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安全用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症状;疗效;安全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ntrol olanzapine and quetiapine two 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 were combined with donepezil 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Alzheimer's patients, the analysis of its efficacy, to assess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their treatment. Methods: 100 cases have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treatment groups, named for Group A and Group B, Group A 50 patients taking olanzapine combined with donepezil treatment, patients taking quetiapine B Ping joint donepezil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for easy examination of intellectual start of the study all patients (MMSE) score. 2,4,6,8-week treatment period with dementia are pathological behavior rating scale (BEHAVE-AD) reduced rat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corded with side effects scale (TESS).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than before treatment MMSE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wo points or more,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 especially when the fourth week of symptoms greatly improved. No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all patients during drug treatment. Treatment efficiency is about 90.0%. Conclusion: olanzapine and quetiapine two 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 respectively donepezil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Alzheimer's obvious effect, high safety performance, to achieve the ideal treatment efficiency,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Alzheimer's patients; efficacy; safety
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症状方面能发挥显著的疗效,但它的毒副作用较大,而且无法应对阴性的精神症状。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不但能够保证显著的疗效,还有毒副作用小,安全系数高等优点,且适合于老年人用药。随着我过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步加快和老年人人口数量的增加,患精神症状的老年痴呆患者人数也呈现逐年逐年增长的发展方向。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症状,不但可以保障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大大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1-3]。临床实践表明,非经典性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和喹硫平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症状效果明显。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奥氮平和喹硫平分别与多奈哌齐联合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症状的疗效,肯定这两种药物的治疗价值和安全性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确诊为有精神行为症状的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个治疗组,甲组和乙组。甲组50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62岁至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8.42±5.75)岁;乙组50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在64岁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8.65±5,83)岁。100例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基本一致。多数患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其他疾病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甲乙两组的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甲组50例患者采取奥氮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乙组50例患者采取喹硫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
甲组:开始治疗时奥氮平的剂量控制在2.5毫克左右,夜间服药。进入全面药物治疗阶段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动态变化和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奥氮平用药量,最大剂量不超过15毫克,每日平均服药剂量为(7.0±4.8)毫克。多奈哌齐保证每天5毫克的稳定的剂量。
乙组:开始治疗时喹硫平的剂量控制在50毫克左右,夜间服药。观察患者服药后有无不良药物反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逐渐增加喹硫平服用量,增至每晚100毫克到400毫克之间,平均每晚(215.0±50.0)毫克。多奈哌齐保证每天5毫克的稳定的剂量。
药物治疗期间严格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心律、呼吸、心电图、血压、血常规等)。
研究开始时和结束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简易的智力检查(MMSE)评分。治疗期间第2、4、6、8周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表(BEHAVE-AD)减分率评价治疗效果,用副反应量表(TESS)记录不良药物反应[4-7]。
1.3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和BEHAVE-AD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数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数据以平均数(x±s)形式展示,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详见表1,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HAVE-AD评分详见表2。
表1 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x±s)
注:P
表2 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HAVE-AD评分比较(x±s)
注:P
3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奥氮平和喹硫平这两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分别与多奈哌齐联合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症状疗效明显,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药物反应,安全性能好。
现在非典型性抗精神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受欢迎,综合使用奥氮平和喹硫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效果更佳,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并继续探究更加科学有效地治疗方式[8-10]。
参考文献:
[1]邢秋泓,解恒革.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及其药物治疗[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合理用药,2012,10(2):31-35.
[2]邢秋泓,赵坤英,解恒革.综合性医院老年住院患者抗精神药物使用状况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03,15.
[3]宋红丽.利用酮合用拉法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改善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1,01.
[4]薛晓斌.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及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01.
[5]温明菲,程海燕,尚磊,刘云鹏,于建春.韩景献针药并用调理三焦治愈AD精神行为障碍1例[J].2011年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2011,08,19.
[6]王玉凯,任丽,黄铭娜.美金刚联合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的疗效[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治疗,2014,31(1):64-65.
[7]王娟.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治疗及认知症状与脑灰质体积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05,01.
[8]黄乾坤,张艳欣,张晨,褚秉根.利培酮口服液在老年期痴呆患者中的应用[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3):229-231.
【关键词】基层医院;晚期癌痛;治疗
癌症疼痛是个普遍性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900 万新癌症患者,估计到2015 年的一段岁月里将有1500 万的新癌症患者,3000 万人将会因癌症而死亡。晚期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痛苦的最首要因素。其中30%~50%有不同程度的疼痛,60%~90%的晚期癌症病人会发生中、重度疼痛[1]。随着新治疗方法的进步,有80%癌症疼痛容易控制[2]。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医院癌痛的现状;在我国,癌性疼痛发生率为51%一61.6%,其中约有50%~80%的癌痛病人未能得到科学有效的镇痛治疗[3]。癌痛控制水平低的最主要原因是治疗观念和用药习惯上存在误区。尤其在农村,由于对癌痛治疗不够重视,在观念上难以摆脱认为使用就等同于吸毒;加之品控制以及缓释剂、控释剂价格过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癌痛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相应的治疗,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1、2 癌痛处理的措施;存在的问题;癌痛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1)应积极治疗癌痛的伴随症状如失眠和焦虑等,并积极预防和减轻镇痛药的副作用。WHO 提出癌痛治疗三阶梯的中心为药物治疗,有20%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据此提出了“阿片敏感性疼痛”和“阿片不敏感性疼痛”[4]。吗啡的主要代谢产物M3G 和M6G 正被证明与吗啡中枢性兴奋性副作用有关,比如肌痉挛。在临床工作中应考虑癌痛很少是由于单一因素所致,往往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治疗时应遵循常规接替用药法,应通过滴定法增加阿片类药物剂量达最佳效果。对阿片不敏感性癌痛宜早合并用药,并考虑改变给药途径,或选择其他阿片类镇痛药如美沙酮,喷他佐辛及近来经皮使用的芬太尼贴。(2)仔细观察及评估镇痛效果:MeMillar 等对一组接受住院治疗的癌症患者有关疼痛结果中发现,疼痛治疗并不理想,部分原因与护理有关。护士对疼痛评估记录不仔细,也不记录对疼痛治疗方法的评估,并且对应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不可避免的便秘也不关心。因此强调加强与疼痛治疗相关的护理教育是必要的[5]。癌痛绝不仅仅是一个疼痛的问题,而应说是社会问题。肿瘤患者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行为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心理和社会心理的评估。Lehofer[6]发现在紧张和痛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Orbach[7]研究发现,自杀倾向、绝望、抑郁和焦虑与痛阈和耐痛阈显著相关。Scheidt[8]研究老年患者的躯体痛,发现它们不能完全由躯体疾病所解释,抑郁、自罪及丧失功能的悲痛对其躯体疼痛有特殊意义。癌痛治疗中引进心理学的方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应用药物和其他技术无法获得满意效果的疼痛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途径。最常采用的方法有肌肉松弛训练,催眠法,生物反馈方法和鼓励病人多参加社会活[9]。
2 分析与讨论
2、1 由于我国疼痛治疗学科开展的较晚,还有很多疼痛的发生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开发更多更安全的新药,以及对全民疼痛知识教育。医务界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合作,重视解决下列相关问题:①加强医护人员的观念转变以及和患者之间的沟通;②注意疼痛程度评估指标、治疗方法的选择;③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种类、剂量、疗效跟踪及评价);④疼痛诊疗机构及专业人员的补充,并且实施全面的专科训练;⑤改变临床学科间的合作、协调不理想状态;⑥加强全社会对晚期癌痛治疗宣传、认识及关注;⑦支持对晚期癌痛治疗新方法的研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初次用药后24 h需要重新评估疼痛程度,再计算24 h用药总量,作为次日按时给药量,再调整剂量,直到止痛效果满意为止。疼痛
2、2 ①逐步在三级综合医院建立疼痛学专科,实施疼痛诊疗医师资格认定和规范化制度的建立;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②在各级医院加强和规范化已经开展的三阶梯治疗方法;③疼痛专科重点发展三阶梯外治疗方法;④重视并加强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⑤建立全面、系统的疼痛管理目标和实施;⑥逐步建立部分癌痛患者家庭治疗模式;⑦逐步建立完整的网络系统和晚期癌痛患者疼痛救助的社会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60.
[2] Zech DFGrond S,Lynch J,et al.Validation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cancer pain relief: a 10-year prospectivestudy [J]Pain,1995,63:65-76.
[3] 孙玉刚.肿瘤患者品使用的伦理学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2) .
[4] 许华.阿片敏感性[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21(3):158.
[5] 倪家骧.构筑治疗癌痛的第四阶梯[J].麻醉学论坛,1998,5(2):27.
[6] Lehofer Metal.Psychiatry res[J].Anesthesia,1998,79:51.
[7] Orbach I.J Conscilt Clin Psy chol[J].Anesthesia,1997,65:646.
