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

知识管理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管理的内涵

第1篇: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环节质控;病案内涵质量;关键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44-01

病案质量是指病案书写质量,其重点是内涵质量,即突出病案记录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和及时性【1】。病历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提高病历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病案作为合法的法律文件,其书写质量关系到患者和医生双方利益,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因此,病案内涵质量的管理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多年来我们一直探索和实践提高病案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病历内涵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少入院后3天连续记录及48小时上级医生查房记录。

1.2 个别临床医生只注重治疗效果及病历书写项目的齐全,没有个性化分析,盲目拷贝,缺乏思考。

1.3 病史记录不严谨,不规范,如主要症状不突出或语言不精练,描述不准确,主诉和现病史不相符,诊断依据不充分,主次诊断排序不当。

1.4 上级医生查房内容空洞,缺乏内涵分析。个别病历上级医生查房未提示某某医师查房字样。

1.5 病程记录前后内容不一致,如有手术史,查体无手术疤痕;手术名称与术前小结名称不相符。

1.6 病历记录日期与入院日期不相或无记录日期。

1.7 对各种检查结果不分析,反映不出其对诊断的价值与帮助,和对治疗结果的评价。

1.8 治疗计划过于简单,或有调整诊疗方案时,没有调整的理由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内容过于简单。

1.9 危重病例讨论与该病人病情不符且无上级医生讨论意见。

2加强环节质控,提升病案内涵质量

2.1 重视环节质控,质控重心前移。加强电子病历网络环节质控质控和反馈系统, 使质量控制的重点从终末前移到具体的诊疗环节中,从完善病历的源头和过程着手,狠抓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医疗文书的及时性、书写内容的准确性及书写的规范性。实时监测病历运行情况,对存在的个性问题迅速通过网络反馈系统督促临床医生及时纠正,充分发挥事前提醒预防、事中跟踪监督控制。及时发现缺陷、及时解决问题,是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

2.2 建立健全病案质控网络体系

2.2.1 建立质控员队伍,加强病案质量控制。为进一步提高病案内涵质量管理,医院从每个临床科室抽调一名具有副高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兼职院级病历质控员,建立健全质控科-院级质控员-科室三级病案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病案的层级管理。

2.2.2 充分发挥科室病历质控作用。科主任是病历质控小组的第一负责人,要将病历内涵质量作为基础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各专业的上级医师要把好下级医师各类文书的书写质量,做到及时检查指导,及时修改,及时审核签字。科内质控人员要认真把好患者出院前和病历出科前的病历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3 采取有效的环节质控方法

各科室每天由专人负责科内运行病历质控。院级质控由质控科按计划统一安排质控科室,质控员按内外科系列每季度交叉轮换所查科室。质控科随时抽查各位质控员质控过的病历。这样行了一个有效的层级质控的管理网络模式。

2.4 信息反馈及效果评价

2.4.1 各质控员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运行病历进行逐份质控,发现缺陷及时通过网络质控程序反馈给主管医师,要求及时改正,并将缺陷记录在登记本上,每月汇总后报质控科,质控科根据缺陷结果,给相关职能部门下持续改进通知书,由相应职能部门督促缺陷科室认真整改、落实,并将持续整改反馈至质量管理科,以便进行追踪检查。

2.4.2 质控科每月将质控情况分析汇总后,在科主任护士长会议上或者个别科室医生会议上进行反馈,并在网上公示。

3 完善病案质控奖惩制度

3.1 医院对质控过的合格病历(合格率为95%以上),每份奖励质控员10元。质控科抽检后若病历合格率低于95%,每超过1%,扣质控员30元。

3.2 质控员质控出的缺陷病历,按照缺陷的轻、中、重、严重四级进行处罚主管医师,同时还处罚科室主任和上级医生。

3.3 医院督查组抽查质控科病历质控工作,如质控科质控医师未抽检出的缺陷,被医院督查组督查出来,将按照院级质控员扣罚标准进行处罚。

4 结语

病历内涵质量是医院基础医疗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医疗管理的全面体现,应该成为各级质控人员监控和管理的重点。实时动态监控是加强现代病案内涵质量管理的新趋势,通过各级质控人员对运行病历的层层质控,切实提高病历内涵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

我国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始于1998年,当年招生43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到107万人,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276所,招生325万人。但是由于适龄人口的下降,生源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高职教育必须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据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物流行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一种是社会培养,另一种是院校培养。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大批量的物流人才,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况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和专业能力与企业所要求的差距很大,形成就业的供求矛盾,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内涵

2.1在与时俱进中传承

内涵式发展是高职专业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办学实践中的不断传承与积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与传承,即所谓的历史积淀。物流管理专业最早起源于军事,是从应用科学分支出来的,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物流起步较早,我国物流学科始于21世纪初,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大多开设于2000年初,很多的知识传承了西方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短短的十几年理论教学却面临电子商务、物资配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当今的物流行业显现出时代的特色,比如京东、天猫淘宝的发展促进了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时代性。

