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诗词三首范文

古诗词三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词三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诗词三首

第1篇:古诗词三首范文

(1)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2)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3)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2、译文:

(1)邻家都不认识的人来闹洞房,只能缩着身子往床里坐。

新郎进门来的时候,闹洞房的人们纷纷向他索要钱财。

(2)华丽的幛子横铺在两边,在侍娘的遮掩下行走。

让新郎在地上铺好簟席,一起拜见他家的亲人。

(3)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第2篇:古诗词三首范文

关键词:高为杰;古诗词;艺术歌曲;审美意蕴

一、以诗入乐,乐现诗境

高为杰先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极具审美性的,他选择文辞雅致、俊秀隽永的诗词作为创作蓝本,注重词曲的结合,追求原诗词的内涵,同时也追求诗词高雅悠远的意境和美学韵味。

1.诗词的内在美

古典诗词意境深远,韵调和谐,弦而歌之,更富艺术性。高为杰先生偏爱高雅悠远又能感人入深的诗词,除了常见的唐诗、宋词以外,还选取感情丰富、韵味含蓄的元曲。高为杰先生曾提出“唐诗高贵,宋词婉雅,元曲俚俗,各得其妙,各美其美”的观点。他的古诗词作品通过声、韵、调等诠释了经典的文学内涵,并将这种诗歌的内在美外显于曲调之中。艺术歌曲《静夜思》、《赠别》是以唐代李白和杜牧的经典诗篇为词而创作的,《赠别》是选择了杜牧《赠别二首》中的第二首,是表现惜别之情的作品,高先生更看重第二首中的委婉情味,此词多情似无情,借物抒情,一句“笑不成”感伤离别,抒尽悱恻缠绵的情思。《元曲小唱(三首》则是高为杰先生从千余首元曲中所挑选出来的三首作品,分别是徐再思《折桂令春情》、贯云石《红绣鞋欢情》和马致远《落梅风蔷薇露》。这三首作品本无牵连,但是高先生择其中的情意,将其串联起来,分别表现少女从初恋怀春到热情欢情,最后又失去爱恋幽怨暗淡的爱情三部曲。《折桂令春情》一个“害”字道出相思之苦,一个“盼”字道出相思之切,一句“何时?”是相思的忧愁爬上眉头;《红绣鞋欢情》叠用八个动词,俏皮生动,“更闰一更”渲染了春宵苦短的思绪;《落梅风蔷薇露》则以景咏情,借用蔷薇、荷叶、暗喻季节的变换,表现女子的哀怨。三首小令文辞细腻,韵律工整,以少女情感为主线,道尽情韵绵绵,意蕴悠长。

2.诗乐的意境美

中国诗词讲究的是以诗现境,也就是以精炼的语言来追求深远的意境和意蕴。高为杰先生在充分理解诗词内涵美的基础上,运用作曲技法将这种意境以乐的形式营造出来,引发听者产生艺术想象,获得情感情境共鸣。《静夜思》抒发的是思乡之情,高先生运用流动的六连音织体音型来表现月光,运用装饰音的伴奏模拟古琴音色引人入古典意境,用轻柔连贯的声线来表现思乡情绪,并用鲜明的调性对比来表现诗人内心情感“以景抒情”的变化,从而以乐塑造了一幅月夜思乡图。《赠别》抒发的是惜别之情,高先生运用飘逸的和声音响,流动的下行分解和弦音型,宛如离别钟声的持续五度音,鲜明的音区色彩对比,以及变化音和装饰音的润腔手法,更是将这情人间的惜别之情营造的分外生动,勾画了一幅举樽对烛别情图。《元曲小唱(三首)》以情为核心,却风格相异,各显其韵。《折桂令春情》是少女情怀,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的使用使得“浮云”“飞絮”“游丝”等恍惚迷离的相思之情更加形象,描绘了一幅夜阑灯昏相思图。《红绣鞋欢情》语言清秀媚丽,高先生运用白描的叙述性音乐语言表现了情人间的难舍难分。《落梅风蔷薇露》运用和弦音型将哀怨的心情勾勒出来,似连非连,似断非断,配上叹息性的下行音调,营造了春夏秋不同时节伊人独影思君的落寞意境。

