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柳宗元的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拓展,让理解诗意锦上添花
古诗的简洁、凝练造就了古诗的写意。很多生动的意象在诗中是点到即止,教师巧妙、适时地加以拓展,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学会品味古诗大有帮助。
例如,《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的“古人学问无遗力”是很抽象的。古人在做学问时到底有多竭尽全力呢?诗中没有交待,学生也没见过。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有效拓展。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
生1:我知道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因为家里很穷,没有油点灯,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邻居房里的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
生2:我知道韦编三绝的故事。古时候书是写在竹简上的,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一起,孔子勤翻阅这些书简,次数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
生3:古人还有悬梁刺股的故事。有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时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栓在房梁上,如果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有个叫苏秦的人,每当到了夜深人静,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继续读书。
……
围绕“古人学问无遗力”这个重点,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精彩拓展,让“无遗力”所描绘的意象变得丰满而真实。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的重点服务,借助这几个勤奋读书的故事,学生一下子就有了一种真切的感受,读诗时立刻有了提升,充分感受到诗中的意象之美。
二、 拓展,对作者了解层层深入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学生即将学完一首诗词而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拓展,向其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阅读,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例如,在教学词《如梦令》时,我首先引领学生进行精读品味,从词中想象画面,感受李清照为美景陶醉。接着,我抓住一个“醉”字拓展延伸,展开教学。
师:李清照不但醉在美景中,还为什么而陶醉呢?让我们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师(补充资料):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在朝为官,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父母非常宠爱李清照,她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而且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内秀如竹,而且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你找到词人陶醉的原因是――
生: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她这个时候喝的是醇酒、乐酒、甜酒、美酒。李清照晚年写的《声声慢》也写到了喝酒,你听一听,感觉有什么不同?
出示《声声慢》,让学生朗读后交流――
生:此时此刻词人喝的是闷酒、苦酒、孤独的酒、愁酒。
师: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咱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师(补充资料):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以词引词,不难发现国破、家亡、夫死,晚年的李清照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我们教师把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摘取出来进行对比学习,这样的拓展对于理解整首诗词,理解作者,甚至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 拓展,使感悟诗情水到渠成
教材所选诗词都是经典之作。但有些诗词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困惑。学贵有疑,当学生提出疑问时,适时地层层拓展,可为学生解疑推波助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江雪》一诗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为了深入体会诗情,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拓展。
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我们来看看当时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处境吧!
师(补充资料):柳宗元31岁时当上了皇帝身边的大官,他一心想为老百姓说话,进行改革。他得罪了那些豪门贵族,被贬到永州这个荒凉的地方。在这里他与原来的朋友失去了联系,有话儿也没有人可以诉说。你能体会到柳宗元的心情吗?
生:孤独寂寞
师(补充资料):来到永州后,柳宗元的老母亲因为生活艰苦,病死在一个四处透风的破庙里。柳宗元趴在母亲的身上悲痛地呼喊着:“都是儿子不孝啊,让母亲受苦了,母亲啊,儿子从此再也感受不到您的疼爱了。”母亲去世后,命运的打击又一次降临在这个家庭的头上,柳宗元那心爱的大女儿,又染上了重病,因为无法医治,离他而去。此时的柳宗元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在这么荒凉的永州,他居然一住就是十年。人生漫漫的十年时光,他也不幸染上了一身的疾病,走路两腿直发抖,坐下两腿直发麻。此时,你又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生:悲伤痛苦,痛不欲生,悲愤愁苦……
师:其实,诗人已经把这样的感情藏在这首诗里了,不信你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
生:千万孤独
师:但是,在永州这个地方,他还继续推行改革,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其实,诗中的蓑笠翁就是柳宗元自己。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
生:坚强不屈,不怕打击,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25课《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江雪》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柳宗元素有政治抱负,这首诗是他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司马后写作而成。粗看起来,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柳宗元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本课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柳宗元的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读出节奏
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几遍,读正确,读通顺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掌握好古诗的节奏。要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
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古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
“三分书,七分读。”节奏之美乃古诗独有。指导学生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古诗,尤其是读准停顿、读对节奏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二、读懂诗意
1.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相机引导交流:“千”“万”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虚指手法,我们以前还学过哪首诗中也用了这样的手法?(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联系学过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野径云俱黑”“书山有路勤为径”理解“径”是小路的意思。
结合插图理解“蓑笠翁”:(课件出示图片)这幅图中什么是簔?什么是笠?什么是翁?“蓑笠翁”整个词的意思就是一个头戴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3.指名说说古诗大意。
设计意图:
“不是自己主动探究的知识,就不是真正的知识。”在本环节中,学生在教者的引导下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文本的内涵。在“愤”“悱”之际,教者加以点拨,使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
三、读出画面
1.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板书)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仿佛看到的景象,看谁说得具体些?(引导抓住“绝”“灭”体会是不能画鸟和人的。)
引导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好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设计意图:
通过想象,学生虽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冰雪彻寒,看到了天地沉寂,看到了孑然孤独。在学生的叙述中,诗情已悄悄地融入学生的心田。
2. 你觉得这幅画是 的世界。
预设一: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比较:
寒冷、凄凉——是啊,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茫茫白雪覆盖了群山,让飞鸟躲进自己温暖的窝巢。山间的小路也因为厚厚的积雪而更加人迹罕至。这是一个多么寒冷的冬天啊!
