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域文化范文

地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域文化

第1篇:地域文化范文

自人类开始有了行为活动后,建筑活动也与之伴随而来。尽管自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窝居洞穴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与建筑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也就从那个时期开始人类才慢慢懂得“建筑”这一概念,而不再蜗居在洞穴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开始不断建造出适合他们以及拥有其浓厚地域元素的建筑出来,而这些建筑由于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派别。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其所在地域的文化。

1 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什么是地域文化?从字面意义是所在一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脑力所创造的,并不断积累沉淀、发展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及成就。其包含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修养、思想观念等。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更是如此,彼此相辅相成,又互相影响。地域文化影响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影射地域文化。因而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必然会远远超出他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简单来讲就是精神体现大于物质体现。作为文化形态的地域性建筑,它一定承载了一个地域的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政治思想、人文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地域文化更是多种多样,绚烂多彩。

以江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例,江南文化建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由于魏晋时期经济南移,江南建筑格局便不断发展。自明清时期,江南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不断云集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亭台楼阁、宇榭园林比比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紧张,江南建筑极注重利用空间,因而其建筑艺术精巧有余而气派不足。客家文化建筑则不然,自中原迁移以后,足迹遍布多处地方。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以及创造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客家文化造就出该群体的标志与核心。长期的迁移生活,养成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忧生患险、不畏艰难、乐观开放的特色民风,因此客家建筑重防御、注集体,坚固魏然。

2 地域文化建筑的差异

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造就那么多的带有地域标志的建筑,也正因地域文化存有差异,地域建筑才各具特色。例如,江南建筑与客家建筑在造型外观上,江南建筑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婉约精致,清素典雅,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而客家建筑则是以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著称于世。比起江南建筑的别致婉约,它是雄伟壮阔。譬如客家土楼,其造型多样,多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等,最普通的土楼直径也在50米左右,可容纳三四百人。在选址布局上,江南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倚山面水,注重采光与排水,以堂屋为中心,青砖白墙,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称为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外观整体性与美感性很强。客家建筑一般选址在山脚向阳处,整体布局是以圆环为基准,前半部为水塘,后半部为房舍,结合处由长方形空地隔开,上中下三厅均有一口天井,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在用料材质方面,江南建筑以砖、石、土砌护墙,以木料作构架;客家建筑则不然,它是以土作墙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在装饰色彩上,江南建筑色彩典雅大方以黑白灰为主基调,青砖白墙,素雅清新,在装饰上,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等;客家建筑则是沧桑古朴,以黄、黑、白为主色调,充满历史韵味,装饰上雕梁画栋,朴实无华。另外,客家建筑的墙壁也是一大特点,与其他地域建筑墙壁来说更是大相径庭,其墙壁下厚上薄,最厚处可达1.5米,而且反复夯筑,坚固非凡,可谓铜墙铁壁。

3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

江南建筑造型婉约别致、清新质朴。在用料材质方面,多喜用木质构架、青砖白瓦:在色彩装饰上木刻砖雕,白墙灰瓦、栗色门窗;功能布局上轴线对称、院落相套、棱角笔直,这些建筑特点大都由江南文化所影响。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江南文化是江河水乡文化,小巧灵气,柔性十足,深受儒风熏染,固建筑造型婉约别致,精巧但失霸气。其次,江南人民崇尚自然,喜爱田园风光,更喜得水,以水为贵,固屋前必有水,有水必有桥。因此,江南建筑多依水而建,并擅于把建筑融入自然当中。江南人民深受儒道熏染,偏喜丹青水墨之道,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最后,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南移,江南经济、人文、科技等得以迅速发展,但也深受小农经济的约束,思想封闭、注重群体组合之美,艺术性格注重中和、对称、平易、合蓄、深沉之美,固江南建筑在布局功能上轴线对称、院落相套,建筑设计上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反观客家建筑,其有四个最大的特点:坚固性、封闭性、安全性以及合族聚居性。比之江南建筑,它不够精致素雅;比之中原建筑它又失威严霸气。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坚固巍然。客家建筑造型多样,一般以圆形、半圆、方形居多;在材质用料上,多以黄土、杉土为主,木、石为辅。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在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则位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的衡屋与之呼应并递次升高,形成极其工整的秩序构图。虽然客家建筑不精于细部刻画,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又饱含了雄浑古拙的韵味。这一切都源于客家文化,客家人因战役、逃军务、南下逃荒等原因迁徙,固在建筑上保留了一定的中原建筑风格,并对居住空间提出了很高的防御性要求。受佛、道、儒的思想的影响,客家人尊祖崇古,要求整体大于局部,并且客家人注重风水,并以风水理论来考察宅舍,认为水为贵,因而通常会在围屋前面建造半圆形池塘,俗称“半月池”形成“前堂后坡”的传统建筑格局。

4 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意义

当你走进一个地方,你一定会感受到它的底蕴与内涵。走进草原,你会感到奔放、自由、虔诚;走进江南你会感到婉约、精致、素雅;走进中原,你会感到憨实、淳朴、敦厚。这一切的一切感受都只有建筑传递给你,你才能有所感有所触。你所感所触正是这个地域的文化,即建筑的精神。古人言“人无精气在,形如臭皮囊”,建筑也便是如此,没有精神的建筑,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之为建筑。况且一个优秀的地域建筑,它一定有着历史传承与地域精神。

众所周知,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闻名于世。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的美誉。苏州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受山水写意的影响,与中国隐逸文化思想相结合,使园林造艺更加田园化。这一切归结于封建士大夫普遍持有的中隐思想,中隐思想是既隐又仕的矛盾思想,文人们渴望思想自由,摆脱封建礼制的束缚,期盼宁静生活,又不甘于淡泊,希望入仕耀祖。“达则兼济天下”,但难免争权夺势、尔虞我诈,于是大多文人选择园居生活,以期得到暂时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归隐,园林在一定程度上连接了“达”与“穷”的鸿沟,既能满足“隐”又不失“贵”。另外。苏州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江南人民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与礼仪习俗。

承启楼使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底蕴,有“土楼之王”的美誉。它以高大、厚重、粗犷的建筑风格和端庄瑞丽的造型艺术闻名遐迩。其造型艺术、装饰风格深深体现了客家文化。一座土楼如同一个小的社会,同族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的和睦生活,楼内客家人的居住层数、面积大小、采光朝向等又并无明显区分,更无贵贱之别。这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不仅体现出客家人尊祖崇古的思想,还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与家族亲和力以及融洽和睦的家风与和平团结的传统。

第2篇:地域文化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静升镇;文化休闲;规划设计;

Abstract: culture has a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people have accumulated a number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wisdom in the process of long time life, profound thinking and valu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of today,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local fully, into the region of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settlements. In this paper, taking Shanxi Lingshi County static or town as an example, the combination of ideas and method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truction cultural recreation center for the region culture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more effective and fit local construction culture.

关键词:地域文化;静升镇;文化休闲;规划设计;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e; static or town; leisure cul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静升镇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卓越的村镇营造体系。静升镇素有“晋中第一镇”的美誉。横贯东西的五里长街,散布于北山之麓的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是山西聚落空间环境的典范之一。现尚存大量民居和庙宇建筑,古村镇的肌理保存完好,整体建筑布局严整。今天面对静升镇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如何更为巧妙的结合历史营建特色,继而创造新时代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挖掘出静升镇地方文化的营建智慧,从而成为此次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方法,使得新规划融入地方,成为静升镇建设中自然生长的一部分。

1 地域文化是传承地区文脉的核心

1.1地域文化的价值

地域文化传统则是一个地域范围内人们长时间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认知,在一个地区内具有普遍与共同性的特征,也是这个地区最为显著的特征。地域传统文化基于这个地方特有的自然基础条件,这里的气候、山川、植被等自然因素有效的影响着这个地区人们生产与生活,从而形成的自然景观特征成为人们对这个地区最为直接的认识;其次地域文化反映在这个地区的空间布局、建筑形象、风土人情等几个方面,包括人与人在生产生活所形成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念,从而有着共同的活动基础,使整个地区有着众多的人文相似性。这些都使得地域文化在这个地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下三个方面:

