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暴露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6-0146-02
急诊科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危重,而急诊科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是最早和最密切,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存在被感染的高度危险。目前,我国属于肝炎重灾国家,肝炎病毒(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以及丙肝病毒等)等传染性病毒猖獗,同时艾滋病毒(HIV)患者也日益增多,患者的增加无疑使作为病患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机会增加,如若不能进行有效的个人防护,护士将随时面临着感染的风险。因此,总结分析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宣传和防护措施将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在急诊科工作过的护士80名,其中护士52名,护师19名,主管护师9名;年龄19~36岁;护龄1~18年;学历中专、大专。
1.2 调查方法以及内容
自行设计“职业暴露调查表”,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年龄、职称、学历、护龄;(2)接受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情况;(3)护士工作中受到过锐器伤情况;(4)护士接触过患者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情况;(5)护士遇到过患者合作性差而发生职业暴露情况;(6)护士在处理针头时被刺伤情况。调查时间为2011年12月,发放调查问卷83份,回收合格问卷80份,回收合格率96.4%。
2 结果
回收的80份调查报告中,护士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培训80名(100%),工作中受到过锐器伤80名(100%),接触过患者排泄物、分泌物、体液78名(97.5%),出现过处理针头时被刺伤50名(62.5%),遇到过患者合作性差而发生职业暴露20名(25.0%)。
3 讨论
3.1 急诊科常见的职业暴露原因
3.1.1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缺乏 部分护理人员,尤其是一些新上岗的护士,缺乏有效的职业防护培训,对针尖、刀片等利器划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导致一些血液传染性疾病感染,后果严重。
3.1.2 发生针刺伤的环节 针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急诊科工作紧张而繁忙,既要承担门诊患者的处置、换药,又要负责门诊患者的治疗,特别是大批急诊患者来临时,人员往往配备不足,这时的护士把责任放在第一,缺乏自我防范意识,更易发生针刺伤。有报道,医院感染中80%与针刺伤有关[1]。目前已证实至少有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其中HIV、HBV、HCV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被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机率为0.3%,HBV的感染机率为6%~30%,HCV的感染几率为1.8%[2]。因此,急诊科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3.1.3 职业暴露的途径 皮肤黏膜接触是急诊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在每天的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受感染的机会增多。急诊科护士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需要第一时间对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抢救,常见的有车祸、中毒、溺水、手术并发症、他杀等紧急情况的抢救工作,急诊护士需要在未确诊情况下进入工作,时间紧迫,个人的防护措施不能充分实施,在密切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呕吐物以及不明分泌物时导致自身感染情况发生,属于医院高危感染人群。
3.1.4 患者依从性低 急诊重症患者常处于巨大痛苦或者神志不清等状态下,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护士的治疗工作,容易造成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工作时刺伤自己。
3.1.5 双手回套针帽 在处理用过的注射器过程中双手回套针帽或者将针头混入医疗垃圾中,护士在收拾处理医疗垃圾过程中可能被误伤。
3.2 干预措施
3.2.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作为急诊科的护士长,要对新上岗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对全体护士进行定期职业防护培训考核,防止麻痹大意的思想,提高护理人员对针刺伤害危害性的认识,认真做好个人防护的工作,时刻警惕血源性感染的发生[3]。
3.2.2 做好个人防护 急诊护士在进行抢救工作前,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做好个人防护,抢救护理前将衣帽、口罩、手套等佩戴齐全,在处理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等过程中尽量减少自身皮肤或黏膜直接与其接触,抢救护理结束后按照标准洗手消毒过程,避免对医疗环境进行污染。
3.2.3 抢救护理时避免针刺伤 在整个抢救护理过程中,严格规范护理操作技术要点,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尽量避免意外针刺损伤等。妥善放置废弃针头,与其它医疗垃圾分装,以免不小心刺伤,安全处理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
3.2.4 医疗垃圾的处理 任何时候,不要弯曲、损坏或剪割针器。不要将手指伸入容器内,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
3.2.5 锐器损伤后处理 护理人员在尽量避免被锐器刺伤的前提下,一旦出现锐器损伤,应立即作出有效的消毒处理,进行伤口清洗,可选择使用流水进行伤口清洗,挤出伤口处血液,之后使用75%乙醇或0.5%碘伏对局部伤口进行消毒,污染眼部时需要生理盐水反复进行冲洗。对感染性病毒感染,需要进行血液检测,积极注射相应疫苗并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测。
综上所述,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力求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急诊科护士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对各种危害有足够认识,采取适当地防护措施,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殷小基.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2]刘小玲,许琼,周阳,等.手术室护士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4,19(4):70.
