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经爱情名句范文

诗经爱情名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诗经爱情名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诗经爱情名句

第1篇:诗经爱情名句范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介绍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美感教育。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突破

(一)本课重点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结合教材小字资料和学生本身具有的文学常识进行,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二)本课难在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举例:同为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为何在内容上会有不同?婉约派李清照前期的词与后期的词词风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分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出现的原因。总结时探究“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并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指导学生完成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

为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可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针对重点难点设计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阅读教材,理--清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讨论,合作探究。文史联系比较,情景创设。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主题(导入新课)

师: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引入新课。这句诗出自哪里?

学生答:《诗经》。

师:那诗歌是如何产生的?同学知道自古以来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指导学生阅读引言《弹歌》了解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2)学生列举:先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二)多向互动,合作探究(新课讲授)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如《卫风氓》《硕鼠》等名旬,概括《诗经》的地位、时间、内容、特点、影响?

学生归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孔子整理编定。

特点: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现实主义)。

价值: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1)师: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能对他做一简单介绍?他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是什么?有何特点?

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楚辞: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诗歌体裁,亦称“骚体”。

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离骚》:屈原的长诗,楚辞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结合43页学思之窗,讨论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3.教师讲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和“子虚乌有”成语的由来,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汉朝时,楚辞盛行。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了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一赋。(定义)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著名的佳作是什么?

学生: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的,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表现出当时宏阔博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佳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

(过渡)师:在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数唐朝。其原因是什么?

4.唐诗――诗歌的黄金时期

师:(1)唐诗繁盛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从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方面入手回答)

生: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以诗赋为主。

(2)唐诗繁盛的表现

学生回答自己学过的唐诗,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按时期(初唐、盛唐、申唐、晚唐)归纳;也可以按诗人的名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句如何反映现实生活。探讨李白、杜甫诗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出示诗句引导学生自己分类,分清边塞诗和山水诗的风格。

教师播放歌曲《水调歌头》,过渡导入下一知识子目。

5.宋词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课后的探究问题“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考虑,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增加;②适应市民生活需要;③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利用课后的学习延伸,列举宋词的两大派别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名句,分析苏轼与辛弃疾、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词内容的不同就是时代的反映。突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

6.元曲

(1)利用学生正在学习的语文知识《窦娥冤》组织教学,元曲成就最高的代表之一,请学生介绍关汉卿的生平,教师展示关汉卿的《铜豌豆》活化关汉卿的性格。

(2)什么是元曲?特点?(结合教材分析,语言风格可以用《寞娥冤》中的语言来体现,这是学生要求背诵的部分)。

7.明清小说

(1)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魏晋南北朝――兴起(志怪小说);唐朝――(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适合市民欣赏);宋代――(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到一个新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基础);明清――空前繁荣。

(2)探讨明清小说繁盛的原因?表现?

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必修一、必修二所学,从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分析。

生:①封建专制越来越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表现――四大长篇古典名著、文言短篇小说集和讽刺小说。

(可以结合同学们正在学习的《林黛玉进贾府》及学生积累的语文知识组织教学)

(三)知新整合,拓展主题(小结)

1.完成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的制作。

2.结合本课所学列举“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

[教后反思]

1.知识体系构建明晰、合理。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因此,在让学生对本节所学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完成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的制作。

2.本节课始终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注重语文知识、政治知识的结合。

第2篇:诗经爱情名句范文

不久前收到您寄来的“祁人80年代情诗选13首”、“祁人90年代情诗选10首”、及“祁人2000年后情诗7首”,已拜读。

您的爱情诗写初恋,写婚姻,写爱情的千般旖旎、万种风情,写出了爱的三昧、情的哲学。爱情是最古老的诗歌主题,《诗经》的第一首《关雎》就是爱情诗,彼得拉克的《歌集》,但丁的《新生》,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都写了爱情。中国和世界诗歌宝库中,爱情诗浩如烟海,今天的诗人写爱情诗,怎样才能不重复别人,跳出窠臼,写出新意呢?

