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

第1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图书馆 数字化 模式

实现数字化模式是高校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馆藏资源高效利用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虽然高校图书管理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我们有信心去一一克服这些障碍,下面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基本含义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简而言之就是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是信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数字化的实现使图书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更加高效和快捷的时期,数字化图书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含诸多技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等,数字化图书馆的形成就是把上述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合,在此基础之上,使之形成完整的一个整体,最后作为一个高新技术项目而存在,这就是所谓的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

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模式

(一)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讲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数字化资源和馆藏资源,这是数字化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二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在检索的过程中必须达到智能化的程度,检索的智能化是实现图书馆数字化的重要标志;三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运行的过程中是以信息结构为基础的,这种信息结构具有分布、开放的特征,此外数字化运行还必须要依靠高速可靠的网络环境;四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之间并非独立分割的,而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上就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最显著、最突出的四个特征。

(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运行模式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运行的过程中,用户通过网络以及通信系统,会连接到一个咨询系统,这个咨询系统是隶属于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这个统一的访问界面上,用户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任何自己想要咨询的信息和资源。此外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还需要建立所有不同需要的文档,创设这些文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方便对一些大型复杂的系统进行可视化的说明,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最终的系统模式,那么在建构这些系统模式的过程中,具体需要哪些操作和流程呢,可尝试通过“Use Case图”、“静态结构图”及“动态行为图”这三种图形来建立系统模型,其中静态结构图又包括对象图、组件图、配置图及对象类图四种,动态行为图包括状态图、活动图、顺序图及协同图四种,使用这些类别的图使系统可视化从不同的抽象角度来实现,一般它具有一下几种特征:可视化,表示能力强;容易掌握,方便使用;直接面向对象,简单明了。

三、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需要,图书管理的数字化不但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和趋势,还为广大师生的科研教学和资料的查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使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无形中推动了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二是方便图书工作人员对图书进行高效管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馆藏资源日益丰富,这种状况无疑加大了管理人员的负担,客观上造成了管理的漏洞和困境,而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实现,不但可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还可大大提高了图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可谓一举多得;三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资源有限性的问题和矛盾,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现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数字化模式可有效促使图书资源和资料的全球运用和流动,进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可行性分析通俗来讲就是管理化的操作性问题,从当前发展的情形来看,实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完全可行的,问题的关键是建设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首先在静态结构的设计方面,当前图书馆运行的传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早已经不能满足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关联性,必须在静态设计方面下工夫,秉持面向对象的原则,积极构建数据模型及管理模型等,这样就从源头抓住了设计系统最关键、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其次是动态性的结构设计和分析问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建立在网络环境和更为开放的信息结构基础之上,其基本流程是非常方便简单的,可以通过一个外化的顺序图来反映,先是用户通过登录流通系统的用户使用的页面,接着输入密码及验证码等,顺利进入系统内部,然后用户根据自身需要输入指令,传达到电子书刊所对应的模块,最后通过系统总程序的控制和操作来向客户提供具有独立版权的电子书刊,整个流程快捷方便高效。

四、结语

实现高校图书管理的数字化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这是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非常具有可行性,因此我们要做出积极努力,切实为实现图书管理的数学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勇,张岩.浅论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2]苏洁.浅析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2).

作者简介:

第2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图书;管理;设计;实现;Access

1.引言

图书资料的管理是高校图书馆必须切实面对的工作,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图书资料,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且较为烦琐,另外随着图书资料数量的增加,其工作量也将大大增加,这必然增加图书资料管理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给图书资料信息的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很多困难。

经过详细的调查,目前我国各类高等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图书资料管理还顶留在人工管理的基础上,尤其是中、小学的图书资料的管理更是如此,这样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管理方法将浪费许多人力和物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管理方法必然被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方法所取代。

图书资料管理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分支,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因此,开发一套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及时的。因此可以把图书资料管理作为设计的题目,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几年在校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开发一个图书管理系统来帮助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

2.系统分析

2.1 需求分析

2.1.1 功能需求

高校院校的图书管理涉及图书信息、系统用户信息、读者信息、图书借阅信息等多种数据管理。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可将图书管理分为三类: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用户管理和读者数据管理。图书信息管理包括图书征订、编目、典藏、借还和查询操作,包括系统用户类别和用户数据管理,读者数据管理包括读者类别管理和读者个人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

典型的高校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应具有以下功能:

图书征订:包括图书征订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

图书编目:包括图书编目信息的录入、修改等功能。

图书典藏:包括新书分配、库室调配等功能。

图书流通:包括图书借阅、续借,图书返还,图书书目查询等功能。

系统用户管理:包括系统用户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

读者数据管理:包括读者类别管理,读者个人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

2.1.2 数据流程分析

经进行详细调查,绘制出数据流图,如图1所示。

2.1.3 开发与运行环境

本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如下:

开发环境:Windows XP

开发工具:Delphi6.0

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 2000

运行环境:Windows 98/ME/2000/XP

2.2 可行性分析

在对系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就可以提出项目的开发目标,即新系统建立后所要求达到的运行指标,这是系统开发和评价的依据。新系统目标应充分体现图书馆信息工商管理的设计目标、发展方向和基本特点,直接为管理服务。同时,新系统目标应该和项目需求的各项基本功能密切相关,并且可以分期分批实现。需要指出的是,新系统目标不可能在总体规划阶段就提得非常具体,它还将在开发过程中逐步明确和定量化。新系统目标的提法不尽相同,当系统的开发目标确定后,就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能否实现新系统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

