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要达到为学习设计教学,学情分析是基础,也即要求教师一改从分析教材入手,而代之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地理知识存量和学习能力的分析作为教学任务研究的切入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专业学习需要为唯一目的来规划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这就致使地理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被无情地打入冷宫。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这些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缺失的,也是其他课程所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必须跨越地理教学唯职业学习需要的价值取向误区,而代之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现代职业教学理念。
教学任务分析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也是教学规律所决定的。一堂课的新授内容都必须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这样才可能将新知纳入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中。教师既要分析在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现状,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能做些什么、能说什么以及“实际是什么”等问题;又要预期地理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必须达到的状态,它反映了教学任务、学习目标等“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当教师明确了“实际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两者的差距,才有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当教师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时,教学活动才有开展的可能与意义。否则,教学只是教师单向“教”的活动,只完成了课堂教学形式化的任务。
二、职业分析: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是将教材作为目标状态的来源,聚焦教学任务,就是分析教材内容、完成备课环节中的备教材这一个过程。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归属于专门教育,面向职业,通常是按职业(专业)要求组织教学,这也就导致了中等职校的地理学科常常因其对某些专业的针对性不强,而不能单列为必修课程甚至选修课程。即使出于专业需要,地理学科也免不了常常处于一种从属地位而不被人们所关注。
正是由于不同的专业对地理学科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又无法在中等职校地理教材中找到专业针对性强的通用教材,所以不同专业的地理学科教学的目标取向上也相差甚远。地理教学任务分析,还就要求教师能从未来职业对人的需要和现在专业学习对学生知识基础的要求两个方面出发来确立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而教学内容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确立的。内容是载体,任务是目的。对教学任务的分析,除了要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外,还有就是重组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突出地理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的有机整合。要达到上述要求,其一,教师要较强的课程意识。不同专业的地理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要体现地理学科的职业(专业)特色、职校地理课程实施中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其二,加强地理学科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地理学科教师要与专业教师一道通过对某些具体职业(专业)岗位分析,明确职业(专业)岗位对人才的地理素质要求,并共同确定特定专业的地理学科教学目标。这种特定的教学目标既体现了地理学科自身的价值取向,又能较好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做好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准备。其三,从专业(职业)学习需求的角度出发,突破地理学科原来的知识体系,致力于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融合的富有职业特点的地理课程体系。在职校地理教学任务分析时,教师在固守地理学科自身最基本和核心原则的基础上,要做好对地理知识的删节、补充、拓展、综合等,从而保证地理学科知识能够更好地与职业知识相互相联结、与实际的职业活动相互联系。例如,在化工类专业的地理教学中,应以“环境保护”作为教学重点,突出“环境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的创新点
尽管现代课程理论要求我们突破“教材中心”,但并不否认教学中教材的重要地位。学科知识体系的组织形式也是通过教科书表现出来的,学科知识内容也是以教科书为载体。教学任务分析,在学情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同时,有必要围绕课程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展开,并进行科学处理。中等职校地理教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关键词】地理教学内在联系综合能力学科渗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国家教育部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中、高考进行了深入的改革。由于地理学科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其所研究的地理环境知识是由自然、社会等众多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综合体,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在地理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地理教师不知道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融合到一起。针对存在的这一问题,我进行了粗浅的研究,本文对这一问题浅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各学科的综合能力
1、立足初中地理课教学,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不同的学科知识应用的程度不一样,以“数学”为例,我们学的很多,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够用到的很少,小学的数学知识就足够了。而“地理”却不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到。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对我们非常重要。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基础知识,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整体上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初中地理课,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以教材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建立章、节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吃透,该拓展的知识要拓展,该加深的要加深。从而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各学科间应用地理知识,并做到运用自如。
