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线管理范文

生产线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线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产线管理

第1篇:生产线管理范文

1.1生产线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生产线信息管理是企业日常生产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线管理的方法不仅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已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本文中设计开发的生产线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了信息数据的记录、修改、删除、添加、查询以及打印等功能,同时还满足了登陆界面操作和信息维护等多方面功能的需要。

1.2系统结构设计

在对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模块包括了基本信息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维修信息模块、维修查询管理模块、设备库存模块以及设备信息管理模块这六个部分。企业管理者可通过这六个不同的管理模块,查看到ODBC技术所显示的生产线中所有信息与数据。其中,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可查看到生产线中设备维修信息与设备编号;系统管理模块则主要可进行用户登录、密码修改和用户管理等操作;维修查询管理模块可查看到设备维修信息、设备损坏信息及设备维修管理的情况;维修信息管理模块则可查看到设备故障日志、故障信息、故障信息图形以及进行故障信息判断;库存信息管理模块则主要可进行零件销售情况与零件库存情况的查询;设备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可进行设备信息的查询与管理。在系统的安全方面,该系统采用口令进行登录,并对合法用户的口令实现加密后保存处理,以确保口令在输入、存储和验证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密码的设置方面,包括了密码的修改、错误处理以及有效验证,当合法用户成功登陆后才可进行操作。

1.3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的分析,生产线信息管理系统应当能够实现对设备信息的实时跟踪、管理与更新,从而能够标准化、系统化的响应企业对生产线信息管理的要求。因此,生产线信息管理系统在功能的设计上,应着重实现以下几点:能够详细记录、查询和修改设备的基本信息,以及设备的维修和损坏信息;能够详细记录、查询和修改设备的库存信息与销售信息;能够实现合法用户的登陆操作,并包括密码修改、有效验证、密码错误处理等功能。

1.4数据库设计

在该信息管理系统中,采用了SQLServer作为了后台数据库,为满足上述六个功能模块的需求,应在数据库中分别建立相应的表格,并利用这些数据表格实现对该系统良好的信息数据管理,建立了下面的8种表单:(1)用户基本信息表:对应于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记录了用户的姓名与密码,以方便用户进行登录、密码修改、密码验证以及密码错误处理。(2)设备基本信息表:对应于设备基本信息模块,主要记录了生产线中所有设备的基本信息与情况,主要包括了设备的名称以及设备的编号,以方便设备编号与设备维修信息的查询。(3)设备信息查询表:对应于设备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了设备名称、设备编号、资产总额度以及设备的所属时间与购入时间,以便于设备信息的查询。(4)设备信息管理表:同样对应于设备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了设备名称、标号,设备所属车间、设备使用年限、销售中心、销售地址以及设备联系电话,以方便设备信息的管理。(5)设备维修信息表:对应于维修查询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了设备编号、维修内容、规格型号、使用部门、时间、维修单号、维修申请以及故障描述这几个方面,以便于设备损坏查询与维修管理。(6)查看故障信息表:对应于维修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了设备编号、记录时间、使用类型、设备使用时间、维修类型、维修时间以及备注信息这几个方面,以便于设备故障的查看与判断。(7)库存信息表:对应于库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了零件分类、编号、品名规格、设备单位、库存数量以及时间这几个方面,以便于设备及零件库存的查询。(8)销售信息表:也同样对应于库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了销售单号、客户名称、经办人、所在地区、销售日期、固定电话、金额汇总以及数量汇总这几个方面,以便于企业零件销售情况的查询。清晰明了的表单是生产线信息数据汇总与的基础,以上8种表单的建立,不仅使生产线所有信息都更加明确、详细,而且保证了信息的正确,不容易出现错误。

2系统关键性技术的实现

2.1口令管理与安全问题

在系统的安全方面,该系统采用口令进行登录,其主要功能包括了登陆系统时的口令验证以及登陆成功后的口令修改。由于本系统对安全性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在系统中通过设置登陆界面,以限制非法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与操作,从而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当程序开始运行后首先登陆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然后单击登陆按钮,应用程序则开始对数据库进行查询,以验证输入的用户名与口令是否正确。如正确则正常打开信息管理系统的主界面,如错误则提示登陆失败并退出。在系统初始化结束后,可实施明文的加密措施,或者密文的解密措施。

2.2主界面窗口的设计

主界面窗口作为生产线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界面,其设计友好程度不仅对系统操作的方便性与简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同时影响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本系统主界面窗口主要设计有8个菜单项,其中6个菜单项分别对应上述的六大功能模块,另外两个菜单项则是帮助菜单与神经网络菜单项。主界面窗口设计的主要流程为:①分别添加和删除对话框项与附带按钮;②在窗口处依次插入菜单项、树状列表,并进行按钮设计;③添加图片,插入位图;④在对话框内添加主窗口图片与菜单项。

2.3数据库的连接

由于该信息管理系统中设备的信息数据量较大,且表单较多,因此使用固定表单的数据库连接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本程序中采用了ODBC技术作为数据源的连接方式,并通过Open函数用于创建到数据源的连接,利用函数程序的编写避免了系统数据源相连时的复杂性。

2.4信息管理系统中添加、删除功能的实现

在利用VC++进行系统编辑工作时,系统会首先判断是否选中了ListCtrl中的项,若有选中,则对应变量中的值就会转变为选中项的索引值,然才能可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等项的操作。(1)添加功能的实现。本系统编辑时,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实现添加功能:首先,创建添加窗口与按钮,并在窗口处设置一个自定义的ListBox控件,再编辑其中的内容,并依照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自动产生每一列的列名;其次,当添加窗口打开后,在编辑区域内输入需要添加的数据,此时系统会发出自定义信息,其对应的响应处理函数为OnAddMessage。该函数会在数据库中添加一条新的纪录,然后再通过相关函数获取相应添加数据的内容及指针,并以字符串的格式写入数据库中。(2)删除功能的实现。删除功能与添加功能类似,主要分两个步骤完成:首先,在ListCtrl中选择好待删除数据;其次,再单击删除按钮,系统则会自动弹出确认提示。在单击确定按钮时,同时从数据库与ListCtrl中将索引号的对应项删除,即完成了删除操作。

3结语

第2篇:生产线管理范文

推行生产现场5S管理对于塑造企业形象、降低成本、准时交货、生产安全、高度标准化、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场所、现场改善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进一步规范公司现场管理及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5S现场管理的顺利进行,特拟定该方案。

5S现场管理制度细则:

一、生产现场员工5S管理

1、工作时间内所有员工倡导普通话,在工作及管理活动中严禁有地方观念或省籍区分。

2、员工须按要求佩戴工作证(应正面向上佩戴于胸前),穿着厂服及穿戴劳保用品,不得穿拖鞋进入车间。

3、每天正常上班时间为8小时,如加班依生产需要临时通知。

4、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如有违反以公司管理制度处理。

5、工作时间内,产线人员不得离开工作岗位相互窜岗,若因事需离开工作岗位须向本班班长申请方能离岗。

6、上班时间内,如有私事要求离岗者,须事先向班长或是车间主任申请,经批准方可离岗,离岗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7、禁止在车间吃饭、吸烟、聊天、嬉戏打闹,打架,私自离岗,窜岗等行为。