预设二: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比较:
寂静、空旷——漫天大雪覆盖了千山万径,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死一般的沉寂。
设计意图:“桃花三两枝”“鸭先知”“闻啼鸟”与“绝”“灭”形成鲜明对比。诗情一明一暗彰显无余。在比较感悟中,学生对古诗之情、古诗之境有了更深的体会。
3. 从“孤”字看到什么?——偌大的江面上只有一叶扁舟,孤零零地飘荡在江面上,从“独”字看出什么?——这么寒冷的天气其他人都不出来了,只有渔翁一人孤单单地在垂钓,多孤独呀。真是太孤独了。
这是一份怎样的孤独啊?把每句开头的字连起来读,你发现了什么?
“千万孤独”这是一般的孤独吗?这是非常非常的孤独啊!这短短的20个字,浸透了诗人无言的孤独。谁来读出这种孤独?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古诗入情入境之后,再用朗读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由理解到表达,既是检查学生对古诗内涵理解的一种方法,同时又是一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情感、熏陶精神的方式。
四、读懂作者
1. 这样的雪天,没有鸟的飞翔的身影,欢快的叫声,没有人的喧哗,嬉戏,却有一位老人静静地、孤独地坐在寒冷的江边。(出示图片)你有什么疑问呢?
预设:老渔翁(老爷爷),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不回家,反而要一个人出来钓鱼呢?老爷爷,冰天雪地的,您能钓到鱼吗?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想的吧。补充出示:
寒江鱼伏,钓岂可得;如可得鱼,钓岂独翁哉!此翁意不在鱼也。
——朱子荆
引导学生体会:寒冷的江水,鱼潜伏水底,怎么能钓到鱼?这位老翁其意不在于鱼也。
2. “诗言情,词言志”。诗其实是诗人的心情,也只有读懂诗人的心,你才能真正读懂诗。柳宗元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出示并介绍柳宗元生平。)
3. 同学们,让我们随着这幽怨哀婉的音乐,一起走进这幅冰冷的画面,走到这冒雪独钓的老渔翁身旁,听听他的内心独白吧?
播放音乐,学生练笔,写写诗人的内心独白。交流。
4.这是一位怎样的老者?你想到些什么?(孤独、寂寞、贫困、不怕严寒、坚强不屈、孤傲清高、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引读:
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多么孤独、寂寞的柳宗元啊——生齐读古诗。
面对政治上的暴风雨,柳宗元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多么坚强不屈的柳宗元啊——生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
知人论世,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时代,方能真正读懂诗人之心,领悟诗人之情。在音乐中练笔,不仅是一次写的训练,更是向文本更深处的精神旅行。
五、感悟“渔翁”
1.补充两首古诗,诵读一遍。
题秋江独钓图 渔歌子
王士祯 张志和
一蓑一笠一扁舟, 西塞山前白鹭飞,
一丈丝纶一寸钩。 桃花流水鳜鱼肥。
一曲高歌一壶酒, 青箬笠,绿蓑衣,
一人独钓一江秋。 斜风细雨不须归。
2.比较这两首古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3.小结:三首诗,三个渔翁,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景色不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也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诗人的心境也不同。诗以言志,古诗常常是诗人表达内心情感和志向的一种方式。我们学习古诗,就要这样学会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
“渔翁”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经典的形象。通过比较渔翁在文化意蕴上的差别,有效地加深了本诗的理解,拓宽了古诗教学的宽度。文本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对中华古诗文化阅读的终结,而是学生对中华古诗文化作更多探寻的起点。
教学思考:
一、读占鳌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读,第三还是读。”古诗也不例外。在本设计中,教者依次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画面、读懂作者,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其中前两者是基础,是语文根本。一首诗学生只有读正确了,理解大意了,才能进行有效地拓展和情感的升华。否则,语文教学会成无根浮萍,虽美丽但无处安身。
二、借象生情。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教者巧借“意象”,发挥学生的想象,进入古诗之境。冰天雪地之中,一老者孤独垂钓……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酸?当平面的诗句在学生头脑中,变成一幅幅画面时,“情”才会油然而生。