2.2科学中形成系统性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相对的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的是内在要求,必须抓住本质和规律性,按规律办,其发展道路主要是通过内部改革、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中引起质变。即所谓的本质属性。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内容多元化,涉及到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及信息处理六大功能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且系统发展还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即所谓系统发展。

3高职物流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就是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引领的办学职能。在当前,物流管理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应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3.1定位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核心

专业设置定位是高职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是核心要素。所谓定位是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与过程的概括,是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是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理性认识,它决定和规范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对教师、学生培养目标追求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形成自己的定位理念和风格。物流管理专业更是如此,要培养快递员还是叉车司机,是一线的实操人才,还是中层的管理者。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影响发展。因此,总结和凝炼符合经济社会要求、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3.2课程建设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龙头

课程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龙头,是最能体现专业发展特色的重要因素,加强课程建设是内涵式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

(1)实现无缝对接产业集群。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是以物流行业实操能力核心为导向,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物流课程建设对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提升物流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优化物流专业结构,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物流课程教学标准要与本行业标准相适应。

(2)集成物流专业群。高职物流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依据物流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而设置,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若干相关专业(方向)的集合。物流专业群以地域性发展为基础,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性、资源性的集聚。

3.3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物流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根本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符合就业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法规、政策,具有较全面的物流实务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在工商企业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企业人才需要的人才不脱钩,势必要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目前德国的高职教育中的双元制,正是凸显企业需求,将所学与所用紧密联系的示范。

(2)强化物流实训育人环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物流管理专业是高职专业建设中实操性很强的专业,仅仅停留书本理论传授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物流行业用人的需求,强化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建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要结合物流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物流实践教学标准,制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建立实践育人机制,确定物流实训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保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高职物流专业走出校门,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物流企业实习、工艺创新和发明专利等活动,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物流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提高高职物流学生的技能水平;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做为物流行业主要输送人才的来源,带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更是决定着相当数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通过课程、活动和实践,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完善物流行业相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求职方法和技巧、简历撰写、面试准备、模拟面试等就业咨询与辅导。开发物流专业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学分、学时),依托物流工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积极开展高职学生创业实践训练,搞好模拟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物流专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现学生自主成长,成功就业创业。

第3篇: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体验;管理类专业;ERP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招收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全国管理类的毕业生每年超过5万人。管理类专业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超速发展,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各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每年为我国各类组织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有效地提高了社会总体管理水平。但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类毕业生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类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质量并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张而发展和提高。管理类毕业生眼高手低,管理实践能力不强,“好看不中用”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在“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大背景下,根据管理类学科和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究类似体验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显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操作认知

体验教学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认知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特定的知识总是与对应的情境相联系的,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在不同情境下,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只有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才能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过往的知识经验。知识既非完全来自主体,亦非完全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教育是体验的生长与改造的过程,学生从体验中产生问题,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这种全新的教育观,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发挥作用的重新界定。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则由“教”变成了“导”。体验教学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有利于目前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摆脱重理论轻能力的传输式教学现状。

因为就知识的获取途径来说,无外乎两条:一条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取,另一条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取。目前,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方面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间接经验的传输式教学,大多数学校管理类课程都没有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只是重视抽象的管理理论传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重点上,以管理理论框架性的记忆和概念理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管理知识的应用体会和管理情境的应激能力培养。很多的教师认为,大学的管理类课程教学,只要让学生记住教材上的管理理论就可以了。在教学形式上往往对学生进行传输式教学,从管理理论到管理理论。二是虽然现在很多的高校引进了管理案例教学,也强调管理思维的训练,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情境体验,这些貌似精彩全面的案例,也只是使学生建立理论到理论的僵化联系。如果能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入管理情境体验教学,则可以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管理情境和机会,再现、还原管理理论对应的管理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管理情境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能获得直接经验。事实证明,学生在体验式的教学中会对自己在管理过程中应用、讨论过的管理理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是在相隔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遇到类似的管理情境,学生也能够迅速地回忆起管理情境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习到的管理理论。

从根本上来说,体验教学法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创造适宜的管理情境或模拟平台,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应管理情境的体验和业务流程的操作,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体验中遇到的或预先提示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见解与心得,做出适宜的管理行为与正确的业务操作,借以提高学生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业务的能力。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集思广益的教学过程。教师在管理类课程中采用体验教学法具体和活化了理论知识。学生在典型的管理情境体验中体会内化了蕴藏着的管理理论知识。熟悉了常见的管理业务流程。整个的体验教学过程既可采取“导出法”,即先行体验、分析体验,后导出讲授理论。也可采取“引入法”,即在讲解完管理理论之后,再设计相关的管理情境,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管理理论。如在讲授组织行为学群体沟通这一章时,可先由“传话体验”和“书面沟通找错”实验引出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到沟通管理的问题,进而再讲解群体沟通的管理理论。也可以在讲解了群体内沟通的相关管理理论之后,再设计沟通情境实验,提示学生运用最佳的群体沟通理论解决实验中的群体沟通问题。这样学生学习起管理理论来就不再觉得过于抽象,因为相关的管理情境体验对于管理理论起到一定的促进。使管理情境与管理理论达到一个统一的记忆并保存在学生头脑当中。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组织步骤

