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任公务员培训心得范文

初任公务员培训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任公务员培训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任公务员培训心得

第1篇:初任公务员培训心得范文

一、培训学习的收获

这次一个月的初任培训,领导上十分重视,课程安排挺紧,一般上下午都有课,上午从8点到11点半,下午从2点到4点半,一周只休息半天。上课的老师一般都是税校的,还有一些课是专门请省局领导过来上的。初任培训内容有“税务干部法律素养、税务公务礼仪、税务执法资格考试辅导、税收基础、税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税业务简介、税务干部遵纪守法教育、税收征管法及流程、行政管理系统”等课程。我在一个月的初任培训日子里,充分利用时间,认真努力学习,做到上课专心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考、注重理解、灵活运用、善于总结,突出学习重点,领会精神实质,把握各课程的相互关系及知识的内在联系,使这次初任培训学有所获,学有所思,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达到“四个提高”:一是提高政治思想认识;二是提高税务理论知识;三是提高工作业务能力;四是提高遵纪守法意识。

二、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

这次初任培训对我感触很深,收获很大,有许多心得体会,总的来说,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争当一名优秀地税公务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认真学习地税的制度规定与工作纪律,树立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求真务实,服从上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紧密结合岗位实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地税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要提高地税业务工作能力。不断学习地税法律法规与政策方针,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精通税务、财会知识,熟悉纳税人情况,懂得数据分析、能够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自己打造成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的税收执法队伍中的一员,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2篇:初任公务员培训心得范文

心理建设课程环节初任培训一、初任培训学员的培训状态

以某系统初任培训63人班45天的培训期为分析跟踪样本。参训学员在第一周里,基本上可以看到培训目标期待的行为表现,如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参加各项学校活动。按时到学校餐厅就餐,讲究秩序,积极愿意与同学、同乡、同局的学员交往。第二个培训周逃课、跳课的情况出现、为自己的不专心听课找借口,如老师讲的太快、老师讲的太无趣、老师的话题与课程无关、课程安排不合理等等的怨言会在课程环节慢慢散步开来,对于非课程环节如餐饮、住宿、联谊等不符合个体需求的问题也开始敢于在小团体里作为话题传播。各种团体的聚会一下子由第一周彼此之间互相介绍、互相留下好印象的努力阶段,变得埋怨和无奈的语言多,满足和兴奋的语言减少。第三周和第四周的上课出勤下降,很难在干部培训中看到的大面积睡觉的情况,开始在初任培训班中呈现。能够注意力一直跟得上老师教学进度的一个班级连1/10的人数都不到,老师的授课情绪也会在这两周倍受打击,有的学生干脆都不来上课,非课程环节上也出现晚上不到学校食堂就餐,小团体活动也感到无趣,有种无法再在学校呆下去的想法,希望培训早些结束。有的中途选择回家休息几天,想尽快回单位上班的心境越来越明显。第五周样本班级有执法资格考试直接作为外部动机的刺激,大多数学员的心境回归到考试前的准备上来,与考试无关的课程上出现大批学员的注意力集中于考试有关的相关材料上,根本不去理会老师讲什么。可见,应考学习是学员擅长的技能。如何敬业、忍耐、坚持,如何处理烦闷、单调、枯燥、寂寞,却是很不擅长的。最后一周是考试周,在课程环节备考成为主要状态,而在非课程环节已经可以出现惜惜离别的伤情之感;光阴虚度的迷茫之感;甚至有对工作失去兴趣后打算再考其他公务员的失望之感。