8、因上厕所等需短暂离岗者,需佩戴本岗位的“停工牌”并做好本次记录。

9、作业时间谢绝探访及接听私人电话。禁止带厂外人士在生产车间玩耍,由此而造成的事故自行承担。

10、任何人不得携带易燃易爆、易腐烂、有毒物品、浓气味等违禁物品,危险品或与生产无关之物品进入车间;不得将私人用品放在工作台上。

11、车间严格按照生产计划排产,根据车间设备状况和人员,精心组织生产。生产工作分工不分家,各生产车间须完成车间日常生产任务,并保证质量。

12、员工产生的返工品、报废品等需明确分开。对于与本工作不相关的物件,不得遗留在车间工作区内。

13、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工艺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产品生产工艺。否则,造成工伤事故或产品质量问题,由操作人员自行承担。

14、在工作前仔细阅读作业指导书,员工如违反作业规定,不论是故意或失职造成事故的,直接处罚当事人(管理人员因事而定也受连带处罚)。

15、在工作时间内,员工必须服从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正确使用公司发放的仪器、设备。不得擅用非自己岗位的机械设备、检测等工具。对闲置生产用具,应送到指定的区域或交回仓库保管放置,否则以违规论处。

16、车间员工必须做到文明生产,积极完成上级交办的生产任务;因工作需要临时抽调,服从车间主任以上主管安排,协助工作并服从用人班组的管理。

17、车间员工和外来人员进入特殊工作岗位应遵守特殊规定,确保生产安全。

18、员工有责任维护环境卫生,严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节能减耗。

19、操作人员每日上岗前必须将机器设备及工作岗位清扫干净,保证工序内的工作环境的卫生整洁,工作区域不得杂乱无章。

20、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得随意损坏物料,工具设备等,违者按原价赔偿。

21、下班时(或做完本工序后)应清理自己的工作区域,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打扫场地和设备卫生并将所有的门窗、电源关闭。否则,若发生失窃等意外事故,将追究本人和领导的责任。

22、加强现场管理,随时保证场地整洁、设备完好。中国6S咨询服务中心强调车间内边角废物及公共垃圾须清理到指定位置,由清洁卫生人员共同运出车间;废纸箱要及时拆除,不得遗留到多天后才清理。

23、对于生产物料,工具等按规定摆放,对于多余的物料,用完后的工具应及时归还。

24、长期不用物品、材料、设备应加盖防尘罩并放在指定位置或入库管理。

25、消防通道、灭火器、电箱前不得堆放任何物品。

26、每个班组每个星期应集体对自己所负责区域进行一次5S整理。

26、不得私自携带公司内任何物品出厂(除特殊情况经领导批准外),若有此行为且经查实者,将视情况论处。

27、本车间鼓励员工提倡好的建议,一经采用根据实用价值予发奖励。

28、对恶意破坏公司财产或盗窃行为(不论公物或他人财产)者,不论价值多少一律交公司处理。视情节轻重,或送公安机关处理。

二、生产现场5S管理员工考核

1、考核的目的:对公司员工的品德、才能、工作态度和业绩作出适当的评价,作为合理使用、奖惩及培训的依据,促使增加工作责任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激发上进心,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益。

2、考核对象:全体生产员工

3、考核小组成员:

4、班组考核时间由考核小组决定,每周考核一次,每月月底一次考核总评。每月考核总评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中。

5、考核依据《生产车间5S考核表》执行,由考核小组公布考核结果。

三、中国6S咨询服务中心提出生产现场5S管理奖惩制度

1、奖惩评定:奖惩情况由考核小组评定,奖惩程度由考核小组决定。

2、奖惩方式:经济奖惩和行政奖惩

1)经济奖惩是直接对责任人进行经济的奖罚,处罚金额划入奖励基金使用。

2)经济奖惩额度:500元,300元,200元,100元,50元,30元,20元,10元。

3)行政奖励:通报表扬、书面表扬、评优、升职、加薪等。

4)行政处罚:通报批评、书面警告、计(小、大)过、降职、降薪、辞退、开除。

3、班组每月考核总评成绩占员工月绩效考核的30%。由于个人影响到集体,请各员工严格遵守。

4、以班组为单位取第一名的班组奖励200元,班长奖励100元,组长奖励30元。

5、以班组为单位取最后一名的班组罚金100元。

第3篇:生产线管理范文

关键词: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物流

1生产现场物流管理阐述及应注意的问题

物流是指物料的流动在空间上的转移和时间上的占用。物流的组成,从活动范围划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企业内部物流,即生产领域的物流;二是企业外部的物流,即流通领域的物流。我们今天所说的物流,主要指企业内部的物流及管理问题。 作为一个专业的舱口盖制造型企业,现场的物流涉及到每一个车间、班组,而将其串联起来的职责部门主要有两个班组——即配送组和起重组,其中配送组负责现场物料配送的及时和准确,起重组负责工位、物流移转的及时确当。换句话讲,配送组是对小件的传递负责(部材),而起重组是对大件的传递负责(分段)。生产现场的物流就是将所有涉及生产环节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实现统一的运输管理。生产现场物流管理的程序为:首先企业将原材料等通过采购等方式实现入库,仓库管理人员按照生产作业程序向企业的生产现场发放生产材料,而生产材料经过车间加工成为再制品。然后生产产品半制品经过各个环节的加工、生产等成为制成品,最后在经过相关人员的包装入库。总之物流管理融入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因此物流管理也是对企业生产的计划活动。物料在生产过程中一般有两种状态:一是流动状态,即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这是物在生产过程的基本状态;二是静止状态,即物在生产过程中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例如,原材料、半成品的必要库存,在制品在工序间的必要停放等。为使这两种状态在生产过程中均属最佳状态,需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1.1原材料、在制品的占用量要少,争取向"零库存"挑战

为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防止工序之间的脱节,需要有一定的原材料储备和占有一定的在制品。但是库存量过大,在制品过多,会导致现场拥挤,员工活动不便,在制品容易磕碰划伤,库存保管费用增大资金占用过多且周转慢等不良后果。这当然不是不要原材料和在制品储备,而是要将储备减至最少程度。这就要求我们的采购部门和钢材仓库必须按照生产计划及时提供材料,生产现场必须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必须每个环节均能按照计划节点进行。尤其是一车间不能生产过多的半成品进行积压。

1.2物流路线要短

物流路线是生产现场物流管理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只有减少物流路线才能提高库存周转速度,减少制品的占用率。而且通过优化物流路线还可以减少货物的搬运时间,降低劳动力,最终降低企业的经济投入。在生产现场物流管理中对于物流路线的设置不仅要考虑资金投入,而且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例如环境污染、生产效率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等。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环节下,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路线进行优化设置能够实现物流企业的综合效率。

1.3减少物料消耗

物流运输中必然会产生消耗,而且物流过程中物料消耗占据产品成本的70%左右,因此在物流管理中必须要加强对物流损耗的管理,例如通过建立完善的物流运输机制,提高物料存放技术以及完善对物料的回收利用等,以此实现企业生产的最优化。

