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

互联网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教学论文

第1篇: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

对大学的评价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政府部门不宜参与大学的综合评价,更不能按照某种排行榜次序分配资源。延展开来,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大学的评价,其评价体系设计应更趋于公平客观,评价内容对不同类型大学要有明显的区分度,评价取向要靠数量促进质量,评价标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才。而大学的三大功能——教学质量好、优秀的生源、高就业率,在评价中缺一不可。互联网时代,大学的评价体系覆盖面更为宽广,涉及的子项目更为详细。概括来讲,大学的影响力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授的学术影响力;良好的学术氛围,相应的职称结构和政策导向;学术资料和科研设施的条件、利用和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大学文化,政策环境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次数;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国际留学生数量;互联网的使用量。最后一点不可忽视,因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量与使用频次、效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未来的走向。

二、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它的出现将逐步改变教、学、评、课的结构和形态。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发明,总会使人们高估此类技术近一两年内的影响,同时又总会低估其对今后十几年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讲,几千年来,教育成本几乎没有下降,教学效率几乎没有提高。学生集中到教室上课的模式没有变化,粉笔加黑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基本没有变化,师生比例亦没有变化。现在MOOCs来了,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于2012年在美国兴起,它提供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它提出了微证书概念,是大学本意的回归。MOOCs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而今后的面授课程则将成为奢侈品。

三、互联网与大学教育的融合

(一)MOOCs的兴起

MOOCs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在2012年之前,人们一直探索IT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但收效甚微。e-mail与e-learning几乎同时出现,但e-mail取代了传统的邮件系统,而e-learning一直仅仅是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补充。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传统的店铺直销模式受到极大冲击,也创造了传统商铺不可能取得的巨大效益。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但是在教育领域,“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不变,这次MOOCs的出现很可能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s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MOOCs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MOOCs不需要有学校的学籍,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因而斯坦福大学校长把MOOCs形容为“数字海啸”,国际高等教育界对MOOCs也是相当关注的。

(二)网络公开课的方兴未艾

2000年之前,国外大学也仅仅主要开展校内公开课。2001年麻省理工大学带头开放教育资源,在学校网站上第一次上传了超过1000个视频课程,很快,其他著名大学跟进,现在超过1000所名牌大学把他们的课程视频放到了网上。网络公开课主要依靠CreativeCommons协议保证,视频可以免费下载,但不能用作商业目的。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鼓励上网开放;中国2010年下半年开始,新浪网针对大学生关注网络公开课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为:65.8%的大学生、10.8%的研究生收听收看网络公开课;42.9%的大学生学习国外名校公开课,25%的大学生关注名人演讲。从这几年的网络公开课发展过程看,我国的互联网相比国际而言,互联网使用落后10年,网络公开课也落后10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则落后了2年。

四、互联网发展对大学教育带来的思考

第2篇: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 互联网 应用文写作 教学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初在京《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以崭新的形势呈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近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互联网用户,是对网络运用最充分最成熟的群体。作为高职院校传统的文科应用型课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应用文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在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经验介绍、联系工作以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时都离不开应用文。高职院校的定位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经过系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训练,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为更好地管理组织所在企事业单位各方面资源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互联网环境背景对应用文写作的影响

高职院校从成立开始,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基于课程设置之下的新型课程教学过程的构建,成为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市场的需求总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今天的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电脑和互联网全方位渗透到中国人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传统的写作状态发生了变化;应用文写作的状态也发生重大的变化。从写作的工具看传统的写作工具是纸张和笔;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写作工具是电脑。传统的写作素材的收集是对纸质的和人的大脑的记忆的存储和调用;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写作素材的搜集是电脑和互联网。传统写作的思维方式是由写作者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决定的;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写作思维方式是互联网碎片化思维方式的拼合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融合。传统写作的传播方式以纸质媒体的传播方式为主,现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写作的传播方式是网络传播方式为主。

以上的情况表明:随着电脑和互联网在应用文写作中渗透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和其他高职课程相比,更是从思维本质到实践形式上深刻影响了高职授课老师的教和高职大学生的学。与此相对应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与学需要及时构建符合时代变化的新方式和新内容,这样的新构建才能够更好地帮助高职大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

三、构建新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能力培养的途径

当代以电脑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人类记忆与思维的工具,得到飞速发展。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师的“教”的能力应当立足于这个背景。传统认为写作是一种系统工程,采集、构思、表达、修改是构成完整的写作工程的四个环节;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作者则是写作活动的主题,写作是作者自身素养、人格和能力的体现。互联网环境下应用文写作仍然符合以上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的教法和专业老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笔者认为这些新的要求包括四个方面。

(一)对电脑和互联网技能的深入了解与熟练操作

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文写作的“教”,既包含有传统的写作特质,传统写作的基本理论仍然适用,但是需要教授者熟练掌握电脑和互联网的技巧,如果不懂得、不熟悉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那么专业老师不能够从事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同时,专业课的讲授老师不仅仅需要熟练掌握电脑和互联网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背景下“教”的同时,吸收和融合时代前沿的技能和操作技巧,并以简化的方式通过“教”的媒介传递下去。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应用文写作状态和传统写作方式、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对教师与学生应用文写作的传统理念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为此需要两者更加深入去了解电脑和互联网的技能及其操练技巧。

