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时三刻范文

一时三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时三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一时三刻范文

可以直接食用。

十三香属于调味料,是厨房用品,做佐料。可以直接食用少量的十三香。

“十三香”又称十全香就是指13种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药物,包括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干姜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一时三刻范文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疑探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想学、会学、学好,真正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现在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是压抑的、不知所措的一种被动的行为,正是“三疑三探”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把学习变成一件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转变教育工作者所愿意看到的。我愿意成为一位创造快乐的人,而不是毁掉学生天分的刽子手。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教学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下面我分别就这四个环节加以反思:

一、设疑自探

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也是看这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万事开头难”,这个头一定要开好,为本节课的成功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环节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并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三个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课前通过口头或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迅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快营造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2.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最后确定自探问题。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点设置得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学习基础和是否进行过课前预习,适当增减问题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实践发现,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能直奔“主题”,节约课堂时间,但学生的思维必须在教师设置的框架下运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大部分支离破碎,教师就要引导归纳,问题提不到点子上还要补充,占据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可能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认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有问题意识,这是“创新”萌芽的开始。因此,我们主张自探问题的设置,如果课型允许,就应该先让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观念转变的问题――就是一切都把学生让在“前台”,让学生去“表演”。

3.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给学生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要充分肯定学生,告诉学生你们能行。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这一环节中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设置自探问题层次不清,不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要么一看就会,课本上有直观的答案,不需要思考或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思维跨度太大,缺乏递进性,学生难以接受。二是自探走过场,时间安排不足。三是在学生自探过程中教师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唠唠叨叨,使学生不能专心思考,要么漠然视之,认为学生自探与自己无关,使学生在失去教师亲和力的情况下低效学习。教师要小心这些误区,不要“踩雷”。

二、 解疑合探

这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即通过合探的形式共同解决设疑自探中的“疑”。“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

1.提问与评价。操作的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主要在这一环节培养和体现。另外,评价还包括对评价的评价,评价最好能用有关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原来答错的学生,要让其倾听后找出错因,更新回答。

2. 讨论。通过检查,如果学困生做对了,说明这个问题全班都解决了,教师就不需要在此着力,而应直接转入下一个问题的检查,以免浪费时间。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讨论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探”的基础上进行,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

3. 讲解。如果通过讨论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就予以讲解。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抛开设疑自探中的问题,重新设置几个所谓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讨论。二是教师怕学生自学解决不了问题,按自探提纲从头到尾重新讲解一遍,换汤不换药。三是提问不是优先“学困生”,怕浪费课堂时间,仅让中等以上的学生举手发言,掩盖了学情。四是搞形式主义,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进行讨论。这些误区的出现,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学生的不了解和不信任造成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其实学生有着让我们想象不到的潜质,只要我们挖掘就会发现令人惊喜的“宝藏”。

三、 质疑再探

这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挑战,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质疑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质疑的某个问题很可能与本节学习目标无关,但我们应该明白,对于学生来说,质疑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是学生主动发现了一个问题,而不是被动解决了一个别人提出的问题。质疑再探之所以要作为课堂的一个固定环节,根本目的就是再次让学生发现和挖掘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创新精神。如果开始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的完成情况进行引导性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学生无疑可质,教师即转入下个环节。二是教师代替学生质疑,重新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被动思考,把“质疑再探”变成“设疑自探”的延伸。要想躲过这个误区,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言。哪个学生提出问题,就给予鼓励,可以小组加分。

四、运用拓展

这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或拓展性习题,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在这一环节就可以编一些基础知识点的填空题,先把本节课的内容掌握了,再逐步加大难度。如果学生编题达不到要求,教师就要进行补充,在检查运用情况的基础上予以订正、反思和归纳。编题时,也可以借鉴平时习题的样题出题。容易出现的误区:学生编不出来习题,就照抄现成的习题,而老师不闻不问。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不动脑、不动手就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一误区,老师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认真检查他们的编题情况,对于有问题的加以解决,编得好的加以鼓励。