1.4提高转运效率

在物流管理中,要用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完成必要的转运量。这对加速物流,避免物料积压,加速资金周转有很大作用。这旧要求我们的转运组、起重组在物料堆积时就要考虑其转运难度,转运的每个环节必须丝丝入扣,不能只考虑自己而忽略下道工序。

2加强物流管理,要重点抓好工位排布和配送管理

2.1工位排布

(1)各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订单的形式、特点和大小,预先编制工位排布图,以最小的空间安排最大的物量,同时必须考虑各个工序之间的工位衔接,减少无谓的起吊和转运。在这一点上各车间的起重组必须予以重视,要做到每次起吊均为有效转运,而不是一件简单的吊运变成重复劳动。(2)车间管理。强化车间管理是提高物流管理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控制半成品的流转能够减少车间的占地量,为生产提供空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根据工作经验,加强车间管理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加强对班组生产进度的管理,保证车间物流与生产的协调配合。生产进度与运输必须要保证一致,因此需要强化对生产人员的管理,必须保证车间生产严格按照工艺规程进行,对于流转的产品必须要经过检验人员的签字之后才能进行流转;二是车间要加强对生产加工过程的管理:车间内的物料堆放整齐,半成品运输转移过程中要有防止磕碰、划伤等的措施。

2.2配送及时

配送是整个物料的血脉,是贯穿整个现场物料的经络,配送组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在现场的物流管理中,管好配送就可以事半功倍。(1)配送前期准备。按工艺、组立信息、工艺将各车间、工序的物料分不同颜色的托盘摆放整齐,并予以标识方便查找。(2)配送计划。配送计划必须明确有效,根据后道工序的实际生产进度,调整配送工作,并按配送计划及时将物料配送到齐。提前配送将导致物料积压、混杂、丢失。延迟配送将导致计划脱节、现场待工。(3)配送过程控制。配送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选择正确的配送路线,装载合理配送物料,寻找科学的配送程序,这些工作均需要根据配送的客户,给于不同的选择。(4)配送的完整性。

3结束语

总之,“人、机、料、法、环”五要素是生产管理的根本,而现场物流管理是这五要素的前提,物流管不好,将直接影响生产计划的达成、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现场的整理、整洁。

参考文献:

[1]邱伏生.现场物流管理的提升之道[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06).

第4篇:生产线管理范文

关键词:引线框架 电镀 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Q15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149-03

引线框架是半导体封装的基础材料,是集成线路芯片的载体,借助于键合金丝实现芯片内部电路和外部的电路连接。生产引线框架的材料主要是电子铜带,为了保证封装时焊线和引线框架的良好焊接性能,需要在引线框架的引线(焊线区域)和基岛(芯片承载区域)表面作特殊处理,处理方式包括电镀银、电镀镍等方式。电镀后的引线框架具备更优异的导电性和散热性。

常见的电镀方式是电镀银,引线框架电镀银的工艺主要包括:上料电解除油活化预镀铜预镀银局部镀银退银防银胶扩散防铜变色烘干收料。电镀线分为卷式电镀线和片式电镀线,由于卷式电镀线效率高,在实际应用中更多。

由于引线框架对电镀表面的质量,包括电镀层的厚度、光亮度、粗糙度、洁净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引线框架电镀生产线的管理需要严格控制。

1 引线框架电镀生产线的现场管理

传统的电镀车间,给人的印象是污水横流、气味较重,但引线框架电镀时,必须保证电镀面的洁净,因此要求电镀生产线作特别管理。

1.1 电镀生产线废气的管理

电镀生产线产生的废气中包含水蒸气、酸碱及氰化物混合物等,浓度过大,对操作人员的身心有较大伤害,且影响操作的积极性,同时对设备也有腐蚀和损坏。目前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槽体上安装盖板,可以减少电镀废气的逸出。

(2)控制电镀溶液的温度,尽量采用低温的工艺,减少药品加热的工序。

(3)在设备上不安装抽风管,通过外部的废气塔,完全抽走电镀线产生的废气;抽风管安装时,考虑到废气冷却后,凝水倒流到槽体引起污染的可能性。

1.2 电镀生产线用水的管理

电镀槽中需要不断添置水量,控制不当,会使溶液漫出,进而导致整个电镀车间地面湿滑,且腐蚀地面和设备地脚部分。目前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图1)。

(1)所有电镀线的下部槽安装液位感应计,当液位超过警戒线时,自动报警,提醒作业者停止加水。

(2)进水或液位补加全部换为自动添加装置,避免添加过量导致溶液漫出。

(3)做好日常液位的点检记录,对泵异常或管道破损及时修复。

1.3 电镀生产线人员的管理

目前,引线框架电镀线基本都是自动化操作,但异常处置或者工艺调节时,仍离不开操作人员。对操作人员对设备的熟悉程度或者作业人员的尽职程度要求较高。管理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定期对电镀线现场人员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进行培训,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2)建立个人职责说明书,明确各个生产线、各道工序重点关注的事项。

(3)建立定期巡查制度,保证异常点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尽快处理。

2 电镀生产线过程关键参数的管理

电镀质量的关键指标包括:电镀层厚度、电镀层光亮度、电镀区域及特殊功能要求(包括防变色、防银胶扩散要求等)。为了满足相关指标,必须对电镀生产线的过程关键参数进行特别管理。

2.1 电镀生产线槽体浓度的管理

电镀溶液是电镀时最重要的管理参数,管理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建立电镀线工艺标准,明确各道工序需要的药品名称、配置周期、管理浓度范围、添加次数等内容。

(2)设置专门的药品分析室,定时对在线溶液抽样分析浓度,确保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对于定量补加的药品,如添加剂等,利用自动药品添加装置,保证药品添加周期的稳定。

(4)建立浓度分析趋势图,确保浓度的稳定。

2.2 电镀生产线电流的管理

在电镀工序,电流密度的大小直接决定电镀质量的优劣。一般而言,若电流过大,在产品的尖端或末梢部位容易出现瘤状或树枝状结晶;如电流密度继续升高,则由于析氢,材料附近的pH升高而形成氢氧化物,吸附或夹杂在镀层中,致使形成海绵状镀层(图2)。

电流主要从以下几点管控。

(1)选用合乎规范、性能稳定的整流器;如日本的三色整流器,使用寿命长,且输出电流稳定。

(2)整流器或设备电流调节部位设置自动报警装置,通过设置电流管理的上下限报警,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产品,防止流入客户处。

(3)定期更换电极或电线,减少电流传送过程的损耗,避免产生高电压。

(4)选用合理的电流波形,在引线框架电镀时,一般选用脉冲电源,因为在电镀过程中,脉冲电源可通过改变其输出波形的频率、占空比和平均电流密度,来改变电镀槽中金属离子电沉积过程,使电沉积过程在较宽范围内变化,从而可获得均匀致密、较为理想的镀层(图3)。

