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梅兰芳和孟小冬范文

梅兰芳和孟小冬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梅兰芳和孟小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梅兰芳和孟小冬范文

虽是人物传记电影,但梅兰芳一生传奇经历,可讲内容太多,不可能全都顾及到,所以影片截取其人生三个阶段的三段故事分别冠以“死别”、“生离”、“聚散”之名管斑窥豹。第一部分以梅兰芳初露锋芒和老艺人十三燕梨园争霸的故事为主;第二部分主要是梅兰芳邂逅红颜知己孟小冬,但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分开的情节;第三部分则讲述了本片的线索人物邱如白在抗战时期直至梅逝世前与梅兰芳恩怨纠葛。

影片中,多次出现“纸”的意象,包括遗书、纸枷锁、信笺、契约、戏单、纸燕、报纸等。“纸”,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作为电影表现手法中形式上、内容上的针线,将梅兰芳生命中每个传奇串联起来,展现出其生活中的喜悲。

一、作为符号的“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影片中的有意无意点缀,作为一种符码,它的能指是明显的,即道具。所指有两个方面,其一反应了导演或编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影片所处时代纸虽不再是贵重的物品,但依旧象征着文化和知识,它的现身暗暗隐射出影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其二,纸是用来承载文字、传承文化、促进交流的工具,它的频繁出现也反应了电影主人公内心的隐逸和内敛,不直接用语言符号来表达心绪而是转向别的媒介,间接地、含蓄地、闪回地昭示着主人公的情感。

二、影片中“纸”的意象

(一)遗书和纸枷锁

作为影片的“序”,少年梅兰芳读大伯的遗书,以“闪回”的镜像,一副似有若无的“纸枷锁”便突兀而出,藉此一层层渗透进梅兰芳光彩人生背后的诸多隐痛、惶恐、欢喜及悲楚,将戏梦纠缠的凄然诗意如歌如诉地再现于银幕。观者会发现,这个“纸枷锁”若实若虚、首尾呼应,是贯通全局的,它曲折地隐喻了一个形而上的人文意象,或是来自旧的梨园传统,或是来自旧的礼教纲常,甚或是来自数十年与他亲如手足其后竟突然变节、反目为敌的邱如白。形形的压抑和悲怆,无端而来却又如影随形。正是透过它,才呈现出梅兰芳被囚禁的心,幽深而沉重。

影片英文名叫做“forever entralled”(永远的奴役),尽管梅兰芳自己有选择的自由,但终究因世事、人事、梨园事而不能选择,从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大伯梅雨田在紫禁城里双肩架着“纸枷锁”被押解而行的画面以及他留给梅兰芳的那封遗书,烙印在少年梅兰芳的心上。大伯告诫他要挣脱那副“纸枷锁”,并要为唱戏的伶人争一点做人的地位。事实上,他的话,与梨园前辈十三燕对少年梅兰芳的临终托付竟然是其心同炽、其语同切的。梅兰芳深铭于心,并以他一生的实践兑现了老一辈人的嘱托。全剧的“诗之魂”,便寄寓在梅兰芳兑现这一嘱托的过程中,他通过与这个幽灵般的“纸枷锁”的不断抗衡,不断搏击,一步步为自己也为梨园界争得了做人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更为梅派艺术赢得了彪炳史册的文化荣耀。

马旭:轻笺薄纸间窥一代名伶 ——浅析《梅兰芳》中“纸”的意象(二)信

影片中“信”一直贯穿于梅兰芳生活的始终,从年幼时大伯的遗书、少年梅兰芳和邱如白的通信到中年“梅孟恋”之孟小冬给梅兰芳的诀别信,信作为一个载体,用闪回和重复的手法,将梅之心路历程展现于众。

信件对整部电影以及梅兰芳的这个形象形成了一种控制,从序中的遗书开始,信对幼年梅兰芳产生一种“震惊感”,大伯的死和对“纸枷锁”的恐惧造成他心灵的创伤。但是,梅兰芳没有选择退缩,他还是脚踏实地地唱,名声随之而来,但束缚,贯其一生。

渐入少年,邱如白出场。他第一次看梅兰芳的戏,完全被其征服,写信谓之云:“梅兰芳先生”,信中他说:“只有心里最干净的人,才能把演得这么到家、这么美”。这是邱某对梅兰芳的赞叹也是对自己剖白。这封信打开了青涩的年少梅兰芳的视野,从此,邱如白,一个亦师亦友亦“迷”的人走进了梅兰芳的世界。和邱如白通信,梅兰芳开始接触新思想、新挑战,在日益磨砺中,梅派走向成熟,而邱如白的一句“你的时代到了”将梅兰芳少年段落推向。

中年梅兰芳则多了一些隐忍和被动。偶然茶聚,巧遇冬皇,一个是旦角之王(梅),一个是须生之室(孟),王皇同场,双双反串,由是酿就了一则梨园佳话。孰料戏梦纠缠、人戏难分,由此俏然便拨动了梅兰芳内心深处那根脆弱的情感之弦。

但是,礼教压人、人言可畏,无处不见那副挣不脱的“纸枷锁”的阴影。当时作为新派角色的邱如白与梅的家人,正为梅筹划赴美国巡演之盛举。对于此行,梅心既有惶恐,更兼有对孟之牵挂而踌躇不决。先是梅妻福芝芳叩门求告孟,假大义以压人:“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继而,邱如白则以经纪人的专断,裸地当面警告孟不要毁了梅的“孤单”(所谓“谁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是毁了梅兰芳!”),甚至不惜花重金设下“枪击案”之陷阱。终令梅孟霎时间各自勒步而自闭。他俩竟连一起去看一场电影的“约会”也遭到阻挠而破灭,其有悖人情人性之荒谬昭然于世。送梅赴美演出的“断魂”永诀,孟第一次与梅含痛拥抱,凄然一笑,却淡然若水地只吐出“不怕”二字,勉励梅赴美西行,盈盈之情言辞难载,只留下一脉悲怆深锁心头。

临别,孟小冬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梅兰芳。寥寥数语,梅孟二人之情也宛若这信中内容一般,清浅如水,不沾纤尘,有的只是一段美丽的回忆和抓不住的爱情。

(三)戏单和纸燕

戏单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是少年梅兰芳和十三燕打打擂的第二场,邱如白吩咐帮工要“满四九城的贴戏单,不到天亮不许睡”。由此可见,戏单,作为广告的一种在当时已经开始起到很大的传播作用了,代表着一种革新的力量。接下来,邱如白又拿着戏单对冯子光说,要请北大清华的学生过来,因为梅郎和他们是一条心,什么心?革命的心,新式的心。这里,戏单——海报的雏形彰显了梅兰芳的新潮和聪慧。