根据新系统目标来衡量所需的技术是否具备,一般可从硬件、软件的性能要求、环境条件、技术人员水平和数量等方面去考虑和分析,其中开发人员的技术力量应首先考虑能力与水平,并考虑近期内可以培养和发展的技术人员。

(2)经济可行性

开发、运行和维护费用主要包括:购买和安装设备的费用: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机房、电源、空调等;软件开发费用:若由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开发,则该项费用可以计入下面的人员费用一项;人员费用:系统开发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工资、培训费用等;由于本项目的特殊性该部分费用可节省。消耗品费用:系统开发所用材料、系统正常运行所用消耗品,例如电费,打印纸、软盘、开发软件等开支。

系统的效益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考虑。对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则应着重分析其社会效益。例如,系统投入运行后可以提供哪些以前无法及时提供的信息,用户查询和使用信息的方便程度提高多少、速度增加了多少,对于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了多少帮助等等。

(3)运行可行性

对新系统运行后给现行系统带来的影响(包括组织机构、管理方式、工作环境等)和后果进行估计和评价。同时还应考虑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补充,分析在给定时间里能否完成预定的系统开发任务等。

按上述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后,我们认为该项目是可行的。

3.系统设计

3.1 系统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分析和高校图书管理的特点,经过模块化的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

3.2 数据库设计

3.2.1 数据字典

根据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和高校图书管理流程,以及典型高校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总结出如下的数据字典:

系统用户数据:图书馆内部人员使用图书管理系统的身份数据,包含的数据项有用户编号、登录口令、权限代码。

读者类别数据:借阅图书读者的类别数据,包含的数据项有读者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

读者个人数据:读者个人与图书借阅有关的身份数据,包含的数据项有借阅证编号、读者类别编号、姓名、部门名称、办证时间。

馆藏书目数据:新书书目经典藏之后形成馆藏书目数据:包括的数据项有索书号、图书条码、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字数、页数、内容介绍、关键词、入馆日期、复本数、可借数、库室名。 (下转封三)(上接第136页)

图书借阅数据:包含的数据项有图书条码、借阅证编号、借阅日期、还书日期、图书所在库室编号。

3.2.2 数据库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需要,分析出实体-关系图,如图3所示。

根据实体-关系图和数据字典,设计出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各个数据表。根据用户使用要求得到系统用户数据表,根据读者实体得到读者个人数据表,根据数据字典对读者的要求得到读者类别数据表,根据馆藏图书实体得到馆藏书目数据表,根据借阅关系得到图书借阅数据表,数据表具体结构见附件。

4.系统实现

4.1 建立数据库

本数据库使用Access 2000,数据库名为mybase,具体过程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4.2 建立连接

本系统使用ODBC数据源连接数据库,数据源名为mybase,建立过程就不作介绍了。

4.3 程序设计

具体程序见附件,以下给出几个主要界面。

5.总结

通过这次的设计,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还在实践过程中巩固和加深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使自己的技术素质和实践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软件开发方面也累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在对软件开发工具不很熟悉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指导完成了设计任务。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史济民,顾春华,李昌武等.软件工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瑞新,张志纲,张连堂等.Delphi数据库开发[M].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3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时代 在线图书销售网站 JSP SQLServer2000

论文摘要:本论文系统地阐述了整个在线图书销售网站的功能及实现。实现了从图书管理,图书分类和查询,到购物车实现,用户订单处理,再到管理员系统。基本上实现了电子商务的功能流程,能够实现用户与商家在网上进行图书交易。

一、概述

(一)设计背景及目的。在线图书销售网站的建立,可以将大量的图书信息到网上,更便于顾客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图书的购买,从销售运营者方面,对于图书的销售情况也可以进行及时的了解,从而更加快速的、高效的完成网上书店的图书销售工作[1]。

在线图书销售网站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只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足不出户的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改变传统商品交易方式,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交易,从而实现网上购买图书的目的。

(二)设计思想。在线图书销售网站是使用JSP语言进行编写的,运用Microsoft SQLServer2000数据库进行后台连接系统,通过编写JavaBeans对后台业务进行逻辑控制,即JSP +JavaBeans + SQLServer2000三层模式完成整个设计工作。该系统基于互联网网络,用JSP语言对网站进行开发,注重了用户与网站之间的交互性[2]。

(三)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就是为了最终实现目标系统,在实际项目的开发之前,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及可行性分析,并设计组成这个系统的所有程序和数据库文件。

1.需求分析的任务是通过详细调查现在实际要处理的对象,充分了解项目的工作情况,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系统的功能。为了系统的安全,所以对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确保图书信息的完整性,用户信息的保密性,只有管理员可见(可查),但不能任意修改。并且要确保网上支付安全性。

2.可行性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项目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系统是否能够实现和值得实现等问题做出判断,避免在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在研发一个系统之前对这个项目进行可行性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3]。

二、系统设计目标

为了使系统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对系统功能设计目标如下:

(一)要有较强的实用性。我努力使系统符合实际操作流程的习惯,并尽量减少用户的输入,易学易用的友好的用户界面,满足各层次的用户使用的需求;

(二)要有较为先进的程序结构。使用当代前卫的软件编程,能延长其生命周期,易于维护与管理;

(三)要有较好的安全可靠性。后台维护功能齐全,根据平台在各个阶段不同的使用情况,管理人员可以设置相应的操作权限,增加系统注册,分配各个栏目的管理权限,实现系统的维护,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四)使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以适应其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便于后来者分析、维护[4];

