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教体局的统一安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3月22日开始,3月29日结束,期间有33位各单位选拔来的优秀教师汇报了他们对新教材的认识的处理。现从两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成绩方面:
(1)参赛教师基本上都是新面孔,是在新课程实验中涌现出来的教学新秀,他们理念新,素质高,角色定位准确,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二年级这个学习的特殊阶段把握较好,注意了复习和教学新知相结合,注意了逐步由识字向读写的过渡,注意了习惯的连续培养。对同一内容的处理各有千秋,使人明显感到,课堂上离“教参”渐“远”,离学生更近,在组织中激发兴趣,在参与中因势利导,在评价中总结方法,学生学习环境更为宽松,主体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自主体验,有效合作,探究创新在课堂上随处可见,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教育思想也得到较为充分的贯彻。
(2)这次活动的评委仍和过去一样,由教学骨干和教研员共同担任。23位评委大多数参加了去年的教学竞赛,是我市新课程实验的排头兵,他们用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看待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既是评判者,又是学习者。在当天最后一位教师教学完毕,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感受,总结得失,独立打分,并且都写出了文字总结,我们相信赛讲中教师的经验首先会很快在评委们所在的学校推广。
(3)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我们的教学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只是二年级学生,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比过去更浓了,思维更活跃了,爱读书了,爱写字了,爱积累了,敢于发言,特别是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学习感受,能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甚至还能给老师出一点“难题”。教改着眼于学生,落脚于学生,由此我们对今后的实验更加充满了信心。
(4)教学竞赛不是只为了给参赛教师分出个名次,而是要通过活动推动和引导我们整个实验能有效的向纵深进行,这是主办者的意图,也是广大教师的愿望。从第一天开始,就有大批来自各乡镇及局直学校的老师踊跃听课,我们既为这种现象高兴,同时也为安置他们做了不少工作,好几天都是人满为患。听课秩序井然,他们认真的做记录,不但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还特别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有时也积极参与了教学互动。除了主办学校的老师上完课就赶来听课外,尹庄、焦村等地的老师积极性更高。在市一小赛点我们发现,有不少人是站着听课,还有人在连站都没有地方时,又匆匆赶往实验小学去听数学课。
(5)据我们了解的一些情况,很多单位都以非常积极的心态看待竞赛活动。有不少学校都是校长直接抓选拔和参赛,他们放大了教学的准备过程,做到了一人参赛,大家提高,可以说任何一节好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节好课就是“研”出来的。试想,搞一次活动,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在新课程的旗帜下更加凝聚,我们对课改的认识更趋统一,我们整体队伍的水平能更上一个层次,这不就是最大的收获吗?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要遵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办事,不能随心所欲的搞教学“拼盘”。比较突出的表现是有的教师故意的混淆了课时的概念,取第一课时之头,用第二课时之尾,用意十分清楚,是想展示自己创设情境和拓展训练的水平,想给听者一个“亮点”,殊不知这样做违背了学习的规律,淡化了教学的主体,其实也不会收到多少效果。
(2)要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眼中,不能有死角。我听课坐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上,比较多的看到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冷落后的表现。这些学生在教学初始,和其他人一样的兴致勃勃,也许是担心老师看不见,举手时还特意站了起来,有时还向老师发出了请求的声音,但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只叫靠前面的学生发言时,他们就渐渐的不举手,继而伏在桌子上,甚至相互交谈别的事情,在那时,我才深深的觉得自己过去的如此做法对学生有多大的伤害,我要呼吁我的同行们,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边、远、差的学生,给他们表现和进步的机会。
(3)提倡超越教材,但必须有正确理解教材、尊重教材做基础,不然只能偏离方向。我们这次选定的内容有两个,一是识字7和识字8,是识字的新的形式,二是课文教学,因为学生即将进入第二学段。有的教师对识字教学的处理方法还和一年级时大致一样,字还是一个一个的教,一节课只教学两、三个生字;对阅读课文还是如过去一样一步一步的引,忽视了默读的训练。其实编者已为我们做了暗示,课后生字只是对重点做了提示,在抓好朗读的同时,又提出了让学生学习默读,这都是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学习需要安排的,今后我们还加大教师自学的力度,既包括教学理论,也包括新教材。
(4)要从教育的全局考虑,对学生的潜力要合理开发。我们有比较多的课堂安排的太满,没有给学生留下课间“喘息”的时间,有的教师用物质刺激,使学生始终处于非常亢奋的状态,我认为,学生的体力和脑力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过度开采,不利于他们持久的发展,最起码不利于他们下一节的学习。
关键词:高等学校 语文课程 教学档案 信息化管理 档案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是指高校在从事各类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信息资源[1]。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作为高校课程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语文教学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的状况,是高校进行语文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融入,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文本类资源
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涉及到许多文档资源,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指令性和指导性文件,如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规划、教育教学计划、语文教学课程设置、新生招生、毕业生分配、毕业生就业、肄业生记录等方面的有关指示、计划、规定、细则、办法、记录等文件资料以及综合性教学文件材料,如高校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语文教学管理办法、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与条例,教学工作的各种统计数据报表。
(二)语文教师师资类资源
高校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对语文教学的有序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经验的不断提升和积累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因而师资类资源是语文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是师资培训类档案,如语文教师未来发展的规划与计划、教师培训实施进度、教师培训考核和总结、委托师资培训、出国进修培训等资料;其次是师资学术类档案,如语文教师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教学科研成果。在各级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教材、专著、译著。最后是教研室档案,如高校语文课程教研室的教学总结,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教师教学质量及各类竞赛结果、奖励材料、教学情况调查表。语文教师工作量的规定、核定、执行情况、各学期的教师工作量等统计数据资料。
(三)学生类资源
学籍管理资料,如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管理卡、学生成绩记录卡,在校学生花名册。学生学籍变更记录,如有关学生升级、留级、转专业、转学校、休学、转学、复学、退学等的记录资料。学生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处分记录资料,学生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档案资料。完善的学生资料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针对学生各自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四)招生、毕业、就业类资源