戏单第二次比较正式的出现是在梅兰芳和孟小冬之间。两人合作的最后一场戏结束,心中都有些遣眷不舍,梅兰芳提出要送孟小冬一只纸燕,并说它一扔能飞老高。小冬率性,接到纸燕便欣然扔出去,纸燕斜飞。梅解释说,这是他用戏单折的,戏单上有他俩的名字。戏谑间,两人心意自明了。

这样平凡的礼物实在不是梅兰芳阔绰出手的表现,但是在这里,这样亲手折叠的礼物,却好似他们心心叶叶的欣赏和尊重,和金钱无关,和权力无关。

然而纸燕,注定是飞不高、飞不远的,不管梅兰芳怎样一厢情愿地相信它可以“一扔能飞老高”,事实很明显,他们终究不能在一起,他们的爱情像纸燕一般,注定要散落在天涯。

从另一方面看来戏单上名贯四海的孟小冬和梅兰芳在台下也会玩纸燕的游戏,也体现了梅孟二人对虚名的不屑和洒脱。用来折纸燕的材料是为其表演宣传的戏单,戏单再华美绚丽在梅孟看来,不过是一种符号、一种形式。他们之间,无需繁华,只求厮守,何奈缘太深、分太浅,情比海深、分似纸薄。

三、总结

第2篇:梅兰芳和孟小冬范文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上海松江区某部门。出版散文集《那些人 那些景》等多部;主编《语文新阅读》等十多种书籍,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等书种。

2008年末的一部《梅兰芳》将素有“中国第一女须生”之称的传奇女性孟小冬生生地从灯火阑珊处拉回到了台前。孟小冬终其一生在舞台上扮演着慷慨豪气的须眉,演绎经典的传奇剧目;下了台,她荡气回肠、百转千回的爱情亦如一部大戏,鸣锣响鼓,精彩非常。有人说梅兰芳成就了孟小冬,也有人说是梅兰芳毁了孟小冬,孰是孰非早已随斯人而逝,这纷纷扰扰的情债就如同陈凯歌说的:这世上的浪漫大多不能成功。

孟小冬与上海的缘分从出生便已结下。1907年,孟小冬在上海出生,可以说她是天生为了演戏而生的。她的祖父孟七是清同光时期的红净名角,父亲、伯、叔也都是京剧演员,以至于她从出生起就浸在了京剧艺术中。婴儿时期她天性中对京剧的热爱就已显现出来,只要听见咿呀的京胡声或是有人唱起悠扬的京剧选段,她就不再哭闹,而是睁大眼睛仔细地聆听。自小培养的深厚功力,使得小冬14岁就登上了上海“大世界”里的乾坤大剧场,她唱做俱佳的表演、卓尔不群的扮相以及有别于其他人的高亢的童音,引得评论界交口称赞。

也是在那一年,报纸上梅兰芳先生上海演出的斗大的标题下,同时出现的还有她的名字,虽然被衬得很小很小,她却将这种景仰牢牢地记在了心底。四年后,经历无数风霜雪雨和无数烈日艳阳,孟家有女初长成。无论是一袭洋装的妩媚风情还是梳分头架着金丝边眼镜英姿飒爽的男装造型,都给人惊艳的感受。

从此,无论是富商巨贾还是社会名流都成了小冬的拥趸,她却如同她的乳名“若兰”一样,冰霜高洁,始终不为名利所动。1925年8月的一天,京城的第一舞台有一场盛大的义演,演出几乎囊括了京城所有的名角。孟小冬与裘桂仙的《上天台》在当天的四出大戏中列倒数第三,几乎与杨梅余平起平坐。演出完毕的孟小冬从后台的缝隙中看完了梅兰芳的《霸王别姬》,虞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便在她的心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由于小冬是坤角老生被列入盛大义务戏中的第一人,再经过报纸的鼓吹,立刻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名人。当时的孟小冬与梅兰芳,一个是伶界大王,位居“四大名旦”之首;一个是坤伶泰斗,当之无愧的红须生。

乾旦坤生,颠倒阴阳自然钩起了人们的猎奇之心。于是,在好事者的撮合之下,两人合演了一出《探母回令》。演出中小冬的朗朗英姿和梅兰芳的妩媚婉转相映成趣,假凤虚凰,缠绵软款的演出,流淌出一片旖旎浪漫的风情。感情上的情投意合和艺术上的双峰并峙,使得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而凭着执著而孤勇的个性,孟小冬在明知梅兰芳已有妻子的情况下,毅然嫁给了这位早已仰慕的艺坛前辈。一代名坤伶,不顾封建社会的妻妾等级,冲破重重的阻挠去追求爱情,必定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的。而梅孟二人婚后的生活不可谓不幸福,相同的爱好、相似的经历、艺术上的共同追求,让两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亲密得如胶似漆。但情路注定几多坎坷,几多曲折,经历了枪杀血案和戴孝奔丧的风波,背负着愧疚以及没有名分的压力,小冬早已心灰意冷,一对璧人终告仳离。孟小冬定是爱惨了梅兰芳的,先是报上的一纸决绝的启示和四万元的索赔,再是远走他乡,看破红尘。一切的潦倒颠沛,不过是因为这段感情的不舍与留恋,也许还有痛苦的成全。

第3篇:梅兰芳和孟小冬范文

《梅兰芳》的片头字幕显现的那一刻,落寞的锣鼓声在字后鸣响,一代京剧艺术大师的艺术人生就以艺术的方式徐徐展开,霎时间令人感觉昨日重现。

剧情截取了梅兰芳生活中三个主要的横截面,比较典型而丰富,这是电影《梅兰芳》选材的优胜之处。三个情节核心分别是:京剧艺术上的改革和创新、个人感情生活、蓄须明志对日拒演。三个情节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从不同侧面塑造了一位立体的丰满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梅兰芳。

梅兰芳之所以为梅兰芳,首先是他艺术上的不俗追求和成就。他的成就不在于它能将京剧承继,而是他的大胆创新和变革,从而使得他自成一格,出神入化,美轮美奂,创立梅派,从而成为四大名旦之一。剧情伊始,就再现了他和京剧大腕十三燕――他的“爷爷”(一个文戏武戏都能演,造诣颇深的梅兰芳的长辈)之间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与较量。首先在邱如白的点化下,梅兰芳决意在舞台动作表演上改动一些细节。因为传统的京剧有些拘谨、僵化、不自然,有很多表演细节已成定势,不足以表现人物的真性情。但艺术上尚不成熟的青年梅兰芳要改革,首先最大的阻力就是当红名角十三燕,梅虽开诚布公,与之切磋沟通,终遭拒绝。最后迫不得已,毅然决定与十三燕唱对台戏,打擂台以定输赢。最具创新眼光的邱如白向梅兰芳预言“你的时代到来了”。就这样,青年梅兰芳战胜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顶住可能惨遭失败的巨大压力,一老一少,一旧一新,展开残酷的竞争。这一过程,再现了梅兰芳对待艺术的真诚果敢和创新追求,柔中带刚,虽无咄咄逼人之气却也锐不可当。当然,以前是合作者,现在要登台打擂,事关个人名气毁誉事业成败,两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演得淋漓尽致。最终,代表传统的十三燕在新锐前败北,剧场空无一人,但这位久经世事沧桑,对京剧对艺术爱恨交加的老艺术家,依然固执而忘我地带队表演,直至曲终。此场戏尤为显得苍凉悲壮,其虽败犹荣,震撼人心,让观众既为之惋惜又不得不叹服钦佩。此时的梅兰芳虽取得大满贯,但未卸装就跑过去探望十三燕,一老一少,终于前嫌尽释,进行了感人至深推心置腹的交流,凸现了青年梅兰芳柔美善良的人性光辉。

