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英语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
21世纪高校健美操课程应该与时俱进,将健美操课程与大学生的健康需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加强内容的综合性,突出能力培养,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健美操的教学的项目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除了有限的成套动作学习,也可以不断将拉丁健美操、搏击健美操、竞技健美操、现代舞等进行有机的串编,加入人文素质场景,如此一来,不仅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健美操到最现代人文素质教育。另外,在动作的选择上,应当是简单易学且造型优美的,但又不能光是追求动作的形式优美、立体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动作变化来养成良好的姿态,塑造优美的形体。此外,还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在保证课程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提供不同基础、特点和发展潜能的多样性选择,促进课程内容的弹性化和自主选择,以此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健美操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青睐,是因为它能全面展现人体健、力、美这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样体育运动,而且融合了包括多种艺术因素,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健美操是“流动的诗、运动的画、跳动的音乐”。
2.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体育从诞生开始就和认识论联系在一起,关注着人类的身体世界和精神世界。体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己成为学界的重要领域之一。人们通过身心的协调发展来认识自身、社会和世界,进而更好地改造自身、社会和世界[7]?。
人文精神是一门最基础的体育科学。健美操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人文精神。如果我们能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更加生动,能为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增色不少,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健美操这门自然科学。
教育的对象是人,衡水学院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大学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基础是人本化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人本化教育思想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学习者情感发展、认知满足、个体价值等内部需要、以及在多元社会中生活所必备的学术、技能、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外部需要。衡水学院健美操课就是以适应本院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人文素质发展的一门体育课程,满足了衡水学院学生的多种需求。由此可见,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具有教育学基础的。
3.衡水学院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现状
人是社会的人,衡水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亦是社会中的群体,同样受宏观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的擅变,使得一大部分衡水学院非体专业学生的人生理想、思想境界出现了多元并立、参差不齐,而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注重实际,不尚空谈,乐于接受符合社会现实的理论知识,厌恶形式主义的空泛说教,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必然强化他们的利益观念,因而会诱发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潮。使得不少学生的心态扭曲,不讲理想,不讲奉献,不关心祖国的命运与前途,只顾个人利益。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消化理解,是一个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循序渐进地向主动接受教育、乃至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过程[13]。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小事与大事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能力,也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正确的观念,甚至出现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现象,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要求高而多,而对自己的要求低而少。
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长期以来重智轻德,对好学生的评价是:获得高分,进好学校,而忽视学生自身的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对于我们培养的人才来讲可以缓行。殊不知,人才,得是先做人,后成才的[11]。即使是在人文教育上,也片面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不能很好地协调起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又如何让学生形成较好的人文素质呢?
关键词: 体育英语教学 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主题
1.问题提出
目前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研究正在成为相关专家、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体育科研论文对体育英语教学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难点、问题对策、研究方法等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独创性的探索。有学者认为,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无二致,在实证研究与反实证研究之间,不应简单地进行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而应在实证的基础之上,运用逻辑主义方法,对基本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1]。也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体育科学研究现状做出分析,选取我国1999-2004年度体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为分析样本数据,对我国体育科学的体系内部结构、研究的“社会化”倾向、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论证方式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出体育科学研究论文运用定量方法较少的结论[2]。另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专门分析了我国艺术体操科研现状[3]。
综上所述,研究方法的探讨正成为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来说,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没有形成规范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统计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Grid20/Navigator.aspx?ID=1)为检索对象,第一次检索以“体育”为篇名,匹配选择“精确”,检索时间跨度为1979―2014,再在以“体育”为篇名的搜索结果中进行第二次检索,以“英语”为篇名,最后得出相关论文112篇。第二次检索,首先以“英语”为篇名,再在搜索结果中以“体育”为篇名进行检索,其他搜索各项与第一次检索相同,最后搜索结果是同样的112篇论文。尽管112篇论文的篇名中都包含“体育”和“英语”字样,但经笔者甄别,剔除一些关于《中学体育课堂英语名词活用》、《英语自考》之类的非学术论文,最后确定87篇为分析样本总量。
2.1时间分布
在所有统计的样本中,最早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学术于1987年。如果以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评估工作为分界点,那么在2003―2014年间的学术论文数量为57篇,占总样本数的66%;2003年以前的学术论文数量为30篇,占总样本数的34%。
数据显示,以2003年为分界点,在教育部启动为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工作之后,很多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与经验判断相一致,这表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研究这一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2.2论文作者单位类型、专业
