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第1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职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一、特点

1.前瞻性

前瞻性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初见端倪的产物,符合国家经济发展和我国职业教育形势的需要,它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2.可行性

可行性是学校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唯一,也是最佳选择,它可以有效地解决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的再教育问题、市场供需问题、学校与企业的发展问题等等,并能够实现家长、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多赢的整体效应。

3.可操作性

农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从转变理念、招生、教育教学管理到就业,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一个有层次的链条,有章可循,容易操作。

4.科学性

农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经过严格论证构建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以就业拉动生源,语言朴实,观点鲜明,结构合理,环环相扣。它建立了一整套动力、激励和约束等配套机制,有利于保障校企合作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5.实用性

农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使所面对的家长、学生、教师、学校、企业都得到了实惠。一是家长愉快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二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就业需要为导向,贴近市场,使课程结构多元化。同时,学校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使学生在校能快快乐乐地学习文化和技能。三是教师通过“双师型”培训获得了转型,在教中享受乐趣。四是学校产生了办学效益,有效地得到了滚动发展。五是企业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备新型高技能人才,促进了自身发展的经济效益。

二、思考

1.生源区域与就业渠道的扩展

充足的生源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命脉;能就业是学生的落脚点,也是老百姓关注的核心。目前,职业教育还处于弱势局面,如何加强职教宣传,提高办学影响力,扩大招生区域,了解行业信息,扩展就业渠道,保证学生招得来,送得出,以就业拉动生源,仍然是学校面临的中心问题。

2.校园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建设

校园文化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学校的精神面貌,它影响到人们的第一感觉,这就需要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加大力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3.实训设施还有待快速扩建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功能并不十分完善,所以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校园环境。利用校企合作,可以尝试寻求国家和企业资助,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企业产品运作优势,进行多模式、多体制的办学,解决职业教育中的资金短缺、实践薄弱等问题,加大实训设施建设,保证技术设施的更新。目前,为提高学校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快速扩建实训设施,校企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共建稳定的 “校外”实训基地,创建“企业化”的实训基地,是模式建设的又一突破点。

4.课程及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调整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应当紧随时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要减少文化课的比重,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的力度,真正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因此,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调整。

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扩大

校企合作为教师学习、实践提供了更广的途径,也促进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改善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冲破“送出去”的束缚,继续探索“请进来”的有效途径,从企业获得一定的兼职师资力量,来促进加速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

6.校本教材亟待开发

企业的信息输入和师资培训,可以促进教师跟踪行业发展,结合社会反馈信息和企业实践性培训资料进行教材开发,使学校能在职业教材建设上形成鲜明的职业特色。因此,校本教材开发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7.对拓展课的构想

第2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旅游管理专业 粤海班 高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办学思想,既是高职教育接轨市场的有效突破口,也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几年来,我系在对市场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奇缺的现状,从2004年开始,我系旅游英语、旅游管理等专业先后与几个著名旅游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旅游专业技术人才。

一、校企共同做好选拔培养工作

为确保合作培养的顺利进行,广东粤海集团与学院先后通过共同参与招生宣传,与学生、家长沟通、直接解答学生问题,全程合同保障等方式,向学生宣传“粤海班”的学习内容、奖励机制、以工养读、就业方向、个人发展等争取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在此基础上,双方按照标准,招生选拔学生进入“粤海班”,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生源保证。校企合作式教育要求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同时,教师队伍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尤其是“校企合作”合作方的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旅游专业除了“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人才、聘用企业优秀管理层担任客座教授以外,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锻炼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酒店集团进行挂职实践,实现了教师专业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通过“粤海班”合作,校企双方取得了相互的信任,为今后的酒店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也为我们老师的进修提高提供了场所。