招生类档案,如招生计划、招生简章、学校介绍、专业介绍、新生名单,委托代培计划与合同、招生工作总结等。毕业生分配资料[2],如毕业生分配计划、方案、报告、总结、分配名单、毕业证书发放记录、毕业证书存根、供需见面的计划、合同。毕业生质量调查资料,如高校对毕业生质量调查的规划、计划、总结、调查表,用人单位的审核反馈意见。毕业生就业资料,如校园招聘会、用人企业名单、招聘计划与指标、招聘条件细则、就业合同签订记录、就业信息反馈资料等。
(五)课堂教学类资源
课堂教学类档案,如语文课程任务书、课程安排表,课程进度表,语文教师任课安排表,典型讲义和教案,各种课程的考试题库。实习、实验、实训、校企合作类档案,如语文专业类学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教学实验、实际训练、校企合作方面的资料。包括上述教学活动中的规划、计划、大纲、总结、指导书、讲义、协议、合同、结果鉴定、报告等。教学管理类档案,如语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数据上报等资料。
(六)教材、专著、论文类资源
教材、专著类档案,如高校语文教师及职工自编、主编、参编、撰写出版的各类教材、专著的正本[3],语文教材的使用目录,教材的购买、入库、发放及使用记录。论文类档案,如高校具有保存价值的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其评审意见资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获得者名单、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及其有关审批文件和资料。
二、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量在不断增加。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和技术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检索和查询能力,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改革创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是高校语文课程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面对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教师通过建立语文学习网页或社区能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下达学习任务和上传学习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建设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对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乃至高校整体档案的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实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拥有的强大的数据计算、信息资源检索和查询、数字信息资源存储、远程网络传送、不同语言文字自动翻译等功能,以及功能完善的各类教学管理数据库系统,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处理和加密,会变得更为规范、准确、高效与安全。反过来,数字化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又为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基础。
(三)有利于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档案本身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完善的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与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美整合,能够进一步满足教师、学生、教研机构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便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速了信息的存储、检索、查询、调用、分析等过程。教学档案的建立,能够促进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4]
(四)增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对时展的适应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水平的迅速进步,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实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管理条件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才能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来自于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方面应有的信息资源保障,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及时适应21世纪10年代以及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分类
(一)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是以纸质载体为主,档案管理人员的数据录入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且查阅非常困难,且需占用大量的存储库房、橱柜和档案架和空间。而数字化档案克服了这些缺点,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可方便地无限量地复制。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是指由纸质档案转变为以数字化方式存在的电子档案,也可以直接称其为数字化档案。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
经过数字化建设所形成的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联网,才可以实现在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网络范围内的用户对其资源的共享。因此,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是最终实现其资源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功能有多种,如网络教学、网络实习、网络作业、网络题库、网络归档、网络组卷、网络借阅、网络检索、网络传送、网络复制、网络上传、网络下载、网络获取、网络存储等。
(三)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安全化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其网络化带来的最为突出的问题[5],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升级管理系统、加强保密措施等方法逐步加以解决。因此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首先是得解决安全保护问题。要防止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设备及网络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攻击等因素造成的损毁和遗失。其次是安全保密问题。对于涉及保密的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需要采取相应的保密管理措施。所以,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程度也应分为完全公开、部分公开和完全保密进行管理。
(四)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服务化管理
对高校语文教学档案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与高校语文教学档案内容与载体相关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校内的校园局域网、本地的城域网,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广域网,乃至互联网进行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并可以同时开展对校内外学生、学校、社会各类用户的教学档案网络服务。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方式有多种,如查询、检索、复制、下载、传送、存储、链接等。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安全化等特点。语文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了信息存储、查询、提取的速度,并且能够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间内的不同需求,同时对高校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香.浅议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25-227.