本文将总样本87篇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论文的作者单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业体育院校;第二类是非专业体育院校(包括各类综合性高等学校中的体育院系、社会科研单位及其他)。其中,对专业体育院校的论文作者又可分为三类:一是英语专业研究;二是体育专业研究;三是不清楚(文章没有标识)。经统计,有58篇论文作者来自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66.7%,其中作者从事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为40篇,占论文总数的46%,将近占据了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有29篇论文作者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33.3%。这说明,目前我国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因为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必须面对学习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文化课成绩较差,活泼好动,英语成绩难以提高。所以研究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提高英语教学成绩成了在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教研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他们结合自身较强的英语专业背景,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进行研究。
2.3研究主题分类
从87篇总样本中的研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体育与英语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关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一般主要研究体育院校或综合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难点及对策分析。典型代表如《综合性大学艺术体育类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启示》、《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等。这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共有80篇,占论文总数的92%。第二,有关于体育院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研究此类问题的作者主要认为大学英语仅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体育专业英语教学是使学生从英语基础阶段过渡到专业阶段的必经环节,使其顺利阅读体育专业英文资料。该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为4篇,占论文总数的4.6%。第三,第三类文章是有关于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设置等问题的探讨。典型代表如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对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等问题的分析。该类研究主题只有3篇,占论文总数的3.4%。
由此可知,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匀。现在很多专业体育院校和非专业体育院校因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大好形势,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至少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应该理论先行,理应有很多的学术论文百家争鸣。但从论文统计数据得出,目前对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培养方法等进行探讨的论文只有4篇,即使加上3篇研究体育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论文,也只有7篇,不到论文总数的8%。
2.4研究类型分析
按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的说法,所谓“理论研究”,是指建立旨在一种理论体系(或概念体系)但又不以经验资料加以验证的研究[4]。这里,我们按科尔曼教授的理论,把对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分为理论研究(规范分析)与经验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体育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范畴等研究;体育英语教学的经验研究主要是指那些经过实地调查、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实际观察等方法而得出的可以直接指导、规范体育英语教学活动和关系的经验研究,这类研究不作纯理论上的逻辑分析。
从检索结果看,有58篇论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66.7%;有29篇论文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33.3%。采用规范分析、逻辑分析方法研究的论文篇数比采用经验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多出29篇,说明体育英语教学的规范研究远远多于经验的应用研究。
2.5研究的规范性
一般地,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含四个基本阶段程序,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的规范性进行研究:一是是否有理论预设(或称理论假设);二是是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有没有提出需要加以论证或验证的问题;三是是否有对相关现存的文献加以评论;四是文献引用情况。
从研究的规范性所设定的四个指标来看,没有理论预设,没有文献评论,但有明确问题的论文占据了大部分,它们分别占有论文总数的91%、92%、94%。这些数据说明,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从问题或假设提出到论证检验、形成、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关键环节严重缺损。论文研究的规范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至于是否有文献引用,有25%的论文没有文献引用,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文献引用,容易导致重复研究,没有文献评论,难以提出独创性问题见解。
2.6经验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从统计87篇总样本看,主要的经验研究方法有:参与观察、普遍调查、局部调查、个案调查、问卷调查、非随机调查、随机调查、文献收集。采用以上8种具体的经验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共有29篇,其中采用普遍调查与非随机调查方法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有6篇,而采用局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有17篇,占总数的59%。这说明采用普遍调查的研究方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要进行普遍、广范围的调查,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而这又是很多研究者、研究机构面临的难题。采用局部调查的论文中,大部分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校,跨学校、跨省之间的调查很少开展。如果普遍调查没有人力、财力的支持难以开展,那也可以理解。但没有论文采用既省钱又省力的个案调查方法,这确实是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误区。
3.结论建议
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使得体育领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的变化要求体育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英语人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专业教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但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研究者偏重于规范研究,而较少采用经验研究,论文研究不规范,不能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如缺少研究的理论预设,相关研究问题理论综述、评价较少,这就容易导致研究者相互重复同一个问题。经验研究手段单一,不能充分运用多种经验研究方法全面、广泛的开展研究。
笔者认为,体育英语教学,要从规范研究到经验研究、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力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英语教学方法论体系,首先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补课。如开展普及性训练和方法论讨论。其次,像《体育科学》等专业核心刊物要发挥专业示范导向作用,倡导刊发论文的规范性。最后,组织编写、翻译相关体育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著作和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路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2-257.