当今中国诗歌处于“双轨制”现象时期。一方面是平庸之作、媚俗之作、低劣之作泛滥成灾,一方面是优秀之作、真诚之作、崇尚真善美之作不断涌现。您的情诗属于后者。关于爱情题材,有些诗作不是写爱,而是写性,性不是,可以写,爱包括性,但性不等于爱。“下半身”写作不可取,因为它往往走入了误区。您的诗歌赞颂了爱的忠贞、爱的坚定、爱的纯洁、爱的高尚,这是对那些平庸之作的有力反击!认为爱的忠贞这一主题已经过时、已经老化的观点是一种短视的眼光。只要读读您的这些诗,便可觉察到上述观点的谬误。

我很喜欢您的《春》《给你》。“多少年后,当我从远方归来/在茫茫人海中/即使你认不出我风干的模样/也会看见我不变的心肝”。这样的诗句,出人意表,然而,给人一个惊喜。“高山陷落的时候/你不会陷落/群山之中/你是最高的山峰/山峰之上/你是惟一的风景”,然后是“大海枯竭的时候”――“生命终止的时候”,“你”和“我”处于何种状态,层层递进,逼近巅峰。最后是“你的容颜/可以一天天老去/但在我心中/你总是四季为春/在我生命的草坪上/繁衍为绿”。这些似乎都是“老生常谈”,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彭斯有这样的名句:“我将永远爱你啊,亲爱的,/直到海洋枯干。/一直到我所有的海洋枯干啊,/直到阳光熔化了岩石;我仍然永远的爱你啊,亲爱的,/只要生命不消逝。”莎士比亚有这样的名句:“爱不是时间的玩偶,虽然红颜/到头来总不被时间的镰刀遗漏;/爱决不跟随短促的韶光改变,/就到灭亡的边缘,也不低头。”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首无名氏的《菩萨蛮》词:“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这些都是千古绝唱,读这些诗永远有新鲜感。然而,再读上面我所引用您的诗句,并没有重复滥俗的感觉。这正是您创新成功之处。

您有一首《遗书》,写到“倘若终有一天,假如我死去/我的爱人啊,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哭泣/请从这一首诗中走下来/将这些诗句,抛向空中/让我的灵魂随你轻轻起舞……”这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32首:“如果我活够了年岁,让粗鄙的死/把黄土盖上我骨头,而你还健康,/并且,你偶尔又重新翻阅我的诗――/你已故爱友的粗糙潦草的诗行,/请拿你当代更好的诗句来比较;/尽管每一句都胜过我的作品,/保存我的吧,为我的爱,论技巧――/我不如更加幸福的诗人高明。”您的诗嘱咐爱人:“请从这一首诗中走下来”,是奇想;让爱人把你的诗句抛向空中,让你的灵魂随爱人轻轻起舞,也是奇想。您的诗还写到,让爱人带着你的诗,犹如带着你的身体,风雨兼程,赶回你的故乡那间你出生的小屋,再让她默念这首诗,读那些句子,再把这些文字一个一个撕碎,埋进故乡的土地,像埋进你的身体那样。这也是奇想。这些,都是莎翁那首诗里看不到的。莎翁那首诗的题旨是另一种,你的这首诗的题旨是你自己的,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用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歌颂了爱的崇高和永恒,有着独特的动人处。

你的诗《最美》,是在情人节写给妻子的。正式标明给妻子的诗,这是惟一的一首。内容是夫妻生活的诗,这也是惟一的一首。要从柴米油盐和锅碗瓢盆里发现诗意,并不容易。而您发现了,不是发现了“泰国辣椒,澳洲龙虾”,而是从“人间百味”中“发现”了爱情。人们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或者把婚姻比作“围城”,企图突围而出。而您不是,您恰恰相反。“你留给自己碗里的/叫做甜蜜/你放在我碗里的/叫情”,多么美好的诗句!“这个日子/坐在我对面的这个女人/在我的眼里/最――美!”俗语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您把这首《最美》当作这三组爱情诗的殿军,唱出Finale,恐怕也有深意存焉。

第3篇:诗经爱情名句范文

而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通过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鉴赏诗歌时,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教学,要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鉴赏教学中抓住诗人用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

李商隐作品中意象丰富,“灯烛”则是李商隐最喜用的意象之一。 “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传唱的名句,“蜡烛”象征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灯烛则又象征着友情。诗人远在南方幕府,想起北方的朋友,路途迢迢,不能相见。诗人荡开一笔,不写自己的相思,而是遥想未来:西窗下,烛光里,我和你面面相对时,再来述说我的相思之苦。可当诗人失望寥落的时候,灯又成为寂寞的象征。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中,探望旧日情人而不遇的诗人惆怅归来,灯既是他孤独的象征,又是他失落的真实再现。

范仲淹有这样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里“云”是“碧云”,“叶” 是“黄叶”,“烟” 是“寒烟”。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连波”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图 ,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正是这种寒凉的意境引发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 “更在斜阳外”的 “芳草”,即故乡亲人所居之处。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不道离情,却弥散着浓浓的离情别绪。而“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白居易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柳、月等,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提到柳,多与送别有关。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经典的情景交融的离别名句;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曲折柳歌,勾起了人们的故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第4篇:诗经爱情名句范文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尹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素手,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描写了织女的机杼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流如雨,最令人感叹的是:诗中不写河汉的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视。

