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时代语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微博;小学;德育教育
2006年,一种叫微型博客的新网络传播方式随着美国Twitter网的走红开始风靡全世界。2009年,中国也随着随心微博、腾讯滔滔、新浪微博、微博品品米等产品的出现而引发微博热潮。三言两语,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博网站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那么,如此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微博能否被我们小学的德育教育所用,为小学生德育工作更加有效、开放地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呢?
一、微博在小学生中使用的可行性
1.微博简单易用
在微博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内容被爆发性地生产出来。尽管此前以广泛博客,但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这样大的工作量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因而微博成为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不断提高的小学生展示自己的重要舞台。
2.经济条件允许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和3G网络的普及“80”后“90后”“机不离手”的现象渐成趋势,手机上网受到青少年群体的追捧,“00后”也不甘落后。据记者走访调查,在某实验小学72.5%的小学生拥有手机,且高达85.7%的小学生使用自己或父母的手机上过网。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上网的年龄低龄化趋势明显,10.4%的小学生表示在6岁前就开始上网,61.4%的学生上网年龄为6~9岁,25.7%的学生上网年龄为9~12岁,没有上过网的学生仅占2.5%。而对于上网费用,小学生每月手机上网的消费绝大多数在10元以下。因此,通过上网流量包月相对较经济,学生的经济能力能够承受。
二、微博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
1.微博有利于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由于受到教育场所、教育手段、教育人员等的限制,使得德育教育活动只能局限于特定范围。传统的德育教育主要表现为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进行同一主题内容的教育,无法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教育的接受群体也受到限制。由于微博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异地、全天候网络、视频、语音、文字交流与沟通,是一个比其他直接或间接方式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2.微博有助于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内容往往来源于权威的、正统的渠道。而通过微博,小学教育者便可突破传统德育教育内容贫乏、资源有限的限制,打破以往“坐井观天”的困境,从网络上挑选出高质量的、能引起小学生兴趣并产生共鸣的一些关于科学知识、文学艺术、思想道德、爱国精神等方面的文字、图片、视频或网络地址链接,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与时俱进的课外知识给小学生。以极大丰富小学德育教育的知识含量,使德育教育工作克服以往空洞、乏味的缺点,向内容深广方面发展。
3.微博有利于革新德育教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渠道单一、方法简单,小学生尽管被动接受,但实际收效甚微。而利用微博开展德育教育,则确保了发言者和接收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使交流双方地位平等,打破了德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壁垒,使教育者的思想能更有效地传达给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也能更主动地接收信息、接受教育,并积极参与,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微博对小学德育教育的挑战
微博虽然给当前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新媒体对德育教育来说是一柄双刃剑,给小学德育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1.过度网络化易导致学习分心
不少家长非常反对孩子上微博,尤其对于自制力差的小学生而言,以微博加强德育教育固然有益,但过度关注网络,也将导致小学生学习分心。微博上的内容缺乏审核关卡,孩子会经常转发、浏览一些负面内容,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而且孩子太专注于发微博,甚至上课都不好好听讲,导致学习分心。
2.“织围脖”易弱化小学生的道德意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8月的《2010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12亿人,手机上网已成为青少年上网的首选,且持续向低龄群体渗透。这意味着广大小学生群体正进入一种越来越广泛的网络化生存状态,而微博交流具有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也逐步强化,使得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更加趋于个性化、多样化,出现“真实自我”“现实自我”和“网络自我”的交织与冲突的矛盾状态。
3.微博可能诱发小学生精神自我封闭
微博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使人与人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虚拟的交流。这种及时掌控信息的感觉,会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上瘾。而且随着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很容易使小学生沉迷其中,却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弃之脑后,甚至于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有时还会出现与家长、老师、朋友特别是陌生人的沟通障碍,这些问题同样也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四、利用微博加强小学德育教育
1.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微博有助于了解小学生的想法,增进师生、亲子关系。利用微博这一互动平台,老师和家长都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想法。针对小学生在其微博上对自我情绪的表达,对于学习、生活知识的困惑,都可以展开交流讨论。通过微博账号的互相关注,师生、亲子之间可以彼此更了解对方的情况,许多不方便当面说的想法也都可通过微博交流,这一平台将促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增进相互沟通了解。
2.健全管理办法,积极引导正确行为
微博是一种网络新生事物,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充分肯定微博在小学生德育工作中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可能引发的信息污染泛滥、冲击小学生道德意识、缺乏直接性情感交流等诸多问题。但是,针对正处于认知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而言,如果单纯阻止其使用网络或微博,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辩证地看待微博内容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小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同时多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应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办法,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局域范围内网络运作,及时过滤不真实的信息,并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防止垃圾信息、非法信息、骚扰信息及病毒信息的蔓延。同时,需要家长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学会理解、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玩微博的前提是不能耽误学习,比如上课时间不能用手机上网,不能因为玩微博而违反纪律、影响学习。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41 ― 02
[收稿日期]2014 ― 09 ― 20
[作者简介]段晓蕾(1987―),女,山东莒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长期以来,高校从未间断要提高其教育的质量,不断地进行改革并努力尝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一部分,并且逐渐地融入他们的世界。新媒体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困境。因此,利用用新媒体技术改革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尤为值得期待。
一、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影响分析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面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导致这些复杂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产生影响,连带教育模式甚至师资队伍也都包含在内,同时也干扰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不论是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内容的整理,还是在信息的传播等方面,这些都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形式,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道德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影响
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则是其重中之重。首先,社会环境。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人们不再单一的从某个地方获得信息与知识。人们利用新媒体能够做到及时的对话与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地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对于一些信息的甄别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答案,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新媒体的出现扩展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但信息的繁、杂、多则会误导大学生的想法,因此,这些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其次,文化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网络语言的出现得到了改变,大学生们新的交流方式也就由此诞生。比如一些数字化语言,55(表示哭)、88(表示再见);再比如一些字母化语言,BT(变态)、PLMM(漂亮妹妹),这些都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另外,传统文化下大学生主要是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新媒体的出现则开始动摇这一传统,这些深深地撼动并削减了权威的力量。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之影响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之必需品。一方面来讲,大学生正在以一种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现在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人际需求大都是通过网络解决的,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论坛、博客、微博、Facebook、QQ等在线交流、沟通工具。人们更愿意享受这种网络的控制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学校里喜欢独来独往的学生日益增多,他们对于院系的集体活动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反到是更喜欢并享受独居的惬意生活。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以个人为中心成长起来的,这与独生子女、时代的变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甚至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两人可能面对面坐着,却还要发短信、微信,还有更多的人在经历独自一人的游戏,比如玩手机、玩电脑、听歌等等。我们的知识因为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另一方面来讲,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因为新媒体得到迅速改变,武汉大学青年传媒开展了一项调查,即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影响力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精彩多样和灵活方便。学生采用网络、电脑查找资料的有71%,有66%的学生因为新媒体而更加热爱学习,充满动力。〔1〕