2、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有些知识的学习不能一味的强调理解和应用,要根据学科的不同有所区别。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地理知识的不断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逐渐整理出知识结构系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将地理知识条理化、网络化、有序化形成体系,真正做到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在各学科中灵活运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就要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加工,切记把知识直接读给学生,我在讲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时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大陆板K运动的动画,课堂上展示,把我的课件与学生的进行比较,看谁的更生动一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地理知识的传授要分析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理清知识的脉络层次,使之系统化;总结地理事物的运动、分布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表、地图、图像,做到图文结合并茂,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五化”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概括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地理授课中,应当把政、史、地三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各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二、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考试题源于各科的单科知识,又有各科间的融合,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各学科间共同知识的整合与渗透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各科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本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由社会、历史和自然多因素共同形成的综合体,这就导致了地理与其它学科之间有许多相互交叉和渗透。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在讲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我就把上述各种因素都融合在一起来解释最近我国发生的大面雾霾天气产生原因及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地理教师在掌握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同时,还要掌握以地理知识为中心,将其它学科知识联系和沟通融合在一起的能力,以具体的地理事实为材料,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传授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地理考试离不开“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所以,学生的读图能力直接关系到地理知识学的好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地图知识教学,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通过读图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地理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各种地图的运用,如区域图、柱状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理模式图等,应用各种地图分析地理现象、讲解地理知识。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能够读出数值的大小看出递变方向,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以区域图为例,最重要的是看出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等去加以识别。经常引导学生养成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及新闻事件与地图联系在一起,通过读图让学生获取各种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与已学过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全面提高。
四、立足地理学科,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考试的知识范围,做好本学科的教学。教师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能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以固定的教材知识应对中考试题的诸多变化。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不适应从一个学科转变到另一学科跳跃式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对跳跃性的试题转不过弯,学科知识鉴别时间长,综合思维能力差。说明学生不习惯跨学科综合思维,习惯传统的单科一维纵深思维,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较差,跨学科知识干扰较明显。因此,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好本学科综合内容的基础上,淡化学科间的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综合,重视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具有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学科间综合渗透互为利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组编著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2012.5
[2]伍光和、田连恕、胡双熙、王乃昂 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7
关键词:地理学科思想 地理知识模型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区域特征 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高考中,其是考查高中系统地理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的重要依托,试题的设置往往从某一区域切入,由具体事实推导一般原理,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区域地理的复习在高考复习中具有“奠基地位”。其高考复习是建立在地理学科思想基础上的知识重组,是与高中地理原理紧密结合的能力分析过程,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地理基本观念和价值观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很多学生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总感到知识杂乱无章,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因而复习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很重要。现在简单谈谈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一、树立地理学科的三大基本观念,这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理论基础
地理学科最基本的特征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其中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而高中系统地理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因而,首先要树立区域差异的观念;地理科学涉猎面广,综合研究自然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要素,而这些要素又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要树立环境整体的观念;而地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又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三种观念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地理学科的三大观念是研究区域问题的灵魂,它要求我们对区域的分析应该是在学科思想的统领下进行,要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对某一区域作出正确的综合评价,这是区域地理复习的总体思路。
二、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形成区域地理知识模型
区域地理的复习是有章可循的,我们可以在地理学科思想的支持下,构筑一种凸现地理学基本观念的复习模式。所谓区域地理知识体系,是指区域地理知识所包含的内容是有规律的,完全可以归纳总结为一个固定的、容易识记的体系。该体系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四个方面。具体复习模式如下:
这个复习模式的核心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进行系统地理的综合复习,简称为“区域的综合”。其中区域定位是地理应考的前提和基础,中学学习的主要区域有世界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中国及其分区,并且要关注一些热点区域。当然只记住这个模式本身是没有用的,我们要以这个复习模式为线索,把每一个地区的具体知识纳入到这个知识模型中去理解记忆。
