉外导游人才成长的因素,进而有效改进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校园岗位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将有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一、人才成长规律的内涵

什么是人才?根据人才学的定义,把人才定义为拥有知识并且能将知识在工作中加以运用的人群。人才具有两个属性:一是拥有知识;二是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工作过程中。由此类推,涉外导游人才要拥有涉外导游知识和语言能力,并能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涉外导游过程。

人才个体无论通过什么渠道成才,大体都要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遵循一定的人才成长规律。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张永红认为,人才成长具有七个规律:学习―再学习规律、实践―再实践规律、积累提高规律、青年时期极富创造力规律、环境影响人才成长规律、竞争成长规律、曲折上升成长规律。

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董经利认为,高校毕业生在企业成长具有八条规律:热爱专业、热爱工作是成长的前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工作责任心是成才的催化剂;专业技术素质和融会贯通能力是成才的关键;适当压力是加快人才成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基层锻炼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是成才的必备素质;不怕艰苦、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是成才的基础;良好企业环境是稳定和发展人才的沃土。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通讯认为,人才成长有八个规律:一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师承效应;二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扬长避短规律;三是创造成才过程中的最佳年龄规律;四是争取社会承认的马太效应;五是人才管理过程中的期望效应;六是人才涌现过程中的共生效应;七是队伍建设过程中的累积;八是环境优化过程中的综合效应。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才成长规律是作为个体在学校、企业和社会等不同环境作用下,发挥自身能动作用,积极探求成才之路并付诸实现的规律。本文通过比较在相同环境下个人成才的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才成长的规律,从而优化综合环境,为个人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二、涉外导游职业特点

什么是导游?“导游”这一词来自于英文的Tour Guide,根据美国《住宿、旅行和旅游词典》,tour guide 是指“领有执照并受雇带领旅行者在当地观光旅行的人。”美国学者凯恩琳・林格・庞德在其专著《职业导游员:导游职业发展动态》中认为,导游最基本的定义是“带领旅行团游览的人”,或“对某个地方非常了解并把这些知识告诉他人的人”。

云南大学志萍老师认为,“导”就是要求导游员为旅行者开导指点,旁征博引,指点迷津;“游”是指游玩、游览、游乐和观赏,但同时也包含行走、求知、增加阅历见闻的含义。导游员就是指“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旅游者组织、安排旅行和游览活动,提供向导、讲解和旅途服务的人员。”

根据所使用的语言,可以把导游员分为中文导游员和外语导游员,中文导游员主要针对国内和港澳台市场,使用中文进行整个游程的讲解;外语导游员(又称涉外导游)主要针对入境旅游市场(除港澳台外),使用入境国语言进行整个游程讲解。

我国今后入境旅游的发展和壮大,不仅需要国家对旅游景区的重点打造和推广,更需要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涉外导游不仅负担着把本国本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致、璀璨的文化魅力展现给世界,吸引世界各国旅游消费者的重责,而且在接待过程中还应保持平等、文明和热情。因此,作为涉外导游,跨文化交流是最基本的能力。人作为最活跃的文化载体,特别是承载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涉外导游,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国民素质和现代化水平。天津商业大学李志刚认为,作为国际化导游人才,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二是通晓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三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熟悉、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五是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不同环境下涉外导游人才成长规律

1、旅游院校涉外导游人才成长规律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统计数字,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75所,其中高等院校810所,中等职业学校965所。2008年旅游院校在校生为844604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440038人。2008年全国高等院校共有旅游专业教师3773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17840人。近年来,高职高专旅游英语、国际导游、涉外导游等专业异军突起,成为旅游高等院校的主力军,满足了国际旅行社对涉外导游人才的需求。旅游院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帮助学生建构涉外导游职业能力?高等院校学生成为合格的涉外导游,其学校教育的成长过程具有什么规律?本文以国际旅行社历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个别谈话等方式,总结了以下规律。

(1)以涉外导游职业作为自身追求的规律。问卷调查显示,最终选择涉外导游职业的学生,其中91.3%的学生喜欢涉外导游职业,认为这个职业富有挑战性,能够有效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涉外服务水平。同时该职业具有愉悦性,能够在游览祖国美丽山河的同时享受职业的乐趣。只有8.7%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被迫选择该专业,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喜欢该专业并认同该专业的魅力。

(2)人才成长的师承效应规律。学生涉外导游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教师的精心指导。专业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得到更多学生认可,并能引导学生形成岗位技能。从全国旅游院校的师资发展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总量不断增加,到2008年达到17840人,相比上年增加了7.7%。二是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数占全部教师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扩大,教师通过考取全国英语导游资格证书和企业兼职,积累涉外导游带团经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能力,同时学院也邀请企业资深导游来校兼职教学,合理打造旅行社所需人才。三是教师教学方式不断改善,由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为互动教学,吸收了国外职业教育最新发展成果,形成了项目教学、仿真教学、任务教学等典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能力。