水是相思

水难以逾越,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给人带来了痛苦,因此大多说诗词抒发的是相思之苦,或为友情或为爱情,成语“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证,且看王观的《卜算子》:“永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一道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眼的眉眼

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这首词,宛如一活泼的轻音乐,没有离别的伤感,而只有俏皮的描绘与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是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权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思,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纵观所有诗句佳词,均从不同角度,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使之流芳千古。

第5篇:诗经爱情名句范文

一、古典诗词与中国风歌曲的渊源

最初,诗和歌是一个整体,诗相当于歌词,歌相当于曲子。文人写出来的诗是拿来唱的。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诗经》里面的所有诗篇都曾是口头传唱的,只不过是有人将歌词整理出来了而已。中国风歌曲是采用有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及编曲技巧,由怀旧的时代背景与现代节奏完美结合,从而产生出含蓄、忧愁、优雅、轻快的歌曲风格。其歌词对古典诗词的传承是显而易见的。

探究中国风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传承模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诗词配曲式,词句提取式,语言改造式,意境化用式。

1.诗词配曲式

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如当年春晚上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就源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因为天后王菲唯美的唱风,感动了无数的痴男怨女、天涯游子,遂广为传唱,成为中秋佳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水调歌头》这首古典诗词就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扩大了影响。

2.词句提取式

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广泛地被一些歌词作者使用。一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的某些词句或意象,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歌曲与古典诗词丝丝缕缕的关系。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绕恋人相会的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融汇在一起,构成回环不绝的生死相许、心心相通的意境,把人的思绪引入鹊桥,令人流连忘返。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又使世人重温了古典诗词,享受到一种独具魅力的音乐文化大餐。

3.语言改造式

古文功底深厚的作者以仿古的字词、意境、节律描述当代的情感、事件、意愿等内容,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的气息,充满古典诗词的味道。这类作品可谓旧瓶装新酒,在词语上、句式上、意蕴上都与古典诗词的风格相似。如何炅的《看穿》:“醉了红颜/也罢/断了琴弦//问天涯/放了天下/也罢/送给人家”,黄的《沧海一声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涛尽红尘俗世几多娇”。还有琼瑶许多电视剧的主题曲、插曲《在水一方》、《海鸥飞处彩云飞》等等。古韵今吟,优雅深淳的歌词,带给人美的享受。

4.意境化用式

从古典诗词里汲取营养,化用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借古韵抒发今意,用当代的语言表现出来。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无数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意象、唯美的意境、深入人心的故事。这些已成为当今中国风歌曲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化用古典诗词意境的典范之作当属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歌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明显是借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种意境化用的歌曲还有陈瑞的《白狐》、周华健《刀剑如梦》、李宇春《倾国倾城》等。意境化用式创作的歌曲,常常将经典重现,显示出非凡的魅力,成为流行音乐中的宠儿。

二、如何让中国风吹进语文课堂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风流行歌曲,也为广大学生所追捧、传唱。然而中国风流行歌曲能否勾起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如何让这股强劲的中国风吹进语文课堂,促进课堂上古典诗词的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1.歌曲导入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起着激发学生兴趣、酝酿情感、创设情境、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歌曲导入更是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因为很多诗歌被改编或填词演唱,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歌曲导入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时候,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教柳永的《虞美人》时听邓丽君的《相看泪眼》,教岳飞的《满江红》时听罗文的《满江红》。常常会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比较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常常将诗风相近的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做比较鉴赏。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将古诗词和与之相关的流行歌曲进行比较鉴赏。两相对比更能突显各自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性体悟。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乐天想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听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中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学生经过对比就发现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违的爱情。

3.布置作业

改写改编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学生最怕做语段改写、扩写,但若改写或改编能和他们熟悉的流行歌曲有关就不同了。比方说李叔同著名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就具有古诗词的韵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古诗词改写歌词,提高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有更为深切的体会,如对《春江花月夜》的改写,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改编等等。

4.演唱背诵

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很多诗词都要求学生背诵,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背得快,忘得也快。一些较长的诗歌死记硬背难度很大。但如果加上曲调唱出来就容易多了。如教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学生课上跟随视频演唱几遍就背下来了,而且记得牢,记得久。没有配乐演唱的篇目如《燕歌行》这样的篇目,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加上曲调唱出来。同学之间竞争,看谁背得更快,唱得更有韵味。背诵加上娱乐的色彩就再也不用头疼了。

第6篇:诗经爱情名句范文

关键词:爱情诗词 水 意蕴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炙热、最深沉也是最美妙、最动人心弦的,爱情诗作为记载人类最美好情感的见证,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那么“水”是如何和爱情发生关联的?“水”的意象在爱情诗中又有哪些特殊的意蕴和文化指向呢?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美好情感之烘托