二、校企共同承担培养风险

为保证粤海班学生能安心学习,粤海集团可以为该班学生支付三年学费、生活费,并每年拿出一定资金设立粤海各项奖学金,为贫困学生的学习免除后顾之忧。作为回报,粤海班的学生必须在粤海集团所属的酒店实习就业一定年限,直至偿还完集团为该生支付的学费支出。毕业生拿到毕业证书后享受粤海集团正式员工的待遇,并获得优先录用、优先享有培训、提升的机会。在校学习期间,粤海集团负责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三、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培养工作涉及到培养目标、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要求、相应的职业道德、学校与企业各自的职责等。能否成功运行,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实践中,学校和集团共同制定“粤海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专业技能、职责等具体要求,切实做到科学可行,符合学院与企业的实际,让学生到企业立马可以上岗,到社会深受欢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如参加粤海集团技术比武,感受集团氛围;入学初参观各类型粤海酒店的外观建造、听取管理者经验介绍等。这种实践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提高学生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奠定了基础。

四、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考核

教学管理分工上,学院负责考核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考核实践教学部分。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必须遵守企业员工的管理制度;学院对学生实习制定了《学生实习管理条例》,学院定期和实习单位交换意见,鉴定学生的实习情况。对于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由学院和企业共同进行表彰,对于违纪学生同时给予相应处分。同时,注重学生每一阶段的实结,使学生通过实结得到再一次升华。学生实习结束后,学院都要通过座谈会形式认真进行总结,使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教学考核是保证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环节。教学考核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合作企业的效益、效率等方面的一致程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合作办学形式的正确性、效率、效果、效益及其成熟程度等。

五、校企共同塑造人文理念

学院以企业文化为参照标准,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灌输,传授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强学生对发展目标和行为目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粤海不仅定期让集团公司部门高级管理人员过来参加学生培养工作,而且在授课中强化企业文化理念的熏陶,还把“粤海班”作为粤海大酒店的一个部门来看待,期末粤海集团还要在优秀学生当中评选奖学金,给予适当奖励,并在集团、酒店年终总结大会上颁奖,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六、校企共同制定相关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机制。要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根据专业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时,赋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其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专业教学计划方案的确定,市场人才需求信息的提供,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负有重要职责,以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健全学生实习的管理机制。学生实习期间,由于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一些学生放任自流,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学院要和集团共同建立一整套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规范实行制度,确保实习成效。避免放任自流,达不到预期效果。三是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信息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第3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 金华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25?03

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企业是技能型人才的消费者,校企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要追求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就要追求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追求工作现场和培训课堂的有机结合,追求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金华技师学院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这块主阵地,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的几种基本模式

(一)订单冠名班模式

合作企业: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合作方式:学校与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办学,签订协议招收康恩贝制药“冠名班”。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将“冠名班”列入当年的招生计划,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组织定向招生;实施教学前,双方根据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将冠名企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理念等编入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由企业的技术人员担当,其它课程由学校教师担当;学生在最后一年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学校派出专职带队教师跟踪至企业进行管理,实习岗位由企业采用轮岗形式安排,并指出实习指导师傅组织实施;实习期间企业给学生发放基本生活津贴费;学生毕业后由企业安置就业。

(二)工学交替模式

合作企业:浙江今飞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合作方式:学校与浙江今飞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工学交替协议,对五年制(高级班)数控机械加工专业班级,采用每批一个班,每班两个半月,轮流下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学习。学生进入企业均安排在数控加工岗位实习;学生实习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成立工学交替管理小组,双方各设总负责人,负责协调解决工学交替中学生出现的思想、工作、生活等问题;工学交替的实习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由企业采用“一对一跟带”模式,学校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协助企业进行技能指导和管理;工学交替期间企业以每月1 500元津贴标准,根据每月企业的考核结果进行发放;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结束,学校根据《工学交替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工学交替实习成绩的依据,与学生的奖惩挂钩。

(三)共建联合培训中心模式

合作行业:金华装饰装修协会。

合作方式:学校根据协会会员单位对行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协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成立联合培训中心,共同培养学校五年制装潢艺术专业学生;学生前三年以双方共同认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协会指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协助指导专业教学;第四学年学生进驻协会学习,学校派出