三、系统功能实现

本系统是根据需求分析与系统功能设计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实现本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本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即:用户子系统(适用于普通用户和会员)、管理员子系统。对于用户子系统,用户注册、搜索图书、浏览图书信息是普通用户和会员都可使用的模块;对于用户中心、购物车管理的功能模块只有会员可以使用。对于管理员子系统,管理员通过登录界面登录后对本系统进行图书管理、会员管理、订单查询、库存销售管理等模块的使用。

(一)登录功能。在用户登录过程中,系统会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在本系统中,按用户权限的不同分为管理员,会员和普通用户。这三种用户的不同权限在数据库中用字段加以区分。普通用户无需登录,可完成图书的浏览的搜索。

(二)用户注册。模块功能介绍:若用户不是本系统的会员,想要使用本系统进行图书的购买,则必须进行用户的注册,按照要求填写用户信息,信息填写完整后点击“注册”按钮,显示注册成功,系统会在五秒后自动跳转到“登录界面”。

(三)图书搜索。所有用户都可以在该页面对图书进行模糊查询,但只有成功登录的用户可以对所搜书籍进行购买,如果用户还没有注册就直接进入或者没有成功登录就进入页面点击“购买”按钮的话,将被连接到“用户登录”页面。

(四)购物车。当用户成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后,图书会被放入用户购物车中。若用户想要购买多本同种书籍可直接在“数量”一栏修改数量,修改后点击“修改数量”按钮则修改成功,否则购买书籍的数量将不变。点击“继续购物”系统将自动跳转到首页。若点击“清空购物车”则购物车中的信息全部清除。

除了以上介绍这几个功能外,还有图书管理、会员管理、订单管理和库存销售管理等功能。

四、结束语

该系统使用了JAVA语言和JSP技术以及数据库SQL server 2000。针对开发的系统所需要的项目,我了解到了电子商务的理论以及平台开发的模式,可以初步的使用网络开发的方法与模式。该系统的设计虽然外观简单,但功能的实现还是比较齐全的,首先可以对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其次购物车的基本功能也都可以使用;最后是对图书、用户信息以及订单进行的增删改查。

参考文献

[1]郭珍,王国辉.JSP程序设计教程(本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5月:34-398

[2]月影著《JavaScript王者归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1-410

第4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软件工程 可行性研究

软件工程包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整个过程包括: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面向对象的分析、编码和维护。“软件工程”这个术语自1968年被提出以来,许多的学者为它的发展得更规范提出了不处的准则,我们来概括一下,即为软件工程的七条基本原理:1、开发过程分阶段管理。2、要分阶段评审。3、开发过程,严格控制软件质量。4、目前采用面向对象技术。5、审查结果要清晰。6、严格控制开发人数的数量与质量。7、软件开发过程中及时测试,发现BUG及时修正。在软件工程的学习过程中,可行性研究是基础,如果可行性研究作不好,后期根本无法顺利开发软件,所以我们要好好研究可行性分析。为了让大家对可行性研究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本文对可行性研究进行深入的据探讨,帮助大家进一步地理解它、消化它。

1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看看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去解决,暂时先不用考虑此问题如何解决,只要提出问题即可。此后,站在效益的角度,我们应该本着付出最少的财力物力赢得最好效果的理念来设计,之后才能顺利地完成后续的软件开发。

在目前的情况下,开发软件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分析如下:

1.1 经济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研究主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如:在学校里,若图书管理还未进入计算机管理阶段,为了完成“购-借-还书“业务,必须聘请大量的工作人员。若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早期经济支出会比较大,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利润会比不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要大得多。

1.2 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研究是系统开发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最重要的工作。若学校欲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学校内有没有可用的开发系统的人员?若没有,那就得找开发,那后期的维护组织校内相关工作人员去学习了。

1.3 运行可行性

运行可行性可确定新系统规定的运行方式是否可行。如:我们的计算机、网络、维护人员必需到位,否则系统无法保证每天24小时正常运行。

1.4 法律可行性

法律可行性是指研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委托者与被委托者之间要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避免后期互相推诿责任。

1.5 开发方案可行性

可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各种可行的开发方案,经团队讨论、主管同意后中从中选择最优秀的一种方案。

2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为:复查系统规模和目标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重新定义问题导出和评价供选的方案推荐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推荐行动方针书写计划任务书提交审查。

我们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以上步骤执行。首先明确开发的软件需达到的目标,接着分析现在正在使用的系统哪些需要放弃、哪些需要修改,接着建立数学模型,接着估计开发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找出可能的解决的办法,在大量的可选方案中择最优者,接着推荐行动方针,再接着书写计划任务书,最后提交审查。

3 系统模型图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基本系统模型如下所示:

4 成本效益

在开发软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可以学习商人的做法:开源及节流。但不管怎样,投资开发新系统往往要冒一定风险,所以慎行。

4.1 成本估计

成本估算有两种方法:(1)代码行技术。(2)任务分解技术。

目前我们常用的是任务分解技术,其实就是模块化开发。举例说明一下:像在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把模块分为:新书入库、借书及还书。在计算成本时,先算这三个独立的模块所需的成本,最后累加起来得到软件开发工程的总成本。为了节省成本,我们在开发软件前期就考虑到组团队时人员少而精,到计算成本可这样计算:参与项目的人数,再乘以每人每月的平均工资,再估计此项目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能完成。每个任务的成本=参与任务的人数每人每月的平均工资完成项目的时间。总成本=每个任务的成本相累加。

4.2 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有四个:(1)货币时间价值。(2)投资回收期。(3)纯收入。(4)投资回收率。

现在我们用货币时间价值来分析:通常用利率的形式表示货币的时间价值。假设年利率为i,如果现在存入P元,则n年后可以得到的钱数为:F=P(1+i)n。这就是P元钱在n年后的价值。反之,如果n年后能收入P元,那么这些钱的现在价值是:P=F/(1+i)n。

用此方法,我们就能大概估算出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主要收益>成本,那么此软件系统就值得开发,反之亦然。

5 结语

可行性研究探讨的是开发软件是否值得,在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该如何解决。例如:在“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中,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有:学校能提供多少资金支持、人员技术可否跟得上、学校我硬件设备是否能满足运行此软件的需求、后期的软件维护该如何进行等等。而解决方法则需要相关负责人与校方沟通。本文深入地介绍了软件工程的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并以实例的方式说明,希望有助于大家研究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并能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

[2]陈明.软件工程[M].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05(7).