古代先民们缘水而居,有水的地方就有鲜活的生命。水在人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随处可见,也就成了诗歌中连带反映的必不可少的意象,刚开始时也许是无意识的,但重复多了就自然而然成了诗词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逐渐成为诗歌的原始意象:即指在人类早期形成的,带有一定文化含量的意象,是人类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经验的心理残迹。水具有纯洁、柔性、清丽、温婉、柔韧等特性,因而往往被赋予美妙的意象,婉转明净的水面,加上水边绿洲的垂柳、红蓼、绿草等在水光映射下摇曳生姿、风姿无限,本是人间最美好的浪漫处所,故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产生于此再正常不过。因而“水”也就有美好心境、美好情感烘托之意蕴了。《诗经》开篇首《周南・关雎》中男子对美丽的女子一见倾心,希望如关雎鸟一样一唱一和,而水边的“参差荇菜”左右摇摆,如同男子的心旌漾荡,不能自已,思念是苦涩的,但绝对是美妙的;《郑风・溱洧》中,仲春三月时节鲜花盛开,溱水洧水涣涣汤汤,充满无限春意和生气,如同男子四射的生命力,女子手中的芍药花鲜艳光亮,恰似容光焕发的脸庞,值此大好时光,青年男女自由结伴游玩,互赠芍药;东门池畔,男子在人群中早已选定了自己的情人,水成为了他们欢乐相聚的见证(《东门之池》);冬天的水冰冻三尺,刺骨寒冷,因此《匏有苦叶》中的女子希望在坚冰融解之前能够与心上人共偕连理;南唐词人冯延巳《谒金门》中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名句,水面本是风平浪静,猛然间被什么东西搅动,漾开阵阵涟漪,象征女子内心的平静被打破,泛起波澜,“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哦,原来盼望已久的夫君终于要回来了,枝上的喜鹊在声声报喜!宋代欧阳修词《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门前涨潮的溪水犹如女子心中高涨的情愫,奔腾撞击,因为要与心上人约会,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因为欢爱的短暂,故而生出“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的愿望,“红菡萏”在“花底浪”的轻轻撞击下摇曳生姿,无限浪漫,充分享受着爱情的美好。近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是一路用“水”咏情,“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抒发对美好爱情的深情眷恋。

流水浩荡无际、绵邈悠远的意境,犹如情感的悠久、绵长,“水”之意象又与情深意长有着某种关联。男性笔下的友情也多有此作,比如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个典型。在爱情诗词中,爱情的一往情深往往很多用水意象来表达:如建安诗人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唐代才女李季兰《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一以流水无尽烘托相思无尽,一以海水有涯反衬相思无涯,极写感情之深;李清照《凤凰台忆吹箫》中“念武陵人远,烟锁重楼。唯有楼前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晏殊《蝶恋花》中“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柳永的《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均深切地表达了爱情之绵邈深长。

二、失意情感之陪衬

水能益人,也能害人;能引发人的美好联想,自然也会使人想到其反面意义,“水具有运行的持续、延绵不断性,因而水每每被联想与表现青春年华易逝,容颜易老的不可复返性,从而让人在怀古悼今、怀旧自伤的感叹中,涌现出对人生爱情追求不如意的无限情感。”[1]撇开爱情诗的局限,更有失去故土与家园之痛,如李煜亡国后所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而在爱情诗词中,“水”意象最多的是喻指女子被弃或相思无望,作为失意情感之陪衬。《国风・召南・江有汜》中女子是一位商人妇,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全诗以“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喻己在情感上的沟沟坎坎,发出“大江都有小河、小沟、小港”之歧,何况人之爱怎能无风风雨雨的悲凉,以及“之之归,不我以”的悲痛。《卫风・氓》中则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喻女子被弃的苦海无涯。《邶风・柏舟》中有“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殷)忧”,以这飘飘荡荡不能休的水流来衬托被弃女子的愁思,有如千斤烦恼在心头。也有用水流的长远、深重来衬托相思的沉重和辛酸,用水流的各自东西喻覆水难收,如李白《妾薄命》和《白头吟》。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以上阕的“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来陪衬“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沉重和辛酸。清代田玉娥《送外》:“渡头千树老,江上一帆秋。无限临歧意,东西水自流。”言感情无法挽留,正向东西各自流去的水,不可阻止。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唐婉去世四十多年后,再次来到给他们两人留下美好记忆的沈园,写出词意十分悲凉感情真挚的怀念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昨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前两句有物是人非之慨,后两句由桥下之水直接引发的情思:唯有桥下绿水更令我伤心,这里曾是我们双双照影之处啊!此情此景,物是人非,天上人间、哪堪回首?其情之深可催人泪下。明人瞿佑说,这首“诗意极哀怨”“凄苦不忍多读”,可见水的烘托有多大艺术魅力!