1.体验方式和情境的选择阶段

管理类课程体验教学法的核心是“体验”,体验方式或体验情境的选择必然成为体验式教学方式效果好坏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课程特点、对应的理论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确定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体验式的教学具体方式有角色扮演、情景剧模拟、管理游戏、调查访谈、岗位实践、电子沙盘模拟、ERP管理软件实训等。教师要充分参考利用企业拓展训练、管理案例,或是直接利用实验软件构建合适的管理体验情境。根据体验教学的具体实施要求准备相应的道具、场所、软件等,力求准备充分,体验操作方便,情境真实,使体验教学过程高质量地完成。

2.体验教学的组织和实践阶段

为保证体验教学有序顺利地进行,教师最好根据实际体验教学的需要,在课前就从学生中抽出一些有一定组织能力、理论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善于表演的学生来担当体验教学中的体验团队核心,如果师资充足也可由多位教师共同指导。在体验教学内容实施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启发性问题,提示操作的重难点,对学生在体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如何解决、如何完成体验情境中的任务、涉及到哪些章节的理论内容、运用何种学习工具或学习资源、如何运用工具和资源给出建议和指导等有所准备。通过这种指导,让学生结合提示的理论知识点,对体验教学实施中面对的情境与任务进行分析与判断并采取行动。

3.理论知识的内化阶段

这是“体验教学法”实施的关键阶段。这里的内化是指通过个体反思、重复操作等方式,将体验过程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对情境及人物的管理体验,流程的操作内化为自身行为或观念,将管理软件的零散功能体验操作内化为稳定的业务流程规范。因此,在此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教学活动过程及自身获得的体验进行及时的讨论、辩论,示范操作演练,互相启迪。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促使体验主体――学生再次梳理自己的感受,使内化进一步深入。教师在交流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

4.系统强化拓展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教师指导为主以校正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中的不足,完成体验中涉及理论的概括和系统梳理。因为学生在体验教学活动中通过讨论与反思、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已经对理论知识有了内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的是,系统地概括,总结教学知识点和理论体系,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迁移,学生经过知识的这种拓展迁移后,获得应用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或完成某项管理任务的能力。

三、管理类专业推广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意义

1.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创新带来思路。传统的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只注重理论的传授,相对来讲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即便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也只能是在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思维能力上有一定的改善。但学生眼高手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不强,进入企业后,全然不懂常见的经济管理业务操作流程的问题。而体验式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体验学习主体,教师为体验学习指导主体”的全新教学理念。学生在各类具体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主动引导下,思考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联系,理解抽象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如何在管理实践中体现与应用,具体的管理业务流程操作如何一步一步完成,这些过程都切实增强了管理学课程教与学的效果。这一新颖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2.促使教师关注经济管理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管理教师,都没有从业经历。高校毕业后即走上讲台,虽然对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相当熟悉,但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经验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结合实际管理经历讲解管理理论,以致不得不采用照本宣科的传输式教学方式。即便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由于不是自身经历,仍然会有纸上谈兵的感觉,学生也觉得是隔靴搔痒。而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以实际的企业经济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眼光去收集、分析、营造合适的经济管理情境、预处理相关的经济管理业务流程。同时,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问的都是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推动教师摒弃传统经济管理类课程就是讲理论的教学思维,促进教师向既具备实际的经济管理业务能力,也有较高的经济管理理论素养的双师型教师转变,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4篇: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

苏教版与人教版的《雷雨》节选部分相比,除了苏教版直接把“作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与资本家周朴园谈判”这个片段的矛盾冲突删除之外,鲁侍萍的戏剧语言还有十二处是不同的。本文以鲁侍萍的语言及与她有关的舞台说明为例,列举其三加以分析,从不同中可以揣摩到鲁侍萍更为复杂的性格心理。

其一

人教版:选自1978年版《雷雨》(《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不知道,老爷。

苏教版:选自1988年版《雷雨》(《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苏教版添加了一个舞台说明“看着他”,与前面的“(看着他)大概是的”(苏教21页)重复了一次,加之“她不走”这些信息,此时鲁侍萍应该已经认出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了。可是,周朴园并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新来的下人。侍萍接连三次称呼她为“老爷”,表现了他们两人的关系不是亲近了,反而是疏远了。从这些语言中,我们能揣摩出鲁侍萍内心的矛盾。

其二

人教版: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苏教版: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侍萍很想知道今天的周朴园是什么态度,在这样的心态下,她欲说还休,欲止又言,一步一步巧妙地显露着自己的真实身份。其中既有单纯的幻想,又蕴含着30多年的悲愤,是侍萍感情的自然流露。当终于说出“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时,她如释重负,当周朴园认出她时,她激动地、深情地、满含期待地看着他说“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她还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当中。从“老爷”到“朴园”这一称谓的变化,将侍萍女性的多情、柔情与动情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了,也足见她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其三