【关键词】职业暴露 原因分析 防护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cause of Occupation exposition,and deal with the Victims in time and effectively. Avoids the medical personnel infecting the hematogenous disease. METHODS Summarize and analysis 49 medical staffs got Hematogenous occupation exposition injury, in August, 2006-June, 2010 of Our hospital .RESULTS the 57hematogenous professional debunkers after correct prompt processing, do not have one person to infect the hematogenous disease. CONCLUSIONS Strengthens the self-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nd fulfils exactly the standard preventive measure, Accurate prompt accurate prompt appraisal and effective reasonable medication,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infection of Hematogenous disease after occupational exposition.
【Keywords】Occupation exposition Reason analysis protective measure
由于我县是艾滋病疫情高发地区,近几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的增加[1],医务人员接触HIV感染患者机率增加,从而导致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事件频繁发生,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和身心健康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和暴露后的防护措施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资料来源于我院感染管理科,2006年8月—2010年6月57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监测记录档案。
1.2 方法
确认暴露源的诊断,艾滋病的确诊来源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诊断来源市、县医疗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诊断。对职业暴露受伤方式、受伤部位、受伤经过、伤口处理、级别评估、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定期检测随访情况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表1 职业暴露人群构成比%
表2 暴露源疾病分类
转贴于
2.2 暴露后的预防控制请况
被H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高价球蛋白[2],19位被HBV阳性患者污染的锐器伤害后,均在最短的时间内注射了乙型肝炎免疫高价球蛋白,并根据暴露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指标来判断是否接种乙肝疫苗,抗HBs阳性者不再接种乙肝疫苗,抗HBe阴性者按疗程接种乙肝疫苗。艾滋病病毒暴露者是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进行评估和用药,其中有13人被我院艾滋病职业防控专家组评为一级暴露,15人被评为二级暴露,7人被评为三级暴露。并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基本用药和强化用药程序。一级暴露人员中有4人没有用药,9人使用基本用药;二级暴露和三级暴露者均使用强化用药。每位暴露者监测时间都在一年以上,57名人员到2010年6月为止各项指标监测均为阴性。
3 讨论
国内外的调查数据均表明[3],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对医务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和人身健康。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害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按要求配置医护人员 临床医生、护士缺少,医生、护士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没有较多时间考虑职业暴露的问题,大多数是在身心疲惫、精力不集中的情况下发生职业暴露。其中护士是发生锐器伤及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在一人上班时发生的。如何减轻医生护士忙碌的工作状态,减轻身心压力,是医院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近几年来我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招聘了一定数量的医护人员充实临床一线工作。床护比由原来1:0.35增加到1:0.43的比例,医护之比也逐步缩小,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逐步得到改善。职业暴露事件大大减少。
3.2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医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职业暴露引起的危害性,防护意识差,不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存在侥幸心理。2006年有8位医务人员是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状态下发生的职业暴露,被病人的血液溅到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上。所以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是预防血液性职业暴露的重要手段。我院每年由感染科组织不少于5学时的培训,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如职业安全防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害、锐器伤害防护措施、标准预防措施、隔离措施、无菌技术操作、医疗废物的管理、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等知识的培训。从而增强了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和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减少职业危害。
3.3 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规程 本次调查大部分医务人员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配合不默契而发生职业暴露。如使用后的锐器没有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随意扔在治疗盘内,当再次在治疗盘内取物品时被针刺伤;为输液病人拔针后将针头插入输液瓶塞内时不慎被刺伤;术中医护人员传递器械配合不当被刀片和缝合针划伤。所以规范医疗护理作操流程,纠正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行为,是确保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3.4 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实施办法 我院制定了较完善的职业暴露实施办法,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关键措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监控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一项常规质量监控项目,每季度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提出改进的对策,在医院质控会上进行通报。办法中对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的处置流程和处理方法均有明确的说明,还确定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评估专家小组,为职业暴露伤害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处理和用药,避免了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害。
参 考 文 献
[1] 刘红艳,徐阳,茆尤尤,等.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5):2266-2268.