二、初任培训的心理建设切入点

研究小组对样本班级的63名学员进行了访谈调查。由访谈记录分析可以看出,课程环节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环节和非课程环节上。第一,学生对于课程中过于集中的基础专业学习很是吃不消,对于大量的基础会计学习,感到枯燥和无趣,与其他学科衔接的不到位。第二,课程环节上授课老师多为专业课老师,专业课的教法很单一,单纯的讲授式,让学员觉得昏昏欲睡。第三,一些老师在课上没有做好“有我”的分寸,让学员觉得老师故意炫耀自己成就,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教师大量的“有我”使用时间占用了授课时间,使一些学员很反感。第四,非课程环节上学员基本上每周只休息一天,学校没有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没有什么联谊活动,也没有给学员展示才华和鼓励创新的机会。第五,在非课程环节里反应比较突出的是食堂拥挤问题,学校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生龙火虎的年轻人,饭量和营养的需求要比普通干部培训要求高,饭量大,下菜快,因为没有及时供给上给学员们带来了吃不饱和吃不上的心理和生理体验,导致学员对培训出现不满和厌倦。

三、初任培训心理建设的新思路

1.课程环节的设计应符合青年期心理发展特点

参训初任培训的学员年龄都在21至35之间,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规律,他们处于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青年的一般心理特征是有承担社会义务的需求,有扩大社会交往面的需求,有扩大生活空间的需求,产生恋爱情感和结婚愿望。

而课程环节设计主要体现在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上。授课内容基本上各个培训机构都是按照各个系统统一大纲的要求设计内容,短时期内很难进行更改,但是授课的形式不受限制,学员学习的形式不受限制,也就是我可以灵活的运用教法上的改变,实现即完成大纲的授课内容,又避免课程枯燥和厌烦的体验。在基础课上实施案例式教学模式、情景模拟实训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员的积极性,努力通过小组学习,团队协作的方式获得共同进步,不仅体会到责任义务的承担感,还会全面了解其他学员的个性与特长,也会因此扩大交往空间,也可能产生恋爱的情感体验。这是顺应学员心理特点需求的教法,授课形式也会由教师主导,变成教师指导。学员的知识会在小组学习和老师的指导中获得,担当和交往的心理会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获得。

2.非课程环节应着重提升综合心理素质能力

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在非课程环节,可组织和训练各种有交往促进的活动,如在晚间组织学员参加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时事论坛;组织歌唱、舞蹈、乐器等才艺的展示;组织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等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班委以小组的形式存在,并可轮流做。参训学员每个人都有担当班委的机会。每个班委小组都有规定的组织活动的时间,都有提升组织协调能力的项目。参与的学员会因为自己有成为班委那一段时间,因此主动产生换位思考,会努力配合当下班委组的活动工作。

如果课程和非课程环节设计与实施都有满足学员的参与热情、展示热情的手段和方法,学员在参训期间会产生承担感;有参与、认可、表现的体验;有扩大展示空间满足。有协调组织能力的提升。就不会感到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和联谊活动太少的欠缺感,反而是促进他们要挖掘潜力,努力学习。表现自己我,提升自我。

因此,初任培训的心理建设,是指贯穿于整个培训各个环节的心理学的理念和思路。只有设计并实施符合学员心理发展需求、符合学员心理发展动力的培训内容,才能解决初任培训的困惑,为公务员系统提供心理健康,道德高尚,勤奋努力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初任公务员培训心得范文

和黄老师一同进学校的那批老师中,有些人确实已经转行了。有的跟朋友去外地做生意,有的考上了公务员。从热爱教育到逃离教育,一些乡村教师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也很无奈。

调到村里教书就像去“充军”

在农村中小学采访时,记者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墙体斑驳的平房里,狭小的教师宿舍一间挨着一间,走进去,屋内刚好够摆下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书桌,如果要上厕所,得走上几十米,直通化粪池的蹲坑臭味扑鼻不说,厕所还四面透风、屋顶漏雨。由于宿舍少,一些分不到宿舍的老师要么住在教室隔开的小房间里,要么出去租房子住。

黄老师还记得她刚刚工作时,在一所村校生活的情形:“像我这么小的个子,每天要挑水回来煮饭吃,一到晚上四处漆黑一片,哪里也去不了,这样的生活换成你会愿意去吗?”现如今,黄老师已经调到了镇上,让她觉得颇为讽刺的是,她的现任校长经常会在安排轮教时把那些“不听话”的老师调到村校去教书,以示惩罚,因为在老师们看来“调到村里去,就像去‘充军’”。