人教版: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苏教版: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苏教版中多一个“傻”字,这个“傻”字透着撩人的亲切劲。因为“傻话”通常用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是一种亲昵的责备和埋怨,一个“傻”字说明侍萍旧情难忘。当侍萍看到这些旧家具,听了周朴园一系列哄骗性的话后,她已经被周朴园的言语迷惑和感动了,她终于软下了心肠,话语中包含更多的是一种亲昵的责备,这正好将她的善良、纯朴和多情表露无遗。

从以上三例看,苏教版教材跟人教版教材相比,多出了一些富含人情味的语言。其实细加比较(与鲁侍萍有关的语言),苏教版教材还有很多这样表现人物真实心理,体现戏剧语言魅力的地方。

(一)不同的称谓,不同的心理

老爷—朴园—你—你们—我们—你,苏教版《雷雨》(节选)部分,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谓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偶遇周朴园,为了隐藏身份,她称对方为“老爷”,为了揭示周朴园的谎言,也想试探此时周朴园对自己的真实态度,她又不断地引出话题,并最终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自然而然地称对方为“朴园”;当周朴园潜意识认为侍萍是来敲诈他而恼羞成怒时,侍萍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懑地指责周家的无情;当周朴园说家里还保留着她三十年前使用过的家具,记住她的生日等时,她又心软了,亲昵得说出“我们”;最后她想见一见萍儿,周朴园提出了条件“以后鲁家的人再也不许到周家来”,并用支票打发她走时,她最终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冷静地说“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鲁侍萍的内心经历了由幻想到试探,再到怨愤,最后绝望的过程。

(二)淡化了阶级性,多了点人性

苏教版《雷雨》节选删除了人教版《雷雨》节选部分中鲁大海与周朴园对抗,周萍与鲁大海对抗等戏剧冲突,使得文本少了阶级对立,看不出劳资矛盾,这也许是编者在故意淡化这种劳资矛盾。读者不仅能从以上三例中看出苏教版编者赋予鲁侍萍更多的人性内涵,还能从以下的删改中看出编者在故意淡化阶级对立,体现人性内容。“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是可以的”,“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他(指鲁大海)的脚指头因为你的不小心,现在还是少一个的”,“他还是我的儿子”,“侍萍(接过支票)说‘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这个细节中苏教版比人教版多出三个字“谢谢你”,这三个字不仅体现了侍萍刚强自尊的人格,也包含了侍萍对周朴园的痛恨之情,也让读者想像得出侍萍挤出这三个字时痛苦、悲哀的画面感。

(三)美好的东西毁灭了,悲剧的力量增强了

第5篇: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

1 有关知识管理要素的探讨

要素是构成任何一个系统的基本单位,透视知识管理的要素,从根本上分析知识管理内涵和实质是一个基础和简便的方法。

知识管理研究中普遍认可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The American Productivity  Quality Center,APQC)等提出的知识管理流程与战略框架(1997),这个模型包括两个动态的轨道,外面的轨道指影响知识管理的外围环境,即促进技术、文化、领导力和测量因素。里面的轨道指知识管理过程,包括适应、收集、识别、创造、共享、运用和组织。识别、收集和组织适合于知识的积聚和管理,创造、共享、运用和适应适合于知识的创造和更新。

第二种,KM = (P+ K)s 公式。其中KM(Knowledge Management)是知识管理,P(People)指人员,+ (Technology)是科技,K (knowledge)是知识,S(Sharing)指分享。其含义为组织积累知识,必须通过科技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在分享的组织文化下达到乘数效果。

第三种,由王德禄提出,他认为组织中的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组织、人和信息技术这三个要素。人在组织中通过干中学产生知识,对知识进行编码、显性化和知识检索等处理;信息技术搭建知识转化的信息基础,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组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人的创造提供服务来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

显然,以上关于知识管理内涵及要素的探讨主要从知识生成、存贮、共享、应用、创新等知识应用角度衡量,没有分辨要素、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划分知识管理的目的、功能、价值实现等,这样就造成知识管理内涵理解上的混乱。同时知识、人、组织、文化等因素本身又具有不确定性,继而加大知识管理的复杂性,所以难以找到知识管理的本质。但关于知识管理要素研究从不同方面为我们探讨了实现知识管理的途径,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知识管理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2 价值论视野下知识管理要素的界定从知识管理概念的构成看,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指一种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一定有主体和客体,是主体和客体充分互动来实现目的的过程。目的是一个价值论范畴,是理想中的价值追求,它通过对实践的导向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目的的价值转化。由此基本上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就是主体(人)通过客体(知识)来实现价值转化的过程这一基本结论。从知识经济视角看,价值转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类知识积累过程和知识利用过程,而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的发展、传播和利用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管理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管理以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为其基本内涵。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知识管理要素界定为人、知识、信息技术和目的等四个方面: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包括个体、组织、社会),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知识(三个层次:个人、组织、社会知识),知识管理的工具是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的目的,知识的价值转化。