专业指导教师协会时行指导和管理,协会根据双方共同制定的联合培训中心《教学管理作业手册》内容实施教学和管理,培训过程是采用公司动作的模式,把整个班的学生分为两个公司,每个公司各6个设计部,采用理论教学与模拟设计相结合,并定期组织考核设计比赛;第五学年联合培训中心根据学生个人成长记录及发展方向及会员企业的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分散至会员企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二、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以行业需求为本位,重视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以知识应用、解决问题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的是理论应用型人才[1]。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终极目标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学校始终坚持把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地位来看待,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市场需求就是办学方向,社会满意就是质量标准,适应经济发展就是学校发展。”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开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首先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意见,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全面开展。二是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先后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就人才培养与输送、产教研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共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等重大问题。如学校成立的7个骨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专家、学校领导、专业学科带头人等组成,其中企业专家占40%左右。各专业委员会根据章程明确职责,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内容与教材开发、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目前,专业建设委员会已有20多名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企业专家的参与使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具针对性,更好地满足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坚持校企互利共赢原则,推进模式创新开展

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靠学校一腔热情难于开展,坚持校企互利共赢原则,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为此,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企业。一是专业教师团队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管理咨询。近三年来,学校与浙江金轮机电实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进行合作,承接产品研发和加工;引进浙江泰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流水线,开展产品加工;为浙江科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从生产工艺到现场管理进行全面诊断和改进,提高了企业生产率,降低成本;为新安电气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开展夹具设计和制造等技术服务。二是学校根据企业岗位技能提升要求,为企业开发培训课程,根据“菜单式”的培训内容为企业培训员工,近三年,共为企业培训员工22 360人次,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广受行业企业欢迎和好评。三是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贴近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支撑。

学校良好的服务意识,强烈社会责任感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学校先后与青年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万里扬集团等当地6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有10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是我校学生实习就业的合作伙伴,平均每个专业有合作企业十多家。合作企业的信任和支持,有效推进了人和培养模式创新的开展。

(三)重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模式创新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支具有创新意识、融入企业、知识更新快的师资队伍,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第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败。为此,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促进教学和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学校制定了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专业实践不少于一个月,并做到有记录、有反馈、有总结、有考核。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已成为学校常规,通过企业实践,了解了企业对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需求,真实体会了企业理念和文化,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加快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现有“双师型”教师148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4.6%,夯实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础。

三、模式创新的效应

(一)人才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为企业培养及储备人才,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习、工作,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2]。学校主动接轨企业,以提高素质为主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特点,突出动手能力。由于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操作动手能力强而供不应求,各专业学校平均一次性就业率达100%,就业稳定率达89%,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许多毕业生通过就业岗位的磨炼,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赏识和重视,已成为企事业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以机电类毕业生为例,学校毕业生中有100多人担任企业中层以上领导,有50多名毕业生成为中职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毕业生章跃洪成为浙江省首批最年轻的首席技师。

(二)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学校以自身的软硬件建设为基础,适应校企深层合作。学校依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次迁址,四次收购破产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提升办学实力。与此同时,学校在各个实训中心建设规划中,着力营造高仿真的职业环境,努力保持实训现场管理模式与企业的一致性,以及与企业生产设备的基本一致性。通过在具有浓厚职场氛围的实训空间中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学习实用技术、了解生产工艺、熟悉生产设备、体验职场环境、接触企业文化,将生产性教学与教学性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教学内容和职业活动的零距离融合。

(三)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学校始终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把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作为校企合作的落脚点,充分体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双赢合作,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项目教学顺利开展,形成基本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在实训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以项目和任务为导向;通过7S管理的引入,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工作作风;借助企业专家的点评,促进过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四、结语

总之,构建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业界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联合,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3]。

参考文献:

[1] 赵海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2(4):88-91.

[2] 王志英. 高校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5):59-61.

[3] 刘纳新.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6):144.

第4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适应时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多方面资源,对加强校方和企业的互利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但是,诸如民办高校设备不够完善、企业不积极参加合作、双方缺乏沟通交流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提出改善措施,加快校企合作的高效互利模式的展开,对国家教育发展、社会进步有重要现实意义。

2.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概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2.1部门民办高校设施和制度不够完善