二、以美入曲,曲呈乐韵

高为杰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拥有自己独特的美学原则,他立足于民族文化艺术,追求音乐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也就是从音乐的本体出发获得严谨的结构和完美的形式。在其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则主要表现在旋律追随诗词吟诵性,节奏追随诗词语言韵律性,而和声则寻求意境营造的色彩性。

1.旋律的吟诵美

高为杰先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充分的再现了诗词吟诵特性,运用五声性旋律进行中国古代诗词风韵的模拟,从而在旋律上充分的保持诗乐的一致性。在旋律起伏上,大部分以级进为主,开腔从容,平稳延伸,旋律的上下行也多以诗词声调的升降为参照。如《静夜思》开句便根据语调级进上行,而第二句则婉转级进下行,并在每句词尾都有四拍的拖拍,婉转悠长,展现古诗吟诵的从容之美。《赠别》一曲情绪变化丰富,在旋律上的起伏也比较多,但也是遵循诗词音调和声调的起伏进行变化。“多情”上扬旋律级进,“却似”音调一致则字落同音之上,“总无”同音开始却在“无”上进行一字多音的演唱,颇有古诗吟诵“摇头晃脑”之韵,而“情”字的拖音更是将吟诵的姿态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折桂令春情》一开始也是构建在以C音为核心的吟诵音调上,旋律非常平稳,并运用二度模进的手法来表现相同的吟唱诗句。《红绣鞋欢情》分为两段,前段前三句诗词平仄相似,运用了变化模进的手法,在音高上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增加了吟诵音调的平衡性;后段情绪高涨,但旋律起伏依然不大。《落梅风蔷薇露》速度徐缓,旋律音调往往停留在同音之上,尤其是“梅梢月斜人影孤”一句,有五个字都是落在降D音上,既表现了喃喃自语、郁郁寡欢的孤寂心理,也增强了旋律的沉吟念诵之意。

2.节奏的韵律美

中国古诗词在格律上有一定的要求,唐诗严格,元曲相对灵活一些。高为杰先生在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也充分的考虑到诗词的朗诵节奏和韵律,巧妙的安排歌曲的节奏,以体现诗词的韵律美。在字词对应上,高先生将一字一音的“诵”与一字多音的“吟”交替结合,错落有致,并根据诗词的格律来进行断句,使作品的富于张力、松紧有度。《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高先生根据句法和韵律,在前面四个字分别给予四分音符的总时值,在押韵的尾音上则运用了四拍的全音符时值;在节奏安排上大多采用简洁的四分音符节奏,并根据平仄规律进行节奏变化。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句,“月”是仄,在节奏安排上则运用了附点节奏,“是”“地”“上”等仄音则采用均分的节奏(xxxxx),核心时值不变,仅根据韵律和声调进行节奏变化,曲如此诗,简朴而富有内涵。除了根据韵律来展现节奏的韵律美之外,高先生还充分的考虑到诗词的吟诵节奏,并以此为据进行节奏的创作。如《元曲小唱(三首)》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一字一音的节奏手法,在相同结构诗句中则采用相同的节奏。如《落梅风蔷薇露》“蔷薇露(啊)”和“荷叶雨(啊)”是并列排比的两个句子,在此则运用了相同的节奏;而“/霜冷/香庭/户”则根据吟诵的特点将时值拉长,将停顿的“花”“冷”“庭”字的节奏进行丰富。从整个诗词艺术歌曲来看,作曲家根据诗词的特性来进行节奏安排,将节奏与诗词的韵律相结合,并以简洁的节奏呈现出诗词的韵律美。