第5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字】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建议

一、绪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顺应时代的科技化发展,建筑的智能化特点成为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重点与趋势。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的信息建筑,是高校的知识核心与科技密集的阵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更加重视,图书馆建筑正在发生着模式的转变,为了适应功能与信息的协调发展,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内容

智能化建筑指的是利用现达的科学信息与通讯技术对建筑进行自动化监控与资源管理,使建筑物性能与功能更加优化,更加安全、便利的服务于人。

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是基于建筑本身,包括图书馆专业化业务与建筑管理的综合网络系统,特点是自动化与网络化,很好的将科学建筑技术与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图书馆智能化发展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节能、舒适、高效的图书馆办公环境,兼具现代化的通讯与信息功能,还有着健全的图书馆管理机制,为高校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包括楼宇自动化、信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1]。图书馆建筑楼宇自动化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实际设备与机制的管理中,比如:空调与照明系统、保安与消防系统等。办公自动化是指通过媒介设备进行内外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来实现服务管理与信息财务管理。通讯与信息自动化是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的重点,是利用数字交换机与传输设备将整个图书馆建筑系统密切联系起来的过程,有利于系统内部的信息通讯与信息交换,有利于完整的图书馆建筑智能化体系的形成。

三、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原有的图书馆被动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要求,因此向科学化、信息化转变。现阶段,我们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与改进。

3.1实现建筑的科学化、增强信息的网络化

首先从图书馆建筑本身来考虑,应协调楼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利用相应科学、合理的国家要求与标准对楼宇进行管控与施工,保证每层楼的各项业务稳妥与可靠,在提供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保证工作人员与学习人员的安全;对于布线,应把握其可操作性与简便性,这样会有利于减少维护成本与工作量,有利于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各项系统的顺利实施。

图书馆在高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整个高校信息资源丰富度的重要标志。旧的图书馆系统不利于资源的广泛利用与传播,导致大量图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我们要摒弃这种固有的模式,对图书馆的整体资源进行总和、分类,利用有效的科学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的传播,使知识系统内部高效率的流动起来,让更多的老师与学生受益,而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信息网络化是如今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方向与趋势,信息整合是信息交流的前提,也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步骤,我们要高效、准确的对资料的整合并且归置,安排调控好图书的布局与摆设。定期对图书信息进行整理、更新,确保不同种类的图书完善,确保缺少图书能尽快补齐。只有大力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源信息的网络化发展,才能使资源达到最好的共享状态,为老师与学生提供更优质、快捷的无数服务,才能为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奠定好基础。

3.2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

高校要实现智能图书馆真正的智能体系,必须改革与优化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系统的现代化与自动化。首先要建立完备的管理系统,比如办公与图书管理系统、电力与网络系统、多媒体与电视系统、给水供热系统、广播与娱乐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采购与实施需要进行缜密的考量与可行性分析,在保证系统的实用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经过方案的合理制定再进行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系统刚刚建成之后,要经过试用与测试,检验其合理性与安全性,将不同功能的系统归置成统一的操作模式,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为以后的系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随着社会科学与信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质量、种类与数量都与日俱增,面对繁杂的信息库,以往的管理人员在材料信息收集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而现在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发展转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与载体,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电子书、多媒体等的形式进行图书信息的传播与推广,信息化手段与媒介的出现就对现代化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求图书管理员对图书信息的处理方式的熟练,还应对很好的掌握信息化操作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智能手段进行图书信息的管理。比如:利用电脑建立图书信息的互联网系统,对图书信息进行编排、统计与个性化筛选,将繁杂的图书信息简单明了地展现在网页上,通过网页清晰的界面进行图书资料的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图书查询、借阅、归还的方式,加速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3.3实现图书馆观念创新与技术智能化

实现图书馆的全面智能化,必须加强图书馆管理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加大管理人员对新兴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对图书资源的技术处理技能与水准,提高对各项设备的使用技能,为图书馆技术智能化提供技术人才的基础保障,有利于图书馆智能化与网络化建设。在思想上,要倡导广大师生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形成普遍良好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环境。

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比如说RFID智能化图书馆技能,我们应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建立先进的图书馆资料管理系统,强化图书信息的准备分类与定位,建立通过作者、发行日期、出版社都可以找到相应图书的引擎搜索,使图书管理系统更加优化;建立安全性的图书的门禁管理系统,以保证图书资源的安全性,减少图书的丢失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完备的管理系统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失误;借阅系统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增加了图书馆借阅的人性化;通过身份证件的识别进行图书信息的自动录入,有利于图书的高效率与智能化管理。

四、结语

高校的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应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实现图书管理的网络化与现代化,为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6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智能

[作者简介] 朱璟,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工程师,研究方向:服务器安全防护,网络编程,数据挖掘、教育技术推广,广西 南宁,530003;谢杰民,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 G25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4-0074-00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功能需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有的模式已改变,新需要也已产生,符合时代特征的图书馆被提到了日程。智能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产物;同时,智能化建筑技术的日益成熟、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智能图书馆的发展。

