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结构分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近三年来全国及各省高考英语试卷“完形填空”试题的命制,基本上遵循了“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的设计思路。试题特点鲜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即要求考生通读短文,掌握文章大意,综合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等知识,从试题所提供的词汇、短语中判断出使短文意思通顺、结构完整的词汇或短语,在语篇中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目前年英语试题的完型选材多为学生相对熟悉的材料,材料贴近生活,原汁原味。常考文体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有时出现夹叙夹议的文章。结构合理、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语言地道、简练。意义选择填空为主,语法选择填空为辅。单词总量为230~300个,平均15个单词左右设一个空格,密度合适。选项中的干扰项设置与语法结构错误无关,重在文意的干扰。难度略低于教材上课文文章。文章设空格20个,用时约18~20分钟。
二、完形填空的命题特点
完形填空是一种测试学生语言水平和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综合性题型,它要求学生掌握词汇知识,习惯用语,语法知识,句法结构,而且要有一定的语篇领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是综合了现行的单选和阅读的考查,特别强调对语篇及上下文的理解和应用。
1、完形填空所考查的能力。词汇(词的基本用法、词的搭配和习惯用语、同义词/近义词/形似词的区分);语法(句型结构分析);阅读理解能力(快速阅读、找中心句和理顺文章结构);推理、分析、判断、归纳概括能力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
2、完形填空的命题特点。⑴高考完形填空试题材料的词汇量比以前有所增加,文章的难度也相应增大,考查由局部理解向整体理解转移,增加了语篇理解的试题,设问角度突出考查对上下文乃至全篇的理解;⑵试题考查点减少了单句层次的试题,淡化语法,而被情景选择所取代;⑶文章体裁仍以记叙文或夹叙夹议为主,选材体现时代性、思想健康。在布空方面以实词为主,其中以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为核心,另外,选项具有有效性和干扰性,充分体现语言知识灵活运用的特征;⑷对民族文化和语言背景知识的考查加大。
三、完形填空解题步骤
1、总览全文,把握大局。(2~3分钟)。以略读方式快速浏览全文,从语篇整体上了解文章的主题,文体特征,结构框架,找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思路,结合段首句、段尾句和含有连贯意义的词语,找到文章展开的线索以及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2、逐句阅读,各个击破。做到通读全文与猜测并行,可针对不同情况分三轮解题。通俗地讲就是,先做容易做的,不会的题目留到下一轮。
第一遍,对含义明显的词汇,固定搭配或习惯用法,常用句式等纯语言知识问题,可以边读边随时猜测出答案。
第二遍,做那些在通读过程中未能轻易猜测出答案的题目。这类题目的答案,不仅仅取决于对文章局部的理解,还要利用上下文、字里行间的线索猜测出答案。
一、阅读理解的命题特点
考查近三年英语高考的阅读理解试题,可以清晰看出,试题一直以英语《考试大纲》为依据保持着“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语篇”的基本命题思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所选材料题材多样化。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特色鲜明,阅读材料主要来源于最新杂志和网络,强调实用性,更加注重原汁原味的文段的选择,语言更加地道,更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阅读的内容涉及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各个方面。既有严肃的语言学、心理学话题,又有时尚新鲜的社会生活热点问题,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紧跟时代潮流,如新闻事件、广告等,它体现最新的文化趋向、科技新成果新发现。
(2)更加注重原汁原味文段的选择。阅读材料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语言风格,语言更加地道,更加接近真实的语境,文章的展开不再是平铺直叙,而是兼有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文章的行文风格更具英语语言的特点,文章的观点也更加鲜明。
(3)文章阅读量大,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要求考生阅读的速度估计在每分钟50词以上,较大的阅读量既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体现语言的交际运用功能。
(4)考查形式上,仍然以理解主旨大意、寻找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言环境推测生词词义,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等题型为主。
此外,生词出现率提高,长难句子在阅读材料中占有一定数量,增强了对语篇理解的挑战性。生词、一词多义、熟词生义,多种时态的混用、省略句以及插入语等语言现象比较普遍。
二、阅读理解的方法
(1)意群阅读法。此种阅读法是指以意读而不是单词为最小阅读单位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它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有利于增强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起到统揽全局的作用。可以说,意群阅读法在做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屡试不爽。
(2)结构分析法。此法是通过对阅读材料中的一些长句、难句进行剖析,快速梳理句子的结构,把握住其条理和确定句子主干,从而全面理解句子的大意。
(3)关键词语阅读法。此法是根据已给材料的内容,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充分理解它在全文中所包含的重要意义,通过关键词筛选出你所需要的内容。
此外,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需要大家注意:①快速阅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确定文章的中心;②带着材料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全文,注意细节内容,进行仔细核对;③运用多种技巧,进行逻辑推理,综合判断分析;④平时强化训练,提高阅读速度;⑤树立必胜信心,克服畏战情绪。
我们认为,当作学的前沿理论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犹如基因图谱存在于人体一样,赋形思维同样存在于中小学作文写作之中。高考作文其实就是通过重复和对比,展开文章主题, 强化文章思想,从而增强阅卷教师对文章中心的鲜明印象,使文章更感人,更服人,更打动人。
本文结合高考优秀作文,试从开头落笔、结构安排两个方面分析赋形思维的操作路径,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开头落笔的重复与对比
高考优秀作文整篇层次的结构运动规律(开头――中间――结尾)宏观层次分为渐进层次和并列层次。无论哪种层次,具体来说都是通过重复与对比的赋形对立意进行渲染或反衬。通过因果联系法、概括联系法、类似联系法、问答联系法、接近联系法、对比联系法等就能够把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气贯通的文章之树。从赋形思维角度来看,前五种为重复渲染,后一种为对比反衬。运用赋形思维开头行文,关联开头的主题基调,或与标题的情调重复、渲染,或与标题的情调进行对比、反衬,就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通过因果联系法进行赋形
文章的“开头”“结尾”与“中间”部分是一种结果与原因的关系。议论文的绪论、本论、结论就是这种因果逻辑关系。一般来说,文章的开头是“果”,中间部分是“因”。通过原因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背景分析等因果思维把“果”进行确证。如《致质疑者们的一封信》(2015江西)的开头:
小陈举报父亲的事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质疑的内容无非是老陈是小陈的父亲,小陈是否应该举报父亲。我以为小陈是勇于揭发错误的人,从各角度来说,这种举动都是正确的。