关键词 输液室护士 针刺伤 职业安全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66-02
职业性暴露是近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而又危险的职业性暴露[1]。另有文献披露: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的流行率也在上升[2]。国外也有文献指出:由针刺伤引起的职业暴露是一个医疗领域颇受重视的问题,针刺伤可以引发多种传染病[3]。所以,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急诊科由于患者流动性大、硬件设施有限等原因造成护理人员更易发生针刺伤,本研究旨在调查输液室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现状,以期为针刺伤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2012-2013年间,我院共报告锐器伤114例,其中本科有16例,占14%,排名第一,其次为手术室,且均为针刺伤。针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性损伤, 我科为门诊成人输液室,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工作1-5年护士6人,5-10年2人,10年以上3人,每天要接待200-300多个患者,病人较多,人流量大,工作人员少,任务繁重,患者病种复杂多样,各种传染病都有,一旦发生针刺伤,容易造成职业性伤害,据报道,至少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有80%-90%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引起的,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强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常暴露于职业危害中,而各种针刺伤则是护士非常严重的职业性健康危害因素,所造成的职业爆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在我科报告的16例中其中进行静脉穿刺时损伤3例,为患者拔针时损伤11例,整理废物2例。为了降低本科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现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1 原因分析:
1、1 护士岗前培训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不到位,缺乏安全防护意识,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短,自我防护意识弱,对护理职业性危害认识不足,缺乏防护意识,对各种技术操作及预防措施不熟练,工作繁忙时容易慌乱,未按规范处理导致针刺伤。
1、2 护士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因门诊人流量大,患者多样复杂,工作繁忙,环境嘈杂,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往往同时有多名患者呼叫,左顾右盼,同时兼顾其它患者,注意力不集中,导致针刺伤。
1、3 操作规程执行不规范,不严格遵照操作规程安全处理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果没有可利用的条件,可用单手技术。任何时候,不要弯曲、损坏或剪割针器。不要将手指伸入容器内。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在为不合作的患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将用过的针头丢入合适的防针刺的容器内。针头用过后及时处理,以免刺伤他人,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输液时穿刺失败未更换或未及时更换针头、患者发生输液渗漏时工作人员互相传递针头,徒手分离针头时。
1、4 锐器盒放置位置不合理,锐器盒多放置在输液治疗台下方,工作人员需弯腰放置针头,针头未准确放置锐器盒时徒手拾起针头时发生针刺伤。
1、5 未按医疗废物处理办法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处理,污染针头与其它物品混放,不要将针头丢在一般的垃圾桶内,以免刺伤保洁员,锐器盒未按规定处理,装的太满处理锐器盒时发生针刺伤。
1、6 护士人员不足,工作强度大,从事输液、穿刺等较多与锐器接触的工作,操作固定,大脑易疲劳,容易发生针刺伤。
2 预防措施
2、1 加强岗前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定期进行并进行考核,尤其是低年资护士,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将其纳入三基培训内容和岗前培训的必备课程,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执行标准预防,护士在执行接触到或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的检查和治疗时应戴手套,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时接触的血量戴手套时比不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
2、2 工作中要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遵守各种安全防护制度和操作流程,避免不良的操作习惯,手持针头或拔针时应保持针尖向外,防止碰撞时被针头刺伤,拔针后及时处理针头,工作繁忙时可将针头插入输液瓶的胶塞或莫非氏滴管内,不能插入其它物品上,不要用手接触用过的针头,禁止污染针头回套,穿刺失败者应及时更换针头,污染针头放置锐器盒内,禁止放在弯盘或工作台面上,拔针或传递锐器时,勿将锐利面朝向他人或自己,避免误伤他人或自己。及时处理污染的针头,置于锐器盒内,锐器盒固定放置工作台下方,距离地面20CM,方便工作人员对针头进行处理。
2、3 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的管理规定,学习医疗废物处理方法,对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损伤性废物与其它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不可将损伤性废物与其它废物混在一起,防止造成二次伤害,针头拔出后及时放入锐器盒,锐器盒在装入3/4时封口、更换,禁止徒手接触针头。
2.4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不慎被乙肝、丙肝、梅毒等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 针刺伤时要保持冷静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尽可能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的基线检查。
2、5 建立针刺伤的登记报告制度,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科,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填写“医务人员针刺伤登记表”和“医务人员血液体液暴露登记表”,及时做好相关病毒血清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隐形感染,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破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的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给予必要的关怀,缓解伤者的心理压力。进行相关的检测和免疫注射,定期跟踪随访,降低危害程度,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2、6 合理排班,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工作的专注性,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3 总结
输液室护士因工作单一、机械、与锐器密切接触,故针刺伤发生率高,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遵守操作规程,提高工作的专注性,可有效的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确保护士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胜兰 输液室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对策 护士进修杂志[J],2013,4(28);660-661.
[2] 杜美英 医务人员锐器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与临床[J],2013,3,17(9);1108-1109.
[3] 黄明珠,傅慧芳 ,陈玉芬,陆文珍 入科前集中培训对预防实习护士针刺伤的效果观察 全科护理[J]2013,2,11(2);544-545.
[4] 胡小艳 ,刘朝晖,夏苏 医院工作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护措施 当代护士[J],2013,3;139-141
[5]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7.
[6] 李毓琴,李蓓敏,吴燕.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当代护士,2007,5:90-92.
