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丑小鸭的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29-01
经过长期的听课观摩,笔者发现,由于受长期传统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①缺乏层次性,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和部分学生的发展目标,不分核心目标和次要目标。②目标设定前无学情调研,学后无实践活动,目标难达成、难落实,目标成为一纸空文。③目标设定中重课本知识,而轻情感和人文精神意识的启迪。导致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越,教学难以闪现智慧的火花。往往是老师一个人讲,学生呆板的听,课下学生做卷子,上课老师对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创造性思维难以得到开发,逐渐形成粉笔加黑板的灌输式课堂,老师累,学生更累,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启迪教化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进而阻碍了义务教育实效的提高。
一、智慧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核心力量
教学目标是贯穿教育的始终,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充满智慧的课堂有着流变、灵动的特性。这样的课堂有着教师与学生灵感的激发,对灵感的及时捕捉和“即兴创作”。“将教学看作是一个事件链,需要教师拥有一种临场的教育智慧,即教学机智。”范梅南认为,教育的智慧和机智可以看作是教育学的本质和优秀性。
智慧型课堂的形成离不开教学目标的指引,它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与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够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描述目。教师有了准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环节。其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二、改进教学目标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指知识目标,还包括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次课例研究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初中七年级课文《丑小鸭》,采取的是一人多轮来进行授课的方式。以下三次教学目标设计为我校语文执教教师教案中的原始资料。
第一次教学目标设计:①充分挖掘丑小鸭的形象内涵。②探究丑小鸭蜕变成天鹅的密码。
这次教学目标设计较为粗糙,不够明晰,很难把本次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的阶段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没有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强。
第二次教学目标设计:①从四个角度为丑小鸭制作合成名片,引导学生认识丑小鸭的形象以及形象的变化。②根据对名片的分析,帮助学生发现丑小鸭成功的内在逻辑。③尝试比较不同命运中的天鹅,启发学生发现丑小鸭成长的重要意义。
从本次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对第一次教学目标的改进。本次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从为丑小鸭制作合成名片认识丑小鸭的形象以及形象变化对名片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发现丑小鸭成功的内在逻辑比较不同命运中的天鹅启发学生发现丑小鸭成长的重要意义。本次教学目标的设计非常具有层次性,有跨度和张力,每一步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学目标的陈述简明清晰。通过实践观摩,在本堂课中,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出来,产生了精彩纷呈的教学效果。例如:
师:那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丑小鸭是无条件地成为白天鹅吗?如果是在养鸭场里,丑小鸭不断长大,最后就能成为天鹅吗?
生: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确是可以无条件成为一只天鹅的。
师:我们很想听听什么叫某种程度。
生:因为他即使在某个环节放弃了,他的外表的确会变成天鹅,但是他所变成的天鹅只是虚有其表的天鹅,外表美丽,内心却是自卑的。但是他因为受过一系列磨难,并没有在任何环节放弃,而是克服了一个个困难,这才变成内心外表都名副其实的天鹅。
师:说得非常好!对,内心和外表都是名副其实的天鹅,这才是真正的结果。
第三次教学目标设计:①结合删节材料,从印象丑小鸭
到认识丑小鸭形象。②细察丑小鸭的“来去”变化,发现本质
变化的内在逻辑。③尝试比较不同命运中的天鹅,发现丑小鸭成长的价值。
第三次教学目标设计提出“细察丑小鸭的‘来一去’变化,发现本质变化的内在逻辑。”从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其教学目标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本次教学目标设计很好地挖掘到教学本质,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主线设计。
教师展示PPT :丑小鸭因何而去?(离开鸭场的外在原因、内在动力、向天鹅飞去的力量、去掉丑小鸭换花成天鹅)
这四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其精心而巧妙的设计充分展示出教师的聪明才智,对《丑小鸭》的教学设计也是一次改革创新。
三、对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启示
1、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出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拓展生活内容和社会视阀空间,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活动内容。
一、目标意识
活动目标作为课程实施的纲领,具有决定课程价值走向和基本内容的重要作用。活动目标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是决定早期阅读活动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努力克服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两张皮的现象。
(一)在紧密联系所阅读文本的特点中落实教学目标
以想象类绘本为例,在早期阅读绘本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想象是绘本的特质,想象也是绘本阅读的重要方法。如何使目标与阅读文本的特点紧密相连呢?笔者在第一次执教大班绘本《小真的长头发》时,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看书,尝试大胆想象、大胆表述。
(2)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以独特想象为特点的故事,感受它的生动有趣。
试教后才发现,这个目标太笼统、太泛化,致使笔者在施教过程中脚踏西瓜皮,上到哪儿算哪儿——教学效果差极了。第二次重新设计教案,我将以上“大胆想象”这一点,细化为以下三个目标:
①能运用已有经验,由封面中的图画与文字猜想故事并介绍给他人听,使整堂课弥漫想象的色彩。
②想象出来的内容所选用的语言要恰当、合适。
③在想象空间大的地方先让幼儿想象,再读故事,情绪色彩浓的图画让学生由图画想象人物的心理。
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上对于“细化目标”的落实过程
猜猜故事内容:出示绘本封面。问学生: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认读题目,猜猜这个故事可能会讲一件什么事情?