其工作原理如下。

―Ton:表示脉冲电流导通时间,又名脉冲宽度,由金属离子的扩散速度和在材料表面放电速度决定。

―ToFF:表示脉冲电流关断时间,由镀层金属离子的扩散速度所控制的材料扩散层的消失速度决定。

―T=Ton+ToFF,表示脉冲电流脉冲周期。

―Tr:表示脉冲电流上升时间。

―Tl:表示脉冲电流稳定时间。

―Tf:表示脉冲电流跌落时间。

2.3 电镀生产线温度的管理

电镀溶液的温度,影响到产品的反应速度。当温度升高时,溶液的电导率增加,槽电压降低,从而增大溶液的分散能力,使镀层均匀分布。但温度过高,使溶液中的光亮剂分解,会降低电镀后产品的光亮度。温度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管控。

(1)选用合适材料的槽体,如HTPVC(耐高温聚氯乙烯)材料,即溶液焊接,保温性好,且耐温在80℃以上,是常用的材料。

(2)槽体内安装温度上下限报警装置,提醒作业者温度过高或过低。

(3)选用合适的加热装置,如常见的铁氟龙的盘式加热器,以及价格较低的不锈钢L型加热器。

2.4 电镀生产线溶液搅拌的管理

电镀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电镀发生时,溶液中局部的浓度会发生变化。搅拌会加速溶液的对流,使阴极附近消耗了的金属离子得到及时补充和降低阴极的浓差极化作用,因而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搅拌后,可以提高允许的阴极电流密度上限值,在较高的电流密度和较高的电流效率下得到细致紧密的镀层。搅拌常用的是采用活性炭或PP线缠绕式过滤器(图4)。主要管理要点如下。

(1)使用活性炭过滤器时,注意使用的时间;若时间过长,会影响电镀溶液中的添加剂含量,进而影响电镀层的质量。

(2)使用PP线缠绕式过滤器,必须定期更换,保证过滤循环效果。

3 电镀生产线异常时的处置方式

当异常发生时,作业者需严格按照既定的处置方式实施,一般而言,需建立如下的处置流程(图5)。

通过建立异常处置流程,可以保证问题解决的效果和及时性。

4 结语

通过对电镀生产线和过程关键参数的管控,保证了电镀过程的连续和稳定;因此,电镀生产线的管理结果直接决定电镀产品的质量,是引线框架制造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允诚,胡如南,向荣.电镀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2] 李明.电子封装中电镀技术的应用[J].电镀与涂饰,2005(1):44-49.

[3] 贺岩峰,赵会然,孙江燕.引线框架高速锡铅电镀添加剂的研究[J].电子工艺技术,2004(5):216-218,221.

[4] 叶方,高雪松.集成电路封装中引线框架使用要求[J].电子与封装,2003(2):26-29.

第5篇:生产线管理范文

关键词:10kV配网;配电网路径;配电网工程勘测定位;电网容量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6-0156-03

10kV线路在配电网系统中担当着分配和输送电力的重要任务,在配电网中运用十分普遍。尤其在线路走廊紧张、城乡用电量日渐增大的今天,对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10kV线路的设计研究,进一步提高10kV配网输送能力是一项摆在广大电力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但是,由于架空10kV线路分布广,长期处在露天环境下,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外力的破坏,在运行中频发故障和事故,影响居民正常供电,构成危害。因此,对10kV电网容易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对减少、预防线路故障发生具有现实

意义。

一、10kV线路设计原则

10kV线路的施工常面临地质不良、交通不便、环境复杂、线路拥挤等困难,为了减少10kV线路针对上述问题出现的施工隐患及后期运行安全隐患,需要研究线路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实地勘察路况,避开不良地质

在施工之前务必进行实地勘察,详细了解情况,组织测量、地质、工程等专业人员对现场进行实地勘察、测量和资料原始收集。详细了解沿线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环境,例如:线路途径黄土地区时,应尽量避开冲沟,陷穴;线路途径山区应尽可能避开陡坡、毁损破、坍塌、泥石流易发地等不良地段;线路途径矿区时应避开火药爆炸可能波及的地方。

(二)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方案

配电线路的设计是电力配送实施的前提条件,设计质量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电力线路工程建设的存在的价值、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因在充分了解施工概况及条件后,应精心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是根据勘察结果,分析施工概况与条件,充分考虑施工地方当前路况、自然环境以及可能的自然灾害等,因地制宜,尽可能设计多种方案,然后科学筛选,最后定出最佳方案。例如:当途经技术上难以解决的严重腐蚀地段、易受热带风暴袭击的沿海地区城市的重要供电区以及大城市高层建筑秘籍地区时就要考虑使用电缆线路,在电缆线路选择上考虑电缆的规格、额定温度等选择最佳电缆。

(三)科学施工,减少生态破坏

施工应遵循效率和效益双优先、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力求施工路径长度最短,转角最少,特殊跨最少,水文地质条件最好,做到材料节约、投资少,见效快。尽可能沿线交通便利,以利于施工后期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巡查。

1.科学定位不良地质、地段,减少基础施工量。线路不宜选在易被洪水冲刷淹没的地方,应避开河岸、堤坝、悬崖、陡坡,尽量减轻工程难度系数。

2.明确施工责任,保证线路质量。线路质量是线路有效运行的保障,如果在前期质量上出现问题,良好的设计也是徒劳,为保证10kV配电网线路建设的质量,必须明确施工责任,加强质量控制,把工程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如原材料设备的检验、拉线安装、绝缘监测作为质量重点控制点。

3.树立环保意识,杜绝对环境的破坏。施工前,制定环保制度,加强施工人员上岗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植被、耕地、水质的破坏,减少对当地居民的妨碍和干扰,保护农业设施;施工后做好植被的修复工作,处理好工程垃圾,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四)吸取一、二期农网改造的经验教训

在一、二期农网改造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包括:设备技术含量低、设备材料选型运用不科学、改造技术原则执行不严、施工工艺质量较差等方面。因此在做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应注意到下面这些

问题:

1.做好“三个把握”。把握好“新建”与“改造”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设备材料的选型,做好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把握好技术细节。

2.注重改造升级规划“四个结合”。总体规划应和已编制完成的农网“十二五”规划相结合;总体规划和农网改造升级3年实施规划相结合;总体规划应和当地县城市政规划相结合;总体规划应和已批复的项目相结合。

二、10kV配电网设计与分析

(一)10kV配电网路径

路径最重要的是要正确选择接点、线路导线截面,消除、绕路、避免迂回供电、近电远送以及线路的重建,10kV配电网路径选择还应与城市建设规划一致。而且,高压线路需伸向负荷中心,力求路径最短,转角、跨越最少,方便施工和维修,最后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科学配置。

(二)配电网工程勘测定位

新建、改造的线路可以直接用标杆“三点一线”目测定位,此种方法比较适用施工现场,测试措施

如下:

1.如线路为一条直线,在路径一端竖立醒目标志花杆,一端也竖立垂直标杆。测试者站立于标杆前面,使测试的眼睛、始端标杆和终端标杆成一直线。

2.利用皮尺或测绳,沿着直线,按规定档距数值测量,于参考地形竖立标杆。测试者运用“三点一线”原理,尽可能利用对讲机指挥,防止无效的语言沟通,使标杆前后左右移动最终位于这条直线上。