三、让文化浸润学生心房。品古诗,既是品味一种精神情感,更是感受一种文化情怀。在中华文化中,“渔翁”并非现实之“渔翁”,乃是文人等待国家重用,实现政治抱负的化身。柳宗元以“渔翁”自比,其意、其情、其志不言而明。教者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渔翁”形象,既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情怀。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实际,为使文言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作了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文言知识体系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时有涩口感。故教师教学时势必要挖掘教材中新颖、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岳阳楼记》时,制作了课件。出示一幅幅迷人的洞庭湖、岳阳楼风光图,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再配以精当的解说词,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此番美景。果不其然,学生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是哪里?真美!”“洞庭湖!”“岳阳楼!”老师再用富有激情的语言鼓励大家:“让我们登上岳阳楼,与范仲淹一起领略这美丽景色吧!”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岳阳楼景色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样的情境,学生觉得很有兴味,从而建构起能灵活运用的有关文言知识,如“际涯”“朝”“夕”“气象万千”。
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建构相关的文化知识体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又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和发展的平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筛选信息。这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共享探索的成果,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最后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建兰中学孔晓玲老师在教学《公输》时,介绍了有关墨子及墨家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更易建构起墨家思想主张以及在春秋战国时地位影响等文学常识,孔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墨子为什么叫墨子?他有什么长处?我们可由此联想到哪个成语?孔老师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补充一些知识如孟子对墨子的评价、墨家以后的发展等。如此,学生就能建构相关的文化知识体系,了解了一段历史,又能了解一个远去的历史人物。
3.理解文本材料,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识和相关的审美能力
学生要主动地参与,处于一种激动、亢奋的状态,然后让自己凭借已有的知识去体悟。如教学《诗经》时,教师要介绍有关《诗经》的常识,如创作年代、手法、地位和影响等,借此来引导学生去热爱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其实,我们也不需介绍很多先秦时代文化灿烂的背景知识,只要围绕《诗经》创作年代即可设置情境,足以震撼学生。让学生把《诗经》与《在水一方》的主题歌歌词进行比照,再让学生查查资料:在《诗经》创作时,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是否也有了不朽之作?学生通过查资料、作比较,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语文课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也做好了认知的积极的心理准备。
此外,我们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文本的美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写道: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实现语用能力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附带的效果”,文言文教学势必要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本身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文言文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浅易文言文能力,但它终极目的则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最丰厚的载体。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被赋予了美,是美的终结者,富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它们或记述作者经历,或歌咏壮美山川,或抒情言志,或阐发哲理,这些都能表达出古人的执著追求。
教学《诗经・蒹葭》时,笔者设计了比较朗读情境,将“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改成“蒹葭苍……蒹葭萋……蒹葭采……”,然后学生朗读,对比体悟它们的音乐效果和表意效果。当然,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更爱叠词的朗读节奏美与音律美。又如《爱莲说》,可从品析文章语言入手,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并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读出了多少美,悟出了多少美。经过教师的点拨,最后归纳出:语言美、形态美、品质美、情感美。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点拨,写花即写人,咏花即咏作者的志。作者通过描绘并赞美莲花的外在形态,赋予莲一种高洁品格。这样的朗读,这样的点拨,会使学生体悟到文本中写的物是美的,而且还会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地方――这里的物仅仅是物吗?作者的意图又是什么呢?