第3篇:一时三刻范文

1.上车和启动准备。

逆时针绕行,观察车辆左后方,确认安全后开门上车调整座椅、左右后视镜、内视镜,系安全带挂空挡,点火,说“准备完毕”模拟灯光考试。

2.起步。

打左转向灯,按喇叭,踩离合,挂一档拉手刹,看左后视镜,松离合,加油到1500转放手刹,慢抬离合,平稳起步关左转向灯。

3.直行通过路口。

第4篇:一时三刻范文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一课三研”的内涵特点、活动实施过程及应用效果,并介绍了一些心得体会,以期对同行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 :一课三研 实施 体会

一、“一课三研”的内涵及形式

“一课三研”是指执教者与教研部的教师针对同一学习情境,通过备课研修、观课研修、评课研修,连环跟进,进行三次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 “一课三研”的形式主要有“一课一人三研”及“一课两人三研”。

二、“一课三研”的实施过程

1.“一研”:备课研修

活动形式主要是说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执教者以说课形式阐述该课的教学思路、实施过程和方法等,然后,教研组成员与执教者一起研讨修订教学方案。“一研”重点在于明确活动目标是否适宜,确定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是否合适、有效,活动的时间、采用的道具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有效。

2.“二研”:观课研修

活动形式主要是开课与观课相结合。执教者进行课堂展示,教研组其他教师进行观课记录。观课研修重点在于全程关注,跟进教学实施的过程,包括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氛围、教学目标达成度等,为下一阶段分析研讨、总结经验做好准备。“二研”的优点在于观课不再是为了鉴定、证明、打分,而是为了比较、跟进,剖析与评价与教学有关的理念及行为,互相交流,共享好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行为,共同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3.“三研”:议课研修

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讨论和“2+2”评价法。研讨的重点在于让每位观课教师都要从优化教学实施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三研”的优点在于让上课教师、观课教师能积极地、真诚地、民主地探究、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教研团队成员共同进步。

三、“一课三研”应用实例

以“商品在库养护”教学实施为例,“一课三研” 实施过程如下。

1.备课研修

执教者以说课形式介绍该课题的教学实施过程后,教研组成员与执教者一起研讨修订教学方案,并给出如下优化建议。①学生汇报环节的待选主题增加“金属制品的在库养护”②将评分标准事先告知学生;③找药材在库养护的视频;④讨论学习内容及时间分配;⑤讨论教法学法及实施过程;⑥课前作业,给予学生更多的提示。

执教者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采纳优化建议①和②,放弃优化建议③。然后,确定教学的主要环节、要素,进行课前准备,并在课前作业任务书的每个学习主题增加相应的提示。同时,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备课研修后的教学方案,知识点的处理更科学,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更有针对性,教学环节过渡更合理。

2.观课研修

执教者选定时间举行“三研”活动展示课。 授课过程中,贯彻“理论适度够用,强化实践应用”的原则,先对课程的内容“去杂取精”,并结合企业视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达到理论的积累。接着,设置课堂演练环节,让学生迁移运用,掌握干湿度计的使用及干湿温度的测算。最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设置了课前作业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团体协作,自主获取特殊物品在库养护的方法,课前准备后,于课堂上进行汇报。该课教学达成了教学预设的目标,进度正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参加观课研修环节的教师应不少于5人,这样后期议课研修的作用才明显。

3.议课研修

观课的教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和“2+2”评价法,从优化教学实施的角度提出建议,至少提两个优点和两个改进的设想。真诚、民主的探究和交流,让参与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通过观课,教师们给出了“商品在库养护”教学实施后的反思建议:“相对湿度”的内涵可以再增加时间进行解释;建议将教学时长扩增为4节课,给学生多一些汇报的时间;第二节课的时间稍显仓促,如果对学生逐一点评效果更好。

执教者结合该次课堂实施过程及教师们的建议,对教学方案进行了第二轮优化:引入概念环节增加了5分钟;如果在实训室上课,有道具和场地,可以整合成4节课来实施,这样安排更科学。因学生人数较多,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对部分学生的发言采用纸质点评。通过“三研”完善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特别是为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降低知识点的难度,适当增加学习时间。

四、“一课三研”的应用效果

1.促进执教者的成长

“一课三研”为教师提供了研讨的平台,执教者在思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集意见过程中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体现了教研的实效性。在研讨活动中,教师更清楚地发现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们可以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相互启迪,深入反思教学行为,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提升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促进教研团队的合作

“一课三研”营造了教师合作的氛围。实施“一课三研”以来,教师们更加注重教师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互帮互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明显加强,收获了共同提高、共享完美的喜悦。