文章开头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下文从“理”“情”“法”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
有时记叙文、抒情散文也运用“倒叙”手法,实现内容上的因果联系。如《走进香山之中》(2015广东)开头:“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进其中,就如同走进自然。”运用因果联系法,形象地写出了香山的美,渲染了对香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主体部分从几个角度点明香山美的原因,从而有机地联系了全文。
(二)通过概括联系法进行赋形
概括联系法就是在文章开头对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内容(中间)进行概括总结或综述,或指出一个事件,或评价一个人物,或表达某种感情,或指出具体措施等。如《带您去看花海》(2015广东)的开头:“昨日之时,你教长莺飞,细雨朦胧。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通过富有诗意的凝练语言浓缩概括了下文,下文又是对这两句话的细节化、充实化,从而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又如《三管齐下,不可偏废》(2016吉林)的开头,化笼统为具体,提炼观点,概括有力: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时代要求人们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以谋求发展,同时也要求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以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如何提升语文素养呢?我认为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并且要三管齐下,不可偏废。
(三)通过类似联系法进行赋形
在文章的开头选择与中间部分的事物有某种类似的特征、性质的事物进行描述,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内在联系。可描写一个比喻体,与文章的主题、立意形成一种相似关系。如《喷泉精神,泉水人生》(2015湖北)的开头:
泉水默默流淌,汇成小溪,聚集江河,终奔流在广阔大海,喷泉骄傲喷涌,每滴水珠在空中折射灿烂阳光,构成一道绚丽的彩虹。人生路途,或有人像泉水默默前行,或如喷泉闪耀自我。
开头对喷泉精神与泉水人生进行议论,找到了喷泉、泉水与人生的相似点,思考有深度。文章中间部分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2016江西)亦 如此:
漫画中,第一个孩子先因考100分得到一个吻的奖赏,后因考98分得到一个耳光的责罚;第二个孩子先因考55分被赐一个掌印,后因考61分被赏一个吻。看罢漫画,不禁深思,仅因一时分数升降便或奖或罚,实在失之偏颇。其实,孩子就像正在成长的树,他取得的成绩就像一片片的叶子,实在不必因孩子之树上长出一片好看的叶子而欣喜若狂,更不必因长出一片不太好看的叶子而全盘否定甚至大打出手,切勿因一叶而障目。
(四)通过问答联系法进行赋形
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和中间部分采用设问和解答的流动语言形式,使文章一气呵成。因为问与答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思路一致,时空一致,从而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体。如《共享一杯香茗》(2016四川)的开头:
如若是你,费尽心血,苦心研制,才得以推出花茶新工艺,自己还没有从成功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便泼了你一盆冷水,你会怎么办?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将他们一网打尽,独占市场?
作者紧扣材料,以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与下文浑然一体。
再如《远近结合,感受自然》(2015广东)的开头,通过一个问句,引发思考,与下文有机联系起来:
看春光云影,能y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五)通过接近联系法进行赋形
接近联系法即开头与中间部分在时间、空间上比较近的事物形成联系。记叙文开头写人物活动的环境、器物,从而引出人物的出场。如《王大爷的早餐店》(2015江苏):
我住在一个有些年头的小区里。住在老小区的好处就是――你知道哪个店铺里的东西好。
我知道王大爷卖的早饭最好吃!
以描写环境开头,描述文章写作对象的存在空间(背景式空间)。如《朽木的栀子花》(2014江苏)开头:
小城深处有条老巷。明晃晃黄曛曛的光蔓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相熟的板车,起伏的吆喝,一路的[蒜,噼噼啪啪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
(六)通过对比联系法进行赋形
开头和中间部分进行对比,使文章产生内在的联系,还可以将今与昔、动与静、爱与憎等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文章形成反差,更具张力感。如《“量小”非君子,“无读”不丈夫》(2016吉林):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仅凭语文课堂上的接受、社会实践中的习得是远远不够的。这两种途径固然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但比起课外阅读的作用还是星光较之月辉,不能相提并论。课堂学习重在知识积累,生活实践重在言语交际,只有课外阅读才更能提升语文素养,而且是“量小”非君子,“无读”不丈夫。
二、结构安排的重复与对比
当代非构思写作学认为,重复与对比是结构思维的第一原理,篇章结构的生成原理,是生篇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也是段句行文的第一规律。如果说标题是主题立意的浓缩化,那么,结构则是主题立意分形的外形化体现。高考作文能得优秀者,在结构安排上很多也是运用了“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赋形(足文)思维操作模型的。
作为赋形思维模型的“重复”与“对比”,在写作中制约着材料的生成和凝聚、结构的安排,与话语(语段)的生成。(马正平《高等基础写作训练教程》)如何运用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赋形(足文)思维操作模型进行结构安排呢?这些高考优秀作文给了我们些许操作路径实例。
(一)议论文结构思维路径
从高考优秀范文中的深层结构分析,议论文作文结构安排大同小异,其实都是对赋形思维分析最优模型的“起、承、转、合”的变模,对“重复”与“对比”的思维操作的灵活组合。它们的开头――中间――结尾宏观结构上都是运用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赋形(足文)思维操作模型的典范,只不过进行重复或对比时所采用的思维路径有所不同。
文章在开头部分为“引”,或引述材料提出论点,或开门见山引出中心论点,对文章题目立意进行重复渲染,这是“起”。中间部分为“议”,分析材料拓宽思路,通过“因果分析”与“相似综合”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进行分层次分析,层层深入。其中分论点的展开过程,就是对主题立意进行重复说理、渲染的过程,这是“承”,从理论方面进行重复渲染。后面为“联”,联系实际,展开分析论证,这是运用相似思维,从现实层面对前面理论部分的重复渲染,这还是“承”。结尾部分“结”,总结升华,对前面理论和现实内容的重复渲染,这是“合”。
中间部分的“议”,是通过哪些路径思维方式实现重复与对比的赋形呢?因果思维操作模型能够有效解决议论文写作的深刻性问题。通过这种思维模型,针对作文立意,围绕构成分析“是什么”、原因分析“为什么”、措施分析“怎么样”、功能分析“会怎样”四个问题进行思考,或从某一方面,或从某几方面展开,或由果溯因,或由因求果。从这几个角度,依次挖掘、提炼,渲染成文,充分论证。
1.从构成分析“是什么”的角度生成结构。
对话题或现象的构成、过程、要素进行多维描述,采用构成分析――类型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将文章结构化、秩序化,进行说明性展开。如《阅读的三重境界》(2016天津)作者运用构成分析,将阅读分为消遣型阅读、充电式阅读、精神性阅读三重境界,并指出其主要特征分别为打发时间、现趸现卖、修养身心,生成文章主体部分。《我有我的阳光范》(2015天津)文章主体部分运用构成分析,认为活出自己的阳光范儿就是“怀有一颗乐观向上的自信心、坚强心”“承担生命的重量,重视自我价值”“勇敢追求梦想,不抛弃不放弃”,从“自信心”“承担精神”和“追求梦想”三个层次重复渲染,表达了对“阳光范”的认识。
2.从原因分析“为什么”的角度生成结构。