4.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建构文本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整个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技能,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发展的目标。
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会分析小石潭景色,再探究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基本上完成了文本内容立意建构。我们可继续提出一研究性问题:文中“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在望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会说到前途、理想等。教师再补充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对作者、文本有个高度的认识:山水走不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师再出示藏头诗《江雪》,让学生朗读体悟作者心情,再进一步提示学生:《江雪》很好地印证了柳宗元心情――千万孤独。虽山水走不进他的内心世界,可山水接纳了他。美丽的自然风光开阔了柳宗元的心胸,给了他创作灵感。他写出了许多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文笔清峻、富有诗情画意的《永州八记》。写山写水,写草写木,都能化工肖物,神妙入微。
教学《〈论语〉十则》,在疏通文意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带领学生掌握语录所包含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仁”的思想核心。“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字的梳理是极易的,关键是看它如何体现儒家思想的“仁”。孔子认为,终身行之的那字是“恕”了,就是说用自己的心去揣度别人,最直接最简单方法便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推己及人,“仁”的体现。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这几则语录走进儒家,走进儒家思想的文化境地,认识它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逐渐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需求。为吸引游客,各个城市纷纷与媒体联合打造旅游形象,宣传城市的热门景点、景区,推出一批批著名的人文、自然景观。这些景观就如同一张张活的名片,为城市树立了独有的品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各城市之间旅游开发的进程日益加快,大量模仿、同质化的旅游形象层出不穷,城市品牌的独有性界限越来越模糊。
基于当前热门城市、景点被消费过度的客观形势下,有一种显著的趋势,是人们的旅游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热衷于集中时间出游向周末出游转变,从热衷于城市游逐渐向乡村游转变,从热衷于人文景观逐渐向自然景观转变,从景观游逐渐向文化游转变。因此,以往注重打造城市景观形象、物化环境的形象片,在创作的思路上,也逐渐向打造自然生态、人文宜居、美食风尚、民俗风情等方向转变,从而凸显文化内涵、地方特色。
二、专题纪录片与旅游形象塑造
专题类纪录片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或领域,集中深入地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视听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在以往的专题纪录片中,创作者往往注重科学、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影片的艺术性、趣味性。而《故宫》《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一批优秀的系列纪录片的出现,则创新性地将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科技、民俗、美食等艺术形式和内容以平易近人的镜头和视角,带到观众的面前,播出之后引起了极大的好评。尤其是《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片中出现的自然地理、文化民俗、传统文化等内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地区旅游形象的提升。
所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形象,并不一定单纯地依靠城市宣传片、旅游形象片来完成。相比较上述两种媒体形态,专题纪录片对打造地区旅游形象有独特的优势。虽然两者在传播中属于不同的媒体类型,自有各自的优劣,本身并不具有可比性,但在宣传推广旅游形象这一功能上而言,又具有许多相通的特征,权且作一比较论述。
首先,在内容的广度上,专题纪录片有优势。城市宣传片、旅游形象片时长较短,在内容上基本都是遍历城市或者景区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建筑、景观、民俗,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是无法真正体现城市或者景点的方方面面的。而专题纪录片因为时长较长,在内容上可以涉及面较广,能较全面展示历史、文化、人文、自然、建筑、民俗、美食、环境等因素,在内容的广度上优势明显。
其次,在内容的深度上,专题纪录片有优势。旅游在表面上是消费自然与物质资源,而其内核却是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的沉淀物,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集合。而这些作为城市旅游的内核,是打造城市形象的关键因素。虽然城市宣传片、旅游形象片可以通过广告词来展示文化内涵,但毕竟就几句词,在挖掘深度上还远远不够。专题纪录片则可以针对上述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说、展示,在深度上占据优势。
再次,在叙事文本上,专题纪录片更能体现多样化。目前大多数宣传片、形象片在叙事文本上,还是以广告词为主,影像、图片、文字、标识、音乐等形式为辅,目的在短时间内能让观众留下品牌的名称、标识,是迎合快速消费的特点、以广告品牌为主要目的。而专题纪录片则可以全方位地通过解说词、影像、动画、文字、音乐、音效等元素展示内容。从传播学的角度上而言,文本类型越丰富,观众能取得的视听感受就越强烈。
最后,在传播效果上,专题纪录片的影响力更强。在传播渠道上,纪录片占据的时间长,传播渠道宽广,可以在电视上以固定节目的形式播出,也可以放置于网络上播出,还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广为分享和传播。在受众上,纪录片的收视人群更为集中,传播的指向性更强。而宣传片、形象片则以广告的形式,面向非特定的收视人群,因其本质上是广告,可能会被收视人群手中的遥控器给忽略。
所以,对于那些影响力较弱的城市或者景区而言,要与已知名海内外的竞争者竞争,通过在形式上的模仿、不注重内容深度的挖掘、传播无特定指向的人群的手段,在旅游形象塑造的效果上势必是苍白无力的。制作和传播专题纪录片,以相对多样化的渠道进行传播,才能营造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专题纪录片的策划
(一)核心主题
历史、人文是当今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主要题材,以宣传文化、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专题纪录片也是如此。在本项目中,摄制组以湖南省永州市为摄制对象,探索专题纪录片在弘扬地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永州古称零陵,因潇水与湘江在此汇合,自古雅称“潇湘”,区域内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要展示一座城,就要追寻过去、探索未来,既要记录表象,又要深挖内涵。专题纪录片共通过5个专题,分别为诗韵潇湘、山水文学、字里行间、理学文化和瑶族风情,采用真实再现、扮演手段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对永州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核心主题是展示区域内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全貌。