2.1 知识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人与知识

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这一概念是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相对应使用的,具体就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体、社会集团、阶级以至整个人类)。以此,知识管理中的主体也可以分成个体之主体、群体之主体(社会集团或组织)和社会之主体三个方面。由于只有在创造知识、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作为个体之主体包含在群体(组织)之主体中。与此同理,社会全体之主体的人的价值也是通过他们所在的集合体的价值实现的,因此,这里可以将知识管理的主体概括地用组织主体或组织的人等术语来代替。当然,作为组织中的个体,对其潜在价值需求的满足和价值追求的挖掘也是知识管理中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的关键。

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哲学角度看,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产生。与上述主体相对应,这种知识可以分成个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社会(共识)知识等三个层次。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_______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四种: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其中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即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运动规律、原理方面的理论体系,可称之为狭义的知识概念。还可从形式上区分,前两类知识是易于文字记载的认识类知识,有人称之为有形知识,非常容易编码(信息化),可通过各种传媒获得。第三、四类知识更多地是没有记载的经验类知识,有人称之为隐形知识(tacit knowledge)或无形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由此可见,人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对知识的定义和分类就不同。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看,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两个维度,即:个体知识、组织知识、社会知识等三个层次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两个维度。由于知识管理着重研究组织中的知识管理,因此可将个人知识嵌入到组织知识中,而社会知识属于零散的常识性知识,一般不作为知识管理的直接对象看待,更多地放在知识管理一般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来研究。这样为了研究的方便,就可以将知识管理的客体简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和组织的隐性知识两类。

综上所述,在人与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多层次价值关系看,知识是现在进行时态,它是已经被主体客体化了的客观的、结果性的、显性的知识,也是正在逐步客体化中的潜在的、过程性的、隐性的知识,这样,知识管理既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又是管理知识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人是分不开的,是嵌入在人的活动中的,因此,有些学者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有人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延伸。但这里作为人力资源的人是知识管理对象意义上的人,不是作为知识管理主体意义上的人,是价值关系中的第三层次上的人的自我意识中的主客体关系,这里主客合为一体了。

2.2 知识管理的工具信息技术

知识管理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自计算机发明以来,信息化的应用经历了由数据管理到信息管理,再到知识管理三个发展阶段。在信息时代,人类知识的快速积累、共享和交流更要依靠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这一有效工具。哲学认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是直接完成的,必定借助于外在的工具。当然,这种工具是劳动双向建构过程的结晶,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将自然物改造为各种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来延伸自己的器官和肢体,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正因为这种生产工具,使人与对象的关系变得更为多样化,使知识管理活动复杂化,造成知识管理理解上的偏差:将知识管理等同于信息系统的建立,如有些学校和企业认为,新科技设备买回来了,网络也建好了,知识管理就能自动实现了,这是一种典型的管理知识的IT 方法。知识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是处理数据、生产或扩散信息的方法或工具。技术能够代替人或创造出知识的假设已经反复被证明是错误的。但知识管理包含的事物比促进知识分享的技术要多,知识管理仅仅通过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是表达不出来的。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没有将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知识及知识过程与知识管理的中介工具信息技术加以区分。作为工具的信息技术应当与组织的各个方面相关,既与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主体、客体、目的)有关,也与知识管理的环境要素相关。

2.3 知识管理的目的价值转化

知识管理的主体、客体、工具最后统一于知识管理的目的,它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影响着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组织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结构和核心层次,组织知识的管理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对组织内部而言,通过挖掘、组织、存取知识,便于知识积累、共享,继而增强组织的智能;②对组织外部而言,在知识的共享交流过程中发现和培养新的思想和思维,进而提高组织竞争力。在技术和服务急速发展的当代,创新永远是保持长久竞争力优势的主要源泉。换句话,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知识的共享和智能的管理。由此看来,知识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目的的达成不仅在于知识管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处理上,还表现在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上。认识和把握知识管理在这方面的特点,

对于正确选择知识管理方法是很重要的:知识管理中的许多因素都具有模糊性,不像物质生产部门那样,可以对投入和产出做出比较精确的定量统计,物质生产过程的投入都直接转化到物质产品上,而知识管理的人财物不是作用于产品,而是作用于知识以及携带知识的人身上,很难用精确的统计数字如实地反映出来,不能像管理土地、资本等有形资产一样的方式管理知识这种无形资产。必须在重新认识知识的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选择相对应的管理方法。现在称为知识管理第三次浪潮的实践社团被认为是管理知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认为能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生成、转换和传播,更重要的是,间接地实现了知识的生成者、共享者和使用者的人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价值实现是历史的、发展的过程。

第6篇: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

论文摘要:从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对知识管理的管理包括实施环境、策略与做法、阶段与步稼两大方面村知识管理进行了用释。

