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76-01
一、教学理念上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只有将两者结合、相互联系才能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效果,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
由于政治课通常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枯燥乏味,只要背背就行,这样的心态造成了很多学生政治课程学得并不是很好,只是停留在背、记的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能力。所以针对这种现状,教师首先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去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如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述,更好地把握住事物的内在本质,用综合的手法去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讲课之前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对于相应的哲学原理、经济原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要通过相关的媒休如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对题材进行挑选、归档,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身边处处都有政治话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上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为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要在课堂之前进行相应的预习,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相关的课本知识达到一个认识、掌握的初步阶段。
2、经常温习,巩固自身潜能
在高中文科教学中,通常有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所以容易出现记忆上的失误,导致不能准确把握住知识的要点,造成在考核过程中失分。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后温习,加强理解,以便能更好地把握住知识点。与此同时,还要将相关的知识点与实践相联系,如通过收看每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等更好地接触社会中与政治有关的话题,更深入、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内在本质。
3、分组讨论,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价值观念,针对不同的价值观分成小组进行探究、交流。在课余时间中,可自由组织创建一个“政治活跃小组”,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通过相关的辩论、演说、交流经验等方式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每个人的经验进行交流、分析、汇总,以便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强化知识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4、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高中政治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哲学原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都是由众多知识点组成的,而且每个知识点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只通过简单的学习和了解是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的,相关的考试试题也不能全面地分析与解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相关的典型事例,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社会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争取在考核的过程中从经济学、哲学、文化、政治常识上进行全方位的解答。把握住事例中所出现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正确分析问题、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为此,教师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既不是用来装知识的“容器”,更不是可任意塑造的“泥娃娃”,学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扮演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教师组织教学的作用,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动,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四、实施分组教学,促进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或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对政治学科中的疑难点进行分析,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迅速整合,形成小组的鲜明观点。通过讨论不但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而且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政治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
新课改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的重点在于探讨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勇于创新、乐于探究、善于合作。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该努力尝试新的教学形式,探讨出高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身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是现在教学中所倡导的。师生之间要及时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政治课上有的知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没有真正学懂知识的内在含义,不能灵活掌握。所以,针对这种状况,就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同时,在指导中,教师也需要在指导中不断完善自己,增长教学水平。教师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1)教师应该分析研究教材,找出重点难点,分析知识本质,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教学。(2)教师在授课前要进行精心准备,对于经济原理、哲学原理,政治常识的讲解,可以把报纸、电视等时政报道引入教学,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留心观察,政治学习生动有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既有现实意义。
二、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前预习阶段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周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渴望自己去探索,去求实。所以,应该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对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这样,就能更有针对性的汲取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更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阶段
1.生活教学法
在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牢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一主题,把抽象理论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比如:在讲授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时,课本上给出的是这样的定义:在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起次要作用。在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要矛盾的例子: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矛盾有许多,民族之间的问题,国际的问题,等等,但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呢?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它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性质等等决定,制约了其他一切矛盾的解决,其他的矛盾解决以它的发展和解决为条件。矛盾的主次方面的例子:人民内部矛盾,群众之间有种种利益上的差异和取向上的分歧,人民内涵的不同群体或集团间有相对独立的利益追求,总之在公有经济基础上有种种局部的暂时的利益冲突,但是公共利益是全局的长远的,决定了人民内部矛盾最终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和平的温和的手段来解决。这样,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定性用的就是矛盾的主次方面。