事实上,生活条件差,待遇不高是乡村学校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但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校在当地的破败更为突出。

在广西和湖南等地的农村走访时,记者看到农民自家盖起两三层的小楼已是很普遍的情况,在这些贴着瓷砖的崭新小楼的映衬下,一些村校好像成了乡村发展被遗忘的角落,看上去显得十分陈旧。有的学校由于道路和操场还是土的,师生身处其中往往是“天晴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从去年年初开始,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施绩效工资,乡村教师也能拿到1500-2000元的月薪。虽然收入有了保障,但这笔钱不足以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南宁市宾阳县一位老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每个月基本的生活开支包括电费150元、水费40元、燃气50元、买菜500元、早餐费50元(班主任每天早上6点去学校只能在外面吃饭)、孩子早中餐费200元,再加上人情、交通、通讯、房租的花费,已所剩无几。“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生场大病,老师就会处于负债境地,如果说还想攒钱买房,只能是一种奢望。”

经济拮据使得农村地区男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成家立业难。记者走访时发现,村校男教师过了30岁还没结婚的比比皆是。在广西一所乡中担任政教主任的吴老师就亲历过这样的一件事:一年前,学校小卖部来了一个当地的年轻姑娘帮亲戚打点生意。这个女孩个子不高,相貌非常普通,也没有正式工作。有一次,学校一位30岁出头的男教师提出想跟她处对象,她却断然回绝。“村里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盖楼房了,你还住这种泥房,我是不会嫁给老师的。”女孩的话让老师们感到屈辱和辛酸。

编者语: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和福利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还未能和他们所负担的社会责任相符,很多的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待遇和福利不满意。而当今社会的人才流动优势是比较容易的,一些单位以优厚的收入和待遇、较高的社会地位,比如公务员,对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有较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农村教师流向有较高待遇的职业。在农村教育管理问题上,教师的收入问题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应该制定提高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特殊政策,鼓励他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农村教师威信下降

和住宿条件不好、收入偏低等外部因素相比,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农村教师得不到尊重,教师的权责不对等才是让他们真正感到寒心的原因。

吕启明在湖南省西北部一所乡镇初中已经任教16年了,4年前他当上这所学校的校长。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1994年他刚参加工作时,只要孩子考上中专,学生的家长就会高兴地大摆筵席,把老师请去吃饭,“多的时候一天有四五家请客,校长没办法,还把我们老师分成几个小组赴宴。”

这是吕启明对教师职业的荣誉感体会最深的一段记忆。随着中专生取消分配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显现,家长对老师的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农村开始流行这样一种观点:送孩子读书,不如早点送出去打工,还能早点成家致富。

正当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日渐抬头之时,国家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战略也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始大力推进。很多地方为了保证普九工作的落实,还出台了具体到班主任老师的“控流保学责任状”。记者在一些责任状中看到,校长成为控流保学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副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为间接责任人。班主任与科任老师除了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教务处安排的学生,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杜绝打击、排斥、歧视后进生外,还要切实做好差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要做好厌学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不辍学。一旦因教师主观原因导致学生辍学的,就要追究教师责任。“为了控流保学,我们不少老师都受着冤枉气。”吕校长说,当地推进“普九”时大都强调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很少对家长有实质性的约束,这就使得不少家长认为,既然搞了义务教育,孩子读不读书就是你老师的责任。为了把一些厌学的孩子劝回课堂,老师三天两头得往学生的家里跑,吃闭门羹也是常有的事。

“这种劝学,把教育者地位降低了,把家长和学生傲慢之气抬升了。”吕校长认为,老师也应该有自己最基本的尊严,而“捆绑式”的控流保学,是老师对工作感到厌烦的一个重要原因。