(3)综合运用校内仿真演练与校外旅行社实习成才规律。学生的职业成长离不开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只有具备将知识运用于工作过程中的能力才能被称之为“人才”,这种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校内仿真演练和校外实习才能真正实现。校内实训条件的逐步完善和校外实习场所的不断丰富,为学生职业能力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目前高职院校涉外导游主要有五个校内实训室。一是数字化语音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外语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二是模拟国际旅行社,主要培养学生国际旅行社管理与运作能力,包括部门设置、部门职能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掌握旅行社产品设计、产品销售、计调等主要业务类型与基本流程、操作规则等。三是模拟涉外导游实训室,通过提供三维立体景点视频,学生在仿真情境下使用英语演练导游接待、景点讲解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导游能力。四是跨文化沟通体验室,通过提供客源国视频、服饰、餐饮器皿等设施,帮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与礼仪,学生在仿真演练过程中学习跨文化交流技巧,并了解客源国礼仪和价值观。五是涉外导游翻译实训室,通过提供同声传译资料和景点描述,培养学生导游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

涉外导游课程的模拟演练与校外旅行社实习综合运用,将极大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校外“顶岗实习”与“订单式”培养作为校外实习的重要方式,强调实习内容与专业课程的紧密结合,岗位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目前高职院校涉外导游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结合企业对涉外导游人才的能力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合作途径。一是周末或暑期兼职。院校与旅行社合作,国际旅行社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安排考取导游证学生到旅行社进行周末或暑期兼职,并支付相应报酬。二是长周期实习。为缓解国际旅行社人员紧张的矛盾,旅游院校与旅行社合作,分班按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获得中英文导游证的学生经过培训参与国内外游客接待和带团;未获取导游证的学生则参与国际旅行社管理工作,包括前台接待、文印、计调等各部门工作,熟悉旅行社运作过程及各部门之间联系。整个实习周期达2―3个月,能更好地契合企业人才需求。

交互运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帮助学生在掌握导游理论与语言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室与校外旅行社两个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才。

2、国际旅行社涉外导游成才规律

随着入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际旅行社数目不断增加,从事涉外导游工作的人数逐步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2年到2006年国际旅行社从1349家增加到1654家,国际旅行社的就业人数也从2002年的89128人增加到2006年的98727人。但目前国际旅行社涉外导游素质不高,这制约了旅行社可持续发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宋炜认为,目前旅行社导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高级导游人员奇缺,导游人员流失现象特别严重;河南商丘高等专科学校张颖霞认为,河南导游人员缺乏与旅游资源品味一致、文化底蕴深厚的复合型导游人才,缺乏符合国际化接待要求、高层次、文化底蕴与外语基础相结合的复合型国际导游人才。研究者将国际旅行社导游人员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旅行社和社会因素。宋炜认为导游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旅行社对从业人员缺乏激励机制,职业发展空间受限;旅游企业对导游采用“拿来主义”,以降低企业开支为目的;社会认可度较低。中国海洋大学李平认为,涉外导游难以成才的原因在于社会偏见,缺乏人文关怀,旅行社在使用和管理导游人员方面存在误区,缺乏导游教育与培训活动。

本文认为,社会环境与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直接影响涉外导游人才的成长和未来发展。但环境毕竟是第二位的,真正影响涉外导游成才的内因在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于自身克服环境的局限而锐意进取,成为优秀导游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总结出以下涉外导游人才成长规律。

(1)热爱涉外导游工作是人才成长的心理基础。涉外导游成才的关键在于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涉外导游职业操守,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成为优秀导游员。近年来社会对导游人员的社会认可度低,报读导游专业的人数不断下降,再加上旅行社为降低成本而大量引进兼职导游,专职导游收入减少,当导游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时,导游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就会下降,导致人员流失现象严重。每年获得英文导游证人数不断上升,但涉外导游人才却不断紧缺,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更是千金难求。笔者通过调查得知,国际旅行社的中高级英文导游都是长期供职于旅行社、并将从事涉外导游工作作为个人理想追求的人士,他们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带团经验和语言技能,成为某些语种最受欢迎的涉外导游,其个人收入也不断增加。

(2)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职业精神是人才成长的精神支柱。涉外导游作为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广博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还要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流畅地传递给外国游客,激发游客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优秀导游的成才道路在于学习―再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人文知识与语言技能,才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在讲解过程中引起游客的共鸣。涉外导游服务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高低,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有助于个人专业技能的成长。涉外导游要求知识面广,导游不仅是历史学家,也是语言学家、外交家、音乐家、美食家、戏剧评论家,导游需要了解各种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只有坚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才能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素养,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工作过程中。

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也是成为优秀导游的必备条件。涉外导游服务不仅要细心,学会关心客人,更需要了解跨文化礼仪知识,了解客源国文化禁忌,保证导游与游客之间和谐的沟通。

(3)适度的个人压力是人才成长的内驱力。人才成长的最佳环境在于拥有适当强度的竞争压力。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其中尊重需求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们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当他们得到这些尊重时,他们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内心也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正是因为人有尊重需求,因此涉外导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受人尊重的导游,这种内心的动力驱动着涉外导游不断积极进取,适度的竞争压力和好强心态影响着导游的工作热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旅行社员工的尊重,也得到管理者的认可。一定的旅行社激励机制将会有效引导涉外导游的逐渐成长。