对话题或现象的原因、前提、条件进行分析,运用因果分析弄清事件产生的背景及原因,进行多维分析、多层次分析,充分展开思维,生成文章结构。如《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2014广东)主体部分就是如此。从“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及“它与网络的双向性,它能随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情感的充盈,获得愉悦的享受”两个方面,分析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的重要原因。
3.从功能分析“会怎样”的角度生成结构。
对话题或现象的结果、功能、影响进行分析,对现象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如《分数背后的隐忧》(2016河南)立意精准,认识到家长将分数作为评价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的错误,由此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主体部分从“加重孩子心理压力”“影响孩子个性发展”“损害孩子道德修养”三个角度分析“分数背后的隐忧”,揭示出过度重视分数的不良影响和危害,思想深刻。又如《尽赏自然,尽得清欢》(2015广东),中间部分是运用功能分析――亲身感知自然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行文: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触摸自然,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文章层层深入,重复渲染。《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2015广东)中间部分则运用构成思维把科技的作用分为“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运用因果思维中的功能分析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进行重复渲染。
4.从措施分析“怎么办”的角度生成结构。
对话题或现象原因、功能分析的价值判断或应对措施,给出“怎么办”的独到对策来解决问题。如《莫拿分数论成败》(2016河南)认为“以分数论成败式的教育方法,急需改弦易辙,回归正途”,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阐述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智慧浇灌个性花朵”“用理性培育飞翔的翅膀”“用责任培养担当情怀”。
5.从相似思维“像什么”的角度生成结构。
通过联想挖掘出两个独立的事物、人物之间的相似性质和特征,如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从整体上贯穿全文。如《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2016江西)中心论点“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让人眼前一亮,比喻贴切生动,说理形象而透彻。《起伏的波浪才更具有力量》(2016广东)善用比喻,通过比喻论证使说理更加形象生动。由漫画内容到漫画寓意,通过分析两个孩子前后两次成绩及所处境况,提出“起伏的波浪更具力量”的观点。
6.从“类”“因”“法”“果”综合的角度生成 结构。
所谓“类”即构成分析,“因”指因果分析,“法”指措施分析,“果”指功能分析,即从上述方面综合运用,生成结构。如《张开双臂,拥抱自然》(2015广东)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运用了因果思维中的原因分析:“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第4自然段运用了因果思维中的功能分析:“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点明感知自然的目的,感知自然的效果。第5自然段还是运用因果思维中的功能分析“感知自然的好处 ―― 悦目舒心”,对前面内容从功能分析角度进行渲染重复。
对于证明性议论文,则是通过空间化的重复与对比,在相似思维操作模型下进行放射性吸附凝聚,从而生成事实论据、事理论据。如《素养,源于实践》(2016甘肃)作者在论证中心论点时,采用古今中外的事例,逐层深入,展示了广阔的视野。事例的论证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寺里的小和尚、知青、毕淑敏、巴金、实等,使内容丰富,文章饱满。而这些素材所运用的就是重复性的赋形思维,通过具体事例进行吸附凝聚,有力地印证了文中观点。
在议论文中,文章的结构、行文过程主要是运用路径思维,但是文章内容的展开,所选的论据以及对所选的论据的安排又要运用赋型思维来进行。在“引”“议”“联”“结”方面的结构思维方式基本是大同小异的,有所不同的是中间部分“议”的思维路径,或原因分析,或措施分析,或功能分析,或构成分析。有的作文侧重于“是什么”(“有什么”)的解剖,有的作文偏重于“为什么”(原因、本质)的思考,有的文章偏重于给出“怎么办”(措施、办法、建议)的独到对策,有的文章偏重于“会怎样”(意义、影响)的预见,从而实现了作文的多姿多彩。因此,在高考作文中,思辨式议论文可以通过逻辑化的重复与对比――因果思维中的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影响分析展开,或进行剥笋式分析,或多角度多侧面分析。不同的优秀作文,对观点展开的方式格局不同,其实是对上面各种分析项目的取舍,以及对每个项目的量的多少的处理不同而已。
(二)记叙文结构思维路径
记叙文的结构思维同样可以运用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只不过具体操作方面有所差异。在高考优秀例文中,作者安排结构运用“渲染”“重复”的写作思维模型来渲染文章中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
1.通过重复与对比生成记人记叙文的结构。
即通过具有内在相似性或异质性的材料、形象、情节的复制、聚合,从而渲染或反衬主题。如《带您去看花海》(2015广东)作文总体结构是重复的结构模式,而在内容方面又运用了对比,全文结构浑然一体。开头部分第1、2自然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重复渲染对自然的感受。正文部分的结构仍是重复性结构。第3、4自然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是对文章主题立意的重复性展开。第6自然段用议论、抒情总结前文,渲染重复文章主题立意。结尾部分,即第7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再次重复文章主题立意。在内容方面,“我”与外婆年龄的对比,对自然感知多与少的对比,离荷塘远与近的对比,都拓展了作文的张力空间,提升了作文的价值。
2.通过逻辑化重复与对比生成记事记叙文的 结构。
记事记叙文事件的形成是由若干事件的因果关系链条连接起来的。正如马正平老师所说,记叙是不尽的因果思维推想描述。记叙文的结构思维其实是对事件进行的全过程的因果分析――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如《王大爷的早餐店》(2015江苏)为了写出老大爷的生活智慧,通过原因分析,整体介绍了早餐店热闹非凡的原因――王大爷懂得满足,希望顾客陪伴说说话,通过背景分析点出了老伴去世,通过功能分析点明了老大爷早餐店不提价的影响,人满为患,温馨和谐。文章主题含蓄蕴藉,令人回味。
3.通过空间分析的重复与对比生成以描写为主的记叙文的结构。
当作者对文章的情思来源于景物时,主要\用构成分析对景物进行描写,实现赋形。《走进香山之中》(2015广东),作者行文时从宏观“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角度,运用了“渲染”“重复”的写作思维模型来渲染文章中心、主题、立意。本文始终贯穿的是作者对香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是赋形展开的基础。作者不断地摄取香山的事物,反复渲染的是以香山为代表的大自然的美。本文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进程,整篇文章实际上是运用了过程分析的路径思维。各种景物以场景形式呈现,是以构成分析展开,并进行重复性赋形思维。从段落关系看,开头、中间部分都是运用了“渲染”“重复”的写作思维模型,结尾则运用对比的写作思维模式来反衬文章的立意。
上面的记叙文运用了赋形思维,结构至简,浑然一体,在文章结构章法上对主题、立意、情调进行不断重复、渲染。通过空间化、逻辑化的重复与对比,辐射性吸附凝聚材料,进行结构、 行文。