一、智能图书馆的范畴

智能图书馆是从图书馆楼宇的整体出发,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智能图书馆既考虑图书馆内部各业务功能的专业化、信息网络化,又考虑图书馆建筑物本身管理的自动化,由此形成一种高度集成的计算机网络集成体系。

真正的智能图书馆建设需要做好如下几个点:

(一)实现建筑科学化、布局合理化

当前,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由于各高校对图书馆智能化的考虑不足,特别是当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为智能、科学的方式、方法已经产生,旧的模式已不再适应,原有的“智能”已变得“不智能”了,因此加强对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的探讨与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建筑和布局应从如下方面考虑:(1)保证图书馆建筑本身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提供优美、舒适、符合人文特点及时代特征的内部、外部环境;(2)保证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科学、可控、条理;(3)以结构化、合理、科学、前瞻性的综合布线为导向,遵循国家和国际标准及规范,对语音、数据、广播、及用于楼宇控制管理、控制的各种布线进行施工,实现布线工程合理化、科学化,保障后续业务功能、业务系统能顺利实施。(4)做好馆内各楼层、各个房间、各个大厅等的功能规划,提供良好、优美、舒适的办公、学习环境,保证读者与工作人员学习、工作适应性。 (5)保证安全性,这包括设备的安全、人员的安全。(6)可扩展性,要适应智能化及业务不断向前发展要求,系统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扩容、增线、换线等应灵活方便;(7)所有布线应易于维护,维护操作简单,流程清晰,有足够维护空间,维护人员少,工作量轻,节省时间。

(二)业务系统管理的自动化

智能图书馆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必须建立相应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有: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新闻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空调新风系统、供热系统、给水系统、电力供应系统、电视系统、多媒体音响系统、停车管理系统、安防报警系统、电梯管理系统、照明系统、广播系统、电话系统、休闲娱乐自助系统等等。系统的选型、采购、使用等必须在事前做好周密的、系统的需求及可行性分析,在需求和可能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黄金分割点),以实用性为前提,在考虑其先进性与超前性的同时,适当地考虑经济性,以系统的实用性为首要原则;梳理好各系统工作流程,有必要的还得进行工作流程再造;各个系统安装到位后,应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的运行模式、特点进行学习和测试,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做好相应的日常工作预案,以便日后开展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本着操作简单、方便、人性化的原则,把相关或相同功能的系统集成到统一的操作界面;同时,各系统应实时可靠,保持每天24小时连续正常工作。

(三)人员素质专业化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工作积极性不高,年龄、性别结构失调严重,信息技术素养较低,给真正的智能图书馆实施带来了不少的阻力。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年人居多,女同志居多,知识老化严重;另一方面是图书馆在高校中是一个边缘部门,是养老的地方,存在认识上的缺陷。因此,图书馆不仅要解放思想、做好传统图书服务方面的知识培训外,还得根据智能化的建设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做到信息技术与传统图书服务有机结合;做好人才引进、培训、考核、聘任等方面的工作,做到以人为本、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同时,对各职能岗位的人才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减少人事任免的随意性,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氛围。

(四)信息服务简洁化、人性化

当前,随着文献资源订购越来越多,各文献的运营商提供的检索都是相对独立的,读者进行跨库检索变得比较麻烦,要逐个进行,致使读者怨声载道,所以建立“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变得非常必要。“一站式”检索服务即将通过对各现有文献资源进行完整合,并提供统一的“一站式”检索服务,读者只要在“一站式”检索界面输入检索词,就可以实现一次检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从而达到简化操作,节约时间,提高检索效率。同时,坚持开放性道路,实现馆内外各种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能实时与学校数据中心进行基础数据的共享,实现基础数据实时同步,消除信息孤岛,并把与学生、教师密切相关且需要身份验证的应用系统的验证功能整合到学校的“统一验证系统”上去,这样学生、教师只需要一次验证,就可实现全程有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服务简洁化、人性化。

二、结 语

智能图书馆建设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前期的智能化调研、规划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能否真正实现图书馆智能化。智能图书馆建设的需求既要从技术上考虑,又要从经济性、实用性等方面加以权衡,同时还应根据自身特点,采用最佳的解决方案,才能让智能图书馆满足学校长久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强.基于普适计算的图书馆智能空间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6,(6).

[2]李国杰.新的信息科学革命会否兴起[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1).

[3]冯惠遵.浅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河北科技图苑,2005,(4).

[4]程萃文.信息素质养成教育 :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J].河北科技图苑,2008,(2).

[5]尹章池.论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与功能[J].鄂洲大学学报,2001,(1).

[6]李家清.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 (1).

第7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开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16

[中图分类号]G647;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高校越来越重视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优化对信息的运用,将工作流程进行系统分析,使高校的工作流程变得更加合理化,确保高校的管理能正常、高效、顺利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将高校的信息资料编写成信息系统,使高校的资料管理变得信息化。目前,高校信息化管理仍存在一些管理观念和信息化系统方面的问题。

1 高校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约75%的高校都建立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校园网,大部分高校建立了校园网络、服务器机房、校园数据中心等,为高校提供了基础的硬件设施建设。如果没有这些硬件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高校信息化管理将成为纸上谈兵。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高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教学信息系统、科研信息系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将有效提高高校信息查询的效率、提高信息存储的安全性,降低各项工作开展的成本,并且提高高校管理的服务水平。