(4)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是涉外导游成才基本心理素质。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贯穿导游工作的整个过程,决定着涉外导游工作的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是衡量导游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涉外导游在整个导游过程中不仅要学会与游客和领队沟通,更需要与旅行社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保证整个游程的顺利进行。涉外导游在带团过程中,以平等姿态建立与游客、领队和全陪的合作,尊重游客和领队或全陪的需要,建立与旅游接待部门的协调,树立导游自身在团队中的威信和亲和力,以保证整个游程和谐、愉悦。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有助于涉外导游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也有利于涉外导游在国际旅行社中获得管理层认可,成为旅行社优秀导游员。导游工作不仅需要有解决问题的智商,更需要有协调各种关系的情商。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获得游客们的理解,也能够得到旅行社管理层的重视,从而较快地成为旅行社优秀人才。

3、社会环境中涉外导游人才的成长规律

涉外导游作为社会的一员,社会的评价与期望值影响着导游个人职业的选择,也影响着导游未来职业发展。近年来,整个社会对导游工作的认可度低,认为导游在带团过程中只关注游客购物,忽略游览质量;只关注提成,忽略游客需求,这种负面的社会形象影响到学生选择所报读的专业,也影响旅游院校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近年来旅游院校招生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涉外导游职业社会认可度低;旅游院校学生毕业后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大部分学生选择与商务有关的工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舆论影响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一方面是旅游院校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则是旅游企业人才严重匮乏,这种尴尬的局面影响着我国旅游业未来健康、稳定的发展,也影响着涉外导游教育的成长。

社会环境对涉外导游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影响人们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事业发展的方向,但也促使涉外导游们在逆境中奋勇向前,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社会认可,获得人们的尊敬。社会环境中涉外导游成长规律主要反映为争取社会认可的马太效应规律。

涉外导游人才的成长具有马太效应,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涉外导游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先进的职业理念和社会观念,对于涉外导游人才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从整个社会看,只有解决好涉外导游人才成长的环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愿做涉外导游工作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涉外导游工作逐渐成为“新宠”,涉外导游工作不仅可以获得数量不等的小费,也能获得可观的购物提成。涉外导游收入的改观,极大地刺激了人们报考英语导游员的热情。从目前看,获得英语导游员资格证的人员数量在逐步递增,但真正符合涉外导游能力要求的人数不多,高水平的涉外导游员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改革高职院校涉外导游课程的教学,改革全国外语导游员认证考试,改革目前校企分开的孤立局面,是保证国际旅行社能够获得优秀涉外导游的必由之路。

四、结论

涉外导游人才的成长是旅游院校、企业和社会等不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呈现不同的人才成长规律。努力探索不同环境下的人才成长规律,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和员工激励机制,改善社会环境对涉外导游工作的评价内容,将会极大地促进涉外导游人才成长的进程。涉外导游工作质量的改善,将影响外国游客看待中国的方式,形成入境旅游的良性循环,这对于我国“十一五”提出的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永红:浅析人才成长的规律[J].云南科技管理,2005(3).

[2] 董经利:企业高校生成长规律研究[J].中国石油企业,2008(4).

[3] 凯恩琳・林格・庞德著,张文、鲁勤、张宏杰等译:职业导游员:导游职业发展动态[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 志萍编著:导游技巧与模拟导游[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旅行社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考核模式;改革

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理应依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人才规格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使办学更贴近市场;理应尽快突破困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和就业水平三个主要瓶颈,使专业特色更加突出,育人效果更加明显。简而言之,就是要构建“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

一、“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目标必然体现在教学模式上

通过以往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式应体现这些特点: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以技能培养为主。在专业学科的总课时分配上以及专业课程的课时安排上都要体现出这个要求,还要求在技能训练操作上要有一定的质量。第二,阶段实训与集中实训相结合,以阶段实训为主。其一,学生技能培养应循序渐进;其二,目前专业课教师有限,如要采用集中实训的方式有一定困难。当然,集中实训应该考虑,如安排在第五学期的学生下厂顶岗实习环节。第三,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以个性培养为主。技能培训在企业、在市场,可谓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那里有无数的课题可以探索,那里有多个角色可以扮演,在实训中可以培训学生的各种技能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应该提供各种有利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以张扬和发展。

教学的功能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实际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多种能力,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而不是老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做中学”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职业素质要求的提高,靠单一的“讲解—接受”或“示范—模仿”模式远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由于高职院校强调的是动手能力,针对科目特点可采用以下手段:

1.环境教学:充分利用具有仿真的职业环境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的智能。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评估学生的表现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领悟所学内容,同时,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会对加深学生的理解力起到一定作用。

2.体验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具体的顶岗操作来直接获得职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就业及角色转变做好准备。这种方式我们可用在毕业实习方面,让毕业生下厂实际锻炼,让企业和毕业生零接触,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条件。

