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课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咀嚼音乐,顿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我们的语文中,很多课文中都可以配上恰当的乐曲,进行课堂教学。在我实习中,我上的《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中,我就利用音乐渗透了其中。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在课前,我先用《祝你生日快乐》导入,课堂气氛马上就好起来了,在听歌曲的中,同学们可能进行联想,联想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父母和孩子一起过生日的场景……那么听完这歌曲,我就问同学们“当你们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那么学生很快就能把刚才听歌时的想法告诉大家,然后转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祝贺生日的故事——可贵的沉默”。这样利用音乐转入就非常的自然,选择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歌曲,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学习,充满创造性的感受与表现过程,能够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深入领会课文,体会“沉默的可贵”,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是本课的教学难。那么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放相关的歌曲,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在课文最后我就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入学前的新书包有人帮我缝,爱吃的三馅饼有人帮包……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生病时的焦急,平时默默无闻的关心、叮咛……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边听边想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你照顾你的。同学们听完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哭了,我从这里看出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到了父母的爱,抓住这一契机,我问同学们应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同学们畅所欲言,“爸爸妈妈下班时给他们倒开水,给爸爸妈妈捶背,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歌曲的运用不仅使课堂的效果好起来,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欣赏音乐,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
音乐是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唤起学生的感受的共鸣,针对学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借助音乐的感召力,有目的的听,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有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是不同时代的作品,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时老师通常是作一些时代背景介绍,就象上历史课一样介绍一下,这很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就不好。如果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高了,能积极得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如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一遍《志愿军军歌》,就能把学生带到1950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情景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学生随着进行曲的旋律,就展开了联想,想到一些战争片中部队行军的镜头,想到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和敌人拼杀的情景。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抗美援朝的目的,这为学习课文分析人物的思想基础是保家卫国打下了基础。学生也很轻松的学完课文。
三、利用音乐,培养朗读,把握课文。
(一)忽视人文教育,音乐课程定位不明确
人文教学能帮助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办学思想,这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只强调演唱、发声等技巧的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幼儿只学到了暂时性的音乐技巧,但有技巧不等于有素质,课程文化内涵的缺少,就导致学前音乐教学的定位有所偏颇。表面上虽然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却没有教学意义,音乐技巧的扩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母语文化基础薄弱,音乐教学内容不完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母语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母语文化基础知识,缺少对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导致学前音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完善,幼儿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巧,也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二、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
多维内涵学前音乐课程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充分将音乐与文化融合为一体。要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还要关注非本体价值的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的学前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高尚品格的人。因此,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拘泥、不盲从,构建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这样才能真正现实我国学前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每一首民族歌谣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构成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中应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依据各个年龄层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活动设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各个民族中的特色歌谣,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学会尊重他人与他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能让幼儿获得以和谐为中心的审美思想,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也正是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对于进一步传承世界多元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启发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积极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接轨。一方面从自身的母语文化出发,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吸纳、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并从以下步骤出发:世界多元音乐概念的学习;有引导的听赏;综合学习;教材的合理选择。经试验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在课堂中帮助幼儿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确引导,幼儿是完全能够用接受和欢迎的。然而,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必须打破受前苏联及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树立起平等多元的音乐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带领幼儿去感受更多的世界文化。