黎明扮演的梅兰芳,气质儒雅风流倜傥柔中带刚,其扮相举止,所演绎的京戏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显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既不呆板僵化沉闷,又不扭捏过火装腔作势,自然舒服,颇具梅兰芳的神韵,应该说是比较神似的。

在艺术上的追求造诣和贡献,虽是梅先生一生的主要亮点,但剧情仅止于此,便不足以表现丰满的有血性真性情的梅兰芳。剧情的第二节,表现的是梅先生的感情生活。

首先,是他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妻子福芝芳。但福与众不同,结婚时就声明“我是管你来了”,果不其然,他成了梅先生的贤内助,操持家务,打理演艺事业上的琐事,处理人情往来,通情达理,贤惠能干,又深明大义。在梅兰芳是否去美国演出这件事上,虽也有犹豫,但能以梅事业发展为重,不惜拿房子作抵押,很有长远眼光和非凡气度。对待梅的红颜知己,虽也有普通女人的无奈伤怀,但却能以理性战胜情感和妒忌,到孟小冬寓所开诚布公,坦陈利害,她恳求孟离开梅兰芳时,一番说辞尤为感人: “梅兰芳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他是座儿的。”见解独到非凡,超越了个人感情的恩怨得失,在她心目中,梅兰芳甚至不仅仅属于她,而是属于京剧艺术,属于热爱他的大众,为了梅兰芳,为了他的清誉,为了他的清静和孤单(邱如白在这一点上,见解更为深邃深刻),她恳请情敌离开梅兰芳,凸现她的无私和博大。夫妻感情有过波折,但最终复归于平静,尤其日寇入侵,生活动荡不安时,夫妻二人的感情更显笃定。点点滴滴的温馨幸福,融会在生活的细水长流中。

但不可回避的是,梅兰芳曾与孟小冬的精神恋爱。梅孟一见如故,正如邱如白对孟所言:“梅兰芳在这之前,一直是孤单的,直到遇见你。”一个是旦角之王,一个是坤角之后,台上游龙戏凤,台下你情我意,志趣相投,是典型的知己之交。一个热情奔放,敢爱敢恨,一个文雅含蓄,一往情深。虽相爱已深,但也仅限于一些不能公开的交往:雨中孟为梅撑伞,梅借还伞想多接触对方,梅送纸飞机给孟为礼物,两人各自许愿,梅的愿望也只是想和孟小冬看一场电影。剧本截取这些温婉多情而不做作的生活细节,温婉地再现了两人的激情难抑却含蓄节制的爱情,让人又怜又惜,也只能生发无限感慨和无奈了。最终,孟小冬在福芝芳和邱如白一再的劝说下,忍痛离开了梅兰芳。这一节快结束时,梅在自己家中,惆怅无语地喝着福芝芳每天为他熬制的保护嗓子的润喉汤,一勺一勺地喝着,眼泪就大颗大颗地落下来。福芝芳在一旁不忍看下去,过来温语相劝, “你别哭呀”,结果,劝人的人自己就不能自己地哗哗眼泪冲泻而出,这一幕情景,演员演得真切到位,观众也看得眼泪滂沱。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婚外情,愈发彰显了一个有血有肉至情真性的梅兰芳。因为,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而艺术家尤其是感情的动物,自古以来,概莫能外。这一笔,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也丰富了梅的艺术形象,尤为真实感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余味。

最后一节,表现的是梅兰芳的民族气节。1937年,日军侵入中国。在北平的梅避住上海租界,并立志不再登台演出。但日军想借梅兰芳的声望造势, “欲征服支那人,首先得征服梅兰芳”,逼迫他登台演出,结果遭到严词拒绝。后来又误导民众,在报上假说梅兰芳的复出和日军的日期有某种联系,伪造事实,结果舆论一片哗然,梅兰芳一时百口莫辩。日方逼迫梅参加日方主办的记者招待会。为了消极抵抗,梅请医生为他注射了伤寒针,宁愿让自己发烧甚至可能冒着生命危险,也不能让日本人的阴谋得逞。他满面憔悴出席招待会,并现场含蓄表明自己的立场。蓄须明志成为梅先生爱国的标志,这一幕,再现了梅性格中深明民族大义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一代京剧名旦,终因战乱谢幕多年,告别心爱的舞台,是何等的无奈、何等的压抑,但为了民族气节,富贵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又是何等的仁义刚烈,何等的铮铮铁骨。戏台上的文弱和性格中的刚烈形成鲜明对比,将一个爱国的梅兰芳呈现出来。剧情至此,才完成了对梅兰芳这位艺术大师的完整形象和性格的塑造。

与对日不合作拒演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电影的结尾,1945年,日本战败,沉寂多年的梅兰芳复出,剧场人山人海,梅被观众拥戴追捧。但此时的梅兰芳并不过度兴奋,有一种历经艺海沉浮沧桑巨变的淡定平和,好像他早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好像他为观众演出是天经地义再自然不过的事,他神态庄严态度优雅和婉、气定神闲地对围堵的记者和观众说:“你们别跟着我了,我这就要扮戏了。”淡淡的一句话一出,又回荡起悠扬高亢的京剧唱腔,整部剧情戛然而止,留给观众无限的回味无尽的感慨――梅兰芳。是为艺术而生的,是属于祖国和观众的,而惟有艺术才能使梅兰芳焕发生命的真正活力。

除了主要人物梅兰芳之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演员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陈红扮演的福芝芳。这三位人物被塑造得个性鲜明、跳脱生动、血肉丰满。

《梅兰芳》拍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大半生,也再现了那个风云乱世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无论从剧情的编排,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可称得上是一部充满了艺术灵感的创作,整部电影端庄典雅、厚重感人,意蕴绵长。

第4篇:梅兰芳和孟小冬范文

这段八卦公案,后来人评说不一。当年的伶人往事,也象今天娱乐圈里的明星逸事一样飞短流长。

老公娶了两个老婆,这对任何一方,都是寒冬的境地。

如何应对?