[2]谭鸿雁.认证服务视角下的高校教学档案资源建设[J].兰台世界,2011(5):42-43.
[3]谢芳清.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09(3):15.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广大中职生进入职业岗位后,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软件的“帮助文档”的阅读理解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对销售合同、销售发票、银行票据的阅读理解能力;办公文秘人员拟写通知、启事、计划、总结的书面表达能力;机电专业学生的撰写产品说明书的能力;……。因此,广大中职生将来从业过程中广泛运用语文知识,展示语文能力,成为其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育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培育职业素养
广大中职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服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从读懂到读通,为从事职业活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引导中职生正确筛选、整理专业信息,特别是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能有效获取职业岗位所需信息。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的文章。如会计专业学生要阅读会计从业人员入职以后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文章,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的修订或新颁布的文件,为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搜集职业相关的信息,在阅读理解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二)提升语文表达能力,培育职业素养
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中职生走向社会后,从事某项职业,适应某项工作岗位,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有目的地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提升适应职业工作情景的交流能力。同时,要提升中职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是密切联系职业活动需要的应用文撰写能力,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通知、启事、单据、合同、协议等应用文的书面表达格式与要求。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职业素养
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育广大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一是围绕职业生活确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努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特别要针对相关行业的职业活动要求和典型任务环境,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说明书,会计专业财务状况说明书、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说明书等。
三、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首先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要有明确的语文知识传授目标、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语文素养培育目标以及基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任何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素养培育形式,将会弱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甚至产生无效课堂。
(二)确定职业素养培育的组织形式
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在明确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需要选择恰当的、合适的组织实施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我们可以合理选择说、演、唱、赏等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
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教师需要事先谋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全面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一方面以活泼、生动的组织形式,吸引广大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发挥语文课堂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积极作用。
(四)总结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成效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怎样的特点呢?
综合性学习可以体现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综合性、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是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语文学习的特征。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活动习得知识,充分发挥自主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提升创造力,怡养品格。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也是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综合;还是学习方式的综合,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
二、活动性。
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形式。通过活动整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亲历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策划、实施、参与、协调的能力及合作精神,通过活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活动性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活动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他们学会在各个领域里运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
三、自主性。
综合性学习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应突出其主体――学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确定活动方式,自主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决定学习结果的呈现形式,自主进行活动的评价总结。
四、探究性。
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实施综合性学习,应“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探究性要求重过程、重体验,“‘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
五、开放性。
首先体现在重视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学习空间向自然、社会拓展。还体现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等的开放性上,学习时间向课外开放,学习内容向书本外开放;可以就指定内容开展活动,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可以自主选择,可以是讨论、辩论、演讲,还可以是观察、调查、访问等。评价方式多样化,可以纸笔测试,可以观察记录;评价主体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学生;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相互评价。
基于上述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自主开发,因地制宜用好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 教科书所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有限的,它仅仅是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极好的范例,语文学习的涵盖范围、深入程度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丰富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灵活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学习才有源头活水,长流不衰。
(二)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渗透、落实在语文课程的理念和操作中。指导者应根据本地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涉及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加以必要的变通和调整,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课程资源,扬长避短。
(三)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第一,设计和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明确的目标指向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指导者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胸中要有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相应学段的“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第二,开展跨学科、泛学科综合性学习,基本目标不要偏离语文。
(四)全面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以专题形式开展的较大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一般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展开、成果展示、反思总结四个环节。
(五)恰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键词:职高 语文教学 教学现状 有效创新改革
就职业学校教学目标的设定来说,主要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社会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简单的停留在技能方面,而是涉及到了人文素质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鉴于这种情况,语文课程教学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作用就显得越发重要了。但是就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现状来说,效果似乎还不太理想。
一、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职高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性。而就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来说,似乎还没有发挥出在课程教育改革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一)学生对具体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
就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对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究其原因应该包括了以下一个方面:一是学生本身的语文基础可能较为薄弱。就职高学生的知识底子来说,不仅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可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还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集中精力和注意力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可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之二在于学习氛围的营造上。就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来说,如果整个班级都处于比较积极的学习状态,那么自然而然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将一些学习习惯哪怕不是太好的学生吸引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和古板
目前职高语文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程度较低的问题之外,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陈旧和古板也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文字和理论进行呈现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将具体的文字内容从书本上搬到黑板上的话,学生是很难对相应的教学过程产生兴趣的。
二、职高语文教学的有效创新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这两方面的现状。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职高的语文课程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呢?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以及教学理念的有效创新
现阶段要对职高的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应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倾向进行全面掌握的话,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再来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调动的话,就会是比较简单的事了。
在语文课程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建议教师最好能花费一些时间对学生的爱好以及兴趣程度比较高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解,从而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对职高的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进,教师还应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创新。
(二)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
创新职高语文课程教学,除了上文提到的转变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之外,还应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效的运用。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阶段职高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引入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就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来说,不仅能有效提高现阶段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丰富有限的教学手段,还能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从而提高整个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职高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除了面临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和教学方式过于陈旧等问题之外,在具体教学氛围的营造上面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建议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并且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对具体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争取为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作出相应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苏炜.高职高专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7:60-61.