首先,即是地域文化通过一个地区的历史环境特色,包括它自然和人工营建的整体性特征,这是从物质层面上来展现地域文化的直观现象,是重要的传承与保护的途径。对于环境空间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其次,地域文化构成了人们共同的故乡情感。因为在这个地区中,人们在长时间的生活中注入了每一个人的情感,是人们对于故土的家园思念,具有重要的记忆与思念价值。最后,地域文化凝聚了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一个地区在历史所有的人文活动创造,都给这个地区创造了丰厚的文化精神财富,对于振励当地人们的内心有着重要的启迪价值。

1.2地域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城镇化速度提升,大量的建设活动使得许多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在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许多地域文化传统也在随之消亡。然而,文化对于一个地区来讲具有精神灵魂的作用,是一个地区人们共同的文化情感。

面对快速的发展,城镇的现代化是时展的必然,在未来的建设中,文化建设是一个地区重要的内容。梁思成先生为《城市计划大纲》作序中指出“我们尤不可顷刻忘记:建筑和都市计划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它们同时也是文化建设中极重要而最显著的一部分。他们必须在民族优良的传统上发展起来。”

1.3 静升镇地域的营造经验

静升镇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空间格局,(图1)[ 郭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有着明显的历史印记。经过长时间的营建经验积累,静升镇逐渐留下了大量的聚落,这些聚落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空间特征,也体现了这个地方人们的精神与文化追求。

首先静升镇在历史上,由于兵匪较多,在加上黄土高原地区的风沙较大,此地建筑的布局多以堡的形式出现,具有较好的自我保护性,建筑院落都呈现狭长封闭的布局,包括各堡的街巷也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形成这个地域重要的建筑特色。其次静升历史上由于经济与文化较为发达,在此地建设了大量的庙宇与宗祠建筑,其中庙宇建筑19 座,宗祠建筑16 座,牌坊 18 座,魁星楼 3 座,文笔塔 2 座。虽然一些建筑当今已经荡然无存,但历史时期这些大型公建的营建有机的和民居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当地人们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尤其静升镇的文庙、文昌阁、文笔塔等建筑遗存,彰显出了静升对于人文建设的重视,可以称之为改地区的显著特色。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文庙的建设几乎没有到“镇”这一级别中,必然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风景。再者,由于静升所处的气候特征,在夏季容易形成暴雨,加上聚落多依山而建,在防洪处理上各堡结合地势特点,通过设置明沟、暗沟的设置来处理雨水,塘的出现对于村内的风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空间,无论是从整体的空间布局还是局部的院落、街巷的空间特色都反映了地区的空间特色。通过对静升镇的空间布局研究,发现古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较为巧妙的设计方法。这些历史空间营建特色对于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规划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 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规划的规划构思

2.1规划的解读与目标

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用地位于静升镇静升村的西侧,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的建设,主要旨在依托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打造古镇新的名片,从而提升地域文化环境品味。力图在突出其原有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之既能符合当地的传统风貌,又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成为古镇良好的无形资产营造一个良好的地域文化环境。其次,静升镇是第一批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并拥有像王家大院这种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业优势资源平台,因此,挖掘其旅游产业品牌潜力,完善旅游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优势产业链,全面提升静升镇的综合竞争力,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者,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具有整合镇区各种公共空间资源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实现灵石县域休闲功能的拓展发展,同时,结合当前旅游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能,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第四,静升地域景观环境特色的发育基础是黄土高原和晋商文化。而文化休闲中心的建设,则需要结合地域性景观环境特征,实现在延续传统中的创新性发展。最后,静升镇自古以来就有着良好的人居环境,静升人也有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传统。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在文化休闲中心建设中这一生态原则需要延续。

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是服务业较为集中和文化类建筑较为密集的区域,也是一定区域公共空间的重要节点。静升社会经济迅速崛起,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旅游文化资源优越,自然生态环境优良,为发展成为灵石县的中心城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适时地建立一个文化休闲中心,优化、升级静升镇乃至灵石县第三产业结构,实现旅游产业科学、高效、有序的开发,打造灵石县的中心城镇,进而实现静升镇的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图2)

面对静升镇现代城镇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必须要清楚静升镇未来发展的核心目标。通过对静升镇的实际调查发现,静升镇中核心的历史建筑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修复,构成了静升镇最显著的文化特色,但对于当地人现代的生活空间的改善与功能建设需求上还尚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于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的核心目标首先要完善镇域公共空间体系,从而提升静升镇的整体文化品牌优势,促进静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成就静升镇在灵石县的中心城镇地位。

2.2规划的性质与战略

首先,静升镇作为灵石县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休闲服务中心,为静升镇打造灵石地区中心城镇奠定坚实的基础。静升镇的行政中心,是文化展示、娱乐休闲、及旅游服务中心,同时也是辐射县域的文化,休闲服务中心。此规划还是镇区门户与古镇形象新的展示窗口。

可以建构静升镇发展的起飞“台”、动力“源”与和谐“场”。

目前从静升镇的发展看,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其发展速度与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等公共设施层次不分明,各项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还未形成完整合理的体系;没有辐射力较强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尚未形成在县域内服务功能较为聚集的复合型的公共中心,与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有一定的差距,区域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此规划战略首先在区域战略层面上,以静升镇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契机,加速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深度旅游产业的再开发,提升静升镇的综合竞争力,使其在区域发展中占有先机,确立静升镇在灵石地区的中心城镇地位。其次对于静升镇的保护方面上,要从保护静升古镇、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高度,认识地段的重要性。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尊重周边历史环境。在这在文化战略,要打造静升的文化品牌,在现有文化资源基础上,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整个镇区的第三产业的构成,并逐步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创新古镇的文化特色。第四,对于静升镇的生态战略,要依托良好的生态治理环境,文化休闲中心的建设与生态的保护协调起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结构。最后早打造精品化、整体化战略,静升镇的发展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同时要注重品牌效应,打造精品,形成规模集约效应。进而在提升整个古镇文化品位的同时,使镇区的发展得到结构性的提升。

3 结合地域文化的规划立意——古镇之“砚”

静升镇现存的文庙、文昌宫、文笔塔三个重要的文化建筑,代表了这个地区在历史上尤为重视文化教育,所以在规划立意之时,以古代砚台之意与形抽离出来应用于规划设计中去,将文笔塔与“砚”作为一组文化意象,取意与古代文房四宝齐备,昭示地方的文化之精神。以“砚”立意,在文化休闲中心在静升发展深度旅游产业,整合镇区各类文化、休闲产业间相互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1)文化之“砚”——聚集灵气。文化类建筑布置在东街南侧,与旧时的魁星楼隔街相望,同时又处于静升古镇的文化轴线(文庙——文昌宫)之上,地理位置极为特殊,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古镇空间环境品位,同时还能激发历史街区新的活力。

(2)商业之“砚”——聚集财气。以观演、展示、特色商业、古董买卖、高尚会所、精品住宿等构成文化休闲中心的形象主体,文化休闲中心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在满足中心运作的同时,形成镇区公共开放空间,成为古镇新形象。

(3)城市之“砚”——聚集人气。内以古镇的历史增加凝聚力,外以休闲娱乐产业,聚集人气,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公共生活和休闲娱乐环境。

(4)景观之“砚”——将静升的美景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段纳入基地中,调和各景观要素的相互关系,提升市镇形象。

4 规划结构

4.1规划结构

依据总体布局思路,结合上位规划的接续要求,用地布局主要围绕“五轴,五区,一带”的规划结构展开。空间艺术构架主要突出文化休闲中心与镇区大格局的关系,力争将规划区的积极要素组织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系统。(图3)

“五轴”即:“文庙——文化展演区——文昌宫”文化轴;“文化展演区——商业展销区——南山”功能轴;“西山——静升镇委会”行政轴;“静升镇委会——烧烤垂钓园——南山”游憩轴;“静升宾舍——静升文化展演区” 空间组织轴。

“文庙——文化展演区——文昌宫”既是静升镇的文化轴线,同时也是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的文化主轴线,文庙作为旧时静升文荫昌盛的代表,魁星楼作为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地标,对于静升镇和静升人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的文化展演区,作为未来静升的文化中心,可以预见,未来将在静升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昌宫,历史悠久,寓意深刻,历来为静升人所重视。现将“文庙——文化展演区——文昌宫”之间通过轴线连接起来,不仅对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文化品牌的打造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静升镇形象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展演区——商业展销区——南山”是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的功能主轴。文化展演区、商业展销区作为文化休闲中心的两大主要功能分区。将它们以轴线的形式,与南山进行有机串联,形成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的功能主轴。经过研究分析,它与静升镇的魁星楼、文昌宫、文笔塔在地形图上的两两相连,所得出的三角形,作外接圆,过圆心作南北向的辅助线基本重合,这条轴线不仅可以使它们在功能空间上形成有机的联系,在视觉上产生很好的景观效果,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镇区历史文化结构的一种延续。(图4)