自从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达文波特(T.H.Davenport)1997年所著的《营运头币只》("Working Knowledge")一书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知识管理在国内外均引起了强烈反响(m。知识管理的思想是基于新的经济形态一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人们对知识与管理两方面内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知识管理是复杂、微妙、不易把握的过程,知识管理的领域庞大而复杂,并且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知识管理包含管理、运营实践和哲学、技术、战略以及人类行为特隆等相关领域。因此,知识管理的复杂胜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不同原因导致了对这个领域的不同看法。

一、知识管理的认识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目前,“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热潮,但由于“知识管理”还是一种新兴事物,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到目前一直还没有统一。很多国内外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进行研究。(二)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是一个知识创造(或获取)、知识确认、知识表达、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综合过程。知识管理的这5个阶段允许组织进行学习、思考、忘却和再学习,其过程对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维持是不可缺少的。(三)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知识地图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实现知识管理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知识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是将企业的智力资本转化为价值的一系列过程,包括知识的创造、获得、组织、应用、共享和更新等。要进行知识管理,需要有技术和工具的支持,而知识地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Blog是一种非正式的知识管理工具。Blog是目前互联网上一种发展迅速的信息形式,一种全新的自由发表的个人网络出版方式,企业界正在把blog引入企业内部网和公司网站。这将是一种新型简便的网络信息交流方式。

二、知识管理的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实施环境。知识管理实施的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需要运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实现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共享,还需要企业将组织沟通与激励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内部环境。知识管理实施的外部环境即社会背景,如:经济全球化、政治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二)实施知识管理的阶段和步骤。知识管理首先要在小范围内实施并且取得成功,然后才能慢慢地扩展到整个组织机构。如何适当的建立知识管理系统,进而有效的管理知识,是当前许多组织所面临的共同问题。1.第一阶段:基础架构评估。此阶段包括两个步骤:分析目前的基础架构和结合知识管理与组织策略。先对知识管理策略与科技架构的各种构成要素有所了解,再与科技、文化变革、新的奖励制度平衡得当,并与组织策略的步调相一致。2.第二阶段:}:i帜管理系统分析、规划与发展、规划知识管理基础架构、审计现有的知识资产与系统、安排知识管理团队,绘制知识系统管理蓝图、发展知识管理系统这五项为此阶段应注意解决的步骤。3.第三阶段:系统发展。展开行动,运用以结果为导向的方法改变管理、文化与奖励制度以引导发展健全的知识管理系统。4.第四阶段:评估。绩效评估、投资报酬评估以及精进知识管理。其目标在于明确掌握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资源究竟有多少以及如何改善知识管理的运作。(三)知识管理策略与做法。1.促进组织学习。要有效的促进组织的学习,以期达到更合理的进行知识管理。 包括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和继续学习,以延伸知识的广度和宽度。2.津;f’}织记忆。现代化的知识管理总是会涉及科技,建立了组织记忆则可以透过科技的支持,持续累积与扩充知识,确保知识不会因人员的离去而流失,同时提升新近人员的技能,进而提升组织的效能。3.持续转化个人知识为组织知识。组织是个人构成的实体,真正汲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是组织中的成员,因此组织若想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必须先充分掌握并汇集组织成员的知识,并将其持续地转化为组织知识。4.发展组织创造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并非知识的罗列堆砌,而还包含一种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发展组织的创造知识能力,即创造新知、将新知传播至整个组织,并且将之融人组织产品、服务与系统的能力。在一个创造知识的组织中,人人都是知识工作者,人人也是知识生产者与管理者。5.发展知识分享的机制。企业已经日益认识到知识分享对于组织成功的重要性,也开始认识到技术能使知识分享更加切实可行,于是,许多组织开始采用能切实推动知识分享的工具和方法,如创建企业数据库,召开经验研讨会等。虽然迄今为止,对于知识分享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但发展知识分享的机制却在知识管理策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6.建立知识管理团队。组织的知识不是个人的,知识的管理也不是简单的拆分,所以建立起组织知识的永续运作机制是必要的,以促使组织知识的收集、分类储存、分享扩散、以及创新与运用,使知识得以发挥最大效能。此外也必须对组织本身的知识流动过程与组织的未来愿景有充分了解,对于知识学习有较高的灵敏度与接受度,进而妥善规划组织所需要的知识以及促进组织学习。7.促进业务社群的知识活动与互动。知识管理不只是组织内部的管理,同时是组织之间的管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促进业务社群的知识活动与互动,有利于组织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同时增进协作,共同发展。

三、综述

第7篇: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07-02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需要更好的加以组织和管理来实现增值;另一方面图书馆如何利用新技术来提高自身服务和竞争力,都是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的理论和实践均来自企业管理领域,但其成功经验已被社会多个领域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图书馆自诞生之时就具有“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利用知识,因此,当企业界兴起知识管理的热潮后,很快就在图书馆界引起共鸣。但是由于企业和图书馆是两个不同的社会领域,所以它们的知识管理是具有不同的指向的: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知识创新,最终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保证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的非营利性组织,其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是更好的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型组织,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支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文化层次较高、信息意识较强的师生员工,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的组织提炼,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是他们可以直接便利的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和核心理念也正是提供知识服务,可以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质量,促进知识创新。