(三)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后现代是强调艺术作品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借鉴、整合、吸收各家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艺术欣赏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多元的艺术欣赏教育视角。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是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打破传统面对面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对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实现高效学前音乐教学。
三、结语
关键词:生态式;地域因与文化;课程观
1 地域音乐文化教学“生态性”概述
1.1 课堂教学的“生态性”表征
生态学,自20世纪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发展至今已硕果累累,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在相近的学科领域影响深刻。随着学科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生态学的思想在诸多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研究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前的教育科学领域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思想来研究教学实践,也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中介、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在生态场和心理场内不断地进行信息传递、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的目的。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课堂也不例外,教师把教学内容以各种方式,展示、传递给学生,学生亦以各种方式主动或者被动地吸收音乐文化知识、技能、人文精神等,此过程是信息从教师传递给学生、学生吸收能量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教师又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或教学节奏,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又属于教师从学生因素中吸取能量、获取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课堂教学环境也是学生吸收能量的生态场,经过教师精心布置的课堂环境,往往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做准备的,是一种隐形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间接、隐性的方式从课堂环境里获取信息,受其感染、吸收能量、取得进步。课堂环境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学生从课堂环境中吸取能量,获得进步,课堂环境也因为学生的进步不断地被优化,这是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的过程。可见,教学课堂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2 地域音乐文化的“生态性”表征
我国的地域音乐文化都来源于人民的集体创造,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地域风俗人情,这不同于西方的音乐作品,以专业的音乐家艺术创作为主。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地域音乐文化的特点――生活形态的艺术。地域音乐文化会渗透到地方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各种节日庆典、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上山狩猎、下地播种、驱魔祈神都要音乐艺术来渲染气氛。地域音乐文化源于生活,乡土生活是其产生的背景。人、音乐、生活融为一体,分不清是人在音乐中生活,还是在生活中享受音乐,音乐即生活。音乐从地域乡土人们的生活中吸取信息、获取能量,不断地被创作、改编、流传,乡土生活因为音乐艺术的存在更加丰富多彩,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获取能量劳动、娱乐、成长再投入到音乐艺术的创作中去。由此,地域音乐文化形成了一个“人、生活、音乐”的生态系统。
2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优势
2.1 保持地域音乐文化的完整性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地域性、乡土性人文文化一旦从它们所赖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孤立出来,它们就不能够再得到发展,它们就会失去原有的生气,可见在传承地域性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把它从其所依赖的环境中剥离出来。同样,也有专家指出,解读地域性人文文化必须将其放入地方人民的文化框架内,若将其从地方文化背景中分离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不能领略其中的精髓。地域音乐文化必须放在其地方人民文化的生态系统中解读。通过记录在纸质资料、图书馆、电子产品上的方式来解读地域音乐文化,间接导致充满生气的地域音乐文化丧失了其“活性”和完整性。
地域音乐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用“生态性”的视野来对待地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是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地方音乐文化的时候,要以全面的角度来审视人、音乐、文化的关系。若地域音乐文化教育脱离了所依赖的人文背景来教学,将直接导致音乐文化完整性的切割,也必然阻碍学生完整性的成长。
2.2 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长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就是要以一种“生态性”的视野来看待地域音乐文化的教育教学。地域音乐文化的生态系统中的因素有“人、音乐、生活、社会”,学生在这样的视野中学习音乐,与传统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音乐课堂有天壤之别。“生态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态式教学下,学生感觉不是在枯燥地学习,而是在接触、在感受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学生在“音乐、生活”中感受、感知生命的价值。