[2]杨富荣.加强语文导学艺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浅谈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学时代,2012,14:68.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课堂
初中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又是对学生各方面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课程,因此,就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建立来说,不仅是新时期条件下,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从课程教育改革内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下文中,笔者首先主要从现阶段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情况入手,就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进行阐述,进而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详尽内容,就其有效措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供参考。
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有效课堂构建必要性分析
通过前文内容论述,我们已经清楚的看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培养的重点课程,虽然改革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似乎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手法革新不足
教学手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载体,是学生吸收知识、消化知识、积累知识的基本途径,教学手法的有效性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课改伊始,在趋势和潮流的推动下,许多教师也投入了很多激情和热情在教学手法的改革上,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持续一段时间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出现倦怠情绪,教学状况又回到课程改革前。
(二)教学氛围枯燥
就目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除了教学手法革新不足问题的存在之外,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枯燥的教学氛围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语文教学是一门灵活程度较高的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及合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语文教学中,学生多数不在状态。
就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有效课堂的构建势在必行。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不仅能从学生角度出发,促进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同时还能有效改善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不仅能够落实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还能促进初中整个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统一。
二、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综合上文所述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教学手法革新不足以及教学氛围枯燥等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完善,是初中课程教育改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实际,学校首先应加大相关宣传,将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上日程,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向上的改革氛围。比如,在每周例会中,校领导可以将高效课堂构建相关内容作为一个单独的议事,对上一星期的构建工作进行总结,并就下一星期的主要任务作出指示;其次,还应积极稳妥的落实绩效制度,将课程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绩效成绩联系起来,激发教师的工作自觉性及工作热情;最后,应不定期的组织人员进行听课与抽查,保持教师们的工作干劲。
(二)从教师方面来说
除了学校方面的努力和重视之外,教师还应积极配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深入理解课程教育改革的指示及内容,不断进行教学手法的探索和发现,争取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作出努力,其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内容,充分认识语文课程教育改革的精髓,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其二,转变教学手法及模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充分应用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等多种策略,综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比如就《皇帝的新装》这一教学内容来说,具有很浓厚的童话色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完成基本讲解之后,以动画的形式将故事的情节展示给学生,必然能够激起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热情;再比如就《口技》这一教学内容而言,建议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教学的模式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事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一些口技的资料,或者通过一些表演的音频来开启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符合教学主题的氛围,让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讨论的重点及主题,控制好讨论的时间;最后,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奠定师生间的情感基础,以情感为启发,走进学生的世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总结
就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建立来说,不仅是新时期条件下,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从课程教育改革内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教学手法革新不足以及教学氛围枯燥等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首先,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应加大相关宣传,将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上日程,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向上的改革氛围;从教师方面来说,应积极配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深入理解课程教育改革的指示及内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奠定师生间的情感基础,以情感为启发,走进学生的世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不断进行教学手法的探索和发现,争取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马庆会.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讨[J].快乐阅读,2012,19:65.