“西山——静升镇委会”是静升文化休闲中心,乃至静升镇的行政轴线,沿文化展演区与商业展销区之间的规划道路形成,通向静升镇的政治中心——静升镇委会,成为前往静升镇委会的空间前奏。“静升镇委会——烧烤垂钓园——南山”是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的游憩轴线,建立静升镇委会、烧烤垂钓园、南山视觉上的联系,将南山的美景引入文化休闲中心中,并在轴线周围布置带状绿化廊带,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加亲近自然。“静升宾舍——静升文化展演区” 是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的空间组织轴。通过加强静升宾舍与静升文化展演区之间的联系,将整个文化休闲中心的功能空间统一起来,使之形成有机联系。

4.2功能分区

规划用地内核心功能主要包括文化展演、商业展销、静升镇委会、烧烤垂钓和静升宾舍五大部分,其中核心功能是文化展演和商业展销。文化展演区位于东街南侧,主要由观演区、展示区、特色商业区三个功能分区构成。商业展销区位于文昌街东侧,主要由古董商业区、静升会所区、酒吧区和特色商业区构成。静升镇委会位于规划区的中部,与烧烤垂钓相邻;总体呈U字形。烧烤垂钓区主要分布在规划范围中部,东面、南面紧邻小河绿带;总体呈圆形,环抱中心原有的小树林。静升宾舍由“静升宾舍”和VIP专区两部分组成,分别位于基地的东北部和东南部。(图5)

其色商业区以旅游服务功能为主,特色商业主要分布在东街南侧,文昌街以东,空间组织上主要沿路线形展开,并与周围步行内街相互穿插。交通组织上依托城市干道设置主要出入口及停车场,建筑形式以传统晋中民居为主。观演区以演出、会议功能为主,位于基地的西北角。以院落围合的形式组织空间组织,在内部交通上与展示区相连。建筑形式为传统结合现代。展示区以展示、参观、游览功能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北侧。在空间组织上,主要一线形展开,建筑形式为传统结合现代。古董商业区以古董展示、买卖为主,主要分布基地的西南侧。空间组织上主要以院落式展开,并与周围步行内街相互穿插,建筑形式以传统晋中民居为主,建筑色彩以浅灰结合土黄色营造旅游服务区的地域特征,适当增加熟褐色,增加其活泼性。静升会所区以休闲娱乐为主,主要分布基地的西南侧。空间组织上主要以院落式展开,并与周围步行内街相互穿插,建筑形式以传统晋中民居为主。酒吧区以休闲功能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南侧,空间组织上主要沿小河以线形展开,并与周围步行内街相互穿插。建筑形式以传统晋中民居为主。办公区以行政办公功能为主,分布基地中部。为一栋单体建筑,建筑形式以现代结合传统为主。烧烤垂钓区以休闲娱乐功能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中部,小河北侧,空间组织沿小河沿岸发展,将建筑散落在树林中,建筑形式以小型民居为主。静升宾舍区以住宿、餐饮、会议功能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的东北侧。空间组织上以院落式为主,结合线性组织,建筑形式以传统晋中民居加入现代元素为主。VIP专区以休闲、住宿功能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的东南侧。空间组织上主要沿路线形展开。交通组织上依托基地内道路设置主要出入口及停车场,建筑形式以传统晋中合院式民居为主。

整个规划空间的整体特色体现山西民居的空间特征,以山西民居作为建筑的基本形态,通过院落以及街巷空间的联系,将几大功能区相联系,并通过大空间来容纳现代的公共活动需求,是整个规划在地域文化影响下,融入于现代的生活中去,体现出文化休闲去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共同特征。

5结语

此次规划,从设计的立意包括空间布局的特征以及艺术构架的建立,都是从静升镇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中寻找的规律与方法。在结合地域的空间营建和历史文化空间的布局特色中,探寻今天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规划设计的思路与理念,适应并传承着地区的文化,在新时代中创造属于地区的属于当地人们的一种文化认知,使之完全融入到当地的空间环境中,体现出静升镇时展中的文化建设的特色,繁荣当地的活力与生命力,与老村镇共同协调发展,共荣共生。

参考文献:

[1][民国].灵石县志.

[2]吴良镛.《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总序(一)——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姚红梅.关于“当代乡土”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1999(11)

第3篇:地域文化范文

一、创新思维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性的发展。创新推动着世界向前发展,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创新的思维。而每一个领域对于创新性的人才,都十分渴求。(二)人口众多的社会分工。人口基数多,社会资源有限,创新思维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人口众多,每个人的社会价值也不同,必然会有革新者出现,推动社会再一次进步。

二、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

(一)何为东北地域文化。东北的北面是辽阔的草原,西北连着广袤的沙地以及无数的游牧民族,东北文化就是在这样独特背景的酝酿下形成了自身的一种文化形式,并在时代的带动下不断发展。(二)文化同化。东北文化有着和中国文化一样的特性,那就是同化。就拿美食为例,全国各地的美食来到东北,即便是最简单的麻辣烫,也有着不一样的创新和改革,融合当地人的口味和审美,这就是同化。自然,各个领域也都有着同化的标准,都在吸收不同的东西发展。

三、创新思维作用

(一)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要素之一,没有文化产业的推动,经济基础也必然会有着巨大的影响,会导致城市的各个层面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而创新思维却能够让文化领域有着非同一般的改变,使它内部存在一个永动的机制。(二)新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点也在慢慢的改变,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也要不断发展,那么拥有新的观念陈述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就是必然的。而且每一个创新的思路,所带来的都将是巨大的发现,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问题,还有史观的改变,也将是这个地方未来走向的巨大变动。(三)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思维方式带动不仅是一个或两个的具体的变动,还有精神层面上的改变。思维形式的改变,思维方法的变革,系统思维的变动,都将是巨大的改变,都会给东北文化领域艺术研究带来良性的改变。(四)重要性。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文化艺术研究上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四、案例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之中,已经有了许多的创新例子,给世界或者一个地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一)乔布斯的苹果手机了整个世界。乔布斯即便已经离开,但是他的创新思维还有他的苹果手机却一直留在这个世界上,让人们趋之若鹜,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作用。(二)文化产业化。文化从来都不是作为一种产业营销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化成为了必然。诚然,在文化商业化的同时,却也因为经济的必然性使得它推广甚远,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三)戳出来的发明。日本一位K先生,他发现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钻个小孔,可以给打火机灌一次油由原来的使用10天变成50天。由此可见任何的一种创新都会有不断地进步,而且取得进步都是巨大的。

五、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创新方式。当思维创新融入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思维模式的改变,新思路的产生,都将给研究带来新的变化,不断地前进、丰富和发展。(二)带领东北文化的变革。东北地域广阔,文化地域广博,其中的历史文化也十分的杂乱,但当新的思维模式融入,便会将不同的思路串联起来,产生新的变化。而且这也将引领东北文化的变革,朝良性的趋势发展。(三)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必然来源于人才的创造,只有培养新时代人们的创新思维,这才能够真正的给一个产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发展。故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将是未来东北地域文化发展的方向。

六、结束语

第4篇:地域文化范文

关键词:大明宫; 地域性景观文化; 高台建筑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theory of regional landscape, it has been acknowledged that som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regional landscape of ancient buildings and scenic spots have been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rotec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buildings and design of regional landscape cultural theory around Xi’an have been carefully observe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Xi’an Tang Daming Palace located in and its repair in protection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some books and articles.