三、注重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地理区域定位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经常看图、读图、填图、绘图,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故区域定位一般要建立“脑图”:一方面,要选取重要的经纬线,在脑海中勾画经纬网图,建立地理事物的时空联系;另一方面,在各个区域中选取一些标志性的点作为参照,再由点扩大到整个区域。这种经纬网定位法,是地理区域定位中最常见也是最准确的定位法。区域经纬定位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之一,经纬线是高考区域地理试题最基本的要素。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的整体定位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要综合各种方法加以判断,这样在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
四、综合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
区域特征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区域差异是各个不同区域因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其方法如下:
1.掌握复习方法
抓住四个“?”。①Where――定位、分布;②What――自然、人文要素特征以及环境问题等;③Why――一般就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有时还需结合国家政策等原因;④How――评价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预测未来发展方向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2.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指导,抓住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培养地理的学科能力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
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当立足本学科教学,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 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复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立足单科, 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知识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中考的万变。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学生长期受“分科教学,单科考试”的传统习惯影响,一开始时对综合考试不适应,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从一个学科跳跃到另一学科,脑子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在综合考试中学科知识鉴别时间长,综合思维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单科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来,但三科一综合,成绩就差得多。这些说明了学生对跨学科综合思维不习惯,习惯于传统的一维纵深思维,而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低下,学科知识干扰明显,学科跳跃思维不适应,增大了综合考试的难度,降低了综合考试的成绩。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五、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文理综合能力测试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
1.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是由地理学科的性质决
定的
高中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既有天文、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知识,又有人口、工农业、交通、环境等人文地理知识。它既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又属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科科学属性上的“双重性”使得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识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是培养当今社会复合型
人才的需要
《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我们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各地高考仍然实行文理分科,这对人才培养往往造成不利局面,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文科的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缺乏科学精神,学习理科的学生缺乏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精神,这些知识结构有缺陷的学生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其发展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人才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其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历史证明,那些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文理兼通的,如:鲁迅、郭沫若等,原来都是学医学的,原来是学工程的,后来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领域中都作出了辉煌的贡献。他们的文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发挥了巨大作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不仅要关注与政、史等文科的联系,更要关注与数、理、化等理科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联想的思想,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国家和时展需要的人才。
3.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既易引起学生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把地理知识的教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构成知识网络,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改变知识分割、孤立、易忘、难用的境况。中国的教育正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高考制度也正在改革,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已是多年的共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整体性的知识和发展综合思维的能力和方式。
二、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联系的方法
1.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还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相关学科教材,通过与相关学科教师对有关知识及教学方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的分工与协作。
2.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也为相关学科应用创造了条件
如: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地球的自转现象;用“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动地展示了冷锋天气;引用数学知识分析理解日照图、晨昏线、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距离、对跖点等知识;引入比热概念解释海陆热力差异及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用物理学的开普勒第二定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的原因。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也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后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应注意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必须分清主次关系,要保持地理学科的特色