[2]李建军.关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现状的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关键词:情态动词must;语料库;对比分析
一、引言
由于英语情态动词是英语语法系统中最重要又是最艰难的一个领域(Palmer 1979),因此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如Aijmer 2002;Biber et al.2000;Coates 1983;Halliday 1994;Hunston 2004等)。根据各个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Coates(1983)把英语情态动词分为四个语义类。其中,情态动词 must可以用来表达义务/必然性情态意义。从句法特征看,情态动词常与助动词和实义动词结合,构成“主语+情态动词+助动词或实义动词”的情态序列(modal sequences)(Hunston 2004)。
情态意义主要包括根情态(root modality)和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 两大类(Coates 1983)。认识情态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真假的确定性,根情态表达说话人感觉到的义务、允许履行的行为或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情态动词must能实现这两种情态意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Hornby,2009)收录了其作为情态动词的三个词义,即:①(表示必要或很重要)必须(used to say that sth is necessary or very important sometimes involving a rule or a law));②(表示很可能或符合逻辑)一定(used to say that sth is likely or logical)。③(提出建议)应该,得(used to recommend thatdoes sth because you think it is a good idea);其中,①和③可视为根情态,②则是认识情态。在表达根情态和认识情态意义时,情态动词must具有不同的句法表现,可概括如表1(Coates 1983)。这些句法特征有利于笔者对情态序列的手工分析。
表1.情态动词must表达根情态/认识情态意义时的句法表现
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情态动词的恰当使用能有效地反映说话者的看法和态度。然而,前人的研究表明二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往中对英语情态动词must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学习者英语情态动词的习得情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Aijmer(2002)发现,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瑞典、法国和德国的二语习得者都过度使用了大部分的情态动词(包括must)。刘华(2004,2006)研究发现,中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过多使用情态动词,尤其倾向于使用高度情态动词[2]must来表达集体主义精神、个人责任感等。梁茂成(2008)发现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情态序列呈现两方面特点,即在情态动词(如“must”)前过多使用人称代词作为情态动词短语的主语,而在情态动词后过多使用动态动词及动词的主动语态。谢家成(2009,2010)以情态动词must为例,通过检索自建的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较多使用情态动词must的义务情态意义及其情态序列,认识情态意义及其序列的使用频率相对较少且错误较多。
综上所述,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情态动词和情态意义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多数研究基于对情态动词的频率统计,并未结合情态序列,因此很难揭示二语学习者习得情态动词过程中的句法语义问题。其次,这些研究考察的是所有的英语情态动词,很少专注于被学习者严重过多使用的情态动词,如must这一类表达义务/必然性情态意义的情态动词。另外,目前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研究主要以大学层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中国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写作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是否过多或过少使用情态动词must来表达义务/必然性情态意义?
2)情态动词must的过多和过少使用是否体现在“主语+情态动词must”及“情态动词must+动词”两个情态序列中?
(二)语料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学习者语料库与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来揭示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情态动词must的使用情况。学习者语料库的语料来自国内某外语院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3]优秀作文总辑里的议论文,规模约为40000字词。本族语者语料库的语料则是LOCNESS中英语本族语大学生议论文。笔者把美国马凯特大学(Marquette University)的学生议论文提取出来并以独立文本存放,规模约为54000字词。虽然自建的学习者语料库规模较小,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表2)。
(三)研究工具与语料分析方法
论文关键词:母语,目的语,英语专业
1.引言
在语言教学领域,有关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问题始终存在争议。我国《高等学校英主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明确规定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一般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以突出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学研究显示,母语在二语和英语教学中起积极作用,因此部分研究者支持母语作为课堂用语的使用,认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使用母语是人性化的教学手段。部分中国学者的课堂观察显示毕业论文怎么写,我国高校外语课堂上使用母语的现象相当普遍,并已蔓延到英语专业教学领域(陈立平,2004;李志明,2003)。本文旨在调查当前高校英语专业课堂上母语和目的语的使用现状怎么写论文。
2.文献研究回顾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语言交流环境的制造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通过教学语言,教师为学生建立起外语课堂交流的条件和环境(Ellis.1994; Stern.1992).Cook(1991)指出,教师是外语课堂的引导者,课堂上教师话语量占课堂话语总量的70%;在以英语为外语(EFL)的教学环境中,老师是学生的语言模型和目的语输入的主要来源(Krashen.1982),由此可见,教学语言是重要的语言输入和知识载体,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
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单一使用外语还是允许使用母语,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语言教学专家或研究员多不能统一认识,提供明确的思路。Atkinson(1987)曾同时列举在外语堂中使用母语的优势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其优势在于:(1)使用母语可以节省时间,减少能存在语义含糊;(2)使用母语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时比其他方法更有效;(3)使用母语进行部分课堂管理;(4)使用母语讲授和加强学生的理解;(5)使用母语检查学生对母语和目的语差异的感知;(6)使用母语测试学生的翻译水平。