[3]吴国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中旬),2013,06:18.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程教学 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74
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科目,对于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语文学科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如何改进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效率对于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只有提升课程教学效率,才能真正的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由于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观念较为封闭,在向学生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往往难以意识到课程教学效率对于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作用,一味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向学生进行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认为只要在课程教学中充分的利用教学时间,向学生讲解和分析各种语文知识,就可以完成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时,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无法真正的融入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氛围之中,对教师所讲解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接收和消化,不仅影响了学生语文课程学习效率的改进和提升,同时还会使教师的课程教学具有强烈的应试性,教师往往根据语文考试的内容和重点,向学生进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计划的设定,从而使学生对于语文课程产生狭隘的认知和理解,认为进行语文课程学习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语文考试中获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面上,不利于学生今后在语文学科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改进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将有效性教学理念引入其中,改进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升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便成为高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将有效教学理念引入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改进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创设适合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氛围和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升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之内,向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学生处于和教师相对立的位置上,对教师所讲解的语文知识,进行单方面的接受和消化。
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处于课程教学的从属地位上,具有很强的被动性因素,这就导致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学习意见和学习感受等难以得到及时的表达和抒发,从而使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时容易出现走神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效率的改进和提升。因此教师在实施高中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时,应该积极的转变自身对于学生学习地位的认知和理解,充分认识到在课程教学中,学生是教师的教学对象和课程教学的发展重点,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时,应该将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表达自己的语文学习见解和学习感受,实现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提升。
其次,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自主学习,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对语文知识进行挖掘和分析,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和整体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独立自主的研读和整合,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和点拨为辅的学习形式。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掌握语文知识,在考试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往往对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掌控,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干扰,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因此在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对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挖掘,深入感受其中存在的人生智慧和思想情感,从而在提升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今后在语文课程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提升有效的学习方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在教师所提出的预习问题的引导和指导下,对语文文本进行自主探究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加深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一、“语言与言语”都属于人的语言实践