在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初期,民办高校相对公办高校,虽然管理模式比较灵活,但是其硬件设施等仍然不够完善,例如校内实验室的设立、培训实习基地的分配等;在师资方面,教师队伍不够强大,职业素养较低;另外,民办高校的有关制度等不够健全,例如学术研究奖励制度、实验教学大纲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条件制度等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民办高校内还存在一些对校企合作进行的不利因素,例如学校内缺乏和企业合作交流的场地,一些较大型交流活动受到限制;领导和师生的合作意识较淡薄;学校方面欠缺具体的制度来划分学校和企业的具体职责,资金分配不合理等。因此,为推进校企合作制度的顺利发展,民办高校本身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自身设备及教学制度的构造和完善,增强自身实力水平。

2.2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利的条件,为社会培养输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同时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不断交流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然而,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不愿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意识不够高,企业管理者过分重视自身的眼前利益,眼光不够长远,不能正确认识到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长久、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企业部分领导者错误地认为人才培养只是学校的任务,缺乏企业和民办高校交流合作的观念,只有在企业内职位空缺时才进行人才的选拔,这样大大降低了人才选择并重用的效率,同时对推动社会高效运转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该增强合作意识,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效益和竞争水平。

2.3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方和企业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并制定相关的交流合作制度,定期开展交流会议,以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促进良好合作和共赢局面的展开。然而,由于部分高校缺乏主动发出邀请的积极态度和热情,缺乏健全的细节规定,合作制度只能是纸上谈兵,得不到一个积极良好的开端。其次,大部分企业只重视到自身的眼前利益,目光短浅,与民办高校的合作仅限于提供一些学生实习的场地和投资一部分教学设备等基础方面,达不到真正意义的长期合作与共赢;更有一部分企业,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目光不够长远,不愿参加校企合作,从而使自身企业的发展过于局限,企业与时俱进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消极保守的心态严重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而给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道路上造成障碍,使企业、高校、学生都得不到高效的进步和发展。

3.加强双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3.1加大投资提高校方的基础条件和健全制度

为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展开,国家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场地问题,加快合作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民办高校应该明确自身实力水平,充分发挥经费自筹、设备齐全、制度完善的部分优势,以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为重点,优化校内专业分配,深入市场调查和研究,以市场需求为重点做到不断调整,建立合理的专业体系,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实用性、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3.2企业改变观念增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意识

新的时代要求企业要多多交流合作以实现共赢,企业领导者应该改变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更新自身思想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了解,规范企业内部合作制度和细节规定,要意识到校企合作中培养高素质高效率的实用型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第一时间培养选拔出适合自己企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水平,同时有利于企业自身竞争实力和水平的提高,对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该解放观念,真正了解和参与校企合作,把它作为一项长远的合作共赢模式,积极和民办高校进行交流总结,关心学校的教学进度工作,共同合作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毕业人才,为今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

3.3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努力实现共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长远发展,需要校方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加强交流,及时了解双方的发展需求。学校应该制定和企业定期的交流合作会议,不断学习企业的文化和发展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培养高效实用型人才。校方和企业应该达成合作、资源共享的一致意见。由学校方面按照计划定期推荐优秀教师学生到企业内体验实习,不断积累企业的工作经验,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在企业工作的水平和贡献。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选派优秀员工到学校内进行培训学习,讲述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用人要求,同时也可以得到学校专业老师的建议和评价,达到了资源共享及人才的充分培养和合理利用。民办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组织一些积极交流的大型活动,促进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以推动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展开和完善,不断促进教育工作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5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1.1就业导向原则

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人才培养采用订单式模式,在学校招生之前,社会企业或者行政单位就已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而毕业生则可以在毕业后进入这些单位。当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扩招后的职业院校,并且社会、科技、发展的变化也使社会企事业单位难以对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做出预测,所以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研究与创新具有着紧迫性。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为企业输送一线的机械加工操作人员以及机械加工设备装配人员,从而让人才的能力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由此可见,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提升面向社会岗位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互动来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就业市场来提高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素质。

1.2发展原则

就业率是职业院校十分重视的问题,职业院校普遍认为就业率是自身办学水平的体现,所以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中,许多职业院校过分强调学生的就业率问题,虽然推动学生就业无可厚非,但是对就业率的过分重视却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这一根本属性。从整体来看,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的合作仍旧在实践阶段与总结阶段,所以许多问题需要做出完善,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处于学习阶段,需要深化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内涵的了解与掌握。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就业率问题,同时要强调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生素质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能够将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目标。另外,机械制造专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精细化,即要求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身素质和内涵的发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细节,从而制定出具有特色且可以发挥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2、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应用校企合作模式的保障体系