其不利影响在于:(1)老师或学生只把目的语(外语)翻译成母语毕业论文怎么写,才觉得真正理解了语言内容;(2)教师或学生很难辨别两种语言在形式、语义及语用特征上的不同,只简单地使用一些并不准确的翻译;(3)即使当学生有能力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时,他们也习惯地用母语和老师交流;(4)学生不能随时意识到课上应该只讲目的语(外语,)避免使用母语。
Cook(1991)原先认为使用母语进行课堂管理和教学剥夺了学生接触目的语外语的机会,影响外语课堂的活动;但后来Cook(2001)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又提出了母语应作用外语课堂的一种资源,可用于传达意思,讲解语法,组织课堂活动等,因此学生可将母语作为一种集体和个人学习的策略。
陈立平(2004)对425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32名教师课上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语码转换是老师课上普遍使用的策略,师生对比无持肯定的态度,共同认定老师使用母语的情况,陈立平提供老师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使用目的语言,同时肯定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的辅助作用。
那么,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专业课堂上教学语言的使用现状如何呢?对此毕业论文怎么写,本文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3.研究方法
3.1研究问题
1)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母语和目的语的使用现状如何?
2)英语专业学生对使用母语和目的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态度如何?
3)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接受全英语授课的心态如何?
3.2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受试为某院校普通全日制本科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共66人,全部由全日制高中考入大学,学生来自由湖北、江西、河北、河南等地区。
3.3调查手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手段,对高校英语专业课堂用语使用现状和英语专业学生对选用母语和目的语作为课堂用语的态度进行了调查怎么写论文。
问卷分为两部分,共15题。第一部分是关于课上母语和目的语使用现状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关于学生对选用母语或目的语作为课堂用语的态度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6份,收回有效问卷64份。
4.结果与分析
(1)高校英语专业课堂上选用母语和目的语的现状表一中数据显示,86%的学生反映多数专业教师课上部分使用母语(汉语)授课。该结果与王俊菊、陈立平等学者的调查结果一致,这说明在高校英语教学环境中,教师课上使用母语(汉语)的现象相当普遍。学生总体上认为使用母语(汉语)对英语学习有帮助,借助母语,学生在外语课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有助于缓解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焦虑。
能够牢记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交流的学生仅占30%,持不确定和否定态度的学生比例占接受调查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可见学生不能随时意识到课上应该只讲目的语(外语),避免使用母语(Atkinson,1987).
表一 英语专业课堂上母语和目的语使用现状
项 目 赞同 不确定 反对
关键词:语料库;语块;CET-4&CET6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26-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语块在语言研究、习得和使用中的重要性。现有的研究大多围绕语块理论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展开,或者针对语块理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等进行研究,而很少涉及对学生语块能力现状的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的《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共收录了7675个单词,并对教学的三个层次规定了相应的词汇量:一般要求应掌握4795个单词(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较高要求应掌握1601个单词(一般要求应掌握的词汇之外)和更高要求应掌握1281个单词(较高要求应掌握的词汇之外)。但是对于非英语专业四级阶段和六级阶段的语块水平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将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CET-4和CET-6议论文写作中的语块使用频率特征进行研究,进而对不同水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块能力现状进行考察。
1.语块的界定与分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Miller[1]首次提出了"组块"(chunk)的概念,用来说明短时记忆容量与记忆材料的信息量无关,而与其信息组块的数量有关。到20世纪70年代,组块的概念被引入语言研究和教学领域,Joseph Becker[2]于1975年正式提出了"语块"的概念。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发现,那些出现频率高,不同程度词汇化的语块构成英语的基本语言单位Lewis[3]认为,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应被视为语法化的词汇过程,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过程。自此,国内外语言学家从不同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出发对语块进行界定、识别和分类。根据语言学家Wray[4]的统计,学术界对语块的术语表达多于50种,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名称。国内语言学家也赋予语块不同的名称,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块进行界定,如:词块、语块、词簇、多词单位、预制语块、搭配、习语、成语、惯用语等等。尽管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块加以描述和定义,但他们均认识到语块是一种形式与意义的复合体,是固定或半固定兼具词法和句法特点的块状结构。
从结构角度,Nattinger & DeCarrico[5]将语块分为四类: 聚合词(polywords)、习惯表达法( 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限制性短语( phrasal constraints)以及句子构造型结构(sentence builders)。从结构和功能角度,Lewis[6]把语块分为四类:(1)聚合词,即具有习语性质的固定词组,如"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2)搭配词,即在一起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名词搭配,如:"bring about a terrible result","heavy rain";(3)惯用话语,指形式固定或半固定的具有语用功能的单词组合,如:"If I were you,","Would you mind...";(4)句子框架和引语,此类仅指书面语词汇,如:"first of all…,last but not least,……"。
本研究将依据语块的使用频率赋予语块一个工作定义,同时结合Nattinger&DeCarrico的语块分类方式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CET-4和CET-6议论文写作中的语块使用特征进行研究。
2.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CET-4和CET-6议论文写作中的语块使用频率整体呈现何种特征?(2)CET-4和CET-6议论文写作中的语块使用频率是否存在差异?