3.和声的色彩美

诗词艺术歌曲的和声并非仅仅功能性的作用,更多是运用在意境营造上,通过色彩性的和声来塑造诗意的境界。高为杰先生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和声以民族和声为主,以五声性的骨干音为核心,使用了二度、四度、五度叠置和弦、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等色彩性和弦,并通过这些和弦来丰富音响,渲染意境。如《赠别》中,流动的音型淡化了和声的功能性,一开始的二度倚音和五度音程就营造了音色月光、静谧的夜晚、远方的钟声的意境。其中二度级进保持了语言的自然腔调,五度则保持了空旷的音响色彩,流动的和弦分解下行则营造了诗意般的色彩。《元曲小唱(三首)》中则运用了大量的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以突显五声民族性的色彩。如《折桂令春情》一开始就运用了高叠九和弦F-C-E-G-A,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同时特增加了五声民族性,表现了春风拂柳的情境;第8小节就运用了附加六度音和弦,F-A-C-D中的D音就是附加的六音,并与C音构成二度,增加了民族五声性,同时也渲染了相思的郁郁情结;。在《红绣鞋欢情》中则出现诸多省略附加音和弦,如第13小节的第一个和弦就是七和弦的省略附加和弦,省略了五音,加入了附加六音,导致出现不协和的二度,表现了少女急切的心情。在所有的诗词艺术歌曲中,高先生总是力图通过和声来表现民族五声化风格,并通过特殊的和弦来为音乐增添色彩意境,体现良好的意境、情绪的渲染效果。

第3篇:古诗词三首范文

一、补文互联一个词牌,明诗词之独特韵律

在目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关于诗词的特殊韵律的知识常常“缺席”,最常用的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和节奏感。《渔歌子》是小学课本中选录的仅有的三首词中的一首,相对于《如梦令》和《清平乐 村居》,学生更容易把它和诗混淆。“在中国文学中,词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文学样式”(叶嘉莹语),其语言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具有不同于诗的独特的节奏感、音韵美。如果,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独特的节奏、音韵后,再辅以反复诵读,更有利于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层面进行鉴赏,培养阅读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故而,《渔歌子》一词的教学中,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有关词的知识是词牌和长短句,它们有助于学生对这首词的节奏和音韵有所领悟。但单凭教师的讲述,无疑会显得枯燥、生硬,不易让初步接触词的小学生所接受。如果巧妙地运用“补文互联”的策略,无疑为教学打开了一扇窗,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豁然开朗之感。教学中,教师依据“渔歌子”这一词牌,补文出示明代刘基以这一词牌填的另一首《渔歌子》,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自主发现“渔歌子”这一词牌的特点。学生很快在浏览中发现第三句“三字断开”的特殊节奏,教师则可顺理成章地指出这就是“渔歌子”这一词牌所特有的节奏和长短句的特点,顺势介绍词牌名的特殊作用,并指出其中的“子”读第三声,为“曲”之意,“词”具有“歌”的特点。在学生能感受这首词的韵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诗词表现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的默读、有声地读、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还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渔歌子》的吟唱版、歌唱版,甚至在学完后学着吟,学着唱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或更多的以“渔歌子”为词牌的词。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成功地“补文互联”另一首《渔歌子》进行结构上的对比,又引入吟唱和歌唱进行吟诵形式的突破,比较轻松地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词的基本知识,丰富了古诗词诵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创造了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氛围,可谓一举多得。

二、补文互联诗外传奇,见诗心之出世情怀

王国维曾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教学中就须把作家的情感内容所产生审美趣味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效应。由于时空的交错,对当时情境的疏离,对诗人本身的陌生,使学生对诗真正意蕴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适度的古诗相关资料的补充、拓展,让学生实现时空的跨越,真实地走到诗人的身旁,懂其心、明其情,古诗词也就成为学生可亲可近的对话者,古诗词学习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一首古诗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幅优美的画面、一种独特的心情。