3.促进新、老教师的成长

“一课三研”也是一种“以老代新”的导学方式,由年长的、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备课研修、观课研修、议课研修指导新老师一步步学会备课、反思、完善、授课及优化的教学过程。

4.提升了教学质量

通过“一课三研”,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使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调动了教师教研的积极性,促进了教研活动向高水平和高层次发展。通过“一课三研”活动促进了教师“协同作战”。教师在合作中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一课三研”,促进经验推广,适时且方便了教师之间交流教学技艺,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一课三研”应用体会

1.以“一课三研”为载体,促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研究型教师是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对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

在“一课三研”中,议课研修既是课后备课,又是课堂的深化和发展。它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探索教学规律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从有效走向高效,使教师从简单上课向研深研透一堂课转变。

2.处理好“个性特点”和“共性智慧”的关系

“一课三研”倡导同伴在教学上的互助合作。特别是在备课研修环节,教师们各抒己见,把自己认为对学习主题最好的方法进行分享。但是执教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往往与教师自身的经验、性格、特点有关。如何因人制宜需要执教者有所取舍,执教者既应该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体现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又要大胆“借脑”,吸收其他教师的聪明才智,运用好“共性智慧”,提升教学效果。

3.用正确的心态对待不同意见

第5篇:一时三刻范文

【关键词】自督渐益 导读 课外阅读

一、 "三自"是基础,突出阅读的自主性。

小学生课外"自督渐益"式导读的实施,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赏析及质疑是基础。

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倡导学生自己读进读本中去,读思结合,读有所悟。在课外阅读中,应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大量地进行自主阅读,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在自主阅读,主动学习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自主赏析。课外阅读应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言的赏析是读懂文章的基础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学生可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地赏析语言,初步通过对字词的增、删、移、换,进行前后比较,进行咬文嚼字来揣摩这些字词的表达效果,抓住句子的两个方面--形式和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自主质疑。"学贵有疑",在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学生由于阅读的经验和自身的幼稚,往往有许多问题。如果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读出疑问,通过查找资料和同学之间互相讨论等方式去释疑,就能使认识和思维不断深化,能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转化为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就能体验到阅读的成功和愉快。像这样通过继续阅读或其他途径解决所发现的疑难的阅读才有效率。同时,质疑释疑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三合"是重点,突出阅读的合作性

小学生课外"自督渐益"式导读的实施,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是重点。

生生合作。生生合作能使图书得到有效综合,提高图书的利用率。生生之间没有心理障碍,能让学生不再孤立地读书,学生的群体性,使他们更好地开展合作、探究,在阅读过程中,去辩明是非,人人均有收获,个个得到发展,优化生生间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下和有组织的小组合作活动中更能实现同伴间的相互"切磋"、相互合作。

师生合作。合作阅读能补充、完善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早读或阅读读课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些读好一本书的适合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令他们产生阅读的愉悦、快乐之感。如在诵读《渐益集》时,老师要琢磨作品的感情,把握朗读基调,朗读时力求声情并茂。用无声的语言表达这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品、去诵读。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教师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学生一起创造师生对话的过程,以共同达成问题的解决。在合作过程中,还要注意师生互动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求助资源,要树立师生合作、交流、共赢的理念,培养他们乐于被求助与互助的态度。

家校合作。阅读可以增加阅读者的知识,开拓阅读者的视野,但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分享阅读"。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引导。父母抑扬顿挫、饶有兴致地朗读文学作品,引导孩子听和看的阅读导形式。家长与孩子拥坐在一起,采用家长讲述,或边讲边提问、解释疑难,能引导幼儿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父母与孩子以口头扮演或动作扮演等形式,能大大增强孩子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如果家庭与学校共同引导孩子进行阅读,那么,阅读终将变成孩子的日常习惯,使他受益终身。

三、 "三导"是关键,突出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生课外"自督渐益"式导读的实施,教师的"三导"是关键。

导在"学法指导"。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自己阅读,所以大量的工作在于个别性指导。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使用,注意解决在阅读活动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适时开展阅读竞赛,促进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提高。在教学课文时,可以结合课文里特殊的表达句式、用词、修辞格等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就能收到最佳效益。在每周的阅读课上,确保能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阅读的形式,最好能适合学生的个好,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纪律性和自觉性。每学期,指导各班通过不同方式向学校汇报导读课开展情况,上交一份导读课设计方案,召开一次导读汇报课,进行一次经典诵读展示等。