3.标杆位置即“杆位”,钉上标桩后倒换使用标杆,顺次测量剩余“杆位”。有转角时,先测定角度杆位置,然后按上述办法测定始端杆、转角杆和终端杆各直线段的杆位。用标杆测量简单但不能测出各杆位标高,不能准确测出各转角角度,所以适用于地势平坦距离较短的配电网。

4.如线路长且要求高,需借助经纬仪测量。测量定位时要确保导线对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充分考虑定位误差、施工误差、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等,要保证需求的安全距离须留有余地。

(三)配变布置

生活照明的配电变压器需遵循“密布局、短平径、小容量”原则,配变要尽量安装在用电负荷中心,农村地区供电半径控制在500m范围内,城镇供电半径控制在150~200m范围内,或者采取多台配变照明时划块供电,避免线路交叉,防止同杆双电源,保证用电安全。

对于200kVA以下的配电变压器,单杆式的布置型式结构简单,占地少、节省材料以及安装方便,配电变压器的安装高度需在2.5~3m范围之内(通过车辆较多的繁华地段安装高度可适当提高),电杆和拉线处设置反光警示标志。

(四)导线截面的选择

为了保证供电系统安全、可靠、优质、经济地运行,导线和电缆截面的选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发热条件。导线和电缆在通过计算电流时产生的发热温度,不应超过其正常运行时的最高允许温度。

2.电压损耗导线和电缆在通过计算电流时产生的电压损耗,不应超过正常运行时允许的电压损耗值。对于工厂内较短的高压线路,可不进行电压损耗校验。

3.经济电流密度高压线路及特大电流的低压线路,一般应按规定的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和电缆的截面,以使线路的年运行费用(包括电能的损耗费)接近于最小,节约电能和有色金属。所选截面,称为“经济截面”。此种选择原则,称为“年费用支出最小”原则。

4.机械强度。导线的截面应不小于最小允许截面。由于电缆的机械强度很好,因此电缆不校验机械强度,但需要校验短路热稳定度。此外,对于绝缘导线和电缆,还需要满足工作电压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用户对低压照明线路电压质量要求高,相对线路长,一般按照允许电压损失条件选择导线截面,宜用以下公式:

其中,P为线路中输送的有功功率,L为线长度,为电压损失百分数的数值。

(五)容量选择

合理选择配电变压器容量,充分利用的原则上,负荷一般为配变容量的65%~80%,专用于照明的变压器,照明和动力合用的配变容量,按最大负荷选择。此外,配电变压器容量选择还应考虑到3~5年内负荷的增长及负荷性质的变化,因此其在计算理论容量的数值上要略有所放大。

三、配电网工程故障防范措施

(一)科学设计配电线路,改善配网结构和布置

变电所设计应根据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所址环境、地区供电条件和节约电能等因素,合理确定设计方案,严格遵照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等相关制度,变电所设计采用的设备和器材,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的产品技术标准,并应优先选用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和节能的成套设备和定型产品,不得采用淘汰产品。

(二)监理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工程施工前,针对施工要求与施工队进行技术交流,提供给施工队材料设备要求、线路路径图、线路平断面图、线路杆塔明细等施工图纸和施工要求;工程竣工后,细致认真核对计划材料,对照施工图纸与现场实际是否相符进行逐一核对,设计人员须配合局有关职能部门对安装质量、隐蔽工程、安装工艺等关键控制点进行逐项检验,发现问题须及时消除以确保线路质量。

(三)定期进行检修巡查,加强保护力度

一方面应定期进行检修巡查,尽可能缩短检修时间,才能及时发现线路问题,排查隐患,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通过推广断路器及封闭式电器,提高设备的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大力推广故障指示器,缩短故障寻找时间。

(四)加强宣传,减少外力破坏

电力运行管理单位可以通过醒目设施引起外界注意、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改善配网运行环境,减少外力破坏。例如,在杆塔上涂上醒目的反光漆牌,以引起车辆驾驶者的注意,减少车辆盲目撞杆塔;通过安全警示牌、印发传单、在杆上粘贴标语等方式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通过事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防止攀登电杆塔、打破线路绝缘子或往导线上扔铁丝等异物。同时呼吁城市在建设时对电力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考虑充分电力设施的配套工程,防止设施建设杂乱无章。

(五)加强部门协调,对运行维护提供支持

近年在10kV配电线路走廊种树、建房现象严重,使线树(特别是速丰桉)、线房矛盾更为尖锐突出,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要通过加强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使政府对电网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强有力支持。

四、结语

10kV配网线路的设计与施工必须遵循科学设计、科学施工原则,否则不仅对居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不便,还会埋下安全隐患,造成经济损失。工程施工后必须保证定期对10kV配网线路进行安全巡查,替换老部件,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组织力量排除,同时应加强宣传,避免人为故障,保障10kV配网线路电力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东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第2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 曹杰.农村10kV配电网故障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大众用电,2007,(7).

[3] 刘涤尘,张琳,齐晓曼.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信息分析管理专家系统的实现[J].继电器,2005,(4).

第6篇:生产线管理范文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风险管理

在医药生产领域,由于药品生产管理的不当所造成的药害事件频繁发生,它在给患者带来极大健康危害的同时,也给药品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人员、设备、环境、物料、设施、工艺、管理等多项因素都对药品质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也是药品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对于这些风险因素,制药企业如何采取更好的措施,有效防范药品质量问题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药品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正逐步应用于医药领域,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生产者和一线操作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较片面,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已经严重影响了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基于此,本文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阐释,以提高人们对生产过程中一些严重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工艺的风险识别程度,期望能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1药品生产风险管理工作概述及意义

药品生产风险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危害的所有因素以及其危害程度的组合.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对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识别和处理,以最低的成本将风险所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小,它属于一种高效的、科学的管理办法,其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损失.在现代药品生产领域,有效应用风险管理,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更好的预测,避免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发生,并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风险危害降到最低.在药品风险管理工作中,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以及分布的基本情况,进行所监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指出的是,药品监管机构对于整个药品生产过程的熟知程度直接影响各项风险因素的准确确定,因此,监管机构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专家监督管理队伍[1].风险管理是目前药品制造企业质量控制系统自我完善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产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能够明确风险因素,识别风险级别,有效提高药品生产的规范化程度和工作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人员、物料、设备、环境等风险因素对于药品质量的影响.实施风险管理工作能有效避免由风险因素对企业造成的经济、名誉等方面的损失,促使整个药品生产过程高效和稳定运行,进而对保证药品的生产质量提供帮助.

2药品生产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系统地使用所有信息(包括历史数据、理论分析、现有的判断结论)来寻找和识别整个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风险或问题的潜在根源.风险识别就是要确定可能会出的差错和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风险因子有很多,比如工作人员、物料、生产设备、设施和生产环境等.对于药品监管机构而言,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可采取的比较常用的识别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流程图法等,但需要明确的是,虽然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但每一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准确地将药品生产环节中的所有风险因素识别出来,所以,在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药品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相应的识别工作.另外,由于药品质量风险识别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间断的重复过程,因此并非只通过几次简单的分析和调查就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其存在的许多风险因素均需要经过反复的识别才能确定.