(二)主要内容
永州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每集影片要表达的主题。
1.诗韵潇湘
永州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处,是丘陵和喀斯特地貌混合区,行政区域内山水钟灵毓秀,自然之美妙不可言,共有国家森林公园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五个、风景名胜区三个,众多的名胜古迹、自然溶洞交相辉映,犹如一副巧夺天工的美丽画卷。
潇湘之地,富有美丽传说的九嶷山,有神奇险峻的阳明山,有山水秀丽的舜皇山;境内崖刻众多,舜皇岩、朝阳岩、月岩、阳华岩、紫霞岩、淡岩。此外,文化遗迹诸如萍洲书院、浯溪碑林、柳子庙、宁远文庙、高山寺、文昌阁、周家大院等名胜古迹。
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秀丽的山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古人描绘永州山水的诗词文章数不胜数。
在本集中,专题片以主观者的视角进行叙事,遍历永州境内的著名地貌、山水、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提纲挈领,为后续的影片奠定好基调。
2.山水文学
从诗词的角度上来说,柳宗元是永州重要的名片之一。他的诗词歌颂永州山水,借物咏志,对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在公元805年被贬为永州司马,此后在永州的10年是他人生中最辉煌、最重要的十年,期间著作多达390余篇,占到生平著作总数的一半以上。柳宗元的山水文学寄寓世相悲苦和人生理想于山水意象之中,其作品的荒寒孤寂意境与屈原一脉相承。
柳宗元的山水奇文千百年来为永州增添了无限光彩。“永州八记”已成为宣传永州的不朽篇章,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慕名前来观光,丰富了永州名胜古迹的内容,使永州的山水成为了人们心驰神往的佳境。
世人为称颂柳宗元的功绩,特地修了柳子庙以示纪念。庙宇座落在零陵潇水之西的柳子街上,面朝愚溪,背靠青山。庙分为三进三开,最前面是一座双檐八柱戏台,每逢节日都会上演颇具特色的祁剧,后行至二进中殿,再后为三进,三进是正殿,殿中有柳宗元塑像。正殿后墙有三绝碑《荔枝碑》,碑文为韩愈所撰,由苏轼书写,颂扬柳宗元的生平事迹。
在本集中,编导以旁观者的视角,采用虚实结合的摄影手法,结合动画、图片的展示,介绍柳宗元作品创作的背景、环境遗址、文化遗址,及其包含的民本思想和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等。
3.字里行间
除了诗文,书法也是永州文化的一大精粹,“书圣”怀素7岁为僧,自幼对书法兴趣浓厚,以蕉叶代纸练字,成名后其庵得名为“绿天庵”。零陵的绿天庵、祁阳浯溪碑林、高山寺都留有怀素的遗迹,现存怀素的作品《干字文碑》《瑞石帖》《秋兴八首》等都属中国书法珍品。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也是永州人。
永州的碑文化源远流长,名人的诗文碑刻之多、价值之高为国内之最。祁阳的浯溪公园内现存世界最大的古书法摩崖石刻群“浯溪碑林”,有唐以来的石刻五百余方,涉及书家三百余人,囊括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碑林,就如进入了一座书法艺术的殿堂。三绝堂内的元结撰文,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和柳子庙里的《荔子碑》在历史上并称“三绝碑”。
在本集中,编导以旁观者的视角叙事,采用写实的摄影手法,适当结合动画展示,介绍书法作品的背景,解读作品神韵,探访碑林文化遗址,深刻揭示书法、碑林文化在中国艺术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
4.理学文化
永州是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故乡。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他开创的理学文化是中国的新儒学,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重释儒学经典,同时又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辩方法等大成于一体,成为了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把中国的儒学推向新的,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学生。周敦颐的散文名篇《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成为名士的励志名言。
在本集中,编导采用旁观者的视角叙事,采用虚实结合的摄影手法,结合影视资料、静态图片的展示,介绍周敦颐与理学创始的背景,其弟子的代表作,解读新儒学――理学文化的精髓,品析新儒学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5.瑶族风情
永州境内瑶族人口达四十余万,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瑶族的发源地――江永千家峒,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瑶族风情,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千家峒瑶族敬奉盘瓠为祖先,有 “盘王节”、“洪门愿”、“度戒节”等传统的民族节日。这些崇拜仪式隆重,文化内涵丰富,刻着深深的瑶族印痕。千家峒内风景如画,岩洞、高山、流水、密林等不一而足。大泊水瀑布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庞岭之颠飞奔而下,百米之内,水势逼人,极具震憾力。
瑶族的另一文化瑰宝当属江永“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女性文字符号体系,其字根植于汉字,书写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笔法飘逸、流畅,宛若少女纤纤身姿,美不可言。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永州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女、姊妹相传一代代传承下来。1983年,江永发现“女书”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前往江永考察、学习。近年来,永州通过兴建女书文化村,建立女书博物馆,开发女书工艺品,发展女书文化产业,使女书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女书也成了书法艺术的奇葩。
在本集中,编导采用主观者的视角叙事,采用虚实结合的摄影手法,结合影视资料、静态图片、动画、现场采访等手段,介绍瑶族村落的自然风情、风俗习惯,介绍女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现今的保存、研究情况,品析瑶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三)表现手法与叙事技巧
由于是纪录片,且内容多为历史性的内容,镜头队列之间不以叙事为主,而侧重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在时空关系上也并非是线性的关系,所以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表现蒙太奇的手法,夹评夹叙式的手段,来传达纪录片的主要思想。
在结构上,纪录片每一集采用板块式结构叙事,即在一集内容中有两条或更多条线索,但不是交叉安排,而是叙述相对独立的内容,每一块内容有一条自己的发展线索,可以说每个板块中的小结构是一种顺序式结构。