【关键词】护士; 职业暴露;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206-02
职业暴露时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1]。护理职业中存在着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环境及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危害[2]。这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务界的广泛重视[3],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总是在患者还未明确诊断之前就投入到对患者的处理和紧张的抢救中,且常常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等。其中不可避免的有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的患者,从而使护士暴露在多种职业危害之中,若不及时进行个人防护或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损伤。其自身安全直接影响到抢救工作的质量。本文针对护士职业暴露的因素,及采取的一系列防范对策进行综述。旨在增强护士的职业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范技能,从而确保职业安全。
1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1 呼吸道传染病:
医院病人流动性大,每天接待数百名患者,其中又以呼吸道感染者居多,空气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媒介。SARS疫情中全球共传染8798例,其中医务人员感染占21%,我国5137例感染,其中医务人员是968例,约占19%[4],所以当护士抵抗力下降时,则容易引起感染。
1.2 生物因素损伤:
遇到急、危、重症的患者,护士在不可能知晓患者是否患有传染病的情况下及时给予患者各种抢救治疗,为患者吸痰,气管插管,洗胃,包扎伤口,处理呕吐物、体液等,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目前已知通过患者的血液、体液传播的病原体有20多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艾滋病毒等。我国是肝炎的高发区,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率呈倍增趋势,医院又是这些疾病的聚集地,护士在抢救这类病人时获得的职业感染的危险大大增加。
1.3 物理因素损伤:
护士在抢救患者时,时间紧、病情急,如遇到自杀倾向的患者或烦躁、醉酒的患者不配合治疗时还需要强迫进行各种操作,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护士很容易发生针刺伤。针刺伤是护士常见的职业损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粘膜),约占80%,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HCV、HIV。
1.4 化学因素损伤:
在各种中毒病人的抢救过程中,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人体。毒物在肺部吸收的速度比胃吸收的速度快20倍左右,据调查,80%以上的护士在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时有头晕、胸闷、呕心、呕吐等表现。另外,在抢救完毕后,使用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急救器械进行消毒,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而这些化学消毒剂刺激皮肤、粘膜、眼睛,可引起过敏性疾病和哮喘。
1.5 心理因素损伤:
工作强度大致使心理负担加重,易造成身心倦怠,经常接触各类突如其来的危重患者,意外伤害及死亡病人太多,忧伤情绪影响护士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疗纠纷这些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2防范对策
2.1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培训,以培养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
已有研究证明,多数职业暴露的发生常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缺乏有关,因而有效的教育培训是避免职业暴露的重点[5]。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定期组织人员培训与学习,将职业伤害防护措施的培训作为对新入职人员及轮转的年轻护士的考核必要条件,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及其他从事医院感染科管理的工作人员讲述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并有目的的针对几种职业危险因素进行专门的防护相关知识培训 。如玻璃安瓿瓶的正确切割方法,锐器废物的分类与收集等,强化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与技能。
2.2 呼吸道的防护:
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护士凡接触病人时均应带口罩,每天更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每天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一天一次,在夜班无病人的情况下,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定期做空气培养,减少空气感染的机会。
2.3 生物因素的防护:
医院感染中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要求护士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执行七步洗手,而反复洗手可降低皮肤的抵抗力,造成手部皮肤损伤,由于速干消毒剂(干凝胶)与传统的洗手具有诸多优势。我院感染科已推荐临床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从而保证了义务人员手部皮肤的完整,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时,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彻底洗手,注意手部清洁和消毒。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措施能防止血液性疾病和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防止疾病在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传播。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6]。因此,标准预防对于综合性医院的职业暴露尤为重要。尤其是对急诊的患者。当暴露发生后,及时正确处理,降低感染的风险。
2.4 物理因素的预防:
锐器伤是护士职业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工作中应预防,及时妥善处理锐器物品,严格管理损伤性医疗废物。据报道,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可使针刺伤发生率减少50%[7]。患者使用过的尖锐物品应视为潜在污染源,需小心处理,用过的针头决不能用双手“复帽”,使用后的注射器不可用手毁形。处理外伤的器械,在清理消毒的过程中需精力集中,谨慎拿取。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流水反复冲洗,并用消毒液涂抹消毒,包扎伤口,伤后
2.5 化学因素的防护: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正确掌握配置消毒液的方法,强化自我防范意识,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套。消毒液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护士在抢救中毒的病人时,也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减少医务人员经皮肤、粘膜、呼吸道吸收残留的毒物的量。最大限度的降低残留毒物对义务人员的危害。
2.6 心理防护:
指导护士正确的认识护士的工作特点,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职业危害。学会适应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对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要一味的抱怨,及时调整心态,学会换一种态度看待问题。善于运用人际交流技巧,增加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矛盾和冲突[8]。主动克制不满情绪,而对任务重、情况危急等强大的心理刺激可采用各种调节方法,减轻自身压力,维持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
2.7 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及跟踪制度:
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做好详细记录,及时报告院内感染科,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改进,纠正。对职业暴露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与监测。发现问题根据情况及时调换岗位,并建立跟踪制度,有效的保护护士的职业安全。
3 小结
综上所述,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国对职业暴露防护现状不容乐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职业暴露不能避免,只有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健康防护意识及职业防护技能,不断改善与改进防护措施,规范操作,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职业习惯来克服急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职业危险因素,从而保护自我,更好的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余霞、付清贫。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J]中国临床护理。2011,3(1):66―68.