2.小组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设立一个相关负责人,并且,在每一次进行小组活动时,负责人会发生变化,这样,可以锻炼每一个学生的协调与领导能力,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在安排小组活动时,可以运用辩论、演说、交流经验等方式,促进学生间的有效沟通,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消除疑惑,对知识点更加明确。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并形成文字报告,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强化知识的深入学习。
3.案例分析法
高中政治是文科中的一项重要科目,设计到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基本知识领域,由成千上万知识点组成,而且每一个知识点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所以,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不能保证学生能完全掌握相关知识,也不能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把握知识本质,不能全面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抽丝剥茧,引入相关典型案例,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相关分析,把每一个案例中所包含的政治学问题读懂讲透,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相关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解答。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课后温习阶段
在高中的学习中,课后温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学习中,有很多知识点是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在记忆上容易出现混淆,导致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确,在考核过程中失分。因此,要注重课后的温习,认真理解上课时老师讲授的内容,对上课中的疑问,要及时与老师或者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更好地把握知识点。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身边政治的关注,把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比如:引导学生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等节目的关注,激发起学生对社会与政治的兴趣点,从而更深入、更有效、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的内在本质与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邹林德,刘丽.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9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是现阶段我们开展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具有低成本、高回报、便于组织等诸多优点,可以说,搞好了课堂教学就意味着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成功了一大半。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却存在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在那些忙碌高效的课堂上,学生看似掌握了很多的知识,但事实上却并没有收获多少实际的成果,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地高效课堂呢?到底怎样才能够实现高效课堂呢?以下是笔者在长期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重视开篇入题
我们常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往往在课前的几分钟就可以决定一大半。因此,我们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开篇入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导入环节。在政治课堂上,几分钟的导入环节设计的如果够巧妙的话,会很快将学生带入一个学习的情境,从而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精讲精练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很多教师往往认为,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得越详细越好,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花上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围绕着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抽丝剥茧地细致讲解,这种过分细致的讲解往往容易造成两大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细致的讲解,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思维空间完全被剥夺了。很多内容教师已经讲得非常透彻、到位了,学生只需要将这些知识直接“生吞”下去就可以了,这就导致学生失去了自我思考、自我发挥的“消化”空间,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甚如意;另一方面,课堂的时间十分有限,教师的讲解占用过多的时间,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大大降低,甚至在很多政治课堂上,从头到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这样的课堂就呈现出教师的知识向学生单向流动的趋势,课堂就不再是教学相长的场所,而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场所,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要想营造一个更加高效化的课堂,讲得少、讲得精才是科学之道。事实上,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已经相当地丰富了。这个时期的学生在独立思维和探究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都较为强烈,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采取精讲的方式给学生列出一些知识线索,然后给学生留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对这些线索进行填充、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创新学习内容都具有相当大的益处。另外,再说一说练,由于课堂时间十分有限,留给课堂练习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课堂上的练习一定要讲求一个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针对性、易错性的练习题,通过精炼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对新学知识进行一个趁热打铁的巩固,这样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十分有效。
三、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一方面,很多的学生是因为学习任务而去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因为本身对这些学科内容感兴趣而愿意认真努力的学习。然而,说到思想政治学科,恐怕因为学习兴趣而去学习的学生就少之又少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思想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性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们的教师长期忽视学生本位思想、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反应有很大关系。因此,高效的政治课堂一定要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关于这一点,教师既可以进行有意识地课前设计,也可以根据教学实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生活与哲学时,很多学生常常因为一些哲学原理和规律的晦涩难懂而对这部分内容缺乏兴趣,记得有一次,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时,正当笔者讲得兴致勃勃时,眼角一瞥看见了一个学生坐在下面打起了哈欠,于是笔者又环视了一下其它的学生,发现很多学生都是坐在下面显得无精打采,这时候,笔者意识到这样的空讲理论学生已经失去了兴趣,一定要想办法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给拉回来,于是,就给学生插入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天,一个秀才、一个乞丐、一个农夫因为大雪被困在了破庙中,秀才看见漫天大雪,忍不住吟诗作对起来,而农夫看见大雪也是喜出望外,想着明年会有一个好的收成,只有坐在角落的乞丐愁眉苦脸,因为天降大雪,天气转寒,乞丐难免要挨饿受冻了。故事说到这里,教师开始提问:为什么面对同样一场大雪,三个人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呢?在故事加问题的激励下,学生比起之前显得更加有精神了,大家纷纷开始讨论了起来。就这样,在学生积极的讨论下,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了。
课堂教学高效与否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勇于打破传统,汲取经验,努力用新观念、新思路打造一个真正有效的政治课堂,使得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上能够获得真正意义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建聪.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11期.