人类语言实践发生之初,语言表达是个人性的,只有在不断扩大的交往过程中,这种个人的声音符号才逐渐为某个群体所接受,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共同的表达规则成为社会性的语言。此后,社会性的语言规则需要在个人的言语中体现、传递与创造,个人言语的表达需要遵守共同的语言规则才能够为社会群体所接受。社会的语言规则与个人的言语(“语言与言语”)是内在统一于语言实践的,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两者才从思辨上分离开来。通常所说的语言(包括哲学视阈中的语言研究),是不明确区分语言规则与语言运用的语言实践。和合语言哲学思想认为,西方的“语言转向”与东方老庄的“道不可言”,分别代表了两种相对的语言哲学观,前者追求自然的彻底人化,后者崇尚人的彻底自然化,“但是,两者都基于对人的创造性的洞明。因此,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的观点的提出,可以说是融会、凝练两大人文传统的结果。”
语言实践的根本在于人的自我创造,而语文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实践,它基于学生已有的语言实践,面向学生未来可能的语言实践,同时又是一种即时的语言实践,并且这种语言实践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不受学问分类的局限,它总是面向语言或语言实践自身。语文课程的本体是一种虚性追求,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从而不断超越自身,不断提升自我创造的和合层次。而语文课程是要求学生学习语言规则还是研习言语成品,属于引导学生语言实践的方式问题;语文课程以语文知识为主还是以语文活动安排为主,属于语文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问题。文章课程与文学课程之争,也只是语文课程内容对书面语言、形式语言选择的一个方面。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语言的功能
人借助语言,能够展现在场的事物,改造和利用人、社会与自然,也能够揭示不在场的对象,构想与实现可能的人、社会与自然,从而不断超越现实、此岸、暂时、有限而通达于理想、彼岸、永恒和无限。人的痛苦也来自于语言,语言给人带来清晰、明确的同时,总伴随着模糊、含混,语言甚至说不清楚语言自身是什么,只能借助比喻、象征这些修辞手法。“语言是工具”之说力图通过语言与现实事物的类比增加语言内涵本身的清晰性。“是”作为一个中介词可以表示类属、等值关系,又可以作为暗喻的标志词。语言与工具显然不是等值的,“语言是工具”可以理解为语言属于工具(广义的工具)或者说语言是工具的一种,也可以理解为语言像工具一样,是负载思想情感的手段、途径,语言与思想情感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而当将语言理解为存在的家园,将语言的想象当成生活方式的想象时,语言不再被当做工具,它就是思想、感情、文化,一个人的语言方式即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方式即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语言的丰富与贫乏代表着个体或群体的丰富与贫乏。对语言的两种不同理解,实质是对语言功能的不同理解,前者被说成是工具性,后者被称为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认识的分野,主要在于理解视角的差异,“言不尽意”“得象而忘言”的观点说明,“无论是对显性的在场物象的体认,还是对隐性的不在场本体、境界的诠释,语言符号都是一种有限形式的中介系统。”然而人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无不带上个人的主观思想和情感,无不体现着特定文化的底蕴,特别是在虚拟空间和网络世界中,“言与象、名与实的关系都可以被虚拟化,以虚拟方式出现不可能的可能性,使言与象、名与实达到融合。”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非此即彼、有你无我的敌对关系,而是语言在运用过程中自然会出现的属性。
语文课程中以人文性反对工具性,或以工具性遮蔽人文性,并且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性质而绝对对立起来,是对语言两种功能的不恰当移植而造成的错误的认识结果。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实质是语文课程是应该侧重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形式还是侧重领悟语言内容这种价值取向的分歧。对于同一语文内容(特别是篇章)我们都可以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解读,离开内容的单纯形式分析,或抛弃形式的单纯内容解读,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两种极端行为,在语文课程的历史上有过深刻的教训。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二元对立的化解,不属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层面,而应放到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框架中探讨。旗帜鲜明地探讨语文课程价值取向问题,坦率承认不同认识主体对语文课程认识之间的分歧,才有可能实现语文课程价值判断主体、内容的和合以及语文课程与外部文化之间的和合。
三、预设与生成的历史统一性
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预设和生成是内在统一的。在知识出现的早期阶段,人们的经验积累大多都是偶然的,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有目的地总结经验并有意识地形成经验或知识。也就是说,经验在知识出现的早期阶段主要是生成的,是较少基于预设的生成,发展到自觉的知识生产阶段,这时的生成大都是基于有意识、有计划的主动行为。预设的目的是生成,生成的基础是预设。个体的生长历程也类似于人类文明的进程。当然,预设与生成之间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不是有什么样的预设就必然产生相应的生成,有时候在预设之外生成意想不到的结果。科学发展史上这种事例并不少见,但从人类和个体发展的主流情况来看,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性,预设并不排斥生成,生成也不是盲目的无根基的生成。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众所周知,编制和颁布课程标准是本次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2001年和2003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颁布实施; 2011年12月份,在十年课改实验基础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也已艰难出台。无疑,语文学科已经进入到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时代。
如果说没有课程标准就没有教育质量可以言之成理,那么,有了课程标准未必教育质量就能得到提高也是持之有据的。现今语文课堂种种怪现状可以说明这一点。诚然,语文教育质量提高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如果我们从课程标准身上寻找原因,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课程标准本身很完善,但人们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未予遵循,使其沦为一纸空文;另一种情况是,课程标准有缺陷,人们无法加以落实,或是落实过程中带来比无课程标准危害更广更烈的教育质量问题。从后一种情况出发,“应该有怎样的课程标准”这一问题就无可回避地摆到了桌面,成为人们着力思考的课题。回顾2011年语文教育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尽管很少,但在这很少的研究中,依然透露出一些新的视角和新的气象。这里遴选两篇论点评议,以展示这项研究的新进展。
一、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课程标准?
【评析文章】金荷华《对国外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的透视与反思》,《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2期。