3.合作学习模式:在学生已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由老师提出一个小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协调、沟通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积累相关经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加强人际交往能力。这种方式用在课程设计方面,如老师给一个题目由各个学生从各方面收集资料,然后将各种资料汇总,从而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同时,还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使用电子教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在专业基础课中由于采用整和思路,使大量的课时被削减,可采用讲座的形式,结合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讨论学习或针对某个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在实习方面,充分进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使他们能愉快的学习,在个体职业技能和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又强调了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培养了个人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有助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老师来讲也是提高自身知识与能力的一种手段。可见它的必要性,同时它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必须探索“以能力为本”的考核方法

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法是由教学目标来决定的。“以能力为本”的考核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试卷”的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否可以作以下考虑:把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以技能考核为主;把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结合起来;把个人实训考核与集体实训作业考核结合起来;把实训的阶段考核与集中考核结合起来,以阶段考核为主;把实训过程表现考核与实训作业考核结合起来;把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结合起来,以考核评语为主;把达标考核与选拔考核结合起来。

为了使学生能更快速地掌握专业知识,我们需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模式。同时,为了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课程的考核方法,以期督促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必须走一体化产学研结合之路

第5篇:旅行社实训总结范文

实践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职业情境,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可供操作的实践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通过对国内多所院校的考察以及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总结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的“一?五?二?三模式”(表1):

表1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构成图

即一个培养目标、五块实践教学内容、二次实践教学循环、三种实习基地合作方式。

(一)一个培养目标

张金霞认为,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很多业界专家学者也感同身受,高素质,何种程度为高素质,比较抽象,应用型和复合型相对较好理解,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及相关单位,从事管理、技能、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二)五块实践教学内容

1、课程实践。现在大多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一般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四部分组成。汪京强认为这四部分课程体系其比例结构大致为公共课约占15%,基础课约为30%,专业课约为40%,实习与技能约占15%。(见表2)

表2 课程体系比例

现在的高等学校开设的旅游院系中对于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一般相对偏少。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本科2009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如下:课内总学时2432,课堂讲授2062学时,课内实践370学时,课外实践444学时,课程实践总学时814,占总学时比例28.48%。实践教学累计学分数占总学分数32.83%。(见表3)

表3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所占比重

明显修正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但是国外很多同类型的高校中,旅游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基本持平,中国的旅游实践教学的革新之路则任重而道远。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结合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选取周末或者假期等时间段在老师的带队和指导下到相关景区或者企业见习。旅游行业实践性和变化性较大,要求新生对旅游行业进行调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历史、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等非常有必要,首先产生关注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意识和基本素质,随着对行业的调查了解的深入,形成对旅游行业动态变化的敏感性。其次,通过第一学年有组织的实践安排使学生养成关注行业发展的良好习惯,并在以后学年中能够比较主动地进行自我安排,比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方法等。最后,通过行业调查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旅游行业,对学习的重点与努力方向以及择业、就业忠诚度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3、校内实训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设时应优先考虑学生最能受益的实训项目,并且要优先考虑专业课的实训。比如餐饮摆台、形体实训、模拟客房、模拟导游等。校内实训,既便捷又易于操作,还节省教学经费。其不足是不能提供真实的工作场境和氛围,且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设施、设备老化,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社会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需要。张龙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形体实训室、餐饮吧台以及客房实训室六个实训室。本人认为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有校内旅行社或旅行社门市部,以及星级或快捷酒店。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旅游策划中心、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市场推广中心、旅游表演中心、艺术设计中心、旅游产品设计中心等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3D实景模拟实训室等现代电化教学设施。

4、社会实践

在国外,很多旅游高校对社会实践环节极为重视,对社会实践的考核都有极为严格和具体的要求,如美国康纳尔饭店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在四年内必须有800小时在服务行业实习的工作经历才能中请学士学位,还鼓励学生在每年5月底至8月底的假期内中请暑期工。再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所录取的本科生必须要有1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如果学生之前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学院会对其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社会实践可以采取学校安排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安排的形式。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有重点地安排各年级的实践教学:一、二年级主要在旅游景点;三、四年级在宾馆、酒店或旅行社。学生自主安排的专业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一些旅游企业或相关单位兼职,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和磨练自己的职业个性,了解企业的各工作环节操作情况和社会动态,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5、综合实践

综合性旅游实践不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旅游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手段。综合性旅游实践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一是毕业论文写作;二是专业实习;三是毕业实习。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过程中,一直采取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就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延展指导。实习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如旅行社、酒店宾馆等进行专业技能、服务技能、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实习方式一般是在旅游企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与到宾馆酒店、旅行社的整体工作中去,在参与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系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有些同学实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签下了工作意向。目前毕业实习迫切解决问题是:实习也大多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岗位较为固定,缺少轮换,内容较为单一,很少能接触到更高级别岗位的管理实习,如旅行社方面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对导游带团技能的训练,很少涉及到旅游线路设计、旅行社计划调度、旅游产品营销等关键岗位;很多酒店接纳实习生主要分配客房部、餐饮部、宴会部、前厅部的一线工作,实习生担任熟练工的角色,并且很少轮岗,更没有让其担任领班、主管等更高级别的工作,很难深入到各实践环节的管理流程中去。