(3)如果差异存在,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2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桂诗春等教授编撰的《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的两个子语料库ST3和ST4,分别为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四级和六级考试作文,代表着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般水平和较高水平,因此保证了所选语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研究从ST3和ST4子语料库中分别各随机抽取100篇学生作文,共32864词。
2.3 研究工具。计算机语言学领域中的语块是指在语料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两词或两词以上的结构,常用"N元组"(N-gram)来表示,因此本研究通过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工具AntConc3.2.1中的N-Grams功能完成对语料中语块的提取。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 16.0,用于发现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CET-4和CET-6议论文写作中的语块使用特征进行研究。
2.4 研究方法。为了方便从语料库中提取语块,依据Biber[6]提出的语块是词容为100万词的语料库中出现频率为10次以上的词语序,我们赋予语块一个工作定义:即在研究语料中出现频率为3次以上的3~6词的连续词语片断。
在通过AntConc 3.2.1中的N-Grams功能进行初步的语块提取基础上,将进行人工筛选,筛选标准是保留语法或语义上相对完整的结构。例如,The research shows that……,at the top of 等等。
为了便于进行统计和描述, 本研究借鉴了Nattinger & DeCarrico的分类方法将语块分为四类:聚合词(polywords)、习惯表达法( 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 、限制性短语( phrasal constraints) 以及句子构造型结构( sentence builders)。
本研究将使用卡法检验(Chi-square test)测量CET-4和CET-6议论文写作中的语块在使用频率上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是否显著。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CET-4和CET-6议论文写作中的语块使用频率总体分布特征。通过比较CET-4和CET-6议论文写作中不同长度语块的使用频率,发现语块的长度和语块的数量呈反比的特点,随着语块的长度增加,数量呈下降趋势。(见表1)
表2显示出CET-4和CET-6议论文写作中在语块使用总数和3词语块的使用数目上存在显著不同(P=0.02,均小于0.05)。而CET-4和CET-6议论文写作中在语块对于4词,5词和6词语块的使用频率差异并不显著(P=0.850,0.327和0.715,均大于0.05)。这说明语块词项数目的变化并没有较显著的影响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对于不同词项语块的使用趋势。
3.3 CET-4和CET-6议论文写作中4类语块的使用频率分布特征。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使用语块的特点和差异,本研究对CET-4和CET-6议论文写作中4类语块的使用频率进行了统计,如图1所示
(1)CET-4议论文中聚合词的频率多于CET-6议论文,频率分别为267和124。因为聚合词为固定的、非可变的词级语块结构,其结构和含义相对简单,相对于限制性短语和句子构造型结构易于掌握和使用,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倾向于大量使用聚合词。
(2)CET-6议论文中的句子构造型结构的使用频率多于CET-4议论文,频率分别为516和436。因为句子构造型结构为整个句子提供框架,需要根据不同思想内容填入的相应的词语和句子,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和非连续性,学习者对其掌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3)限制性短语是由某些固定结构形成的框架式短语,大部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易于学习者掌握和使用。因此,在本研究中,CET-4和CET-6议论文中限制性短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其他类别的语块结构。
(4)习惯表达法经常作为话语单独使用,包括谚语,格言和社交公式话语,语用范围相对较小。因此CET-4和CET-6议论文中习惯表达法的使用频率均低于其他类别的语块结构。
4.结语
通过对比CET-4和CET-6议论文中4类语块的使用频率,可以发现,CET-4议论文中的聚合词,习惯表达法和限制性短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CET-6议论文使用频率,CET-4议论文中的句子构造型结构的使用频率低于CET-6议论文使用频率。这表明随着语块结构的可变性和非连续性加强,语块的整体性掌握难度加大,对于学习者的语块认知加工形成一定影响,要求学习者加强对语块的整体认知加工。
语块是中介语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把语块理论纳入外语教学势在必行,探索和研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和应用语块理论,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水平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Miller G 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 63( 2) :81-97.