三、补文互联渔翁形象,展垂钓之文化意蕴

第4篇:古诗词三首范文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增强小学古诗词教学效果,应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探析了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四步六读”法,与诸位同行人共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四步六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诗词,对于提升人文修养,增强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品质,还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情景,激兴趣

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小学古诗词课的第一步,只有在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喜欢上古诗词,才会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多媒体设备具有强大的形、色、光、画功能,形象直观,一目了然,非常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古诗词知识。

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我先在课件上出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回乡偶书》这三首古诗,然后配上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将学生带入思乡之境。这样就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作者思乡的情绪。

二、读诗词,明诗意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初步了解古诗

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整理作者信息,掌握诗歌创作背景,从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预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独特感悟,这有助于他们接受情感熏陶。

(二)听读感悟古诗

正式上课之前,利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时间,为学生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视频,让学生从形象生动、感情饱满的诗歌朗诵视频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加强对古诗词朦胧美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个性化阅读体验。

(三)朗读交流古诗

听完别人的诗词朗诵之后,学生还要自己尝试朗读,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鉴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是只言片语,较多表现为一些零碎片段。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同桌、小组间进行交流。通过“头脑风暴”,各种新奇想法不断碰撞,每个人都能自由发表个性化看法,不仅大大加深了理解,同时有助于触发新体验。

(四)细读体会古诗

古诗词具有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的特征,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应当坚持诵读为本,让学生多读、细读、反复读,从而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诵读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朗朗出声,也可以低唱慢吟。但无论是哪一种诵读方式,都要读得清晰、读得准确、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感情。

(五)品读理解古诗

古诗词不是无情物,学生吟诵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情境,让他们在特定情境中加深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增强对诗词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吟诵《村居》等立意明快的古诗词,可以配上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泊船瓜洲》等反映离愁别绪的古诗词,可以配上哀怨低沉的音乐;吟诵《山行》等描述风光无限的古诗词,可以配上景色图片。

(六)综合记忆古诗

“背诵难,难于上青天”,背诵古诗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古诗,就是因为厌恶机械单调的背诵。为了增强背诵的趣味性,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富于变化的记忆形式,例如,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限时赛、接龙赛、问答赛、听记赛等,抑或是根据古诗内容,分时令组、离愁组、写景组、写山组、写水组等进行背诵。这种综合记忆方式,一则使学生储备了大量的古诗词素材,实现了量的积累;二则提升了背诵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p意境,强记忆

意境美是古诗词鉴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每回忆起一首诗,学生脑海中都能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那么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就顺利达成了。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四、重拓展,增知识

量的积累方能引起质的飞跃,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古诗仍然比较少,难以实现质的飞跃。结束课堂教学并不意味这首古诗教学就此打住,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以诗带诗,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古诗上,拓展古诗词课外知识,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诗。

例如《泊船瓜洲》教学结束,拓展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大语文教师应当持续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尽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新知,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参考文献:

第5篇:古诗词三首范文

吴东平

江西省贵溪市冷水中心学校 335413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意境想象和情感领悟能力,体会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传承中华优秀古诗词文化,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引言

古诗教学的意义体现于让学生在朗诵古诗中形成高尚情操,在理解古诗时领悟中国文化,在情感体验处了解先人情怀,在学习古诗后热爱古典文学。同其他文学教育一样,古诗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勿拔苗助长

