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企合作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9年经济危机过后,中国经济又“热”了起来,中国汽车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从2009年就业难到2010、2011年的“用工荒”,从招聘市场上就能看出各大汽车企业都是在上新项目,扩大产能,招兵买马。在企业内部,也可以看到一种现象,人员储备不足,培养不够,员工发展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速度等。这些挑战是摆在公司高层和人力资源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如何能在人才市场上占尽先机,在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取得主动权?校企合作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各种模式综合并用,可以大大解决我们的用人难问题。此以上汽通用五菱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及意义
外部环境: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大量需求汽车专业人员;我国汽车行业目前正集体面临着人才严重匮乏的困境;在高校对口专业人才的招聘争夺十分激烈。
内部环境:公司快速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公司人员的知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需要补充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后备。
通过校企合作,广泛宣传公司形象,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促进公司与学校的合作,加强公司与学校的密切关系,与学校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早期发现优秀的学生,降低招聘、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企业参与高校教学活动,将公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高校的教学大纲相结合,设置适合企业发展的课程,缩短员工融入公司的时间,可以缓解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及招聘、培养周期长的现状。充分利用高校专业及师资优势,可以向公司输入更多先进的理念、技术及工具,为公司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企业人才培养现状简析
1、上汽通用五菱所处地域位置的限制,对招聘到高素质的员工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车辆工程、发动机等专业技术人才招聘难、培养周期长。
2、企业技术力量有限,获取先进科研、技术有一定的困难,对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培养后劲不足。
3、高校有强大的师资与科研力量做后盾,走在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研究的前沿。
4、公司与高校具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汽车碰撞试验、规模经济研究等项目,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与武汉理工、南京理工大学合作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研究生班等,在公司内都得到了良好的反应。
三、校企合作方式尝试及实施
1、助学金
操作方式:资助成绩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大三、大四两年学费或读研究生,并于资助时签订就业意向/劳动合同,根据资助的实际金额决定为公司服务的期限,一般可为5-10年。
目的:提前挑选优秀学生,参与课程设置,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司,加快大学毕业生融入
流程:公司通过学校发出助学通知——学生报名——公司与学校共同挑选学生——公司与学生签订协议——公司与学校商讨学生大三、大四课程设计/研究方向——大三暑期到公司实习/在公司进行研究——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校和公司决定——在公司进行毕业实习——学校和公司共同进行毕业答辩——毕业进入公司。
2、奖学金
操作方式:设立奖学金,奖励达到公司设定目标的学生,奖励对象覆盖1-4年级的学生,负责提供大三暑期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在技术中心承担简单工作,设立实习课题,如就某个课题进行调研。学生在实习结束前要向公司/学校提供调研报告,或就某个问题提交解决方案。
目的:在学生中宣传企业,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并参与企业的持续改进,吸引潜在员工加盟公司。
流程:定期在学校内宣讲公司奖学金制度——每学年初评奖信息——学生报名——评估——颁奖——暑期社会实践。
建立奖学金制度,以企业名字命名奖学金名称,奖学金每学年评奖一次。每年10月份,由校方对上一学年的优秀生进行提名,并将拟奖励学生的资料交公司进行商议,公司在11月份内确定获奖学生名单,并于12月份学校放寒假前到学校颁奖,同时公司当年“双向选择”的人才需求信息。具体资助金额可根据企业经济实力量力而行。要求获奖学生在暑假到公司做7-14天的社会实践实习。
奖学金经过几年在高校的顺利运作,扩大了公司在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了设奖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公司掌握了优秀学生的信息,对高校的招聘选择更具有了针对性,使近几年的校园招聘有了新的突破。
3、在职研究生班
操作方式: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研究生培养的专业领域,选择适合企业的院校进行合作,采用不脱产的方式,学校定期派教师来公司进行授课,以公司资助和员工自己承担费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公司高端人才
目的:培养企业高素质人员,为公司快速发展储备人才。
流程:研究生专业调研——校企合作谈判——签订合作合同——公司内培养对象选拔——参加考试——授课——验收。
为了满足公司快速发展对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要,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可根据公司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大学合作,联合开办在职的研究生班,如车辆工程硕士班、工业工程硕士班和mba班等。公司可提供资助并与员工签订培训协议,设定服务期限,具体时间和金额可双方约定。
4、项目研究
操作方式: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所需的专业领域,引进在职研究生、博士来公司做课题研究,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毕业前公司与学校、个人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毕业后可留在公司工作,如不在公司工作,研究课题成果属公司所有。
目的:定向或提供研究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基地,留住人才。
流程:所需专业调研——与学校/个人沟通——签订合作合同、就业意向——公司内课题研究——毕业留公司工作或另择业。
5、短期培训班
操作方式:每年根据公司的需要,挑选出一定数量的课题,请高校专家来公司进行讲座;公司员工参与学校的学术研讨;派遣公司高资质员工赴学校讲学,与高校师生进行研讨。
目的:培养企业高素质人员,了解当前先进的知识、技术。
流程:公司内讲座可按培训流程,参与学术研讨可按外培或出差流程,赴高校讲学可按出差流程。
6、博士后工作站
操作方式: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所需的专业领域,引进博士进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工作,来公司做课题研究,出站后可在公司内担任管理或技术职务,可以更快融入公司,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的: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是面向社会的,是多样化的
1.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的人才的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
2.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北美的“CBE”模式,还是德国的 “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国民教育基础。
二.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重新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校企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2.企业引进学校模式
将学校引进企业后,就是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教师到企业、园区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
3.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4.校企互动模式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到企业,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人才。