(二)对于写作和应用文写作本身的深入了解

无论写作工具、写作过程、写作思维方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作为写作结果的以文本形态呈现的应用文写作最终结果仍然是通过固定格式表达特定内容的展示形态。构建专业教师熟练写作不同种类的应用文的专业能力,仍然是我们在构建新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培养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作为专业教师不因为互联网和电脑的使用而降低了对传统写作工具、写作思维方式的训练。构建专业教师的教的能力,更需要教师比过去更深刻地思考传统写作工具、写作思维方式与今天互联网状态下的写作工具、写作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了解和熟知这种差异是专业教师形成自身教学判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素质。只有熟练了解传统和当下的应用文写作的各自特点、各自优势、各自不足才能更好地呈现最终的文本结果,在“教”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促使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学生应用文写作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对写作心理学的深入了解和熟悉

写作是人类复杂精神劳动,也是人类传递制度和文明重要途径。应用文写作是人类社会进行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重要途径,应用文写作的文本结果是人类社会有效运转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文写作的文本结果更体现出它作为社会高校运转的重要载体的性质。写作心理和应用文写作心理,在互联网背景下不同于传统时代的写作心理和应用文写作心理。作为专业教师,需要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系统的量化调查方法、现在化的统计方法对现代应用文写作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结果来深入研究作为复杂精神劳动的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劳动者的复杂心理过程以及这种新的形式和由此造成的新的心理变化,对应用文文本创作最终结果的影响。

(四)对教育学基本原理和写作教育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和熟悉

"教"作为教师的核心能力在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特色的背景下往往容易被忽略。现实中常常出现以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高低替代教师的“教”的能力高低的现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知识文化和文明的迅速传播既离不开先进的传播工具,更离不开现代的教育学基本原理的不断充实和发展。现代以来的学校是人类文明和科学传播的重要基础,在这个环境下“教”的能力的不断提升,构成了作为教师职业的核心职业竞争力。这种能力也是教师群体区别于其他职业群体的根本特点。对于本次课题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在构建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加入教师对教育学基本原理和应用文写作这门专业课程之间的渗透和影响。尤其是需要挖掘应用文写作这门专业课程中切实需要教师“教”的核心知识点和知识链。

四、构建新的高职应用文写作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笔者认为,高职应用文写作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也需要在传统途径中加以拓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协作与协调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从传统的线性状态下的写作转向碎片化写作。写作的过程既可以是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可以是从中间点到起点的过程,也可以从中间点到终点的过程;还可以是从终点到起点的过程。这是互联网给应用文写作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面对这种变化比教师更有先天的适应能力,他们受传统的线性状态下的应用文写作的束缚更小。碎片化的写作方式并非洪水猛兽,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将学生组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分别领取不同的“碎片”写作材料,完成不同的应用文写作文种的写作。这些小组之间因为碎片化拼合的需求必然加强小组之间的协调和协作能力。小组成员内部之间也因为碎片化的需求必然加强各成员之间在写作思维过程中在写作文本呈现等写作核心领域的交流和协作,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碰撞和高频度的交流中得到有效提升。

(二)学生应用文写作课程写作素材搜集能力的培养

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文写作材料仍然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应用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提升学生应用文写作素材的搜集能力是构建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方面。

首先,鼓励学生从多彩的大学现实生活中提炼应用文写作的素材。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起围绕学校、班级、学生个人等实际生活中所需要撰写的各类型应用文文种,如通知、消息、新闻、工作计划、感谢信、开闭幕词、调查报告等,让学生了解到应用文写作技能的提高对构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意义。

其次,高职学生对互联网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掌握得都比较充分,但是主要是用于娱乐、消遣,较少有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写作素材。应用文写作课程中需要加强实训环节,指导学生提升网站检索、搜索引擎检索、关键词检索等方面的实际能力,不断提高互联网下学生写作素材的搜索能力。

(三)学生应用文写作课程分析能力的培养

应用文写作课程课时少、应用文种类繁多的矛盾比较突出。随着新兴的网络宣传、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文种出现,应用文种类在不断壮大。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可以促使学生高效利用互联网和现实生活中搜集的各类各种应用文文本,对这些搜集的材料进行阅读、模仿、分析、参考。在学生遇到陌生的文体时,可以搜索例文加以参照、分析。同时学生通过对比、模拟、分解,充分分析优秀作品的思维方式、篇章结构、造句遣词,学会在分析中体验因身份、场地的不同而形成的语境、情态,做到反复揣摩,熟记于心,以便从中获取知识以及写作技巧。

(四)学生应用文写作品格素养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知识共享与分享成为时代的主流。当代高职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既要鼓励他们共享和分享应用文写作成果,又要促使学生深入了解版权和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杜绝违反知识产权、破坏知识创新的情况发生。

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既古老又充满时代活力,构建新时代的应用文写作过程教学体系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裴显生.写作学新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刘淑一.项目教学话语下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张红梅.五年制高职应用写作学习中的抵触情绪探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作者简介:

何 寅,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讲师。

周立新,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教授。

第3篇: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 教学 兴趣 情感 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20-01

众所周知,英语是实践性和交际性都很强的学科,但大部分中国学生由于胆小口或懒于开口,而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交际情感。事实上,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交际过程。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激发又有赖于教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呢?对此,笔者有以下看法。

1 把兴趣的培养当作激发学习情感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感时才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力,对它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思想活跃、意志坚定,才会尽力去了解它、观察它、研究它。英语科的学习也是这样,当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愉快去追求、去探索,从而产生求知欲。所以说: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取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关键在于消除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不良因素,而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和调动积极因素,把兴趣的培养当作激发学习情感的首要任务。