采访中,一些乡村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是,保学目标让老师在一些特别顽劣的孩子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即使违纪,一个月不来学校,学校也没有办法按纪律处分他。课堂上,学生可以打老师,但老师却不能动他,除非学生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普九把一些学生‘普’上了天,学生犯错误老师只能一味地‘轻言细语’教育,导致他们越来越‘猖狂’地跟老师作对,有时连正常的课堂教学也无法开展,这是普九这10年我们下面老师最大的苦。”黄淑娟老师感慨地说。

编者语:在农村,村小老师大都是包班的,得身兼多门课程,工作强度大,超负荷的工作让老师心身疲惫不堪。此外,人们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等许多师德标准来要求乡村教师,但乡村教师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的权责不对等也让许多农村教师寒心。因此,对农村教师的管理要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中心,改进农村中小学的学校管理制度,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

付出了心血,却很难让孩子改变

在广西来宾某乡镇中心校教数学的覃老师,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她的父亲退休后常常跟女儿交流从教心得,听到女儿老是念叨教书辛苦,父亲感到有些想不通。

“怎么我那时候带学生就没你说的这么难?”

“现在的学生跟您那会儿的不一样了,根本管不住!”

“哪个叫你管那么多的,你上完课就走,上课他吵你就让他吵嘛。”

两代农村教师间的这段对话,折射出的是乡土社会剧变后,教育从外部对象到内部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覃老师的父亲很难从自身经验出发去理解女儿的处境,女儿如果沿用父亲的教育模式,恐怕也很难应对这些缺少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和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90后”、“零零后”。

身为政教主任的吴老师告诉记者,他在乡中管了6年的学生纪律,有种身心俱疲的感觉。每天一大早,他就站在校门口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遇到衣冠不整、头发很长的孩子,他还要带着去理发。有一次校园搞安全检查,他一个月内从学生的身上搜出刀具几十把,还有一些砂枪(当地一种打鸟用的枪)。

让吴老师头疼的是,碰上调皮捣蛋的学生,想联系家长根本都找不到人。“如果有父母在,还可以叫到学校跟老师共同教育孩子,但他们的父母都去广东打工了,家里只剩下爷爷奶奶,又管不了他,这部分学生就成为最难管教的。”吴老师说。

教育本身就有教化和塑造人的功能,在旁人看来,即使学生再顽劣,老师也应该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变他们。但身为一名乡村教师,吴老师感到他们的付出往往跟收获不成正比。有一年吴老师担任初三班主任,每天清早6点他就爬起来带学生去跑步,晚上等大家都睡下了,他还要打着手电筒去抓那些翻墙去网吧的学生。“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让孩子有了一些改变,可一旦离开校园,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的效果很容易就被社会上的影响给抵消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农村地区的老师的素质和教育方式也确实跟不上这个时代了。”覃老师说,学校里有20%的老师可能具备耐心和能力去教化那些孩子,但有80%的老师认为上课教书就可以了,没有太多办法去感化那些学生。

今年31岁的覃老师是她所在乡镇中心校最年轻的老师,从2002年以后,学校一直没有新老师进来,即使有也是从别的学校调过来的老师。教师老龄化,教育观念、方法滞后都是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能出去参加培训的都是领导和那一两个老师,大部分一线的老师出去培训的机会很少。如果还是沿用原来的教育方法,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吃你这一套。”

在覃老师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幅“莫生气”的格言。她说,老师也是人,也有情绪,碰到冲突激烈的事情,有些话说得重了一点,孩子就记在心里面了,现在的孩子心理又脆弱,万一想不通做出出格的事怎么办?所以她经常在委屈郁闷的时候,抬头看看这幅格言。

有时候覃老师也想按父亲说的那样,上好课就可以,不去管那么多,可真正站到讲台上时,她又没办法不尽到自己的责任。“每当我很厌烦这份工作,又觉得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的时候,我就会对自己说,改变不了学生,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吧。”

编者语:对于学生的管理,大部分农村教师多以经验管理为主,很少接触新的管理方式。在农村教师管理上,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制定好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做到统筹安排。

关注农村教师发展是农村教育管理的关键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在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上花了不少工夫,推出了免费师范生、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同时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但是,毋庸置疑,农村教育还十分薄弱,一些教育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村教育,需增加投入、需改善校舍条件,需转变教育理念,但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教师队伍。教育如果无法守望在农村教育,农村的教育将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