Key words: Daming Palace; regional landscape culture; high-platform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根据专家的分析和论证,未来西安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空间布局模式。其中“轴线突出”是指“长安龙脉”南眺终南山,北望渭水,是纵贯西安南北的一条城市主轴。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南望远观南山的巍峨。从大明宫含元殿到大雁塔这条盛唐时保留下来的南北轴线,在今天仍然作为西安重要的景观轴线。

唐大明宫到大雁塔南北轴线示意图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图

1 西安城址选择的渊源

1.1西安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东南高而西北低,与关中平原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略有差异。

1.1.1西安地区的城址选择经历了由西南到东北,又折向东南的转移过程。

在地势地貌图上,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秦岭山脉在西安城南折向东北去,造成西安地区的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都受到了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入渭。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区的平原,使其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

2 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

2.1西安唐大明宫遗址的历史

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在唐代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

大明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规模十分宏伟。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西安唐大明宫遗址的构架

2.2.2麟德殿遗址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建于唐麟德年间。建筑面积达12300多平方米。遗址中出土大量黑色筒瓦,还有少量的琉璃瓦片。台基周围出土很多螭首石刻和石望柱残块。阶道铺有莲花方砖,这是其他遗址所少见的。

2.2.3大福殿遗址

大福殿是唐大明宫内大型殿堂之一。殿址位于大明宫乡炕底寨村内。现存夯土台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高约5米,总占地面积约11600平方米。

2.2.4凌霄门遗址

凌霄门亦名青霄门,是大明宫北墙偏西之门,位于玄武门以西355米处。考古探测为一个门道,距宫城西北角195米。遗址在炕底寨村东北隅。

2.2.5玄武门与内重门遗址

玄武门是大明宫北面的正门。位于北垣中部略偏西处,西距宫城西北角538米,东距东北角597米。在考古发掘之前,看不出门的形状,只是在两侧有类似土丘的夯土基座。

唐大明宫宣武门复原图

门址范围很广,发掘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玄武门只有一个门道,基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4.2米,南北宽16.4米,两侧为高起的夯土门楼基座。周围砌有砖壁,与门基两端相接的一段宫墙。门东面保存最高处有3米,宽约5米,较当时地面略高。南面两侧铺有莲花方砖,与门道的砖壁及散水相连。玄武门以南的东西两侧是廊庑建筑,与南边内重门相接。内重门在玄武门南20米,是与玄武门相对的一较小的门,门两侧筑有宽仅2米的夯土墙,向东西分别距20多米处北折与北城墙相接,即对玄武门呈环抱的形式。

2.2.5重玄门遗址

唐大明宫重玄门和玄武门复原图

重玄门遗址位于玄武门正北夹城处,距玄武门156米。保存得比较好,门道两侧的门楼基座高出现在地面4米多,呈马鞍形土丘,中间低处是门道。门道东西长33.6米,南北宽16.4米。夯土心,外砌砖,两侧还保存着柱础和墙根灰底,门楼基座两端都比玄武门加宽和延长了许多,宽5.2米。门洞中段,有道青石门槛。门槛两端各有枕石,每道门槛之间相距2.45米,门洞之上有门楼。

2.2.6三清殿遗址

三清殿遗址位于大明宫西北隅,大明宫乡炕底寨村东北角,是一座高台建筑,为宫廷道教建筑之一。台基北高南低,现存高度为15~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宽南窄,南北长78.6米,东西宽北部为53.1米,南部为47.6米,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

2.2.7清思殿遗址

清思殿是唐敬宗时所建,位于东城左银台门内,南北长228米,东西宽33米。

2.2.8唐太液池遗址

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大明宫北部居中地带。初凿于贞观或龙朔年间。开元后期,玄宗曾命在太液池两岸筑望月台与杨贵妃赏月,台高百尺。池中有蓬莱山,山上有太液亭。

源自史书中的唐大明宫太液池

太液池面积约1.6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池,中间有渠道相通。太液池水源引自南来的龙首渠。有暗渠与宫外相通。沿岸回廊与附近宫殿建筑,都根据地貌特点,着意布置,错落有致。遗址在今大明宫乡孙家湾村西南。

2.3大明宫遗址的修复

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自强东路以北、玄武路以南范围内,修复计划将重点发掘麟德殿、含元殿、三清殿等殿堂遗址和重玄门、玄武门等宫门遗址。大明宫遗址保存比较完整,埋藏丰富,是唐代建筑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3一些建设中蕴含着的地景文化理论

3.1 中国古代高台建筑

中国传统地景文化理论的发掘,中国的先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以及形成的自然哲学观。我不知道高台建筑是不是符合地景文化理论的基础,但是总感觉到之所以这样利用天然地势甚至是人工夯土建造的土台上的建筑,彰显着一种膜拜与尊贵。甚至有一种防御的功能。

古代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利用天然的土台或人工夯土的土台,在其上建造宫殿和楼阁。最高的土台有20米,一般都在5米到15米。建筑高台能使人感到庄严、尊贵,既可登高远望、眼界开阔,同时也利于建筑本身的防潮湿和通风。高台的做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天然高台,一种是人工夯土高台,有的则在山坡处利用山半腰中突出的台地,也有的是在山顶上建设庙宇。人工夯土高台,多用于庙宇和宫殿的内部,或者用于城市建筑。建造独立的高台,台的四周多用砖墙砌到台顶,以使高台整齐。一组建筑中,或者一个城市里的高台建筑大都是重要的建筑物,可使整个建筑群有高有低、此起彼伏,有一种错落有致、波澜壮阔的变化。

4小结

地域性景观文化在我国整个建设历史中,从始至终贯穿着她的精华,现在游历或者翻看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完整的或者点滴的遗址,有关运用到地域性景观文化理论的古迹仍旧散发着她巍峨、庄严的光芒。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文化寓意.范艳辉,赵晓辉,句建国.《华中建筑》2011年第07期.

中国古建筑知识问答.张驭寰.《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特征描述. 百度文献.

大明宫遗址.百科名片.

第5篇:地域文化范文

(一)地域文化能够突显广告品牌设计个性

作为广告传播的切入点,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习俗、传统、生态以及民俗等特征都是广告鲜明的个性,因而地域文化也就成为了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沟通纽带。如伏特加的广告“城市系列”就是以世界上不同国家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作为视觉符号来设计的,这一设计灵感结合伏特加酒瓶透明、短颈和圆肩的包装,通过地域文化极其巧妙地渲染了品牌的个性。从中不难发现,当下现代广告设计的发展与创新的一大关注点应该投放在地域文化这一广告视觉平台之上。

(二)地域文化能够帮助广告捕捉受众注意

21世纪是读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图像,大家对于信息的获取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图像。尤其是在视觉信息更新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在广告中运用图像能够更为迅速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也便于不同语言、不同环境的人们对于广告内容进行更好地理解。读图时代的进步让人们开始通过图片来争取和吸引更多的关注。因而,广告中的地域文化也应当以图片为基础,通过图片传播广泛的特征,并将广告文化与视觉信息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对地域文化中的视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以此实现广告设计的新理念与新策略。

(三)地域文化能够增强现代广告设计的特色

尽管广告设计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通过设计的语言都能够互相进行沟通与理解。设计的语言还能够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品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内在追求。如德国的广告设计就十分重视整体风格的把握,无论是在色彩运用还是图形文字上都给人一种浓厚的严谨意味。又如美国的广告设计则多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注重个性特征的表达,其设计风格就格外张扬和简洁,充满文化韵味。这些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的广告设计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地域文化背景下,突出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将会加深人们对广告的印象,并提高广告的传播度。

二、地域文化给现代广告设计带来的启示

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外在呈现形式以及多元化的内在结构,其给现代广告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与能量。

(一)创新地域文化,以形传意突出文化特征

在现代广告设计当中,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应当要能够与设计对象所传递的信息相贴合,保证信息传达的准度。因此,设计需要选用有代表性特征的对象,并适当的添加新颖的形式作为载体来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通过受众对图像元素的联想心理来选择适当的图形符号,达到以形传意的目的。此外,地域文化中推崇的顺应自然的理念也影响到了现代广告的设计,如贵州古井贡酒的广告就配了一首《桃花曲》,并呈现出古井贡酒采用无极之水和原酒精华、纯手工酿造等特征。其中的“桃花曲”“无极之水”“手工酿造”等都是同归自然的一种体现,从而突出了古井贡酒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二)贴合地域文化,以义达言产生文化共鸣

广告设计必须与民族传统价值观相吻合才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文化色彩、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广告设计本身是对商品的解释过程,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深度验证,受众通过广告接收到信息,并通过自身感知来验证这一信息,从而产生共鸣并达到互动的效果。如果在广告中选用共性的元素,以义达言,则更容易拉近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差异隔阂,使受众对广告中的元素产生共鸣。如高炉家酒的广告就通过竹的“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内在含义来体现产品“以天下为公”的文化内涵。广告设计中竹子的形态所要表达的除了产品,还传达了做人要以家、国为重的追求。又如云南制药厂的广告语“捧出一片爱心,献给千万老人,这是云南制药厂的奉献”。这条广告语中的“药”所表示的不仅是单纯的商品,更多的是表示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传达出对于老人的关爱之情,同时还体现与弘扬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精神。