总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写作的启示。高考优秀作文,无论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中生成文章之“树”。在结构安排方面,可以运用“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赋形(足文)思维操作模型,对作文结构进行重复渲染,形成主题化的结构或结构化的主题。重复与对比――高考优秀作文写作思维之道。我们可以用当代最先进的作文教学理论非构思写作学指导我们的中小学作文实践,从而使作文教学往前再迈进一步!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riting, we find that the writing of Das Kapital, in particular Primitiv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economic writing, the deep creative spirit of the writer comple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reasonabl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primitiv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and the spirit of humane care, so the Das Kapital with cultural form give birth to the factors of a variety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he poetic field with content and form, and show the writing features with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ten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writ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way.
关键词: 写作学;资本论;文化书写
Key words: writing;Das Kapital;cultural writ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53-01
0 引言
就经济学的视角而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就哲学的视角而言,它是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写作学的视角而言,它也是一种文化文本的独特书写形态,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诗性表达。
1 《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的必要性
当前的诸多文化现象和事实已经充分地说明,资本及其原始积累活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坚持文化研究的态度,从宏观的文化维度进一步研究和认识《资本论》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文化书写的意义,从而推进这一文本在其他学科的接受和研究的进程。从写作学的角度看,无论就创作思想表达方式,还是创作的人文精神而言,对《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都是十分必要的。
统揽学术界六十年的研究轨迹,从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对《资本论》只做单一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容易造成对该著在当下中国语境所谓时过境迁意义上的判断失误。为此,我们以经济学和写作学的复合视点为切入,揭示作为文化文本形态而存在的《资本论》的书写特色,从文化形态的角度科学地把握蕴藏于《资本论》的创作思想和书写特点。
2 《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的可行性
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书写所涉及的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的表达,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劳动者个体私有制的表达,对于租地农场主的表述,无不饱含对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关照。因此,我们以此为逻辑起点而对其进行的写作学透视便具有相当程度的现实可行性。
正基于此,从写作学与经济学的相结点出发,正如鲁迅将历史著作《史记》解读为无韵的文学文本《离骚》一般,参照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在把握了文本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点上,就可以把《资本论》的写作理解为由准备、加工、总合三个阶段构成的创作过程,可以理解为由思想理论体系、写作思维、表达形式等多个层面构成的文化文本,亦可理解为由现实、作家、文本、接受等四个要素所构成的文化活动,更可以理解为以前三个方面为基础的由内容(在人文关怀精神统辖下的理论建构)和形式(以理性的结构分析为手段的文本书写)相统一文化信息的合成体。
3 《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的写作特点
3.1 基于将《资本论》视为文化形态的文本的理解,从写作方法上来看,作者――马克思首先从理论和事实相统一的角度,将人的生存问题设置为理论书写的参照。他说,“这种原始积累在政治经济学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学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亚当吃了苹果,人类就有罪了。人们在解释这种原始积累的起源的时候,就象在谈过去的奇闻逸事。”[1]作者以神学中的创世说来类比原始积累,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基调。作为全文的统领,此处关于人的诞生问题的引入建构了作者创作意识中人文关怀精神的生长点。把人的生存问题设立为理论书写的参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马克思理论书写的文化维度。马克思进一步写到,“这种剥夺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只有在英国,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因此我们拿英国作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他从文学书写的“典型塑造”的角度来引出对于英国资本主义书写的写作学意义,这样的写作方法既直指经济写作的主旨又完全符合一般写作的规律。
3.2 马克思的写作风格总体上讲是在质朴的写实中进行诗性还原,却不是滑向一般意义上呆板的经济写作[2]。淡化和疏导了读者感受资本之恶的郁结,客观上起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谓“卡塔西斯”的审美净化作用。为了延伸这种审美作用,以简洁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农村田园生活的突变;既强化了形式层面的画面感,也承载了内容表达上的厚重感。从被引用的意义上讲,萨默斯的话语已经被转化成了《资本论》的文本语言,增强了对于主体创作精神多元化表达的效果,从而凸现出对资本积累的结构性分析中的诗意表达。
3.3 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生成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将对于人的关怀意识置于创作精神的圆心,进而辐射到下层社会的每个角落里的每一群体,既增加了思想的深度(质料因),又完善了写作的结构(形式因)[3]。马克思通过对亨利时期“法律对于人的规训和惩罚”(福柯语)的陈述,揭示出了资本的主体性形成所造成人的消亡的惨状。从主体介入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如同进行着对资本的考古研究,以旁观的、零度书写的角度,还原了“资本自从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事实;从文本结构来看,《资本论》的表层结构(一般论述性结构)和深层结构(观念和话语的组织与传达的构造)是相统一的,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文本结构的完整性。
4 结语
在国内研究不断深入的进程中,马克思理论文献的文本研究逐渐地变得重要起来了。《资本论》作为文化的文本,其宏大而又非形而上学的写作实践和审美视野大大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挖掘寓含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方法中的思想资源,对于指导年轻一代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本身,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探讨其文本写作特色,对于纠正当前学术文章枯燥的思辨文风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3][德]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173,462.