1.1职业风险内容
鉴于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特点,涉及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风险主要为法律风险。一般而言,完整的临床药学服务应该从接到新的处方起就开始启动[1],涉及所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与用药有关的事宜,包括根据药物、疾病和医生的治疗观点提出用药方案,确定药物治疗目的和标准,向病人解说既定治疗方案并与其沟通,对其进行用药指导,实施治疗药物监测,药物利用评估,甚或对治疗进行干预等。目前,国内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开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实施治疗药物监测;对病人进行用药常识教育,解释、建议治疗方案;搜集和整理药物信息,依据已有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成果,向医师提出建议,改善治疗结果,降低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用比。由于在服务中药师需面对面地与病人进行全面、深入的接触,职责的要求使得临床药师在工作中会涉及病人的许多合法权利,如病人的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获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接受教育权、依法求偿权和公平交易权等[2]。在“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下,“实现病人利益最大化”将是最高服务准则,药师的临床药学工作必须更趋于人性化的服务特性。病人不仅仅作为需要救治的服务对象,在治疗过程中病人个体的合法权利也要予以尊重。任何因临床药师主观的“故意”或“过失”而对病人造成损害的侵权行为,都有可能激起纠纷,甚或导致对医疗机构的法律诉讼。大量的诉讼纠纷又会阻碍临床药学的发展,并对临床药学服务的管理造成危机。
1.2职业风险特点
临床药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中职业风险的特殊性。临床药学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药师参与治疗过程,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有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药学技术服务,以改变或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从事服务的临床药师需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面对病人,对病人的药物治疗不仅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之责,还要承担起与药物治疗结果有关的法律责任。然而,深奥的生命科学和有限的人类认识使得医药学领域至今还存在着许多未知区域,加上病人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其他的不确定因素,都决定了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风险与传统的基础医院药学相比,具有多样化、高频率、控制难、严重性强的特点。
2临床药学服务中职业风险控制的分类
临床药学服务中的风险控制按行为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组织风险控制和个人风险控制[3]。组织风险控制是指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药剂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在宏观环境上建立并维护的药学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从组织体系上为临床药师精确、高效的工作营造出良好而有利的环境。个人风险控制是指临床药师在实际工作中对个人风险的防范和规避。组织风险管理是个人风险管理的基础,个人风险管理是组织风险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3临床药学服务风险控制策略
3.1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风险控制策略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部门,负责全院与药品有关的各项管理工作,担负着监督、指导本机构科学管理药品和合理用药的职能。其对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风险控制发挥着全局性的决定作用。
3.1.1建立纠纷风险预警系统:危机管理是指对突发事件或可能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及事后处理的管理。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4]。同样,建立纠纷风险预警系统对临床药学服务中纠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至关重要。药事管理委员会可成立专门小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临床巡查,负责对全院的药疗纠纷予以记录、汇总,然后上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总结、分析,理清各种纠纷的性质,找出院方的责任因素,明确责任人,确定责任完成时间及指标,改进服务环境中的各种“软、硬件”缺陷,使临床药学服务趋于完善。
3.1.2加强对药疗事故、差错和意外报告程序的建设:对药疗事故、差错和意外的报告是临床药学服务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整个临床药学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该系统中的某个细微错误如不经过事后的反馈是很难被发现的。药事管理委员会应根据事故、差错或意外的发生随时召开报告会,召集责任人、药剂科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分析、讨论造成事故、差错或意外的原因是偶然的、不可预见的,还是临床药学服务的基础环境、设施或人员配置存在不足;如果存在不足,是否能够采取某种方法加以解决。报告会应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既要畅所欲言,又要务实求效。同时,参加的人员应轮流安排,使每一个临床药学工作者都有机会参与到其中;并要保证每次会议的内容都能传达给所有的药学工作人员。
3.1.3确保内外沟通渠道的畅通:保持医疗机构内部对话渠道的畅通,使各种临床工作人员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及时获得各种相关信息是风险控制能够有效、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与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机构、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协作关系,改善社会生存环境。
3.2药剂科和相关科室的风险控制策略
临床药学服务的顺利实施,需要药剂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的团结协作。药疗事故、差错和意外不可能仅仅只由直接责任人来承担,药剂科和相关科室如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来减少差错或解决纠纷,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2.1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虽然不能完全被消除,但可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药剂科与相关的临床科室应联手对新进入临床药学服务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风险教育;对在岗人员定期安排风险经验交流;组织各级医、药学管理人员学习风险管理理论,分析形势,明确任务,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定期公布差错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但将本科室内部不同时期的结果进行纵向比较,还要与其他科室同一时期的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开辟临床药师风险控制小策略专栏,积极鼓励每一个临床药学工作人员参与交流。
3.2.2定期评价临床药学工作人员:药剂科应积极推行风险控制责任制,将控制风险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临床药学工作者的身上。定期对临床药学工作者进行评价是从制度上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药剂科既要在内部统一强化纪律,也要有的放矢地针对个别人员开展工作。对全年无差错或提出风险控制合理化建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药患纠纷发生次数多的人员采用谈心、培训等方法,通过积极的途径给予帮助,使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更快地成长和进步。新晨
3.3药师个人风险控制策略
被纠缠在药患纠纷中是每一个药师都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因此,及时、有效地避免矛盾、解决纠纷,对临床药师顺利开展工作至关重要。
3.3.1认真记录药历:药历具有法律意义,是药师临床工作的书面证明文件。药历应从药师首次接触病人时就开始建立。建立药历时,药师要注意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疾病状况、以往病史、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尽可能了解病人长期的身体、家庭和经济状况。药历内容应力求详实、完备,药师所参与的查房、会诊、抢救、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等工作,均应依实际情况按规范格式做出描述、总结和抄录,同时签字并永久保留[5]。
3.3.2注意临床服务中的言行:药师在对病人进行嘱托、提供保健知识教育、接受病人咨询以及与病人交流其他信息时,态度一定要诚恳、真挚,语言表达要明确、简洁,内容要完整,前后观点一致,谨慎而言。既不能任意夸大药物疗效,也不能随意淡化由药物治疗所引起的问题;避免绝对化的描述和主观臆断的保证;在未准确分析各种情况前不过早下结论;和医护人员积极交流意见和建议;不贬低或诋毁医疗团体中的任何成员;不越职随意更改治疗方案。
3.3.3合理安排随访时间:病人在结束医院的治疗,离开医院后,药师要合理安排随访时间,有效追踪病人治疗后的状况,及时获取病人反馈的信息。针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药品不良反应等),尽可能地为病人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或途径,以便及时化解许多可以避免的药患纠纷。具体控制环节见图1。
总之,在新的药学服务环境下,临床药学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风险控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合理使用职责权利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适应新需求,迎接新挑战,为医院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晋红,蔡溱药学服务的实施[J]中国药师,2000,3(3):155
[2]王平荣当前医患关系的定位——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的思考[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2,9(3):133
[3]AboodRR,BrushwoodDBPharmacyPracticeandtheLaw[M]ed2Maryland:AspenPublishers,Inc,1997:
277~300
[4]孙继伟危机管理[J]经理人杂志,2002,11:76
论文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通常称为多动症,是儿童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障碍,其主要临床症状有注意涣散、活动过多和冲动。对于ADHD的治疗尚存争议,争议焦点就在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效果的争议。近年来兴起了对于ADHD的综合治疗措施,将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合理恰当地综合起来,其效果往往优于单一治疗方法,为ADH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ADHD;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综合干预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通常称为多动症,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Ⅳ,1994)将其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的《疾病、创伤和死亡原因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1988)将其称之为“活动与注意失调(disturbance of activity and attention,DAA)”,属于多动性障碍(hyperactivity disorder,HD)的亚型;我国中华医学会精神分科出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则将其称之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症)”。ADHD多发于儿童时期,所以也称为儿童多动症,其主要表现有注意缺陷(attention deficit)、活动过多(hyperactivity)和冲动(impulsiveness)。其中注意缺陷或注意涣散则是ADHD的核心症状。
患有ADHD的儿童在学校中往往表现不佳,因为他们无法使自己安静下来,更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讲课内容上去,因此尽管他们智力不存在问题,但学业成绩往往还是很差。有研究表明,有高达20%-25%的ADHD儿童存在严重的学习障碍,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学业成绩不佳的可能性。另外,ADHD患儿在人际关系上也存在问题,他们经常会被其他孩子拒绝,而他们也经常会对其他孩子有着言语和动作的冒犯,当事情不顺意时,便会与同伴爆发肢体上的冲突。此外,有45%-60%的ADHD患儿还会发展出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甚至成为少年犯。
ADHD患儿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疗和辅导。总的说来,针对ADH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以及综合干预措施。
一、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
(一)中枢精神兴奋剂
一般认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与多动障碍存在关系。Wilens等通过研究指出,中枢精神兴奋剂之所以能在ADHD的治疗中起作用,可能是因为兴奋剂能够抑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再吸收,从而能提高了大脑突触中的递质水平。此外,其他很多研究都证明了中枢兴奋剂在减少ADHD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和增加他们与人交流的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作用。
兴奋剂被认为是治疗ADHD最有效也最安全的药物,美国精神病学会、欧洲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以及中华医学会精神分科均将其推荐为治疗ADHD的一线用药。研究表明,70%-85%的ADHD儿童对于中枢兴奋剂有着良好的反应。使用兴奋剂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的多动和破坏行为;有助于患儿提高注意力和对于无关刺激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改善同伴关系,增加对父母、老师命令的服从性。
(二)三环类抗抑郁药
当ADHD患儿伴发有抑郁症状时,抗抑郁药物对于治疗也有着比较好的疗效,很多研究都认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治疗效果与中枢精神兴奋剂不相上下。抗抑郁类药物对于改善患儿的认知表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的看来,抗抑郁类药物的疗效还是低于兴奋剂的。所以,作为治疗ADHD的二线用药,当中枢精神兴奋剂作用不明显,或者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使用兴奋剂作为治疗药物时,才考虑使用抗抑郁类药物。
目前常用的治疗ADHD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有丙米嗪、去甲米嗪、多虑平、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等。
(三)其他药物