先说“冬皇”。孟小冬在遇到梅兰芳之前,已经在老生行当有了响当当的名声, 女子扮老生,她开梨园一代先河;“冬皇”的名号,可半点没有沾梅大师的光。纵使情路坎坷,生活颠沛,在戏台上她却是“一票难求”大轴。对于企业来讲,热销且畅销的产品就是发展的硬道理。在竞品大军压境,市场环境危机丛生的情形下,怎样生存和突围?当然是练好内功,打造“热产品”,做自己行业里的“冬皇”!从海尔防电墙热水器到九阳豆浆机,从奇瑞QQ到SOHU现代城,从招商银行一卡通到阿里巴巴支付宝,从联想THINKPAD到中移动神州行,从吉利威峰到娃哈哈非常可乐,从华润雪花到蒙牛特仑苏……无一不是经得起冬天考验的“热产品”。

福芝芳早年也做过艺人的,但是自嫁了梅兰芳,便深居简出,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当遇到强敌孟小冬,她又美,又能够在艺术上跟自己的丈夫有共鸣,看起来似乎是毫无胜算了。但是,福夫人不动声色,依旧把家内家外照顾的体面得当,风生水起。梅兰芳特别好客,他们家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常常都是宾客云集,有两三年,曾经接待过四千外宾,每个节日,每个该送礼物的人,福芝芳全部都能照顾到,一个不拉。这样的识大体,拥大德的贤妻形象深入人心,由不得梅兰芳的赞助团“梅党”要高呼“弃孟留福”了。这便是 “企业过冬”的另外一道杀手锏——“软传播”,非硬性强制化传播,感性传播。一本《联想为什么》让国人把联想开始铭记并珍藏,不管经历多少风雨,联想一直成为国人心中的最重;一首《步步高》让全国人民在励志的同时记住了一个品牌——步步高,并断不断买单,直到现在;一本《基本法》让产学研官媒各界全民学习,华为开始为世人嘱目。。。凭什么?凭的是周全、感性,丝丝入扣,这就是“软传播”的魅力。

佳人故去,情事如烟,但是对于面临寒冬的企业,挑战却是真实而残酷的。资深营销顾问石章强先生刚推出的新作《企业过冬》,系统梳理和探讨了过冬之道,可谓恰当及时。除了“热产品”和“软传播”的打造,石先生更奇思妙想,从过冬的动物身上总结了企业安度危机的哲学。并且,石先生结合多年咨询工作实操案例有理(理论)有例(案例)地为企业给出了战略、管理、营销不同角度之“术”、“道”、“法”,为他高兴,也从中获益。

第5篇:梅兰芳和孟小冬范文

在男人心中,始终存在着两个女人。一个是缪斯,一个是太太。前者是用来回忆的,后者是用来生活的。前者超凡脱俗,后者则非有那么半点一点的俗气,不能胜任。

戏曲名伶孟小冬,超凡脱俗,即使人到中年,还有着盛世荷花般的高贵气质,可惜,爱情上却输给了世俗女子福芝芳。当年,梅兰芳与孟小冬情深意浓之时,梅兰芳原本决定带她去东京,福芝芳得知消息,以堕胎相逼,最终梅只好谁也不带。心高气傲的孟小冬因此大受打击。后梅母去世,福芝芳再次以腹中胎儿相挟,不许孟小冬入门凭吊,终于导致孟小冬心灰意冷,离开了梅兰芳。

倘若孟小冬死缠烂打或多点坚持,或许梅孟之恋不会以悲剧收场。要知道,当时的孟小冬已是梅兰芳的三太太,与二太太福芝芳并无太大地位上的差别。她们的差异只在于,福芝芳愿意在追求幸福的世俗之路上走得更远,而孟小冬坚守的是一份理想中的爱情:男人有强大的担当,知她委屈,明她的心意,只需凭着自己的才华横溢及彼此间的惺惺相惜,便可琴瑟合鸣海枯石烂。可她并不知道,男人无不是害怕麻烦、容易在世俗面前低头的。

一位朋友,疑心很久,终于忍不住去查先生的短信,一查便出了问题。她像一个战士,从百度上搜到了女当事人的单位电话,打过去,约定见面时间。与女当事人交锋,与先生面谈,心里悲痛自不必说,却忙得井井有条,像在公司做一项公关项目。事件平息后,她感叹,真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那么俗气地站在另一个女人面前,为自己的婚姻据理力争。

爱情原本是件俗事,倘若过于脱俗,最终往往曲高和寡。

“爱怎能没有宽恕”是倪震劈腿后,周慧敏发给媒体的短信。在漫长的20年中,她始终以超凡脱俗的姿态面对男友的绯闻,却并没有带动男友一同脱俗,相反,她的宽恕造就了一个俗到彻底的“贱男”。

指望男人有专一的自觉性,就像指望男孩自觉地爱干净、不和泥玩沙,是有违天性的。你以专一给他做榜样,他会说,男女大不同。你宽恕他的时候,他也会感动那么一会儿,暗下决心,要对得起你的宽恕,然而一旦面临诱惑,他却很容易心存侥幸――她不会发现的,就算真发现了,也不在乎再原谅我一次。

如果你没让他吃过苦、受过罪,他便理所当然认为你比旁人好对付。遇到不好对付的旁人,自然先将你的利益放在一边,无它,因为你比较“简单”一点。脱俗的女子就这样一次次被逼到角落,相反,那些表面看来不讲道理的女子,却屡屡成功上位。

始终觉得,爱情中其实没有太多复杂道理可讲,无非是忠诚与责任。

男人的神经天生适合事业中的拼杀与征服,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处于弱智与不活跃状态,女人有必要对他们实施忠诚与责任的教育。教育手段太过粗暴,当然可能引起造反,然而比之教育手段过于温和来说,那的确不是最危险的。当男人遇到一个俗得很彻底的女人,懂得用各种祖传的方法“修理”他,他们多半会选择忍耐,因为他很容易想到,女人都是如此,再换一个也好不到哪里去。

第6篇:梅兰芳和孟小冬范文

公婆结婚已有40年,与许多中国夫妻一样,男主外,女主内。公公年轻时赚钱养家,退休后,包揽了全家的采购任务,对各个超市的打折信息了如指掌。而家里,则是婆婆的天下。婆婆在外面对公公软声细语,回家却常作河东狮吼,吃穿用度几乎都是婆婆说了算。公公在外像持着盾牌的战士,进门来,将矛与盾轻轻往门边儿一放,就换成了另外一个人。

婆婆的嘴巴被平庸琐碎的家务磨成了一把片刀,清早起床为全家做好早餐的功劳,很容易被多余的几句话砍得所剩无几。公公总有办法躲开刀锋,婆婆说出再难听的话,他都乐呵呵地听着。一次,婆婆纠缠于一件公公不想表态的事,不断追问“你听到了没有”,公公伸出脑袋,指指自己的左耳,说听到了,顿了顿,又指右耳,“但又从这边溜走了”。婆婆被逗乐了,锤他一拳,说“死聋子”。经常被婆婆唤作死聋子,公公也不恼,还背着婆婆对我们说,“你妈脾气不好,你们要让着她。”