(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浙江 临安 311100)
【摘要】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理论逻辑性强、数学公式太多、实践内容太简单等问题。对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建立案例库,推行课程论文的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课程论文
《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利用统计方法、数学方法构建经济模型,以此来揭示经济过程中各环节之间和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的理论上、数量上相互依存关系。其产生于20世纪30时代,经过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发展及60年代的大扩张,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及其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各种政策评价的一个重要工具。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及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注重计量经济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作为这门课的主讲教师,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就一下问题进行探讨:
1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内容紧凑,数学公式多, 并且教材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内容。
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符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
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2)样本数据的收集;(3)模型参数的估计;(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
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因此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
2提高“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2.2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通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3结束语
通过案例教学和课程论文在我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已经推行了3年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熏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了对经济热点问题的敏锐性,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毕业论文中,关于与计量经济学相关的论文也大大增加,并计量方法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回归模型。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邹莉娜.应用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21:24-25.
[3]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21:11-13.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1.题目:购物网站设计与实现
2.主要任务:以PHP为主要制作工具,实现购物网站的用户注册、登录、验证身份及用户数据的采集、物品的预览查询、搜索/查看物品信息以及站内最新物品信息并可进入在线下单从而实现网络销售。
3.研究目的:现在网购无法全面取代传统购物渠道,但是网购能够灵活调整运营政策,使它能够满足某一类人特别关注的侧重需求。我长久以来也是以此为出发点,关注网购商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套网购运营模式,这些网购能更佳的满足某类人侧重需求,对他们来说有强烈的购买理由。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积累完善这类网购模式,实践这些网购,赚取利润并积累网购运营经验,在网上购物大发展时机到来时拥有先发优势。
二、调研资料情况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网络销售正在健康、飞速的发展,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了虚拟客户资源的竞争。从而找到一个好的销售平台、建立一个好的网店已经成为各个店主一项关键任务。同时,当今的市场环境又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客户的需求在变,对网上购物的需求也相应处于变化之中。如何能快速适应这一变化,提高网上购物流程的工作效率,进行快速定位,也就成为店主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铺天盖地的传统销售攻势中,电子商务以其方便、快捷、时尚、触角敏锐而初露峥嵘。在销售旺季宣传人员像蚂蝗一样铺满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行人丢弃的宣传单页时,网上销售却以其视觉冲击力强信息全面更加深入人心,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网下购物是人们延续数千年的习惯,有无数书籍在讨论消费者行为,强调客户体验,并推荐用各种方式方法促进销售,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一切都是基于消费者日常购物时先通过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来判断是否应该购买一件商品,然后要在对比不同渠道的同类型商品的价格和售后服务后再做出购买决定这一流程。简单的说,第一步是感官体验,第二步是理性判断。
虽然传统市场中人们也强调货比三家,但姑且不说三家是否足够,仅是在物理位置相隔较远的不同渠道中找到三个同类型、档次的商品进行细致比较的成本就非常高。消费者理性判断的高成本就促使商家着重于满足顾客的感官体验,从而发明了各种营销手段并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客观的说,传统市场中如果消费者不考虑成本的在各种渠道对希望购买的商品进行细致对比并理性判断,大部分商家将失去现有客户。 所以网络上急需一个第三方平台来为商家和客户牵线搭桥,来应对网络购物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条件下、我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发建立一个购物网站。
参考文献:
[1]宋尚平,李兴保。 PHP模板引擎Smarty的安装配置及应用实现[J]. 现代教育技术, 2007 : 9.
[2]邹天思,孙鹏。 PHP从入门到精通[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Michael kofler. MySQL 5权威指南[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4] 潘凯华, 邹天思。 PHP开发实战宝典[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5]W.Jason Gilmore. PHP与MySQL5程序设计[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6]仝戈, 张武装。 Smarty在基于MVC框架的Web应用程序开发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09.
[7]明日科技。 PHP函数参考大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8]赵鹤芹。 设计动态网站的最佳方案:Apache+PHP+MySQL[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出版社, 2007.
[9]陈湘扬, 陈国益。 PHP5+MySQL网页系统开发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10] Ben Forta 着, 刘晓霞,钟鸣译,MySQL必知必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1] Elisabeth Freeman, Eric Freeman. Head First HTML with CSS and XHTML[M], OReilly Media, Inc, 2005.
三、初步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学习并掌握网站开发工具EPP编译器、Dreamweaver网页编辑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
(2)进行网站需求性分析,包括网站的功能需求并设计流程图,网站的性能需求以及建立网站需要注意的其他各项要求。
(3)进行网站数据库的结构分析,包括逻辑结构分析和物理结构分析(作图举例说明)
(4)进行网站界面的设计,把各个功能模块排列组合,其中包括对主页、用户登录界面、后台登陆界面、后台主界面、后台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5)安装部署。检查安装环境并参照使用说明下载安装登陆
四、预期结果
对于网上商店,其最大好处是要能给用户带来最大的便捷,这种便捷不仅体现在网络之外的物流、商品的折扣等,更要体现在进行网络操作时的易用性,能够模拟用户的购书行为,营造一种尽量真实、贴切的用户购物过程。
五、进度计划
1-2周:认真阅读毕设要求,确定研究题目并查阅相关资料
3周:撰写开题报告脚本,进行必要修改并最终敲定上交报告
4-8周:学习网站建设所需软件的运用如EPP编译器、Dreamweaver网页编辑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6-9周:绘制网站流程图并着手针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编辑和数据库的建立
10-11周:检验各功能模块的可行性,搭建购物网站基本框架
12-13周:设计购物网站页面,进行网站建立后期的修进和美化
关键词:结构分析;难点分析;资格和水平考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1-220-02
2009 Network Planning Designer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Examination
LAI Gang, SHI You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examination of Network Planning Designer held in November, 2009. This examination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at one part held in the morning and the others held in the afternoon. we also analyze the emphase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exam.