在节奏的处理上,纪录片的外部节奏元素中,镜头的景别以全景、中景等大景别为主,辅以小景别来说明细节,镜头以固定画面为主,侧重构图的完美和谐,注重色彩的搭配,注重镜头内部光影的变化,尽力让每个镜头都能做到美观。内部节奏元素中,镜头连接、转场多采用模拟特技来完成,再辅以节奏平缓的解说词、背景音乐,以达到“徐徐道来”的视听效果。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级语文;教学应用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不同的学生接受教育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资源相对均衡、获得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资源下获得相对的教育效果。如何在九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均衡发展。在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养成“四问”的习惯。“四问”是: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三是为什么这样写;四是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学生一旦能自己提出问题,便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主体作用也体现出来了,但怎样解答问题,他们往往寄希望于教师。教师不急于立即给予“教”,而是鼓励他们继续思考、研究、切磋,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思想的成果。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指导“学”上下功夫,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要重视抓学生先“学”,并在指导“学”上功夫。教育学生树立“自己能干的事,不留给老师干”的观念,做语文学习的主人,遇到问题,尽量不依赖教师,而是大胆思考猜测。通过学生的先“学”,接下来老师需要“教”的东西也就不多了,但学习效率却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培养。作为教育者,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自主学习不仅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
二、以学习共同体为主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创建以学习共同体为主的合作模式有:竞争、辩论、协同、角色扮演、创造想象等五种。
(一)竞争式合作学习模式。
多个学习组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或由教师指点竞争对手,然后由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监看对手的问题解决情况。例如,鉴赏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乡愁》这首诗时,学生各学习组通过查阅素材库,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建了二十几组意境组合。学生对二十几组诗词意境组合进行判断、选择。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学生用心去感动和意会,藉以扑捉诗歌意境中的情感美和心灵美,全方位地感悟到诗词的内涵所在。
(二)辩论式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教师(或中立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它既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交流互评的形式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挖掘学生潜能、张扬个性,效果显著。
(三)协同式合作学习模式。
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同学们对柳宗元思想感情难以把握,前两次写“乐”,后面感受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如何理解柳宗元写小石潭时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互相合作,分工明确,有人查柳宗元生平资料;有人查对《小石潭记》的评价;有人查《永州八记》及写作前景,然后资源大家共享,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柳宗元游山玩水实是内心精神世界的苦闷郁烦的表现,他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政治上失意而造成的内心抑郁苦闷,所以文章虽写两次“乐”,细细体会,“乐”其实是忧的另一种形式,实则写出了作者孤寂忧伤。更有学生联系课文,领会到作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本想借山水排遣心中郁闷,反却在游玩后更添了几许忧伤。在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思维有了重新丰富的空间,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也有了重构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角色扮演式合作学习模式。
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合作的主要途径有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三种途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注意处理好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以九年级语文下册15课剧本《枣儿》的学习为例,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可以让学生根据剧本自编自演,排练成课本剧,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文章的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事实证明,由于采用自编课本剧的形式,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感受。
三、以师生共同探讨课堂模式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探究性学习是积累知识学习与方法掌握、能力提高于一体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科学的发现是科学研究的先导。”“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明确的探究目标,采用合适的探究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会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利用计算机先制做与这一单元内容相关的“知识网页”。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选的是以生命主题的散文,我们可将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故事情节用动画、文字等在网页上循环不断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本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内容有个基本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生命的意义,开展“比一比看谁最能准确说出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的比赛,再以合作小组归纳整理,然后汇报结果,再由计算机这位虚拟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自动反馈。之后,再去阅读课文,就会得心应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突破文字的障碍来阅读文章,并通过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来获得对课文内容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被激发,从而能开始自动学习,通过探究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新课程环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想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寄予肯定和鼓励,千万不能让所谓的教学任务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会发现,学会反思;还应当引发话题,参与学生的开放式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式和步骤。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方式只解放出来,变“传递——接受”的讲授方式为“合作——探究”的开放活动方式。那么,怎样创建互动的学习方式呢?