(三)二次实践教学循环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专业技术平台按“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两轮循环进行组织和合理衔接。第一轮循环: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先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奠定学生初步的专业理论基础。二年级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和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并进行基本业务技能和专业理论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其中穿插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我们院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于第四学期进行第一次集中企业实习,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第五学期开始第一次企业实习,此为第一轮循环。第二轮循环:三年级学生进行新一轮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应用能力提高训练,对第一轮循环所取得的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年级进行综合实习训练,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感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并完成毕业论文,完成第二轮循环。此循环主要贯穿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

(四)三种实习(训)基地建设方式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实习(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自建、共建和他建。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有一所80间客房的4星级实习宾馆,实训条件一流。自宾馆开业之日起,所有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要在这里见习一个月,很多饭店实训课也在这里进行。更为特别的是,宾馆对外营业,但一线员工均为见习学生,高层管理人员均为专业教师,真正实现了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也是全国为数极少的拥有国际旅行社的院校,在建的120亩地的高尔夫球练习场,是由学院提供土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出资建设的校企合作项目。建成后将对外经营,同时供学院高尔夫专业的学生教学使用;2010年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后沟景区委托学院经营,标志着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正式接管榆次后沟景区,开启了山西旅游院校与景区深度合作的先河,是山西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益探索;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携手重庆中旅集团成立重庆中旅集团工商大学门市部,让在校生经营运作,积累工作经验。除门市部经理由熟悉行业运作的专业人士担任外,具体业务、导游服务以及各项实际操作均由该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运作。门市部设立了门店经理、销售专员、行政助理、导游等职务,除门店经理,其他岗位均为该院校在校生设置,并可轮岗、换岗。总之,无论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共建、自建或企业自建,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当然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还需一定的保障条件: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足够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旅游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同步,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原则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一?五?二?三”实践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6篇:旅行社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模拟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及教法;思考

模拟导游实训课程是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它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强调的是理论需紧密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笔者从事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十余载,期间利用假期多次为旅行社带团,为教学积累了实战经验,本文在探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模拟导游课程需掌握的几块内容,以及如何根据技能展开教学的方法。

一、模拟导游教学内容分析

(一)导游讲解技能

语言是导游人员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导游语言是指导游员与游客交流思想感情、指导游览、进行讲解、传播文化时使用的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导游语言对模拟导游实践的操作有着直接影响的作用,通常在旅游目的地的沿途和旅游景点的现场中运用的是导游讲解语言,目的是使游客了解各种知识,从对旅游景观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导游员提供的各项服务中,旅游者感受最为真切的莫过于导游员的讲解服务,这也成为了旅游者评价导游服务的重要标准,因此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导游讲解语言的训练,以及对导游词的创作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导游带团技能

导游带团技能是指导游按照有关服务规程结合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团队活动提供组织、协调的技能。在带团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不在旅游计划中的意外情况,导游需具备应变处理的能力,因此,上课过程中必须不断巩固学生一个理念,导游带团技能是导游工作的一个重要保障。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了学生注重语言技能,而忽视带团技能,可现实情况,参加社会工作的导游普遍具备丰富的带团技能,但在语言上略显不足,因此在模拟导游课程中,强调双簧其下。

(三)导游服务技能

游客是导游的衣食父母,应该以诚相待。导游要把每一位游客的这次旅游,当作是游客生命中最精彩的一次来安排,做好每件事,带好每批团。导游人员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干游客之所需,经常与游客进行沟通,包括意见沟通和情感沟通。导游员要向游客提供真诚的超常服务,热情的微笑服务,让微笑服务温暖旅游者的心。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树立心诚、眼尖、口灵、脚勤、手快的服务意识。

(四)特色才艺展示技能

所谓导游才艺是指导游员通过自身的表演或娱乐活动来增加和调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情趣,营造一个健康、活跃的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众所周知,导游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同时也需要多才多艺。但导游才艺应是选取适用于导游工作且便于展示的个人才艺。例如歌曲演唱、脑筋急转弯、简单魔术、模仿、讲故事、说笑话、互动游戏等。在带团过程中,导游才艺成为了一种工作需要,特别是长时间行车路段,通过导游的组织、展示,能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增强导游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的交流。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一)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

在上课过程中可以课前先留出五分钟,让每位学生走上讲台为其提供一个展示个性才艺的机会,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展示良好的才艺,同时营造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同学间可相互借鉴,这是每堂实训课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很多导游在这方面易走弯路,为取悦客人,不惜牺牲自身的代价,大讲黄色笑话。需引导学生才艺的内容必须健康向上,外加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好的才艺应该是既能增加游客的兴趣,又能提供地方特色,如用方言表演耳熟能详的歌曲不失为一种好的才艺表演。

(二)情景模拟教学活动

情景模拟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某一岗位或扮演某一角色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导游实训课程中,我先在课前准备几个带团过程中发生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设定角色,每位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注意其语言的训练及交际语言的培养,并且就突发状况,观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然后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并一起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不断模拟教学,让学生既联系工作实际,又能加深印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广泛使用案例教学