一、注重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

在我国一个优秀的人才不只是指一个人学识的高低,还包括一个人的情怀,智慧以及思想境界等多方面因素。而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包括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怀等在内的多种条件,来培养优秀的学生。在任何一首古诗词的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单个字词的意思,还需要感受诗人在写诗时的心境、情怀以及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感知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将小学课堂与社会相互联系起来,将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偏向生活化,引导学生从过去走向未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收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古诗词以及不同诗人对于同一意象的古诗词进行对比赏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心境。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及魅力。此外教师要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天性,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加强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赠刘景文》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词中的意象,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境和情感。因为诗人在写诗词时,通常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不同的意象之中,所以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分析意向及写作方式,表达技巧都十分重要。经过多次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学会足够的意象特点含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其他的古诗词。在诗人的眼里,任何一种花草树木,大海河流都能够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可以从《游子吟》这首诗词的意象中体会到作为母亲的不舍和无限的关心。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有喜悦,有不舍,有忧愁,有想念。每个字词中都流露着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才能够逐渐真正感悟。《浪淘沙》中,诗人仕途失意,不受重用,尽管多次被贬,却一直不畏权贵,而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表达了诗人依旧向往田园生活,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点出刘禹锡对于田园生活的渴望还要点出对于权贵的厌恶。适当的讲解后,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讲老师听的模式,用来检验教师的授课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听懂。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加强学生听课的专注度以及对于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为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李白《望天门山》这一首古诗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授课。首先这是一首对于大自然风景描写的古诗,学生对于李白这位诗人并不陌生,那对于这首诗的讲解就一定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地方。在新课开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诗中天门山和楚江美景的视频或者请学生欣赏天门山和楚江的照片,并向学生提问“这些视频和图片看了感觉怎么样?”学生对于实际美景的感知肯定是具体的,学生肯定会说“壮阔”“雄伟”“漂亮”等这些简单的词,且能直观表达看法的词语回答教师的问题,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而此时,学生借助另外一种方式已经在无形中认识到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教师在授课前已经给了学生一个关于诗中美景的具象表达。这首诗的教学此时就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借助各种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天门山和楚江美景的认识,可以让学生画画、写作等,再收集学生的作品来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之后就可以进入正题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千年前的李白对于天门山和楚江也有和同学们一样的赞叹。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表达的吗?”这时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此时也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也就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教师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文本的类型、篇章结构、情感表达的方式和体裁等进入深层次剖析,聚集不同特色的思维方法,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这些思维习惯,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让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也能给学生带来竞争、接受、体验等不同的学习体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会使课堂氛围更浓厚,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丰富,其语言思维也会快速增强。

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堂中,这首诗主要传递的是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其中“异乡”二字就能让学生直接看到这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句。但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首诗的表现风格、思乡情感,就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多角度来剖析这首诗词。其一,教师运用对比法,与《泊船瓜洲》《静夜思》等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分析,看这三首诗词在表现方法、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点,学生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其语言思维被完全激活。

结束语

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变得活灵活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并自愿投入古诗文学习的行列,此时教学目标已经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智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探讨[J].天津教育,2020(11):107-108.

第6篇:古诗词三首范文

浅析许渊冲的“三美”论及其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许渊冲先生在中国经典古诗词外译方面做出了继承性和开创性的工作。他在多年的诗词翻译实践中形成了“音美”“意美”“形美”的翻译美学理论。本文通过对许译《声声慢 》之三首进行分析以说明其“三美”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体现的。

关键词:诗歌 “三美”论 《声声慢 》

第7篇:古诗词三首范文

一、品味

“品味”是指在学习古诗词时,紧扣关键词或关键句,引导学生细细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方式有:

1.在比较中欣赏

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比较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式咀嚼、品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绝美之境。

《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本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诗人王安石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再加上“春风”“江南岸”的配合和王安石炼字改字的故事,使得这个“绿”生动传神,放出异彩。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绿”的精彩。我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明白诗人对“绿”的千锤百炼。然后让学生把“到”“过”、“入”一个一个地放到诗句中读读,体会这些字和“绿”字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比较,认为使用“到”字只是说明春风来了而已,体现不出春风吹来的动感以及春天来了时大地上颜色的变化。使用“过”字,只是让人觉得春风一吹而过,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而“绿”字则让人联想到江南春天到来时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有花红柳绿的缤纷色彩,有鸟儿虫儿的悦耳声音,还有小朋友放风筝的愉快身影等等,到处欣欣向荣,给人特别强烈的美的感受。这样的比较,学生充分欣赏到“绿”字所蕴含的画面和意境,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在表演中体会