[2] Becker J. The phrasal lexicon [M]. Cambridge, MA: BoltBeranck & Newman,1975: 60-63.
[3][6] 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M]. Hove , England : LTP,1993.
[4] 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9.
[5] Nattinger, J & J, DeCarrico.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存在选择的多样化。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的学位属于文学学士,这就使其在科研活动中应更多向文学方向倾斜,但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又在学习过程中开设了很多经、管、法的课程,使其具有综合性知识体系。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就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2商业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定位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属于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是一个结合语言与经贸专业的复合型专业,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开设的相应课程中,同样会兼顾语言与商务的双重知识。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的相关规定,商业英语专业课程的比例大体应该包括语言知识、商务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素养知识等(陈准民和王立非,2009),具体课程设置比例及相应课程列为表1。而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学生需要,对所设置的相关课程比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中,语言类课程占据了六成,文化类课程仅占一成,而全英文授课的商贸类课程则占据了三成(平洪,2009)。从而,吴代红和范亚刚(2013)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学习经贸类的专业知识,即五分之二训练经贸英语,五分之三传授经贸理论和实务,即将专业的落脚点放在商贸方面。可见,在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属于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能够掌握熟练的英语,又能够掌握相应经贸专业知识。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该有对英语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的阅读英文文献,掌握更多的国际前沿知识并能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利用英文完成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还应该能够读懂经管类专业的论文,能够利用经管类的相应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并能够将相应的分析转化为科研成果。与纯语言类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较好的经贸知识基础,从而可以与普通的经管类本科生一样,进行经管方向的科研活动,如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进行数量分析、进行模拟实验等,这就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题目方面具有较多的选择,而且能够更多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而与纯经管类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又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比更多的纯经管类本科生在英语方面的读、写能力要强,这样就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有能力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较新的英文文献,这一方面能够获得研究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新的科研动态,从而选择更好的研究题目。同时,由于商务英语本科生具有更好的英文写作能力,从而也有利于产出英文成果,有机会将科研成果以英文的形式获得认可。那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文学类科研活动和经管类科研活动中如何进行选择呢?是选择更具有浪漫色彩的“莎士比亚”研究,还是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经管类研究呢?本文认为,与文学类的科研活动相比,经管类的科研活动更加具有优势。一方面,经管类科研活动的可选方向较多,更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更加有利于本科生选择科研活动方向,另一方面,经管类科研活动也更加有利于本科生产出成果,例如通过市场调研方式产出调查报告等,这有利于鼓励本科生的科研信心。但是,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学位是文学学位,这就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上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使其并不能随意的选择经管类科研题目。但是,在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平日的科研培养方面,则应该有相应的培养重心,鼓励学生进行经管类方面的研究并产出科研成果。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科研活动中“语言”的作用,即在一些科研活动中,应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选择经管类科研题目时,必须以全英文的形式产出科研成果,这样就并未偏离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也没有脱离商务英语中“英语”的重要性。
3对策建议
3.1学校及系部加强对商务英语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视
当前很多高校并未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认为本科生科研活动更多的只表现在参加学术性讲座等方面,因此使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并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但是,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却具有较强的科研活动能力,如果可以获得足够的支持,无论是精神性支持还是物质性支持,都可以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
3.2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获得更多的经管类科研成果
与文学类科研成果相比,经管类科研活动相应的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因此,应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经管类科研活动方面获得更多的成果,例如鼓励学生参加经管类学术讲座,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等。学校或院系可以以开设科研比赛或设立相应的科研课题的方式,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有更多的动力参与到经管类科研活动中。
3.3加强科研活动的指导
虽然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科研活动的潜力与动力,但若是不加以相应的培训,仍然无法使得学生将科研的兴趣转化为科研的成果。因此,应该加强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指导,一方面,开设专门的科研指导课程,例如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等方法论的课程;另一方面,配备相应的科研导师,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专业的支持,若有可能,配备经管类专业导师与英文专业导师,则会起到双倍的效果。
3.4加强经管类专业知识的传授
论文摘要:由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思维习惯、文化差异以及英语表达能力等各种因素,无形中增添了英语课堂上大学英语教学的难度。本文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提出应重视过程写作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探讨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中如何应用过程写作来真正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一、引言