Key words: structure analysis; difficulty analysis; qualification and level test
2009年11月14日,第一次网络规划设计师的考试开考。考试过后,希赛教育的工作人员通过回访,了解到学员普遍反映综合知识和论文还算正常,但是案例分析的试题比较偏。希赛教育的学员感觉论文把握最大,因为两道论文题有多篇范文参考,同时作为模拟练习,写过论文并且反复修改过了。下面,一起来回顾此次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的内容,以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情况有个整体的把握。
1 网络规划与设计综合知识
2009年下半年(11月)考试网络规划与设计综合知识试题出了不少经典的、常考的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分布如表1所示。
从整个试题结构来看,网络与安全方面的知识占了70%以上的分数,与其他高级资格相比,所考查的范围更小,专业化更强。同时,侧重了对项目管理知识的考查,比例高达9%。
从试题的出题范围来看,主要以《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全程指导》(希赛IT教育研发中心组编,施游、张友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为准。另外,相当一部分试题是希赛教育模拟试题的原题,或者具体数据不同,但考查点相同。因此,作为一种复习和应考手段,学习好《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全程指导》和《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试题分类精解和题型练习》。
2 网络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
网络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试题一共是三道题目,全部是必答题,每题25分。
试题一描述的是一个公交项目,在集团范围内建设一个用于公交车辆监控、调度的企业网络,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大力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问题1(a)是求可靠性,可以直接使用《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全程指导》(希赛IT教育研发中心组编,施游、张友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6.2.3节“系统可靠性”中给出的公式,只要套用公式即可求出结果;问题1(b)和问题2是一个复杂点的计算题,大家只要小心一点计算即可,其中要注意一些陷阱,例如B和b的区别,有些业务没有上行流量,有些业务没有下行流量;四个分公司拥有车辆的比例为1:2:1:1,而不是相等的,还需要注意5年后的增长率的计算等;问题3要求考生按图分析,只需要考生对着拓扑图寻找,图中没有双份的设备或者线路都可以认为可能是故障端点。
试题二的问题1考查的是OSPF进程配置,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请考生阅读《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全程指导》的第7.4.6节“OSPF协议”,其中给出了OSPF的常用命令,同时给出了一个配置实例;问题2考查的是loopaback接口地址指定、指派路由器、备份的指派路由器相关配置。这里考得比较细,很多考生都将在这里失分,这也在情理之中。手工控制选举的方式来指定谁将成为DR,谁将成为BDR。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控制每台路由器的Router ID来指定DR、BDR,第二种是通过修改路由器优先级来控制DR、BDR的选举;问题3考查的是创建OSPF虚链路配置,请《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全程指导》的第7.4.6节“OSPF协议”,此处不再赘述。
试题三的问题1主要考查STM-1的特性,例如,传输速率为155.52Mbps;支持STM-1的接口称为CPOS接口;CPOS接口支持63个E1线路的逻辑绑定等;问题2其实是考查冗余网关、冗余链路相关技术特性及优点;问题3考查核心路由器千兆以太口与传输设备千兆以太口之间可能存在的工作机制,这是一种对考生经验的考查。
3 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
本次考试论文试题给出了2道题目,考生可从中选择一道来写作。希赛教育的学员拿到试卷后会发现,论文试题和模拟试题相当接近,而且在平时已经历过多次的强化训练,写作的技巧能运用自如。
试题一论电子政务专用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专用网络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例如,子网规划设计(含网络地址规划与分配)、虚拟网络划分、路由策略、网络带宽(流量)估算、网络管理、远程接入、网络布线、电子政务内网与外网的划分等。整篇文章只需要重点对两、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就可以了。又如,可以结合工程实践着重论述电子政务专用网络的内外网划分和系统安全、内外网互联互通的关系。
试题二论网络系统的安全设计
安全方面可以阐述的点就更多了,可以首先叙述作者参与分析和设计的项目概要和所担任的工作。具体叙述在参与网络设计中遵守的安全原则、目标。应当讨论在选用上述有关技术和措施时所采用的相应的策略与原则。文章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指明在该系统中要解决的安全问题,并详细地论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施游,张友生.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全程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施游.网络工程师冲刺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电气控制;PLC技术;自动化;无人值守
1 引言
随着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技术的逐渐发展,很多工业生产要求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功能,都采用PLC来构建自动化控制系统,尤其是对于一些电气控制较为复杂的电气设备和大型机电装备,PLC在电气化和自动化控制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顺序控制,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易于构建网络化和远程化控制,以及实现无人值守等众多优点。基于此,PLC技术逐渐成为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的主要应用技术。
本论文主要结合数控机床的电气化功能的改造,详细探讨数控机床电气化改造过程中基于PLC技术的应用,以及PLC技术在实现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功能上的应用,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 数控机床的电气化改造概述
2.1 数控机床的主要功能
数控机床是实现机械加工、制造和生产中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类机电设备。数控机床依托数控化程序,实现对零部件的自动切削和加工。但是目前我国仍然有超过近1000万台的数控机床,主要依靠手动控制完成切削加工,无法实现基本的电气化和自动化控制。为此,本论文的主要的目的是基于PLC控制技术,实现数控机床的电气化改造,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 数控机床的所有电机、接触器等实现基于PLC的自动化控制;
(2)数控机床的进给运动由PLC控制自动完成,无需人工手动干预;
(3) 自动检测零部件切削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如加工参数、状态参数等等;
(4) 结合上位机能够实现对数控机床的远程控制,以达到无人值守的目的。
2.2 电气化改造的总体方案
结合上文对于数控车床的电气化、自动化改造的功能要求,确定了采用上位机与下位机结合的自动化改造方案。该方案总体结构分析如下:
(1) 上位机借助于工控机,利用工控机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重点完成数控车床的生产组态画面显示,以及必要的生产数据的传输、保存、输出,同时还要能够实现相关控制指令的下达,确保数控车床能够自动完成所有切削加工生产任务。
( 2)下位机采用基于PLC技术的电气控制模式,由传感器、数据采集板卡负责采集数控车床的生产数据、环境数据、状态数据等所有参数,由PLC实现对相关数据的计算,并传输给上位机进行相关数据的图形化显示和保存;另一方面,PLC控制系统还接收来自于上位机的控制指令,实现对数控车床的远程控制。
(3) 对于数控车床最为关键的控制――进给运动的控制,利用PLC+运动控制板卡的模式实现电气化和自动化的控制。具体实现方式为:选用合适的运动控制板卡,配合PLC的顺序控制,对进给轴电机实现伺服运动控制,从而实现对数控车床进给运动的自动化控制。
3 数控车床电气化自动控制改造的实现
3.1 系统改造结构设计
数控车床的电气化自动控制改造,其整体结构如下图1所示,其整体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3.1.1 底层设备
底层设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实现数控车床自动切削加工运转等基本功能的必要电气、机电设备,如电源模块、电机模块等,这些机电设备能够保证数控车床的基本功能的稳定可靠的实现;其次,底层设备还包括各类传感器,比如监测电机转速、温度的速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监测进给轴运动进给量的光栅尺等,这些传感类和数据采集类设备为实现数控车床自动化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源。
3.1.2 本地PLC站
本地PLC站主要负责接收底层传感设备传送过来的传感参数、状态参数及其他检测参数,通过内部程序的运算,判断整个数控车床的工作状态,并将其中的重点参数上传到远程控制终端进行数据的图形化显示、存储、输出打印等操作;另一方面,本地PLC站同时还接收来自于远程控制终端所下达的控制指令,比如停机、启动等控制指令,PLC站通过对相应执行器(比如电机)的控制,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功能。
3.1.3 远程控制终端
远程控制终端主要是依赖于工控机实现的上位机数据管理和状态监控,需要专门开发一套面向数控车床加工、生产和自动控制的软件程序,以实现对数控车床的远程化、网络化、自动化控制,真正实现无人值守的功能。
基于PLC的数控车床电气自动化改造框图
3.2 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