关键词:哲学;深入浅出;生活化
一、把哲学生活化、简单化
哲学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利用身边的事例通俗易懂地阐释哲学概念,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这些哲学知识,给学生树立学好哲学的信心。哲学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一个要把握的知识点是“实践”,在多媒体上展示从设计方案到建成房子,把设计图纸(头脑中的观念)变成房子(现实中的存在),然后问学生中间的桥梁是什么?学生答:实践。建房子是实践活动,那么,什么是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建房子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答:设计方案、建筑材料、劳动力。这些条件中哪些是主观条件,哪些是客观条件?建筑材料、劳动力具有客观物质性,得出实践的第一个特点:客观物质性。
人们在做建房子的设计方案方案时,发挥意识的什么作用?学生答: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得出实践的第二个特征:能动性。同时也复习了前面学习意识作用的内容。
让学生回忆人类住房条件是如何改善的?单凭一个人的力量能不能建成房子?学生答:从古代的遮风避雨到今天要求美观、舒适,建房水平不断提高。建房时,需要大家的合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活动不是纯粹的个人活动,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从而得出实践的第三个特点: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特点是很抽象的,通过对建房子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事情分析,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些知识。进一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这是哲学课堂的第一步:把哲学理论生活化、简单化。
二、利用学生熟悉时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利用学生熟悉的时政或历史事件,在课堂上及时强化练习,同时也能查缺补漏。针对实践及特点,我用以下材料进行当堂训练:
很多人认为修建青藏铁路是不可能的。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千米的山谷需要架桥、数百公里的冻土区无法支撑铁轨和火车。谁又可能在稍动一下就要找氧气瓶的情况下铺铁轨?但中国就是要迎接的挑战。《卫报》赞誉“这条铁路正是中国的‘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上述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学生答: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总结: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如:“燕子筑巢”“蜘蛛织网”。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再如:1610年意大利第一台望远镜出现,2006年欧洲智能1号发射成功,2007年中国嫦娥一号及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教师总结: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通过以上两步教学过程,学生基本上对这一抽象知识点从理解到运用就比较容易了。
三、用情境教学法阐释哲学原理
在哲学课堂上,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利用情境把抽象的知识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学生,把抽象的理论变的通俗易懂,把枯燥的教学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常用以下情境模式:多媒体、图画等艺术作品创设情境;影视、动画,电子课件创设情境;学生自身的角色表演创设情境。把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情境引进政治课堂,并设置合适的问题,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阐释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个知识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情境模式,镜头一:走进医学华佗和麻沸散。华佗对的认识是怎么来的?镜头二:走进科学。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镜头三:走近真理。如何判断一种认识正确与否?用多数人的观点检验?用客观事物自身检验?用实践来检验?在这个情境模式中,设置小型辩论,让学生理解唯有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镜头四:走进社会。思考:人们对宇宙、事物的认识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通过多媒体展示四段材料,有医学、科学、真理、社会常识等方面,学生很熟悉角度设置问题,把抽象的哲学课堂变得通俗易懂。
把哲学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哲学是一种智慧,哲学课堂从抽象到通俗,从枯燥到生动,是我们每个政治老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游世成.中小学教学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09.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生成性问题 应对策略
一、生成性问题的涵义
生成性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正如雅思贝尔所说,它是一门由历史积累与自身的不断重复努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价值观。生成性教学法不仅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教学知识,而且包括通过教授知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而生成性教学主要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作为基本的认识论,它将教学的认识论与学生的生存发展结合在一起,强调学生通过形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
二、生成性问题带来的困惑
生成性问题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成性问题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课堂中发现问题的机遇都是随机的,所以要把握这一时机非常重要,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捕捉这一信息,然后将其延伸,但是在教学中往往都被教师忽略。如高中政治教学“文化生活”一节,教师让大家回顾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一学生大声回答:“划龙舟。”因为声音过大,回答过急,引起了大家的哄笑,这时教师也没有理睬。而这就是一个有利时机,教师未能抓住这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机深入分析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所以造成了课堂沉闷的现象。第二,对生成性问题的简单否定。这是教师容易犯错的地方。高中生处在青春期,思想新颖、想法特别,所以学生对很多观点都持不同看法,而这些想法难免会有失妥当,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正确分析与引导,让学生逐步接受正确观点,而不是简单否定学生的观点,失去生成问题的时机。最后,生成性问题生搬硬套,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会因为时间、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犯生搬硬套的错误,让生成遇到阻碍。
三、解决生成性问题的策略