音乐教育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体悟、熏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受教育“科学主义”的影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课程教学普遍显示出重“技术”,轻文化;重“知识”,轻感受的特点,这实质上是人文教育的病态表现。音乐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文化的熏染,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音乐教育实践中,倘若学生的感受、体验缺位,实质上就偏离了音乐作为一门人文教育学科的宗旨。地域音乐文化教育,以“生态式”教学理念,把地方音乐艺术形式完整地带入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感受平台――“人、生活、音乐”。“生态式”地域音乐文化教学,利于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长。
2.3 提高“教”的效率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教师“教”的效率。在“生态式”教学理念下,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价值态度都进入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范畴。教师的课前准备从微观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转向了全方位的地方文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质的飞跃。
加之学生学的方式由传统的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方式转变为感受音乐文化、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有利于课堂管理,而且间接刺激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见,地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中“生态式”教学这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的积极性。
3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思考
音乐能够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而优雅的音乐能够陶冶听众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当听众能够享受到音乐的美丽时,他们的身心也会感到愉悦。在小学阶段开设音乐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充实学生的价值观。音乐可以分为很多类,古典的、优美的、流行的、民族的等等,不同种类的音乐可以给听众不同的感觉,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目标除了需要培养学生鉴赏音乐能力基础之外,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分别音乐的种类,对于学生往后学习音乐的道路有着积极的帮助。
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方法
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令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为了能够成功培养加强我国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下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并得到明显效果的教学方法及相关措施:
1.音乐教师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其自身的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都能够在行为举止中传递给学生,所以,为了提高培养我国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音乐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校方可以定期为音乐教师组织专业培训,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还可以组织校内或者外校音乐教师之间的座谈会,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2.营造和谐、轻松的音乐教学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玩性仍存在,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个学习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在这样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保持心平气和、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做足充分的准备,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案。这个教学方案既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让学生长期保持对学习音乐的热情,构建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举个例子,在教学《我是一个粉刷匠》歌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到讲台上根据歌词的大意,表演一个歌舞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唱歌,而且还可以让表演的学生学会大胆唱歌。
3.正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思考事物,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方法是没有办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的,更没有办法完成小学阶段开设音乐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正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使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的改革推动下,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已经成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课程,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抓住这一特点。正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令课堂趣味化,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降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要培养小学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以正确的审美观去欣赏音乐艺术作品,让学生知道真正的好音乐应该是饱蕴民族精神,充满时代色彩的曲调,健康优美。如今社会中充斥着多种流行音乐,这些流行音乐并没有过多的文化底蕴,而且大多以爱情情感为主线,歌词中也并没有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但不少学生仍然热衷于这些并没有过多文化营养的音乐。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播放我国的部分经典之作,如《外婆的澎湖湾》等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民族色彩的歌曲,使学生真正明白只有受到高尚音乐陶冶,才有正确的审美理想,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音乐鉴赏能力。
(一)明确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中突出了人本思想,这也说明了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并非一味地听取教学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以及性格等方面,将课堂时间利用到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当中,为学生创造出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造,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同时,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将自身的角色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帮助他们成长。