猜猜谁是小真?头发有多长?
长头发可以用来干什么?
长头发该怎么洗、怎么梳?
这么长的头发不麻烦吗?
这一次的教学效果比前一次好多了。确实,如果把总的课时目标看成是下棋中的布局谋略,那这细化的教学目标就像是每一粒棋子,步步为营。
(二)在幼儿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中落实教学目标
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应绝对杜绝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发生,而是要坚持从幼儿发展的需要着眼,从幼儿掌握的可能着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比如上述课例中,笔者在指导幼儿理解小真的长头发有什么用途后,就地取材,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在快乐的口语交际中,不知不觉地结合幼儿自身,如果你也有像小真的长头发,你想用长头发做哪些有趣的事情,使幼儿“跳一跳就摘到了果子”。在发挥大胆想象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
绘本的图画讲究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前有铺垫后有呼应地暗示读者进行故事想象的生发点。在读文赏图的过程中或者在读完整个故事之后,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充分交流,以满足幼儿天性的爱幻想心理,尊重独特体验,从而提升幼儿的精神境界,完善幼儿的语言系统,发展幼儿的个性品质,提高幼儿的语言综合素养。
(三)在文本最佳结合点的寻找中落实教学目标
一个绘本可能有多项课程目标,但一节课不能面面俱到,不可能通过一个绘本故事达到所有的课程目标。聪明的教师会在深入研究课标、研究幼儿、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文本与课程目标的最佳结合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例如,《丑小鸭》作为一个绘本童话,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安徒生的影子,读出读者自己的影子,对于这个童话故事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解读:体会丑小鸭与不幸生活顽强抗争的意志,感受它变成白天鹅后内心丰富的情感;体会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只要坚持追求美好的理想,逆境总是会改变的;永不放弃对命运的改变,阳光总在风雨后;遇到不幸遭遇,不灰心,别人遇到不幸,不要嘲笑,懂得善待他人……这些都并非一节课所能达到,也并非都要幼儿去体会,教师应选择其中最合适的进行落实。笔者在解读文本时,结合幼儿的现状(其实每个幼儿心中都有一个“丑小鸭”的影子),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悦纳异己”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落实:这只长相“特别”的小鸭子,它只是因为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小鸭子长得不一样,所以才有了一些“特别”的遭遇,让幼儿们学会在生活中“悦纳异己”。
确实,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作为施教者,应该在“文本的最佳结合点”落实教学目标,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这样,才能让绘本成为幼儿的精神“大餐”。
根据我校“五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读、思、疑、究等连结在一起,形成“书声朗朗、静心思考、议论纷纷、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想象创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流程分:课前预习——目标导读——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拓展延伸五个环节,达到师生主动,生生互动的课堂生成,这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让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新天地。
一、课前预习
除了要求学生在学每篇课文之前,借助字、词典及课文中的阅读提示、课后问题等对文章进行预习,初步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记下不懂的问题外,更要查找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目标导读
在提出目标时,要结合年段特点、每一组课文和每一类课文的特点,制定有一定针对性的目标,要相对集中,不宜过多,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要更多地引导他们参照课文导读、课题、课后习题等,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这样既可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又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使自主学习指向明晰、重点突出。
三、自读自悟
自读自悟就是让学生根据既定目标自己去读书,去发现疑难问题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学时,以读书为主要活动,留给足够时间,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达到自悟,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在自学时,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以采取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也可以使用工具书或资料自学(老是随机提供插图、影像资料等辅助自学),还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自读自悟一般可采用“四读法”进行,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读,扫除障碍: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读好课文,进一步理解、巩固生字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
二读,理清思路:了解作者怎样写。通过朗读明白作者怎样组织材料,围绕主要内容分几层意思表达,让学生尝试分段编写提纲等。
三读,精品全文:了解课文为什么写。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在重点词句上圈画批注,体会其表达效果,可采取设问形式:为什么用这些词句?好处在哪里?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使学生用心用情地读,做到品其味。
四读,自省自悟:自问悟什么、疑什么。通过研读全文,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对自学中悟到的东西做批注,给疑难做记号或批注。