2 高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管理的观念过于陈旧

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和管理信息化的区别,通常错误的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信息的查询、存储、修改等,其实这仅仅是对信息进行管理,而不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管理质量,有助于优化教学管理。因此,不重视信息化管理将为高校的教学带来不利影响,正确认识信息化管理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信息化系统不够完善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高校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一旦离开各类信息化系统的帮助,高校将无法实现信息的存储、查询、修改和整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进对信息数据的获取要求逐渐提高,然而信息化系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管理缺乏指导功能,比如,教务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仅仅能实现信息的查询、存储、修改等功能,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时,相对比较困难,无法实现系统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功能,因此高校的信息化系统还不够完善。

3 实现高校信息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开发的策略

3.1 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平台的规划与设计

高校应准确的了解学校各方面的发展现状,结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各部门组织体系的现状,统一思想进行总体的规划,建立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协调高校信息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从组织结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能看出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需要一个协调系统整体规划的部门,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建立一个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方法。从技术角度出发,保持数据库、开发平台、用户管理等方面的统一,确保信息化管理能顺利进行。分析系统的总体功能需求,再分析各子系统的功能需求,合理进行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分析,例如,学生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教务管理需求分析、图书管理需求分析、档案管理需求分析等,针对各个子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比如,学生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学生管理是高校信息化平台服务的主体,分析高校的业务流程,能确认学生管理主要包括缴费管理、新生管理、奖学金管理、学籍管理等,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成绩、处分、监理、军训、实践活动等方面,根据学生的数据信息合理进行数据库的设计,确保登录、查询、修改、删除、浏览等子系统的模块能正常运行,实现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各项功能。为了确保高校综合信息平台的合理性、高效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出高校综合信息平台的优势,需要重视对系统前期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完善系统的各项功能。高校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应遵循教学和管理规律,还可以借鉴国内外各大高校的成功实例,结合本校的管理体制,树立科学全面的管理观念。

3.2 资源整合共享,优化配置

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数据涵盖了各子系统的数据信息,数据资源的共享能实现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高校的信息资源被有效的利用。教学和科研数据信息的共享能为教学和科研的网络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高校信息化管理需要进行合理的可行性分析,整合各类子系统的信息资源,利用综合信息平台获取各类子系统的数据信息,经过系统处理加工后,展现在用户的面前,使用户能快速的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为高校管理人员决策提供了真实有效的理论依据。综合信息平台的结构包括人事数据库、科研数据量、教务数据库、学工数据库、办公数据库等,通过高校的综合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化的数据管理,使高校的相关管理人员能通过资源共享提取所需的数据信息,根据数据信息制定合理数据融合方案。

第8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藏资源匮乏现象。这主要是因为:①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技学校合并或升格而来,由于许多高职院校成立时间短文化积淀较少;②从学历层次而言高职院校是大专,中技是中专,而国家对大专院校和中专学校人才培养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应用技能掌捂的要求不同,因此为满足高职毕业生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就得对原本并不富裕的馆藏图书进行必要的筛选,这就使得原本并不富裕的专业图书,离高职院校人均图书要求的缺口数量较大,而目前高职院校对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和数据库资源的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很不成熟也很不完善,因此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采用何种方法、利用何种途径来解决馆藏不足的问题,以适应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所需的知识储备,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当前及今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每个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2.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途径的思考

提高图书馆在职业院校教研与科研方面的作用,为读者提供大量有用、必要的专业图书是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中心工作,由于高职院校大多刚刚成立,各项工作刚刚起步,各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因此,要求高职院校一下子拿出大量资金来购买大量的专业图书来满足高职院校馆藏的要求,即不现实也不科学,在这种条件下为弥补图书馆藏书不足我们提出如下措施,供同行批评指正。

3. 探索构建图书馆联盟的新模式

构建图书馆联盟是网络环境下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有效措施。各地方高校图书馆利用同一地区内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结成联盟,使结成联盟的高校图书馆通过图书馆联盟的运作实现图书馆之间全面的网络互连和资源互连,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局面,图书馆联盟的运作可以增加图书、杂志的数量,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降低成本,节约资金,提高图书、杂志的利用率和读者的保障率。

4. 利用新技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传输空前便捷,导致信息量急剧增长,信息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信息爆炸”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为了适应信息的发展图书馆学界提出了图书馆员要争当“网上信息引导员”、“网络信息导航员”的口号,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能选择质量可靠、费用低廉、登录方便的信息源,并熟悉网上信息机构的组成,能更好地组织网上信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网络导航服务。而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组织与平台,它的出现使得信息导航更加方便快捷。博客是将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后进行,职业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本地生产技术发展实际、本地产业升级改造等情况,对网上获得的博客信息进行分类搜集,进行二次加工,编制出专题索引、专题题录等,向用户提供“导航服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知识,建立图书馆咨询博客,把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撰写的经验总结,毕业生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时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经专业老师归纳整理后放置于博客咨询栏目上,让该地区的技术人员甚至全国、全世界的专家学者都参与,在图书馆参考咨询博客上,定期对咨询问题的回答由专业老师进行评价,对有有创新性的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设专项资金给予奖励,并将其观点或具体做法发表在我院学报上进行交流或推广。读者可以方便地自己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员可以利用博客及时、迅速、精确地答复读者的网上咨询,图书馆可以在参考咨询博客上,方便地开展用户培训网上讲座,加强对用户的指导、教育与培训,提高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方便、客观地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过滤,得到用户所需要的、个性化的信息资源精品,然后利用博客及时性的特点,快捷、持续、定期地向用户通报相关课题的最新动态。另外,在参考咨询博客上,每个参考咨询员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使图书馆员之间、图书馆员和读者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图书馆员不仅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读者的需求,还可以通过博客与其他馆的参考咨询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经常查看他们的博客,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5.加大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主要通过加大与知名网站的合作,因为知名网站的信息资源丰富,可供参考的文献全面,同时还需积极利用职业院校师生每年发表的论文,所承担项目和所编教材,以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等电子文献构建自己的电子文献数据库,来弥补馆藏图书的不足。