2.2风险分析和评估

风险识别工作结束后,生产环节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风险隐患就基本确定下来,此时就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风险分析与评估是对识别出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判断,并与给定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风险分析评估工作针对具体的风险因素,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危害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为药品生产企业更好地制定风险应对方案提供依据.药品生产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目的是,以药品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为基础,对存在风险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找到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对于一个有效的风险分析和评估而言,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它决定了评估结果的质量.风险分析评估结果可以是风险的定量评价,也可以是定性描述.进行风险定量评估时可以用概率表示,进行定性评估时可以用“高”“中”“低”表示,也可以用“计分”的方式来进一步限定风险排列的顺序.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有统计(包括鱼骨图、检查列表和流程图)、事先危害分析、风险排列计分过滤、失败模式效果分析(FMEA)、危害分析、主要控制点(HACCP)及基础危害分析.

2.3风险应对

[2]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防范和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风险应对就是在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手段.现阶段,比较常用的风险应对处理手段主要有以下内容:(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在对风险因素进行充分分析之后,得知这种风险存在极为严重的影响,而又不存在一种能预防和降低其危害程度的有效方法或措施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主动放弃的处理方式.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2)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主要是当自身不愿承受风险因素所导致的损失和危害时,主动将风险因素通过一定的方式转交于第三方单位或个人的一种措施.风险转移的实现主要借助于保险或者合同,通过合法、合理的手段将风险损失的法律责任或财务损失转交于第三方机构或个人.(3)风险预防风险预防主要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有效防范措施的应用,而实现的一种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重要举措.风险预防工作并不能够将风险完全消除,只是从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4)风险抑制风险抑制是针对风险事件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情况,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件损害程度和危害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风险抑制不会影响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和范围.(5)风险自留针对一些风险事件,短期内还没有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或所采取的风险应对费用本身已经严重超出风险事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时,企业一般自己承担损失,这即风险自留.

3药品生产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现阶段,对风险管理工作,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管理人员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其自身也存在着风险意识缺乏以及对风险管理基本工作流程及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也就难免出现管理片面化的现象.如,目前多数的制药企业在生产环节,往往片面地注重对风险的监控和应对,而欠缺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而且针对风险的应对措施也存在单一化特点,不能很好地进行风险等级的评估工作.另外,药品生产企业缺少科学的风险管理培训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控性、系统性及前瞻性[3].(2)对物料供应商的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更多的药品生产企业重视的是包括人员操作的规范性、质量保障能力的有效性、生产设备的完好性等在内的内部管理工作,而对一系列的外部工作,如物料采购、内包材料等相关生产原辅料的风险管控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生产企业对于物料供应商资质缺少严格的认定和评估,对于各种材料也缺乏针对性的检查、验收体系等,这些因素都将对后期生产药品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3)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虽然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已经完成了相应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但更多地是根据现有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来确定风险的应对措施,而缺乏对风险因素的深入调研.与此同时,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过于单一,风险指标一成不变,这也直接导致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进而可能对风险隐患的发现及识别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4强化药品生产风险管理的举措

(1)强化生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工作并非只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全体员工参与的系统性工程.针对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管理者和一线操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风险培训工作,具体培训内容应该涵盖风险管理概念、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实践应用等.企业高层管理者还应适时出国考察,参与管理层交流等,以提高其风险管理意识[4].(2)建立和完善一套风险管理体系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要将风险管理范围扩大到涵盖物料采购、检验、成品贮存以及运输等环节,加强对物料供应商供应材料的检查和评估;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以保证风险管理工作有序实施;另外,还需要针对风险因子,进行信息化管理,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5].(3)不断推进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时更新要对相应的风险管理要求和标准进行更新和调整,并有专门人员负责完成对风险管理的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上交管理者,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实用性和灵活性.(4)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由于风险具有可变性,药品质量监管机构也难以对其发展变化进行准确的预测,而且风险的应对措施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因此,需要监管机构强化信息反馈机制建设,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同时设立相应的风险信息反馈表,深入到生产企业搜集影响药品生产质量的各类风险信息,结合相关信息对风险决策进行反思,并及时对风险决策方案进行调整.另外,要加强对已发风险事件情况的有效反馈,为下一阶段的风险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6].

5结语

在药品生产领域,为更好地控制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企业中.其成功实施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有良好的防范作用,对于药品质量的保证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景瑞.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监管中的应用[J].食品与药品,2015(1):75-76.

[2]林琳.药品质量风险规制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11.

[3]马晓英,张嘉强.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30-31.

[4]梅源.注射剂质量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2013.

[5]张昊.制药企业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政府规制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14.

第7篇:生产线管理范文

【关键词】生产管理;实践与经验

稳煤固本是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目前世界能源主要还是煤炭,特别是近来石油危机冲击,煤炭的重要地位更显突出。我国对煤炭市场进行整顿,基本达到供需平衡,煤炭销售开始好转,我公司作为一个国家特大型煤炭企业,经过机制改革后,走上市场经济运营,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道路,首先就是要抓好多出煤、出好煤,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全力推进“六大创建”坚定不移地实现“四个一”的奋斗目标),以经济质量的增长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进而带动职工收入增长,促进企业层次全面提高,本人根据二十多年对生产技术管理的实践和经验,对如何实现采面高产高效的办法及措施谈一下看法。

1.地质条件与采煤方法的确定

地质条件千变万化。但都有一定规律可循。一般我们通过地质勘探,井下测量来确定煤层的赋存情况,根据勘探测量的数据经过分析来选择矿井开拓设计和采煤方式,这主要是根据煤炭煤层的厚度,硬度、倾角,顶底板情况及水、火、瓦斯、采深等因素进行确定,世界各国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实践和研究,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采煤方法。就我企业现有各矿的地质条件,我们的煤层赋存一般为中厚煤层为主,煤层生产能力平均为2.3吨/m2左右,煤硬度在F2左右,煤层倾角在10-20度左右,顶底板多数为中硬,虽然为高瓦斯矿井,实际瓦斯超限时间不多,水害和煤层自燃虽有但不普遍,地压和冲击地压现象也不严重。根据上述条件及我国对各种条件的煤层采煤方式应当是目前采用最普遍的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同时适合机械化采煤。随着采煤设备的不断创新,煤层厚度与设备选型及经济效益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根据我公司情况,一般2米以上煤层采用综采(5米以上可采用放顶式综采支架),1.3-2.0米适合用普采或炮采,1.3米以下如顶底板平直最好采用刨煤机采煤。

2.地质条件、工作面装备与采面几何尺寸关系

一般来说我们希望采面走向尽量长一些,工作面也尽量长―些、这样能保证采面开采量。减少搬家次数,减少作业工作量。从而提高产量和效益。但由于地质条件变化,采煤及运输设备的有效性及矿山活动规律、工作面几何尺寸受限制。