导在"活动展演"。活动式导读能调动学生广泛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魅力,使其阅读有用武之地,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活动式导读形式多样,如:

自编自演课本剧,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作能力。手编报评比活动,能增强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无裨益,更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各类主题征文比赛、现场作文竞赛、熟语大赛、书签制作评比、"阅读能手"评比等竞赛活动,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知识素养。

导在"评价提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以规定的阅读量和应完成的读书笔记为主要考级依据,设定"阅读考级"评价制度。此考级方案既可保证各年级学生达到其相应的能力水平,体现各年级间的衔接与递进,又可打破年级界限报考,从而鼓励学生多读书。通过课外阅读考级活动的推广,对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认识到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的独特作用。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我们还在班级开展"阅读争霸"评价活动。儿童的好胜心强,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特别会被游戏吸引,把网络游戏中吸引人的因素纳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来,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成长信息时时更新,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有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覃小平黄翠英.运用激励评价机制实施课堂教学评价[J].《小学教学参考》

[2]瓦?亚?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6篇:一时三刻范文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历史教材给师生提供的是学习资源,作为高三的师生,应该用好教材,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与“学教材”。例如,讲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这一问题时,我们使用的教材只是短短的一小段文本文字。然而,2008年全国文综第37题却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原因、经过、意义等几个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查。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材所讲的历史知识应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角度加以思考和把握,使学生把知识学活,并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像上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问题,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土尔扈特部为什么要回归祖国?(2)在回归祖国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3)清朝对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所持的态度及表现分别是什么?(4)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意义如何,等等。在实践中发现,高三的相当一部分师生,在机械地运用教材,其表现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教材是从。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学生仅仅对历史知识形成了感性认识,不理解历史现象的内涵与外延,这不仅不符合高考要求,与新课改的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高三学生尽管经过了初中三年和高一、高二阶段的历史学习,然而,只是记下了一些历史的死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及现象,根本没有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历史感的缺失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其结果是不能很好地应对当今的新高考形势。如复习“”这段历史的时候,许多同学认为:“假如没有林则徐进行,就不会发生”;“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目的是向中国输入鸦片”;“《》中,英国强迫中国开放东南沿海的五个通商口岸,最能反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的侵华要求”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出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这段历史,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概念也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些问题,教学中,笔者设计出以下问题:(1)1840年前,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2)1840年前,中国的国内状况如何?(3)假设你是当时英国的一个棉纺织业资本家,你最想干什么?(4)什么是“商品市场”?“商品市场”的大小仅仅取决于商品买卖场地的大小和多少吗?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是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神入历史、理解历史。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终于明白了“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急需得到倾销商品的市场,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致使中国国力衰落,从而遭到英国的入侵,所以的爆发是必然的,是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林则徐的只是的导火线”;“中英《》中有关商定关税的条款最能反映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侵略要求”等等这些问题。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开,“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已是广大师生的共识。然而,实践中多数教师还很难摈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尤其是高三阶段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习惯于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习惯于单一的授课方式,习惯于由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授课,还是“满堂灌”,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其结果是学生难以适应日益变化了的高考形势,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为了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在高三历史的教学行动中,在学习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笔者针对不同的课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例如,高三的习题评讲课,为了培养学生解读新材料、新情景的能力,以尽快适应新高考的形势,我采取“合作式”教学模式,即改变老师对试题逐一讲评的习惯,摈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针对习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讨;第二步,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即把他们讨论后弄明白的问题进行展示;第三步,老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并注意在解题方法、技巧和思路上进行引导,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笔者发现,通过类似这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结果,使高三的历史教学有了较强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7篇:一时三刻范文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稚”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昼、耘”的读音。指导读准多音字“供”([ gōng ]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给(jǐ)、供求、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góng ]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2)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3)童孙未解供耕织,(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

(4)也傍桑阴学种瓜。(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四、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句情境的变化,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小组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7.练习背诵并试着进行默写。

五、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四首

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领悟感情)

(3)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试着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稚子弄冰》。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稚、钲、磬”的读音。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