5.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利用有条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6.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
实施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A、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B、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西方有些国家,如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我国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这种模式。
三、推进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由经济管理部门给予政策引导,同时由行业部门协调组织
校企合作如何运行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政府应统筹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台,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政策倾斜,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创设良好的环境。
许多教育界人士表示,应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在谈到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时强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中国职业技术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表示,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切入点,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强大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班 畜牧人才 有利因素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肉、蛋、奶等畜牧产品早已变成了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农产品。而21世纪是人才支撑的世纪,畜牧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将会起到关键作用。作为一个具有动物科学、水产养殖、草业科学三个传统的农业类学科的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和其他农业院校一样,肩负着培养未来畜牧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畜牧业的现状,不仅要求高校培养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等科研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加工以及管理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①为了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锻炼学生提前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以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经过不懈努力,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开设了“企业班”,形成了校企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 校企合作的概念及现状
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德国“双元制”的教育体制中,并在英美等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完善,至今一直受到国际教育与产业界的重视与应用,为各国教育、科技与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②笔者认为,校企合作的概念可定义为“高等院校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企业或单位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交流、信息和资源共享、人才招聘等方面进行合作,以达到各自追求的利益的一种互动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的政策法规。③但由于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较英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实现人才、教学、科研、技术等资源优化,拓宽就业和信息交流等渠道,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的发展模式已经十分必要。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一些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大中型企业已逐渐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纷纷与相关行业的高等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以求借助高等院校的科研、推广、人才等资源来有效推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化和技术管理革新,同时通过赞助、冠名等达到了企业宣传的目的,以提高自身知名度,拓宽市场,吸引更多人才。
与此同时,国内很多高校也积极争取与业内相关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的管理、培养等方面优势,弥补自身在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就业途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不足。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在近几年的校企、院企联合中,通过开展“职场初体验”活动、开设“企业班”、举行校企交流会、企业赞助冠名等多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实践形式,拓宽了就业渠道,连续多年教学质量、学生工作和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2 “企业班”校企合作模式的有利因素
“企业班”属于校企合作众多模式中,一种较为规范的校企合作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院根据企业提供的培养计划,向学生发信息,由学生自愿申请,经公司考核合格的申请者即可加入“企业班”。在“企业班”成员的培养方面,自学生加入“企业班”后直到毕业,企业负责提供相应的学习实践岗位、就业岗位和培训机会等,学院会安排一名老师负责企业班的日常管理,学院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学习、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培养。
2.1 “企业班”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校急剧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学生课程多、时间紧、学习和就业压力较大、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大多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与生产实践接触较少。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学到的理论和生产知识较为抽象、陈旧,与现实脱节严重。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接触到先进的生产理论,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企业欢迎的人才。
2.2 “企业班”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摇篮
在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正大班”、“扬翔班”等企业班已经办得日趋成熟。他们为学生提供的课程不仅涉及所学专业,还将职业道德、组织协调、沟通表达、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的培养列入整个企业班培养过程。在学生参加企业班的过程中,企业在真实工作情境下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其逐渐认识到、体会到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于自身发展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2.3 “企业班”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敲门砖
“企业班”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培养过程始终处于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交替进行,它不仅可使学生在与企业的接触中获得大量的社会经验,增加社会阅历,学会更好地为人处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努力方向。参加过“企业班”培训的学生,专业技能、社会经验和职业素质被用人单位所广泛认可,使本身的求职成功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这也成为了“企业班”赋予学生的“光环”,作为步入社会的敲门砖,学生加入“企业班”的积极性非常高。