以问题激活思维,引发互动。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师生、学生们合作探究为形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如在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乡愁》一诗中,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什么的内心情感?提出问题之后,开展讨论。力图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善于从文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师生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产生联想,领悟生活中的道理;对培养学生自立、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这正是课改所希望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这些问题讨论,学生的收获远不在问题本身。学生当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会了思考、分析问题后,他们的思维远不在每节课本身。
以场景孕育情感,创建互动。教师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供情景,让学生自主体验,互相交流,归纳迁移。在学习中,应强调学生自主的体验与感悟,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场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新知识,培养情感,发展个性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的《愚公移山》一文时,我选择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情景境:播放在广西百色地区抗旱救灾的动人一幂,让学生感受的伟大与无私来领略愚公移山的壮烈情景,激发学生对愚公敬仰情感……这样学生在教师创建的场景产生情感,建立互动。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永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2219
国内刊号:43-1459/Z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从形式与内容来看可能与当前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相差较远,而教师如果能深入研究,并全面、仔细地把握文言文基础,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努力寻找生活与文言文之间的切入点,进而打造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化场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便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例如: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的作者主要描述的是当时被贬之后忧惧不安的生活,进而体现了柳宗元对心中所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积极性,进而才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询问学生对“柳宗元”的期待是什么,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学生以及课文之间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文言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先将自己对“西山宴游记”看法讲解给学生们,然后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西山宴游记”的见解,然后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讨论,整个文言文课堂气氛被活跃起来,不再像以往那么沉闷,随着陈旧、死板气氛的冲淡,教师再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中去寻求“西山游记”中的描写的每一个细节,充分结合学生对生活情感的体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掌握。
二、呈现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快速发展与传播,有关教学的影像资料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并且逐步用于实践教学中。从高中文言文来分析,大部分都属于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很多作品在电视、电影中也有提及。这类资源完全可以利用到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电影、电视的直观性,能将原文的主要内容与重点情节呈现出来,能为学生带来必要的情节性引导,让学生对整篇文言文有一个大致直观的印象;另外一方面,通过这些影像资料能将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缩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准。
例如:学习《阿房宫赋》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收集关于“阿房宫赋”的电影。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选择之后要有针对性挑选其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欣赏,这样学生才会有最为直观的感受,其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历史上,引导学生充分结合电影情节来对文言文进行理解,适当的时候还需要提醒学生对电影中的情节设置进行关注,亲身体会环环相扣的情节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随着电影人物不断地进入情境,层层深入的同时完成对文本的解读与分析。电影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太熟悉了,而教师需要的是深入到学生当中,并了解当前影片信息与学生喜欢趋向,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主要手段。
三、展现情境,积极创造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是:一方面来说是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审美标准;另外一个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敢于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与领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成功实现文字性或者语言性的表达。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依然要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当作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对文言文的文本翻译、内涵阐述等等不同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学习《六国论》这篇文言文,此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历史故事,其中必然会存在一些直接性的对话描写。其实文言文对话描述与现代文阅读一样,也有语言的变化与情绪上的起伏,这些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帮助,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与理解。例如:对“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等直接对话进行朗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语气方面,要将刘国破灭的悲亢情感充分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历史,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与积累。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应用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源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跨越此种差异理解文章字句对初中生而言有着较高的难度。为了克服此项问题,实际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根据合作学习的特点来讲,其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的引入,除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很有益处之外,还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和初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重要意义值得教师多加关注。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与其他课文相比,文言文的特殊性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在理解字句的时候,面临古今汉语差异的阻碍,学习效率往往比较低下。这种情况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改变,学生很有可能会逐渐对文言文产生厌烦心理,学习兴趣也会直线下降。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出现,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合作,通过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来增强学习兴趣,具体策略如下所述。
(一)创设情境,利用讨论及合作来降低古汉语的理解难度。情境创设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高效合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重视情境创设环节,还必须结合文言文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合理策略,以达到降低古汉语理解难度的目的。以《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这篇文言文为例,出于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心境的考虑,教师可在将学生分为若干组之后,采取下述做法加以引导。首先,要求学生概括一下《江雪》(作者同为柳宗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这首诗朗朗上口,但究竟传达出何种思想至今仍有争议。所以,对于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之间就会出现分歧,也正是因为分歧的存在,每个学生也都有了参与讨论的兴趣。其次,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比如,诗文后两句中的“孤”和“独”应如何理解?其中是否另藏深意?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将学生引导至《小石潭记》教学的方向,避免学生的讨论偏题。再次,教师可对《江雪》的创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帮助学生把握柳宗元的写作特点。最后,将话题引至《小石潭记》,正常展开教学。以上做法有助于学生顺利融入情境,在《江雪》的铺垫下,《小石潭记》的理解难度将大为降低。
