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第1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其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着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如今,“全球化”、“地球村”加速了世界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合作与竞争,是摆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面前的严肃问题。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遗产,也带来了因袭的重负。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是责无旁贷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了解传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分析传统,有助于他们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变革传统,也有助于他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我们的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以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和可行性。

2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第2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高中教育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设计与组织工作,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好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同时还要适当的渗透好传统文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作为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语文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关键科学之一,因此,就要充分发挥出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的重要性,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第一,要避免多元化文化对学生产生出的负面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影响,不仅促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动,同时也产生出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大多是因为这一阶段是学生树立起健康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消极文化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理念。所以教师就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其中的正面意义。第二,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可以激发出学生的W习积极性。可以说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是难以被学生所接受的。所以教师就可以运用一些比较优美的诗词,以此来保证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要让学生受到文人情怀等方面的影响,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第三,借助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许多的传统文化作品中存在着积极意义的思想,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文化意识。所以教师就要运用好古诗词等,以此来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二、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的情感观念认识不足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学活动的引入并不是单纯要让学生掌握好名句与名篇等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诗词来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等方面产生出共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将目光放在了诗词的翻译以及诗词的结构等方面上,这样也就难以对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讲述,造成了学生虽然学习了这一知识,但是却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与价值。

2.对学生的自我理解与赏析认识不足

为了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师在引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就要从古文教学上出发。但是在实际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关注对文言文以及诗词等方面的解析,或是直接借助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这样也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与认识,最终也就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难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来说,其自身有着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突出传统文化的功能,发挥出其影响力。

1.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的引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教材上出发,以此来开展教学工作。在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大多是精心挑选过的,其中也存在着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培养好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学生在学习《鸿门宴》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找出其中的民族精神与审美意识,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借助语文来传承好文化。

2.保证融入方式的准确

现阶段中大多数的语言教学中往往都是从古诗文上来融入传统文化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情境与信息技术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如学生在学习《逍遥游》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词汇上出发,借助相应的画面等来给学生进行展示,同时还可以引用音乐等来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不同,所以也就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发展。

3.筛选好传统文化内容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引入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而记住文化内涵等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避免存在盲目崇拜的心理,而是要采取批判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如在一些古诗文中诗人在落魄后所写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保证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满足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亚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好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引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从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上出发,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晓鸾.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2016(9):93-93.

第3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以佛道文化为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说,人类所受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利用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教人育人,这可以说是孔门道德教育,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在新加坡,政府不仅频频开展“礼貌运动”、“敬老周运动”,还邀集海外专家编写《儒家伦理》,用作中学伦理道德的教材。其主持者刘蕙霞博士在谈到开设这一课程的初衷时说:“新加坡在这二十多年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旧的传统观念被冲淡了,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未确立起来,加上新加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外国文化和价值观能够自由传播,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在这种环境里,不少关心年轻人道德观念的人,都深觉年轻人有过分西化的倾向。纠正这种偏差以及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念,便成为教导儒家伦理的一个特殊任务了。”与新加坡类似的还有日本、韩国等国,他们都不排斥儒家文化,反而都比较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矛盾,它可以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把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二、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讲,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以及经济体制转轨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嬗变,挖掘传统文化道德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概括起来讲包括五个方面: ①强调为民族、为集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这一优秀传统加以改造与继承,必将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尤其是克服个人利己主义,抵制腐化堕落行为。②推崇仁爱,讲究礼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强调“人和”、“和谐”、“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美德,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追求精神境界和高尚的理想人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积极进取,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安贫乐道、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进取精神。④勤劳质朴。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质朴的民族。“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有功,戏无益”等早已成为人们生活态度、审美标准、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⑤强调修养践履,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特别强调“为仁由己”的道德主体精神,一个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并且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三、传统文化中可资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法。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解决。孔子还提出”国之本在家”的思想,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孝悌忠信”的教育。因此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作用,使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能。

(2)注重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孔子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发展了一种“爱人”的境界,怎样才能“爱人”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必须高扬“良知”,发扬“本性”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强调人的内省,就是说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抛弃错误的东西,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这对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舍,灌输是外因,而自省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3)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要为德育服务,这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德育首位的确立、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发挥德育主渠道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隐性德育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第4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 人格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JK01 5CZY096。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0-01

文化的植入好坏相对决定了人格的优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就造就了优秀的中国人格,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文化的相互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延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及特征