(二)知识管理的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个围绕着知识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的过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基础上,以人为本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具体管理活动为实现知识服务和创新的目标所体现出来的管理过程。这种管理一方面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指对传统文献的管理,即收集、整理、保存和传递传统文献信息,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即对图书馆员数据、经验、技巧、见解等意会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让它们可以为读者所利用。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就是对拥有图书馆专业技能的人的管理,这也是图书馆实践知识管理理论的切入点和重点所在。

二、知识服务

(一)知识服务的基本内涵

知识服务是一信息知识的搜集、分析、重组的知识能力为基础,根据读者的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环境,直接融入读者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供能够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知识是存在与信息之中的,而知识服务是一种目标驱动的、面向用户的、面向解决方案的,贯穿用户解决问题过程的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从以前仅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文献信息资料,或简单的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转变为直接为用户提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提供知识服务

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共同目标都是知识创新,而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以支持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度;而知识服务又是知识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表现方式,在知识服务的过程中,知识管理才得以实践。知识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实现知识服务的前提,知识服务又促进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是知识管理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图书馆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式,才能为用户在需要的时间提供其所需要的优质服务,实现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

(三)知识服务的内容。

1、知识挖掘

知识挖掘主要是根据用户的研究要求,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定性、定量的增值处理来发现隐含在文献中的知识,揭示其中的规律性。网络信息数量庞大,良莠不齐,要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必须依托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用智能化手段挖掘隐藏于大量信息中的知识,从而得到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专业细化的知识、面向课题的知识和所需知识相关的知识等等。

2、知识组织

知识组织是在信息获取和信息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智能检索、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精简提取,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单元并对其进行集合组织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序的揭示,即使之有序化。

3、知识开发

知识开发是在知识组织的基础上,根据用户要求和图书馆发展的特定目标,通过图书馆员的智力劳动对所需知识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形成用户决策所需要的知识解决方案或适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产品,如数据库、知识库、智能工具、应用软件等。这是一种导向性的研究活动,其中包括对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开发,更包含了图书馆员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使得知识产品产生了增值。

三、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实施

第8篇: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客户知识管理 平衡计分卡 绩效评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而企业的营销模式也由以产品和交易为中心转向以客户和知识为中心。在此背景下,综合吸取知识管理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精髓--客户知识管理这一新兴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开始逐渐被企业所重视。但是客户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前瞻性的投资,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管理起来较为困难。客户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基础之上,开展客户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客户知识管理的内涵

客户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是知识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这两种理论的结合。它研究如何有效获取、共享、应用和创新企业所收集到的客户知识来提高企业自身价值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从而使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目前,对客户知识管理的定义,主要是从这样两个角度出发:

(1)采用知识管理研究的观点,把知识看成像数据、信息一样的资源,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客户知识资源进行获取、存储、分析、整合、共享、利用和创造,将知识作为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如美国学者Wayland 和Cole在其著作《Customer Connections:New Strategies for Growth》(1997)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客户知识管理"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指客户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以及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更有价值的客户关系。它是指在获取、发展以及保持有利可图的客户组合的过程中,有关信息和经验的杠杠作用。Gold A(2001)等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指将知识管理作为手段来处理组织内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客户知识的形成、共享以及应用来提高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业绩的过程。Gibbert(2002)等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促进企业了解自己的客户,从而使企业在为客户提高质量的服务中学习的过程。台湾学者何雍庆等人(2003)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组织成员透过组织学习,将顾客资料、资讯或接触经验予以组织有效地运用并扩展客户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经过有效的管理作为,使客户知识成为组织的智慧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从客户关系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客户关系管理更好的来应用客户知识管理。如Nonaka(1998)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客户知识社会化过程,与客户互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亲和性,从而获取客户拥有的知识。Alan Cooper(2000) 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利用先进信息与客户互动交流,帮助客户找出问题及其答案进而适应周围环境,客户需求过程与企业的营销过程有力的交织融合在一起,实施"定制化"服务。麦肯锡的副总裁罗树忠(2001)认为客户知识管理就是指有效的获取、发展和维系有利于客户组合的知识与经验,为尽可能的求得最大的价值,客户、知识、管理必须在一个封闭的循环体系中,企业运用这个循环体系中的客户知识,从客户关系中获得最大收益的行动。高倩(2001)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企业在与客户互动的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关于用户的数据、资料以及交易记录,经过分类、处理等程序而形成客户知识,并将其应用到企业价值链的各个过程中,从而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傅建球(2005)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指企业从各种既有的或潜在的客户信息中,萃取转化出可以用来为企业营销服务并发掘出有价值的知识的过程。