(二)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首先应培养的就是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而情境创设恰巧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的最佳方式。大家都知道,人的情绪能够被周围的人们所感知到,那么在音乐课堂中,如果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将得到明显的提升。也就是说在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地创设情境,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找到适合学生的情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下尽情的唱歌、跳舞,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这种贴近于生活、自然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渴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常常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反复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就能够使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学生也自然愿意投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以及爱好,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学习,而学生也因感受到尊重而更加努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音乐体验,从个人的角度作出音乐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养成,同时也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与众不同的看法,创新意识得到提升。
(四)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教学设备已经逐渐走进初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对此,教师需要积极地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带给学生多彩的画面、动听的声音,以及动态的图像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同时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现代化教学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当中的含义。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
初中生在个性和其他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应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它们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对于那些平时善于表达,又有能力演唱的学生,教师要求的标准也要随之提高,不能简单地要求他们唱好歌,而是让他们在唱歌的同时对音乐有所理解,将歌曲中的内涵表达出来。而对于音乐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只要求他们能够演唱好歌曲即可。总之,教师应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才是评价的真正意义。
二、结语
关键词:高师音乐理论;多媒体课件;MIDI教室
多媒体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所表现出的优势是众所周知的。随着各高校硬件设备的逐步完善及校园网络的建设,多种媒体的使用、计算机课件的开发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老师都已感受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便捷,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多媒体和制作计算机课件用于教学。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有些问题还是值得探讨的。
一、力戒贪多求全,课件制作软件的选择以适用为原则。在制作计算机课件时,有的老师只是一味简单地把学科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课件中,画面呆板,文字太多太密,课件仅仅起到了代替黑板板书的作用。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不是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也不是从教学方法的需要出发,而是一味追求媒体形式的“大”而“全”,好像不加入几段音频或视频,不用3Dmax做几个动画,便不是真正的多媒体课件。有的老师把功夫下在课件表面制作技术上,在界面、色彩、配音、按钮等方面制作得很精关,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结果教学虽然很热闹、很生动,但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实际效果并不好。笔者以为,媒体的选择要力戒贪多求全,重在需要,贵在精。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资料及多媒体制作手段完美结合的产物。在制作课件之前,一要多渠道收集和整理好素材。课件制作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种素材一一特别是音乐多媒体课件,有很多的音响、中外古今音乐家画像以及乐器的图片资料等等。在开始制作前应首先收集整理好素材,如果是边做边找,就会导致制作过程混乱无序、费时费力,有时还会造成大量返工和修改,事倍功半,影响课件质量。二要认真备课,并对课件制作的目的、拟达到的效果进行思考。教师对自己本学科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要十分清楚,在资料准备充分的前提下,经过仔细筛选、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课件中的各个环节;既要最大限度地体现计算机课件的优势,又不至于喧宾夺主,忽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变成了解说员。经过这样的准备、制作过程做出的课件才可能是精品。总之,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夕州可,最终还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必须根据教师讲课的思路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显现出这种教学手段的效果。再者,对于大多数音乐教师而言,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尤其是各种软件的使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效果与效率的关系,争取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收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正确认识、使用多媒体课件要从教学实际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时坚决不用,切不可追求表面形式。以《外国音乐欣赏》为例,如果我们手头的音响资料大部分是磁带、录像带或VCD,DVD,教室里又有现成的播放设备,播放起来也不麻烦,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把这些影像资料转录、制作到课件中,况且Authorw等软件播放较长、较大的视频时,质量往往不好。当然,若是到外面比赛,为了携带的方便,则另当别论。如某些章节或问题用语言、文字、图形等形式能表现得十分清楚时,就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截取。在课件制作软件选择方面,也应捌昌适用即可的原则,Powerpoint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对仅需蛋对雷入一些图片和音响资料的音乐史论课,就很实用。所以,能用Powerpoint制作的,就没必要非用Authonvare,Director等软件来制作。