(三)新媒体对思想教育工作者之影响
无可置疑,新媒体的发展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们,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首先,因为新的平台的诞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自然到来,在传统环境中,教育工作者主要通过谈话来了解进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而新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比较单一的方式,新媒体通过微博、博客、网络论坛、虚拟游戏等形式,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发挥了其本有的利益,但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受到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经常性地看见暴力现象的发生,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媒体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美国皮尤中心调查结果在2010年5月公布一项:有32%的美国青少年曾经有过被人在网络散布瑶言、未经允许公布私人电子邮件、收到威胁性信息、未经允许上载令人难堪照片等欺凌和骚扰的经历。〔2〕
二、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分析
(一)封闭的思维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新媒体平台的关注与应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封闭环境的弊端日益显现,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它们曾经能够发挥的作用,但同时人们的思维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了发散,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懂得关于学生的思想状况问题研究,因此,只从一个角度去分析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根本的解决。而一旦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固守于传统的思维必定要出现一些问题,新媒体的出现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拓宽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角度与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就要求我们采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二)不合理的教育结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众所周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够合理。这也正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不能将德性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局限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与现实生活脱离关系。我们提倡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人们知识与能力同步提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与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并且复杂,这就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提出了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并且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大家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中来。
(三)陈旧的教育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毫无疑问,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模式迟早会被淘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陈旧的、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正是因为传统的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我们也才能够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落后的原因。新的时代的到来,就要求我们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能够应用新的媒体技术,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并且不断地寻求新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能够充分利用其所呈现的高效广泛的形式,加大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明确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纯净且原生态,那么大学生就会减少旧模式的影响,真正体会并享用新媒体带来的好处。
(四)滞后的话语传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及时跟进,没有与时俱进,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就导致思想教育问题的出现,教师与学生难以进行彻底并且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内,无论何种主体都是平等的,拥有着平等的话语权,因而,传统权威控制式的语言势必要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被改变这种想法就变得很有难度,这就更需要新媒体要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巨大作用。
三、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改革路径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因而,需要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积极努力地探索出改革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不但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定位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认真研究的指导思想,还要努力学习并掌握基本理论,同时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且要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有了新媒体,其环境变得更加广阔与开放,这当然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总之,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带来了难得且珍贵的机遇。
(二)融通改革,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高校中占据着主渠道的作用,我们要全面改进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年以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了理论课的指导与熏陶,但如何把课程变成学生们喜爱的课程,真正地发挥我们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仍需要下大气力:首先,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课程中,需要渗透中国化的成果,通过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教育我们的大学生,使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二要书写出适合我们国情发展的、适合我国大学生学习的,带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的教材;三要使“两课”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提高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并且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4〕
(三)优化结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保障功能
高校的改革,关键在于对教师质量的改革。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是优化教师结构的必要和前提条件。单就学校本身而言,高校的行政人员需要不定期地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和思想交流,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面,需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视野,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权威的管理与说教上,行政人员则需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且保持好与学生的适当距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管理等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要了解学生所了解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生所不了解的,高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积极主动地改变原有的权威说教,真正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与时俱进的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参 考 文 献〕
〔1〕王传中.浅谈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及引导〔J〕.高校理论战线,2009,(07).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 〔M〕.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新课程课改理念的提出,要求小学教育管理必须进行机制的改革,中心点要变,内容也要从知识上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教育管理是小学基础教学的核心,很大方面决定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它具体是指通过良好的方式和渠道,引领学校的各个工作基层合理有序地分工、组织和运作,全面处理好学校的各项事宜,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的深入落实,小学教育有必要发现当前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完善,提出严明的管理措施,不断地加强教育体制的转型。
一、小学教育管理应当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