坚守在农村基层一线的广大教师,逃离乡村教育也许是一种无奈地选择,面对这种令人压抑和难堪的教育环境,向城市进军,去追求自己的“个人幸福”,都是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关键的是,农村教育需要那些长期坚持在乡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不计报酬,不辞劳苦的老师,他们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之所在,是乡村教育的希望之所在。同时,农村教育的管理也是改变教师现状的关键,只有在政策上不断倾斜,教育资源上不断和城市靠近,才能留住农村教育“躁动不安”的心。(据《中国青年报》整理,采访对象均使用化名)

(责任编校:白水)

调查显示:逾五成农村初任教师感觉工作太累

拥有国家正式编制、教龄只有1-3年,却想着要“跳槽”到城镇或市区学校工作或“晋升”考研、考公务员,这是相当多的农村初任教师的心理状态。农村留不住青年教师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青岛大学师范类专业学生肖伟平怀着这一疑问,对青岛的94名乡村中小学初任教师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发现,初任教师对工资和福利待遇基本满意,但对食宿的满意度较低。有85.1%的初任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在当地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限于农村学校经济状况,要么宿舍过于拥挤,要么冬季没有取暖设备,很多大城市毕业的年轻教师都对这种生活条件的落差一时难以接受和满意。

此外,受农村条件的限制,初任教师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调查显示,看电视(57.4%)成为初任教师业余时间最主要的活动,看电影、唱歌、运动、上网等也是获选较多的业余活动。肖伟平通过访谈发现,初任教师普遍反映周一至周五很少有时间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周末有点时间还得备课或批改作业。

让肖伟平感到意外的是,在接受调查的青年教师中,有多达35.8%的人表示自己是出于“不得已”而选择从事教育事业,而这部分教师在描述自己的工作态度时,都选择了“得过且过,毫无积极性可言”。

在农村教书,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闲适自在,因为缺少科任老师,不少老师都得身兼多门课程,工作强度比较大。调查显示,有55.4%的初任教师感觉工作“较累”或“很累”。其中,每天工作6~8小时的占46.8%,而每天工作8~10小时或是在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38.3%和11.7%。

由于资历尚浅,初任教师普遍感觉自己缺乏“班级管理技能”(45.7%),“教学技能”(36.2%)。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会举办一些培训,但有75.2%的初任教师认为这些培训的内容与自己的需要相脱节。大部分初任教师(76.9%)希望通过观摩优质课、与骨干教师交流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适应农村地区的课堂教学。

调查中,不少初任教师反映,村校传统的“老带新”帮扶策略已不能适应目前的教育需求。肖伟平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本科毕业的初任教师理论知识掌握更好,但由于专科毕业的初任教师在校期间获得了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上岗后专科生反而比本科生更容易适应工作环境和要求。

第4篇:初任公务员培训心得范文

一、狠抓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不放松,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以《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一是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专项攻坚活动,加强“两会”、“两节”及省、市党代会召开期间矛盾调解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42479件,已调处矛盾纠纷40102件,调处成功38117件,调解成功率95%,无出现民事纠纷转刑事案件和矛盾纠纷引发的。全市“12348”电话共接受电话咨询、接待来访群众1.4万人次。二是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实行政府购买人民调解服务,全面建成12个县(市)区人民调解中心,打造衔接大调解的重要平台。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351名,壮大了我市人民调解员队伍,更好地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推进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基本实现人民调解组织在卫生、国土资源等矛盾多发行业中的全覆盖。三是健全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贯彻中央《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指导意见》,在仓山区、闽清县先行先试检调对接机制的基础上,11月11日,联合市检察院召开了全市检调对接推进会,在全省九个地市中第一家启动检调对接工作,尝试刑事和解制度,拓宽人民调解的深度和广度。四是健全完善医患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去年全市共接访医患纠纷投诉296件,其中市医调中心接访医患纠纷投诉172件(涉及患者死亡的重大纠纷68件),立案81件,结案75件,结案率92.6%。市医调中心在现场应急处置、疏导患者情绪上始终保持中立第三方角色,为我市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出了有益的实践。32字工作方法(迅速反应,冷静介入;引导调解,预防激化;坚持原则,灵活处置;案结事了,不留尾巴),受到省委书记、省委副书记陈文清等领导及中央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专项督导组的充分肯定。