由于ADHD的病因至今尚未明了,所以并非全部的ADHD患儿都可以通过中枢精神兴奋剂和抗抑郁药进行治疗。某些治疗病例中,患儿对于兴奋剂和抗抑郁药以外的其他某些药物也有着良好的反应;此外,有些患儿无法适应兴奋剂和抗抑郁药的副作用,使得治疗者不得不考虑换用其他药物。
在这一类药物中,可乐定的使用较为广泛。这是一种抗高血压类的药物,有助于减少去甲肾上腺激素的释放,从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多动症状的缓解。可乐定对于ADHD患儿的多动行为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于认知方面的改善尚显不足。
(四)营养支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非由营养不足引起,但合理的饮食却有助于儿童集中注意力、抑制冲动行为、调节情绪,并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所以了解事物的营养搭配对于治疗ADHD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最关键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中衍生出来的氨基酸、酪氨酸、色氨酸、苯基丙氨酸,铁、锌、镁等矿物质以及一些必要的脂肪酸。
二、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
(一)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的总体思想是当儿童出现合理的行为时,便给予奖励,使该行为得到强化并保持下来;当儿童出现多动、冲动等行为时,便对之采取漠视的态度,甚至给予一定的惩罚,使得该行为逐步消退。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是“代币制法”,即当儿童出现合理的行为时,父母、老师等会给予相应的代币作为奖励,当代币积累到一定量时,可以允许儿童用他拥有的代币来换取他想要的奖励(比如一个玩具、出去旅游一次等),在积累代币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多动等不恰当行为,也会被没收相应的代币。
(二)家庭治疗
治疗ADHD并非只是患儿和治疗师两者的事情,还应包含家庭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因此家庭治疗在ADHD的治疗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家庭治疗,关键是确立家长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ADHD,要让家长增加对儿童的理解,要理解患儿的多动行为并非他故意为之,所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于某些不具危险性的多动行为可以给予忽视,使之得不到强化,从而逐步消退;而在儿童出现合理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使之得到强化并保持下来。同时家长还应当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作息时间和饮食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尽量消除无关刺激对于儿童的干扰。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并非是简单的“后勤保障者”,而是“参与者”。父母要积极参与到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因为没有人会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父母真正参与到辅导中去,才能制定出更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治疗方案。同时,父母还是治疗的“反馈者”。治疗师对于儿童的治疗时间是有限的,而父母才是和儿童长时间相处的人,所以父母对于儿童的观察可以做到更加细致入微,而这些观察作为反馈信息,也有助于治疗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方案的不断修正。 (三)学校干预
ADHD患儿的学业问题往往是家长老师最为头疼的问题,很少有患儿可以在缺少外界支持的情况下完成学业任务。在家庭中,这些支持来源于父母和其他家人;而对于学龄期的儿童,这些支持还来源于学校。一方面,学校也别是班级老师在治疗中也应充当“参与者”和“反馈者”的角色,通过老师提供的关于患儿在学校的各方面信息,也对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针对ADHD患儿的特殊性,老师可以为其提供特殊的学习环境,甚至学校也应当建立完善的机制来帮助这些孩子。例如,在美国,当孩子被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时,家长可以写信索取一份由特殊教育学校(CSE)组织下发的评估,然后将这封信寄到特殊教育学院的领导那里,联邦教育机构规定,学校必须为这类儿童制定特殊的、符合他实际情况的教学和服务计划。
(四)团体辅导
在面对一个ADHD患儿的群体时,团体辅导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式。团体辅导的作用在于:利用游戏的趣味性,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对团体里的儿童进行行为训练,不断提高其控制行为、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辅导可以促使患儿在团队中进行横向的比较,在与团队成员的比较中不断强化榜样的作用;此外,团体辅导不同于个案辅导,只有每一位成员都遵守团队规范才能使团队有效地运转,因此在团队中还有助于儿童理解团队规范、学会与人相处,并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去。
三、综合干预措施
尽管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于ADHD都有着各自的作用,但很多研究都发现,单独使用某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明显不及将某些方法合理综合运用:Whalen和Henker(1998)研究发现,单独使用兴奋剂来治疗ADHD的效果是短暂的;DuPaul和Barkley(1993)研究指出,在使用行为疗法提高儿童注意力、消除冲动和不当行为的过程中配合使用中枢兴奋类药物,可以得到较为持久的疗效;DuPaul和Hoff(1998)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心理社会疗法和药物治疗,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疗效都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一种治疗方法;Jensen等(2001)的研究数据也显示,综合运用利他林(中枢精神兴奋类药物之一)和行为疗法的患儿中,有68%的症状得到了缓解,而在单独接受行为疗法的儿童有56%的症状得到缓解,在单独接受行为疗法的儿童有34%的症状得到缓解,而在仅仅接受常规社区看护的儿童中,只有25%的儿童的症状得到了缓解。
以上研究结果均显示,单一疗法的疗效不及综合疗法。单一的药物治疗无法解决ADHD不同亚型症状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家长、老师、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而单一的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也无法从生理上解决神经递质等神经生化因素对于ADHD的影响。据此,美国国家精神研究所(NIMH)开始了对ADHD综合疗法的研究,NIMH指出,行为疗法、情绪疗法、社会支持、药物治疗等合理恰当地结合使用,更有助于改变ADHD患儿的不良行为。
【关键词】孕产妇;健康教育
引言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康教育可使孕产妇调节好孕产期间的心理,正确对待妊娠、分娩合并症等病情。分娩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都会给孕产妇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甚至恐惧,所以临近分娩时她们自然会更加迫切地了解自己和胎儿的状况、分娩方式以及母子能否平安等情况。分娩后面对新生命的哺乳,一时又处于茫然、不知所措和焦虑的情绪中。对这些问题,如果护士的宣教有误或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加重孕产妇及其家属的紧张情绪和误解。本文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谈了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1孕产妇的特点
孕产妇中大多数是需要医护人员帮助其完成生理功能的正常人,但医院的特定环境又会使她们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孕产妇一般已经从不同途径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有关妊娠、分娩的信息,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而错误的观念纠正起来往往比灌输新的正确的知识要困难得多。如夏天在分娩后,有的产妇产后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这样极易造成产后中暑。分娩不仅仅是产妇的事,它还牵动着整个家庭。家属对孕产妇的态度和处理,对孕产妇的情绪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家属也应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
2对策
2.1尊重孕产妇的权利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孕产妇的合法权利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但同时对其不合理的要求,护士应耐心解释,劝说她们放弃不合理的要求。尊重孕产妇的权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2.1尊重孕产妇的知情权
孕产妇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措施及处理方案。知情权是孕产妇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分娩前的特殊时期,孕产妇想得多,担心多,心理负担较重。如果孕产妇对自己的病情不知情,极易发生误解,加重心理负担。因此,一般情况下,医护人员应当将其病情及变化如实告诉孕产妇,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和减轻其“胡思乱想”,放松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1.2尊重孕产妇的同意权
孕产妇在享有知情权的前提下,有同意实施某些检查、治疗和护理的权利,同时有权提出不同意见。护士在知情、同意中扮演着监测者、协调者、促进者和代言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护士要密切配合医生,既不要自作主张,也不要简单拒绝,在不影响治疗效果和不对孕产妇造成心理刺激的前提下,对孕产妇实话实说并进行宣传教育。如对分娩方式的选择,有时医生与孕产妇之间会有分歧,如有的孕产妇惧怕分娩的疼痛或担心自然分娩不能保障孩子的安全,一入院就强烈要求剖宫产;有的病情急需剖宫产,而孕产妇及家属却一再坚持自然分娩;对某些必须的产科监护如超声、胎儿监护等,孕产妇担心会对胎儿造成影响,或借口经济方面的原因,不愿配合医生进行检查,这时护士就要配合医生与孕产妇及其家属耐心交谈,进行解释,分析问题的利弊,让她们明白医护的职责就是保证母婴的安全,使之能较好地配合。这样既尊重了她们的权利,又有利于处理问题。在进行某些护理操作时要讲明操作的意义,征得孕产妇的同意再进行,如产后的护理、按摩、抖动、挤奶、按压子宫底观察阴道流血等,须做教学示范时,护士要征得孕产妇的同意后才能进行,这是对孕产妇人格尊严的尊重和隐私权的保护。
2.2.3尊重孕产妇的隐私权
护士在与孕产妇接触交流中逐步获得了她们的信任,她们有时会对护士讲述其曾有过分娩史或未婚先孕等隐私,她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些病史对分娩会不会造成不利影响,但又不愿意让其丈夫及家人知道。她们希望护士给予保密,护士必须尊重孕产妇的这种权利,在给予保密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
2.2病情讲解要耐心准确
对于病情尤其是疑难病例进行健康教育时,对病情的讲解一定要耐心准确。如患者入院后经进一步检查,修正了入院时的诊断,此时的宣教,可能造成医护讲解不统一,使孕产妇及家属感到困惑,对治疗产生疑虑或对护士产生不信任。要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关键是医护之间应当经常互通情况,同时护士要每天参加医生查房,认真阅读病历及各种化验检查报告,对所负责的孕产妇病情变化要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充分的了解情况进行护理评估,确定健康教育目标,并配合与之相符的健康教育内容,对孕产妇有关病情的困惑要耐心解释,打消其疑虑。
2.3宣教内容、方式要因人而异
护士进行术前或分娩前健康宣传教育时,要考虑到孕产妇个体差异的存在,对精神紧张的高危孕产妇要尽量安慰、解释。如肥胖的孕产妇,剖宫产后可能出现脂肪液化,伤口愈合不佳;前置胎盘的孕妇,可能发生早产、羊水粪染和新生儿窒息等情况。这些一定要向孕产妇及其家属讲清楚,让其理解,使其能配合治疗,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孕产妇用药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要仔细讲解,解除其不必要的担心,使之能接受药物治疗。2.4注意沟通技巧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与孕产妇沟通非常重要。良好的护患关系、信息交流和人际沟通是整体护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在应用护理程序中,要求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交流技巧,以便获取有效的信息保证准确地识别问题,同时有助于护理计划的实施和评价护理活动。沟通是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课题,每一个护理人员都应熟练掌握语言交流和沟通技巧。交流时要注意环境、气氛、姿态与语言的关系、非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的配合,同时注意语言交流的语调、频率、语言的选择、脸部的表情等。如在与一名分娩后因新生儿发生窒息而进行抢救的产妇进行语言交流时,护士就要注意语言的选择,用温柔体贴的语气、快慢适中的节奏、尊重关心的语言安慰产妇,使之能从焦虑、悲观中解脱出来,并不时向产妇传达有关婴儿病情变化的信息,使其能及时知道婴儿的病情状况。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4参考文献
高血压作为“三高”之一,不仅常见,还已成为现代人如影随形的隐形杀手。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高血压防治中,却普遍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多,既有病人认识上的原因,也有不同医疗单位、不同医生知识结构上的差异,致使药物治疗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从而陷于盲目。
误区一:没有症状不用药
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高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但其血压是长期慢性增高,病人已经完全耐受了这种状况,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短期内快速增高,虽然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个体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问题。另外,有无脏器损害以及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压高低叠加在一起的综合因素,也会呈现不同的症状。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
误区二:血压降低就停药
高血压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或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治疗方案,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三:道听途说滥用药
人体血压有节律性的变化,一般在上午和下午有两次高峰,夜间血压较白昼低。而高血压病人往往这种节律消失,血压变化大,清晨醒后变化最大,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卒中。
传统降压药多为短效制剂,需每日3次服用,维持作用时间短,无法使24小时的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目前多主张应用长效降压药物。由于高血压病人个体差异,药物的选择应该听取医师的建议,不要随便参照他人的治疗方法。
误区四:降压过快过低
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平稳降压。
误区五:降压不达标
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
按现代高血压控制标准,凡合并糖尿病或并发糖尿病肾病时,目标血压水平应降得更低,应在130/80mmHg以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降至125/75mmHg以下,这样有助于降低因心脑血管疾病而猝死的危险。但目前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措施达到目标水平。
误区六:单纯依赖降压药