任何一所学校,没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和自我定位,都会很难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小学教育管理必须联系学校本身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研究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和相应的措施,以形成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校园。教育水平得益于学校的管理水平,新课程下的小学教育管理,必须严格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措施和方案。首先,领导者应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小学教学理念中,并对学校的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深入贯彻这些思想。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存在歧视的思想,努力探索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发扬。学校要把每位学生都融入这个集体,领导、教师、工作人员、学生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以加强“以学生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
二、小学教育管理要全面做到“以人为本”
当今学校管理的统一方向是“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要做到以人为出发点,针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应该关注教师和每一位学校的工作人员,让学校的每个人都产生主人翁的心态,并且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所谓“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是制定一切规则和条例都是为了提升人的素质,而不是一味地约束和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对小学教育管理而言,以人为本就是爱人、育人和做人。
首先,领导者要做到“爱人”。作为学校的引领者,要负责制定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和体系,这一切都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并且在制定过程中要合理确切地考虑学生和老师的利益,不仅要加强教育管理,还要注重教师的想法、需求及学生的饮食住宿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做到善待关爱学校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学校的温暖。
其次,“以人为本”思想的传输灌溉,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角色。领导者给予了教师自由发挥的舞台,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把知识和品德交给学生,也就是“育人”的思想。小学教育管理,是学生享受义务制教育的开始和基础,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担当着指路人的重任,因此,小学教育管理有必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育和管理,育人先育己,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
最后,小学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核心,以教育为目的。在教育的同时,学校应该推动学生心理的健全及品德的培养。小学教育管理教学要实实在在地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德育方方面面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指出,要学知识,先学做人。小学教育管理教学,要从以人为本的本质出发,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教育管理。
三、小学教育管理要实时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学生或教师,都渴望学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因为美好的校园环境会不自觉地形成爱学习的氛围,从而感染每一个人。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充满书香和学习气息的氛围,让学生和老师们不自觉地相互交流和探讨知识,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进步。那么,如何创造这样的小学教育环境呢?第一,学校要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学校本身充满学习的味道,学生和教师才会陶醉其中。因此,学校必须招收有资历的教师,并加以培育,形成强大的师资团队。同时要努力完善周边的教学环境,如植育花草树木、建设亭台小谢等,给予教师和学生轻松的学习氛围。第二,要推进校园内的每个人的联系。要做到这点,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互相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校教育管理进行得顺利通畅。如今社会下的小学教育管理,都在追求轻松欢快的管理环境,领导者可以多多开展师生交流互动、家长学生共同参与校园管理的活动,增强小学教育管理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校园的学习教学环境。
随着时代的转换,教育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小学教育管理有待于每一位教育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每一位校园的领导者,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从校园实际出发,制定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并且要不断加强校园学习环境的打造,以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
一、基于“双元属性”的现代学徒制内涵分析
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该文件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同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5年,我国正式拉开现代学徒制全国试点的大幕,2017年教育部开始启动第二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自此全国上下掀起了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与实践的热潮。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定义,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一)“现代”之于“传统”的“现代”属性
现代学徒制相比传统学徒制,最明显的是体现出“四变”,赋予了现代学徒制新的时代内涵:一是培养目标之变。传统学徒制培养的是有熟练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既有理论功底又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二是师徒关系之变。传统学徒制往往是一师带一徒或一师带多徒,现代学徒制倡导一师带多徒或多师带多徒,是对“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的延伸和拓展;三是培养方式之变。传统学徒制大多采用手工作坊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成立大师工作室、建立二级学院、订单班等多样化育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实现“学生―学徒―员工”的一体化培养;四是培养保障之变。传统学徒制局限于师傅与徒弟的约定形式,师徒关系一结束则意味着学徒制关系的终结;而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教育制度,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学生等构成了多方利益相关体,在国家体制保障的前提下互动互赢,有了更多的权益保障。
(二)“新型”之于“普遍”的“五双”属性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遍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它将“五双”属性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与企业的互动合作关系:一是“双主体”,指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管理、教育、考核学生,实现紧密合作、协同育人;二是“范”,指学校培养学生既要符合学校办学规范,也要符合企业用人规范;三是“双场所”,指学校把职业教育的场所从学校搬到了企业,让学生可以同时共享到学校传统学习环境和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四是“双导师”,指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都成了学生的导师,学生可以在学校里“拜师”学习专业技能,又可以同时在企业里“拜师”学习实践技能;五是“双身份”,指学生在这一模式下“招生即招工”,既是学校的学生,又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成为了企业的员工。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基于上述“双元属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内涵在于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校企协同育人,是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基础上形成的校企合作的递进模式。
二、基于“三维度”的现代学徒制运行困境和原因分析
2015年教育部遴选确定了165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通过制定实施意见、下发试点通知等推进地方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方案布局。然而在各个试点单位推行与实践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却陷入了运行不畅的困境:
一是企业培育热情不高。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扩大学校影响力,高职院校热衷于探索现代学徒制,主动对接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却很少有企业主动上门。虽有部分企业为了缓和“用工荒”主动上门,当涉及到校企成本分担、学生三年学制、就业岗位设置、学生就业约束等具体问题悬而未决,无法在短期内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因此目前还处于探索磋商阶段,还未形成实质性进展。另据统计,全国160多家试点企业承诺投入的资金仅占项目总资金的22%,说明企业并没有真正认可学生即员工,投入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就业稳定率不高。《人民日报》有报道指出,济南职业学院与济南二机床集团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2015届12名毕业生只有4名最终经过考核进入企业就业,2016届24名毕业生除了2名身体原因没有进入企业就业,其余全部实现毕业即在该企业就业,然而入职一年后学生全部离职。三是具体政策可操作性不高。当前我国尚未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匹配的机制、?则、标准,这意味着落地政策还不多。很多试点院校在实践“专业+企业”订单培养合作模式时,在校企育人分工、师资队伍配置、学生权益保障等具体问题上遭遇瓶颈,很容易让企业陷入“买服务”或“给场地”的怪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上述现象严重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科学发展,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维度”来分析。
(一)从校企合作的冷热度来看
作为现代学徒制最大利益方的企业来说,缺乏与院校合作的热情,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投入产出因素。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周期为三年,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价值追求的市场主体,三年一周期既不能马上解决“用工荒”的急切需求,又不能享受到政府优惠补助,显然成本投入大于产出,降低了企业积极性;二是离职风险因素。现代学徒制的理想局面是毕业生成为企业长期的人力资源储备。但目前高成本、低利用率、高离职率等因素陷入“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导致了培养过程中多数是学校主导、企业配合,不乏出现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不系统及人才质量不高等现象。