有很长时间,我感叹婆婆运气好,觉得公婆的恩爱源于公公的忍让,她并无多少智慧。直到有一次,不知因为什么,公公一反常态,对婆婆低沉地吼叫道:“我的事情不用你管!”我想着婆婆激烈的个性,怎能容忍这样的话,一定会大吵。孰料婆婆一声没吭就去打扫厨房了,而且一边扫,一边哼唱老歌。这一天的剩下时间,婆婆依旧照料全家的衣食住行,只是安静了许多。第二天清晨,他们又恢复从前,婆婆挥舞青龙偃月刀,公公施展无敌耳聋功。

我对婆婆刮目相看。原来两人的恩爱,并不是因为谁忍谁更多,而是即使在一起生活多年,也没有完全放弃相处中的小心翼翼。两人都懂得躲开锋芒,给对方发泄的机会。久而久之,婚姻成了一种让彼此感觉舒服的状态,你进我退,你退我进。

女人每天做家务,又苦又累,没有工资,鲜有奖励,脾气自然坏一点;男人总是戴着面具伪装自己,看上去心如止水,但面具总有不舒服的一天,偶尔拿下来透透气。这时,女人最好把脸转过去,不要看。“他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女人这样想则心境平和。“他这样做,有没有想过我的想法”,女人陷入这样的疑问,就会战火纷飞。其实谁能时刻顾虑对方的感受,永远将对方的感受置于自己的感受之上?只要给他的行为找到合理的理由,你就不会怀着委屈迎着锋芒,非要大吵一架才肯罢休。

多年夫妻,谈论爱情不仅奢侈且无必要。爱情的起因是互不了解而产生的好奇与吸引,最佳宿命则是因与日俱增的了解而化为怜惜。像珍惜自己穿得最多的那件裙子,温和手洗,低温熨烫,即使它不能给你带来回头率也不责怪。它日渐老旧,而你也韶华不在,倘若你不能容忍它的老旧,你的色衰同样无人陪伴。

一方的忍让造就不了恩爱,好的婚姻并不是只有一个好人。京剧名家梅兰芳是公认的好人,他将人生唯一的一次不好给了孟小冬。大家始终同情孟小冬比较多,相较而言,梅兰芳的太太福芝芳则过于平庸。然而,看客迷恋传奇,当事人却可能只想过平常日子。传奇总是波澜壮阔,日子却像一台破旧而精确的计算器,一日一年皆算计得清楚。1930年梅兰芳去美国演出,临行前给福芝芳与孟小冬每人一笔生活费,归来后,孟小冬的钱悉数花完,且有亏空,福芝芳却有节余,并将剩下的钱交还梅兰芳。

据说梅兰芳心中的天秤是在这一刻倾斜的。在戏剧方面,也许孟小冬更懂他,生活中,却是福芝芳怜惜他。爱情与婚姻终是两件事,除非水到渠成,否则实在不必强求合二为一。

第7篇:梅兰芳和孟小冬范文

[关键词]《梅兰芳》 京剧

电影《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的2009年贺岁大片,影片用了137分钟讲述了梅兰芳人生的三个片断――斗戏成名、梅孟之恋和蓄须明志。作为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人生传记。影片中自然会出现一些经典的京剧唱段。如《玉堂春》、《樊江关》、《汾河湾》、《定军山》以及《游龙戏凤》等经典剧目中的唱腔片段,这些不仅展现了京剧的戏曲之美,同时也将电影中的人物刻画以及电影的情节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下面笔者就此依据电影中出现的几个重要的唱腔片段以及其间的人物刻画做一分析。

片段一:《玉堂春》

该出戏是影片中梅兰芳的初次亮相,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演员余少群的表演着实征服了观众,展现他娇艳扮相的戏中戏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叫好不绝。

京剧《玉堂春》,作为京剧的开蒙戏,是流传最广的戏曲剧目之一。全剧包括《院》、《庙会》、《起解》、《会审》、《探监》、《团圆》等折。几乎囊括了京剧旦角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尤以《起解》和《会审》这两段演出最多,声腔艺术成就较高《玉堂春》作为梅派的代表剧目,也是梅兰芳一夜红遍北京城的发轫作。影片中以此曲目作为首次出现应该说是对于少年梅兰芳人物形象刻画的一种最好的选择。

余少群的出场是青年梅兰芳的戏中戏。一场戏快演完,他踏着莲花步倒退到后台,不料地板上的一颗钉子正扎进他脚心。血流了一路,但他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到了后台。他像没事人一样,轻轻巧巧地把钉子拔了出来,没包扎。便赶下一场演出去了。这场戏,余少群对人物性格表现的分寸把握得很好,在无声和平静中抓住了观众的心。

片段二:《樊江关》

青年梅兰芳脚受伤,赶着去演的那一场便是《樊江关》,该戏又名《姑嫂英雄》、《定阳关》,京剧传统剧目。讲述的是唐太宗、薛仁贵被困。柳迎春奉旨到樊江关调取樊梨花解围:薛金莲后至,怪樊不即刻发兵,言语失和。姑嫂反目,几至动武。柳迎春闻讯,怠出呵止,樊负气收令,不再发兵。薛无奈请罪,姑嫂和好,同去解围。

片中的此段与历史颇符,当年梅兰芳红极一时。听戏只听梅兰芳,便是与这一场戏有关。

戏曲评论家张聊子先生看了梅兰芳那次演出义务戏《樊江关》后有如下评述:“梅郎扮薛金莲着绣花短袄和垂丝小甲,腰横宝剑,足踏蛮靴,头戴珠冠,双垂雉尾,更披一五色迷离宝光闪灼之斗篷。结束新奇,令人爱杀。跑马舞剑两场最为精彩,如玉树临风,朝霞散绮。珠光剑气,盘舞一团。与樊梨花枪白一场,俨如娇惯小姑可笑可爱,末后向老夫人处膝行请罪,并学鸡鸣,一种温柔婉媚之态尽收眼底。又王蕙芳扮演樊梨花,璧合珠联,更能增色。”由此可知梅先生当时之盛名。影片的表现也是如此。当年那个场面上戏迷们对梅兰芳先生的热情追捧确实不亚于当今青年的疯狂程度。