2.1采田走向长度的确定

采面走向长度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因素:a.运输设备的限制。如果地质条件很完整、走向长度可以自熊拉很长,过去顺槽运输为40T刮板运输机;如果走向长近千米,需铺8台以上刮板运输机,由于台数多不一定哪台设备出故障影响出煤,所以用刮板运输机运输,顾槽刮扳机不要超过5台为好,也就是说走向长度不要超过600米。而运输皮带的出现,每台可达300-500米,皮带最好是2-3台,走向最小要按800-1000米左右设计,所以条件好的采区走向要增加到1000米以上。

2.2采面工作面长度确定

采煤工作面长度确定主要有3个因素:a.面刮板运输机长度的选择,一般在地质条件较好时,工作面运输机型号根据煤层厚薄、工作面生产能力来选定运输机,运输机确定后工作面长度亦随之确定。而工作面长度应是运输机实际有效长度的85%为好,这主要是要考虑到井下作业条件及安全性、可靠性。b.矿山压力及顶底板状况确定。矿山压力随着采深而增大,特别是碰上顶板破碎及软顶、软底将对顶底板管理增加难度,造成冒顶等事故。为保证工作面顶板完整性,所以要缩小工作面长度,实现工作快速回采,减少矿山压力对顶板的承压时间。实现顶板完好,减少顶板冒顶和支柱钻底现象。这类条件,工作面长度应控制在100米以内。c、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工作面长度,要根据断层方向,其断层落差在1米以上的两个断层距离为工作面长度。

2.3设备选型与工作面支护方式对高产高效作用的关系

在采面几何尺寸确定以后,采面的支护方式和设备选择是高产高效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企业支护类型分为综采液压支架、单体支柱、摩擦支柱。液压支架是综采的一个重要标志,适合采高在2米、走向在500米、工作面长度150米以上条件下使用。同时根据顶板特点,有支撑式、支撑掩式和掩护式三类为主,4米以上煤层可采用放顶支架,由于综采设备价格昂贵。一套设备要几千万元。所以只有高投入后见到高产出才有效益。选择综采设备必须注意走向不要太短.支架不适应顶板也不要上,生产实践表示综采最怕常搬家和冒顶及压死架子,目前大型综采感动架设备搬一次家长达2-3个月,一年搬2次家,生产期只有半年多,不合算,另外综采搬家,冒顶、压架子对综采设备损坏很大,如正确选择一套架子正常使用5-7年,好者十年以上,累计产量能起过500万吨以上,而选择不好,使用期1-2年,产量只有50万吨左右,我企业的经验教训不少,单体支柱和摩擦支柱主要适用2米以下煤层,超过2米使工人无法作业,放顶时易推倒顶于,采面支护主要是根据采高和顶板状况确定支护密度,支护方式及排柱距,同时根据采高和顶底板状况确定五四排管理,煤层薄、顶板易落、采高在1.5米以下,最好实行三四排管理,以实现顶板完整,支柱使用量少的目的。

2.4组织好采煤接续面的准备及验收,对高产高效的作用

以上所述3个论点主要在技术上取决于个别决策人的意识,而生产准备需很多人根据生产要求作大量细致的实际工作,为采煤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来保证高产高效的实现。从过去出现的一些经验教训看,有些顺槽没有按设计要求挑顶拉底,巷道不直不平,运输顺槽运输机铺设质量不好,有些下顺槽有水,设备状态差等现象造成顺槽运输机和工作面运输机搭接不上,工作面运输机头抬起来,造成链子出槽,损坏机械,顺槽运输机出现链出槽、断链、皮带跑偏等。顺槽有水、水煤混运、烧电机、损坏设备现象不断,这样给新面投人生产带来了种种困难,这些原因主要是来自人为,所以必须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建立有效的规范和制度,要专设生产准备组,负责新面搬家准备协调监督工作,所以在新面移交时必须成立验收小组,要由总工程师负责采、掘、机电、运输、供应及地测、通风等有关部门都参加,做到责任落实。各负其责。

第8篇:生产线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3-0130-02

1 概述

电力行业与我国的国计民生有很大的关联,同时它也会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老百姓日常的生活以及各种类型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行业。所以电力能否安全的生产和社会与人民的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它还会影响到该电力企业本身能否获得利益。所以任何一个电力企业必须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正确处理风险以及对其进行控制,使得电厂能够安全的生产。

2 电力安全生产重要性

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一般会影响到以下的两个方面:

2.1 电力安全生产影响各行各业以及社会的稳定

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的经济基础,它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社会公用事业性质。因为电和人们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宜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安全以及公民的切身利益,它往往还会影响到良好的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心以及社会是否稳定都会受到电力能否安全的影响。

2.2 电力安全生产影响电力企业本身的效益

电力的生产过程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的,假若某个变电站发生的事故较为频繁,这就会很难做到文明的生产,假若系统是频繁地发生事故,这就很大可能是因为系统中的发电厂以及变电站双双工作失常,导致电力的生产以及输送的配电发生一种混乱的现象,所以电力的企业自身就要处于一种安全的生产状态下进行。

3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电力生产有一定的科学严谨工作流程,电能首先经过升压型的变电站,再通过输电线路送往降压型的变电站,经过内部的转化之后最终由配电线路输送到广大的用户,这就构成了生产和供给以及销售有机统一的一个较为庞大体系。因为电能本身的性质,它是没有大规模性地进行储存,所以生产到输送以及供给需要在同一时间进行,所以它们是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电力生产这个性质就客观要求了电能的发和供以及利用需要有一定的连续安全性,因为每一个环节只要发生不必要的事故,这些都会导致连锁反应的发生,必然会造成人员以及设备的损坏,进而导致大面积的停电现象,更严重还会导致全网发生崩溃这一灾难性的现象。

上述电能生产的流程中,我们知道管理存在的风险多是发生在电力的生产过程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的不外乎关于人和设备以及生产环境三者存在潜在的问题,比如说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没能做到合理的操作以及正确的安全防范;或者是设备的陈旧老化,不能及时更新设备;电力生产也有自身的劳动环境,这个环境有着一些较为明显的特点,类似电气和高压这些类型的设备比较多;一些易爆和毒性较大的物品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的设备都是出于一种连续运行的状态等等特定的原因。这些都会成为电力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源。

4 电力安全生产过程中风险的控制

对电力的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可以将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分别对人和设备以及环境三者进行一个风险的评估、消除和控制这些管理。安全管理的管理力度是非常全面的,它几乎动员了全体人员在整个电力生产的全过程采取一种全方位模式的管理,过程中对巡回进行检查的力度不断加大,一旦发现一些不利的问题,就要尽早将其消除在萌芽的阶段,这就是所谓的“预防为主”。所以电力的生产部门企业就需要先对工作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再通过对风险的评估之后再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这就大大地增强了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因为电力的安全生产环境中本身存在各自的特点,所以在进行风险的评估之后,对风险的消除以及控制才是至关重要,一般在实践的过程中通常有以下的方法:

4.1 消除法

此方法能够从问题的根本上将危险源进行消除,而且作用非常的显著。确实在电力的生产现场存在的类似于孔和洞以及地沟盖板等等的危险源比较多,针对这些危险源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一些参数上的监测,比如对温度或压力或流量等等参数采取实时的监测,一旦发现被测的参数发生异常,此时就可以从潜在问题的前期就将危险进行消除。然而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电力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危险源过于顽固,所以该方法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4.2 代替法