(三)展现地域文化,以情动人激发文化情结

广告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不仅仅是刺激消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习惯。因此,广告品牌在投放社会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新颖的形式,标新立异地来突出展现地域文化情结,进而达到宣传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在地域背景中根植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若能够对其进行再设计必然能够出现新特性来唤醒消费者的情绪。而关于利用标新立异的方式展现乡土情结这一做法,KFC无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从极具中国风味的老北京鸡肉卷到广东地区口味的咕咾鸡肉卷,从奥尔良烤翅到新疆自然烤翅等,KFC从未停止过产品的创新,并针对国人口味不断推出刺激味蕾的新产品。特别是早餐系列的推出,更是让人感觉到KFC似乎要通过全方位的渗透来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如早餐油条的广告中通过年轻男子的视角到江南水乡中走街串巷地寻找记忆中的美味这一创意,就极其巧妙地指出了在国人生活中地域文化情结的重要性。

三总结

第6篇:地域文化范文

地域文化与戏曲的创生和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山水阻隔,往来不便,古代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很大,自古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这在方言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同一个县的方言往往有许多种,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使戏曲的创生和发展与地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戏曲创生之时的宋金之世,我国处于南北分治状态,加之戏曲创生于民间,因此,建立在各地方言和乐曲基础之上的戏曲,一开始就是以不同的地域文化为土壤的。元代文人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指出,南戏之创生与南方方言关系密切。徐渭《南词叙录》在论及南戏及北杂剧之创生时也指出:“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

戏曲的发展也得力于地域文化。明代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大声腔”――特别是昆腔传奇造成了继元杂剧之后的第二次辉煌,而昆腔传奇的发生发展与南方――特别是江浙的山川风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地方化”一直是戏曲发展的重要指向,戏曲的“全国化”通常以“地方化”为基础和途径的,没有“地方化”也就不会有“全国化”。目前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许多地方戏也正是这样形成的。如昆腔原为南戏流播到昆山与当地的语言、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后来成为辐射到全国的“国剧”、“官腔”,形成了包容丰富的“昆腔腔系”,孔尚任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太行西北尽边声,亦有昆山乐部名”,可见其流播广远。昆山腔的“全国化”又是以“地方化”为基础的。例如,至今尚存的南昆、北昆、永昆和湘昆都是昆山腔流经这些地区,吸收当地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昆腔支派。这些支派吸取了当地地域文化的养分,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手段,因而“声各小变,腔调略同”(王骥德《曲律》),以其同中有异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同地域的广大观众。

地域文化的主导成分其实就是民间文化。正是这种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养育了古老的戏曲。戏曲与地域文化――亦即民间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世界戏剧史上是并不多见的。古希腊戏剧诞生在雅典城邦,雅典城邦范围很小,几乎不存在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古希腊戏剧是由当时的雅典政府和部分权贵、富人所主导的,主要服务于上流社会,因此,古希腊戏剧多描写国王和天神,对地域文化少有依赖,她从诞生到消亡根本就不存在地域特色和地方剧种问题。作为西方戏剧的源头,古希腊戏剧的“一体化”特色对后世的欧美戏剧有着深远影响。

古代印度幅员辽阔,有种族博物馆和语言博物馆之称,种族众多和语言复杂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一大突出特点。印度现有一百多个民族和565个列表部落,有179种语言和544种方言。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很大是古代印度的一大特点,地域文化对印度文化――尤其是俗文化建构的影响当远远大于我国。然而,由于梵剧是属于古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的艺术,主要服务于宫廷,其作者大多是宫廷文学侍从或皇室成员,主要采用婆罗门所使用的“雅语”――梵语,只有卑贱者和女性角色才使用“俗语”(亦即方言,主要由女性演唱的插曲――“达鲁瓦”也使用俗语)。梵语是贵族语言,普通民众不但不使用,而且是听不懂的。因此,梵剧与地域文化有关系,但远不像戏曲与地域文化那样密切。公元9世纪以后,印度的俗语戏剧兴起,梵剧就迅速衰落了。

古代戏曲以地域文化为土壤的生长条件和环境决定了她多样化的形态和风格。

地域文化与戏曲的形态和风格

地方剧种众多是戏曲的一大特色,祖国不同的山川风物养育了不同的地方戏,不同的地方戏满足不同地域观众的审美期待,正是这些有同有异的审美情趣铸成了戏曲大家族“和而不同”――一体化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品格。

祖国大家庭的众多地方戏都是华夏文化之树上的果实,因此,尽管成员众多,长幼有别,雅俗有差,但都具有“一体化”特征。古老的南戏和近百年才问世的地方戏、高原上的藏戏和海岛台湾的歌仔戏,都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点。但戏曲对于世界剧坛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形态、风格的多样性,而不在其“一体化”程度。“一体化”程度高是西方戏剧之长,地方剧种众多则是我国戏曲的独特之处。

宋元戏曲有南戏和北杂剧之分,明清以降,众多地方声腔逐渐成为剧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南腔北调”争奇斗艳。“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Q,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迄今,不知经几变更矣……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在地方戏普遍兴起的同时,由地方化到全国化又日渐成为戏曲发展的重要指向。

就古代戏曲而言,南戏、杂剧、传奇大体上都属于“曲牌联套体”,但这是三种不同形态的戏曲样式,在文本体制、音乐体制、角色体制和搬演体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同属于杂剧的元杂剧和明清杂剧也有很大差别。元杂剧用北曲,而明清杂剧则既用北曲,也用南曲。元杂剧以一本四折一楔子为常格,但明清杂剧长的有十来折(有的也以“出”名之),短的仅一折。清代同治、光绪以降主导戏曲舞台的“花部”诸腔多采用“板式变化体”,其形态、风格又与“曲牌联套体”戏曲颇不相同。譬如,“曲牌联套体”的戏曲创作须“凛遵曲谱”、“恪守词韵”,文本的程式化程度很高,而“板式变化体”戏曲的剧本创作则不再守“套有定牌,牌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曲律,文本的程式化程度大为降低,但京剧等剧种的表演程式化程度越来越高,表演技艺也越来越繁难,同样是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有的植根于民间歌舞,故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有的则植根于民间说唱艺术,故以“说”和“做”为特色。在角色体制上,有的以生、旦为主,有的以旦、末为主,有的以净、丑为主;在伴奏乐器上,有的以“弦”为主,有的以“管”为主,有的不用弦管而用锣鼓和人声烘托。

剧种众多、地方特色鲜明也是现当代戏曲的一大特色。据统计,我国当代曾经拥有三百多个戏曲剧种,多数省份有多个地方戏剧种,地方戏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和资源,有许多地方戏堪称当地的“名片”,她集中体现了当地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智慧,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容。这种情况在当代世界戏剧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戏曲地方特色的形成,有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宋元戏曲分为南、北二脉,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冲突是密切相关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生于乡野、长于民间的戏曲与极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关系密切。明代学人即已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王世贞曾指出:“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虽本才情,务谐俚俗。譬之同一师承而顿、渐分教,俱为国臣而文、武异科。”“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王骥德也说:“南、北二调,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画地而知也。”张琦曰:“心感物而成声,声逐方而生变,音之所以分南北也。”南、北戏曲是两大剧种体系,其中包含着多个地方剧种,这些同属一个“体系”的不同剧种,在形态与风格上又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例如,同属于南方戏曲的越剧、婺剧就风格迥异,同属于北方戏曲的晋剧、秦腔又大不相同。

戏曲剧种纷纭不类,一体而万殊,正是由于“声逐方而生变”――八方殊风、九州异俗,与方言关系密切的地方声腔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换言之,地方戏争奇斗艳正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在戏曲舞台上的反映。民情风俗是不同戏曲声腔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它赋予戏曲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