2 教师要当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车头

2.1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基础,幽默的教法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手段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前提。在教育行业中,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对其所教科目的喜恶,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内外调节自己外在的言行、举止、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情感流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自己在课内独特的教学艺术,作为吸引学生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幽默轻松的教学方法,以求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幽默教法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催化剂。幽默教法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是将学生与教师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也是沟通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桥梁,良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配合密切。学生见到教师幽默的教学,认识到教师丰富多彩的个性和境界,觉得讲台上的不只是一位令人“敬而畏之”的老师,而是一个有趣可亲的朋友。这种教学幽默可以填平师生之间地位的差异,消除师生之间感情的隔膜,建立起师生间人格平等、真诚相处的关系,情感相融,容易使师生对相同事物的认知产生共鸣,从而使师生共同步入一个祥和的教与学世界。

幽默教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的认知话动,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过于庄重、严肃、表情冷漠、呆板,语气平淡无奇,学生便会无精打采,如坐针毡。在这种沉闷,消极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智力活动受到阻碍。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课堂学习产生倦怠烦闷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付诸幽默,会给紧张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一些生气和宽松,使学生在笑声之后集中心智投向认知活动。

2.2把握学生的心理定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等于撩动学生学习情感的琴弦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以达到最隹的教学效果。

设置悬念,激活情感。俗语说,教无定法。但是,一节成功的课,在开课伊始,教师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造悬念,设疑引新,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学生的学习情感的方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这主要体现在课堂第一阶段的“整体呈现”。例如,教师可以用看图设问法,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有趣图画,引导学生讨论其主题,引出交际题目。让学生自由交谈,通过学生的自由交谈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不知不觉地引出新课题。在这过程中,由于涉及到我国民间节日和月饼,话题适合学生的年龄、贴近学生的生活、迎合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引起悬念,使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围绕课题侃侃而谈,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恰当评价,强化情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的学期望自己的进步解得到教师的肯定,更多的学生希望教师的评价公正无私,准确客观:“Very good.”“Good”,“Not bad.”之类的评价只使人感到抽象空洞,教师的评价须建立在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的基础上,并以学生的天赋、兴趣、经验、背景等作为评价基点,本着欣赏、肯定、鼓励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建立成就感,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强化。实践证明,恰当的评价学生所激发的学习情感,力量有时十分巨大,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在外语学习课堂上抛开胆怯心理,勤动脑,多开口,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相信精神动力是不可估量的,在课堂中必须以“主导”为原则,起火车头的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有目的、多途径地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根本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使其闻有所思,看有所动,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在疑问中拓展学生思维[J].安徽教育论坛,2004(4).

[2]张四方.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EB/OL].互联网-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英语教学论文.

[3]陈益妃.如何优化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语言交际[EB/OL].互联网.

[4]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EB/OL].互联网-毕业.

[5]刘玉明.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EB/OL].互联网-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全员培训.

[6]小学英语教学法讲义[EB/OL].互联网-大学课件-道客巴巴.

[7]梁秀青. 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 感受美好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8).

[8]数学:谈谈初中数学情感培养[EB/OL].互联网.

第4篇: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地理教师 信息化素养 信息技术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已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它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使地理教师提高信息化素养。

一、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首先,这是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令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提供的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甚至生活方式。

第二,这是地理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在教师培训方面对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要求,特别是最近颁布实施的《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对中小学教师、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分别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另外,终身学习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一员,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不落后于这个社会,不被信息社会所遗弃。

第三,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信息教育的开展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承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时代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是信息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和意识,包括理解信息社会的趋势,正确面对信息化的特征,以及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并了解其局限性及负面影响。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意识包括:一是树立信息价值观;二是在工作中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三是对学习信息知识有积极心态;四是具备信息安全意识。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就是一切与信息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有关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其原理、信息技术、信息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包括:一是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二是具备必需的英语知识;三是信息科学知识;四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就是教师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及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整个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核心内容,是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的关键部分。信息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实际应用,掌握基本的操作与信息处理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具备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具备的信息能力包括:一是熟练使用检索工具查找所需信息;二是信息加工与利用的方法;三是利用资源库组合素材制作教学课件;四是熟练使用信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五是具备信息教育和科研能力。

三、如何提高地理教师信息化素养

1.重视硬软件环境建设,加强教师的各类信息技术培训。

要使信息技术在整个学校得到很好的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必须保障经费的投入。学校建立了多媒体电子教室,开通了校园网,购买了教师学习和使用所需的一些资料、软件等,购买了一些各种素材的光盘、学科资源库等,为教师制作课件和备课提供方便。把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养内容体系之中,对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培训,这对提高新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加强教师信息观念的培养。

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领域在不断发生巨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利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技术,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并以此影响学生,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师生互动。因此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目标应该是: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3.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第5篇: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数据,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 吉林省大数据时代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1.1 政府支持得力

2015年,吉林省政府围绕大数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先后下发10号、22号、23号文件,同时,开展了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建设方案研讨会、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宣贯会暨“大数据时代企业运营模式创新”,对企业谋划大数据时代企业运营发展,提升大数据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良好地推动作用,对促进吉林省信息化建设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吉林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关于征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领域科技平台建设项目的工作,为大数据时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提供了支撑。