四、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展示自读自悟环节中的学习成果。汇报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自我曝光,先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也就是自悟到的内容,然后提出疑问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汇报时,不仅要说“我知道什么或学懂了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还要说自己是如何知道的,如何学懂的。在汇报的同时,小组可以在听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自的不同看法,使学生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补充修正他人意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发展多向思维与求异思维,为全班交流打好基础。全班交流则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交流后,可以选派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中,教师主要起引导调控作用,老师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如“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对他的理解你有什么看法?”等等,这样把学生推进讨论的“漩涡”里。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多种结论,变“教案”为“学案”,引导学生逐层深化,不说废话,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争辩中激活思维、激活语言、激活知识,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自悟自得,使理解更深入。
五、拓展延伸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课文内容上,而是应根据教材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读写实践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读了《丑小鸭》,就可以让学生说丑小鸭在外流浪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今后的生活怎样的。学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续编故事《青蛙跳出井底之后》,增强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因材施教,积极围绕“自读 思考 探究 想象 创新”的学习思路,逐步形成“书声朗朗、静心思考、议论纷纷、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想象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且在交互认识过程中,树立了创新意识。总之,学有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探讨,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摸索、实践、总结,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要坚信每一棵小草都是花
我们只有心怀这样的一份信念,才不会对我们的孩子心怀不满,更不会对孩子牢骚满腹。我们只有心怀这样的一份信念,才会对孩子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多一份期待和宽容。
记得我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曹同学,他是唯一一个上初一却不会26个英文字母的孩子,英语基础相当差,但是这个孩子有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担任班里的生活委员,给班里做出了很大贡献。于是,我就想从他的长处入手给他机会。一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说:“老师有一件事请你帮忙。”他一听,站直了身子,拍着胸脯说:“老师,您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吧!一定给您办好。”我说:“好的,每天上课时,帮我到办公室拿老师的书和教案本,可以吗?”他一听,喜出望外,连连点头,高兴地说不出话来。我接着说:“还有一个忙也需要你帮,老师很健忘。每当给老师拿书时,把本节课学过的单词至少给老师背两个!”孩子高兴的说:“老师,放心吧!一定完成任务!”从那以后,每当课前,他都到我办公室给我拿书,在往班级走的时候背几个单词。一次月考成绩下来后,他兴冲冲地跑到办公室告诉我:“老师,我英语及格啦!这是我英语头一次及格,我对我的英语学习现在特有信心!”我说:“好呀!祝贺你。老师相信你会有更大的进步!”看着孩子欢呼雀跃的背影,我暗自庆幸:这棵小草马上要开花了!
二、从细节入手,走进孩子的心灵
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是课堂的主人。我在课堂提问时,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有个孩子英语成绩进步神速,上英语课积极发言,他的好朋友告诉我说:“他每天很期待上你的英语课!”作为老师,我们都很高兴听到这样的话。最近一次期中考试他英语考了全班第一名。家长会时他妈妈来了,并表示十分感谢,同时告诉我一件事情:刚开始上学时,这孩子有些想家,有一次上课时,我看到这个孩子不高兴,就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小脸说:“怎么了孩子?想家了是吗?看看你周围这么多同学,专心学习,你学完以后也可以看看散文之类的书,转移一下注意力,时间会过得很快的,你很快就会看到你的爸爸妈妈了!”因为他家离学校很远,所以在他叔叔家里住。他妈妈说完之后,我愣住了,好大一会才想起这件事。令我想不到的是,我的这几句话竟然对孩子起到这么大的作用!这一刻,我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有了他们。
三、学会等待,寻找时机
给每一棵小草开花的时间,这需要耐心地等待,对学生的教育也需要等待。做教师的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所以我们要学会等待,等待会让我们以最合适的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最恰当的教育。面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急于批评学生,更没有必要对学生大发雷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需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学生的真正想法,再做出合理的处理。不要有时还没有等到花开,或者根本就没有耐心,就已经着急下一步了,这使得许多原本鲜艳的花朵因为我们不恰当的做法与我们失之交臂,错过了最佳的花期而过早的夭折,让可爱的小草永远失去了开花的机会。
四、要用发展的理念去引导、教育学生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实施策略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情感教育对课堂进行优化,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利于培养学生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性格。
一、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需求