二、狠抓基层基础建设不放松,进一步增强司法行政发展后劲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司法部、省司法厅一项长期性的战略部署,是夯实司法行政发展后劲的有力举措。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的思路,扎实推动基层基础建设。一是司法所业务用房建设有新成效。去年推进48个司法所业务用房建设,其中新建合建的26个,已完工10个,已动工15个,未动工1个;购置、调整和改扩建的22个,已完工16个,已动工5个,未动工1个。实行领导干部挂钩联系点制度,包干督导司法所业务用房建设。市局领导带队深入基层,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帮助基层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司法局加大了与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国土资源和发改委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抢抓工期、抢抓进度,把司法所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司法所队伍建设有新成效。严把人才“进口关”和“质量关”,采取公务员招录、接收干部和调任等方式,配备司法助理员342名,编制使用率94.2%,专项编制使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全力推动副科级司法所长配备工作,市局多次向市委组织部作专题汇报,在市、县两级组织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已配备副科级所长128名,配备率74%,比2010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比。

三、狠抓社会管理创新不放松,进一步消除不稳定因素

创新对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两类特殊社会群体的监督、管理及帮教工作。一是社区矫正工作更加规范。《刑法修正案(八)》使社区矫正制度从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全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7169人,解除矫正2994人,重新犯罪13人,重新犯罪率0.18%。市局增设社区矫正处,鼓楼等6个县(市)区司法局成立了社区矫正科。招录社区矫正工作者317人,社区矫正专项经费按照社区矫正人员人均1500元标准列入县(市)区财政预算。认真开展日常矫治、监管及公益性劳动,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实时定位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会同公、检、法等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5件,进一步规范、统一社区矫正制度。其中市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行为处罚办法》出台以来,63名服刑人员受到治安拘留处罚,41名缓刑罪犯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原判刑罚。在全省率先实行非监禁刑审前社会调查制度,各县(市)区司法局接受人民法院委托,对1138名刑事案件被告人实施审前社会调查评估,评估报告采信率99%,实现社区矫正向审前延伸。二是安置帮教工作落到实处。我市共有安置帮教对象20138人,其中刑满释放16335人、解除矫正2313人、解除劳教1490人。在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下,市局在全省率先建立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为一体的过渡性安置实体“市曙光中途之家”,解决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生活来源和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问题。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刑释解教人员从监所接回机制,推动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建设,已建安置帮教就业基地28个,安置就业157人。各县(市)区还出台了对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的企业予以资金补助的鼓励性措施。

四、狠抓法制宣传工作不放松,进一步增进法治城市氛围

探索法制宣传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拓宽宣传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和感染力。一是做好“六五”普法启动工作。成立了市法制宣传机构,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会同市委宣传部制定了市“六五”普法规划》,并被市委、市政府批转。8月31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10月10日,组织召开“五五”普法总结表彰暨“六五”普法动员部署大会,启动了新一轮普法工作。二是深化“法律六进”活动。开展了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民工等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活动,推动法治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法治文化载体建设。不断推进依法治理工作,组织以“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保障”为主题的“法治”论坛,提高了我市法治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司法行政自身宣传。制定市司法行政系统新闻报道考评办法》,深入开展主题、典型、成果宣传,扩大了司法行政知名度,树立队伍的良好形象。加大与党委宣传部门、中央驻榕和省市级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重点围绕创先争优活动,深度挖掘司法行政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集中开展专题性、连续性的宣传报道。去年全系统共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刊发新闻报道1560篇,其中《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中央媒体27篇,《日报》、《法治今报》省级媒体285篇,日报》、电视台等市级媒体1248篇。