2.4 “企业班”是企业推广文化、提高知名度和争夺人才的优良渠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之所以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力强、国际影响力大,就在于其强大的研发队伍、市场运作体系和管理体系,而这根本就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提炼与塑造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企业文化是摆在当前中国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③“企业班”在创立之初就抱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包容心态,允许学生也结合自身的能力、生源地、就业倾向地点、就业取向等方面来有选择地加入“企业班”,这就使得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实习)意愿基本达成一致。通过后期的接触和渗透,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只凭一面之缘来录用人才和学生只凭企业的宣讲来选择就业单位这一矛盾,从而解决了企业在就业招聘中和学生在就业应聘中的部分不足。
作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技能培养和各类交流培训活动只是手段,在企业班对学员的教学过程中,企业把自身文化、管理理念、生产条件、人文关怀等各个方面展示给学生,通过各种愉快的形式达到认同。
2.5 “企业班”是高校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质量的战略途径
畜牧类人才的“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我定位上。不是社会没能力提供足够“多”(充足)和“好”(高薪)的就业岗位,而是学生多数心态浮躁,不了解工作的环境、条件、晋升通道,所以不愿意从基层开始做起。作为高校,要解决畜牧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畜牧人才的岗位设置和职业规划,让学生看到职业发展的前景和希望。
“企业班”的设立,对于高校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企业班”校企合作模式下,早在“企业班”设立之初就实现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通过企业长期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可以让低年级学生逐步了解专业、熟悉专业,进而到高年级热爱专业、投入专业,这可以有效地稳定学生的专业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很自然地实现了从专业到行业、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多年举办“企业班”的探索,发现参加“企业班”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培养了积极的就业心态,没有犹豫、盲从和消极等待就业的“困难”心理。不论求职还是参加就业实习,其表现的适应性和工作状态都非常积极主动,在公司的口碑都非常好。因此通过“企业班”的不断设立,可让大部分学生较早地认识专业、行业和职业,自身的就业积极性和求职满意度大幅提升,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毕业生“有业不就”的难题。
3 “企业班”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企业班”亦是如此。尽管“企业班”的设立为企业、学校和学生带来了有利的一面,但在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亦然存在诸多问题。经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摸索,发现了“企业班”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认真地进行总结和分析,力求找出相应措施,为“企业班”提供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
3.1 政府的相关政策不够明朗
面对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程度的差距,我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式的教育模式,并成立了协会,但目前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一系列的官方规章制度以及合理的指导方针等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在这种状态下,包括“企业班”在内的多方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都会缺乏一个明确的思想引导,以至于面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企业和学校没有一个规范的可参照的衡量机制,双方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这无疑对协调和化解矛盾带来不便。因此,在国内校企合作日益升温的大背景下,政府作为官方单位来指导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的行为,与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同时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等已经刻不容缓。
3.2 企业和学校对“企业班”实质内涵的理解缺乏统一
“企业班”的实质内涵,更多地在于其社会价值。而目前企业和院校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带着各自的理解运作“企业班”。造成了很多负面的效应。
有些院校将“企业班”一味地看成了订单培养、解决就业问题的工具,扭曲了设立“企业班”的初衷。而某些企业,由于招聘人才的急需,则通过长期“洗脑式”的教育,机械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企业理念;有些企业对学生经过短暂培训后,就将其投放到市场为企业谋利,将处于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不强状态下的“企业班”学员当成了自己开拓市场的“廉价劳动力”。这就使得“企业班”失去了学生中的吸引力,“企业班”的实践教育意义也荡然无存。
在认真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一系列的失败案例后,为了避免此等现象的发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与每个联合设立“企业班”的企业首先在设立意义、设立目的、课程设置、人员遴选、院系监督、反馈机制方面达成一致。通过安排校内班主任、学生交流分享来实行过程监督,这样不仅保证了“企业班”的教学效果,也是维护企业形象的有力措施。
3.3 缺乏合理的考核和反馈机制
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是衡量一个事物发展和运行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企业班”开办得成功与否,同样离不开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在缺乏相关政策的背景下,“企业班”将以何种方式来考核,则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笔者认为,如果单凭阶段性汇报、书面报告、口头传述等包含一些主观因素在内的形式来考核,而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来评定各项指数是否达标,则很难准确判断“企业班”开办的好与坏。因此,政府、学校和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对于“企业班”乃至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来说,无疑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同时,“企业班”缺乏反馈机制,例如“企业班”学员想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哪里还需要改进?以及报名参加“企业班”但未入选的学生,哪一点不符合企业的要求?还需要如何改进?都是学生们普遍迫切需要了解的,企业和高校要反馈这些信息给学生;而作为“企业班”的主办方,也要征求学生的意见:高校和企业的课程设置、授课效果等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何将“企业班”更具吸引力,以及每个“企业班”的特色是什么等等。这些环节都应该体现在“企业班”举办的整个过程。
4 小结
“企业班”作为一个校企合作中较为新颖的模式,对于学生、高校、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恰恰因为其新颖,“企业班”目前还不成熟,在其发展和运行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阻碍因素,但如果一件事物的有利因素大于其不利因素,我们就应该理性地去分析其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从而发扬其有利因素,弥补其不利因素。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与学校和企业共同规范设置程序、细化授课环节、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考核反馈机制,成立监督机构,这样才能使“企业班”发展得更长远、更成熟。
2011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11BZ08
注释
① 李延辉,张传军,匡明.建立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校企联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25).