高血压的病因较多,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同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原发性高血压在降压的同时。也要注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脂高糖高盐饮食、不注意体育锻炼等,这些因素也可促使体内一系列代谢变化,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或导致治疗效果减退。所以高血压必须重视综合性治疗。
徐国辰简历:
中国人民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博士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血管支架预防,治疗PTA/PTCA术后急性闭塞与慢性再狭窄”研究。研制成功首例国产不锈钢动脉血管支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药物基因组学与脂代谢紊乱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研究,开始涉足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个体化治疗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领域。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参编心血管病学专著2部。
误区七: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
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也是一种误区。
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
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同时有利于医生更为正确指导患者用药。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可每天在家里自我测量1-2次,至少每周测量两次。每一季度尤其是季节变化时到医院做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临床水平上的“个体化”,使降压达标率得到提高。
正确选择一:临床水平“个体化”原则
既然在高血压治疗中存在着这么多的误区。那么,正确的选择又应是什么样的呢?临床水平“个体化”,是我们首先要选择的。
所谓“个体化”,就是依据患者个体年龄、病程、血压水平、血流动力学状态、靶器官状况、合并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紊乱等),还有患者的经济状况等具体情况给出准确、客观的具体诊疗措施。
正确选择二:肾素水平与降压药的选择
白种人比黑种人肾素水平高,中国人肾素水平较低;年龄增加和糖尿病也是低肾素性高血压产生的主要因素。钙拮抗剂(CCB)及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此类患者,但利尿剂在糖代谢与脂代谢方面的不利影响比较突出,长期大剂量使用利尿剂会产生胰岛素抵抗使新发糖尿病增加;CCB已经作为中国高血压患者的基础降压药,选择长效、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ARB或β阻滞剂使用。
正确选择三:ACEI、ARB的心脑肾保护
①心脏保护研究有卡托普利(CCSI研究)、依那普利(SAVE研究)、雷米普利(HOPE研究)、培哚普利(EUROPA研究),这些研究显示ACEI在降压同时对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氯沙坦(LIEF研究)结果显示:氯沙坦比阿替洛尔更好地降低左心室肥厚,改善舒张功能;缬沙坦和坎地沙坦(CHARM和VaL-HeFT研究)显示:单独使用这两种ARB分别降低心衰的死亡率23%和13.2%,缬沙坦(VALLIANT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显示降低心血管死亡事件25%;替米沙坦(ONTARGET研究)显示替米沙坦降低高危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16.46%:
②脑血管保护:氯沙坦(LIFE研究)、缬沙坦(JlKEI、HEART研究)和坎地沙坦(SCOPE研究)与对照组相比使脑卒中的风险分别降低25%,40%,28%。③肾脏保护研究来自于苯那普利(AIPRI和ESBARI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大剂量使用苯那普利可以延缓肾脏疾病的恶化。
正确选择四:ARB的应用选择
1999年WHO推荐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为第一线抗高血压药物。ARB分为三类:联苯四唑类(氯沙坦等);非联苯四唑类(替米沙坦等);非杂环类(缬沙坦等)。作用机制相同,化学结构不同致使等剂量ARB效果不同,作用强度依次为:奥美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缬沙坦、依普沙坦。与治疗前相比,ARB降低收缩压10-15mmHg,舒张压降低6~10mmHg,各种ARB之间差异性不大。
目前在降压达标方面临床更提倡ARB联合CCB或联合利尿剂的治疗方案。
正确选择五:β阻滞剂的应用选择
β阻滞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已有40多年的历史,2007年欧洲ESH/ESC高血压指南仍将β阻滞剂作为高血压的基础用药。它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或伴有快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的高血压患者。
不同类型的β阻滞剂临床效果差异较大:中枢兴奋性较高或肾功能有偏差患者的选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经肝脏代谢的美托洛尔;对心率偏快者可选择用心脏β1高度选择性的比索洛尔:对合并代谢异常以及肾功能常者可选用α、β双重阻滞效应的如卡维地洛、拉贝洛尔以及阿罗洛尔等;对动脉硬化以及内皮功能紊乱患者可选择应用具有NO增强效果的奈必洛尔(Nebivolol)或Nip radilol,文献报道此类药物对高血压内皮功能紊乱及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好降压作用。
正确选择六:钙拮抗剂的应用选择
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的主要进展来自众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近十年已发表的与钙掊抗剂有关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有:HOT,STOP-2,INSIIGHT,NORDIL,NICS―EH,ALLHAT,INVEST,VALUE,ASCOT-BPLA等。其中HOT―CHINA是中国高血压联盟牵头组织的临床协作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48个城市,对5万多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0周临床观察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以长效钙拮抗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对我国高血压患者有较高的血压控制达标率和良好的安全性、依从性。
正确选择七:利尿剂的应用选择
从降压疗效上看,国人对利尿剂与钙拮抗剂的反应比白种人要好。
我国高血压患者第一死亡原因是脑卒中,在预防脑卒中方面,利尿剂与ACEI、CCB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大剂量利尿剂对代谢确有不良影响,但对糖尿病患者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6.25~12.5mg/d)依然是被指南肯定有效的联合用药基础。
延年益寿五字诀
人到老年,退休在家,在生活追求上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让自己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潇洒度过晚年。老年人就身心健康而言,最起码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五字诀”,即俏、笑、走、唠、搁。
所谓“俏”,就是在衣着打扮上要追求俏一点,不一定非穿那种蓝、黑、灰等颜色的服装,可根据自己的县体情况选择一些款式新、色泽鲜的服装,不要以为自己这么大年纪了,穿啥衣服都无所谓了。不妨来个“老来俏”,穿上鲜艳明快的衣服,会使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代,令老年人振奋精神。
所谓“笑”是说老年人在晚年的生活中应该保挣喻快的心情,笑口常开,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机会。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尘、愁一愁,白了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保持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是老年人长寿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试设想:一个老年人整天生活在忧郁的环境中,能坚持多久?
所谓“走”,就是说年纪大的同志,越来越多地感到生理上的病痛缠身,因而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老年人的衰老首先是从脚开始的,因此,老年人的身体锻炼,应多注意腿脚锻炼。每天早晨结伴走路1个小时,行走约3000-5000米,让腿脚在行走中得到适度的锻炼。另外,也可以适当地跳跳舞,或打打太极拳,这些都不失为老年人锻炼身体的好办法。老年人锻炼身体必须掌握的是:适度与结伴而行。
所谓“搁”,是说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有的老同志在单位里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在家里又是长辈,家庭生活的“权利”也大一些,在与子女们相处时,总是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地进行心灵沟通,“架子”就像一道不可逾越的“沟壑”,横亘在家庭里。缺乏沟通的家庭生活。能开心幸福吗?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老年人应该主动搁下自己的架子和老伴、子女们平等相处,这样才能保持家庭和睦,生活愉快。
老年人,请不妨尝试这“五字诀”,潇洒而又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
心脑血管病患者随意输液有大害
在临床上,有一些血脂高、血黏度高的病人总希望定期向体内输入药物。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避免心脑血管病的发作。这可是大错特错了,靠输液是难保平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以下几种原因。
1、静脉输液不能预防血栓的发生。血栓多在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加上一过性低血压形成,常好发于夜间。人体在睡眠状态下,血压下降,加上夜间不喝水,不能及时补充水分,易使血液浓缩、黏度增大而导致血栓形成。由于静脉输液不能预防动脉硬化,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预防血栓的发生。同时,脑血栓是动脉血栓,静脉输液时液体进入静脉,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右心,对动脉并无直接疏通作用。输液虽可暂时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但只要输液停止,血液黏稠度很快就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因此,利用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的发生是不可取的。
2、输液本身有一定的危险。输液是一种给药的途径,适用于急救危重病人、严重感染和各种要求快速达到疗效的病人。输液对注射液和用具的要求极为严格,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感染,甚至染上疾病。目前输液所使用的药物并不能达到100%的提纯度或无菌,且社会上潜在的传染源不少,这就增加了输液治疗本身造成感染的机会。输液时一旦杂物进入血管,就会引发血液感染。
3、输液对血管有刺激。液体的浓度越高,对血管的刺激越大。有些病人由于长期输液,肢体上的血管已发生硬化,针一刺就破。一旦这些病人罹患疾病需抢救时,血管会很难找到,这就增加了许多危险。因此,要爱护自己的血管,科学地对待输液治疗。
当心!老人易猝时辰
人的寿命并无“忌年”,相信“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句谷话只不过是庸人自扰,它只是一种封建迷信传说,没有丝毫的科学根据。相信它只能给老人带来精神上的压抑,使许多处于这个年龄的老人整天苦闷、焦虑、提心吊胆、精神紧张,其结果常常是使本来就已经衰老的身体,承受不了如此重大的精神压力,致使老人生病,甚至还会因病致死,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长寿。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个人什么年龄会死,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有关资料调查表明:73岁和84岁这两个年龄段上老年人的死亡率同70岁以上其他年龄段老人的死亡率基本一致。这说明,这两个年龄段并非老人的坎儿。人的生死并非年龄所致,大多
是因为疾病,所以老年人应定期做健康检查,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另外,老年人应保持乐观态度,坦然地面对生老病死。
老年人的寿命虽无“忌年”,然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在生命的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人们应该提防的“危险期”。老年人因为适应能力和生理机能的下降,灾难格外地“欺老”这是科学,并非迷信。
1、早晨6-9时:多灾多难的早晨。医学统计表明此时死亡率占一天的60%,心脑血管疾病猝发高达70%-80%。这是因为夜间睡觉时,血小板的凝聚力逐步增强,而在早晨6-9时之间达到了最高峰。所以当早晨起来后不久,血液最易凝固,甚至在血液中形成一些硬块。这些硬块很容易堵塞供应心脏的动脉,以致使心肌缺氧,造成一部分细胞即刻死亡,从而令心脏病发作。当凝固的硬块随血液流到脑部时,就容易形成脑血栓和脑溢血,所以早晨6-9时,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最高,为上午11时的3倍。因此对于高龄心血管病人,清晨应缓慢起床,补充足够的水分,及早服药,减少运动,保持心平气和,忌紧张烦躁。
2、月中:“月圆人缺”又一劫。指的是农历十五,这个与天文气象相关的危险期是月圆时发生潮汐反应的结果。人体70%-80%由水组成,在月圆时免不了要受月球引力的影响而发生潮汐反应。特别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十五是一个月中好发心脏病和中风的日子,应注意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
3、岁末:岁末生物钟在“较劲”。医学统计表明:每年12月,人群死亡率占全年16.4%,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年生物钟之所以“较劲”是因为天气寒冷,万物凋零,环境萧瑟,日照减少,岁尾紧张,代谢和免疫力功能障碍或下降等容易诱发冠心病、中风、抑郁、呼吸道疾病等,容易致老人死亡,应注意调养。
4、70-79岁:长寿途中坎坷。以色列学者发现,在这个年龄段。每月平均有两次健康问题。使人惊讶的是80-89岁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每月的健康问题却与50-5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一样稳定。就几种老年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来说,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淘汰与自然选择的结果。由此科学家认为:欲获高寿,这时候的保健至关重要。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 目的 对房颤患者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及对象进行相关阐述。 方法 详细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3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常规包含心率控制、抗血小板,以及运用华法令进行抗凝治疗。按照所使用华法令的起始剂量的不同分成1、2两组,第1组起始剂量为2.5 mg,第2组起始剂量为3.5 mg,治疗第一周每两天监测一次患者的INR。对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血栓进行观察,并对华法令的作用做客观评价。 结果 该次接受观察的88例患者按照起始剂量分成人数均等的两组,第1组在第三次复查时无1例达到相关指标,其达标平均时间为(13.474.6)d;第二组在第二次复查时无1例达到相关指标,但后期有1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指标水平超标而停止治疗,平均达标时间(17.65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华法令对房颤患者有较好的抗凝作用,但有诸多影响因素,起始使用剂量不同,所造成的抗凝效果也有所不同。临床要详细掌握其影响因素,并使用有效方式进行解决。
关键词 房颤;华法令;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R54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130-03