五、狠抓律师工作不放松,进一步促进律师业健康发展

市领导高度重视律师工作,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徐凡新出席了市律师协会换届选举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去年全市律师共担任法律顾问1186家,办理各类案件13000多件,收费10136万元,比增25%。一是加强律师管理工作。认真开展律师事务所、律师年检注册工作,共对98家律师事务所751名律师进行年检、注册登记。规范律师执业准入制度,加强对申请执业人员实习的管理、考核工作。举办了第二届律师论坛、资本市场与法律服务沙龙等培训班,邀请了著名法学家游劝荣等专家授课,圆满完成了律师业务轮训工作任务。二是开展涉法法律咨询工作。律师坚持每周参与涉法接访工作,共接待2300多起,接待法律咨询2.8万人次,依法疏导和帮助上访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受到群众和部门的好评。三是改善律师执业环境。为全市律师建立“律师职业责任险”,防范化解律师执业风险。市局、市律协积极与公、检、法等部门沟通协调,着力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市律协联合市法官协会、市检察官协会举办了羽毛球比赛等联谊活动,促进律师与法官、检察官的良性互动。

六、狠抓公证业务不放松,进一步拓展公证工作领域

去年,全市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19.8万件,占全省一半以上,收费5032万元。其中办理国内民事公证3万多件,涉外民事公证12万多件,涉港澳公证近1000件,涉台公证1.5万多件。一是服务保障中心工作。围绕南台新城、王庄旧城改造、马尾新城建设等城市重点建设项目,指派公证员深入现场,受理证据保全、继承等公证事务,促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罗源、闽清、永泰等公证处积极为农民、渔民办理承包合同、小额贷款合同、山林、滩涂承包招投标现场监督等经济公证,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加大业务建设。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等国外形势的影响,我市传统涉外公证业务滑坡。组织优秀公证员到厦门学习经济公证业务,奋力开拓经济、民事等公证类型。全市经济公证收费661万元,占总收费13%;鼓楼等8家公证处实现了经济公证零的突破;市公证处毛维旺副主任办理的经济公证,单笔收费达150万元。推行新的定式公证书格式,针对《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等法律、法规的出台,调整业务规程,规范公证程序。三是认真开展公证质量建设。年全市公证质量检查共抽检1479个卷宗2688件公证文书,检查结果优秀率为66.4%,良好率31.7%,合格率1.9%,没有发现错证、假证及不合格证。9家公证处与当地效能办进行监控联网,促进提高窗口服务水平。

七、狠抓法律援助工作不放松,进一步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全市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685件,比增7%,接待群众法律咨询8292人次。一是开展为民服务便民窗口建设。投入资金74.5万元,改建、扩建法律援助便民窗口,80%的法律援助机构设置在一层、临街地点。设置LED显示屏、智能排队叫号机及无障碍等配套设施,提升法律援助窗口服务水准。二是扩大工作覆盖面。将医疗纠纷、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等62类案件纳入法律援助受理范围。扩大免于经济困难审查的受案范围,对月收入950元以下以及农民工或因突发事故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等不再审查经济困难条件,使在榕务工的农民工享受到更大范围的法律援助。三是开展专项创建活动。精心准备省级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迎检工作,受到考评组的好评。同时,组织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培训,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检查,提高办案质量,确保专项经费使用到位。

八、狠抓司法鉴定、国家司法考试工作不放松,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水平

全市司法鉴定机构共办理各类鉴定25799件,业务收费共2278万元,比增10%。其中法医类15746件占61%、交通车辆事故类6326件占24.5%,其他占14.5%。开展了13次专项检查活动,组织了181名司法鉴定人参加全省司法鉴定人法律知识考试,新申报的12名鉴定人已通过省司法厅培训。

按照全国“四最”“四严”的要求,认真开展国家司法考试工作。去年考区共有4142人报名,参考3455人,成绩合格的有741人,合格率17.9%。

九、狠抓队伍建设不放松,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