我们的情感往往是受到外在刺激而产生的,在特定的环境或者是特殊的场合,情感往往最容易产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将枯燥的知识化为趣味性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能够将玩和学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挑起来了,学生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课堂效率也起到提升的作用。
1.创设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是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活动和课本中的一些知识点,通过一定的环境布置或者是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实现情境还原,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把握,让学生认识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升。在《》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反映的音乐或者是视频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的一些基本知识,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2.竞争合作。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设立专门的竞争合作机制,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形成积极的竞争氛围,提高学生的荣誉感,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探究需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因为自身知识水平不高或者是掌握知识量的不足而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学生缺乏对基本情况的认识,对于一些描述的情感无法想象,所以这些知识他们只能是简单记忆,被动接受,没有什么积极性,学习热情不足。教师要想扭转这样的局势,就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按照趣味性的原则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诠释。要把握好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和情感的度,以学生最熟悉的知识进行引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对知识点进行剖析。这样一步步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2.加工、重组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寻求科学的方法和具有趣味性的创新点。这些创新点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保持阅读兴趣,这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巨大的挑战。在《丑小鸭》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安徒生的其他故事;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中,可以对相关的游记进行对比,让学生看到游记背后的故事。
3.引发兴趣,陶冶情操,激活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而是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在教案编制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科学的评判,然后才是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制订出一系列高水准的教学方案。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在《黄山奇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黄山的一些音频或者是图片让学生认识到黄山的魅力,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加强学生对黄山的认识,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黄山的认知,另一方面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三、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虽然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却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最直观的体现,但是当前的教学活动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认识没有太多的关注,评价的方式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评价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有失偏颇;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是从信息、文件等方面进行,情感方面的较少。所以,为了完善教学评价,就必须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比较常用并且非常有效的手段,得到了许多教师和学生的欢迎。通过良好的情感教育,学生可以对自身的情感形成科学的认知,自我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责任心和健康的心理。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更加轻松地了解相关知识,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提升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才智,2011(21).
关键词:寓教于“趣”;寓教于“法”;寓教于“活动”;读好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05-01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趣”
使学生爱读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寓教于“法”
使学生会读书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替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
使学生读好书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学生兴趣盎然。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3、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展: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四、读好书