企业技术人员走进高职院,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一线的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促进学习和专业操作能力的提高。外聘教师参与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熟悉行业相关资格标准,有利于学生获得各种资格证书。兼职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引导作用,使各专业根据企业当下的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另外,企业兼职教师走进校园,可以利用高职院优秀教学资源,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弥补自身不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正能量。
二、互兼互聘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探索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于2012年1月在集通公司大板水电段建立了教学基地,并聘请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学院外聘教师,可以说,这个教学基地迈出了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第一步。这次的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但是接下来校企合作的步伐走的并不是很大、很快。教学基地建立至今,电气工程系仅仅为大板水电段一行26人进行了一次兼职培训,大板水电段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并没有实际参与到学院教学管理和组织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而学院也没有派出青年教师真正深入大板水电段挂职锻炼,参与现场生产与技术攻关,校企双方互兼互聘模式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当前,我国对企业接受教师实践这个问题并没有法律规定,企业愿不愿意接收教师挂职锻炼,全凭校企双方以前的合作关系和私人交情。高职院校存在着愿意接收挂职锻炼的企业数量少,专业覆盖小的问题。还有教师挂职锻炼的目的不明确,学校对挂职锻炼的老师监管制度和激励制度不完善。企业抽派的技术人员有时缺乏敬业精神,学生和兼职教师相互了解少,教学效果不佳。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国家要效仿一些国外做法,颁布相关法律,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于勇于接受挂职锻炼的企业要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其次,校企双方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严格互兼互聘教师和员工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定期交流、监督和检查,构建公平的考核体系,校企双方共同搭建一个互惠互赢的平台,这个平台既能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又能帮助企业真正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最后,校企双方要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校企双方要保障互兼互聘期间参与人员的各种奖金和福利,职称晋升时给予这些人员一定的加分,评优、评先对于这些人具有优先权。
在校企模式探索方面,目前基本都局限于工学结合模式,如校办企业模式、企业命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半工半读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这些合作模式就其功能来讲仅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企业的参与热情不是太高,学校老师也基本没有参与,所以没有解决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老师“纸上谈兵”的问题和学生“学无所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职业教育面临的瓶颈问题,需要探索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产教学研结合模式。
在中国传统的办学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一直是不相往来的两个主体。近年来由于产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和企业开始偶有来往,但大多停留在学校向企业推销学生的层面上,双方合作交流的意愿都不是很强。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合作内容。即使有的学校和企业很想合作,但也是苦于无“路”可走。而这个“路”就是校企合作模式之路。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设计构思
学校和企业需要长期走动、需要互相沟通和交流,达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理想效果,所以需要修一条便于双方随时沟通的信息和需求的“高速公路”。这条“路”需要校企双方的当家人首先拿出勇气。敢于付出和探索,精心设计“合作之路”和“沟通之桥”的蓝图,然后还需要全体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架桥”、“铺路”和“护路”工作。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有希望,中国的产业兴国才有美好的明天。
模式是一种科学思维和科学操作的方法:科学思维就是“路”的勘察和设计,就是找出校企合作的共赢点和设计可以让校企合作可以顺利进行的科学办法;科学操作就是“合作之路”的施工和“沟通之桥”的架设,也就是组织一套校企合作领导班子,使校企合作的设计蓝图得以顺利实施。而作为设计“合作之路”和“沟通之桥”的学校和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要在设计层面上长远规划、大胆探索,然后从操作层面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定的各种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校企合作从本质上来讲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事情,同时又需要双方投入人力和物力。在设计合作上,作为校方一定要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和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支持;作为企业一定要在校方师资技术力量的整体提高、实训教学、课程规划、教学改革、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给予帮助,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不至于成为昙花一现。
笔者所在公司是专门研制生产各种教学设备和开发各种实训配套教材的企业。有大批对汽车维修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但为了解决产品实用性问题,如编写实训指导书等,也需要学校老师的参与合作,同样校方需要锻炼老师和改革课堂教学,所以和学校进行深层次的产教学研校企合作就会使双方都受益。在双方合作设计“沟通之路”和“合作之桥”的过程中,笔者和校方负责校企合作主管领导每学期在一起探讨如何从各个层面来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所有问题。如在和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及广东省科贸技工学校的合作中,校企双方就提出了“八有八定”口号:“八有”口号是指有领导、有架构、有任务、有责任、有经费、有考核、有反馈、有激励;“八定”是定人选、定岗位、定职责、定目标、定时间、定制度、定内容。同时为了让校企合作双方切实得到校企合作带来的互惠双赢,利用各自的优势互相帮助对方,同时提出了“四个面向”,即面向企业降低成本,面向企业提高技术,面向学校培训师资,面向学校改革课程。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执行
1、架设校企合作之“沟通之桥”
模式建设的科学思路解决了,还要解决模式的科学操作问题。在校企合作的模式建设上,首先确保“有领导”,校企合作领导层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是架设通向双方的“桥梁”――人事架构建设。有领导和有架构是保证校企合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而要把校企合作架构建立起来,就必须让校企合作双方互相挂职并保证应有的待遇。