2.1物质保障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教学改革工作都需要必要的物质来作为支撑,在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建设实训基地和完善实训设备。校企双方都有必要给予职业教育足够重视并构建合理公平的经费投入机制,让校企双方从物质方面为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国当前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而今年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让职业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具备了完善教育设施、优化教育环境的物质能力,而企业在于学校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也有必要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实训设备,从而方便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国家可以通过对评估等手段的利用来邮件有效机制,在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上有必要对如何发挥出《捐赠法》和《税收法》的作用作出研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而在校企合作中,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资金的建立来强化校企合作主体行为,这一资金建立的目的主要在于对机械制造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与运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体进行奖励,从而对所有行为主体形成机理并强化校企合作工作。

2.2制度保障

第6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1.校企合作加强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学校聘请企业里面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可以把一些先进技术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与校内专职教师进行交流,能帮助校内专职教师增强实践技能。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遇到问题,也会和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师生互动,提高了专业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了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不足,拓宽了学校的教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

3.校企合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到企业进行实践可以了解更多的行业、企业信息,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这样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这段时间企业也会对学生进行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会在学生毕业后优先录用,这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土木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运行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土木类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把工学交替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很好地构建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大学前两年的在校学习,初步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基本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三学年开始运行校企合作项目。根据合作企业所承担的工程项目的具体条件,把学生分散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一般每个工地安排3~5名学生。学生在企业现场工程师的指导下,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了解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然后是进行顶岗挂职的实习实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承担实际工作任务,在干中学,在干中练。学生在顶岗实践锻炼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一般都可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又有利于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基于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学校可通过为企业培训职工、进行技术开发等服务,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受益,从而主动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根据毕业生提前一年被企业预定、提前半年上岗的特点,利用用人单位的建设工地和企业一起安排顶岗实习。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指导教师、食宿条件、实习薪金等,学校安排带队教师,双方共同管理,共同考核。

三、土木工程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取得的初步成效

1.成立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与指导。我们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或行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了“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调整,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各项工作。由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第7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指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共同就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依托企业实训资源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理实合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企业、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项目开发中提高能力,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中得到最有效的锻炼。

(二)产教互补。高职学院一般拥有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和规范的教育服务体系,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场所。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希望学院参与其生产技术应用性课题的研究,为其提供能零距离上岗的学生作为企业员工的补充。企业拥有的生产线和施工现场成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真刀真枪”的训练,企业的技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现场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和实训。

(三)就业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迅速而准确地明确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标准,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结合。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组织和运行机制,形成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行“专业+订单企业”“专业+系办产业+合作企业”等“系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理实交替、教学场地校企交替、教学时间季节交替紧密协作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围绕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项目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设置课程及实训实习项目。

(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系企一体”的模式优势,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制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培养与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探索建立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大量聘请合作办学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和顶岗实习的兼职教师。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依据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采取自建、共建、捐建等多种方式,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具备“系统性、生产性、开放性”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创新“系企一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产学一体”的、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需要的系办产业。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系企一体”模式。所谓“系企一体”是根据专业人才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把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场建成具备经济功能的企业、公司等专业实体,成为具有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组织,即把专业办成教学实体、经济实体和管理实体,实行教学、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

(二)“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是指学院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学院先后与丰田汽车公司、北京现代公司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了“订单”教育。

(三)“秋去春回”工学交替模式。“秋去春回”工学交替模式,是我院道路与桥梁技术、工程造价等交通土建类专业,根据江西春季多雨、秋冬干燥的气候特点和施工企业季节性施工的具体要求而建立的“1+4.5,秋去春回”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会按图施工,经过一个秋天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具备独立处理现场技术难题的能力。“秋去春回”工学交替模式做到了: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学习内容模块和学生质量考核标准,由企业提供实习工地和岗位;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聘请企业相应岗位的工程师作为实习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学生到工地后由企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岗位技能要求和各种规章制度。学校带队老师协助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各个实训环节的监控与管理,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工程师对学生的岗位技能掌握情况和实习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再由系部组织带队老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及实习效果的考核,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第8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对建筑学专业而言,社会大量需求的是在建筑设计企业基层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建筑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但是高校学生在建筑学专业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与建筑设计企业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因此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刚步入工作岗位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并且建筑设计企业也不太愿意接收这些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部分进行改革与创新,与建筑设计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机制,切实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这也对建筑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建筑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建筑学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建筑学专业与建筑设计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使毕业学生“无企业适应期”实现高校学生到建筑设计企业设计人员的成功转变,成为对社会和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通过对校企合作的案例分析与归纳,为使校企合作在学校和企业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做了如下诸多方面的探讨:

1专业应了解企业需求

通过建筑学专业与建筑设计企业合作取得预期目标,应切实了解建筑设计企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各方面人才的需求。本人长时间在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审图工作,工作过程中发现目前在建筑设计企业从事生产一线有能力的建筑学专业技术人员十分有限,特别是工作任务繁忙时能及时上阵的人员可以屈指可数。但刚毕业入职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和建筑学专业实习生基本不能独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而无法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企业需要培养这些学生一段时间,从而导致企业宁可愿意延长出图时间也不愿接受刚毕业的学生和实习生。因此,建筑学专业教育不仅要在学生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上进行优化与发展,而且还应着重培养和提升建筑学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学专业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

2主动为企业提供帮助,建立长效机制

高校建筑学专业有不少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结构教师,这些“双师型”结构教师在建筑行业中,有着较高的资历和技术水平。组织这些“双师型”结构教师主动为企业,特别是为校外实践基地的企业提供帮助和技术指导,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双师型”结构教师在企业的知名度并获得企业的信任,从而在地区建筑市场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本人在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审图过程当中就及时发现并解决了诸多触犯建筑专业强制性条文的项目,并且严格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要求进行审核,使设计院建筑设计质量得到了提高,使设计院得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构想

推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坚持“在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的核心理念,根据“专业平台为基础,校企合作为升华”的设计思路,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重点和突破口,形成面向区域城市发展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平台为基础,校企合作为升华”的设计思路是指:第1~4学期,通过学习建筑学专业理论课程和《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建筑设计3》、《建筑制图课程设计》、《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等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基础;第5、6学期,以“双师型”结构教师和企业资深高级工程师为主的教师团队来主讲和指导《建筑设计4》、《建筑设计5》等专业必修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和实践课程部分,学生开始了解建筑设计企业的工作方法,并初步了解企业需求;第7学期前八周,通过《建筑专题设计1》和《建筑专题设计2》课程的“1+1”模式(48学时当中,16学时在学校,32学时在企业),加深对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的了解,切身体会建筑设计企业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第7学期后八周和第8学期前八周,在建筑设计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开始全面进入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全面融入到企业当中。

4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若想顺利达成校企合作、建立双赢的合作平台,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首先在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法规等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程当中,适当补充实际工程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能力;其次,根据建筑行业发展随时更新教学内容。目前建筑专业的国家规范、规程和国家标准图集基本每年都有更新,但教科书内容却相对陈旧,跟不上国家规范、规程和国家标准图集的更新速度。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当中根据国家规范规程的变化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再加上像建筑学专业这样应用性强的专业而言,企业肯定会优先选择那些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的学生。比如掌握建筑学专业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掌握AutoCAD、3dsMax、SketchUp、V-Ray、AdobePhotoShop等相关软件的学生,将会成为企业首选的学生。因此,在建筑课程设计中应相应增加使用这些软件完成课程作业的范围。只有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良性发展。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素质是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它将对学生和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毕业生“零适应期”实现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自然转变。同时,企业也通过校企合作节约人才培养时间和费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齐子姝,齐俊峰,马人骄.建筑类高校校企合作机制与学生培养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6(01).