1.传统文化的人格体现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认为最高人格的体现为圣贤。而圣贤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要与天同德,与大道同行,克己复礼,兴国安邦的高尚品格。儒家圣贤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仁与礼的统一。

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道家的理想人格中,提倡隐士。即真人,至人,神人。主张淡薄本性,无为不争,已达到人性和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归真,无为而治。

法家的理想人格即为英雄。认为要追求自身的实际理想,凭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地位。提倡法不阿贵,唯法所在。在法家看来,法令制度高于一切,无论君臣,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

佛家的理想人格提倡超尘绝俗,认为万物皆空,明心净性。在佛家的思想中,佛就是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万般皆空像的心态。

2.中国传统人格教育理论的特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表面天地之间人之性命最为珍贵,体现了人的价值。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人的追求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表明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注重挖掘人的价值,获取他人的尊重,一方面做到自爱,自尊;另一方面做到理解人,尊重他人。

第二,崇尚仁爱理念。孔子特别注重“人”的突出地位,仁爱是人性之基本,通过自身的美德,达到人与万物的统一。在理想的人格教育中提倡,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行推向社会,造福社会。

第三,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作为自身的追求根本,通过道德理论的熏陶和道德实践的累积达到人身外在和精神内在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阶段人格教育的融入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整理,塑造高职学生优秀的人格,以经典“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为重点;以仁人志士为榜样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励志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1.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行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导向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用心弥补现行课程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增加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被文化课的知识性要求所取代,教学与评估只能以育人为中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道德修养课程,可以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人格健全和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网络、影视建设

网络、影视等公共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在专门优秀传统文化网站中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绿色、健康有益的网络和影视环境,转移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

3.在校园人文环境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高职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高职大学的道德人格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追求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信念。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蓄,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价值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择业观方面,高职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想着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事而信“,“建功立业”的精神是值得当代高职学生借鉴的。很多成功者和建功立业的人都是从很艰辛的基层工作做起。通过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华有德行的人最终会被发现。保持不断进取的信心是帮助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人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往往造成与同学交往胆怯、与教师“顶牛”、与父母关系不合;还有一些学生交往重实惠不重原则,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这种友谊自然不会长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利用传统的道德中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让他们更加能够明白尊重他人,勇于承担,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整个人格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良好经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进步的需要。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的品质至关重要。

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道德自律。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自律意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综上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人格的养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坦荡的性格,天性仁厚的性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人民高尚人格的形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我们不仅要吸取丰富的世界文化,更要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格和人格教育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国娟.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4:64-69.

[2]张应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理论教育的思考[J]. 黑河学刊,2014,08:98-99.

[3]朱明贤,郑克卿,赵国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J]. 唯实,2008,03:32-35.

作者简介:

葛金平(1972-)女,湖南湘乡人,文学硕士,文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第5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第6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一、深入发掘教材,丰富传统文化素材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需要以教学素材的积累为前提。但是由于高中语文的授课时间相对有限,所以很难有足够的空间让语文教师开展广泛的传统文化教学。鉴于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优先从语文教材体系中发掘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将教材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进行有机结合。细心的教师会发现,教材中有很多与传统文化的观点和内容相近的部分,加上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排的,所以教材内容往往都是经典作品,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也非常丰富,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韩愈的《师说》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文言文课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典范,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优秀的道德文化价值观。教师可以此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意义。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教学形式,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中,语文教师仅仅具有相应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素材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重视教学方法与教育形式的创新,以便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其中的典故、成语、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比较强,而且经过历史的沉淀后,在当今时代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时,完全可以多选择那些有趣的教学内容,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在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同时,将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当中,这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和对于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中,教师可能延伸到“子女尽孝”的话题上来,然后引用春秋时郑子“鹿乳奉亲”、春秋鲁人曾参“啮指痛心”、汉朝黄香“扇枕温衾”、晋人王祥“卧冰求鲤”等成语典故,将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当中。如此一来,不仅会显得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更加轻松、自然,体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德育素质的同步培养。

三、进行教学延伸,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将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固然重要,但是语文教师还是不能忽视教学延伸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要想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多涉猎课外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课外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首先,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开展课外诵读。尤其是一些经典文学著作,可以进行反复阅读,如《论语》、《孟子》、《庄子》、四大名著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后的阅读延伸,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如一些传统的节日,通常都会有历史渊源,并且都会大量的文学著作与之相关,语文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者屈原,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这些节日不仅是本民族的传统习俗,更是本民族的一种信仰和精神。