1.2 产业基础良好

吉林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据测算,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69 1亿元,同比增长11.7%。光电子和汽车电子行业走在全国的前列;在生物产业领域,吉林省以玉米加工转化为标志的生物化工产业稳居国内龙头地位,生物医药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总量和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前列。以碳纤维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等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

1.3 发展前景可期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现已建成“数据灾备中心”“吉林石化数据中心”“白城云计算中心”“辽源IBM云计算中心”“吉林市江南数据中心”等中心[2],通过数据中心、平台和互联网技术服务系统的优势,吸引大量的IT产业及服务外包企业向吉林省集聚,对带动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市场应用乏力、产业链条不完善

大数据时代刚刚兴起,在国内外都缺乏有迹可循和切实可靠的发展经验,全省缺少具有较大规模、能够带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光电子、汽车电子等特色产业的产业链不完备,各环节尚未形成明显的上下游协作发展模式[3],处在起步发展阶段。

2.2 资源共享程度低

虽然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以往很少有大数据思维,对数据收集、存储不重视,对数据加工、利用不充分,且忽视了整个产业体系的健全和配套[4],数据中心没有发挥应有的拉动作用,大量信息系统中的历史数据长期闲置。

2.3 核心技术储备不足

在大数据时代的初期,全国都表现为大数据人才、技术缺乏,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吉林省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薄弱[5],大数据技术研究、储备不够,暂时缺乏大数据技术开发的领军人才,缺少系统级、架构级的大数据技术与产品支持,影响打造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大数据产品与服务。有待集中省内外科研院所力量,协力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3 吉林省大数据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吉林省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产业,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其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传统产业,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构建运行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机制,开展“数据开放”试点工程。纵观国外数据开放的进程,基本上都是选择先建立政府数据开放门户网站再开放平台的模式,要尽快统筹建设政府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为新兴产业提供数据下载、应用等多项服务,以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来带动整个数据资源的开放开发。

3.2 搭建共享平台

大数据库是一种平台,想要利用大数据进行产业生产力的提升,无论如何也逃不开大数据库的使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该省产业的关键部分,大数据化是提高其发展的有效手段,要全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探索将大数据应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手段,研究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网络化和智能化。

3.3 培养专业队伍

大数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属于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的产业,在其发展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专业人员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指挥、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队伍。整合吉林省的智力资源,加强国内外学术和技术交流,研究、探讨并掌握数据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加强与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相关新兴产业的技术和应用融合。

3.4 健全政策保障

一是尽快研究制定专门促进大数据时代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符合实际的技术、财政、税收、人才等政策支撑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地政策环境。二是推动成立吉林省大数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集合技术、资源、资金等多方面的优秀力量,形成研发与应用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共同解决联盟内企业面临的各种技术与资源的难题。三是加快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作为大数据时代的硬件,是赢得大数据时代的先机。建设大数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服务区,促进大数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吉林省特点,重点推动大数据在光电子、汽车及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应用。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总的来说,吉林省发展大数据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大于挑战,务必以更积极的姿态顺应新形势,把握机遇,谋划发展,赢得未来。目前,大数据时代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在全国都处于探索性阶段,国务院虽下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但涉及到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的细则,并无经验可循。因此,大数据时代下如何促进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下一步需要探讨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篇: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

一、语文教学设计要广泛搜集网络精华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鼠标轻轻一点各种信息喷薄而出,个人教学网站积聚了诸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经验方面非常丰富。互联网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互联网的优势,让“互联网”成为教学设计的有力帮手。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从网络中搜集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如何有效设计教学方案,以及科学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内容,从他人介绍的经验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寻找能够与自身教学相结合的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教学设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网站,一些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网站以及优秀教师的博客,都是可以汲取教学经验的平台。每一次的浏览都要有所收获,建立专门文件夹将其中的精华积累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够积淀大量的教学设计经验,自己进行教学设计时随手拈来,丝毫不费工夫。

二、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汲取专刊精髓

只有博采众长才能提高自身语文教学设计水平,初中语文教师要养成看书读报的良好习惯,主动订阅各种教学研究刊物和重点针对本学科教学研究的专业杂志。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广泛研究专业性较强的语文教学刊物,既要研究语文教学改革的动态,也要研究一线优秀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以及其中的教学实录,增强对教育改革方向的掌握能力,善于从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有助于教学设计的精髓。笔者坚持定期阅读教学刊物,对其中的精彩内容进行摘录,进一步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特别是在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如何营造教学氛围、如何科学高效运用多媒体手段等方面进行吸收借鉴,改变以往教学设计中的不合理环节,显著提高了教学设计的科学程度,为高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语文教学设计要体现集体备课成果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发挥集体的力量才会有更多创新,教学研究工作更是如此。各学校都将集体备课当成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载体,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融入到集体备课活动之中,事前做好精心准备,针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深入分析,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要认真聆听他人的表达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很有新意并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见,要进行认真的消化吸收。每一次的集体备课之后,语文教师要认真消化吸收集体备课的成果,将集体研究的一些内容有机穿插到自身的教学设计之中。集体备课会针对某一方面的细节以及难点进行深入分析,集中全体语文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集体备课的成果是丰硕的,值得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借鉴。

四、语文教学设计要重视听课评课意见

开展语文课教学设计,应当是一个前后连贯、环环紧扣的过程,自身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程度如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了更好地检验自身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经常邀请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听课,并在教学结束之后交流反馈意见,对这一节课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程度进行评价,着重从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学任务落实的实效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价和分析。执教者应当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针对评课提出的改进方向和优化内容,进行有效的整改,在下一节课及下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设计中拾遗补缺。初中语文教师要保持谦虚的心态,主动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改进,才能够推动语文教学设计不断提升。