[基金项目] 南充市科技计划项目(13A0085)。
[作者简介] 杨苓(1968.9-),女,四川南充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心房颤动是心率失常的最常见临床表现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也在逐渐增长,相关调查显示80岁以上人群的房颤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0倍[1-2]。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老年化社会,这极大的增加了房颤的发病率。左心房出现血瘀情况,更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致使栓塞风险和脑动脉闭塞的发生是房颤患者最显著的临床特点,也是其危险所在。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其危险程度增加了5倍。因此,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是其治疗的根本。华法令是一种针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被推荐的治疗药物,该药物治疗效果非常好,但由于大多数患者不了解,从而使其难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3-5]。该研究旨在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房颤患者运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讨论,为其更好的在临床上使用提供有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来该院进行治疗的房颤患者作为该次的观察对象,共有88例,该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的36例,冠心病21例,变态窦房结综合征9例,风湿性瓣膜病2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进行比较,每组44例,1组起始使用剂量为2.5 mg;2组起始使用剂量为3.5mg。1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3.873.6)岁,平均病程(6.120.68)个月;2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64.373.6)岁,平均病程(6.210.6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较小,该次讨论具有可行性。对患者进行定期回访,并将结果记录归档。
1.2 治疗方法
88例患者接受华法令抗凝治疗,华法令(国药准字H37021314),口服给药,第1组起始剂量为2.5 mg,第2组起始剂量为3.5 mg,持续3 d治疗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可逐渐增加药量,一般可参考凝血时间调整剂量使INR值达到[2-3]。治疗第一周每两天监测一次患者的INR、PT,并记录患者指标水平达标的平均时间。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由百分数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变化
随着患者逐渐适应华法林治疗后,其INR水平逐渐趋于稳定,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该水平严密监测,通过所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第1组在第三次复查时无1例达到相关指标;第二组在第二次复查时无1例达到相关指标,但后期有1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指标水平超标而停止治疗。详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指标水平平均达标时间
第1组达标平均时间为(13.474.6)d;第二组平均达标时间(17.656.7)d,t=-2.06,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多集中于皮疹及胃肠不是适,极少数会出现自发性出血的症状。总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9.1%(8/88)。
3 讨论
该次接受观察的88例患者按照起始剂量分成人数均等的两组,第1组在第三次复查时无1例达到相关指标,其达标平均时间为(13.474.6)天;第二组在第二次复查时无1例达到相关指标,但后期有1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指标水平超标而停止治疗,平均达标时间(17.65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剂量在2.0~3.0 mg之间最为安全。
作为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血栓栓塞,缺血性脑卒中是其患者病死的最大原因,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房颤的发病机制,但其治疗总体包括三个方面即恢复正常心率并且维持窦性心率、控制心室率以及进行相关抗凝治疗。以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①运用过程中失去依从性的原因。治疗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自身原因使得治疗效果显著下降。患者由于本身就缺少对疾病专业的认知,误解再加上对疾病天生的恐惧感,使其难以坚持使用华法令,导致治疗中断,疗效下降。房颤患者年纪偏大,大部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伴有老年痴呆,极大加大了药物治疗的难度,使得持续用药难以完成,影响疗效。因此要加强患者健康知识教育,消除患者不安情绪,有效提高治疗效率[6-8]。
②饮食影响。据权威研究表明,食物中的维生素K会影响华法令作用的发挥,因此服用法华令进行治疗的患者要保证绿叶蔬菜摄取量的稳定,避免短时间内机体内维生素K水平异常导致药物作用无法发挥。另外偶尔适量饮酒可以增加华法令药效的发挥,长期饮酒则有相反作用。因此相关患者要戒烟戒酒[9-10]。
③药物增强影响。华法令治疗易被其他治疗药物干扰,严重时将会导致出血,不同药物对其影响程度不同,例如肝素以及低分子肝素会增强其抗凝功效,但对INR水平影响较小。
药物减弱影响。部分药物会减弱华法令抗凝功效,其主要通过增强肝脏中P450酶的活性从而减轻其药效的发挥。
④疾病影响。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是会对华法令功效的发挥造成影响,常规有心力衰竭、慢性肝脏疾病等,主要是由于该类患者的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减少相关凝血因子的合成,使其在机体内降解水平减低,增强药效;同时例如营养不良、长期腹泻等疾病患者,由于脂肪含量吸收不佳,同样影响维生素K的水平,增强药效。然而水肿、高血脂症等则会减弱华法令功效的发挥。
国外学者[11]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华法令的使用可以有效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中风,可以降低其发病率达到60%左右;通过国内相关研究[12]人员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华法令对于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具有较高疗效,但其在我国临床的使用率不高,这主要与患者自身有很大联系,大部分患者由于缺乏正确的疾病认识与药物了解,加大了持续服药的困难性,并且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降低持续服药的可能性,导致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发生。该研究对这一情况进行的相关阐述,发现由于患者自身及家庭原因是导致该现象的较为重要的原因,临床上要引起足够重视,做好相关应对工作,例如积极开展患者及其家属健康知识教育,加大回访力度,帮助患者树立正确面对治疗的决心,消除不良情绪等,以进一步促进华法令在临床上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Hill MN, Miller NH, Degeest S, et al. Adherence and persistence with taking medication to control high blood pressure[J].J Am Soc Hypertens,2011,5(1):56-63.
[2] 李敏.华法林治疗房颤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5):31-31.
[3] 魏萌,陶宜富,于锋,等.300例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应用的合理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1):80-83.
[4] 葛堪忆,曾辉,佘飞,等.54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性的临床观察[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6):435-437.
[5] 徐文华,林征,孙国珍,等. 射频消融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1(25):26-28.
[6] 高文谦,郭豫涛,张璐,等. 70 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 109 例抗栓治疗分析[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5(2):120-122.
[7] 刘致杰.高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影响因素与出血风险[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6):1329-1330.
[8] 赵渊,杨松生,陈宗宁,等.对50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23):137.
[9] 蔡韵,朱晓岚.干休所高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院外指导[C]//第八届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10-111.
[10]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心律分会,等.心律失常联盟(中国):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1).
[11] Ridker PM,Goldhaber SZ,Danielson E. Long-term, low-intensity warfarin therapy for the prevention of reccurr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3:1425-1434.
[12] 李然.高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影响因素与出血风险[J].中国卫生产业,2012,8(10):74.
(收稿日期:2014-11-07)
论文写作技巧——计量单位和符号
1.文中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执行,并用规定缩写符号表示。
2. 每一个组合单位符号中,斜线不得多于1条,如每天每千克体重用药剂量应写成mg/(kg﹒d)。
3. 量符号均应使用斜体,如m(质量)、t(时间)、V(体积)等,且应注意某些希腊字母与拉丁(或英文)的区别。
【关键词】口译质量;评价标准;主题熟悉度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 of interpretation quality in long-term interpretation projects by analyzing the interpretation project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training program in China held by *** American University in terms of pauses, back-tracking, misinterpretation and miss of interpretation. It is observed that an interpreter’s interpretation quality could be enhanc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 interpreter become gradually familiar with the subjects. The research verifies the importance of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and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fining the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Interpretation quality;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Familiar with the subject
0 引言
口译活动是在原语表达者和译语接受者都同时处于同一环境下进行的,交流双方及译者都在场,共同感受和使用相同的语言环境,进行实时的双语传递交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郭厚文2007:83)。要求译者反应敏捷、善于沟通、流利使用双语甚至多语、有广博的知识、语言组织力强、熟悉两种文化等综合能力。(仲伟合2003:63)。极强的时效性及综合能力的要求导致口译质量的评估成为一个难点,需要从内容、语言、表达甚至客户期望等方面对译员进行综合评价(仲伟合,王斌华2010:22)。本文中笔者选取“停顿”、“回译”和“错漏译”作为口译质量的评估要素,属可量化指标,能够比较直观的衡量口译质量。
然而不同类型的口译任务中停顿、回译和错漏译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需根据不同的口译场景进行对应分析,总结经验,并找出共性所在。尽管口译经验总结虽然不够严谨,不够科学,不够系统,但是仍然不失为口译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于指导口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蒋文干2011:94)。帅林(2007:52)在“跨学科口译理论研究在中国”一文中也指出,口译测试是对译员交际能力的测试,需要创造正常的、现实的交际环境。遵循真实性原则,本文选取的案例为笔者参与的真实口译项目,是现实的交际环境,属于理想的口译测试和质量评估对象。该项目持续时间较长(一周),主题内容一致,有利于对不同时期内同领域内容的口译质量进行对比,找出原因以改善自身口译质量。
1 案例描述
1.1 口译项目描述
本文所选案例为笔者负责的2012年美国***大学与中国***医院联合会在北京举办的《循证护理培训》的口译项目,培训为期一周,培训主题为循证护理,学习对象为来自全国各大医院护理部门的负责人。培训形式为讲课加模拟练习的方式,培训内容以大量医学护理案例分析为主,目的在于使学员初步掌握循证护理的概念、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用,口译采取交传模式。
1.2 口译项目译前准备
1)对课程资料的翻译纠错。笔者接手该项目口译时准备时间仓促,且仅得到第一天的课程资料,中文翻译部分存在大量错误,给笔者提前熟悉培训内容增加了难度。例如“EBP Reduces Practice Variation”被译成“EBP降低了实践的变化性”,未将关键词EBP的原意即循证护理翻出。另外Practice Variation实际上指的是护理工作中的变量,而非变化性。在整篇的翻译稿中出现了大量类似的错误,需要笔者提前修改和完善。
2)根据已有课程资料收集辅助资料。已有资料主要是对EBP概念和作用的简介,尚未涉及任何专业医学知识。为了更好地了解EBP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笔者通过Google Scholar和中国知网检索到一些有关EBP应用分析的文章(中英文皆有),并对其中的与EBP相关的概念和词汇进行了整理。如用于提出EBP问题的PICO模型,既Population(人群),Intervention(干预措施),Current Situation(问题当前情况)和Objective(目标)。通过阅读文献、制作和背诵单词表,在较短期内对EBP的基本理念和发展脉络有了基本的认识。但EBP涉及到医院护理的各个层面,需要译员提前了解讲者涉及的具体专业范畴,而会议主办方未安排笔者与讲者讲课话内容提前沟通,笔者无法提前预测讲者可能涉及的具体专业知识并提前准备素材,事实是良好的译前准备不仅包含术语准备、资料收集等语言因素,也包括文字以外的诸多因素,例如通过与客户事先见面沟通,了解讲话人预期达到的效果及相关背景知识(贾红霞 2006:88)。
2 口译期内主要问题描述及原因分析
口译项目期内,笔者使用录音笔记录培训及口译内容。本章主要通过分析录音、对比讲者原话和口译内容的差别之处,着重对口译中出现的停顿、回译、错漏译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挖掘出现以上情况的本质原因。
2.1 停顿描述
停顿一般分为有声停顿和无声停顿。在对笔者分析此次项目口译录音时发现无声停顿出现次数较少,并且大多在一到两秒之间,不影响实际口译质量,所以本文只研究口译中出现的有声停顿。
例1:(第一天课程内容) This is an example of meta-synthesis that combines seven qualitative studies. The sample size of women recovering after an MI (Myocardial Infarction).