引入其他学科知识要适度、适量,不能喧宾夺主,把地理课堂变成了语文课、数学课都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地理;教学实践
一、结合地理教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感性思维导入
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延伸到各个领域和阶段当中,其中可以结合地理教材进行备课,并设计课程所要讲述的内容与知识点,构建要素联系的框架图,形成完整性的系统结构,进而利用感性思维进行知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素养.所以,我们就可以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当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理教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感性思维的导入,通过相关知识点中碎片知识的总结,从而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体系,然后再来进行整体知识结构的阐述与讲解,以此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地理学习效率与水平.例如,我们在讲述初中地理世界的气候这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同时领悟气候给我们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我就为学生描绘了思维导图,结合地理教材,将气候划分为很多层次,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第一层的教学内容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到气候所延伸出来的其他相关知识与内容,具体如下图所示.通过本思维导图的展示,学生们了解到气候会影响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服饰、饮食和交通等都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方面,其他的方面则需要我们根据思维导图结合实际教材,进行较为深入的讲解与教学,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感性思维导入,通过我所展示的第一层知识结构,探究第二层知识点,并进行全面表述与总结,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利用思维导图拓展学习思路,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
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中,想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基础知识,并延伸出更多方面的内容,就需要运用思维导图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与学习,同时通过学生思路的拓展,延伸出更多的知识内容与任务点,从而引导学生对碎片知识进行整体学习和总结,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那么针对这一点来说,我们不仅要在适当的时机选择构建思维导图,运用此种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例如,我们在学习初中地理自然灾害这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知识点,并且对思维导图进行拓展,从而强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逻辑创新能力,所以我就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实践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与逻辑创新能力.如我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自然灾害的有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的威力,其次再引导学生通过自然灾害想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或者通过自然灾害所想到的方面.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并延伸出自然灾害的第一层知识结构.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分布的原因、自然灾害的类型,以及自然灾害控制的方法等,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框架,具体思维导图如下.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导图发现自然灾害延伸出的点都非常具体,以此作为整体切入点引导学会合作探究,通过第一层知识结构,探讨第二层知识结构的添加与组建.由此激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科思维与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教材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新教材不断普及。新编高中地理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呈现出科学性、独特性、新颖性的特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尤其是知识难度的降低,更加接近人们生活的趋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教材的更新必然带来教学的改变,这种改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多的应该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理念应该更先进、更具时代特色;教学思想应彻底改变教师是权威、掌握课堂主动权的陈旧思想意识;教学方式应该趋向多样化和开放化。在此,谈一谈本人由高中地理新教材引发的教学思考。
新编地理教材呈现出的特点:
1 高中地理新编教材的特点
高中地理新编教材彻底改变了原教材按照地理科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体系庞大、内容繁杂、难点过多、重点不突出、实用性差的特点,将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改革,删减内容、降低难度、重点突出、综合考虑、增强知识的实用性。新编地理教材的最可喜变化是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探究内容。这种教材编排,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创新学习不无裨益。
2 突出人地关系
与旧教材重视知识体系完整不同,新编教材弱化了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却突出了人地关系,始终将人地关系贯穿始终,且放到重要的位置。这是地理教材的一次重大变革,首次将自然地理、认为地理、区域地理统领于人地关系的主题之下。这种对人地关系的强化,表现了新地理教材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倾向,符合全球的发展趋向和时代的主题:关注地球、关注未来。
3 注重联系社会实际
新编地理教材在弱化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了知识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将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突出表现是“密切联系实际,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编教材中增加许多案例和探究性学习内容,将地理学习与社会实践探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将地理知识与其国内外重大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材体现出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特点。教材在选编内容时,在主体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很多具有趣味性、阅读性的材料。在练习题目的设计上,也巧妙地安排了很多活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讲座等多种学习能力,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 各种类型的插图增加
新编地理教材与内容改变相匹配,增加了大量各种功能的插图,用于展示地理现象,解释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理运动过程的示意图,各种资料统计图、框架图等。同时大量增加了景观照片,这时原教材所没有的。大量图片的编排,除了形式更加活泼新颖,吸引学生外,还向学生直观提供了图片信息,将一些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的地理信息直观展现出来,增加了表达的直观性。图片的大量增加也增加了课本信息的多样性,是的地理学习充满了活泼、新颖的元素。对于新教材的教学思考:教材内容和编排形式的变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风向标。面对一个崭新的教材,我们应马上想到教学方向应该与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保持和谐一致,应该在教学中体现出新教材的灵魂和内涵。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呢?