再次,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运用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其改编成情景剧、话剧等进行表演,体验人物角色的角色特征和精神魅力,这也能起到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第7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故事 多媒体 礼仪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涉及较少、理解不深的状况。在课堂教育方面,对此方面的教学也存在着巨大的误区,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少必要的热情,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如今“国学热”,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成了时代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里面明确说明了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传统文化因素,并且以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了解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与特点,才能言之有物地进行教学。传统文化就是指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留存在全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人文文化。在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迫切性已经显而易见。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的使命。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技巧进行阐述。

一、故事教育法在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故事教育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一)汉字故事与传统文化

汉字教学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但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却有所减弱。汉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在推动语文其他方面的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汉字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乐于接受,并且深入消化吸收,成了汉字教学中的瓶颈。

笔者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总结出一套利用汉字故事来开启传统文化教育,并逐步深入诱导学生理解汉字,进而逐步体会传统文化的实践途径——讲汉字故事。汉字故事不仅有利于体现出汉字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从汉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去体会汉字的创造和演进,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命体”。

例如,在教“学”字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学”字最开始的字形就是一个人用一只手不停地往一个敞开的容器中放置薪材。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在拾柴火,他在劳累、寒冷中不停地寻觅,不停地积累。他拾到之后就放到一个敞开的柴堆中,柴火一点点积累,越拾越多。这个寻觅、捡拾、积累的过程,就是学。也就是说,“学”字就是积累的意思。在教“习”字时,教师可告诉学生“习”字最开始的字形是一只雏鸟拍着两个翅膀在飞的样子。然后,教师可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雏鸟克服种种困难,不怕失败,一直不停地拍着翅膀学习飞翔。这种不断实践,反复练习的过程就是“习”的意思。这样,教师就利用这两个字的本源和字形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对汉字造字以及传统文化根基的兴趣。

(二)历史故事与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往往有古文篇目,更不乏古文名篇的选读,而古文教学往往是学生最易感觉枯燥和无趣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古文的流畅文风和深切内涵,而又习惯古文语法习惯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学到文章的知识点以及体会到蕴藏其中的深刻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讲《史记》篇目的时候,教师可以有趣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比如,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解《史记·滑稽列传》中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西门豹在管理邺县这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老百姓,便巧妙地利用归谬法来为民除害,制裁了官绅和巫婆,破除了当地陋俗的。然后,教师可将古代的陋俗和现今结合起来,将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言说用这个故事鲜明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了历史,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先民的智慧和理念。

二、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在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效率。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依靠多媒体来展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综合艺术成果。如各种根据上古传说、英雄故事、历史典故改编的动画片、电视、电影等等。比如,在教学涉及春秋战国时吴越之间纠葛的诗词或者成语的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眉间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对历史典故有更多的认知。

(二)培养创新,引发思考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我们应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反馈,并按照大纲要求,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清晰分明、一致协调。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在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方面,尤其要注重课前的精心设计、筛选。在选取的素材方面,我们应力求具备相当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路,诱导学生创新思考,使学生能在传授的传统文化中得到可以在现今生活中应用的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提高效率,广泛涉猎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的方面也十分广泛,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经济、政治、军事、农耕、水利等无所不包。所以,在教学这些方面的古文、诗词时,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给学生讲解清楚,也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

三、传统节日、礼仪的教育

(一)传统节日、礼仪的教育缺失

传统节日、礼仪教育在当前教学中几乎是空白。然而,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整个传统文化的精髓的重要一部分也在这个方面,但是现今的教育在这方面却几乎丧失殆尽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和发展,教授古代传统礼仪已经成为课堂传统文化教育中迫切需要的一部分。

(二)传统节日、礼仪的教育方式

传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也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讲述中,而应将传统文化的讲述扩展到课堂之外的学校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巩固住课堂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应对相关节日、礼仪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教师可给学生讲解盂兰盆节、端午节、上巳节相关的传说和习俗,并组织学生在这些节日时进行课外活动,这样就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和理解更深刻。

诚然,要学生了解并欣赏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课堂之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做到这点,教师应先深刻体会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讲授时中肯深切、收放自如。从这点来说,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也是对教师莫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纪德裕.汉字拾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高文元.汉字教学漫话.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第8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86-02