笔者所在公司和广东省科贸技工学校仅一墙之隔,地理优势让双方紧紧走到一起。在与该校的合作中,采用的办法就是公司和学校的上层、中层、下层都相互挂职。挂职的目的是让校企合作双方互相熟悉对方,了解双方的需求并能够及时沟通。从上层,公司总经理担任校方的教学副校长,学校的校长担任公司的副总经理。挂职就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所以校企上层不仅要领导好校企合作的参与人员,还要完成前面所述“八定”工作任务,每月开一次校企合作检讨会。从中层,公司的技术和生产经理和校方的教务和教研室负责人也互相挂职,如公司的技术部经理任校方的教务处副主任,校方的教务处主任任公司的技术部副经理,公司的技术开发骨干任对校方的教研室副主任,校方的教研室主任担任公司的技术骨干助手。从下层,校方的任课老师和公司的班、组长也同时参与,每周双方挂职人员轮流开展教学交流和技术研讨,校方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生产管理,企业参与校方的课程建设指导。
有了校企合作的领导班子和相互挂职,校企合作的“沟通之桥”才算架设好了,铺“合作之路”的准备工作才算完成了。这样,有了校企相互挂职的人事架构,信息沟通的“车辆”就可以畅通无阻的往返于校企合作双方,合作共赢、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战略蓝图才可以得以实现。
2、铺好校企合作之“合作之路”
修好了校企合作的“沟通之桥”后,还要铺好校企合作的“合作之路”。铺“合作之路”的过程就是把规划好和设计好的事情付诸实施,作为校企合作的双方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来真刀真枪的实干,把规划好的铺“路基”任务完成,完成制定的目标。
在校企合作铺“路基”的过程中。公司和广东省科贸技工学校的合作实践中,校企合作双方主体铺“路基”做法就是拿出一定的经费支持活动开支和奖励取得成绩的参与人员。而校企合作的执行和操作人员就要在“四个面向”的框架下解决实际问题。有了经费和目标,校企合作的“合作之路”就变得容易修了。修好“合作之路”后,学校面临的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师资培训、学生就业有了企业的参与就迎刃而解了。企业面临的降低成本、人才培养和技术公关也变得省心省力了。从公司和广东省科贸技工学校的合作实践来看,校企合作使双方切实得到了实惠,也得到全面提高。
3、护好校企合作之“路”和“桥”
校企合作的“沟通之桥”和“合作之路”建好了,护“路”和固“桥”的工作也要长期开展,不能虎头蛇尾玩―下概念,而要让信息沟通的小车长期在“路”和“桥”通行,就需要定期进行反馈和监督。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就是制定岗位责任制、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校企高层每学期开一次总结大会,每月开一次全体会议,中层每星期开一次工作会议,定期检讨校企合作的成果和不足,定期提出改善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技工院校 校企合作 模式
人社部发[2010]5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走校企合作模式道路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模式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它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学校通过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缩短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周期。校企合作模式是技工院校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二、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
1.传统教育模式引发的问题
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体系传授为主,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陈旧;开设课程多数不适合技工院校的学生,没有真正研究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实训教学的开展。学校教学实习设施陈旧,没有及时更新,而且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很难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训以提高其动手能力。
2.近几年培养模式的变化
学院坚持以“技术为本,诚信做人”的培养理念,为使实习设施和设备更先进,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分阶段投入资金,将实习室改建成设施一流,设备精良的现代化实习场所。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的设置并不断加大实习课的教学比重,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1.工学交替式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指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教学点进行工学交替,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学生由各系和企业共同管理。同专业、同年级、同班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学期或三学期以后把他们分为两组(每组20人),一组在学校上课,一组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两周一轮换。学生在学校是学习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进行技能提升训练。学生到企业实习时要选派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任务,实行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这种模式是校企双方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工学交替建立校企共同评价制度,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2.“订单”式模式―企业冠名班模式
开学初,企业到学校挑选学生组建班级,成为冠名班。也就是说学生一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而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开设本企业所需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如学院汽车专业与企业建立的冠名班有润华班、金万通班、鸿发班等。组建冠名班对企业、对学校、对个人都有好处。企业既可优先挑选学生又可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培训期,节省了成本,无形中为企业做了宣传,扩大了知名度;对学校来讲,可以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提供稳定有效的实习和就业岗位,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助于学校管理;对于学生来讲,还没走出校门就已经被单位预定,心里比较踏实,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助于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提升。这种合作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
3.校企互动式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吉他;销售模式;创新
一、吉他市场显存隐患
我国吉他市场的经营销售模式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吉他最早出现在国人面前是上世纪60年代东方歌舞团在研究西方乐器时提到了吉他,70年代到80年代媒体将吉他介绍给了大众,加上一些吉他歌手的出现,引发了大众对吉他的狂热。近几年,因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吉他作为上手最快的乐器,音色优美、和声丰富,成为非常受青少年欢迎的乐器。于是吉他市场越来越大,销量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培训班也是铺天盖地。目前中国市场上比较有名的吉他品牌有Farida(法丽达)吉他、ALAYA(伊莱雅)吉他、红棉吉他、Starsun(星辰)吉他、TYMA(泰玛)吉他、水木年华吉他、segue(森格威)森氏吉他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吉他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市场监管问题,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管的机制,吉他从制作到销售对一般群众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很多需要购买吉他的人都会选择先在网上搜索吉他介绍,但是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吉他的材质音色都不是很懂,很容易上当受骗。还有一部分人会找培训老师咨询,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的培训老师是不称职的。所以很多新手想要买一把满意的吉他很困难,市场上吉他多到眼花缭乱。