地域性与戏曲的艺术生命力

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任何一个剧种都是有其地域属性的,即使是全国性的大剧种也是如此。例如,昆曲的“出生地”是昆山,京剧的“出生地”是北京(北平)。因此,戏曲的地域性特征是其民族性的具体呈现,取消或抹杀了戏曲的地域性也就等于否定了戏曲的民族性。戏曲的地域性也是其艺术个性的具体呈现,越是艺术表现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剧种,其地域性特征也就越鲜明。因此,戏曲的地域性又是其艺术魅力之源,取消了戏曲的地域性也就等于取消了剧种的艺术个性,等于扼杀了戏曲的艺术生命。

然而,有论者认为,戏曲的地域性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产物,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古老的戏曲之所以表现出严重的不适,正是因为这种只能蛰伏于一隅的乡土艺术与经济全球化、乡村城镇化的现代化“语境”格格不入。经济全球化、乡村城镇化的当代社会需要的是“超越国界”的“都市戏剧”,而不是“行之不远”的“乡土戏剧”。这些论者以为,戏曲的出路在于:抛弃地域性和乡土气息,向西方的音乐剧“靠拢”,追步“都市情味”。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经济全球化、乡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确实对当代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传统的艺术面临严峻的考验。当代戏曲发展应充分注意这一“当代语境”,充分利用文化交流的空前便利,大胆吸收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艺术资源,丰富戏曲的表现手段,建构具有现代品格和强大艺术感染力的符号体系,增强戏曲的辐射力,让古老的戏曲焕发青春,走向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抛弃戏曲的地域性特征和乡土情味为代价。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是矛盾的。恰恰相反,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的多样性反而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在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物质满足的是人们的生理需求,这种需求是大体相似的,而文化满足的是人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是个性化的,因而也是千差万别的。文化越是具有多样性,人们的这种个性化的需求就越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经济全球化的目标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更是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一个重要前提。如果文化的多样性被取消,人们的个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发展,而只能是日渐灭失,这岂不是开历史的倒车?

社会发展的都市化进程与审美上的乡土情味也未必就是水火不容的。恰恰相反,都市里的人更渴望乡村的恬静与淳朴,更需要在“乡下人”这面镜子前面去认识自己,寻找自信心和优越感。可见,“都市情味”与乡土气息并不是对立的,可以说,乡土气息也是“都市情味”的重要构成。这正是北宋都城的杂剧演出以取笑乡下人的段子“杂班”压轴,当今赵本山“土里土气”的小品十分火爆的真正原因。有理由相信:都市化程度越高,带有乡土气息的艺术品有可能越受青睐。这就像社会越是向前发展,旧时代的艺术创造反而因时光流逝而呈现出不可替代、难以重复的“古雅”之价值一样。

第7篇:地域文化范文

纳雍,其实我并不熟悉,开始只是听我的学生说过。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不少毕节纳雍的,他们常常向我推销其家乡如何的美好,那里的文化如何之深厚,是贵州的“诗歌之乡”,让我的思维开始滋生出纳雍地理概念。而真正了解纳雍,却是我读罢《2010纳雍跨世纪新诗大展》之后,我才有了真正认识。诗乡名副其实,诗歌羽化成为了纳雍的文化符号。在文化或者精神层面上,是否可以这样说,诗歌是这个地域的文化延续。吕进先生说,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表现一个地方文化与文明的标尺。《2010纳雍跨世纪新诗大展》正是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大展的前言里说:“纳雍的好诗人很多,纳雍的好诗歌很多,但版面有限,仅推出了17人的诗歌!”让我们只能从少量的海水中去看大海。从这次大展里,我们看到了纳雍50后、60后、70后和80后四个年龄段诗人的作品。每个年龄段的诗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创作倾向,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反映特定年龄阶段的书写模式与文化认同,让人窥探到纳雍新诗歌的全貌:50后是基础,60后是主打,70后是中坚,80后是希望。不同年代的诗人共同经营着这片土地上的诗歌,彰显一个地域文学的繁荣。

在大展里,50后的诗人仅段扬1人。段扬的诗歌应该属于新格律诗的范畴,传统的诗歌美学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些“现代诗经”的味道。如《你猜不到那是我》:“在你经过的路旁/我愿变成小花一朵/让你欣赏它的美丽/却猜不到那就是我//在你遐想的夜晚/我愿变成流星一颗/让你赞美它的璀璨//却猜不到那就是我……”从中看出一种古典的美。在他的《延续美丽》《想我的时候》等篇什里都体现着这一创作倾向。60后的诗人占了11人,分别是陈绍陟、居一、空空、田庆中、西篱、睁眠、姜方、罗俊荣、王家洋、平镛、龚红梅,形成了强势的诗人阵容。可见,60后,是纳雍诗人的主体,是纳雍最有实力的诗人群体。吕进先生曾经在近年的一次华文诗歌论坛上断言:中国诗坛已经进入了60后的时代,因为这些诗人已经成为了中国诗坛的中坚力量。从展出的纳雍诗人和诗歌文本中可以看出,纳雍也不例外。陈绍陟的诗歌有一种地域文化精神气韵,地域书写中带着强烈的现代符号。比如《西部大书》就是佐证:“荒漠。季风。狼。是否一只大鹰/高悬于天?灼热自翼而退,如海潮/凉风吟成蛇体/漫如晚雪,行人归宿……”新奇的诗歌意象,表现出诗人的想象能力。组诗《还乡》表现了作者的家园意识。该组诗里的《就是这条山路》触动了诗人的创作神经:“这条山路,父亲已经陌生了/尽管山上仍然吹着三十年前的南风/――那么/父亲,我们就顺着杜鹃花林走/一路倾听山泉的声音吧。”山路作为诗歌的具象同时又是诗歌的意象。很多从山路走出来的人,当他们离开山路的时候,山路已经从他们的视野中逐渐的淡去。而陈绍陟却没有忘记自己走过的山路,从中展示出一种浓浓的怀乡情结。还有书写贵州土著民族的《穿青人》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关怀意识,给读者传达了《土人》刀耕火种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个民族的不屈的历史进程,有一定民族史诗的创作倾向。居一是一位具有地域创作理念的诗人,他的诗歌包含了两个创作层面的题材,一部分是乡土的诗歌,另一部分是写自己远离故土的生存状态的。一个是过去时,一个是现在时。或者统称为过去现在时。前者包括《水西的忧伤》《向一粒苦荞跪拜》《致父亲》等,特别是他的《致父亲》:“写了一辈子诗词才发现/你是一首不讲究格律的古韵/只剩下尾联两句。垂垂老矣/就像瀑布摔到悬崖底下/才从梦中惊醒……”少年不知愁滋味,长大才知父母恩。这种传统的文化思想延续在他的诗歌里。后者包括《深圳情绪》(1―6号作品)《小小的肉体》《听雪》等,优秀的诗歌往往是和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的。空空的诗歌主要表现生命的情绪和思考的场景,比如《八月还乡》《一种精神》、《落日》《南方》《人之高原》《追忆死亡》等。《落日》里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一片小小的碎玻璃上/我看见英雄的眼睛/仿佛一块青春的琥珀/在时间中闪闪发光。”同时展示了诗人的英雄情结。田庆中的诗歌自然朴实,其中还不乏诗歌的空灵,如《重返贵阳》《在总溪河》《月夜》《冬夜》《空酒瓶》等。我们以《空酒瓶》为例证:“我手中有一只空酒瓶/空酒瓶里装满了眼泪/一种更加醉人的液体//燕儿/如果你把自己装进酒瓶/我便永生永世/只痛饮你。”空酒瓶里装的是人生的悲欢离合,装着很多人的无奈和秘密。西篱是比较熟悉的女诗人,早在中学时代,我就在《花溪》文学月刊读到过她的诗歌和散文。我只知道她是贵州人,并不知道她是纳雍人。她的诗歌清丽婉约,往往表现的是一细微的生命状态。如《梦歌》《我的心在秋季醒来》《暮色如同回忆》《父亲》《随水而来》等,小题材写出了大诗歌。小处着眼,表达出女性特有的思考,给人的心灵吹来了一阵清清的风。《梦歌》就是比较典型的:“头挨着头/肩暖着肩/呼吸平和/眼含光明/那是一个多么喧闹的雨季//望着我们想的地方/像两朵花一样/湿漉漉思想/在眼睫间/偶尔闪动……”在她的诗歌里可以听见一种心灵的低语,内心世界的流露。睁眠诗歌里的使命意识比较浓厚。比如《献诗》《怀乡诗篇》《端阳》《有关麦子》《纳雍》等等。我曾经在不少的文字里断言:故乡或者家乡是不少诗人写作的起点,也是不少诗人诗歌创作的高点,甚至是某些诗人或者作家终身的创作主题。睁眠的诗歌创作就存在着这种创作的状态。《献诗》之一就能阐释这一倾向:“现在,我必然以诗歌接近草本/让心深入民间/在穷门小户中也平静地驻扎下来/成为苦水一侧的食物和煤块/替他们的忧伤流泪……”在这几句诗里我们不难看出使命意识。姜方的诗歌比较清新,语言朴素,以小诗见长。像《秋天的路上》《春鸟》《盛满鸟声的脚窝》《当堂作文》《有诗袭来》等,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瞬间采撷诗意,每首诗歌比较短小,很少超过20行的,但是每首诗歌比较精致,揭示了生活的哲理。比如《秋天的路上》中的几句:“秋天的路上/我将自己匆匆收割了/又匆匆挂在/另一棵树上。”写诗不容易,但是写好小诗更不容易。因为小诗中蕴涵了不少生命信息和作者的思想。罗俊荣的诗歌表现的是来自震动心灵的诗歌意向,总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出口,表达自己主观情感,在传统的诗歌语言中寻找自己现代意识的文本表达,比如《今夜》里的一节:“今夜/我不会再说话/任滴血的灵魂/为一支流泪的蜡烛/寻找安生的土地。”王家洋的诗歌题材比较广泛,朴实的诗风,有一种生活的历史穿透力,真诚中饱含了自己人生态度。在他的诗歌中,我比较推崇他的“新乡村歌”。比如《怀念村庄》《犁》《献给父亲》等。《怀念村庄》就是可以证明:“怀念村庄/怀念我年迈的父亲/他身子的张力/令我的诗句逊色/在花朵的后面/在灵魂的后面/有一双眼睛/倒映着天空、和我……怀念村庄/怀念烈日下的那片云朵。”诗里充满着灵气他的诗歌里,父亲这个形象多次的出现,表明作者的对父亲的感情与感恩。当然,他的爱情诗也写得不错,如《给阿丽》:“我不想回去/我不想让火焰重新回到/平静的内心/我要将一支深入民歌的花朵/移进屋内//阿丽,您弱小的身子/让我想起一支蜡烛/一支我小屋里尚未着火的蜡烛/洁白、高尚,而又楚楚动人……”像一支爱情的午夜插曲,飘荡在人的心里。平镛的诗歌有一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容传统和现代为一炉,比如《果实》《认识黑夜》。《果实》里这几句诗歌比较精彩:“我羞涩于秋天/明月在家园的枝头且歌且舞/果实的声音四处飘逸/于风起处。”诗歌里的通感用得比较到位。龚红梅的诗像一支乡村的双簧管的演奏,揭示了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用心,注视你们》、《阿梅》、《公路那边站着我的爱人》。《公路那边站着我的爱人》里的几句诗就可以凸现诗人爱情追求:“我的爱人,站在公路那边/御风而至/以春天的温度/深入我的胸腔清点我的积蓄/还有一指之遥/就可触及心脏/为爱情跳动的节奏……”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会想起女诗人林子的著名情诗《给他》。