片段三:《游园惊梦》

影片中的青年梅兰芳凭借《游园惊梦》中的精彩演出让邱如白折服。

这段出自时任大总统的堂会,也是让邱如白沉入梅兰芳戏曲世界的初始。

孙红雷演的邱如白对于梅兰芳而言是一个等同于现代明星经纪人的重要人物,他第一次看到青年梅兰芳演戏时有个特别的细节――他吞口水了,因为梅兰芳实在是艳光逼人。邱如白几次“咽口水”非常形象的展现了其是如何的拜倒其间,之后其更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官,全心辅佐梅兰芳。余少群在此间纯洁干净的演出,让人为之叹服。他的几次转身美轮美奂,举手投足比妙龄少女更为迷人,台下的邱如白看得口干舌燥,而银幕之外的观众也完全沉醉于梅兰芳的美艳之中。

片段四:《汾河湾》

在梅兰芳和十三燕共演的《汾河湾》中,梅兰芳原来的戏份是坐在凳子上,背对着观众,让十三燕尽情发挥。但邱如白看了他们的戏后,写信建议他改戏,此言正合梅兰芳的心意,但十三燕却回以一句高傲的“戏是我的”。第二次演出时,梅兰芳没跟十三燕打招呼就擅自改戏,当再次表演改戏时。特意展现了梅兰芳的娇态。一次哀怨的回眸楚楚动人,令观众体会到戏中戏里的人物情感,梅兰芳便获得了满堂彩。这时候也就惹得十三燕大怒,更向梅兰芳提出了“打擂台”,想挫挫这个后生的威风。梅兰芳没示弱,说了一句“谢谢爷爷提拔”。然后转身就走――他应战了!这场戏中,余少群表演出色,一直谦卑地微笑着。倔强却暗藏其中,同样余少群对梅兰芳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很到位,分寸感极佳。

作为一出老戏,自有其好处。便是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精炼是必然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老戏,以及梨园行的陈规,一位主演表演的时候,其他的人只有让位其外,不能抢了主角的戏。可见当时虽然只是一个不大的改动,却也是犯了规矩的。不过观众的叫好声,则证明了改戏是很成功的。

片段五:《穆桂英》和《四郎探母》

《穆桂英》是梅兰芳与十三燕斗戏的第一回合,也是历史上梅兰芳的第一次刀马旦扮相的亮相。穆桂英,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阳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余太君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而《四郎探母》则是来自十三燕的第一回合的剧目,该出戏又名《四盘山》或《北天门》。原著者不详。这是一出传统剧目。生旦并重,以唱为主。剧中生、旦、丑各行当较全。解放前,曾有过名流合作,满台生辉的景象。解放后,梅兰芳、马连良、尚小云、谭富英、姜妙香、叶盛兰、李多奎、马富禄等诸多艺术大师,也曾经同台合作演出,名家荟萃。各展才华,深受欢迎。

剧情讲述的是北宋时,辽邦设“双龙会”于幽州,邀宋太宗赴会议和。杨家八虎护驾随往,中伏兵败。四郎被擒,与琼娥公主成婚。十五年后,适辽邦萧天佐摆天门阵,杨六郎御虎峪。余太君押粮抵营:四郎思母,欲往探,为公主识破。乃以实相告:公主计盗令箭,助其出关。四郎当夜私回宋营,母子兄弟相聚。黎明。四郎返辽,被萧后察知,欲斩,经公主求情,赦免。

本剧人物刻画生动。情节紧驰有度,唱腔设计丰富精妙。戏中之悲欢离合,引人共鸣。

梅兰芳跟十三燕的第一战输了――十三燕的场子,观众满堂,但梅兰芳的《穆桂英》上座率只有七成。一帮梅党忧心忡忡地商量对策,只有梅兰芳像没事人一样津津有味地吃面。吃完后,他抹抹嘴,微笑着起身,说:“我决定演《一缕麻》”。这是一出新戏。大家都觉得太过冒险。梅兰芳却说:“就是因为输了,我才反倒敢演了!”说这话时。余少群眼睛闪亮,微笑纯净,却散发出一股藏在柔弱之身里的韧劲和勇气。

片段六:《一缕麻》和《卖马》

第二回合是梅兰芳用新式悲剧剑走偏锋,扭转乾坤。这出戏就叫《一缕麻》,梅兰芳编演的一出时装新戏,取材于《小说月报》月刊上登载的悲剧短篇小说。史实上是由齐如山编剧,也是齐如山给梅兰芳编写的第一个剧本。梅兰芳在剧中饰小姐林纽芬,于1915年在北京首演。《一缕麻》本已失传70余年,不过电影里则是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亲自录制的。颇具艺术价值。

剧情讲述的是清末林知府把女儿许配给钱道台之子,原是指腹为婚,钱少爷先天是傻,林小姐学念书后方得知,一直郁郁不乐。当钱家来娶亲时,林小姐誓死不肯上轿。林知府为保全封建体面,劝迫林小姐嫁到钱家。婚后林小姐患了白喉症,钱家上下怕传染不敢接近她。惟钱少爷日夜伺候在旁。林小姐经过治疗病愈,而钱少爷却染白喉死亡。当时林小姐仍昏迷中,醒来时看见头上有一缕治丧的麻线,问起才知噩耗,遂悲哀绝望而自尽。

这出戏的意义在于警世,使人们认识到父母包办子女封建婚姻的危害性。此剧上演后反映强烈,效果极佳。剧中梅兰芳无论唱、念、做、表,都能紧扣人物与剧情,突破了某些传统的表演程式。他从编演的时装新戏中,提高了他的创新精神,成为“梅派”艺术形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卖马》则是京剧传统剧目,亦叫《秦琼卖马》,又名《天堂县》、《当锏卖马》。老生传统戏,谭鑫培代表作。

讲述的秦琼发配到潞州天堂县,刺史不给回文。困居在王老好店中。王逼索饭钱,秦琼要卖黄骡马,遇单雄信。借马而去。秦琼想再卖铜,又遇王伯当、谢映登资助了他,并代索回文。

片段七:《黛玉葬花》和《定军山》

第三回合是梅兰芳和十三燕定胜负的一局。梅兰芳以《黛玉葬花》对十三燕的《定军山》。

《黛玉葬花》见《红楼梦》第二十六、二十七回。由梅兰芳编演。川剧、秦腔、粤剧、越剧均有此剧目。

讲述的是林黛玉夜访宝玉,丫鬟误拒之:黛玉疑宝玉薄己,次日荷锄至园中,见落花无主,乃赋诗葬花。宝玉至,表明心迹。言归于好。

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中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也成为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与宝玉的爱情浓烈至顶点后,即无法再往前进一步完成婚姻,两人距离由于现实因素而越来越远。而她的生命在现实磨难之中也逐渐枯萎,最后终于早夭。

而在电影里,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则是起到烘托角色性格和陈述剧情的作用,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对于梅兰芳的对手十三燕的人生则是个最佳的诠释。