(口译)现在大家看到的一个例证就是有关元分析的一个例证,是将七个【额】(1)定性的分析进行了一个【额】(2)综合分析。这七个分析都是针对【嗯】(3)接受【嗯】(4)心肌梗塞的手术的病人做出的。
问题分析:上面口译一共只有两句,但出现了四次有声停顿,其中停顿(1)、(2)发生在翻译qualitative studies的部分,停顿(3)、(4)发生在翻译MI-Myocardial infarction部分。EBP即循证护理的核心之一就是根据EBP的问题查找相关论文进行分析,而有关EBP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类型,例如元分析、文献综述等。笔者对于EBP这一方法的核心内容不熟悉,事先未详细记忆论文研究方法的种类,在听到qualitative studies时,未能即时理解。首先想到的是“高质量的研究”,随后反应过来是一种研究方法,思维上的犹豫导致了口译上的停顿,即第一次和第二次停顿。
第三次和第四次停顿发生在讲者使用了缩略语MI之后,笔者在笔记上已记录为MI但不知其意,译到此处时笔者犹豫是否直接使用英文缩略语,连续出现有声停顿。在护理医师告知MI即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塞)后,笔者才理解正确含义并继续该部分的口译。
例2:(第一天课程内容)There are three basic steps in evidence appraisal. The first step is to determine the type of evidence. Is it research or non-research? Terms that may indicate the article is research include; meta-analysis, meta-synthesis, experimental, quasi-experimental, randomization, control, intervention,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p-value, confidence interval. Terms that may indicate the article is non-research include; systematic review, literature review,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recommendation, expert opinion, summary,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 evaluation. Look at the Johns Hopkins Nursing Evidence Level and Quality Guide and follow along.
(口译)进行证据评级包含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确定证据的类型,就是说该证据是【额】是研究型证据还是非研究型证据。通过以下术语可以帮助判断证据文章是否为研究型证据,如【额】(1)元分析、【额】(2)综合【额】(3)综合集成法、实验型的、还有非实验型的、随机的、控制的、干预的、以及【嗯】(4)在统计【额】(5)统计的检验上显著的、还有p-值、置信区间等等。而以下术语可以帮助判断证据文章是否为非研究型证据,例如【嗯】(6)系统综述、文献综述、【额】(7)循证指南、还有【额】(8)临床实践的建议、其它建议、以及专家的意见、总结、质量改进的项目评估等等。具体参考约翰霍普金斯的护理证据等级和质量指南并按此操作。
这段口译的源语中讲者介绍了大量循证护理文章的类型,如例1所述,笔者对于证据文章的类型并不熟悉,标号停顿部分只能根据字面意思翻译,但不确定是否正确,因而出现多处思考停顿。综合例1、例2可以发现,在口译初期,由于笔者对EBP的内容及医学专业内容的不熟悉,出现了大量有声停顿。
2.2 回译描述
例3:(第一天课程内容)A lot of nursing studies are Level 3. They are describing situations of intervention. This is a example of research study I did with my research fellow about 2 years ago. I asked nurses to do a survey, and then after that, we do a focus group.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ollow the effect of an intervention initiated by nurses. Nurses tried to find out the situations of medication to postoperative patients, to see difference on medication numbers and types. From this research we could decide if further calling visit or home visit needed.
(口译)所有呢基本上以护士为主体的这个研究是可以归入到第三级的研究结果。然后大家现在在图上看到的呢就是Linda女士在两年前与她的护士团队所进行的一个第三级的研究。这个研究的目的呢是能够确定当护士参与,额,【在一个研究当中,如果这个研究是以护士发起的一个干预措施。】(1)这个干预措施的目的,额,【这个干预措施的目的是患有长期性疾病的病人的时候去通过这个研究去发现和解决出院病人一些用药方面的问题。】(2)同时这个研究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对比数字和类型,【就是用药方面数字和类型所造成的差别。(3)通过这个研究来发现是否需要在病人出院以后进行电话的回访或者是直接进行家庭的采访。
上面的口译内容出现三次回译。这是笔者在第一天的翻译中首次接触到EBP实施的案例,对于讲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不明确。因而难以理顺三层意思间的逻辑关系:1)护士发起的干预措施,2)跟踪患有长期性疾病的病人发现和解决术后用药问题,3)用药方面数字和类型所造成的差别。按照笔者对医院看病流程的理解,病人出院后,除非再次到医院就诊,护士是无法跟踪其用药情况的;并且难以理解用药数字和类型的具体指代以及两者与前面两层意思的联系,所以在翻译这三层意思的时候出现了犹豫,连续的回译是试图将意思表达明确。
在该句译后笔者意识到在场听众表现出明显的困惑神情,在征得听众同意后笔者临时和讲者进行了沟通,对讲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了确认。发现讲者没有意识到中美医疗制度上的差异,主观判断有些案例的背景无需做详细解释。而译者对对讲者所述主题内容生疏,出现连续回译。在确认细节信息后笔者又加翻如下:
“在***大学医院两年前进行的这项护士发起的干预项目中病人在出院前,护士会直接告诉病人出院后如何继续用药,但是之后在跟踪调查中发现病人在根据护士的医嘱进行用药的时候与护士预想的情况有差距。当通过跟踪调查如电话或网络回访发现有差距的情况出现,护士会对病人进行电话回访指导或家庭采访指导。”
加翻之后,现场的听众表示能理解案例的愿意和案例与EBP概念之间的联系。类似因主题不熟悉造成的回译在整个口译期的第一天出现较为频繁,其它的典型回译如下所示:
例4:(第二天课程内容)Nurses are continuously distracted by numerous medical device alarms. Cardiac monitors are the most frequent alarming device. Too many false alarms due to technical issues with cardiac electrode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alarm fatigue and staff ignoring alarms. Then using PICO, we came up with the problem of does changing electrodes daily have an effect on the quantity of technical cardiac monitor alarms?
(口译)病人不断被数不清的医疗器械警报干扰,而心电图监视器是最经常发出警报的设备。过多的技术原因的,【嗯,过多的心脏方面技术的,】(1)【嗯,过多的心脏电极技术原因】(2)造成的错误警报会引起警报疲劳和员工对警报的忽视。然后使用PICO工具,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是,额,如果每日改变电极是否会影响心脏监视器技术警报的数量?
讲者讲话中提到cardiac electrode这一专业词汇,笔者未能及时反应electrode是指电极,不确定此处如何翻译,先模糊处理成技术原因,又觉得需要把cardiac翻出,回译一次(1)翻为心脏方面技术,同时又想起electrode的意思是电极,又再次回译(2)成心脏电极技术原因。例3、例4都是笔者在第一周的口译过程中首次遇到的案例,由于其中的专业医学概念不了解、不熟悉,主观判断无法保证口译质量造成了口译时的连续回译,并试图在口译过程中纠错,但影响到了整体口译效果。
2.3 错译和漏译描述
例5:(第二天课程内容)So the dissatisfaction surveys were pretty much looking at scores on weekly and monthly basis to look for trends【漏译部分】(1) if nurses response faster to patients’ especially orthopedic patients’ call lights. And good news is that overall we are seeing improvements and【漏译部分】(2) patient’s satisfaction related to nurse response to patient calls. And there was a【错译】(1) following intervention where nurses started to use huddles.
(口译)所以说她们对于护士的护理状况做了一个每周的或者说是每个月的情况的监控,去看能否有一个好的提高【漏译】(1)。而现在的好消息就是呢她们的确从新收上来的数据看到护理质量有一个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漏译】(2),【而在这个趋势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她们要求护士采取了一些干预手段。】-【错译】(1)
此段是讲者引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如何运用搜索到的证据。但在此之前讲者只是扼要地提到她们在某一年实施一个EBP项目后,有效地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就立即进入例5的案例,而笔者认为response to call lights、orthopedic patients、patient calls指代不明,虽然明白讲者表述的是护理的效果得到了改善,但不理解具体是哪方面的改善,在口译中出现了两处明显的漏译。
错译部分则是笔者错误理解了huddle的意思。笔者认为如果直译成“抱成一团”反而会造成听众理解上的困扰,之前,讲者反复用***大学医院采取过的EBP干预措施来说明EBP在实际中的运用,所以笔者将其模糊处理成“采取了一些干预手段”。会后与讲者确认后才理解huddle是源自美国橄榄球赛前球员抱成一团喊口号提升士气的一项特定活动,此处指的是护士们也采取同样方法(喊口号提升士气),是一种具体的EBP干预手段。
例6:(第一天口译内容):Let’s take a look at the results of evidence analysis on two kinds of evidence. Exploratory studies 【漏译】(1)looking at education and hardiness, depression and coping. Looked at the effects of a targeted training program on resilience. Suggest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and change in resilience 【错译】(1)but identified the need for more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suggests that individuals can develop and strengthen personal resilience to overcome workplace adversity.【漏译】(2)Nursing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resilience-building course and places of employment should provide further resilience building classes.