在大展里,70后的有2位,分别是吴艳林、陈炜。关于70后这种提法,诗歌界一直存在一种观念:游离60后和80后之间的过渡代,70后常常是被人忽视的群体。吴艳林的诗歌以女性的视角打量着生活,反映了一种不安于平庸生活的独语姿态。如《周末,我成了一条鱼》《逃离与亲近》《那些事情》等。听听《逃离与亲近》里倾诉吧:“如果愿意/允许拉上你的手/就让我们/在今夜出发吧/你看月光落在雪峰/该有多么好/漂浮的云朵/那是梦的天使……”不难看出,女性内心的个体流露,婉约里甚至几分的凄清。陈炜的诗歌关注现实,诗歌充满着现代的气息。如《儿子》《退房》《伤害》等。如《儿子》:“未来是一副没有翻开的底牌/选择比难产的分娩还要阵痛/没有选择/成了最容易的选择。”诗句里仿佛是在撕碎着传统的语言,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冲击读者的视觉神经。诗歌应该是永远的语言艺术,这在两位70后诗人里得到诠释。

80后在大展里有3位,闵云霄、周泓洁和徐源。虽然都是80后的小青年,但是他们的诗风也完全不同。闵云霄的诗歌具有80后的那种独特的思考,语体上有自己的个性。如《在你的怀里种植一个春天》《冬天从你的夜晚降临》《献词:灿烂的菊或歌唱》等,单是诗的标题就让人看到与众不同。试读《在你的怀里种植一个春天》的几句:“在你的怀里种植一个春天。是/多么容易的事呵!柔软的小山/和我们纠缠不清并疯狂蠕动/润如酥的小雨在认认真真/清洗我们的天街。亲爱的:/小河已经暴洪了,袭卷我们一春一夜的/疼痛与疲惫。布谷鸟一声声撕心咧叫后/春天已经在我们的怀里降临。”可见,闵云霄和大多数的80后一样,注重语体的革新。在周泓洁的《时光,时光》组诗里,写了1988,2008,2010这三个时间点。也许,这三个时间点,表现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诗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诗风的影响。表现了80后对于外来因素的接受或者借鉴写作模式。在《1988,启蒙老师的粉笔灰》中写到:“掬一捧启蒙老师的粉笔灰/1998,顽皮成园丁的桃李/我说那些细腻的颗粒像一具具尸体/老师说像泥土中种子的养分。”有人认为,诗歌就是撕碎传统的语言或者对传统语言的彻底颠覆。80后的诗人也不例外。他们大多是这一观点的语体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徐源的诗歌是写实的,乡村意蕴在他的诗歌成为主格调。在80后诗人中这是比较少见的。如《村居有感》《童年洗澡的小河》《焊接竹子的人》《姐姐》等。《村居有感》里对乡村传统物事的书写:“我在乡村里,爱上了这些事物/老牛的哞叫,无限延长/直到黄昏漫过每一块开满油菜花的田地/月亮一挂在院子的篱笆上/就只剩下风从竹叶上,悄悄走过了……”可以看出作者对传统物事的现代书写。80后有80后的书写方式,作为评论者,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但是我比较推崇他们的创新精神,应该进行客观的评价。

第8篇:地域文化范文

关键字:全球化;现代建筑;地域建筑;建筑文化;民族性

一前言

从人类居住历史的发展来看,人们在本地区生活过程中,有意识地创造并美化居住环境,并通过总结经验并不断的创新,而慢慢形成了建筑科学,所以建筑反映的既是一门技术,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通观世界各地,建筑往往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则成为这些建筑的灵魂。建筑是某个地区的文化产物,它的形体及功能布局是有当地明显的地域性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历史、地理气候条件、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所影响。

二全球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涉及到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全球化的现象,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它也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又起了某种破坏作用。在全球化已然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今天,如何对待各地的传统文化,当然也包括传统建筑文化,已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面对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关系,是我们必须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认为:“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乐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

所谓建筑的“地域性”, 是着眼于特定的地点与文化,关心日常生活与真实且熟悉的生活轨迹,并致力将建筑和其所处的社会,维持一个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地域主义试图从经验里学习,借此达到修补,细心琢磨、接纳、排斥、调整与响应当地特色,地方历史、地理、人性价值、经济、传统、科技以及文化生活等这些可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情况都是地域主义的来源”。地域性通常表现在建筑的外在形式上,但是同时应该更多地是反映在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内涵上,地方文化才是建筑的灵魂及精神,而对一个城市来说,这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就是这个城市建筑的灵魂。在这个地区的生活活动,必然是有着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及人文历史的,只有将这些地域文化反映在城市建筑之中,城市的建设才会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味道。

三地域建筑的再生

现代建筑第一代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遵循现代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就创造出了属于芬兰的、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如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纽约国际博览会芬兰馆等,他的设计思想就是追求现代建筑的民族化和人情化。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和史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就曾对地域建筑传统的消退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推荐了美国加州海湾与新英格兰地区的地域建筑。这个行为也带动了一些美国建筑师提出应根据美国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条件发展自己的建筑文化。20世纪50年代,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了如香川县厅舍、东京代代木体育馆等这样一些属于日本地域文化的现代主义建筑。上世纪6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出现,人们对建筑的历史性、关联性方面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在根据自己的经济社会条件,发掘自己的资源优势,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他的思想、理论、著作、作品等都体现了他的探索与创造,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现代化过程开拓了新的道路。安藤忠雄的作品中,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单纯、抽象、简洁的空间及造型,总渗透出一股浓烈的日本民族气息,同样地,他反对单调乏味的国际式建筑,致力于现代主义和地方主义的融合。