二、充分发挥MIDI教室的作用,提高音乐理论课教学质量。计算机课件不是万能的,有些课程铡门完全可以采取多种媒体并用,如利用MIDI教室进行教学。其实,很多理论课都可以在MIDI教室进行,像和声、复调、作曲、配器、视唱练耳等。以《和声》课为例,教学中有大量的谱例,想把它做成计算机课件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在MIDI教室中上课,就可以发挥作曲软件的多种功能,实现计算机课件无法达到的效果。如Sibelius有着非常直观的乐谱显示功能,利用这一特点,可在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中将和声谱例与实际音响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可迅速重新演示。对和弦连接,教师可在讲授其基本写作规律的同时,通过MIDI键盘弹奏出它的各种表现形态,包括不同的旋律位置、不同的排列、不同的音域音区等因素的变化。学生在听到和声音响的同时,也看到了它们的乐谱显示,并可根据自已的听觉与视觉感知,对教师所弹的各种连接形态作出自己的音响判断。以这种方式进行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学生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在高师的许多音乐理论课中,用MIDI系统进行教学,不仅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抽象的理论教学变得真实可感、活泼生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更加激发起他们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音乐理论课学习的效率。
MIDI教室的数里和规模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的情况配皿。如一个20人的音乐理论教室,需要配备教师用电脑1台,学生用电脑20台;教师用电脑需要配备一套品质较高的电脑音乐设备,包括MIDI键盘或合成器1台、通用标准格式曝好是XG格式)的音源1台、4进4出的MIDI接口一个、有源监听音箱一对。如需要更好效果或是加强音乐制作功能可再多配音源、采样器等。学生用电脑每台各配一低档合成器,也可用类似YAMAHAMU10的教学用音源加一小型MIDI键盘代替。规模较大的学校可按不同课程分别设t教室,规模较小的可以用一个教室上所有的音乐理论课,采取专业教室专业使用的方法,让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轮流在一个教室上课。只需要把上课时间调度好了就行,以增强使用效率。教室内所有的电脑都配备相应的教学与作曲软件等,还可以通过局域网连接起来,这样,教师在自己的电脑上给学生作演示时,学生在自己电脑的屏幕上都可以看到,就像看自己的电脑一样,教师能监视到任准1一个学生的操作,并从自己电脑上操作学生的电脑,实现远距离手把手的教学,学生在有问题时也可随时呼叫老师。为了方便作业或教学资料的传递,在技术力最比较成熟的学校,还可以将这个局域网做成一个小Internet的形式,学生可以用电子邮件向老师文作业。这就不仅可以用真正现代化的手段实现了音乐教学,并且可以使这些学生具备适应当今这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能力。当然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是值得的,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快我们人人都要面临这些问题。
关键词:音乐专业;人文素质;培养
一、全面借鉴文史哲学科的精华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现代音乐教育和传统音乐技能训练的本质区别,也许就在于后者是传授某种技艺,而前者则是要让受教育者掌握技能的同时,还须养成某种精神品质,积蓄可供一生持续发展的精神资源。沐浴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阳光,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日渐重
视对学生健全人格、文化底蕴的陪养,最常见的形式是以讲座、选修课、文化素质课等为载体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如果专业课教师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持久地融入人文教育内容,不断探索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将会更显著。
人文教育虽然涉及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人类文明的全部精华都可以拿来做人文教育的素材,但总体而论,文史哲学科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和核心学科,它们构成了人类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表现。《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此给出了很恰当的论据:“人文学科研究人类活动的历史并观察被人类经
验和想象所塑造的对象。哲学的研究,文学和历史学的解释,对艺术、音乐及戏曲的批判,都探讨了人类精神的限度、深度及能力。”美国资深华裔学者杜维明教授则认为:“文学的真实情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都是紧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等方面展开的学术领域。”
哲学揭示问题的深刻性,文学刻画人物的尖刻性,历史纪录事实的无情性,无疑会震撼青年学子的心灵,升华其人格与品位,推动其逐渐养成批判精神和思辨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借鉴文史哲学科的精华为音乐教育所用,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优质资源,而且对学生学好专业课也有助益。
二、找准“联动”的切入点
高校学生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积累,已经有了初步的美学、文学、史学等常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这是音乐专业课上借助文史哲学科开展人文教育的受众基础。也就是说,无需为学生是否接受或者有无能力接受这种教育而担心,作为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搭建沟通、建立联动。
1.以历史为切入点
经典的音乐作品都有其诞生的历史背景,都有其时代意义和历史影响,以及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这些知识的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介绍《马赛曲》这一作品时,可以以1789 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为导入。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了《人权宣言》,强调自由、平等等理念。马赛曲的作者鲁热·德·利尔,当时是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受著名爱国人士、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一家的鼓励,激情的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曲子,叫来几位音乐发烧友,就在市长家里由市长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演唱。激昂的音乐感染得在场的每一位都泪流满面,老老少少哭拥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但这首歌曲起初并没有收到更多人的重视。后来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入法国,并扬言如果法国国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这个宣言激怒了法国各地的革命力量,马赛市迅即组织起一支500 人的结盟军向首都巴黎进发。在一个叫米勒的大学生的号召下,马赛结盟军一路高歌这首歌曲开赴巴黎,并向沿途民众大量散发了印有此歌的传单。很快,这首歌曲广为传唱,并被定名为《马赛曲》,以后又被确定为法国国歌。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
2.以文学为切入点