在当前形势下,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模拟导游实训课程实效性的提高。首先模拟导游课程中必须要广泛使用案例教学,例如在讲到导游带团中强调的导游首先不能带错这一点,我就结合自己带团到江西三清山,因地陪是实习导游,而把客人带错路。而引发的客人抱怨不断,并投诉旅行社,从而给旅行社造成了重大损失等负面影响,并把处理方案摆到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去体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或具备双师素质,对实战环节了如指掌;其次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再次,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正反面例子相互结合。

(四)组织学生到实地学习和讲解

室内的模拟尽管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没有现场教学的真实感,要提高实战能力,还要重视校外实训。一般情况下,我会在实训课中至少安排两次学生到旅游景点踩点学习观摩,例如,最近一次组织学生到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福州三坊七巷实训,首先把学生当成一个旅行团,由我亲自为他们进行导游讲解服务;接着由学生自己来扮演导游的角色,把其他同学看作客人进行服务;有时刚好遇到有旅游团在参观游览,请学生在旁边观摩导游是如何提供讲解服务的,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实地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真实的现场感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开展形式活泼的各类比赛

第7篇:旅行社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旅游英语;模式;方法;实践

教育部(教高〔2006〕16 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院在课程设置上,力争突出地方性与实用性,注重学生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课程的主要特色与创新包括: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辅相成,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以致用。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设计

1. 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设计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始终围绕英语导游和旅行社的实际工作内容。将分散的旅游英语专业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需求当中,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同时,引导学生对英语导游工作以及旅行社的实务工作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整个工作流程包含两个模块:旅游接待(接机、交通、住宿、购物、餐馆、医疗、银行等);河北景点讲解(红色旅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课程实训依托石家庄旅游资源优势,与多家旅行社、景区建立密切联系。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景点、旅行社见习、观摩,在真实环境中实践。这种课程实践与将来学生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情况完全相同,因此通过该任务的完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真实地反映了岗位的能力需求。

2.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模拟”教学模式。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导向式教学,利用河北省内丰富的旅游资源,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并进行讲解、然后由同学打分、教师点评,进行小结。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扮演游客。课程结束时,由同学和教师分别给予评价,并做课后小结,计入平时成绩。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旅游过程中的途中讲解、景点讲解、线路设计,实现了高职高专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3. 突出实训环节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宗旨是培养适合旅游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此培养目标的要求下,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实训教学在整个高职实践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旅游专业的实训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因此,我们在校内设立模拟导游实训室和酒店服务实训室;在校外与企业合作设立导游和酒店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训,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化,并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旅游英语专业的需求状况。通过校外实训,学生将会获得大量关于理论知识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结构和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程主要特色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课程的教学效果主是考察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旅游英语沟通能力是否提高。为了达到设计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大量采用“情景模拟法”和案例教学法。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点评讲解、总结,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的外语和旅游知识,借助河北的旅游资源、我院校内景点及导游模拟语言训练教室,模拟各种导游工作场景,通过讲解、训练和实践,总结英语导游知识。

1.情景模拟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通过创设接近真实语言环境的模拟情景,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逼真地再现对话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活动,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在学习“景点介绍”时,将实践地点放在开放式景点,学习者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既锻炼了语言能力,也增强了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理解,同时还对独立自信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

2. “五步循环法”实践教学

教师根据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理论,通过教师讲授―学生体验―小组任务―教师归纳―学生再实践,使学生在认识、实践中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不但使其掌握课程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而且由于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培养求实精神。

3.“自主探究法”实践教学

在课上通常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任务中,学生需自行检索完成小组任务所需的材料,根据教师指导,学会查找筛选分析资料,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完成小组任务。该方法极大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综合上述,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依据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学习领域,以工学结合为手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旅游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秋萍.探索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改革[M].职业技术

[2] 崔玲.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

第8篇:旅行社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随着旅游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格局也面临调整,其中旅行社的发展尤其令人关注。旅行社由线下走向线上,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都成为旅行社发展中的新业态和新趋势。传统旅行社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港中旅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的旅行社,已走上了投资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投资酒店、景区获利,开创了旅行社赢利的新模式。景区逐渐摆脱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走上市场化运作,对景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伴随产业的发展而革新。

一、“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仍然以操作型技能人才为目标,虽然能满足学生初次就业的岗位需要,但不能满足学生的中长期发展,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职位迁升所提供的知识积累也较少。学生大多能胜任中小旅行社的门市接待、计调、地接导游和一些景区的讲解等工作,但从一线员工上升到管理层的机率很小,任职于三大旅行社和5A级景区的毕业生的升职空间就更小。这一不尽人意的就业现状或可归因于现行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

高职旅游教育过于强调人才培养的技能性,对理论知识尤其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太重视,但产业的发展却对毕业生相关知识的要求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育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必须进行调整,卓越技能型人才应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行业实际和学院办学特色,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尝试“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实现了从中职到本科的人才培养衔接和跨越,在原有“2+1”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补充了中职与高职衔接的“3+3”人才培养内容、高职与本科衔接的“3+2”人才培养内容。