三、距离与阻隔之象征

诗缘情,“物以情观”“情以物兴”。“人的感情总会因事物而触发,又用这种强烈的感彩去观物、择物,从而产生艺术联想,进行艺术构思,创造表现诗人思想感情而又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其形象既是客观事物的形象,又是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投射。”[2]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古代,辽阔的水面阻碍着人们的行动。因此,站在此岸遥望彼岸,心中自然引发遥远之意,充满惆怅与恍惚,水也就成了恋人心中的距离与阻隔的象征。最有代表性的品就是《秦风・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主人公来到水边,翘首伫立,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望着河的对岸,那里就是“伊人”所在的仙乡琼楼。在主人公眼中,“伊人”是那么飘渺不定,居无定所,虽目之所及,身却难以到达,所以在“白露为霜”“白露未”“白露未已”的时间进展中,反复追寻,不断求证,一会“i从之”,一会“i游从之”,但结果却是“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b”,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但却难觅踪迹,无法接近。这隐约飘渺的意境,加之主人公不为艰辛反复追寻的身影,令千百年来的读者为之动容,为之感叹!而“秋水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也早已超越了情爱的范围,成为人们慕悦和向往之情的指代了。《周南・汉广》也是一首“求之不得”的情,樵夫偶见汉江对岸有个漫游女,不禁对她产生了无限爱慕之情,可是想追求她却难之又难。男子反复唱到:“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浩浩汉江成了爱情的阻隔(象征世俗的桎梏),求之无果,只好退而求其次,只要能接近她,即使在她出嫁时为她做个马夫,为她打点嫁妆,也甘心情愿。可见,水带给上古青年男女无数的情思与希冀,但结局又多是求之不得的遗憾和痛苦,对情感和的呼唤在苍茫大水上显得格外强烈而无奈。《诗经》中“水”的这一象征成了后代诗词创作的一个原始意象,许多诗人在诗中都有应用。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是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长久相思的名作。诗篇描写了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零如雨。“最可感慨的是:诗中并未怨恨河汉宽阔无边,而是着意强调它‘清且浅’,两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无法交谈。这才是最让人心摧骨损的创痛、地老天荒的遗恨。”[3]唐代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开头两句揭示地理距离,象征阻隔,有憾恨之意,“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跌宕之间,深情毕见,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时日。全词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虽为水阻隔却仍然坚定和执着,这正是爱情如水的真正意蕴。

当然,爱情诗中的水意象所具意蕴远远不止上述所列几种,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和探讨,如“言志时象征道德”说,“清水”“浊水”分别指代清明政治与黑暗,等等。但总括起来,无外乎烘托爱情的美好和甜蜜、情感失意时的衬托和点缀以及象征爱情(也可以超越爱情)的隔绝与阻断,由此可见,水意象在爱情诗词中屡屡出现,形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水文化。

注释:

[1]王立:《水与中国文学――传统文化物我关系一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75页。

[2]霍彩霞:《爱情诗与水意象》,文学教育,2008年,第9期,第37页。

第7篇:诗经爱情名句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词的学习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知诗词的基础上学会初步鉴赏古诗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中考对古诗词的要求不高,只在“积累与运用”题中默写名句,“古诗鉴赏题”也只考查学生对诗词大意的了解,于是,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只是读读、背背,对内容点点了事,未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优美境界,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目的,以致初中古诗词教学显得相当苍白。笔者认为,有必要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诗歌海洋中吟咏性情,在古典文化里陶冶性情,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里放飞心灵,唤醒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诗词的意象、主题、诗人主体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诗词鉴赏审美能力。

一、探究诗词的意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明朝诗评家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只要把握了诗词中的意象,就不愁对整首诗境的领会了。探究意象,可采用“合作研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一般会提出“意象是什么”“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小组搜集资料,然后交流研讨,解决问题。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和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诗词意象。“所谓意象,不是模仿的客观生活形象,而是根据生活形象为素材所创造的意中之象——理想的审美形象,渗透诗人情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李白《静夜思》诗里的那一轮明月,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只需稍稍点拨,学生很容易明白诗歌里的“月”是诗人寄托思乡怀人情感之物。而学生也从搜集的更多写月的诗句中发现,“月”的这一传情达意的作用在古诗词里比比皆是,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通过举例、引证,至此,学生对这种在古诗词中反复出现、表达特定情感的惯用意象开始有所感知。