《定军山》原为京剧名段。是一出靠把老生戏。唱念做打并重。早年为余三胜代表作。后谭鑫培将帅盔改为扎巾,并修饰、润色了身段和唱腔,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中国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由北京丰泰照相馆1905年摄制,黑白3本。现已无电影拷贝。只保存有一张剧照。导演任庆泰。摄影刘仲伦。京剧名角谭鑫培主演。作为一部纯粹的戏曲纪录片,在当时非常符合观众的欣赏需求。影片上映后受到热烈欢迎,曾出现万人空巷盛况。对于中国的电影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开创意义。

追溯起来,《定军山》事则《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十一回,情节不尽同,一名《取东川》,又名《一战成功》测刮、川剧、滇剧、徽剧、秦腔、晋剧、同州梆子、粤剧均有此剧,河北梆子剧名《葭萌关》。

讲述的是三国时,蜀魏用兵。蜀军老将黄忠、严颜与魏将张台交战,黄忠虽年迈但本领高强,张合不敌,败走定军山。定军山守将夏侯渊骠悍勇猛,威镇中原。蜀军师孔明在派将时故意以年老为由,轻视黄忠,黄忠中孔明激将之计,毅然请缨攻打定军山。两军会阵,各擒对方一将,双方约定走马换俘。换俘时,黄忠箭射魏将后,又用拖刀计斩夏侯渊。

片中导演选择此戏作为十三燕最后一场演出,可见良苦用心。

片段八:《游龙戏凤》

《游龙戏凤》是片中梅兰芳和孟小冬初相识的时候的一段戏,历史上二人也演绎过该出剧目,在片中又巧妙地推动了电影剧情。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场,珠联壁台。从舞台上的珠联璧合到现实里的露水姻缘,梅孟之间成就了一段转瞬而逝的爱情历程。

该剧又叫《梅龙镇》,说的是明正德皇帝改装出游,来梅龙镇,在李龙客店投宿。李龙在外守夜,吩咐凤姐照看客店,正德故意呼酒唤菜调戏她,凤姐开始不即不离地对付,当确知是皇帝后,才连忙跪下求封。正德封她做嬉耍宫妃。近年刘镇伟导演的喜剧电影《天下无双》电是改编自这于此。

片段九:《贵妃醉酒》

这在片中是酒楼里的一段粉儿戏。邱如白因此怒斥唱戏人的放浪形骸,而后也遭到对方的毒打。

《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于乾隆时花部地方戏《醉杨妃》的京剧剧目,该剧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该剧讲述的是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京剧中的诸多旦角流派以及各地方剧种均有此剧的演出,但从流行程度而言均无法与梅兰芳相比的。

片段十:《虹霓关》

这个是梅兰芳在出访美国表演的一出剧目。作为一出经典传统京剧剧目,王瑶卿及四大名旦均擅长。

京剧《虹霓关》故事见《说唐全传》隋代末年。瓦岗军攻打虹霓关,王伯当首战告捷,射死守将辛文礼,再战失利,竟被东方明珠生擒。昔日,东方氏为救双亲,被迫改嫁辛文礼。今慕伯当英俊勇武,暗遣丫鬟说媒,改嫁豪杰。归顺瓦岗。此剧过去常演前两折。

第8篇:梅兰芳和孟小冬范文

余少群,凭出演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中“青年梅兰芳”一角为公众关注。毕业于武汉市艺术学校汉剧专业,原为武汉汉剧团的优秀文武小生,享受武汉市艺术人才津贴。曾主演汉剧《玉簪记》、越剧电视剧《杨乃武平冤记》等戏曲作品,以扎实的戏曲功底与清新自然的表演天赋被媒体誉为“华语影视界希望小生”。

从2006年12月正式到《梅兰芳》剧组报到,到2008年2月电影杀青,我是剧组拍摄时间跨度最长的演员,因为怕好不容易被老师扭过来的北京口音又掺杂进武汉方言,这期间两个春节我都没有回家。人虽然没回去,但我知道,家里的年夜饭还是有我最爱的烧鲶鱼和藕汤,而且是疼我的奶奶亲手做的。她总是这样跟父亲说:“我得弄好备着。说不定我孙子能抽出空,突然就回来了呢!”

说起奶奶,我能走上戏曲表演的道路,是她的功劳。

奶奶喜欢看戏,黄梅戏、汉剧、京剧,只要区文化宫有演出,她就乐呵呵地带着我去看。不过我们只看免费的。某一天的戏要花钱买票,又没有熟识的工作人员帮忙带进去,奶奶就会拖着我的手掉头走人:“算了,饶下钱奶奶给你买牛肉干吃!”

随着年岁增长,我从一包包饶出来的牛肉干里咂摸出了别样的滋味:奶奶的戏瘾并不逊于我的馋瘾,只是她爱我更胜于爱戏。于是,八九岁后的某一天,当她又一次打算饶下票钱补我的馋瘾时,我突然摇起了头:“咱们还是看戏吧,牛肉干吃再多也是一个味儿!”

和奶奶看戏多了,台上演员色彩夸张的脸谱、唱做念打各种功夫,乃至插科打诨的小把戏都让我乐呵、着迷。我也经常听到戏迷甚至演员向她夸我:“这孩子的眼睛多有灵气!学戏肯定传神。”这份熏陶与褒奖点燃了我对戏曲的热情。四年级起,我开始去市少年宫参加戏曲兴趣班了。寒来暑往,接送我的自然还是奶奶。

通过少年宫两年不间断的培训,我的戏曲基础已见雏形,“戏迷”奶奶自然“鉴赏”得出。“你梦想读大学就要上中学,你梦想登大台就得上艺校!”她不止一次跟我说。“那您想我考大学还是登大台呢?”我每次忍不住问她,她总是笑而不答。父母当然希望我上普通中学,所以我决定报考艺校时,他们甚至连报考费都不给我。暗中给我钱并一直陪我初试复试的,还是我的奶奶。

读艺校后,正值发育期,一年半的工夫我从1.4米蹿到1.61米,这让老师担心起来:“你到了十八九岁还不得长到一米八?其他演员谁能和你配戏?你必须想办法延缓长个子,否则你的戏曲之路就毁了!”按前辈的经验,延缓长高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苦练腿功,增加大腿柔软度,同时减少饭食。见我每天练得头昏眼花,肚子饿得“咕咕”叫还得挨着,奶奶直抹眼泪:“要是其他同学都是高个头就好了,你就不用遭罪了!”奶奶这天真,常弄得我忍俊不禁。

见我不肯吃,为了保证我的营养,奶奶就天天煨汤给我喝。我至今仍笃信,奶奶能煨出全湖北最好吃的莲藕汤。

毕业后我就职于武汉市汉剧院,开始了登台表演。只要是我演出的新戏,奶奶必定捧场。但我发现,她每次开演前并不先入场,总是站在门口张望全场的座位。我问她看什么,她就着急叹气:“怎么还有那么些空位置?你演得这么好,他们怎么不都来看呢?”奶奶的心愿很简单:我孙子的表演,你们大家都得来坐得满满的!