[2]郑国华。护理职业危害的分析与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4:91―92.
[3]田瑞华、王金凤、王瑞莲等。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39―441.
[4]任丽娟、戴莉玲、王爱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防护现状分析与对策[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18(2):78.
[5]郝云玲、王欣然。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护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6,12(16):1500.
[6]常红娟、梁艳、秦霞等。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一信一行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7):26.
关键词:供应室 标准预防
一、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4.医护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安全,防止刺伤;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供应室:供应室是医院内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它担负着医疗器材的清洗、包装、消毒和供应工作。由于供应室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在一系列的工作中经常接触沾染大量致病菌的污染医疗器械物品,处于高度危险的职业暴露的危险之中,在日常的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再生物品流程中,还要受到各种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因此,供应室护理人员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势在必行。现代医院供应品种繁多,涉及科室广,使用周转快,每项工作均关系到医疗、教学、科研的质量。如果消毒不彻底会引起全院性的感染,供应物品不完善可影响诊断与治疗,因此做好供应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布局合理,符合供应流程,职责分明,制度完善等手段,是确保供应质量的前提。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的诊疗护理过程中作用非常重要。供应室工作属于从属地位,回收物品时易造成环境污染,器械清洁、包装易造成职业暴露。因此医院供应商室人员应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对供应室工作流程进行质量控制管理,从而最大限度的控制或避免感染风险。
供应室工作人员感染各种传染病的危险性较大,必须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针对所有工作人员及患者,其实用于任何护理环境。而供应室的主要职责是:对污染后的器械物品进行回收、分类、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其工作人员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各种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的污染,为院内高危人群之一,针对潜在的感染因素,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以下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总结,供同仁们共同探讨。
三、工作期间必须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标准措施来执行,各种回收的
器械及其他医疗用品,尤其是特殊感染器械,必须严格按照CSSD两 规一标的规定,回收和处理特殊感染的器械和物品。必须齐备防护用品,对回收的医疗器械器具应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再进行清洗漂洗和高压灭菌。重视手卫生,规范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
四、重视教育,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卫生培训,学习分析各种医院感染的各种案例,总结安全防护经验。
五、加强防护,工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降低职业暴露的危害,保障患者和自身安全。
六、清洗人员必须.配备各种防护用品,备齐隔离衣、眼罩、口罩、手套、帽子、防水围裙、防水筒靴等,使用后的防护用品必须及时清洗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降低感染的风险。
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三区明确划分,规范操作流程,每日清洁地面、桌面、物表,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的清洁。
八、加强手卫生,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洗手,洗手完毕使用手消毒剂,防止交叉感染。
九、定期考核工作期间的标准预防执行情况,强化和提高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十、 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加强和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增强员工的防病和抗病能力,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登记建册,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小结:医院建立标准预防措施,配备齐全各种防护用品,硬件设备齐全,加强手卫生宣传,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采取各种防护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与避免感染的发生,以降低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当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用药,定期随访,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因此标准预防是我们控制或避免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助产士即分娩室的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护理专业的群体。