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电脑室、图书馆、印发相关资料等多种资源,指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诗词意象的资料,并分小组交流研讨,分类整理资料,将古诗词惯用意象(如“柳”“酒”“水”“梅”等)及其含义,代表性诗句及理解等内容整理成表格或文章的形式,作为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学生在对诗词的分类整理、交流讨论中,通过体味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把握作者隐含在内的思想情感,学会思考各种意象在中国人意识中的文化意蕴,培养和发展了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探究诗词的主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说:“教学生学习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探究古诗词的主题,正是着眼于诗歌的整体,让学生把学过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或同一主题的诗词进行整体感悟和理解,使他们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理解,甚至上升到文化、生命的层面。

第8篇:诗经爱情名句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诗词;审美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美读

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关键在于读,而现在许多学生读诗词还停留在唱读、念读状态。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中学生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我们提倡审美的读法,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美读”。

(一) 调动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组合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是由以前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而引起对与其在时空上接近、在情状上相似、在特点上相反相比照的食物的回忆。可见,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因此,要调动学生想象就要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参与,没有诸多生活经验的参与,联想、想象便不可能产生。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审美经验,产生了联想、想象,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才会产生相应的美感。这样,美读才有了可能。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可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造成一种氛围,使学生进想和想象的空间。这种导入设置,既指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做好情感激发的铺垫,更包含运用绘画、音乐、艺术及多媒体视听艺术来开启情感之门。如教学李商隐《锦瑟》一诗,先介绍诗人凄婉的爱情婚姻背景,随后美读时再伴以古筝名曲《汉宫秋月》。醢声深婉沉郁,如泉淌幽涧,如怨女和弦,渲染了浓烈的情感氛围,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并深入到美读层次。

(二)美读组织形式

(1)教师范读。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大多配有教学朗读磁带,这给诗词朗读教学带来了诸多方便。录音磁带是否可以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朗读呢?窃以为教师现场饱含真情的美读是磁带录音不可取代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自己的音色、音质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朗读的诗词当堂范读,那么学生更易受到感染,效果会更佳。我教李清照《声声慢》时,范读中配以优美凄清的二胡乐曲为背景音乐,深刻把握词的基调、节奏、韵律,认真领悟词的意蕴,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进入角色,完全沉浸在与作者感伤灵魂的共鸣之中而发之于声。我的情感和语调随着词的内在气韵而波颤,转曲顿挫,幽咽低回。朗读结束时,我自己已双眼润湿,教室里雅静无声,学生们闪动着湿亮亮的眼眸沉浸其中。显然,此时学生情感的心扉已被打开。

(2)学生朗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词的感受也各异,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学生这一鉴赏主体。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美读,除了要提示节奏、韵律、情感基调等要领,还要注意设计读的方式。如分小组或分声部找不同层次不同音色的学生读同一首词,或低回婉转,或音韵朗朗,或妩媚别致,或底蕴十足,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更能使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去体会诗词的音律之美和意境之妙,从而为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做好准备。

二、美赏

(一)制造欣赏氛围,激发审美情趣

可通过音乐、绘画、语言和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多角度地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这种以“趣”入手,结合诗词内容精心营造一种美赏氛围的教学策略,尤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创设特定情境,体味意境美韵

教学中让学生进入特定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想象大增,而且情感激越。教学的责任,就是教师以同样诗意的描述,将学生带入境界,把握写作旨趣。如教柳永《雨霖铃》就可采用图画展现法,先让学生欣赏一幅明代的《雨霖铃》插图(明代刊画,引自《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321页),然后播放一段音乐电视片《送别》,学生渐渐沉浸在一种清凉幽婉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畅谈美读体会,学生们得出最强烈的感受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我把这一点作为赏析讲解的切入点,让学生深切体会词境中“长亭、兰舟、江水、寒蝉”、“杨柳岸晓风残月”和“暮霭沉沉楚天阔”等意象所寄蕴的诗人的情感,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觉空间和想像空间,打开了学生欣赏作品美韵的视窗。

三、美说

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凝练、准确、优美和雅致,有助于把诗词意蕴、意境等审美因素原汁原味地传达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作者审美体验的理解,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我教柳永《雨霖铃》时,在对“长亭”这一意象进行赏析时,引述了“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等名句,加深了学生对“长亭”这一意象在词中所包蕴的含义的理解;讲“杨柳岸晓风残月”,我吟诵了《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胥觅封侯”,欧阳修《蝶恋花》“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等名句,探析了“杨柳”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殊的指代含义;在对柳永词风格进行赏析时,我把柳永词与苏轼词进行比较,引述了俞文豹《吹剑录》中的记载:“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生动地说明了柳词的婉约风格与苏词的豪放风格。这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催化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欣赏,同时又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此外,适当地采用排比、通感等文学性较强的修辞语言,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也是激发学生听课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美赏方法。

第9篇:诗经爱情名句范文

关键词 生存困境 哲学思辨 诗性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raining Qualification and Ability Beyond Survive Dilemma

――Analysis of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Training Objectives Reached by the

Classic Novel from the Ming and Qing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Point of View

WANG Haip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Abstract The ultimate goal of colleg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s to create a "sense of the world", so that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to survive beyond reality qualifications and abilities. Ming classic novel is the carrier of deep thought, exquisite artistic creation, reading subtle,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self-esteem, aggressive, intelligent erudite and ultimately achieve "poetic dwelling".