帮助孩子确定要阅读的好书。让孩子独立阅读的书难度要适中,尽量选择那些配有一些有趣插图或图片的图书。当前适合小学生阅读中国名著有:少儿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外国名著有:少儿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呼啸山庄》、《悲惨世界》、《老人与海》、《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骑鹅旅行记》等;三要遵循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学习了课文《黄果树瀑布》,可推荐读《镜泊湖奇观》、《迷人的张家界》;学习了《早》,可推荐读《朝花夕拾》;学习了《莫泊桑拜师》,可推荐《项链》或《羊脂球》;学习了《丑小鸭》,可推荐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品德课《文化巨人孔子》,可推荐读《论语》;学习了自然课《探索宇宙》,可推荐读《时代科技速递》、《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中国教育总网教案频道文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扩大学生阅读,这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一、让教师在课堂先进入角色
(一)开发、开放校内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水平
校内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师的丰富经验等。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总是单独工作的,有自己的教案、用自己的教学方法,“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很少交流与沟通,由于竞争压力太大,各自还保留着自己的绝活;即使有合作,也是片面性、单向性、强制性的合作。试想,不会合作学习的教师,怎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又怎能发自内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此我们教师相互间必须加强合作,取长补短。
(二)学习、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水平
校外教学资源包括校际间教师的教学活动、经验,以及各种培训、媒体、互联网上的资源等。我们教师如果只局限于本校,那就是“坐井观天”。校外资源很丰富,我们要学好、用好这些资源,为我们在开放的教学课堂大显身手。
二、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
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个学生。教师不要长期居高临下,认为自己就是权威,而应做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无论多么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鼓励,这样学生上才喜欢提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灵感才容易被诱发,擦出创新的火花,教学课堂就不再是“听讲”的课堂,而是一池融融的“活”水。
在教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时,教师让学生想象:“要是你身处在这座富丽堂皇的皇宫中,会有什么感叹呢?”有个学生说:“皇帝在这皇宫中吃喝玩乐,每天都有这么多新装穿,那是多么时髦多么酷多么让人羡慕的事啊!”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及时指出:“皇宫凝聚着亿万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却成了皇亲国戚们挥霍享乐之地,这样的皇帝应该经受道德和历史的拷问。”还有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那个第一个敢讲真话的小孩的命运该如何,有个同学说: “皇帝嘉奖了这个小孩,因为他是第一个敢说真话,好让他幡然醒悟的人”。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没有错,但不能由此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职能而偏离教学目标,最终还是需要将学生的多元价值观纳入正确轨道,使他们领悟到文本要表达的情感,自觉地去调整认识,靠拢主流价值观,避免学生无所适从与放任自流。
三、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气
开放的课堂应该是对每个学生潜能的激励与唤醒。创造开放的课堂热闹气氛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总是那些外向开朗、乐于表达的学生,他们热情高涨,争取每次发言的机会。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成为主角,即使他们有话想说。当课堂话题难度稍大时,整个课堂就成了少数人的舞台。笔者以为,这种热闹的课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和唤醒,至多是残缺的激励和唤醒,因为这样的课堂很容易形成部分学生的“言语霸权”地位,滋生他们自大骄傲的心理,并无形地将大多数学生拒于课堂的中心舞台。
例如教《丑小鸭》一课时,教师提问:“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说:“一颗好的心,是完整无缺的、有理想的心。”有的说:“一颗好的心,是胸怀大志,谦虚谨慎。” 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你们说的都不对!一颗好的心,是指善良的、谦虚的、美好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心” !这是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结果。我并没有拘泥于教参中的标准答案,都给予肯定尊重。
四、给予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课堂教学的开放。一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力有没有进步或发展,这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的唯一目标。课堂上的热闹与活跃只能为这一目标服务,“效”是结果,“活”是表现,切不可本末倒置。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精心设计活动,课堂气氛不可谓不活跃,教师可通过“放”达到了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凭借已有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同化知识、运用知识,展现创意、张扬个性的目的。我们教师不要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学生,要积极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锻炼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能力。但教师要通过总结,回归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点燃学生生命的灵性,目光不能只关注于“一花” “数花” ,而应面向全体,求得“百花齐放” 。