(二)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来看
人才培养的最佳状态是院校培养的人才契合于企业、行业和社会需求。这里的“契合度”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企业契合度。当前,现代学徒制的培养主体是广大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几乎是从零开始,在企业顶岗实习环节或者企业师傅带学生(徒)的过程中,只能从基层最一线的岗位学起,对于一些高技术岗位,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一定差距,不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二是行业契合度。目前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多是高职院校与个别企业点对点的合作,培养的是符合部分合作企业“适销对路”的人才,但由于没有形成校行合作点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意味着这类“适销对路”的人才并非能适用于其他企业或整个行业。
(三)从政府行业的支持度来看
政府和行业的支持是现代学徒制长效发展的有力保障。虽然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倡导现代学徒制,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因大政策的过于宽泛而缺乏可行的制度安排,使得校企合作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无明确制度可依、无专项投入可用、无具体政策扶持等瓶颈问题。此外,行业没有对试点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尚未依据行业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统一标准,这显然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效发展。
三、基于“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创新路径选择
现代学徒制的建立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为主体,行业为助推,通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形成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互利共赢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之路向纵深发展。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现代学徒制要实现良性、长效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推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大兴“工匠”之风。改变社会上“技术工人地位低”的认识误区,借着“大国工匠”逐渐在社会盛行的契机,挖掘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元素,赋以现代学徒制新的时代内涵,让现代学徒制获得社会、企业、学校、学生更大的认同。二是要提供服务保障。政府要发挥好服务职责,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建立教育、人社、财政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动服务机制,在国家、地方层面分别设立现代学徒制管理中心,专门沟通和协调现代学徒制运行过程中不同主体的权益保障,通过牵头组织校企接洽会、成立现代学徒制服务对接中心等宣传推广现代学徒制的优势,让企业主动走进学校。三是要提供制度保障。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工作过程中,困扰校企合作最首要的问题在于无制度可循。政府应在逐步探索与调研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校企培养经费分配制度、校企权利义务职责、校企合作风险防控制度、培养质量监督评价制度、就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建构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来规范和厘清校企之间的合作机制。四是要提供经费保障。政府要落地优惠税收、专项补贴等相关的经费保障措施,让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顶岗培训、就业孵化等各个环节中享受相应的资金支持,如山东省给试点院校配以专项项目资金,给企业“师带徒”予以相应的奖励,大大激发了该省院校、企业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增加政府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项投入,给予学生一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补贴,增强学校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积极发挥校企的“双主体”作用
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要共同制定校企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案,秉承“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原则来规范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通过“四个联合”全方位、精准化协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联合构建现代学徒制办学实体。任何的办学模式都需要通过有效的办学实体来实现,现代学徒制同样也需要通过成立校企共建专业共建学院、二级学院(系部)、大师工作室等有效载体来具体实践。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在二级学院温州设计学院设立“大师工作室”,引进国际、国内大师,依托大师所在企业的职业需求、大师自身精湛的技能、大师面对面的“师带徒”模式以及大师群体的优质资源集聚效应,推进现代学徒制长效化发展;还与温州奥珀家具有限公司成立二级学院“温州家具学院”实践现代学徒制培养。二是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好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根据职业人才培养规格,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独有特征和高技能人才各环节培养的特定标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成长规律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岗位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融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忠诚等道德元素,凸显品德与修养、专注与忠诚,平衡学校专业实践与企业多岗位实践的比例,建立校内“训研创”一体化与校外“学做创”一体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价机制,切实形成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三是联合开发定制课程。要彻底走出学校独立开发课程、企业辅助参与的误区,在满足行业职业标准、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市场调研,结合实际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发展方向,与行业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群搭建系统课程框架,校企共同量身定做专业课程,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专业知识、技能实训和顶岗实践三环节的课程方案,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层次性和可执行性。四是联合打造高质量“师傅”队伍。双导师制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双导师制要在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打通纯理论或纯实践传授的局限,建立校企双导师的互聘共用、双向学习、双向研发、双向挂职、带薪培训等灵活?C制。就高校教师而言,要定期“下企业”,了解最新的企业行情动态和用工需求,在企业真实岗位上提升“双师”素质,并将企业实践、技术服务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实现学校教师“理论的实践化”;就企业师傅而言,要定期“进高校”,深化理论体系,加强研发能力,将企业师傅的理论与技术提升作为其工作业绩考核的因素,实现师傅“实践的理论化”。
(三)积极发挥行业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38-01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网络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巨大,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是如此。为了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确保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网络时代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的路径,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在当今网络化的潮流下,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方面着手。
一 目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现状
目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以向大学生介绍马列主义、思想为主,并且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但目前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研究只是局限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其优点是系统全面,缺点是同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不够透彻,难以真正启发学生。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其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也和问题的数量呈现反比关系。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并以此为借鉴,解决更多类似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权威性的影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来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以往影响思想教育权威性的形式因素变得微不足道。网络已逐步发展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但网络固然便利,却容易使人们忽视它的缺点,极大地增加了自由主义的影响力,使人们对更加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来源不屑一顾。网络的种种特征都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对他们的教育权威性也会有所削弱,并且网络的社会性特征的影响程度颇大。对于网络时代下对大学生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教育者更应该注重实际的因素,增强思想教育迎接时代挑战的能力。
三 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关键性切入点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大学生已经普遍认为,自己目前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只注重传播远大理想和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感状况,其内容和形式都过于单一,枯燥无味。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积极寻找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关键性切入点。纵观全局,只有从学生的责任感着手才能找到这个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具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由于大学生的处境具有双重性,对内有亲友和学校的保护,对外又面临着社会上各种形式的考验。学生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去迎接社会的挑战。学生的两重处境使学生自身感觉到角色的冲突。因此,及早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困惑,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自我责任感的思索。