6.探索高校与出版社联合出书和图书销售的新途径,开创出版社与高职院校双赢的新局面

6.1专业图书出版社与高职院校联合出版图书的可行性分析

6.1.1专业出版社的具体需求表现:

1.如何才能对专业图书的市场进行准确的把握,对不同专业图书的销售前景作出科学的预测。

2.如何才能出版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急需的专业图书,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销售量,为出版社赢得最大经济利益。

3.如何把已出版的大量专业图书尽快销售出去,实现资金的快速流动,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6.1.2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其具体需求主要表现:

1.怎样才能购买到即便宜又实用的专业图书来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

2.如何利用有限的购书资金购买到大量的与学校专业相关的专业图书来满足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需求。

3.如何把自己对当地企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需要信息转化成财富。

4.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专业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图书情况,重点弄清与本校专业有紧密联系并且急需的专业图书,为本校购置专业图书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

6.1.3 目前的现实情况的具体表现:

1.对专业出版社而言,由于对某一行业技术的升级改造和技术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不彻底,出现出版的专业图书对淘汰设备的知识过多阐述,而对升级设备专业知识的简单介绍,导致专业图书销售量的下滑,对流动资金的快速流动,对专业出版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2.对于专业出版社而言,在出版专业图书时,由于没有考虑到不同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不同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不同要求,对不同地区销售的专业图书的内容有不同要求,专业出版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适当调整专业图书的内容,满足不同地区专业读者的不同需求,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知识和技术保证。

3.对出版而言,如何使出版的专业图书尽快发送到急需专业图书的读者手中,使货款尽快流到单位账户中,为其它专业图书的出版提供资金保证。

4.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如何利用最有效的途径对学院专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图书的内容及价格有所全面了解,为学院采购图书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证。

5.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如何把自己对当地企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需要信息有效的提供给专业出版社,通过专业出版社对专业图书赢利分成的方式把信息转化成财富。

6.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把专业出版社出版的与本校有关的专业图书闲置图书通过利用合理的方法能为本校读者和当地企业的技术人员利用。

6.1.4 企业发展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表现:

1.由于地方企业各单位图书文献资料管理不科学,出现新购置的专业图书文献资料利用率低。这因为企业各单位的图书、杂志、资料都是由专人负责购买的,这样好集中采购和报销,而一般在一线工作从事实际生产的技术人员没有购买书报销的权利,而所购买的专业图书是让一线的技术人员阅读的,于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买书时花了不少钱,但实际能使用的图书却不多,造成图书文献资料利用率低。

2.由于专业图书销售网络发展的不均恒,制约了专业图书销售额的大幅增长。

目前的情况是专业图书销售网络大多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普及不够,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60%以上的企业分布在全国中小城市,并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还在继续加大,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这一问题是专业出版社和当地高职院校都不容忽视的问题。

3.相对其它图书,由于专业图书的需求量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再加之利益的驱使,由于购买专业书的人少,为了资金的快速流动,当地比较大的书店都很少进或根本不进专业类图书。于时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出版社出版了专业书找不到读者,而从事某一专业的职工却因为见不到某一专业图书而不能及时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和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情况,对他们知识的更新,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都是不利的。

6.2专业出版社与高职院校联合出书必要性分析

6.2.1专业出版社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科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不断加大,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新技术产业化已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够实现对基础产业知识及科技资源的渗透 ,促进基础产业在技术结构上的升级换代,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从实际的生产来看,我国基础产业的技术构成很不合理 ,在整体技术结构中 ,先进技术占有的比例严重不足,在技术结构中1 /3~2 /3的为传统技术,甚至有地方2/3以上的技术为传统技术 ,这种产业结构不仅没有安全保证 ,而且劳动效率低 ,成本费用高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 ,给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与现行的政治体制不健全和管理机制不科学等因素有关外,与技术结构的低下、老化有着直接关系。这些因素的存在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变传统技术为高新技术 ,促使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6.2.2高职院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存在价值与发展动力。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地方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其建设、发展的目标。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其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区域内人口素质,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还需发挥其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不难发现,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作用还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也是地方政府支持高职教育的动力。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各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和壮大的过程。这样,地方高职院校将会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第9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案例驱动;项目导向

0.引言

在普通高等院校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中,软件工程通常作为一门核心的必修专业课程。它是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工程学科,对培养工程化的软件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先行课程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可以说这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产品研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工具,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软件项目定义、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实践能力及管理软件项目的基本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项目实训及毕业设计储备知识和技能。

然而,由于软件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工程理论抽象,知识点众多,学生感觉不到直接的学习效果,没有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工程概念不理解,学习难度大。

(3)教学方式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教师又缺少实际的项目经验,容易照本宣科,无法将企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到基本原理的讲解中,造成学生无法学以致用。

(4)实践环节偏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学生也只是按要求编写一些规定的文档,其开发方式和手段与实际的软件工程实践有明显的差距。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从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多媒体课件、案例驱动、项目导向等综合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内容设计

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全面,要把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个过程、软件项目管理的任何一个知识领域都作为教学重点,并讲得较为深入是不可能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软件开发的4个核心过程: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以及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作为学习重点,占理论学时的3/4;其他辅助知识,如项目定义等作为介绍性内容讲解,占理论学时的1/4。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再结合项目讲解理论,深化理解。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要注重过程与质量,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要求学生推荐若干名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与组员进行双向选择,组成若干开发团队(每个团队5-8人),开发出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一个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以国家标准(如“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等)为基础,组织项目展开,使学生在规范的环境中完成实验项目,提高软件质量。