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助产士经常会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她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从文献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对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作了大量的研究。如何有效的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确保助产士的身心健康,本文结合实际情况,现就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生物因素[1] 孕产妇在孕期和生产期间分泌代谢旺盛,微生物极易在体表生长、繁殖,机体也因生理和病理因素超负荷运转而致抵抗力相对下降,易患呼吸道疾病和合并其他疾病。加上体内激素作用,易患滴虫和霉菌性阴道炎。由于实施的检查次数多而复杂,助产人员需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阴道分泌物,特别是在处理急产时,未来得及洗手、戴手套、口罩、手术衣等,或在分娩时经常被羊水污染皮肤、黏膜及衣物,存在防护缺陷,职业暴露率高。
1.2 化学因素 分娩室由于封闭式管理和严格的无菌要求,各种消毒剂应用较多;如过氧乙酸、甲醛、消毒一次性用品的环氧乙烷及戊二醛等挥发出的气味散发于产房的空气中,污染工作环境,刺激人体呼吸道,引起哮喘和鼻炎等,并对人的皮肤黏膜、眼睛、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直接影响助产士的身心健康。
1.3 物理因素 物理性危害包括辐射、触电、烫伤、冻伤、针刺伤和噪音危害等。对助产士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主要是针头及锐器刺伤,这也是助产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仪器报警、呼叫器、消毒机、空调、换气扇、吸引器、电话铃、患者的和婴儿哭啼声。噪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如心律加快、听力下降等,心理反应,如头痛、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另外助产士在接生时经常保持前屈侧屈所引起腰背部疼痛、颈椎病也相当普遍。
1.4 心理因素 助产士的工作关系到母婴安危,责任重大,常使助产士在工作中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而且经常遇到紧急情况如急诊入院、新生儿窒息抢救等而带来的心理压力、紧张,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在加上产妇宫缩阵痛时的哭喊,更增加了助产士的紧张、焦虑情绪;助产士也要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碰到晋升、进修、上夜班、处理家庭中的事情等诸多问题;社会对助产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会使助产士的心理上产生疲惫感、焦虑感。
2 防护措施
2.1 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产妇入分娩室的时间和数量决定助产士的上班时间和人数,尽量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能[3]。可适当增加助产士的编制,因助产士工作不同于一般护士,需要独立完成观察产程、监护、接生全过程,体力劳动较重,精神高度集中,风险系数较高,在工作量大时应多安排人员,以保证质量和安全。
2.2 健全职业防护管理系统 对助产士职业防护进行监测和干预医院应建立职业防护管理系统,制定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和职业暴露应急预案[4]。建立职业暴露汇报系统及管理条例。对助产士职业防护进行监测和干预,提供合格防护用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做好现场处理及时报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必要时治疗及跟踪观察等,有条件的医院应给助产士进行乙肝疫苗注射,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性[5]。
2.3 增强防护知识及意识 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培训各级助产人员,普及相关知识,并将其纳入考试内容,使全体助产士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害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4 社会心理防护 护理人员要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和广泛的兴趣,提高自身素质和应急能力,培养业余爱好,多交朋友并与之多沟通,组织各种有益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魄。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掌握一些缓解自身压力的方法,采取回避、疏泄、转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宣传人体力学知识,教育和传授助产士正确的接产知识[6]。利用节力原则掌握搬运产妇的技巧,学会恰当的选择工作速度、缓解紧张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改善临床设施等,避免操作不当造成的损伤。
3 讨论
从建立健全的职业防护管理体系、设计合理的工作流程、增强防护知识和意识、加强社会心理防护四方面着手,合理工作人员配制,科学合理分工,并定期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支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业务培训,并注意开展新理论、新技术的前期培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参 考 文 献
[1] 姜见中.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预防.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2,10(6):363.
[2] 徐荣贵.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7.
[3] 吕晓玲,夏秋江.ICU护士的职业损伤及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7(7):650.
[4] 严家新.艾滋病与医务工作者.健康报,1997,12(5):4.
【关键词】职业风险;防护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60-01