“3+3”针对优秀中职毕业生,是指学生在中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就读三年后,经考试合格可进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继续学习深造三年。相比于高职学生,中职学生接触行业的时间早,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服务技能过硬,但理论修养不足,通过两年的高职阶段学习,学生的理论修养、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以及文案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3+2”主要针对部分优秀高职学生,是指部分学生前三年完成高职教育,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后,经本科院校考核合格的可进入本科教育,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颁发本科文凭,符合条件的可授予学士学位。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我院成功获批与南京师范大学组织实施高职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3+2”分段培养的试点项目,共同培养旅游职业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为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旅游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应包括旅游高职、旅游应用本科、旅游专业硕士、旅游专业博士等。目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主要包括旅游中职和旅游高职,旅游行业高学历实践人才相对匮乏。“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思路贯通了旅游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加速了与国际旅游职业教育的接轨,满足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多样化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构建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的实施

在“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的创新过程中,必须把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人才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四个关键要素。

(一)立足产业实际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前的课程建设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围绕产业链构建课程体系,二是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三是围绕学科基础构建课程体系。本科院校多采用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的发展思路,高职院大多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根据行业实际,在走访多名行业专家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采取围绕产业链的构建思路。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满足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行业需求的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按照由简单到综合和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通过课程体系的平台共享和模块分流,凸显课程的适应性,发挥课程在拓展专业方向方面的引导优势。

课题组深入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点,认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中旅行社业的发展尤为关键,景区业近年来发展迅猛。 随着旅游法出台,这两大行业都对旅游人才的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三年制高职课程为突破口首先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将满足导游资格考试需要的导游服务技能和导游基础知识类课程设计为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文化》、《旅游法规》、《导游服务实务》、《导游词讲解与设计》、《旅游市场营销》八门课程。以体现专业发展方向的《旅行社管理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策划实务》为基础构建模块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明确自己的专攻方向,从第二学年下半学年开始选择主修方向。旅行社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旅行社票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物联网技术》、《领队业务》等拓展课程;景区方向增加了《旅游景区项目设计与策划》、《景区评定标准与解读》、《园林美学》、《园林规划与设计(CAD)》等,市场营销方向则增加了《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定价策略》、《分销渠道》、《客户关系管理》等。通过平台课程、模块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第二学年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与学习方向,尽早明确就业方向。

在公共平台搭建和专业人才分流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针对不同学制的要求对课程体系再次进行微调。“3+3”中职与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中,弱化了学生已经掌握的导游服务技能等与导游资格考试开始相关的内容,有效降低了课程的重复性,加大了《旅行社管理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策划》等管理类课程的课时量,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又增加了《旅游物联网技术》、《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课程和《园林规划与设计(CAD)》等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2”高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正在不断探索之中,在“3+2”中三年的高职课程一方面强调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将原有高职课程中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为《旅游地理学》课程,强调从地理空间分析的角度培养学生对旅游各要素的认知,而非粗略地了解我国的旅游资源,同时结合应用性本科的培养需要,增加了《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等本科课程。另一方面,高职课程仍然强调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将为导游资格考试服务的平台课程全部保留,以体现应用型本科理实一体的特色。

(二)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和人才评价方式

在课程体系调整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和人才评价方式也顺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1. 课程内容改革。校企合作共商课程主要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调整的重点是《旅行社管理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策划》三门模块课程。通过改革,将《旅行社管理实务》课程分解为《旅行社概论》、《旅行社计调实务》、《旅游社营销实务》、《旅行社电子商务》《旅行社质量监控管理实务》五个模块课程;将《景区管理实务》课程分解为《景区概论》、《景区服务实务》、《景区管理实务》三个模块;将《旅游策划》课程改革分解为《旅游形象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旅游商品策划》、《旅游节庆策划》、《旅游广告策划》、《旅游公关策划》六个模块。模块设计主要从行业需求出发,将课程改革真正与产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随着旅行社的发展,旅游门市的作用逐渐减弱,旅游网站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旅行社课程内容中删减了关于门市接待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旅行社电商营销和旅游线路产品设计等行业人才更需要的内容。相比于一般的电子商务课程,又适当删减了网页设计和程序编辑的内容,因为网络设计和程序编辑等内容一般由旅行社进行外包,而不需要旅游企业的工作工作人员具体掌握。

在教材编写体例上,校企合作的教材更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旅行社系列教材中的《导游操作实务》、《计调操作实务》等内容,改变了原有的章节编写方式,以表格的形式一步步记录操作要领和工作内容,并附之以相关知识点的拓展介绍,真正做到与行业接轨,为行业服务。

2. 评价方式改革。在人才培养中嵌入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改变以往人才考核以教师考核为主的现状。尤其是三大模块课程,每个模块的具体教学中都需要聘请行业专家到校指导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行业专家的评价约占学生期末总评的20%。