第9篇:梅兰芳和孟小冬范文

有位娱乐界的朋友说:“如今三百六十行之外,又添了星妈这一行了。”

其实星妈这一行,早在20世纪初,老北京梨园行就有了这种行当,不过不叫星妈,而叫名妈而已。

福芝芳的母亲北平第一号名妈,女婿名叫梅兰芳

当年北平第一号名妈要算福大奶奶,旗人,青年孀居,只生一女就是梅兰芳第二任妻子福芝芳。福大奶奶人高马大,嗓音洪亮而且辩才无碍,发卷盘在头顶上,可又不像旗髻,喜欢穿旗袍坎肩马褂,跟当时蒙古喀喇沁王福晋同样打扮,市井好事之徒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叫“福中堂”。福芝芳初露头角,是在北平香厂新世界大京班唱倒第三出,她颇有母风,身量高嗓子冲,有一些大学生组织了一个留芳小集,天天到新世界去捧场,福大奶奶把那帮人敷衍得很周到,报纸上天天可以看到捧福芝芳的诗词文章,所以福芝芳在新世界除了金少梅,她渐渐就混成角儿了。

她天天上园子是坐包月的玻璃棚马车,当然是母女同车,既能做伴又尽保护之责。有一些无聊的捧角家,渴望见芳颜一倾衷曲,可是又怕福芝芳有母如虎,谁也不敢招惹。后来有人想出高招,写情书往马车里扔,起初福大奶奶尚没加理会,不久变成不堪入目的春宫,这下可把福大奶奶惹翻了。她不坐马车里面,而是更上一层,跟赶马车的并肩而坐,手持长鞭,看见有人靠近马车只要往车里一掷东西,她就长鞭一挥,抽得人鼠窜而逃,从此“福中堂”大名算是叫响了。

梅兰芳赴美公演时,福芝芳正有孕在身,梅原打算带孟小冬到美国观光一番,谁知被福大奶奶窥知个中秘密,愣让福芝芳挺着大肚子送梅兰芳登上“总统号”邮船,看着邮船启碇,才乘渡轮上岸,害得孟小冬空欢喜一场。

尚小云的母亲贫穷名妈的“苟富贵勿相忘”

第二位名妈要算尚小云的母亲,尚小云有人说他是清初三藩尚可喜的后裔,不过等尚小云出世,家里已经贫无立锥之地,乃母靠着换“肥得籽儿”维生。这个行当是北平贫苦无依妇女们的专业,每天早晚沿街吆喝,谁家有破布碎纸、玻璃瓶子、洋铁罐儿,她们都可以接受换些肥得籽儿,或是丹凤牌红头火柴。说到肥得籽儿,就是在内地,已经若干年没人使用了,现在年轻朋友不但没见过,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现在梨园行管梳头桌的师傅们,如果是从大陆来的,占行贴片子,大家都还用过肥得籽儿。尚老太太就是以此糊口,等到尚小云长到10岁左右,虽然长得眉清目秀,可是生活越过越艰难,万般无奈,乃经人介绍,把尚小云典给那(彦图)王府当书童了。

尚小云做事伶俐,颇得那王府上下的欢心,可是他有个毛病,一天到晚喜欢哼哼唧唧唱个不停,那王看他是个唱戏的料,于是把尚老太太找来,说明典价不要,要把尚小云送到戏班学戏,问她愿意不愿意。

尚老太太一琢磨,当王府书童将来不见得有什么大出息,如果在戏班里唱红,他们母子可就有了出头之日了,不过她有个要求,就是尚小云身子弱,最好让他学武生,锻炼一下身体。戏班的学生,本来是由教师们量才器使,决定归哪一工,现在由那王保荐指定学武生,当然照收无误。所以后来尚小云在四大名旦中武工最扎实,唱《杀四门》、《竹林计》、《刺巴杰》能打能翻,唱大戏反串《溪皇庄》、《叭蜡庙》开打火炽勇猛,梅程他们都自愧不如,这都是尚老太太让他学武生扎下的根基。

尚老太太对那王府感恩戴德毕生不忘,她对那王跟福晋的寿诞记得最清楚,总是在生日前一个月就撺掇尚小云去趟那王府唱一个晚上的堂会戏。他有新排尚未公演的戏,总是在那王府先露,而且纯粹孝敬,分文不收。

尚小云的琴师赵砚奎为人四海圆到,又得尚小云的支持,所以做了五六任梨园公会会长。赵砚奎一到尚家来研究唱腔或是吊嗓子,尚老太太必定出来跟赵砚奎聊聊,凡是听到同行有疾病死亡,总是解囊相助。尚小云在梨园行素有“尚五十”善名,就是只要梨园行朋友登门求助,最少是50元出手,彼时一袋洋面3块2毛,50元可真不菲了。尚老太太常说:“咱们当年穷苦无依,知道穷人的苦处,现在托老天爷的福,有碗舒心饭吃,只要力之所及,就应当多帮帮贫苦人的忙。”所以尚老太太故后,身后哀荣堪比谭鑫培出殡的风光。

吴素秋的母亲“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吴温如说了话”

吴素秋考入北平戏曲学校学戏,取名玉蕴,跟戏校“四块玉”侯玉兰、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同期习艺。吴素秋的母亲吴温如把女儿送入戏校,就胸怀大志,矢志要女儿出类拔萃成个名角,所以每逢歇官工(京戏中行话,演员没有演出时谓“歇官工”),总会请素秋的老师们到家里来吃喝招待。诸如芙蓉草、律佩芳、沉三玉、阎岚亭对吴素秋都特别关照,指点上不厌其烦,吴素秋也能勤学苦练,所以她在玉字辈里成为崭露头角人物。

不料好景不长,吴素秋跟王和霖发生了桃色纠纷,彼时王和霖在戏校是当家老生,如果开除,对戏校的实习公演影响太大,权衡利害,以记过了事,旦角方面有“四块玉”当前,吴素秋就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了。有人怂恿吴温如以处分不公跟戏曲学校大闹一通,吴温如颇识大体,认为这种不名誉的事,吵闹到最后,还是自己吃亏,何况民不斗官,自己女儿也不能说没有错呢!

女儿既已投身梨园,天分又不错,不如从梨园这条道一直走下去,于是吴玉蕴改名吴素秋,钻头觅脑拜在尚小云门下。起初尚小云因为戏校校长金仲荪跟程砚秋交情不一般,而程砚秋又是戏校常董,恐怕引起误会,不敢收这位女徒弟。吴温如于是又施展她八面玲珑的手腕,取得金仲荪的承诺,再加上整天跟尚老太太磨烦,尚小云迫不得已才正式收徒。一个认真教,一个用功学,所以过了不久,吴素秋就在她能干的名妈东奔西走努力之下自己挑班唱戏,一出《义勇夫人》文武不挡,唱作俱佳,奠定了后来跟童芷苓平分秋色的局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