五、语文教学设计要善于总结积累提炼

第7篇: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

关 键 词:艺术课 教师 素质 能力

艺术课是21世纪新兴的一门课程,它改变了过去以音乐、美术为主的唱歌、画画课,成为综合性的艺术课程,即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综合课的相互融合。对现有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从观念到行动都要进行改革与转变,以适应新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艺术课程教师需具备以下多种能力。

一、艺术课教师要具有新艺术教育观念

教师要明确艺术课的教育教学目的,改过去“重技轻艺”的教育为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通过各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教学方法要灵活,由分科的知识技能教学,转向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一般由一科切入贯穿多个艺术学科及人文学科,鼓励学生进行感知、探究、交流、合作性地学习。教学内容要丰富,艺术老师备课时注意搜集材料,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与信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环境上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环境,艺术老师要善于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环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艺术老师要善于创造不同的教学环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艺术能力时,方式要科学,过去评价学生的好坏用的是比赛与选拔,今天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程度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艺术活动中得到能力的提高,都有成功感。

二、艺术课教师要具备综合的艺术教学能力

艺术课的特点就是具有融合性,作为音乐或美术教师对一科的教学较为熟悉,但同时具备四门学科(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的知识技能则会有困难。艺术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从熟悉的学科入手,上好综合性的艺术课程。比如一位舞蹈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从熟练的舞蹈知识或技能下手(切入),把音乐、美术、戏剧贯穿起来,以形成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比如一位美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从美术的角度着手(切入),把音乐、戏剧、舞蹈等连接起来,以顺利进行艺术综合课的教学。当然从哪门学科切入也并非只考虑自身的优势,有时也可从课程的需要出发,利用多人上课的形式,找出需要的艺术教师,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综合艺术课教学。

在艺术教师中,能具备全面艺术素质的人并不多,新时期的艺术课程教学给音乐或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熟知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学习、掌握多科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技术可能困难,但至少对常用的四科艺术门类的知识层面要有一定的了解。

今天的艺术课对教师的要求特别高,不仅要了解、掌握艺术的学科,而且对人文学科要求也很高。教师的知识面要宽,视野要开阔,对文学、地理、历史等学科要不断地学习,善于发现不同专业学科以及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各学科间的连接与沟通的方法,把多领域的教学变成一个充满选择性,富有趣味、不断生成的有机整体。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或课程设计能力,学会探究性、活动性、生成性的教学,使学生愿意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艺术课教师要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

(一)艺术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

艺术课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可由一个人上课,也可由多个人上课,这就要求艺术课教师在备课及上课时,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要主动与人沟通,争取他人的理解与支持,以合作的形式备好课、上好课。

(二)艺术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的能力

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有特殊的权利与地位。但当今的艺术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导演,同时也是演员,艺术教师要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探究、发现,以自己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去赢得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三)艺术教师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艺术课的教学,由于上课形式的转变,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艺术教师要有开放的思想,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使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作教材,比如当地的文化遗址、博物馆,传统的戏曲文艺等,都可用作教学材料。艺术教师要学会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与人沟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顺利实施艺术教学活动。

四、艺术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艺术能力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像种子发了芽,只要培育方法得当,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然而过去的音乐、美术课变成了成人式的教学活动,它扼杀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有时甚至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把艺术理解成知识与技能,使很多可能成为艺术家的人才在摇篮里就死亡了。因此,艺术教师要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使每节课都生动有趣,让每节艺术课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激发学生对艺术的追求欲望,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学习提供宽阔的平台。

(二)培养学生对艺术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

中小学艺术课并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工作者,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其成为完美的人。因此,艺术教师对学生不能过多过高地要求表现艺术的能力,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各方面的环境及师资不允许。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对艺术的观察、感知力,引导学生用美的标准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即学会欣赏美。

(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艺术表现力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欣赏美的能力不是目的,最终要把对美的感知能力运用在生活中。对生活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在写作业时写得杂乱无章,教师改作业看也看不清,艺术教师就要提醒整齐就是美、对称美就是美的其中一个原则。由此,同学们会联想很多对称的东西,比如自己的课桌、自己的床铺等等。生活中处处有美好存在,关键是如何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教师可常指导学生创造美的生活,比如,把身边的环境卫生搞好,用废弃的物品做成艺术品来美化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对学生的艺术作品要多表扬鼓励,艺术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今天创作的泥塑前卫汽车模型,也许就是若干年后的创新型汽车。艺术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艺术能力。

五、艺术课教师要具备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如今的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现今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的东西很多,如果作为艺术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查找、下载资料,不可想象他还能否当好艺术教师。教师备课时要能制作课件,把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多地储存起来,以备上课使用。艺术教师要熟悉录音、录像设备的使用方法,艺术课上课时也许经常用到,掌握好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每个艺术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

六、艺术课教师要具备科研创新能力

(一)创新上好每一节课

艺术课的教学有没有规律?有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总把备课寄托在参考书上,上课要求有一定的模式。然而现在艺术课的教学中,需要每节课都要有创新,同一节课也都有不同的上法。怎样在没有固定模式的教学中设计出最好的教案,是每位艺术教师追求的目标。备课时要尽可能多地查资料与他人一起设计多种上课的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案,因此,每次的备课、上课都是一种创新的工作。