二是受众问题,吉他相对于钢琴这类乐器来说还是比较小众化的,不是吉他普及度不高,而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学习钢琴这类乐器可以考级,对小孩子以后上学、工作等都会有所帮助,所以他们更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钢琴。吉他主要在18岁-25岁的年轻人中流行,尤其是校园内普及度更高,所以想要提高吉他的销量就必须在年轻人开拓市场。
二、现有销售模式研究
目前现有的吉他销售模式总的来说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是以设备销售为主的琴行,第二种是以培训为主的琴行,第三种是乐器培训两者兼有的琴行,而每一种琴行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发展方向又会分不同的档次和规格。
第一种琴行一般开在国内一线大城市,或者各个省会城市,店内装潢高档,乐器设备种类齐全,而且好货较多,价格比较昂贵。基本上这种琴行是为内行人或者准备专业学习吉他的人提供乐器的,普通的消费者或是短期培训是不会选择这类琴行的。这类琴行里面非常出名的有全球最大的乐器零售商GuitarCenter(中文名:吉他中心),在美国拥有超过260家门店,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西湖村。这类高档琴行的赢利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店面零售业务,他们会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分销商,让自己的作为自己的下层机构去寻找商机。因为这类琴行处于商业链的上层,所以他们的利润率要比一般小琴行高很多。玩吉他的人群里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或是狂热爱好者是不会花一大笔钱用于吉他投资的,绝大部分都希望买到适合自己的平价吉他,所以这一类的大琴行不仅要求资金技术雄厚,还要有广泛的客户基础。
第二种琴行主要是一些培训机构或者培训学校,这类琴行多处于学生比较集中的地区,也很常见。但是吉他是一种短期培训为主的乐器,甚至很多人都能自学,所以如果只靠培训很难盈利。
第三种琴行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类型,乐器销售与乐器培训相互结合,只是琴行侧重点不同。这类琴行比较普遍,基本上处于二三级城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地域文化,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没达到精神消费的层次,很多居民学习音乐只停留在基础阶段,真正的设备买家不会光顾或者很少光顾这类琴行,所以这类琴行通常很难卖出几把昂贵的吉他。同样以一把“泰勒”为例,由于这类琴行客流量较小,商品销售周期较长,商家在赚不到钱的情况下不得不单方面提高商品单价,所以懂行的根本不会在这里买。而且相对来说,这类琴行卖假货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利益至上的商业原则使然。做第一类琴行的企业实力雄厚,信誉也好,所以他们基本上都销售国际一线品牌,而剩下的二三线品牌只能由一大堆第三类琴行瓜分。一线品牌价格透明,知名度也高,第三类琴行没有实力销售,所以只能在知名度以及价格上稍逊一筹的二三线品牌上做文章。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对销售模式的创新
首先对于市场监管问题不是一家企业的能力可以解决的,作为企业所需要承担的就是在现有的市场监管机制下负起社会责任。从制作到销售,企业想要赢得民心,拢住更多的客户就必须诚信经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产业链条,同时可以多做一些社会福利事业来提升公司形象和提高公司知名度。其次对于销售模式问题,考虑到资金实力问题可以在第三类琴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第三类琴行乐器培训两者兼有,可以在校内开一间工作室,咨询免费,可以自己试音。吉他实体店开设在校园内更具吸引力。
1.因为校园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氛围,而且校园音乐由来已久,吸取了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和通俗性,在青年学生中是很受欢迎的。上世纪80年代引发了校园民谣浪潮,一代人青春的共鸣在大地唱片的运作下无限放大。《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一把木吉他伴着清新、自然、质朴的声音,伴着青春的懵懂,冲出校园的围墙,传唱大江南北,带动了一大波青年对吉他的向往。
2.上世纪80年代是木吉他的黄金时代,电视媒体的炒作、吉他比赛的推动使吉他在中国达到鼎盛时期,不管是校园里还是城市街头到处都是吉他歌手。现在虽然达不到以前的轰动效果, 但是高校仍然是吉他受众最集中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在校内举办吉他比赛、寻找校园吉他代言人等活动,引起学生对校园吉他的关注。还可以将比赛视频上传到网络,通过网络平台提高本品牌吉他的知名度。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是位于天津南开大学西门学者公寓的石魂音乐教室,与天津风格乐器合作成立了吉他商店——风格琴行,主营吉他等乐器,经营各种国内外知名的高档品牌的箱琴与电箱琴,包括:等品牌及各类高、中、低档吉他与相关配件。琴行经营时间比较长,有一定的客户群,口碑很好。最后,之前讲过吉他的受众多局限于18岁-25岁的年轻学生,校企合作情况下能在高校里面开设吉他实体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1.高校是这年龄段学生的聚集地,大学生都是已经思维独立的成年人,大学里面也有很多自主时间供学生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2.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现在有很多吉他歌手深受大学生欢迎,比如朴树、许巍等等。电影《夏洛特烦恼》也带着观众们回顾了校园吉他的青春美好,吉他也成了反映校园生活比较常见的工具。所以,吉他在大学校园内的市场前景是很广阔的。
四、校企合作在创业中的价值
校企合作是现在比较受欢迎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首先,从高校的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寻求外部资源促进发展。企业的投资有利于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也为学生创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对于社会需求的把握,企业比高校更加敏感,企业需要的是能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机遇,因而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社会发展需求分析上,因此企业的加入使得高校学生对社会动态更加了解,也使得高校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宝贵的锻炼机会。其次,对于企业来说,高校学生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是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因素。地方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责任,企业与高校合作之后就会得到更多的知识资源,在信息时代来说这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还可以在高校学生中开拓市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生产与科研的良性互动,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并最终推动企业的“二次创业”。校企合作条件下开设校园吉他实体店就是体现校企合作价值的实例。一方面,这种模式的创业给高校提供了资金和机会,让大学生创业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地深入调查、实地研究。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吉他市场,打破常规思路,破中求立。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展开的探索调研更具备商业价值,是有利于双方的共赢模式。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罗小平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校内各种实训基地建设无疑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比如广告设计中,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各个工作室的创建。学校为工作室提供相应的物质设施建设,如电脑、激光雕刻机、全自动数码条幅机、写真机、名片机等相关广告制作设备,为学生提供广告设计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图形雕刻等实际操作技能。