针对大学生写作能力低下这种情况,国内外教育研究者提出 “过程写作”。过程写作认为,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造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视写作活动为社会交际活动,注重写作思想内容的挖掘和表达,强调反复修改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胥海红,2007)。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在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上应该注重写前的思考、讨论以及写后的修改、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过程写作”的应用
1构思阶段
构思阶段即准备阶段,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针对一个话题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可发表意见,其他人(教师也可参与)进行评论或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结合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选定话题,写出提纲。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帮助学生寻找题材,深化文章内容。传统英语写作教学“过分强调语法结构,而忽视了写作的整体训练”,导致“学生走向写作歧途”,因而“要加强写作过程的训练”(滕春红,1996)。针对写作课堂上的话题,督促和鼓励学生读一些经典名著,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模仿“英语人”的遣词造句和思维模式等。例如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的第一句是: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一般读者对这一句一眼带过,事实上,这是一个典型的掉尾句(periodic sentence) ,有着特殊的语用效果,句子在末尾达到了。我们要模仿的就是这种写作技巧。
2草稿阶段
草稿阶段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经过写前准备和构思后,完成初稿写作。在写作期间,教师可以适时提供评论或建议,提醒学生运用写作技巧或告诉学生去何处寻求更多的材料,来丰富内容,使文章更加有血有肉。例如:启发学生运用一些连接词或者过渡词“first, second, third, finally, in addition, furthermore, besides, what was worse, more importantly, in contrast”等,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另外针对学生写作出现的问题,比如过多地使用简单句,句子的信息量不够,给出一些建议。例如简单句:It is 7: 45.John finishes his breakfast.He collects his books.He then goes to school.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这四个句子合并成一个简洁且信息量大的英语句子。
3修改阶段
在该阶段要求学生找出自己作文中存在的语法、结构或者内容方面的问题。然后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一起阅读同伴的文章,尽可能地找出文章初稿时的问题并一同找出解决的办法。最后学生根据同伴给出的建议再次修改文章。在小组互评和学生修改后,教师对学生作进一步的评改,教师不能只给出一些简单甚至含糊的评语,如:Good,OK,not bad or just so-so,或者是给个分数A,B+,C等草草了事。教师要从单词拼写、语法等细节方面进行评改,还要检查文章的主旨大意是否切题,内容是否连贯,条理是否清楚。
三、总结
总之,过程写作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构思阶段、草稿阶段和修改阶段的技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写作和重写;重视修改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挖掘内容;在写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各种反馈;鼓励学生互相评改。在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循环过程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GrabeWand RBKaplanTheory and Practice of Writing[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6
关键词:英语写作 现状 改革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强,社会各界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对这方面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在培养学生方面要在注重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英语写作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实践课,是专业技能课中的必修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强调开设英语写作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写作能力”。因此,英语作文最能综合地反映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思想状态和文字运用能力。
对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写作能力,大纲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基础阶段(四级):“根据作文题目、提纲或图表、数据等在30分钟内写出150~200单词的短文,要求内容切题,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法正确,语言通顺,表达得体;能根据提示在10分钟内写出长度为60个单词左右的应用文”;高级阶段(八级):“能写各类体裁的文章,做到内容充实,语言通顺,用词恰当,表达得体。写作速度为30分钟300~400单词。能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的毕业论文,要求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语言通顺。”而对于大纲要求的具体体现则是在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中,写作部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此外,由于国际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了托福、雅思等国际考试,其中的写作部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察内容。所有这些形势都对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当前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现状
2.1 学生方面
2.1.1 焦虑心理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他们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会产生焦虑心理,这在英语写作中也是不可避免的。而对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其英语基础与重点或专一性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致使他们的这种焦虑就更加强烈,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恐惧。部分学生面对话题不知该如何下笔,许多人把写作看作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他们讨厌上写作课,甚至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致使他们对写作失去信心,放弃了发展自身写作能力的机会。
2.1.2 写作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写的文章内容贫乏,空话废话较多,语言模糊,缺乏想象力。由于有限的语言水平一直是制约学生英语写作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法错误较多、句子形式单一、啰嗦重复、汉式英语等现象更是他们在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2.2 教师方面
2.2.1 教学方法
受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的影响,加之普通高校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师资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等),其写作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成果教学法,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和教师批改的顺序逐步进行。同时,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也是以总结式和概括式为主,简单地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广而告之。学生完全在老师的支配之下,不能自由地进行创作。写作练习被拉上的条条框框会在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难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更不会有什么成就感。