(二)善于总结撰写论文,备存资料促进教学

艺术课的成功与失败,对于教师都是财富,教师要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把较高质量的课都录成像,为以后的上课积累材料。艺术教师最怕的是闭门造车,要常听别人上课,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多个人的同一节课的不同教法作一比较,找出成功点。用写文章的方法把它写下来,也即教学论文。由于上课时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写出的经验论文对别人或自己以后的教学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中总结经验,结晶成科研论文,反过来以科研促进艺术的教学工作,是每个艺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当今,艺术教师需要多种专业素质,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必备的,新时代呼唤新的艺术教师,愿艺术教师们从艺术及人文学科方面提高自己的多方文化、艺术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当前艺术课的教学工作,为祖国培养更多人格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第8篇: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

本着“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整合为策略,以研究为主线”的思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培养研究型教师到打造智慧型团队,从课堂教学到区本课程,形成了具有江干特色的信息技术学科研训体系,为我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台、助力。

教科研训一体:顶层设计形成体系

教科研训一体是江干教育一直以来的工作路线,就是将教研、科研与培训融为一体,由江干区教师发展研究院统一布署和管理,由各学科教研员统筹规划和设计本学科的研训工作,按学年制订研训计划,每学期组织丰富的研训活动,在江干教育网上研训通知与活动报道,期末进行研训工作的总结交流。

在江干信息技术区域研训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以“构建研究团队,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本着“面向全体,培养骨干,跟踪新人”的原则,构建了多层级立体化的研训组织,形成了区域教研大组、区片联动式协作组、校际联盟式教研组、专题研究工作室以及牵手行动共同体,以区域课题为引领,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训活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整体提升,研究氛围十分浓厚。

2013年,区域课题《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与系统实践,构建了江干区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体系(如图1),该项研究荣获2015年杭州市第30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分层发展策略:体验成功绽放精彩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普及,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骨干教师、适应期教师和三年内新教师三个不同层面的教师群体,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兴趣、能力、基础等实际情况,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从2006年起就提出了“教师分层发展”策略,在区域研训中坚持“以师为本,需求为先”,兼顾不同层面的教师,制订分层发展目标。其中,骨干教师要“引领示范,追求特色”,适应期教师要“实践创新,寻求突破”,新教师要“注重基础,形成规范”。在区域研训中,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如下页表1),力求使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目前,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包括市、区教坛新秀在内的骨干教师人数已占41.2%,五年内年轻教师占31.9%,针对这种情况,开展牵手行动,将二三层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牵手结对,全面指导,携手同行,相互促进。

当我们从区域层面提供了机会,创设了情境,搭建了平台之后,教师在区域研训中发展了自己的强项特长,在课堂教学、教科研、专业技术、学生竞赛辅导等各方面都展现了各自的精彩。2001年至今,有13位教师获“杭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位获二等奖;有4位教师获“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特等奖和一等奖,2位教师上示范课,5位教师荣获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在区域课题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主动撰写案例、论文与课题,每年都有很多教师在区市乃至全国获奖。教学研究氛围十分浓厚。

工作室研训:构建专题研修团队

近两年,微课、机器人、Scratch、3D打印、APP程序设计等新兴技术风起云涌,“互联网+”、智慧教育、创客教育接踵而来,区域研训应引领信息技术教师走在技术推动变革的最前沿,探索新技术,实践新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但新兴技术这么多,我们应该学哪个?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无法同时学习各种技术,这就需要进行选择。因此,我们组织教研大组和骨干教师一起协商讨论,引入了“选课”机制,创立了“专题工作室”研训这一新型研训形式,并纳入到已有的区域研训组织结构中(如图2)。从2014年起,先后开设了微课、Scratch、Robot、Moodle、3D打印和APP工作室。本学期,微课和Moodle工作室经过系统学习之后转为实践运用,有些教师自由组合开发精品微课程,已有十多项微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微课程;有些学校利用Moodle平台开展日常教学和在线学习等。本学期有三位教师因学校准备购置3D打印机而转到了3D打印工作室,还有三位教师转到了机器人工作室,动态调整的方式满足了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

工作室研训通过需求调查,统一规划、项目运作、分项活动、总结交流的形式来开展。外请专家指导,与公司合作,培养区域主讲教师,打造不同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各个工作室成员志同道合,一起学习感兴趣的技术,共同开展教学实践,大家积极在网上交流讨论,开设了社团拓展课,撰写了教学论文,申报了研究课题。调查显示,专题工作室研训已成为我区信息技术教师最喜欢的研训方式。

互联网+研训:迈向智慧研训之路

我区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在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培养研究型教师到构建研究型团队,从规范教学设计到利用课堂观察,重点一直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也涌现出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和教学研究能人,形成了具有江干特色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科研氛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云课堂、在线课程等正在推动着新的一轮教学变革,因此,我们也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拓展区域研训的时空界限,开展泛在研训,研究移动学习。

我们搭建了“江干区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从区域角度为不同层面的教师设计网络研修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精品课例”等课程主要面向新教师,让新教师在线学习学科教学理论和教学案例,打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90课时培训”是专门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将线下学习的资源有序地分类存放,方便教师随时随地使用。此外,教师的研修心得和培训作业也上传到网络平台的相应区域,便于统一管理。此外,江干教育网也是区域研训的一个宣传通道。