面对生成性问题存在的种种困惑,教师要具备有效利用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发现与预留生成空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对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深刻影响,同时,教学设计的质量影响到问题的生成,决定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预留生成空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可生成性内容的亮点。如:教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中的“违法必究”时,有学生提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与违法必究的矛盾冲突,这是这一问题的矛盾所在,学生能够对此问题提出疑惑,并期望得到解决,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激发,这时候提问:“制定好了法律,难道就是法制社会了吗?”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法治社会的建设。教师应抓住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精心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思考:“法制社会的建设包括哪些方面?”“法制建设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讨论与比较,从而学会思考,学会辩证思维,消除疑惑。这节课中,教师就敏锐而机智地抓住并运用了生成性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使学生对法治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是本节课的亮点。
2.巧妙利用生成问题,使生成教学顺理成章。
高中的政治课具有极强的时政性,因此也就更具有发展性,需要教师灵活掌控课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教学的闪光点。如教学内容中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融合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起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还能有效避免生成问题的生搬硬套。比如,在学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时,我利用之前热播的《功夫熊猫》进行教学导入,引出生成问题:“就网上有关‘抵制’与‘不抵制’《功夫熊猫》的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的?”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可能只会抓住为什么要抵制与不抵制这两个方面,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讨论的焦点其实是“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里已经将问题引进课本,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其实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创新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一生成问题。抓住这一生成点,继续提问:“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解惑,就能在这一点上拓展开来,讲述文化创新的三种途径。并让学生了解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让学生了解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总之,要巧妙地利用生成问题,使教学的发展变得顺理成章。
3.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拓展生成的内在张力。
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是以国家意识形态与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因此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应该朝着政治本身的发展方向前进是政治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总之,教师要深化开放式教学,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将获得的信息有效重组,使生成性问题得到拓展,使教学资源得到转化与创造开发。如:教师在教学“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这一哲学原理时,面对阳光照在教室中的多媒体屏幕上,导致学生看不清显示在大屏幕上的字这一课堂实际情况,为遮住阳光,转身拉上教室的窗帘之后,抓住这一时机,手臂一挥,风趣幽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现在的这个行为应该算是哲学家的行为吧?并借机要求学生就这一举动说说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发现隐藏的哲学问题,并联系自身情况,举例说明。由于教师本身根据课堂情境和需要提供了生成性问题产生的条件和示范,并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源源不断,有的从自身学习的实际状况,讲自己喜欢看韩剧的原因;有的从自己平常的习惯出发;有的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动态深入的生成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临场发挥的教学场景设计,是最有效的创新教学设计,比预先设计的教案更有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
4.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强化生成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能够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被调动来,所以生成了很多教师闻所未闻的问题。这样,教师就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出一节课的生成知识与情感价值。让学生理清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总结有效知识,使一节课的知识得到深化与升华。如:通过对量变与质变的学习,呈现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A同学说:“只要有量的变化,就一定会引起质变,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同学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为重要。”学生讨论总结得出: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候,堂课的总结就做好了,学生也就明白了“做好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的教学内容。接着教师要对课题进行升华,使教学的情感价值目标得到体现。这时候教师就要利用“情感互动放飞理想”引入讨论,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远大理想,只要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胜不骄、败不馁,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相信同学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同学们的明天会更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教学的升华也就达到了,而情感活动这一生成问题,也使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过程,只要你能发现教学中的闪光点,师生所获得的知识就是无穷尽的。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吕敏霞.生成性教学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关键词:新课程;综合探究课;意义;问题;对策
高中新课程政治必修模块的每个单元之后,编者都精心安排了一项综合探究活动的内容,作为我们开展综合探究课教学的教材。这部分教材的课题选择以学生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案例作为切入点,问题设置层次性、逻辑性强。课程的内容、方式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实践性,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
一、开设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意义