本研究论文以CK6140普通数量机床为具体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其电气化、自动化控制的改造。通过上文对机床改造方案和结构功能的分析,可以确定整个机床电气化、自动化改造,一共需要实现14个系统输入,9个系统输出。结合控制要求,这里选用日本三菱公司的FX2N-48MR型PLC,输入回路采用24V直流电源供电方式。根据对数控机床的各模块控制功能的分析,选用合适的接触器、继电器、开关、辅助触点等电气控制元件,与PLC共同实现对电气设备的控制,比如PLC通过接触器控制电机模块,PLC通过继电器控制电磁阀等部件,从而完成基于PLC控制的数控车床电气化改造。
4 结语
随着电气设备的越来越复杂,工业生产对于电气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PLC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了当前工业自动化生产控制中的主流技术之一。采用PLC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现自动化控制同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极大的避免了由于采用单片机技术而造成的系统不稳定现象。本论文结合电气控制详细探讨了PLC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给出了具体的系统设计实例,对于进一步提高PLC自动化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叙事学的诞生直接受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但是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却认为:广播电视从发明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对叙事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拟从叙事学与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图像转向、图像转向与广播电视的诞生等一系列的关系链中,探寻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
【关键词】 广播电视 叙事学 语言学转向 图像转向
从时间上看,广播电视的出现与叙事学的兴起均发生在同一时期。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苏联,并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于60年代正式诞生于法国。这也正是广播电视从诞生到不断成熟的几十年。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Sarah Ruth Kozloff)在《叙事理论与电视》一文中指出:“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The same decades that have brought the gradual invention, birth, and increasing maturity of broadcast television have also played ho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critical field, “narratology” or, more simply, “narrative theory.”)(1)
这几十年间广播电视和叙事学的发展情形是怎样的呢?广播电视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一
广播电视这种新媒介在19世纪末期就已有雏形,而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叶。1895年俄国的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两位科学家经过各自独立的研究,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并先后成功地进行了长距离通信试验。1906年加拿大人费森登教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广播实验室,并在圣诞节前夕通过无线电波首次进行了声音传播。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这是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
电视的诞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884年11月 6日尼普可夫把他发明的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一年后专利获得了批准。1924年贝尔德采用两个尼普可夫圆盘制作了一台电视机,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剪影画,贝尔德本人则被人尊称为电视之父。 1924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的电子电视模型出现。1931年兹沃雷金又制造出摄像机显像管。1936年11月 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完全采用电子电视系统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这一天被公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1954年彩色电视在美国试播成功。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这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1962年6月19日,美国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首次成功地转播了电视信号。
无可否认,电视这种新媒介的出现,对整个的社会思潮、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
二
叙事学诞生在“语言学转向”的20世纪,而20世纪对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语言学转向”了。“语言学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一词最早是由古斯塔夫伯格曼在一本名叫《逻辑与实在》(1964年)的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学转向”发生的标志是哲学家们共同采纳了语言分析的方法。随后,这一用语主要由理查德罗蒂编辑的一部题为《语言学转向——关于哲学方法的论文集》的书而被广泛传布。什么是“语言学转向”呢?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语言学转向”有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又是相互联系的。之一,由历时语言学研究转向共时语言学研究。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创立的,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着眼点应为当今的语言符号系统,应该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去追踪这些成分之间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二,由语言学研究转向话语学研究。什么是“语言”和“话语”呢?“语言”一般被看作是一个由一整套固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完整体系,确定性、清晰性、规律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话语”则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言语,话语意义的确定不仅要取决于话语自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境所决定的。语境的构成包括对话者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心理状态、文化修养等因素。因此相对于语言来说,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非规律性成为话语的一些主要特征。这种转向分为两个阶段,前者可以说是语言学阶段,后者是转向话语学阶段。如果说在本世纪前半期,西方文学批评得益于“语言学转向”,使得文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对文学对象的把握更加确定,那么到了本世纪的后半期,这种转向由于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得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学语言学批评所确立的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变得不确定起来,甚至连语言的表征都产生了危机。人类文明赖以依存的载体变得不可靠起来。当代西方的文学批评,特别是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陷入了自我解构的困境。这便是文学话语学批评产生的开始。
“语言学转向”催生了一些新学科和新理论,叙事学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叙事学最初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直接影响着叙事学的诞生并被公认为是叙事学的发韧之作。普洛普打破了童话故事传统的分类方法——按人物和主题进行分类,他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他按照不同的“功能”从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种类型,建立了一种被称为故事形态学的框架。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了法国。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1945年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刊登了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的专号系列文章,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不过,“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3)托多罗夫对叙事学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4)