第9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园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38-02

一、前言

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是高校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企业把高校作为培养符合企业人才的产出基地,对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性人才,且能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复合型人才迫切需要。园艺产业对整个中国国民经济尤其是中国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目前社会对园艺人才的需求巨大,但从国内上百所高校园艺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创新能力弱、实践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而究其原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园艺专业人才在服务“三农”中、专业知识面要求宽,实践性和适应能力要求强,已由“知识为本位”引入到“能力为本位”。然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较注重理论上应达到的标准,对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无法达到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产学合作,资源配置合理化,是高校较为认可且在实践中能有效解决日益突出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实际脱节矛盾的一种方法,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教育为学生、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有学者针对园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及其“设施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地方型高校园艺专业教学体系应该从“学校-企业-社会-地方经济需求”四位一体进行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充分调研,实施“送出去请进来”战略,培养成效显。目前,从观念上还是实践行动中现有的校地合作模式都存在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的空间,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园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1.培养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实行了土地流转政策,大量从事园艺相关的产业公司兴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国家迫切需求大量的园艺专业人才,而懂经营和善技术的园艺专业人才更是紧缺。校企合作更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它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只能在实际工作场所才能获得,尤其是良好行为习惯及难以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只有通过现场环境才能学到。学者们认为传统的园艺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这已经阻碍了对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校地合作培养可将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使高校园艺专业教学能够适应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要求,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2.农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互惠双赢。目前,各高校对农口专业的投入资金偏少,专业建设经费不足,因此财力、物力、人力肩负着巨大的负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才培养周期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农业院校通过校企联合,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使发展空间得到提升,走在市场经济的前沿。同时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需拥有一流的管理与服务,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外,其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农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时,可根据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为了彼此的发展,以需求为动力,建立人才供需的长效机制,实现交融互动,互惠双赢。

3.提高园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究其原因,即动手实践能力差,所学的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通过校企合作园艺专业学生在对口的企业实习,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通提高,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其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拓宽了就业市场。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国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成功之处是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用法律法规界定了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职责、保障条件、管理机制等。而国内对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无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使高校与企业合作时无据可依,且培养过程中双方利益没有给予充分的保护。或者因法律保障措施不力,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目前校企合作层次比较浅,一般由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合作的。校企合作培养牵涉到不同行业的独立单位之间的合作,它们关系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高校、及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这需要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来协调和规范各方关系。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不符合企业需求。目前,农业院校中园艺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材建设等多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大众化和学科化,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未能知行结合、学有所用,实习也是被动的。因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淡化,与企业生产过程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不能独挡一面,难以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不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3.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园艺专业的生源来自广大农村和农业地区,加之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溺爱,劳动观极为缺乏。高校教师队伍中也因受“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影响,成果的产出与劳动付出不成比例,而不愿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同时学校教师缺乏专业级别的实践教学检验,教学能力存在短板。而园艺专业属于大农专业,要掌握过硬的实践技能,需高标准严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多数园艺专业学生不安心于工作,就业选择的范围为科研院所、高校和考公务员,就业定位不切实际,因此,在企业实习的目的也是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

4.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为缓解教育资源紧张,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推进,为学校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但是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主要是因为企业不愿为合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追求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人才强企”战略。或者是虽然进行了合作,只是短期行为,效果不佳。

四、园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科技部为推动我国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建设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新村发展研究院”),该项目建设已实施了三年。目前批准成立的共有39所,其中21所为涉农高等院校,18所为综合性高等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正是因为高校创新能力不强、与产业链结合不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突出,而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导思路是将政府、高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全面探索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改革与实践,大胆创新校地、校企等合作办学模式,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农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通过与地方、企业共建综合示范基地及分布式服务站,整合学校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引导高等学校涉农学科的师生员工面向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系列工作,能够形成长期、全面、稳定的深层次、多方位、宽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人才培养因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将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校地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以项目开发为载体、通过高校的积极参与,形成“企业+高校”的项目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一个完整的项目,通过企业制作“订单”和“命题”,高校师生从构思到方案实施共同开展工作,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合作模式既能企业遇到的问题,也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使高校和企业达到“双赢”。

3.“引厂入校”人才培养模式。“引厂入校”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工作流程、“零距离”感受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很好平台。同时将校外资金、技术和管理引入学校,解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资金问题,使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享,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五、结语

校企合作重构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为立足地方,服务基层,面向全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园艺专门人才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袁玮.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学多赢合作机制[J].经济师,2010,(01):150-151.

[2]孟长军,陶贵荣,等.新形势下地方型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0):10818-1081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