两年前,又申请了“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其二维码如图3所示。在研训活动前后及时相关信息与报道,开辟栏目一些前沿动态,为移动学习提供资源。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也陆续开发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在线学习课程,如采荷第二小学的“LC创客工作室”“PrintDream工作室”,天成教育集团的“电脑娃娃工作室”、采荷第一小学的“chyxrobot”、濮家小学的“Robot工作室”、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的“DS创客工作室”等,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了解新兴技术。

提起2015年底的那场江干信息专题工作室研训总结会,教师们至今仍然津津乐道。活动现场的高科技元素、高颜值主持、高精度总结、高气场论坛以及融入工作室特色的汇演,各种精彩high翻全场。“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连续了六个工作室的总结,“江干E教育”推出了微信专题,浙江教育网络电视台以“用信息技术玩转信息学科年度总结”为题进行了报道。“融通技术・智慧分享”,区域研训让江干信息人团结奋进,凝聚合力,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区本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的课程力

第9篇: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一)调查内容

为尽量确保调查的覆盖面和客观性,本次调查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拟定了3份调查问卷,每份问卷内容大致从自然状况、现有信息资源状况、现有资源利用状况、资源需求状况四个方面设计。

(二)调查过程

1. 了解情况,拟定调查问卷。

2. 联系调查学校,制定调查计划。

3. 深入学校调查,指导填写调查问卷。

4. 回收问卷,统计分析。

5. 完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涉及铁东区5所中小学校,总计发放学校问卷5份,教师问卷100份,学生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依次分别为5份,95份,290份。

二、调查结果

(一)学校方面

1. 现有信息资源状况。5所学校都有专门的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板报;总计藏图书30万册,电子图书900册,拥有报刊50种,每所初中及小学均有2个以上实验室,其中九中有5个实验室,每所小学均有1个科学实验室;3所学校有专门的校园广播站,保存有教师教学课件,占所调查学校的90%;课件总计1000个,平均每所学校200个;5所学校保存教师论文,占所调查学校的80%;论文总计600篇,平均每所学校120篇;5所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有专职负责人;2所学校校园广播站有专职负责人,占有广播站学校的40%;2所学校有校园网站,有教师电子备课室,占所调查学校的40%;其中,2所学校校园网站有专职负责人,占有网站学校的80%;具备1个微机室的学校有5所;所调查学校总计有电脑250台,平均每所学校50台;其中,250台可以上网,第九中学每个教研组配1台电脑,每个班主任配1台笔记本电脑。

2. 现有资源利用状况。

(1)图书报刊借阅情况。5所学校认为现有图书和期刊基本能满足需要。图书周借阅率平均为10%,报刊周阅读100人次,周阅读率平均为10%。

(2)校园网利用情况。已建有校园网站的2所学校普遍认为,利用校园网站开展了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效果很好。如,利用校园网站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课程资源整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收发重要新闻,宣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下载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或知识点进行讨论,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等。

(3)校园广播站利用情况。有校园广播站的3所学校中,有2所每天广播时间分别为半小时和15分钟。

(4)实验室使用情况。有3所学校实验室平均每周使用9次以上;2所学校每二周使用1次。有4所学校反映实验器材利用率较高,使用效果令人满意。只有2所偏远的小学实验仪器短缺,满足不了教学需要。

(二)教师方面

1. 资源利用及教研情况。

(1)工作中,除了从教材、教辅材料中得到教育信息,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加工、整理、上传和有效管理;通过QQ群、网络博客等媒体操作,实现科研资源信息的共享,通过报刊、杂志的摘录等。

(2)教师教研情况。90%的教师每周集体备课达到2小时左右;45%的教师平均每两月参加一次有主题的教研活动;有80%的教师每学期上一次公开课。其中,25%的教师为了自身提高,愿意上公开课;认为自己上公开课收获较大的教师占70%;认为观摩他人的课收获较大的教师占85%;有5%的教师认为准备公开课费时费力,不愿上。参加校外业务培训或教研会议每学期1次以上的教师占90%;70%的教师能把培训的收获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5%的教师不能把学习所得落实到教育教学中;1%的教师认为培训或会议作用不大,不愿参加。

2. 自身能力提高。

(1)读书状况。80%的老师喜欢读书、看报、阅读杂志、阅读教辅资料,10%的老师读得很少,10%的老师不喜欢。

(2)计算机使用状况。根据教学需要从互联网上查寻资料并下载,80%的教师能独立完成;10%操作不熟练,5%不常用。根据课程内容需要,30%的教师经常使用课件;50%上公开课时使用;10%每学期仅使用3次左右。有50%的教师结合教学需要能独立制作课件;30%请他人帮助制作;10%使用他人做完的;10%不会做。

(三)学生方面

1. 资源利用及学生个人成长状况。

(1)除了阅读课外有关著作、教辅材料,学生从其他途径获取信息情况,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搜集、整理,通过QQ群、网络博客等媒体操作,实现学习资源信息的共享。

(2)电脑使用目的。关于使用电脑的目的,75%的学生认为可以扩大知识面,搜集学习资料;55%的学生认为可以学习计算机知识并练习操作;15%的学生用来收发电子邮件;50%的学生进行写作练习;30%的学生打游戏;35%的学生上网聊天。