随着我县婚前查体工作的广泛宣传,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婚前查体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化验室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和许多婚检人群密切接触,婚前查体化验室抽血筛查各类传染病,所抽取的血液可能含有HBV、HCV、HIV等。化验室护理人员需要频繁接触血液和采血针头,常常使自己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中,而成为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为了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本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工作中的职业危险因素,并提出了安全防护措施,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
1、针头刺伤:由于职业原因,抽血时不慎被针头刺伤,从而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职业人员,不少工作人员抽血时曾经被针头刺伤过,再经针刺传播的疾病中,最常见和最可怕的就有乙肝、丙肝、及艾滋病毒,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几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
2、血液接触:
在进行抽血技术操作时,如果有血液外溢时,有可能污染抽血人员的手、脸及工作服,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被污染的部位有皮肤破损,有可能被病毒感染。
二安全防护措施:
1、增强职业防护知识:
进行防护知识培训,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在抽血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对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教育培训,最大限度降低通过职业途径意外接触感染血液的可能,保证自身安全。
2、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1、洗手:接触每一位抽血人员前后,均应用肥皂流水彻底洗手,包括摘手套后,洗手时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2、抽血过程中要穿隔离衣,如被血液污染要立即更换。戴口罩和戴合适的手套,特别是工作人员手上有伤口时更要注意,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并彻底洗手。
3、针头的处理:
正确掌握采血技术操作,避免针头刺伤自己或他人,使用过的针头及时处理,放在贴有标签的利器盒内,按照医源性废物,统一进行处理。
4、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5、空气消毒: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每天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对各种物体表面进行常规消毒。
三接触暴露感染的处置:
1、抽血人员一旦受到针头等锐器刺伤,不管伤口大小,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水或者肥皂水反复冲洗,并且尽可能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再使用碘伏进行伤口消毒,最后进行医疗处理。
至今有关铅中毒的问题和当年希波克瑞兹第一次提出时一样多,主要受铅危害的是那些从事焊接、气割和爆破涂有铅层钢架物工作的建筑工人。
一、铅的发生源
镀铅,作为防锈方法之一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现在仍采用这种方法,这可以从“I”字型横或桥式构架等钢架结构上看到。从职业卫生的角度看,完整、干燥的镀铅层的危害性很小,但镀铅层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在建筑工程中,当工人进行电弧焊接、液氧切割或者磨料爆炸时,切割和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使铅熔化并将其变成气态,磨料爆炸时使含铅防护层粉碎成极细微的粉尘,这些在空气中运动的铅给工人们带来极大的危害。另外,当把铅作为镀剂喷涂钢质设备时,也会危害作业人员的健康。
从事上述具有铅危害作业的工人,若进食前手没洗干净,就可能造成食物污染。甚至在工作服口袋香烟也可能被呈粉尘状态的细小颗料污染。工人吸受铅污染的香烟的同时,也吸进了铅雾,就如致癌的焦没常在吸烟中进入人体一样。一旦铅粉进入人体就会慢慢地积累。
二、铅的潜在毒性
铅是一种潜在的。如果人体中铅的含量过高,会使人的寿命大大缩短。人若长时间暴露在含铅的环境中,不但会引起造血、神经、泌尿、生殖等系统严重操作,而且还会导致肾脏疾病。由于铅是一种非常隐伏的毒物,因此只有在病情严重或者发展成慢性病症时,人体才会出现某些症兆,但这时铅对人体的危害已深。
男性过多暴露于铅尘环境中还会导致降低,甚至出现阳萎和无生育能力。另外,由于铅中毒能改变男人精细胞的结构,致使其孕妻生产死胎。若父母铅中毒太深,则所生小孩容易患先天性疾病,可能出现智力发展缓慢、行为异常、或者中途夭折。若人体受铅中毒相当严重,则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损伤。对于铅中毒患者的治疗需要相当长的疗程,并且病人还得忍受肉体的苦痛。
三、近来发展状况
国外有关建筑工人暴露于含铅毒环境中的问题的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地迅速增加。在马里、马萨诸塞州、纽约、新泽西和康乃狄格等地,负责公众健康管理的官员对从事钢铁建筑工作而致中毒的工人均给予极大的重视。但许多建筑作业场所空气中的铅含量还是高得惊人。在桥梁、水塔或类似工程中从事焊接、液氧切割和磨料爆破作业的工人,通常暴露在超过职业安全健康法所规定的铅含量容许值(50ug/m3)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环境中。
1991年8月,美国职业安全健康机构出版了《防止建筑工人铅中毒》一书,引起社会对建筑工人的关注。该书总结了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为建筑工人减少在含铅毒环境中的暴露提供了指南。
四、工程中铅粉的控制
1、真空爆破
爆破口安装能诱导气流的排气罩,其作用是捕捉爆破后的碎片和损坏的表面涂层,并将它们送入分离器。经分离器分离后,磨料返回爆口再利用。由于污染物在发生处即被捕捉,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人暴露在有毒作业场所的问题。尽管真空爆破不适用于直角连接和建筑横穿曲柄结构形式等处的施工,但它却能有效地用于表面没有阻碍物的水塔和水箱等处的施工。
2、水冲洗爆破
利用高压水去除欲爆破构件表面的涂层,爆破后空气中铅尘量比直接在大气中爆破的铅尘量少得多。然而此法的缺点是,从环境卫生角度考虑,水冲洗后爆破要求采用预防措施,能收集、去除冲洗水中的含铅污染物,并且废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方能排放。
3、湿式爆破
湿式爆破是介于大气爆破和水冲洗爆破之间的一种混合的装置。此爆破方式可使砂砾增加切割,以减少粉尘。
4、喷丸
正处于实验阶段。试验装置由一个闭合的转动机构组成,通过密闭的狭长缝转动机械吊着弹丸,滑轮和钢绳引导装置。狭缝紧靠爆破面,以减少粉尘。
5、新磨料
实际上,砂子曾一度用作机械喷砂的唯一材料。由于喷砂造成作业人员尘肺患者不断增加,于是改用钢砾、煤矿渣和塑料珠替代砂子。最近,发现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小球也可当磨料使用。它的优点是可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消失在空气中,即使剩下小部分残渣,也可以收集处理。另一种磨料是充有金钢砂的泡沫塑料。由于这种物料没有一般磨料的弹性好,受压时里面的空气排出,因此其容尘性能好。另外,还便于分离、回收利用弹丸。