“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许多古诗词所描写的叙事场面,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加深理解,留下深刻印象。

《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王维别具匠心地选取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劝酒,表达了对朋友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诗中的“劝”“更”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这对好朋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在教学中,我把表演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朋友间的真挚的爱。我先是让学生读王维的临别赠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接着提问“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两行诗的‘画’在哪里呢?”学生有的抓住关键词“更”,“劝”,有的联系课文插图,有的从整句诗入手,想象王维和元二离别的画面。然后,我把自己装扮成元二,对一个学生说:“现在,我就是那即将远行的元二,你是特意从长安赶来送别的王维,我们在渭城的客舍里依依惜别,我们已经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话了,你又一次举杯,对我说:――”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接话:“元二啊,请你再喝一杯酒吧,你这一去可不知什么时候再回来,我会想你的。”我学着元二的口吻感激地说:“谢谢你,王维!你不远千里从长安赶来为我送行,我真的很感动。你放心吧,我会照顾自己的,你也要照顾好自己。”最后,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一个扮演王维,另一个扮演元二,再现他们依依惜别的场景。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把文字符号化成情感符号,将叙述转化成有生命体验的联想或想象,对诗境的理解更加丰富了,更身临其境地体会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二、整合

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忽略了文本之间必要的或可能的纵横联系,以及与语文学科以外的学科资源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力求通过集约化的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1.同主题作品的整合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以改变传统的“逐首教学”的模式,凝聚主题,使学生在整体中学习。

比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选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诗词表现同一个主题――多彩的童年生活。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整合的:首先,在导入新课时,出示一组古诗让学生口头填空:儿童急走追黄碟,

。牧童骑黄牛, 。儿童散学归来早,_____________。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__。这个填空有意识地将部分表现儿童生活的古诗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管中窥豹,明白许多诗人都以“童年”为主题写诗,意在唤醒学生对童年生活的遐想,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其次,把《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都是表现儿童生活的古诗整合在一个课时教学,抓住“卧月”“张伞”这两个含有丰富童趣的意象,通过“比一比”(课文的两幅插图分别画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想一想”(晚归的牧童静静地躺在洒满月光的青草地上,他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还会想到什么呢?江平岸阔,船随水流,两个调皮的张伞孩子会说些什么?);“读一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趣。最后以白居易的《池上》,拓展文本,让学生自主体会《池上》的童趣并背诵,课后还可以积累更多的同主题的诗词。这样的整合既是对《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作相同主题的补充,也是传统文化的小小展示,使得这两首古诗的教学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着同主题的诗词,也成为一扇打开的大门,引领着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无边知识。

2.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古诗词的课堂可与音乐学科整合,比如,名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的时候,整节课至少有15分钟是有音乐相伴的,当学生朗读的时候,背景音乐是《琵琶行》,当学生写片断的时候背景音乐是《一个陌生男人的来信》。我喜欢将古诗教学和美术学科整合,因为,古诗词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情感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古诗词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古诗词和美术的整合,能将诗词中的“形象”化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比如,我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就在板书的设计上和“青青草”的品味上与美术进行整合。这首词的第一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就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风景图,学生在品读诗句时,一下子被这句话吸引了,我顺势引导“你们在这句话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结合学生的理解,我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出了长长的溪流、盛开的荷花、低矮的茅草屋、葱绿的小草等。在画小草的时候,我特意把“青草”画得很少很淡,然后让学生结合词中语句对简笔画进行评价,学生利用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品味了“青草”和“青青草”的不同。接下来,我一边引导学生品读诗词,一边把关键词“锄豆”“织鸡笼”“卧剥莲蓬”“相媚好”散落在这田园山水画的相应角落,最后一个大大的“醉”字叠加在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上。将诗和画巧妙融合,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既品味了语言,又强化了词的意境,还留给学生美的享受,真是一举多得。