综合探究活动课程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资源,能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知识的前提下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思考、合作、探究、总结,有助于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提升原有知识,扩大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辨析各种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践的现代学习观念,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综合探究活动课在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无论是从完成本学科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设计好、完成好每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课都是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
的重要环节和任务。
二、推进“综合探究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用传统、片面的教学观念来指导综合探究课教学,对综合探究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高考的应试压力仍一直存在,不少政治教师在功利主义教学观念的支配下,曲解了高考的目标要求,认为对照《考试说明》考试范围,单元综合探究中没有多少考点,高考所涉及的内容不多,也很少直接考到。所以一些教师在对待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安排上,有时仅就课程的结论、观点简单地给学生提一提、议一议,敷衍了事。甚至还有个别教师,根本就没开过综合探究课,仅仅最后在复习时对于其中属于考点的部分内容交代一下。这些都阻碍了新课改精神在实际教学中的实现和发扬,也违背了高
考以能力测试为考核目标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实践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2.缺乏对综合探究内涵的深入理解,教师的指导功能弱化,综合探究活动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
有的政治教师对“综合探究”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简单地把综合探究课完全等同于讨论课。其实不然,讨论知识只是综合探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来完全代替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主要有这几种现象:(1)讨论的内容、问题的涉及范围不确定,观点散乱,看不到生生合作。
(2)讨论活动的过程控制不落实,讨论活动频率太滥,甚至成为纯粹的辩论赛。(3)讨论前的学生准备时间仓促,问题讨论过于肤浅,未能上升到已有的理论高度。当然,这样的课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很民主,其实缺乏了应有的合作与探究,是对综合探究活动的片面认识和表层的理解,这将直接导致综合探究活动功能的异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水平和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
3.忽视用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来衡量学生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学习效果
学习评价是高中政治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的重要一环,但由于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综合探究活动的过程评价,不关心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查阅资料,不去深入体会学生在查资料、社会调查及相互间的知识观点交流碰撞中所获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仅以探究活动中某个结果论其成绩高低,是十分不妥当的。因为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综合探究活动课的设置、开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综合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感知、概括、提炼各种信息的思维过程中,运用知识,发现真理、揭示规律,从而培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评价方面有时会呈现呆板、僵化,习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评价模式来衡量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能力、合作态度、探究成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升,参与探究的激情难以迸发,积极性的调动难以实现,最终将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
4.家长、社区的配合问题
高中政治的综合探究活动课设置,其主题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生参与综合探究活动有时需要到社会中去深入地开展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活动,有些家长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工作人员不理解学生进行综合探究活动的目的,甚至还有的误解,认为学生不好好地在学校安心学习,跑到社会上搞什么调查,会影响学习成绩以及引发不安全因素,有的不予配合,有的应付了事。
此外,学生参与意识薄弱、教学时间有限等因素,也直接影响高中政治综合探究活动课的顺利开展。
三、推进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教师掌握新课程教学理念,是高中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探索性等特征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摒弃功利主义教学思想和唯成绩观。高中生在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具备运用书本理论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我们教师应当好综合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呐喊者、评议者,应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空间和方式的选择权还给他们,要积极营造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术研讨与竞争的氛围,让学生敢讲话、敢质疑、敢辩论,促使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从而使综合探究活动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
习、合作探究的舞台,实现在“做中学”。
2.积极探索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综合探究活动课模式,提高教学实效
目前,很多“综合探究活动课”都成了“表演课”。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早就设置好的探究问题,课前就指定或特别指导几位学生去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让这几位学生展示,课堂往往变成了为探究而探究的表演课。参与综合探究活动的主体就是几位被教师圈定参加“表演”的学生,而大部分综合素质不是很好,又跃跃欲试的学生被忽略了,不能很好地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课改教育理念。在此,笔者将自己在综合探究课中采用的“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做以下简要介绍。
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状态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坚持以学生合作为基础,以探究为目标,强调发挥学生群体的协作功能和活动过程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获取信息,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认知水平、综合素质的大幅