2.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使大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独立。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要树立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用充足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丰富自身的阅历。只有首先建立起对自身的自我责任感,学生才有可能遇事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树立对别人的责任感,才能够有所担当。
四 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的路径
在寻找出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关键性切入点以后,再以此为基础,带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全面发展,这些突破性的进展应该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的关键。但对于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和全面责任感的培养都是一个长久的教育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次引导。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倾听学生的感悟,根据学生的思想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其效果往往会更好。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可以使用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聊天软件、网站、贴吧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这些内容的创新应该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现在有的人抱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不理想,我们应该积极地找出根源所在,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大学生的意志薄弱,没有以前学生意志坚强,甚至有的人还将原因归结于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须知当代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没有下降,网络的正面影响力远远高于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做出反思,网络对于考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是否增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呢?
五 结束语
在当今网络化的时代下,教育者在面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压力下,只有积极找出关键因素,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进行创新,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可竞争性,出色地完成网络时代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路径的探索。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目的:探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因素,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教学效能、社会支持量表的各维度为自变量,职业倦怠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绘制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路径分析图。结果: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可显著预测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耗竭;一般教学效能感可显著预测特殊教育教师的人格解体;个人教学效能感与客观支持可显著预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因素之间的两两关系的探讨,如刘在花川对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职业枯竭。唐芳贵等发现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与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支持对教师的职业枯竭具有调节作用。以往对于教师的研究主要从一些消极和负向的维度去考察教师的某种品质或行为,如职业倦怠会使教师的心理、生理、行为和情绪等处于不良状态,工作上呈现出一些不良表现,自身专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现在越来越重视从积极性、正面的视角去研究和建构教师优良品质,如教师胜任能力和敬业精神等。针对同样的问题,消极视角下的研究采取的干预的策略,积极视角下的研究走的是主动防御的路线即注重品质的建构。我们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应该是两种路线的整合,本文拟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正反两个侧面以及社会支持维度来全面考察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揭示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内部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重庆市特殊学校教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重庆市11所区县特殊学校发放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74份,有效回收率为91.3%。在这274份有效问卷中,盲校教师32人,聋校教师153人,培智学校教师89人。其中男教师132人,女教师142人;年龄在30岁以下的86人,31—40岁121人,41 - 50岁51人,51岁以上16人;专科以下文化程度6人,专科文化程度121人,本科文化程度137人,硕士以上文化程度10人。
(二)研究工具
1.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是辛涛等人1995年修订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共有27道题,采用6点制评分标准,量表分为两个维度,即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一般教学效能感。总量表和两个分量表的克隆巴a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 77 ,0. 74和0.54 。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由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R = 0. 92(p
3. Malasch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此问卷为198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联手开发。MBI分为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9个项目)、人格解体(5个项目)和个人成就(8个项目),MBI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采用克隆巴赫a系数来表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三个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0.900. 79和0. 710。
(三)数据处理
数据收集完毕,剔除无效问卷,由研究者统一对问卷进行编码、录人数据,采用SPSS15.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耗竭与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效能总分、支持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一般教学效能呈显著正相关。人格解体与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感、效能总分、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个人成就与个人教学效能感、效能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倦怠总分与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感、效能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
由表2可知,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二)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的回归、路径分析
以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以情感耗竭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进人回归方程的标准时F的相伴概率必须小于或等于0. 05,自变量被方程排除的标准时F的相伴概率必须大于或等于0. 1。由表3可知,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进人模型,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可以预测情感耗竭程度。以第一次回归发现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两个变量为因变量探寻影响它们的自变量,方法同上。表3说明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可以预测特殊教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且都是正向的,即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分数越高则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个人教学效能感、支持利用度可以预测主观支持。由表3绘制了情感耗竭的路径分析图如下:
由图i可知,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耗竭的一阶因子是个人效能和主观支持,高阶因子是一般教学效能和支持利用,因变量情感耗竭受到显著影响的路径有五条:第一条是个人教学效能、主观支持情感耗竭;第二条是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情感耗竭;第三条是支持利用主观支持情感耗竭;第四条是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主观支持情感耗蝎;第五条是支持利用主观支持个人教学效能情感耗竭。
(三)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的回归、路径分析
以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以人格解体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由表4可知个人教学效能感可预测人格解体。
以个人教学效能感为因变量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进人模型。以表4绘制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的路径分析图如下:
从图2可以看出,因变量人格解体受到显著影响的三条路径:第一条是个人教学效能人格解体;第二条是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人格解体;第三那条是主观支持个人教学效能人格解体。
(三)特殊教育教师倦怠总分的回归、路径分析
以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倦怠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5显示,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可以显著地预测特殊教育教师倦怠总分;以个人教学效能感为因变量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主观支持进人模型;以客观支持为因变量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支持利用度进人模型。由表6绘制特殊教育教师倦怠总分的路径分析图如下:
从图4可以看出,因变量倦怠总分受到显著影响的路径有四条:第一条是客观支持、个人教学效能。倦怠总分;第二条是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倦怠总分;第三条是主观支持、个人教学效能、倦怠总分;第四条是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倦怠总分。