②彩丝穿取当银钲。(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

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④忽作玻璃碎地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4.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中呈现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中描绘的情境的转变,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稚子弄冰》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5.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背诵。

7.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七、拓展活动。

第8篇:一时三刻范文

一般认为科目三相对容易,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科目三主要是考在路上驾驶的实际应对情况,可以平时让人陪自己多加训练,将考点作为要求应用到操作中,就比较容易通过。

科目二,又称小路考,是机动车驾驶证考核的一部分,是场地驾驶技能考试科目的简称,小车C1C2考试项目包括倒车入库、侧方停车、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直角转弯、曲线行驶五项必考。

科目三的内容一般包括:上车准备、灯光模拟考试起步、直线行驶、加减挡位操作、变更车道、靠边停车、直行通过路口、路口左转弯、路口右转弯、通过人行横道线、通过学校区域、通过公共汽车站、会车、超车、掉头、夜间行驶。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内容包括:安全文明驾驶操作要求、恶劣气象和复杂道路条件下的安全驾驶知识、爆胎等紧急情况下的临危处置方法以及发生交通事故后的处置知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一时三刻范文

一、突出一个“趣”字——创设学习情境

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一课时通常就是导入新课,就是初读课文,就是学习生字新词,一个字一个字,从音到形到义,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学生了如指掌,也就容易心生厌烦。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时,要了解学情,因课而异,常中有变,这样针对性才会更强,学生的兴趣才会更浓,教学效果自然才会更好。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文中有大量的四字词和地方名词,如果第一课时依然是按照固定程序读词语、读课文的话,学生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如果这些词语没能在第一课时内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到了城市孩子人虽小,却已游历山山水水,见多识广。全班约一半的学生已游览了圆明园,文中提到的多处景点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由此,我设计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一座历经5代皇帝建筑修缮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请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

(相机解释“圆”就是圆满无缺的意思;明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并提醒学生注意同音字的字形辨认)

师:快速浏览课文,圆明园又叫做什么呢?根据你所知道的,简单说说这名字的由来。

(让学生快速找到“皇家园林”“圆明三园”“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等词语,感受到了阅读发现的乐趣。不仅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师:是的,这就是美丽的圆明园,它是一个奇迹。课件出示:圆明园的美丽图片。

(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圆明园图片,从视觉上感受着圆明园的美丽壮观,从而形象理解了“瑰宝”“精华”等词语的含义。)出示词语: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西洋景观 青铜礼器 名人书画 奇珍异宝

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安谰园 狮子林 诗情画意 建筑宏伟

师:同学们,一个个词语就是一幅幅画。我知道你们已游览过许多风景名胜,能不能结合你们的游历介绍介绍这一幅幅美丽的画?

(学生或展示自己旅游时的照片;或介绍自己旅游时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或交流从网络上、课外书上搜集来的资料……大家兴趣盎然,交流展示的过程既学习了词语,又使得学生整体熟悉了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

以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均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中,既整合多方信息,又落实多元目标,有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投入阅读实践活动。

二、突出一个“读”字——转变学习方式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的朗读设计,就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示范。

(1)她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了小女孩?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

(2)“我”又是谁?(学习“阮恒”)文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阮恒的呢?请你找出来,稍做记号,并读一读。

……

师:刚才几个同学读了描写阮恒的句子,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在这些句子中有几个表示相同意思的词语,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学习词语:啜泣、呜咽、哭泣、抽泣(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哭”的词语。)

……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激发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让每一次的朗读都有明确的目标,读得扎实,读得具体。

三、突出一个“放”字——拓展学习空间

首先,培养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在预习中,学生除了读通课文,圈画生字,理解词语外,还应该质疑问难,思考课后练习,批注读书感受等。如《触摸春天》的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查字典理解生字词以及不懂的词语。(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作上标记。(4)在家里,蒙上自己的眼睛,体验一下看不见的不便、困难与痛苦。课堂上,教师再适时检查反馈,或资料展示,或听写词语,或交流感受。学生因为有了充分的预习,无疑会增添学文的底气,热情会更高涨,思维会更活跃,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如此坚持不懈,便可培养起良好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预习,简化了一些教学环节,课堂上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内容,甚至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品读感悟的内容,这样,第一课时的教学就会变得扎实而丰富。

其次,设置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