教育承认有差异,但拒绝“选择”与“淘汰”,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全体教育对象的素质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成性 教师 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策略,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以。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方式, 推动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 推动学生全面进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方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作用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以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以身边人际联系硕士论文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 推动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林黛玉总是哭哭啼啼,贾宝玉为什么还要喜欢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的老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会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 探讨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进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以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作用,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浅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一些:(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 探讨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以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的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 探讨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感受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作用的,把握的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 例如在讲《藤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
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的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索。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索,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四、改变传统观念,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有个性的主体,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搭建平台。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看法渗入其中,借以消除师生隔阂,激活气氛,从而避免了教师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免于受制于课本静态的资源信息,促进课堂生成性资源生成。当然,更要注意的是无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见解是正确还是错误,抑或是多么的幼稚,都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教师不能有任何的轻视冷落,否则必然导致学生心灵的封闭,无法构建互动平台,自然也就无法形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挑战权威,这样,在争鸣、批驳、质疑、探索中,课堂会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其中适时而启、适时而发、适时而导,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生成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才能应对自如。
五、教师应设计弹性教学计划,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没有精心的预设,生成可能偏离三维目标,何谈生成性课堂资源?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中要为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只有深入钻研文本,体察学情,反复思索,大胆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生成新的资源。当然,预设不该是静止的,应该富于灵动性,才能成为源头活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具有开放意识,要有足够的弹性。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加以推测,在课堂中准确洞察、敏锐捕捉从学生动态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信息,相机而动,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学计划中必须具备互动环节,对能进行互动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和时间,这样才会形成培育课堂资源生成的土壤。