四对地域建筑的分析

地域建筑的保护、发展、创新,是需要建筑师在融入全球文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汲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发掘地方文化特色,体现对当地人文的关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的生活元素,在现代生活的内容中,创造出令当地人觉得认同的生活情感空间。这要求建筑师有着既广泛又深厚的文化素质修养,也要了解当代建筑发展的情况,以及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方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地域建筑空间的特色

地域概念依据现代地理学理论是一个得到历史认同的概念,并且它和行政区域划分相关。我国地缘辽阔,民族文化形式丰富,各地的气候特征差异较大,各地的建筑风格类型也各有特色,岭南地区的骑楼、陕西地区的窑洞、新疆地区的土生建筑、客家的土楼等等建筑类型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深度及文化特色。可以着力于如何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创造出具有各地特色的地域建筑作品。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应该是以区域经济和文化为基础,根据当地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对这些地区的地域传统建筑文化进行重点研究。

(2)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文化环境

建筑本身是需要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文化中,根据对建筑环境的深层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才能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这个需要对本地自然文化环境进行深刻的理解,思考如何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如果不根据具体的环境进行创作,只能创造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怪物。

(3)建立生态可持续发展观

事实上,地域建筑就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定义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建筑师如何将这些因素加以提炼,并用新的材料及技术来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具有地域性而又有生态形式的建筑形式,而它也在当地是得到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

(4)更新地域性建筑语言

传统的处理建筑材质特性的表现方式是地域建筑文化的基本语汇。在当地人长久的历史生活中所积累的建筑处理手法,有其现实性和科学性。这个需要建筑师在虚心向民间建筑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充分利用建筑材质特性以及建筑因素,使建筑更加与地域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

五 发展我国地域性建筑

随着全球化对中国的各个领域的冲击,其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已不可避免。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进步,城市建设所出现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是任何时代、任何其它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然而在取得了惊人的变化和成就同时,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建筑师。从香山饭店、北京西客站,到后来的仿欧风建筑、后现代主义、国家大剧院,中国建筑在急功近利而又迷惑的状态下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近年来,更加随着国外建筑师在我国参与设计的项目越来越多,我国建筑风貌与国外建筑风格越来越接近,各地的城市风貌也越来越趋于雷同,这种现象也慢慢地让我们感到忧虑。

在规划和建筑领域,我们一方面需要学习国际建筑界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应该如何面对国际建筑文化的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如何建立现代中国建筑的理论,设计出具有真正划时代意义的建筑,提高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师在世界建筑的地位,是摆在每一位中国建筑师和规划师面前的一项十分艰辛而又是十分迫切的任务。随着对目前的社会发展方式的反思和环境恶化所造成的代价的认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优秀传统建筑和地域建筑的保护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随着当代地域建筑研究和创作活动的逐步深入,对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的关系,是成为中国建筑“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发展和延续。

中国建筑界一直重点关注的日本当代建筑在传统向现代转化问题上比较成功,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日本,新的建筑造型总是和理论一起出现,在传统问题上,日本建筑师往往更多强调从文化、哲学的意义上进行思考。但是在我国关于建筑造型和形态构成的理论研究却严重地缺乏,认为有关理论或基本思维方法的研究没有必要,也没有价值,只热衷于认为是实用性的东西。

在我国多年的建筑实践创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建筑师,他们在地域建筑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在建筑地域性创作实践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国建筑师王澍就凭借着他的地域建筑特色,在刚过去的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活动中获胜,这标志着中国建筑界在建筑实践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同时也说明了,地域建筑在日后的发展前景必定光明,然而如何在取得这个成就之后取得更大的成绩,这个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六结语

第9篇:地域文化范文

【关键词】:写作 口语交际 地域文化 影响 体现 应用

写作与口语交际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个体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能力。此种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事业的成败,生活品质的高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了一项核心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线的教师的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应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增加其语文素养。

一、地域文化对学生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的区域内,在千百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源远流长的,典雅厚重的地方文化。它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风俗习惯、文字、图像资料、民间传说故事、地理风貌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域文化中所渗透的地方或社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内容以及在特定地域内形成的独有的关注家乡、关注祖国、关注世界、热爱自由、尊重生命的情怀,都将促使这一地域的人在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审美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相同、相似之处,影响着同一地域的人的精神气质,对个人产生着长久、直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深深镌刻在每个在此地域中生活的人的内心深处,融入他的血液,化为他精神、文化内涵的一部分。语文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一种精神的活动,尤其是写作口语交际更是一种文化外化过程,一种精神的传达过程。精神文化内涵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质量,因此,地域文化对学生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影响举足轻重。把地域文化引入课堂,则是语文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地域文化在写作、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初中三年语文教材中,一共安排了36次的写作口语交际训练。其中:《感受自然》、《黄河・母亲河》、《说不尽的桥》、《寻觅春天的踪迹》、《背起行囊走四方》、《到民间采风》、《脚踏一方土》等训练内容都与地域文化教育密切相关。比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就要求完成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让学生关注民风民情,加深对民族民俗的了解。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中第二、第三个教学目标就是地域文化在教学中的具体化。如何才能完成这些目标呢?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深入到当地的地域文化中,才能有所收获。

三、地域文化教育在写作口语交际中的应用

(一)赏当地美景

在进行写作、口语交际《寻觅春天的踪迹》时,我们就组织学生到有着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沈廊樟公园游览,寻觅春天的踪迹:公园里碧空如洗,暖风熏人,馆舍路边的迎春花开了,河畔的柳条暴芽了,山城的春色浓重,远山含黛,树木苍翠,绿茵茵的草地上红花绿草相间,学生们不由吟诵起“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句,领略其中美的意蕴。再往前走,两株历经800多年风风雨雨,现如今已长成树周达16米,树高达30多米,树冠如巨伞,郁郁葱葱的古樟树,出现在眼前。抚摸树干,学生们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痕迹,“昔年曾种树,今日满城春。为语看花者,能忘种树人?”的诗句脱口而出。走进美丽的沈廊樟公园,学生们仿佛也跟上了春天的脚步,触摸到了春天的脉搏,揭开了春天的面纱,那么此次的写作口语交际――说春天、写春天,还会言之无物,写之空洞吗?

(二)访名人故居

在进行写作口语交际《我也追星》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名人,说名人故事,感受名人的精神内涵,我们组织学生探访当地名人故居,走进作为当地文化标志的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读书的书院――南溪书院。南溪书院建筑群位于城南公山之麓,毓秀峰下,占地5500平方米。建筑群包括文公祠,半亩方塘、活水亭等。这里白墙碧瓦、花木扶疏、绿林婆娑、天光云影、市井在望。理学家朱熹的塑像昂然耸立,坚毅挺拔,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精神矍铄;那简朴典雅的民居风格,正是朱熹大儒非凡人格的写照;立于半亩方塘,观书第前,谁能不忆起朱熹名作《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探访朱熹故居,感受特有的地域人文文化,难道不是对学生们的心灵做了一次彻底的净化吗?有着渊博的学识、伟大精神的朱熹,不正是一颗闪亮、耀眼的明星吗?“我”也追星,要追什么样的星,还需言说吗?

(三)感民俗风情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到民间采风》。它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化目标的具体化。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走进家乡淳朴可爱的人们,去了解家乡的风光、家乡的风土人情,再进行写作口语交际:说家乡、赞家乡。家乡的民俗风情更具有深厚、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学生若不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是无法完成本次写作口语交际内容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化身为小记者,走进那些深受地域文化浸染的老人,倾听那些优美动人的故事,于是《小沈郎沙洲画卦》、《半亩方塘二度桃》、《白鹿书院立教规》、《杜鹃夜悟得真谛》等故事,出现在了学生的作文里;一张张散发墨香的小报上,出现了:“元旦,人家 皆净室焚香,陈酒果”;清明,插柳食艾:立夏,吃粳米笋馅等民俗。本次活动想不成功都难。

只有把地域文化与写作口语交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效培养学生搜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精神的巨人,才能在写作口语交际中,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周晃 陈宗辉 《走近朱熹》 中国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