三、练写

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练习表达,古诗词教学中这一教学目标同样不容忽视。古诗词语言精炼,而且言语空间极大,我们要善于寻找合适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会表达。

1.练于相同的句式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让学生模仿古诗词中那些具有形式感的句子,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有益。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为了表现孩童们的勤劳、孝顺、可爱,作者选取了“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几个场景,这三句话意思很浅显,学生一读就懂,但是这三句话的句式十分相似,这正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好机会。于是,我从“大儿锄豆溪东”,抽离出句式“大儿 ;”从“中儿正织鸡笼”,抽离出句式“中儿正 ;”让学生模仿填词。学生兴趣很浓,他们以句式为依托,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放飞思维,许多生活场景纷纷涌现,“大儿种瓜溪东,中儿正喂鸡食”“大儿插秧稻田,中儿欢扫院子”“大儿浇水果园,中儿勤读诗书”等童言稚语更是生动有趣。

2.练于诗句的留白处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很多诗词都讲究“留白”的艺术,这些留白处正是训练学生练笔的好机会。

第8篇:古诗词三首范文

【关 键 词】 激发 古典诗词 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其实就是兴趣。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于古典诗词学习而言是一剂良药,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注重诵读,激发兴趣

经典的古诗词是广为传诵的,刻骨铭心的。诵读经典古诗词,关键在于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刘勰的《文心雕龙》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读古诗词,何谈古诗词鉴赏呢?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多角度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古典诗词的诵读中来。

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若要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诵读古诗词,“巧妙的引入”十分重要。例如我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就以李忱写白居易的一首诗导入,通过抢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入配乐,这样巧设导语,先声夺人,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甩掉厌学的包袱,带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就可以激发起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趣。

此外,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名家录音范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的朗读欲望,然后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赛读、自由读、配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达到学生诵读的目的。在诵读中多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初步感悟古诗文的韵味。

二、步入意境,激发兴趣

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因而,教学古诗词要抓住意境,帮助学生步入意境,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深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总觉得无从下手或是答非所问,这就是对古诗词的意境把握不准。

我们理解诗歌形象,要从感受意象开始。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抓住了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如王维的诗《山居秋暝》,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诗的内容,加入合理想象来画“山林清泉图”,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是见解。这对学生而言,学习古典诗词不再是抽象的记忆,而是形象有趣的活动,人人都可以参与,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起来了。

三、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探索古文化奥秘,才能真正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教师往往把诗词分解得支离破碎,作者介绍、解题、释词、译句、分层、内容、主题、艺术手法等无一遗漏,这种程式化的教学忽视了诗词本身个性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内涵,同时剥夺了学生对诗词作为审美对象的感知,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

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教无定法”,只有教师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在课堂上改变课堂模式,学生才能对古诗词感兴趣。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讲解不同的古诗词,如用“知人论世”、“创设意境”、“类比迁移”或“分析名句”等方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上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每堂课上得别开生面。

四、拓宽知识,激发兴趣

第9篇:古诗词三首范文

一、匠心独运――古诗词对于写作谋篇布局的影响

运用诗词或引用诗词来写作,并不一定要求全文都要用到诗词,或者处处皆有诗意,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于文章的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开头,结尾,题引,过渡或者全文思路的点题,画龙点睛等等。