6、长柄氧枪
当工人用液氧燃气吹割涂有铅的钢件时,产生的高浓度铅烟气会危害到他们的身体,而用长柄氧枪切割就能使工人远离铅烟气源点,减少操作工人在铅烟气环境中的暴露机会。在拆除装备过程中,气吹氧枪一般装在反向铲、移动起重机和卡车上,可以切割“I”字钢、钢管和其它构件。
7、通风
通风可以改善作业环境。关于通风系统,职业安全健康法认为在短期施工中,过多考虑采用控制噪音的办法来减少对工人的危害并非经济可行,即使不考虑技术和经济因素,仅设计、建立和安装降噪系统,所花费的时间可能超过整个建筑工程所需的时间。
五、保健设备
职业安全健康认为“在偏远的建筑工地上,可能水源不充足,而利用移动式、自容设备提供橱柜、可变住房和淋浴时,又可能受经济所限,尤其是对短期工程而言。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将是以解决。
1、冲洗水
在缺水的工作场所作业时,有很多种提供冲洗水的实用方法。一种方法是用5加仑带塞子的聚乙烯容器装水,只要将它放在较高的平面上(如树桩上、卡车上或船闸上游闸门上),水就很容易从这些容器中倾倒出来。另一种方法用小吨位卡车运输能装55加仑水的有盖的或把移动水箱拖到工地上,以提供更多的水量;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绝缘塑料咖啡壶盛水,会容量约为20加仑,带有分水阀,由于此种容器具有绝热性能,因此上班时盛装的热水可以保温一整天。
2、淋浴
移动淋浴装置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能拆卸携带,体积小,像一个手提包一样大小。热水可由移动式煤气加热热水器或小型电热水器提供。
3、变换场地
虽然移动式、自容设备对短期工程来说不尽合理,但实用于长期工程。为了适应工程的需要,拖车生产厂家生产出一种可装上淋浴、橱柜的设备,它能使干净衣服与被污染的衣服分隔处置。虽然在某些工地上不可能使用这种现代化设备,但可以安装在未受铅污染的地方使用,即变换场地。用容积为30加仑的塑料垃圾袋将干净衣服和受污染的衣服分开。
六、职业安全健康法的实施
职业安全健康法中要求雇主给雇员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场所,避免伤害,而做不到这点就会受惩罚。另外,职业安全健康法中现有细则记载了很多重要的防止铅中毒的措施。它包括提供防护服、呼吸防护罩和对雇员进行培训等。
让工人暴露在含铅环境中而受传讯的雇主,无疑犯了严重亵渎罪,并会受以7000美元的处罚。由于追究雇主的责任时,每个雇员的暴露于铅环境中而受到危害,则雇主一次就会受到70,000美元的罚款。有时因附加罪而受到几十万美元的处罚。
【关键词】HIV/AIDS病毒;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1.3;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70-02
In the surgical operation of HIV/AIDS virus iatrogenic infection protection discussionSHU Yun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Xinyang City,Henan Xinyang 464100
【Abstract】Objective:Review and analyz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iatrogenic infection of HIV during surgery.Identify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atrogenic infection rate.Methods: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aken on 13 cases of surgery performed on patients carrying HIV/AIDS between 2005 and 2008.Results: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rate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volved in the surgical procedures of HIV/AIDS patients is 0.The iatrogenic infection rate of HIV during surgery is .Conclusion:An effective way of reducing iatrogenic infection of HIV is to strictly follow the standard precautionary principles and implement all the preventative measures such as sterilization and isolation.
【Key words】HIV/AIDS;Iatrogenic infection;Preventative measures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随着流行形势日益严重,患者手术的机率也越来越大。HIV/AIDS患者手术是创伤性医疗操作,医务人员存在着因意外损伤而发生HIV感染的可能性[1]。为了提高自身防护意识,确保职业安全,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正确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非常必要的。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我院于2005年9月-2008年10月共收治感染HIV/AIDS的外科病症患者13例。该13例病人均通过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卫生部认证并取得资格的确认、实验室确认的,同时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医疗程序转介至我定点医院治疗的病人。
1.2方法:对13例病例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防控策略。2.结果
2.1在13例手术患者中,女性8人,男性5人,平均年龄42岁。全部患者HIV(+),确诊AIDS10例。其中子宫肌瘤5例,行子宫全切术3例,行子宫次全切术2例,卵巢囊肿切除术1例,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2例,乳腺纤维瘤切除术1例,腹壁肿块切术1例,结肠癌手术1例,左肿块切除术1例,膀胱镜取石术1例。
2.2在13例手术患者中,清洁手术切口3例,清洁-污染手术切口7例,污染手术切口3例,均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进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2.3在本组13例手术中,由于我们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在手术中认真落实各项防护措施,手术操作的医护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为0,HIV医源性感染率为0。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