此方法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一般多是风险以故障率比较低的装备把一些高风险类型的装备采取一种替代的形式。每一个电力企业都需要时刻地将安全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谈及到企业的效益问题,过程中就需要对运行中现有的设备合理地进行改造或者更新换代,这个方法已经成为了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所采取得较多的方式。就比如现今辖区内一些少油式的开关大多都已经采取无油化的改造,很多设备已经做到了半自动化了,甚至已经完成了全自动的形式,这些企业在措施上就增加了其设备的可靠性,还能够大大地将操作人员的双手解脱出来,使其劳动的程度大大地降低。

4.3 隔离法

该方法主要是将危险源采取隔离的方式,同时在电力的生产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一些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应用有效的方式手段将危险源合理地处理以及控制,保证危险源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是非常必要的。在对电力设备采取检修的时候,必须要根据制定好的规章制度严格将需要隔离的设备弄出来,在日常的维护中经常采用此方法。就类似在拉开刀闸的时候,这就很好地利用断开点隔离要检修的设备与正处于运行状态的设备。

4.4 其他方法

还有一些方法类用于电力的安全生产管理中,这些方法包括工程方法与个人防护以及行政方法等等,根据我所在公司的情况,本人认为利用上述所说的三种方法还是不全面的,要想真正地将电力生产安全落实到位,还就需要把管理的重放在个人的防护以及行政方法来对其进行管理。个人防护多是指利用安全帽和安全带或者安全网等等保护器械,来对工作人员的人身以及健康加以合适的防护。因为工作的特定环境的因素,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选择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能够大大地降低因外界客观的原因导致人员人身的不必要的伤害。行政方法主要是利用行政监督和对人力的调配等等作为行政的手段,来对电力安全生产的管理进行强化从而能够降低或者避让风险。此类型的方法需要深入到电力企业的内部,因为行政管理多是对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管理,这个方法需要企业制定好一定的规章制度,制度就要包括奖惩的措施以及合理的管理体制,从现场管控堵住第一个安全风险点,注重安全生产的全过程闭环管控,通过安全稽查、现场分析风险点、制定双重安全保障措施等办法,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和死角。总之,目的是要充分地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并且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 结语

在电力行业的安全管理中,对风险的控制可以说是要确保其安全生产的一种有效方式,它的主要目的是将潜在的危险源在潜伏期就给以消除与控制,因为电力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隐患时刻都存在着,假若在其爆发前不能够加以控制,必然会导致严重的事故,给企业乃至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电力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并且能够对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确保企业真正能够安全的

生产。

参考文献

[1] 黄扬杰.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11,25(5):63-65.

第9篇:生产线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力生产管理;风险控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06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我国的生产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也十分的重要。因此电力行业安全稳定的发展受到人们的倍加关注,如何加强电力安全稳定生产,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现实的课题。

1 风险管理的定义

管理主体通过风险的识别、衡量、分析同时采取正确合理的策略和技术手段对所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科学的处理,以达到对风险管理最大化的安全保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风险管理。危机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又一名称,所谓的理想风险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次序对所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优化处理,这样可使最大化减少风险给我们到来的损失,最大化的保障我们的利益。

2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和容受到外界的干扰性使得电力运行时必定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按照流程进行严格操作成为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同时及时对设备进行检查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是对我国电力安全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详细分析。

2.1 电力在应用中的不规范性

在我们日常生产活动和应用中电能的使用都需要一个升压和降压的一个过程,这都需要借助变电站的帮助,也只有经过变电站升压降压的过程,电能才能被送到各家各户中。所以说电能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一个过程,因此对电力设备的严格细致的检查维修是十分有必要的,其中对电力生产、供给的安全性的高要求也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如果在电力生产应用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任何一个安全错误,这样所导致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仅会对机器设备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也会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从而导致地方的大规模停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更会造成电网的大规模崩溃等。

2.2 电力在生产中的不规范性

以上分析了电力在应用中的不规范性所产生的问题,但是对电力生产管理中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止这些,其中和电力设备以及环境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由于电力设备的老化,同时也没有进行检查和维修,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不仅对生产造成破坏更有可能危害到人们的生命,所以对电力设备的检查和维修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如此,电力生产也必须有特定的环境,因为电力生产中易燃易爆的物品比较多,设备的持续运作的特性也使在电力生产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2.3 工作人员素质的不足

在电力的生产中工作人员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不但如此,工作人员的在电力生产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电力生产中工作人员素质的缺失会对整个电力生产的程序造成影响。工作人员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对设备进行运行也会对整个电力生产过程造成影响,从而使电力生产管理造成一定的风险。

3 电力生产管理中进行的风险控制的有效方法

3.1 消除法

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危害电力生产的的因素,消除法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消除法对于减少安全风险也是很有效果的。孔洞、地沟等这类部件往往都是在电力生产现场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这类危险源进行有效的监控,能够对这类东西的温度、压力、流量得到参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风险进行控制,如果发现异常数据,就对这些安全隐患进行处理,这样就能够在安全事故发生前进行对安全隐患的消除。但是因为电力生产环境的特殊性,必然会存在一些顽固的危险源,所以这个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3.2 代替法

代替法的具体应用就是将一些故障率较低的设备对那些事故率较高的设备进行替换,时刻对电力生产经营安全的关注是电力企业提高综合效益的的关键。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对电力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查维修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对现有设备的检查与改造也成为电力企业关注的重点,对于一些老化严重的设备应及时的更换,而我们实行的代替法就是对电力生产安全中一种对风险控制的方法,也是我们在电力生产中用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保证电力设备的可靠性也能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3.3 隔离法

通过隔离危险源的方法对风险的一种控制方法,这方法在电力的应用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在电力生产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将危险源控制在可管控的范围内,这是对危险源的一种应对措施也是对风险的一种控制。隔离一些危险的设备在电力生产管理风险中的作用也是十分的重要,工作人员在对电力设备的检修时要运用正确的操作程序,熟悉设备的特性,尽最大的努力将一些危险度高的的设备隔离出来,较少机器设备发生安全事故的频率,保障电力生产中的安全性。

3.4 其他方法

除了我们所说的的那三种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对于电力管理风险的控制作用也是十分明显,例如,工程方法、个人防护、行政方法等,这些方法的重点在于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这样才能落实电力生产的安全性,因此这些都是对电力管理风险控制的几种有效方法,这几种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减少电力生产中的风险的产生也能对工作人员的一种保护,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 总结

我国电力系统所产生的安全问题十分的严峻,但由于社会、市场对于电力需求量的增加,这种问题又一次被人们所关注,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供电系统的运行所产生的问题被人们称为安全事故,同时因为电力系统的复杂性,所以工作人员在检修机器设备时所产生的问题也十分的多,这对于设备的检修与工作人员的安全带来的不小的威胁,因此这就要求了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要细心认真的工作,并能运用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的产生,从而保证电力企业的安全,使电力企业朝着稳定安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庆曦,胡克家.电力生产管理中风险控制的运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4,(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