从目前各高校的教学内容上看,软件工程教学还没有跟上软件工程发展的步伐,很多新的技术还没有传授给学生。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要保持和先进技术的与时俱进,向学生介绍目前推出的比较成熟的新方法,如:基于组件的开发,Rational统一过程等;给学生讲述编程语言的流行趋势,如:TIOBE世界编程语言排行榜;开发小组项目时,选择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要与企业要求一致等,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开发能力有极大的帮助,避免知识落伍。

2.教学方式设计

2.1理论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精心设计和调整了软件工程课程理论教学的方法,提出多媒体课件与案例驱动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综合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种资料来展示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弥补传统板书的不足之处,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描述变得形象而直观,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设计良好的多媒体课件能使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从而改变了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无法跟上讲课进度,所以教师要控制好讲课进度,采用适当的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进行教学,突出重点,才能达到学习效果。

2)案例驱动。

教学的初始阶段可选择一些经典的“软件危机”案例作为导入,如千年虫、IBM360机的操作系统的开发等,使学生们了解到失败的软件开发过程及方法会导致失败的软件,认识到软件工程的重要性,并初步建立工程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图书管理系统(采用瀑布模型)作为结构化开发的典型案例,将裁剪的ATM系统(采用喷泉模型)作为面向对象开发的典型案例,以此展开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开发及测试等核心阶段,并为学生介绍每个阶段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工具、手段。同时结合案例,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和讨论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什么是软件生命周期,以及如何把各种生命周期模型同实际开发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防止学生理论和应用脱节,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开发中运用各种生命周期模型组织开发过程。

2.2实践教学

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如果采用单一的课堂理论讲授模式,很难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为该课程精心设计了实验环节。实验阶段以项目为导向,将个人兴趣、团队协作、过程管理相结合,具体措施如下:

1)团队组织形式。

团队组织形式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由学生推荐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与组员双向选择,按5-8人一组组建团队。项目成果以项目组为单位提交,可执行软件应是集成后的结果。每个团队设计以下几种角色:项目经理(1人)、技术经理(1人)、分析人员(1人)、设计人员(1人)、开发人员(2人)及测试人员(2人)。除项目经理由固定人员担任,其他不定,可一人兼任多个角色。

2)团队活动展开。

图1所示是项目活动流程及制品图,展示了要求学生在实验中主要完成的事务。

项目选择:教师要精心准备项目库,如:教务学籍管理系统、试题管理及组卷系统等,这些项目要求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要“适合”学生学习。学生可在该范围内选题,也可自选项目,但教师要帮助把握难度。因为大部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解决系统性工程问题的能力较差,不适合开发业务复杂的大系统。学生在选择好合适的项目后,依据《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以下称GB/T 8567-2006)要求,编写“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FAR),提交基线。

需求分析:通过咨询、同行产品调研等方式获取需求,并进行需求建模,依据规范GB/T 8567-2006要求,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提交基线。

概要和详细设计:以需求模型为基础,建立软件结构和程序结构,依据规范GB/T 8567-2006要求,编写“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提交基线。

软件测试:编写测试用例,展开系统测试,依据规范GB/T 8567-2006要求,编写“软件测试说明”(STD)和“软件测试报告”(STR),提交基线。

交付及验收:提交最终交付物,包括源代码、可执行程序、“软件用户手册”(SUM)等。教师验收最终成果,并给出验收报告及项目评分。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组每种文档提交基线之前都需要在组内进行评审,并交由教师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提交基线。

3)项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为了避免学生将实验当成是走形式以及提交粗糙的项目制品,我们一方面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在项目中投入更大热情,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更需要良好的技术控制手段作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①首先进行项目规划。项目规划定义了工作的内容以及如何完成这些工作。它一方面能指导学生开发,另一方面可以以此来明确要求提交的制品及交付期限等,严格控制项目进度,确保按时提交最终成果。

②以软件行业的国家标准为基础展开项目,使项目在规范的环境中开发。

③提交的制品要在项目组内进行严格评审,同时将“提交制品”作为项目里程碑点。当到达里程碑点时,组织所有项目组集体汇报,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促进,并进行组间互评。

④采用双周例会制(各项目组分别开会),保证项目成员了解所属项目的整体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经理要记录问题,并组织团队成员解决问题,跟踪问题,直到问题关闭。教师针对团队现状进行打分。

3.课程考核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我们将学生的成绩结构设计为:期末试卷卷面成绩(满分100分)×80%+平时成绩(满分20分)。期末试卷主要设置一些案例分析题,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平时成绩由多项组成,项目经理直接考核占25%,教师综合评定项目占50%,课堂表现、缺勤、迟到占25%。平时成绩中前两者用于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多做贡献,后者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规范约束。

4.结语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上述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且普遍反映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讲解、项目实践并重的方式能够让大家真正地理解并做到了学以致用。

当然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将是我们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对于实践课而言,仅提供软件实践项目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符合软件工程要求的开发环境,这也是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2)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理论和科研水平,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以及新信息,甚至有必要定期到企业中进行一定的实践培训,这样才具备指导学生的能力。

(3)需要更进一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同时为学生配备完善的网络课程和扩展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2]汪虹,“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9(5):115-115.

[3]孙知信,软件工程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9-42.

[4]付雄,王汝传,“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21):55-56,65.

[5]王忠群,刘涛,“软件工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2009(5):86-87,112.

[6]董宗然,应用型院校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