(三)产学研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

“双师”队伍建设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为企业服务也是高职的社会责任所在。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旅游咨询和旅游规划项目愈来愈多,通过横向课题培养双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已成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在横向课题的完成过程中,教师通过参与横向课题,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更新授课内容,使授课内容更加切合行业实际,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战价值,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理实一体”的办学特色。

三、人才培养创新的成效与反思

(一)毕业生竞争力增强

人才培养方式调整以来,学生对旅游企业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导游讲解的层次,而是真正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来了解旅行社、景区、旅游服务公司等。由于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些在中小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能够很自如地在各个岗位间轮岗,成为一专多能型的人才,深受企业好评。在大中型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能出色地完成岗位任务,并通过继续培训、学历提升等方式胜任新的工作岗位。

(二)学院声誉不断提高

产业的发展使校企合作关系愈加密切,多项校企横向课题的开展使高职院校真正发挥了为企业和决策机构积极建言献策的作用,“产、学、研”机制不断创新,双师队伍不断成熟,学院在行业的影响不断扩大。

(三)专业分流不平衡

平台共享和专业分流是本次课程体系改革的亮点所在。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三大核心专业发展却不平衡,旅行社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特色专业,专业基础较好,教学改革成果丰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高,对学生吸引力大。景区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建立时间较晚,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旅行社的导游人才已基本饱和,景区人才和旅游营销人才的需求量却逐年增加。因此,在高职旅游专业中,加大对景区专业和旅游营销专业的建设力度,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整专业发展的方向,以适应产业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袁志洪.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 应智国.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5):33-35.

[3] 王泽华.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7):87-89.

第9篇:旅行社实训总结范文

高职导游实务教学资源库建设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一直将课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自2008年起,校企合作对《导游实务》进行开发建设,其教学资源库建设已初步完成,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网络交流测验、相关职业院校课程资源共享及企业社会人员培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导游从业素质技能,并为今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其他课程教学资源库和社会服务平台积累了经验。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的理念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以“高职教育理念突出、科学系统设计、校企开发管理、资源开放共享、持续有序更新”为设计理念,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邀请黑龙江教育国际旅行社、哈尔滨飞扬国际旅行社、松花江国际旅行社及黑龙江海洋国际旅行社四家企业,通过企业调研、学生座谈、专家讨论,总结了工作过程导向的《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资源需求,由专业教师协同现代教育中心教师一起进行资源库的开发操作,企业员工参与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并委派专人进行部分功能的管理,充分保障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建设系统、建设内容和使用效果。

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

1.最大程度地实现反转课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该资源库自主学习、复习检测、考证辅导、合作交流、大赛培训、协作研究等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翻转课堂,提高导游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及人才培养质量。

2.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国家旅游发展

资源库在典型工作任务、授课案例等内容的选取上多数立足黑龙江省旅游业实际,有利于学生企业实习和导游证考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在培养导游词创作、记忆、讲解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方面兼顾国家著名景区景点等,具有普适性,有助于学生走出龙江,尽快融入各地的导游队伍,辐射国家旅游发展。

3.实现资源共享,服务院校、企业和社会

与相关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企业员工培训,服务院校、企业和社会,推动示范院校建设成果的固化、采集和推广,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与技能,实现示范院校的对外引领与服务。

三、建设内容

资源库共建设了十个板块,构筑了相对完整的《导游实务》教学资源库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网络课堂

主要包括课程说明、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导游行业规范化标准和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作业习题等,便于学生自学课程基本知识或进行自主复习。

2.考证辅导

融入全国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相关内容,围绕考试大纲梳理了资格证书考试中的知识点并提示性地做好了总结工作。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知识树”的形式设计了学生总结填充树叶的环节,提示学生的自我总结复习。整理、设计了1000道模拟试题,便于学生自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较好。

3.导游家园

严把准入标准,将企业的优秀员工、资深导游引入互动版块,为行业精英与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发挥行业人员“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学生,同时为企业搭建选人、育人和用人的平台。

4.名家讲坛

邀请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做专业报告,并通过互动答疑解惑,为学生传播知识,也对企业人员给予相关培训指导。

5.知识集锦

以文本、图画、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形式不断添加导游知识、景点欣赏、奇闻趣事等,丰富学生和企业人员的知识,为其实现“博杂精”提供机会。

6.名作欣赏

将网络搜集的优秀导游词、游记及摄影作品,以及使用者们的优秀作品和心得体会放在此平台上共享,供大家借鉴品评、学习交流。

7.技能竞赛

将各级导游词创作大赛、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导游摄影大赛等技能竞赛的赛程、试题、比赛实况录像等结集共享,让学生观摩欣赏,对大赛有兴趣的同学们也在此交流经验,也实现了选手们部分赛项的自主训练,帮助学生学习成长。

8.情景再现

利用文本、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示导游带团流程及案例,让学生们模拟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个别要求,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实践能力。

9.招聘求职

在校企之间搭建一个招聘求职的平台,企业和学生可互相选择,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也为企业解决旅游旺季用工难和人才频繁流动问题,为企业挑选并长期培养忠实员工提供机会。

10.创业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