6 转变教育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建构,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教师要以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更新教学理念,弱化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构成,大胆将以往的偏、深、繁、难的学习内容抛弃,以人地关系为中心和主题,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以地理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尽快实现由注重知识体系的构成向注重联系实际的转变,促使地理教学由“教书”向“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转变。
7 突出地理教学的社会性
新编地理教材关注人地关系,各个板块的内容都以其为基础。我们的教学也要由“知识中心”向“人地关系中心”转变,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有意识地关注本章节内容与人类活动、社会发展的关系,设计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在教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补充,以突出人地关系的主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认识、分析、解释周围的地理现象,明确人对地理的反作用,认识人地关系的互相性、双面性。
8 推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将地理知识与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在了解地理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比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时候,让学生结合近年来鄱阳湖变草原的实例来分析干旱、洪涝灾害的成因。在分析成因时,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入手,全面进行分析。既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又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形成的推动和加速,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9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根据新编地理教材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和“学”结合起来,并尽可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教师要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由课堂的操控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启发者,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多面性原则,既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 现代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并用
在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教学新宠的同时,很多简洁、高效的传统教学手段被视为落后的代表。衡量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教学手段,而是教学效果。凡是能启发心智、加速思维的教学方法都是有益的。教师要借助课本的插图,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简洁性,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吸收地理信息、理解地理原理,防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在完全可以借助插图完成学习活动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再借助多媒体技术。只有当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加快教学进程、扩大课堂容量的时候,我们才将这种先进的技术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 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 。与此同时,
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 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三、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 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一)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 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 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 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二)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 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 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 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 、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 《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 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 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 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 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 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 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课外延伸
众所周知,地理是一门横跨自然和人文两大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学识的渊博。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多学科当中。由于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多处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来对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进行辅助。但是在中学地理课堂渗透数学知识并不是无章可循、随心所欲的,本文将对中学地理课堂渗透数学知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初探。
一、注意学科渗透的程度
学科渗透并不是无章可循随心所欲进行的,而是要注意把握渗透的程度,通俗地说就是不能把地理课上成数学课。如果将地理和数学比作两条线的话,两者可以相交,但是绝对不能完全重合。所以,这就要求中学地理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在渗透的过程中,地理学科的知识传授是核心,是主导,数学知识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一定要保证中学地理课堂的“地理味”。比如,在讲到地球上计算除赤道以外的其它纬线的长度时,可以用到数学立体几何的知识。一般情况下涉及到地球的计算题时,我们通常将地球作为正球体来处理,将纬线圈置于正球体当中,就转化为了立体几何当中求圆的周长。在这里我们应该着重讲授地球上纬线长度的计算与如何转化为正球体上某个圆的周长的求解,而不是把重心和大量的课堂时间放在立体几何如何求解上,否则课堂性质将会发生改变。
总之,地理课就是地理课,不管用什么方式什么学科知识最终一定要保证地理课堂的“地理”属性,不能变质,不能偏离地理的轨道。即使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原汁原味,起码不能发生学科“变异”。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中学地理课堂渗透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最主要、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
首先,教师一定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中学地理课堂的学科渗透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是中学地理教师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地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知识面狭窄或者知识体系单一的教师很难胜任。比如,自然地理部分地方时、区时的计算,等值线的判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计算,地球上新旧两天所占比例的计算等知识点,对教师的数学基本素能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在业余时间注重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涉猎。
其次,教师观念的转变也是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采取文理分科的教育方式培养和选拔人才,各个学科教师似乎也已经习惯于分科教学,但是这种教学观念在新世纪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弊端已日益显现,加强学科联系,促进学科渗透已经被提上日程。所以不管新老教师,都要适应教育理念的转变,在教学观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学科联系,使自身成为学科渗透的直接参与者以及构建者。
再次,教师要能够准确抓住渗透的契合点。虽然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与数学之间关系密切,存在诸多可渗透内容,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的中学地理知识都可以与数学知识进行学科渗透。这就要求教师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地理学科茫茫的知识库中筛选出来能够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典型知识点,然后通过教师一定的加工酝酿,做到地理与数学的完美结合,并期望达到“教师教学有方,学生学习有法”的良好教学效果。切忌教师为了进行学科渗透而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不顾虑甚至忽视了学生的客观意愿,强行扩大可渗透知识点。如此一来,可能会出现非但没有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负担,最终有可能会落得适得其反的恶果。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现代教育思想观点出发,地理教学过程应当是地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室内的学习活动,起于师生的交互作用。有效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学习的进度则深受教师教学的影响,如教学情景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等。这其中包括教师的能力、教学的热情、学术的修养,以及对于学生的关怀。师生之间如果能起着适当的交互作用,将对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大有裨益。所以说,就算是学识再渊博的地理老师,如果课堂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不能激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最终也只是枉然。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对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时,不要想当然的从自我角度出发,要做到课前充分了解学情,并对该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有所认知,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在处理渗透方式时可以采取多元战略,结合动态演示,板书展示,课外活动,常规教授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学科渗透的兴趣,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四、改革学生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