(口译)对韧性教育及意志力、压力及其应对方式进行【漏译】(1)研究。检查特定培训,额,培训项目增强韧性的效果。发现教育式的干预方式与提高韧性之间有积极的联系】-【错译】(1),但还需做更多的研究。文献综述-个人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的韧性【漏译】(2)。护理教育应包括韧性建设课程,护理服务机构应为护理人员提供韧性建设的继续教育。
漏译(1)是因为笔者不清楚研究类型中有exploratory studies(探索性研究)这一概念,漏译(2)是因为笔者不能理解workplace adversity(工作逆境)的意思。错译部分是笔者曲解讲者意思造成的错误,讲者只是表示suggest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and change in resilience(教育式的干预方式与提高韧性之间有某种联系),并未明确指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而笔者对所讲内容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按照主观判断,即有联系就是好的,故翻译成“积极的联系”,而在讲者之后的详细讲解时发现两者只是存在客观的联系,并没有确切的好坏之分。
从2.1-2.3的例子中可以发现,笔者在口译前期(第一和第二天)遇到对于EBP概念的详细说明和具体护理案例的叙述时容易出现停顿、回译和错漏译,其根本原因都是对于主题内容及所牵涉专业知识的不熟悉所造成。尽管在前期口译的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对主题内容的熟悉程度,但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化讲者提到的专业词汇和概念,口译质量受到影响。
3 口译项目前后期质量对比及改善原因分析
通过前两天的口译,笔者对于培训的主题内容和所使用案例及范围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并多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更新了单词表,同时进行强化记忆。讲者为了使受训人员充分理解EBP的概念和运用,在培训前期所使用资料和概念在后期也反复使用,亦有助于笔者更准确的把握口译主题内容。下面对比分析在口译中后期,笔者在翻译与前期类似主题时,出现的停顿、回译和错漏译的情况。
3.1 口译项目前后期停顿对比
例7:(第四天课程内容)So we are now going to focus on non-research. Remember there is a lot of evidence we can account. And evidence is the core of the John Hopkins Evidence-based practice model. Find out you are research or you are non-research. And if you are non-research evidence, you will include systematic reviews, literature reviews, evidence based-guideline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recommendations and expert opinions.
(口译)首先我想集中谈一谈非研究型证据。记住,我们可以使用的证据【额】是多种多样的。证据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循证模型的核心。我们需要首先要判定文章是研究型的还是非研究型的。当确定是非研究型的文章的时候需要确定文章运用的是系统综述、文献综述、循证指南,以及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和专家意见等。
将例7与内容相近的例3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例7中只出现了一次停顿,原因是译者在思考如何将there is a lot of evidence we can account翻译到位,而与主题熟悉程度无关。在介绍证据等级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停顿发生,而在例3中却出现了8次明显停顿,前后对比口译流利度有明显改善。
3.2 口译项目前后期回译对比
例8:(第五天课程内容)The call light can be a lifeline for hospitalized patients but it can also impose considerable demands on nurses’ time. To monitor success and identify areas needing improvement at Johns Hopkins, survey partner Press Ganey Associates asks patients to respond to hospital-specific questions. The Press Ganey questions measure patients’ perception of how well aspects of their experience were handled. The nursing unit has seen patient satisfaction scores below the hospital benchmark on the item “prompt response to call light” in a patient satisfaction survey.
Teamwork among nursing staff affects care delivery and unit operations, including the promptness in response to patient calls.
(口译)虽然呼叫灯对于住院病人来说可能关系着生命安全,但是这往往意味着护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为了检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护理工作的情况并确定需要改进的地方,调查的合作机构【机构名未翻出】向病人询问了有关医院的问题。该机构设计的问题是用来测试病人就医时的感受的。通过测试护理部门发现病人满意度调查中“对呼叫灯反应是否迅速”一项上的得分可以说是低于医院的基准点的。护理人员是否能够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会影响到护理和病房运行的质量,其中就包括对病人呼叫的响应。
对比例8与例4的内容可以发现,讨论的是同一案例,,且例8内容比例4更多,但例8的翻译中,除了因为不熟悉没有翻译第三方测试机构的名字之外并没有出现如例4一样的明显回译。
笔者在第二天翻译工作结束后查阅了例4中所涉及案例的相关文章,在第五天再次遇到该案例时,尽管以此案例为基础的延伸内容不尽相同,但笔者已经熟悉相关的概念和术语,翻译时候除了第三方机构名(不影响整体意思传达),其它主要信息都能流畅译出。
3.3 口译项目前后期错漏译对比
例9:(第四天课程内容) Now, using PICO we can come up with a question: Will a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approach such as workshops, individual exercises, Nurse Manager tool kit improve staff’s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need for and ability to initiate additional coping skills to boost their resilience? The answer is yes. Actually, six of the 7 studies showed positive improvement in variables such as coping skills, depression, self-esteem, locus of control.
(口译)现在,通过PICO工具我们可以提出EBP问题,就是多维教育法,比如说,【额】-【停顿】(1),包括座谈会、个体锻炼,护士长,【嗯,护士长的】-【回译】(1)管理工具组是否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识别自己到底何时需要采取其它的应对手段以提高自身的韧性?我们参考的7项研究中有6项的结果显示,应对技巧、抑郁、自尊及控制点几个变量上都有提高和改进。
对比例6中同一主题的口译,可以发现例9的口译内容更加深入,但笔者只出现一处停顿和一处回译,没有明显的错漏译。
3.4 口译项目后期口译质量改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对口译前后期口译情况对比,可以发现笔者在口译中后期的口译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笔者通过前期的口译和会后的功课加深了对培训主题及内容的熟悉程度,增加了相关知识的储备,遇到类似主题内容时可以更熟练地译出,从而大大降低了停顿、回译、错漏译的出现几率。事实也佐证了此观点,根据主办方对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员更加满意后三天的听讲效果。
4 结语
本文以笔者参与的一次较长时间的口译项目(美国***大学中国循证护理培训项目口译)为研究案例。通过反复回听口译现场,记录停顿、回译和错漏译等易量化的指标在不同时间段的出现频率。重点分析类似主题下,停顿、回译和错漏译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并挖掘原因。笔者发现口译主题熟悉度会直接影响译员的口译质量,对主题越熟悉,译员的口译质量越高。因而口译任务开始前应尽可能获得和收集与口译主题相关的资料,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工作,确保现场口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厚文. 论口译交际的特殊性[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81-83.
[2]仲伟合. 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 中国翻译,2003,24(4):63-65.
[3]仲伟合. 王斌华. 口译研究方法论: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二[J]. 中国翻译,2010,6:18-23.
[4]蒋文干. 口译理论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93-97.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分级诊疗;社区人才;信息化;药物政策
[中图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6(a)-0154-05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munity healthinstitutions in the new period
HU Yang
Fuwai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health system reform,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develop rapidly, but as part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must reform to promote the basic health service fairness and accessi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that th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are fac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both national level and community level.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and to overall coordination, to focus on creating th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and health informatization, adjusting the current grassroots-level drug policies, fully 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actual situation and difference in population layout; from the community level, to encourag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actively, to transform the service mode,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service abi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urrent.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mmunity talent; Informatization; Drug policy
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在机构建设、能力提升、服务模式转变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量快速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单兵突进”难以冲破体制机制障碍,当前在分级诊疗、人才培养和激励、药物政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国家在政策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中西部边远地区和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这些都将严重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1.1 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难以实现
从患者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够信任,不愿意到社区首诊或转回社区康复治疗[2],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医保制度允许患者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就医,患者一般倾向于直接到技术水平较高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
从医疗机构的角度看,各级医疗机构尚未形成合理分工格局和利益共同体,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存在“上转难”和“下转难”,一方面由于患者的“自由就医”状态,大医院不缺患者,社区上转的患者在大医院基本没有绿色通道,仍要和其他患者一样排队挂号,很难预约;另一方面是大医院因趋利动机,即使是社区能处理或可在社区康复的患者,也很少主动将其转回社区[3]。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还没有制订出强有力的关于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规范和措施,也缺乏强有力的关于价格、医保、用药等方面的引导政策。
1.2 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1.2.1 工作量大、收入待遇低医改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量快速增加,工作内容也不断补充和细化,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加大,但收入并没有较大改善。以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医生人均门诊量已接近北京市三级医院平均水平,而其人员核定的年收入只有三级医院的一半,收入低成为社区卫生人才招聘和引进的最大障碍,社区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后劲不足。
1.2.2 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社区医务人员普遍感觉社会地位低于大医院的医务人员,缺乏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和业务上升空间。在职称评定上,考核内容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内容不符,往往和大型医院一个标准,社区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处于劣势,造成晋升难。职称晋升难也是基层医务人员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往往在外语、科研、论文等方面很难达到要求。
1.2.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实行的绩效工资制度,用于奖励性绩效的工资额度极小,灵活性差、激励性不强,难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社区服务的供给及质量。
1.2.4 不发达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在中西部等经济条件落后地区全科医生、医护人员、检验、放射等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现有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力量不能满足医疗业务和公共卫生工作开展的需求。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配置的X线机、B超机、自动生化仪等新设备长期闲置。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目前的人员培训也常常流于形式。人才问题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3 信息化建设薄弱,形成居民健康信息“孤岛”
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还没有在区域内联网,医疗机构之间不能信息共享,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仍局限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居民健康信息碎片化问题突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一个体的健康档案、儿童计划免疫、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以及慢性病患者等内容分散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信息没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造成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与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信息系统割裂。由于地区间没有建立起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当人口在地区间流动时,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居民健康信息难以衔接,既往的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诊疗服务利用信息也随之“丢失”,造成诸多问题,难以对居民进行全程、连续的健康服务管理[4]。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影响社区卫生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系统没有顶层设计和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健康信息缺乏有机融合,没有形成区域性、统一的居民健康信息平台。事实上,过去几年许多地区为完成指标,虽然有了较高的建档率,但健康档案并不能及时、准确、全面提供居民健康信息,往往闲置不用,无法发挥健康信息化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的政策目标[5]。
1.4 现行的药物政策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医疗保健需求
1.4.1 社区只能使用基本药物的政策亟需调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在确保居民基层用药、降低药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各地的反应来看,基本药物的种类难以满足居民基层用药需求,也难以实现引导居民到基层就诊的目标,国家和各地不断扩大基本药物的种类。各地实践表明,我国目前社区只能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的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实现其政策目标[6]。此外,基本药物目录和社保报销目录由不同部门制订,两者不衔接,一些地区基本药物目录中的部分品种并没有纳入社保报销目录,严重影响了基本药物的使用。
1.4.2 药品供应保障、招标采购、使用报销等政策存在问题在社区一些常用药、廉价药经常难觅踪影,长期处于断货状态。主要原因是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压低药价,导致企业对中标价过低的药品不再生产,而监管方也没有有效措施保障这些基本药物的供应。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和基层社区机构用药目录不衔接,同一个通用名的药,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使用的是不同厂家的药品。在社区常用药买不到,买到的药还和大医院的不一致,对此社区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反映强烈[7]。
1.5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政策没有充分体现地区和人口布局差异