四、讨论
(一)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职业倦怠总分与社会支持、教学效能各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教学效能可以从反面折射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黄喜珊等的研究一致。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由上可见,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尤其是个人教学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支持利用度与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之间的负相关,暗示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在遇到职业倦怠时更多的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社会支持,反映了高效能感的特殊教育教师具有较高的自尊,这一点值得在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中注意。
(二)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的路径分析
进人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路径分析图的预测变量有: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一般教学效能、支持利用度。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对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是个人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是一般教学效能和支持利用。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都通过个人教学效能、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产生影响。支持利用度主要考察特殊教育教师在遇到问题烦恼时主动寻找支持的能力且大都偏向于情绪发泄和调节等方面,所以可以解释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观支持度。综上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耗竭可以通过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人效能感和主观支持度来降低,情感耗竭主要涉及特殊教育教师很深的负性情绪,既需要建构在特殊教育教师自己身上的教学效能的来抵制,更需要家人、朋友、领导、同事的心理关怀,另外特殊教育教师在产生情感耗竭时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平时多参加一些团体组织活动。
(三)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的路径分析
进人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路径分析图的预测变量有:个人教学效能、一般教学效能、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产生直接影响是个人教学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是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即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通过个人教学效能对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产生影响。该路径分析的结果显示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则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水平也越低,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有积极的正向的影响。
(四)特殊教育教师倦怠总分的路径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 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一些实践中的问题,建立合适的沟通机制对增强政治教育时效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新环境下研究探索沟通机制,需要建立在全面了解掌握问题的基础上,从沟通的主体和客体接受新媒体能力方面入手,努力发挥新媒体所特有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沟通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33-02
新媒体具有自主交互性和高度开放性等特性,新媒体的发展不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这一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例如:教育载体与内容缺乏创新、教育功能遭到削弱、素养知识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拓展思想政治沟通新阵地,建立健全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增强高校政治教育沟通的实用性.
1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新媒体途径
1.1 建立大学生教育沟通新平台
搭建完善的教育沟通新平台有助于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帮助其提高参与事物和关心社会的积极性.发挥新媒体的特有优势,以便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新平台,加强建设改善新媒体硬件条件,构建覆盖范围更广的更全面的新媒体沟通网络体系.
首先,需要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媒体品台.研究发现,现有的新媒体形式主要包括:通讯工具、手机、QQ、电子邮件、电子图书馆等,这些成为我国高校用于和大学生进行沟通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新途径,将思政教育工作覆盖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
其次,构建多样化的思政教育的沟通平台.尤其是应该重视校园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在校园网站可以设置专门讨论区及特色板块,用于学生讨论相关话题.可以通过其系统地传播重要的马克思理论、毛邓思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大的媒介宣传作用.打造即时沟通平台,随着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普及,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创新,微博、微信的普及,以及大学生对其的热衷,为这一平台提供了基本条件,使思政教育沟通能够及时、即时.更好地满足思政教师的需求.比传统的召集、开会、公告等形式更加快捷明了,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新平台的利用和建立,不但缩短了思政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心与心交流的距离,更好的深入了解,还能够使思政教师即时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思想学习中的困惑.同时也建立了一个表达情感及个人观点的平台.在新平台搭建的过程中,需要扩大思政教育沟通的覆盖面,创新多种形式.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找到更易于大学生接受的方式,更有效果的进行沟通,只有这样才可以开辟更多的适用于思政教育沟通的渠道,使原有的教育空间得到拓宽.
1.2 新媒体在思政教育沟通中的应用
充分利用新媒体,全面展现其优势,可以更好地帮助思政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沟通工作,使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首先,在服务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沟通.例如,可以在学生就业时,体现新媒体即时信息的优势,负责就业的教师可以把最新的就业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形式给需要就业的学生,让招聘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每一名毕业学生.
其次,在管理中从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沟通.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体质,大多都采用校院两级制或者校院系三级制进行管理,院系间有各自学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相对独立,有利于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管理的最大实效性.但是,其缺点就是使资源浪费以及重复建设,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新媒体的运用,使院系之间扫通了沟通障碍,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用新媒体课堂教学、人际交流、社会实践的现象明显增多.
最后,更好的运用新媒体的诸多优势,增强思政教育沟通的实际作用,还需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核心不变.运用新媒体的同时要为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想.不但要遵循思政教育的规律,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及接受程度,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寓教于乐,深入浅出.要以教育引导为第一目标,摒弃主观臆想,让新媒体的管理和建设更加规范化,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沟通活动中,是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思政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 提高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沟通的能力
2.1 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思政教育沟通是通过思政教师与大学生双方进行互动的过程.在新媒体时代,改善思政教育沟通效果,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两方面着手,不但要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还要提升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认知的能力,运用新媒体沟通的意愿及能力.通过原理中内外因理论我们得知,内因起到决定作用,所以,要想达到理想效果,还需要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提升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及辨别信息的能力,通过人格教育,培养健全大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使其具有良好的内在品质,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2.2 增强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
心里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所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研究发现,新媒体不但给大学生心里健康带来积极影响,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因素,这就给思政教育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对其心里健康教育,现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尚未成熟的阶段,相对于成年人其自控力较弱,事物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冲动,做事思维不够全面,容易对新媒体及新兴事物产生依赖.所以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对大学生心里实施实时监控,以便能够即时进行教育引导,现在的大学生都喜欢使用微博、微信、以及人人网等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有效地掌握大学生心里变化及思想状况.还可以通过搭建心里辅导类网站或者其他电子心里辅导平台,进行网络心里指导.