2. 信息资源利用状况。

(1)读书状况。60%的学生喜欢读书,学辅材料、作文类、杂志类、中外名著类、意林等应有尽有,25%的学生不喜欢或读的很少,15%的学生不读书。

(2)电脑使用状况。有80%的学生家庭拥有电脑;20%的家庭暂时还没有。有25%的学生父母允许其自由使用电脑;30%的学生父母允许其一天使用一次电脑;20%的学生父母允许其一周使用一次电脑;10%的学生父母允许其每月使用一次电脑;15%的学生父母不允许其使用电脑。

(3)对现在学校信息资源满意状况。300份小学生有效问卷中,有240名学生表示满意,满意度为80%。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铁东区5所中小学校,有1所中学,4所小学,所调查学校、教师、学生都能认真如实填写问卷,因此调查结果可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详细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农村中小学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和管理信息资源的经验

1. 教师本身的学习与教研活动,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每周的集体备课、有主题的教研活动、每学期的公开课活动,教师之间听课评课、相互讨论、共同切磋,校外培训归来后的汇报交流,等等,都是各校的常规教研活动。这些活动的正常开展,无疑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提高了教师们的业务素质。他们中的一大部分经常去新华书店、图书馆购买、借阅书籍,并经常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写一些感悟类文章或论文。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学生有意效仿,敬师乐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

2. 图书室、阅览室建设比较完善。几所农村中小学,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图书室、阅览室,藏书比较丰富,期刊种类也较多,图书借阅有的还实施了电子化管理,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借阅和管理,为师生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提供了方便条件。

3. 校园广播站及宣传板报利用率较高。几所学校能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及宣传板报的作用,及时传播校内外的教育信息。广播内容大致为国内外时事要闻、校园新闻、历史上的今天、师生先进事迹、美文赏析、每周一歌、卫生防疫知识、安全教育常识等。普遍认为效果不错,受到学生欢迎。结合节日、纪念日活动及一个时期的国内要事等,几乎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也都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既受到了教育,又锻炼了能力。

4. 实验室建设基本令人满意。学校实验室建设基本达标;中学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提供了一定条件。每所学校至少有1个微机室,多数基本能满足学生上课需要。

5. 储备资料库教师自制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论文及教学案例等。这样可以达到资源储备,经验积累、借鉴、共享的目的,并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软件基础。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均衡,各校教育信息管理经验还不足,差异较大

1. 区域差别较明显。从第九中学来看,学校教育信息资源配置设备比较先进,质量比较好,资源利用率较高,这与该校领导高度重视有关。其它4所小学相对薄弱些,资源配置比较落后。

2. 藏书数量和质量不等。室藏图书有的达到7万册,有的还不足2万册;有的勉强达到,但多半图书年代久远,比较陈旧,质量较差,利用率较低。有的学校期刊订阅50多种,有的仅有10种,只能在校领导处传阅,一般教师和学生较少有机会借阅。

3. 硬件设施建设不均衡。第九中学拥有100多台电脑,其它小学有的仅有30台;第九中学建有2个微机室,其它只有1个;有的学校电脑都可以上网,有的只有2台可以上网;有的学校没有教师电子备课室,还没建成校园网站。多数学校反映电脑数量不够,设备配置陈旧;已建网的还需要增加宽带。

4. 师生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上存在差异。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熟练地从互联网上查寻信息并下载,但还有极少数教师操作能力较差,基本不会利用网络;大多数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独立制作课件,并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还有一部分教师自己不会做,只有在学校要求的情况下才做,如上公开课、在读写方面,仍有部分教师阅读书报的时间有限,撰写教学文章比较被动,有的甚至上网下载或抄袭。有时计算机课内容的安排也比较随意。

5. 现有资源开发和利用还不够充分。图书报刊借阅率不高,大部分图书呈闲置状态;有的学校实验仪器设备保存完好,但使用不够充分;有的学校电脑设备也成摆设,限制师生合理使用;有的学校计算机课时数还不能按大纲要求保证。有的学校校训、班风建设还需重视。特别是学生,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还很有限,尤其需要对其进行阅读和上网等方面的指导。

四、对策与建议

1. 加强管理,落到实处。管理是质量和效益的保证,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需要科学的管理。教育信息资源的归类与汇总要规范、合理、系统。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既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所把握,也对即将投入的各种资源有所计划;各校应有专人负责,每项工作都要及时反馈,落到实处,明确其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2. 加大投入,更新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有关部门应尽快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设施问题;对设备配置已经陈旧的学校,有关部门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解决。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一线课堂教育教学指导。应尽快建立电子图书馆,充分发挥网上资源的优势,有利于师生自主学习;应有选择地购买一些优质资源库,配套的教学光盘、指导光盘等。要调动广大教师共同参与、合作建库,使教学资源库内容不断充实、更新、丰富网络远程信息教育。

3. 强化培训,提高能力。现在社会是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发展也是飞速的。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迫在眉睫,可以开设网上培训专栏,也可以组织一些切合实际的培训。各校都比较缺乏专业、懂行的图书室、实验室及网络管理人员,对他们进行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仪器设施的操作技能,让教师走在时代信息的前端。

4. 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对信息资源开发和使用效果较好,学校要继续扶持,高度重视,帮助总结经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资源共享的理想效果。

5. 加强指导,因地制宜。应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使用教育信息资源。对学生的读书、实验、上网,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应增加对学生开放的时间,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刊,指导学生多思考、多实验,教育他们爱护实验设备,热爱科学,追求真理;要保证计算机课的课时和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健康上网,提高自控能力。