语言与文化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是通过语言表述,文化才得以传播;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更是语言学习的目的。所以外语学习不仅指语言学习,也包括文化学习。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交流,尤其是进行跨文化交流,交流的进行就意味着吸收和传播,二者缺一不可。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这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要求》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被明确作为英语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提出。

(一)跨文化交际的片面理解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从以往的侧重语言技能的学习过渡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量体现欧美国家文化的原版文章出现在大学英语教材中,这对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跨文化交际体现的却是单向的交流,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却被忽视。很多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知如何用英语来表达。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过度强调母语及其文化所带来的负迁移

英语教学中存在“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Lado(1957)认为,人们倾向于将一种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以及与其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另一种语言(通常是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去。母语对目标语的影响不是机械性的行为迁移过程,它是一种由学习者参与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整个语言习得中的一个环节,是融入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或促进、或阻碍、或改变习得过程。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及其文化对目标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几乎被忽视,反之,其消极影响则被扩大化,这便导致了英语学习中学习者母语文化素养的缺失。

二、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软实力,正是大学英语教学者担负的责任。

(二)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目标语文化的学习被过分强调。比如:很多英语学习者能流利地说出英语国家的节日名称,却不清楚我国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达方式;更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我国四大名著的英语译法……诸如此类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样的英语教学根本无法完成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是对等的互动与交流,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必将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对等。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有在注重目标语文化学习的同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保证英语学习者既能获取、了解英美文化知识,又能有效、对等的输出、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做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与策略

(一)从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方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要求》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一点在《课程要求》中却并未得以较好的体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规定学生“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二者均侧重于目标语及其文化的输入,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未做出详细的说明。只有更高要求中规定学生“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综上所述,《课程要求》应在一般、较高要求上明确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切实把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所选用的教材大部分出自英美出版物,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数量却很少。针对这一现状,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适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做到兼顾中西方文化,使学生不但能“输入”地道的英语,了解西方文化,也能“输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课堂是学生“输入”目标语的主要途径,换言之,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教师语言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学生习得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英语教师应明确立场,意识到在英语学习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动输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切实将英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

(三)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绝大部分没有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学生没有机会学习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这也导致了学习者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熟知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用英语来描述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我国文化推向世界。各个高校亦可根据自身学院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素养的相关课程。

(四)在测试与评估系统中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的有效手段。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测试评估体系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察内容亟待充实。但值得欣慰的是,作为评估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测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于2013年12月进行了改革,翻译题由单句翻译变成了整段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分值也由原来的5分提升到了15分。这一改革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以往的大学英语课堂过多的重视英语文化背景,轻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象必将得以改善。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要保证目标语文化的输入,也要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是社会发展和跨文化的需要,也是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只有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方式,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有效、对等的语言输出,把中国传统文化用英语推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1):34-39.

[2]赵文兰.曼斯菲尔德《鸽子先生和夫人》的重复叙事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08):136-140.

第9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一、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传统文化

文化不是孤立的现象,是和特定历史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紧密相连的。我们了解了文化背后相关的历史背景后,就可以从全局去观察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从而帮助我们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所在。例如,教师在讲述诸子百家思想时,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正是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政治上分封制的破坏,周王室的衰微,社会上“士”阶层的壮大,教育上私学教育兴起,不同阶层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如何治理的看法,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景象。

二、可以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儒家文化时,就可以将春秋战国时期、汉代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家文化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上有哪些不同。同时,对于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明进行横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传统文化放在特定的时空去考查,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三、通过历史教学法来促进传统文化学习

通过历史教学法来学习传统文化,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材料解析法。

如对于儒家的“义利观”的讲解,可选用如下材料: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

“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程颢

“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戴震

思考:不同时期义利观'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思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又能加深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2.专题探究法。

以某一主题来引领学生,如利用历史资源查找并列举诸子百家中“人本主义”思想这一主题,让学生自学,自己找材料,做读书笔记,再展开讨论,鉴别剔除,形成观点。这样既能延伸课本知识,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采用具有历史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学习传统文化,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创新能力。

四、通过历史人物学习,来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的核心是为人之道”,也就是说文化的最高层面是社会道德,它是文化的精髓所在。而社会道德往往承载在优秀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在他们嘉言懿行上。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或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或有振聋发聩的言论,这些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已经升华为中华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一点上,历史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五、历史学科通过大量的史实,来支持、印证传统文化里的思想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