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机智的调控者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的这句话道明了不管教师预设时有多么周到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课堂的变化,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即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进行调整。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我们的教学设计基本是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 维度来进行的,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学生应作为一 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想、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活跃 起来。但是问题的生成往往带有很多突发性,如何来对应这些突发问题并将其向我们 预设的大的教学目标方面引导,从而达到教 学的效果,这也需要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有不 同的心理期待,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 效果要求。课堂,教本,老师,学生,任何 一个点,都有问题生成的可能,只有精心预 设,对学生倾注爱,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只有爱,爱教学,爱学生,才会时时有心关注这些生成资源,才会用心去调配各种资源,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倾听学生的发言, 去整合各种信息, 让课堂活跃、实在。除了爱学生,教师还必须爱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因为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对自己的知识积累、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次成功的生成性教 学, 是教师自身教学智慧的全面发挥和体现。所以教师爱自己与爱学生同样重要,这 也是教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中国汉语里面,源远流长这个成语意味着长久,深厚,和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翻阅历史,放眼今朝,关注热火朝天的世博园区,我们发现,上海与世博的背后,是一个个最普通又十分生动的面孔。
有缘人自己会寻找
2009年3月的一个黄昏,长发披肩、双手抱着厚厚一叠教案的闵洁正穿行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传达设计学院办公楼后的回廊内,迎面擦肩而过的校领导陡然冒出一句话来:“闵老师,世博会门票设计说明会你咋没参加呀?”“世博会门票设计?”闵洁细长的眉毛往上一挑:这可是中国首次举办“世博会”,门票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它功能的本身,它将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它是一张中国的名片。尽管只在方寸之间,但要传递的信息和要素很多。所以这次设计不仅仅是排版设计,必须是展现国际化语境。
从来对各种设计赛事不在意的闵洁,头一次来了莫大的兴致。虽然从同事电脑上拷来资料后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但闵洁仍然没有回家,而是坐进四楼办公室,沏上一杯浓浓的咖啡,打开笔记本电脑就开工了。
接连设想了两个方案,但闵洁都不满意。望向窗外,尽管已经是午夜,但夜上海依然繁华。一点点,一条条,一块块,有的像太阳,有的像月亮,有的像星星,还有的像手指、像箭头,五颜六色,变化万端,俨然是造型和色彩的海洋。
这些一闪一闪的点状、块状图案不正好与我们的城市生活息息相关、随处可见吗?就像电梯楼层显示器、广告牌、电子屏幕、电子游戏产品,它们不仅代表了高科技和新技术,也体现着现代生活的节奏。这些图案的跳动和闪烁无不显示现代城市生活的繁荣。
这组灯光像个3字,那组灯光像个7字……闵洁伸出手指头遥遥比划着。一个大胆而奇特的创意如同灵光乍现:世博门票种类繁多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我正好可以用数字3和7表示7次票和3次票的含义、两个数字内外结合就可以成一个“天”字、运用图形语言对票种进行分类,可以跨越文字识别的障碍……再通过运用“圆、点”这些抽象元素,不是正好可以把城市的概念融入创作,表现现代信息社会和数码时代的特征,点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吗?
一丝得意浮上她的嘴角,转身回到电脑前,一套别具一格、巧夺天工的设计方案一气呵成:箭头代表指定日、太阳代表平日、月亮代表夜晚、3和7等数字代表次数;黄色代表太阳、紫色代表夜晚、蓝色代表规范、绿色代表亲和、红色代表欢乐,并以此加以分类;运用版式的横竖及细节处理来区别票种,不仅美观,而且便于门票的查验,跨越了文字识别的障碍,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很顺利地,闵洁的设计方案在上海世博局监察审计部的督察下从国内外海量方案中脱颖而出,顺利入围6强。
此后的5个月,漫长的评选过程,严格的审批,让一批一批的参选作品被淘汰,闵洁的设计方案一次一次通过,她的心态却从来没有变化,“从一开始我就不在意是不是被选中,可能我这个人性格就是这样。”闵洁说,她已经不记得得知方案被采用时的心情了。直到现在,说起门票设计方案最后被采用,闵洁连连说这是自己和世博的缘分。
给家做张名片
程叔雏家住闻喜路爱建新花园,一个约十年历史的普通上海小区。程家住在一楼,大门边,“世博人家”001号标牌分外醒目。程叔雏还有一个身份,是由爱建新花园15户“世博人家”组成的“世博村”村长。
去年6月底,社区报《临汾之音》上登出了临汾街道面向全体居民公开征召“世博人家”的消息。程叔雏家所在的楼道是临汾“十佳星级楼道”,当晚就召开了楼组会议,当场有包括程叔雏家在内的4户人家报名。后来这4家都入选了第一批“世博人家”,程叔雏家在101室,幸运地成为了“001号”。入选“世博人家”后,程叔雏腾出了面积最大的主卧,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重新装修,买了新的家具和电视。尽最大的能力招待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也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吧。
在程叔雏的理解当中,“世博人家”不同于一般的家庭旅馆,提供住宿的功能是次要的,关键是成为文化交流的平台,体现海派文化特色。所以楼道里的这几家“世博人家”都有点小绝活:102室的刘可英老人做“虎头鞋”是一绝,家住顶楼的陈洁一家的两大亮点是“茶艺”加“烧烤”,而程叔雏爱好摄影和图片制作,自家门口世博展板上贴的都是他的作品,他正在为每一个参加世博会的国家都制作一套纪念邮票。
作为上海首个世博人家家庭临时住宿服务试点的社区,闸北区临汾路街道目前已有47户世博人家。临汾小区的“世博人家”达到了15家,前不久大家一拍即合成立了“世博村”,程叔雏被推选为村长,还有一个村支书、一个副村长,组成了“三人领导小组”,他们希望带领大家把各家的特色资源整合整合,更好地加深海内外游客的印象,做好接待服务工作。
作为试点,去年临汾社区的几户“世博人家”也接待了一些外国游客“练练兵”。一位日本客人在程叔雏家住了一晚上,他会讲点中国话,沟通没有问题,大家交流的很开心。程叔雏的一位邻居家三代同堂,因此没有条件接待,但他特地跟程叔雏说,他擅长包饺子,客人的早饭他包了。不仅是入选的世博人家,许许多多的上海居民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上海增光。
以前程叔雏还参加了社区的摄影爱好组,经常去外地旅游、采风,现在没什么时间了,但老朋友们都挺理解,说世博的事最重要。世博会召开以后,我们这个“世博村”也越来越忙了,还有很多工作要抓紧完善,现在每周的英语班已经开课了。程叔雏的爱人说他是“六十岁学吹打”,但程叔雏说,他也没指望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但是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学会基本的口语,能和到社区参观、住宿的外国游人进行交流。毕竟,一百多年来上海才轮到办一次世博会,“我今年65岁了,有生之年,大概也只有这一次机会,努力一点,拼搏一次,不仅是为世博做些事情,也是人生重要的财富。”
后高迪时代,谁来主宰?
全世界只有不到10%的注册建筑师是女性,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是其中之一。而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的设计师正是这位西班牙当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女建筑师。