比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友情的思念;“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恋情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亲情的思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乡情的思念!这种语段就适合用于议论性和抒情性散文中。在文中,可用作开头段引出话题。另外也有可用作结尾段总结全文强化主题的,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一种人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一种人格。人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美德。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作者巧引诗文显诗意,以点联面,把读诗与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文章增添了不少美感。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诗的结构来训练写作,诗的结构大致有并列、层递、对比、回环等,都可以在写作实践中运用。有学生将李清照人生三个不同阶段的作品巧妙地贯穿在作文《那时花开》中,把李清照比作一朵花,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花,从青梅到黄花再到,来抒发她人生不同阶段的情怀。整篇文章的结构就是通过三首诗的引用来把它分为三部分。下面是文中的几个选段: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一般的,“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刚刚整好面容的少女,嫣然一笑,明眸闪动,芊芊玉手捡起青梅,满怀陌上花开的美好憧憬,即便不是一笑倾国人,也是如花般清新可人,笑靥如花,花开不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双眉紧锁,衣带渐宽。两鬓微霜的易安摇头轻叹,人事纷繁。终日不散的愁像一团浓稠的云,结滞在她早已褪去了韶光的额角。

花再开时,已是暮秋。当年东篱把酒,比黄花还瘦的易安,如今却更为憔悴。雨敲落在梧桐上,就如同家事国事一样重重敲击在年迈的女词人心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夫君的早逝,南宋的偏安,实事的动荡,百转愁肠,萦绕在易安眉间,才下了眉头,却又上心头。

在那片黑暗之中,易安像极了一朵独放的,高昂地立在枝头,坚定地撑起不堪的生命,孤独地将最伟大的愁绪理成了千瓣的金黄,引得无数赏花人驻足。

这种化用古诗词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来结构全文,进行文章的谋篇布局的方法,也是很不错的写作方法。

二、文采飞扬――古诗词对于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影响

如何使你的作文文采飞扬?将古诗词的名句融入文章中不失为一种写作的好方法。可是古诗词引用到文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例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

引用这诗句的作用,就是引起对春风的描写,体现了春风柔和的特点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温暖、亲切相符,能让语言更形象生动。

让我们再来看学生在中考作文中所引用的古诗句:

这种时间里,父亲总会翻开一本书,用他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带我念诵那些古老的诗篇。是“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的画卷,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琴音,抑或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悠然。父亲深沉的声音里,这些文字甩开飘逸的水袖,踢开灵秀的裙摆,带我走进语文最动人的美好世界。

――2010南通市中考满分作文《我们一起走过》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古诗词名句如果融入文中得当的话,就会使语言富于文采,引人入胜,让文章增色不少。我们平时可以根据古诗词表达的内容做一些适当的积累,然后需要写什么内容的话题作文,就可以引用什么内容的古诗词,让文章变得文采飞扬。但是要切记,古诗词在文中不可引用过多,只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

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学生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三、意境深远――古诗词对于写作中调动想象的影响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我们可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比如笔者在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时,教学生如何联系自己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体验来发挥想象写景,进行环境的渲染和营造气氛时,就例举出李煜的《相见欢》,引导学生联系李煜的生平经历,闭上眼睛去想象他创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再背诵赏析词中的写景句“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思考诗人眼中的月亮为何是钩子形状的,院子为何是深院,锁住的究竟是清秋还是别的什么东西。这样学生通过对诗词中的写景的理解来深化自己个人的写作体验,随即再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进行环境描写,景中也就有了情。

还有,比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笔者让学生对词中的九个意象分别进行细描,然后把每一个意象的特征核对一下,看看符不符合词的意境。挑剔出来后,有的马描写太得健壮了,应写得瘦骨嶙峋才好;远处的树描写得郁郁葱葱的,近处的树却光秃秃的,自相矛盾;画面中根本没有写到枯藤,也没有表现西风,缺少苍凉感;鸟飞得太轻盈,不像昏鸦;整幅画面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应是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感觉。挑剔完之后,让学生再按照作者需要的意境扩写这首词,进行画面描写,结果就好多了。

其实,诗歌的情境就是写作的情境,如果我们在创设诗歌的情境教学时,能够将之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那就会一举两得了。学生在运用散文描述法的过程中,势必会调动写作过程的一些方法,比如结构的安排、情节的起伏、画面的丰富、语言的生动诗意化等等。学生在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过程中,也必然会引发写作中的情境创设、画面打造、语言设计等方面的锻炼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