提升。
课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依照每位学生的认知水
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乃至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班上的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确立只有小组集体成功,小组成员个人目标才能实现的基本要求,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还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实现学习的预期目标。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通过长短互补、互相启发,发挥个人最大的才智与能力,实现思维的碰撞,才能将个体体验上升为集体智慧,提高各自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实现求学与做人的统一。
3.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综合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主导的作用
在高中政治课的综合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自主、合
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认真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当好活动开展的引路人、指挥官、协调员。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组织分组除了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知识能力、男女性别等差异外,还要适当尊重学生参加小组合作的个人意愿,努力使每个小组都成为团结、统一、积极、向上的学习团队。让各小组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分工协作、友好竞争。引领学生既要认真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要关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的观点与思路,如何做到论证严密、逻辑严谨。最后,还应发挥好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小组成员观点与论述的综合以及
成果的展示。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参与综合探究活动水平的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迁移能力的重要方法。
4.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完善小组评价,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探究活动的热情是上好综合探究活动课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评价,是激励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推进剂和兴奋剂。综合探究活动课,如果仅仅用分数高低或某个结果来评价是不可取的,这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
精神。因此,作为教师,不要吝啬我们的掌声和赞许声,应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诱发积极的情感共鸣,当然,对于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要给予适当的纠正与指导。
小组评价,不仅可以看出小组及成员的素质、能力、表现,特别是团队合作精神、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还可以强化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实现学生的个体间竞争转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间竞争,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每一次综合探究活动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内成员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等方式对学生综合探究活动整体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既要认真评价每一位学生、每个小组的收获与进步,又要客观地看待学生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反思教师自我对综合探究活动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得与失,以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策略。
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对综合探究活动的结果也应该作多元化的评价,我们教师要尊重差异,发展个性,鼓励创新。总之,有效进行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利用好评价这一支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主动发展,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体现。
5.争取家长、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的配合支持是开好综合探究活动课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学生的另外一个大课堂,综合探究活动课不是封闭的,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使学科知识变得鲜活、深刻,使能力得以拓展、延伸。学校和教师应尽量排足课时、创造条件,通过家长会、家长与学校、社区与学校联席会议等,大力宣传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涵,让家长与社会民众教育观得到逐步转变,为学校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课创造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如我校教师在开展政治生活模块《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综合探究活动课时,安排了一组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的居委会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委
员会的工作职能、人员配备、选举程序以及公民如何参与基层民主等问题,得到社区居委会干部和部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获得了许多第一手的感性资料,使学生对所开展的综合探究活动充满了信心和激情。
综合探究活动课作为高中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一个全新的教学形式,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诸如存在着一些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等方面的制约,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高中一线政治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理念,真正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就能使新课程的综合探究活动课得到落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中政治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的不断向前推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实践、反思、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元朝.对开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思考[M].教育在线,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