西班牙国家馆的建筑造型酷似一个“大菜篮子”,44岁的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一袭红衣、神采飞扬,摄影师记者对着她拍个不停。这已是塔格利亚布的第七次中国之行。她读大学时曾游历中国,而前几年,她作为少数几个外国建筑专家参与了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场馆和游泳馆设计方案的评选。为评委的还有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以及CCTV新总部的设计者库哈斯等人。这一次,她从评委变成了获胜者。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做建筑就像品尝美食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城市的精华吃进肚子。”
起初,塔格利亚布对西班牙馆的设想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地方,外部看起来很开放,内部又有明确分区”的建筑。本着这一目的,她与同事设计出了一个类似椭圆形的大厅和四个圆形小厅组成的模型。随后发现,模型很像是个篮子。
“这给了我们启发,国家馆就像个篮子一样,只不过篮子里装的是水果、食物,而建筑里面装的是人。”她说。独特的外形给了建筑师更多的想象。篮子一般由藤条、柳条编织而成,这是西班牙人擅长的传统工艺。在东方文明中,用植物编织的器物也占据相当的地位。
于是,用藤条、柳条编织物作为建筑外墙的想法产生了。“藤编的篮子,在概念中可以包容很多东西,不同文化的人可以在里面交流对话。藤,也是中国和西班牙的传统材料,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桥梁。”塔格利亚布的设计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内部看来,西班牙馆是一座地道的绿色建筑。在总面积达8000平米的大厅内,主要的装饰材料是竹子和半透明的纸,顶部的太阳能板则为建筑提供能源。相对于之前揭晓的未来感十足、外表通体发光的“方块”世博会英国馆,西班牙馆显得“原始”许多。在这里,你看不到一条直线,只有蜿蜒的曲线和高低起伏的表面,仿佛走进达利超现实主义的时间长河。
谈到设计,塔格利亚布总是十分虔诚。这次设计西班牙馆,她大胆采用藤编作为建筑材料,有人认为这使西班牙馆展现出女性独有的包容性和气质感,也将成为建筑史上第一座用藤编作为建筑材料的设计,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创举。而塔格利亚布却说:“有时候男建筑师也会做出很妖娆妩媚的建筑来,反之亦然,女人也会做出很刚硬、‘很男人’的建筑。”塔格利亚布认为,“篮子”来自于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篮子”诞生在古代工匠手中,是那时人们优质生活的一种象征。而今天,在塔格利亚布的手下,“重塑篮子是一个找到传统,并对传统进行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不妨将此看作未来城市高质量生活的开端。”
中国馆的白天鹅
去年的冬天格外冷,凛冽的寒风在世博工地上更加肆虐,湿冷的天气使得人们不愿靠近建筑工地。
一场新闻会正在建设中的中国馆内部举行,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送走了最后一位参会人员,她才回到办公室暖和一下。她很不起眼,但有各类活动或者参观嘉宾时,她就一直在中国馆外围的门口站立着。朱颖,一名普通的世博工作人员,接待只是她的工作之一。
掐指算来,她加入世博队伍已经有一年多时间,看着中国馆拔地而起,心里有很多说不出的感动。接待虽不是她的本职,但是她一直用心在完成。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出入工地了,主要是一些各类视察、活动、会等,有时一天能连续出入多次。”她向记者这样描述这份工作,衣着整洁、热情大方、态度和蔼、言谈得体、处事稳健、精明干练……这些接待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都在她身上一一体现。如果将时光的画面定格在刚接触这项工作的时候,“第一次有点胆怯,非常不自信,与安徒生童话里的丑小鸭没有两样。”她这样风趣地说。
接待只是她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她还要进行文件等各类资料的整理。由于场馆处于建设中,繁杂的工作很多,加班已成为家常便饭。然而刚刚接到接待任务的时候有点担忧,虽然平时也跟别人接触,但是没有真正参与到实际操作中。为了尽快熟悉此类工作流程及要求,她利用工作之余,购买书籍进行充电,为更好地完成工作打下了基础。
“掌门”眼中的传奇
上海世博会纪录片《上海传奇》的特约摄制导演是贾樟柯。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如何诠释一部上海纪录片,这是摆在贾樟柯面前的一大问题。对此,他显得很有信心。“对于上海,我并不陌生。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对上
海近现代史很感兴趣,我从大学开始就有了学习和积累。所以,尽管《上海传奇》是对上海百年历史的梳理,但我有很好的基础。”
谈到对上海的印象,贾樟柯笑着说,自己对上海最初的印象全部来自于物质。“比如说妈妈上街买回一包糖,这个糖是大白兔糖,爸爸抽的烟是上海牌。我对上海的印象全部来自于这些物质。”
贾樟柯表示,在计划经济物质紧缺的时候,上海对内陆城市来说,代表着工业化、现代化和洋气,“我觉得再也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这样密集聚集了中国的事件,所以我把这个城市叫做《上海传奇》。”
关于影片本身的形式,曾有方案建议从万国建筑群一直拍到浦东,通过建筑反映城市,“最后这个方案被我否定了,因为不管上海过去的建筑怎么辉煌,也不管今天上海的建筑是怎么快速建立起来的,这个城市最珍贵的是什么?还是记忆。城市空间里留下的是人的活动痕迹。”
于是,影片形式最终定为口述历史。这一方式和他的另一部电影《二十四城记》一样,不同的是,《上海传奇》所拍摄的人物全都是真实的人物。
在过去的100年间,上海的风云际会,《上海传奇》将重现无数风流人物的传奇经历,而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当事人或者他们的后人就成为了这部纪录片成败的关键所在。
贾樟柯的采访对象超过100人,其中有些超过90岁。他们包括政治家的后代、文学家、艺术家,还包括100年前就预言上海将在浦东举办世博会的晚清作家陆士谔的孙子。
“对我来说,我一下子发现一个新的东西,在100年的时间里,上海或者是中国只有一个任务,就是要把城市现代化。”贾樟柯说,随后影片不再只局限于上海,而是将香港和台湾也囊括进来。“在目前的文化氛围里面,我们是只关心此刻的民众精神状态。但2010年的时候,全世界的科技都聚集在这里,呈现出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可以通过世博会带给民族精神面向未来的想像力,开始不只生活在今天,而且也想一些未来。”
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贾樟柯曾经花了1个月的时间徒步上海,为的就是寻找这座城市的独特感觉。他说:“拍这部电影已经不可能像以往拍片取景一样,开个车看看就行了。上海密度太大了,每个区的风格都不一样,只能用步行的方式。”
贾樟柯这样形容他眼中的上海:“上海是座码头,上海人的思维方式也很独特,虽然很国际化,但是很多地方也很保守,国际加传统就是上海人的独特性。之前听很多人说上海人很精明,其实我认为不是精明,是理性,这点是我非常欣赏的。”
在被问到用什么关键字来推荐《上海传奇》时,贾樟柯缓缓而谈:“上海到今天都是一个码头,一个驿站,这个城市的一切都在传达四个字:聚散离合。这座城市的故事就是一个聚散离合的故事。其实我很排斥‘传奇’这两个字,但没有办法,上海就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