(二)引入竞赛,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重燃学习热情。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模式比较刻板,初中语文教学经常给学生一种内容枯燥、过程乏味的印象。为了消除学生的误解,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教师不妨大胆摒弃传统教法,积极引入竞赛,利用此种活动形式新颖等优势,来吸引学生参与,进而达到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对于《陋室铭》这篇文言文,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下述不同以往的策略:首先,以性别为依据,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这种分组方式更容易形成带动效应,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竞争兴趣,可为两组后期的对抗奠定基础。其次,选取一段恰当的音乐,要求两组学生分别跟着音乐节奏朗读课文。男生和女生对于音乐、朗读的理解存在很多差异,但并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所以,男女对抗实际上也是一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最后,教师依次点评两组的表现,并从两组中选出优胜组给予奖励。教师点评需中肯、客观,以免打击学生信心和积极性。给予奖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有助于学生兴趣的维持。这种竞赛可以消除文言文教学中的沉闷气氛,使得学生在合作、对抗的过程中主动理解课文,有助于他们全面把握文章思想。上述做法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有助于他们从学习中获取更佳的情感体验,对学习兴趣的增强很有益处。
(三)借助多媒体设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W习的乐趣。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加以锻炼,为此,教师需在授课中做到“少讲、多练”,其中,“少讲”是指教师不应面面俱到为学生做全面讲解,而“多练”则是指教师需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进行一些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很多初中生认为文言文枯燥的原因在于他们并未发现学习的乐趣,在这种情况下,朗读与背诵于他们来讲就是纯粹的负担。为了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教师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以此来帮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以《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如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此有关的资料并整理成PPT。在正式授课的时候,教师可留出一定的时间,由每组组长进行成果演示。这样做可以利用任务的驱动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合作,再加上实践具有锻炼作用,以上做法不仅能够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感受成果带来的快乐,有助于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
二、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起到降低古汉语理解难度的作用,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维持与增强。所以,实际的文言文授课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根据合作学习的特点对教学计划加以调整,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应对古汉语理解难度大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赵改霞.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下旬,2016(11):93-94.
>> 激发学生潜能 提升语文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测试题 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注重综合评价 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重视古典文化 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多渠道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以课堂练笔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提升语文能力 指导复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语文能力 激发识字兴趣,培养语文能力 激发探究兴趣,提高语文能力 积极利用第二课堂 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从古典诗文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的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激发学生思维 提升语文能力 激发学生思维 提升语文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瑜")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正如课标所言: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87-01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是提高语文能力。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以全员参与语文学习的全程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一、立足教材:
语文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我们以教材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媒介,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语文底蕴,提高思想品位。
1、创设情境,产生问题: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综合实践的广阔空间。它虽然立足于教材,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让学生可以在掌握课文原有的语言材料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借用、模仿、延伸、扩展为契机,使心智技能、语言技能的锤炼因范本可资借鉴而效益倍增。比如:在学习了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后,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当地政府拟建小石潭景区,为进一步提升小石潭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赏,现向社会征集宣传语及导游词,请你踊跃参与。
2、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一)查找资料: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信息时代,电脑发挥着无穷无尽的功能,利用好电脑有助于我们的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网上查资料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小石潭的方位、历史、概貌、现状等,这样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编写创作:同学们,那好的广告词和导游词要具备哪些特点呢?
出示例子:
宣传语:观看潭水清澈,欣赏游鱼嬉戏。
导游词:各位游客,欢迎来到著名旅游景点――小石潭。小石潭位于小丘的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面竹树环抱,环境优美,是旅游观光,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到这里,写下千古传诵的美文《小石潭记》,小石潭因此闻名遐迩。
教师让学生读后说说好的宣传语和导游词要具备哪些特点,然后小结:
好的宣传语应是: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等等。
(三)合作交流,自由表现: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体现了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
二、延伸拓展: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来自国内外世人关注的新闻的活动。新世纪的学生,应“两耳需闻窗外事”,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大事。如今奥运会临近,可以设计“畅想奥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搜集了许多资料,不仅有奥运会的新闻图片、金牌榜,还有奥运会的来历,历届主办城市及奖牌分布情况等知识,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结合中考,学生完成:“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是申奥的宣传标语。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创作一条主题与宣传标语。
2、来自地方文化的活动。家乡,总会传递一种纯朴、真挚和浓浓的亲情,这是一种来自祖先遥远的血管里的神秘力量,它把世世代代子孙凝聚在一起,它让我们充满自豪和希望。我们金华刚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举行“锦绣金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去叩访名人、探访名胜、细说民俗、历数名产等。
通过对家乡的探索,理解语文的博大精深,确立大语文观念。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语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改变过去认为语文教学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处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个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活动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学生应该是被这条线穿起的一颗颗珠子,在运动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