2000 年10 月,在18 岁的中国青年李云迪夺得代表世界钢琴最高水平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那一刻,面对波兰国家电视台记者“做为东方人,你怎么能如此透彻地理解肖邦”的提问,李云迪的回答是:“人类的情感是共同的。肖邦的作品浪漫、富有诗意,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化,这些都与肖邦是相通的。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方式的象征艺术,音乐与文学的天然血缘关系是举世公认的,歌词、唱词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文学修养的高低更直接决定着音乐人对音乐作品领悟的深度与层次,唐诗、宋词乃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都很有助于对音乐精神的表达与理解,体现真善美之真谛,展示激情与智慧之奥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人文意识教育。
3.以地理为切入点
诸多音乐作品都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其地域色彩的特征与形成,不仅能够讲得透彻、讲得生动,还可让学生增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扩充见闻,拓展眼界,可谓一举多得。
4.以姊妹艺术为纽带
艺术通常分为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电影、舞蹈、摄影、雕塑、建筑,以及中国独有的书法、篆刻等门类。多向姊妹艺术学习,常向姊妹艺术寻求灵感,会让音乐教育、人文教育永葆激情与魅力。这里还以《马赛曲》为例,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凯旋门建筑上有一组雕塑也名为《马赛曲》,该作品与歌曲《马赛曲》几乎同样著名,这其中有蕴藏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典故呢?一番介绍也能较好地吸引学生,把教学推向深入。
三、突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艺术家罗丹认为“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音乐专业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以生活为源泉,以经典作品为纽带,突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1.精心规划音乐欣赏等教学环节
音乐主要通过感染、熏陶等途径影响受众的心灵,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滋润。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既是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欣赏的育人功能,要精心规划、统筹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估,摒弃以教师为主而轻视学生感受、重技术分析而轻艺术体味、照本宣科等传统做法,代之以开放式的、互动式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接受习惯、兴趣所在的新型教学手段,既要给学生“听得懂音乐的耳朵”,更要给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心灵”。
2.构建审美大课堂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关联密切,是社会大循环中的一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在于学生考试的分数,也不在于学校、老师、学生的自我评价,而是最终要由人才市场的反馈投下决定性的一票,所以,闭门造车并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是要开门办学,构建审美大课堂,借助尽可能丰富、尽可能多样的美育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内化成能力,升华为核心竞争力。
3.优化与加强艺术实践课
艺术实践课是音乐类专业的必修课,这门课程是评估教学效果的试金石,是学生接触实际、学以致用的踏板,可谓非常重要。眼下的现实是,不同院校或不同教师对艺术实践课的重视程度大不相同,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其间值得优化与改进之处颇多。为此,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在主观上重视艺术实践课程,将之视为课堂教学的延展,认真规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场地等条件的支持,用规范科学、与现实无缝对接的艺术实践课为学生打开能力之门、就业之门、成功之门。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恰恰会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的特点,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听觉、视觉乃至感觉全部都调动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能将歌词、旋律、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断音乐的教学论文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夜色蒙、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有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自然地产生了美好的遐想。
二、丰富学生音乐知识,开拓学生音乐视野
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教师整节课就是播放乐曲,偶尔简单讲解。这就使得每到上音乐课,学生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就想到音乐课就是听听乐曲而已,简直就是催眠曲。对于乐曲表达的情感、乐器种类与配合等等,学生不甚了了。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效果则不一样,不仅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能很快就调动起来,而且教师的劳动量减轻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辅助,再现乐队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服装道具、演员的动作表情等,有了音乐再现,视听俱佳,一切都变得通俗易懂,学生自然能够静下心来,投入到课堂氛围中去。此时此刻,学生会对乐曲每一乐段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容有较深的理解,真正实现“心赏”,用心来体会。
三、 巧用多媒体辅助,升华教学难点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除了VCD 课件的运用外,“小学音乐空中课堂”是把课堂资源电教化了,并利用光盘上课的一种特殊模式,它也是多媒体资源的一种。它通过游戏、歌曲、讲故事等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很容易接受。每节音乐课,在多媒体的陪伴下,让学生参于到听、说、唱、跳等各个方面来,特别是补充教材中的音乐、游戏、老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改变了学生对枯燥音乐知识的练习,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学生在有声有色、生动有趣的多媒体中学会了乏味的音乐小知识。比如在教学《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段铁道游击队员们英勇抗日的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与画面:一道夕阳斜照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小船行驶在水上。一位年经的小战士怀里抱着土琵琶深情地唱着:“两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面上静悄悄……”这时,学生就融入了歌曲所描述的情境中。
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照片、VCR、音乐、语言、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图文并茂,给学生提供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把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四、评价导向,促进高效学习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