Key words survive dilemma;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poetic accomplishment

明清经典小说从本质上看,它是思想和艺术的载体,是一种美的创造,它外在的形式层面表现为优美,在思想意义方面表现为深刻,在道德文化层面又呈现为崇高。因而明清经典小说的阅读能使学生一方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情操,另一方面对自己乃至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意义世界”,并使大学生具备超越生存困境的资质与能力。具备了这种资质和能力,才能拥有健全的价值观和坚韧的意志品质,才能自尊自爱、积极进取,才能最终实现“诗意地栖居”。

1 自尊自爱、平等独立的婚恋思想

爱情是生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可以是提高生命价值的华贵之物,也成为了一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的避风港,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大学阶段如何正确对待爱情和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尤显重要。明清经典小说中的爱情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且能从不同角度进行熏陶,使大学生的爱情观更成熟,更具责任感。

爱情是最具生命意识的情感,爱情的神奇力量直接作用于人的生命底层,对人的精神、生命之刺激是最深刻的,对人的生活、行为之影响是最深远的,恋爱意识就是生命意识。“三言二拍”中的卖油郎秦重真诚地爱慕花魁娘子莘瑶琴,最终赢得了爱情。而杜十娘虽为歌妓,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用生命捍卫了爱情的尊严。聊斋爱情更是美不胜收。名妓瑞云从绝代佳人变得极丑,贺生却不以美丑论爱情,仍对她痴情不改,这是无条件的知己之爱。黄生对牡丹花神香玉忠贞而不猜忌,演绎了穿越古今的生死之恋。《红楼梦》中爱情更是独步古今。薛宝钗妩媚风流,林黛玉风神灵秀,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碰撞,又给我们带来意味深长的启示。现实生活中,身为女孩,以洁身自好、经济独立、内外兼修为美,身为男生,以大爱于心、宠辱不惊、智勇双全为帅。爱情而不滥情。读古典会让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大学生端正恋爱态度,处理好爱情与学习两者的关系,在交往中遵守道德规范,彼此真正尊重,让青春在快乐与充实中愉悦度过。

2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

信念是促使人产生意志的内在动力。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中国式教育下顺利成长,往往经受不住严重的挫折和考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加上大学时期学习的压力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常常产生焦虑陷于困顿。这种困顿既可以把人百炼成钢,也可将人压得粉碎。当代大学生肩负重任,中国梦的实现需大学生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和百折不回之精神,以应对来自多方面的困境。

明清经典小说为我们提供了多方向多角度的精神榜样。《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外柔内刚,具有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由坚忍而坚韧。他决心匡扶汉室,以天下为己任,虽遭受多次大败,但始终没放弃自己的抱负,最终赢得三分天下问鼎华夏的资格。《西游记》里取经中的孙悟空是把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在一起的典范。大闹天宫展示了他追求自由、桀骜不驯的一面,而西天取经使他归于正途,为取得能拯救人类于水火的真经而努力拼搏。因而也成了他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固然美好,可如果生活中都像孙悟空一样无限发展个性自由,势必对他人的自由构成伤害。所以孙悟空放弃花果山的享乐生活,实际上是超越了对个人自由价值的局限,而把普度众生作为更高更远的追求,达到更和谐美好的境界。明清小说中,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经典小说滋养下的大学生必会具备高远的情怀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拥有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拥有充分的自信和坚定的意志品质,拥有了无敌的内在软实力,也必会增强生活和事业的竞争力。学会在生活中正确对待挫折与压力,逐渐在学习生活中体现出自尊与自信,只有如此才会在未来人生道路上风雨无阻、日夜兼程。虽路漫漫而始终锲而不舍,终成大事。

3 睿智博学、思维缜密的哲学思辨能力

在中国哲学史上,以佛释道思想为基础的哲学思想,是一个视野开阔、境界高远、观念众多的思想体系,其充满理性的思辨特质,在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吸引和滋养了后代的无数作家。明清文学作为古典文学的最后阶段,中国思辨哲学的丰富资源更是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培育了他们的悟性智慧,使明清经典小说更具引人入胜的思辨魅力。