关于客户知识管理的概念,通过综述有关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客户知识管理给出了不同的表述,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不管如何阐述,如何给出定义,其共同思想可以总结如下:1客户知识管理是对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和创新等一系列流程;2从知识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两方面入手,把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应用工具,融入到客户关系管理之中,形成客户知识管理;3客户知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竞争资源,企业通过客户知识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客户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第9篇:知识管理的内涵范文

利于提高执政能力。政府执政能力建设是管理实践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知识管理的实施则提供了一个综合、宏观的知识平台,这个平台恰好能够确保政府对现行问题作出正确的行政决策,从而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利于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公共产品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切实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知识管理的实施使成熟、先进的信息知识得以到公共产品的生存和供给当中,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利于增强政府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各组织和政府得以在知识经济时代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和推动力。知识管理的目的正在于知识创新,在政府部门中实施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科技和知识创新,为政府在变幻莫测的世界环境中获得战略性保障。

二、政府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1.政府知识管理的概念。在本质层面上来讲,政府知识管理是指在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国家权力、司法和行政机关等公共管理机关通过对政府流程的改造,利用知识网络对所有知识进行采集、集中、共享、利用和创新,从而确保政府在日益变化、高度不确定性的未来环境中不断适应新的管理和职能变化的管理过程,也是知识、技术、人和管理的统一。

2.政府知识管理的内涵。在管理理念方面,政府知识管理要求政府从传统的管理型转变成民主、法治、服务、责任、绩效有机相结合的新型政府,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理念,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在价值取向方面,政府知识管理要求构建符合经济时展的价值取向。知识和人被看做是政府的最大资本和推动力,与传统以“官本位”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不同,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创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文化环境和推进知识创新的价值取向成为政府管理的新思路,这也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方向起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在管理手段方面,传统的政府管理是以严格的等级制管理为主要特征,政府知识管理要求建立知识管理型政府。知识管理型政府不仅重视知识的采集和学习过程,更多侧重的是知识的管理、应用和创新。

三、政府知识管理的体系和框架

彼此关联的各个事物和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就是体系。一套综合的支撑体系对于推进政府知识管理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包括相应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体系和技术平台体系,能对政府内部和外部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整合的知识链体系。

1.政府知识管理的知识链体系。一是知识的获取和整理。知识是无限的,知识的生产来源于政府信息的内部和外部。知识的整理指由粗到精、由表及里的对知识资源进行筛选、评估和提炼的过程,目的是获取真正对政府管理有价值和意义的知识从而提高知识利用效率。在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知识:第一种是工作岗位涉及到的所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第二种是政府业务流程中产生的知识;第三种是政府管理活动中积累的知识。这三种知识涵盖了政府管理的资源、思想及操作层面,以自己独特的适用范围和特点构建起了整个知识体系。二是知识的存储和生成。采集到的知识必须在在存储后反复利用和学习,才能提高管理效率。最基本的存储手段就是编码化和知识库技术。编码化就是将储存在人脑中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文字、数字、音频、图标等载体记录下来,方便日后工作和管理活动中知识资源的再利用。而编码后的技术数据量大、更新速度快,仅靠人类大脑来完成寻找和搜索工作,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都过于庞大,这就要求建立统一和完善的知识库,知识库的表达能力强、搜索效率、知识扩充性好,便于知识的存储、修改和检查。三是知识的共享和转移。知识资源有隐形和显性知识之分,隐形知识指的是难以用书面形式表达的,在个人头脑或者是或组织文化中隐含的较为个人化、主观化和经验化的知识,相反,显性知识指的就是便于通过书面形式表达的,便于整理、存储和传播的较为明确的知识。知识共享和转移就是在人与人、人和组织、组织和组织之间,显、隐性知识通过群化、外化、融合和内化的形式进行传递和转化,其价值不仅在于利用个人和组织之间知识的互相转化实现知识创新和组织创新,还在于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享和转移过程还要综合考虑知识传递方和知识接收方两方面的因素。四是政府知识管理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体系。政府组织文化指的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政府组织中的价值导向、行为模式和意识观念,是促进组织长远稳定发展的灵魂因素。营造知识型组织文化氛围是政府实施知识管理的必然要求,首先是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人才作为核心资源,就要求政府加大对知识人才的教育投入力度,保证各级政府的人才支撑,最终实现政府知识管理的综合效益;其次是构建利于共享的开放信任型文化,克服传统公务员的僵化和官僚习性。政府知识管理强调打破旧时的信息孤岛效应,倡导知识的交流和共享,通过知识的交流和转换,打破政府原来的固有限定,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在日常管理活动中,还应不断强化相关的合理制度,加强知识审计和知识绩效评价,以实现政府知识管理的有效性。

2.政府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体系。政府信息化过程中,政府知识管理技术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规范政府流程、提升部门间协作、统一信息化思想、提高知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它主要包括知识库技术、知识地图技术、群件技术、元数据、RDF、XML等技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