启发学生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设计的全过程,为学生将来从事与艺术设计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的设计中,采用的不再是以往虚拟的课题,而是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学生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设计制作,由专业设计师全程把关,能够让学生树立起一种服务于客户的意识,少一些主观盲目性。如针对某一个设计课题,指派学生进行市场调查,撰写出调查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报告进行分析和研究,制作出预案。再请专业的设计师进行审查和指导。最终的作品如果十分优秀,企业还可以予以采纳。通过这种校内实训,在激发了学生创作积极性,锻炼了应用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身份有了一个质的转变,从一个单纯的学习者,变为一个设计环节中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是一个掌控全局的设计师,深刻认识到了广告设计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客户的审美期盼、价格成本、技术条件等等,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邀请设计名师进入课堂
在具体的校内实训教学中,要把企业中的优秀设计师请到学校中来,请他们作为实践导师,拉近学生和设计一线的距离。优秀设计师进课堂,涉及到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具体的设计指导。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环节来考虑。第一个是设计前的指导,进入实训阶段,动手设计之前,可以请一线的设计师进行一次概论性的讲座,从大方向上对学生的实训创作进行把握。第二个是在实训之中,从现实设计的角度,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指导,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的更为紧密。第三个是对作品的分析和点评。设计师从实际需要的角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优势和不足,还可以将作品拿到市场上进行检验,这种检验效果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主观思想和现实需要的差距,从而在进一步的设计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对教学内容的扩展和补充。可以讲座的形式来进行。内容十分多样和全面,比如一些典型设计案例的分析,新的设计材料、技术和工具的运用,行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等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对比自身,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估。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通过设计名师进课堂,要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有着较大差距的,然而没有丰富的企业文化的引入,校园和企业的文化对接就难以完成。设计师应该抓住深入课堂的机会,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员工,向学生讲明本企业的发展历史、设计理念、企业结构和特色文化等等,要求学生应该按照企业标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由学生到设计者的角色转换,帮助学生缩短和企业之间的距离。
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建设
关键词:中职 旅游专业 校企合作
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就业率,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以不断提高技能。中职旅游专业与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和目标不同,前者更加注重技能、应用,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可能,也使学生尽早熟悉了工作环境,大大提高了就业率。
一、中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
1.资源共享,联合培养
目前,校企合作被广泛地应用于各技工院校,尤其是在中职技术学校。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的资源包含企业的资源和学校的资源,这两种资源的相互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素材。在校企合作中,应该建立资源共享库,用企业发展带动学校文化的建设,而学校则优化培养方案,为企业未来人才提供优质的教育。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应该充分了解市场动向。学校和企业应该将各自的人才派遣到对方单位,一方面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也使得学校和企业充分掌握人才教育和市场动向的基本情况,使得双方各取所需。
2.顶岗实习,降低成本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合作模式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工资,也为企业缩减了成本。这种互利双赢的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掌握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站在学校的立场来看,顶岗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平台,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牢固掌握专业技能、熟悉工作流程。这种实习方式实际是一种无形的培训,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具备了工作经验,从而更容易被企业认可。从企业发展来说,顶岗实习实际是对学生的一种培训,参加了培训的学生在毕业时取得旅游执业证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这些学生完全熟悉工作内容和流程,企业不必对其进行二次培训,从而大大节省了培训的成本。
3.建立基地,创造平台
由于中职技术学校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性,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实习联系理论和实践。现在中职学校与企业最为常见的合作方式便是签订合同建立实习基地,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校企合作形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积极配合,合理安排课程。学校应该首先让学生掌握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并利用暑假寒假以及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参与实习。学校不应该只局限于和一个企业合作,应该与多个单位签订协议,比如酒店、旅行社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旅游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学生只有深入到市场,才能学到专业技能,了解工作内容。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全面把握旅游产业。实习是一次丰富的体验过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旅游业的热爱,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中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习和实习安排不合理