【原文提要】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语文课程标准按结构模式及内容编排分主要有三种特色:“能力说”特色;“内容说”与“能力说”兼具特色;“课程设计与评价整合”特色。与之对比,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有需要改进之处。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规范教学内容的“内容标准”和便于操作的“能力标准”;忽略母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如词汇语法等; 使用者必须在研究解读中改进并完善。
中国社会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到全球化社会。这种全球化体现在本次课程改革之中,就是不仅要坚持“本土行动”,更要强调“国际视野”——着手从全球大背景出发来整体设计课程体系,组织和分配知识结构,建构具有世界水平的课程(World Class Curriculum)。这样,发达国家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就成了观照我国课程设计和实施水准的重要参照系。金荷华《对国外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的透视与反思》一文,就是从这个视角来对照和反思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
该文以文献梳理为基本研究方法,从结构模式和内容编排出发,整理了发达国家三类特色的语文课程标准:
其一,是以德日《课程标准》为代表的“能力说”特色的课程标准。
所谓“能力说”特色,作者是这样解释的:侧重教和学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成就标准、表现指数都有呈现;而且脉络分明,描述详尽清晰,易于理解,便于操作。
以德国课程标准为例。在《德国完全中学 10 年级德语课程标准》(2003年)中,说和听、写作、阅读( 印刷资料和媒体资料)、对语言和语言运用的学习和研究这四项内容构成“四位一体”的能力结构模式。这些能力从“学习结果”到“能力标准”逐一描述,不仅有内容标准,还有成就标准(表现标准)。如“说和听”类,分别从“对别人说话”、“在别人面前说话”、“与别人对话”、“倾听别人说话”和“角色表演”5 个角度,逐层描述其“能力标准”。该课程标准独到之处还有: 每个类别中,在描述“成就标准”之后,都设置一个“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项目,陈述该类别领域的“基本能力”,或叫“关键技能”、“表现指数”。作者认为,德国课程标准结构上简洁明晰,在内容上具体翔实,唯其如此,才真正具备“程序标准”或“表现标准”的功能,呈现出“国家标准”应有的“基准”、“尺度”水平,为语文教育确立了终点目标。
其二,是美、法为代表的“内容说”与“能力说”兼具特色的课程标准。
所谓“内容说”与“能力说”兼具特色,作者这样解释:既保留了对“教学内容”作系统的规范要求的“教学论”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重视学习“预期结果”及其达成途径和策略的当代“课程论”的发展趋势。
以美国课程标准为例。在《马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 2001年)中有引言、核心目标 、指导原则、早期读写能力、各年级阶段学习标准和附录六个部分,这些内容的呈现,由简到繁,逐渐丰富。更能体现“内容说”特色的,还在于对四个类别( 语言、文学、作文、媒体)“学习内容”的阐释。例如“文学”类,“课程目标”只用一句话概括:“学生将能够对各种形式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做出思考”; 而关于“学习内容”,则从“文学的重要性、选择文学作品、文学评论的方法、制定文学课程内容、学习各种非文学作品、有效的教学实践”六个方面作全面而精要的述说。有的条目内部的细则(分级标准) 丰富而直观,这样详细的规范指导,将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该标准“能力说”的特色,则主要体现在对各年级、各类别的“学习标准”的呈现方面,即全部表格化。根据文件前面设置的“英语语言艺术学习内容分类表”中的内容分类( 语言、文学、作文、媒体),共设置四个列表,每个列表的体例都一致。例如“各年级语言学习标准”表,其栏目依次为学习标准、年级、分级标准。其中,“学习标准”,就是“英语语言艺术学习内容分类表”中“语言”类的 7 条“学习标准”;“年级”分为四个学段: 幼—4,5—8,9—10,11—12;“分级标准”则围绕四个年级段分别描述,内容多或少则因“学习标准”不同而略有区别。这样,各个类别的“学习内容”、“学习标准”既相互独立,又是构成课程标准有机的整体。
其三,以英国和南非为代表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整合”特色的课程标准。
所谓“课程设计与评价整合”特色,作者这样说明:课程和评价密切地结合起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直接与课程的考试评价连接,相互推进,互为完善。
以英国课程标准为例。在牛津、剑桥和皇家人文学会联合考试委员会制订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英语》(以下简称“英语大纲”)中,上述特色有三方面体现:(1)“评估目标”与“课程目标”相联结。大纲中,不仅有明确清晰的“大纲目的”,即“课程目标”(考试目标以“其他目标”单列),还有详细的“评估目标”。“评估目标”划分“听和说、阅读、写作”三个类别; 每一类别都有具体的“能力指标”描述; 并由具体详细的“评估方案说明。“评估方案”中相关环节都有相应的交待:“学生可在结课时做一次性评估也可分阶段评估”、“考生可选组合层次的试卷也可选两个不同层次的试卷”、“考生可选第 3 单元的考试或者第4 单元的作业;还可两项都选”、“考生可选终结性的一次性评估方式,也可选阶段性评估”,这些说明性文字,都用斜体字予以突出;体现了大纲设计的灵活先进,既有规定性,又有选择性;突出了“以生为本”的先进理念。其实,这些条款可以视为课程标准中的“机会标准”。(2)明确了考试内容及范围。大纲中设计了各种评价情境,即考试和作业单元。这些考纲内容,不仅对教师和学生有详尽的指导作用,对教材开发者也具有明确的导向性。(3)给出操作性很强的各种评分表。如“英国传统文学阅读评分标准表”,内容依次是等级、分数、一般标准、具体标准(含对莎士比亚剧作和诗歌的反应两项)。这样的评分表,更广泛的意义在于,提供了该类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要追求的“能力标准”。
上述三类课程标准,尽管各具特色,但其共性因素也是明显的。可惜作者在论文中对这些共性因素分析甚少或语焉不详,大大削弱了对于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批评力度和深度。在我看来,对于各国课程标准的共性因素的总结是目前语文课程标准编制和修订的必要环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于一个好的课程标准的基本判断,才能勾勒出我们需要的课程标准的轮廓。这些共性因素可能包括:
1.一个好的课程标准一般都由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学习机会标准构成。
内容标准说明学生应知能会的内容;表现标准表达了为实现各项内容标准期望学生展示的熟练的程度或质量;学习机会标准则是用来衡量教育体系的各级机构(学校、地方教育机构)为学生学习达到全国自愿性的内容标准的要求所提供的资源、实践和条件是否充分及其质量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
2.一个好的课程标准应该有学科核心知识。这些知识体现学科内在重要性和实际应有价值的知识。
3.一个好的课程标准应该具体、明晰。具体是指标准的陈述能够确保教材开发与考试开发的一致性;明晰是指标准的语言清楚, 明确传达了学生必须知道和能够做什么,从而能够为所有的相关利益者理解。
4.一个好的课程标准要可测量和支持教学。标准的可测量是指即它清楚规定的结果能够被测量和传递给学生、教师、家长和公众;所谓支持教学是指标准能恰当地支持一个协调性的系统, 该系统包括课程、表现标准、评价和教学标准。
二、我们需要的语文课程标准蕴含哪些基本标准?