儒释道思想互补是明清小说的文化特征。小说借用儒释道观念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充满了哲学思辨意味。《三国》中的诸葛亮,魅力四射,光彩照人,他是具有大智慧、具有超凡力量的人,他思维缜密,对事情分析透彻。诸葛亮的这种大智慧一方面体现在他渊博的知识储备上,小说中的诸葛亮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熟读了古今典籍,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善于灵活运用各个门类的知识。隆中对可以说是他的天才预见,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极富有文采。在隆中对中始终贯穿着相对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比如强弱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相比于袁绍,“名微而众寡”,但是曹操能打败袁绍关键在于“人谋”,再比如隆中对中体现出的“既要有为,又要适时不为”的思想,不可与曹操“争锋”,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最后等待时机,才能一统天下。小说中刘备的发展都是沿着诸葛亮的这一思路发展的,违背了就必遭失败。可见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深厚的哲学修养。小说中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更是他灵活运用道家相对主义和辩证法的杰出范例。虚虚实实、利用矛盾,舌枪唇战中取得了最大的战略利益。

《红楼梦》对世情生活的描绘已令人叹为观止,它所开拓的思维空间更非寻常作品所能达到。其中的盛衰之理、穷通之运虽不失其真,然又扑朔迷离、变幻莫测。这一切,得力于作家的阅历和修养,同样得力于思辨能力和悟性智慧。《红楼梦》中静极思动、乐极生悲,以盛写衰、以乐写哀,有其深刻的穿透力和尖锐性。《红楼梦》中人物对应或者对立是普遍存在的,甄士隐和贾雨村,一个秉性恬淡,一个热衷功名,一冷一热,一沉一升,荣枯易位,真隐假显。李纨清心寡欲,王熙凤欲壑难填;黛玉孤高自许、宝钗安分随时;体现在宝玉人生态度上的庄禅心境,宝玉的言论中也透出一种深邃的思辨的色彩。

小说中的哲辩思想,兼顾了永恒与变化的双重要求,使自己既可因为永恒信念而安身立命,又可因为变化之理而勇于创新。如此人生方可动静得宜,收放自如,把握当下,充实并快乐着。阅读这些经典,品悟其中精髓,能使浮躁中的大学生沉潜下来,宁静以致远。这些精彩段落,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益莫大焉!

4 典雅自然、明慧澹泊的诗性修养

学会诗意地栖居,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与向往。诗意栖居的本质在于激活生命的本来灵性与本能追求,给学生的梦想插上翅膀,使未来的生活更有意义。近年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议题,而提高幸福指数才是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正印证了一句话:“教育不在于给予什么,在于打开,就像诗,给我们第三只眼”,这种诗意的美会使人的心灵净化、升华。

《聊斋志异》与《红楼梦》被誉为小说史上的双璧,一文一白、一长一短,极富诗性美。《聊斋》中的优秀作品堪称美文,思想美,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如《宦娘》中的爱情以音乐为媒介,它的整体构思是建立在《诗经》中的名句“琴瑟友之”之上,《黄英》写菊精,显然是借陶渊明的意向反做文章。而实现诗意的栖居,是整部《红楼梦》所追求境界,就是诗意恋情、诗意栖居和诗意生命永存永在的梦。《红楼梦》发现了一个具体的就在每个人身边的诗意源泉,这就是女儿身上所负载、所蕴含的诗意。贾宝玉、林黛玉、妙玉、香菱都向往诗意栖居,丰富细腻、立体复杂、优美动人的红楼世界,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明清经典小说中的诗意以特有的浪漫性和自由性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和积极的发展思路,在涵养品性、达成教化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成为大学生走向现实理想和人性深度的标尺。其蕴含深厚的诗意直接影响人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情怀,它以其或崇尚理想自由浪漫、独立完满,或慷慨激越、浩然旷达,坦对祸福,对于创造学生诗意的生命形式,改变精神境界,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体现,让大学生在心灵交流、情感传递中充实人生,实现幸福的真正提升。通过明清经典作品的感悟,让学生发现美的真谛并学会艺术化的生活,使学生在丰富的人文情境中快乐学习,从而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摒弃浮躁,远离功利,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愉悦和诗意,在多种艺术的交织和沟通中提升能力,在创造和发现中激发灵感。进而张扬个性,放飞梦想,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魅力,并以此构成现代大学的软实力。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明清经典小说思想艺术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NJZC13310

参考文献

[1] 周思源.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M].北京:中华书局,2006.8.

[2] 樊浩.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态及其知识生态[J].教育研究,2005.8.12.

[3] 吕启祥.红楼梦寻――吕启祥论红楼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