2.3 增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
媒介素养的培养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外界信息的判断能力,对于媒介传播中的不良信息能够自我识别、自觉抵制,从而减少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媒介素养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和对媒体信息的理解,以及利用媒体信息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所服务.介于媒体素养的重要性,媒体素养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他能够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利用媒介资源,正确判断事物好坏,透过这些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良好的的媒体评判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使用媒介资源来完善自我,进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道德信息、审美信息、情感信息、认知信息等,对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应该使大学生能够接受并具有使用新媒体的能力,还要使大学生能够适应新媒体的价值观和道德官等媒体素养、可以通过开展媒体素养课程来达到这一要求,还可以运用新媒体特点,让其融入到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使之成为实践操作的主体.例如借助新媒体来开展一些比赛来增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调动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积极性,像DV作品大赛、网页制作大赛、微博征文大赛等,这些都可以到达媒体素质培养的目的,通过媒体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及媒介传播的技能,还可以帮助其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更好地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3 建立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沟通机制
3.1 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沟通反馈机制
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沟通情况进行定期反馈,可以提升教育质量、增加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手段,也可以使思政教师进行不断完善改进.反馈机制的运用,可以通过运用新每日对在沟通教育中看升的问题信息进行实时反馈,以便进行下一步调整的机制.建立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即时、全面的反馈学生的思想状态,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沟通反馈机机制,要求思政教师能够及时于大学生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快速给与回复并正确加以引导.同时要注意到新媒体传播特点,新媒体对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超过一定时限就可能失去其价值,所以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要求思政教师要做到能够及时回复,实时交流,以增强时效性.可以不定期利用手机或微博、微信对大学生状况进行了解,可以通过沟通意愿得知,大学生对这种方式的认可度,是否需要相应的帮助,及时调整策略,推动思政教育正向健康发展.思政教育沟通预想与实际效果有时会出现偏差.可以遵循“疏堵结合”的原则,采取“负反馈调节”以便使沟通工作顺利进行.当遇到突发事件或群体事件时,需要冷静及时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正确引导,及时反思,吸取教训.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可运用正、负反馈法交叉使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沟通反馈机制建立.为思政教育沟通活动有效及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2 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沟通评估机制
建立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沟通评估机制,需要遵循下面几点原则:第一是坚持务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力求做到理想与现实有效的结合起来.像温总理所说“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第二是坚持开放性和全面性统一.建立在全面考察了解基础上,调动沟通双方的积极性和民主性.第三是坚持知行统一.在进行沟通评估时,要对学生的“知”与“行”进行统一的评估考察.可选用比较评估法进行实际操作,主要是通过横向评估和纵向评估两个方面进行评估.首先确定评估对象,然后选择参照体,参照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最后进行比较评估.如研究考察大三某学生的思政教育情况.可以先选取与其有着相似情况的学生进行横向评估,或者结合之前这位学生的言行表现进行纵向评估比较.个体和群体评估法,主要是按照评估主体是个体还是群体进行划分的,相对来说,群体评估后的结果较为客观.但采用他人与自我比较评估法时,可以让思政教师与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使之不断完善.在上述评估方法基础上,还要进行效果检测评估,看在借助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沟通时,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是否对其学习生活产生积极想影响;是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素质;是否适应当前新媒体时代的需要;是否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沟通的手段;是否使思政教育变得更加及时、人性.这些都是评估时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估机制建立的标准.
4 小结
新媒体时代给当今高校思政教育沟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建立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新媒体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情况分析,探索适应当前情况的教育沟通机制,试图通过研究找到合理的有效路径,以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沟通的实用性.
——————————
参考文献:
〔1〕吴春江.浅议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湖南社会科学,2011(03).
〔2〕侯玮.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的艺术[J].现代交际,2010(10).
〔3〕俞树彪.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3).
〔4〕丁慧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8).
>> 新媒体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路径优化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品牌传播 新媒体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理念 论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民间舆论的传播路径 论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品牌传播 新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理念转变与实践创新 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 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 论新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编辑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高校形象传播的新思路 新媒体时代灾害信息的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研究 论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策略及启示 论大众媒介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功能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创新策略 新媒体时代体育院校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微传播时代新媒体实务教学创新路径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发展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胡百精.健康传播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兼论新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J].国际新闻界,2012(6):6-10.
[3]人民W评: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EB/OL].[2011-07-11]..