【评析文章】王元华《语文课程诸标准的基本标准》,《教育学报》,2011年第4期。
【原文提要】目前语文课程诸标准内部和相互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甚至矛盾,由此引发语文教学诸多弊端,要想消除这种分歧、矛盾和弊病,必须让语文课程持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标准,这个基本标准来自四个方面,规范性标准;生活常识标准;话语关联标准;公度标准。
与上面评述的论文体现的“国际视野”相比,王元华《语文课程诸标准的基本标准》一文体现的更多的是“本土行动”——回到我国语文课程内部,探索语文课程标准背后的那些基本标准。这种探索与其说“寻找”,不如说是“建构”,建构起一套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标准。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意在问题解决,无路中走出一条路,这条路未必好走,也未必好看,但原创意味更明显。
《语文课程诸标准的基本标准》以理论推演为基本研究方法,提出语文课程标准背后需要有个基本标准,这个基本标准来自四个方面,规范性标准;生活常识标准;话语关联标准;公度标准。
其推演路径大致为:
第一,语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命题标准之间难以达成一致,标准内部和标准之间矛盾众多(标准答案需要答案标准,答案标准来自哪儿?来自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根据什么来规定考试内容和命题形式?语文课程标准。但实际情况是语文课程标准没能提供命题和答案确定系统的原理支撑)。
第二,语文课程诸标准的矛盾根源是什么呢?根源是它们之间是有层次性质差异的,而我们对于这种差异认识不深,缺失哲学认识、逻辑认识、语文本体认识的一致性,处于上位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表述与修改缺乏一个能够相互约束和沟通的基本标准,对下位层次的考试大纲、答案标准、标准答案的约束力极其有限。
第三,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呢?要建立语文课程价值观和方法论客观性、全程性、全员公度性与内在体验性、生成性的统一性认识,而且这种统一要立足于语言使用的约定俗成上,约定俗成是语文课程诸标准的内在统一机理。
第四,约定俗成的语言使用规律,要求语文课程遵从语言使用的基本规范,并根据这些规范对话,交流,批判,检验,最大程度地达成共识。
据此,作者得出语文课程诸标准的四个基本标准:(1)规范性标准: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语法形式等在内的语言规范性内容必须正确;(2)生活常识标准:必须符合生活常识。用到生活常识的,应用生活常识判断;如果明显违背常识的,那就必须否定;(3)话语关联标准:必须符合话语认知的关联规范,关联得越紧密越好;如果话语缺乏前后明显联系、话语前后联系不指向交际目标,话语前后联系明显错误,那就应该否定;(4)公度标准:依据前三个标准对话,交流,批判,检验,达成共识,这是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性、过程性标准,只有这样,前三个标准才能得到维护和发扬光大,才是最大范围和程度的共识,才能去伪存真。
这个推演过程最重要的逻辑链条是在第三个环节:面对语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命题标准之间的错位和纠结,作者没有过多去指责谁是谁非,而是回到对语文课程是什么,有什么价值这样的原点性问题的基本认识上来。如果我们认可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那么就应该认可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语文本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交往素养、审美素养、创新素养、情感素养、做人素养等等)。而语文课程作为人文学科,必然具有人文学科的共性——对自己而言,有内在性、个体体验性和生成性一面;对他人,有客观性、全程性和全员公度性的一面。也就是说,我们要认可语文课程价值观和方法论客观性、全程性、全员公度性与内在体验性、生成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统一性,究竟统一在什么基础之上呢?经过多年论争,尤其在“两李”(李海林和李维鼎)为代表的学人的严密论证和学理阐释之下,语文教育界逐渐形成共识,语文课程的核心不是语言而是语言使用——语用。作者正是建立在这个逻辑起点之上,借用语用学的四条原理而建立起四条标准,因此,对于这四条标准,人们虽感陌生,但其绝非凭空而来,而是以坚实的学理作为支撑,体现了作者学科融合之下的深刻思索和精心营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