受“语言学转向”大背景的影响,叙事学又分为经典叙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流派。“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学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用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 “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5)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大概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受到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读者反应理论、文化批评等多种理论或者流派的影响的结果。三
“语言学转向”几乎渗透到所有的人文学科,就像电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一样。W.J.T米歇尔说:“罗蒂哲学史的最后阶段便是他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这一发展已在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产生纷繁复杂的共鸣。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以及文本性的种种模式已经变成对艺术、媒介以及文化形式进行批判审思的通用语言。社会便是一个文本。自然以及对它的表征已经成为‘话语’,甚至连无意识也如语言一般结构而成”。
(6)至此,我们会进一步追问:“语言学转向”是怎样发生的呢?导致这种人文学科“纷繁复杂的共鸣”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W.J.T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归纳了这种变化的原因。他说:“思想界及学术界的话语中所发生的这些转变,更多的是它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与日常生活及普通语言关系不大。这样说的理由并不见得有多么不言自明,但是人们似乎可以明白看出哲学家们的论述中正在发生另一种转变,其他学科以及公共文化领域中也正在又一次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我想把这一转变称为‘图像转向’。在英美哲学中,这一转向的变体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的语言’,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及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例范型这一假定作为其开端的。”(7)也许我们会再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图像转向”?导致“图像转向”的原因又是什么?金元浦教授作了这样的解释:“美国学者W.J.P.米歇尔说,当下社会科学以及公共文化领域正在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而在当代哲学家的论述中,这种转向也是明白无误的。他把这一变化称为‘图像转向’。那么,图像的转型转向哪里?这不是向幼稚的摹仿论、形象化再现或图像的辅助解说转变,也不是向主体客体相互对应的理论回归,更不是一种关于图像‘在场’的玄学的死灰复燃;它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它从根本上动摇了长期以来由传播手段限定和形成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即文字长期居于独霸地位的现实。而是把图像当作视觉性、机器、体制、话语、身体和喻形性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来加以研究。因为重要的现实是,图像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 陶东风教授说:“通俗报业的图像化,电影和电视的数字图像化、后成像术的出现和医学成像术的发展,成了转换的标志,更不用说互联网无休止的图象轰炸了。因而继文化研究,怪异理论和黑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之后,西方兴起了视觉文化这个时髦的、也有争议的研究交叉科学的新方法。视觉影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媒体研究、艺术史、社会学及其它视觉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中心。”(8)我们有理由认为,只有影像媒介的出现才标志着“图像转向”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的动力一道完成了“图像转向” 的重任。维克多维坦查说:“文字与图像谁更卓越,今天是图书和电视的卓越之争 电视以其随机的不连续的图像与线性传统作对,打破了逻辑和思维的习惯。(9)
四
视觉和图像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希腊以来就在文学艺术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如西方绘画与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影响几乎在西方文学影响之上。中国的诗学也是很重视形象的,如“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之说等等。但是,“图像”在中西传统叙事中却未能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叙事方式,即使是近代电影的出现,也因为局限于“非现实”的艺术领域,其叙事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于德山在《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一文中指出:“电视图像叙事真正创造、释放了‘图像’叙事的威力与作用,以电视图像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强势阶段开始形成以电视图像叙事为代表的视觉化叙事类型开始成为主导型的叙事类型,开始占据社会叙事格局的主流。电视叙事铺衍着社会的话语,构成了西方后现代现实典型而驳杂的叙事文本。”(10)萨拉科兹洛夫说:“在当今的美国社会里,电视也成为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11)
电视作为影像叙事媒介,可以说是处处浸透着叙述,也可以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换成叙事文本。萨拉科兹洛夫指出:“大多数的电视节目——情景喜剧、动作系列片、卡通片、肥皂剧、小型系列片、供电视播放而制作的影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同时,“叙述不仅是电视上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座大门或一只格栅,即使是非叙述性的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是由这一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 。”(12)电视叙事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着我们以前的经验。麦克卢汉在1961年就指出:“电视是一种整合性的媒介,它迫使长久分离和分散的经验成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13)
电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叙事媒介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它已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罗杰西尔弗斯通在《电视与日常生活》一书中也指出:“电视融入日常生活的明显之处在于:它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抚慰者,这是它的情感意义;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意义;它随处可见,这么说不仅仅是指电视的物体——一个角落里的盒子,它出现在多种文本中,——期刊、杂志、报纸、广告牌、书、就像我的这本;它对人造成的冲击,被记住也被遗忘;它的政治意义在于它是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核心机制;电视彻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14)我们有理由认为:电视的日常生活化的诸种意义也应该包括了对于叙事学这门学科的主导作用的意义在内。
以上是我们循着萨拉科兹洛夫的思路,从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的几十年间在人文社会学科所经历的两大事件——“语言学转向”和“图像转向”的因果关系中,从电视媒介对于社会文化和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介入及其影响中,追溯了叙事学诞生的背景和主导成因,为萨拉科兹洛夫的断言——“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找到了一种事实上和逻辑上的因果链。
注释:
(1)Sarah Ruth Kozloff: Narrative Theory and Television , in Robert C. Allen Channels of Discourse,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7, 42。并参考麦永雄等译《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2)(13)[加]埃里克麦克卢汉 弗兰克秦格龙等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226 页,439页。
(3)参阅谭善明:《叙事学》, culstudies.com/
(4)Todorov. T: Grammaire du Decameron(M), Mouton: The Hague, 1969,69.
(5)申丹:《叙事学》,《外国文学》2003第3期
(6)(7)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范静晔译,culstudies.com
(8)金元浦/陶东风:《视觉新景与文化焦虑——文化研究二人谈》,cass.net.cn/chinese/s15_wxs/qianyan/whyj/11.htm
(9)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49页。
(10)于德山:《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