学习和实习是学生掌握旅游知识的两个关键环节,学习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课堂的学习获取基础知识,是实习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理论知识不扎实,学生很难在实习中获得专业的技能。实习主要是学生利用现有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连接,全方位地了解旅游专业,充分掌握旅游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自身适合的岗位以及获得相应的工作经验。但是从目前来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习和学习安排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学校来说,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课程安排通常以学生为基础,由浅至深,逐步深入,如果在学习期间插入实习安排,不免会打乱教学计划,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实习能够让学生获得技能和机遇,但是它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2.校企合作交流不足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作为支撑,但是我国中职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存在浅交流的现象,学校与企业的交流浮于表面。学校和企业认为学生参与实习是他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并没有更深一步地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校企合作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价值,需要以校企交流作为依据和前提。中职学校主要以为学生创造习平台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企业带给学生的就业平台和机遇。企业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也通常忽略学生的价值,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大的损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的资质和潜力,如果企业重视学生的实习过程,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能够全方位地掌握人才的综合信息,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3.资源互补困难
校企合作在我国中职旅游专业中已经相当成熟。从目前来看,虽然已经在学校和企业间建立了合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资源互补困难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的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和企业带来了效益,但要想全面落实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实现资源互补。只有资源互补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才能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教学和实习相对困难,其中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不足是直接原因;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调派有经验的员工前往学校教学的方式推行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三、加强中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策略
1.定向培养人才
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主要以理论加实践为基础,通过实习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校企合作的对象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因素,学校应该选择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与之合作。在旅游行业,酒店、旅行社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在选择时,应该首先做调查,通过调查的结果进行决策。旅游专业的学生一旦选择本专业,学校应该在学期初组织并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以熟悉本专业的基本业务。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对企业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并经过面试、筛选等进入校企联合举办的定向班。在定向班级里,校企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实习安排等,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联合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使得学生了解了企业的文化和要求,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另外,企业还可以向学校提供资金,一方面能够帮助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以奖助学金的名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定向培养人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为学校、企业、社会培养更多的定向型人才。
2.加强教材的开发
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素材至关重要。我国的中职旅游专业已经开设了体系化课程,但却受到教材的限制,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教材作为学习旅游管理的基础,随着教育部门要求的提高,也在不断改进。我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材开发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需要相关人员采取积极的措施。
世界旅游业在飞速发展,也带动了中国旅游业的进步,由于专业人才需求增长,教育部门更加重视中职旅游专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行刻不容缓。校企合作能够彻底变革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而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长期不懈地努力。在校企合作中推行教学改革,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根据新课程要求开发教材,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实习提供便利。
3.建设师资队伍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师是主导力量。校企合作的桥梁是教师,因此,在实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建设师资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应该建设不同类型的师资队伍,既要加强理论教师的力量,也要建设实践教师的队伍。对于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师来说,应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可以与实践相结合。而实践型教师应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第二,双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双师教育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学校应该邀请或者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为学生授课,以提升教学质量。第三,除了双师型教学,学校还应该加大投入,培养学科优秀教师,打造精品课程。调动教师提升自我的热情,教师不断学习、总结、改进,不断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只有具备雄厚的师资,才能让学生在旅游专业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才能真正发挥桥梁作用。
四、小结
旅游业的l展刺激着社会经济,旅游企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中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力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压力。由于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推行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学校应该从自身做起,找出问题的根本,并提出解决策略,从而加强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海兰.浅析如何深化中职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J].科学咨询,2014(43).
[2]毛红霞.中职旅游专业校企人才培养深度合作探讨[J].科学咨询,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