1.5.1 中西部边远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高,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服务时,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高、难度大。中西部一些地区往往地广人稀、环境恶劣,交通条件差,人口密度小[8],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东部等其他地区开展相同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明显偏高,按照每年人均30元的相同标准拨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明显不合理,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开展,群众也难以及时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同等水平的服务。而且由于服务半径大,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人均服务时间长,工作量大,现有医务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要,编制总体偏紧。另一方面,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在这些地区,地理、气候、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造成房屋使用寿命短,危房形成率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维护成本高。但国家的建设项目往往是统一建设标准和投资额,较少考虑这些差异,致使一些机构的建设压缩了建设面积或降低了建设标准[9]。一些建设项目没有考虑到当地取暖、用水的实际情况,取暖、用水等生活设施严重滞后,造成职工住宿难、用水难、生活难等问题,条件十分艰苦,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
1.5.2 在流动人口较多地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划和相关服务规范中没有明确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具体要求和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中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中央是按照常驻人口下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补贴标准不一,有些地区按照常驻人口拨付,但也有很多地区按照户籍人口拨付,通常没有考虑流动人口的经费补助,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深化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加快改革,解决制约社区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问题,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总的来说,要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抓住重点、统筹协调,主要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调整完善基层药物政策,充分考虑各地区实际情况和人口布局差异性等情况进一步完善政策等;同时,也要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现行条件下,积极探索和实践,转变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2.1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可以让社区和医院实现优势互补,不仅能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节省医疗保险统筹资金。
2.1.1 尽快制订规范、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定位,建立严格的分级诊疗标准和办法,规范转诊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形成法律强制力。综合利用医保、价格等激励约束政策和信息化手段,促进患者有序流动[10]。
2.1.2 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探索大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医联体的有效实现形式不能把医联体作为大医院进行市场分割和牟利的手段,更不能把社区作为大医院的门诊部,而忽略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要使医联体成为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的联合体,通过大医院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转诊、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多点执业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把患者尽可能留在社区就诊[11]。配合医疗联合体的建立,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如对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促进医疗机构主动分级诊疗,有效控制费用。
2.1.3 及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结构和规模进行调整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量必定快速增加,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数量、布局也在变化,要统筹规划,对现有医疗服务体系结构进行调整,控制大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适度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
可以探索以省或地级市为单位开展试点,在地方立法、编制、人事、定价、医保等方面给予试点地区更大自,鼓励地方大胆探索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实现形式和有效方法,逐步形成强制基层首诊。
2.2 打造高水平的卫生人才队伍
要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关键。
2.2.1 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理顺与财政、人事、编制、社保等部门的关系,合理界定职能分工,建立社区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社区中心主任年薪制,进行年度绩效考核。打破社区机构用人在编制等方面的政策限制,赋予社区中心主任充分的管理权和用人自,合理设置岗位和人员,实现有效开放的人员进出制度,真正做到养事不养人。
2.2.2 改善社区医务人员待遇缩小社区与大医院医务人员收入差距,使收入水平和服务价格体现医务劳动价值,建立薪酬合理增长机制,发放基层工作津贴,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全科医生发放特岗津贴,提供周转房等。
2.2.3 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研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依据服务质量、服务数量、费用控制和居民满意度情况考核,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12]。对超负荷完成工作量的,应在科学测算基础上对社区医务人员给予相应劳务补偿。
2.2.4 拓宽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建立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单独考评体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增强基层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可考虑调整考试内容,如对执业助理医师,重点考察其公共卫生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处置能力,减少对理论、机制和疑难杂症治疗的相关内容。也可将执业(助理)医师分为两个类别,医院类别和基层医疗机构类别,在考试内容、录取标准等方面进行调整,并限定执业机构类别。
2.2.5 创新人才发展模式,提高社区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依托医学院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教学基地,通过带教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本科生、研究生,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促进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二是开展全科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单独设立社区卫生科研基金,促进各项适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鼓励社区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科研申报和教学工作,将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运用到工作中,以科研项目的开展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品质和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全科医生定期到三甲医院接受临床技能的轮训,聘请专家顾问团队,通过专家带教提高全科医生诊疗技能。
2.3 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
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甚至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2.3.1 要实现较高层面的信息系统整合,打造区域性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统一标准、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有效整合居民的健康信息、预防保健信息、诊疗信息、医保信息等于一体。
2.3.2 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居民健康档案是实施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必须动态维护居民健康信息,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和完善,这样健康档案才能真正有利于医生的诊疗工作和对患者有效的健康管理,也才能真正调动医生和居民维护健康的档案的主动性。
2.3.3 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强管理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收费、医生行为监管等有机融合,使信息化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特别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质量、数量等医疗行为数据库,并据此测算和决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总量和员工绩效工资。
2.4 进一步完善药物政策
针对基本药物目录满足不了居民基层基本用药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调整完善现行的药物政策。
2.4.1 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目录不是医保报销目录,基本药物应该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建议参照国际经验,调整目前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包括成人基本药物目录和儿童基本药物目录),以不超过300种为宜,对基本药物实行国家招标、定点生产,简化包装并实行统一配送,建立独立的财政筹资机制免费提供或者实行医保全报销。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配备和提供国家基本药物。通过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促进医疗机构首选基本药物。建立严格的基本药物使用监测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除了配备国家基本药物之外,可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适当配备非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报销目录[13]。
2.4.2 对接社区用药目录和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要实现分级诊疗,必须确保患者诊疗的连续性。将社区用药和二、三级医院用药招标采购平台合二为一。针对同一种疾病,社区的药品和二、三级医院的药品必须来自同一个厂家,由于治疗对象和治疗方式不同,可以同一品种不同规格和剂型。
2.4.3 确保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实行药品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诚信制度,建立不良记录避免恶性竞争,对不生产中标药品或者不配送中标药品的企业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
2.5 充分考虑各地区实际情况和人口布局差异性,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上进行分类指导
2.5.1 提高中西部边远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充分考虑中西部边远地区卫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测算调整补助政策和经费标准,不搞一刀切。根据测算结果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
2.5.2依据流动人口的流动趋势,合理配置基本公共卫生资源国家应充分考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卫生服务需求,明确相关政策措施,在资源配置上向流动人口聚集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保障流动人口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对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开展绩效考核,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流动人口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2.6 转变管理和服务模式,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2.6.1 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要把社区全体居民作为服务对象,而不仅仅是患者,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增强服务主动性,做好居民健康管理,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不断拓展和延伸服务内容。要实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及慢病管理服务包[14]。鼓励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与社区家庭及慢病患者签订服务契约,建立相对固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明确服务项目和内容,通过实时家庭随访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个人化的医疗保健服务,逐步改变群众就医习惯,推进社区首诊[15]。因此,通过“家庭医生式”服务健康管理模式能够取得多赢的效果:实现全科医生利用社区资源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综合化、个体化疾病和健康管理;建立了良好医患关系;引导患者进行社区首诊;提高了诊疗效果,节约了卫生资源。
2.6.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加强与社区街道办事处、学校、企事业单位、养老院、流动人口管理站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居民健康管理,形成多方参与机制,促进民主决策,共同维护居民健康。
2.6.3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健康教育投入小,社会效果好。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和风俗习惯,采取多种形式,围绕健康观念、卫生习惯、合理用药以及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内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使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厂矿、进家庭,使居民更加主动和有意识地维护好自身健康,改变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16-20]。
总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1-23]。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分级诊疗、人才、药物、信息化建设等新问题,需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纳入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中,统筹规划,加强财政、人才、编制、医保、价格等配套政策支撑,逐步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实,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方式更加贴近百姓,居民可就近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秦怀金.关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3):1-3.
[2]聂梦溪,李伯阳,张亮,等.我国城市社区纵向连续性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3):30-33.
[3]马晓衡,李燕.发展中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分析探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51-153.
[4]吴妮娜,白波,张晓.北京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4):221-223.
[5]王芳,尤川梅,王斌,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剖析――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评价现场预试验结果[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2):34-39.
[6]张晋萍,黄晓光,吴月华,等.某市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前后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32):2992-2995.
[7]张国红,武阳丰.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778-2781.
[8]沈骥,郑小华.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1):4-6.
[9]张媚,肖艳丽,颜丙约,等.四川省民族地区政府卫生投入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6):11-13.
[10]任长乐,毕芳,张春娜,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6):84-86.
[11]雷光和,陈琴.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558-2560.
[12]刘元凤,荆丽梅,娄继权,等.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3,(9):20-22.
[13]王宏锐,石欧敏,李东,等.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调查[J].中国药业,2013,22(14):1-2.
[14]秦江梅,张艳春,张丽芳,等.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典型城市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621-2623.
[15]朱颖,林伟良,杜丽君,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33(8):873-875.
[16]罗建.健康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突破口[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89,(6):362-366.
[17]谢云.卫生宣教在边远地区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J].人民军医,2010,(2):26-27.
[18]王春英.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内感染存在问题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86-87.
[19]方莉萍,罗玲.风险管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57-158.
[20]韦微光,黄凤珍,洪卫辉,等.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35-36.
[21]吴映玫,谢满容,黄笑芳,等.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对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传染病控制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3-5.
[22]赵翼洪,汤学军,赵宗权,等.城市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建设示范[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