2.2.2 教学重点
由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基础性错误,致使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就会不自觉地将重点放在了对句子结构、语法、词汇的拼写和标点的使用上,却忽视了对写作内容的指导和强调。这种教学导向会使学生错误地理解写作课的目的和意义,将写作看成是培养语言正确表达的训练,而不去对写作内容进行思考,致使他们写出的东西空洞无华。
2.3 学校方面
2.3.1 课程设置
大多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写作课程设置为四个学期,一般会在二、三年级连续开设,在第七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部分学校仅开设两个学期,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仅在二年级开设一个学年。虽然各个学校开设时间的长短不同,但讲授内容基本上差不多。教学内容主要都涵盖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及议论文等不同体裁)。
据了解,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英语写作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开设,一直持续五个学期,比普通高校的还要多。如果拿两类学校学生的水平进行比较的话,原则上普通高校应该设置更多的写作课才比较理想。
2.3.2 教学指导
由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比重点院校学生更为严峻,学校在教学指导上就会更加倾向于一些实际的东西,比如四级和八级证书。针对四、八级写作的指导和练习也会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正常的写作教学不能切实保障,教学重点也会有所偏倚,甚至出现了只讲对考试有用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3 写作教学改革设想
3.1 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国内学者何其莘等曾指出:“在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文秋芳和周燕更直接地指出:“外语专业学生在逻辑思维及条理性方面表现较差,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显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和‘智性不足’。”传统的英语教学投入多而收效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仅仅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为目的,只着眼于写作成品的教学而忽略了“作者”这一“人”的因素,忽略了学生本身的认知和思维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融素质教育于语言教育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根据自身条件独立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教育“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对写作文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尝试在限定体裁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决定写作话题,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集思广益,以便获得充足的写作信息和思路。
其次,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力求以多种教学方法追求最佳教学效果。教师要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量运用任务型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课堂上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注入人文因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教学模式上要采取互动和合作交叉进行的方式。写作知识的教学多以上课小组讨论、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形式进行,然后再由学生发现、归纳和总结。在课后小组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作文的草稿、初稿和成稿进行比较,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并建立写作档案。合作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合作完成写作知识的构建以及对写作过程的监控。教师不只是以“教”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写作,还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写作过程,了解学生的写作习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写作提出建议。
第三,调整评价导向,实现语言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的和谐统一。明确写作课的真正目的是强调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不只是其正确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对交际效果的影响。文章的批改上要求教师评阅和学生互评相结合,注重其写作内容的评价。对于课程的最终成绩采用三位一体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三位一体主要是指学生自评成绩与互评成绩相结合;平时作业成绩与最终考试成绩相结合;写作课内成绩与课外写作活动成绩相结合。
3.2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材选择上,以《写作教程》(邹申主编)为主,再选择一些如《英语写作》(石坚,帅培天主编)和《美国大学英语写作》(第六版)(John Langan主编)之类的辅助教程即可。教材的选择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能在多种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写作知识,最终把学习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师要注意详细讲解,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写作要求,注意教与练相结合,并及时对写作练习进行评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笔能力。
3.3 课程设置的改革
由于写作技能的特殊性,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有所提高,因而在课程设置上,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更应延长开设写作课程的时间。当然,考虑到学生毕业和就业的因素,学校也可添加专门的写作课程。在此,笔者初步提出了如下设置:第一学年:基础英语写作,主要以选词和句子结构的灵活使用、标点符号的使用、段落和简短的应用文写作等为主。第二学年:中级英语写作,主要以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体裁的写作为主。第三学年:适当讲述一些高级英语写作技巧,并可穿插讲授一些实用文本写作的知识,也可以开设商务英语写作、旅游英语写作等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4 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教师应切实转换自身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无论是从教学方法上还是从课程设置上,教师和学校都应共同努力,在专业方向的特色框架下思考写作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如何增加学生的写作量并进行有效的评改与反馈,如何通过阅读加强对写作的能力培养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有望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瓶颈有所突破,从而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高莉莉.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12):114.
[3]何其莘,殷桐生,黄源生,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4]梁松鹤.英语写作焦虑及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5(30):67-68.
[5]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