[4]张洪忠.社交媒体的关系重构:从社会属性传播到价值观传播[J].教育传媒研究,2016(3):28-3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电子商务发展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为贸易的重要形式。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在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国际贸易需要有清晰的营销思路及发展策略,才可以取得良好的发展效益,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则基于电子商务时代分析国际贸易营销思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营销思路;发展方向
引言
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新型的商务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形式,电子商务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有效的进行了扩展。当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成为全球贸易的一个新的创新形式,而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中,也进行了很多的创新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的进行,在这些发展中,国际贸易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得到改进。电子商务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贸易信息化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电子商务成为当前贸易活动的重要形式,从电子商务自身进行分析,电子商务具有网络互动式营销、网络定制营销、客户为主动方等特点。在经济活动中,电子商务充分的发挥其优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1]。
电子商务的盛行,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一,电子商务促进了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的调整。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各类高科技产品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相对缓慢。第二,电子商务加快了国际贸易形式的转变。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交易不再是面对面的进行,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贸易往来。第三,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通过互联网进行采购,可以避免信息不通畅、降低中介费用等,有效的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第四,电子商务可以提高贸易的交易效率。进行电子商务的双方,采用的是电子化的标准合同、收据等,所以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还可以避免发生重复录入的错误等,进而提升了贸易效率。第五,提高贸易满意度。国际贸易涉及到各个国家,但是世界上因为不同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存在时间差,也为国际贸易的谈判造成了很多的不便,实施电子商务,可以进行全天候的服务,客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了解产品以及服务等相关的信息,不仅可以提高贸易的成功率,还可以提高贸易满意度。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除了这些内容之外,还有很多,例如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改变国际贸易的主体等等。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的影响因素
(1)税收问题
国际贸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国际税收,在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的常设机构原则面临着挑战,很多国内的消费者、商家,通过互联网购买外国商品,而国外的商家,并没有出现,所以不能征收营业税等。其次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国际贸易,所得税的性质很难界定,电子商务将传统的有形的财产形式,转变为数据形式,而政府机构对于这些数字形式商品的数据、信息等提供,看作是服务所得,因此无法对贸易所得税的性质进行界定。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着国际贸易税收的征收,也为税收管理带来了研究的挑战。
(2)支付问题
国际贸易的完整电子商务贸易流程包含了商品的查询、商品的采购、商品的展示、商品的订购、商品的出库、商品运输、支付等,在国际贸易中,为了保证国际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电子交易支付方式以及相关的机制。虽然电子支付具有其他支付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是随着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支付中存在的弊端也逐渐的显露出来,这些弊端有操作规范、交易风险、交易方式等等。
(3)信息化建设落后
虽然中国已经应用互联网技术有20余年了,但是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技术相比,中国的互联网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其他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高,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落后,必然对国际贸易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信息化技术落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基于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贸易营销思路和发展方向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成为当今贸易的主要组成形式,从当前的国际贸易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在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营销需要从贸易思路、营销模式、营销特点等方向制定国际贸易发展策略。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复杂,为了增加中国国际贸易的优势,在电子商务时代下,需要将企业的国际营销模式稳固,并加强电子商务模式的国际贸易形式推广。
中国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的时代下,其营销发展需要一定的策略,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中国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销售额不断的增加,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如下图1,为了提高中国国际贸易优势,需要加强并稳定电子产品国际贸易的优势,同时发展其他类型产品,将中国国际贸易产品的范围扩大,扩大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2]。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国际贸易需要将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稳定,利用先进的电子商务,将先进的营销模式和策略,应用在国际贸易中,将传统的国际贸易营销模式更新,扩大国际贸易的交流对象,并充分的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国际贸易网络营销平台。所以综合进行分析,中国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时代的营销思路就是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额,提高产品质量和利用价值,完善电子商务相关的机制等。
为了提高中国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贸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想要对国际贸易发展电子商务,需要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相对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而言,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所以影响着中国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发展,为了提高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相关制度完善。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的风险和不足,这些都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发展,根据国际上的相关制度、法律、法规,将中国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相关制度完善。
第三,加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地位越来越高,国际贸易也需要发展电子商务,为此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综合型人才,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式,应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并建立国际贸易电子商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国际贸易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发展的挑战,在这个互联网、电子产品盛行的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合作中,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机会。在参与国际贸易合作中,针对国际贸易中产生的新规则,及时地调整中国国际贸易形式和方法,为中国的国际贸易创造更多机会。
第五,将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能力提升。从当前的贸易形式进行分析,电子商务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需要国内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在企业的对外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电子商务能力。企业提升自身的电子商务能力可以从提高决策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将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提升。
第六,加强对电子商务的宣传。当前互联网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贸易、交流等平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为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化创造了条件[3]。因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企业对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形式还不是很了解,所以需要加强电子商务宣传,让更多的企业知道电子商务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并要加强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促进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规范化、安全化进行。
电子商务给中国企业的对外贸易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例如对浙江的影响。浙江是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一个地方,从浙江的对外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浙江的农民民营企业推动了浙江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而且浙江地区的机电产品、高新产品是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浙江地区的对外贸易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动力,并且成为了中国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最早实施的地区,到2005年,浙江地区已经有127家企业建立了网上交易平台,网络交易额达到258亿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浙江的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一些缺陷,例如没有相关的电子商务法规、电子商务的信用制度不全、电子商务应用层次低、缺乏电子商务人才等等。为了使用浙江地区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浙江地区加大了电子商务以及相关制度、法律的宣传,并将与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相关的制度、法规等完善,有国际贸易的企业,电子商务能力得到提升。到2013年浙江地区有157家企业实施网络交易平台,网络交易额达到1.96万亿元。
从浙江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现状进行分析,制定良好的措施和国际贸易营销发展思路可以促进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电子商务时代下,国际贸易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电子商务带来的优势和劣势,要抓住发展机遇,促进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化,完善电子商务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电子商务方便、快速,而且成本低,并对传统的商务形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科学都在飞速的发展,电子商务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支持下发展起来,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贸易方式,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在电子商务时代下,国际贸易在运行方式、营销策略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要不断探索我国国际营销新思路和发展方向,从而确保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学慧.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创新[J].中国商贸,2010(25):223-224.
[2] 黄章黎.电商时代的国际贸易营销思路及策略[J].商业时代,2014(2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